太湖县詹氏族谱
我是四川达州万源的,我们祖上说是安庆太湖县跳蹲子岩滑石板坡的。迁过来有三百余年了。字派为:东山城鼎,道白真言,尚大万圣,国必多贤,诗书发秀,礼乐维先,文章传世,科帝永连。看上去跟你们应当是一支人吧。
有各姓氏辈分书
孔姓主要起源于子姓,据记载已经有三千多年的历史了。不同家族的字辈蕴含的内涵也是不一样的,孔氏家族自始祖孔子之后形成最完整的族谱,在姓氏文化史上占据重要的地位。
同时孔姓也是一个非常尊贵的姓氏,所以了解字辈排行后可以为按照顺序为孔姓宝宝起一个好听的名字,既代表着家族延续的标志,也有利于传统姓氏文化的传承。
宏、闻、贞、尚、衍、兴、毓、传、纪、广、昭、宪、庆、繁、祥、令、德、维、垂、佑、钦、绍、念、显、扬、鼎、新、开、国、运、克、服、振、家、声、建、道、敦、安、定、懋、修、肇、益、常、裕、文、焕、景、瑞,永、锡、世、绪、昌。
孔姓家谱辈分排列(孔氏行辈字);明洪武年间定十字(五十六代至六十五代):
希(士)、言(伯)、公(文)、彦(朝)、 承(永)、
宏(以)、闻(质)、贞(用)、 尚(之)、衍(茂)。
清乾隆五年(公元1740年)二月十七日定十字(自六十六代至七十五代):
兴(起)、毓(钟)、传(振)、继(体)、 广(京)、
昭(显)、宪(法)、庆(泽)、 繁(羽)、祥(瑞)。
清道光十九年(公元1839年)定十字(自七十六代至八十五代):
令、德、维、垂、佑,钦、绍、念、显、扬。
后来,孔子七十六代孙、衍圣公孔令贻,报当时的北洋政府批准,又续了二十字:
建、道、敦、安、定,懋、修、肇、彝、常,
裕、文、焕、景、瑞,永、锡、世、绪、昌。
这二十个字,定下了孔子第八十六代孙至一百零五代孙的行辈。
3 姓氏辈分排名
同宗同族有辈分,同一姓氏不同族的辈分都排不了,不同姓氏的辈分更加排不了。
4 姓氏辈分排列表
:关于家谱全部字辈排行同一个姓氏全国各地也是不一样的。所有的家谱中,内容不管如何简略,但字辈谱一定会有。字辈谱也称行辈字、排行、派语、派行诗等。它是用来表明世系的用字,也是为子孙起名时定下的辈序用字。这个字一般放在三字名的中间,也有少数姓名,三字中最后一个字为辈序字。这种取名方法其他民族少有,是汉民族特有的。
5 姓氏祖谱排序列表
1、陈姓正宗始祖——胡公满
舜去世后,约 35世传至胡公妫满,被周武王分封于陈,建诸侯国,屏卫王室。此后,胡公满因封于陈而称陈胡公,所建方国亦称陈国,子孙后来也以国名为姓氏,姓陈。陈国在妫满死后,其子孙有以国为氏,即为正宗陈氏。
2、戴姓正宗始祖——戴撝
西周初年,周公旦在平定武庚之乱后,封商朝末代君王帝辛(纣)之庶兄微子启于商的旧都,建立宋国,定都商丘。
宋国第十一位君主(公元前七九九-公元前七六六年在位)死后谥号曰戴公,其庶子撝以王父谥号为氏,称戴撝。后世亦沿用戴姓,并尊戴撝为戴姓得姓始祖。
3、李姓正宗始祖——李利贞
李硕宗的五世孙李乾,字元果,在西周任御史大夫,娶益寿氏女婴敷,这就是老子李耳的父亲和母亲。
4、闻姓正宗始祖——少正卯
闻出自复姓闻人氏,是春秋时期少正卯的后代。
少正卯是春秋末叶鲁国人。他博学多识,很有名气。他的有些主张与孔子不合,曾聚众讲学,同孔子唱对台戏,使得孔子的不少弟子都跑到少正卯处听讲。后来孔子利用职权杀了少正卯。因少正卯是当时声誉很大、远近闻名的人,被誉为“闻人”,所以他的后代支庶子孙有的便改为闻人氏。后有一部分闻人复姓改为单姓闻,称为闻姓。
5、刘氏正宗始祖——刘康公
刘姓历史上望族很多,彭城刘隗家族、南阳刘瑾家族、诸城刘墉家族在中国历史上举足轻重,至于开辟大汉帝国的沛县刘邦家族就更不用说了。
6、王氏正宗始祖——毕公高
《王通志?氏族略》及《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所载,毕公高是周武王的弟弟,周初时,他被封于毕(今陕西咸阳西北),为公爵,故史称为毕公高。
春秋时,其裔孙毕万自毕国出奔晋,为司徒,并被分封于魏,传至魏文侯斯,与赵、韩三国瓜分晋国。公元前225年为秦所灭,其子孙四散,因是王者之后,亦皆称之为王家。
7、张姓正宗始祖——张挥
在当时人类基本以狩猎为生,弓的发明是一件很了不起的大事,于是黄帝封挥为专门制造弓的官叫“弓正”,也称“弓长”,又将官名合二为一赐他“张”姓。张挥成了张姓人的始祖。
8、孔氏正宗始祖——孔父嘉
商朝灭亡后,其末帝纣王的庶兄微子又被周成王分封于宋(今河南商丘南),继续奉祀商汤香火。微子去世后,职位由胞弟仲衍继承。仲衍曾孙宋闵公有子二人:弗父何、方祀。
方祀在宋闵公去世后继位为宋厉公。弗父何有曾孙名正考父,历仕宋戴、武、宣公三朝,有子名父嘉,任大司马,后因故被权臣华督所杀。这时他的儿子木金父年纪尚小,由家人抱着逃亡鲁国。等他长大以后,为纪念生父,便以父亲字中的“孔”为姓。木金父的子孙在鲁国又传了4代,便生下了孔子。
9、徐氏正宗始祖——徐若木
徐若木传到三十二世徐偃王时,由于他爱护百姓,施行仁政,结果不仅徐国,连周围三十几个诸侯国都非常拥戴他。周天子获悉徐偃王如此深得民心,大为感触,于是便让偃王之子继续治理徐国。因若木首封徐国,其后代便以国为氏,称为徐氏。
10、靖氏正宗始祖——单靖公
靖氏,单靖公之后,以谥为氏,一云,齐田氏之族,靖郭君之后。”(《广韵》四十《静》,《通志·氏族略》)
在两周历史上,单氏族可谓大名鼎鼎!依据史料记载,从西周到东周这一家族就出了二位“伯”和八位“公”,数百年间二十几代先后为官,单氏族居然长期不倒,权倾一朝。在西周时代,“公·侯·伯·子·男”的五等爵位制度,为西周官制的建设,提供了严格的品位基础。单氏族就成了这一品位制度的典型代表。这八位“公”,他们是单襄公、单倾公、单靖公、单献公、单成公、单穆公、单武公、单平公。
11、魏姓正宗始祖——毕万
公元前445年毕万的后代魏斯建立魏国,公元前225年被秦所灭后,亡国的魏国王族以国名为氏,形成魏姓最重要的一支。史称魏姓正宗。
12、韩姓正宗始祖——韩流
《世本》载,黄帝娶了西陵氏的雷祖(嫘祖),生了青阳和昌意,昌意又生了颛顼。《山海经》记载:昌意后来被贬谪到若水,生子韩流。
韩流娶淖子族的姑娘,生子颛顼。颛顼是五帝之一。韩流既是人名,也是其所在氏族的名称。韩流氏族是从昌意族中分化出来的,这个氏族便以韩为姓,第一批韩姓人由此产生。
13、席氏正宗始祖——席师
14、周氏正宗始祖——周赧王
周氏是出自姬姓,用国名作姓氏的。后稷的裔孙古公父(即周太王)为狄所逼,率领族人自邰迁徙至陕西岐山下周原,从此称为周族。古公的曾孙姬发,继承其父姬昌的遗志,联合诸侯,攻灭商朝,建立周朝。
平王以后,传至第24王周赧王时,于公元前256年被秦国灭掉,以赧王为首的王族,都被废为庶人百姓,迁到今河南临汝县西北。当地人称其为周家,于是他们就以“周”作为自己的姓氏。
15、姚氏正宗始祖——仲敬
据传,四岳曾向尧推荐过陶唐氏,舜继承王位后曾把自己的两个女儿嫁给他,让他们居住在妫河边。他们的子孙有留在妫河边居住的,便以妫为姓。武王灭商后,找到了帝舜的后裔妫满。传至年仲敬时因避王莽乱居于吴郡,改姓为妫。传五世后,复改为姚姓。
16、阎氏正宗始祖——仲奕
商末时,周太王)有三个子:太(泰)伯、仲雍和季历。小儿子季历颇有才干,且生一子姬昌(即周文王),颇得太王欢心,并说:“我世当有兴者,其在昌乎!”长子太泰伯和次子仲雍为了让父亲的愿望实现,就逃避于三吴一带。
周武王灭商后,除了把仲雍之后封于吴外,又把太泰伯的曾孙仲奕封在阎乡,至此仲奕的后代就以封邑为氏,奉仲奕为阎姓的得姓始祖。
17、董姓正宗始祖——飂叔安
18、杨姓正宗始祖——伯侨
据《元和姓纂》云:“周武王分封其弟叔虞于唐。出公子齐,生伯侨,天子封为杨侯,以国为氏。”建立了杨国。即晋武公时封次子伯侨于杨,称杨侯,是为杨姓人的受姓始祖。伯侨之孙突食采于羊舌,为羊舌大夫,是为羊舌氏。
公元前514年,晋灭羊舌氏,伯石有子逃往华山仙谷 ,遂居华阴,称为杨氏,史称杨氏正宗。
19、宗姓正宗始祖——宗伯
20、褚姓正宗始祖——褚师右
据《通志·氏族略·以官为氏》云:“本自殷(商)后人宋恭公的公子段食采于褚,其德可师,号曰褚师,因而命氏。”在3000年以前的春秋时代,是褚候各自为政的局面。那时候,许多诸侯的辖下都设有一种叫做“褚师”的官职,职位相当于现在的县市长。其中,当时为诸侯之一的宋共公,任命自己的儿子右当褚师,于是褚师右的后代就以褚为氏了。
21、朱氏正宗始祖——邾子挟
春秋时,邾子挟传至仪父,见齐桓公称霸诸侯,便附从于齐,进为子爵之国,亦称邾娄。战国时,邾国被楚国所灭,其公族子孙遂以国名邾为氏,后又有人去邑以朱为氏,称朱氏。
22、詹氏正宗始祖——詹文侯
詹姓出自姬姓,为周文王之后。周宣王时,封其支子于詹,建立詹国,为侯爵,史称詹文侯,其后世袭为周大夫。因詹文侯首封于詹,故后世子孙尊其为詹姓得姓始祖。
23、宁氏正宗始祖——季亹
卫康叔传至卫成公时,其子姬季亹分封于宁邑(今河南省修武县),后来他以邑为姓氏,其后裔世代相传姓宁,这便是宁姓的来源。
24、蔡氏正宗始祖——蔡叔度
据《史记·管蔡世家》载,公元前11世纪,周武王姬发灭商后,将弟弟叔度封于蔡(今河南上蔡西南),建立蔡国,与兄管叔鲜、弟霍叔处共同监督被封在商朝旧都的殷纣王之子武庚禄父,管理殷商遗民,史称”三监”。武王死后,子成王姬诵继位,管叔、蔡叔对此不满,联合武庚及东方夷族进行反叛。后被镇压,武庚、管叔被杀,蔡叔遭放逐,不久,死于迁所。
其子胡,能够与父亲的反叛行为决裂,遵守文王的德训,与人为善周公奏请成王,复封胡于蔡,以奉蔡叔之祖,是为蔡仲。其子孙就以国为姓。
25、靳氏正宗始祖——靳尚
26、许氏正宗始祖——许由
许由,生于公元前2155年,尧舜时期的高士贤人。尧帝敬重他的德能,曾有意把帝位让给他,他固辞不受,隐居箕山,农耕而食。许由活动于颍水流域的箕山之下,正是后世许国之地,故后世许氏多以他为始祖。
27、夏姓正宗始祖——夏启
夏禹死后,其子启继位,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朝。后来,夏帝桀暴虐无道而被商汤推翻,夏王族便以国为氏,称为夏氏。
28、胡姓正宗始祖——胡公满
西周初年,帝舜的后人胡公满受封于陈国,春秋末被楚国所灭,其后人有的以胡为氏。根据《元和姓篡》等史籍记载,胡氏的姓源可以追溯到上古圣君虞舜的妫姓后裔。胡公满是虞舜的第三十三代孙,周武王的东床快婿,被封为陈侯。
29、潘氏正宗始祖——潘崇
据《姓氏寻源》和《潘氏家谱》及《史记·楚世家》所载,公族子弟潘崇助楚穆王继位有功,受封为太师,其后代子孙以祖名为姓,称为潘氏。
30、季氏正宗始祖——季札
季札,春秋时吴国公族。为吴王寿梦四子,诸樊(后袭王位)之弟。受封于延陵(今江苏常州)、州来(今安徽凤台),史称延陵季子或延州来季子。
因他远见卓识,贤明仁德,后世子孙以其排行次第为姓,以别他族,称季姓。他们尊季札为季姓的得姓始祖。
31、马姓正宗始祖——赵奢
此后,马家后代又在西汉武帝时期从马服迁到了当时的右扶风茂陵(今陕西兴平东北)定居下来,所以《姓谱》一书中记载说,“马”姓的发源地是扶风。
32、步姓正宗始祖——步扬
春秋时期,晋国公族大夫谷豹有个三子:称,芮,义。义之子孙子名扬,他的封邑在一个叫步的地方(今山东省临汾县),因此又被称为步扬,后代就改为步氏,故步氏后人奉占扬为步姓的得姓始祖。
33、鲁姓正宗始祖——周公旦
34、苏姓正宗始祖——昆吾
昆吾,名樊,字衍,颛顼之裔陆终长子。据 《元和姓纂》和《苏洵族谱》等所载,颛顼帝裔孙吴回为帝喾火正,生子陆终,陆终生樊为昆吾。至周武王,其后裔有司寇忿生,受封于苏,建立苏国。后迁都于温。其后代子孙遂以国名为姓,称为苏氏。
35、汪氏正宗始祖——汪骐
鲁哀公时,后裔汪骐和齐国军队战于郎而死,鲁人因为他死于国事,所以按照成人之礼来安葬。尊为汪氏始祖。
36、尹氏正宗始祖——伊尹
据《通志氏族略以邑为氏》等所载,少昊为古代东夷族的首领,号金天氏。东夷族以鸟为图腾,相传他曾以鸟名为官名,设有工正和农正。管理手工业和农业,少昊之子为工正,主制工失,被封于尹城,世称尹殷。
商汤时有伊挚为尹,周宣王时有兮伯吉莆为尹,他们的后代中都有以尹为姓的,称为尹氏。周朝时尹氏子孙的封地一直在尹这个地方。是为河南尹氏和山西尹氏。
6 姓氏的排辈顺序
不同姓氏有不同字辈的排序,不同地方其字辈用字也是不一样的。如陕西安康杨氏字辈:世远嗣番发祥汉佑富本培元钟灵毓秀。但贵州毕节杨氏字辈就是:银孟洪灿曾居家永时春正大光明远万代世泽长。
自古以来,人们对取名择字都是十分重视的,尤其是在古代更有沿用字辈取名的习惯。杨姓是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主要源于自姬姓及少数民族改姓,是中国人口第6大姓。
杨姓家谱字辈大全集1、湖北孝感杨氏字辈:文正炳有中和德,本利培成义道才;敬先祖如在其上,启后继换乎为新;荣华富贵运朝堂,永照世代真自强。
2、湖南永州迁入四川达州杨氏字派(部分):楚、其、士、本、正、文、天、如、可、用、才、长、宜、从、新、知、时、成、先、以、安、全、多、加、仁。
3、山东临沂庄坞杨氏字派:传家惟效友,继世尚公平,一本常敦序,同宗保令名。法权自先启,守之在心中。敬绍兴绪远,复立鸿文通。
4、四川简阳杨晓初杨氏字辈:天映本其先,永春章荣昌;宗枝绍祖德,学尚佐家邦。简阳另一家之版本:天映本文朝,声大章荣昌;宗之绍祖德,学尚左家邦。
5、湖南龙山县杨氏字辈:廷进再政通,光昌盛道宏,元才仁上大,朝国定常公,枝开荣芳友,万世永兴宗。
6、四川资阳市安岳县周礼镇龙桥杨氏字辈:法仁兴志,应文登学,世代光明显,荣昌庆永芳,正先维友,宗祖在贤。
7、四川遂宁市蓬溪县杨氏字辈:可继思鹏名,单光呸崇作,建绍宗辉成,修善立开,九在寿发,伦克多定先,德万休尚生,居守传年志,贤福官孝安。
8、湖南湘乡杨氏字辈:尧政应洪日名士百代昌容让传国美忠良永远彰。
9、安徽安庆杨氏字辈:中浮鼎振大有咸林益千风遇礼代同仁。
10、江苏六合杨氏字辈:田德常林玉昌保贵如金。
11、辽宁抚顺杨氏字辈:万金法庆常树立永吉祥兴家助为本盛世久安康。
12、陕西安康杨氏字辈:世远嗣番发祥汉佑富本培元钟灵毓秀。
13、广东汕尾杨氏字辈:梅宏石耆纯绍世耀维与源天宜继畴本允捷位永其明德克开宗道占来初为可贵必广聚居肇毓培立礼宅仁作嘉瑞垂守有成量益大济美集祥长锡萃。
14、贵州毕节杨氏字辈:银孟洪灿曾居家永时春正大光明远万代世泽长。
7 姓氏族谱排序列表
孟姓文化之字辈
《通天家谱》、《孟子世家谱》都明确记载了“分派以十一,别户以二十”,这“十一派”、“二十户”的孟氏后裔,是孟子的嫡传子孙。孟子后裔自四十六代,即中兴祖孟宁的两个儿子,长子孟存,次子孟坚,经过九代的繁衍,到五十五代“克”字辈,共计有四十二人,但只有克仁、克诚、克昭、克威、克珏、克宽、克尹、克继、克绪、克缙、克纶这十一支有传人。这十一支即划分为十一派,孟子后裔自“克”字辈传到五十六代“希”字辈,共计有三十三人,但其中只有希文、希渊、希源等二十二人有传人。其他十一人失传。这二十二支就划分为二十户。按宗法制,以始祖嫡长子为大宗,奉祖先祀,其余的皆为小宗。
至今,孟氏族众对自己的“户”属辈分也比较重视,都能如数家珍似的理清世系,摆正自己的位置。
孟氏自孟子到孟宁,四十五代大都单传,从五十代起,孟氏族入开始有意识地在同辈兄弟取名时采用同一个字,来表明世系,也便于识别、记忆。从五十代到五十五代行辈字分别为:“德祖惟之思克”,但要求并不严格,特别是经过元、明易代之乱,族人四散流徙,给子弟取名时不可能循规蹈矩。
明朝时朱元璋对孔、孟后裔格外优礼。除赐给祭田、免除徭役,还先后特赐十字:“希言公彦承弘闻贞尚胤”作为孔、孟后裔子孙的行辈字。皇帝恩赐行辈字,孟氏族众都严格遵从。
明太祖所赐行辈,从孟子五十六代孙孟希文始授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起排,十字十辈;明崇祯年间,报请皇帝批准,又立了十字十辈。
清朝同治年间由皇上核准,再立十字十辈,并在同治四年(公元1865年)续修族谱时予以确认和记载。民国初年,立二十字的行辈,并咨请当时的北洋政府内务部核准,登报周知,一字一辈。后来因为避清朝高宗弘历讳,改“弘”字为“宏”,避清雍正帝讳,改“胤”字为“衍”。
孟氏合族统一字辈:“宗若端玉手元之水思希言公彦承弘(宏)闻贞尚胤(衍)兴毓傅继广昭宪庆繁(凡)祥令德维垂佑钦绍念显扬建道敦安定懋修肇彝常裕文焕景瑞永锡世绪昌
福建省安溪县所产的乌龙茶中,数“铁观音”最为出名,这种名茶美如观音,重如铁,味醇香浓,深受国内外茶客的喜爱。那你知道安溪民间 故事 与 传说 有哪些吗下面是我给大家分享的安溪 民间故事 与传说,欢迎大家阅读。
安溪民间故事与传说 篇1
话说明朝万历年间,安溪詹氏始祖詹敦仁公第廿一世裔孙詹纵辉与妻子杨氏(下称“杨氏祖妈”)带着三个孩子从安溪县祥华乡多卿迁到西坪镇圆潭村定居。不巧,迁居到这里后不久,纵辉公便病逝了,撇下了三个年幼的孩子和妻子,最小的孩子才几个月,正当嗷嗷待哺。家庭惨遭不幸,沉重的家庭负担压在杨氏祖妈一个人身上。
为了养家糊口,裹着小脚的杨氏祖妈来到了八公里外的邻村赤水村马石村落给大户人家黄姓打短工。杨氏祖妈勤劳善良,心灵手巧,家计杂活,样样精通,打工一段时间下来,深得主人的倚重。一次,黄姓大户人家在隆重做寿,大办宴席,特别雇请了大批帮工。一整天忙碌下来,天色已经黑了,帮工们抢着吃晚饭。而杨氏祖妈没吃晚饭摸黑要赶回家去;主人怕影响明早的繁重杂活,要她住下来不肯让她回去。当问明事情原委后,黄姓大户才知道她家主人已经去世,家中还有一个嗷嗷待哺的婴儿要喂奶,孩子们在家正等着她做晚饭呢。黄姓大户深表同情,目送着她回家去。
第二天一早,杨氏祖妈很早就赶到黄大户家干活。黄大户十分同情她的艰难处境,需要她长期帮忙,就腾出一间房间要让她一家人居住。杨氏祖妈觉得无功不受禄,何况自己是一个妇道人家,怎能随便住在别人家呢她断然拒绝了。执拗不过她,黄大户便指着厝旁的一块空地,让她搭个草棚定居。杨氏祖妈便搭起一个简易草棚带上三个孩子定居下来,从此以后,她长期给黄大户帮工。一晃二十几年过去了,杨氏祖妈的三个儿子詹怀仰、詹怀硕、詹怀德都长大,随着经济状况的逐步好转,这座马石草棚也换成了土坯瓦房;再过几百年,詹氏人丁逐渐兴旺起来,至今马石村有詹姓人口一千多人,这座房子便成了马石詹姓宗祠。原来,杨氏祖妈当年所搭建的草棚正是一块难得的 风水 宝地,当时路过这里的风水先生断言,这房子所占据的地方将是一块大富大贵的风水宝地。
时光飞逝,过了七、八代人时间。一天,有位詹氏宗亲到对面山的田地劈田埂草,劈着劈着,抬头往马石祖宇一看,看见自家宗祠像一座金宝殿般闪闪发光,祖宇前庭金元宝一块一块飞起来,在宗祠上空绕飞一圈,飞入背后山仑的树林之中。他以很快的速度跑到宗祠,挥动着劈刀,挥了好久,才见两块银元掉下来。当他再次挥动时,劈刀碰着一块银元,银元反弹过来,正好击伤他的腿,鲜血直流,他只好眼见着金光闪闪的金元宝离他而去。他拄着劈刀一瘸一瘸地拐回家里,把今天的情形告诉家人,请来了医生帮他治疗,两块银元正好够他治疗。晚上睡觉时,在梦中,一位满头白发的老者对他说:“今天这些银元,不是你该得的。”他连忙问:“那是谁能得到这笔银元呢”老者说:“是留给宗祠子孙后代一位牢记祖宗恩德的人。”他激动说:“我就是一个牢记祖宗恩德的人,每年春偿秋祀,我没有一次漏下,祭祀祖宗,我的心特别诚。”老者说:“他这个人很有福相,圆筒形的身材,似焙笼高、焙笼大。这位贤人现在还没有出世呢。他来时,肩负着完成宗祠重修、重振宗风的重大使命。”醒来后,他把梦境告诉家人,故事慢慢地传开了,一传就是几代人。
转眼间,到了1990年,随着海峡两岸紧张关系的解冻,敦仁公第卅三世裔孙、台湾建筑业巨头詹记德踏归故里,寻根祭祖,了解到祖功宗德,深为安溪詹氏始祖詹敦仁公的丰功伟绩所折服;当他看到大陆那记载着先祖芳名的家谱时,如获至宝,感激万分。从此,他恋上了故乡这方热土,以年迈之躯奔走于海峡两岸,为完成宗祠重修、重振宗风的重大使命出谋划策,呕心沥血。2000年以来先后为安溪开先令詹敦仁纪念馆(个人捐资460万元,连同儿女共捐600万元)、安溪县祥华多卿灵惠庙(个人捐资900多万元)、凤鸣祖宇、上厝祖宇(个人捐资100万元)和西坪镇赤水村马石祖宇(1992年个人捐资444万元)、湖头灵惠庙(个人捐资123万元)等宗祠事业建设捐资数千万元人民币,完成了几十代人所盼望的重振宗风的夙愿。
詹记德,他身材雍容大肚,圆筒形的身材,似焙笼那样高、那样大。他就是一位记住祖宗恩德的詹氏贤人。
安溪民间故事与传说 篇2
白濑乡位于安溪县东北部,距离县城39公里,古时隶属湖头。湖头溪穿境而过,在今白濑大桥上方,只见两岸耸峙,翠绿欲滴,溪中怪石嶙峋,水流若奔,溪水与巨石相撞,白浪翻飞,水花四溅,涛声震天,这就是远近闻名的“白濑溪声”,古时湖头八景之一,白濑乡因而得名。
白濑乡很早就有人类开发,上世纪五十年代至八十年代的考古发现中,长基村临溪山发现新石器时代遗址,这里早在一万年至四千年前就有人类活动痕迹。而当地族谱记载,这里唐宋时期就有人居住,大部分为明清时期从外地迁徙并定居下来。
白濑乡与其他地方比较呈现三个不同特征:
一是古墓多。这里悬崖峭壁,不利繁衍,古时属湖头行政区域。明清时湖头出过很多进士举人,现白濑乡境内发现很多湖头李氏族人墓葬,大都属明清时期,还发现其他一些墓葬,年代或许更早,如兵部侍郎墓、天子墓、老爹墓等。相传夏夜,长基村村民站在飞凤寨上,曾听见敲锣打鼓声,像身穿白衣白裤的仪仗队从山头走过。
二是古寨多。白濑乡境内寨址特别多,几乎有山就有寨。如下镇的殿前寨、内堤寨、庵尾寨,苏山格的炉地寨、鼎仔寨等。山寨主要是防盗匪,也可能是土匪为抢占山头,把持路口以便掠夺过路行人财物而设。
三是古寺多。白濑乡境内古寺庙遗址也多,供奉的神祇不同于其他地方,如福兴岩供奉库司大王,是管理仓库的神,上灶洋的地方还有跑马射弓的练武场遗迹等。这里的庵岩遗址特别密集,如九凤岩、狮头岩、秋炉庙、蔡坂庵等,数目众多。
在长基村还发现一户白头白毛,皮肤潮红,类似返祖现象的人,可能是古闽越人。在下镇村,古称霞镇,50多年前,在下镇水尾,一户周姓村民建房子时在溪底掏石,捡到一块花岗岩石碑,上刻“霞苑”二字,笔力遒劲,类似“仙苑”碑,可能为朱熹所题,现存放在下镇村部。
白濑乡地处安溪永春交界,山高林密, 地理 位置特殊,虽很早有人类开发,但属贫瘠之地,兴兴亡亡,很少见诸史志记载,呈现诸多不同于安溪其他乡镇的地方。
安溪民间故事与传说 篇3
在安溪县白濑乡王帽山半山腰上格村村口,有一座灵圣岩,一进三开间、歇山顶、砖木结构,始建清代道光年间,当地流传着一个建岩的动人传说。
上格村背枕王帽山,前与省道307线湖剑公路隔溪相望,村子底下发源于永春玉斗的下镇溪和来自于西溪上游的剑斗溪两水在此交汇,两岸危峰兀立,怪石嶙峋,水流湍急,地势十分险要。站在灵圣岩前望去,远处山峰重重叠叠,蜿蜒起伏,横卧在眼前的山峰,似一神龟,正俯头吸水,风景极佳。
上格村两水交汇,上连汀漳,下抵湖头,枕山际水,古时设有渡口,收放竹排。相传上格村先民在该村一个叫宫仔坪的地方建有一庙宇,供奉佛祖,不知什么原因,佛像经常被白蚁蚀坏,村民十分苦恼,想择地重建岩寺。
重建岩寺,一没资金,二没岩地。一天夜里,该村洋上角落一位苏姓人家,单名叫“贡”的人,作了一个梦。梦里佛祖自称自己是泰湖祖师,说你们要建造岩寺,“要钱去溪边找,要地背大狮头。”说完祖师不见了,苏贡惊醒,感到十分诧异,冥冥之中又十分清楚,莫非祖师相助,托梦于他。
第二天,苏贡连忙把子孙召集起来,把昨夜祖师托梦的话告诉他们,并让他们到溪边看看。然而,青天白日,烈日当空,溪边无任何异象,他们整整等了一天,一无所获。第三天,他们将信将疑,又前往溪边等候,依旧太阳高照,正当他们打退堂鼓之时,溪水突然,从剑斗溪方向流下很多竹排,有的竹排上还捆着杉木,他们连忙把竹排一一打捞上来,原来上游下大暴雨,竹排主人流走很多竹排,因为他们帮忙打捞,竹排主人给了不少钱。又过一天,下镇溪方向,也下起暴雨,又流下很多竹排,也被他们一一打捞上来,又得到一些工钱。连续三天,他们在溪边等来了两天竹排,共计得到白银70两。村民大感神奇,祖师的话应验了,所得银两,全部用来畴建岩寺。
而在上格村东边有一巨石,屹立溪边,酷似人形,人称石,石前又有一巨石,酷肖狮子,当地有石赶狮的传说。而形似大狮子的巨石底下刚好有一开阔平地,正好印证泰湖祖师梦里的话“要地背大狮头”,于是村民在此拓建岩寺。岩寺地处村口,村民每天路过,感于泰湖祖师托梦,佛祖灵圣显应,就把岩寺取名为“灵圣岩”。
上格村村民主要姓苏,与长坑衡阳苏姓同宗,灵圣岩寺建成后到长坑衡阳割火,供奉泰湖祖师、忠翌尊王、五谷帝仙等。现存岩寺,为1945年翻建,2005年重修。
猜你感 兴趣 :
1 简短的民间故事传说
2 有哪些民间故事和传说
3 中国民间故事和传说
4 经典民间故事传说
詹氏祖周宣王 家族历史悠长 来自百家姓典故(本文并不一定与大多数宗亲族/家谱核对过) 晋朝的永嘉年间,距离现在大约1600多年。当时,刘渊称帝,石勒陷洛阳,晋怀帝被虏,造成了“永嘉之乱”的空前浩劫。
近几年来,兴修家谱悄然升温。在湖北,修家谱方兴未艾,中华昌氏家族耗费近百万元,历时六年修成八卷通谱,追溯历史千年。寻根问祖的情感涌动背后,人们正在寻求宗亲文化的认同。
昌庆旭先生系湖北省图书馆副研究馆员、《中华昌氏通谱》主编、第二届中华大族谱国际会议副秘书长。“说起家谱,稍微有点年纪的人都不陌生。不过,可能很多人并不知道,中国人的家谱历史,几乎与我们的文字历史一样漫长”,昌先生告诉记者,早从商代开始,中国人就有了文字家谱。“我们都知道,中国最古老的文字是甲骨文。研究发现,甲骨文当中,就有一些是专门记载一个家族人物、世系的甲骨。如三千多年前殷商武丁时期的‘甲骨家谱’《儿氏家谱》,这里的‘儿’,就是后来的‘倪’姓。这也是中国最早的用文字记载的家谱。”
昌庆旭认为,家谱以血缘为基础,修家谱是为了构建同一血源的谱系。“虽然宗法制度早已消亡,一个宗族也历经迁徙沿革,分散繁衍,但伦理是不灭的,人伦关系始终是客观存在的,因此,今天当人们在谈论宗族时,更多的是一种精神依恋”,随着生活的富裕,人们逐渐萌发了强烈的“寻根”和乡土意识,使得族谱复兴。
显而易见的是,修家谱不仅有利于地方和谐建设,对增强民族凝聚力也意义非凡。昌先生认为,随着世系繁衍,血缘关系在族谱中已非常稀薄,修谱更多的是为寻找文化认同。通过修谱建立起的宗亲网络也成了另一种人脉关系网。据介绍,曾有一位詹姓学生不幸患上白血病,却因家贫无钱医治,詹氏宗亲得知后,一周内就募捐了数万元,而这样的扶贫会在各姓氏宗亲中都存在。
太湖县詹氏族谱
本文2023-11-06 19:48:24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4239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