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姓苏排第几
百家姓苏排第几如下:
苏姓在宋版《百家姓》中排行第42位。现在苏姓人口不确定。
宋朝,苏姓大约有46万余人,约占中国人口的0。59%,排在第三十三位。苏姓第一大省是四川,约占中国苏姓总人口的43%,占四川总人口的2。5%。在中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四川、福建,这两省的苏姓大约占苏姓总人口的57%。
其次分布于陕西、河南、山东,这三省的苏姓又集中了22%。中国已初步形成了西四川、东南福建、北陕豫鲁三块苏姓人口聚集区。
明朝,苏姓大约有37万人,约占中国人口的0。4%,为明朝第六十四位大姓。宋、元、明600年中国人口纯增长率是20%。苏姓人口增长为负值,比宋朝净减少了9万。广西为苏姓的第一大省,约占苏姓总人口的19%。
在中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广西、福建(11%)、山东(11%)、广东(9%),这四省苏姓大约占苏姓总人口的50%;其次分布于江西、安徽、浙江、河北、江苏、山西,这六省的苏姓又集中了35%。
南方苏姓在这600年中有了长足的发展,而宋朝的苏姓大省四川,在明朝时人丁锐减。宋、元、明600余年,苏姓的分布总格局变化较大,其人口主要由北方向东南迁移,由西向南方迁移。中国重新形成了南部桂粤闽和北方山东两大块苏姓人口聚集地区。
苏姓源流:
1、出自己姓,为周代昆吾之后。据《元和姓纂》和《苏洵族谱》等所载,颛顼帝裔孙吴回为帝喾火正,生子陆终,陆终生樊为昆吾,至周武王,其后裔有司寇忿生,受封于苏,后迁都于温(故城在今河南温县西南)。其后代子孙遂以地名为姓,称为苏氏。
2、来自外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如北魏鲜卑族拔略氏族,北宋时西夏党项族,金国女真族,清朝时满洲八旗的伊拉哩氏、苏佳氏、苏都哩氏、苏尔佳氏等族人均有改汉族苏姓者。
1、出自己姓,为周代昆吾之后。据《元和姓纂》和《苏洵族谱》等所载,颛顼帝裔孙吴回为帝喾火正,生子陆终,陆终生樊为昆吾,至周武王,其后裔有司寇忿生,受封于苏,后迁都于温。其后代子孙遂以地名为姓,称为苏氏。
2、来自外族的改姓。秦汉以后,北方部落逐渐强大,不断南侵扩张,到魏晋南北朝时,北方战火连年不断,中原政权频繁更迭,北方民族大批进入中原,中原百姓南迁东移,北方汉人中开始融入了大量外族基因。
加入苏姓群体中的外族主要有:汉晋时辽东乌桓部的苏姓人,南北朝北魏时鲜卑族拔略氏族,北宋时西夏党项族的苏姓人,金国女真族的苏姓人。清朝时满洲八旗的伊拉哩氏、苏佳氏、苏都哩氏、苏尔佳氏等族人改为汉族苏姓。这些少数民族与汉人长期混居,逐步同化而成为当地的苏址汉族。
扩展资料:
苏氏受姓后至周朝周武王时,出现苏忿生。他是西周开国功臣之一,得到周公旦的称赞,因此被封于黄河流域一带,家居其封地,从此黄河以南及河南省黄河以北有了苏氏。
春秋时,苏氏从入楚仕庄王,而有苏姓定居于两湖一带。战国时,苏氏族人外迁的主要聚居地在洛阳,并涌现出纵横家苏秦一族。
汉初,苏氏始徙于秦,自此,苏氏由黄河河南以北迁入陕西。汉武帝时,苏建于元朔二年以校尉跟随卫青击匈奴有功,卒后,葬于陕西武功大犹乡,从此,苏建成为苏氏武功派始祖。此后不久,此支苏姓又派生出扶风苏姓、武功苏姓、蓝田苏姓。汉末,有苏姓一支由河内迁四川眉山。
—苏姓
苏姓的由来及分布 分类:默认栏目一、姓氏源流苏(Sū 苏)姓源出有三: 1、出自己姓,为周代昆吾之后,以封国名
为氏。据 《元和姓纂》和《苏洵族谱》等所载,颛顼帝裔孙吴回为帝喾火正,生子
陆终,陆终生樊为昆吾,至周武王,其后裔有司寇忿生,受封于苏,建立苏国。后
迁都于温(故城在今河南省温县西南)。其后代子孙遂以国名为姓,称为苏氏。 2、出
自古代少数民族中有苏氏。据《汉书》所载,辽东乌桓在汉武帝时附汉,他们分迁
至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等郡地,其中有改汉姓苏的。3、出自古代
少数民族有苏氏或改姓苏:① 据《魏书;官氏志》所载,北魏孝文帝汉化改革,改
鲜卑族代北复姓跋略氏单姓苏。② 清苏佳氏、苏都哩氏、苏尔佳氏改苏姓,锡伯族
苏木尔氏,汉姓为苏。③ 裕固族苏勒都斯氏,汉姓为苏,土族苏卜氏,汉姓为苏。
④ 羌族苏蟒达房名,汉姓为苏。⑤ 彝族阿苏氏,汉姓为苏其他少数民族亦有。得姓始
祖:昆吾。名樊,字衍,己姓,颛顼之裔陆终长子。其父陆终娶鬼方氏之
女为妻,一胎生下六子,其后均有封国,樊初封于昆吾(故城在今河南省许昌,后
迁至今河南省濮阳),后又封于苏(一说其子封于苏),夏桀时被商汤所灭。周初,其
裔忿生因功被封于苏国,后忿生迁都于温(今河南省温县西南)。春秋初,苏国为
狄所灭,子孙遂以国名为氏,称为苏姓,并尊昆吾为其始祖。二、迁徙分布苏姓发
祥于河南温县,后西周被犬戎所灭,周天子迁都洛阳,史称东周,苏姓为官者随之
迁徙洛阳,并在当地形成望族。春秋时苏从入楚仕庄王,而有苏姓定居于两湖一带。汉
武帝时,因苏建讨伐匈奴有功,被封为平陵(治所在今陕西省咸阳市西北)侯,此
后不久,此支苏姓又派生出扶风苏姓、武功苏姓、蓝田苏姓。汉末群雄 割据,有苏
姓一支由河内迁四川眉山,在此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北方连年战乱,烽火连天,
苏姓也随中原士族大举南迁江南各地。苏建十二世孙苏则为曹魏东平(今属山东省)
相,而居山东。隋朝时苏则三子苏遁之八世孙苏威因忠谏而为隋炀帝除为光州(治
所在今河南省光山)刺史,始为光州固始苏姓。唐初,陈元光入闽开基漳州,已有
苏姓人入闽,到唐末时,苏威五世孙苏益随王潮、王审知入闽,死后赠上将军、武
安侯,葬于同安县,是为芦山堂同安苏姓始祖。苏威长子苏光谊的子孙分布在福建
德化、永春一带,次子苏光谓的子孙分布于莆田一带,三子苏光诲的子孙仍居同安,而
早期迁至湖南新化、安化一带的苏姓被称为梅山蛮,北宋熙宁五年(1072年),章
敦平定梅山蛮,杀戮过甚,苏姓之幸免者,大都南逃至两广、云南一带,也有逃到
越南、老挝、泰国的北部山区。芦山堂的苏姓因仕宦在南宋时散居江南各地,并有
一支由闽入粤。苏姓入台始于宋、明时苏姓入台,其因有二:一随郑成功收复台湾,二
是逃荒谋生。此期随着航海技术的提高,居于福建沿海的苏姓则有飘洋过海,侨居
海外者。满清时,苏姓人已广布全国。如今,苏姓在全国分布广泛,尤以广东省为
多,广东省的苏姓人口占到全国汉族苏姓人口的百分之二十。苏姓是当今中国姓氏
排行第四十一位的大姓,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四七。三、历
史名人苏 秦:河南洛阳人,战国时的纵横家,曾成功地劝说六国国王联合抗秦,身
佩六国相印,可谓三寸不烂之舌能抵百万雄兵。苏 武:杜陵(今陕西省西安)人,
汉武帝时出使匈奴,被匈奴羁留十九年,牧羊于北海(今俄罗斯贝加尔湖附近),
啮雪吞旃,而仍杖汉节,为保持民族气节树立了榜样。苏 章:扶风平陵(今陕西省
咸阳)人,东汉名臣,少博学,善属文,安帝时举贤良方正,历任冀州、并州刺史,后
因抑制豪强,不徇私情而被罢职。苏 惠:始平(今陕西省兴平)人,十六国时女诗
人,以回文璇机图诗著名,此诗今人仍寻解不疲。苏 林:外黄人,三国时魏大臣,
博学多才,官至散骑常侍。苏 颂:福建省泉州人,北宋天文学家、药学家,官至右
仆射兼中书门下侍郎。他设计出世界上第一座天文钟水运仪象台,有《新仪象法要》遗
世,叙述水运仪象台的结构和制造。在医药方面,编著了《图经本草》,对药物学
的考订有很大的帮助。苏 洵:北宋散文家。字明允,眉州眉山人。深得欧阳修推誉。
以文章闻名于世。曾任秘书省校书郎。主张抗击辽的攻掠,对大地主的土地兼并、
政治特权很不满。由于文学上的成就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 轼:北宋文学家。
眉州眉山人。字子瞻,号东坡居士。苏洵的儿子。嘉佑进士。曾因反对王安石变法
出为杭州通判,元丰二年又因作诗得罪朝廷而入狱。哲宗亲政时出任知州,其后多
次被贬,元符三年病死于常州。与父洵弟辙称三苏。他写的文章挥洒畅达,因此他
被称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诗雄放清新,与黄庭坚并称苏黄他的词豪放,与辛弃
疾合称苏辛。他的书法为宋四家之一。著有《东坡七集》、《东坡乐府》、《东坡
易传》、《东坡书传》等。苏 辙:北宋散文家,眉州眉山人,字子由。嘉佑进士。
与父洵兄轼称;三苏。 被称为;唐宋八大家;之一。政治态度与苏轼一致,文学上的
成就不如其兄。苏忿生:周初大臣,官至司寇,能平刑以教百姓,后被封于苏国(
甘肃省的河内)为王。苏小妹:文学故事人物。相传为苏老泉女、东坡的小妹。聪
明异常,在民间的许多小故事中都有她的出现。苏定芳:冀州武邑(今属河北省)
人,唐初大将,在抗击突厥、援救新罗的战斗中战功卓著,使大唐势力西至中亚,
东至朝鲜半岛,因功封邢国公。苏味道:赵州栾城(今属河北省)人,唐代文学家。乾
封进士,武则天圣历初官居相位,当时武则天任用酷吏,政治环境险恶,朝官宰相
动辄遭杀身灭族之祸。苏味道为达到辅佐武则天治国安邦的目的,处世谨慎小心,
后人不理解苏味道所处的实际环境,贬称他苏模棱。模棱两o这一成语即出自《旧唐
书苏味道传》。其诗文与李峤齐名,号&苏李;;与李峤、崔融、杜审言号称初唐;文
章四友。苏廷硕:京兆武功(今属陕西省)人,唐朝文学家,袭封许国公,曾与宋
王景合作,共理政事。文学上,时人有与张说(燕国公)并称为;燕许大手笔。后人
辑有《苏廷硕集》。苏舜钦:四川省三台人,宋代高士,其慷慨有大志,好为古文
诗歌,隐读以终,著有《苏学士集》。苏廷煜:安徽蒙城人,清代画家,其墨梅兰
竹菊及书法,为时称;双绝。苏六朋:字枕琴,号怎道人、罗浮道人、南水村老,清
代广东省顺德县南水人,岭南著名风俗画家。幼年从罗浮山宝积寺德堃和尚学画,后
在广州石亭巷设石亭池馆,以卖画自给。善画人物,早岁精细之作多仿宋、元画法,山
水作青绿重彩,晚年专攻意笔人物,略有黄慎之风,常写道释、仙人及民间生
活与市井风俗,形象生动逼真,运笔流畅,颇具奇思,作细笔者尤佳。画有《群盲
聚斗图》为时人所赏。苏长春:字仁山,别署静甫、教圃、夤珊、七祖、栖霞等,
自号菩提生身尊者鱼潺,玄妙观道士,清代广东顺德县杏坛乡人。个性刚强,不合
流俗。善画人物、山水,兼写花卉。作画不泥古人法度,自辟蹊径。用笔构图冲破
传统,能自成一家。与同乡苏六朋称;二苏写仙道人物用干笔焦墨,以线条和白描法
,偏重写意,逸笔草草却能表达精神特性。论者谓其;白描有如石刻造像,苍劲古朴,
气韵淳厚。苏曼殊:广东省香山(今中山市)人,近现代文学家,其小说以男女爱
情为主,描写细腻生动。通英、法语和梵文,亦工绘画。后削发为僧,号曼殊,有
《苏曼殊全集》传世。 苏兆征:广东省香山(今中山市)人,中共早期工运领袖之
一,曾组织过省港大罢工、广州起义,1929年病逝于上海。四、郡望堂号1、郡望武
功郡:战国时秦孝公置武功县,所在今陕西省眉县东四十里、渭河北岸。扶风郡:
汉武帝太初元年置右扶风,为三辅之一。三国魏时改为扶风郡,治所在槐里。蓝田
县:秦(公元前379年)始置蓝田县,迄今已有2370多年的历史,因境内盛产美玉而
得名。治所在今陕西省蓝田县。河南郡:汉高帝二年置郡,治所在雒阳(在今河南
省洛阳市一带)。辖境相当于今河南省黄河以南洛水、伊水下游及黄河以北原阳县。隋
有豫州河南郡,唐为洛州河南府,辖境都远小于汉河南郡。元为路,明为府。河内
郡:春秋时期初汉之际置郡,治所在怀县(今武陟西南)。古以黄河以北为河内,
以南、以西为河外,这是晋国人的观点。楚汉之际置河内郡,辖今豫北的西部。西
晋移治野王(今沁阳)。隋于野王为河内县。隋唐河内郡即怀州。元怀庆路。明清
怀庆府。河内县之名不变,常为治所。民国政府时,改河内县为沁阳。相当于今河
南省黄河以北、京汉铁路以西地区。 洛阳郡:东魏置洛阳郡,治所在今河南洛阳东
汉水北岸。 2、堂号芦山堂:北宋的时候,苏芦山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天文钟水运
气象台,集观测天体、演示图象与自动报时于体,比欧洲人发明的时钟表早了600年
,被誉为中国时钟的祖师。苏姓以;芦山;为堂号。此外,苏姓的主要堂号还有:忠
孝堂、;武功堂扶风堂蓝田堂洛阳堂;白玉堂;路阳堂;嵋山堂;等堂号。五、宗族特征
1、在我国历史上,苏姓可谓是一个光耀史册的古老姓氏,早在三千多年的春秋时代,
便显赫一时,此后苏姓人材济济,俯拾皆是。 2、宋代时,整个文坛似乎都成了苏
姓士的天下 ,为他姓所不能比。除三苏外,还有苏门四学士(或苏门六君子),皆
名垂千古,光照史册。 3、字行辈份排列有序。清光绪十二年苏晋生等修《苏氏族
谱》,陕西长安县苏姓一支字行派语为:洪华正昌佐,庆炳宗才贤,善成垂鸿章,
绪克笃长
二、苏姓宗祠通用对联〖苏姓宗祠四言通用联〗三苏望族;五凤功臣。佚名撰
苏姓宗祠有用联上联典出北宋散文家苏洵(1006-1066),字明允,四川眉山人。以
文章名于世。其散文语方流畅,笔力雄健,与子苏轼、苏辙合称;三苏。下联典出西
汉大臣苏武(公元前60),字子卿,杜陵(今陕西西安东南)人。武帝时为郎。天
汉元年(公元前100年),奉命以中郎将持节出使匈奴,被扣。匈奴贵族多方威胁利
诱,欲命名投降;后将他迁到北海(今贝加尔湖)边牧羊,扬言要公羊生子始可释
放。他历尽艰辛,留居匈奴十九年行节不屈。昭帝时,匈奴与汉和亲,至始元六年
(前81),方获释回朝,官至典属国。死后,宣帝(年号五凤)命画其像于麒麟阁,以
彰其节操。五教传诵; 片言息争。 佚名撰苏姓宗祠有用联 上联典出隋代武功人苏
,字无畏,由高熲( 音炯)推荐,历官兵部尚书、刑部尚书、尚书右仆射(宰相),
与高熲共掌朝政。他以廉洁谨慎著称,又多次就轻赋、节俭等事进谏,都被文帝采
纳。炀帝时继任宰相,后因高熲被杀及直言进谏而免官。曾著《五教》,全民传颂。五
教,指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五种伦常道德。下联典出北齐武强人苏琼,
字珍之,历官刑狱参军、南清河太守,境内清明。有忆普明因兄弟争田而久决不下,他
对兄弟二人说:难得者是兄弟,易得者是田地。有什么可争的呢?乙普兄弟深受感
动,便不再争了。 引锥剌股; 仗节全忠。 佚名撰苏姓宗祠有用联 上联典指战国
时东周洛阳人苏秦,字季子,从鬼谷子学纵横之术,出游数年,裘敝金尽,憔悴归
家,父母不认他,嫂子不为他做饭,妻子连织布机都不下。于是发奋读书,瞌睡时便拿
锥子刺大腿,终于学成。后入齐国从事反间活动,又联络六国合纵抗秦,身佩六国相
印。《汉书艺文志》纵横家有《苏子》三十一篇。下联典指西汉杜陵人苏武,字子卿,
天汉初年任中郎将,奉命出使匈奴,被扣留。匈奴贵族对他多方威胁利诱,又把他迁往
北海边牧羊,坚持十九年而不屈服。始元年间,汉与匈奴和好,才被遣送回朝,官
典属国。节,谓符节,古代使者所持的凭证。 若兰织锦;小妹工诗。 佚名撰苏姓
宗祠有用联 上联典指十六国时前秦女诗人苏蕙,字若兰,丈夫窦滔任秦州刺史,因
罪迁徙流沙,苏蕙织锦成《回文璇玑图诗》寄去,表达思念之情。唐代武则天曾作
《璇玑图序》,说它;显现五彩,纵横八寸,题诗二百余首,计八百余字,纵横反复,
都成诗句。下联典指文学故事人物苏小妹,相传是苏洵的女儿、苏轼的妹妹。与秦
少游新婚之夜,故意用诗词、对联考试秦少游,后在苏轼暗中帮助下,秦少游才得
完成。 眉山三杰; 沧浪一亭。 佚名撰苏姓宗祠有用联上联典指北宋文学家、眉山
人苏洵、苏轼、苏辙父子。苏洵字明允,嘉佑年间得欧阳修推荐,以文章著名于世,曾
任秘书省校书郎、霸州义安县主簿。文章语言晓畅,笔力雄健,有《嘉佑集》。苏
轼字子瞻,号东坡,嘉佑年间进士,神宗时任祠部员外郎,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任
杭州通判,知密州、徐州、湖州,又因作诗;诽谤朝廷;贬至黄州。哲时任翰林学士,曾
出知杭州、颍州,官至礼部尚书。文章汪洋瓷肆,明白畅达;诗作清新豪健,善用
夸张比喻,独具风格;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又擅长行书、楷书,用笔
丰腴迭宕;能画竹,还喜作枯木怪石。诗文有《东坡七集》。苏辙,字子由,号颍
滨遗老,嘉佑年间进士,历官尚书右丞、门下侍郎(宰相)。著有《栾城集》。父
子三人合称;三苏,都被列入;唐宋八大家。下联典指北宋诗人苏舜钦,字子美,绵
州盐泉人,迁居开封。景佑年间进士,曾任大理评事,庆历年间由范仲淹推荐为集
贤校理、监进奏院。当时,他岳父杜衍为宰相,对政事有所整饬,反对派便通过诬
陷苏舜钦而打击杜衍,于是,苏舜钦因小事被除名,退居苏州沧浪亭。诗风豪健,
为欧阳修所重;又工书法、擅长散文,有《苏学士文集》。
〖苏姓宗祠五言通联〗
乾坤容我静;名利任人忙。苏曼殊撰苏姓宗祠有用联 此联为近代学者苏曼殊
(1884-1918)自题联,现悬于浙江舟山普陀寺。苏曼殊,字子谷,广东中山人,
生于日本,父中国人,母日本人。有《苏曼殊全集》。 汉室忠臣第; 宋朝学士
家。 佚名撰广东省南雄县梅岭山珠玑巷苏氏宗祠联南雄珠玑巷位于梅岭山下,是 广
东仅存的宋代古巷道,被称为;广东第一巷;珠玑巷的得名始于唐代张昌七世同居,朝
廷知道后为表彰其孝义特赐珠玑绦环。自梅关开通以来,梅关驿道就成为中原和江
南通往岭南的唯一一条大道,也是北上商贸交易和南迁移民的重要交通路线,珠玑
巷便成了这条驿道上的一个重要墟镇。前人杨廷桂在《南还日记》中描写:途中行
旅如蚁,挤拥甚于观剧。大量来自中原各地移民及商人进入岭南珠玑巷,又经此转
至珠江三角洲及广西以至海外谋生,其后裔遍布岭南、港、澳、台和海外各国。看
来珠玑巷是大部分珠三角居民的发祥地,海外华侨的祖居。据珠玑巷南迁后裔联谊
会搜集的各地南迁后裔143姓族谱记栽,由珠玑巷播迁粤、港、澳、台及海内外的后
裔数千万人,都承根认脉,均称珠玑巷为;七百年前的桑梓乡。
〖苏姓宗祠七言通用联〗 武著迁秋源苦竹; 功传万代念芦山。 佚名撰苏姓宗祠有
用联 此联为台湾省新竹县东镇苏氏公祠;武功堂;联。联首嵌;武功;堂名。联语典指
西汉时,杜陵人苏建以校尉跟从卫青出击匈奴有功,封平陵侯,定居武功,成为望
族,故称武功堂。苏建后人苏益随王朝、王审知于唐末入闽,为福建;芦山堂;苏氏
始祖。清乾隆、嘉庆年间,从汀州府永定县苦竹入台湾的苏氏,多定居于新竹,建
武功堂。对联写出了苏氏先祖自陕西武功迁福建的足迹,表达了台湾新竹寻根问祖
的思想感情。襟怀谈定天无二; 气象光昌月是元。佚名撰苏姓宗祠有用联 此联典
指东汉平陵人苏章,字孺文,安帝时举贤良方正,官冀州刺史,当时有老朋友任清
河太守,贪山赃枉法,苏章到清河去查处他,他没宴招待,热情叙旧,并高兴地说:人
人都有一个天,只有我有两个天。苏章说:今日我和老朋友饮酒,是私谊;明日冀
刺史办案,是公法。果然依法处理了他,一州肃然。 唐宋八家三席占;指挥六国一
身荣。 佚名撰苏姓宗祠有用联上联典出唐、宋两代八个散文作家,即唐代的韩愈、
柳宗元和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其中苏氏占了三人。
下联典出战国虹纵横家苏秦(-公元前284),东周洛阳(今河南省洛阳东)人。字
季子。他曾与赵奉阳君(李兑)共谋,发动韩、赵、魏、齐、燕五国合纵,迫使秦
国废帝请服,退还部分侵地。赵封他为武安君。北海牧羊不屈志;南天放鹤超然
情。 佚名撰苏姓宗祠有用联 上联典出西汉大臣苏武事迹。下联典出北宋文学家苏
轼典故。 一门父子三词客; 千古文章四大家。 佚名撰苏姓宗祠有用联 上联典指三
苏;既是散文家,又长于诗词。下联典出北宋六个文学家黄庭坚、秦观、晁补之、张
耒、陈师道和李鹰并称为苏门六君子。其中前四人,在《宋史黄庭坚传》中谓;天
下称为四学士。 发愤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苏轼撰苏姓宗祠有用联 此联
为北宋文学家苏轼(1036-1101)自题联。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
(今四川眉山)人,与欧阳修一起参加诗文革新运动,为;唐宋八大家;之一。青山
有约常当户; 秋水为神不染尘。 佚名撰苏姓宗祠有用联此联为佚名集自苏轼诗句
联。 劝子勿为官所腐; 知君欲以诗相磨。佚名撰苏姓宗祠有用联此联为佚名集自苏轼
诗句联。 无数云山供点笔;且将墨竹换新诗。 佚名撰苏姓宗祠有用联 此联为佚名
集自苏轼诗句联。北客几人谪南粤;东坡到处有西湖。佚名撰苏姓宗祠有用联>此联
为广东省惠州市西湖苏(轼)公祠联。
〖苏姓宗祠七言以上通用联〗 倚靠君山,双龙应侍; 聚回沙水,百凤和鸣。 佚名
撰广东省南雄县梅岭山珠玑巷苏氏宗祠联瑞雪飞花,映中郎之节;金莲绚彩,辉学
士之文。 佚名撰苏姓宗祠有用联上联典出西汉大臣苏武事迹。下联典出宋代进士苏
舜钦,字子美,范仲淹荐其才,召试集贤校理。好为古文诗歌,其体豪放,往往惊
人。善草书,酒酣落笔,争为人所传。有《苏学士集》。 才名列大家,父子媲美;
文章雄百代,乔子流芳。 佚名撰苏姓宗祠有用联 全联典指北宋眉山三苏附录:
苏姓典故、趣事 〖啮雪〗 啮雪这个典故出自于《汉书苏武传》。 苏武是西汉
时期著名的使者。西汉时期,北方的少数民族不断地侵扰边关,汉武帝派苏武出使
匈奴,苏武一行人抵达匈奴后,被匈奴单于扣留下来,单于让汉朝叛臣卫律前来劝
降,苏武至死不从。单于见劝降不成,就把苏武囚禁在地窖里,不给苏武吃喝,借
此消磨苏武的意志。当时大雪封山,苏武饥渴难耐,只好口吃雪块,吞咽毡毛,即
使这样苏武也不向单于屈服,最后被流放到北海荒无人烟的地方长达19年之后,才
获释回汉。 后来人们用这个表示坚贞不屈,元代丁鹤年的《自咏》里就有这个典
故:啮雪心危天日远,看云泪尽岁时深。〖苏轼与酒〗 苏轼字东坡,四川眉山人,
宋代著名的文学家,也是著名的酒徒。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我们从他嗜酒如
命和风度潇洒的神态,可以寻到李白和白居易的影子。他的诗,他的词,他的散文
〖苏轼的词〗 苏轼是北宋词坛的巨擘,在北宋词坛上,他突破了柳永以来;词必香
软;的樊篱,创作了一批风貌一新的词章,为词体的长足发展开拓了道路。从今存三
百四、五十首东坡词来看,苏轼对词体的革新是多方面的。 苏轼扩大了词反映社会
生活的功能,苏轼不仅用词写爱情、离别、旅况等传统题材,而且还用词抒写报国
壮志、农村生活、贬居生涯等,扩大了词境。他以健笔刻画英气勃勃的人物形象,
来寄托立功报国的壮志豪情,如《江城子》老夫聊发少年狂;等篇。在词中,他更多
地倾入自我,表现个性。《满江红》;江汉西来;即景怀古,用祢衡的遭遇暗寓愤懑
不平的感慨;《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借日常生活小事,反映不畏坎坷、泰然
自处的生活态度。而在徐州写的五首《浣溪沙》,则以清新隽秀的语言,生动地描
绘了农村生产和生活小景,描绘了黄童、白叟、采桑姑、缫丝娘、卖瓜人等各式各
样的农村人物。可以说,凡能写进诗文中的生活内容,苏轼都可以用词来表达。 苏
词在笔力和体制上有所创变。他以写诗的豪迈气势和劲拔笔力来写词,格调大都雄
健顿挫、激昂排宕。如《八声甘州》;有情风万里卷潮来,笔势如突兀雪山,卷地 而
来。元佑词人以诗文句法入词,始于苏轼。苏轼把陶渊明《归去来辞》改写成《哨
遍》,将韩愈《听颖师琴诗》,扩成《水调歌头》,在词体上也堪称创制。 以前词
家于调名外极少立题,苏轼不少词作不但始用标题,有的还系以小序,小序长者达
数百字,文采斐然,颇能引人入胜。苏轼以诗为词,扩大了词体的表现力。 苏词具
有鲜明的理想色彩。有些作品浮想联翩,逸兴遄飞。如《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念奴娇》;凭高眺远、《满庭芳》归去来兮;等,这类篇章在精神上上承屈原、李
白,下开辛弃疾的某些清旷奇逸之作。在语言和音律上,也体现了苏轼的创新精神
。苏词语言多吸收诗赋词汇,兼采史传、口语,以清雄见称,对以前词人镂金错采
的风尚有所改变。他重视音律,但不拘泥于音律。 苏轼词风呈现出多样化的特色,
除了;大江东去;一类壮丽词外;另一些作品,或清旷奇逸,或清新隽秀,或婉媚缠
绵,都各具风韵。如《江城子》悼念亡妻,一往情深;《水龙吟》咏唱杨花,幽怨
缠绵;《蝶恋花》写佳人的欢笑搅动了墙外行人的春愁,风情妩媚动人。 〖兄妹
戏丑〗(民间故事) 蜀地多才女,到宋代又出了个苏小妹。可说宋代四川的灵秀
之气尽革于苏氏一门,苏小妹的父亲苏询,哥哥苏轼、苏辙个个才高八斗,所谓一
门父子三词客,千秋文章八大家苏小妹长得不胖不瘦,薄薄的丹唇、圆圆的脸蛋,
乌溜溜的大眼睛,再配上高高的额头,突出的双颚,一看就是一副慧黠的样子。她
从小就爱与两个哥哥比才斗口,一派天真,尤其是大哥苏轼满腮胡须,肚突身肥,
穿着宽袍大袖的衣服,不修边幅,不拘小节,更是她斗口的对象,于是整天在家口
战不休。一天苏东坡拿妹妹的长相开玩笑,形容妹妹的凸额凹眼是: 未出堂前三
五步,额头先到画堂前; 几回拭泪深难到,留得汪汪两道泉。 苏小妹嘻嘻一笑,
当即反唇相讥: 一丛哀草出唇间,须发连鬓耳杏然;口角儿回无觅处,忽闻毛里
有声传。 这诗讥笑的是苏轼那不加修理、乱蓬蓬的络腮胡须。女孩子最怕别人说
出她长相的弱点,苏小妹额头凸出一些,眼窝一些,就被苏轼抓出来调侃一顿,苏
小妹说苏轼的胡须似乎又还没有抓到痛处,觉得自己没有占到便宜,再一端详,发
现哥哥额头扁平,了无峥嵘之感,又一幅马脸,长达一尺,两只眼睛距离较远,整
个就是五官搭配不合比例,当即喜孜孜地再占一诗: 天平地阔路三千,遥望双眉云
汉间; 去年一滴相思泪,至今流不到腮边。 苏轼一听乐得拍着妹妹的头大笑不已
。苏家兄妹戏谚起来,可说百无禁忌,常常是语带双关,任你想像。 〖苏轼难荆
公〗 宋代大文豪苏轼,号东坡。他经常和王荆公(王安石)在一齐研究字义。有一
次,东坡指;字请教王荆公字义。王安石解释道:坡;者乃;土;之;皮。;东坡听了,
不以为然,反问道:照这样说来,即么;滑;字乃;水;之;骨;喽?;王安石闻之,半天
默然无语。宋;苏轼语明;王世贞次《调谑编》 〖苏轼的字和画〗 苏轼的书法在宋
以后很有名,位居;苏、黄、米、蔡;四大家之首。 宋代开国以降,帖学大行,言比
尊,加上历代帝王的好恶,书法的格式主要以权臣的书体为转移。这种现象严重影
响和限制了宋代书法的发展。因此一说起宋代说法,必以苏轼,黄庭坚,米芾和蔡
襄四大家为概括。四家之外,宋徽宗赵佶独树一帜,亦堪称道。 苏轼的的书法,师
法;二王、颜真卿、柳公权、褚遂良、徐浩、李北海、杨凝式诸多名家,转益多师,
自成一家,长于行书、楷书,笔法肉丰骨劲,跌宕自然。他从不拘于形式,注重吸
取各家有点,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努力革新。苏轼在讲到他自己书法时说:作字之
法,识浅见狭学不足,三者终不能尽妙,我则心目手俱得之矣。他讲他的书法 。
#能力训练# 导语苏氏是一个非常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姓氏,在当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四十一位,属于超级大姓系列,人口约七百十三万八千余,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45%左右。下面是 分享的国学宝典《百家姓》:苏姓。欢迎阅读参考!
姓氏源流
苏(Sū苏)姓源出有三:
1、出自己姓,为周代昆吾之后,以封国名为氏。据《元和姓纂》和《诗经·小雅》记载了苏公与暴公的史实,“苏公作是诗以绝之”。《世本》云:“暴辛公作埙,苏成公作篪(chi,持)。苏成公,平王时诸侯也。”篪是一种乐器,“管乐十孔,长尺一寸,吹孔有觜(嘴),如酸枣。”
春秋时期,奴隶主贵族的礼乐制度发生了动摇,周天子的神圣地位也受到了挑战,尤其是平王东迁洛邑,苏国与周都仅一河之隔,苏国成为王畿之地,其相互间的矛盾也大大加剧了。
苏国与列国间的矛盾,首先来自于郑国。郑国是西周时期最后被周天子册封的诸侯国,郑国的始君姬友,是周宣王的同父异母兄弟,初封在西周王畿地区的关中,“犬戎之乱”后,郑武公协助周平王东迁,并在王畿重建郑国。郑国受封的地方,原来也有一些小国,郑先后灭掉郐、虢等8个小国,在中原拥有一席之地,成为在中原有一定影响的强国。郑国势力的扩大,无形影响了周王宗室的利益,周郑交恶,并互以太子为质。平王病逝,在郑为质的太子孤因哀伤过度,不幸身亡,其子嗣位,是为桓王。桓王对郑国称霸,心有余悸,在朝中对郑不恭,引起郑国朝臣的不满,他们力主挑战王权,以观其行。这一天,郑国大将祭足率领郑国军队白玉门津渡过黄河,以向苏国借粮遭到拒绝为由,强行收割苏国已成熟的小麦,并运回郑国。其后,又到王城附近公然强抢周王宗室的稻禾。可见,在诸侯称霸的时代,苏国作为周王的亲信国,但却受到伤害。周天子并令卫、陈、蔡等国组成联军,讨伐郑国,被郑庄公分头击退,周天子的神圣权威受到严重挑战。到了后来,周桓王与郑国发生了田地之争,周天子在郑国取得了邬、刘、芜、邗的土田,而将属于苏国的十二邑的部分田地无偿送给了郑国。苏国在这场大国争霸的游戏中不仅没有讨回麦子被强抢的公道,反而又在天子的懦弱中丧失了赖以生活的土地,苏国与周天子的密切关系,宣告结束。
到了周惠王时期,苏国卷入了周王宗室间的宫廷纷争之中。在周庄王时受宠的王桃生下了王子子(秃贵),由(艹为)国担任子颓的老师。到惠王继承王位后,他强取芜国的菜园子用以畜养野兽,边伯的房子因邻近王宫也被占取。惠王还夺取了子禽、祝跪、詹父的田地,收回了膳夫石速的俸禄,这些利益受到侵害的王公大臣联合起来,奉立子(秃贵)为新君,以苏国为后盾,以武力征讨周惠王。战事并不顺利,五大夫败逃到苏国都城温,苏国国君协助子颓逃往卫国。后来,卫国与南燕国的军队攻打周都成周,到了冬天,正式立子颓为周天子。第二年的春天,郑国国君调解王室纠纷,没有成功。周惠王便流亡到郑国。这年的冬天,王子颓在成周设享礼招待五位大夫,用的规格演奏所有的曲乐。郑君听到这件事后,对虢君说:“寡人听说:悲哀和高兴得不是时候,灾祸一定到来。现在王子颓观赏歌舞而不疲倦,这是以祸患为高兴。司寇杀人,国君为此而要减膳撤乐,何况敢以祸患而高兴呢?篡夺王位,祸患还有比这更大的吗?面临祸患而忘记忧愁,忧愁一定到来。何不让天子复位呢?”虢君说:“这也是我的愿望。”庄公二十一年(公元前673年)郑、虢两国君主在弭地进行密谈。这年的夏天,两国的军队攻人王城,杀了王子颓和五位大夫,周惠王正式复位。
周僖公十年(公元前650年),因子(秃贵)事件受到牵连的苏君,因怕周惠王的报复,而投奔了杂居中原的狄人,又和狄人处不来,狄人攻打并灭亡了苏国,周王室按兵不动,苏君逃亡到与苏国保持有姻亲关系,且关系密切的卫国。
苏姓可早至夏代中期,苏姓的大发展则始自苏国灭亡。远徙他方的人们记住了“河内”和“司寇公”,并由此形成了最早的苏氏派系:“河内派系”。其后裔也远迁到河南的杞县、原阳、沁阳、南阳、洛阳、嵩县,或迁移至陕西的武功、扶风等地、以至迁移到更远的地方。
早在西汉时期,在西域(今新疆及中亚一带)的康居国,有小五王,其中苏(壑-土+韭)(xie,音谢)王居苏疑城。东汉时在今新疆南部的和田为于寅国,其相苏榆勒拥立广德为王,在于寅与莎车国的交战中起过重要作用。在北方的匈奴鲜卑族人,东汉永元年间(公元89—105年)参与了东汉政权对诸胡叛军的讨伐,其中鲜卑大都护苏拔庞在这次讨伐中立功,被封为率众王并被赐金帛。在东汉时期朝鲜半岛的南部三韩中也有麻斯人苏马浞,被光武帝封为汉麻斯邑君使,属辽东郡以东的乐浪郡。东汉灵帝时,在辽东有苏侯延,众千余部落,自称峭王而与汉军对阵。苏侯延所在乌桓各部平时与汉关系甚好,由于东汉末年中原内乱,长期为汉戍边的乌桓人,也就拥兵为王了。
南北朝时北魏有鲜卑代北复姓跋略氏,随孝文帝迁都洛阳以后,实行汉化,单姓苏氏。
在唐代,属于突厥突骑施别种者,以苏禄为“可汗”,结众二十余万,遂雄居西域。唐开元年间,与唐朝来往,苏禄受封为左羽林军大将军、金方道经略大使,进封为特勒遣侍御史,册立为“忠顺可汗”,并与金河公主合婚。玄宗时,在丹凤楼专设御宴款待苏禄使臣,两者建立了较为密切的友好关系。属于东胡支系的奚也居于北方,唐太宗时与唐朝建立了朝贡关系,其“大酋”苏支,因战高丽有功,整个部族内附,专置饶乐都督府,苏支因此也受到较好的待遇。唐朝西域的龟兹国主苏伐勃殃,于唐高祖时遣使来朝,勃殃死后,其子苏伐垒继位后又于唐太宗时遣使献马,被赐以玺书,抚慰甚厚,由此开创了数十年间的友好联系。在南方属于西南蛮的清远国王苏唐磨在唐德宗贞元九年(公元793年)与诸多小族纷纷内附,被唐朝中央政府例授为将军,中郎果毅等职官。在唐朝西域有“大勃律”,唐开元(公元714—741年)年间,遣使来朝。唐朝正式册封其君“苏弗舍利支离泥”为王,又将其继任者“苏麟陀逸之”为王。后因吐蕃势力较大,而与中原疏远,唐朝大将高仙芝受命远征,平定后置归仁军,并授其新君苏失利之为右威卫将军,赐紫袍黄金带。
在宋代,位于今湖南新化、安化的梅山蛮,其首领苏方,峒主苏甘所部与诸蛮互有争战。后在北宋熙宁年间(公元1068—1077年)被章悖率宋朝官兵以武力平定。留居新化一带者,成为汉族,并成为当地大姓。南逃湘南者,成为瑶族,有的并远徙两广,云南及越南、老挝、泰国的北部山区。在云南黎县黎州诸蛮有雨林蛮,其头领苏吠在宋太祖时被授为怀化将军,说明苏氏蛮族虽与宋朝有矛盾,但仍保持有较为友好的关系。
清代的满族人中,以“苏”字为首的名字较多。
人口分布苏姓人口的主要分布
江苏
苏姓分布的重点地区。在江南地区分布着苏轼的后裔,其中苏轼长子苏迈的后裔主要分布在常州、以及常州西北的安家舍、薛家乡、新闸镇等地,约1500余人。武进的安家舍乡前舍周围的十余个村庄;薛家乡晨光村委苏家村(沿河苏家村)等村庄,有大量苏氏分布。苏轼幼子苏过的后裔分布在常州城,及城东武进洛阳、崔桥、戴溪、运村、郑陆等地,以及无锡、苏州、江阴、常熟等地,共2400余人。太仓、无锡、镇江、苏州、南京、宿迁、徐州等地区有苏氏分布。在苏北地区盐城、建湖、阜宁、响水、滨海等地分布着数千户苏姓人家,他们也是苏东坡的后裔,原居于苏州阊门,明初“洪武赶散”时随章士诚来到了“苏家咀”。“苏家咀”位于建湖附近,是江南北迁苏氏的集散地。另在宜兴元上乡毫阳村、可酉乡等均有苏氏分布。在常熟的唐市镇,珍门上仙村、周行陶舍村等也有苏姓分布。
上海
嘉定的苏姓有1612人,在全县的姓氏中排名第44位,各乡镇均有分布,以嘉西人数最多。嘉定还有满族苏姓,但其来自辽宁。金山县、崇明县也有苏姓。宝山县苏姓有100。余户,在吴淞、大场、盛桥等乡镇均有分布。南汇县主要分布在彭镇、大田、老港等乡镇。川沙县,共有苏姓宗亲1140余人。
浙江
温州、海宁、杭州、宁波、瑞安、玉环、苍南、平阳、泰顺等地均有苏氏分布。
福建
同安、晋江、安溪、南安、惠安、永定、海澄、厦门、永春、南平、闽清、泉州、福州,安溪湖头等地,均有苏姓分布。
广东
潮汕地区分布有苏姓宗亲20余万,在顺德、梅州、汕尾等地都是潮汕支派,有许多已迁居海外。在普宁、海丰、潮州、怀集、罗定、顺德、南雄、东莞等地均有苏氏宗亲联谊组织。广州、南海、佛山、阳江等地也有苏氏分布。
海南
苏氏宗亲,分布在儋州,文昌等地。
广西
藤县、梧州、岑溪、容县、北流市、平南、蒙山、昭平等地源流扁的苏氏宗亲多是明、清时从闽、粤两省迁来。贺县、灵川、乾江、南宁、宁明、桂平、陆川等地也有苏氏。
云南
昆明、苍山、石屏、嵩明也有苏氏分布。
四川和重庆
苏姓分布较为广泛,如双流、苍溪、巴县、内江、江津、永川、三台、自贡、成都、江油、蓬溪、合江、泸州、乐山、长寿、宗庆、广安、南川、丰都、南充、铜梁、犍为、黔江、隆昌、璧山、双流、奉节等等。仁寿的洪峰、彰加、青岗、分水等乡镇都有苏姓分布。
湖南
津市、攸县、平江、长沙、湘阴、宁乡、桃江、浏阳等地均有苏姓分布。
湖北
红安、京山有苏氏分布。
江西
德安、崇义、永新有苏姓分布。
安徽
萧县周围的苏、鲁、豫、皖地区,也有苏姓分布,他们多是唐末苏检的后代。在安徽的皖南地区,也有苏姓分布,其与浙江、江苏的苏氏分布较为接近,分属眉山派和铜山派。
河南
苏姓的起源地和聚集地,至少有三十余个县、市都有与苏相关的地名,如苏村、苏庄、苏营、苏阁、苏桥、岗苏、苏王、苏楼、苏木、苏所、苏堤、苏班枣、苏秦村等,它们是古今苏氏族人生活轨迹的反映。太康的苏姓分布在城郊、九岗庙等乡镇。
商丘全县有328个姓氏中有苏姓。
鹿邑的苏姓分布在苏湾、苏庄、葡萄架等村。
林县的城关镇等也有苏姓分布,全县的苏姓人口为3367人。
长葛全县206个姓中有苏姓,主要分布在苏楼、苏庄、苏菜园、东魏庄村等地。
洛宁、新安均有苏姓。孟津的苏姓分布在老城村等地。
汤阴全县231个姓氏中,苏姓共777人,其中北大街的苏姓出有不少人才。
夏邑的477个姓氏中有苏姓,也有苏庄。扶沟的279个姓氏中有苏姓,汴寨村等有苏姓分布。
光山槐店乡苏上湾村、朱湾村也有苏姓分布。陕县的前史村、苏村等有苏姓。淅川的180余个姓氏中有苏姓。
鄢陵的231个姓氏中有苏姓。
虞城的328个姓氏中有苏姓,并有回族苏姓。商水281个姓氏中有苏姓,分布在邓城乡白蛇岗等村。
西华249个姓氏中有苏姓。
新县的272个姓氏中有苏姓。浚县的337个姓氏中有苏姓,人口在一千至一万人之间。禹州的白沙南街等村有苏姓分布。
沈丘的槐店镇苏堕等村也有苏姓。西平的302个姓氏中有苏姓。安阳县的辛店乡东招贤村也有苏姓居住。延津的265个姓氏中有苏姓。长垣的东赵堤、邱村等也有苏姓分布。巩义、新乡、辉县、郾城、镇平、南召、信阳、孟州、荥阳、民权、睢县、潢川、获嘉等地,也有苏姓分布。
陕西
扶风是苏孝慈、苏蕙的故乡,在该县苏坊村、西苏村等地,均有苏姓分布。高陵、延安、武功、华县、吴旗等也有苏姓分布。
宁夏
在吴忠县、西吉县有回族苏姓。隆德县有汉族苏姓分布。
甘肃
在靖远县,正宁县宫河镇,庄浪县阳川乡、卧龙乡苏家山村,静宁县古城乡、曹务乡等地有大量苏姓分布。
山西
陵川、洪洞、襄汾、原平、安邑以及沁水的苏山村、南郭村、杏林、苏庄等均有苏姓分布。
山东
淄博、莱阳、济阳、烟台、宁津、寿光、蓬莱、济宁、章丘等地有苏姓分布。
河北
青龙的小马七彩乡青河沿等地有苏姓分布。宣化的新堡、青羊岭、郭隆庄等都有苏姓分布。清河县共有苏姓3178人,分布于全县的19个乡镇,涉及的村庄有申花庄、西垒桥、后苏、白沟驿、侯召村、大琉璃村、何庄等。宁晋有苏家庄,文安的苑口村等地均有苏姓分布。正定苏姓历史悠久,现存苏姓人口至少有1971人,分布在南关村、固营村、店上村等地。藁城、保定、高阳、晋县、满城、唐山、故城也有苏姓分布。
北京、天津有苏姓。
内蒙的托克托有苏姓。
辽宁锦州、新民、海城、锦县、沈阳、辽阳、兴城、金县、朝阳有苏姓。
吉林伊通的新家村,有苏姓居住。
苏氏在台湾的分布据1978年台湾官方统计资料,其各县市共有1694个姓,苏姓列第23位,人口总计达19万余人,主要分布在高雄县、台北
县、台北市、台南县、高雄市。在乡镇、区级,依数量分别为高雄路竹、台南善化、云林北港、台北市松山区等。
郡望堂号1、郡望
武功郡:战国时秦孝公置武功县,所在今陕西省眉县东四十里、渭河北岸。
扶风郡:汉武帝太初元年置右扶风,为三辅之一。三国魏时改为扶风郡,治所在槐里。
蓝田县:秦(公元前379年)始置蓝田县,迄今已有2370多年的历史,因境内盛产美玉而得名。治所在今陕西省蓝田县。
河南郡:汉高帝二年置郡,治所在雒阳(在今河南省洛阳市一带)。辖境相当于今河南省黄河以南洛水、伊水下游及黄河以北原阳县。隋有豫州河南郡,唐为洛州河南府,辖境都远小于汉河南郡。元为路,明为府。
河内郡:春秋时期初汉之际置郡,治所在怀县(今武陟西南)。古以黄河以北为河内,以南、以西为河外,这是晋国人的观点。楚汉之际置河内郡,辖今豫北的西部。西晋移治野王(今沁阳)。隋于野王为河内县。隋唐河内郡即怀州。元怀庆路。明清怀庆府。河内县之名不变,常为治所。民国政府时,改河内县为沁阳。相当于今河南省黄河以北、京汉铁路以西地区。
洛阳郡:东魏置洛阳郡,治所在今河南洛阳东汉水北岸。
2、堂号
芦山堂:北宋的时候,苏芦山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天文钟水运气象台,集观测天体、演示图象与自动报时于体,比欧洲人发明的时钟表早了600年,被誉为中国时钟的祖师。苏姓以“芦山”为堂号。
此外,苏姓的主要堂号还有:“忠孝堂”、“武功堂”、“扶风堂”、“蓝田堂”、“洛阳堂”、“白玉堂”、“路阳堂”、“嵋山堂”等堂号。
苏姓宗祠通用对联
〖苏姓宗祠四言通用联〗
三苏望族;
五凤功臣。
——佚名撰苏姓宗祠有用对联
上联典出北宋散文家苏洵(1006-1066),字明允,四川眉山人。以文章名于世。其散文语方流畅,笔力雄健,与子苏轼、苏辙合称“三苏”。下联典出西汉大臣苏武(?-公元前60),字子卿,杜陵(今陕西西安东南)人。武帝时为郎。天汉元年(公元前100年),奉命以中郎将持节出使匈奴,被扣。匈奴贵族多方威胁利诱,欲命名投降;后将他迁到北海(今贝加尔湖)边牧羊,扬言要公羊生子始可释放。他历尽艰辛,留居匈奴十九年行节不屈。昭帝时,匈奴与汉和亲,至始元六年(前81),方获释回朝,官至典属国。死后,宣帝(年号五凤)命画其像于麒麟阁,以彰其节操。
五教传诵;
片言息争。
——佚名撰苏姓宗祠有用联
上联典出隋代武功人苏威,字无畏,由高熲(jiǒng音炯)推荐,历官兵部尚书、刑部尚书、尚书右仆射(宰相),与高熲共掌朝政。他以廉洁谨慎著称,又多次就轻赋、节俭等事进谏,都被文帝采纳。炀帝时继任宰相,后因高熲被杀及直言进谏而免官。曾著《五教》,全民传颂。五教,指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五种伦常道德。下联典出北齐武强人苏琼,字珍之,历官刑狱参军、南清河太守,境内清明。有忆普明因兄弟争田而久决不下,他对兄弟二人说:“难得者是兄弟,易得者是田地。有什么可争的呢?”乙普兄弟深受感动,便不再争了。
引锥剌股;
仗节全忠。
——佚名撰苏姓宗祠有用联
上联典指战国时东周洛阳人苏秦,字季子,从鬼谷子学纵横之术,出游数年,裘敝金尽,憔悴归家,父母不认他,嫂子不为他做饭,妻子连织布机都不下。于是发奋读书,瞌睡时便拿锥子刺大腿,终于学成。后入齐国从事反间活动,又联络六国合纵抗秦,身佩六国相印。《汉书·艺文志》纵横家有《苏子》三十一篇。下联典指西汉杜陵人苏武,字子卿,天汉初年任中郎将,奉命出使匈奴,被扣留。匈奴贵族对他多方威胁利诱,又把他迁往北海边牧羊,坚持十九年而不屈服。始元年间,汉与匈奴和好,才被遣送回朝,官典属国。节,谓符节,古代使者所持的凭证。
若兰织锦;
小妹工诗。
——佚名撰苏姓宗祠有用联
上联典指十六国时前秦女诗人苏蕙,字若兰,丈夫窦滔任秦州刺史,因罪迁徙流沙,苏蕙织锦成《回文璇玑图诗》寄去,表达思念之情。唐代武则天曾作《璇玑图序》,说它“显现五彩,纵横八寸,题诗二百余首,计八百余字,纵横反复,都成诗句”。下联典指文学故事人物苏小妹,相传是苏洵的女儿、苏轼的妹妹。与秦少游新婚之夜,故意用诗词、对联考试秦少游,后在苏轼暗中帮助下,秦少游才得完成。
眉山三杰;
沧浪一亭。
——佚名撰苏姓宗祠有用联
上联典指北宋文学家、眉山人苏洵、苏轼、苏辙父子。苏洵字明允,嘉祐年间得欧阳修推荐,以文章于世,曾任秘书省校书郎、霸州义安县主簿。文章语言晓畅,笔力雄健,有《嘉祐集》。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嘉祐年间进士,神宗时任祠部员外郎,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任杭州通判,知密州、徐州、湖州,又因作诗“诽谤朝廷”贬至黄州。哲宗时任翰林学士,曾出知杭州、颍州,官至礼部尚书。文章汪洋瓷肆,明白畅达;诗作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又擅长行书、楷书,用笔丰腴迭宕;能画竹,还喜作枯木怪石。诗文有《东坡七集》。苏辙,字子由,号颍滨遗老,嘉祐年间进士,历官尚书右丞、门下侍郎(宰相)。著有《栾城集》。父子三人合称“三苏”,都被列入“唐宋八大家”。下联典指北宋诗人苏舜钦,字子美,绵州盐泉人,迁居开封。景祐年间进士,曾任大理评事,庆历年间由范仲淹推荐为集贤校理、监进奏院。当时,他岳父杜衍为宰相,对政事有所整饬,反对派便通过诬陷苏舜钦而打击杜衍,于是,苏舜钦因小事被除名,退居苏州沧浪亭。诗风豪健,为欧阳修所重;又工书法、擅长散文,有《苏学士文集》。
〖苏姓宗祠五言通用联〗
乾坤容我静;
名利任人忙。
——苏曼殊撰苏姓宗祠有用联
此联为近代学者苏曼殊(1884-1918)自题联,现悬于浙江舟山普陀寺。苏曼殊,字子谷,广东中山人,生于日本,父中国人,母日本人。有《苏曼殊全集》。
汉室忠臣第;
宋朝学士家。
——佚名撰广东省南雄县梅岭山珠玑巷苏氏宗祠联
南雄珠玑巷位于梅岭山下,是广东仅存的宋代古巷道,被称为“广东第一巷”珠玑巷的得名始于唐代张昌七世同居,朝廷知道后为表彰其孝义特赐珠玑绦环。自梅关开通以来,梅关驿道就成为中原和江南通往岭南的一条大道,也是北上商贸交易和南迁移民的重要交通路线,珠玑巷便成了这条驿道上的一个重要墟镇。前人杨廷桂在《南还日记》中描写:“途中行旅如蚁,挤拥甚于观剧。大量来自中原各地移民及商人进入岭南珠玑巷,又经此转至珠江三角洲及广西以至海外谋生,其后裔遍布岭南、港、澳、台和海外各国。”看来珠玑巷是大部分珠三角居民的发祥地,海外华侨的祖居。据珠玑巷南迁后裔联谊会搜集的各地南迁后裔143姓族谱记栽,由珠玑巷播迁粤、港、澳、台及海内外的后裔数千万人,都承根认脉,均称珠玑巷为“七百年前的桑梓乡”。
〖苏姓宗祠七言通用联〗
武著迁秋源苦竹;
功传万代念芦山。
——佚名撰苏姓宗祠有用联
此联为台湾省新竹县东镇苏氏公祠“武功堂”联。联首嵌“武功”堂名。联语典指西汉时,杜陵人苏建以校尉跟从卫青出击匈奴有功,封平陵侯,定居武功,成为望族,故称武功堂。苏建后人苏益随王朝、王审知于唐末入闽,为福建“芦山堂”苏氏始祖。清乾隆、嘉庆年间,从汀州府永定县苦竹入台湾的苏氏,多定居于新竹,建武功堂。对联写出了苏氏先祖自陕西武功迁福建的足迹,表达了台湾新竹寻根问祖的思想感情。
襟怀谈定天无二;
气象光昌月是元。
——佚名撰苏姓宗祠有用联
此联典指东汉平陵人苏章,字孺文,安帝时举贤良方正,官冀州刺史,当时有老朋友任清河太守,贪山赃枉法,苏章到清河去查处他,他没宴招待,热情叙旧,并高兴地说:“人人都有一个天,只有我有两个天。”苏章说:“今日我和老朋友饮酒,是私谊;明日冀刺史办案,是公法。”果然依法处理了他,一州肃然。
唐宋八家三席占;
指挥六国一身荣。
——佚名撰苏姓宗祠有用联
上联典出唐、宋两代八个散文作家,即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其中苏氏占了三人。下联典出战国虹纵横家苏秦(?-公元前284),东周洛阳(今河南省洛阳东)人。字季子。他曾与赵奉阳君(李兑)共谋,发动韩、赵、魏、齐、燕五国合纵,迫使秦国废帝请服,退还部分侵地。赵封他为武安君。
北海牧羊不屈志;
南天放鹤超然情。
——佚名撰苏姓宗祠有用联
上联典出西汉大臣苏武事迹。下联典出北宋文学家苏轼典故。
一门父子三词客;
千古文章四大家。
——佚名撰苏姓宗祠有用联
上联典指“三苏”既是散文家,又长于诗词。下联典出北宋六个文学家黄庭坚、秦观、晁补之、张耒、陈师道和李鹰并称为苏门六君子。其中前四人,在《宋史黄庭坚传》中谓“天下称为四学士”。
发愤识遍天下字;
立志读尽人间书。
——苏轼撰苏姓宗祠有用联
此联为北宋文学家苏轼(1036-1101)自题联。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与欧阳修一起参加诗新运动,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青山有约常当户;
秋水为神不染尘。
——佚名撰苏姓宗祠有用联
此联为佚名集自苏轼诗句联。
劝子勿为官所腐;
知君欲以诗相磨。
——佚名撰苏姓宗祠有用联
此联为佚名集自苏轼诗句联。
无数云山供点笔;
且将墨竹换新诗。
——佚名撰苏姓宗祠有用联
此联为佚名集自苏轼诗句联。
北客几人谪南粤;
东坡到处有西湖。
——佚名撰苏姓宗祠有用联
此联为广东省惠州市西湖苏(轼)公祠联。
〖苏姓宗祠七言以上通用联〗
倚靠君山,双龙应侍;
聚回沙水,百凤和鸣。
——佚名撰广东省南雄县梅岭山珠玑巷苏氏宗祠联
瑞雪飞花,映中郎之节;
金莲绚彩,辉学士之文。
——佚名撰苏姓宗祠有用联
上联典出西汉大臣苏武事迹。下联典出宋代进士苏舜钦,字子美,范仲淹荐其才,召试集贤校理。好为古文诗歌,其体豪放,往往惊人。善草书,酒酣落笔,争为人所传。有《苏学士集》。
才名列大家,父子媲美;
文章雄百代,乔子流芳。
——佚名撰苏姓宗祠有用联
全联典指北宋眉山“三苏”。
有各姓氏辈分书
孔姓主要起源于子姓,据记载已经有三千多年的历史了。不同家族的字辈蕴含的内涵也是不一样的,孔氏家族自始祖孔子之后形成最完整的族谱,在姓氏文化史上占据重要的地位。
同时孔姓也是一个非常尊贵的姓氏,所以了解字辈排行后可以为按照顺序为孔姓宝宝起一个好听的名字,既代表着家族延续的标志,也有利于传统姓氏文化的传承。
宏、闻、贞、尚、衍、兴、毓、传、纪、广、昭、宪、庆、繁、祥、令、德、维、垂、佑、钦、绍、念、显、扬、鼎、新、开、国、运、克、服、振、家、声、建、道、敦、安、定、懋、修、肇、益、常、裕、文、焕、景、瑞,永、锡、世、绪、昌。
孔姓家谱辈分排列(孔氏行辈字);明洪武年间定十字(五十六代至六十五代):
希(士)、言(伯)、公(文)、彦(朝)、 承(永)、
宏(以)、闻(质)、贞(用)、 尚(之)、衍(茂)。
清乾隆五年(公元1740年)二月十七日定十字(自六十六代至七十五代):
兴(起)、毓(钟)、传(振)、继(体)、 广(京)、
昭(显)、宪(法)、庆(泽)、 繁(羽)、祥(瑞)。
清道光十九年(公元1839年)定十字(自七十六代至八十五代):
令、德、维、垂、佑,钦、绍、念、显、扬。
后来,孔子七十六代孙、衍圣公孔令贻,报当时的北洋政府批准,又续了二十字:
建、道、敦、安、定,懋、修、肇、彝、常,
裕、文、焕、景、瑞,永、锡、世、绪、昌。
这二十个字,定下了孔子第八十六代孙至一百零五代孙的行辈。
3 姓氏辈分排名
同宗同族有辈分,同一姓氏不同族的辈分都排不了,不同姓氏的辈分更加排不了。
4 姓氏辈分排列表
:关于家谱全部字辈排行同一个姓氏全国各地也是不一样的。所有的家谱中,内容不管如何简略,但字辈谱一定会有。字辈谱也称行辈字、排行、派语、派行诗等。它是用来表明世系的用字,也是为子孙起名时定下的辈序用字。这个字一般放在三字名的中间,也有少数姓名,三字中最后一个字为辈序字。这种取名方法其他民族少有,是汉民族特有的。
5 姓氏祖谱排序列表
1、陈姓正宗始祖——胡公满
舜去世后,约 35世传至胡公妫满,被周武王分封于陈,建诸侯国,屏卫王室。此后,胡公满因封于陈而称陈胡公,所建方国亦称陈国,子孙后来也以国名为姓氏,姓陈。陈国在妫满死后,其子孙有以国为氏,即为正宗陈氏。
2、戴姓正宗始祖——戴撝
西周初年,周公旦在平定武庚之乱后,封商朝末代君王帝辛(纣)之庶兄微子启于商的旧都,建立宋国,定都商丘。
宋国第十一位君主(公元前七九九-公元前七六六年在位)死后谥号曰戴公,其庶子撝以王父谥号为氏,称戴撝。后世亦沿用戴姓,并尊戴撝为戴姓得姓始祖。
3、李姓正宗始祖——李利贞
李硕宗的五世孙李乾,字元果,在西周任御史大夫,娶益寿氏女婴敷,这就是老子李耳的父亲和母亲。
4、闻姓正宗始祖——少正卯
闻出自复姓闻人氏,是春秋时期少正卯的后代。
少正卯是春秋末叶鲁国人。他博学多识,很有名气。他的有些主张与孔子不合,曾聚众讲学,同孔子唱对台戏,使得孔子的不少弟子都跑到少正卯处听讲。后来孔子利用职权杀了少正卯。因少正卯是当时声誉很大、远近闻名的人,被誉为“闻人”,所以他的后代支庶子孙有的便改为闻人氏。后有一部分闻人复姓改为单姓闻,称为闻姓。
5、刘氏正宗始祖——刘康公
刘姓历史上望族很多,彭城刘隗家族、南阳刘瑾家族、诸城刘墉家族在中国历史上举足轻重,至于开辟大汉帝国的沛县刘邦家族就更不用说了。
6、王氏正宗始祖——毕公高
《王通志?氏族略》及《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所
百家姓苏排第几
本文2023-09-22 07:30:06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423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