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郎织女故事发生的地点以及年代

栏目:资讯发布:2023-11-06浏览:4收藏

牛郎织女故事发生的地点以及年代,第1张

陕西--兴平--董永--七仙女就是原型:“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说的是牛郎织女的故事,今天是七夕,在这个传统节日里,听说在水缸旁瓜架下可以听到牛郎织女的浅浅低语。可您知道吗?据陕西的民俗专家介绍,这个美丽的传说发源地其实就在陕西省兴平市。

流传兴平已两千年 :七夕是牛郎和织女在天上相会的日子。据陕西省文化遗产研究会会长赵建文介绍,牛郎与织女的传说,故事情节在春秋战国时已渐趋完整,汉代时已有人把它由民间故事整理成诗歌:“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陕西兴平是牛郎与织女传说的发源地,现今兴平市东城区子孝村、北门村是牛郎与织女的传说故事的核心区。牛郎织女的故事,两千年来流传于兴平,其完整性、真实性,体现了中国乡土社会农耕文化,象征着人们对于美好爱情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也是人民智慧的结晶。

兴平尚存许多古迹 :为了证明牛郎织女传说的发源地在兴平,兴平市地方志专家翟崇仁先生对此进行了十余年的考证。他说,牛郎的原型就是东汉时期的董永,而今陕西省兴平市东北五里子孝村西那棵槐树,依然古朴高大,苍劲叶茂,酷似《天仙配》**中的古槐。市北环路北门东堡,沿高干渠坡下尚存遇仙桥。不少中老年人回忆说,遇仙桥西北半坡处曾有双冢,人称董永、七仙女墓,后在平整土地时平掉了。南位镇董家一位老人曾说:“旧时董家荣轴上端曾有董永、七仙女画像。”董永的住址称董家店。

上世纪五十年代七仙女和董永的故事被改编为《天仙配》并搬上舞台,而后有媒体报道董永系安徽人,有位退休干部称在他收藏的《董氏家谱》中还有关于“董永遇仙”的故事。

但据翟崇仁先生考证,安徽的黄梅戏《天仙配》只起了个率先编演作用,兴平民间不仅广泛流传有完整的牛郎织女故事,兴平的著名书法家、收藏家、原县文化馆馆长薛凡也首肯了《天仙配》的传说是在兴平的说法。兴平还有人文景观遇仙桥、双冢、千年汉槐、仙女湖遗址等,此外还有一年一度的七巧节、七仙女庙会等民俗活动。这些牛郎织女传说中的故事元素在全国绝无仅有,无疑证明了兴平是“牛郎织女”爱情故事的发源地。

陕西长安 有牛郎织女石像为证 :“牛郎织女的传说源自我们西安,已有两千余年的牛郎织女像就位于长安区斗门街道办事处辖区。”西安市政协委员俞向前说。对此,郑州轻工业学院副院长、民俗学专家陈江风认为,根据地理条件、汉代意识形态、相对集中的民间传说、古代文献记载等诸多方面的考察分析,牛郎织女故事源于汉水两岸的楚地。在南阳,不仅有牛郎织女汉画石和仍在人们口头流传的故事,而且故事中明确交代了起源地。

俞向前曾在2005年年初的西安市“两会”上提出提案,建议政府开发牛郎织女历史文化资源,将农历七月初七打造成中国的情人节,并在长安区斗门街道办事处的牛郎织女庙遗址上建设一个文化旅游区,打造“中国爱情文化发源地”。俞向前告诉记者,“牛郎织女像”在长安区被当地群众称为“石爷”“石婆”像,1956年被列为省级第一批重点保护文物,但开发利用不够。 “在我们民间,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神话传说可以说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俞向前说,开发牛郎织女历史文化资源,既可以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又可为古城西安旅游增添一个新的亮点。 据《河南商报》

河南南阳--传说中是牛郎的家乡:随着七夕的临近,牛郎织女传说源自哪里的说法,不仅引起了陕西人的热议,也引发了河南南阳人的争论。南阳不少市民认为,牛郎织女传说源自南阳。他们的依据是:如果在网上搜索“七夕”和“牛郎、织女”等关键词,会出现4万多个相关网页,明确交代的故事发生地均为“南阳城西牛家庄”。

陈江风说,牛郎织女的故事最早见于《诗经》,说明此故事起源于先秦时代。到了汉代,牛郎织女的故事已臻成熟。结合资料分析,七夕节的起源始于楚国时期的汉水流域,因汉朝的兴起,七夕和牛郎织女的故事得到广泛深入的流传。

陈江风还说,当时作为立国八百余年,横跨大半个中国的楚国,农耕文明已经相当成熟,纺织手工业极为发达。保留至今的上古丝织品,大多出自荆襄一带的楚墓。花色品种、手法技艺,令今人叹为观止。与此毗邻的南阳盆地亦为楚地,自古至今盛产良种黄牛。当地流传的民间故事说:“南阳城西20里有个牛家庄,牛家庄有个牛郎。”(2001年,新疆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中华民俗百科》)

民俗学家张振犁先生在《中原古典神话流变论考》中也说:“牛郎叫如意,是南阳城西桑林村的人,织女从天上来到人间,与牛郎成亲,亲手教南阳一带的姐妹们学会养蚕、抽丝、织绸缎。”

不同的故事,指称着相同的起源地,可见南阳具有产生牛郎织女神话的经济与文化土壤。

此外,汉水流域保留了大量的与“牛郎织女”神话、“七夕”风俗有关的遗迹。襄阳府过去管辖的郧西县有“天河”“天河口”等地名。老河口市的“老河口”据传是“汉水连天河”的天河口。商洛县有据传是牛郎织女活动过的“织女溪”。广义上仍属于这一地区的伏牛山脉,如鲁山有“牛郎洞”和该故事中仙女洗澡的“九女潭”。

松桃这里风光秀丽,古老神奇。有丰富的民族民间文化和自然风光,境内的武陵明珠专梵净山被列属为联合国“人与生物圈”保护网成员单位,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梵净山东线有保存完好的梵净古道,中国南长城遗址在境内有各种古城、雕堡、烽火台2400余座,豹子岭、寨英古镇、苗王城已列入省级风景名胜区,云落屯悬棺、虎渡口遗址、红二六军会师地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这里是楚文化的重要板块,积淀着浓郁的苗族文化,有被文化界誉为“戏剧活化石”的苗族傩戏,堪称”中华百绝的“上刀山、下火海”等民间绝技蜚声海内外,剽悍激越的苗家狮舞,形式多样的民族节日,威猛雄健的苗家四面鼓舞,气势恢弘的寨英滚龙等,无不令人心旷神怡。

松桃苗族自治县为云贵高原东部斜坡向湘西丘陵过渡的中间地段,境内海拔高度不一,最低点为牛郎镇贵阳溪出水口,海拔285米;最高点是梵净山老金顶,海拔24938米,全县平均海拔650米。县境西南部是梵净山,东部是腊尔山,武陵山脉延伸到梵净山形成主峰,全县的山脉水系多数顺应梵净山岭脉北东25度走向延伸。

贵州松桃县最大的乡镇叫迓驾镇。

松桃自治县辖大兴街道、蓼皋街道、世昌街道、太平营街道、九江街道、盘石镇、普觉镇、乌罗镇、甘龙镇、长兴堡镇、牛郎镇、盘信镇、大坪场镇。

寨英镇、孟溪镇、迓驾镇、正大镇、大路镇、木树镇、平头镇、冷水溪镇、黄板镇、妙隘乡、石梁乡、沙坝乡、瓦溪乡、永安乡、长坪共5个街道、回17个镇、6个乡 。

扩展资料:

1949年11月12日松桃解放,1950年3月1日,经省人民政府批准,正式建立松桃县人民政府,属铜仁地区专员公署领导。1956年9月11日,国务院全体会议第37次会议通过,撤销松桃县,改设松桃苗族自治县。1956年12月31日,松桃苗族自治县正式成立,仍隶铜仁专员公署至今。

松桃苗族自治县有彝族、白族、傣族、壮族、苗族、回族、傈僳族、拉祜族、佤族、纳西族、瑶族、藏族、景颇族、布朗族、布依族、阿昌族、哈尼族、锡伯族、普米族、蒙古族、怒族、基诺族、德昂族、水族、满族、独龙族等民族分布。

贵州省铜仁市松桃苗族自治县牛郎镇下辖村委会包括牛郎社区、牛郎居委会、大鹏村委会、齐心村民委员会、红卫村委会、格老溪村民委员会、四茶园村委会、木寨村委会、黄腊溪村民委员会、大河村委会、岑朵村委会、矮红村委会、松江村委会、开门村民委员会、中寨村民委员会、凯保村民委员会。

贵州省松桃县地理位置东经109°11′,北纬28°10′0。

松桃苗族自治县(简称松桃),贵州省铜仁市辖县。成立于1956年,是国务院批准成立最早的自治县之一。

松桃地处武陵山脉主峰梵净山东麓,地处黔、湘、渝两省一市结合部,与湖南的花垣、凤凰相连接,同重庆的酉阳、秀山接壤,区位适中,交通便利,素有“黔东门户”之称。古有“地接川楚,位遏三湘”之名。

全县辖5个街道、17个镇、6个乡。总面积3409平方公里,其中建成区面积24余平方千米以上。是铜仁市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综合实力最强的一个县。

行政区划:

2015年12月,贵州省人民政府黔府函〔2015〕299号批准同意松桃自治县部分乡镇行政区划调整的批复,松桃自治县辖大兴街道、蓼皋街道、世昌街道、太平营街道、九江街道、盘石镇、普觉镇、乌罗镇、甘龙镇、长兴堡镇、牛郎镇、盘信镇、大坪场镇、寨英镇、孟溪镇、迓驾镇、正大镇、大路镇、木树镇、平头镇、冷水溪镇、黄板镇、妙隘乡、石梁乡、沙坝乡、瓦溪乡、永安乡、长坪乡,共5个街道、17个镇、6个乡  。

自然气候:

松桃苗族自治县处于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冬冷夏热,春温秋爽,四季分明,气候宜人,雨量充沛,热量丰富。全年平均气温165℃,最热的7月份日均273℃,最冷的一月份日均气温43℃。全年总积温5800℃,年活动积温为51389℃,无霜期293天。年降水量13783毫米,平均年雨日为183天,年平均日照数为1228小时。

牛郎织女故事发生的地点以及年代

陕西--兴平--董永--七仙女就是原型:“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说的是牛郎织女的故事,今天是七夕,在这个传统节日里,听说在水缸旁瓜架下...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