檀姓在百家姓里排名第几位 ?
百家姓中没有收录檀姓。
《百家姓》按文献记载,成文于北宋初。原收集姓氏411个,后增补到504个,其中单姓444个,复姓60个。
檀(Tán)姓,源出有三:
1、以祖名为氏。西周初,周武王的司寇苏忿生、大臣檀伯达受封于河内。檀伯达之后代子孙,有的以祖名檀为姓,称为檀氏,世世仕周,家于其封,故河南、河内皆有檀氏。
2、为春秋时姜太公之后,以封邑名为氏。
3、据《魏志》所载,出自鲜卑族檀氏。著名人物有檀子,檀弓,檀道济,檀武臣等。
檀道济
扩展资料:
檀姓的迁徙分布
当今,檀姓在福建、河北、安徽、海南、浙江、北京、湖北等地均有。
檀氏入闽始祖是檀满德,于明成化十八年(1482年)入闽,原始住地是永泰文藻境,子孙分布福建各地。檀姓望居清河郡(今河北省清河至山东省临清一带)。
檀姓名人
1、檀弓
又称檀公,战国时人。亦为《礼记》篇名,古人注:“名曰檀公者,以其记人善于礼,故著姓名以显之。姓檀名弓,今山阳有檀氏。”著有《檀弓篇》。
2、檀固
字以忠,北宋池州建德人,熙宁年间进士,绍圣初年,上书批评朝廷罢免宰相范纯仁、吕大防及门下侍郎苏辙,又弹劾章享、曾布、蔡卞三凶。
-檀姓
-百家姓
一、姓氏源流
檀(Tán)姓源出有三:
1、出自殷商时期的檀伯达之后,以祖名为氏。西周初,周武王的司寇苏忿生、大臣檀伯达受封于河内。檀伯达之后代子孙,有的以祖名檀为姓,称为檀氏,世世仕周,家于其封,故河南、河内皆有檀氏。
2、出自姜姓,为春秋时姜太公之后,以封邑名为氏。据《通志·氏族略三》引《风俗通》所载:“檀氏,齐公族有食丘檀城,因以为氏。” 春秋时期,有齐国公族食采(封地)于瑕丘檀城(今山东省滋阳县城北,一说今山西省昔阳县),其子孙有的以邑名为姓,称为檀氏。另一说为姜子牙助周武王灭商有功,所以,周武王赐檀木杖一根,赐姓檀。其后代遂有的以檀为氏。战国时的檀弓,即是此支檀氏的后裔。
3、出自古代鲜卑族中有檀氏。据《魏志》所载,鲜卑族檀氏。
二、迁徙分布
(缺)檀姓源出主要有三:其一,西周初,武王的大臣苏忿生、檀伯达受封于河内,有檀氏。其二,出自姜姓,以邑名为氏,春秋时,齐国公族有人食采于檀城,子孙以檀为氏。其三,古代鲜卑族姓氏。当今,檀姓在福建、河北、安徽、海南、浙江、北京等地均有。檀氏入闽始祖是檀满德,于明成化十八年(1482年)入闽,原始住地是永泰文藻境,子孙分布福建各地。檀姓望居清河郡(今河北省清河至山东省临清一带)。
三、历史名人
檀 子:战国时期齐国名臣。魏惠王与齐威王有一次一道打猎,谈到关于国宝的事,魏惠王问齐威王:“齐王有国宝吗?”齐威王回答:“没有。”魏惠王说:“我们魏国虽小,尚且有直径一寸,能前后照耀十二辆车的大珠十颗。怎么齐国这样的大国竟没有宝?”齐威王说:“我衡量宝物的标准与大王的不一样,我有一名官吏叫檀子,让他镇守南城,楚国因此不敢来犯;泅水北面十二个诸侯都来我国朝贺;我有一名官吏叫肘子,让他守高塘,赵国人因此不敢来河的东面打鱼;我有一名官吏叫黔夫,让他守徐州,燕国人因此在北门祀神,赵国人因此在西门祀神,搬迁到我们齐国的就有七干多家;我有一名官吏叫种首,让他防范盗贼,因此,道不拾遗。这四名官吏光华照千里,岂止照耀十二辆车!”魏惠王听了羞愧不已。
檀 弓:又称檀公,战国时人。亦为《礼记》篇名,古人注:“名曰檀公者,以其记人善于礼,故著姓名以显之。姓檀名弓,今山阳有檀氏。”著有《檀弓篇》。
檀 固:字以忠,北宋池州建德人,熙宁年间进士,绍圣初年,上书批评朝廷罢免宰相范纯仁、吕大防及门下侍郎苏辙,又弹劾章享、曾布、蔡卞三凶。
檀 萃:清代诗人,字默斋,山西省高平县(祖籍安徽省望江县)人。乾隆年间举进士,曾任禄戏(在今云南省元谋县)知县。诗集颇多,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檀萃督运滇铜进京,看到北京皮黄演出的盛况,曾咏下“丝弦竟发杂敲梆,西曲二黄纷乱忙。酒馆旗亭都走遍,更无人肯听昆腔”的诗句。著有《楚庭稗珠录》、《滇海虞衡志》十三卷、《穆天子传·注疏》六卷等。
檀道济:南朝宋名将。高平金乡(今属山东省)人。东晋元兴三年(404年),从刘裕起兵京口讨桓玄,又转战各地,所向摧破,为太尉参军 。义熙十二年(416年)刘裕北伐,进攻后秦,道济为前锋,与龙骧将军王镇恶率步军进攻许昌,所至克捷,收复洛阳,释放应戮俘囚4000余人,一时归附者众多,为中原人士所称道。不久,进兵潼关,平长安。宋朝建立,以元勋封永修县公,后又出为镇北将军、南兖州刺史。元嘉七年(430年)宋派右将军到彦之北进,与北魏交战 ,到彦之先胜后败,黄河以南土地尽失。道济遂任都督征讨诸军事,与魏军激战30余次,多获胜利,至历城(今山东省济南)粮尽,不敢进击,设计阻延魏军追逼,领全军而返,进位司空,还镇寻阳(今江西省九江)。因道济功高,部下诸将身经百战,诸子又有才气,为宋朝所疑忌。十三年,宋文帝患重病,彭城王刘义康执政。义康怕文帝一死,道济不听命,矫诏召其入朝,与子8人并戮于建康。
檀武臣:字以忠,号思吾,明代建德县(今安徽省东至县)人。檀父早亡,少时好学,善读兵法。明隆庆元年(1567年)中武魁,次年科进士,被任为宣州卫镇抚,后升任杨州掘镇守备。万历元年(1573年),倭艘入侵掘港,檀武臣提偏师打败倭寇,并追逐至海上歼灭,亲擒贼首二人。神宗降旨褒奖,升为德州游击,继又升参府,治兵于楚。又因“征苗”取胜,被召辅京营,授北京神枢营参将。因年老无子,遂不赴任。他有大将风度,富于方略,善于知人,为官清廉,克勤克俭。他晚年后得一子,长期在家闲居,跨驴携酒,纵游山水,自寻娱乐。
四、郡望堂号
1、郡望
清河郡:①汉清河郡治清阳(今河北省清河东南)。东汉清河国治甘陵(今山东省临清东)。历代均置。北齐移治武城(今清河西北)。隋治清河,即今清河。隋唐为贝州清河郡。②南宋末置清河县,在今江苏省淮阴西南。后屡因河患迁移。清乾隆时移治清江浦。民国为淮阴县。今为淮阴市、淮阴县。
2、堂号(缺)
============================================================
檀姓宗祠通用对联
〖檀姓宗祠四言通用联〗
南城保障;
东鲁名贤。
——佚名撰檀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战国时檀子为齐国臣,齐威王使守南城,楚人不敢为寇。下联典指战国时檀弓,善于礼,著有《檀弓篇》。
-----------------------------------------------------------------
〖檀姓宗祠七言通用联〗
作长城以绥万里;
上弹章而劾三凶。
——佚名撰檀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说南朝宋将领檀道济,高平金乡人,世代住京口。东晋末跟从刘裕攻伐前秦,为前锋进入洛阳,又西进长安,屡立战功;元嘉年间攻魏,官至司空。文帝认为他是前朝重臣,几个儿子都善于作战,便因猜忌杀了他。被杀时,他把帻(Zé 音责,指包头发的巾)投到地下,双眼怒睁如火炬,说:“这是坏了你的万里长城(比喻国家所依赖的大将)啊!”下联典指北宋池州建德人檀固,字以忠,熙宁年间进士,绍圣初年,上书批评朝廷罢免宰相范纯仁、吕大防及门下侍郎苏辙,又弹劾章享、曾布、蔡卞三凶。
进士两朝拥文武;
将军一代号长城。
——佚名撰檀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明代建德(今安徽省东至县)人檀武臣:字以忠,号思吾,少时好学,善读兵法。明隆庆元年(1567年)中武魁,次年科进士,被任为宣州卫镇抚,后升任杨州掘镇守备。万历元年(1573年),倭艘入侵掘港,檀武臣提偏师打败倭寇,并追逐至海上歼灭,亲擒贼首二人。神宗降旨褒奖,升为德州游击,继又升参府,治兵于楚。又因“征苗”取胜,被召辅京营,授北京神枢营参将。他有大将风度,富于方略,善于知人,为官清廉,克勤克俭。下联典指说南朝宋将领檀道济事典(见上一联“作长城以绥万里”句的联释)。
============================================================
附录:檀姓典故、趣事
〖俊彦檀道济〗
檀道济,高平金乡(今属山东省)人,自幼父母双亡,与兄姊流寓京囗。晋安帝隆安末年,随刘裕镇压孙恩、平定桓玄之乱,以军功先后封吴兴县五等侯、作唐县男。
晋义熙十二年(416年),刘裕北伐后秦,檀道济为冠军将军,与王镇恶同为先锋,引军沿淮水、淝水向许昌、洛阳进发。檀军先抵项城,后秦守将姚掌不战而降,但在进攻新蔡(今属河南省)时,遭到了后秦大将董遵的顽强抵抗。檀道济督军猛攻,破其城,杀董遵,继而攻克许昌,擒获后秦颍川太守姚垣及大将杨业。利用军威大振之机,檀道济乘胜前进,拔阳城,克荥阳,直抵成皋(今河南省荥阳)。秦征南将军姚洸屯戍洛阳,急向关中乞求援兵。姚泓派将姚益男领一万人马星夜赶赴往救。可援军尚未到达,檀道济已攻下成皋,并会同其它部队,四面环攻洛阳。姚洸孤军难守,只得开城门率四千兵卒出降。
对这些俘虏,晋将纷纷主张杀掉,以壮军威,檀道济却不同意。他说:“王师北征是为了吊民伐罪,怎好枉杀?”他下令尽数释放俘虏,让他们回归乡里,并申明晋军入城后,应严明纪律,不得扰民。
次年三月,刘裕让毛修之留镇洛阳,令檀道济率师继续西进。王镇恶克渑池,抵潼关。檀道济和沈林子渡河北击,进攻蒲阪(今山西省永济),想以此绕过潼关,进入关中。但后秦守军战斗力甚强,城坚难下。檀道济不得不回军河南,会同王镇恶合攻潼关。后秦太宰姚绍率军五万援救,开关出战。晋军奋击,杀伤秦军千余人。秦军受挫后退驻定城(今陕西省华阴东),据险固守。相拒数月,姚绍病死军中。秦军失去主将,无心战守。八月,王镇恶率舟师由黄河入渭水,至渭桥登岸,破后秦军。姚泓出城投降,后秦灭亡。
刘裕东归后,任檀道济为征虏将军、琅琊内史。及刘裕建宋,檀道济以佐命之功,改任丹阳尹、护军将军。永初三年(422年),又奉命出为镇北将军、南兖州刺史,镇守广陵(今江苏省扬州),监淮南诸军。
武帝死,少帝即位,檀道济与徐羡之、傅亮、谢晦四人同为顾命大臣。北魏以宋值新丧,大举南进,共出数路,攻略宋地,司州全部及青州、兖州、豫州大部分地区很快被魏军夺占。檀道济闻警,率军救援。军至彭城,司、青二州并告危急,檀道济领兵不多,不足分赴,而青州道近,守军薄弱,便统兵兼程往救。魏军见宋援军将至,撤去青州治所东阳(今山东省费县西南)之围。檀道济兵至东阳,军粮耗尽,只得停止追击,又见东阳城已残敝不堪,移青州治所于不其城(今山东省即墨西南),尔后回军湘陆(今山东省鱼台东南),阻止了魏军南进的势头。
次年,因少帝游戏无度,荒怠朝政,徐羡之等密谋废立,召回檀道济共谋其事。当睌,檀道济与谢晦同宿领军府。谢晦心怀恐惧,辗转难寐,而檀道济触床即鼾声如雷。为此,谢晦深深佩服檀道济的镇静和胆量。次日,几位顾命大臣入殿矫诏太后令,废少帝,迎刘义隆入承大统。
文帝继位之初,朝中大权仍掌握在徐羡之、傅亮等人的手中。元嘉三年(426),文帝下令追查弑立之事,徐羡之畏罪自缢,傅亮被缚诛杀。当时,谢晦已出镇荆州,闻徐、傅已死,知道文帝秋后算账,便拥三万精兵抗拒朝命。文帝从广陵召回檀道济,对他说:废立之事,你未参与谋划,我不加追究。现在谢晦据荆州之地,抗表犯上,威胁建康,不知你有何良策?檀道济说:“谢晦老练干达,富有谋略,我过去与他同从武帝北征,入关十策,有九策出于谢晦胸中。但他未曾率军决胜于疆场,戎事非其所长。若陛下信任,可让我衔命征讨,可一战擒之。”文帝大喜,遂亲统大军数万,以檀道济为先锋,溯江西上,击溃谢晦。因此平乱之功,檀道济进号征南大将军,任江州刺史。
元嘉七年(430年),为解除北魏对宋的威胁,文帝命檀道济统军北伐。宋军前部到彦之进军河南,收复洛阳、虎牢等地,但很快又失守,退驻滑台。翌年一月,檀道济率师往救滑台,军至寿张(今山东省东平西南),遇魏安平公乙旃眷。檀道济领军奋勇冲击,大破魏军,并乘胜北进,前后二十余日,连战三十余次,宋军多捷,进抵历城(今山东省济南)。魏将叔孙建一面督军正面迎击,一面纵轻骑绕出其后,焚烧粮草,致使宋军乏食,不能再进。此时,魏军已攻下滑台,数军交攻于檀道济。四面遇敌,军粮又断,檀道济不得不引军南还。魏军乘隙追击,宋军畏惧,檀道济乘夜命军卒唱筹量沙,即以少数米粒覆盖于沙上,以迷惑魏军。魏军误以为宋军仍有余粮,不敢再追,只是集结于宋军四周。檀道济又命军卒披甲执锐,自己却乘舆便服,谈笑风生,泰然若定,引军徐徐而还。魏军见状,疑有埋伏,不复进逼。毫发末损的檀道济率军返回京城。
此次北伐,檀道济虽然没有克定河南,但在四面遇敌、军粮已断的危急情况下,镇定自若,全军而返。实属不易。自此之后,魏人惮惧檀道济的威名,不再轻易南犯。文帝嘉其智勇,进位司空,镇守寻阳。
檀道济立功数朝,威名日重,左右心腹都是百战之将,他的几个儿子又多具才气,引起了朝廷的猜忌。当时,文帝久病不愈,执掌朝政的彭城王刘义康及领军将军刘湛担心文帝晏驾后,难以钳制檀道济,便内文帝屡进谗言,劝其尽早除掉檀道济,以绝后患。
元嘉十三年(436年),檀道济奉诏回京。临行前,其妻向氏说:“震世功名,必遭人忌,古来如此。朝廷今无事相召,恐有大祸。”檀道济却说:“我率师扺御外寇,镇守边境,不负国家,国家又何故负我心。”于是坦然入京。适逢文帝病情好转,卧榻召见,文帝慰勉鼓励,让他返阙议事,用心边防。不料檀道济刚要启程,文帝病情加剧。刘湛劝刘义康不可放虎归山,即假托王命,以收买人心、图谋不就之名逮捕檀道济,旋加杀害。同时被杀害的还有檀道济的十一个儿子及薛彤、高进之等大将。临刑前,檀道济投帻于地,愤怒地喊道:“你们这是在自毁长城啊!”
檀道济被枉杀,国人痛心。消息传到平城(今山西省大同),北魏诸将弹冠相庆:“檀道济一死,吴人无可畏惧也!”
元嘉二十七年,文帝再令众将北伐。东线屡遭困挫,致使魏人南扺瓜步,欲饮马长江。面对一江之隔的劲敌,宋文帝长叹一声:“檀道济若在,岂使胡马至此!”可此时檀道济已屈死十四年了。
《后汉书·党锢列传·檀敷传》记:“檀敷,字文有,兖州山阳人。”东汉议郎檀敷,与山阳人刘表(?—208年)等,屡次上书反对宦官专权和皇帝庇护,因为敢于直言极谏,被尊为“能导人追宗”的“八及”名士。檀敷至今被安徽檀氏后代奉为“第一世祖”。另据《后汉书·党锢列传序》记,檀氏族人檀彬,与同郡张俭等亦以反对宦官专权闻名,被称为山阳地方上的“八俊”名士之一。
《后汉书》在记述汉末农民起义时提到“檀乡”。据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记载,檀乡即瑕丘的檀城,亦名檀丘、灌檀:“檀城在(兖州)府东北。《地理志》记:瑕丘有檀城,古灌檀也,亦日檀乡。”古时“檀”与“埴”字互通,“灌檀”可作“灌埴”。檀乡军曾经攻入清河,显示古代瑕丘与清河有密切联系,今日清河是檀氏的另一个集居地,很可能在汉朝即有檀氏居住。《读史方舆纪要》记述汉代瑕丘县,属山阳郡,是“汉武帝封鲁恭王子政为侯邑”所在地,“后汉亦为瑕丘县。晋省入南平阳县,属高平国”。高平国后改高平郡。山阳是汉时檀氏的主要集居地之一。 西晋末年战乱,檀、郗两氏徙居江南 西晋末年遭八王之乱和永嘉丧乱,中原受到胡族入侵,高平金乡檀氏跟随同乡兖州刺史、郗虑玄孙郗鉴,上兖州峄山抵抗后赵。永昌元年(322年),郗鉴奉诏带领高平地区军民主力南撒合肥,檀斌接替郗鉴为兖州刺史率众掩护,太宁三年(325年)抵抗后赵阵亡(《晋书·石勒载纪》)。 晋成帝咸和三年(328年),身兼兖、徐二州刺史的郗鉴率流民军进驻京口(今江苏镇江)。在其后十年中,郗鉴将京口建设成守卫首都建康(今南京)之军事屏障、控制通往三吴(吴郡、吴兴、会稽)粮仓之要冲。(田余庆:《东晋门阀政治》,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京口曾是晋元帝所置侨兖州寄居地,后成为侨徐州治。檀氏得以徙居京口,与其曾为高平金乡地方世族、抗胡中的领导作用,以及郗鉴安置流民和营造京口成为东晋军事重镇的努力分不开。世居京口之檀氏:从次等士族进入高门 尽管檀、郗两氏都是北方世族,但过江后地位分化:郗氏因郗鉴跻身门阀士族,檀氏则沦为属于士族中下层的次等士族(亦称“寒族”),与曾经卖履为生的刘裕为邻里,檀氏女嫁刘裕弟。不过,随着刘宋王朝的建立,檀氏的政治地位日益提高。例如后来成为刘裕北伐冠军将军的檀道济、曾为谢玄北府军“龙骧将军”的道济族人檀玄,以及檀道济的叔叔檀凭之和他的两个兄长檀韶、檀祗,早在跟随刘裕起事之前,都在晋廷任官。从峄山抗胡和东晋京口时期,檀氏经历了从文到武仕途的转变。 高平檀氏在晋、宋时期最著名的代表人物,是中国军事史上有名的精细将领檀道济,刘宋时担任江州刺史、司空、永修开国县公等,被认为是守护刘宋之“长城”。至今仍然有因其而起的三个成语:“自毁长城”(忠臣檀道济无辜被杀)、“唱筹量沙”(强敌围困仍能巧计全军而退)和“优俘善卒”(释放已经投降的胡族俘虏)。檀道济已经成为历史上有功良将被昏君冤诛的象征符号,被檀氏奉为“八世祖”。 晋末和刘宋朝是“高平檀氏”发展史上的鼎盛时期,清代著名历史评论家赵翼在《廿二史刳记·宋齐梁陈书》中,曾罗列刘宋八位武将开国元勋,前三名为檀氏兄弟。檀道济一门武将,有从公爵到男爵七位受封者。除了武士,檀氏著名文人包括檀道济堂弟、尚书金部郎、永嘉太守檀道鸾,著有《续晋阳秋》记晋末编年历史。此书不仅填补东晋后期正史记录中的一些缺漏,还被认为影响了谢灵运、刘勰和钟嵘等著名文学家对文学流变的评论。(清余嘉锡:《世说新语笺疏·文学篇》)檀道济堂侄檀超与江淹合著《南齐十志》,是萧子显《南齐书>的主要参考书之一。此外,高平檀氏后代还有北朝著作佐郎、高唐(今山东高唐)县子檀翥。 南朝著名檀氏妇女包括道济姊、长沙景王刘道怜王妃檀太妃,檀氏因其成为皇室外戚。檀太妃还是《世说新语》编辑者、临川王刘义庆生母。檀太妃崇信道教,喜好自然山水中的静思修道,曾在江苏旬容茅山附近雷平山上清派宗师许谧、许翔父子修行得道处建立了道士庙,陶弘景《真诰》中有记载。另据镇江出土的刘岱墓志可知,高平檀氏妇女还有《文心雕龙》著者刘勰的曾祖母檀敬容。 虽然檀氏的荣显不过昙花一现,但《宋书》明确指出檀道济等檀氏为“高平金乡人也,世居京口”。清周嘉猷在《南北史表·世系表》中专门列有“高平檀氏金乡人世居京口”一表,说明“高平檀氏”的历史地位已经得到后世历史学家的认同。京口之后的高平檀氏京口是檀氏江南第一故乡,至少养育了三代人。檀氏在京口侨居百年,直到刘宋初随檀道济迁入江州(今九江)等地区。江州是檀氏迁移史上的另一个重要地区。今日檀氏主要集居地之一的安徽望江,即有檀氏后裔迁自九江及其左近地区。 正史、方志和族史,都未直接记载檀氏在江西的经历。但江西,尤其古江州地区,距池州和望江沿长江而下不过百里,是京口与池州檀氏的中间环节。据《宋书》《南史》和族史等有关记载,檀氏在刘宋时有四位成员封地在江西中、北部。九江都昌县苏山乡传说曾发掘檀道济墓,《彭泽县志》另载有道济墓。前两年笔者在网上看到有九江地区檀姓后代说家有古瓶,不知为何内刻“高平檀君”字样。2010年秋笔者到望江查阅族史,与当地檀氏交谈中得知,直到民国还有檀姓家庭从江西迁至望江。他们中有些人因为不知与望江檀姓支系的亲缘关系而未入望江族谱,但他们应该亦是高平金乡之后代。 此外,檀道济叔父檀凭之被封为“曲阿县公”(《晋书·檀凭之传》),南齐“国除”刘宋贵族后,很可能有少数高平檀氏后代散落江苏和浙江一带。皖西南池州、望江集居的高平檀氏再次成为地方文化世家。两晋南北朝正史对檀道济高平祖籍及“世居京口”的记载,证实了京口檀氏与高平金乡的继承关系。刘宋末年檀道济孙、南阳太守檀珪,则是高平—京口擅氏入居池州之连接人物。据族谱记载,檀珪卒后葬在贵池(古名石城),开檀氏定居池州之先河。继檀珪之后,另一位彰显檀氏迁移史的关键人物是赵宋中书舍人、徽猷阁待制檀倬。他曾被宋高宗赵构敕令进献其先祖檀道济图,檀倬晚年从贵池迁居建德(今东至)。 唐、宋池州檀氏已是地方大姓,并且确立了地方文化世家的地位,这可从《池州府志》、檀氏族谱记载的诸多檀氏进士或其他成员显示。如北宋翰林学士檀远,檀倬父亲、国子监学录檀宗益,檀倬堂叔、宋尚书檀固等人。其中檀固因为反对蔡京、蔡卞等奸臣,还被列入“元祐奸党”(《池州府志·人物志》)。今存广西桂林七星山龙隐岩摩崖石刻《元祜奸党·余官》所列第四十六名即是檀固。 宋末檀倬后代檀缙迁居望江,开檀氏集居望江之先河。今日望江是高平檀氏后代最集中的县份之一。1995年望江修族谱时有22万余人。 《池州府志》记载的明代更多,东至现存最早族谱为民国十二年(1923年)一册。安徽省图书馆有一册残缺的康熙抄本《檀氏家谱》,记录了明代思州通判檀凯一支的历史。望江檀氏是东至后代分支,皖西定居较晚,但谱牒记载清晰。乾隆四十年(1775年)檀萃等纂的望江《檀氏家乘》有两个鲜明特色。一是将历代所存族谱与正史和有关著作对照,进行了梳理、充实和正误,并按照正史框架改进了人物传志。二是重申“高平檀氏”的郡望象征标志,所存望江族谱封皮都书“高平檀谱”。光绪十七年(1891年),檀球、檀玑兄弟等,在保留了檀萃本及其后数本的基础上续修望江族史,使檀萃本等得以流传。
檀姓家谱辈分排列包括:思、远、达、宗、倬、允、梦、旦、些、九、时、希、孟、怡、忠、森、鼎、尚、镇、仲、景、永、应、之、有、士、光、大、时、思、宗、来、齐、国、集、礼、世、称、贤、宦、达、绵、江、左、威、名、镇、海边、元、戎、崇、武、爵、晋、传、显、文、渊、继、美、家、声、旧、孝、忠、节、义、宣、承、先、怀、祖、德、启、后、创、新、能、科、教、开、宏、业、贡、献、益、人民等。
请注意,檀姓家谱的字辈排行可能会因地区和版本而有所不同。如果您需要了解更多或有特定的需求,请联系相关的檀氏家族成员或寻找专业的家谱机构咨询。
檀姓在百家姓里排名第几位 ?
本文2023-11-06 17:49:56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4233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