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氏家谱的牛氏族谱
我们牛氏,按照全国姓氏总人口来说,属于总人口比较少的“稀有姓氏”,但是分布比较广,各地的牛氏都有牛氏家族的世系记载,一般是在《牛氏族谱》中记载的比较全面。“一个中国人,不管他在什么地方,不管他漂泊多远,编入宗谱,列入门墙,祭先祭祖,托庇于列祖列宗的福荫之下,总是他最大的心愿。”这段话海外游子体会最深,一个人随着年龄的增长,体会也会越来越深。树长天高,叶落归根,是中华儿女难以解脱的情结;孝顺父母,报本追远,是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的美德,这情结、这美德,有一个重要的载体——就是族谱。有的地方也叫家谱、宗谱、居谱、谱牒、谱序等。
1、牛弘后裔河南济源市西许村字辈谱(从37世起):青芝龙源,林萃田丰,正恒怀宗,慧泽栋英。前两句述祖荫,祖上择福地而物华天宝,树榜样而人杰地灵。后两句是教子孙,要健身洁心,缅怀宗训,以大智大睿润泽东方,成为国家的栋梁英才。
2、菏泽市定陶区孟海镇牛集村、牛屯村、牛庄村、胡牛村、牛楼村等牛氏族人姓氏字辈谱:锡效兴启尔,辉光月作立,自安恒易正。
扩展资料
牛姓得姓始祖:牛姓的得姓始祖是周代宋国君主宋微子后代、宋国司寇牛父。牛父。牛姓出自子姓,是商朝开国皇帝商汤的后裔。周武王灭纣后,封商朝贵族微子于商丘(今河南商丘),建立宋国。微子之后有牛父,官任宋国司寇(掌管刑狱)。
宋武公时,游牧民族西戎长狄人屡次犯宋,牛父曾率军败敌于长丘。后在一次作战中,不幸壮烈殉国。因其为国而死,后世子孙即以其字为氏,称牛姓。他们尊牛父为牛姓的得姓始祖。
-牛姓
分类: 社会民生
解析:
牛(Niú)周朝建立以后,封商朝皇族微启于宋地(今河南商丘),建立了宋国。微子启有后人名叫牛父,曾任宋国司寇。宋武公时,长逖军队进攻宋国,牛父率军抵御,不幸战死,后来其后世子孙以他的字“牛”作为自己的姓氏。另外一支牛姓是由寮姓改姓而来的,北魏时有一个名叫寮允的大臣,被赐姓牛,其后世子孙也随之以牛为姓。牛弘是隋朝的吏部尚书。牛僧孺是唐朝时的宰相,是一位著名的政治人物,著有《玄怪录》。
《百家姓》详解
1and2bokee/blog/2605668
一、姓氏源流
牛(Niú)姓源出有四:
出自子姓,是商朝开国帝王汤的后裔,以王父字为氏。始祖为宋微子启。据《通志·氏族略》、《元和姓纂》及《唐书·世系表》所载,周朝建立以后,封商朝皇族微子(纣王庶兄)于宋地(今河南省商丘),以奉汤王之祀,建立宋国。微子之后有人名牛父,官宋国司寇(掌管刑狱)。宋武公时,游牧民族长逖人进攻宋国,牛父率军抵御,不幸战死。他的儿子便以王父字为姓,称牛氏。
2、出自尞姓改为牛姓。据《隋书》及《路史》所载,隋代牛弘,其父尞允,在北魏朝廷做官(侍中)时,被赐恢复祖姓牛氏。古代尞、寮、了常通用,故尞也作寮、了等姓。(一说三国时魏国名将牛金,被司马懿毒杀,其家人避难逃亡,因祖先名宜僚,改姓尞氏。至尞允赐复本姓)。
3、形成于民间。农家与牛为伴,终日不离,有的就以牛为姓;在北方有一种说法,砸锅牛是一家;还有一种说法,姓牛的祖先是以放牛为生,故以职业为姓。
4、出自他族改姓而来和有牛姓:
① 明清时云南丽江府石鼓、中江等地土把总有牛姓,为纳西族。
② 清满洲人姓,世居沈阳,归镶黄旗包衣管领。
③ 今满、藏、土家、蒙古、东乡、回、朝鲜、彝等民族均有此姓。
得姓始祖:牛父。牛姓出自子姓,是商朝开国皇帝商汤的后裔。周武王灭纣后,封商朝皇族微子于宋地(今河南省商丘),建立宋国。微子之后有牛父,官任宋国司寇(掌管刑狱)。宋武公时,游牧民族西戎狄人屡次犯宋,牛父曾率军败敌于长丘。后在一次作战中,不幸壮烈殉国。因其为国而死,后世子孙即以其字为氏,称牛姓。他们尊牛父为牛姓的得姓始祖。
二、迁徙分布
由上可知,牛姓在春秋时发祥于今河南商丘,公元前286年,即战国后期,宋被齐、楚、魏三国瓜分,子孙散亡各地。此际,见诸史册之牛姓人有:秦国大儒牛缺、赵国大将牛翦,以及赵国人牛畜等,说明此际牛姓有入今河北、陕西等地者。两汉时期牛姓历史人物有:张掖太守牛商、御史大夫牛抵、护羌校尉狄道(今甘肃省临洮)人牛邯、外黄令陇西人牛述以及董卓的儿女亲家牛辅等。牛商后又到扶风任职,牛辅为董卓(董为甘肃省临洮人)亲信,从其经历来看,二人也应为陕甘一带人,可见此际牛姓在陇西已初具规模。魏晋南北朝时期,军阀纷争,夷族入侵,导致社会动荡,民不聊生,有中原一带之牛姓徙居江南,但人数不多。虽陇西之牛姓与他族毗邻,但远离中原是非之地,故所受波及不大,反而人丁兴旺,繁衍昌盛起来,并形成牛姓历史上最重要的郡望——陇西郡。隋唐之际,陇西之牛姓更胜,可谓名人辈出,高官不断,如大雅君子牛弘,及其裔孙后任唐相的牛僧孺,以及牛僧孺之孙、词人牛峤,还有牛峤之侄牛希济,皆有名于当世,并名垂青史,此际陇西名人尚有在唐为相的牛仙客等。唐末至五代,再一次使中原百姓陷入兵荒马乱的无奈困境中,不得不颠沛流离徙奔四方。时陕甘之牛姓有南迁四川,东越黄河进入山西者,而中原之牛姓则播迁于江苏、浙江、安徽等地。宋元之际,山西的牛姓开始昌盛起来。明初,山西牛姓作为明朝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河南、安徽、山东、河北、东北三省等地。清代,有山西牛姓走西口到内蒙、河南牛姓闯关东到东北,此际牛姓已广布全国各地,并有渡海赴台,远徙海外者。如今,牛姓在全国分布甚广,尤以河南多此姓,其人口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四十一,另外,山西亦多此姓,两省牛姓约占全国汉族牛姓人口的百分之五十五。牛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一百一十三位的姓氏,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一四。
三、历史名人
牛 邯:狄道人,东汉名将。才气勇力俱全,雄威边陲,官护羌校尉,后擢大中大夫。
牛 弘:安定鹑觚(今甘肃省灵台)人,隋朝大臣。性宽厚,好学博闻,隋文帝时任礼部尚书,致力贯彻各级地方官吏皆由中央任免的政策。擅长文学,精通律令。有《牛奇章集》。
牛 峤:陇西人,唐末官吏、词人。乾符年间进士、历官拾遗、补阙、校书郎。王建镇蜀,辟为判官,及开国,拜为给事中。今辑《牛给事词》。
牛 皋:汝州鲁山(今属河南省)人,南宋抗金名将。为岳飞副将,收复随州、襄阳,又驰援庐州,败金兵。后随岳飞镇压杨么起义,杨么携钟相子钟义投水,他入水擒获。后擢荆湖南路马步军副总管。1147年,被秦桧使人毒死,遗言谓“所恨南北通和”。
牛 富:霍丘(今属安徽省)人,南宋抗元名将。曾守襄阳五年,后移驻樊城,率军死守,拒不投降,城破后,身受重伤,以头触柱赴火而死。
牛 鉴:甘肃武威人,清朝大臣。嘉庆年间进士。1841年任两江总督,鸦片战争时,畏敌如虎,不战而走,致使英舰长驱而入南京江面,后随耆英至英舰签订《南京条约》,不久被革职议罪。
牛仙客:鹑觚人,唐代大臣。任河西节度使时,省用所积巨方。后历任工部尚书、宰相等职,任相期间,独善其身,仅唯诺而已。
牛僧孺:安定鹑觚人,唐朝大臣。唐末牛李党争中牛党的代表人。在穆宗、文宗时二度为相,又屡次遭贬。著有传奇集《玄怪录》。
牛希济:陇西人。五代十国时官吏、词人。前蜀时,累官至翰林学士、御史中丞。蜀亡,入洛,任后唐雍州节度使。今辑有《牛中丞集》。
牛存节:青州博昌(今山东省寿光),五代十国时后梁大将。其勇武果决,节操高尚,野战攻城,无坚不摧,因而威名远扬,为梁末帝所器重,更难得的是他忠心不二,有大将风范,累官至检校太保、同州节度使。
牛兴祖:晋宁襄陵(今山西省襄汾)人,元代官吏。历中书省掾、刑部主事、工部主事,后擢大都兵马指挥使,累官至云南行省参知政事。
牛天畀:山西省太谷人,清代将领。乾隆年间武进士,累官至贵州省提督,曾率川北官兵会剿苗民,先后屠戮上万,后被苗民击毙。
四、郡望堂号
1、郡望
据《郡望百家姓》中记载:牛氏望出陇西郡。
陇西郡:战国时秦国置郡。治所在狄道,故城在今甘肃临洮南。辖境相当今甘肃东乡以东,武山以西,礼县以北等地。三国魏移治襄武,故城在今甘肃陇西南。
2、堂号
陇西堂:实际上和牛姓望族郡号通用,陇西是牛姓繁衍发展中心,后世牛姓人不论走到哪里,只要打出这个堂号,便会相认是同宗,最初都来自“陇西”,相互交谈,倍感亲切,有事相助,尽心尽力。
太史堂:源自唐朝诗人牛凤及,撰有《唐书》。牛凤及是牛弘的曾孙,官至中书门下侍郎,撰《唐书》,一百一十卷。因一生主要功绩是修国史,故堂号叫“太史堂”。既是纪念性的专用堂号,自然有歌功颂德之意。
此外,牛姓的主要堂号还有:“大雅堂”、“惟明堂”等。
五、宗族特征
1、牛姓起源于宋微子之后牛父。与其姓氏一样,牛姓多勤苦劳作,踏实肯干之人。
2、牛姓源于北而盛于北。据《明清进士题名碑录索引》所载,明清进士牛姓及第者共有六十五名,其中南方人仅有两名,人言江南才子山东将,其寥寥几人足以表明牛姓是典型的北方姓氏。
============================================================
牛姓宗祠通用对联
〖牛姓宗祠四言通用联〗
姓启牛父;
望出陇西。
——佚名撰牛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牛姓的源流和郡望(见上题头《一、姓氏源流》和《四、郡望堂号》介绍)。
庐州却贼;
校尉平羌。
——佚名撰牛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南宋名将牛皋,字伯元,鲁山人,出身射士。曾聚众抗金,后归宋跟从岳飞,攻克随州,驰援庐州,击退金军。随岳飞进军中原,直抵黄河尚岸,屡立战功,官至承宣使。因反宋金议和被秦桧派人毒死。下联典指东汉狄道人牛邯,字儒卿,勇力俱全,以才气雄于边陲,光武帝时任护羌校尉,曾与来歙平定陇右。
-----------------------------------------------------------------
〖牛姓宗祠五言通用联〗
瑞日波中上;
仙禽雾里低。
——佚名撰牛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唐代诗人牛凤及《奉和受图温洛应制》诗句联。
-----------------------------------------------------------------
〖牛姓宗祠六言通用联〗
御史休祥预报;
天官选举惟明。
——佚名撰牛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唐代太子少师牛僧孺,历官御史中丞。下联典指隋代吏部尚书牛弘的事典。牛弘,字里仁,鹑觚人。有文集。
子孙贤族乃大;
兄弟睦家之肥。
——佚名撰牛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河南省济源市西石露头村牛氏祠堂门口两边八字墙联,内容明白如话,寄托着祖上对后辈子孙的殷切期望。
-----------------------------------------------------------------
〖牛姓宗祠七言通用联〗
为民自愿称孺子;
相国乐于献丹心。
——佚名撰牛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析取自鲁迅“俯首甘为孺子牛”句意。
应贞女诗文应梦;
奇章公邂逅奇缘。
——佚名撰牛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唐代牛肃长女牛应贞,少年聪颖,十三岁时,能诵佛经二百余卷、儒经子史数百卷,曾在梦中诵《左传》,一字不漏。往往熟睡中与人谈论,数夜不停。下联典指唐代大臣牛僧儒,字思黯,安定鹑觚人,“牛李党争”牛派首领,两度任宰相,封奇章郡公,相传他曾夜里迷路,入薄太后庙,邂逅戚夫人、太真、潘妃、绿珠等,相互吟诗。天明时辞去,回头一看,原来是一座荒庙。
颍水一支分派久;
涎河两岸卜居多。
——佚名撰牛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安徽省林泉县定庙牛氏宗祠联。牛氏自元代初年迁来,已成当地大姓,民谚说:“砖集刘,黄岭侯,赶不过涎河沿的一群牛。”
十八祖平阳世泽;
五百年毫西名门。
——佚名撰牛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河南省偃师县牛氏家庙堂联。
-----------------------------------------------------------------
〖牛姓宗祠七言以上通用联〗
好学博文,史称大雅君子;
清操正气,人号廉洁自将。
——佚名撰牛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北魏时,寮(后赐姓牛)弘,在隋朝任吏部尚书,人称“大雅君子”。下联典指宋代宝章阁待制牛大年,字隆叟,扬州人。一生精操,所至廉洁自将。
枢府转环,奠唐瓯于中叶;
铨曹秉鉴,调隋鼎之初硎。
——佚名撰牛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唐牛僧儒,官居相位,文宗时与李宗闵结党,权震天下,时称“牛李”。下联典指隋牛弘,好学博闻,寡欲清高。隋初为秘书监,清开献书之路,修五礼,立明堂,拜吏部尚书,封奇章郡公。史称“大雅君子”。
============================================================
附录一:牛姓典故、趣事
〖最佳牛氏贺婚联〗
绣阁团圆同望月;
香闺静好对弹琴。
——清·纪昀贺牛稔文之子新婚联
清朝乾隆年间,天津地方官牛稔文之子娶妻,《四库全书》的总编纂纪晓岚书赠了这副贺婚联。上联暗用“牛郎织女”的故事,下联隐嵌“对牛弹琴”的成语。此联妙就妙在贺牛氏婚喜,上下联均说“牛”,但联语字面却无牛,耐人寻味。这副对联被后人推为最佳的嵌典姓氏贺婚联。(下附“牛郎织女”和“对牛弹琴”的典故)
〖中华成语:对牛弹琴〗
述源:汉·牟融《牟子理惑论》:“公明仪为牛弹清角之操伏食如故,非牛不闻,不各其耳矣。”
源出:古代有个很有名的音乐家公明仪,能弹得一手好琴,但轻易不给人弹。在城里住着太过嘈杂,便搬到农村幽静处,饮酒弹琴,好不痛快。
一天,他见牧童骑牛放牧,吹着竹笛,悠闲自在,便突发 奇想,人民都说我弹琴到深处,听者都想翩翩起舞,我何不弹奏一首欢快的曲子,让牛给我跳舞呢?于是公明仪就认真地弹奏起来,弹得满头大汗,但牛只是低头吃草,仿佛无动于衷。
公明仪很是丧气,手按在琴上,无意间发出“哞哞”之声,那牛立即竖起耳朵,抬头望来。公明仪自觉得可笑:“牛把我的琴所发出的声音当成是小牛叫了。”
今喻:讥笑听话的人不懂所说的是什么。也讽刺说话的人不看对象,白费口舌。
〖民间故事:牛郎织女〗
七夕节始终和牛郎织女的传说相连,这是一个很美丽的,千古流传的爱情故事,成为我国四大民间爱情传说之一 。
相传在很早以前,南阳城西牛家庄里有个聪明.忠厚的小伙子,父母早亡,只好跟着哥哥嫂子度日,嫂子马氏为人狠毒,经常虐待他,逼他干很多的活,一年秋天,嫂子逼他去放牛,给他九头牛,却让他等有了十头牛时才能回家,牛郎无奈只好赶着牛出了村。
牛郎独自一人赶着牛进了山,在草深林密的山上,他坐在树下伤心,不知道何时才能赶着十头牛回家,这时,有位须发皆白的老人出现在他的面前,问他为何伤心,当得知他的遭遇后,笑着对他说:“别难过,在伏牛山里有一头病倒的老牛,你去好好喂养它,等老牛病好以后,你就可以赶着它回家了。
牛郎翻山越岭,走了很远的路,终于找到了那头有病的老牛,他看到老牛病得厉害,就去给老牛打来一捆捆草,一连喂了三天,老牛吃饱了,才抬起头告诉他:自己本是天上的灰牛大仙,因触犯了天规被贬下天来,摔坏了腿,无法动弹。自己的伤需要用百花的露水洗一个月才能好,牛郎不畏辛苦,细心地照料了老牛一个月,白天为老牛采花接露水治伤,晚上依偎在老年身边睡觉,到老牛病好后,牛郎高高兴兴赶着十头牛回了家。
回家后,嫂子对他仍旧不好,曾几次要加害他,都被老牛设法相救,嫂子最后恼羞成怒把牛郎赶出家门,牛郎只要了那头老牛相随。
一天,天上的织女和诸仙女一起下凡游戏,在河里洗澡,牛郎在老牛的帮助下认识了织女,二人互生情意,后来织女便偷偷下凡,来到人间,做了牛郎的妻子。织女还把从天上带来的天蚕分给大家,并教大家养蚕,抽丝,织出又光又亮的绸缎。
牛郎和织女结婚后,男耕女织,情深意重,他们生了一男一女两个孩子,一家人生活得很幸福。但是好景不长,这事很快便让天帝知道,王母娘娘亲自下凡来,强行把织女带回天上,恩爱夫妻被拆散。
牛郎上天无路,还是老牛告诉牛郎,在它死后,可以用它的皮做成鞋,穿着就可以上天。牛郎按照老牛的话做了,穿上牛皮做的鞋,拉着自己的儿女,一起腾云驾雾上天去追织女,眼见就要追到了,岂知王母娘娘拔下头上的金簪一挥,一道波涛汹涌的天河就出现了,牛郎和织女被隔在两岸,只能相对哭泣流泪。他们的忠贞爱情感动了喜鹊,千万只喜鹊飞来,搭成鹊桥,让牛郎织女走上鹊桥相会,王母娘娘对此也无奈,只好允许两人在每年七月七日于鹊桥相会。
后来,每到农历七月初七,相传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日子,姑娘们就会来到花前月下,抬头仰望星空,寻找银河两边的牛郎星和织女星,希望能看到他们一年一度的相会,乞求上天能让自己能象织女那样心灵手巧,祈祷自己能有如意称心的美满婚姻,由此形成了七夕节。
-----------------------------------------------------------------
附录二:牛氏祖宗训
家谱受修谱时代的局限、阶级的局限,有不少内容需要我们批判继承,但也有好多内容,如一些祖宗训、家规等,保存发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需要我们学习借鉴。在各地牛氏家谱中,常见到如下“三训”:
敬老训
对待长辈,定要尊敬。出必告诉,返必回禀。
早晚问安,聆听教诲。所托之事,尽心完成。
赡养老人,义不容辞。念念不忘,衣食住行。
老人患病,快请医生。确保长辈,身心康宁。
同辈训
兄弟和家业自兴旺,姊妹和亲友情意深。
夫妻和百年同偕老,姑嫂和家中少纠纷。
妯娌和家事样样顺,叔嫂和全家都欢欣。
同辈之间团结紧,黄土也能变成金。
亲如手足福满门,萁豆相煎祸临门。
教子训
生就为人子,当报父母恩。
父母谆谆教,牢牢记在心。
行成在于思,业精在于勤。
成就栋梁材,利国又利民。
办事秉公论,勿做势利人。
父母年事高,赡养要尽心。
遗弃父母者,非吾牛门人。
类似这样的家训、族规,蕴含着老一辈的心愿,也是他们生活经验总结,寓意深刻,对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也是极为有益的。
牛氏寻根问祖
牛氏民间传说
牛氏史实依据
牛氏迁徙繁衍
牛姓历代名人
牛氏家谱宗祠
牛氏世系谱
牛氏字辈谱
中国人民 牛姓开国将军生平简介
bbslnd/dispbbsboardid=112&id=75216
牛氏家谱 牛氏家谱宗祠
追溯牛姓起源,是微子启后裔的一支。
微子本名启,因做王子时,封在微(今山东微山一带,一说在山东聊城一带),爵位属子,所以称微子。微子与暴虐无道的纣王,本是亲兄弟,微子为兄,纣王为弟。纣王从小就能说会道,才思敏捷,长大后体格健壮,力大无比,深得其父喜爱。待立太子时,其父和太史等便借口“立嫡以贵不以长”,把纣立为太子。
纣继承王位后,启便做了他的卿士。纣王残暴奢侈,荒*无道,微子多次规劝,他都充耳不闻。眼见国家行将灭亡,微子十分痛苦,他“欲死之,及去未能自决”,于是求教朝中三公之一的父师(箕子)。父师说:“今诚得治国,国治身死不恨。为死,终不得治,不如去。”微子听了父师的劝告,为保存宗嗣,便毅然离开王宫。传说微子离宫出走时,在正午时分,便将“午”字出头为“牛”字作为姓氏。如河南省济源市南官庄清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牛氏家谱·族谱旧序》载:“殷商无道,狎侮无常,毒痛四海。其庶兄微子隐而去之,以存宗嗣。去之时,举目过午,以午字出头,因以为姓。此牛姓之所由来也。”此外,清道光元年(1821年)河南鄢陵牛集《牛氏谱序》、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河南偃师杨村《牛氏家谱·序言》等众多的《牛氏家谱》中,都有类似上述的记载。虽然这种说法目前还查不到原始史料,但牛姓是微子之后,应是毋庸置疑,而春秋时宋国的司寇牛父则是牛姓的得姓始祖。如《唐书·世系表》载:“周武王讨商纣,立其子武庚,更封微子为宋公,以奉汤祀。其裔宋司寇牛父之后,以王父字为氏。”“王父”就是祖父。
唐、宋《姓解》、《通志·氏族略》、《元和姓纂》等典籍均有“宋微子之后,司寇牛父,子孙以王父字为氏”之记载。
清代著名的姓氏研究专家张澍编著的《姓氏寻源》载:“牛出陇西,本自殷,周封微子于宋,其裔司寇牛父帅师败狄长丘死之,子孙以王父字为氏。”
牛父在与长狄作战中阵亡之事,在《春秋左传·文公十一年》有详细记载:宋微子传至第十二位国君宋武公(前765~前748年在位)时,长狄入侵宋国,宋武公派兄弟司徒皇父率军抵御,司寇牛父为皇父的车右,在长丘(今河南封丘县南)打败了敌人,并俘获了长狄首领缘斯,皇父和司寇牛父等,都不幸战死。
牛父是在指挥抗敌的战斗中牺牲的,是一个保家卫国的英雄,牛父的后代子孙怀念先祖,自然引以自豪。这里需要说明的是为什么要以“王父字为氏”,原来这和周代的宗法有关。周制规定,凡诸侯之子称公子,公子之子称公孙,公孙之子不可再称公孙,不得上系诸侯,须另立一新氏。立氏则追溯祖宗,一般以其祖父的字(或名)为氏,这就是“以王父字为氏”的主要原因,这种“祖孙连名制”自然有世代源远流长的深刻含义。
综上所述,可以十分清楚地看出牛姓的来源,即:保家卫国的英雄牛父,是牛姓的得姓始祖,宋开国君主微子是牛姓的先祖,商汤、契乃至黄帝,则是牛姓的远祖。如今五湖四海的牛姓子孙,既是卫国精英之裔,又是远古帝王之后,和黄帝血脉相连,是炎黄子孙这个伟大家族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牛姓部分人曾一度改为辽氏。三国时期司马懿用权术控制了曹魏政权,处处防范别人故伎重演。魏有后军将军牛金,骁勇异常,战功卓著,而且在军中有威望,为司马懿所忌,深怕“牛继马后”,政权丢失,便以毒酒害死了牛金。牛金的儿子牛元定立即避难逃亡,因祖先有名叫宜僚的,随改姓辽氏,历时近300年。到了南北朝末期,一位在北魏王朝官拜侍中的辽允(一说辽允仕周,任工部尚书),通过皇帝赐姓,又恢复了牛姓。《隋书·牛弘传》载:“牛弘,本姓氏,父允仕魏,赐姓牛氏”,说的就是这件事。
在一些少数民族中也有牛姓。明清时云南丽江府石鼓、中江等地,土把总中有牛氏,为纳西族。满族中也有牛姓,世居沈阳。此外藏、回、彝、白、土家、蒙古、东乡、朝鲜等民族中,也有少数人为牛姓,这些与牛父没有关系。
“一个中国人,不管他在什么地方,不管他漂泊多远,编入宗谱,列入门墙,祭先祭祖,托庇于列祖列宗的福荫之下,总是他最大的心愿。”这段话海外游子体会最深,一个人随着年龄的增长,体会也会越来越深。树长天高,叶落归根,是中华儿女难以解脱的情结;孝顺父母,报本追远,是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的美德,这情结、这美德,有一个重要的载体——就是家谱。有的地方也叫族谱、宗谱、居谱、谱牒、谱序等。
家族之修谱,犹如国家之修史,地方之修志,自古以来,都十分重视。也是宗族文化得以流传于世、发扬光大的重要保证。一般修谱的间隔时间为30年。1949年以来,受各种因素影响,家谱一直被视为封建遗毒,“文革”期间,列为“四旧”,“横扫”、“火烧”,至今还使一些人谈谱色变。粉碎“四人帮”后,家谱逐步受到重视。1984年,国家档案局、教育部、文化部发文指出:“宗谱是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亟待发掘的一部分”,1995年11月20日《人民日报》又刊载了《家谱学待光大》一文,家谱研究从此有了新的起色。
牛氏世系谱
家谱是家族的发展史,内容非常丰富,一般都有:谱序、谱例、像赞、封赠、恩荣录、名人录、族规、家训、祠堂、坟地,墓志、墓图,世系、艺文志、字辈谱、义田记、捐资记等等,可以说是家族的百科全书,包罗万象。但其中最首要的内容,是记述家族源流及本宗来拢去脉,而最主要的内容,则是记述“世系”。这是每部家谱的主体,要占全部家谱内容的三分之二以上。这部分内容是家族繁衍发展史,要做到世系相接,长幼有序,人物血缘关系一目了然,清晰明确。在记述方法上有叙述式的,有图表式的,不管哪种方法,都能使每个家族的主要成员(多数是男性及配偶)对号入座,按血缘传承关系,查找清楚。
一个家族,随着时间的前进,不断发展壮大,到一定时候可能枝大叶茂,甚至居住八方,星罗棋布,但有了世系的详细记载,纵然天涯海角,甚至代远宗长,血缘关系也不会乱。正因为如此,历代人们修谱时,都非常注意记载世系。如“十八打锅牛”后代,牛楷十四世孙牛凤山状元,在道光十八年(1838)修汜水《牛氏家谱》时,为做到“宗亲之不可乱”,除详记本支世系外,又遍访其他各地打锅牛的世系,家谱对此是这样记载的:
牛状元生前采访牛氏部分支系后业情况:
济源县石露头以川祖启世(系分锅祖楷祖支系)
济源县南官庄以谌祖启世(系川祖四世孙,分锅祖楷爷之子)
泌阳县紫陵镇聂张村以速报祖启世(系川爷六世孙,分锅祖楷爷之后)
泌阳县感化村以得材祖启世(系川祖四世孙,分锅祖鹏祖三子)
泌阳县牛磨头以拱辰祖启世(系川祖五世孙,分锅祖翼祖之后)
武陟县温村以祥祖启世(系川祖四世孙,分锅祖楷爷长子)
洛阳十里头立射庄以天伦祖启世(系分锅祖炳祖后,不知辈数,有炳墓为凭)
巩县西关以得林祖启世(系分锅祖鹏祖四子子)
南阳唐河县东门内有家庙以亮祖启世(系分锅祖捷祖三子)
陈州府东南四十里牛家集、牛庄、牛滩三个村以大公祖启世(系分锅祖郁祖长子之后)
密县下牛,岗牛、小王庄以分锅祖郁祖启世
鄢陵县牛家集以兴祖启世(系分锅祖子祖孙)
温县牛洼、小黄庄二村以分锅祖鹏祖启世
汜水县穆沟以分锅祖楷祖启世
汜水县明月坡以分锅祖楷祖启世。
以上支系启世情况,皆详查明辩,勒石以志,具有未查清者,待至异日,览者勿忽焉。正是由于这些世系的洋细记载,才使家谱能够发挥出“凝聚血亲”的巨大作用,我们应充分利用家谱这种功能为海内外炎黄子孙“寻根谒祖”、“探亲访友”服务,同时也要通过宗亲联谊活动,进一步促进中华民族的团结,促进祖国各地的经济建设。
牛氏字辈谱
在所有的家谱中,内容不管如何简略,但字辈谱一定会有。字辈谱也称行辈字、排行、派语、派行诗等。它是用来表明世系的用字,也是为子孙起名时定下的辈序用字。这个字一般放在三字名的中间,也有少数姓名,三字中最后一个字为辈序字。这种取名方法其他民族少有,是汉民族特有的。字辈谱用字是非常讲究的。一般是先辈人经过精心研究、共同讨论,才最后确定,勒石以志。字辈谱一般都有用意,有说起。有些谱简直就是一首诗,寓意丰富。如牛弘后裔河南济源市西许村“牛氏家谱”(俗称天官牛)载:从37世起,字辈谱如下:
青芝龙源 林萃田丰
正恒怀宗 慧泽栋英
前两句述祖荫,祖上择福地而物华天宝,树榜样而人杰地灵。后两句是教子孙,要健身洁心,缅怀宗训,以大智大睿润泽东方,成为国家的栋梁英才。
家谱是家族的发展史,内容非常丰富,一般都有:谱序、谱例、像赞、封赠、恩荣录、名人录、族规、家训、祠堂、坟地,墓志、墓图,世系、艺文志、字辈谱、义田记、捐资记等等,可以说是家族的百科全书,包罗万象。但其中最首要的内容,是记述家族源流及本宗来拢去脉,而最主要的内容,则是记述“世系”。这是每部家谱的主体,要占全部家谱内容的三分之二以上。这部分内容是家族繁衍发展史,要做到世系相接,长幼有序,人物血缘关系一目了然,清晰明确。在记述方法上有叙述式的,有图表式的,不管哪种方法,都能使每个家族的主要成员(多数是男性及配偶)对号入座,按血缘传承关系,查找清楚。
一个家族,随着时间的前进,不断发展壮大,到一定时候可能枝大叶茂,甚至居住八方,星罗棋布,但有了世系的详细记载,纵然天涯海角,甚至代远宗长,血缘关系也不会乱。正因为如此,历代人们修谱时,都非常注意记载世系。
从现有的资料分析来看,最早的“打锅牛”是指牛弘后裔唐初蒙难打锅的故事,影响广泛的“十八打锅牛”与“打锅牛”并非同属一个支系,此“打锅牛”可能与彼“打锅牛”同为一家牛,但不一定是一个支系。故当前各地牛姓族人在纂修家谱时,千万不要以为凡是传说的“打锅牛”比如“听老人说是打锅牛”就认为与“十八锅牛”同属一支,草率地把自己归于“十八锅牛”后裔,“从而误导后人”。早在隋唐时期,各地区就有成千上万的牛氏先辈繁衍生息,形成了数不清的支系,其中有很多支系会延续下来,但是,由于种种因素没有留下各支系的详细记载,进而形成了现在牛氏家族的诸多支系无法上系衔接的局面,如果按照个人的好大喜功、攀附名门望族的意愿,强行把一部分找不到当地牛氏祖辈来源证据的支系,冒认其他支系的始祖,这样上对不起祖先,下对不起后代,这种不合适的做法不可取。
我们“陶山牛氏”在山东临清牛张寨燕翼堂《牛氏族谱》 和各种碑刻中没有关于同“18打锅牛”之关系的记载,但是,我们汉族的各支系牛氏族人,都是黄帝34世孙宋微子的传人,都是出自黄帝44世孙宋司寇牛父一门之后。自两宋以前,牛氏家族就形成了许多支系,并且会延续至今,这是客观存在的事实,俗话说“牛没二牛”,如果从元朝往上数各个支系之间的血缘关系越往上就越近,姓牛的都是一家人,即便是找不到是从哪一朝、哪一代分开的支系都不重要,关键是牛姓宗亲团结一致,继承牛氏家族的光荣传统、弘扬坚强、奋进的牛氏精神,把中华牛氏文化发扬光大,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服务。
“十八打锅牛”后代,牛楷十四世孙牛凤山状元,在道光十八年(1838)修汜水《牛氏家谱》时,为做到“宗亲之不可乱”,除详记本支世系外,又遍访其他各地打锅牛的世系,家谱对此是这样记载的:
起源主要有四:①出自子姓,商汤后裔。据《通志·氏族略》、《元和姓纂》及《唐书·世系表》载,周武王封微子(纣王庶兄)于宋,以奉汤王之祀,微子之裔宋司寇牛父之后,以王父字为氏。②寮姓改牛姓。据《隋书》及《路史》载,隋代牛弘,其父寮允为北魏侍中,赐姓牛(一说三国魏大将军牛金之后,为避难改寮姓,至寮允赐复本姓)。③形成于民间。农家与牛为伴,终日不离,有的就以牛为姓。④出自他族。明清时云南丽江府石鼓、中江等地土把总有牛姓,为纳西族;清满洲人姓,世居沈阳,归镶黄旗包衣管领;今满、藏、土家、蒙古、东乡、回、朝鲜、彝等民族均有牛姓。 始祖:牛父。 迁徒: 牛姓春秋时发祥于今河南商丘,公元前286年,宋被齐、楚、魏三国瓜分,子孙散亡各地。此际见诸史册牛姓人有秦大儒牛缺、赵大将牛翦,赵国人牛畜等,说明此际牛姓有入今河北、陕西等地者。两汉时牛姓名人有张掖太守牛商、御史大夫牛抵、护羌校尉狄道(今甘肃临洮)人牛邯、外黄令陇西人牛述以及董卓儿女亲家牛辅等。牛商后到扶风任职,牛辅为董卓(甘肃临洮人)亲信,从经历来看,二人也应为陕甘一带人,可见此际牛姓在陇西已初具规模。魏晋南北朝时,军阀纷争,夷族入侵,社会动荡,民不聊生,有中原一带牛姓徙居江南,但人数不多。虽陇西之牛姓与他族毗邻,但远离中原是非之地,故所受波及不大,反而人丁兴旺,繁衍昌盛,并形成牛姓历史上最重要的郡望——陇西郡。隋唐之际,陇西之牛姓更胜,可谓名人辈出,高官不断,如大雅君子牛弘,及其裔孙后任唐相的牛僧孺,以及牛僧孺之孙、词人牛峤,还有牛峤之侄牛希济,皆有名于当世,并名垂青史,此际陇西名人尚有在唐为相的牛仙客等。唐末至五代,再一次使中原百姓陷入兵荒马乱的无奈困境中,不得不颠沛流离徙奔四方。时陕甘之牛姓有南迁四川,东越黄河进入山西者,而中原之牛姓则播迁于江苏、浙江、安徽等地。宋元之际,山西的牛姓开始昌盛起来。明初,山西牛姓作为明朝洪洞大槐树迁民,被分迁于河南、安徽、山东、河北、东北三省等地。清代,有山西牛姓走西口到内蒙、河南牛姓闯关东到东北,此际牛姓已广布全国各地,并有渡海赴台,远徙海外者。如今,牛姓在全国分布甚广,尤以河南、山西为多。目前牛姓人口列全国第113位。 郡望: 陇西郡 秦置,治狄道(故城在今甘肃临洮南),辖境相当今甘肃东乡以东,武山以西,礼县以北等地。三国魏移治襄武,故城在今甘肃陇西南。 堂号: 太史堂 唐朝诗人牛凤及,撰有《唐书》。牛凤及是牛弘的曾孙,官至中书门下侍郎,撰《唐书》一百一十卷。因一生主要功绩是修国史,故堂号叫“太史堂”。
其它堂号:①郡望堂号:陇西。②自立堂号:大雅、惟明、敦本、怀德等。 字辈: 某支牛氏字辈:文清品正,吉祥家发。
某支打锅牛字辈:文积德成思梦,芳显青山日月明。
山东梁山牛氏字辈:大清正学永,昌斯文恒存。
河南济源牛氏字辈:青芝龙源,林萃田丰,正恒怀宗,慧泽栋英。 名人: 牛邯,东汉将领。陇西狄道(今甘肃临洮)人,字孺卿。有勇力才气。初为隗嚣将。后降光武,任护羌校尉,从中郎将来歙平陇西。
牛弘(545-610),隋臣。字里仁,安定鹑觚(今甘肃泾川东南)人。本姓尞。父允为西魏侍中,赐姓牛。弘性宽厚,好学博闻,善文学,通律令,仕北周至内史下大夫。隋开皇时,历秘书监,礼部、吏部尚书等职,封郡公。广集天下书籍,修撰《五礼》,定正音律。主吏部选官,先德行,后文才。时人服其识度。朴直少言,宽和自重,杨素不敢轻侮。隋朝旧臣不因猜忌获罪者,唯弘一人,炀帝大业六年,卒于江都。谥宪。
牛仙客,唐臣。泾州鹑觚人。初为县小史,积功迁洮州司马,王君奂节度河西,召为判官,迁太仆少卿,判凉州别驾,知节度留后事,俄为节度使。开元二十四年为朔方行军大总管,以工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知门下事,遥领河东节度副大使,封邠国公,加左相。卒赠尚书右丞相,谥曰贞简。
牛僧孺(779-847),唐臣。字思黯。安定鹑觚(今甘肃灵台)人。在牛李党争中是牛党领袖。贞元二十一年(805)僧孺登进士第。他在唐宪宗元和三年(808)的科场案中,所作策文触犯宰相李吉甫,在元和朝不得志。这次科场案是以后纠葛40余年的牛李党争的起因。穆宗时,牛因拒绝贿赂,获得穆宗赏识。当时,李吉甫的政敌李逢吉为相,长庆二年(822),逢吉排挤李德裕(吉甫子)出任浙西(今江苏镇江)观察使,引僧孺为同平章事。文宗大和三年(829),僧孺再次入相,德裕出为郑滑(今河南滑县东)节度使。五年,吐蕃维州(今四川汶川西北)守将悉怛谋降唐,剑南西川(今四川成都)节度使李德裕派兵入驻维州城,并奏陈用兵事宜。僧孺认为唐与吐蕃结盟,不宜违约开衅。文宗从僧孺议,命德裕撤退驻兵,送还降将。其实,大和四年吐蕃已违约攻唐,此时,唐已可不受盟约拘束。僧孺对维州的决策,反映了他一贯妥协反战的思想。文宗后来对维州的处理不免后悔,僧孺便主动告退,出为淮南(今江苏扬州北)节度使,累迁东都留守、山南东道(今湖北襄樊襄阳)节度使。唐武宗即位后,李德裕当权,僧孺被罢为太子少师。会昌四年(844)又以交结泽潞(今山西长治)叛藩的罪名,贬为循州(今广东惠州)长史。宣宗即位后,李党尽被贬谪,大中元年(847)僧孺复原官太子少师。僧孺好文学,著有传奇集《玄怪录》等。
牛峤(约850-约920),五代词人。陇西(今甘肃陇西东南)人,字松卿,一字延峰。牛僧孺之孙。乾符进士。历官拾遗、补尚书郎。后事前蜀,拜给事中。博学有文,诗学李贺。尤工词,为花间派重要词人之一。《花间集》收其词三十二首。
牛希济(约872-),五代词人。陇西(今甘肃东南部)人,牛峤之侄。遇丧乱,流寓于蜀,仕前蜀王衍为起居郎。后主王衍时,累官翰林学士、御史中丞。同光三年,后唐灭蜀,降入洛,明宗时拜雍州节度副使。工词,为花间派重要词人之一。
牛存节(-915),五代后梁将领。本名礼,字赞贞,青州博昌(今山东博兴)人。少以雄勇自负。归朱全忠,授宣义军小将。后屡从征战,累建奇功。积官邢州团练使、元帅府左都押衙。太祖受禅,拜右千牛卫上将军,历右龙武统军、左龙武统军、兴州马步都指挥使、同州节度使、郓州节度使、淮南西北面行营招讨使,进封开国公。末帝即位,徙镇天平,以功进太尉,与晋军苦战河上,旋因病诏归汶阳,翌日而卒。存节为将,慷慨忠厚,野战壁守,皆其所长,威名闻于内外,时人称其有贾复之风。
牛皋(1087-1147),南宋抗金将领。字伯远。汝州鲁山(今属河南)人。高宗建炎年间任京西南路提点刑狱。金军自荆门北归,他伏军袭击,大败之。金军攻京西,率兵抗击,十余战皆捷。不久调安州(今湖北安陆)观察使,遇金军,战辄胜。值岳飞由襄、汉规复中原,提升为襄(今湖北襄樊)、郢(今湖北钟祥)安抚使。时伪齐派李成合金兵进占襄阳六郡。齐将王嵩盘据随州(今属湖北),他奉岳飞命率军攻随。军中携带三日之粮,粮未尽,城已拔,执嵩斩之。李成占襄阳,拒岳飞军,他率骑兵击之,毙李成军步卒无数,遂复襄阳。后官至荆湖南路马步军副总管。1147年被秦桧派人毒死。
牛温舒,辽臣。范阳(今河北涿县)人。刚正,有气节。咸雍中,进士及第。大安初,累迁户部使,转给事中,知三司使事。国、民兼足,加户部侍郎,改三司使。乾统初,授参知政事,知南院枢密使事。五年(1105),宋攻夏,奉命使宋,宋许夏和。使还,加中书令。
牛富(-1273),南宋末抗元将领。霍丘(今属安徽)人。为侍卫马军统制,戍守襄阳五年,后改守樊城(襄、樊,今为湖北襄樊市)。1267年,元军采取先破樊城、主力进攻襄阳的计划,大举围攻襄、樊,多次打败南宋援军。他与范天顺等率领军民抗击元军,并射书襄阳城中,与守将吕文焕相约、互为特角。两城坚守六年,他出力居多。1273年,元军截江而出,断绝襄、樊之间的联络,水陆夹攻樊城。樊城孤立无援,终被攻破。他率百余人巷战,杀死元兵甚多;后头触火柱,壮烈牺牲。
牛金星,明末李自成起义军谋士。河南卢氏人。贡生。崇祯十四年(1641),磨勘被斥,投李自成,深得信任,谋参机务。永昌元年(1644)封天祐殿大学士,以宰相自居,倾轧弄权,挑拨中伤。退出北京后,谗杀李岩,致义军离散。顺治二年(1645)清兵破潼关,义军南撤途中叛逃降清。后病死。
牛鉴(-1858),清臣。甘肃武威人。字镜堂,号雪樵。嘉庆年间进士,历任布政使、巡抚、总督等职。1841年5月,英军进攻吴淞口,他领兵增援,途中遭到英舰炮击,仓皇逃命,致使吴淞口孤军无援,最后失陷。此后,牛鉴参与签订中英《南京条约》。不久,被革职拿问,1844年获释。1854年,参与镇捻军起义。
其他牛姓名人有战国贤士牛畜;秦学者牛缺;唐大臣牛丛、牛藂,小说家牛肃;宋将领牛思进;元大臣牛兴祖,打锅牛始祖牛川;明大臣牛琼;清大臣牛思瑄,将领牛天畀、牛凤山,学者牛远震等。近当代牛姓名人有解放军将领牛化东、牛书申、牛明智,物理电子学家牛憨笨,金属专家牛焱,采矿工程专家牛祯,农业生态学家牛锋,农学家牛景,医学家牛今,军事专家牛力,国际关系专家牛军,法学家牛平,历史学家牛济,编辑家牛欣芳,诗人牛波,版画家牛文,音乐教育家牛秋、牛珉,作曲家牛畅,相声演员牛群,**演员牛千、牛莉,豫剧演员牛得草、牛淑贤;乒乓球运动员牛剑峰等。
牛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一百一十三位的姓氏,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一四。� 寻根溯源 牛姓来源有四:1、出自子姓,是商汤的后裔。据《通志·氏族略》、《元和姓纂》及《唐书·世系表》所载,周武王封微子(纣王庶兄)于宋,以奉汤王之祀,微子之裔宋司寇牛父之后,以王父字为氏。2、寮姓改为牛姓。据《隋书》及《路史》所载,隋代牛弘,其父寮允为北魏时侍中,赐姓牛(一说三国魏大将军牛金之后,为避难改寮姓,至寮允赐复本姓)。3、形成于民间。农家与牛为伴,终日不离,有的就以牛为姓。4、他族改姓而来。明清时云南丽江府石鼓、中江等地土把总有牛姓,为纳西族;清满洲人姓,世居沈阳,归镶黄旗包衣管领;今满、藏、土家、蒙古、东乡、回、朝鲜、彝等民族均有此姓。 得姓始祖 牛父。牛姓出自子姓,是商朝开国皇帝商汤的后裔。周武王灭纣后,封商朝皇族微子于宋地(今河南商丘),建立宋国。微子之后有牛父,官任宋国司寇(掌管刑狱)。宋武公时,游牧民族西戎狄人屡次犯宋,牛父曾率军败敌于长丘。后在一次作战中,不幸壮烈殉国。因其为国而死,后世子孙即以其字为氏,称牛姓。他们尊牛父为牛姓的得姓始祖。 繁衍播迁 由上可知,牛姓在春秋时发祥于今河南商丘,公元前二八六年,即战国后期,宋被齐、楚、魏三国瓜分,子孙散亡各地。此际,见诸史册之牛姓人有:秦国大儒牛缺、赵国大将牛翦,以及赵国人牛畜等,说明此际牛姓有入今河北、陕西等地者。两汉时期牛姓历史人物有:张掖太守牛商、御史大夫牛抵、护羌校尉狄道(今甘肃临洮)人牛邯、外黄令陇西人牛述以及董卓的儿女亲家牛辅等。牛商后又到扶风任职,牛辅为董卓(董为甘肃临洮人)亲信,从其经历来看,二人也应为陕甘一带人,可见此际牛姓在陇西已初具规模。魏晋南北朝时期,军阀纷争,夷族入侵,导致社会动荡,民不聊生,有中原一带之牛姓徙居江南,但人数不多。虽陇西之牛姓与他族毗邻,但远离中原是非之地,故所受波及不大,反而人丁兴旺,繁衍昌盛起来,并形成牛姓历史上最重要的郡望——陇西郡。隋唐之际,陇西之牛姓更胜,可谓名人辈出,高官不断,如大雅君子牛弘,及其裔孙后任唐相的牛僧孺,以及牛僧孺之孙、词人牛峤,还有牛峤之侄牛希济,皆有名于当世,并名垂青史,此际陇西名人尚有在唐为相的牛仙客等。唐末至五代,再一次使中原百姓陷入兵荒马乱的无奈困境中,不得不颠沛流离徙奔四方。时陕甘之牛姓有南迁四川,东越黄河进入山西者,而中原之牛姓则播迁于江苏、浙江、安徽等地。宋元之际,山西的牛姓开始昌盛起来。明初,山西牛姓作为明朝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河南、安徽、山东、河北、东北三省等地。清代,有山西牛姓走西口到内蒙、河南牛姓闯关东到东北,此际牛姓已广布全国各地,并有渡海赴台,远徙海外者。如今,牛姓在全国分布甚广,尤以河南多此姓,其人口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四十一,另外,山西亦多此姓,两省牛姓约占全国汉族牛姓人口的百分之五十五。 郡望堂号 牛姓在长期的繁衍播迁过程中,形成的主要郡望有:陇西郡——秦置郡。治所在狄道,故城在今甘肃临洮南。辖境相当今甘肃东乡以东,武山以西,礼县以北等地。三国魏移治襄武,故城在今甘肃陇西南。 堂号:“陇西”、“大雅”、“惟明”等。 宗族特征 1、牛姓起源于宋微子之后牛父。与其姓氏一样,牛姓多勤苦劳作,踏实肯干之人。2、牛姓源于北而盛于北。据《明清进士题名碑录索引》所载,明清进士牛姓及第者共有六十五名,其中南方人仅有两名,人言江南才子山东将,其寥寥几人足以表明牛姓是典型的北方姓氏。
家族之修谱,犹如国家之修史,地方之修志,自古以来,都十分重视。也是宗族文化得以流传于世、发扬光大的重要保证。一般修谱的间隔时间为30年。1949年以来,受各种因素影响,家谱一直被视为封建遗毒,“文革”期间,列为“四旧”,“横扫”、“火烧”,至今还使一些人谈谱色变。粉碎“四人帮”后,家谱逐步受到重视。其中山东省临清市牛张寨《牛氏族谱》有幸保存了下来,此谱始创于清朝顺治四年,现存光绪年的手抄本一部,有几篇修谱序言详实的记载了本支牛氏家族的祖训和一些特殊历史事实,为我们留下了十分宝贵的精神财富。这是一套非常珍贵的家族档案。1984年,国家档案局、教育部、文化部发文指出:“宗谱是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亟待发掘的一部分”,1995年11月20日《人民日报》又刊载了《家谱学待光大》一文,家谱研究从此有了新的起色。
牛氏家谱的牛氏族谱
本文2023-11-06 16:48:13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4230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