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的名人都有哪些?
山东古代名人(哪个省敢比较) !!!!
姜尚 周代齐国的始祖,军事家、政治家。姜姓,吕氏,名望。西周初年辅佐武王灭商有功,俗称“姜太公”。兵书《六韬》,相传是他的著作。
管仲(?~前645)名夷吾,字仲,颍上(颍水之滨)人。春秋初期政治家,辅佐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今传《管子》一书,系后人依托之作。
司马穰苴 春秋时齐国大夫,军事家。田氏,名穰苴。官司马,深通兵法,曾击退晋燕军队。战国时齐威王整理古司马兵法,将他的兵法附其中,称《司马穰苴兵法》。
晏婴(?~前550)字平仲,夷维(今山东高密)人。春秋时期政治家、思想家。传世《晏子春秋》一书,系战国时人搜集有关他的言行编辑而成。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被后世统治者尊为“至圣先师”。
颜子(前521~前490)春秋末年鲁国人,孔子最赏识的弟子。名回,字子渊,品行卓冠群科。早卒,孔子极悲恸。后被封建统治者尊为“复圣”。
孙武 字长卿。齐国人。春秋末期军事家。其著作《孙子兵法》,是我国杰出的兵书。
左丘明 鲁国人。春秋末期史学家。相传曾著《左传》,又传《国语》亦出其手。
曾子(前505~约前432)名参,字子舆,孔子弟子。春秋末鲁国南武城人,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宗圣”。相传著有《孝经》和《大学》。
鲁班 公输氏,名般,亦作班、盘,春秋时鲁国人。我国古代著名建筑工匠,后世建筑工匠、木匠尊为“祖师”。
墨子 (约前468~前376)名翟。古小邾国(今滕州市)人。春秋战国之际思想家、政治家,墨家的创始人。现存《墨子》五十三篇。
吴起(?~前381)卫国左氏(今山东定陶西)人。战国时军事家。现存《吴子》六篇。
孙膑(约前380~前320)生于齐国阿鄄之间。孙武的后代。战国时军事家。著作有《孙膑兵法》。
扁鹊 姓秦,名越人。齐国渤海卢(今山东长清)人。战国时医学家。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城)人。战国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著作有《孟子》。被后世统治者尊为“亚圣”。
庄子(约前369~前286)名周,宋国蒙人。著名思想家和文学家,道家的代表人物。有《庄子》一书传世。
荀子(约前313~前230)名况。赵国人,一生在山东地区活动,今苍山兰陵镇东南有荀子墓。战国时期思想家、教育家。著有《荀子》一书。
仓公(约前205~?)姓淳于,名意,齐临淄人。汉初医学家,首创医案(病历)。
汜胜之 汜水(今曹县)人。西汉农学家。撰有农学著作《汜胜之书》。
郑玄(127~200)字康成。北海高密(今属山东)人。遍注群经,是汉代经学的集大成者。
王弼(226~249)山阳高平(今山东邹城一带)人。三国魏玄学家,好谈儒道,辞才逸辩,开魏晋玄学清谈之风。著作有《周易注》《周易略例》《老子注》《老子指略》,对中国古典哲学影响甚远。
王叔和 名熙,高平(今山东邹城一带)人。魏晋间医学家。编有《脉经》10卷。
诸葛亮(181~234)字孔明。琅琊阳都(今山东沂南)人。三国蜀汉政治家、军事家。著作有《诸葛亮集》。
王羲之(303~361)字逸少,琅琊临沂人。东晋大书法家,被誉为“书圣”。真迹无存。
王献之(344~386)字子敬。原籍琅琊临沂(今属山东)。王羲之第七子。东晋书法家,存世墨迹有行书《鸭头丸贴》,小楷刻本有《十三行》。
刘勰(约465~约532)字彦和,原籍东莞莒县(今属山东)。南朝梁文学理论批评家。著有《文心雕龙》五十篇。
贾思勰 益都(治在今寿光)人。北魏农学家。著有农学名著《齐民要术》。
刘晏(718~780)字士安,曹州南华(今山东东明)人。唐理财家。
颜真卿(709~785)字清臣。祖籍琅琊临沂(今临沂市)。唐大臣、著名书法家。传世名作甚多,有《多宝塔碑》《颜氏家庙碑》《祭侄稿》等。
李清照(约1084~1151)号易安居士,齐州章丘(今属山东章丘)人。南宋女词人。《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均已散佚。后人辑有《漱玉词》。今人辑有《李清照集》。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南宋词人。著有《稼轩词》。
王祯 字伯善,山东东平人。元代农学家及活版印刷术的改进者。有《农书》传世,是中国古代四大农书之一。
戚继光(1528~1588)字元敬,号南塘,晚号孟诸,山东登州(今蓬莱)人。明抗倭名将、军事家。著有《纪效新书》《练兵实纪》《止止堂集》。
王士禛(1634~1711)字子真,一字贻上,号阮亭,又号渔洋山人,山东新城(今桓台)人。死后避雍正讳,改称士正、士祯。清诗人,论诗创神韵说,生前门生众多,影响很大。著作有《带经堂集》等,又自选其诗为《渔洋山人精华录》,另有《居易录》《池北偶谈》等多种笔记。
蒲松龄(1640~1715)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山东淄川人。清文学家。著有《聊斋志异》等。
孔尚任(1648~1718)字聘之、季重,号东塘、岸堂、云亭山人,山东曲阜人。清戏曲作家,著有《桃花扇》等。
王懿荣(1845~1900)字正孺,又字廉生,烟台福山区古现村人。八国联军侵华时,为京师团练大臣,以身殉国。清末著名文学家、金石学家、书法家,是甲骨文的发现者。
王尽美(1898~1925)原名王瑞俊,字灼斋,山东莒县北杏村(今属诸城)人。是中国***创始人之一和山东党组织的最早组织、领导者。
丁肇中,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世界著名高能物理学家。 祖籍 日照市东港区涛锥镇。l936年 2月27日生于美国密执安州。其父丁观海,是 一位有着强烈正义感的爱国人士。1925年在 济南求学期间,受***人邓恩铭等的影响, 积极参加进步活动,并与同乡安哲、牟春霆 (陈雷)、李平章、郑天九等人,成立了中 国***的外围组织“少年日照学会”。
朱之锡去世讣闻于朝,一时中外僚友,无不嗟悼。噩耗传来,两河百姓皆悲号陨涕,其济州士庶,或巷哭不已,或匍匐聚哭于堂,如是者累月,实为近代稀有。济宁州知州廖有恒在陈情朱之锡的事迹时说:
(朱之锡)坐镇任城,南北驰驱。万艘允许之力,军民调剂,群黎享安楫之利。新河开而漕并欢呼,纤夫苏而役工敛福。条议损益,已无病于民生。节省帑金,更有裨于国计。殚心劝赈,生活者亿人。尽瘁鞠躬,痛遭仙逝。合州人民罢市辍相,扶老携幼,匍匐恸哭,若失考妣,至今言及,无不泪下。
朱之锡生前河署驻地兖州百姓陈情说:
前任总河朱部院大老爷忠孝性成,廉明夙著。自从抵任,经营河务,千里安澜。徭役均平,公私利赖,其功德及于他省者,未遑概举。即如本州兵差络绎,最苦者无如纤夫。俯念民艰调剂得宜,以苏民困者,此其一。济当孔道,南北应付,无船更替,议贴食米以绝差扰者,此其二。凡驻州养马各差,设法安插,闾阎安堵,以恤居民者,此其三。岁荒民流,亟议赈恤,招徕存活亿万生灵,以拯残黎者,此其四。朱明量首告胡守法一案,肆害株连,诣神公鞠,昭雪无辜,以安良善者,此其五。至于夫沾实惠,市受平价,农安耕稼,境绝萑苻,善政流风,斑斑具在。
宛陵后学施闰章是朱之锡在京师翰林院时知交,时任山东督学。痛哭流涕地说:“呜呼,公视河十年,数千里安澜,无甚昏垫,其功当在史册。古文河淮要害,几溃决者四五,而未雨绸缪治之,卒无患然。其精力亦已消之矣。”
直隶山东河南总督朱昌祚疏言:
之锡治河十载,绸缪旱溢,则尽瘁昕宵;疏浚堤渠,则驰驱南北。受事之初,河库贮银十余万;频年撙节,现令贮库四十六万有奇。核其官守,可谓公忠。及至积劳撄疾,以河事孔亟,不敢请告。北往临清,南至邳、宿,夙病日增,遂以不起。年止四十有四,未有子嗣。吁请思恤,赐祭葬。
康熙皇帝鉴于众大臣的朝奏悼念,以国典从优,谕赐祭葬。朝议大夫李之芳在给朱之锡三月二十二日安葬时的墓志铭上写道:
公感两朝恩宠,经营河上,什一在署,什九在外,兼以雨勿若,非旱忧浅,即潦忧冲。每当各工并急,则南北交驰,寝食俱废。值盛暑,介马暴烈日中。隆冬严寒,触冒霜雪。诚所谓营不乘,暑不盖,骎骎有古大臣风。……是时经纪后事,家无余财。其历年所节河帑裕,公在日不欲以分羡邀功,至是督抚会疏陈功勤事状,具言岁修额银为朝廷节省多至四十六万有奇。即此一端,可以概其官守,此真公忠体国鞠躬尽瘁者也。事下部议。呜呼!公立身许国之诚,自此可以大白于后世矣。
意思是:朱之锡感于两朝皇上对他的信任和重用,在任总督河道一职时,十天有九天是在工地上,只有一天在衙门中理事,风雨无阻。没有发生旱情即想到漕运搁浅,刚下雨就想到洪灾。每当几个工地告急,则南来北往,奔波于其间,废寝忘食。在炎热的夏天,催马在烈日中暴晒。在寒冷的冬天,顶霜冒雪,他从不躲在营帐中避寒,他不撑着伞儿遮阳。其成就超越古人,有大禹遗风……他虽掌握总河经济大权,但家里没有多余的财富。历年所节约的治河资金,他也不以朝廷规定的“余羡”而占为己有。于是各督抚联合上疏陈述其勤政功绩时,都称他已为朝廷节省开支多达46万两有余。仅此一事,就足以证明他尽忠职守,忧国忧民,鞠躬尽瘁啊!朱之锡以身许国的忠诚,值得天下人传颂于后代。
朱之锡从中进士到殉职整整20年。历顺治、康熙二帝。他以河务为政事,精忠报国,终成一代名臣而声名远播。
朱之锡生前的治河功德深入人心,连历朝的大臣也纷纷为他请功。康熙十年(1671)二月初一,时朱之锡已去世五年。总督河道、提督军务、兵部左侍郎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罗宪巡查到兖州府济宁州南关外的报功祠时,在崇祀录中没有发现朱之锡陈列其内,即批示到山东提学道和济宁州知州廖有恒处,查议速报。罗宪总河根据济宁州详细地申报朱之锡的业绩,以“前部院朱,政绩昭著,尽瘁河干。今据士民呈祠,爱戴不忘,尤征公论。允宜置入祠,以慰舆情”之由上书康熙,请恩准朱之锡以“资政大夫、总督河道、提督军务、太子少保、兵部尚书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朱公”入祀济宁州的报功祠中。
乾隆四十五年(1780),乾隆南下巡视河工,看到河运畅通,百姓安居乐业。念及先臣治河有功,恩准大学土、总督河道阿桂等人的奏请,追封朱之锡为“助顺永宁侯”。乾隆为表彰他为清王朝初期所建立的不朽功勋,又为各地的春秋祭祠,先后授以佑安、显应、绥靖、昭感、孚惠、护国、灵庇、翊化、昭显等封号。
朱之锡的墓志铭上,石刻着这样两则故事。第一则是说他在受封之日,梦见宋代名臣胡公,亲自前来恭贺。朱之锡大喜过望。一梦醒来,除了惊奇更平添了一份为国图报之心。第二则故事则说朱之锡在归省途中,渡船夜泊黄河时,梦见一金龙神送给朱之锡一个鳞纹灿灿的大鲤鱼。并对朱之锡说:“善善好了,异时当期相见。”然后,金龙神很有礼貌地辞别而去。说来也是奇遇,当夜跟随朱之锡之船随行的曹孝廉、文烩也梦见有成千上万虾兵鳖将,托举着朱之锡的大船,一帆风顺地渡过黄河。朝政大夫李之芳撰写并镌刻在朱之锡墓志铭上的这二则十分离奇又有趣的故事,从另一侧面,颂扬了朱之锡治河的惠政。
会稽后学姜希辙,为朱之锡的《河防疏略》作序说:“民生并用云材,而操大利大害之权者,莫如水。古帝云:平地成天,以治水为首务。……公之勋绩,昭昭在天壤间。”朱之锡逝世后,被西河百姓敬奉为“河神”,称为“朱大王”。两河百姓纷纷沿河立庙祭祀,常年香火不绝。各儒学宦词也相继为朱之锡雕塑,称其为一代治河功臣。
义乌陇头朱山头下村,朱之锡祖造的三间泥墙瓦房,如今已荡然无存了。遗址处绿意点点,仿佛在向后人述说着逝去的史实故事。朱之锡的真容像及“助顺永宁候”牌匾,以及现义乌市人民医院附近的梅麓公祠,均在“文革”中被毁。原址在金华中心医院东部的“大王庙”是清皇朝特为梅麓公朱之锡营建的,以令后人子弟追念先贤之伟绩。如今也已年久倾颓。
朱之锡的墓址在离陇头朱村十多里地的金华方村南面,他父母的合葬墓则在倍磊金山村。均已遗迹无存,面目全非,仅剩几个高大的石人、石马、石羊了。最近,赤岸镇赤岸村发现了一块有门板大小的牌匾。木匾上用金粉写着“越国世家”四个金光灿灿的大字,左下角的落款依旧清晰可见——詹土府詹事学士朱之锡,是距今300余年的珍贵文物。
朱之锡一生为官,两袖清风,他为治理河道,造福黎民百姓,不惜舍身报国,鞠躬尽瘁的精神,永远激励着后人。他,永远活在人民心中。
主要
参考资料:
《清史稿》,赵尔巽撰,中华书局出版
《中国通史》第十卷,白寿彝总主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3月版
《寒香馆河防疏略》,清康熙戊申年原刻本
《黄河志·人文志·治黄人物》,黄河人物委员会黄河志总编辑室编,河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10月版
《(嘉庆)义乌县志》
《义鸟梅陇朱氏家谱》,民国戊子年修
属于:山东省聊城市高唐县
高唐县位于山东省西北部,辖1个省级经济开发区、9镇、3个街道,621个行政村、24个城市社区,50万人,960平方公里。近年来,在上级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我们不断开拓创新、奋发作为,坚持科学发展,全县呈现出经济健康发展、政治安定团结、社会和谐稳定、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的良好局面。现为中国书画艺术之乡、全国文明县城、国家园林县城、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县、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全国依法治县先进县、全国社会管理创新工作试点县、中国平板精密机械之乡、中国建筑机械制造之乡、中国锦鲤第一县。2015年,全县实现生产总值3688亿元,同比增长87%;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2593亿元,同比增长153%;公共财政预算收入138亿元,同比增长13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62亿元,同比增长99%;金融机构存款余额1818亿元、贷款余额1781亿元,分别增长126%、4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436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0693元,分别增长83%、87%;万元生产总值能耗下降614%。
高唐历史悠久,人文荟萃。高唐有文字记载的历史 2800 多年,春秋时为齐邑,西汉初年置县,宋、元、明、清设州,民国复县至今,志记“桑蚕之富为山东名郡”、“货以木棉甲于齐鲁”,素有“ 金高唐”之美誉。东汉鲁相乙瑛,三国魏相华歆,唐代著名哲学家、音乐家吕才,元代中书左丞王懋德,清代三省总督朱昌祚均青史留名。高唐丰厚的文化底蕴培育了一批书画名家,国画大师李苦禅,山水画大师孙大石,山水画家谢家道,著名作家、军旅画家韩静霆,学者画家李燕等均是高唐当代文化艺术的杰出代表,现有省级以上美协、书协会员60余人及一大批书画爱好者,形成了“人人爱泼墨,户户习丹青”的浓厚氛围。高唐是文化部命名的第一批中国书画艺术之乡,从2006年开始,连续举办了十届中国书画艺术博览会,并被文化部、国台办命名为海峡两岸文化交流基地。梁村镇现存的唐代兴国寺塔被确定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地方戏“四根弦”、高唐落子舞和高唐丝调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琉寺镇被命名为中国楹联文化之乡。
高唐区位优越,交通便捷。高唐地处东部沿海向中西部地区的过渡地、贯穿沿海省份发达经济带的重要腹地,居于济南、聊城、德州三大城市构成的“金三角”中心,是“一区一圈一带”即中原经济区、济南城市群经济圈、鲁西经济隆起带三大国家和山东省战略优惠政策叠加区,是山东省“一体两翼”和“东出西进”战略的重要枢纽。境内有一条铁路(邯济铁路)、两条高速(青银高速、高邢高速)、两条国道(105、308)、两条省道(316、322),东邻-公路、高速铁路40公里,西靠德商高速公路、京九铁路30公里。
高唐环境优美,风景秀丽。近年来,按照中国书画艺术名城的发展定位,坚持“文化兴县”战略,突出“绿荫、碧水、书画”特色,不断提升软实力。现拥有文昌宫大成殿、柴府花园、李苦禅艺术馆、孙大石美术馆、李奇茂美术馆、书画一条街、大觉寺、龙齐山等一批特色鲜明的标志性建筑,并拥有金城广场、文化广场、纪念广场、人民广场、体育运动中心、文化艺术中心、双海湖书画主题公园等设施,为广大市民提供了全民健身、休闲娱乐的活动场所。目前,城市规划区面积达到173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达到32平方公里,其中鱼丘湖、双海湖、南王湖水域面积达到38平方公里,泉林人工湿地面积12平方公里,城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0%。清平镇获全国生态镇、全国重点镇、中国最美小镇称号;国家AAA级旅游风景区清平森林公园被列为国家级生态公园创建单位,鱼丘湖风景区、双海湖风景区、泉聚苑旅游度假区被命名为国家AAA级旅游风景区,形成了“水绿交融、书画辉映、城湖一色”的独特景观,打响了“苦禅故里、书画高唐、海峡情缘”品牌。
高唐工业发达,产业集聚。近年来,高唐县坚持“工业强县”战略,培植了世界机械制造500强企业、国家级特大型企业、全国最大的小型纯电动汽车生产基地——时风集团,全国造纸业十强企业、全国环保印刷纸张标准化实验与推广基地——泉林集团,首批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蓝山集团,聊城市首家境外上市企业——纷美公司等一批优势企业。汽车及装备制造、造纸及纸制品、纺织服装、棉花加工、平板精密机械、板材加工等八大特色产业集群个数达到742家,形成了大企业如日中天、中小企业群星璀璨的发展格局。2015年,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453家,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7433亿元、利税15296亿元、利润1075亿元,同比分别增长95%、41%和13%。目前,2家企业在境外上市,11家企业在新三板、齐鲁股权交易中心和上海股交中心挂牌。
高唐政治安定,社会和谐。近年来,高唐县不断完善落实“1+6”群众帮扶、“三联三提升”等多项联系服务群众工作机制,构建起了全方位、立体化的为民服务网络,努力在学有所教、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下功夫,民生事业支出达到财政总支出的70%以上,大大提升了群众幸福指数,连续五年获得全市科学发展群众满意度测评八县市区第一名;扎实推进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妥善处置各类社会矛盾,连续16年被评为“全省信访工作先进县”,群众安全感和满意度调查连续多年保持全市第一。
汗水铸就昨日辉煌,智慧谱写今日华章。在中国梦的指引下,县委、县政府正在带领50万勤劳淳朴的高唐人民,积极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抢抓机遇,开拓创新,为建设富强秀美和谐新高唐、争当科学发展先行区排头兵而努力奋斗!
2021年1月,山东省农业农村认定高唐县为2020年度山东省“两全两高”农业机械化示范县(市、区)。
2020年6月,高唐县列入第二批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分县名单(冀鲁豫片区)。
2021年山东省136个县市区经济实力排名
2019年11月,水利部公布第二批节水型社会建设达标县(区)名单,高唐县榜上有名。
2019年1月,农业农村部认定高唐县为全国第三批率先基本实现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县(市、区)。
2017年12月,高唐县上榜2017中国最具投资潜力特色魅力示范县。
2017年2月,高唐县上榜2016年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市、区)名单。
2016年1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命名高唐县为2015年国家园林县城。
2009年1月,高唐县上榜第二届全国文明村镇名单。
2005年,高唐县位列2005年度全国棉花生产百强县第91名。
2004年,高唐县位列2004年度全国棉花生产百强县第80名。
朱昌祚(1627~1667) 清代大臣、名宦。字云门。高唐州人(今山东省高唐县梁村朱楼人)。崇祯十一年(1638),清兵攻下山东各州县,昌祚年12岁,被掳往北方。后隶属于汉军镶白旗,官至宗人府启心郎,顺治元年(1644),随清兵入关,十八年(1661)由工部侍郎任浙江巡抚。主要政绩有平盗贼、减赋税、免欠饷、抚难民、除兵役等12项,均载入史册,被称作名宦。在任期间,大旱不雨,灾情严重,他劝说富户献粮,请求朝廷赈济,自己也得捐出俸禄救济灾民。由于他的积极操劳,得以全活的民众达数10万人。3年后,迁江西总督,未到任。再迁兵部尚书,督燕、鲁、豫3省。此时辅政大臣鳌拜肆意圈地,令昌祚及尚书苏纳海、巡抚王登联理其事,昌祚毅然抗奏,力陈其不可。鳌拜以忤己意,大怒,将昌祚及其子与王登联立绞。康熙亲政,鳌拜伏罪,知昌祚冤,诏复原官,赐祭葬,子朱绂以荫入监,官大理寺卿。
邮编:252000
高唐县位于山东省西北部,辖1个省级经济开发区、9镇、3个街道,621个行政村、24个城市社区,50万人,960平方公里。近年来,在上级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我们不断开拓创新、奋发作为,坚持科学发展,全县呈现出经济健康发展、政治安定团结、社会和谐稳定、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的良好局面。现为中国书画艺术之乡、全国文明县城、国家园林县城、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县、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全国依法治县先进县、全国社会管理创新工作试点县、中国平板精密机械之乡、中国建筑机械制造之乡、中国锦鲤第一县。2015年,全县实现生产总值3688亿元,同比增长87%;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2593亿元,同比增长153%;公共财政预算收入138亿元,同比增长13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62亿元,同比增长99%;金融机构存款余额1818亿元、贷款余额1781亿元,分别增长126%、4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436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0693元,分别增长83%、87%;万元生产总值能耗下降614%。
高唐历史悠久,人文荟萃。高唐有文字记载的历史 2800 多年,春秋时为齐邑,西汉初年置县,宋、元、明、清设州,民国复县至今,志记“桑蚕之富为山东名郡”、“货以木棉甲于齐鲁”,素有“ 金高唐”之美誉。东汉鲁相乙瑛,三国魏相华歆,唐代著名哲学家、音乐家吕才,元代中书左丞王懋德,清代三省总督朱昌祚均青史留名。高唐丰厚的文化底蕴培育了一批书画名家,国画大师李苦禅,山水画大师孙大石,山水画家谢家道,著名作家、军旅画家韩静霆,学者画家李燕等均是高唐当代文化艺术的杰出代表,现有省级以上美协、书协会员60余人及一大批书画爱好者,形成了“人人爱泼墨,户户习丹青”的浓厚氛围。高唐是文化部命名的第一批中国书画艺术之乡,从2006年开始,连续举办了十届中国书画艺术博览会,并被文化部、国台办命名为海峡两岸文化交流基地。梁村镇现存的唐代兴国寺塔被确定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地方戏“四根弦”、高唐落子舞和高唐丝调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琉寺镇被命名为中国楹联文化之乡。
高唐区位优越,交通便捷。高唐地处东部沿海向中西部地区的过渡地、贯穿沿海省份发达经济带的重要腹地,居于济南、聊城、德州三大城市构成的“金三角”中心,是“一区一圈一带”即中原经济区、济南城市群经济圈、鲁西经济隆起带三大国家和山东省战略优惠政策叠加区,是山东省“一体两翼”和“东出西进”战略的重要枢纽。境内有一条铁路(邯济铁路)、两条高速(青银高速、高邢高速)、两条国道(105、308)、两条省道(316、322),东邻-公路、高速铁路40公里,西靠德商高速公路、京九铁路30公里。
高唐环境优美,风景秀丽。近年来,按照中国书画艺术名城的发展定位,坚持“文化兴县”战略,突出“绿荫、碧水、书画”特色,不断提升软实力。现拥有文昌宫大成殿、柴府花园、李苦禅艺术馆、孙大石美术馆、李奇茂美术馆、书画一条街、大觉寺、龙齐山等一批特色鲜明的标志性建筑,并拥有金城广场、文化广场、纪念广场、人民广场、体育运动中心、文化艺术中心、双海湖书画主题公园等设施,为广大市民提供了全民健身、休闲娱乐的活动场所。目前,城市规划区面积达到173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达到32平方公里,其中鱼丘湖、双海湖、南王湖水域面积达到38平方公里,泉林人工湿地面积12平方公里,城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0%。清平镇获全国生态镇、全国重点镇、中国最美小镇称号;国家AAA级旅游风景区清平森林公园被列为国家级生态公园创建单位,鱼丘湖风景区、双海湖风景区、泉聚苑旅游度假区被命名为国家AAA级旅游风景区,形成了“水绿交融、书画辉映、城湖一色”的独特景观,打响了“苦禅故里、书画高唐、海峡情缘”品牌。
高唐工业发达,产业集聚。近年来,高唐县坚持“工业强县”战略,培植了世界机械制造500强企业、国家级特大型企业、全国最大的小型纯电动汽车生产基地——时风集团,全国造纸业十强企业、全国环保印刷纸张标准化实验与推广基地——泉林集团,首批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蓝山集团,聊城市首家境外上市企业——纷美公司等一批优势企业。汽车及装备制造、造纸及纸制品、纺织服装、棉花加工、平板精密机械、板材加工等八大特色产业集群个数达到742家,形成了大企业如日中天、中小企业群星璀璨的发展格局。2015年,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453家,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7433亿元、利税15296亿元、利润1075亿元,同比分别增长95%、41%和13%。目前,2家企业在境外上市,11家企业在新三板、齐鲁股权交易中心和上海股交中心挂牌。
高唐政治安定,社会和谐。近年来,高唐县不断完善落实“1+6”群众帮扶、“三联三提升”等多项联系服务群众工作机制,构建起了全方位、立体化的为民服务网络,努力在学有所教、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下功夫,民生事业支出达到财政总支出的70%以上,大大提升了群众幸福指数,连续五年获得全市科学发展群众满意度测评八县市区第一名;扎实推进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妥善处置各类社会矛盾,连续16年被评为“全省信访工作先进县”,群众安全感和满意度调查连续多年保持全市第一。
汗水铸就昨日辉煌,智慧谱写今日华章。在中国梦的指引下,县委、县政府正在带领50万勤劳淳朴的高唐人民,积极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抢抓机遇,开拓创新,为建设富强秀美和谐新高唐、争当科学发展先行区排头兵而努力奋斗!
2021年1月,山东省农业农村认定高唐县为2020年度山东省“两全两高”农业机械化示范县(市、区)。
2020年6月,高唐县列入第二批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分县名单(冀鲁豫片区)。
2021年山东省136个县市区经济实力排名
2019年11月,水利部公布第二批节水型社会建设达标县(区)名单,高唐县榜上有名。
2019年1月,农业农村部认定高唐县为全国第三批率先基本实现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县(市、区)。
2017年12月,高唐县上榜2017中国最具投资潜力特色魅力示范县。
2017年2月,高唐县上榜2016年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市、区)名单。
2016年1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命名高唐县为2015年国家园林县城。
2009年1月,高唐县上榜第二届全国文明村镇名单。
2005年,高唐县位列2005年度全国棉花生产百强县第91名。
2004年,高唐县位列2004年度全国棉花生产百强县第80名。
在清朝,总督这个位置是很重要的,可以说,总督督抚所形成的督抚制度是整个清朝政治制度之中最关键的一环。早在明朝的时候,督抚就已经存在了,不过最初的时候,这个官位的权力并不大,只不过是一个临时性的差遣官而已,到了后来成为了常设的地方官,直到清朝才成为了掌管地方军政要务的封疆大吏。
总督这个职位在清朝到底有多重要呢?可以说,这个督抚制度在一定程度上维护并且发展了清朝的中央集权的皇权制度。在清朝最开始的时候,几乎每个省都设置了一个到多个的总督,形成了“因事设置,随地分并,员额多寡不一”的局面。
在顺治朝的时候,总督的设置和最开始一样,就是个临时的差遣官,很多总督把事办完之后就被撤下来了,可以说在总督这一个官位上,顺治帝很任性了。那个时候全国一共有十五个总督,分别是直隶总督、山东总督、江南总督、山西总督、河南总督、陕西总督、福建总督、浙江总督、江西总督和湖广总督,也就是说其实在顺治帝的时候,山西、河南和山东是有总督的,所以不能够说清王朝没有在山西、河南和山东设置总督,最早是设置了的,只不过后来被撤销了而已。
顺治五年的时候,国家设置了直隶山东河南总督,但是顺治五年的时候因为种种原因,直隶山东河南总督被裁,变成了直隶巡抚。
清康熙时期,国家趋于稳定,所以这个时候的总督就从临时差遣逐渐变为了固定官职,而康熙朝这个制度就有了两次的大变动,康熙四年,也就是公元1665年的时候,先进行了一次大裁员,贵州的总督裁并到了云南,广西的总督裁并给了广东,江西的总督裁并给了江南,而山西的总督则是裁并给了陕西,也就是说在这次的裁并中,我们的山西总督彻底卸任了。而直隶、山东和河南这三个地方只设置了一个总督,总管这三个省。
但是上文说到了顺治时期已经裁了一次山东河南总督,哪里又来的总督给并呢?康熙四年的时候,康熙帝再次设立了直隶山东河南总督,任命朱昌祚为总督,但是一年之后朱昌祚得罪了鳌拜,被鳌拜用假圣旨赐死。康熙八年鳌拜获罪,而直隶河南山东总督这一官职再次撤销,这一撤销就到了康熙五十六年。之后的清朝虽然再次设立了直隶总督,但是河南山东不再被特别点出来。
直到乾隆二十五年,全国的总督设置开始固定,在乾隆朝之后的隆庆、道光和咸丰三朝总督设置几乎没有什么变化,于是就形成了我们现在所熟知的八总督格局。分别是直隶总督、两江总督、陕甘总督、浙闽总督、湖广总督。四川总督、两广总督以及云贵总督。至于山西、山东和河南的总督不再特别设立,成为了清朝政治史上的一个过去式。
朱昌祚的故事
朱昌祚(1627~1667)清代大臣,字云门。今高唐人。崇祯十一年(1638),清兵攻下山东各州县,此时朱昌祚年仅十二岁,被掳往北方。后隶属于汉军镶白旗,官至宗人府启心郎。
顺治十八年(1661年)任工部侍郎,巡抚浙江。浙江大旱不雨,灾情严重,他劝说富户献粮,请求朝廷赈济,自己也得捐出俸禄救济灾民。由于他的积极操劳,得以全活的民众达数十万人。此外平盗贼、减赋税、免欠饷、抚难民、除兵役等,均载入史册。
康熙三年(1664年)加任福建总督。康熙五年,任兵部尚书,总督直隶(河北)、河南、山东三省,人称朱三省。朱昌祚心胸坦荡,无私无畏,勇于主持正义,敢于为民请命。
朱昌祚任闽浙总督后,正逢办理伪王朱在钺的同谋施普的案子,按例将施普家奴连坐处斩,将家产没收,妻女幼童发功臣家为奴。
朱昌祚认为这样的按例处置是错误的,便冒袒护钦犯一律同罪的灭门之险,据法上疏。几经群臣廷议,昌祚据理力争,群臣逐渐认可,认识逐渐统一。
全朝才知道:定鼎近三十年,凡逆犯亲属一律坐斩,妇女、财产没收归官,错断甚多,冤者众也。为此,圣上特旨:将朱昌祚奏议颁行天下。此举不仅使施普族属多人受益,也使千万犯属或免于死刑之灾或免于为奴之苦。在历史上被誉为“百世明刑,功在社稷”。
朱昌祚在处理违规犯法者时,总是本着“重改过,轻刑法”的原则,其仁政之声响遍天下。他在任闽浙总督时,部差员外郎对两浙赋税进行清查,查出拖欠赋税者五万五千余人。半数为少地贫困农民。当时严旨定例欠赋者“当分别流徙黜降”。就是有官的降职,欠粮者流放。因受罚者太多,不但要影响官粮收缴,还会引发社会动荡。朱昌祚不顾“严旨定例”之皇威,上书求赦,获得恩准。对此,史书记载曰:“此举使皇恩不独在两浙,而及天下矣”。
有律不依,上疏辩明;有律不公,上疏改法。上述政事两则,可见朱昌祚为黎民社稷而不惜生命、刚正不阿的德行。
康熙五年,辅政大臣鳌拜,以本旗(镶黄旗)地亩瘠薄,传旨圈换正白旗地亩及开垦成熟的民田。令朱昌祚与户部尚书苏纳海、巡抚王登连办理此事,朱昌祚不愿做为满足鳌拜等少数人的欲望实行圈地造成数十万旗民背井离乡,飘忽转徙的违心事,更不愿意看到因此而产生的地荒粒绝,社会动荡的局面,故不惜自己性命,毅然将圈地引起的混乱情况上奏圣上,并与苏纳海、王登连共同要求停止圈地。
当时,康熙帝年幼,鳌拜以辅政大臣之威势,权倾朝廷,一手遮天,圈地遭阻,便恼羞成怒,鳌拜擅自下令,将朱昌祚与王登联绞死。康熙亲政后,佞臣鳌拜被以律治罪。康熙八年(1669年),圣上特谕吏部,为朱昌祚昭雪,并复朱昌祚原职,赐祭葬,谥勤愍公。并荫其子朱绂四品京官,康熙帝特为朱昌祚撰《敕建朱昌祚墓碑文》和《御祭朱昌祚文》。
朱昌祚“宁为忠死,不为佞生”的伟大人品,永留史册。
朱昌祚家族茔地当今尚在,只是原有的大片柏林和钦赐墓碑都被破坏无存了,朱昌祚家族墓地被批准为聊城市文物保护单位。
吕才的故事
吕才(600~665)今高唐县清平镇吕庄人,
唐代哲学家、唯物主义思想家、无神论者、音乐家,是位多才多艺的学者、自然科学家。他出身于寒微的庶族家庭,从小好学,是一位未经名师传授,自学成才的思想家、学者。吕才是深得唐太宗李世民信赖的多能学者。太宗、高宗时,历官太学博士、太常丞、太子司更大夫等职。
吕才精于乐律、能作曲编舞,并善弹琴。贞观三年(629),唐太宗(李世民)令乐律学家祖孝孙重定乐律,祖孝孙与王长通、白明达互相质难,不能解决。太宗令侍臣,遍访能者,中书令温彦博推荐吕才,说他聪明多能,尤长于声乐。侍中王圭和魏徵也盛称吕才学术之妙,说他做了12支尺八(唐代宫廷乐器,与箫相近,但管身短而粗),发音与十二律管各自谐调。这说明他在音律问题上有很高的修养。除音乐外,吕才还善阴阳方技、天文历算、历史舆地等学。《唐书》《新唐书》均有记载。
吕才在乐律方面的成就尤为人称道,每逢唐太宗宴从臣、赏赐闾里、赋诗抒怀之时,即命吕才依诗谱曲编舞。贞观六年(632年),吕才相继创作并谱曲《功成庆善舞》(后更名为《九功舞》)、《七德舞》(后更名为《秦王破阵乐》),之后又创作了《上元舞》。不久即传到日本、印度等国,在国内外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至今齐鲁乐团、陕西省歌舞剧院以及日本的艺术团体,仍在演奏《秦王破阵乐》和《唐代乐舞》。
千余年来,吕才及其《秦王破阵乐》等歌舞曲,一直受到史学界、音乐界的重视,《旧唐书》、《新唐书》及现今出版的《中国历代名人辞典》、《中国百科全书·音乐舞蹈卷》,都为其列传,山东省社会科学院将其列入《齐鲁文化六十名人》之一。
山东的名人都有哪些?
本文2023-11-06 16:46:32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4230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