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意历史|没想到!这些历史名人竟然是亲戚!(上)

栏目:资讯发布:2023-11-06浏览:1收藏

敬意历史|没想到!这些历史名人竟然是亲戚!(上),第1张

勾践、杜康、大禹是亲人

越王勾践, 姒姓,本名鸠浅,古时越国与中原各国语言不同,音译为勾践。勾践又名菼执,夏禹后裔,越王允常之子,春秋末年越国国君,《荀子·王霸》认定的春秋五霸之一 。因其“卧薪尝胆”的典故,勾践如今已经成为中华民族不惧怕失败与屈辱,敢于拼搏的楷模形象。

杜康, 姒姓,又名少康,夏朝国君,道家名人。”《史记》记载他是夏朝的国君,道家。杜康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酿酒始祖”,汉《说文解字》载:“杜康始作秫酒。因杜康善酿酒,后世将杜康尊为酒神,制酒业则奉杜康为祖师爷。后世多以“杜康”借指酒。

大禹, 夏后氏、姒姓,名文命或禹,字(高)密。史称大禹、帝禹、神禹,为夏后氏首领、夏朝开国君王。禹是黄帝的玄孙、颛顼的孙子(但也有说法认为禹应为颛顼六世孙)。其父名鲧,被帝尧封于崇,为伯爵,世称“崇伯鲧”或“崇伯”,其母为有莘氏之女脩己。相传,禹治理洪水有功,受舜禅让而继承帝位。禹是夏朝的第一位天子,因此后人也称他为夏禹。他是中国古代传说时代与伏羲、黄帝比肩的贤圣帝王。他最卓著的功绩,就是历来被传颂的治理滔天洪水,又划定九州、奠定夏朝。后人称他为大禹。

张良的亲友圈

张良, 字子房,颍川城父(今河南许昌)人。秦末汉初杰出谋臣,与韩信、萧何并称为“汉初三杰”。

八世孙: 张道陵, 字辅汉,原名陵,正一盟威道创始人,东汉丰县(今江苏徐州丰县)人。著作《老子想尔注》,弟子有3000多人,设立24治,奠基天师道。张道陵、葛玄、许逊、萨守坚合称四大天师。

后裔: 张三丰, 姓张名通,字君宝。先世为江西龙虎山人,故尝自称为天师后裔。祖父裕贤公,学精星算。南宋末,知天下王气将从北起,遂携本支眷属,徙辽阳懿州。道号三丰,宋末元初真人,武当山道人,武当派始祖,民族英雄、内家拳始祖、太极拳始祖、武学泰山北斗、龙行书法始祖。

魏、蜀、吴本来是“亲家”

曹腾, 字季兴,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祖籍江苏沛县。《三国志》记载为西汉相国曹参之后。东汉宦官。曹腾初任黄门从官,汉顺帝即位后,升任小黄门、中常侍。后因策划迎立东汉桓帝有功,被封为费亭侯,升为大长秋,加位特进。曹腾用事宫中三十多年,未有显著过失,并能推荐贤人。种暠弹劾他,他却称种暠为能吏,因此受到了人们的赞美。曹腾死后由养子曹嵩嗣为侯,曹操是曹嵩之子。魏明帝曹叡即位后,被追尊为高皇帝。

曹操, 本名吉利,字孟德,小名阿瞒,谥号武皇帝(魏武帝),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曹魏政权的奠基人。

本家兄弟:夏侯惇, 字元让,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汉末三国时期曹魏名将,西汉开国元勋夏侯婴的后代。

本家兄弟:夏侯渊, 字妙才,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年名将,擅长千里奔袭作战,常常出敌不意,官至征西将军,封博昌亭侯。

夏侯霸(夏侯渊次子), 字仲权,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三国时期魏国和蜀汉后期的重要将领,征西将军夏侯渊次子,其母为曹操妻室丁氏的妹妹。在魏国官至右将军、讨蜀护军,封爵博昌亭侯,屯驻陇西;在蜀汉时为主要北伐将领,多次参加御蜀和伐魏战争。

张飞, 字益德(《华阳国志》作翼德),涿郡(今河北涿州)人,三国时期蜀汉名将。张飞勇武过人,与结拜兄弟关羽并称为“万人敌”。

妻:夏侯氏(夏侯霸堂妹)

长女:张氏, 涿郡(今河北涿州)人,三国时期蜀汉名将张飞长女,蜀汉后主刘禅第一任皇后。

刘备, 字玄德,涿郡涿县(今河北涿州)人,西汉中山靖王刘胜之后,蜀汉开国皇帝、政治家。史家多称其为先主。

妻:孙夫人, 吴郡富春(今浙江杭州富阳)人,东汉末年讨虏将军孙权之妹,曾为左将军刘备之妻。《三国志》称之为孙夫人。

书法家王羲之的“亲友圈”

王羲之, 字逸少,东晋时期书法家,有“书圣”之称。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人,南渡后居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晚年隐居剡县金庭。

儿子:王凝之 儿媳:谢道韫(谢灵运姑奶奶)

外孙女婿:谢奂

曾外孙:谢灵运, 原名公义,字灵运,以字行于世,小名客儿,世称谢客,陈郡阳夏县(今河南太康)人,生于会稽郡始宁县(今浙江上虞),出身陈郡谢氏。南北朝时期诗人、佛学家、旅行家。谢道韫的父亲和谢灵运的太爷是谢奕。

陈友谅, 原名陈九四,湖北沔阳人;元朝末年群雄之一。农民起义领袖,陈汉开国皇帝。《明史》说:“陈友谅本谢氏,祖赘于陈,因从其姓”,为谢灵运的二十六世孙。

隋文帝杨坚原是司马迁的外孙后代

司马迁, 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西汉史学家、散文家。司马谈之子,任太史令,因替李陵败降之事辩解而受宫刑,后任中书令。发奋继续完成所著史籍,被后世尊称为史迁、太史公、历史之父。

女婿:杨敞, 字子明,号君平,司隶部弘农郡华阴(今陕西华阴)人,西汉时期著名政治家,西汉中期宰相,政治家,曾担任西汉的丞相、御史大夫、大司农等高级官职。为人谨慎。为弘农杨氏第一世祖。赤泉侯杨喜曾孙,太史令司马迁之婿。

赤泉候杨喜, 字幼罗,号德嘉,华阴人(今陕西潼关)。汉初猛将,曾官居汉高祖时郎中骑都尉(管理宫廷车骑门户的武官),又执掌宫中更值宿卫(负责宫中夜间安全的武官),后因东城(今安徽定远)斩杀项羽有功而封赤泉侯。杨敞为赤泉候杨喜五世孙。

杨坚, 弘农郡华阴(今陕西省华阴市)人。汉太尉杨震十四世孙,隋朝开国皇帝。由于杨家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历经800年不倒的大家族,所以家谱相当完整,杨坚一脉的直系先祖追到杨敞的大儿子杨忠,这个杨忠也就是杨敞和司马氏的长子。

独孤伽罗, 复姓独孤,字伽罗,河南洛阳人。隋朝第一任皇后,北周太保卫国公独孤信之女。十四岁,嫁给大将军杨忠嫡长子杨坚。父亲政争失败被杀,家道中落。对外低调谦恭,对内夫妻恩爱,育有十个儿女,辅助杨坚建功立业。隋朝开国后,册封皇后。通晓经史,信仰佛学,参预朝政,对于“开皇之治”功不可没,并称“二圣”。由于有隋独孤皇后的关系,李渊是杨坚的外甥。李渊的大舅子是北周宣帝宇文赟。

独孤信, 原名独孤如愿,字期弥头,云中郡盛乐城(今内蒙古和林格尔县)人,鲜卑族。西魏、北周时期重要将领,八柱国之一。独孤信共有七女,其中有四个女儿先后当上了皇后,这在历史上可以说是绝无仅有。

李昞, 一作李昺,字明泽,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县)人。陇西郡公李虎第三子,唐高祖李渊父亲,唐太宗李世民祖父,妻子为西魏八大柱国河内郡公独孤信第四女元贞皇后独孤氏。其子唐高祖李渊即位后,追谥为元皇帝,庙号世祖,葬于兴宁陵。

周明帝宇文毓, 字统万突,代郡武川(今内蒙古武川县)人。北周王朝第二位皇帝,后被权臣宇文护毒杀。娶独孤信的大女儿孤独氏为妻,谥号明敬皇后。

周武帝宇文邕 ,小字祢罗突,汉化的鲜卑族,祖籍代郡武川(今内蒙古武川西),生于同州武乡(今陕西大荔)。周文帝宇文泰第四子,周孝闵帝宇文觉和周明帝宇文毓异母弟,母文宣皇后叱奴氏(叱奴太后),南北朝时期北周第三位皇帝。

阎立本, 雍州万年(今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人,唐代政治家、画家。代表作品有《步辇图》《历代帝王像》等。宇文邕是唐朝大画家阎立本的姥爷,所以阎立本和李世民又是表兄弟。

“诗仙“李白、”诗圣“杜甫竟是远亲

李白,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据《新唐书》记载,李白为兴圣皇帝(凉武昭王李暠)九世孙,与李唐诸王同宗。

李渊, 字叔德,陇西成纪人。唐朝开国皇帝、军事统帅,唐太祖李虎之孙,唐世祖李昞之子。凉武昭王李暠七世孙。

杜甫, 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杜甫的外曾祖母是唐高祖李渊的孙女,基于此李杜二人为亲戚。

凉武昭王李暠, 字玄盛,小字长生,陇西郡狄道县(今甘肃临洮)人,自称西汉飞将军李广十六世孙,西凉开国国君,为唐朝皇室认定的先祖。

国各地陈姓字辈汇总

1 浙江义乌市倍磊

贤良雕(音)逢景运兴献文章(结束)

2 浙江省金华市浦江县白马镇清塘村

如、继、元、善、家、国

3 浙江鄞县茅山走马塘

开天文荣 祖烈愈隆 贤宗跃人

4 江西上饶

旨方温润,光大正辉,文行忠信,礼义贤良,恭庆嘉祥,恒丰履泰,豫顺谦和,孝友树帮,学道同芳,长绍万世,炳承家有,源远永思,崇祖继宗,培元植德,天锡其美,善寿汝康。

4 江苏江都

恩、锡、万、福、世、寿、方、桂

5 湖北汉阳

永国良振,必育英华, 荣昌祖顺,志礼益芳, 诗书佩泽,锡福增强, 遵仁安义,事业维长

6 山东省陵县陈辇庄

德、文、兴、相、世、少、传、卿

7 汉阳

克永光明,荣华迪吉,和平治世,忠厚传家

8 重庆永川

天星经纶,人利礼至,文章报国,私(或诗、思)书传家,永远少树,世代光华

9 山东省莘县张寨乡土陈村

王广西兴玉,计风连清怀,韶生时恒良,道远在明德

10江苏盐城郊区伍佑镇

采、如、锦、宏、国

11四川省永川县

天星经纶,人利茂知,文章报国,私书传家,永远绍树,世代光华。

12海南省琼海市

运、会、永、绍、辉

13江西省吉安府泰和县龙子口

秉懋邦家善庆长,翼为明听焕文章。 虞夏殷周汉唐宋,六经世受绍其芳。

从来作述敦仁礼,万代声名启俊良。志据依游克念力,丕承祖德永光扬。

14湖北黄洲府麻城县孝感乡落叶沙子场郭家狮子岩几子湾

国、正、碧、加、大、元、庭、永、远、兴、文、天、耀、祖、德、官、清、民、自、安

15江苏东海

増 景 方 贵 秀 步 兴

16湖北省竹山县东川

之元国治兴隆长 祖德宗功世代扬 尊守延绵恢先绪 诗书彦秀起贤良。

17福建省石狮市永宁镇港边村

仁。义。长。发。祥。忠。和。永。垂。芳

18河南郑州

宗,邦,万,选,天

19徐州北郊

龙兴忠厚传家远诗书继世长

20四川达州市

先维加大启,正应于朝学,其昌永曰继,思尚信义卓,家长宗可传,荣锡用安乐,富贵万年兴,甲弟连登科

21四川广安岳池玉皇庙

一启思良上,尧舜禹汤周,文武忠天世,万代显鸿 猷

22湖北省石首市

世宗有大训,孝义惟先,永正一家典则

23湖南长沙

仲思旺兴国,善德嘉立朝。学开文仕启,永远定祥曜。

24湖南绥宁

远历代善名扬

25陕西汉中

春、启、文、明、正、乾、坤

26湖北孝感市

永崇亭尚立,天述四登齐。文学开创景, 中云自定基

27柳州融安

以兴光登文,世国良相正,君德岳山重,贻谋燕翼长,培植基业永,克昌后裔祥

28四川

春先思龙来 明道西光富

29河南省濮阳市孟轲乡

贵鸣冠书林 建广瑞祥云 文豪佐志仕 英武正乾坤

30山东潍坊诸城

世玉德磬景,文明会家安; 仁(云)海永昌泰,忠燕光聚远

31湖南省衡州府衡阳县金兰乡

公/良/明/有/道/定/国/显/朝/廷/德/兆/鸿/隆/运/

32安徽灵璧

明 昌 兴 龙 忠 厚 传 家 远 诗 书 继 世 长

33湖北麻城孝感乡

天正世代昌,朝廷兴万邦;高明悠久顺,永远照真祥。

34 湖南省临武县

光龙公焕世 宗允上元如 良甫叟伯楚 舜侣寿存思 志士大夫卿 文才俊秀英 贤能应选举 道学崇高明

35江苏高邮一沟镇河南陈家庄

统、绍、学、林、鹤、凤、启、智、海、龙、飞、生

36 四川营山县

崇贞宗千祖,国子名文胜,朝邦万代永,其昌兴隆善,嘉志立刚常,仁义得富贵

37 湖北省钟祥市

正裕家生永克昌,天开文运吉照祥,光宗耀祖世为美,安邦定国华锦长

38 广西龙州

德、崇、厚、福、天、宝、盛、人

39 潮州

仕 应 天 选大 班 良 秦经 国 帝 地由 义 举 仁明正科开选 精忠上致君 泽化传永远 本端定家兴

孝友绍克绪 经书启嗣贤

40 江苏徐州铜山县

忠,厚,传,家,远,诗,书,继,世,长

41 湖南衡阳

孔、武、大、君、圣、高、瞻、远、见、佑

42 湖北荆州市荆州区弥市镇陈家湾村

明正科开选 精忠上致君 泽化传永远 本端定家兴 孝友绍克绪 经书启嗣贤

43 湖北石首

诗书光乾业;忠孝启后坤

44安徽当涂县

福禄寿永 肇祚延长 祖源省上 行表言坊 克遵懿范

能叙纲常 修齐有本 相得益彰 典谟训诰 先后辉煌

经纶化育 迪吉尔康 孝友为政 郅治祯祥 匡 辅翼

安定明良

45 四川大竹

真天存得玉,大金嘉时祚曰应楚之才,华国文章绪

朝廷用贤良,立学明庠序诗礼传家珍,世代受恩遇

46 湖南省临澧县四新岗镇马家村

心、书、礼、光、家、祖、忠、义、耀、朝、廷

47 江西九江瑞昌县

添文福守、亮席成宗、其应以余、家之道通、学茂德立、洪新世绪、敬狄全()、华国文章

48 江苏淮泗

象、翠、豫、临、丰、履、同、升、复、泰、孚、观、咸、谦、有、宜

49 南京

修仕国家宝鸿儒道德芳

50 福建汀州彭屋碑村安名排辈

茂良秉文世,凝依安(作、理)胜昌,

敬(志、英)德修原美,名才继愈长,

庆余恒积善,业大永遗芳,

兴盛家声显,荣华国瑞光,

立泰泽新远,昆强伟福庄,

尚士宏开建,宗辉耀祖邦。

补充:

51贵州 辈份是:

锡、大、天、先(薪)、应;

文、光、学(华)、世(永)、鸿;

思、余、平、安、义;

镇、国、定、庭、忠。

52 广东揭阳

君、臣、佑、益、禾责(责)、厚、能、发、光、大、统、有……

53 武汉市黄陂区长岭街

辈分排序是:春焕耀家庭,君臣道义,永振大明。

54 四川省平昌县

九、位(卫)、运、奉、云、文、明、光、大、正、贤、仕、登、朝、庭(廷)、焕、直、兆(朝)、灯、

55 安徽怀宁三桥陈氏。堂号“树德堂”

辈份是:陈栾日仕普 友延金木水 尚九毓永昌 王廷光国祚 传家惟一经 中存务广厚

56 四川省遂宁 胖土入陕之巩昌府阶州陈家山公妣讳氏皆无考有墓有碑惟字刑剥蚀莫辨公生子五长绍纲次号纲三福纲四联纲五桂纲

宗谱取名定派歌:继自其汝之 九邦第宏基 培应醇厚广 裕启显扬时 勤慎佐国宜 绵长锺嗣烈 世泽万年思

57 四川巴中恩阳义阳山陈氏湖广填川的第六代开始的宗谱: 鸿,绍,启,中,永,定,顺,安

58 清康熙年间,陈之贵迁入贵州都匀骆家田

二十个流水字辈:荣、学、际、国、治、延、佑、宏、世、德、孝、友、惟、敬、修、光、显、永、尔、锡。

59 湖南双峰荷叶镇陈氏排辈表 :

大朝必兴宗祖庆

世祚公卿焕一门

习礼敦诗垂荫远

服畴绍德迪光蕃

英才荟蔚占星聚

丹诏荣颁表义尊

欲识泽长绵楚派

颜川正可诉渊源

60 安徽省肥西县

文学光宗、贤能辅国、明理安常、宏昭世泽

61 辽宁省庄河县大陈庄和小陈庄

二十字家谱如下:

元学春广兆,仁复日焕祥,连仲丕继本,玉树振永昌。

62 湖南湘乡山枣

义、明、君、孝、友

63 河南潢川(原河南光州)

家族门联有(义门家声振,颍川世泽长)

辈份中有:殿传金宝,家庆宏昌,永绍先泽,大显其光

64 安徽省枞阳县

辈份中有“克、相、胜、庭”

65 广东揭阳古溪陈氏

家庙楹联

(1)

古风尚在

溪水长流

(2)

古风尚在千帆竞发

溪水长流万派归源

(3)

古远家声旧

溪深世泽长

(4)

古桐栖彩凤

溪泽卧蛟龙

(5)

古传家声 据史依经起妫姓

溪涵派泽 追源溯本自莆田

(6)

思祖先业绩克绍箕裘扬祖德

成禋祀规模恭治俎豆报宗德

灯橱:

古今明月照耀浪清溪

古风仰止涵辉祚清溪

66 福建省安溪县蓬莱寮内陈氏

字辈(昭穆)排行(十世起):振弘光 承大业 举芳正 立贤哲 钦天良 会帝德 绍舜祖 尚允吉。

67 广东省清远滨江泰陂陈氏

大明洪武年间有诗日:

四海五湖天下陈,

青山绿水影乾坤。

兰桂腾芳枝秀茂,

世传后裔步青云。

始祖国安公与高祖自福、三世祖本威将本字辈五十字数列如下:

国自本于良 子国君文秀。

仕汝平德赞, 朝成景运传。

有祚光尧日, 其昌永孝声。

承仁慈敬卜, 肇庆继和鸣。

能守祖荣业, 新丰衍贤英

68 黑龙江省嫩江县

庆源长兴远,春和景茂昌

69 江西抚州

据说是明朝从江西高安迁来的,为赤土大田庄,本支派行中有“珠光映碧球(音)”派行

70 广西桂平县垌心乡陈氏

从广东惠东迁来,派辈:

### —元—雍—皋—佐—甫—文—俊—豪—###

71 四川省南充市高坪区搽耳镇

字派,(天了庆宗应,仲叔光家邦,世传自有常,永遵敦厚礼,昌大定悠扬.)是康熙三十六年由楚迁蜀来到现在的南充市

72 浙江黄岩

宗谱上班辈排列为:正-国-以-贤仕-齐-嘉-义-必-仙

73 柳塘陈氏宗谱排行字母表

忠孝勤俭恩忠和圣善名任恤睦慈祥衍百千万贵福生清良义仲平安富盛永光泰贞谦豫显庆播杨宏绍懋宠远嗣徽芳元沛盈滋郁蔼作成含美式彩瑞质琪英

辈份 :

文惟尚昌望隆家国祚启人瑞景会允锡棠华棣萼凤竹皋兰绵承奕祀谷贻发祥

表号

尔怀德立敬承启修开继定世秀茂崇升蕃衍享利春宇熙和川腾朝宗

74 湖南双峰荷叶陈氏排辈表

大朝必兴宗祖庆

世祚公卿焕一门

习礼敦诗垂荫远

服畴绍德迪光蕃

英才荟蔚占星聚

丹诏荣颁表义尊

欲识泽长绵楚派

颜川正可诉渊源

75贵州金沙及遵义三河

流传的诗句:平地干戈闹红哇

红兵赶散各天涯

五马太子如雷吼

永赴麒麟江定巴

一家分为三五户

一户分为三五家

有人记得诗八句

不同宗祖也同华

76 温州迁移到台州玉环环城西青岭头大坑里的陈氏

全、芳、长、文、佘、成、云、永、明、多、贤、德、昌、世、淮、水、洪

77 贵州省赤水市元厚镇庆丰村

洪、万、启、光、登、先、明、永、远、福

78 黔南地区

炳、少、明、忠、玉

77 四川省荥经县。族人所用字辈:

朝应尔恩,俸仕文仁;

席尚光大,家秉昌荣;

先祖来居,荥河经江;

聿修厥德,启迪胤臧;

前创后守,作为有方;

义门之业,迨见再举;

78 四川大竹县,在清代乾隆年间祖上有湖南郴州(郴之东门)来川东之梁竹(梁平,大竹),辈分有"华国文章绪,朝廷用贤良,"

79 山东省滕县圈里村

“昭” “明 ”“允 “克” “宏”

80 贵州织金(主要是阿弓、吹聋、鸡场一带)就有几万人。有传红鬃白马典故,辈分“进霸百景安,毯大万福先……再启玉文光,恩高(洪)开国相……

81 四川省仪陇县马鞍镇辈份大至是:

奉尚梁必仕,朝庭四代兴。

永远林中贵,吉地寿年长,登科正名扬。

82 甘肃靖远陡城堡字辈:

#自、文、世、兴、陈,玉,仕(士),天#

82 来自山东诸城的陈家官庄,排行是伟、钟、汝、桂、炳

83 四川金堂 原祖籍福建长乐县,近几辈的辈序是:自多福积善

84 辽宁辽中 家谱排列为“锡德崇彦俊,嘉善永朝天,道本维良景,宏昌继泰先”

85 江西安远县

立志颙公为开派始祖,派行语:志元玉招大,清胜陈兴帮,恭宽信敏惠,积善启传芳,泰交逢景运,兆锡享荣昌,继代钟才德,咸朝庆明良,崇文克登辅,守正定观光,贤嗣宗祖绍,发达永世长

曾经当过“大汉”皇帝的元末农民起义领袖陈友谅,其实并不姓陈,而是谢姓后裔。《明史·陈友谅传》云:“陈友谅,沔阳(今湖北仙桃市)渔家子也,本谢氏,祖赘于陈,因从其姓。”又说友谅之父名普才,有五子,友谅行三。至于陈友谅祖籍何处其祖父是在哪里入赘陈姓的何时迁入沔阳均语焉不详,因而引起了后世的纷纷蠡测,有人说陈友谅祖籍在浙江永嘉,也有人说陈友谅祖籍就在湖北。孰对孰错,自不能不分辨清楚,以免引起歧义。

一、陈友谅祖籍不在浙江

陈友谅自元朝至正二十三年(1363)战死于鄱阳湖后,迄今已将近六个半世纪,很少有人对陈友谅的籍贯提出过质疑。1986年浙江永嘉县蓬溪《谢氏宗谱》中有一篇题为《陈友谅与灵运公》的文章,文中说陈友谅本姓谢,是南朝大诗人谢灵运二十六世孙,灵运后裔谢复经的七世孙分庚、丹、千、崇四派,因自相残杀,将先世房屋典籍尽毁,谢岙成为废墟,崇八迁渔湖,谢千一妻陈氏,其长子十三府君讳精迁往鹤阳,千一自率友谅等迁往湖北沔阳,改名普才,捕鱼为业。友谅入赘于陈,因从其姓。这份家谱第一次将陈友谅的祖籍定在浙江省永嘉县谢岙村,并说谢千一就是谢普才。浙江省浙南谢氏宗谱纂修委员会于2000年编印的《浙南谢氏宗谱》承袭了永嘉县蓬溪《谢氏宗谱》的观点,但又有不同之处,认为谢千一与陈普才并非一人,而是父子关系。

1994年5月间的浙江《温州日报》上刊登了陈赞鼎撰写的《上海嘉定双塘陈氏源出浙江永嘉谢氏的调查》一文,指出上海嘉定双塘陈氏出自浙江永嘉谢岙,而永嘉谢岙正是陈友谅的祖籍所在地。该文说:“双塘《陈氏宗谱》已失,始迁祖与朱元璋争天下,自江西乘船逃来,累代口碑凿凿。族人说见到谱上记有陈友谅。”又说:“陈友谅活动于湖北、湖南、江西、安徽一带,败亡于江西鄱阳湖,与‘浙江永嘉县’蓬溪远隔千里,若非本族,且有族人兵败后逃归。‘败则为冠的陈友谅’决不可能深深铭记在这里谢氏族人的心中,以后载入族谱,引以为荣。”结论是陈友谅是谢灵运之后,谢灵运住会稽始宁县(今浙江上虞县),南宋谢复经自黄岩县路桥迁来,初居谢岙。宗谱序列谢玄为第10世,谢灵运为第12世,谢千一(陈普才)、谢崇八为第37世,陈友谅为第38世。2001年《温州日报》上又刊登胡珠生撰写的《大汉皇帝身世之谜揭开,陈友谅祖籍在永嘉谢岙》一文,结论仍是:“湖北沔阳的陈友谅祖籍之谜得到初步解决,来自浙江永嘉楠溪谢岙。”此观点与前文完全相同,没有提供新证据。

以上两篇文章虽然说得煞有介事,可惜与史实方枘圆凿,格格不入。查《浙南谢氏宗谱》中所载永嘉蓬溪谱云,其开基祖谢复经一生未仕,南宋初年由永嘉城内迁往楠溪谢岙,他的七世孙分庚、丹、千、崇四支,其中千字派中有千二、千四、千五、千六、千十四等人,惟独没有千一,更无千一改名普才,友谅入赘于陈的记载。千一改名后率友谅迁往湖北沔阳一事,更是向壁虚构。福建省姓氏源流研究会谢氏研究会编纂的内部刊物《谢氏研究》第十三期上有一篇《陈友谅源出永嘉鹤阳探》的短文,文中说:“考《蓬溪谢氏》民国十六年谱载陈普才与崇、千、庚、丹四字同辈份,全是凭空编造,根本无据可考,所以在1986年新辑的族谱中竟将陈普才与谢千一混同为一人。后悉,这是蓬溪族居谢纯欢(又名云汉)先生亲临鹤阳谢纯波家查阅了《鹤阳谢氏宗谱》后,将千一公的条目抄搬到蓬溪宗谱上去的。”本文作者谢修道是浙江永嘉鹤阳人,所述情况自然可靠。事实上,陈友谅的祖父又叫谢千一,父亲名陈普才,这在许多史籍中均有记载,浙江永嘉蓬溪的《谢氏宗谱》竟将父子说成一人,并编造出一桩莫须有的公案来,委实荒唐可笑。

还是这篇《陈友谅源出永嘉鹤阳探》的短文,认为陈友谅祖籍是在浙江永嘉县,但不是蓬溪谢岙,而是鹤阳。因为鹤阳《谢氏宗谱》上确实有个叫谢千一的人,其妻子正好姓陈,与陈友谅祖父入赘于陈的记载相吻合,将陈友谅的祖籍定在鹤阳是顺理成章的事。查《浙南谢氏宗谱》所载《永嘉鹤阳诜公分支》,鹤阳谢氏始迁祖是谢诜,北宋太平兴国年间由郡城永嘉迁居鹤阳塘下,其子千一名仁字宗元,一生未仕,垦田置业以课子孙,妻陈氏,死后葬上湾燕藏窠。千一之子又称谢十三,名精字韧中,妻徐氏,葬三里国庄。有三子:谢赵、谢士强、谢粹。谢赵有五个儿子,其第三子谢元宽生于建炎二年(1128),卒于庆元五年(1199),其妻周氏生于绍兴六年(1136),卒于庆元五年(1199)。其他几个儿子家谱上未载生卒年月。从此谱判断,陈友谅也不是这一支谢姓后裔。首先,年代不合。该谱载,谢诜于太平兴国年间迁往鹤阳。太平兴国共有8年,即公元976年至983年,假定他迁徙于太平兴国五年,也即980年,他那年25岁,可知他约略生于公元955年,即宋朝建国之前。谱上未载其子千一生卒年,以一代20年计算,他大约生于公元975年,也即宋太祖开宝八年。千一为陈友谅祖父,而陈友谅却生于元仁宗延�七年(1320),祖孙相隔近三个半世纪,无论如何不能使人相信。谱载谢千一的曾孙元宽生于南宋高宗建炎二年,卒于宁宗庆元五年,他应该是陈友谅的侄子辈,岂有叔父生于元朝,而侄子生于南宋之理

其次,姓名不契合。史载友谅之父名叫普才,但鹤阳谱载谢千一之子名精字韧中,未改名为普才。史载普才有五子:友富、友直、友谅、友仁、友贵,而鹤阳谱载谢精只有三子,且无友谅之名。

最后,同是谢千一其人,谢氏宗谱与陈氏宗谱记载葬地不同,使人无所适从。《鹤阳谢氏宗谱》载:“二世祖千一府君……妣陈氏,子一精,葬上湾燕藏窠。”湖北沔阳《陈氏族谱》载:“千一公,子三,妣孙氏,葬沔阳黄蓬山。”很显然,两个谢千一并非一人,只是姓名偶合而已。谢氏族谱上的谢千一并不是陈友谅的祖父,葬于沔阳黄蓬山的谢千一才是陈友谅的祖父。但陈氏谱上说谢千一妻为孙氏,与史实不合,应该纠正。通过对浙江永嘉县蓬溪、鹤阳谢氏族谱的考查,可以肯定地说,陈友谅的祖籍根本不在浙江永嘉县。

二、从史籍觅证据

既然家谱不可靠,我们还须从史籍中寻觅线索。记载陈友谅祖籍的史书甚多,不独《明史》一种:

《明太祖实录》卷十三:“友谅者,沔阳玉沙县人。世业渔,姿貌丰伟,尝为县吏不乐。”元代沔阳府治在玉沙县,即后来湖北省沔阳县西南的沔城。如今沔阳县已改为仙桃市,南与洪湖市毗邻。

叶子奇《草木子》卷三《克谨篇》:“友谅,原沔阳人。”

钱谦益《国初群雄事略》卷四《陈友谅》:“友谅,玉沙县人。”

童承绪《平汉录》:“陈友谅,沔阳人,本姓谢,祖千一,赘于陈,遂从其姓。父普才,黄蓬渔子也。”

高岱《鸿猷录》卷三《克陈友谅》:“陈友谅者,湖广沔阳渔家子也,本姓谢,先世赘于陈,冒陈姓。”

上引古代史籍中年代最早、史料价值最可靠的当推《明太祖实录》、《草木子》、《平汉录》、《鸿猷录》5种。《明太祖实录》修于洪武五年(1372),而陈友谅死于至正二十三年(1363),相隔只有9年,朱元璋刚刚建立起大明王明,实录作为官方档案,说陈友谅是沔阳玉沙县人,而且是“世业渔”——即祖祖辈辈打鱼,所言肯定不诬。从“世业渔”三字来看,陈友谅是沔阳当地土著,并非从外地迁来。

再看《草木子》一书。该书作者叶子奇与陈友谅同时,浙江处州龙泉(今属浙江)人,与青田刘伯温、浦江宋濂同为浙西有名学者,明初曾官巴陵县(今湖南岳阳)主簿。洪武十一年(1378)因事下狱,在狱中写成《草木子》一书。他说陈友谅是“原沔阳人”,必有所本,至少友谅祖上已在沔阳定居了许多代,因而才得出“原沔阳人”的结论。

比《草木子》一书稍晚的是《平汉录》。凑巧的是该书作者童承绪就是湖广沔阳人,明武宗正德十六年(1521)进士,官至左春坊左庶子。《平汉录》一书中载有朱元璋的股肱之臣、《元史》纂修者宋濂写的《平江汉颂》一文,该文扼要叙述了朱元璋翦灭陈友谅的经过,《平汉录》即据此敷衍铺陈而成。还附录有史臣的赞词一首,对朱元璋极尽阿谀奉承之能事。童承绪既是沔阳人,比陈友谅晚生不到一个半世纪,他以家乡人写家乡事,自然更为熟悉,所说也远比他书详尽。他说友谅是沔阳人,并第一次披露出其祖父的名字叫谢千一,因赘于陈,遂改为陈姓。又说友谅之父普才是黄蓬渔子,指出普才时家住黄蓬。这则记载是弥足珍贵的资料。由此可知,谢千一祖籍就在沔阳,并非从他处迁来,入赘陈姓后,迁入陈姓所居住的黄蓬,以打鱼为业,因此其子普才是“黄蓬渔子”。若是谢千一由外地迁入,童承绪决不会惜墨如金,略而不书的。黄蓬原属沔阳即今之仙桃市,现归洪湖市管辖。《明太祖实录》只说陈友谅是沔阳玉沙县人,未注明具体地望。玉沙县在沔阳西南,已靠近今洪湖市,黄蓬今属洪湖市,黄蓬在玉沙县内是毫无疑问的,但《平汉录》说得更为详尽具体。

《鸿猷录》的作者高岱与《平汉录》作者童承绪同时,他是湖北京山人,明嘉靖三十九年(1550)进士,比童承绪中进士稍晚。京山在沔阳之北约200里之遥,距陈友谅出生地不远,而陈友谅又是名噪一时的大汉皇帝,《鸿猷录》取材于前人传志、奏疏、案牍,该书说陈友谅是“湖广沔阳渔家子”,其可信度是不言而喻的。这一记载与《平汉录》如此吻合,当不是抄袭,而是根据有关史料得出的一致结论。

因此我们有理由认为,陈友谅就是元代沔阳人,没有理由再节外生枝,把他的祖籍定为浙江永嘉,更没有必要附庸风雅,说他是大诗人谢灵运后裔。

三、陈友谅祖籍在湖北省仙桃市谢家湾

陈友谅祖籍为沔阳(今湖北仙桃市),已成定谳,毋须多说。但在沔阳何处,也就是说,具体地望在哪里,以上所引史籍中均无记载,仍须细细寻觅。《新元史·陈友谅传》云:“沔阳黄蓬人。”前几年出版的湖北省《沔阳县志》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线索,值得重视。该书卷29《人物·陈友谅传》云:

陈友谅(1320—1363),元末农民起义领袖,沔阳黄蓬山(今洪湖县)人,祖籍排湖东南岸谢家湾。本姓谢,祖父入赘陈姓。父普才有五子,友谅行三。幼读私塾不及三年而辍学操渔业。在其父指引下,练就一身超群武艺。友谅曾任县小吏,元至正十五年(1335)正月,徐寿辉遣其将倪文俊复破沔阳,友谅于黄蓬起义,加入红巾军……终年44岁,其遗体由太尉张定边护送武昌,葬于蛇山之麓。

这一段叙述首次提出陈友谅祖籍为沔阳排湖东南岸谢家湾,祖父谢千一入赘黄蓬山陈姓,遂改姓陈,以打鱼为业。其父陈普才生于黄蓬山,因此所有的史籍均说他是“黄蓬渔子”,陈友谅也出生于黄蓬山,辍学后承袭父业,捕鱼为生,死后葬于武昌蛇山之麓。此说颇可采信。揆诸情理,谢家湾既在沔阳境内,黄蓬山也属沔阳管辖,两地相隔只有咫尺之遥,千一入赘陈姓后,由谢家湾迁往黄蓬山,当是顺理成章的事,因此所有史籍均未见有谢千一播迁的记载。浙江永嘉县鹤阳谢姓家谱上有个谢千一,与陈友谅祖父名讳偶合,加上两个千一之妻均姓陈,便误认为两个千一为一人。

《沔阳县志》说陈友谅在至正十五年徐寿辉的大将倪文俊再次攻破沔阳时,才于黄蓬山加入红巾军,似不惬。《平汉录》云:“(陈友谅)尝为县吏,不乐,会罗田徐寿辉与倪文俊兵起,慨然往从之,为文俊簿书掾。”《罪惟录·陈友谅传》云:“友谅遂与其弟友仁等聚众应天完徐寿辉于汉阳,隶倪文俊,年三十有余矣。”《明史·陈友谅传》亦云:“尝为县小吏,非其好也,徐寿辉兵起,友谅往从之,依其将倪文俊为簿书掾。”而徐寿辉攻陷汉阳是在至正十二年(1352)。《罪惟录·徐寿辉传》云:“壬辰(至正十二年)春正月,遣丁普郎等陷元汉及兴国府。”可知陈友谅是至正十二年加入红巾军的,而非《沔阳县志》所说的至正十五年。

综如上述,我们可以得出结论:陈友谅祖籍为今湖北省仙桃市谢家湾,祖父谢千一入赘黄蓬山陈姓,遂改姓陈。其子普才、孙友谅均出生于黄蓬山,因黄蓬山已划归洪湖市,陈友谅应是今湖北洪湖市人。

起源主要有五:

①黄帝后裔,以国为姓,受姓始祖胡公满。据《通志·氏族略》所载,周武王灭商以后,追封虞舜后人妫满于陈,为陈侯,称胡公满,其后子孙以国为姓

。②出于陈国公族后裔。陈国在妫满死后,其子孙有以国为氏,就是陈氏。除陈完一支主系外,在陈国内乱至亡国期间,还有三支陈国公族后裔避居他乡,亦以国为氏姓陈。据史料载:其一居陈留者,出自陈哀公之子留。其二居阳武或颍川者,出自陈潜公之长子陈衍。其三居固始者,出自陈湣公次子温之后陈琏。

③少数民族陈姓。如北魏鲜卑族陈氏,乃三字姓侯莫陈氏随孝文帝迁都洛阳时所改;女真族陈氏系女真族皇族完颜氏所改;蒙古族陈氏是明太祖朱元璋赐给降明的蒙古贵族的姓;满族陈氏有两种情况:一是后金努尔哈赤统治时居住在东北的汉族陈氏被强迫改为满族陈氏,二是本系满族姓氏改为陈氏,仍属满族;哈尼、侗、土家、布依、瑶、京、羌、回、苗、壮、黎、彝、朝鲜、白、高山、畲等民族均有陈姓。

④他姓改姓冒姓。如浙江海宁陈氏,原系曹姓,因娶陈氏之女为妻,有子便随母姓,后成为海宁望族;南北朝时北齐清河王高岳之后,几经陵谷变迁,成了普通百姓,传到第十四代元朝高谅时,因穷困潦倒,入赘于陈氏之家,改为陈姓;西晋末年陈元达,原姓高,占因卜者说他生辰八字妨忌父亲,便改高姓为陈姓;隋朝时杨坚有一心腹干事陈茂,本是河东猗姓人,冒姓陈氏;隋将领陈永贵,原是陇右地区胡人,姓白,甚得杨坚宠信,封北郡陈公,便以封号中陈字为姓氏;明初太祖赐西域胡人某为陈姓,其孙陈友,官至右都督,爵封武平伯;对降明蒙古贵族往往赐给汉姓汉名,如恰恰赐名陈守忠,哈哈赐名陈元等;明成祖时灭安南国黎朝,国王黎季厘寒流笔大多移居中国,其子改名陈澄;刘矫后裔有改陈姓的,史称广陵陈氏。

⑤陈姓疍民与堕民。疍民或说疍户,指在广东、福建、广西沿海港湾和内河从事渔业或水上运输的居民,多以船为家,其中有陈友谅败兵为明所驱迫者,便以陈为姓。关于堕民,一说明初俘陈友谅之部,编之为丐户;一说明太祖灭陈友谅,俘其子孙九族贬入堕民,贱乐户,不与齐民齿。但保留家族系统称号,仍然姓陈。  

始祖:陈胡公。

  安徽怀宁陈氏字行:根深枝自茂,本立福攸绵,廉孝辉先烈,诗书启后贤,雅儒崇善庆,俊秀守纯全,盛业传家裕,隆思待诏宣。 

 安徽合肥陈姓字行:义信复象假类,传宗惟孝友,华国在文章。  湖南湘潭陈氏派语:树本在德,作士维良,福应天锡,忠孝传芳,家声大掁,世代有光,先基克绍,长衍其祥。  

陈氏的远祖可以追溯到舜。

商朝未年,舜的第33代孙遏父(又称阏父)投附了周国,担任陶正一职,他制陶的技艺极为精湛,博得了周文王的欢心。周武王灭商建周后,追封先贤遗民时,把遏父的儿子妫满封於陈(今河南开封以东,安徽亳县以北),国号陈,荣为侯爵,奉守着帝舜的宗祀,并将大女儿太姬嫁给他为妻。妫满死后,谥号为陈胡公,所以又被称为胡公满。他的子孙有的以国为氏,就是陈氏。

公元前672年妫满的第12代孙陈完因避难逃到齐国,改姓田。后来他的10世孙田和建立了田氏齐国。战国末年,齐被秦灭。齐王的长子升次子桓先后改姓王氏,三子田轸逃至颖川(今河南禹州、许昌一带),恢复陈姓。从此陈氏一门在中原瓜瓞连绵,生生不息,发展成为名门望族。

陈姓还有一支是少数民族改姓,也出自河南,据记载,北魏孝文帝自山西大同迁都洛阳后,於496年将代北鲜卑族三字姓侯莫陈氏改为单姓陈氏。

唐初期、中期,中原陈氏有过两次影响深远的南迁福建之举。669年,朝廷派河南固始人陈政(胡公满的68世孙)任南行军总管,率兵镇压福建南部的少数民族动乱。667年四月,陈政卒,由其20岁的儿子陈元光代父领兵,经过九年战争,局势平定后,於686年报请朝廷批准,设置了漳州郡。陈元光致力於发展漳州一带的农工商各业,使当地得到了繁荣发展。

他被后人尊为开漳圣王,子孙后代被称作开漳圣王派,成为闽、粤、台及南洋诸岛陈姓最主要的一支。台湾现有陈圣王庙53所,这从一个方面表明了台湾同胞对陈元光的崇敬之情。

再就是颍川陈后裔陈忠之子陈邕,唐中宗时进士,官至太子太傅,因受宰相李林甫排挤,迁至漳州南厢山。其子陈夷行,唐文宗时任宰相。此后子孙兴旺,在福建发展成为太傅派陈氏,尊陈邕为南院始祖。

陈氏入粤,始於南宋。北宋末年,金兵南侵,中原士族大批南迁,陈后裔陈魁率族人93口移居福建宁化、上杭,至其曾孙二郎、三郎再迁至广东梅州,后散居大埔、兴宁、长乐、龙川等县。陈氏入台,始於明未。福建同安人陈永华,於明末随郑成功入台湾,官至东宁总制使,在台湾建立屯田制度,设立学校,被尊为陈氏入台始祖。自清初至新中国建立的300多年间,陈氏迁台人数很多,其中仅武荣诗山霞宅陈氏一支就2000余口,成为台湾人口最多的首姓大族,与林姓共陈林半天下之美誉。

陈氏迁入越南的历史比较久远,有的成为安南(今越南)王朝的重臣。其中,李朝女皇李昭皇之夫陈(即陈日),於1228年创建越南陈朝,历时175年,促进了陈姓人口的发展。至今,陈姓仍被列为越南十大姓之首。陈氏移居日本始於明初,大都是明太祖派去的水手。明清以后,闽粤等沿海地区的陈氏,有许多人出海到今新马泰一带谋生。另有一些人不断迁至菲律宾、印度尼西亚和美、英、法、加拿大、澳大利亚等世界各地,对当地的繁荣与进步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陈友谅,如果他不是碰巧生在乱世,与一群英雄和农民起义为伍,可能只是千千万万个最终会消失在历史尘埃中的人之一。正是在那个人人都能拼出自己的天下的年代,他这个小渔夫的儿子,才得以打下强大的势力,与明成祖朱元璋抗衡,建立大汉政权。

陈友谅,公元1320年生于湖北绵阳黄鹏,元朝末年中国达汗政权的创始人。元末,农民起义爆发后,参加徐寿辉领导的田湾红巾军,晋升为元帅。1357年,陈友谅以勤王为由,攻打并杀死了反叛徐守慧的倪文君。公元1359年,杀天之后的将军赵普生,将徐守慧挟持为人质,自称汉王。公元1360年,他杀了徐寿辉,自立为帝,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伟人。此后,在继续抗元战争的同时,军事重点放在了对邻国朱元璋的战争上。大汉将士大多年事已高,对陈友谅杀徐守慧自立为帝极为不满。战争中投奔朱,导致陈友谅接连败北,最后在鄱阳湖战争中把天下输给了朱元璋。

在陈友谅建立达汗政权后,他得意极了。用现在的话来说,他觉得老子是天下第一。所以他在继续抗元战争的同时,另一方面已经把军事重心放在了与朱元璋的战斗上。在势力上,陈友谅控制着长江中游,而朱元璋的势力在苏南、皖南、赣中,两个相邻的大国之间必然会爆发一场大战。两人的战争经历了龙湾、江州、鄱阳湖几大战役。

陈友谅称帝建立汉朝,一堆官员除了邹普生一个太师,他手下的大部分官员都属于旧属。这些旧臣对陈友谅杀了徐寿辉,自立为帝篡权夺权深感不满,在与朱元璋的斗争中纷纷投奔朱元璋,导致陈友谅屡战屡败。这也导致了陈友谅的军队不稳,最后死于鄱阳湖之战。陈友谅骄傲自满,专横跋扈,铺张浪费,不为人民着想。据传,朱元璋击败陈友谅后,登上了陈友谅打造的华丽战船。他房间里的每一张床都极其豪华,精致到了极点。所谓得民心者得天下。我想这是陈友谅会输给朱元璋的主要原因。另外,陈友谅不善于夺取战机,所以在一场大战刚结束就贸然与朱元璋开战,不给士兵喘息的机会,也是他失败的原因之一。

查阅陈氏宗亲网,汉王陈友谅的家谱记载其父只有五个儿子。这意味着陈友谅有五个兄弟,分别是陈、陈友芝、陈友谅、和陈。其中,陈友仁在鄱阳湖一战中阵亡。战败后,陈和他的堂兄保护五皇子何氏及其次子伯能、伯同、女儿伯慧和九皇子逃脱。还有两个弟弟在投降朱元璋后被封爵。朱元璋对陈友谅的亲戚还算不错。不仅把这个称号授予了他的两个弟弟,就连他的父亲陈普才也是在他投降后才被授予这个称号的。

陈有良娶了他的妻子杨焕华、楼、陶氏和施的投资者说20130606。有两个字记载为陈友谅,长子陈善,次子陈立。陈友谅战败后,长子陈山被陈友谅的部下押解到大别山腹地,改名换姓。他化名郭敬富,躲过了朱元璋的追捕。明朝灭亡后,世代统一又开始了:家传,志气

次子陈历在鄱阳湖兵败陈友谅,被陈友谅旧部张定边押解回武昌。回到武昌后,在等人的支持下,他成为的第二个皇帝,并把他的头衔改为袁和德寿。后来朱元璋到了武昌城下后,出城投降了。投降后,朱元璋认为自己还年轻,皇恩浩荡,所以免了死刑,流放到了很远的地方。“在首都,城城出于仇恨不惜语言。皇帝:‘这孩子年纪太小,不能受别人蛊惑,不能被我充分欣赏。他应该在很远的地方,”“张清于婷等人《明史》。

敬意历史|没想到!这些历史名人竟然是亲戚!(上)

勾践、杜康、大禹是亲人 越王勾践, 姒姓,本名鸠浅,古时越国与中原各国语言不同,音译为勾践。勾践又名菼执,夏禹后裔,越王允常之...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