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姓陈是满族我的满族姓应该是什么?

栏目:资讯发布:2023-11-06浏览:1收藏

我姓陈是满族我的满族姓应该是什么?,第1张

拉林满族多数是乾隆年间从北京调回东北的京旗。

陈姓有: 萨克达氏、哲陈氏、陈佳氏、崇果鲁氏、钮估录氏、觉尔察氏、那拉氏、虎尔哈氏等。

建议你回老家去问问家里老辈人,能找到家谱的话最好,翻开家谱就知道了。

  陈姓图腾陈姓是中国众多姓氏中,按人口计算是全国第五大的姓。根据户籍管理部门的“全国公民身份信息系统”(NCIIS),陈姓为现代中国第五大姓。 根据1977年中国史学家李栋明,在《东方杂志》发表的一篇有关「姓」的论文上指出,陈姓是全球华人十大姓之一。陈姓在广东、福建、浙江、江苏、香港、澳门及台湾都是第一大姓氏,在《百家姓》中排第5位。

  [编辑本段]一 陈姓的来源:

  1、陈姓最早出自妫或姚姓,舜帝的后裔。舜,也称虞舜,黄帝八世孙,生于姚地,以地取姓为姚。 据《通志‧氏族略》记载:周武王灭商朝纣王以后,建立周朝以后,找到舜的后人陈胡公妫满,封他在陈(今河南省淮阳县)这个地方,建立了「陈国」。舜帝的后裔妫满子孙有以国为姓的,即成为陈姓的由来。以国为姓,受姓始祖胡公满,陈姓主要得姓于周朝初年的陈胡公满。胡公满是三皇五帝之一的虞舜姚姓的后代。胡公满传至10世孙妫完,陈国内乱,陈厉公的儿子妫完怕株连自己,出奔到齐国,以故国为氏,称陈氏。 后改为田氏.到十代孙田和时,废齐康公而自立为齐太公,并受到周王朝和诸侯列国的承认。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田代齐姜”。 公元前221年,齐王田建时,齐国为秦所灭。齐王田建亡国后,子孙纷纷改姓避难,舜帝一系又经历了一次大分化。田姓今在中华大姓中列第34位。齐王田建三子:升、桓、轸。升、桓改为王氏,其后代即汉代王莽一族。轸奔楚为相,后迁入颍川(今河南长葛)。田轸复姓陈。自秦汉以来,由田姓复姓归宗的颍川陈氏一支,在中国历史上十分显赫,繁衍极盛,播迁极广。 2、出自於陈国公族后裔。陈国在妫满死后,其子孙有以国为氏,就是陈氏。陈胡公满的子孙,陈完这一支主系外,还有三支。一是陈哀公之子妫留,避居陈留(今河南开封县陈留镇)。二是陈闵公之长子陈衍。避居阳武户牖(今河南兰考县东北)。三是陈闵公次子陈全温之后的陈引奇,居於固始(今河南固始县),后因无子,便以颍川陈寔为嗣子,遂融入颍川陈氏。 3、刘氏改姓陈,《通志‧氏族略》记载:广陵陈氏,实为刘氏.陈矫,东汉广陵东阳(今安徽天长)人,曹魏名臣,本姓刘氏,因过继与外祖父家为嗣而改姓陈. 4、隋朝时文帝杨坚有一心腹大臣陈茂,本是河东猗姓人,冒姓陈氏; 5.浙江海宁陈氏,原系曹姓,因娶陈氏之女为妻,有子便随母姓,后成为海宁望族; 6. 南北朝时北齐清河王高岳之后,几经陵谷变迁,成了普通百姓,传到第十四代元朝高谅时,因穷困潦倒,入赘于陈氏之家,改为陈姓; 7、西晋末年陈元达,原姓高,占因卜者说他生辰八字妨忌父亲,便改高姓为陈姓。 8、明初太祖赐西域胡人某为陈姓,其孙陈友,官至右都督,爵封武平伯。 9.隋将领陈永贵,原是陇右地区胡人,龟兹王帛氏之后,姓白,甚得杨坚宠信,封北郡陈公,便以封号中陈字为姓氏; 10、元末明初,陈友谅与朱元璋逐鹿天下;陈友谅祖上原本姓谢,因赘于陈家,改姓陈。 11、陈姓疍民与堕民。疍民或说疍户,指在广东、福建、广西沿海港湾和内河从事渔业或水上运输的居民,多以船为家,其中有陈友谅败兵为明所驱迫者,便以陈为姓。关于堕民,一说明初俘陈友谅之部,编之为丐户;一说明太祖灭陈友谅,俘其子孙九族贬入堕民,贱乐户,不与齐民齿。但保留家族系统称号,仍然姓陈。 12、侯莫陈氏改姓,据《魏书‧官氏志》记载:北魏时期鲜卑贵族侯莫陈氏随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孝文帝实行孝文汉化改革,易胡姓为汉姓,於496年把侯莫陈氏改为单姓陈氏。 13、女真族陈氏,据陈述《汉姓女真姓的对照和说明》可知女真皇族完颜氏中,有的在金末已改为陈氏。 14、明成祖时,出兵越南,灭安南国黎朝,黎王之子澄改名陈澄,仕明,官至工部尚书,子孙也以陈为姓。 15.瑶族陈氏,湖南新宁县黄卜洞瑶民有李、陈、邓三姓;麻雷洞瑶民有雷、蓝、陈三姓:圳源洞瑶民有杨、陈、蓝、匡四姓:汝城县瑶民有陈、李、张三姓。广西大瑶山山子瑶十五姓中有陈、李。《过山榜》九姓中也有陈、李。 16、蒙古族陈氏。据《续通志·氏族略四》载,陈氏,明太祖朱元璋赐给降明的蒙古贵族的姓。如恰恰赐名陈守忠,哈哈赐名陈元等; 1 7、满族陈氏,满族陈氏有两种情况:一是后金努尔哈赤统治时居住在东北的汉族陈氏被强迫改为满族陈氏,二是本系满族姓氏改为陈氏,仍属满族;据《清朝通志·氏族略八》满洲旗分内高丽姓载:“陈氏,世居平壤地方,巴颜镶蓝旗包衣人。天聪时来归,其曾孙二达色任护军。”其后多由高丽人(其祖上多为汉人)融入满族。《满族姓氏录》载,世居东北张当地方的陈佳氏,后改为陈氏。其实陈佳氏因明代居于辽东,后为金国努尔哈赤所统治。被逼改为双宇,满族姓陈佳,即陈家的同音宇。 18、哈尼、侗、土家、布依、京、羌、回、苗、壮、黎、彝、朝鲜、白、畲、高山等民族均有陈姓。

  [编辑本段]二 名人

  陈完,春秋时齐国大夫。即田敬仲。陈厉公子。前672年,陈宣公杀其太子御寇,他与寇相友善,恐祸及身,出奔至齐。齐桓公使为工正,列为大夫。自入齐后,由陈改姓田氏。死后谥敬仲,为田齐始祖。

  陈胜吴广起义陈胜(-前208),秦末农民起义领袖,领导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全国性的农民战争。 陈平(-前178),西汉王朝开国功臣,中国最有影响力的宰相之一。 陈寔(104-187),东汉颍川许县(今河南许昌东)人,字仲弓。初为县吏,曾入太学就读。后任太丘长。党锢之祸起,被连,余人多逃亡,他说:“吾不就狱,众无所恃。”自请囚禁。党禁解,大将军何进、司徒袁隗招辟,皆辞不就。 陈琳(-217),汉末文学家。字孔璋,广陵(今江苏扬州)人,“建安七子”之一。初从袁绍,后归曹操,为司空军谋祭酒,管记室。陈琳诗、文、赋兼善。诗歌今存4首,代表作《饮马长城窟行》是最早的文人模仿汉乐府之作。散文以表章书檄最有影响,代表作《为袁绍檄豫州文》,是一篇为袁绍声讨曹操的檄文。辞赋有《武军赋》、《神武赋》等。原有集10卷,已佚。明代张溥辑有《陈记室集》。 陈群(-236),三国时魏国大臣。字长文。颍川许昌(今河南许昌东)人。初任刘备别驾,后投奔曹操,征召为司空西曹掾属。魏建国后,迁御史中丞。延康元年(220),文帝曹丕封他为昌武亭侯,徙为尚书。后为镇军大将军,与曹休、曹真、司马懿并列为四大将军。不久又授以司空,录尚书事。他创立的九品中正制,将地方士人按才能分定九等,上报政府,按等选用,后逐渐演变为士族垄断政权的工具。 陈寿(233-297),西晋史学家。又作长寿,字承祚。蜀国巴西安汉(今四川南充)人。 陈安(-323),十六国时秦陇人民起义军领袖。322年,在秦陇发动起义。氐、羌族人民纷起响应,众至十余万,他自称大都督、大将军、凉王。以上邽(甘肃天水)为根据地,攻占附近各县。次年,前赵国君刘曜亲自督军围剿起义军,他率军血战,战死。陇上人作歌以悼之,称他为“陇上壮士”。 陈庆之(484-539),南朝梁将领。义兴国山(今江苏宜兴西南)人。幼从梁武帝(萧衍),颇受信任。梁武帝大通二年(528),魏北海王元颢降梁。武帝令他率七千人送元颢回北方。次年,入洛阳(今属河南),计取三十二城,四十七战,无不胜利。未几,以兵少受挫,退回南方。后历任北兖州(今山东兖州)南北司二州刺史等职。卒,谥武。 陈伯之,南朝梁将。济阳睢陵(江苏睢宁)人。有勇力,为盗乡里。乡人车骑将军王广之爱其勇而用之。齐时以军功迁至骠骑司马、刺史。天监元年(502)降魏,官为平南将军。后梁伐魏,他于寿阳率众归梁,官至通直散骑常侍、太中大夫。 陈霸先(503-559),南朝陈创建者。陈高祖。公元557-559年在位。字兴国,小字法生。吴兴长城(今浙江长兴东)人。出身小吏,喜读兵书,长于军事。太清三年(548)在始兴(今广东韶关)起兵,受湘东王萧绎节制,与王僧辩会师讨灭侯景,进位司空,领扬州刺史,镇京口。承圣三年,西魏陷江陵,杀梁元帝,他与王僧辩迎立萧方智为梁王。四年,王僧辩又纳北齐扶植的萧渊明为帝。他起兵袭杀王僧辩,拥萧方智为帝,并击败北齐军,进爵为王,十月代梁即皇帝位,国号陈,改元永定。毛泽东也曾经要求人们读读《陈书》,了解陈霸先的身世经历。陈霸先之所以伟大,不仅在于他是一朝开国皇帝,还在于他具有彪炳千古的贤明人格。 陈后主(553-604),南朝陈皇帝。即陈叔宝。字元秀,小字黄奴,陈宣帝嫡长子。天嘉三年(562)立为安成王世子,太建元年(569)立为皇太子,十四年即位。大造宫室,亲信佞臣,不理政事。恃长江天险,不设边防。祯明三年(589)隋军直入建康,被俘至长安。隋仁寿四年卒于洛阳,追封长城县公,谥号炀。明人辑有《陈后主集》。 陈稜(-619),隋将领。字长威,庐江襄安(安徽巢县)人。文帝时为开府。炀帝时,历仕骠骑将军、武贲郎将、御卫将军。大业五年(609),曾奉诏与张镇周率众万人渡海入流求(台湾),以功进位右光禄大夫。辽东之役,以宿卫有功迁左光禄大夫。参与镇压杨玄感及江淮农民起义。江都兵变,炀帝被杀后,投杜伏威。后为其所杀。 陈硕真(-653),唐高宗时农民起义女首领。睦州(治今浙江淳安)人。永徽四年(653),与妹夫章叔胤在睦州率众起义,自称文佳皇帝,以叔胤为仆射。起义军先后攻克睦州、桐庐、於潜等地。后为婺州刺史崔义玄等所败,她与叔胤均遇害,余众皆降。 陈子昂(约659-700),唐代文学家。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属四川)人 。因曾任右拾遗,后世称陈拾遗。少任侠。24岁举进士,以上书论政得到武后重视,授麟台正字。后迁右拾遗。曾因“逆党”反对武后而株连下狱。在26岁、36岁时两次从军边塞,对边防颇有些远见。38岁辞官还乡,后被县令段简迫害冤死狱中。于诗标举汉魏风骨,是唐诗革新的前驱者,对唐代诗歌影响巨大。有《陈伯玉集》。 陈抟(?-989),北宋初道士。字图南,号扶摇子,赐号希夷先生。亳州真源(今河南周口鹿邑县)人。早年熟读经史百家之言,兼通医理、佛学,明天文地理。后唐长兴年间,举进士不第,遂不求仕禄,以山水为乐,隐居武当山九室岩,专习胎息服气,辟谷导引内养静功。所传“五龙盘体睡修功”,尤为著称,后有《睡功图》传于世。著述有《无极图》、《先天图》、《九室指玄篇》、《易龙图》、《三峰寓言》、《高阳集》、《钓潭集》、《赤松子八诫录》、《阴真君还丹歌注》、《人伦风鉴》等。

  火烧陈友谅陈友谅(1320-1363),元末大汉政权建立者。湖北沔阳人。出身渔家,曾为县吏。参加徐寿辉红巾军,以功升元帅。元至正十一年(1351)从倪文俊起义,为徐寿辉军薄掾,因功升为元帅。十七年杀倪文俊,兼得其众,任平章。后连克江西,福建诸郡。至正十九年挟持徐寿辉迁都江州(江西九江),自称汉王。次年闰五月杀徐寿辉,建都江州,自立为帝。国号大汉,改元大义。二十三年率军与朱元璋战于鄱阳湖,大败,中箭死。 陈玉成(1837-1862),太平天国青年将领,后期军事统帅。广西藤县人。少孤,14岁随叔父参加金田起义。清咸丰三年(1853)随军西征。次年攻武昌,因功升殿右三十检点,转战湖北、安徽等地。六年春,镇江被困,随燕王秦日纲往援,大败清军,与各友军共破江北、江南大营。石达开出走后,受封为成天豫、又正掌率、前军主将。八年夏与李秀成先破浦口江北大营,继而全歼湘军精锐李续宾部。九年晋封英王。十年会同各军再破江南大营,东征苏(州)、常(州)。次年回师径援安庆,多次苦战失利。同治元年庐州失守,退往寿州,为叛徒苗沛霖诱捕,在河南延津就义。

  陈毅元帅像陈毅(1901-1972),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政治家,中国人民解放军创建人和***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 陈赓(1903-1961),中国人民解放军大将。原名陈庶康。湖南湘乡人。员会副主任、国防部副部长。1955年被授予大将军衔和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中共第七届中央候补委员,第八届中央委员。

  陈赓将军像陈锡联 19151-1999610,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久经考验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汉族。湖北省黄安县(今红安县)人。曾用名陈普庆。 陈亮(1143-1194),南宋思想家。婺州永康(今属浙江)人,字同甫,学者称龙川先生。绍熙四年(1193)进士第一。授签书建康府判官公事,未赴而卒。才气超迈,喜论兵事,力主恢复,反对和议。曾多次上书,遭当权者嫉恨,三次下狱。为学反对理学家空谈道德性命,提倡经世济民的“事功之学”。与朱熹友善,在学术思想上,却屡辩“王霸义利”。为永康学派主要代表。议论纵横,说理透辟。词作豪放激越。有《龙川文集》、《龙川词》,近经整理为《陈亮集》。 陈亮,元末明初诗人。字景明。长乐(今属福建)人。洪武中,郡县累召不起,潜心著述。结草屋于沧州中,建一小楼,名为“储玉楼”,购四方古今图籍藏庋其中。工诗文,为“闽中十才子”之一。以元代儒生自居,不仕明。著有《沧州储玉斋集》。 陈诚(1365-1458),明外交家。字子实。江西吉水人。洪武进士,授行人。出使安南(越南北部),令其归还所占广西思明府、丘温等五县。永乐间三使西域,遍历哈里(阿富汗赫拉特)、苏联撒马尔罕等中亚十七国,历时八年,行程六万余里。为发展各国友好关系作出贡献。并留意图记各国山川、城池、风俗、物产,撰成《西域行程记》、《西域番国志》。累官光禄寺,事右通政。有《陈竹山文集》。 陈明遇(-1645),南明抗清义军首领。遇一作选。浙江人。弘光元年(1645),任江阴(今属江苏)典史,被当地人民推为抗清义军首领。他认为前典史阎应元智勇过人,因推应元为义军首领。二人共率众守城八十一日。城破后,他持刀巷战,壮烈牺牲,全家也投水死。 陈洪绶(1599-1652),明末清初画家。浙江诸暨人,字章候,号老莲。从蓝瑛习绘画,求理学于刘宗周。乡试不中,捐为国子监生。清兵陷浙东,去绍兴云门寺为僧一年余,自号悔迟,亦称老迟。善画人物、花鸟、草虫、山水。崇祯间,与北京崔子忠(青蚓齐名,号南陈北崔。绘有《水浒叶子》、《博古叶子》及《九歌》、《西厢记》等绣像插图。能诗文,有《宝纶堂集》。

  民间珍藏的陈圆圆画像碑陈圆圆,明末清初人。本姓邢,名沉,字畹芬。苏州妓女。吴三桂纳为妾。三桂出镇山海关,留京,李自成农民起义军入京,曾被押。三桂降清,引清军攻陷北京,仍归三桂,从至云南,晚年出家为女道士,改名寂静,字玉庵。清军破云南,自缢死(一说绝食而死)。 陈名夏(1601-1655),清臣。字百史,江苏溧阳人。明崇祯进士,官修撰。后降李自成。福王时列从贼案。顺治初降清复官。累迁史部尚书、弘文院大学士,少保兼太子太保。曾阿附多尔衮,请其纂位。《清史稿》载帝谓其“辗转矫诈之小人”。数被论死夺官、宽免。终以诸罪处死。有《石云居士文集》。 陈贞慧(1604-1656),明末清初散文家。江苏宜兴人。字定生。为明末诸生“东林党”人陈于廷之子,为复社重要成员之一。曾与吴应箕写《留都防乱檄》,声讨阮大铖。明亡后隐归故里。他表扬抗清人物之散文,感情深沉悲愤,颇富民族气节。后人辑刻其遗著为《陈处士遗著》。 陈确(1604-1677),明清之际思想家。浙江海宁人,初名道永,字非玄,后改名确,字乾初。明诸生。曾受学于刘宗周。明亡后,隐居著述。晚岁病困十余年而卒。一生对宋、明理学和佛教进行激烈批判。反对《大学》中“知止于至善”的观点,批判朱熹“一旦豁然贯通”之说。肯定人的善恶取决于后天积习。提出“天理正从人欲中见。”抨击佛教“度尽众生”是“灭绝众生”。著有《大学辨》、《葬书》、《瞽言》等。 陈永华(-1680),郑成功谋士。字复甫,福建同安人。明末秀才。明亡,弃文投郑成功军,任参军,成为谋士。成功北伐,留守厦门。郑经嗣位时,官至东宁总制使,尽心力佐。由守厦门,退守台湾,建立屯田制,提倡种蔗以制糖,兴办学校。后为冯锡范、刘国轩妒忌,遂自解兵权,忧死。 陈子龙(1608-1647),南明抗清将领、文学家。字卧子,号大樽,松江华亭(今上海松江)人。崇祯进士。南明弘光帝时,任兵科给事中,因朝政腐败而辞职归乡。清军破南京后,在松江起兵,称监军,事败,避匿山中,复连结太湖兵抗清。事泄,在苏州被捕,乘隙投水而死。生时善诗赋古文,尤精骈体。著有《陈忠裕公全集》。 陈忱(约1613-),明末清初小说家。浙江乌程(今湖州)人,字遐心,一字敬夫,号雁宕山樵。明亡后,绝意仕进,卖卜自给。与顾炎武、归庄组织惊隐诗社。身名俱隐,穷饿以终,诗文杂著多散佚,仅小说《后水浒》(一名《三续水浒传》)传世。 陈王廷,明末清初武术家。温县(今属河南)人,字奏庭。明武庠生。入清后隐居乡里。曾以戚继光《拳经》为蓝本,创长拳十三势。拳势螺旋缠绕,快慢相间,意、气、形密切配合,把养生、健身和技击合而为一。后经人增益,遂成陈式太极拳。今遗留炮捶一路,以及推手和粘枪方法等。著有《拳经总歌》。 陈文龙(1232—1277),原名子龙,字刚中,号如心,莆田玉湖(今荔城区阔口村)人,宋代抗元英雄。宋咸淳四年(1268)考取状元,度宗为之改名文龙,赐字君贲;授镇东节度判官,有“不屈不挠,不可干以私”之誉。 陈维崧(1625-1682),清文学家。字其年。江苏宜兴人,明左都御史陈于廷之孙,陈贞慧之子。少时即擅长诗文,称天才,受推重。其诗沉郁雄丽,词多达一千八百多首,骈体文则被称为唐天宝之后无匹敌者。年逾五十始举博学鸿词科,授翰林院检讨,参加纂修《明史》。著有《湖海楼诗集》、《迦陵文集》。 陈恭尹(1631-1700),清诗人。字元孝,号半峰,晚号独漉山人。广东顺德人。幼时父邦彦因抗清牺牲,他避匿闽浙得生。桂王时以父荫授锦衣卫指挥佥事。南明亡,归里隐居,以诗自解。后曾受三藩叛乱牵连入狱,获释。其诗多讴歌抗清志士,忧怀故国。与屈大均、梁佩兰并称岭南三家,又与程可则、方还等并称岭南七子。亦工书法。有《独漉堂集》。 陈潢(1637-1688),清水利家。字天一号省斋,浙江嘉兴人。顺治间为河道总督靳辅幕客,佐治河事。康熙授其为佥事道。坐辅罢,削职逮问,病卒。《清史稿》载其治河,“主顺河性而利导主,有所患必拟其致患之由”。用车水攻沙法,使水归故道,并开中河三百里。有《河防摘要》、《河防述言》。 陈明智,清昆曲演员。江苏苏州人。原在乡村演净脚。偶充演《千金记》中霸王,气势雄伟,嗓音高昂,观者咸称绝技。遂入名班寒香部。因其来自角直镇,故称的直大面。康熙南巡苏州,赏识其技艺,选入宫廷任教习二十年,以年老告归。 陈宏谋(1696-1771),清臣。广西临桂(今桂林)人,字汝咨,号榕门。雍正进士。选为庶吉士,授检讨。乾隆间,历任陕、湘、苏等省巡抚,两广、湖广总督。内迁累官兵部、工部尚书,东阁大学士。外任三十余年,历十二行省二十一职,期间重农田水利、疏河道,兴教化,严吏治,颇有政绩。后以年老辞官,卒于归途。 陈端生(1751-1796),清文学家。字云贞、春田,浙江钱塘(浙江杭州)人。为官吏范菼妻。菼坐事谪戍。聪慧善诗词。十八岁始写弹词《再生缘》,寄离别之悲愤。自谓婿不归,此书无完日。夫释归途中,她已悲愤而逝。史学家陈寅恪评其所写十七卷为“叙事言情七言排律之长篇巨制”,是“弹词中第一部书”,“可同希腊、印度的著名史诗媲美”。另有《绘影阁诗集》,已佚。 陈修园(1753-1823),清医学家。福建长乐人,名念祖,一字良有,号慎修。乾隆举人。嘉庆中,官直隶威县知县,有贤声,遇水灾、大疫亲施方药救民。晚归田,以医学教授,弟子甚众。著有《灵素集注节要》、《伤寒论浅注》、《金匮要略浅注》、《时方妙用》、《医学三字经》等。简明易懂,对医学善及工作有所贡献。 陈豫钟(1762-1806),清篆刻家。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字浚仪,号秋堂。师法丁敬等,直取汉人风范,工致规矩,苍劲秀丽。与陈鸿寿合称钱塘“二陈”,为“西泠八家”之一。又与黄易、陈鸿寿、奚冈齐名,时称“浙派”。兼画兰竹,亦秀逸有致。尝集古人画家为传有《求是斋印存》。 陈鸿寿(1768-1822),清篆刻家。字子恭,号曼生、种榆道人,钱塘(浙江杭州)人。嘉庆拔贡生。官至江南海防同知。篆刻取法秦汉兼及丁敬,切刀纵肆爽利,清秀明快,灵动洒脱。与陈豫钟称钱塘二陈,为西泠八家之一。工画山水花鸟兰竹。知宜兴时,改造陶茶具制作工艺,制铭镌句,时为珍品,称曼生壶。有《种榆仙馆诗集》等。 陈寿祺(1771-1834),清经学家。字恭甫,号左海,福建闽县(福建闽侯)人。嘉庆进士。累官会试同考官,记名御史等。归养母不复出。后历主泉州清源书院、鳌峰书院等。《清史稿》载“为诸生言修身励学,教以经术”。初治理学,后究汉学。解经析义,多有创见。有《尚书大传定本》、《左海文集》、《左海经辨》等。 陈文述(1771-1843),清诗人。字退庵,号云伯,原名文杰,浙江钱塘(浙江杭州)人。嘉庆举人。官知县,开伊娄河故道。少以诗名。应杭州乡试,以《仿宋画院制团扇》,为题诗作,考绩最佳,人称陈团扇。齐名杨芳灿。晚年诗去华就实。有《碧城仙馆诗钞》、《颐道堂集》、《西泠怀古集》、《闺咏》等。 陈化成(1776-1842),清将领。字莲峰。福建同安人。行伍出身。历官参将、副将至福建水师提督,江南提督。嘉庆中,从提督李长庚打击蔡牵海上武装,屡有功。鸦片战争爆发,调任江南,训练水师,修台铸炮。道光二十二年,抗击英国侵略军于吴淞西炮台,重创敌军,战死。封骑都尉兼云骑尉世职,谥忠愍。 陈沆(1785-1825),清文学家。初名学濂,字太初,号秋舫,湖北蕲水(湖北浠水)人。嘉庆进士,授编修。官至四川监察御史。工诗,宗中、晚唐。风格平淡幽雅。有《简学斋诗存》、《诗比兴笺》、《近思录补注》等。 陈连升(-1841),清抗英将领。湖北鹤峰人。行伍出身,官至参将。道光十九年(1839),率部击退盘踞珠江口官涌之英军,升为三江口副将。二十年(1840)十二月,与其子武举人陈长鹏及官兵六百人坚守沙角炮台,奋勇抵抗来犯英军,因众寡悬殊,力战阵亡。其子亦投江殉难。 陈奂(1786-1863),清经学家。字倬云,号硕甫,晚号南园,江苏长洲(江苏吴县)人。诸生出身。专攻《毛诗》,“博征古书,发明其义”(《清史稿》),成《诗毛氏传疏》、《毛诗说》、《毛诗音》,于礼教名物诸方面,多有见地。另有《师友渊源记》、《宋本集韵校勘记》等。 陈立(1809-1869),清经学家。字卓人,又字默斋,江苏句容人。道光进士。曾任刑部主事。于《春秋公羊传》用力最深,集唐以前及清代成果,“左右采获,择精语详”(《清史稿》),成《公羊义疏》,至为精湛。另有《白虎观疏证》、《说文谐声孳生述》、《句溪杂著》等。 陈乔枞(1809-1869),清经学家。闽县(今福建闽侯)人。字朴园。寿棋之子。宣宗道光间举人,曾任江西袁州(今江西宜春)、临江(今江西清江)、抚州(今属江西)知府。传其父辑遗之学,续成《今文尚书经说考》。《齐鲁韩三家诗遗说考》等。辑撰各书收入《小琅檈馆丛书》,又名《左海续集》。 陈澧(1810-1882),清学者。字兰甫,号东塾,广东番禺人。道光举人。曾任广州学海堂长数十年,晚年又主讲菊坡精舍。“与诸生讲论文艺,勉以笃行立品,成就甚众”(《清史稿》)。其学渊博,天文、地理、乐律、音韵,经学无所不涉,治经以不拘门户之见为特色。著有《东塾读书记》、《声律通考》、《切韵考》、《汉书水道图说》等。 陈介祺(1813-1884),清末金石学家。山东潍县人,字寿卿,号簠斋。道光进士。曾任翰林院编修。喜收藏青铜器、陶器、印玺、造像等古文物,所藏以毛公鼎为最有名。著有《十钟山房印举》、《吉金文释》等。善拓墨,曾据其经验著为《传古别录》。后人编有《陈簠斋尺牍》、《簠斋吉金录》。 陈开(1822-1861),清末天地会首领。雇农出身。1854年7月,在广东佛山镇领导红巾军武装起义,会合李文茂、陈显良等率十数万群众围攻广州十个月,与英、法、美侵略者支持的清军作坚决斗争。次年偕李文茂进军广西,与梁培友会合,攻克浔州(桂平),建立大成国,改元洪德,自称“平浔王”。1861年8月清军攻陷浔州,被俘牺牲。 陈得才(-1864),太平天国将领。广西浔州(治今桂平)人。陈玉成之叔。参加太平军。咸丰十年(1860),封功(公)天福,援安徽定远捻军,升公天安。次年冬,封扶王。后自皖远征西北,回援时,拟东进遇阻,复奉命往西北扩军,遂经鄂至陕。同治三年(1864)为援天京(今南京)重至豫、鄂,天京陷后,转入鄂、皖,后在霍山黑石渡战败自尽。 陈玉成(1837-1862),太平天国将领。原名丕成。广西藤县人。农民出身。十四岁参加太平军,为童子兵。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历任左四军正典圣粮、检点、冬官正丞相、正掌率、前军主将,封成天豫、英王先后从西征军两次攻克武昌,转战庐州、芜湖,解镇江之围,击破清军江南大营、江北大营。咸丰六年(1856)天京“杨韦事变”后,得洪秀全倚重,和李秀成共同主持太平天国军事。率部再破清军江北大营,彻底摧毁清军江南大营;与湘军主力大战于三河镇,攻庐州,援安庆,会攻武汉不成,回师安徽,再退庐州,派部将远征西北,扩大力量。同治元年(1862)五月,自庐州突围,至寿州被叛将苗沛霖诱捕。六月,被杀于河南延津。

满族本没有姓,所谓的老姓只 是 家族名号。后来入关为与汉族交往方便才取了 临时的 单字姓。民国以后 逼迫满族取汉姓才 有了比较 固定的 汉字单姓。

满族陈姓就 属于类似情况。

满族取陈姓的 有 : 哲陈氏、陈佳氏、乌尔古辰氏、西林觉罗氏、鄂济氏、那拉氏、萨克达氏、八旗汉军陈氏

还有很多 是随便乱起 的 。

泰玉元业,应世学思,克继祖善,石登有必,朝显庭焕

其他地方字辈:

江苏省盐城市庙湾陈氏家族自十六世至六十三世辈份排序于后:

起应志增;嘉德宏昌。克光其绪;锡庆延长。怀祖崇善;铭颂恩福。

俊杰显荣;忠良松鹤。武林学海;祝贺裕康。威振华汉;远宣东方。

湖北省广水市义门陈氏字辈:道可光家,昌延奉兆,义乃绍祖,庆启鸿文

云南省镇雄县黑树镇陈氏(迁徙自贵州毕节)二十代字辈:泰玉元业,应世学思,克继祖善,石登有必,朝显庭焕

安徽庐江县岳庙陈庄陈姓字辈:唯德克昌,延贤琪哲,永志家强。

扩展资料:

起源:

陈望是陈姓的始祖

①舜帝后裔,以国为姓,陈姓始祖:胡公满。据《通志·氏族略》所载,周武王灭商以后,追封虞舜后人妫满于陈,封为陈侯,称胡公满,其后子孙以国为姓。

②出于陈国公族后裔。陈国在妫满死后,其子孙有以国为氏,就是陈氏。除陈完一支主系外,在陈国内乱至亡国期间,还有三支陈国公族后裔避居他乡,亦以国为氏姓陈。

据史料载:其一居陈留者,出自陈哀公之子留。其二居阳武或颍川者,出自陈潜公之长子陈衍。其三居固始者,出自陈愍公次子陈全温之后的陈引奇,居于固始(今河南固始县),后因无子,便以颍川陈寔为嗣子,遂融入颍川陈氏。。

③少数民族陈姓。如北魏鲜卑族陈氏,乃三字姓侯莫陈氏随孝文帝迁都洛阳时所改;女真族陈氏系女真族皇族完颜氏所改;蒙古族陈氏是明太祖朱元璋赐给降明的蒙古贵族的姓;

满族陈氏有两种情况:一是后金努尔哈赤统治时居住在东北的汉族陈氏被强迫改为满族陈氏,二是本系满族姓氏改为陈氏,仍属满族;哈尼、侗、土家、布依、瑶、京、羌、回、苗、壮、黎、彝、朝鲜、白、高山、畲等民族均有陈姓。

-陈姓家谱

陈姓起源

1陈姓是舜帝的后裔,远祖可以追溯到黄帝。

从金文中的陈字,是个极有意思的象形字。它的左边是猓�作旌旗之状的,右边的为 战车的车轮,上载戈矛,下面则是土的会意。整个陈字的含义,是以战车排列于国土边界保 卫疆域。黄帝时,战车已被广泛使用。商周时代,战车是战争中最重要的装备。�"陈"字古时有九种含义,其中有战阵的意思。宋代以前"陈"字古音为高轮车响声。其古音读法至今保留在闽南话语中。黄帝发明高轮战车,陈丰氏是黄帝氏族的一个重要分支部落 ,聚居于今陕西岐山县西南陈仓山一带。"帝喾取陈锋(丰)氏女,生放勋(尧)。"根据《史记·五帝本纪》载:"典帝(黄帝)生昌意,昌意生颛顼,颛顼生穷蝉,穷蝉生敬康,敬康生句望(芒),句望生桥牛,桥牛生瞽叟,瞽叟生舜"。陈姓的血缘祖先舜即是黄帝的第九代孙。在有虞氏部落,陈氏是最为重要的一支,传至舜时,与黄帝族通婚,舜入赘做了尧的女婿 (上古时代,女婚便是全子),当了黄部落大联盟的酋长,因而尊舜为帝。�舜即帝位,建都于蒲坂,故城在今山西省永济县东30里虞乡,俗称虞舜都,乃曰有虞氏。有虞氏部落支裔众多,子孙繁衍昌盛,构成华夏族和汉族的主体之一,是中华民族的重要组成 部分。在有虞氏部落中,陈姓是最重要的一支。

(陈、虞、胡、姚、田同为帝舜之后,具有5姓联宗之亲)。

商朝末年,舜的第33代孙遏<è 4>父(又称阏<yān>父)投奔了周国,担任陶正一职,因其制陶技艺精湛,深得周文王姬昌欢心。姬昌之子姬发(周武王)灭商建立周朝后,追封先贤遗民时,把遏父的儿子妫<gūi>满封於陈(今河南开封以东,安徽亳<bó>县以北),国号陈,荣为侯爵,奉守着帝舜的宗祀,并将大女儿太姬嫁给他为妻。妫满死后,谥号为陈胡公,又称胡公满。

陈国以宛丘(今河南省淮阳县)为国都。陈丰氏部落虽最早见于典籍记载,但这个部落一部分融入了黄帝家族中,另一部份却在史记典籍中销声。

陈国领土地处平原上,土地平坦肥沃,沟渠纵横,利灌溉,再加气候温和,适宜于农作物生长,是物产丰饶的富庶之区。

东周初年,陈国与蔡国、郑国同为中原大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公元前479年,楚惠王以兵北伐,陈国灭亡。

自胡公满受封陈侯之年起,至陈国灭亡(闵公卒年)之年,共传20世26代君王,历时588年,传代 平均年数294年;自53世(胡公满起20世)闵公逝世之翌年起,至81世(胡公满48世)实公卒世之年止,传28世(闵公1世不算)662年,平均传代年数2364年。

亡国后的陈国子孙,便以国为姓氏,即陈氏。

2出于陈国公族后裔

陈国在妫满死后,其子孙有以国为氏,就是陈氏。除胡公满的子孙陈完这一支主系外,还有三支。一是陈哀公之子留,避居陈留。二是陈泯公之长子陈衍,避居阳武户牍乡。三是陈泯公次子全温之后陈孟琏,居于固始,其后因无子,便以颖川陈寔<shí>为嗣子,遂融入颖川陈氏。

公元前672年妫满的第12代孙陈完因避难逃到齐国,改姓田。后来他的10世孙田和建立了田氏齐国。战国末年,齐被秦灭。齐王的长子升次子桓先后改姓王氏,三子田轸逃至颖川(今河南禹州、许昌一带),恢复陈姓。从此陈氏一门在中原瓜瓞<dié>连绵,生生不息,发展成为名门望族。

3少数民族陈姓

陈姓还有的是少数民族改姓。

北魏鲜卑族陈氏,据《魏书•官氏志》记载:南北朝时,北魏孝文帝自山西大同迁都洛阳后,实行汉化政策,於496年将五代北鲜卑族三字姓侯莫陈氏改为单姓陈氏。

女真族陈氏 主要系女真族皇族完颜氏所改,有的在金末已经形成。

蒙古族陈氏 是明太祖朱元璋赐给已经降明的蒙古贵族的姓。

满族陈氏 有两种情况:一是后金努尔哈赤统治时,居住在东北的汉族陈氏,被强迫改为满族陈氏;二是本系满族姓氏,改为陈氏,仍属满族。

哈尼族陈氏 如国家民族委员会委员陈文兴、第五届政协委员陈批鲁等即是哈尼族陈氏。

侗族陈氏 如广西民族研究所副教陈衣、《优秀的传统建筑艺术》一书作者陈璃春园等即是侗族陈氏。

土家族陈氏 如第六届人民代表、湖 北人陈忠信即是土家族陈氏。

布依族陈氏 如贵州省民委副主任陈永康即是布依族陈氏。

瑶族陈氏 湖南新宁县黄卜洞瑶民、麻雷洞瑶民、圳源洞瑶民及汝城县瑶民个均有陈氏。广西大瑶山山子瑶十五姓也有陈氏。

京族陈氏 为该族大姓,如第六届人民代表、广西防城县人陈润芬(女)即是京族陈氏。

羌族陈氏 如第六届人民代表、四川茂汶县人陈花花(女)即是羌族陈氏。

回族陈氏 明成祖时,山东历城回民陈氏被指定为葬于德州北郊北营村的苏禄东王墓供役。民国初年,由河南各地迁到湖北沙市三岔路、迎禧街一带的回民有陈氏。

苗族陈氏 如广东省民族委员会委员陈斯德、城步县政协主席陈加寿等即是苗族陈氏。

此外,壮族、黎族、彝族、朝鲜族、白族、高山族、畲<shē >族等少数民族中也都有陈氏。

聚集地:

迁徙分布

自陈国内乱后,陈氏有几次外迁,分别为陈留、阳武户牍乡和固始。唐朝初期和中期,中原陈氏有两次南迁福建。一是唐高宗总章二年,朝廷派陈政率兵镇压福建南部的"蛮獠啸乱",陈政卒后,其子陈

元光代父领兵,平定局势后,设置了漳州郡。因之被后人称为"开漳圣王",其子孙称为"开漳圣王派"。二是颖川陈实后裔陈忠之子陈邕,受宰相李林甫排挤,迁至福建同安,其后子孙兴旺,在福建发展成为"太傅派"陈氏。

陈氏入粤,始于南宋。陈氏迁入越南的历史比较久远。李朝女皇李昭皇之夫陈煚,于1228年创建越南陈朝,传8世13王,历时175年。陈氏移居日本,始于明初,大都是明太祖朱元璋派去的水手,此后有的在琉球群岛落户。明清以后,闽粤等沿海地区的陈氏,有许多人出海谋生。例如,陈臣留率亲族百余人迁居马来西亚和新加坡。另有一些人迁至菲律宾、泰国、印度尼西亚和美、英、法、澳大利亚等国家。

陈氏是台湾第一大姓,在台湾有“陈林半天下”之说。主要来自福建。入台是始于明末,福建同安人陈永华于明末随郑成功入台湾,为陈氏入台始祖。第一个移居台湾的陈氏是随延平郡王收复台湾的陈泽,直至今天台南还有他的后裔繁衍。明代王世贞为<陈氏族谱>作序称,闽之陈氏,自宋代始已成最有名望之盛族,等等

堂号

"三恪堂":恪是尊敬的意思,又是客人的意思。周武王灭纣后,把黄帝之后封于蓟,帝尧之后封于祝,帝舜之后封于陈。称为三恪。表示他们是周朝的客人,不是臣子,格外地尊敬他们。

历史名人:

陈 平:西汉大臣,少时家贫,好读书,后归刘邦,他多次用计,使刘邦脱离逆境,转危为安,与张良齐名,史称"良平"。

陈 寿:西晋著名史学家,著有《三国志》,最初名叫《三国志通俗演义》。明初小说家罗贯中的《三国演义》,就是由《三国志》演变而来。

陈 祎:唐僧的俗名陈祎,他是佛教经典名著的翻译家,中国佛教唯识宗的创始人,由于他的业绩,使佛教有了汉字记载的经典。撰有《大唐西域记》。

陈 抟:宋初道士。是中国思想史上的重要人物,作《太极图》、《先天图》等。

陈天华:清末民主革命的先驱者,他的著作《警世钟》、《猛回头》和他"难酬蹈海亦英雄"的行动,为中华民族的觉醒敲响了"警钟"。

陈 群:三国魏时尚书,曾建议选任官吏,实行九品中正制。这一制度,后来演变成士族垄断政权的工具。

陈氏家训(一):

一、要孝。父母面前无违拗,在生不见子承欢,死后念经有何效?尔子在旁看尔样,忤逆之人忤逆报,当如孝。

二、要悌。兄长面前无使气,手足痛痒本相关,你尖我妒终何益?有酒有肉朋友多,打虎还是亲兄弟,当知悌。 

三、要忠。富贵贫贱本相同,譬如替人谋一事,能尽其心便是忠,一点欺心天不依,弄得钱来转眼空,当知忠。

四、要信。一诺千金人所敬,譬如约人到午时,不到未时终是信,若是一事不践言,下次说来人不听,当知信。

五、要礼。循规蹈矩无粗鄙,先生长者当尤尊,子弟轻狂人不敢,况我侮人人侮我,到底那个饶了你,当知礼。 

六、要义。事大遇幼无不及,譬如一事本当为,有才也要留余地,又如好事不向前,懦弱何无男子气,当知义。

七、要廉。百般有命只由天,口渴莫饮盗泉水,家贫休要昧心钱,巧人诈得痴人谷,痴人终买巧人田,当知廉。

八、要耻。好汉原来一张纸,含羞忍辱骗得来,那知背后有人指,寄语男儿当自强,甘居人下何无耻,当知耻。

陈氏家训(二):

明明我祖,汉史流芳,训子及孙,悉本义方。

仰绎斯旨,更加推祥,曰诸裔孙,听我训章。

读书为重,次即农桑,取之有道,工贾何妨。

克勤克俭,毋怠毋荒,孝友睦姻,六行皆藏。

礼义廉耻,四维毕张,处于家也,可表可坊;

仕于朝也,为忠为良,神则佑汝,汝福绵长。

倘背祖训,暴弃疏狂,轻违礼法,乖舛伦常。

贻羞祖宗,得罪彼苍,神则殃汝,汝必不昌。

最可憎者,分类相戕,不念同气,偏论异乡。

手足干戈,我心忧伤。愿我族姓,怡怡雁行,

通以血脉,泯厥界疆,汝归和睦,神亦安康。

引而亲之,岁岁登堂,同底于善,勉哉勿忘!

陈氏家训(三):

事亲必孝,待长必敬。兄友弟恭,夫义妇顺。

冠婚丧祭,秉礼必慎。学文必功,习武必勤。

治国必忠,治家必严。居功毋骄,见恩必谢。

士农工商,择术必正。毋听妇言,而伤同气。

毋作非法,而犯典刑。

毋以众而暴寡,毋以富而欺贫。

毋以赌博而荡产业,毋以谣辟而坠家声。

制行唯严以律已,处世当宽以绳人。

苟能行之于久久,当必报之以冥冥。

兹训词实系废兴,诵之再三,尔其敬听。

陈氏起源:

1、舜帝后裔,以国为姓,陈姓始祖:胡公满。据《通志·氏族略》所载,周武王灭商以后,追封虞舜后人妫满于陈,封为陈侯,称胡公满,其后子孙以国为姓。

2、出于陈国公族后裔。陈国在妫满死后,其子孙有以国为氏,就是陈氏。除陈完一支主系外,在陈国内乱至亡国期间,还有三支陈国公族后裔避居他乡,亦以国为氏姓陈。据史料载:其一居陈留者,出自陈哀公之子留。其二居阳武或颍川者,出自陈潜公之长子陈衍。其三居固始者,出自陈愍公次子陈全温之后的陈引奇,居于固始(今河南固始县),后因无子,便以颍川陈寔为嗣子,遂融入颍川陈氏。。

3、少数民族陈姓。如北魏鲜卑族陈氏,乃三字姓侯莫陈氏随孝文帝迁都洛阳时所改;女真族陈氏系女真族皇族完颜氏所改;蒙古族陈氏是明太祖朱元璋赐给降明的蒙古贵族的姓;满族陈氏有两种情况:一是后金努尔哈赤统治时居住在东北的汉族陈氏被强迫改为满族陈氏,二是本系满族姓氏改为陈氏,仍属满族;哈尼、侗、土家、布依、瑶、京、羌、回、苗、壮、黎、彝、朝鲜、白、高山、畲等民族均有陈姓。

4、他姓改姓冒姓。如浙江海宁陈氏,原系曹姓,因娶陈氏之女为妻,有子便随母姓,后成为海宁望族;南北朝时北齐清河王高岳之后,几经陵谷变迁,成了普通百姓,传到第十四代元朝高谅时,因穷困潦倒,入赘于陈氏之家,改为陈姓;西晋末年陈元达,原姓高,占因卜者说他生辰八字妨忌父亲,便改高姓为陈姓;隋朝时杨坚有一心腹干事陈茂,本是河东猗姓人,冒姓陈氏;隋将领陈永贵,原是陇右地区胡人,姓白,甚得杨坚宠信,封北郡陈公,便以封号中陈字为姓氏;明初太祖赐西域胡人某为陈姓,其孙陈友,官至右都督,爵封武平伯;对降明蒙古贵族往往赐给汉姓汉名,如恰恰赐名陈守忠,哈哈赐名陈元等;明成祖时灭安南国黎朝,国王黎季厘寒流笔大多移居中国,其子改名陈澄;刘矫后裔有改陈姓的,史称广陵陈氏。

5、陈姓疍民与堕民。疍民或说疍户,指在广东、福建、广西沿海港湾和内河从事渔业或水上运输的居民,多以船为家,其中有陈友谅败兵为明所驱迫者,便以陈为姓。关于堕民,一说明初俘陈友谅之部,编之为丐户;一说明太祖灭陈友谅,俘其子孙九族贬入堕民,贱乐户,不与齐民齿。但保留家族系统称号,仍然姓陈。

陈姓图腾陈姓是中国众多姓氏中,按人口计算是全国第五大的姓。根据户籍管理部门的“全国公民身份信息系统”(NCIIS),陈姓为现代中国第五大姓。 根据1977年中国史学家李栋明,在《东方杂志》发表的一篇有关「姓」的论文上指出,陈姓是全球华人十大姓之一。陈姓在广东、福建、浙江、江苏、香港、澳门及台湾都是第一大姓氏,在《百家姓》中排第5位。

[编辑本段]一 陈姓的来源:

1、陈姓最早出自妫或姚姓,舜帝的后裔。舜,也称虞舜,黄帝八世孙,生于姚地,以地取姓为姚。 据《通志‧氏族略》记载:周武王灭商朝纣王以后,建立周朝以后,找到舜的后人陈胡公妫满,封他在陈(今河南省淮阳县)这个地方,建立了「陈国」。舜帝的后裔妫满子孙有以国为姓的,即成为陈姓的由来。以国为姓,受姓始祖胡公满,陈姓主要得姓于周朝初年的陈胡公满。胡公满是三皇五帝之一的虞舜姚姓的后代。胡公满传至10世孙妫完,陈国内乱,陈厉公的儿子妫完怕株连自己,出奔到齐国,以故国为氏,称陈氏。 后改为田氏.到十代孙田和时,废齐康公而自立为齐太公,并受到周王朝和诸侯列国的承认。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田代齐姜”。 公元前221年,齐王田建时,齐国为秦所灭。齐王田建亡国后,子孙纷纷改姓避难,舜帝一系又经历了一次大分化。田姓今在中华大姓中列第34位。齐王田建三子:升、桓、轸。升、桓改为王氏,其后代即汉代王莽一族。轸奔楚为相,后迁入颍川(今河南长葛)。田轸复姓陈。自秦汉以来,由田姓复姓归宗的颍川陈氏一支,在中国历史上十分显赫,繁衍极盛,播迁极广。 2、出自於陈国公族后裔。陈国在妫满死后,其子孙有以国为氏,就是陈氏。陈胡公满的子孙,陈完这一支主系外,还有三支。一是陈哀公之子妫留,避居陈留(今河南开封县陈留镇)。二是陈闵公之长子陈衍。避居阳武户牖(今河南兰考县东北)。三是陈闵公次子陈全温之后的陈引奇,居於固始(今河南固始县),后因无子,便以颍川陈寔为嗣子,遂融入颍川陈氏。 3、刘氏改姓陈,《通志‧氏族略》记载:广陵陈氏,实为刘氏.陈矫,东汉广陵东阳(今安徽天长)人,曹魏名臣,本姓刘氏,因过继与外祖父家为嗣而改姓陈. 4、隋朝时文帝杨坚有一心腹大臣陈茂,本是河东猗姓人,冒姓陈氏; 5.浙江海宁陈氏,原系曹姓,因娶陈氏之女为妻,有子便随母姓,后成为海宁望族; 6. 南北朝时北齐清河王高岳之后,几经陵谷变迁,成了普通百姓,传到第十四代元朝高谅时,因穷困潦倒,入赘于陈氏之家,改为陈姓; 7、西晋末年陈元达,原姓高,占因卜者说他生辰八字妨忌父亲,便改高姓为陈姓。 8、明初太祖赐西域胡人某为陈姓,其孙陈友,官至右都督,爵封武平伯。 9.隋将领陈永贵,原是陇右地区胡人,龟兹王帛氏之后,姓白,甚得杨坚宠信,封北郡陈公,便以封号中陈字为姓氏; 10、元末明初,陈友谅与朱元璋逐鹿天下;陈友谅祖上原本姓谢,因赘于陈家,改姓陈。 11、陈姓疍民与堕民。疍民或说疍户,指在广东、福建、广西沿海港湾和内河从事渔业或水上运输的居民,多以船为家,其中有陈友谅败兵为明所驱迫者,便以陈为姓。关于堕民,一说明初俘陈友谅之部,编之为丐户;一说明太祖灭陈友谅,俘其子孙九族贬入堕民,贱乐户,不与齐民齿。但保留家族系统称号,仍然姓陈。 12、侯莫陈氏改姓,据《魏书‧官氏志》记载:北魏时期鲜卑贵族侯莫陈氏随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孝文帝实行孝文汉化改革,易胡姓为汉姓,於496年把侯莫陈氏改为单姓陈氏。 13、女真族陈氏,据陈述《汉姓女真姓的对照和说明》可知女真皇族完颜氏中,有的在金末已改为陈氏。 14、明成祖时,出兵越南,灭安南国黎朝,黎王之子澄改名陈澄,仕明,官至工部尚书,子孙也以陈为姓。 15.瑶族陈氏,湖南新宁县黄卜洞瑶民有李、陈、邓三姓;麻雷洞瑶民有雷、蓝、陈三姓:圳源洞瑶民有杨、陈、蓝、匡四姓:汝城县瑶民有陈、李、张三姓。广西大瑶山山子瑶十五姓中有陈、李。《过山榜》九姓中也有陈、李。 16、蒙古族陈氏。据《续通志·氏族略四》载,陈氏,明太祖朱元璋赐给降明的蒙古贵族的姓。如恰恰赐名陈守忠,哈哈赐名陈元等; 1 7、满族陈氏,满族陈氏有两种情况:一是后金努尔哈赤统治时居住在东北的汉族陈氏被强迫改为满族陈氏,二是本系满族姓氏改为陈氏,仍属满族;据《清朝通志·氏族略八》满洲旗分内高丽姓载:“陈氏,世居平壤地方,巴颜镶蓝旗包衣人。天聪时来归,其曾孙二达色任护军。”其后多由高丽人(其祖上多为汉人)融入满族。《满族姓氏录》载,世居东北张当地方的陈佳氏,后改为陈氏。其实陈佳氏因明代居于辽东,后为金国努尔哈赤所统治。被逼改为双宇,满族姓陈佳,即陈家的同音宇。 18、哈尼、侗、土家、布依、京、羌、回、苗、壮、黎、彝、朝鲜、白、畲、高山等民族均有陈姓。

[编辑本段]二 名人

陈完,春秋时齐国大夫。即田敬仲。陈厉公子。前672年,陈宣公杀其太子御寇,他与寇相友善,恐祸及身,出奔至齐。齐桓公使为工正,列为大夫。自入齐后,由陈改姓田氏。死后谥敬仲,为田齐始祖。

陈胜吴广起义陈胜(-前208),秦末农民起义领袖,领导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全国性的农民战争。 陈平(-前178),西汉王朝开国功臣,中国最有影响力的宰相之一。 陈寔(104-187),东汉颍川许县(今河南许昌东)人,字仲弓。初为县吏,曾入太学就读。后任太丘长。党锢之祸起,被连,余人多逃亡,他说:“吾不就狱,众无所恃。”自请囚禁。党禁解,大将军何进、司徒袁隗招辟,皆辞不就。 陈琳(-217),汉末文学家。字孔璋,广陵(今江苏扬州)人,“建安七子”之一。初从袁绍,后归曹操,为司空军谋祭酒,管记室。陈琳诗、文、赋兼善。诗歌今存4首,代表作《饮马长城窟行》是最早的文人模仿汉乐府之作。散文以表章书檄最有影响,代表作《为袁绍檄豫州文》,是一篇为袁绍声讨曹操的檄文。辞赋有《武军赋》、《神武赋》等。原有集10卷,已佚。明代张溥辑有《陈记室集》。 陈群(-236),三国时魏国大臣。字长文。颍川许昌(今河南许昌东)人。初任刘备别驾,后投奔曹操,征召为司空西曹掾属。魏建国后,迁御史中丞。延康元年(220),文帝曹丕封他为昌武亭侯,徙为尚书。后为镇军大将军,与曹休、曹真、司马懿并列为四大将军。不久又授以司空,录尚书事。他创立的九品中正制,将地方士人按才能分定九等,上报政府,按等选用,后逐渐演变为士族垄断政权的工具。 陈寿(233-297),西晋史学家。又作长寿,字承祚。蜀国巴西安汉(今四川南充)人。 陈安(-323),十六国时秦陇人民起义军领袖。322年,在秦陇发动起义。氐、羌族人民纷起响应,众至十余万,他自称大都督、大将军、凉王。以上邽(甘肃天水)为根据地,攻占附近各县。次年,前赵国君刘曜亲自督军围剿起义军,他率军血战,战死。陇上人作歌以悼之,称他为“陇上壮士”。 陈庆之(484-539),南朝梁将领。义兴国山(今江苏宜兴西南)人。幼从梁武帝(萧衍),颇受信任。梁武帝大通二年(528),魏北海王元颢降梁。武帝令他率七千人送元颢回北方。次年,入洛阳(今属河南),计取三十二城,四十七战,无不胜利。未几,以兵少受挫,退回南方。后历任北兖州(今山东兖州)南北司二州刺史等职。卒,谥武。 陈伯之,南朝梁将。济阳睢陵(江苏睢宁)人。有勇力,为盗乡里。乡人车骑将军王广之爱其勇而用之。齐时以军功迁至骠骑司马、刺史。天监元年(502)降魏,官为平南将军。后梁伐魏,他于寿阳率众归梁,官至通直散骑常侍、太中大夫。 陈霸先(503-559),南朝陈创建者。陈高祖。公元557-559年在位。字兴国,小字法生。吴兴长城(今浙江长兴东)人。出身小吏,喜读兵书,长于军事。太清三年(548)在始兴(今广东韶关)起兵,受湘东王萧绎节制,与王僧辩会师讨灭侯景,进位司空,领扬州刺史,镇京口。承圣三年,西魏陷江陵,杀梁元帝,他与王僧辩迎立萧方智为梁王。四年,王僧辩又纳北齐扶植的萧渊明为帝。他起兵袭杀王僧辩,拥萧方智为帝,并击败北齐军,进爵为王,十月代梁即皇帝位,国号陈,改元永定。毛泽东也曾经要求人们读读《陈书》,了解陈霸先的身世经历。陈霸先之所以伟大,不仅在于他是一朝开国皇帝,还在于他具有彪炳千古的贤明人格。 陈后主(553-604),南朝陈皇帝。即陈叔宝。字元秀,小字黄奴,陈宣帝嫡长子。天嘉三年(562)立为安成王世子,太建元年(569)立为皇太子,十四年即位。大造宫室,亲信佞臣,不理政事。恃长江天险,不设边防。祯明三年(589)隋军直入建康,被俘至长安。隋仁寿四年卒于洛阳,追封长城县公,谥号炀。明人辑有《陈后主集》。 陈稜(-619),隋将领。字长威,庐江襄安(安徽巢县)人。文帝时为开府。炀帝时,历仕骠骑将军、武贲郎将、御卫将军。大业五年(609),曾奉诏与张镇周率众万人渡海入流求(台湾),以功进位右光禄大夫。辽东之役,以宿卫有功迁左光禄大夫。参与镇压杨玄感及江淮农民起义。江都兵变,炀帝被杀后,投杜伏威。后为其所杀。 陈硕真(-653),唐高宗时农民起义女首领。睦州(治今浙江淳安)人。永徽四年(653),与妹夫章叔胤在睦州率众起义,自称文佳皇帝,以叔胤为仆射。起义军先后攻克睦州、桐庐、於潜等地。后为婺州刺史崔义玄等所败,她与叔胤均遇害,余众皆降。 陈子昂(约659-700),唐代文学家。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属四川)人 。因曾任右拾遗,后世称陈拾遗。少任侠。24岁举进士,以上书论政得到武后重视,授麟台正字。后迁右拾遗。曾因“逆党”反对武后而株连下狱。在26岁、36岁时两次从军边塞,对边防颇有些远见。38岁辞官还乡,后被县令段简迫害冤死狱中。于诗标举汉魏风骨,是唐诗革新的前驱者,对唐代诗歌影响巨大。有《陈伯玉集》。 陈抟(?-989),北宋初道士。字图南,号扶摇子,赐号希夷先生。亳州真源(今河南周口鹿邑县)人。早年熟读经史百家之言,兼通医理、佛学,明天文地理。后唐长兴年间,举进士不第,遂不求仕禄,以山水为乐,隐居武当山九室岩,专习胎息服气,辟谷导引内养静功。所传“五龙盘体睡修功”,尤为著称,后有《睡功图》传于世。著述有《无极图》、《先天图》、《九室指玄篇》、《易龙图》、《三峰寓言》、《高阳集》、《钓潭集》、《赤松子八诫录》、《阴真君还丹歌注》、《人伦风鉴》等。

火烧陈友谅陈友谅(1320-1363),元末大汉政权建立者。湖北沔阳人。出身渔家,曾为县吏。参加徐寿辉红巾军,以功升元帅。元至正十一年(1351)从倪文俊起义,为徐寿辉军薄掾,因功升为元帅。十七年杀倪文俊,兼得其众,任平章。后连克江西,福建诸郡。至正十九年挟持徐寿辉迁都江州(江西九江),自称汉王。次年闰五月杀徐寿辉,建都江州,自立为帝。国号大汉,改元大义。二十三年率军与朱元璋战于鄱阳湖,大败,中箭死。 陈玉成(1837-1862),太平天国青年将领,后期军事统帅。广西藤县人。少孤,14岁随叔父参加金田起义。清咸丰三年(1853)随军西征。次年攻武昌,因功升殿右三十检点,转战湖北、安徽等地。六年春,镇江被困,随燕王秦日纲往援,大败清军,与各友军共破江北、江南大营。石达开出走后,受封为成天豫、又正掌率、前军主将。八年夏与李秀成先破浦口江北大营,继而全歼湘军精锐李续宾部。九年晋封英王。十年会同各军再破江南大营,东征苏(州)、常(州)。次年回师径援安庆,多次苦战失利。同治元年庐州失守,退往寿州,为叛徒苗沛霖诱捕,在河南延津就义。

陈毅元帅像陈毅(1901-1972),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政治家,中国人民解放军创建人和***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 陈赓(1903-1961),中国人民解放军大将。原名陈庶康。湖南湘乡人。员会副主任、国防部副部长。1955年被授予大将军衔和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中共第七届中央候补委员,第八届中央委员。

陈赓将军像陈锡联 19151-1999610,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久经考验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汉族。湖北省黄安县(今红安县)人。曾用名陈普庆。 陈亮(1143-1194),南宋思想家。婺州永康(今属浙江)人,字同甫,学者称龙川先生。绍熙四年(1193)进士第一。授签书建康府判官公事,未赴而卒。才气超迈,喜论兵事,力主恢复,反对和议。曾多次上书,遭当权者嫉恨,三次下狱。为学反对理学家空谈道德性命,提倡经世济民的“事功之学”。与朱熹友善,在学术思想上,却屡辩“王霸义利”。为永康学派主要代表。议论纵横,说理透辟。词作豪放激越。有《龙川文集》、《龙川词》,近经整理为《陈亮集》。 陈亮,元末明初诗人。字景明。长乐(今属福建)人。洪武中,郡县累召不起,潜心著述。结草屋于沧州中,建一小楼,名为“储玉楼”,购四方古今图籍藏庋其中。工诗文,为“闽中十才子”之一。以元代儒生自居,不仕明。著有《沧州储玉斋集》。 陈诚(1365-1458),明外交家。字子实。江西吉水人。洪武进士,授行人。出使安南(越南北部),令其归还所占广西思明府、丘温等五县。永乐间三使西域,遍历哈里(阿富汗赫拉特)、苏联撒马尔罕等中亚十七国,历时八年,行程六万余里。为发展各国友好关系作出贡献。并留意图记各国山川、城池、风俗、物产,撰成《西域行程记》、《西域番国志》。累官光禄寺,事右通政。有《陈竹山文集》。 陈明遇(-1645),南明抗清义军首领。遇一作选。浙江人。弘光元年(1645),任江阴(今属江苏)典史,被当地人民推为抗清义军首领。他认为前典史阎应元智勇过人,因推应元为义军首领。二人共率众守城八十一日。城破后,他持刀巷战,壮烈牺牲,全家也投水死。 陈洪绶(1599-1652),明末清初画家。浙江诸暨人,字章候,号老莲。从蓝瑛习绘画,求理学于刘宗周。乡试不中,捐为国子监生。清兵陷浙东,去绍兴云门寺为僧一年余,自号悔迟,亦称老迟。善画人物、花鸟、草虫、山水。崇祯间,与北京崔子忠(青蚓齐名,号南陈北崔。绘有《水浒叶子》、《博古叶子》及《九歌》、《西厢记》等绣像插图。能诗文,有《宝纶堂集》。

民间珍藏的陈圆圆画像碑陈圆圆,明末清初人。本姓邢,名沉,字畹芬。苏州妓女。吴三桂纳为妾。三桂出镇山海关,留京,李自成农民起义军入京,曾被押。三桂降清,引清军攻陷北京,仍归三桂,从至云南,晚年出家为女道士,改名寂静,字玉庵。清军破云南,自缢死(一说绝食而死)。 陈名夏(1601-1655),清臣。字百史,江苏溧阳人。明崇祯进士,官修撰。后降李自成。福王时列从贼案。顺治初降清复官。累迁史部尚书、弘文院大学士,少保兼太子太保。曾阿附多尔衮,请其纂位。《清史稿》载帝谓其“辗转矫诈之小人”。数被论死夺官、宽免。终以诸罪处死。有《石云居士文集》。 陈贞慧(1604-1656),明末清初散文家。江苏宜兴人。字定生。为明末诸生“东林党”人陈于廷之子,为复社重要成员之一。曾与吴应箕写《留都防乱檄》,声讨阮大铖。明亡后隐归故里。他表扬抗清人物之散文,感情深沉悲愤,颇富民族气节。后人辑刻其遗著为《陈处士遗著》。 陈确(1604-1677),明清之际思想家。浙江海宁人,初名道永,字非玄,后改名确,字乾初。明诸生。曾受学于刘宗周。明亡后,隐居著述。晚岁病困十余年而卒。一生对宋、明理学和佛教进行激烈批判。反对《大学》中“知止于至善”的观点,批判朱熹“一旦豁然贯通”之说。肯定人的善恶取决于后天积习。提出“天理正从人欲中见。”抨击佛教“度尽众生”是“灭绝众生”。著有《大学辨》、《葬书》、《瞽言》等。 陈永华(-1680),郑成功谋士。字复甫,福建同安人。明末秀才。明亡,弃文投郑成功军,任参军,成为谋士。成功北伐,留守厦门。郑经嗣位时,官至东宁总制使,尽心力佐。由守厦门,退守台湾,建立屯田制,提倡种蔗以制糖,兴办学校。后为冯锡范、刘国轩妒忌,遂自解兵权,忧死。 陈子龙(1608-1647),南明抗清将领、文学家。字卧子,号大樽,松江华亭(今上海松江)人。崇祯进士。南明弘光帝时,任兵科给事中,因朝政腐败而辞职归乡。清军破南京后,在松江起兵,称监军,事败,避匿山中,复连结太湖兵抗清。事泄,在苏州被捕,

我姓陈是满族我的满族姓应该是什么?

拉林满族多数是乾隆年间从北京调回东北的京旗。 陈姓有: 萨克达氏、哲陈氏、陈佳氏、崇果鲁氏、钮估录氏、觉尔察氏、那拉氏、虎尔哈氏等...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