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的祖先是谁?
李白的祖先是谁
李白,这位我国文坛上彪炳千古的大诗人,一千多年来,许许多多学者对他的家世进行考证和研究,可是始终未能得出令人满意的结论。 李白的父亲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的祖先又是谁让我们循着前人的足迹,作些了解吧! 对于李白的家世,李白本人在自己的著述中有过一些介绍:“白本陇西布衣,流落楚汉。”(《与韩荆州书》)“白本家金陵,世为右姓,遭沮渠蒙逊难,奔流咸秦,因官寓家,少长江汉。”(《与安州裴长史书》)这些自述,语焉不详,很难从中了解他的家世究竟如何。在《赠张相镐》这首诗中,李白又写道:“家本陇西人,先为汉边将,功略盖天地,名飞青云上。苦战竟不侯,当年颇惆怅。”这里也只提远祖,而讳言近代。总之,从李白的自述中,很难了解他的家世究竟如何。 让我们再看看李白同时代的一些人的介绍。他的从叔李阳冰在《草堂集序》中是这样写的:“李白,字太白,陇西成纪人,凉武昭王暠九世孙。蝉联珪组,世为显著。中叶非罪,谪居条支,易姓与名。……神龙之始,逃归于蜀……”李白好友范伦的儿子范传正在《唐左拾遗翰林学士李公新墓碑并序》中写道:“公名白,字太白,其先陇西成纪人。绝嗣之家,难求谱牒。公之孙女搜于箱箧中,得公之亡子伯禽手疏十数行,纸坏字缺,不能详备,约而计之,凉武昭王九代孙也。隋末多难,一房被窜于碎叶,流离散落,隐姓与名,故自国朝以来,漏于属籍。神龙初,潜还广汉,因侨为郡人。父客,以逋其邑,遂以客为名,高卧云林,不求禄仕。” 以上文字,无论是李白的自述,还是旁人的介绍。其材料来源大抵出自李白本人,然而,仔细读来,使人产生不少难解的疑窦。 首先是“凉武昭王李焉九世孙”的问题。既是“凉武昭王李暠的九世孙”,那就应该是唐玄宗的族祖。唐玄宗在天宝元年下过诏书,准许李暠的子孙“隶人宗正寺,编人属籍”,意思是说,可以登记上皇族的户口,这在当时是十分荣耀的事。然而,据史载,李白的一家却并没有去登记。后来,李白进入翰林院,多次见到皇帝,也没有直接向皇上提起此事。既使到了他的晚年,处境很为困难,求人推荐的心情十分迫切,也没有向人提起过这一段家世。这就令人怀疑,为什么李白生前不敢将此事写成文字,而只在死后让别人公之于世 近人根据李白的“家本陇西人,先为汉边将”等诗句进行分析,认为李白是“飞将军”李广的第25代孙,属于西汉李陵、北周李贤、隋朝李穆一系的后裔,而李白生前却只承认远祖李广,而否认与李陵等人的关系。不久前,台湾一位学者根据自己的分析,认为李白是李世民的曾侄孙。他从李白是李广、李暠之后,其先人曾因罪遭贬谪的事实,推断认为,李白先人犯的罪可能牵涉一场“宗室恩怨”——“玄武门之变”,他的曾祖父可能是李世民的哥哥或弟弟中的一个。自然,这些推断,都只是一家之言,还有待于进一步的考证。 在李白的家世问题上,对他父亲的情况,人们了解的更为影影绰绰。他父亲李客究竟因何“逃归于蜀”或“潜还广汉”如是国破家亡,出奔异域,那么早就应该返回原籍;假如是因是触犯刑律,流放远方,时隔百余年,也用不着“潜还广汉”。总而言之,李白的祖先无论是因为国破家亡,还是触了刑律,都不能构成“逃归于蜀”或“潜还广汉”的真正原因。这就使人猜测,或许有什么更直接的原因。促使李白的父亲“逃归”、“潜还”,跑到偏僻的大巴山中来,也正是这一原因,使李白对自己的家世闪烁其辞,以致后人无法真正了解这位伟大诗人的身世。 近人对这个问题也进行了种种分析,有人从清人王琦编著的《李白年谱》中提到的《杜诗补遗》与范传正的(唐左拾遗翰林学士李公新墓碑并序》相对照,以及“逋其邑”一语在《周易讼卦》中的原意等方面进行分析、推论,认为李白父亲李客
李白的祖先是谁,李白出生于何处
先来看看史书上关于李白的记载。
旧唐书:李白,字太白,山东人。
新唐书:李白,字太白,兴圣皇帝九世孙。其先隋末以罪徙西域,神龙初,遁还,客巴西。白之生,母梦长庚星,因以命之。
历史总是被质疑的,但是我们可以看看李白自己的说法,在《上安州裴长史书》中他说:“白本家金陵,世为右姓,遭沮渠蒙逊之难,奔流咸秦,因官寓家”这是李白唯一一次谈起自己的家世。
古人为文总是喜欢用典,所以根据“沮渠蒙逊之难”说,就让我想到酒泉。也就是李暠安葬的地方。于是翻书。
《新唐书卷四十地理志》记载:肃州酒泉郡----酒泉,中下。本福禄,唐初更名。西十五里有兴圣皇帝陵,七十里有洞庭山,出金;有昆仑山。(谈两汉历史的时候我就喜欢看地理志,前几天在为吾友做上古彭蠡位置考的时候,也是翻了好多地理志)
《史记李广列传》记载,李广,陇西成纪人。其祖先为李信,秦国大将,抓到燕太子丹的人。李广儿子三人,为当户、椒、敢。前两个都早死,李敢被霍去病所射杀,当户有子为李陵,李敢有子李禹。李陵投降匈奴后,由于被进谗言,汉武帝将李陵母弟妻子全部诛杀。
《魏书》记载,兴圣皇帝李暠(公元351~417年),字玄盛,小字长生,陇西成纪人,是西汉前将军李广的第十六代孙子。公元400年,李暠在敦煌建立西凉国,疆域东自建康,西至鄯善。义熙十三年(公元417年)病卒,享年67岁。死后諡为“凉武昭王”。《唐书礼仪志》曰:“玄宗天宝二年三月,追尊皋繇为德明皇帝,凉武昭王为兴圣皇帝。”(《新唐书》“唐高祖李氏讳渊,是凉武昭王李暠七代孙。”)
李暠是北方各政权统治者中极少有的 之一,他的出身没有太大的疑问,史皆曰其为西汉名将李广的十六世孙。他的家族从汉朝到晋朝,都是凉州的大族。祖父李弇在前凉张轨的手下做到将军、侯爵。父亲李昶也很有名气,只是死得早,李暠是他的遗腹子。
《魏书》,暠死,子歆统任。----歆弟敦煌太守恂复自立于敦煌,----蒙逊攻恂于敦煌,三面起堤,以水灌城。恂请降,不许。城陷,恂自杀,蒙逊克敦煌。恂兄翻子宝后入国,自有传。
《魏书李宝传》记载,李宝,助北魏世祖太武帝拓拔焘攻克敦煌,有六子:承、茂、辅、佐、公业、冲。
《魏书李琰之传》记载,李琰之,陇西狄道人,李韶的族弟。早有盛名,时人号曰神童。从父李冲很惊异,常说:“兴吾宗者,其此儿乎?”一直把他当作亲儿子看待。
李充,琰之的孙子。《隋书列传第十八达奚长儒》记载,“陇西成纪人也。少慷慨,有英略。开皇中,频以行军总管击突厥有功,官至上柱国、武阳郡公、拜朔州总管,甚有威名,为虏所惮。后有人谮其谋反,征还京师,上谴怒之。充性素刚,遂忧愤而卒。”这诋毁李充谋反的,就是隋朝国公杨素。而这武阳郡公即为唐朝始祖的武阳房。(唐朝史官为李渊的祖先做的考据,称之为“四公子房”)
李充死后仍被定罪,后人被流放。这便是李白的嫡系祖先。隋末,李白的先人流寓碎叶(今吉尔吉斯斯坦北部托克马克附近)。唐中宗神龙元年(公元705年),李白的父亲才搬家回内地,定居于西蜀绵州的昌隆。
唐李阳冰《草堂集序》记载:“李白,字太白,陇西成纪人,凉武昭王暠九世孙。蝉联圭组,世为显著。中叶非罪,谪居条支,易姓为名,然自穷蝉至舜,七世为庶,累世不大曜,亦可叹焉。神龙之始,逃归于蜀,复指李树而生伯阳。惊姜之夕,长庚入梦,故生而名白,以太白字之。”
唐范传正《唐左拾遗翰林学士李公新墓碑并序》记载:“公名白,字太白,其先陇西成纪人。绝嗣之家,难求谱牒。公之孙女搜于箱箧中,得公之亡子伯禽手疏十数行,纸坏字缺,不能详备。约而计之,凉武昭王九代孙也
李白的身世之谜,李白的祖先是谁
李白生于碎叶城,也就是现在的吉尔吉斯斯坦,《与韩荆州书》自言祖籍陇西成纪人(今甘肃省天水市秦安县)。
李白之父是谁
李白的父亲名客,大概是取客居之意。当然也有人说因为姓李,当地人因他是外来户便叫他李客。定居昌隆以后,李客始终过著不求仕进的隐逸生活。而在此之前他去西域究竟干些什么,已经无法猜度了。从李白后来的诗文中看,他的家庭十分富裕,他曾“不逾一年,散金三十余万”(李白《上安州裴长史书》),有人因此猜测李客内迁前或许是做生意的,是一名丝绸之路上的富商;当然,也有可能是他的祖先流落西域时所带甚丰,历经几世仍旧富甲一方。家中有钱,对李白后来善成“千金散尽还复来”的豪放诗句有颇 大的影响。李客赋闲在家,常常管管孩子们读书,李白后来还回忆起父亲令他诵读《子虚赋》的情景。李白这位旷世奇才,大概就是在这位神秘的乡间隐士手中发蒙的。
李白是不是和李渊同一个祖先
李白说他自己是陇西成纪人,就是甘肃天水一带,他自称是西凉时期凉武昭王李的第九世孙。李白自己在《赠张相镐二首》其二中说:“本家陇西人,先为汉边将,功略盖天地,名飞青云上。” 汉代的飞将军李广有一支后裔定居陇西成纪,李是李广的第十六世孙。他在敦煌、酒泉一带拥军自立,号为凉公,死后国人加諡号为武昭王。有意思的是,李唐王朝的皇帝们的祖先也是李,唐高祖李渊就是李的七世孙,唐玄宗李隆基是李的第十一世孙,如果这么算起来,李白的辈分很高,唐玄宗还得管李白叫族爷爷。可是根据李白跟很多李唐宗室贵族交往的诗文来看,他经常以族叔、族兄、族弟、族侄等称谓来称呼对方,从这个称呼中可以看到,李白自己将辈分也排得很乱。比如说,他有时候称呼一个人为兄,实际上他比这个人还要大两辈;有时候称呼一个人为叔,实际上他比这个人可能还要大四辈。最具有典型性的就是李阳冰了,按辈分排列,李白应与李阳冰同辈,但是他却称李阳冰为“族叔”,自己就把自己降低了一辈。根据李白在《上安州裴长史书》中的自述,李去世后,他的儿子李歆即位,但是很快被另一个军阀势力沮渠蒙逊击败。李歆的弟弟李恂,自称冠军将军、凉州刺史,后来也被沮渠蒙逊所杀。李白家族的一支就在这个时候流落到长安渭水一带。到了他的六世祖的时候,又迁徙到了碎叶城,李白就是在碎叶城出生的。随后又跟随他的父亲迁徙到了四川。在经历了如此波折的迁徙之后,族谱遗失的可能性非常之大。所以,即使李白自己清楚他就是凉武昭王的九世孙,但是具体说到他跟谁算辈分大,跟谁算辈分小,由于家谱和族谱没有了,没有文字上的证据,所以就容易发生混淆。也许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李白与唐王室之间始终没能建立起合法的宗亲关系,一直没有能够得到唐朝宗正寺,也就是皇家档案馆的确认,那个档案馆里始终没有他的名籍。李白其实有机会列入皇家档案馆。唐玄宗天宝元年(公元742年),玄宗听从官员李彦允的建议,将李之后绛郡、姑臧、敦煌、武阳四公子孙列入宗正寺,换句话说,属于这四公子孙的,就是皇上正式的亲戚。当时李白就在长安,并得到唐玄宗的器重,而他在天宝三载离开长安后,也曾与李彦允一同去北海学道,二人关系很密切。因此,如果他有正式的具有法律效力的证明材料或者系统的家谱族谱的话,是肯定能够列入宗正寺的,之所以没有被列入,缺少必要的证明材料应该是其中一个重要原因。这样看起来,李白的家世无非有两种可能:一,李白这一系家族的确是李的后代,但是由于他们往返迁徙,家谱族谱遗失不存,难以自我证明,李白自己也不大说得清楚;二,李白家族出于某种政治目的,攀附皇亲,假托李之后,因为在唐朝有这个风气,大家都喜欢攀龙附凤,姓李,就说我们家是陇西成纪人,是凉武昭王的后代。但我觉得李白假冒攀附的可能性不大。因为李白在世的时候,与一些李唐皇室宗亲贵族交往比较密切,诗文中常常与他们称兄道弟,论资排辈,但没有任何人、任何证据表明,曾有人质疑、揭露、告发李白的真实身份。在缺乏更进一步的证据之前,我们只能暂且相信李白的自述,认为他是凉武昭王的后代,是李唐皇室的宗亲。讲完李白的祖先家族谱系,再说说李白的父亲。李白父亲的名字很难确知,身份也不确切。有人说他是个县尉,有人说他是商人,有人说他是侠客,还有人说他是隐士,我们只知道当地人称呼他为“李客”。范传正《唐左拾遗翰林学士李公新墓碑并序》中说:“父客以逋其邑,遂以客为名。高卧云林,不求禄仕。”就是说李白的父亲因为避难、避仇逃到四川,担心招惹是非,于是待在绵州昌隆县青莲乡这个小地方隐居起来,不求仕宦。既然是隐居,所以他没有留下自己的真实姓名,只知道叫客,是当地人称呼他的,因为对当
李白是皇族后裔吗
唐朝三位“李”姓大诗人中,李贺可以肯定为皇室后裔,李商隐似乎也与皇室沾亲带故,那么李白与皇室有没有关系呢?李白自己认为与李唐王室关系很密切。在与李唐王室中的一些不太重要的人物交往时,诗人经常理直气壮地称他们为族叔、族兄、族弟、族侄等等。李白曾经给唐太宗的曾孙吴王李祗写过三首诗,名为《寄上吴王三首》,毫无愧祚地自称“小子忝枝叶,亦攀丹桂丛”,意思是他也是老李家这颗大树上的枝杈,与那些金枝玉叶是同气连枝。据说吴王并没有异议,默认了他为同宗。那么,李白如何与李唐王室叙谱连宗的呢? 大唐肃宗至德二年(757年),李白因参加永王李璘幕府,被捕入浔阳狱,八、九月间,经宣慰大使崔涣和御史中丞宋若思的营救出狱,十月左右病卧于宿松山。此时,正逢宰相张镐率军东征睢阳(在今河南境内),平定安史叛军,李白就写了《赠张相镐》诗二首给他。在第二首中,李白叙述了自己祖先的功业: 本家陇西人,先为汉边将。功略盖天地,名飞青云上。苦战竟不侯,富年颇惆怅。世传崆峒勇,气激金风壮。英烈遗厥孙,百代神犹王。 诗人自称为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县)人,认定自己是汉代飞将军李广的二十五代孙。当年李广全身心投入抗击匈奴的事业中,身经大小七十余次战斗,气概象秋风一样劲壮,其谋略为人惊叹,其功绩为人景仰,可是由于意外的挫折没有能够得到封侯,让后人无不痛惜。他英武的气概与壮越的情怀留传给了他的子孙,直至百代之后还旺盛地保持着。诗人自豪地说他自己就是李广的后裔之一。无独有偶,李唐王室也认为他们是李广的后裔。当年飞将军李广的后代有一支定居陇西成纪,这也就是唐代郡望中赫赫有名的陇西李氏。李白与李唐王室不约而同地宣称是陇西李氏,这样看来,李白与李唐王室关系确实相当密切了。 不过,今天许多专家指出,唐人其实并没有我们想象中的那样诚实。当时望族势力强大,地位崇高,许多人都喜欢冒充着姓,什么清河崔氏、太原王氏、荥阳郑氏铺天盖地,甚至李唐王室都有假冒陇西李氏的嫌疑,来历颇为不明。李唐王室利用手中的职权,使自己的血统合法化了,但李白这一族却未能跻身其中。 李白一族号称李广十六世孙李暠之后,天宝元年,唐玄宗下诏让李暠后裔中的绛郡、姑蔵、敦煌、武阳四支编入宗正寺,正式认可他们为金枝玉叶,但李白家一族却没有通过审核,被排除在外。后来不少细心的专家如郭沫若等发现李白在与皇室宗亲交往时,称呼颇为混乱,经常与人家谱牒中的排行不合。有人就私下里揣摩:当年李白一家从西域回来时,为了站稳脚跟,抵御当地人歧视的眼光,就假冒是李暠之后。 李白一家是否假冒陇西李氏,还待专家学者的进一步考察。不过,他们来自西域的说法,已经得到大多数人的认可。据有关碑铭记载,李白的父亲名为李客。为什么会有这样奇怪的名字呢?陈寅恪先生解释说,那是因为李白的父亲是西域人,西域人的名字与华夏不同,所以称他为“胡客”,也就是外乡人的意思,“客”并非他父亲的本名。李白本来出生于碎叶,即在今天的吉尔吉斯斯坦共和国的托克马克附近,大约五岁左右,李白的父亲牵着他从河西走廊来到陇南,然后沿岷江而下,最后驻足在绵州昌隆,即今天的四川江油。既然从西域迁过来,在财产丰饶的前提下,为什么不到通都大衢去居住呢?俞平伯先生又告诉我们,李白的父亲是因避难或避仇或避官司等难以名言的原因躲到了这个偏僻的小州,所以行为很低调。 从隐姓埋名的角度来看,李白的父亲做得很成功。即使他培养了这样一个流光四溢的天才儿子,无论何时何地都不可能不引人瞩目,但一代又一代的专家学者绞尽脑汁也无法挖掘出半点关于李客的信息。李白的族叔李阳冰在《草堂集序》中介绍李白的身世时说,李白一家在神龙初年逃到四川,“复
李白的祖父是谁?
先来看看史书上关于李白的记载。
旧唐书:李白,字太白,山东人。
新唐书:李白,字太白,兴圣皇帝九世孙。其先隋末以罪徙西域,神龙初,遁还,客巴西。白之生,母梦长庚星,因以命之。
历史总是被质疑的,但是我们可以看看李白自己的说法,在《上安州裴长史书》中他说:“白本家金陵,世为右姓,遭沮渠蒙逊之难,奔流咸秦,因官寓家”这是李白唯一一次谈起自己的家世。
古人为文总是喜欢用典,所以根据“沮渠蒙逊之难”说,就让我想到酒泉。也就是李暠安葬的地方。于是翻书。
《新唐书卷四十地理志》记载:肃州酒泉郡----酒泉,中下。本福禄,唐初更名。西十五里有兴圣皇帝陵,七十里有洞庭山,出金;有昆仑山。(谈两汉历史的时候我就喜欢看地理志,前几天在为吾友做上古彭蠡位置考的时候,也是翻了好多地理志)
《史记李广列传》记载,李广,陇西成纪人。其祖先为李信,秦国大将,抓到燕太子丹的人。李广儿子三人,为当户、椒、敢。前两个都早死,李敢被霍去病所射杀,当户有子为李陵,李敢有子李禹。李陵投降匈奴后,由于被进谗言,汉武帝将李陵母弟妻子全部诛杀。
《魏书》记载,兴圣皇帝李暠(公元351~417年),字玄盛,小字长生,陇西成纪人,是西汉前将军李广的第十六代孙子。公元400年,李暠在敦煌建立西凉国,疆域东自建康,西至鄯善。义熙十三年(公元417年)病卒,享年67岁。死后諡为“凉武昭王”。《唐书礼仪志》曰:“玄宗天宝二年三月,追尊皋繇为德明皇帝,凉武昭王为兴圣皇帝。”(《新唐书》“唐高祖李氏讳渊,是凉武昭王李暠七代孙。”)
李暠是北方各政权统治者中极少有的 之一,他的出身没有太大的疑问,史皆曰其为西汉名将李广的十六世孙。他的家族从汉朝到晋朝,都是凉州的大族。祖父李弇在前凉张轨的手下做到将军、侯爵。父亲李昶也很有名气,只是死得早,李暠是他的遗腹子。
《魏书》,暠死,子歆统任。----歆弟敦煌太守恂复自立于敦煌,----蒙逊攻恂于敦煌,三面起堤,以水灌城。恂请降,不许。城陷,恂自杀,蒙逊克敦煌。恂兄翻子宝后入国,自有传。
《魏书李宝传》记载,李宝,助北魏世祖太武帝拓拔焘攻克敦煌,有六子:承、茂、辅、佐、公业、冲。
《魏书李琰之传》记载,李琰之,陇西狄道人,李韶的族弟。早有盛名,时人号曰神童。从父李冲很惊异,常说:“兴吾宗者,其此儿乎?”一直把他当作亲儿子看待。
李充,琰之的孙子。《隋书列传第十八达奚长儒》记载,“陇西成纪人也。少慷慨,有英略。开皇中,频以行军总管击突厥有功,官至上柱国、武阳郡公、拜朔州总管,甚有威名,为虏所惮。后有人谮其谋反,征还京师,上谴怒之。充性素刚,遂忧愤而卒。”这诋毁李充谋反的,就是隋朝国公杨素。而这武阳郡公即为唐朝始祖的武阳房。(唐朝史官为李渊的祖先做的考据,称之为“四公子房”)
李充死后仍被定罪,后人被流放。这便是李白的嫡系祖先。隋末,李白的先人流寓碎叶(今吉尔吉斯斯坦北部托克马克附近)。唐中宗神龙元年(公元705年),李白的父亲才搬家回内地,定居于西蜀绵州的昌隆。
哗李阳冰《草堂集序》记载:“李白,字太白,陇西成纪人,凉武昭王暠九世孙。蝉联圭组,世为显著。中叶非罪,谪居条支,易姓为名,然自穷蝉至舜,七世为庶,累世不大曜,亦可叹焉。神龙之始,逃归于蜀,复指李树而生伯阳。惊姜之夕,长庚入梦,故生而名白,以太白字之。”
唐范传正《唐左拾遗翰林学士李公新墓碑并序》记载:“公名白,字太白,其先陇西成纪人。绝嗣之家,难求谱牒。公之孙女搜于箱箧中,得公之亡子伯禽手疏十数行,纸坏字缺,不能详备。约而计之
李白的祖宗叫什么谁知道
李是(凉武昭王)—李故(凉后主)—李重耳—李熙(金门镇将)一一一李天赐一一李虎(又名李龙迁)--李畏—李渊一一李贞一一李贞幼子—李客—李白
李白的身世背景
关于李白的身世
关于李白的身世,最原始、最权威的记载只有两个,一是李白后认的族叔(从叔)、宣州当涂县令李阳冰的《草堂集序》,一是宣歙池等州观察使范传正为李白所作的墓志铭《唐左拾遗翰林学士李公新墓碑并序》。后世所有李白传记中凡涉及身世、籍贯等等问题,无一例外皆依据于此。
可是这两处记载却语焉不详,漏洞百出,令人生疑。
李阳冰《草堂集序》:“李白,字太白,陇西成纪人,凉武昭王暠九世孙。蝉联圭组,世为显著。中叶非罪,谪居条支,易姓为名,然自穷蝉至舜,七世为庶,累世不大曜,亦可叹焉。神龙之始,逃归于蜀,复指李树而生伯阳。惊姜之夕,长庚入梦,故生而名白,以太白字之。”
范传正《唐左拾遗翰林学士李公新墓碑并序》:“公名白,字太白,其先陇西成纪人。绝嗣之家,难求谱谍。公之孙女搜于箱箧中,得公之亡子伯禽手疏十数行,纸坏字缺,不能详备。约而计之,凉武昭王九代孙也。隋末多难,一房被窜于啐叶,流离散落,隐易姓名。故自国朝已来,编于属籍。神龙初,潜还广汉,因侨为郡人。父客以逋邑,遂以客为名。高卧云林,不求禄仕。公之生也,先府君指天枝以复姓,先夫人梦长庚而告祥,名之与字,咸所取象。”
二说当以李阳冰为先,因为此文作于“宝应元年十一月乙酉”,即762年十一月,李白新死。李白因永王案下浔阳狱,旋流放夜郎,途中遇赦,在江南一带颠沛流离,后投奔族叔、时任当涂县令的李阳冰,卒于当涂。而范传正不仅是和李白有过通家之好的范伦之子,还做过李白墓所在地的父母官,寻访到李白的两个孙女,为李白迁过坟,时在元和十二年(818年),距李白死年仅56年。
细细品味这两段记载,疑点甚多。“绝嗣之家,难求谱谍”,李白没有家谱;“隋末多难,一房被窜于啐叶,流离散落,隐易姓名”,李白祖上隋末逃到了碎叶;“神龙初,潜还广汉,因侨为郡人。父客以逋邑,遂以客为名”,李白的父亲在神龙初年潜回,神龙初年即705年;“公之生也,先府君指天枝以复姓”,李白出生时,其父指李树恢复了李姓(天枝即李树,避皇室“李”讳)。李阳冰和范传正都说,李白的父亲是神龙初年(705年)潜回广汉后才生的李白,可是李白自称以及所有知情人都指李白生于701年,显然是李白父亲在碎叶生下李白后才潜回的;潜回时,李白已经四岁,又谈何在其出生时恢复李姓呢?况且原来并非李姓,一复姓居然就复了个国姓!
二人又说,李白祖上因为获罪,逃到碎叶,隐易姓名。是什么样的罪名使他们隐姓埋名呢?几代之后,李白的父亲尚且还要“潜回广汉”,一个“潜”字,把这种罪名表露得惊心动魄——即使过了这么多年,祖上的罪名依然是巨大的阴影,李白的父亲依然生活在被追杀的恐惧之中。而这个父亲更奇怪,“父客以逋邑,遂以客为名”——这分明是变换了姓名,因为客居逃亡的地点,就以“客”字换作名字。那么他原本姓什么呢?无解;因为后来李白出生时才复了李姓。
李阳冰又说:“(李白祖先)中叶非罪,谪居条支,易姓为名。”什么叫“易姓为名”?字面解释是把姓变作名。什么叫“把姓变作名”?(后详)
——至此,李白非常亲近的一个族叔,一个故人之子的一篇序,一篇墓志铭,就写成了两篇诡异的怪诞小说,也彻底把李白的身世变成了一笔糊涂账。
二人又说,李白祖籍陇西成纪,乃西凉武昭王李暠的九世孙,而李暠乃李广十六世孙。查李广三子:当户,遗腹子李陵;椒,子嗣无载;敢,一女一子,俱侍奉太子戾,子名禹,戾太子失势,有人诬告李禹欲投奔李陵,“下吏死”。而李陵降匈奴后,单于赐姓拓跋氏,已不复李姓。“陇西士大夫以李氏为愧”,所以,可能的李广二子、三子的后
李白到底是哪个民族的 是中国人吗?
汉族。当然是中国人。
李白,字太白。祖籍陇西成纪,先世于隋末流徒西域,李白即生于中亚碎叶。(今巴尔喀什湖南面的楚河流域,唐时属安西都户府管辖)。幼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今四川江由)青莲乡。据《新唐书》记载,李白为兴圣皇帝(凉武昭王李暠)九世孙,按照这个说法李白与李唐诸王同宗,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同辈族弟。亦有说其祖是李建成或李元吉。
李白的出生地碎叶,虽然现在不属于中国,但是在唐朝时却是中国唐朝的疆域。李白是无可置疑的中国人,汉族。
根据我查到的资料,我只能说中间是太上老君。
在道教护卫神中,青龙、白虎、朱雀、玄武专门用于镇守道观山门的天神,称为“四象”,亦称“四灵”。青龙、白虎、朱雀、玄武源于中国古代的星宿信仰,中国古代将天空分成东、北、西、南区域,称东方为苍龙象,北方为玄武(龟蛇)象,西方为白虎象,南方为朱雀象,是为“四象”。这种“四象”是古人把每一个方位的七宿联系起来加以想象而成的四种动物的形象。如东方苍龙,角宿象龙角,氐、房宿象龙身,尾宿象龙尾。南方朱雀则以井宿到轸宿象鸟,柳宿为鸟嘴,星为鸟颈,张为嗪,翼为羽翮。后来古人又将其与阴阳五行五方五色相配,故有东方青龙、西方白虎、南方朱雀、北方玄武之说。后又将其运用于军窖军列,成为行军打仗的保护神,如《礼记·曲礼上》曰:“行,前朱鸟(雀)而后玄武,左青龙而右白虎,招摇在上。”陈皓注曰:“行,军旅之出也。朱雀、玄武、青龙、自虎,四方宿名也。”又曰:“旒(liu,旗子上的飘带)数皆放之,龙旗则九旒,雀则七旒,虎则六旒,龟蛇则四旒也。”即说其表现形式是将“四象”分别画在旌旗上,以此来表明前后左右之军阵,鼓舞士气,达到战无不胜的目的。《十三经注疏·礼记·曲礼上》论及其作用时说:“如鸟之翔,如龟蛇之毒,龙腾虎奋,无能敌此四物。”可见其作用之大。道教兴起后,沿用古人之说,将青龙、白虎、朱雀、玄武纳入神系,作为护卫之神,以壮威仪。《抱朴子·杂应》引《仙经》描绘太上老君形象时说:左有十二青龙,右有二十六白虎,前有二十四朱雀,后有七十二玄武。十分气派,着实威风。后来,四象逐渐被人格化,并有了其封号,据《北极七元紫延秘诀》记载,青龙号为“孟章神君”,白虎号为“监兵神君”,朱雀号为“陵光神君”,玄武号为“执明神君”。不久,玄武(即真武)的信仰逐渐扩大,从四象中脱颖而出,跃居“大帝”显位,青龙、白虎则被列入门神之列,专门镇守道观的山门。宋朝范致能《岳阳风土记》云:“老子祠有二神像,谓青龙、白虎也。”明姚宗仪《常熟私志·舒寺观篇》云:“致道观山门二大神,左为青龙孟章神君,右为白虎监兵神君。
青龙原为古老神话中的东方之神,道教东方七宿星君四象之一。为二十八宿的东方七宿(角、亢、氐、房、心、尾、箕),其形象龙,位于东方,属木,色青,总称青龙,又名苍龙。《太上黄箓斋仪》卷四十四称青龙东斗星君”为:“角宿天门星君,亢宿庭庭星君,氐宿天府星君,房宿天驷星君,心宿天王星君,尾宿天鸡星君,箕宿天律星君。”至于其形象,《道门通教必用集》卷七云:“东方龙角亢之精,吐云郁气,喊雷发声,飞翔八极,周游四冥,来立吾左。此外,道教还将其用于炼丹术语,如《云笈七籖》卷七十二引《古经》四神之丹称:青龙者,东方甲乙木水银也,澄之不情,搅之不浊,近不可取,远不可舍,潜藏变化无尽,故言龙也。
白虎原为古老神话中的西方之神,道教西方七宿星君四象之一。为二十八宿的西方七宿(奎、娄、胃、昂、毕、觜、参),其形象虎,位于西方,属金,色白,总称白虎。《太上黄箓斋仪》卷四十四称白虎西斗星君为:“奎宿天将星君,娄宿天狱星君,胃宿天仓星君,昂宿天目星君,毕宿天耳星君,觜宿天屏星君,参宿天水星君。”至于其形象,《道门通教必用集》卷七云:“西方自虎上应觜宿,英英素质,肃肃清音,威摄禽兽,啸动山林,来立吾右。”同时,道教亦将其用于炼丹术语,如《云笈七羲》卷七十二引《古经》四神之丹称:“白虎者,西方庚辛金白金也,得真一之位。《经》云:子若得一万事毕,淑女之异名,五行感化,至精之所致也。其伏不动,故称之为虎也。
朱雀原为古老神话中的南方之神,道教南方七宿星君、四象之一。为二十八宿的南方七宿(井、贵、柳、星、张、翼、轸),其形象乌,位于南方,属火,色赤,总称朱雀,亦名“朱鸟”。《太上黄箓斋仪》卷四十四称南方朱崔星君为:“井宿天井星君,鬼宿天匮星君,柳宿天厨星君,星宿天库星君,张宿天秤星君,翼宿天都星君,轸宿天街星君。”至于其形象,《道门通教必用集》卷七云:“南方朱崔,从禽之长,丹穴化生,碧雷流响,奇彩五色,神仪六象,来导吾前。”同时,道教也将其用于炼丹术语,如《云笈七籖》卷七十二引《古经》“四神之丹”称:朱崔者,南方丙丁火朱砂也,刨液成龙,结气成鸟,其气腾而为天,其质阵而为地,所以为大丹之本也,见火即飞,故得朱崔之称也。
玄武原为古老神话中的北方之神,道教北方七宿星君、四象之一。为二十八宿的北方七宿(斗、女、虚、危、室、壁),其形象龟,亦称龟蛇台体,位于北方,属水,色玄,总称“玄武”。《太上黄箓斋仪》卷四十四称北方玄武星君为:“斗宿天庙星君,牛宿天机星君,女宿天女星君,虚宿天卿星君,危宿天钱星君,室宿天廪星君,壁宿天市星君。”至于其形象,《道门通教必用集》卷七云:“北方玄武,太阴化生,虚危表质,龟蛇台形,盘游九地,统摄万灵,来从吾右。”同时,道教也将其用于炼丹术语,如《云笈七羲》卷七十二引《古经》四神之丹称:“玄武者,北方壬癸水黑汞也,能柔能刚。”《经》云:上菩若水。非铅非锡非众石之类,水乃河东神水,生乎天地之先,至药不可暂舍,能养育万物,故称玄武也。
韦氏(?-710年),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
弘道元年(683年)唐中宗李显即位,次年,立为皇后。同年,中宗被武则天废黜,迁于房州(今湖北房县),韦氏随行。神龙元年(705年),中宗复位。每临朝,韦后都要置幔坐在殿上,预闻政事。中宗任用曾为武则天掌文书的昭容(宫中女官)上官婉儿主持撰述诏令,以武三思为相。当时朝中形成一个以韦氏为首的武、韦专政集团。武三思通过韦后及其爱女安乐公主,诬陷并迫害拥戴中宗复位的张柬之、敬晖等功臣。中宗对揭发武、韦丑行的人处以极刑,武三思因而权倾人主,作威作福 。
中宗的太子李重俊非韦氏所生,遭到韦后厌恶;安乐公主与其夫武崇训(武三思子)经常侮辱重俊。重俊于神龙三年七月发动部分羽林军杀死武三思与武崇训,谋诛韦后、安乐公主,因随从的羽林军倒戈,政变失败,重俊被杀。武、韦集团权势依旧不减。
此时内地水旱为灾,户口逃散,民不聊生。中宗却与韦后恣意*乐,不理朝政,还处死上书告发韦氏乱政的人。据说,景龙四年(710年)韦氏惧怕恐其丑行暴露,安乐公主想要韦氏临朝,自为皇太女,遂合谋毒死中宗。景龙四年(710年),韦后临朝摄政,立李重茂为帝,史称唐少帝。韦后又任用韦氏子弟统领南北衙军队,并欲效法武则天,自居帝位。临淄王李隆基(后来的唐玄宗)与太平公主(武则天女)发动禁军攻入宫城,杀韦后、安乐公主、上官婉儿及诸韦子弟,迫少帝让位,立相王李旦(李隆基父)为帝,即唐睿宗。韦后之乱,至此结束。
嗣圣元年(公元六八四年)五月二十三日,从均州(今湖北均县)通向房陵(今湖北房县)的乡间大道上,几辆马车在慢慢地行驶第一辆车上坐着的一位青年男子,面容樵悻,目光呆滞,似乎有重重的心事和无限的忧愁他就是唐中宗李显武则天称帝以后,李显被废为庐陵王,幽禁在皇宫中一所冷落的庭院中后来,又被流放到遥远的南方此时,李显正是在流放途中他望着碧绿的原野,深深感到这充满生机的大地和自己的心绪是那样不谐调妻子韦氏的车辆就在他后面想到妻子,李显不由得回头望望韦氏是中宗当太子时被纳为妃的,嗣圣元年立为皇后,中宗被废,她也遭贬黜,随从前往房陵韦氏刚刚生个女孩,身体还很虚弱,旅途中车子的不停颠篱更增加了她的痛苦因为在途中生产,没有来得及准备,李显和韦氏只好用自己的衣服把女孩裹起来,于是他们便给这个孩子起名叫"裹儿"和父母痛苦得难以入眠不同,裹儿常处在熟睡之中韦氏后面还有几辆车,分别载着他们已经长大的孩子,奴仆和一些用物李显和韦氏到达房陵以后便定居下来他们在房陵期间,武则天多次派遣使臣前去探望
每当听到使臣到来的消息,李显总是心惊肉颤,坐卧不安,甚至想自杀倒是韦氏比较豁达,她劝李显说:"福祸相依,总会变化的,为什么要想到死呢 您用不着这样害怕"李显和韦氏就这样相依为命,在房陵共同度过了十多年艰苦的生活,夫妻间的感情也更加深厚每当夜幕来临,繁星满天的时候,李显遥望星空,回忆当年皇宫中的太子生活,便向韦氏保证,一旦重登帝位,定让她各方面快快活活因为朝中老臣狄仁杰常劝武则天要念及母子之情,吉项,李昭德等大臣也多次谈起让中宗李显复位,又因为武则大已经七十多岁,体弱多病,也时时想起远在他乡的李显,于是,圣历元年(公元六九八年)李显又被迎回宫中,韦氏也相随返回李显刚回到宫中时,对外保密,他被武则天藏在一个大帐子里
一天,武则天召见狄仁杰,又谈起庐陵王李显,狄仁杰慷慨陈词,泪流满面,情绪非常激动武则天派人把李显从帐子中唤出,推到狄仁杰面前说:"还你储君"狄仁杰见是李显,赶忙返到阶下一边哭一边行礼过了一会儿,狄仁杰又对武则天说:"太子回到宫中,大家都不知道,难免有人还要议论"武则天认为狄仁杰讲得有道理,就又用隆重的礼节,公开把李显从龙门迎进皇宫对此,文武百官都感到非常高兴神龙元年(公元七0五年)正月初二日,凤阁侍郎张柬之,鸾台侍郎崔玄玮,左羽林将军(1)敬晖,右羽林将军桓彦范,司刑少卿袁恕己,乘武则大生病之机,发动宫廷政变,捕杀了武则天的亲信张易之,张昌宗兄弟,迎皇太子李显监国武则大看大势已去,便在正月初三日让位给李显初四日,李显即位于通天宫不久,他恢复唐的国号,一切礼仪制度也都恢复到高宗永淳年间的老样
几个月以后,八十二岁的武则天离开了人世这样,唐中宗李显第二次当了皇帝,韦氏又被册立为皇后中宗第二次即位期间,灾害连年,边患不断神龙元年四月,同官县(今陕西铜川)下了特大雨雹,被淹农家四百余户,许多燕雀都被砸死神龙三年(公元七O七年)三月,自京师至山东发生瘟疫,百姓死亡不计其数
这年夏天,山东,河北二十多州又发生旱灾,饿死,病死的总计数千人但是,对这一切,中宗和韦后并不放在心上韦后会对中宗说:"十多年的苦难我们已经受够了,现在就要过自由自在的天子生活了"在韦后怂恿下,中宗即位当年的十一月,他们就一起到洛阳城南门楼观看了泼寒胡战当时天气严寒,北风凛冽,北方胡人裸身挥水,舞蹈自如中宗和韦后身穿轻裘,从早到晚,不知疲倦神龙三年二月,中宗,韦后又和近臣们一起登上玄武门,观看宫女聚会饮酒韦后还觉得不开心,又请求中宗命宫女左右分队,互相殴斗,以决胜负
他们还派遣宫女开办集市,令百官公卿扮做商人前往交易,因买卖不公,大臣和宫女们互相辱骂,言词卑猥中宗和韦后看了以后却哈哈大笑神龙四年(公元七0八年)正月元宵节期间,中宗和韦后脱去龙凤袍,换上百姓装,带领大臣们夹杂在长安市民中间,在化度寺门前的大街上观赏花灯这一夜,中宗还依照韦后意见,放出几千名宫女看灯,结果一半以上的宫女都跑掉了二月,中宗,韦后和各位公主又来到金城(今陕西兴平),在梨园球场观看了拔河比赛三月,他们游宴桃花园;四月,又游赏樱桃园,还到了隆庆池,结彩张灯,泛舟戏乐中宗和韦后真正尝到了当大子的快活中宗和韦后的戏游以及中宗处处依顺韦后,使朝政更加腐败中宗第二次即位不久,就应韦后之请,追封韦后的父亲韦玄贞为王对此,大臣贾虚以不合祖宗之法表示反对说:"异姓不王,古来如此皇上刚刚复位,就大封后族,会失信于天下的"原来,按照朝廷规定,只有和皇帝同姓的人才能封王但是,中宗对贾虚的话根本不听这时的中宗,只记住了以前他许诺过的话:韦后只要快活,要求什么都可以
中宗复位以后,武则天虽然死了,但朝中武氏的势力还很大武则天的侄儿武三思这时被封为德静郡王,官拜左散骑常时最初,张柬之,崔玄暐等人杀张易之,张昌宗之后,铭州(今河北永年)长史薛季昶曾对张柬之等人说:"二张虽然根除,武三思一伙还在,应乘势把他们铲除,国家才会安定"但是,张柬之没有听从这个意见武三思聪明伶巧,善于观风使舵他看到张柬之等人处置了张易之,暂时还没有顾及到他,便通过种种关系,让自己的一儿子武崇训娶了韦后的小女儿安乐公主,也就是裹儿这样,武三思在朝中的地位更加巩固武则天在世时,宫中有个叫上官婉儿的女子,因为懂得诗词歌赋,为人又柔顺,很得武则天宠爱中宗复位以后,上官婉儿继续被信用,并专掌拟定命令不久还被拜为昭容(女官名)武则天在世时,上官婉儿就与武三思关系暧昧武三思和韦后成了儿女亲家以后,通过上官婉儿中间的串通,武三思和韦后之间的关系也发展到不正常的状况
这时的韦后完全堕落了武三思经常入宫和韦后下棋,中宗就站在一旁观看有时武三思和韦后一起坐在龙床上玩游戏,中宗还站在一旁给出[主意]朝廷外边的人很快就知道了这些丑事武三思一两天不进宫,韦后就让中宗前去看望由于武三思和韦后勾结,中宗又对韦后言听计从,甚至朝中发生的事情,中宗都要找武三思商量中宗还依照韦后的意见,任命武三思为宰相,以至武三思在朝中的势力,比武则天时期还要显赫得多
中宗的昏庸,韦后的乱政,武三思的得宠,使朝中大臣张柬之等人非常不安他们多次劝中宗除掉武三思,削弱武氏权力,加强皇室力量但是,这时的中宗对他们的话无论如何也听不进去了在此之前,监察御史(2)崔皎曾向中宗进谏,中宗不但不听,反而把他的话转告给武三思,结果,崔皎不久就被贬谪武三思知道张柬之等人在设法除掉他使与亲信,御史周利用,冉祖雍,光禄丞(3)宋之逊,太仆丞(4)李俊监察御史姚绍之互人商量对策这五人是武三思的耳目,当时被称为"三思五狗""五狗"给武三思出了不少坏主意随后,武三思又来到宫中和韦后商量,他们策划好以后,轨到中宗面前说张柬之:敬晖,袁恕己,崔玄暐,桓彦范五大臣的坏话他们攻击说,五大臣是恃功专权,图谋不轨
昏愦的中宗相信了,便问他们采取什么办法好韦后和武三思建议中宗封五人为王,采取明升暗降的办法,夺他们手中的实权,中宗同意了这样,中宗便封桓彦范为扶阳郡王,敬晖为平阳郡王,张柬之为汉阳郡王,崔玄暐为博陵郡王,袁恕己为南阳郡王同时,还赐给五大臣很多染彩,锦绣,金银,鞍马五大臣名为优宠实被夺权武三思把持了朝政,背后又有韦氏当靠山,更加飞扬跋扈,凡是反对他的人,一律被逐出京师,凡是为他效力的人,全部委以重任不久,武一思认为时机成熟,就罗列罪名,以五大臣诬陷韦后为由,通过唐中宗颁布诏令流放五大臣到遥远的边疆桓彦范被流放到贵州(今广西贵县),遭杖杀而死;敬晖被流放到崖州(今海南岛海口东南),被谋害;崔玄暐被放到白川(今西博白县),半道而已;张柬之被流放到襄州(今湖北襄樊)气愤致死:袁恕已被流放到环州(今广河池东北),被逼至疯,后遭击杀,武三思勾结韦后除掉了五大臣气焰更加嚣张,他曾得意洋洋地对亲信们说:"我不知道什么是好人,什么是坏人,只要和我好的,就全是好人"一时间,奸佞之徒都被他网罗到身边
韦后的女儿安乐公主也是个野心极大的人,她一心想做第二个武则天在韦后纵容下,她跋扈宫中,凌辱大臣,无视王法,为所欲为尤其对太子李重俊更是忌恨她曾自己写下诏书,把前一部分遮住,让中宗加盖皇帝印,中宗竟笑嘻嘻地答应了她的要求她还曾以自己是韦后的亲生女,李重俊不是韦氏所生,要求中宗立自己为皇太女,以顶替李重俊皇太子的地位对上述一切,左仆射魏元忠向中宗表示反对,安乐公主竟说:"元忠是山东傻瓜,他有什么资格议论国家大事阿武子(宫中对武则天的称呼)还可以做天子,难道天子的女儿就不能当皇帝吗 "不仅如此,安乐公主还向中宗提出,把昆明池(5)作为她自己的私人湖泊,中宗以没有先例为由委婉拒绝于是安乐公主大怒,她命人挖掘一个定昆池,长达数里, 安乐公主还派奴仆到民间抢夺女子,充当她府上的奴婢
有人把这一情况上告到左台侍御史袁从一那里,袁从一秉公执法,逮捕了安乐公主的奴仆安乐公上竟请中宗下令释放,软弱的中宗也竟然同意,以至袁从一气愤地说:"皇上如此办事,何以冶大下!]"安乐公主一心要当皇太女和女天子,又和武三思等人狼狈为奸,祸国殃民,使大子李重俊感到极大威胁和深深不满
神龙三年七月十一日,李重俊联合在羽林将军李多祚率领三百名羽林军冲入武三思府中,杀死了武三思父子及全家随后,又带兵从肃罩门冲入宫中,想擒杀武三思的同伙上官婉儿,安乐公主和韦后这时,中宗夜宴刚刚结束,忽听右羽林将军刘景仁报告说太子谋反,急忙带领韦后,安乐公主,上官婉儿登上玄武门由于刘景仁调动了右羽林军,李重俊等寡不敌众,又由于中宗在玄武门上颁布诏书,宣布赦免起事人员,李重俊的一百名羽林军人心动摇,丧失斗志结果,太子李重俊攻打玄武门失利左羽林将军李多祚被部下杀死,李重俊出逃鄠部县(今陕西卢县)后,也为部下谋害平定了太子李重俊之乱后,安乐公主和韦后更加肆无忌惮每当中宗临朝听政,韦后也都要上朝坐在帘子后面训示,景龙元年(公元七0九年)二月,韦后自称她衣箱中裙子上有五色祥云升起,命画工画下图,让文武百官看
韦后还指使右骁卫将军,知太史事迦叶志忠上表说:"当初,高祖当皇帝前,天下歌'桃李子';太宗当皇帝前,天下歌'秦王破阵乐';高宗当皇帝前,天下歌'侧堂堂';则天皇帝当皇帝前,天下歌'武媚娘',升下当皇帝前,天下歌'英王石州','桑条书',于此可见人心现在皇上皇后仁德归心,一统天下,臣谨进'桑条歌'十二篇,请宣示中外,进入乐府"中宗高兴地表示同意于是这歌颂韦后的桑条歌十二篇广泛流传开了韦后和安乐公主的野心已暴露无遗,朝中大臣群情激愤,议论纷纷这时,前许州(今河南许昌)司兵参军(6)燕钦融上书中宗,指斥韦后干预朝政,安乐公主危害国家,揭露她们图谋不轨,告诫皇上不可不防中宗阅后,召燕钦融上朝当面询问燕钦融慷慨陈词,毫无惧色中宗沉吟许多,无话可说,便让燕钦融暂时退下谁知燕钦融还没有走出朝门,韦后便指使亲信兵部尚书宗楚客派人把燕钦融追回,当着中宗的面,在大殿的庭石上把他摔死
韦后和安乐公主合谋进鸩 ,毒死了唐中宗下一步怎么办呢 韦后心里并没有过细的筹划特别是想到对于中宗之死,朝中大臣可能出现的议论,猜测和指责,她就更加感到不安于是,韦后对中宗秘不发丧,先把自己的亲信召入宫中,商议安身之策他们讨论后决定,由刑部尚书裴谈,工部尚书张锡处理国政,在东都留守:命令左金吾大将军(1)赵承恩,左监门卫大将军薛崇简率领五百精兵前往均川,防备谯王李重福李重福是中宗的第二年,由于韦后陷害,早在中宗即位之初,就被贬谪到均州,负责当地防守,不许过问朝政,也不准前来京师韦后心里有鬼,害怕李重福在中宗死后闹事,便对他采取了防范措施韦后还和她的哥哥,任太子少保(辅佐太子的官员)的韦温商定,立温王李重茂为皇太子
李重茂是中宗的第四子此外,韦后又下令从各府调来五万人马,分左右营屯驻京城,以韦温总负其责,韦温的儿子和韦后的其它兄弟分晋左,右营和羽林军,保卫皇宫,一切布置妥当,韦后开始在太极殿为中宗发表,宣布遗制,临朝掌政三天以后,十六岁的太子李重茂在柩前即位,尊韦后为皇太后,皇太后临朝摄政,正在韦氏及其党羽认为大局已定,沈浸在胜利的欢乐之中的时候,宫廷中的形势陡然起了变化!中宗的侄儿李隆基在韦氏临朝后不久,发动了政变,把韦氏一伙部杀死真是风云突变!
李隆基是怎样一个人 他是怎样策划政变的呢 让我们还是从头讲起从弘道至开元(2)三十年的时间里,是唐朝宫廷中的动乱时期唐高宗死后,其子李显即位,历史上称为中宗
不久,武则天废中宗,立李旦为帝,历史上称为睿宗中宗和睿宗是亲兄弟,即高宗的七子和八子后来,武则天自己称帝,睿宗又被废掉当时帝位的更替,真如同走马灯一样武则天晚年力竭心衰,体弱多病,权力转移,中宗复位,睿宗被立为皇太弟,封相王,而李隆基就是睿宗的第三子垂拱元年(公元六八五年)八月,李隆基生于东都洛阳城,二岁时被封为楚王他童年时就很聪明,言语不凡据说,他七岁那年去朝堂(3),金吾将军武懿宗看见他的仪仗队伍非常严整,产生了妒忌心,便大声呵斥,想把队伍搞乱李隆基见此情况,上前斥责武懿宗说:我家朝堂,关你什么事,敢迫害我的骑从!武则天后来听说了这件事,对他的聪明和勇敢也大加称赞中宗末年,宫廷内部变乱迭起,人心动荡李隆基见此情景,便私下里联系了一批有才能的人,作为自己借助的力量
后来,中宗暴亡,韦后临朝,韦温等人密谋策划,想以韦姓替代李唐氏当时,有个叫冯道力的道士和李隆基的关系也不错一天冯道士来到李隆基家中,对他说:"您居住的地方名叫隆庆,许多人说'隆'就是'龙',现在韦氏又改'唐隆',和您的名字正相符合,这正是您成就帝业的时候"李隆基听后非常高兴便找太平公主商量除掉韦后的办法太平公主是高宗的幼女,李隆基的姑姑当时三十多岁,长得体态丰满,端庄文静,又富于权谋,很像武则天武则天活着的时候,经常让她参与机密大事的讨论,每次又都嘱咐她宫禁严峻,不得外出泄露这样,太平公主逐渐养成了谨慎处事,言语不多的习惯
在武则天当政约二十多年中,那么多皇亲国威,只有太平公主一人独享太平,没有卷入变乱中去,没有由荣到辱,从升到降的慨叹,父为帝,母为后,夫为亲王,子为郡王,贵盛无比在武则天晚年,中宗复位过程中,太平公主参与了除掉张易之的行动,拥立中宗有功,被中宗进号为镇国太平公主她的住宅周围有卫士保护,居住的房屋附近十步一岗,五步一哨,和皇宫相似鉴于太平公主处事机敏,以及在朝廷中举足轻重的地位,所以季隆基在考虑除掉韦后的时候,便首先想到要和太平公主商量太平公主很赞成李隆基的政变计划,还派了她的儿子薛崇简做李隆基助手,一起行动一天,李隆基和薛崇简,刘幽求,麻嗣宗,葛福顺,李仙凫,普润等人一起讨论行动方案
这些人中,除普润是宝昌寺的和尚外,其它人大多是宫廷羽林军的将领讨论中曾有人提出,行动计划要征得相王同意才好执行相王即李隆基的父亲原睿宗李旦对此,李隆基表示了不同的意见他斩钉截铁地说:我拯救国家的危难,处理君父焦虑的问题,此事如果成功,这是国家的幸运,倘若失败,也算是我以身殉国,忠孝两全,有什么必要先让父王知道呢 再者,如果请示父王,他同意这样做这是让父王参与了危险的活动,如果他不同意,那我们怎么办 归根结底,请示父王有弊无利经过认真的讨论,大家最后同意了李隆基的意见唐隆元年(公元七一0年)六月二十日这天深夜,李隆基率领刘幽求,钟绍京等人冲入玄武门,袭杀了羽林将军韦播,中郎将高嵩等,然后斩关夺门,冲入后宫左万骑(4)从左进,右万骑从右入,最后会合到凌烟阁前当时,在太极殿前宿卫中宗梓官的卫士听到喊杀声,也都披挂整齐投入了战斗一时间,后宫里刀枪相击,烛光闪闪,杀声连天,一片四战没用多久,李隆基便取得了胜利在混战当中,韦后慌慌张张地跑进了飞骑营,企图得到他们的保卫,不料被乱兵所杀
韦氏的党羽安乐公主和上官婉儿等人,也都先后被斩首示众结束了宫廷政变的战斗后,李隆基立即前去拜见了他的父亲相王李旦,请求宽恕未能事先请示之罪相王急忙向前抱住李隆基,流着泪说:国家的危难,多亏我儿才得以消除,百姓的动乱,也都依靠你才得以安定次日,相王李旦和少帝李重茂登上安福门城楼,慰谕百姓,大赦天下此后,李隆基被晋封为平王,薛崇简为立节郡王,钟绍京为中书侍郎,刘幽求为中书舍人,都参与朝廷政务此外,还派遣使者前往均州慰问谯王李童福几天以后,少帝李重茂颁布了诏书,其中写道:"叔父相王,高宗之子,昔以天下让于先帝神龙(5)之初,已有明旨,将立大弟,以为副君请叔父相王即皇帝位,朕退守本藩,归于旧邸"于是,相王李旦再次即皇帝位,仍称为唐睿宗少帝李重茂被封为温王,平王李隆基被立为皇太子睿宗并在这一年改元景云
睿宗共有六子,长子李成器,次子李成义,三子李隆基,四子李隆范,五子李隆业,六子李隆悌(6),除第六子早亡外,其余五子之间的关系向来和睦,笃顺据说,李隆基曾经特制一个大枕头和一床大被子,兄弟五入共同枕盖,以示友悌之好的确,唐朝宫禁中像睿宗五子之间这样友好相爱的,还不多见不仅如此,就是睿宗和平王李隆基父于之间,也充满了爱护和谅解,这方面最突出的例子,是睿宗把皇位禅让给李隆基
那是延和元年(公元七一二年)六月,不知从什么地方传出一股谣言说:"根据星象,皇帝有灾,皇太子应当即位"显然,制造这个谣言的目的是为了挑拨睿宗和太子李隆基之间的关系谁知,睿宗听后不但不恼怒,反而说:"传德可以避灾,我的主意打定了"到了七月,睿宗便颁布诏令,把帝位传给皇太子据说,李隆基知道这一情况后,往拜睿宗,一边叩头,一边流泪表示拒绝睿宗却心平气和地对他说:"我是因为你上的功才能够第二次即皇帝位,现在根据星象,帝位有灾,我想退位回避只有圣德和大功大勋,才可以转祸为福现在把帝位传给你,已经有些晚了,你何必拒绝呢 难道非要等到灵柩前即位才算是孝吗 "李隆基听后,只好点头答应就这样,睿宗自称太上皇,把帝位传给了李陵基除军政大事外,三品以下官员的除授和刑罚,李隆基都可以决定,李隆基就是历史上的唐玄宗就在这帝位和平过渡,宫廷平静无事的时候,突然,又一场狂飙从天而落
这是一起更大的乱子,制造这场乱子的罪魁是太平公主原来,太平公主在协助李隆基政变,除掉韦后以后,依仗功大,日益骄奢,不可一世她的田园面积越来越大,几乎包括了京城附近所有的肥田沃土她宫中的器物越来越精细,繁多,专门为她采购的人在四川,江南和岭南地区的道路上络绎不绝她使用的车马仪仗和皇宫中帝后们用的没有丝毫区别她的陪侍仅少年男子就有数百人,而且都是身披罗绮至于上了年纪的老妇,更有几千人之多各地送给她的狗马等玩物,多得不计其数此外,这时太平公主在私生活方面也越来越堕落当时她的丈夫武攸暨刚死不久,有个叫惠范的胡僧家中豪富财宝很多,很善于巴结权贵于是,太平公主便和他狼狈为奸太平公主曾专门为惠范和尚在玄宗那里谋得圣善寺寺主位置,加三品,封公爵不仅如此,太平公主对朝政的干涉也使玄宗不能容忍她内结将相,外连王公,专谋异计当时,朝中宰相七人,有五个和太平公主关系密切
一个叫萧志忠的,因为依附了太平公主,就由一个州官晋升为刑部尚书,中书令他随便出入太平公主府第,早晚环伺在公主的周围,成了公主一个忠实的奴仆还有掌握皇宫禁兵的常元楷,李慈,也常在私下里拜谒太平公主先天二年(公元七一三年)七月三日,尚书左仆射窦怀贞,侍中岑羲,中书令萧至忠,崔湜,雍州长史李晋左羽林大将军常元楷,右羽林将军李慈,应太平公主之召,来公主府上密谋,议定第二天,即七月四日,由羽林军作乱,发动政变,推翻唐玄宗,拥立太平公主登基当皇帝但是,这个阴谋很快被唐玄宗发现了七月三日深夜,玄宗颁布密旨,命歧王李范,薛王李业,兵部尚书郭元振,将军王毛仲,取马厩中闲散马匹以及家丁二百多人,率太仆寺少卿李令问,王守一,内侍高力士,果毅李守德等亲信十数人,出武德门,入度化门,出其不意,攻其不备,在皇宫北门门洞内,杀死了常元楷和李慈,又活捉了萧至忠,岑义等人这些人先后被砍了脑袋太平公主发现形势不妙,急忙逃进圣善寺,在那里住了几天以后才又回到家中不过,最后她还是被赐死随同太平公主一起死的,还有他的儿子及党羽数十人
从太平公主家中查抄出来的货物堆积如山,珍奇宝物和皇宫中的相差无几,土地和牲畜遍布在许多地方,征敛几年还没有完在太平公主宠幸的惠范和尚家中,也查抄出了价值达数十万贯的家资粉碎太平公主政变阴谋的第二天,睿宗以喜悦的心情颁发诏谕,宣布把一切权利完全移交给唐玄宗,他自己则高居无为,名副其实地当起了太上皇这样,唐玄宗完全掌握了国家的权力这一年十二月,他政年号为"开元" 唐玄宗即位之初,很注意德政为了更好地管理国家,他让姚崇当宰相姚崇在唐睿宗时期当过兵部尚书,后因得罪太平公主,被贬到同州(今陕西大荔)做刺史
据说,姚崇应召来到京城长安的时候,正值唐玄宗在郊外打猎玄宗问姚崇:"你会打猎吗 "姚崇回答:"我二十多岁时常常骑马逐兽,后来才读书现在虽然老了,但还可以骑马射箭"玄宗便让他参加打猎活动,姚崇果然箭无虚发玄宗非常高兴,就命他做宰相,谁知姚崇却推托不干玄宗惊问是什么原因,姚崇说:"臣有十件大事,不知皇上是否采纳,所以不敢受任"
玄宗追问那十件大事,姚崇提出:"第一件,以仁德治政,不用苛刑;第二件,十年之内,不对外打仗;第三件,不许宦官干预朝政;第四件,皇亲国威不得占据朝廷要职;第五件,王公犯法与民同罪;第六件,租税以外不得额外加征;第七件,不崇佛,不营造佛寺;第八件,待臣以礼;第九件,允许朝臣发表不同意见;第十件,严禁外戚干预政事"唐玄宗听后表示同意,姚崇于是负起了宰相之责在经过了近三十年的宫廷动乱之后,唐玄宗和姚崇君臣之间开始了比较好的配合,唐朝历史由此进入了充满活力的"开元盛世"时期
注解
(1)金吾大将军:负责京城治安的军事长官
(2)弘道:唐高宗年号开元,唐文宗年号
(3)朝堂:古代文武百官冶事之所
(4)万骑:也称飞骑唐代皇帝的卫队
(5)神龙:唐中宗年号(公元七0五-七0六年)
四圣兽 指中国传说中的青龙、白虎、朱雀、玄武。
四大神兽就是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兽了。青龙白虎掌四方,朱雀玄武顺阴阳,四灵圣兽说的就是苍龙、白虎、朱雀、玄武天之四灵。青龙为东方之神;白虎为西方之神;朱雀为南方之神;玄武为北方之神,龟蛇合体。故有《三辅图》曰:“青龙、白虎、朱雀、玄武, 天之四灵,以正四方,王者制宫阙殿阁取法焉。”在上古时代,古人把天分为东西南北四宫,分别以青龙(苍龙)、白虎、朱雀、玄武(一种龟形之神)为名。实际上是把天空分为四部,以每部分中的七个主要星宿连线成形,以其形状命名。
东方的角、亢、氏、房、心、尾、箕形状如龙,所以称东宫为青龙或苍龙;
西方七星奎、娄、胃、昂、毕、角、参形状如虎,称西宫为白虎;
南方的井、鬼、柳、星、张、翼、轸联为鸟形,称朱雀;
北方七星斗、牛、女、虚、危、室、壁,其形如龟,称玄武。
于是,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又成为镇守天官的四神,辟邪恶、调阴阳。四神之中,青龙与白虎因为体相勇武,主要地被人们当作镇邪的神灵,其形象多出现在宫阙、殿门、城门或墓葬建筑及其器物上,在最后一种场合里,龙已不是助墓主升天,而是镇慑邪魔,保卫墓主的灵魂安宁。
青龙、白虎、朱雀、玄武:乃四圣兽,万兽之祖。占金木水火四行。
青龙操控九天神雷之力(天雷劫),色青,属木,为东方护兽,镇守东宫星宿
白虎操控龙卷暴风之力(召唤万兽),色白,属金,为西方护兽,镇守西宫星宿
朱雀操控焚火烈焰之力(天地三绝火),色朱,属火,为南方护兽,镇守南宫星宿
玄武操控寒冰风雪之力(黑暗冰毒),色黑,属水,为北方护兽,镇守北宫星宿
青龙
青龙原为古老神话中的东方之神,道教东方七宿星君四象之一。为二十八宿的东方七宿(角、亢、氐、房、心、尾、箕),其形象龙,位于东方,属木,色青,总称青龙,又名苍龙。《太上黄箓斋仪》卷四十四称青龙东斗星君”为:“角宿天门星君,亢宿庭庭星君,氐宿天府星君,房宿天驷星君,心宿天王星君,尾宿天鸡星君,箕宿天律星君。”至于其形象,《道门通教必用集》卷七云:“东方龙角亢之精,吐云郁气,喊雷发声,飞翔八极,周游四冥,来立吾左。此外,道教还将其用于炼丹术语,如《云笈七籖》卷七十二引《古经》四神之丹称:青龙者,东方甲乙木水银也,澄之不情,搅之不浊,近不可取,远不可舍,潜藏变化无尽,故言龙也。
青龙,白虎,朱雀,玄武
本为中国古代星宿崇拜之四灵,经道教演变为四方护卫神。古人以太阳经行之黄道为参照,将恒星分为二十八宿,每七宿一组,分别以四灵命名,东方角、元、氐、
李白的祖先是谁?
本文2023-11-06 16:20:20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4228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