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豫剧大师常香玉故里

栏目:资讯发布:2023-11-06浏览:1收藏

走进豫剧大师常香玉故里,第1张

说起常香玉,是河南人都可以说上一二,可常香玉的故里,却很少有人知道,更是无从说起!

近日,我来到常香玉故里,感受到了常香玉简介,浓浓的戏曲文化和深深的爱国精神!确身体会到了那个年代的艰苦、艰辛,和现代的幸福生活,成了鲜明的正比例!我心中感慨万千

我先给大家做个简单的介绍!常香玉故里位于: 巩义市的南河渡镇董沟村是豫剧艺术大师常香玉的故里。这是一个很普通的豫西小山村。村口立着两通石碑,一通上面刻着“香玉故里”,一通上面是中国书协主席张海写的“人民艺术家常香玉”。进村口不远向右拐,走上一个石砌的慢坡,就到了常香玉故居的门前。路边有一眼古井,井口上有一个辘轳架。村民们说,常香玉小时候常在这里练功、打水,清甜的井水孕育了一代艺术大师。

下面大家随着我的镜头,一起去确身感受一下吧!

缅怀先人——常香玉

中国书协主席张海亲笔提词:人民艺术家——常香玉

常香玉故居的院子并不大,当中长者椿树和枣树,东北角有四孔黄土窑洞。1923年的农历九月十五日,常香玉就出生在这里。

常香玉简介

其实,常香玉原来并不姓常,而是姓张,叫张妙玲。据大师回忆:“我爸爸是个有名的豫剧西府调艺人,唱花旦的,本名张茂堂,艺名张凤仙,后改张福仙。”

常香玉学唱戏,第一个师傅就是他的父亲。但是她的族人却不能容忍张家的女儿去伤风败俗地学唱戏,族长对她父亲说:“要学戏就不要姓张”。后来他被父亲的拜把兄弟常会庆认作干女儿,改名常香玉。

经过重造的院子,保留了原来的本貌,是为了纪念常香玉大师

常香玉的辉煌历史

所有的陈设都保留原来的样子

这就是常香玉,这里就是常香玉出生的地方,成长的地方!一代大师就是这里造就的,孕育的

有些东西语言无法诉说,只有体会了、感受了,才能有所感悟常香玉简介,由心而发

由心而发的感悟,会铭记在心,是无法忘却的

常香玉(1923年-2004年),原名张妙玲,出生于河南省巩县(今巩义市),豫剧表演艺术家。

中文名

常香玉

别 名

张妙玲

国 籍

中国

民 族

汉族

出生地

河南省巩义市董沟

出生日期

1923年9月15日

逝世日期

2004年06月01日

职 业

豫剧表演艺术家

代表作品

《花木兰》、《拷红》、《人欢马叫》等

主要成就

豫剧常派创始人

豫剧六大名旦之一

亚洲最佳艺人终身成就艺术奖

中国戏曲观摩演出大会获荣誉奖

配 偶

陈宪章

刘大哥讲话理太偏,谁说女子享清闲 ?”豫剧大师常香玉先生的豫剧《花木兰》,可以说是一代经典。

常香玉先生可以说是一位德艺双馨的人民艺术家,不但戏唱得好,为人处事更是无可挑剔,是一位高尚的爱国者,抗美援朝时她给志愿军捐飞机一事更是一桩美谈。

然而鲜为人知的是,新中国成立后,常香玉先生却一直有一桩憾事,那就是她一直没能加入中国***。

1959年邓小平同志前往河南考察时,跟当地干部聊起了常香玉先生的情况,当邓小平得知常香玉至今尚未入党后,当场说道:“你们河南不发展她,我发展!”

那么,常香玉为何直至1959年还没入党呢?她又有哪些传奇的故事呢?

1923年10月24日,河南巩县南河渡乡董沟村内的一个破旧窑洞内,诞生了一个哭声异常响亮的女婴。

女婴的父亲张茂堂是本地戏班内的演艺人员,艺名“张凤仙”,看着哭得惊天动地的女儿,张茂堂突然间想到了唱词里的那一句“妙龄女郎,秋波若水”,随给女儿取名为张妙玲。

张茂堂家里穷,他不愿意让女儿长大后卖给别人当童养媳受苦,因此待张妙玲懂事后,开始偷偷地教她唱戏。

在当时,唱戏的被叫做“戏子”,属于“下九流”,被人们瞧不起。

因此当张氏族人知道此事后顿时勃然大怒, 他们不能接受家族又出一个“戏子”,而且还是一个“女戏子”,认为这是对不起祖宗的事情。

于是给张茂堂下了最后通牒:要么让你家妞放弃学戏,要么就别让她姓张!

为了避祸,张茂堂带着家人逃到了密县,在当地一个矿里打工,没事时就去当地戏班帮帮忙。

在张茂堂新家附近有一个卖胡辣汤的,叫常会庆。常会庆喜欢听豫剧,因此和张茂堂关系很好,两人还拜了把子。

当张茂堂将自家的事告诉常会庆后,常会庆哈哈一笑说道:“唱戏比啥都体面,不姓张就不姓张,以后跟我姓常好了。”

就这样,张妙玲拜了常会庆为干爹,张茂堂跟常会庆商议后,决定将女儿改名为戏曲中力拔山兮气盖世的“项羽”,问题是哥俩不识字,将“常项羽”说成了“常香玉”,就这样,张妙玲正式改名成了常香玉。

学戏和现在靠脸吃饭的部分演员不一样,需要下苦功夫。

在旧 社会 打骂更是常有之事,经过父亲和后来拜的诸位师父的一番磨练后,常香玉的戏曲水平突飞猛进。

1935年农历腊月时,常香玉跟着师傅周海水的太乙班来到开封唱戏,随着名气渐渐增长,常香玉从负责垫戏的无名小卒,逐渐成为了能主演六部西厢,名动汴梁的“角”,此后她主演的戏场场爆满。

难能可贵的是,不管是成名前还是成名后,常香玉一直都保持着一份真挚的家国情怀。国家危难之时,她总会捐钱捐物的尽自己的一份力。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目睹山河破碎,人民遭难的常香玉,对日本侵略者有着刻骨铭心的仇恨,在她主演穆桂英的曲目《天门阵》中,还唱出了“取了那大阪地再平东京”的唱词。

不过,战争的结果显然不是常香玉一人所能够决定的,她也只能做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除了出演宣扬抗战的戏曲外,她还多次举办义演,为各地受灾群众募款。

比如1941年11月常香玉在洛阳唱戏时,巩县的几位父老找到她,说家乡因为年年发大水,造成河水改道,有很多的农田都被水给淹了,希望常香玉能捐款帮家乡修建一个堤坝。

当时常香玉刚生了场大病做了一次手术,为此还欠下了不少的债,然而当她听闻乡亲们的请求后,二话不说当场应下了此事。之后一连组织了长达十天的义演,将募捐到的钱全部捐赠给了家乡人民。

常香玉并不是只照顾自己家乡人民,对于全河南的老百姓,她也总是尽可能地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

对于当时的河南老百姓而言,河南有“四大害”,分别是“水、旱、蝗、汤”,这里的汤指的就是国民党将领汤恩伯。这“四大害”从抗日战争一直持续到了解放战争。1948年,又一次受了灾的河南百姓,开始自发地向西安方向逃难。

正巧当时常香玉也在西安,为了救济从河南来到陕西的难民儿童,常香玉和丈夫陈宪章商议后,决定在西安马厂子13号建一所“香玉豫剧学校”,这所学校可以为受难儿童提供一个吃饭睡觉的地方,还能教他们一个吃饭的手艺,将来不会饿肚子。

1948年年底,学校正式开门招生了,“香玉豫剧学校”不收孩子们一分钱,免费为他们提供食宿和衣服,除了教孩子们唱戏外,专门请了文化课老师教他们知识。一饮一啄,皆有定数。“香玉豫剧学校”教出来的孩子们,后来大多成为了河南豫剧的中坚力量。

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正式爆发,随着朝鲜战争愈演愈烈,战火逐渐烧到中国境内,严重威胁了新中国的国防安全。有鉴于此,毛主席正式决定组建中国人民志愿军,出兵朝鲜,保家卫国。

在战争初期,因为我志愿军的武器装备较之美军相差甚远,部队损失惨重,更要命的是,因为新中国没有空军,制空权全都在美国人手里,有大量的志愿军战士死在了美国战机投放的航空炸弹之下。

1951年6月,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报了朝鲜战场上的一次战斗:“ 我志愿军某阵地遭百余架敌机轰炸,全连战士壮烈牺牲,无一幸免。

那么,怎样才能支援前线的志愿军呢?没一会儿,常香玉就想到了之前中国人民抗美援朝总会发出的“全国人民捐献飞机大炮支援前线”的号召,于是计上心来:“为何我不给志愿军捐献一架战斗机呢?”

过了一会儿,陈宪章从外面走了进来,常香玉赶紧上前握住丈夫的手说道:“宪章,刚才广播里说志愿军在朝鲜因为武器落后,牺牲了很多人。我觉得咱们也应该为志愿军做点什么,出一份力。要不,我们给志愿军捐一架飞机吧。”

陈宪章听妻子说完后,默默无语一声不吭,常香玉见状当时就急了,问道:“你咋不说话呢?我说这个提议中不中啊?中咱们就干呐!”陈宪章听后赶紧回答道:“中!我当然赞成你的打算了,正考虑报告咋写呢!”

当然,飞机可不是那么好买的,在当时一架战斗机的价格约为15亿人民币( 旧币,下同 ),哪怕是对常香玉来说也是一个天文数字了。但她却并不气馁,直言:“我们可以到全国各地义演,有人看戏,不就有钱了吗?”

为了让义演期间“香玉剧社”的工作人员不会饿肚子,常香玉将家里的的卡车、房产、金银珠宝全部变卖,从其中拿出4000万元捐出去后,剩下的钱用来做义演基金。为了保证义演期间不受影响,常香玉还将三个孩子送到了西安保育院托养。

1951年8月7日,常香玉带着剧社所有演职人员离开西安一路向东,抵达了河南省当时的省会开封。开封对于常香玉来说无疑有着特殊意义,这里是她成名的地方,因此她将义演首站定在了这里。

开封人民对常香玉的到来也十分的捧场,一位住在市郊的农民为了看一场常香玉的戏,甚至还专门背着粮食来到城里换钱买票。常香玉在开封演的23场戏,也因为人民群众的追捧场场爆满。

时任河南省人民政府主席吴芝圃还曾亲自到场观看了常香玉表演的《花木兰》,并对之赞不绝口,专门设宴款待了香玉剧社全体成员,并当场奖励给了剧社500万元。

在接下来的半年,香玉剧社又在郑州、新乡( 平原省省会 )、武汉、广州、长沙等地进行了上百场演出,在这期间,常香玉和剧社其他成员同吃苦,共患难,大家一起坐硬席座,睡硬板床。

香玉剧社的这次巡回义演,观看人数多达31万,仅售票收入,除去食宿费、交通费、服装道具费等必要支出外,剩余1527亿元人民币。

剧团回到西安的第2天,常香玉就将钱全部汇给了中国人民抗美援朝总会,委托该会购买一架战斗机捐献给志愿军空军。

不久后,常香玉捐献的米格15战斗机便飞赴朝鲜,和美帝国主义侵略者进行搏斗,并立下了赫赫战功,这架传奇的飞机也因此被中国人民空军命名为“常香玉号”( 后改名为香玉剧社号 )。

“香玉剧社”号战机回国后,被陈列在了中国航空博物馆内,供后人瞻仰、纪念。

当常香玉通过义演购买飞机捐赠志愿军的消息传开后,全国人民纷纷受到鼓舞,捐钱捐物支援前线的热情更加高涨,据统计,朝鲜战争期间,仅抗美援朝总会就收到了全国各地捐款约55650亿元,差不多等于3710架米格15战斗机。

除了捐飞机外,常香玉还曾亲自去了朝鲜一趟。

当时有一位叫做常宝堃的老艺术家在赴朝慰问时遭到了敌人的袭击,不幸壮烈牺牲,常香玉知道此事后十分义愤填膺,当即向组织提出赴朝慰问的请求。

1953年3月,常香玉正式被任命为中国西北人民赴朝慰问文工团第5团副团长,就在她即将奔赴朝鲜战场时,意外发现自己竟然怀孕了,为了避免影响到工作,常香玉和丈夫商议后毅然决然的做了流产手术,身体还没恢复就赶往了朝鲜战场。

常香玉在朝鲜总共待了170多天,在这170多天里,她和志愿军战士们一起爬冰卧雪,冒着枪林弹雨深入最前线为战士们演出,总共出演了近200场戏。

同时,她还受到了志愿军总司令彭德怀的亲切接见,彭德怀对常香玉和香玉剧团捐献飞机的行为十分感动,专门对常香玉说道:“我们志愿军感谢你!”

1958年后,常香玉夫妇开始在郑州定居,此时的她已经是中国戏剧家协会河南分会副主席,同时也是河南豫剧院院长,身上有着诸多的荣誉。然而,她却有一桩心愿未了:她想加入中国***。

常香玉曾不止一次地向所在地的党组织提交入党申请书,按照常理来讲,以她的觉悟和贡献,入党一事是不该存在阻碍的。

尤其是当常香玉当上河南豫剧院院长后,主动将香玉剧社的1万元现金交公,同时主动向组织提出了将她的工资从原来的800元降至300元的请求,这么高的觉悟,如何不能入党呢?

然而,常香玉提交的申请每次都没能通过,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和她的丈夫有着很大的关系。

原来,在和常香玉结婚之前,陈宪章曾经是国民党陕西省宝鸡市三青团分部书记兼中州小学校长。当时陈宪章向常香玉求婚时,常香玉曾提出了三个条件,第一,她不嫁当官的;第二不给别人做小老婆;第三,不能因为她是唱戏的就看不起她。

陈宪章为了和常香玉在一起,主动和原配妻子办了离婚手续,并辞去了三青团分部书记的职务,一门心思和常香玉经营剧社,之后两人才于1944年结的婚。

也正是因为陈宪章在国民党当过官的这一段“ 历史 问题”,让常香玉的入党一事变得十分困难。

党组织知道陈宪章是清白的,也知道他脱离国民党后,不但资助我党地下党的宣传工作,还被国民党当成***员抓到大牢里面去过。

但当党组织对常香玉进行考察时,总能听到各种各样的关于陈宪章的不好的议论,常香玉的入党问题因此就这么拖延了下来。

因为入不了党,常香玉曾在家里偷偷地哭过很多次,尤其是眼睁睁的看着梅兰芳、陈 伯 华、红线女、袁雪芬等戏剧艺术家都成功的加入了党组织后,她心里不由得更加难受了。

陈宪章看出了妻子心中的苦闷,于是主动跟她提出离婚,以“划清界限”。常香玉身边的一些人也劝她和陈宪章“一刀两断”,但常香玉并非无情无义之人,和丈夫相濡以沫了数十年,让她离婚,无疑比杀了她还难受。

常香玉曾专门找过单位党委书记,将心里的苦闷说了一遍,书记告诉她:“陈宪章的确需要你的帮助,但不是非要和他离婚不可。”

就在常香玉逐渐对入党一事感到希望渺茫的时候,转机出现了。

1959年4月,毛主席在郑州开会期间观看了经陈宪章改编,常香玉主演的《破洪州》,对常香玉的演出赞不绝口,还专门写信给周恩来总理推荐了这出戏。不久后,周总理通过国家文化部将《破洪州》列为国庆10周年献礼剧目,并专门安排河南豫剧团进京表演。

在这场演出中,常香玉精彩绝伦的表演给在场所有人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

1959年年底,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总书记兼国务院副总理的邓小平,到河南省考察时特意前往河南豫剧院看了常香玉的演出,并专门接见了她,对常香玉的表演赞不绝口。

不久后,邓小平在和中共河南省委的领导干部谈话时,专门询问了常香玉的情况。

当省委的同志告诉他常香玉的入党问题还没解决后,邓小平当即说道:“ 常香玉同志是在我国最困难的时候作出过重大贡献的人,她的入党问题如果在河南不好解决,就让我亲自做她的入党介绍人,由中央直接解决好了!你们河南不愿意发展她,我发展!

邓小平的这一“激将法”果然很灵验,没过多长时间,常香玉就在心向往之已久的党旗下宣誓入党了。

常香玉不但戏唱得好,对于培养下一代戏曲演员,将豫剧发扬光大一事也十分的上心。自1977年担任河南省戏曲学校校长后,常香玉先后培养出了汪全珍、李云、范静等优秀的戏曲演员。

1987年时,为了鼓励河南戏剧人才继续为河南戏剧作出贡献,常香玉决定自筹10万元人民币当做启动基金,成立一个“香玉杯艺术奖”。

为了筹措资金,常香玉亲自带着自己的女儿、女婿、孙女在内的豫剧一团,在全国举行巡回演出,成功筹集到了22万元,再加上 社会 各界人士的捐款,“香玉杯艺术奖”的基金达到了30万。

2003年12月,因罹患癌症在北京协和医院接受治疗的常香玉,应邀前往北京奥林匹克 体育 中心建筑工地看望来自河南老家的民工。民工们见到常香玉后非常激动,常香玉也被老乡们的热情所鼓舞,清唱了一段豫剧《柳河湾》。

演唱结束后,民工们纷纷上台和常香玉握手,常香玉也来者不拒,虽然因为病痛的原因浑身发冷,身上没有一点力气,但还是紧紧的抓着女儿的手,微笑着和民工们进行合影。过了一会儿,常香玉顶不住了,险些摔倒在地,之后被女儿紧急送回了医院。

谁也没有想到的是,这一次竟然是常香玉先生一生中的最后一次演出。

2004年6月1日,常香玉先生在郑州逝世,享年81岁。

一个月后,常香玉被国务院追授为“人民艺术家”。这个光荣称号,可以说是常香玉先生一生最好的写照。

常香玉是豫剧的代表人物。

常香玉原名张妙玲,1923年生于河南巩义,9岁起随父学艺,练就了“吐字重而不死,轻而不飘”的绝功。

她博采众家之长,集豫剧之大成,把豫东、豫西、祥符、沙河、高调等五大豫剧声腔派系熔于一炉,而且广泛采撷了河南曲剧、越调、京剧、昆剧、河北梆子及河南坠子等剧种和曲艺的声腔技巧,形成了深受广大群众喜欢的常派艺术。

常香玉生活十分简朴。那座不起眼的小平房,一住就是17个年头。她一辈子很少穿新衣服,衣服总是补了又补,缝了又缝,枕头是用旧衣服裹的。离开人世时,她穿的仍是平生最喜欢的一套旧衣服。

常香玉大师是一代豫剧宗师,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常老师这辈子不容易,道路坎坷。但是在艺术上,她是真正达到了顶峰,听她的唱腔是一种享受,一字一句都能送到观众耳朵里去。这种唱腔艺术值得年轻人很好地继承学习。

走进豫剧大师常香玉故里

说起常香玉,是河南人都可以说上一二,可常香玉的故里,却很少有人知道,更是无从说起! 近日,我来到常香玉故里,感受到了常香玉简介...
点击下载
上一篇:家谱的范本下一篇:赵氏家谱的迁徙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