禤姓怎么读?

栏目:资讯发布:2023-11-06浏览:3收藏

禤姓怎么读?,第1张

禤的读音是:xuān

释义:姓(东汉有禤纯旺,明代有禤元祖)

 禤中国汉字,一般用来作姓氏。“禤”姓氏是一个非常少见的姓氏。在经济发达、人员交流极其频繁的现代,对于一个人口数目极其少,但是却确实存在了几千年的姓氏来说,很多知识渊博的教授学者面对这个姓氏的时候依然是一面愕然,怀疑真的是否还有这个姓氏。

组词:姓禤。

出自:禤目前只作为姓氏来用,禤姓始祖纯旺公系东汉爱国名将马援的裨将。在汉光武帝时,建武十七春(公元41年)随马援南征交趾(今越南)。纯旺公,黄万定(均系山东青州人),授命为马部前锋,因戢功卓著,于次年得胜还军马授将公等人之战功一一申报皇上,皇上召见纯旺公当面封赏。公说:为何未听见赐我姓什麼氏。皇曰:赐“禤”字。因禤字左边是衣,故取不衣边,石边是帽。古代帽称冠冕,所以“禤”是取冠冕字之上头剖分四;又因武将的头盔大多插有羽毛,雉鸡尾。所谓雉尾高挑。故曰加上羽毛,便是“禤”字的右边。又因原来的“禤”字易之人们错读成“榻”字的发音,是时,公感已不姓,虽改也取个牵字之音以表示禤要(牵)著牛,永不抛弃牛,这是字组成后的读音来由传说。

造句:小明的班级里来了一位姓禤的转校生,她长得很快乐爱,小明很喜欢她。

禤姓是中国古老而稀少的姓氏之一,特别的是,这个稀少的姓氏因为起源的不同又分为两个读音。一种源于姬姓,出自人文始祖黄帝的后代北宫禤,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读作xuān;另一支源于赐姓,出自东汉初期汉光武帝给将领纯旺的赐姓,读作qiān。

禤氏是一个古老的汉族姓氏,但在中国大陆的姓氏排行榜上未列入前五百位,在台湾省也名列第五百八十四位,以青州和南越郡为郡望。两个方国灭亡后向四处迁移,后来迁移到齐国。居于山东青州府益都县野鸭屯。南迁的143姓中,禤姓赫然在列,移居于广东。到了元末明初之时,广东三水等地的禤姓人或做生意,或为避兵祸或因到广西为官等原因而迁到广西定居。另:东汉光武帝时,马援部将禤纯旺随马援平定二征,世袭镇守南疆,后裔世居于广西。故禤氏主要分布在两广地区。

南宋咸淳年间(公元1265~~1274年),始由南雄珠玑港迁居广州府属南海三都丰湖坊,又迁居于福建、三水、清远。明永乐时,又因经商者而留居广西横县, 后又有迁居灵山。禤氏发祥于防城县,就是现今的广西壮族自治区防城港市。就其历史沿革而言,是从防城、上思两县演变而来的。禤顺明在《禤姓源流及木崀分支历史初考》中认为:禤姓到明朝时期才有记载,极可能从杨姓中分化从来的。依据是:一禤氏族规禁与杨姓通婚;二有祖上传说明朝老祠堂祖牌刻有由杨姓分立出来的记载。禤姓的粤北三连共有一千三百余人,分布:连州湟村七百多人、保安镇二百多人,连山上草一百多人,连南寨脚村近二百人,寨岗铁坑和寨南木崀村共二百多人。禤氏在连山太保黑山金鸡咀村尚有一百多人。有人认为,关于“立禤字是为纪念先祖南越王赵佗”的说法比较可信。现在不少禤氏祠堂或神龛上书的多是“南越郡”字样。因为各种原因,禤氏一族的长辈都说不清楚这“南越郡”是甚意思,只知道是先辈留下来的。

经多年的迁徙,中国大陆禤氏多分布于两广、湖南、上海、北京等地区;台湾、香港等也有分布。海外的禤氏主要分布于美国、加拿大、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越南、法国等。纯旺公平二征后,留守,故一支在防城,防城的禤氏也有不少迁居上思。

禤(xuān),中国汉字,一般用来作姓氏。

名称:禤

拼音:xuān

笔画:15

部首:礻

释义:姓氏。"禤"姓氏是一个非常少见的姓氏。在经济发达、人员交流极其频繁的今天,对于一个人口数目极其少,但是却确实存在了几千年的姓氏来说,很多知识渊博的教授学者面对这个姓氏的时候依然是一面愕然,怀疑真的是否还有这个姓氏。

禤氏主要分布在广西、广东、海南三地,而广东省主要的分布地域有:肇庆高要、四会,清远连州、连南、连山、清新、佛岗。广州从化、白云区,江门恩平等。分布范围很广泛,但是在分布的多有地段人口都不是很多。以前,通讯不甚发达,所以即使是本姓氏的人也不清楚本姓氏的人数到底有多少。笔者曾经查阅过中华姓氏大词典,作为收录中国现姓氏最全最权威的词典,词典禤姓的分布范围更加广泛,大陆分布的地方有两广,湖南,上海,北京等地区。香港,台湾也有分布。而海外的美加,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越南、法国等都有分布。还列举了几种的外文拼音方式(xuany、suan、suany、quany、huen)这几种词典都是列据出来的。联系到姓氏本身分布范围也很广泛,在普通话读音是(xuan,音轩),广州话读音是(圈),所以确定以上音节在外国确实是这样的拼写。另外笔者记得有个一篇新闻报道说美国在伊拉克战死的士兵中,有个美籍华裔士兵也是禤姓。那么肯定了这个姓氏在世界范围也是广泛的存在。其次,关于禤姓氏来源,更是所有禤氏宗亲和关心这个姓氏来源学者的心头之急,因为经历历代战乱,很多存在的资料或是流失,或焚毁。

“禤”姓氏是一个非常少见的姓氏,在经济发达,人员交流极其频繁的今天,在通讯发达的今天。很多知识渊博的教授学者面对这个姓氏的时候依然是一面愕然,怀疑真的是否还有这个姓氏,对于一个人口数目极其少,但是却确实存在了几千年的姓氏来说。 首先,禤氏主要分布在广西、广东两地,而广东省主要的分布地域有:肇庆高要、四会,清远连州、连南、连山、清新、佛岗。广州从化、白云区,江门恩平等。分布范围很广泛,但是在分布的多有地段人口都不是很多。以前,通讯不甚发达,所以即使是本姓氏的人也不清楚本姓氏的人数到底有多少。笔者曾经查阅过中华姓氏大词典,作为收录中国现姓氏最全最权威的词典,词典禤姓的分布范围更加广泛,大陆分布的地方有两广,湖南,上海,北京等地区。香港,台湾也有分布。而海外的美加,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越南、法国等都有分布。还列举了几种的外文拼音方式(xuany、suan、suany、quany、huen)这几种词典都是列据出来的。联系到姓氏本身分布范围也很广泛,在普通话读音是(xuan,音轩),广州话读音是(圈),所以确定以上音节在外国确实是这样的拼写。另外笔者记得有个一篇新闻报道说美国在伊拉克战死的士兵中,有个美籍华裔士兵也是禤姓。那么肯定了这个姓氏在世界范围也是广泛的存在。其次,关于禤姓氏来源,更是所有禤氏宗亲和关心这个姓氏来源学者的心头之急,因为经历历代战乱,很多存在的资料或是流失,或焚毁。所以无论是禤氏各地族谱,还是各种资料也有互相矛盾之处,在这里,主要列举下列各种说法供大家参考。 一帝王赐姓:“禤姓系封建帝王所赐的一个姓氏,禤姓始祖纯旺公系东汉爱国名将马援的裨将”。这是最集中的一个说法。有资料记载:禤姓始祖纯旺公系东汉爱国名将马授的裨将。在汉光武帝时,建武十七春(公元41年)随马授南征交趾(今越南)。纯旺公,黄万定(均系山东青州人),授命为马部前锋,因戢功卓著,于次年得胜还军马授将公等人之战功一一申报皇上,皇上召见纯旺公当面封赏。皇问曰,你功不小,你想当什么官呢因公一时想不出官阶名称,便说:“请皇上封个大大官我当”。当时不知是由于方言所造成的发音不同,抑或皇上听走了耳,结果把大大听成代代。皇上当即说:好!你要当个代代官吗!现就封你为平夷大夫钦州世袭时罗都总守。皇上还说:你与一般类似此官阶的人不同,你可以有事随时入朝面君陈奏。现赐你朝服一套(包括帽盔一顶(穿起出入朝门通行无阻。公受封准,想到自己有名无姓(一说公原姓牛)能得到皇上开金口赐个姓也是极其荣幸的,因此,便又奏请赐姓。公数次开口奏请,皇上因与其它朝臣正在商讨国事,无暇顾及,但又见公还在想什么似的,便用手接连地指指公手捧的御赐朝服(朝服装在一本合内)。公未领其意,欲再奏请,后旁有一大臣说,圣上己奏准了。公说:为何未听见赐我姓什么氏。大臣说,圣上接连指合已经是赐你了,你不要耽误皇上外断天下大事的宝贵时间,无事可以退朝了。公不得已便退朝,返回后,与一些有文墨的部下、同僚详谈面君受封,以及赐姓等情。公说:皇上连连指合,是赐我姓合吗众说纷纭,有些人说姓合不太雅听,有些则说,管它雅不雅听,反正是圣上赐的姓就是无上光荣,有些则又说,先把合打开看看有否赐姓字。把合打开没有赐姓字,只有武将穿和帽。一些好奇的人便把赐姓和赐衣帽起来做文章,并很快将所赐衣帽拼成一个“禤”字。因禤字左边是衣,故取不衣边,石边是帽。古代帽称冠冕,所以“禤”是取冠冕字之上头剖分四;又因武将的头盔大多插有羽毛,雉鸡尾。所谓雉尾高挑。故曰加上羽毛,便是“禤”字的右边。又因原来的“禤”字易之人们错读成“榻”字的发音,而把姓禤的叫成榻姓,听起来很瘌耳,的确很不雅听。为了有个区别,不致被人们辩别错,大概姓禤的人,很多年前就把“禤”字右边上头部分“曰”改为“四”,即得到现在的“禤”字。 “禤”字的发音是与“牵”字相谐,这是取纯旺公原姓牛之说的缘故。是时,公感已不姓,虽改也取个牵字之音以表示禤要(牵)着牛,永不抛弃牛,这是字组成后的读音来由传说。这个说法是得到最多人认可的一个说法。还有《清远文志十一》:“禤祖隶伏波将军帐下为先锋,有志安民,谋勇兼备,所向披靡,事定留守夷界,威镇八洞世袭平夷大夫。有金牌银印相传”这样的记载。这是目前流传最多的说法。并在禤姓最集中的广西防城一带广为流传。 二禤字是为纪念先祖南越王赵佗”的说法:依知道的情况来看,也比较可信。现在不少禤氏祠堂或神龛上书的多是“南越郡”字样。因为文化程度较低及其他原因,禤氏长辈都说不清楚这“南越郡”是甚意思,只知道是先辈留下来的。大家知道赵佗是南越的第一代国主、皇帝。后来尊汉而削去帝号。但是在其治下的80多年,南越发展甚快。如果禤姓先祖是赵佗,那么禤姓真的是不折不扣的岭南土著居民。 三以一些地方记载,也有这种说法:禤姓到明代才有记载。传说有: (一)说禤氏元代以前是武宗,即将门之家,在明洪武年间从军归户,报户主籍而取禤姓。立禤字为姓是为了纪念将军祖先之意,即以古代将军的“示”字旗为禤字的偏旁,禤字右上角的四代指将军背后的四面令旗,右下角的羽代指将军的铠甲。 (二)说立禤字是为纪念先祖南越王赵佗。因为其郡望是南越郡,俗称南粤堂,有人便据以猜析。示:王者也,王者的讲话、发文称示;四:代佛指四海,羽:代指王者的龙袍。 (三)说禤氏祖先在元明之际,为避白莲红巾军,隐居乡野,以避灾祸。 以上三种都是笔者在参阅大量地方志以及综合一些资料得来的结论,但是对于以上得资料笔者也有自己得疑问。对于广东韶关南雄珠玑巷想必很多朋友都知道,它是广东先民从原来祖居地南迁得时候的第一站。参阅资料,当年南迁的143姓中,禤氏赫然在列。那么禤氏到底是不是岭南这边土著姓氏在这里所有的人都会打一个很大的疑问。于是笔者又找到有关这样的记载:禤氏人与轩辕古帝王后代有着千古不解之缘,据史料记载,商朝曾有过两个方国也称禤国, 一个在山西长治市的境内,另一个在山东地郓城据说是黄帝曾孙受封地,后周文王姬昌败了耆国即禤国(当时耆字与禤字通用),该部落的后代才改为与原姓第一字轩同音的国姓为姓,才有当今的禤姓人禤姓来源应追根溯源到商周时代。按照这种说法那么禤氏应该来源于北方。但是现在北方原住民中只有轩姓的(这个姓氏在中国很多地方有,人口也比禤姓多的多)而没有禤姓。这两个姓氏是否原来就是同一个姓就如丘和邱,付和傅一样的原来就是同一个姓氏,笔者不得而知。 还有一种说法:禤姓极可能从杨姓中分化从来的。 依据是:一禤氏族规禁与杨姓通婚;二有祖上传说明代老祠堂祖牌刻有由杨姓分立出来的记载。

青 州:青州得名甚早,在古代是《禹贡》中的“九州”之一,位于今山东半岛中部,大体指泰山以东至渤海的广大区域。《禹贡》中记载:“海岱惟青州”。上古时期为东夷之地。至夏、商王朝时期,先后为爽鸠氏、季则氏、逄伯陵氏所据。西周初期封吕尚为齐侯,地始归于齐国,之后历春秋战国之世,均为齐国所属。西汉武帝元封五年(乙亥,公元前106年)设青州刺史部,驻广县。东汉时期为州名,辖郡、国十一,县六十五,治所在临淄县,故城址在今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北部,辖境相当于今山东临南以东的北部地区。西晋怀帝永嘉五年(辛未,公元311年),曹嶷弃广县,筑广固,为青州刺史治。东晋安帝隆安三年(己亥,公元399年),慕容德攻陷广固,定为南燕国都,这也是山东唯一一个作为朝代首都的地方。后南朝宋武帝刘裕灭南燕政权,夷广固,筑东阳城,置北青州刺史治于此。北魏献文帝皇兴三年(己酉,公元469年)拔东阳城,仍为青州刺史治。北魏孝明帝熙平二年(丁酉,公元517年)增筑东阳城南郭,即南阳城。北齐文宣帝天保七年(丁丑,公元557年)迁益都县治于东阳城,移青州府治于南阳城。隋朝时期为青州总管府治,后改为北海郡治。唐朝初期复为青州总管府治,后又改为北海郡治。宋朝时期为京东东路路治。金国时期为山东东路益都总管府治。元朝时期为山东东西道宣慰司治。明、清两朝时期,为青州府治。民国时期为益都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青州归昌潍地区(今山东潍坊)管辖,1986年撤县改为青州市。2003年全市辖六个街道、十五个镇,即王府街道、益都街道、昭德街道、王母宫街道、东坝街道、云门山街道、弥河镇、王坟镇、五里镇、庙子镇、邵庄镇、普通镇、东高镇、高柳镇、朱良镇、何官镇、口埠镇、东夏镇、谭坊镇、郑母镇、黄楼镇;山东青州经济开发区。

南越郡:亦作南粤郡,即今两广(广东、广西)之地,治所在番禺(今广东番禺)。东汉时期兼指南越、闽越。秦朝末期,南海龙川令(今广东龙川)赵佗兼并桂林、南海、象三郡地(今广东、广西及越南北部地),自立为南越武王。汉朝初期,南越虽对汉称臣,实为一割据政权。赵佗死后,三传至其五世孙赵兴为王,汉武帝要统一南越地区,于汉元鼎四年(丁卯,公元前114年)派遣使者安国少季、终军等去招抚赵及其母王太后樛氏入朝。南越王赵兴及王太后都同意归附内属,但丞相吕嘉坚决反对,起兵杀死了南越王、王太后和汉使。汉武帝于汉元鼎五年(己巳,公元前112年)秋发兵十万攻南越,于次年冬俘获吕嘉,平定南越全境。汉武帝曾封闽越贵族余善为东越王,吕嘉反汉时余善曾与通谋。至汉元鼎六年(乙丑,公元前111年)秋,余善又起兵杀汉军三名校尉,于是汉武帝再命大军往讨,至汉元封元年(辛未,公元前110年),东越贵族杀余善请降,事平。此后南越国消,其境被置为南越郡。

防城县:即今广西壮族自治区防城港市,就其历史沿革而言,是从防城、上思两县演变而来的。防城县历史悠久,远在新石器时代,防城的先民就已在这块美丽的土地上生息、繁衍。先秦时期,防城地区属于百越之地,秦始皇统一岭南后,归秦置之象郡所辖;汉朝时期为合浦郡地,三国至晋朝时期仍属于合浦郡地(三国期间为吴国辖地);南朝宋、齐时期为宋寿县地,属交州管辖,梁、陈时为宋京郡安京县地,属安州管辖;隋、唐朝时期为钦州辖地。宋朝时期仍隶属钦州管辖,并开始有“防城”之称。元、明、清三朝隶属钦州或廉州;至清朝光绪十四年(公元1888年)划出钦州西部设置防城县,隶属广东省。民国时期至解放初,仍属广东省辖。防城县在1951~1955年6月划属广西壮族自治区,1955年7月~1965年7月复归广东省。其间,1957年将防城县划分为十万大山僮族瑶族自治县、防城县;1958年5月,经国务院批准,十万大山僮族瑶族自治县更名东兴各族自治县,1958年12月,防城县、东兴各族自治县合并后,称东兴各族自治县,县城设在东兴镇。1965年8月,东兴各族自治县又划归广西壮族自区。1978年11月,经国务院批准,县城从东兴镇迁到防城镇,县名改为防城各族自治县。1984年国务院批准防城港区与北海市等一起列为全国十四个沿海开放城市,1985年3月,中国***广西壮族自治区委员会、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决定设立地级编制的防城港区,直接由自治区领导。上思县历史悠久,至少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在这里活动。秦朝以前,上思属百越之地;秦朝时期属象郡;西汉时期羁縻于合浦郡;东汉至三国时期属郁林、合浦二郡地;晋朝时期属晋兴郡地;隋朝时期曾一度置镇守,不久复属郁林郡地。到了唐朝天宝元年(壬午,公元742年)初在今上思境内东北部设羁縻上思州,“上思”的名称从此使用。解放后,仍称为上思县,1950年属南宁专区,1951年属龙州专区,1952年7月划属钦州专区,1953年12月又从钦州专区划给了桂西壮族自治州的邕宁专区,1958年12月,归属南宁专区,1965年8月至1993年4月属钦州地区。1993年5月23日,国务院批准撤销防城各族自治县和防城港区,设立防城港市(地级),以原防城各族自治县和防城港区的行政区域为防城港市的行政区域,将钦州地区的上思县划归防城港市领导。防城港市辖防城、港口两个区和上思县。同时,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决定,原东兴经济开发区(县级市)划归防城港市领导,按处级建制管理。防城港市辖港口区、防城区、上思县和东兴市(县级市)。东兴市(东兴开发区)位于防城港市南部,现辖东兴,江平两个镇,二十五个行政村和五个行政街,是我国通向东南亚唯一最便捷的水陆门户。1989年中越关系改善以来,两国商业往来日盛,国内外商贾云集此地,东兴成了中越边境贸易最活跃的地方。 青州堂:以望立堂。

南越堂:以望立堂。

防城堂:以望立堂。

禤是中国古老而稀少的姓氏,这个稀少的姓氏的读音是(xuān)。 详细字义 姓名:仕西汉朝有禤澈清、禤驾龙;明朝有禤明德、禤元祖。

禤姓是中国古老而稀少的姓氏之一,特别的是,这个稀少的姓氏因为起源的不同又分为两个读音。一种源于姬姓,出自人文始祖黄帝的后代北宫禤,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读作xuān;另一支源于赐姓,出自东汉初期汉光武帝给将领纯旺的赐姓,读作qiān。

来源

禤姓源于姬姓,出自人文始祖黄帝的后代北宫禤,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传说,禤氏起源于黄帝之后北宫禤,其后裔在商朝时期封有两个方国:一个在今山西省长治市,另一个在今山东省郓城县。

周武王姬发灭殷商之后,这两个小方国也随之灭亡,国人向四处迁移,后来迁移到齐国境内,居于今山东青州府益都县野鸭屯。后在战国末期随着躲避战乱的迁徙大流向长江以南迁移,当时南迁的一百四十三个姓氏族人中,禤氏赫然在列。

该禤氏一支移居于广东南雄珠玑港一带,南宋咸淳年间(公元1265~1274年),又由南雄珠玑港迁居广州府属南海三都丰湖坊,后再分迁居于福建、三水、清远等地。

禤姓怎么读?

禤的读音是:xuān释义:姓(东汉有禤纯旺,明代有禤元祖) 禤中国汉字,一般用来作姓氏。“禤”姓氏是一个非常少见的姓氏。在经济发达、...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