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氏家谱的重修家谱
家族之修谱,犹如国家之修史,地方之修志,自古以来,都十分重视。也是宗族文化得以流传于世、发扬光大的重要保证。一般修谱的间隔时间为30年。1949年以来,受各种因素影响,家谱一直被视为封建遗毒,“文革”期间,列为“四旧”,“横扫”、“火烧”,至今还使一些人谈谱色变。粉碎“四人帮”后,家谱逐步受到重视。其中山东省临清市牛张寨《牛氏族谱》有幸保存了下来,此谱始创于清朝顺治四年,现存光绪年的手抄本一部,有几篇修谱序言详实的记载了本支牛氏家族的祖训和一些特殊历史事实,为我们留下了十分宝贵的精神财富。这是一套非常珍贵的家族档案。1984年,国家档案局、教育部、文化部发文指出:“宗谱是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亟待发掘的一部分”,1995年11月20日《人民日报》又刊载了《家谱学待光大》一文,家谱研究从此有了新的起色。
牛氏系出中天司徒之后子主祭至孙成汤原姓于,世封商伐夏而有天下。历纪六百四十四年,相传二十有八君主,至殷纣王无道崇妲己,任崇侯狎侮五常毒病之四海,纣庶兄比干谏而死,箕子作狂而为奴,微子叹月残害兄弟不如挂冠而去,出五朝门时举目观看,太阳已过午时,遂以午字出头即是牛字,因而改为姓牛,此是牛氏所有来也时至元朝太宗天下平定,有圣定,有圣临川祖籍贯山东因官上河南开封府尉氏县,又出任山西省洪洞县后,寄籍山西洪洞椿树街衍生子三人,长子讳洪顺宗时由翰林院编修官居吏部天官;次子讳裨顺宗时由翰林院检订后坠陕西省三边总督;三子讳超顺宗时武进士出身因征南有功,后封为满汉大将军。
历后各生六子,同堂兄弟一十八位聚首何乐如此,至大明朱元章平定天下,迁民领者一家而故乡难留。
我祖兄弟一十八领先人装载守资并带大锅壹个,由山西迁居河南开封府郑州汜水县西十里亭,迨至红小泉贱人作乱,恃众抢掠。我祖兄弟一十八人各持弋戟以敌红贼,及战至三天三夜,我祖兄弟众人知势难敌,遂将大锅破分一十九片后,各执一片,闺女一片,婆家汝阳杨氏以为后记。以求生路分四面八方而去,各投亲戚为安身之所。后知颖祖骑至北直隶,堡祖以奔直肄,迁祖奔至山东,翼祖复回洪洞,其余兄弟一十四人皆散河南。以后兄弟难忘,各通信息,约定每年十月初一日十里亭对锅而会,及知迁居外省者四人,寄居本省者十四人。所谓根深叶茂,源流不息,迄今四百余年。我祖宗而身始得其来,而沐其教泽也。因地少人多,无以为养,遂以技艺四方以为糊口之资。因而远历外省近关本郡,乃一十八祖之寄居者,历历可考也。
有同祖而能明其世系者载之。同族不明世系者阙之。如密县而知郁祖之后,鄢陵而知志祖之后,洛阳而知秉祖之后,以及汝宁、上蔡、陈州、西滑、怀庆、温县无不秩然有序,昭然不索各名某祖之后。而为吾所观而目睹者也。慨然于祖宗功德不忘,水源木本之至诚而念也。楷祖迁济居地县东五里河。秉祖迁洛阳居城东牛家集(即今之潘寨)。末祖居汝宁固始县城内。抗祖居归德鹿邑县城中。捷祖居郑州牛家岗。铨祖居西滑。青祖居祥符东北,村名系沙滩。秦祖居夏邑东北庄名金刘家,健祖居密县东五十里后又分居八里岗,鹏祖居孟县后移温县西河村,志祖居鄢陵,世居亦各牛家集。园祖居上蔡县东牛家庄。栾祖居太康县东南水家寨。颖祖居宪 平县牛家大场。堡祖居泗州肝贻县城南边属江南凤阳。翼祖归洪洞县椿树街。颖祖山西平阳,迁祖居冠县东五县河附山东之东昌,又移至惟恐不远矣,皆身依岳家。
始祖讳川字圣临开封府尉氏县人,祖居仪封县,元太宗元年甲子科举人乙丑科进士,原任河南府教谕、堡山西洪洞县知县,后寄籍县南二十里椿树沟,其墓在尉氏县东中岳庙东山,配马氏生三子,长子名洪,次子名裨,三子名超。
洪祖字碧波娶李氏系阳府李翰林之女,元顺帝正十一年辛卯科举人、壬辰科进士、翰林院编修坠吏部上书天官,后告老还乡,生六子:楷、秉、来、抗、捷、铨。
裨祖字程波,娶郭氏,系洪洞县郭部吏部侍郎次女,元顺帝正十四年甲午科举人、乙末科进士,入翰林院检封坠陕西省上边总督,生六子:青、健、郁、颖、秦、堡。
超祖字振波,娶陈氏阳城县武殿大学士陈公之女,元顺十七年丁酉科举人、戊戍年科进士,后征南有功,帝封为征南大将军、满汉大将军,生六子:鹏、志、园、翼、栾、迁。
以上是川祖三子并十八孙也。
洪祖后 六子
楷字大儒,娶女郝氏系源县郝总兵长女,生六子,住县东五里河;秉字璨然,太学士,娶黄氏,系洛阳县黄汉林第六女,生四子,住县东西牛家集(即今之潘寨),后第三子分居城内,次子移居伊南蒂驾庄(即今牛家庄),四子移居洛阳七立射庄。长子孙系支:来字奏凯,宋贡生,娶刘氏谷始县民女,生六子,住汉宁府固始县城内;抗字超西,太学生,后选园州,娶李氏系鹿邑县城内;捷字会九,廪膳生娶女郑州张翰林之女,生好六,俱廪膳生员住郑州东牛家岗;铨字奉简,太学生,娶女裴氏,系西滑县牛家集。
裨祖后 六子
青字奉白,廪膳生,娶妻生三子,贪婪祥符县东北沙滩村;健字乾乙,贡生,娶妻刘氏系汤阴县民女,生七子,住彰德府怀县东沙滩河村;郁字文培,武举生,娶妻张氏,系密县民女,生五子,住县东五十里分店八里岗;秦字西会,附生,娶妻周氏,系夏邑县民女,生三子,住夏邑县东北金刘家;颖字奉州,太学生,娶女陈氏,系保定府完平县民女,生八子,四进士二举人一贡生一附生,住完平县牛家大场;堡字路有,廪生,娶妻薛氏,系盱眙薛宰相之女,生六子,住凤阳府泗州盱眙县城南边。
超祖后 六子
鹏字程九吏元,娶妻薛氏,系孟县民女,生四子,住温县西河村;志字盖山,廪生,娶妻相氏,住开封府鄢陵县南牛家集,生五子;园字百生,武举生,娶妻孙氏,系上蔡县民女,生四子,住县东牛家庄,又分居城内;翼字鹏飞,廪生,娶妻徐氏,系洪洞县徐公树之女,生十子,六进士二举人一贡生一副榜,住洪洞县椿树沟;栾字伯纯,太学生,娶妻高氏,系太康县民女,生二子,住太康县东南水家集;迁字伯移,廪生,娶氏卫氏,山东省冠县卫宰相之女,生六子,住东昌府冠县东五里河 牛氏家谱,载明始祖,讳川墓在尉氏县东岳庙东山,于楷祖十四世孙讳凤山系状元汜水县居住。囡子名宣于同治四年乙丑科中武贡生,殿试一甲第一名钦点,金殿传膳奉旨旧里先庙祭祖,囡思追考始祖之墓,并一十八祖宗嗣于腊月初自至密县祭郁祖,又赴鄢陵祭老祖,又赴尉氏祭超祖,又复始祖之墓。族众均原知者,在三查问,有一牛典,据程说,河水未波以前,东岳庙东山四十余步,有一墓冢,传问是牛氏墓坟之地,被他人侵占,又进朝控告,将地争回,经河水涨后,迄今不知有墓冢否。于是遂者领路到墓冢查看,仍有墓冢形迹,上有砖头数块,查问该庙主持者,俱程牛氏老坟,复询地主贵孙,亦系牛进朝将此坟地三亩捌分立约新当价钱三十二仟,又托身添起坟地等处余,因着人将冢封起竖立旗杆一对,复嘱族从务清明节以前将碑竖立此查真实,乃始知其为牛氏始祖之墓也。
春秋战国至隋唐时期
木有本而后生千枝万叶,水有源而后分东流西派。
宋微子公元前十一世纪建国,经历厂西周、春秋、战国三个时期,到公元前286年被齐、魏、楚吞并,建国时间长达近800年。其前期和中期,政权比较巩固,经济、军事势力比较强大,积极参与了大国之间的争霸活动,在历史上产生过重大影响。牛姓产生后,随着宋国的强大,其子孙不断发展壮大,并不断向外迁徙。从那时到现在有2700余年,牛姓子孙已从发祥地宋国北渡黄河,南徙长江,纵横万里,散居九州,且辗转播迁,走向世界。
[春秋战国至隋唐时期]牛姓在得姓以后,便以宋国故地为中心向四周发展。根据史料记载,至少在春秋时期,牛氏已有人离开宋国,到其它诸侯国做事和做官,如当时的晋国(今山西曲沃西北),有牛谈,为赵简子家臣,有勇力”。战国时,赵有贤士牛畜、将军牛翦;秦有大儒牛缺、豪族牛双;楚有牛臣巢等人。
到了汉代,牛氏发展至甘肃省陇西一带(今甘肃临洮),名人辈出,有护羌校尉牛邯,主簿①牛祟等,牛邯、牛祟的子孙旺盛,在陇西很快形成望族。根据唐《元和姓纂》记载,商汤这一支以牛为氏的家族,过去是以陇西地区为繁衍中心的。
从《唐书·世系表》、《元和姓纂》等有关资料可以看出:牛崇世居陇西,牛邯始居陇西,后徙安定,再徙鹑觚(今甘肃省平凉市灵台县),三国牛金将军之子为避祸也逃至安定,这些牛姓子孙,繁衍到南北朝至隋唐时,大至可分为三支。一支为:牛兴(牛邯孙)、牛遵、牛元亮……至牛肃为岳州刺史,唐开元二十八年到怀州,曾祖、大父皆葬河内(今河南省沁阳市)。二支为牛元定(牛金之子)……辽炽、辽允至牛弘为隋吏部尚书。三支为牛通、牛会、牛意至牛仙客为唐玄宗时宰相。可见到隋唐时,牛姓从陇西、安定的繁衍中心已播迁到首都长安及全国许多地方。
①主簿:古代官名,负责文书、印鉴等,中央、地方郡县都设有。
唐宋至元末明初时期
唐宋以来,由于经济发展,两个封建王朝都有较长时期稳定的政治局面,因此人口得到迅速发展。牛姓的分布地也就更广,今山东、山西、河南、河北、陕西、甘肃、江苏、浙江、安徽等省的许多地方都有牛姓子孙聚族而居。牛姓出现了不少历史名臣、诗人、词人等,如唐后期宰相牛僧孺、五代后梁宰相牛存节、词人牛峤、牛希济等著名人物。
元代是牛姓发展的一个鼎盛时期,许多牛姓人在朝中当官,史称“牛氏元半朝”,意思是朝中有近一半的官员姓牛,这显然为夸张之词,但也从侧面说明,这一时期牛姓人口发展较快当官较多。元末明初,由于种种原因出现了一支迁徙到五省十八县的“打锅牛”,也出现了“扁担牛”、“鞭杆牛”等迁徒分家的史实,这既是牛姓家族史上的一次悲剧,也为牛姓大发展带来了又一次机遇。
相传六百多年前,河南荥阳汜水镇(古汜水县)十里村(当时叫十里亭牛占村)有一牛姓大户人家。据说是元末从山西洪洞迁来住在此处。长者叫牛川,元朝泰定乙丑年(1325)进士,任过洪洞县令。他有三个儿子,分别叫牛洪、牛裨、牛超,都曾在元朝做过大官。他们三兄弟又各有六个孩子。牛洪六个孩子叫楷、炳、来、杭,捷、铨;牛裨六个孩子叫青、健、郁,秦、颖、堡;牛超六个孩子叫鹏、子、园、翼、栾、迁。全家堂兄弟共——十八人。不但人口众多,而且家大业大,正所谓“名宦寄籍,大家迁来,财贿多有,仓粟必丰。”据济源市南官庄《牛氏族谱旧序》记载,当时有“地百顷,牛千俱”,一家人迁此居住,“欢欣鼓舞”,和睦相处。
谁料好景不长。元末明初,朝代更替,战乱频繁,盗贼峰起。荥阳这一带也极为动荡。据道光十八年(1838)荥阳穆沟村《牛氏宗谱序》记载:当时“一门济美”的十八兄弟,遇“红军作乱,势不能聚,而又恐后日无可考据也,遂将食锅分为十八片,兄弟各持其一,投亲友而去。故当时号为十八锅牛家,又号为打锅牛家”。这就是“打锅牛”的起源。济源、温县、密县,巩县、林县以及山东、山西等全国各地的“十八锅牛家”后代,族谱上也都大体作了这样的记载。
相传弟兄十八个,与贼人打了三天三夜后,知难以再住在一起,被迫“怀揣锅片,手持利刃”,逃往他乡。后来明朝政权,逐步巩固,天下太平。十八兄弟中的老大牛楷由“济源回汜水县,兄弟难忘,互通音信,择期会于城西十里亭”,于农历十月十九日,在十里亭山寨门前,筑一高台,举行了隆重的对锅认亲会。
十八兄弟通过对锅认亲会,乃知当年离散后,跑到黄河南岸、北岸的都有,“居中州者十四人,居外省者四人”,到外省的有:牛颖到河北完县(现改名顺平县),牛堡到江苏盱眙县,牛迁到山东冠县,牛翼又回到山西老家洪洞。“兄弟难忘”,于是约定每年对锅这一天聚会。不想事与愿违,根据济源南官庄《牛氏族谱旧序》记载:“其后子孙繁衍,县官恐生事端,因诈呼为白莲教,众兄弟畏惧,不敢再聚,始书家谱,州城府县,确切说明,各带一本,以昭示来许。”这就形成了古今家族史上少有的《十八祖迁居地址歌》:
楷济源,丙洛阳,来在固始鹿邑,捷居郑州地,铨在西华乡。六祖洪爷后子孙记莫忘。
青祥符 ,健林县,郁居密县颖居完,秦居夏邑地,堡在盱眙县。六祖裨爷后子孙记心间(祥符即现在的开封)。
鹏温邑,子鄢陵,园居上蔡翼洪洞,栾庄太康南,迁在冠县东。六祖超爷后子孙记心中。
(上述黑体字是十八弟兄名,有横杠的字是迁居地址。)
这首迁居地址歌,打锅牛氏代代相传,子孙大都能详背此歌,有的地方还把祖上拿的锅片也编成歌,留给子孙。如:济源楷祖后代的“锅片歌”:“上有边,下有尖,六寸长,八寸宽,重量一斤贰钱叁。”(见济源石露头《牛氏家谱》)。所有这些已成为同宗之间相识、相认、相互团结的有力纽带,极大地增加了同族之间的凝聚力。
这首迁居地址歌说明:当时打锅牛氏已播迁到五省十八县,已从汜水,走向中原,开始走向全国。难得的是这十八弟兄又生了整整一百个儿子。使这个家族迅速兴旺起来,这百名后代,个个有名有姓,家居何方,迁往何地,家谱中大都有明确的记载。下边举三例,略加说明:
l、牛楷一支,六个儿子
长子牛翔后代主要分布在荥阳、巩义、武陟、偃师等地。次子牛林后代主要分布在荥阳、巩义、济源、原阳、唐河、山东菏泽,陕西宝鸡、福建、湖南、云南、新疆等地。三子牛春后代主要分布在新安县、黄河南岸元山等地。四子牛谌后代主要分布在济源、沁阳等地。五子牛广后代主要分布在济源等地。六子牛景后代可能到唐河一带。
2、牛丙一支,四个儿子
长子牛水彩后代主要分布在洛阳、洛宁、偃师等地。次子牛贵彩后代主要分布在伊川、宜阳、偃师、登封、栾川等地。三子牛坤彩后代主要分布在洛阳、宜阳等地。四子牛绘彩后代主要分布在孟津、温县、新安、陕县、宝丰、南阳等地。
3、牛鹏一支,四个儿子
长子牛得泉后代主要分布在温县等地。次子牛得茂后代主要分布在孟县等地。三子牛得材后代主要分布在沁阳等地。四子牛得林后代主要分布在巩义等地。
以上列举了十八兄弟中三支后代播迁概况,观其一斑,略知全貌。可以看出,打锅牛氏子孙,枝繁叶茂,家族兴旺,已繁衍成一个遍及五湖四海的大家族,这个大家族,以“打锅”为特殊标志,聚有极强的亲和力和凝聚力。
明清至近现代时期
这是牛姓人口逐步向南方、向边疆、向诲外发展的时期。
明末清初,有牛姓人口移居台湾,清朝中叶以后,有牛姓人口去海外谋生,有侨居新加坡、马来西亚、菲律宾的。国民党离开大陆退守台湾时,也有部分牛姓人口去了台湾。1979年前后,一些去台牛姓人员倡议成立了“牛氏宗亲会”。1982年在去台人员牛方仁等同族人员的主持下,恭修了《牛姓十八锅支系家族归谱》,为台湾、东南亚等地牛姓子孙寻根问祖做出了积极贡献。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0多年来,随着我国国际地位的提高,更有不少牛姓子孙到海外经商、求学、办企业、搞科研……有些人已成为世界知名人士,如现居美国的著名生物学家牛满江,就是河北人。可以说,牛姓子孙同全国各族人民一样,不但在原籍奋发图强,摘好家乡建设,而且也有不少人走出家门、走向世界,为祖国建设、为人类发展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起源主要有四:①出自子姓,商汤后裔。据《通志·氏族略》、《元和姓纂》及《唐书·世系表》载,周武王封微子(纣王庶兄)于宋,以奉汤王之祀,微子之裔宋司寇牛父之后,以王父字为氏。②寮姓改牛姓。据《隋书》及《路史》载,隋代牛弘,其父寮允为北魏侍中,赐姓牛(一说三国魏大将军牛金之后,为避难改寮姓,至寮允赐复本姓)。③形成于民间。农家与牛为伴,终日不离,有的就以牛为姓。④出自他族。明清时云南丽江府石鼓、中江等地土把总有牛姓,为纳西族;清满洲人姓,世居沈阳,归镶黄旗包衣管领;今满、藏、土家、蒙古、东乡、回、朝鲜、彝等民族均有牛姓。 始祖:牛父。 迁徒: 牛姓春秋时发祥于今河南商丘,公元前286年,宋被齐、楚、魏三国瓜分,子孙散亡各地。此际见诸史册牛姓人有秦大儒牛缺、赵大将牛翦,赵国人牛畜等,说明此际牛姓有入今河北、陕西等地者。两汉时牛姓名人有张掖太守牛商、御史大夫牛抵、护羌校尉狄道(今甘肃临洮)人牛邯、外黄令陇西人牛述以及董卓儿女亲家牛辅等。牛商后到扶风任职,牛辅为董卓(甘肃临洮人)亲信,从经历来看,二人也应为陕甘一带人,可见此际牛姓在陇西已初具规模。魏晋南北朝时,军阀纷争,夷族入侵,社会动荡,民不聊生,有中原一带牛姓徙居江南,但人数不多。虽陇西之牛姓与他族毗邻,但远离中原是非之地,故所受波及不大,反而人丁兴旺,繁衍昌盛,并形成牛姓历史上最重要的郡望——陇西郡。隋唐之际,陇西之牛姓更胜,可谓名人辈出,高官不断,如大雅君子牛弘,及其裔孙后任唐相的牛僧孺,以及牛僧孺之孙、词人牛峤,还有牛峤之侄牛希济,皆有名于当世,并名垂青史,此际陇西名人尚有在唐为相的牛仙客等。唐末至五代,再一次使中原百姓陷入兵荒马乱的无奈困境中,不得不颠沛流离徙奔四方。时陕甘之牛姓有南迁四川,东越黄河进入山西者,而中原之牛姓则播迁于江苏、浙江、安徽等地。宋元之际,山西的牛姓开始昌盛起来。明初,山西牛姓作为明朝洪洞大槐树迁民,被分迁于河南、安徽、山东、河北、东北三省等地。清代,有山西牛姓走西口到内蒙、河南牛姓闯关东到东北,此际牛姓已广布全国各地,并有渡海赴台,远徙海外者。如今,牛姓在全国分布甚广,尤以河南、山西为多。目前牛姓人口列全国第113位。 郡望: 陇西郡 秦置,治狄道(故城在今甘肃临洮南),辖境相当今甘肃东乡以东,武山以西,礼县以北等地。三国魏移治襄武,故城在今甘肃陇西南。 堂号: 太史堂 唐朝诗人牛凤及,撰有《唐书》。牛凤及是牛弘的曾孙,官至中书门下侍郎,撰《唐书》一百一十卷。因一生主要功绩是修国史,故堂号叫“太史堂”。
其它堂号:①郡望堂号:陇西。②自立堂号:大雅、惟明、敦本、怀德等。 字辈: 某支牛氏字辈:文清品正,吉祥家发。
某支打锅牛字辈:文积德成思梦,芳显青山日月明。
山东梁山牛氏字辈:大清正学永,昌斯文恒存。
河南济源牛氏字辈:青芝龙源,林萃田丰,正恒怀宗,慧泽栋英。 名人: 牛邯,东汉将领。陇西狄道(今甘肃临洮)人,字孺卿。有勇力才气。初为隗嚣将。后降光武,任护羌校尉,从中郎将来歙平陇西。
牛弘(545-610),隋臣。字里仁,安定鹑觚(今甘肃泾川东南)人。本姓尞。父允为西魏侍中,赐姓牛。弘性宽厚,好学博闻,善文学,通律令,仕北周至内史下大夫。隋开皇时,历秘书监,礼部、吏部尚书等职,封郡公。广集天下书籍,修撰《五礼》,定正音律。主吏部选官,先德行,后文才。时人服其识度。朴直少言,宽和自重,杨素不敢轻侮。隋朝旧臣不因猜忌获罪者,唯弘一人,炀帝大业六年,卒于江都。谥宪。
牛仙客,唐臣。泾州鹑觚人。初为县小史,积功迁洮州司马,王君奂节度河西,召为判官,迁太仆少卿,判凉州别驾,知节度留后事,俄为节度使。开元二十四年为朔方行军大总管,以工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知门下事,遥领河东节度副大使,封邠国公,加左相。卒赠尚书右丞相,谥曰贞简。
牛僧孺(779-847),唐臣。字思黯。安定鹑觚(今甘肃灵台)人。在牛李党争中是牛党领袖。贞元二十一年(805)僧孺登进士第。他在唐宪宗元和三年(808)的科场案中,所作策文触犯宰相李吉甫,在元和朝不得志。这次科场案是以后纠葛40余年的牛李党争的起因。穆宗时,牛因拒绝贿赂,获得穆宗赏识。当时,李吉甫的政敌李逢吉为相,长庆二年(822),逢吉排挤李德裕(吉甫子)出任浙西(今江苏镇江)观察使,引僧孺为同平章事。文宗大和三年(829),僧孺再次入相,德裕出为郑滑(今河南滑县东)节度使。五年,吐蕃维州(今四川汶川西北)守将悉怛谋降唐,剑南西川(今四川成都)节度使李德裕派兵入驻维州城,并奏陈用兵事宜。僧孺认为唐与吐蕃结盟,不宜违约开衅。文宗从僧孺议,命德裕撤退驻兵,送还降将。其实,大和四年吐蕃已违约攻唐,此时,唐已可不受盟约拘束。僧孺对维州的决策,反映了他一贯妥协反战的思想。文宗后来对维州的处理不免后悔,僧孺便主动告退,出为淮南(今江苏扬州北)节度使,累迁东都留守、山南东道(今湖北襄樊襄阳)节度使。唐武宗即位后,李德裕当权,僧孺被罢为太子少师。会昌四年(844)又以交结泽潞(今山西长治)叛藩的罪名,贬为循州(今广东惠州)长史。宣宗即位后,李党尽被贬谪,大中元年(847)僧孺复原官太子少师。僧孺好文学,著有传奇集《玄怪录》等。
牛峤(约850-约920),五代词人。陇西(今甘肃陇西东南)人,字松卿,一字延峰。牛僧孺之孙。乾符进士。历官拾遗、补尚书郎。后事前蜀,拜给事中。博学有文,诗学李贺。尤工词,为花间派重要词人之一。《花间集》收其词三十二首。
牛希济(约872-),五代词人。陇西(今甘肃东南部)人,牛峤之侄。遇丧乱,流寓于蜀,仕前蜀王衍为起居郎。后主王衍时,累官翰林学士、御史中丞。同光三年,后唐灭蜀,降入洛,明宗时拜雍州节度副使。工词,为花间派重要词人之一。
牛存节(-915),五代后梁将领。本名礼,字赞贞,青州博昌(今山东博兴)人。少以雄勇自负。归朱全忠,授宣义军小将。后屡从征战,累建奇功。积官邢州团练使、元帅府左都押衙。太祖受禅,拜右千牛卫上将军,历右龙武统军、左龙武统军、兴州马步都指挥使、同州节度使、郓州节度使、淮南西北面行营招讨使,进封开国公。末帝即位,徙镇天平,以功进太尉,与晋军苦战河上,旋因病诏归汶阳,翌日而卒。存节为将,慷慨忠厚,野战壁守,皆其所长,威名闻于内外,时人称其有贾复之风。
牛皋(1087-1147),南宋抗金将领。字伯远。汝州鲁山(今属河南)人。高宗建炎年间任京西南路提点刑狱。金军自荆门北归,他伏军袭击,大败之。金军攻京西,率兵抗击,十余战皆捷。不久调安州(今湖北安陆)观察使,遇金军,战辄胜。值岳飞由襄、汉规复中原,提升为襄(今湖北襄樊)、郢(今湖北钟祥)安抚使。时伪齐派李成合金兵进占襄阳六郡。齐将王嵩盘据随州(今属湖北),他奉岳飞命率军攻随。军中携带三日之粮,粮未尽,城已拔,执嵩斩之。李成占襄阳,拒岳飞军,他率骑兵击之,毙李成军步卒无数,遂复襄阳。后官至荆湖南路马步军副总管。1147年被秦桧派人毒死。
牛温舒,辽臣。范阳(今河北涿县)人。刚正,有气节。咸雍中,进士及第。大安初,累迁户部使,转给事中,知三司使事。国、民兼足,加户部侍郎,改三司使。乾统初,授参知政事,知南院枢密使事。五年(1105),宋攻夏,奉命使宋,宋许夏和。使还,加中书令。
牛富(-1273),南宋末抗元将领。霍丘(今属安徽)人。为侍卫马军统制,戍守襄阳五年,后改守樊城(襄、樊,今为湖北襄樊市)。1267年,元军采取先破樊城、主力进攻襄阳的计划,大举围攻襄、樊,多次打败南宋援军。他与范天顺等率领军民抗击元军,并射书襄阳城中,与守将吕文焕相约、互为特角。两城坚守六年,他出力居多。1273年,元军截江而出,断绝襄、樊之间的联络,水陆夹攻樊城。樊城孤立无援,终被攻破。他率百余人巷战,杀死元兵甚多;后头触火柱,壮烈牺牲。
牛金星,明末李自成起义军谋士。河南卢氏人。贡生。崇祯十四年(1641),磨勘被斥,投李自成,深得信任,谋参机务。永昌元年(1644)封天祐殿大学士,以宰相自居,倾轧弄权,挑拨中伤。退出北京后,谗杀李岩,致义军离散。顺治二年(1645)清兵破潼关,义军南撤途中叛逃降清。后病死。
牛鉴(-1858),清臣。甘肃武威人。字镜堂,号雪樵。嘉庆年间进士,历任布政使、巡抚、总督等职。1841年5月,英军进攻吴淞口,他领兵增援,途中遭到英舰炮击,仓皇逃命,致使吴淞口孤军无援,最后失陷。此后,牛鉴参与签订中英《南京条约》。不久,被革职拿问,1844年获释。1854年,参与镇捻军起义。
其他牛姓名人有战国贤士牛畜;秦学者牛缺;唐大臣牛丛、牛藂,小说家牛肃;宋将领牛思进;元大臣牛兴祖,打锅牛始祖牛川;明大臣牛琼;清大臣牛思瑄,将领牛天畀、牛凤山,学者牛远震等。近当代牛姓名人有解放军将领牛化东、牛书申、牛明智,物理电子学家牛憨笨,金属专家牛焱,采矿工程专家牛祯,农业生态学家牛锋,农学家牛景,医学家牛今,军事专家牛力,国际关系专家牛军,法学家牛平,历史学家牛济,编辑家牛欣芳,诗人牛波,版画家牛文,音乐教育家牛秋、牛珉,作曲家牛畅,相声演员牛群,**演员牛千、牛莉,豫剧演员牛得草、牛淑贤;乒乓球运动员牛剑峰等。
牛姓部分人曾一度改为辽氏
牛姓部分人曾一度改为辽氏。三国时期司马懿用权术控制了曹魏政权,处处防范别人故伎重演。魏有后军将军牛金,骁勇异常,战功卓著,而且在军中有威望,为司马懿所忌,深怕“牛继马后”,政权丢失,便以毒酒害死了牛金。牛金的儿子牛元定立即避难逃亡,因祖先有名叫宜僚的,随改姓辽氏,历时近300年。到了南北朝末期,一位在北魏王朝官拜侍中的辽允(一说辽允仕周,任工部尚书),通过皇帝赐姓,又恢复了牛姓。《隋书·牛弘传》载:“牛弘,本姓氏,父允仕魏,赐姓牛氏”,说的就是这件事。
少数民族的牛姓
在一些少数民族中也有牛姓。明清时云南丽江府石鼓、中江等地,土把总中有牛氏,为纳西族。满族中也有牛姓,世居沈阳。此外藏、回、彝、白、土家、蒙古、东乡、朝鲜等民族中,也有少数人为牛姓,这些与牛父没有关系。
字辈是为了表示家族辈分的取名用字,一般用于名字中间,无论是哪个家族哪个姓氏都在其家谱中有字辈的存在。不过即使是同一姓氏经过几千年的历史演变,也早已经出现了很多分支,如牛氏家谱24辈分查询表中山东一支就是同逢圣世庆展得华延长宗绪振兴涣发等等。
牛姓家谱字辈排序是什么
1、山东古滕牛氏字辈:成安廷允传家广善士恒毓光。
2、山东潍坊牛氏字辈:金水满清志木茂栋根火炳土坤。
3、山东牛氏一支字辈:同逢圣世庆展得华延长宗绪振兴涣发。
4、山东荷泽牛氏家辈:祖德纪传勇立学忠善良正道思浩发喜字兴凯长恩淳之志敬书进福广昌。
5、安徽亳州牛氏字辈:永竣金海长。
6、安徽皖北牛氏字辈:风化长有建。
7、安徽嘉山牛氏字辈:华毓承宗泽。
8、安徽濉溪牛氏字辈:殿有洪庆(正传心)家(学)孝友富贵忠(才)良(华)。
9、河南济源牛氏字辈:青芝龙源林萃田丰正恒怀宗慧泽栋英。
10、湖南祁东牛氏家辈:安定宏家庆先儒锡有光贤良惟式序忠孝永嗣芳。
牛僧孺(779~847),唐穆宗、唐文宗时宰相。字思黯。出生于安定鹑觚(今甘肃灵台)。在牛李党争中是牛党的领袖。 《吴中先贤谱》 苏 文 编绘
贞元二十一年(805)僧孺登进士第。他在唐宪宗元和三年(808)的科场案中,所作策文触犯宰相李吉甫,在元和朝不得志。这次科场案是以后纠葛40余年的牛李党争的起因。
穆宗时,牛因拒绝贿赂,获得穆宗赏识。当时,李吉甫的政敌李逢吉为相,长庆二年(822),逢吉排挤李德裕(吉甫子)出任浙西(今江苏镇江)观察使,引僧孺为同平章事。文宗大和三年(829),僧孺再次入相,德裕出为郑滑(今河南滑县东 )节度使。
五年,吐蕃维州(今四川汶川西北)守将悉怛谋降唐,剑南西川(今四川成都)节度使李德裕派兵入驻维州城,并奏陈用兵事宜。僧孺认为唐与吐蕃结盟,不宜违约开衅。文宗从僧孺议,命德裕撤退驻兵,送还降将。其实,大和四年吐蕃已违约攻唐,此时,唐已可不受盟约拘束。僧孺对维州的决策,反映了他一贯妥协反战的思想。文宗后来对维州的处理不免后悔,僧孺便主动告退,出为淮南(今江苏扬州北)节度使,累迁东都留守、山南东道(今湖北襄樊襄阳)节度使。唐武宗即位后,李德裕当权,僧孺被罢为太子少师。
会昌四年(844)又以交结泽潞(今山西长治)叛藩的罪名 ,贬为循州(今广东惠州)长史。宣宗即位后,李党尽被贬谪,大中元年(847)僧孺复原官太子少师 。僧孺好文学,著有传奇集《玄怪录》10卷,现仅存辑本一卷。 牛僧孺是甘肃灵台的一位历史人物。他既是政界的贵胄。又是文坛的名士。
牛僧孺生于唐代宗大历十四年(公元779年),卒于唐宣宗大中元年(公元847年),他一生六十九年中经历了德、顺、宪、穆、敬、文、武、宣八个皇帝。这正是唐中期以后走向衰亡的历史时期。这时期,皇帝昏庸,宦官弄权,因此,朝臣与宦官的斗争,朝臣中世家出身的与科举出身的党派斗争,非常尖锐激烈。各派政治集团你上台,他下台,像走马灯似的。朝廷对宰相的更换极为频繁,而一个宰相的更替、贬斥就相应地引起了一大批京官、外任的调换。官宦巨族的斗争,皇帝成为掌权的党派用来打击对方的棍子。其时,政治腐败,藩镇势力乘机发展,社会动乱不安,唐玄宗以前的大唐盛世已经走向末路了。牛僧孺所处的就是这样一个时代。
唐德宗贞元二十一年(公元805年),25岁的牛僧孺高中进士,步入仕林。这使他看到了腐败政治的一些内幕。公元808年,唐宪宗制举贤良方正科特试,牛僧孺正血气方刚,胸怀治国韬略,在策对中毫无顾忌地指陈时政。他的胆略见识深为考官赏识,成绩被列为上等。但是,对朝政的指责却得罪了当时宰相李吉甫,因此遭了“斥退”的打击,久不得叙用。元和七年(公元812年),李吉甫死后,牛僧孺才得重用,被提拔做监察御史、礼部员外郎。
公元820年,唐宪宗被宦官所杀,穆宗即位后,牛僧孺改任御史中丞,专管弹劾(检举官吏过失)之事。这时,他精神大振,按治冤狱,执法不阿。穆宗长庆元年(公元821年),宿州刺史李直臣贪赃枉法,其罪当诛。李直臣贿赂宦官为他说情,穆宗皇帝也当面对牛僧孺言明“欲贷其法”(李容李直臣)。牛僧孺据理雄辩,强调应坚持国家法制。穆宗被牛僧孺的正确论述所动,“嘉其守法,面赐金紫”,加官同平章事。
牛僧孺为官比较正派,他不受贿赂,在当时很有好名。《唐书》记载了这么一件事:土族韩弘入朝为官时,其子曾厚赂宦官朝贵。韩弘父子死后,皇帝派人帮助其幼孙清理财产时,发现宅簿上“具有纳赂之所”,至僧孺名下,独注其左曰:“某月日,送钱千万,不纳。”(《新唐书》)穆宗看了这批语大受感动,在议论宰相的时候,“首可僧孺之名”。
唐穆宗长庆元年以后,西部民族吐蕃又派使者与唐朝会盟,约定双方各守现管本界,不相侵犯,并把盟约刻石立碑,表示亲善。唐文宗大和六年(公元832年),吐蕃遣使者论董勃义入朝修好。这时,西川节度使李德裕奏说,吐蕃维州守将悉怛谋要献城投唐,并建议乘机出兵以图大事。文宗把李德裕的奏章下尚书省讨论。牛僧孺上奏章驳斥李德裕所议,强调“中国御戎,守信为上”,若“一朝失信”,将会带来严重后果。他的意见得到皇帝采纳。
史学家岑仲勉就归还维州对牛僧孺有异议。他评论说,大中三年(849年),正牛党执政时期,离归还维州仅仅18年,而这次吐蕃秦,原,安乐三州及石门等七关来投,急诏令尽力收复。为何此次便不再“守信为上”?李德裕要收复维州时,牛党说“维州缓而关中急”,此时怎么来个180度大转变?!收复维州,作用与谋通南诏制衡吐蕃相同,正是釜底抽薪,围魏救赵。不收维州,则剑南节度所控制的西山八国蕃落,都被割断,藩篱尽失,李德裕数年苦心孤诣,经营剑南边疆,刚有好转,牛僧孺几句话便让他所有的努力化为泡影,李德裕怎么能不恨牛僧孺。归还维州带来的另一个严重后果就是断绝了外族内附之心——来投靠也让你给遣送回去给宰了!谁还敢叛族内附?后来文宗意识到这一点,对牛僧孺相当不满。综上所述,牛让李归还维州纯粹因私怨,以私害公。 牛僧孺好学博闻,青年时代就有文名。他和当时著名诗人白居易、刘禹锡等常往来唱和,这在《唐诗纪事》中见到他的一些轶事和诗作。在文学上,他突出的是写了卷帙浩繁的《玄怪录》传奇十卷。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说:“造传奇之文,荟萃于一集者,唐代多有,而煊赫者莫如牛僧孺之《玄怪录》”。据学者论,牛僧孺的《玄怪录》已佚,现仅可从《太平广记》之中看到引篇。就此而论,虽然他的传奇多写怪异奇幻,在现实意义和艺术性上不如蒋防的《霍小玉传》、元稹的《莺莺传》、陈鸿的《长恨歌传》、白行简的《李娃传》、沈既济的《枕中记》、李公佐的《南柯记》、杨巨源的《红线传》等。但如他的《韦协律兄》《崔书生》等,也有一定的教育意义和很高的艺术价值。
牛僧孺,官至宰辅,死赠太尉,谥曰文简,在唐代历史上是个有名人物。但是,对他的祖籍,历来学者说法不一。鲁迅先生说:“僧孺字思黯,本陇西狄道人。”(《中国小说史略》)张友鹤教授也说是陇西狄道人(见1979年版《唐宋传奇选注》)。还有1979年3月号《甘肃文艺》上穆青同志的《甘肃古代著名作家及其代表作考略》也是这个观点。(按:“陇西狄道”即今甘肃临洮县。)
1974年中华书局出版的《辞海》说:“牛僧孺,(唐)鹑觚人。”鹑觚,今甘肃灵台县,鹑觚县城故址在县东南三十里的邵寨镇。传说秦大将蒙恬驻兵于此,太子扶苏监军。筑城时,有鹑鸟立于祭觚之上,以为异,遂号鹑觚,旋设县焉。其城隋大业元年移建于今县治所,秦属北地郡,汉、隋、唐属安定、泾州。 关于牛僧孺的子嗣,史书记载极简,据《唐书》说,牛僧孺有两个儿子也做了大官。一个叫太蔚,大和九年进士,官至尚书左仆射;一个叫丛,开成二年进士,官至吏部尚书,客死太原。孙,牛徽(蔚子),咸通八年进士,官至刑部尚书,病卒于樊川别墅(在今陕西长安);孙,牛循(蔚子),官给事中;孙,牛峤(丛子),位至尚书郎。重孙牛希济,仕蜀官翰林学士、御史中丞。像牛氏这样的书香世家在封建社会一般是不会寂寞的。但牛僧孺后,灵台地区却再没有什么关于牛家的传说,可见牛氏居官者大都在外地落户、发展了。不过今县内新开乡尚有“牛村”之名,并多牛姓者,且有牛氏家谱,牛弘、牛僧孺等具列谱中,这是否也可以做为牛僧孺族系的一个佐证呢?
牛氏源流
牛氏寻根问祖
牛姓在我国家喻户晓的《百家姓》一书中,排名在三百一十位。若按姓氏人口多少为序排列,目前排在第一百一十三位。大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014%。牛姓人数较少,但在全国分布较广,尤以河南多此姓,约占全国汉族牛姓人口的41%,山西牛姓也多,两省牛姓人口约占全国汉族牛姓人口的55%。1984年11月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公布的研究成果表明:按姓氏人口多少为序排列,牛姓排在第九十六位。这种现象有其历史渊源,它和牛姓的的发祥地在黄河流域、中原大地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林木葱葱其有本,江水泱泱其有源。
追溯牛姓起源,可以一直追溯到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之一黄帝那里。黄帝生玄嚣,玄嚣生蟜极,蟜极生帝喾,帝喾是黄帝的曾孙,被后世列为有名的“五帝”之一,称高辛氏。高辛氏生四个儿子,即后稷、契、尧、挚四个同父异母兄弟。尧传位于舜,舜传位于禹,禹传位于启,启建立了夏朝。夏历16帝429年,到夏桀时灭亡。
契在舜帝时,因辅佐大禹治水有功,被任命为司徒,管理臣民,封于商,赐姓子氏,传到14世孙成汤时,汤率天下诸侯打败荒*无道的夏桀而有天下,建立了商朝,商历31帝671年,到纣王时灭亡。
周武王率天下诸侯,打败了暴虐无道的纣王,建立了周朝,封纣王长兄微子于宋(今河南商丘)。宋是周朝的诸侯国之一,微子是开国君主。微子后代有一部分子孙姓了牛姓,可见牛姓是由商汤帝王子姓一支演变而来。根据民间谱谍和历史文献记载,牛姓的产生之始,既有动人的民间传说,又有翔实的史实依据。
牛氏民间传说
长期以来,不少牛氏族人中,都流传着这样一种传说:牛姓始自微子。不仅在口头上流传,而且载之家谱,代代相传。这种传说寄托着人们对微子的无限崇敬之情。
微子和暴虐、*乱、无道的纣王,水是一母所生,两个亲兄弟,微子为兄,纣王为弟。但微子出生时其父还未继承王位,其母仍处在妾的地位,待其父继位后,其母便封为正妃,不久又生了纣王。纣王从小能说会道,才思敏捷,长大后体格健壮,力大无比,可以把九头牛拉着向后退,深得其父喜爱。待立太子时,其父和太史等便借“立嫡以贵不以长”的宗法,把纣王立为太子。
纣王继承王位后,微子便做了他的卿士,共同维护殷王朝的政权。起初,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四夷拱手,八方臣服。但好景不长,纣王残暴、奢侈、嗜酒、好色,荒*无道,不理朝政,成为历史上继夏桀之后的第二个有名的暴君。微子多次规劝他改恶从善,他却充耳不闻。眼看国家朝不保夕,行将灭亡,微子十分痛苦,一片忠心却报国无门。他“欲死之,及去,未能自决”,于是求教于朝中三公之一的父师(箕子)。父师说:“今诚得治国,国治身死不恨。为死,终不得治,不如去。微子听了父师的劝告,为保存宗嗣,便毅然决定离开王宫。
微子在离开王宫之前,对父师,少师(比干)倾吐了一段肺腑之言,他说道:“父师、少师,看来我们商国是不能治理好天下了。忆往昔,我们的高祖成汤建立了商国,看现在,我们的纣王却沉醉在酒色之中,败坏了高祖的美德。殷商的大小官吏,目前无不劫夺偷盗、犯法作乱,官员们都不遵守法度,有罪的人也不加以治,老百姓们也要纷纷起来了,他们同我们结成仇敌。现在殷商可能要灭亡了,我们将象涉入大水一样,茫然以行,找不到渡口和岸边。唉,殷商现在到了这个样子,就要灭亡了。父师、少师,现在我要走了。”
这段话情深意切、感人至深,充分表达了微子热爱国家又不能改变灭亡局面的无奈之情。对微子的出走,牛氏子孙相传和自己姓氏有关,赋于了动人的传说。
清康熙四十二二年(1704年),河南省济源市南官庄《牛氏家谱》中“族谱旧序”载:“殷纣无道,狎侮五常,毒痛四海。其庶兄微子隐而去之,以存宗嗣。去之时,举目过午,以午字出头,因以为姓。此牛姓之所由来也。”
清道光元年(1821年),河南省鄢陵县牛集《牛氏谱序》载:“殷微子封于宋。去之日曰:为人不可无姓,时日当正午,即以‘午’字出头‘牛’字为姓,此牛氏命姓之本源也。”
清同治十一年(1873年),河南省偃师县杨村《牛氏家谱·序言》载:“惟我牛氏相传乃司徒契之后也。相舜有功,至汤而有天下。六百年间,贤圣之君六七个,及至于纣,庶兄微子避乱而去。当其去时,仰视天文,见日色过午,因衍午字出头乃系牛字,遂因以为姓焉,此牛氏之所由来也。”
在众多的《牛氏家谱》中,类似上述记载的不胜枚举,这些传说表明:不少牛氏子孙认为微子走时“举目过午”,“乃系牛字”,把微子当作了牛姓始祖。
牛氏史实依据
一些民间传说,虽广为流传,但却无从考证。目前所见到的历史资料,均记载牛姓的得姓始祖是:宋微子后代司寇牛父。
微子本名启(一作开),因做王子时封在微(今山东省聊城一带),爵位属子,所以称微子。微子仁慈贤达,深明大义。周公平定纣王儿子武庚叛乱之后,就任命微子代殷后,奉其先祀,封于宋,因此也称宋微子。
《春秋左传·文公二》有这样一段记载:宋微子以后的宋国,传至第十二位国君宋武公(公元前765—公元前748在位)时,北方游牧部落长狄人入侵宋国,宋武公派兄弟司徒皇父率军抵御,(而加须左旁,音而)班为皇父驾驭战车,皇父的儿子谷甥为车右,另一个儿子司寇牛父为车右的助手(称驷乘),四人共坐一战车,指挥战斗,在长丘(今河南省封丘县南)打败了敌人,并俘获了长狄首领缘斯。皇父和两个儿子即公子谷甥与司寇牛父,都不幸战死,(而加须左旁)班受到了奖尝。
从这段记载中可以看出,牛父在抵抗敌人的战斗中牺牲,是一个保家卫国的英雄。牛父的后代子孙怀念先祖,自然引以自豪。《唐书·世系表》载:周武王“封微子为宋公,以奉汤祀。其裔宋司寇牛父之后,以王父字为氏。” “王父”就是祖父,古代称父之父为王父。这里非常明确的说明: 牛父之后,子孙以祖父的字“牛”为氏。其他著名的姓氏书也都如此记载。如:唐代太常博士林宝,奉宰相之命编撰的《元和姓纂》载:“宋微子之后,司寇牛父,子孙以王父字为氏。”(元和,唐宪宗年号)
宋代郡恩编著的《姓解》载:“周封微子于宋,其后司寇牛父败狄长丘,死之,子孙以王父字为氏。”
宋代大史学家郑樵,编著的《通志·氏族略》载:宋微子之后,宋国有个司寇叫 牛父,因为□(Sǒu 搜)瞒侵宋,帅师御之,败敌于长丘,子孙以王父字为氏。”
明代陈士元编著的《姓纂》载:“牛:宋大夫司寇牛父之后。”
清代著名的姓氏研究专家张澍编著的《姓氏寻源》载:“牛出陇西,本自殷,周封微子于宋,其裔司寇牛父帅师败狄长丘死之,子孙以王父字为氏。”
以上所引诸书,都是历代研究姓氏名著,史实清楚,无可怀疑。需要说明的是为什么要“以王父字为氏”原来这和周代的法制有关。周制规定,凡诸侯之子称公子,公子之子称公孙,公孙之子不可再称公孙,不得上系诸侯,须别立一新氏。立氏则追溯祖宗,所以以其祖父的字(或名)为氏,这就是“以王父字为氏”的主要原因,这种“祖孙连名制”自然有世代源流远的深刻含义。宋微子之后,以王父“字”为氏的还有孔、乐、边、鱼、皇甫等13姓。以王父“名”为氏的,如微、仇、求、获等15姓。(见郑樵著《通志·氏族略》)
综上所述,可以十分清楚地看出牛姓的来源,即:保家卫国的英雄牛父,是牛姓的得姓祖;司徒皇父是牛父的父亲、宋武公是牛父的伯父,宋戴公是牛父的爷爷,宋戴公(公元前799—766在位)传位给宋武公,父子分别是宋国的第十一位和第十二位国君,因此再往上推,宋微子、商汤、契乃至黄帝,则是牛姓的远祖。如今五湖四海的汉族牛姓子孙,既是卫国精英之裔,又是远古帝王之后,和黄帝血脉相连,是炎黄子孙这个伟大家族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历史上,牛姓部分人曾一度改为辽氏(《元和姓纂》写“辽”,《隋书》写“尞”),事情发生在三国时期。当时司马懿用权术控制了曹魏政权,处处防范别人故技重演。魏有后军将军牛金,为司马懿所忌,便以毒酒害死了牛金。牛金的儿子牛元定立即避难逃亡,因祖先有名叫宜僚的,随改姓辽氏,历时近300年。到了南北朝末期,一位在后魏王朝上官拜侍中的辽允,通过皇帝赐姓,又恢复了牛姓。《隋书·牛弘传》载:“牛弘,本姓?氏,父允仕周,赐姓牛氏。”说的就是这件事。
除上述特殊情况外,牛氏家族源流一直极为单纯,从没有被冒姓或混入的记录。可以说从牛姓诞生二千多年来,都是一脉相传,是不折不扣的商汤后裔。如果从遗传学的角度来研究姓氏,源流单纯的牛氏可作首选对象之一,这是许多姓氏无法相比的。
另外,牛姓不仅是汉族姓氏,一些少数民族中也有牛姓。明清时云南丽江府石鼓、中江等地,土把总中有牛氏,为纳西族。满族中,也有牛姓世居沈阳。此外藏、 回、彝、白、土家,蒙古、东乡、朝鲜等民族中,也有少数人为牛姓。
牛氏迁徙繁衍
木有本而后生千枝万叶,水有源而后分东流西派。
宋微子公元前十一世纪建国,经历厂西周、春秋、战国三个时期,到公元前286年被齐、魏、楚吞并,建国时间长达近800年。其前期和中期,政权比较巩固,经济、军事势力比较强大,积极参与了大国之间的争霸活动,在历史上产生过重大影响。牛姓产生后,随着宋国的强大,其子孙不断发展壮大,并不断向外迁徙。从那时到现在有2700余年,牛姓子孙已从发祥地宋国北渡黄河,南徙长江,纵横万里,散居九州,且辗转播迁,走向世界。
春秋战国至隋唐时期,牛姓在得姓以后,便以宋国故地为中心向四周发展。根据史料记载,至少在春秋时期,牛氏已有人离开宋国,到其它诸侯国做事和做官,如当时的晋国(今山西曲沃西北),有牛谈,为赵简子家臣,有勇力”。战国时,赵有贤士牛畜、将军牛翦;秦有大儒牛缺、豪族牛双;楚有牛臣巢等人。
到了汉代,牛氏发展至甘肃省陇西一带(今甘肃省临洮),名人辈出,有护羌校尉牛邯,主簿牛祟等,牛邯、牛祟的子孙旺盛,在陇西很快形成望族。根据唐《元和姓纂》记载,商汤这一支以牛为氏的家族,过去是以陇西地区为繁衍中心的。
从《唐书·世系表》、《元和姓纂》等有关资料可以看出:牛崇世居陇西,牛邯始居陇西,后徙安定,再徙鹑觚(今甘肃省平凉市灵台县),三国牛金将军之子为避祸也逃至安定,这些牛姓子孙,繁衍到南北朝至隋唐时,大至可分为三支。一支为:牛兴(牛邯孙)、牛遵、牛元亮……至牛肃为岳州刺史,唐开元二十八年到怀州,曾祖、大父皆葬河内(今河南省沁阳市)。二支为牛元定(牛金之子)……辽炽、辽允至牛弘为隋吏部尚书。三支为牛通、牛会、牛意至牛仙客为唐玄宗时宰相。可见到隋唐时,牛姓从陇西、安定的繁衍中心已播迁到首都长安及全国许多地方。
牛氏家谱的重修家谱
本文2023-11-06 14:27:11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4223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