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章 明代医事

栏目:资讯发布:2023-11-06浏览:2收藏

第二十二章 明代医事,第1张

  医事制度主要分为中央的医药机构、宫廷医事制度、地方的医事制度和民间医学团体四个部分组成。明代医事制度从治学内容、方法、态度到医学家应具有的思想素质、道德品质、处世接物方法、对待患者的态度等,都作了具体规定。> > 明代医学归属礼部,其组织机构和职官设置,大体沿袭宋元旧制而有所损益,各个时期医事制度也有所变化。这里主要介绍明代的中央医药机构和宫廷医事制度。> > 一、中央的医药机构> > 明代太医院分为南京、北京两处。两京太医院均设有生药库,设大使、副大使各1人,掌管药物。每年药材由产地派人解纳,按药材的质量、炮制、燥湿程度分类。由太医院御医和药库大使辨验入库,礼部派人监放并登记造册,一式两份,一留太医院备案,一送礼部查考。> > 明代太医院分为13科,即大方脉、妇人、伤寒、小方脉、针灸、口齿、咽喉、眼、疮疡、接骨、盎镞、祝由、 ,同元代13科相比,风科改为伤寒,金疮分为金镞和疮疡两科,杂科改为 ,取消了禁科,较前代更适合临床需要。> > 太医院御医以上每天分两班在内府御药房值班,为皇帝及内宫嫔妃服务。遇皇帝出巡,太医院医官作为随行,沿途为皇帝、随行官员和侍卫作保健服务。> >各亲王府、藩王府及接待外宾的会同馆均设有医官,他们遇有疑难病症,常向太医院请求医药方面的帮助。明代规定,各王府请医,不能直接向太医院提出,须上 奏皇帝,经批准后由太医院奉旨派遣医官或医士前往诊治。文武大臣及外国酋长有病,太医院亦奉旨往视,将治疗结果具本覆奏。发现疫情,太医院有向军队、监 狱、边关隘口等处派遣医官治疗的任务。> > 二、宫廷医事制度> > 明代宫廷除为皇帝服务的御药房外,还设有专为皇太子、后宫嫔妃和王府服务的医疗机构。> >吴元年(1364年),设尚药局,尚药御奉品阶为正六品。洪武六年(1373年),内府设御药局,始置御医。御医4人由太医院医官担任。御药局主 要任务是监制御用药饵,兼管收储各地进贡的名贵药材。又设御药房,由提监、太监理其事,近侍医官无定员,分两班掌管御用药饵,官阶与太医院医官相似。> > 嘉靖十五年(1536年),改御药房为圣济殿,又设御药房,由御医轮流值班。三年(1575年),圣济殿造御药库关防印一枚,由提督太监收管,以凭传取,年终将传取药材及剩余数额等项造册,送礼部查考。> > 洪武二年(1369年),东宫设典玺、典药、典膳、典服、典兵、典乘六局。典药局郎、局远及内使负责皇太子的医疗保健。> > 洪武五年(1372年),后宫设六局,由尚食同负责医药,职务均由女官充任。永乐间(1403~1424年)及其后,这些职务均转由宦官担任。> > 皇后及嫔记有病,多由太医院医官诊视。后宫设安乐堂,专供后嫔养病;设有月子房,供宫内孕产用。后宫设医官、医士,还配有稳婆、乳婆、医整等。> > 明代备藩王府均设良医所,主管王府医疗保健。洪武四年(1371年),良医所设良医正、良医备1人,寿官数人,俱从文官,由太医院推荐,吏部任命。杰出医药家王履、等曾任过王府良医。> > 天启爷是一个非常另类的皇帝。多数人当上皇帝后,极权之下,金钱美女,穷奢极欲,生杀予夺。但天启爷不,他只喜欢做木工活。如果一个皇帝将心思全部放在一堆木头上,就会有另外的人站出来,接过他本来应该履行的职责,或者说,权力。> > 这个人叫魏忠贤。> > 细品文化> > 感悟千年智慧> >中国历史上最牛的太监非天启朝魏公公莫属,这位大太监号称九千岁,有些不要脸的阿谀之徒甚至为魏忠贤建起生祠,几个更不要脸的居然请求让这个没读过几本 书的太监配祀。如果说这是一场历史的悲剧,未免太恶俗;如果说这是历史的闹剧,其间又有无数忠烈的白骨和鲜血。这实在是一场丑剧,反映了高度集权语境 中士林的堕落和权术的横行。魏公公到底用了哪些登龙术?他与明亡有什么关系呢?> > 魏忠贤之所以入宫当宦官,完全是巧合,纯属一时的意气 所激。他本是街头小混混,走鸡斗狗、吃喝嫖赌,无所不为。他没读过什么书,但却有丰富的市井处世厚黑学积累。一次,他与众恶少赌博使老千,赢了数千银两。 结果被恶少们发现,弄得他困窘异常。愤恨之下,魏忠贤显露出他本性中斗狠的一面。他大叫一声,喝止了追打他的诸恶少,从腰中抽出刀来,当众掏出自己久经温 柔乡的“老二”,一刀就把家伙切下,血淋淋抛向众人。见此情状,诸人一哄而散。魏忠贤并不气馁,随即转行入宫发展。> > 木匠皇帝明熹宗像万历年间,明神宗长子自身难保,无暇顾及儿子(后来的明熹宗),小孩子成长过程中最亲密的人只有奶妈客氏以及天天和他一起玩耍的公公魏忠贤。> >魏忠贤几乎是自小看着这位皇孙长大,日夜调护,陪伴玩耍。拉帮结派是各类组织的常态,明朝宫中宦者也是如此。魏忠贤得以入侍皇孙朱由校,是由宫内一名叫 魏朝的太监引进。当时,魏朝的宫内 (对食)是朱由校乳母客氏。所谓“对食”,宫内又称“菜户”,即宫内许多有地位的太监都有一个相对固定的宫女为其 “菜户”。不久,魏忠贤就取代魏朝,与客氏成了一对儿。> > 魏忠贤在熹宗朝说一不二,很大程度上是沾了客氏的光。客氏是熹宗的奶妈,早年丧母的熹宗在十六七年的成长岁月中,从情感和肉体均对客氏有严重的依赖感,类似“恋母情结”那种感情。> >魏忠贤和客氏相好之后,先把情敌兼原来的保护人解决掉。客氏在熹宗面前说尽魏朝的坏话,魏朝自恃伺候皇帝多年,品级一向高过魏忠贤,不以为然。殊不知, 小皇帝对奶妈百依百顺,昔日的情人业已琵琶别抱,小皇帝毫不留情地将其赶出北京,魏忠贤更绝,干脆派人用绳子勒死了他。由此,一步一步,魏忠贤终成熹宗执 政时期尾大不掉之势。> > 司礼监掌印太监> > 司礼监,官署名。明置,明朝内廷管理宦官与宫内事务的“十二监”之一,有提 督、掌印、秉笔、随堂等太监。提督太监掌督理皇城内一切礼仪。掌印太监是其中最具权势的职位,负责完成明朝国家决策中“批红”的部分。熹宗乳母客氏明代家 具明熹宗得立后,依据当时宫内的功劳和辈份,老太监王安是司礼监掌印太监的不二人选。但明廷的高级官员和太监任命下达后,受任者一般都要走一种形式,上表 辞让再三,过场走毕,才正式上任。恰恰是这个过场的空隙,给予了魏忠贤、客氏可乘之机。此时,司礼监内还有一名叫王体乾的太监,他一直想坐首席太监之位, 就和魏忠贤一起窜掇客氏在明熹宗面前讲王安的坏话。明熹宗憨愚年少,对父皇的老仆王安印象又不深,自然一切听客氏的,就扣压下对王安的任命。这样一来,司 礼监的掌印提督太监一职就成为空缺。

魏忠贤,原名李进忠,曾从继父姓改姓魏。他结过婚,妻子姓冯,有个女儿,嫁于杨家。他有些武功,左右手均能挽弓,箭法很准。家中贫穷,却喜欢赌博,赌运不佳,常常受到凌辱。从他的家境和经历来看,活脱是一个市井无赖。 宦官魏忠贤

后来在没有其他出路的情况下,魏忠贤愤而净身,入宫当了宦官,这是在万历年间。他先在司礼太监孙暹名下,后在甲子库办事,有些油水,因而逐渐富裕了起来。

魏忠贤是客氏的“丈夫”,俩人是夫妻关系。看到这里,很多网友肯定有些晕,太监怎样会有妻子呢!请听我渐渐道来。

客氏乃是河北定兴人,一个叫猴二的妻子。她长的妩媚动人,但生性*荡,心慈手软,是个名不虚传的毒妇。客氏十八岁进宫,做了明熹宗朱由校的乳母。由于明熹宗早年丧母,对客氏有很深的恋母情结,让客氏最终留在宫中。明熹宗继位后,客氏使出浑身的解数,把明熹宗弄得颠三倒四,偷偷演出了一场不三不四的母子恋。仗着明熹宗宠幸,客氏在宫中是飞扬跋扈,用残忍手腕打击报仇那些不听话的宫女太监,以至连皇帝妃子都不放过。明熹宗的张皇后听说这些事,很是生气。没想到这是传到客氏的耳朵里,她就设计害死皇后肚子里的孩子。由此可知,客氏当时在后宫可谓是一手遮天。

魏忠贤是河北沧州人,从小游手好闲,爱好赌博。为了规避赌债,便挥刀自宫做了太监。魏忠贤固然斗大的字不识几个,但此人城府很深,不甘心做一个服侍人小太监。擅长见风使舵的他很快就发现年轻貌美的客氏虽为皇帝乳母,但势力很大 ,就觉得囤积居奇,便想方设法向客氏大献热情。客氏这时正想找个帮手给本人撑腰打气,魏忠贤的到来,让客氏是大喜过望。于是,俩人是王八对眼,一拍即合。还结成对食夫妻,堂而皇之出入后宫。

这件事很快被明熹宗晓得了,明熹宗念及客氏对本人哺育之恩,非但没有责怪客氏,还加封她为奉圣夫人,等于直接供认魏忠贤与客氏对食夫妻的关系。魏忠贤还借着客氏的关系,被封为秉笔太监,掌管了发布诏书的权利,成为权倾朝野的大太监。

所谓对食夫妻,是在皇帝的允许下,年轻的太监与宫女,能够像正常夫妻一样,在一同吃饭,在一同睡觉,当然无法生孩子。清代的《浪迹丛谈》中,对非正常的夫妻关系做了如下描绘:“阉人近女,每喜手抚口啮,慌张移时,至汗出即止。盖性欲至此已发泄净尽,亦变态也。”

魏忠贤与客氏结成对食夫妻,何止是秽乱宫闱,几乎是祸乱超纲。在魏忠贤把持朝政的几年间,他排挤异己,陷害忠良,制造无数期惊天血案。一时弄得民怨沸腾,朝廷上一片乌烟瘴气。

明熹宗驾崩后,崇祯继位。这个十七岁的少年以过人的胆识,一举根除以魏忠贤为首的阉党集团。魏忠贤在发配途中,自知罪大恶极,就悬梁自尽了。客氏也被鞭死于浣衣局。在抄客氏家时,发现八名怀孕的宫女,这是魏忠贤与客氏合谋献给明熹宗的,他们是想效仿吕不韦觊觎皇位。吕不韦胜利了,魏忠贤与客氏却落个惨死的下场。

明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由汉族建立的王朝。其历史进程分为四期:

明朝前身——西吴时期(1364年-1368年)

统治全国——明朝时期(1368年-1644年)

江南半壁——南明时期(1644年-1662年)

最后余波——明郑时期(1662年-1683年)

蒙元的统治日益残暴黑暗,元顺帝(元惠宗)统治时期,韩山童、刘福通、徐寿辉等爆发了红巾军起义。朱元璋参加了红巾军,他南征北战。1364年,朱元璋自称为吴王,史称西吴政权。1368年,朱元璋称帝,以应天府(南京)为京师,国号大明,年号洪武,建立了明朝。朱元璋就是明太祖。不久他又命徐达、常遇春等大将北伐蒙元,攻占大都(北京),元顺帝北逃,元朝在中国98年的统治宣告结束。明朝共有二十位皇帝(包括南明四帝)。明朝的领土曾囊括清朝时期所谓内地十八省之范围,并曾在今东北地区、新疆东部、西藏等地设有羁縻机构。明初以应天府(今南京)为京师,明成祖永乐十九年(1421年)迁都北京,南京应天府改为留都。

明朝初年国力强盛,北进蒙古,南征安南,明英宗幼年即位时,朝中有“三杨”杨溥、杨士奇、杨荣主持政局,“海内清平”。至正统七年,宦官王振开始擅权;正统十四年发生土木堡之变,永乐以来的军事优势遭到破坏,并使国力大损,但景泰皇帝任用于谦击败瓦剌。弘治时期是明中期政治作为清明的时期,历史上称为“弘治中兴”。正德、嘉靖朝始逐渐中衰,社会矛盾萌发,并面临蒙古、倭寇两大外患。隆庆年间,俺答进贡,开放海禁。明神宗万历朝初期在名相张居正的辅政之下曾一度中兴。后世计当代朝廷岁收,明朝的经济规模可称世界第一。惟至万历朝中期始,皇帝怠政,官员更加腐化,地主阶级到处搜刮民脂民膏,导致江南民变的发生,关外满族作乱,财政恶化的明朝开始走向衰亡。天启年间,中官黄门集团的专政加快了这一进程的发展。至崇祯年间,人民纷纷揭竿而起,后金(满清的前身)的军队也突破长城防线,五入关内。明崇祯十七年(1644年),陕西榆林人李自成率军攻占北京,崇祯帝自缢,明朝在全国统治宣告结束,同年清军入关。之后明朝宗室相继在江南建立明朝政府,史称南明,明永历十六年(1662年),降清明将吴三桂将永历帝绞杀于云南昆明,南明灭亡。但台湾郑氏集团继续沿用永历年号,建立明郑政府,直到明永历三十七年(1683年)降清明将施琅进攻台湾,郑氏投降,明朝监国宁靖王朱术桂自杀殉国,明祚告终。

明朝经济文化在中国历史上属于较发达阶段。明朝早期君主集权强化,皇帝大权独揽。但是在宣德以后,皇权开始削弱,权力在内阁与宦官之间争夺。从明朝末年满清初年开始,西方伴随着文艺复兴、地理大发现和宗教改革,在世界的地位开始与东方平起平坐,并逐渐超越中国。同时,西学也随着一批传教士来到中国,为东西文化的交流开辟了窗口与机会。

西吴(1364-1368)

元朝末年,政治腐败,蒙古统治者争权夺利,百姓怨声载道,包括汉族在内的广大人民受到空前压迫。国库也日渐空虚。351年,朝廷征调农民和兵士十几万人治理黄河水患。“治河”和“变钞”成为民变的导火线,导致红巾军起义的爆发。

1351年5月,韩山童、刘福通领导红巾军起义爆发。次年,郭子兴响应,聚众起义,攻占濠州(今安徽凤阳)。不久,贫苦农民出身濠州人朱元璋受汤和邀请投奔郭子兴,屡立战功,受郭子兴器重和信任,并娶郭子兴养女马氏为妻。之后,朱元璋离开濠州,发展自己的势力。1355年,刘福通立韩山童之子韩林儿为帝,称小明王,国号大宋,年号龙凤,以亳州为都城。郭子兴病故后朱元璋统率郭部,任小明王左副元帅。龙凤二年(1356年),朱元璋率兵占领集庆(今江苏南京),改名为应天府,并攻下周围一些军事要地,获得了一块立足的基地。此时的朱元璋处境艰难。朱元璋采纳谋士朱升“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建议。龙凤六年(1360年),通过鄱阳湖水战,陈友谅势力遭到巨大打击。次年,小明王封朱元璋为吴国公。龙凤九年(1363年),陈友谅势力被完全消灭。龙凤十年(1364年)朱元璋自称吴王,史称西吴王,与位于平江(今江苏苏州)的东吴王张士诚相区别。龙凤十二年(1366年)小明王沉于江中溺死,朱元璋将明年改为吴元年。吴元年(1367年),朱元璋攻下平江,张士诚自尽,之后朱元璋又灭割据浙江沿海的方国珍。1368年正月,朱元璋在应天称帝,建立明朝,改元洪武,之后趁蒙元内斗之际进行北伐和西征,同年攻占大都(今北京),元顺帝北逃。之后朱元璋继续消灭位于四川的明玉珍势力和据守云南的元朝梁王。又深入沙漠,进攻北元。天下至此初定。

明朝(1368-1644)

洪武时期

明朝建立后,朱元璋一方面减轻农民负担,恢复社会的经济生产,惩治贪污的官吏,收到一定的效果。朱元璋确立了里甲制,配合赋役黄册和鱼鳞图册的施行,落实赋税劳役的征收及地方治安的维持。朱元璋平定天下后,大封功臣。但是朱元璋性格多疑,也对这些功臣有所猜忌,恐其居功枉法,图谋不轨。而有的功臣也越过礼法,为非作歹。朱元璋藉此两兴大狱,即“胡蓝党狱”,几乎将功臣全部诛杀。

靖难之役与永乐时期

朱元璋分封诸子为藩王,以加强边防、保卫皇位。藩王之中,北方藩王势力较强,主要是对蒙古的边防任务。又尤以燕王朱棣和晋王势力最大。对皇权构成极大威胁。

朱元璋死后,皇太孙朱允炆继位,是为惠宗,年号建文。建文帝立刻与亲信大臣齐泰、黄子澄等密谋削藩。周王、代王、齐王、湘王、岷王等先后或被废为庶人,或被杀。同时以边防为名调离燕王的精兵,准备削除燕王。结果燕王朱棣在姚广孝的建议下以“清君侧”的名义,发动靖难之役,最终占领了南京,建文帝在宫城大火中下落不明。朱棣胜利,靖难之役告终。朱棣革除建文年号,继续使用“洪武”纪年,即建文四年改为洪武三十五年,次年改元永乐。同时下令尽复建文朝所改的一切成法和官制。永乐元年,朱棣登基,是为明成祖(明仁宗时定庙号为太宗,明世宗于嘉靖十七年九月改庙号为成组)。

成祖即位之后,武功昌盛,先是出击安南。后又亲自五入漠北攻打蒙古以绝后患。在文治上,成祖下令编写《永乐大典》。三年即成。《永乐大典》有22877卷,又凡例、目录60卷,11095册,引书达七八千种,字数约有三亿七千多万,且无删节。永乐三年始,朱棣派郑和下西洋,规模空前,扩大了明朝的影响力。永乐元年(1403年),成祖下诏将北平改名北京,称行在,并设立北京国子监等衙门。永乐五年(1407年),下诏在北京修建宫殿。永乐七年(1409年),成祖巡幸北京,在北京设立六部与都察院,并在北京为逝世的徐皇后设立陵寝,已经显示迁都的迹象。经过十几年的经营,北京初步得到了繁荣。1416年,朱棣公布迁都的想法,得到认同。永乐十五年开始大规模营造北京,永乐十八年宣告完工,永乐十九年正式迁都。

但是成祖同样对异议者大肆杀戮,诸如黄子澄、齐泰等建文旧臣等都被杀。其中以方孝孺的“诛十族”和景清的“瓜蔓抄”最为惨烈。另外他还设置了另外一个特务组织——东厂。明代厂卫制度确立。

仁宣之治

明成祖死后,太子朱高炽即位,是为明仁宗。明仁宗实行休养生息政策,以积蓄民力。他还鼓励生产,宽行省狱。之后的明宣宗继续实行以仁政治国的方针,使国力进一步强大,史称“仁宣之治”。然而在这一时期打破了太祖留下的太监不得干政的规矩,一些太监开始干政,为明中期的宦官专权埋下隐患。

土木堡之变与英宗复辟

宣德十年(1435年),9岁的明英宗朱祁镇继位。在张太皇太后及元老重臣杨士奇、杨溥、杨荣(三杨)的辅佐下,明朝继续沿着仁宣时期的路线稳步前进。正统七年(1442年)太皇太后死,三杨也退出政治舞台,于是英宗宠信的宦官王振更加专横跋扈,开始专权。

正统初年,蒙古瓦剌部逐渐强大,经常在明朝边境一带生事。瓦剌首领也先在正统十四年(1449年)七月南下攻明。王振即挟英宗领兵五十万亲征。大军离京后,兵士乏粮劳顿。八月初大军才至大同。王振得报前线各路溃败,惧不敢战,又令返回。回师至土木堡时,被瓦剌军追上,兵士死伤过半,随从王公大臣或死难或被俘。而英宗突围不成被俘,王振也被护卫将军樊忠打死,此即为土木堡之变。

土木堡之变的消息来到京师后,朝中混乱。一些大臣要求迁都南京,被兵部侍郎于谦驳斥。继而大臣拥戴英宗弟朱祁钰即位,是为代宗,改元景泰。同时于谦积极备战。同年十月,瓦剌军直逼北京城下,安置英宗于德胜门外土关。瓦剌军队的进攻未果,大败逃走。也先见继续绑架英宗已无意义,乃于次年八月释放英宗。但代宗先是不愿遣使迎驾,又把英宗放在南宫软禁,并废皇太子朱见深(英宗之子,后来的宪宗)为沂王,立自己的儿子朱见济为太子。不久之后,朱见济病死,代宗也迟迟不恢复朱见深为太子。景泰八年正月,代宗病危。十六日,副都御史徐有贞率军夜入南宫,拥戴英宗夺门(东华门)复位,改元天顺。又杀害于谦及大学士王文,诬陷其欲立襄王之子为帝。此为夺门之变,又号“南宫复辟”。

宪宗时期

英宗复辟八年而死,儿子朱见深即位,是为明宪宗。成化二年谕祭于谦,复其子冕官,成化十一年恢复代宗帝号。又能体谅民情,励精图治,俨然为一代明君。琉球、哈密、暹罗、土鲁番、撒马儿罕等国纷纷入贡。但好景不长,宪宗好方术,终日沉溺于后宫,与比他大18岁的万贵妃享乐,并宠信宦官汪直、梁芳等人,他们肆意挥霍国库,导致国政大乱。而朝廷中佞臣当道,政局昏暗。宪宗还设置皇庄,开明代土地兼并之先河。另外,宪宗还开始了皇帝直接颁诏令封官的制度,是为传奉官。结果传奉官泛滥,舞弊成风。直到孝宗时期这些官员才全被裁撤。宦官汪直受到宪宗的宠信,张狂跋扈,设置特务组织西厂大肆冤杀普通民众与官员。民愤四起,但汪直依然握有大权。成化十八年(1482年),汪直才因言官弹劾而被贬。

弘治中兴

宪宗死后,明孝宗朱佑樘即位。由于孝宗自幼生于微寒,所以孝宗在位期间“更新庶政,言路大开”,使英宗朝以来奸佞当道的局面得以改观,被誉为“中兴之令主”孝宗的励精图治,被称为弘治中兴。虽末年宠信宦官李广,但是立刻改过自新,历代史学家对他评价极高。 孝宗在位期间,先是将宪宗期间留下的一批奸佞冗官尽数罢去,逮捕治罪。并选贤举能,将能臣委以重任。孝宗勤于政事,每日两次视朝。孝宗对宦官严加节制,特务部门也只能谨慎行事,用刑宽松。孝宗力行节俭,不大兴土木,减免税赋。用情专一,一生除了张皇后外无任何妃嫔。在其治理下,弘治一朝期间政治清明,百姓富裕。

武宗乱政

弘治十八年五月,孝宗病死。十五岁的太子朱厚照即位,是为武宗,改元正德。武宗本性贪图享乐,整日与内臣沉湎于声色犬马之中。刘瑾、马永成、谷大用、魏彬、张永、丘聚、高凤、罗祥等八位过去的东宫宦官相互勾结,是为“八虎”。八虎想尽办法奉迎阿上,导引皇帝逸乐,残害忠良,导致朝政再次腐败。八虎之中的刘瑾独揽大权,将自己的党羽延揽入阁,还想方设法满足武宗的玩乐需求,建造豹房供其*乱。但是刘瑾的专权也引发了朝中大臣一其它“七虎”的不满。最终刘瑾被判凌迟3357刀处死。但是,武宗依然不思朝政,又开始信用佞臣江彬。

武宗的荒游逸乐导致正德年间土地兼并激烈,阶级矛盾和统治集团内部矛盾加深,因此变乱频生,先后发生宁夏安化王朱寘鐇谋反、直隶刘六、刘七起义、江西宁王朱宸濠谋反等重大事件。正德十五年,武宗于南直隶清江浦(江苏淮安)泛舟取乐时落水染病。正德十六年(1521年)三月武宗去世。

嘉靖隆庆二朝

武宗无子嗣无兄弟。死后由孝宗弟兴献王长子朱厚熜即位,是为明世宗。世宗一即位,罢黜各地镇守太监,整顿税收,节俭财政,似乎要有所作为。但是大礼议事件严重损害了朝政:世宗要求称生父为皇考,称孝宗为皇伯考。但内阁首辅杨延和、礼部尚书毛澄等坚持以为不可,但是也有一些大臣纷纷迎合帝意。最后世宗尊其生父恭睿渊仁宽穆纯圣献皇帝,庙号睿宗。这样睿宗神主就升祔太庙,而跻于武宗之上(隆庆元年,罢睿宗明堂配享)。大礼仪引起轩然大波,朝臣中反对者均受打击,或被罢官,或被入狱。受杖者一百八十余人,杖死者十七人。同时,世宗奉道教,信用方士,滥用公帑,挥霍无度,并在宫中日夜祈祷。先是将道士邵元节入京,封为真人及礼部尚书。邵死后又大宠方士陶仲文。自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壬寅宫变”后世宗即不视朝。此后宠臣严嵩专政20余年,朝政腐败黑暗到极点。

嘉靖一朝,国家外患不断。北面鞑靼部趁明朝衰弱而占据河套。嘉靖1550年,鞑靼首领俺答汗进犯,在北京城郊大肆抢掠之后西去,明军在追击中大败,此为庚戌之变。穆宗时,明朝与蒙古通好,俺答被封为顺义王。在南部海疆,倭寇横行,人民生活生产受到严重破坏。但是后为戚继光、胡宗宪、俞大猷剿灭。

世宗去世后,皇子朱载垕即位,是为明穆宗,改元隆庆。穆宗在位六年,任用能臣如高拱、徐阶、张居正等,内政形势总体较佳。为万历初年的中兴奠定了基础。虽然这两朝的政治腐化加剧,但经济仍有发展。

张居正改革

隆庆六年,明穆宗突然中风驾崩,子朱翊钧继位,是为神宗,改元万历。由于神宗年幼,于是由太后摄政。重臣高拱由于与太后信任的宦官冯保对抗而被罢官,相反张居正得到冯保的鼎力支持。

张居正辅政十年,推行改革,在内政方面,提出“尊主权,课吏职,行赏罚,一号令”,推行考成法,裁撤政府机构中的冗官冗员,整顿邮传和铨政。经济上,清丈全国土地,抑制豪强地主,改革赋役制度,推行一条鞭法,减轻农民负担。洪武年间,全国耕种田地有八百五十万零七千六百卅二顷。到了弘治十五年(1502年)降低到四百二十二万八千零五十八顷。而万历九年经过张居正的治理后达到七百零一万三千九百七十六顷。军事上,加强武备整顿,平定西南骚乱,重用抗倭名将戚继光总理蓟、昌、保三镇练兵,使边境安然。张居正还启用潘季驯治理黄河,变水患为水利。同时严惩贪官污吏,裁汰冗员。

张居正改革后,万历初年呈现出太平盛世的景象。张居正逝世之后,中兴之象消失。明王朝从此走上了衰败之路。

万历怠政

张居正死后初期,神宗尚能保持对朝政的兴趣,但不久就开始怠政。万历十四年后,神宗就开始连续不上朝。万历十七年元旦后,神宗以日食为由免去元旦朝贺。此后每年元旦神宗再也不视朝。自万历十六年后,常朝也经常看不到神宗。神宗整日在深宫中不理政事,沉浸在花天酒地之中。每年还进行选美。神宗还好营建,经常大兴土木。在他廿一岁时就开始筹建陵园。万历十七年,大理寺左评事雒于仁上疏,称神宗沉湎于酒、色、财、气,结果被贬为民。神宗还派矿监和税监搜刮民间财产,导致多处民变发生。由于神宗不理朝政,缺官现象非常严重。万历三十年(1602年),南北两京共缺尚书三名,侍郎十名;各地缺巡抚三名,布政使、按察使等六十六名,知府二十五名。神宗委顿于上,百官党争于下,政府完全陷入空转之中。官僚队伍中党派林立,互相倾轧,如东林党、宣党、昆党、齐党、浙党等名目众多,但其所议议题却不是如何改良朝政,只是人事布局而已。

万历朝包括援助朝鲜王朝抵抗日本侵略的壬辰倭乱、平定宁夏哱拜之乱、平定贵州杨应龙之乱的万历三大征都取得了胜利。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后金努尔哈赤以“七大恨”告天,誓讨明朝。次年在萨尔浒之战中大败明军,明朝对女真从此转为战略防御。

魏忠贤乱政

泰昌元年(1620),光宗驾崩。长子朱由校继位,是为明熹宗,改元天启。熹宗文化水平不高,又喜欢木匠工作。阉党魏忠贤趁势而起,结党乱政,明朝社会更加黑暗。

但是在深层次的站在中立的立场来评价,其实所谓的“魏忠贤乱政”,是明朝文官集团中占有优势数量的“东林党”和“浙党”、“齐党”、“鲁党”为了各自的利益所引发的。皇帝企图通过内廷与朝中少数派的官员联合起来,从东林党把持的内阁中争夺权力的斗争。这种斗争随着天启皇帝病逝而最后告终。天启皇帝死后,崇祯皇帝又开始起用“东林党”官员,不久魏忠贤被皇帝调到凤阳看守皇陵,魏忠贤上吊自杀。

内忧外患

天启七年,熹宗死去。继任熹宗的是其弟信王朱由检,是为思宗(明安宗初谥为思宗,后改为毅宗,明绍宗谥为威宗),年号崇祯。他即位后,锐意改革朝政。他首先下令停建生祠,又逼客氏移居宫外。时机成熟后,崇祯帝下令魏忠贤去凤阳守陵。魏忠贤在前去过程中得知被崇祯帝已派锦衣卫来逮捕他,便与党羽李朝钦一起自缢。崇祯帝将其首级悬于河间老家。同时将客氏押到浣衣局处死。阉党其它分子也被贬黜或处死。阉党专权虽然结束,但其后朝中又党争不断,崇祯帝对朝政又开始失望。为中兴国政,他开始加强集权,力图控制百官,任用宦官来贯彻自己的革新意志。

1629年(明朝后期地图(崇祯年间)崇祯二年)10月,后金汗皇太极由蒙古人做向导亲率大军,通过喜峰口,从龙井关突破长城,攻陷遵化、滦州、永平、迁安四座国防要塞,直逼帝都。由于人事变动,朝廷一度失去了对辽西边防军的控制,而卫戍帝都之三大营为后金武力威慑,北京城外园亭庄舍被入侵者蹂躏殆尽。 同年12月,崇祯帝诏令天下兵马进京勤王。

1630年(崇祯三年),帝以“咐托不效,专恃欺隐,以市米则资盗,以谋疑则斩帅”等罪名将负责辽东军务的袁崇焕处死。同年,后金大军直抵北京城外,明廷大震,重庆女总兵秦良玉挺身而出,率领“白杆兵”主动向八旗军发起进攻。在北京永定门外,皇太极派出多尔衮部迎战秦良玉部。这一仗,秦良玉率白杆兵在孙承宗等老将的配合下战胜铁蹄骑兵。之后,秦良玉又趁风雪之夜成功偷袭皇太极大本营。迫使雄心勃勃的皇太极不得不连弃滦州、永平、迁安、遵化四城,无功而返,退出关外。

1640年清军攻打锦州,崇祯帝派洪承畴带八路总兵率刚刚镇压中原起义的十三万大军出关援锦,在松山大战清军,是为“松锦大战”。结果明军败。洪承畴降清。关外辽东地区至此基本全数沦陷。

1641年,李自成攻陷洛阳,杀福王朱常洵。1643年十月年李自成攻破潼关,十一月占领西安。张献忠领导的农民军主要在南方发展,先是控制了湖广地区,之后又改进攻四川,是为大西政权。1644年李自成在西安宣布建国,国号大顺,年号永昌。崇祯十七年三月,农民军攻陷大同、宣府、居庸关。十八日,农民军攻克北京外城。次日凌晨,崇祯帝在北京煤山自缢,明朝在全国统治宣告结束。

南明(1644-1662)

弘光政权

1644年四月廿一日,李自成亲率部队与吴三桂在山海关外的一片石大战,但由于清军参战,李自成大败。四月廿九日,李自成在武英殿匆匆即皇帝位,深夜便焚烧宫殿与九门城楼,向西撤退。之后,农民军接连内讧,战斗力大损,与清军交战时也连连失败。五月初二,清摄政王多尔衮进京。八日,顺治进北京。北京开始成为清廷都城。而在南京明朝设有形式上的基本的政府机关。1644年五月初三日,崇祯皇帝的堂兄弟福王朱由崧被推为监国。十二天后,朱由崧即皇帝位,是为安宗,以次年为弘光元年。弘光政府内斗不断,内部由阉党余孽专权,实行“联虏平寇”的错误国策,弘光帝也不理政事沉湎在酒色。清军一路南下,攻克中原,很快就到了史可法镇守的扬州城,史可法死守七日七夜,城破,史可法被杀,清军随后在扬州进行整整十日的大屠杀,史称扬州十日,死难者达80万。之后,清军渡江,攻破南京。弘光帝被俘,押解到北京,次年被杀于北京宣武门外的柴市。清军占南京后,又接连攻克苏州、杭州、松江、常州等江南大部。1645年(弘光元年)六月,清军再下剃发令,命令十天之内,清占区汉人一律模仿满洲人装饰剃发易服,“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引发了汉族群众的强烈反抗。江南百姓纷纷起义抗清,其中以嘉定和江阴人民的抗清尤为顽强激烈,先后发生了“嘉定三屠”和“江阴八十一日”等抗清事件,但都被清军血腥镇压。满清统治者野蛮贯彻执行剃发易服,期间死难者人数总数逾越百万,惨烈程度丝毫不逊于近代日本侵华屠杀。

隆武、绍武政权

弘光政权覆灭后,鲁王朱以海监国于绍兴,唐王朱聿键称帝于福州,是为绍宗,年号隆武。隆武帝是南明时期最有作为的一位皇帝,励精图治,关心百姓疾苦,一洗前人弊端,基本国策改以“御虏”为主,但被拥立其继位的郑氏集团架空,处处受制于郑芝龙。1646年(隆武二年)二月,清军开始征伐福建与浙江。六月,鲁王兵败,漂泊海上。八月,隆武帝与清朝追兵搏斗时被乱箭射杀于汀州城衙的大堂上(一说被俘杀)。十一月初五,隆武帝之弟朱聿鐭称帝于广州,是为文宗,改元绍武,仅41天即被清军俘虏绝食而死。十一月十五,郑芝龙不顾郑成功苦谏,北上福州降清。

永历政权

隆武帝被害后,桂王朱由榔于当年十月初十监国于肇庆,十一月十八日正式称帝,是为昭宗,以次年为永历元年。永历政权与已经被击溃的张献忠李自成残部联合抗清,一度收复湖南全境;郑成功坚持在东南沿海地区进行抗清活动,一度攻克过漳泉二府,并奉永历为正朔,永历二年,永历帝指派宁靖王朱术桂到郑成功的部队监国。永历三年后,清军大兵压境,湖南再度沦陷。永历四年,清军攻克广州与桂林。永历帝被迫退守南宁。永历五年,孙可望迎永历帝入贵州安隆所,并进攻四川,一度收复了四川大部。李定国也进攻广西,攻克桂林,清定南王孔有德自焚而死,并大战湖南衡州,斩杀清敬谨亲王尼堪,尽复湖南,一时天下大震。但是,李定国、孙可望两名将领内部不和。永历八年,李定国与郑成功相约会师广东新会,图取广州,未能成功。永历九年,郑成功退守厦门金门两地。永历十一年,孙可望降清,西南军事情报均被孙可望出卖,清兵大规模进攻云南;此时郑成功被永历帝封为延平郡王,同时郑成功带领水军向舟山群岛进发。永历十三年,清军三路入滇,永历帝逃往缅甸;此时郑成功率17万水陆大军北伐,进入长江,攻占下瓜洲、镇江、江浦等地,直抵南京城下,将南京团团围住,结果中清军缓兵之计被清军击败,不得不回到闽南大本营。清顺治帝趁机派达素集中广东、福建、浙江三省兵力攻打金厦郑成功的军队。1661年(永历十五年)2月郑成功炮毙清顺治帝于厦门思明港(一说死于郑成功炮火的是顺治帝之子承政王,顺治帝死于天花或于五台山出家退出历史舞台),达素自杀,清军败退;此时清军入缅,逼迫缅甸政府交出永历帝。1661年3月郑成功派儿子郑经留守金厦,自己攻打被荷兰占领的台湾,经过九月苦战于次年二月复台。1662年(永历十六年),永历帝被降清明将吴三桂绞杀于云南昆明,南明灭亡。同年,郑成功病逝于台湾,李定国病故于猛腊。

明郑(1662-1683)

永历帝被害后,全国较大规模抗清活动就只有夔东十三家抗清与郑成功在台澎金厦抗清了。李自成余部在湖南抗清失败后,转移到川、鄂山区进行活动,在夔州府以东地区继续抗清,史称夔东十三家。1662年清军开始对其进行绞杀,1664年,夔东十三家军抗清失败,首领李来亨全家自焚。1662年6月郑成功病逝后,郑经从厦门来到台湾接手经营,仍旧沿用永历年号,并于次年从福建迎接明朝监国宁靖王朱术桂入台。1663年满清与荷兰联手进攻金门与厦门,金厦两岛陷,明郑势力撤退台湾,在陈永华的辅政下,抚土民、通商贩、兴学校、进人才、定制度,境内大治。1673年三藩之乱爆发,郑经接受靖南王耿精忠请援,率军西征福建。郑经收回厦门后,并收漳州、泉州与潮州三府,进而攻下广东惠州。后来,广东平南王尚可喜、福建靖南王耿精忠相继为清军所平定,云南平西王吴三桂亦败亡,郑经势力败退仅能守住厦门,1680年清将万正色遣人游说郑军水师副总督朱天贵(原为耿精忠部将)率舰300艘,将士2万余人降清,郑经放弃厦门并班师回台,之后沉迷于酒色。1681年郑经病殁,遗命郑克臧嗣位,冯锡范拥立其婿郑克塽,独揽大权。清康熙帝以降清明将施琅为水师提督征讨台湾。1683年(永历三十七年),施琅大败刘国轩攻克澎湖,给台湾造成极大军事压力,结果郑克塽剃发降清,明朝监国宁靖王朱术桂携五妃自杀殉国,明朝最后一股抗清势力覆灭,中国第二次亡国。

客氏在经历这么多的人和事之后,是能明白自己这样的结果是谁会出手杀害自己灭口,看清了人性在利益面前的抉择。客氏也是疼爱陈圆圆的,因此在她临死之前,告诫陈圆圆,任何的男人都不要相信。

因为客氏打乱了魏忠贤的计划,魏忠贤是个心狠手辣之人,他虽然与客氏有感情,但是在权利和爱情面前选择了自己的权利利益,他密令手下,在对客氏杖刑时将客氏杀死。

客氏18岁被选入皇宫当奶娘,而且是很幸运地成为明熹宗的奶娘。由于客氏抚养明熹宗长大成人,因此明熹宗很信任客氏。明熹宗继位后,将客氏封为了“奉圣夫人”。

陈圆圆曾经被选入皇宫之中,只是当时她在去皇宫的时候,明熹宗却不小心落入水中,就此逝世。后来,身为信王的朱由检并登上了皇位,就是崇祯皇帝。

为了掌控崇祯皇帝,魏忠贤安排客氏干女儿陈圆圆接近信王做卧底,但是信王却以先帝刚去世不适合纳妃的理由,一直不同意接纳陈圆圆。最后信王还是被魏忠贤设计并促成了和陈圆圆的姻缘。虽然,陈圆圆是江南八艳之一,但都知道是魏忠贤和客氏手下之人,因此并没有被崇祯皇帝太过宠爱。

尽管客氏深受皇帝信任,但客氏也并不一个好人,她为人狠毒残忍,与魏忠贤为了自己的利益一同祸朝廷,最后终究落得了不好的下场。

魏忠贤的出身其实并不好,一个地痞流氓的“身世”,那么,他是通过怎样的方式,一步步登上权力的最高峰的呢很多人都清楚他的发家经历,要做太监是要阉割的,而他都已经娶了老婆生了孩子,按说做太监这条路在他面前已经是封闭了,可是他硬是把自己给主动阉割了,总算是圆了他“入宫”做太监的念想,当然这一切都是为了谋求一份相对安逸的工作,就凭这一点狠劲,这就不是一般人具备的。

魏忠贤可以说是从太监的最底层工作做起,端茶送水,打杂扫地,按说他已经二十多岁了,这些事应该是更小一点太监做的,可他依然召之即来挥之即去,毫无怨言,加上他之前地痞流氓“混社会”积累的丰富的处事经验,他很快成了太监中的“新星”,而且遇到了他这辈子的贵人,这个人也是个太监,和他同姓,叫“魏朝”。

这个太监可不是一般人,因为魏朝是侍候朱由校(天启皇帝)的乾清宫管事太监,对于这样的人,魏忠贤当然竭力巴结了,如他所愿,他终于进入了伺候皇帝的圈子,并成为天启皇帝的心腹,于是,后宫便有了“大小魏”之称,“大魏”魏忠贤,魏朝虽然官大,但年龄比魏忠贤小,屈居“小魏”,二人结拜为兄弟,与此同时,他又结识了一个政治盟友,那就是天启皇帝的乳母、“小魏”魏朝的“对食”情人客氏。

列位看官应该知道,后来魏忠贤也看上了客氏,并与结拜兄弟大打出手,甚至打到天启皇帝跟前,在天启皇帝的干预下,魏忠贤最终赢得了客氏的芳心,情场得意之后,魏忠贤当机立断,铲除魏朝,巩固自己的地位,不但占了结拜兄弟所谓的“女人”,还要了结拜兄弟的性命,作风凶恶,心狠手辣啊!

那么,魏忠贤为什么会看上客氏客氏又是怎样看上魏忠贤的毕竟魏忠贤的官职和权力都没有魏朝大,他的优势并不明显啊!就算魏忠贤成为了天启皇帝朱由校的心腹,这也是在魏朝的大力举荐下,和魏朝的上司司礼监掌印太监王安的赏识关照下,才得以提拔的。

笔者认为,其实魏忠贤胸有城府,有胆有识,善于为人处世,作风凶狠毒辣,确实是块做大事的料儿,这是魏朝、王安所不能比的,更难得的是,他善于察言观色,抓住机遇,绝不放过,魏忠贤的上位就非常能说明这个问题,搁在今天,魏忠贤绝对是职场精英!

对于客氏,魏忠贤是无论如何都要巴结的,而且一定要取代魏朝,因为,魏忠贤非常明白,客氏就是他上位的金钥匙、垫脚石,以魏忠贤当时的权势,完全可以找别的女人,但他偏偏找了自己结拜兄弟的女人,为什么一定要把这个女人搞到手呢就是因为这个女人不一般。

有人肯定又要说了,客氏不就是天启皇帝朱由校的乳母吗同样也是奴才,有什么不一样吗笔者想说,客氏虽然是奴才,但确实与别的奴才不一样,与普通的宫女、乳母有着本质的区别,这就在于天启皇帝朱由校了。

客氏颇具姿色,而且非常有政治头脑,她明白一点,自己是皇帝的乳母,一旦皇帝长大常人了,这个岗位自然也就失去了意义,自己也就该离开皇宫了,那么要想在皇宫里长久地待下去,必须牢牢抓住天启皇帝的心,因此,客氏充分展现了一个女人的魅力,使得朱由校在情感上和生理上对客氏都有深深的依赖。

根据抱阳生《甲申朝事纪略》的记载,天启皇帝朱由校在结婚之前,乳母客氏“先邀上*宠”,可见,二人的**关系应该可以断定,因此,客氏除了是天启皇帝朱由校的贴身乳母,更是朱由校的性启蒙者和第一个女人,有了皇帝的宠信,客氏的地位才越来越显赫,才越来越张扬跋扈,甚至连皇后都不放在眼里。

还有一个现象也很能证明客氏与朱由校的关系,那就是朱由校大婚后,客氏非常严厉地对待朱由校临幸的妃子或是宫女,甚至包括皇后,不准其怀孕,更不准其生子,就算是皇帝的乳母,为什么如此对待皇帝的后妃她的这种争宠行为,正好说明了她与朱由校的**关系。

其实在明朝皇帝中,成化皇帝朱见深在封后妃时,就曾封了一个类似于自己乳母的女人为贵妃,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万贞儿,这也是明朝历史上第一个皇贵妃,她比成化皇帝整整大了十八岁,成化皇帝的童年是在宫廷斗争中度过的,充满了痛苦,这个女人一直在他的身边,和他一起度过,在成化皇帝登基后,为了感谢她,册封她为贵妃,但是,万贵妃虽说类似成化皇帝的乳母,但受封之前的名分毕竟只是一个宫女,并不是皇帝的乳母,而客氏已经是天启皇帝朱由校的乳母,名分已定,因此,朱由校是不可能给客氏后妃名分的,否则岂不是向天下承认自己**吗

但是,由于朱由校和客氏的特殊关系,客氏虽没有被封为后妃,但是依然受封为“奉圣夫人”,她的儿子加官进爵,她的丈夫追赠官衔,她在皇宫之中有单独的宫殿,并且享有金印,这是皇后才有的待遇,所到之处,宫女奴仆跪迎,并口称“老祖奶奶千岁”!客氏的排场,俨然一个“准皇后”!

从魏忠贤的角度来看,他之所以不遗余力追求客氏,就是因为魏忠贤非常明白客氏与天启皇帝的感情,他要利用客氏的特殊身份和客氏与天启皇帝之间的特殊感情,以达到自己成功上位,独掌大权的政治目的。

魏忠贤也非常明白客氏的需求,这里的需求不仅包括生理需求——客氏作为一个正常的女人,魏忠贤相比魏朝,他有自信更能满足客氏,而对于政治需求——客氏是非常渴望和向往权力的,而这个需求,魏忠贤也坚信,只有他能帮助客氏实现这个愿望,所以魏忠贤不惜与魏朝翻脸,也要与他争客氏,争客氏也就是在争魏忠贤的未来。

从客氏的角度来看,客氏为了长期就在皇宫,不惜与天启皇帝**,可以看出这个女人有着强烈的政治野心和政治手腕,而要实现她的野心,客氏也非常明白,这些能力魏朝是不具备的,而魏忠贤却是一个极好的“政治盟友”,共同的利益使两人走到了一起,可谓“臭味相投”!

当然,生理原因也很重要,客氏是一个活生生的女人,正是七情六欲旺盛的年龄,可她找的“对食”魏朝毕竟是个太监,有人要说了,魏忠贤也是个太监啊!这里面其实有着很大的区别,魏忠贤是结过婚的,对男女之事,他非常熟悉,他能让客氏在生理上得到更大的快感,而且史料记载虽说魏忠贤“自宫”,但是否真的彻底“净身”,谁也不知道,从客氏对“大小魏”的态度看,显然是选择了魏忠贤,正是客氏的选择,为魏忠贤的掌权铺平了道路,在魏忠贤掌权后,“九千九百岁爷爷”便成了他的称号,可见其权势之大!

问题又来了,既然客氏跟天启皇帝朱由校有着**关系,那么魏忠贤和魏朝怎么敢跟客氏玩“对食”这岂不是太监跟皇帝抢女人,说起来的确可笑,但是这种荒唐事,在明朝的天启年间偏偏就发生了,不过,笔者认为,朱由校对客氏的依赖,乃至于发生两性关系,更多的是一种亲情,一种特殊的“恋母情结”,然而这不是爱情,朱由校的心理需求就是客氏的体贴与照顾,再就是驯服和顺从,而这一点客氏始终都是满足朱由校的。

因此,客氏无论与魏朝“对食”,还是与魏忠贤“对食”,对于天启皇帝朱由校来说,都没什么影响,而客氏选择了魏忠贤,朱由校也就顺水推舟了,反正我就做我的木匠,你们不反对就行了。

此时,魏忠贤已经成为朱由校的贴身心腹,客氏与魏忠贤二人“对食”,让忠实于朱由校的人成为一个团队,这对于天启皇帝而言,是天大的好事!他当然乐于成全,但对于大明王朝而言,确实天大的灾难啊!臭名昭著的“阉党”成立了!在“老祖奶奶千岁”“九千九百岁爷爷”的一片呼声中,大明王朝逐渐走向了灭亡!

中国古代宫廷和贵族多会找乳母哺育婴儿,《礼记·内则》规定天子、诸侯、大夫之子有资格请乳母喂哺,士之子必须由母亲自己喂养[2] 。宫廷选乳母十分严格,在年龄、相貌、健康状况、乳汁浓淡和色泽等方面都有规定,一旦入选,其服饰、饮食就得听从宫中安排。

以明朝为例,明朝的宫廷乳母称为奶口,选养在东安门外稍北的礼仪房中,以备内廷宣召,俗称“奶子府”,由宫中提督司礼监太监管理。每季选奶口四十名,蓄养于内,称为“坐季奶口”;再另选八十名,仅注册其籍,让她们住在自己家里,称为“点卯奶口”。奶口须有丈夫,年十五以上二十以下,形容端正,第三胎仅三个月者应选。生男者喂哺女婴,生女者喂哺男婴。

由于乳母与乳子关系亲密,有时感情比亲生母亲还是深厚,加上乳母有哺育之恩,以传统思想上乳子需要对乳母尽孝,因此皇帝的乳母往往被封受赏,例如汉安帝曾封乳母王圣为“野王君”。汉灵帝封乳母赵娆为“平氏君”。汉献帝追封乳母吕贵为“平氏君”。唐中宗封乳母于氏为“平恩郡夫人”。有些更被奉为有如皇太后的“保太后”。历代也有不少乳母受封,有些乳母则倚仗权势作乱。如汉安帝的乳母王圣母女和宦官江京、李闰等勾结,诽谤太后,逼得宰相杨震服毒自杀,连太子也被废。明熹宗的乳母客氏,勾结宦官魏忠贤扰乱朝政。因此有人反对乳母受封和为乳母服丧。

清朝时宫廷乳母必须为旗籍,其丈夫(奶公)有时也会协助照顾乳子,顺治十六年(1659年),南明的郑成功围攻南京的消息传到北京,福临扬言要御驾亲征。面对百官劝阻,他竟用剑把御座劈成碎块,再没有人敢站出来谏止,其母孝庄太后则转身退去,另遣福临的乳母出面劝阻,福临才决定不出征 [3]。福临的乳母朴氏和她的后夫喀喇均受封。

此外,亦有一些乳母与乳子有性关系,这些乳母往往是乳子的性启蒙者,例如明熹宗和乳母客氏就有性关系

客氏原是河北农妇,侯巴儿(侯二)之妻,姿色妖媚[1],不久怀孕,生子侯国兴。

客氏十八岁时,被选入宫中成为皇帝明熹宗朱由校的乳母,两年后丈夫侯巴儿病死,明熹宗即位后不到十天,就封客氏为奉圣夫人,根据史料记载客氏的私生活不检点,与魏朝、魏忠贤对食,“每日清晨入乾清暖阁侍帝,甲夜后回咸安宫”,二百年后清道光年间浙江湖州人抱阳生认为,所谓“邀上*宠”,客氏以乳母的身份勾引色诱明熹宗,而年纪轻轻的朱由校,对于风流*荡的客氏诱惑,把持不住,二人可能有染,并发生肉体关系[2],惟并无给与确切资料来源,此假说在女官制度建全的明代可信度并不高,客氏常常将龙卵(马的外肾)煮给熹宗食用,客氏依仗明熹宗对她的眷顾,与魏忠贤勾结作恶多端,作威作福,沆瀣一气、狼狈为奸,人称“客魏”,把持朝政十余年,使宫内乌烟瘴气、天昏地暗,每逢生日,朱由校一定会亲自去祝贺。她每一次出行,乘八抬大轿,其排场都不亚于皇帝。出宫入宫,随行护卫达数百人,宫中内侍要跪叩迎送,清尘除道,戒严禁行,香烟缭绕,呼声震天。有道士歌于市曰:“委鬼当头坐,茄花遍地生。”

史称客氏美色惊人,她在四十多岁时,依然妖冶娇艳,面色如二八佳丽,客氏喜爱打扮,她的衣服华丽似天仙,香雾氤氲,其美丽和衣饰,和她的年龄、身分极不相称,连年轻的宫女、嫔妃们也瞠目结舌,客氏侍从如云,比皇后还气派,每次梳洗,侍女数十人环伺左右,奉巾理发,添香簪花,各有所司,不敢懈怠,据说,客氏为了保持容貌艳美,青春永驻,平时总是选三五个年轻貌美的宫女唾液梳理头发,以保持秀发如云,乌黑光润,平添风韵,妩媚多情,客氏说此方传自岭南老人,名叫“群仙液”,可令人老无白发。客氏在宫中,每日浓妆艳抹,又喜欢仿效江南服饰妆扮,广袖低髻,极为妖冶,宫中竟率相模仿,在熹宗面前展现风韵。客氏还有一种烹饪的绝技,熹宗的膳餐,必经客氏调视,方才适口,所以客氏才得以专宠,享尽荣华富贵,为所欲为,天启元年,熹宗特旨允许客氏可以随时出宫回到私邸,而她的儿子侯国兴、弟弟客光先及魏忠贤的哥哥魏钊均封锦衣卫千户。

*妇客氏才三十几岁,美貌妖娆,卖弄风情,在宫中不能安份,风骚轻恌,客氏与魏朝、魏忠贤等宦官对食,“忠贤告假,则客氏居内;客氏有假,则忠贤留中”[3]。魏朝与魏忠贤为了得到客氏,曾经起过争执,而最后由朱由校裁决将客氏配给魏忠贤。而心肠狠毒的客氏又以残忍手段,害死数个曾被熹宗临幸过的嫔妃[4],张裕妃怀孕临产,客氏竟断其饮食,裕妃饥渴难忍,暴雨之夜,到屋檐下接雨水喝,最后哭喊著断气。

天启七年(1627年)十一月,思宗即位后,籍没宦官魏忠贤及客氏。魏忠贤上吊自杀,乾清宫牌子赵本岐奉命将客氏活活笞死于浣衣局,在净乐堂焚尸扬灰[5][6]。她的儿子侯国兴、弟弟客光先与魏忠贤的侄儿魏良卿同日斩首。

第二十二章 明代医事

  医事制度主要分为中央的医药机构、宫廷医事制度、地方的医事制度和民间医学团体四个部分组成。明代医事制度从治学内容、方法、态度到医...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