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谋臣刘伯温

栏目:资讯发布:2023-11-06浏览:5收藏

元朝谋臣刘伯温,第1张

刘基,字伯温。元武宗至大四年(1311年)生,他的家乡青田村(今浙江省文成)县南田武阳,按元朝当时的行政区划,属于江浙行省的处州路。 江浙地区向为人文渊薮,刘伯温的家乡武阳村虽然是个偏僻的小山村,距青田县城有150多里之遥,但读书的风气不衰。刘基的曾祖还曾在宋朝为官,传到刘基父亲这一代,虽非显第,但无疑是一个中国传统农村典型的小门小户的读书家庭。在这种背景下,刘伯温从小受到了良好的儒家传统教育。《明史》上说,刘伯温“幼颖异”,特别聪明,他的老师即对其父亲说,刘伯温不是池中物,长大后必然光宗耀祖。《明史》还记载,“基博通经史,于书无不窥,尤精象纬之学”。所谓象纬之学,就是通过观察天象和占卜来预测人事的一套神秘的学问。在科学不发达的古代,这种学问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如果辅之于缜密的思维和明晰的判断,其所谓预测往往也有应验的时候,这就更给这门学问披上了奇异的面纱。《明史》的这两点记载非常重要,因为它基本勾画出了刘伯温的两条人生轨迹:一个是深受传统儒家教育,作为“儒者”的刘伯温;一个是摇鹅毛扇,作为“谋臣”的刘伯温。两者不可偏废,毋宁说前者还更为重要,但可惜经过野史和民间的渲染,也许还包括刘伯温后人有意无意的“改造”,作为“谋臣”的刘伯温“压倒”了作为“儒者”的刘伯温。于是乎,本来是一个不无悲剧色彩的传统知识分子,在各种离奇怪诞的传说中,成为一个滑稽多智的怪物,差不多等于是江湖术士之流了。 作为儒者的刘伯温,照例要重走前辈读书人循环往复的那条道路。至顺四年(1333年),23岁的刘伯温参加元王朝的科举考试,考中进士。值得一提的是,按照元朝的制度,年满25岁的成年男子才能应考,据当代学者杨讷考证,刘伯温虚报年龄为26岁,终于蒙混过关。不过,只要是凭真才实学,在旧时,这倒是读书人的一段佳话。元顺帝至元二年(1336年),已中进士的刘伯温正式踏入仕途,到江西瑞州路的高安县任县丞。所谓县丞,就是县令的属官,官阶还不够“七品芝麻官”,属于正八品,略相当于今日之副县长。 官阶低倒没有什么,按照元朝制度,名列第三甲的进士就只能授予正八品,一个有才华的年轻人,终究是抑制不住的,问题的关键在于,刘伯温运气差了一点,他此刻所置身的,完完全全是一个衰世。 作为一个少数民族政权,元王朝最大的问题就是迷信武力,不尚文治,故以马上得天下,仍然“以马上治之”,加上元朝对汉民族的猜忌,因此始终没有建立一整套行之有效的制度。到了元朝末代皇帝元顺帝的时候,元王朝的统治机器更加迟钝和衰朽。大凡衰世,都具备两个重要表征:其一就是吏治大坏,单靠一两个志士仁人已无法改良,上层阶级贪图享乐,文恬武嬉,空前的社会危机迫在眉睫,他们却有意无意视而不见,仿佛“清歌于漏舟之中,痛饮于焚屋之内”;其二,在草野中已经萌动着很多不安定的因素。元顺帝当政时期,自然灾害不断,而吏治不良又使天灾进一步演变成人祸,中国大地,一时饥民、流民、盗匪四起。饱读诗书,从书斋昂昂然走出的刘伯温,儒家知识分子那种“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抱负几乎与生俱来,但他在江西做了五年的小官,最后只能抑郁求退。按照史书的记载,他在江西,“政严而有惠爱,小民自以为得慈父”,想来颇有政绩,但“豪右数欲陷之”,意思是地方上的豪强贵族处处和他作对,最后只好离去,于1340年回到家乡。江西短暂的五年仕宦经历,并未使刘伯温对元政权完全失望,这之后,他又谋到了一个江浙儒学副提举的官职,这是负责地方教育事务的一个岗位,仅比县丞的正八品高一等,属于从七品。志大才高的刘基对此当然也无法满意,好歹干到至正十二年(1352年),他辞职了。辞职的理由是身体不好,后人于此有所争论,不过不论刘伯温当时是否真在患病,他对元政权的灰心,却是越来越明显地表露了出来。这从他辞职后所著的那本名著《郁离子》中即可看出。 “儒者”与“谋臣”的悲剧 元至正十九年十一月,朱元璋的部队攻占了浙江处州(今浙江丽水),因为在故乡的声望,刘伯温和另外三个当地著名知识分子—叶琛、宋濂、章溢,一起被朱的兵士送到应天(今南京)去见朱元璋。《明史》记载了这四人与朱元璋见面的场景:“太祖劳基等曰:‘我为天下屈四先生,今天下纷纷,何时定乎?’”朱元璋表现出了礼贤下士的态度,向他们请教如何统一和安定天下,章溢回答说:“天道无常,惟德是辅,惟不嗜杀人者能一之耳。”意思是只要朱元璋保民安民,就能收拾人心,完成霸业。 刘伯温从此开始了为朱元璋充当谋臣的人生新路。 作为深受儒家文化洗礼的刘伯温,这么快就倒向一个传统观念中的“乱臣贼子”,其中当然有多层因素的作用。史籍中流传一个“西湖望云”的故事,说刘伯温早在投朱之前就发现金陵(即南京)有所谓“天子气”,所以决心“辅之”。这无疑是无稽之谈。刘伯温之投效朱元璋,首先自然缘于对元政权的失望;其次,此时朱元璋的一些作为契合刘伯温的期待—朱元璋部队的军纪相对较好,朱元璋本人比较能够礼贤下士,朱元璋表现出了强烈的统一天下的愿望,这些都是他区别于其他群雄,而对刘基这样知识分子具备吸引力的地方。除此之外,还有两点非常重要:一是朱元璋打出了民族牌,以驱除异族政权为号召;二是此时的朱元璋已经意识到,要想统一天下,一味的大破坏是不行的,还必须着手于建设,而要进行建设的工作,又必须依靠缙绅阶层,尽可能维护他们的利益。早在刘伯温辞官隐居期间,他就在《郁离子》中说,要“稽考先王之典,商度救时之政,明法度,肄礼乐,以待王者之兴”。而此时的朱元璋,颇有一些“明法度,肄礼乐”的气象,他成为刘伯温心目中正在兴起的“王者”,不是一种很自然的事情吗? 关于刘伯温在朱元璋打天下过程中的作用,虽然不像传说中那样神奇,但他和其他知识分子一起,帮助朱元璋在乱世中恢复秩序,是值得肯定的。 朱元璋统一天下,刘伯温和其他开国功臣一样得到了封赏,这似乎实现了他的人生抱负,但作为儒家知识分子,新朝的肇建又使刘伯温自觉背负了一种新的使命,这就是“导君于正”,使新皇帝符合儒家的政治文化传统。而就是在这方面,刘伯温开始品尝苦涩的滋味,因为在朱元璋这样的雄主手下讨生活,实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刘伯温入明后活了七年有半,在这不算长的时间里,他先后几次受封,又几次被打发回乡。从他第一次被斥退的经历中,可以看出“伴君”确实是一件危险系数极高的工作。当时南京从夏天到秋天一直没有下雨,求雨也没有效果,刘伯温借机指出了三条弊政:一是阵亡将士的妻子数万人都被迫住在“寡妇营”,不许外出;二是为营建工程的工人死亡,尸体暴露不收;三是敌方头目既然已经归诚投降,就不适宜充军。古人认为天象由人事决定,刘伯温借求雨的机会进谏,使朱元璋只好同意其请,可过了十来天仍未降雨,朱元璋立即作出了“刘基还乡为民”的处罚。但刘伯温被免职仅三个月,朱元璋又想起了他,令他火速从家乡赴南京,恢复了其官职。而到了洪武四年(1371年),他在得到封爵之后,再一次被赐归。 如果说第一次被贬,刘伯温由于功名之心未灭还满怀惆怅,那么他后来的被放归,则更像是一种自我放逐。这不仅因为明初同僚的倾轧十分激烈,不同派系之间的权力斗争已到白热化的程度,更因为他对“圣意难测”有了更深的理解,对在雄主手下讨生活充满了忧惧,深知只有韬光养晦才是自我保全之道。 然而刘伯温到底是读书人,尽管他感觉面前这个曾经与自己共过患难的人越来越难以捉摸,但在反复放归、召还的过程中还是要战战兢兢地尽儒者的本分。他劝朱元璋,“霜雪之后,必有阳春,今国威已立,宜少济以宽大”,要朱元璋保存臣子的体面,不应动辄羞辱,都是非常有针对性的;他又提醒朱元璋,对遁逃北漠的元朝大将王保保不能轻敌妄进,结果也被他不幸言中了——名将徐达在追击王保保的一战中,几乎全军覆没。忧谗畏讥的刘伯温准备在家乡终老,但善于占卜的他却不知道,自己的命运并不在自己手中。>

刘伯温你是哪里人?朱元璋刘伯温在风水方面的成就?以下文字资料由校易搜为大家收集整理。让让我们赶快看一看吧!

:今天010-10点10分在美国社会,名人故居的争夺并不血腥。不惜一切代价,刘伯温的故居在青田和文成之间被撕裂。

刘伯温故居

很多人遇到这个问题,首先想到的就是问百度。百度给出的答案是,刘伯温是青田人,青田自古就是州里的地方。这和温州八大酒吧没有关系,但是为什么事后会出这种矛盾?原因很简单。自古以来,青田、泰顺、瑞俺已经交了,刘伯温南田故居是最重要的地方。刘伯温死后,朱元璋追谥号文成,后人也称刘伯温为文成公。以前,他只是个伯爵。他死后,他被封为公爵,并以他的谥号命名了一个县。这是前所未有的,由此可见朱元璋对刘伯温的重视。

一开始文成和青田同属一个行政区,争议还好。但后来文化分温州,争议被放大,两个地区都在争夺故居的所有权,寻求旅游价值。从时间上看,刘伯温从生到死都是青田县南田人。这个时间是固定的,已经成为历史,不可篡改。从地理位置上来说,1949年青田之后,在行政区划修改之前,刘伯温所在的南田全部归丽水管辖。只是分了温州之后,又说是温州人,太搞笑了。

他只是一个悬在边缘的温州历史名人,不是纯粹意义上的温州人。温州人的概念是祖籍自古就是温州人,在温州定居。但是没有历史记载刘伯温曾经到过温州,所以温州历史名人可以不要说。他只是青田历史名人,青田县南田人。

我们可以不要违背历史唯物主义,我们必须遵循原有的历史传统,避免这种荒谬的事情再次发生。

刘伯温是哪里人

刘伯温的风水是独特的,不是普通的风水,而是让皇帝称雄的风水。

一代风水师刘基

大家都知道刘伯温的诞生,所以我赢了这里就不介绍了。朱元璋起义的时候,有人告诉他青田有个神仙刘,这让朱元璋真是心痒难耐。再三请他出山,封他为军师。刘伯温为他出谋划策,成就了一些霸业。朱元璋中国的首都金陵,是刘伯温朱元璋建造的宫殿也是刘伯温期。他事事听从刘伯温。刘伯温认定这么好通融,以后肯定要迁都。正如他所料,明成祖迁都。

此外,刘伯温曾在中国有龙脉的海盐县与一位风水老师讨论,认为海盐的山是龙入海,风水宝地,但这里只能埋葬周公和孔子。

刘伯温里的风水为什么能这么厉害?有人说这有它的由来。他的风水来自南宋的赖布衣,一代风水师被秦宪陷害。本少爷他的足迹遍布中国,知识面很广。但是,他的书青乌序不知怎么传到了一个世纪后的刘伯温手里。他在赖布衣师从刘伯温,发挥他惊人的风水才能,赶上了自己的老师。

刘伯温风水感悟:一地是否出世,不在于方位和运势,而主要在于龙穴是否真——真龙自有真穴,真穴能立于其真方位;如果你确定,你会得到真正的沙子和水。这就是风水从里到外,从里到外。

刘伯温风水学

不知何故,刘伯温和诸葛亮这两个传奇人物,相差了一千多年

故事说的是明朝开国前,朱元璋在攻打金华的战斗中势如破竹,一路上赢了20%,导致金华守军沈虎大败,退守到了易守难攻、四面环山、悬崖峭壁的粉岭。它用武力来硬的是很难的。此刻,刘伯温告诉朱元璋,这件事在这样的环境下,我们很难进攻。我I’我会先了解情况,然后再做决定。出了营帐,刘伯温步入了东边高大挺拔的树林环绕的深山里。山路极其险峻,刘伯温在思考如何进攻。人们很匆忙。此刻,他想找个地方方便一下。他找到了一个他认为别人可以去的地方我找不到它,它发出咔嗒声。他打杂草,草变得凌乱。他碰巧看到草丛里有什么东西。他的好奇心上来了,他拉开了它。原来是一块石碑,上面刻着这一刻的时间。他很震惊。他曾经认为诸葛亮是一个了不起的巫师,但是我太高兴了。

因此,他继续前进。他现在想的不是完成任务,而是认真对待诸葛亮,认为他不假。过了这么久,他怎么会算计我?走近他,他继续小便,不远处石头上的大字却把他惊呆了,诸葛亮又算了一次。此刻,他的内心一片茫然,但他很平静。他继续往前走,看到了一个山洞。当他走进去,他看到一个黑暗的地方,点燃了手电筒,石壁上刻着诸葛亮的笔迹。他期望朱元璋是英雄,要求刘伯温弃甲而走。这一刻,刘伯温对诸葛亮佩服得五体投地。他抛弃了自己的盔甲,走出了洞穴。他看了看周围的地形,又扫了一眼敌人尽可能多的部署美国军队。连夜回营后,他进行了参谋会诊。如果不是,朱元璋第二天就会破敌。

这段历史正史没有记载,野史只有描述。可见刘伯温奇而赞之,不惜神化其小故事。

刘伯温传奇

预言大家刘伯温写的烧饼歌,以君臣的形式叙述的论述,并预言了中国的未来,但大部分都是他预言的。

原创烘焙歌

有一段刘伯温预言中国近现代史,分为东西南北。这意味着辛亥革命后,中国社会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灭亡,各地军阀各自为政,将中国分为东南西北几个军阀。

相遇使一个陌生人在楚。楚是中国历史上具有代表性的地名。指的是湖北这一带。在近代史上,蒋介石想要屠杀共产主义来反对他的政权。然而,以毛泽东为首的南昌起义不断壮大,逐渐扩大了自己的势力,最终成为打败蒋介石的主力军。

马万里搜索安歌能不禁让人觉得这是指红军长征,转战陕北。这也是红军历史的转折点。

后来在中国引起轰动的四人帮也预言要毁掉中国姑娘司牧吉。女孩肯定指的是江青,四人指的是四人帮。这四个臭名昭著的人引发了毁灭中国十年的文化大革命,他们在中国历史上令人陶醉的发展。

刘伯温烧饼歌往往不容易看出来,只有事情发生后,仔细求证后才能看清楚,每句话都蕴含玄机。

饥荒无时不在。饥荒是指大跃进造成的饥荒,导致很多无辜的人饿死。精神伤害指的是苏联与中国断绝关系和对“四人帮”的迫害,都是在形式上强调一个又一个困难,反复强调灾难的严重性。不知何故,圣人只能预测未来,但他们可以对此我无能为力。他们可以看到他们的无助感。

所包含的事件还有很多,还有很多等待后人去发生和验证。有人可能会怀疑,这些都是后人编的,改编的。它这就像宗教一样。信者自信,不信者不强求。预言已经

烧饼歌中蕴含的中国历史

在他的众多传说中,最著名的是他写了烧饼歌,这是我国人民对他的肯定,以至于他把自己的名字写在了烧饼歌上。但事实是,这个事情和刘伯温没有任何关系。为什么是刘伯温做的?那因为他的优秀,让后人认为是他干的,让读者更有说服力,再次神化刘伯温。

创造的场景是朱元璋在吃烧饼。宫中太监报告,刘伯温求见。朱元璋想象着让刘伯温难堪,就咬了一口烧饼,藏了起来。世人都说刘伯温有占卜的本领,我却没有我不相信。让让我们今天就找到答案。朱元璋问他我刚才藏了什么,刘伯温不慌不忙地说,好像是太阳或者月亮。反正是被金龙咬了。朱元璋说这话的时候慌了,因为烧饼就是他口中的太阳和月亮,但是朱元璋有心理素质,于是继续为难刘伯温,两个人提问预测未来。

目前看来,最早的出现是明代的张忠为试探国运而作的一首缺饼歌。关于民国年的一些预测,可能是民国时期的人做的。

这说明烧饼歌不是刘伯温创造的,也不是刘伯温对未来的预言,不过是后人强加给他的。不过,烧饼歌虽然没有预测价值,但还是很有文学价值的。记载了明朝初三名人之一刘伯温的语录,也很有价值。

刘伯温烧饼歌

中国人有个坏习惯,就是喜欢戴帽子戴帽子,把人和事混为一谈,导致很多失态。

破损的烧饼歌封面

在一个网页上,曾经有人问,烧饼歌是刘伯温写的吗?这是典型的张观戴笠。首先,烧饼歌写于龙朔二年,距离刘伯温出生有6、700年。就算刘伯温有能力写这样的占卜,他还没出生怎么写?再者,推背图的产生原因是唐太宗想算唐朝的国运,然后请了两位著名的占星家或天文学家来写。

李用周易八卦推测未来,没想到,一算出来就上瘾了。他不仅完成了唐太宗的要求,还预言了中国未来两千年的发展。这时,另一个占星家袁天罡推了推他的背,对他说这个秘密不能泄露。为什么唐我们能不能处理一下然后回去睡觉?所以这部奇书被称为推背图,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是中国第一部奇书预言。

年共有60幅图像,每幅图像下都有藏语和一首诗,寓意着对中国从唐初至2000年后重大历史事件的预测。

这本精彩的书,里面包含的事件,都是按时间排序的,只是时间间隔不确定,具有随机性,显示了未来的多变性。

话虽如此,推背图还是很惊人的,但是它真的不是刘伯温创造的,我们不我没有厚着脸皮强加于这位伟人,可见我们对他的偏爱。

刘伯温

(刘基)

刘伯温(1311-1375年),名刘基,字伯温,以字行。元武宗至大四年(1311)出生于江浙行省处州路青田县南田山武阳村(今南田山武阳村于1948年划归温州文成县)。刘伯温自幼聪颖异常,天赋极高。在家庭的熏陶下,他从小就好学深思,喜欢读书,对儒家经典、诸子百家之书,都非常熟悉。尤其对天文、地理、兵法、术数之类更是潜心研究,颇有心得。他的记忆力非常好,读书一目十行,过目成诵。而且文笔精彩,所写文章非同凡俗。他14岁时入处州郡学读《春秋》,17岁师从处州名士郑复初学习宋明理学,同时积极准备科举考试。天生的禀赋和后天的努力,使年轻的刘伯温很快在当地脱颖而出,成为江浙一带的大才子、大名士,开始受到世人的瞩目。他的老师郑复初就曾对刘伯温祖父说:"他日这个孩子必定会光大你家门楣,振兴刘氏家族!"西蜀名士赵天泽在品评江左人物时,将刘伯温列为第一,将他与诸葛孔明相比,说刘伯温他日一定会成为济时大器。朱元璋多次称刘基为:“吾之子房也。”

刘伯温果然是人中之杰。他于元统元年(1339年)考取进士,从此进入仕途,开始他在中国历史舞台上的精彩表演。

最初,刘伯温希望为元朝政府效力,通过做官来实现自己的远大抱负。他在中进士后不久,被任命为江西高安县丞,后又任元帅府都事。但是他的建议往往得不到朝廷的采纳,他的才能反而受到朝廷的压制。刘伯温非常失望,先后3次愤然辞职,回故乡青田隐居。

刘伯温隐居青田期间,潜心著述。他将自己的思想和对社会、人生的见解进行了一番总结,创作了著名的《郁离子》一书。而当此之时,全国的形势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全国各地反元起义风起云涌,元王朝的统治已摇摇欲坠,但各支反元义军又互相纷争,各不相让。刘伯温静观天下形势,经过一番分析,认为在众多的起义军中,以平民出身的明太祖最有真龙天子之气,他领导的一支红巾军才是推翻元朝、建立新江山的队伍。

公元1360年,义军统帅明太祖两次向隐居青田的刘伯温发出邀请,刘伯温经过深思熟虑之后,终于决定出山辅助明太祖,希望通过助朱氏打江山来实现自己治国平天下的宏伟大志。与当年诸葛亮"隆中对"相似,刘伯温初次与朱氏相见,就提出了"时务十八策"。明太祖一见刘伯温之后,更是大喜不已,从此将刘伯温视为自己的心腹和军师。

刘伯温出山之后,忠心耿耿地为朱氏政权效力,积极为明太祖出谋划策。他为朱氏制订了"先灭陈友谅,再灭张士诚,然后北向中原,一统天下"的战略方针。而明太祖得到刘伯温的辅助,正是如虎添翼。他基本上按照刘伯温为他定下的战略、战术行事,先用诱敌之计大败陈友谅,挫其锐气,再于公元1363年在鄱阳湖与陈氏决战,将其势力彻底消灭。第二年,又依计将张士诚的势力消灭。然后,明太祖派部队北上攻打元朝首都北京,同时准备在南方称帝。

公元1368年,明太祖在南京登基称帝,正式建立大明皇朝,改元"洪武"。为朱氏最后平定天下、开创朱明皇朝立下了汗马功劳的刘基,作为开国元勋之一,被任命为御史中丞兼太史令。为了表彰刘伯温的特殊贡献和巨大功勋,明太祖还下诏免加刘伯温家乡青田县的租税。这是处州地区惟一不加税的一个县。不久又追封刘伯温的祖父、父亲为永喜郡公。

洪武三年(1370年),刘伯温被任命为弘文馆学士,受"开国翊运守正文臣资善大夫上护军"称号,赐封诚意伯,食禄241石。至此,刘伯温本人的事业和青田刘氏家族的发展,都如日中天,达到了最辉煌的鼎盛时期。

作为一代军师和智者,刘伯温料事如神,他深知自己平时疾恶如仇,得罪了许多同僚和权贵,同时也深知"伴君如伴虎"的道理。因此,他在功成名就之后,毅然选择激流勇退,于洪武四年(1371年)主动辞去一切职务,告老还乡,回青田隐居起来。

刘伯温在青田过了2年的隐居生活,本来希望远离世间是非争夺。但是,他的智慧和才能实在太高,他的名声实在太大了,他甚至被民间百姓渲染成了一位活神仙般的人物,这就无法避免政敌的嫉妒和皇帝的猜疑。洪武六年(1373年),刘伯温的政敌胡惟庸当了左丞相,指使别人诬告刘伯温,说他想霸占一块名叫"茗洋"的"有王气"的土地做自己的坟墓,图谋不轨。早就对刘伯温放心不下的明太祖,听到诬告后果然剥夺了刘伯温的封禄。刘伯温非常惶恐,于是亲自上南京向明太祖谢罪,并留在南京不敢回来。后来,胡惟庸升任右丞相胡惟庸天下第一大奸臣可与秦桧相提并论,刘伯温更加忧虑,终于一病不起。

刘伯温

洪武八年(1375年),有病在身的刘伯温由皇帝朱元璋所派使者护送回家,不久在家忧愤而死,终年65岁。

刘伯温在南京时,胡惟庸曾派太医为刘伯温诊病送药,但刘伯温吃了他的药后,病情加剧。因此,当时人们怀疑刘伯温是胡惟庸下毒致死。他死后139年,即明武宗正德九年(1514),被追赠太师,谥号文成,因而后人又称他刘文成。文成县是1948年析置的新县,县名就是为了纪念刘基。

刘伯温不但是一位谋略大师,也是一位著名的学者和文人,他的著作很多,流传于世的有《郁离子》10卷和《诚意伯文集》20卷。其中。代表作《郁离子》一书在中国思想上和文学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

刘伯温死后,葬于青田武阳夏山。据说,刘伯温死前曾预言胡惟庸必败,到时明太祖会为自己平反昭雪,他还特留下一封密奏给儿子,要他在日后明太祖想起自己的时候再上奏。5年后,胡惟庸果然垮台。又10年后,刘伯温果然被平反。明太祖还赐给刘氏家族金书铁券,特批刘氏成员可凭此免一次死罪。

元朝谋臣刘伯温

刘基,字伯温。元武宗至大四年(1311年)生,他的家乡青田村(今浙江省文成)县南田武阳,按元朝当时的行政区划,属于江浙行省的处州路。 ...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