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沫若的亲爷爷到底是谁

栏目:资讯发布:2023-11-06浏览:2收藏

郭沫若的亲爷爷到底是谁,第1张

郭秀山。

郭沫若出身背景:根据乐山《郭氏家谱》所载,郭沫若的祖籍福建汀州府宁化县,是为闽西客家人。先祖郭福安为郭子仪之后裔。

郭沫若在《德音录·先考膏儒府君行述》中云:“吾家原籍福建,百五十八年(即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前,由闽迁蜀,世居乐山县铜河沙湾镇”,“入蜀四代而至秀山公(沫若祖父),族已昌大”。

人物经历:

1892年11月16日,出生于四川省嘉定府乐山县观峨乡沙湾镇一个地主兼营商业的家庭。1897年,在家塾“绥山山馆”读书,师从沈焕章,习读《诗经》《唐诗三百首》等传统经典的同时,接触了一些新学知识。

这对他的艺术观的形成、诗歌创作,文化理念的形成都产生了影响。1901年,家塾采用上海编印的新式教科书授课。

1906年春,入乐山县高等小学学习,第一学期成绩名列第一,开始接受民主思想。1907年春,因反对教师专制,被学校开除,经斡旋返校;夏,升入乐山县中学堂,大量阅读林琴南的译述小说。

-郭沫若 

姓郭的老祖宗是虢序又作郭序,是全世界郭姓的祖先。郭序是虢叔的裔孙。虢序作为虢叔后裔的代表者,东周初年被周平王封于夏阳。郭氏后裔祖居浙江诸暨,记得在我家乡宗祠廊柱上有一付对联,承周室以来汉阁士唐元勋宋理学萦阳造迹百世其昌,朔风廓以后迁芜丰驻太原住大名万派宗族诸群有光。

郭姓的来历

源自姬姓,作为当今郭姓最主要的分支,出自姬姓,是虢国周王室宗支虢公后裔。根据《春秋公羊传》中的记载,虢谓之郭,声之转也。在古代,虢和郭两个字是相通的,也就是说郭姓也称为虢姓。

古国虢有东虢,西虢,北虢之分,周文王之子武王将文王弟姬仲封于东虢,世称虢仲。将文王弟姬叔封于西虢,世称虢叔。在西周灭亡之后,虢叔的后裔留在原地称为小虢,小虢被秦国所灭,北虢被晋国所灭,后来他们的子孙有的就以虢为姓,有的则改为郭姓。

郭子仪生于武则天称帝时期的万岁通天二年(697年)八月十五日中秋节,薨于唐德宗建中二年(781年)六月十四日,华州郑县(今陕西华县)人,祖籍太原阳曲(今山西太原)。郭子仪身高七尺,体貌秀杰,生八子七女。郭子仪一生经历了武则天、唐中宗、唐睿宗、唐玄宗、唐肃宗、唐代宗、唐德宗七朝,渡过了60多年的军旅生涯,其中以一身而系天下发危达20余年。肃宗皇帝赞扬郭子仪:“国家再造,卿力也!”德宗皇帝尊称郭子仪为“尚父”,封郭子仪为太尉、中书令,封汾阳郡王,谥“忠武”。“安史之乱”中,郭子仪大战安禄山,名垂青史。

据《郭氏家谱》(民国七年刻本)记载,郭子仪第五代孙郭在徽(华州人,世居长安)唐末被迫迁居洛阳,在唐庄宗、明宗时任鸿胪少卿,因事得罪唐明宗,贬官卫尉少卿,其后举家从后唐首都洛阳迁往吉州庐陵县62都麻岗,一直到郭子仪第26代孙郭弥都世居此地,因当时族繁人广,郭弥都于宋朝端平元年(1234年)举家迁往湖广(湖北)黄州府麻城县孝感乡落叶沙子场郭家嘴狮子岩几子湾。元末明初,四川盆地战乱不止,蛮匪横行,民不聊生,土地荒芜。老者饿死于沟渠,少者逃往他乡。眼看四川人口越来越少,弘治皇帝下诏移民。郭子仪第36代孙郭谟格由保甲推举奉诏于明弘治二年(1490年)弃湖人川,落叶檀木湾。由此可知:郭子仪后裔从明代迁居大英县已达五百余年了,今大英、蓬溪两地均有其后裔生存繁衍。

檀木湾为郭子仪后裔入蜀祖居之地,郭氏族人死后,多葬于此,从而在大英县隆盛镇石门办事处崇音寺檀木湾形成了很多雕刻精致、色彩艳丽的墓碑群。现存的四块墓碑,上面刻有很多书法秀丽的楷体字,并雕刻有“龙凤呈祥”、“二龙戏珠”等图等。上面刻有郭家五大房人郭世俊、郭民美、郭世蓉、郭世茂、郭世伦等的名字。古墓群之一的郭乾元墓碑记载郭乾元祖籍湖北麻城,墓碑立于嘉主20年,距今近200年,这块墓碑不同于其它墓碑,苦碑前有一个全封闭的挡风蔽雨的花形石隔层,将碑文罩在隔层里,隔层雕刻精细,中间有一杂五瓣形的花朵,透过花孔可以清晰地看到墓碑上的文字。由于有隔层的保护,墓碑上雕刻文字的蓝色油漆虽近200年日晒雨淋去未剥落。

郭沫若的亲爷爷到底是谁

郭秀山。郭沫若出身背景:根据乐山《郭氏家谱》所载,郭沫若的祖籍福建汀州府宁化县,是为闽西客家人。先祖郭福安为郭子仪之后裔。郭沫若在...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