澄姓 澄氏家谱 澄姓起源 澄姓名人 澄姓的来源 澄姓简介

栏目:资讯发布:2023-11-06浏览:2收藏

澄姓 澄氏家谱 澄姓起源 澄姓名人 澄姓的来源 澄姓简介,第1张

澄[澄,读音作dèng(ㄉㄥˋ),不可读作chéng(ㄔㄥˊ)]

一姓氏渊源:

第一个渊源:源于姜姓,出自上古炎帝后裔澄的封地,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

上古姜姓炎帝嫡系世系为:炎帝→帝临→帝魁→帝承→帝明→帝直→帝厘→帝哀→帝克→器→祝融→术嚣→勾龙→垂→伯益→若木→费昌(费侯昌)→房→仁昌→天英→珪→敏→豹→谦→澄……

其“澄”,是伯益的尘孙(第九世孙),因分封于澄邑而得名。

上古时期的澄邑亦称澄州,即今江苏省江阴市地区,其后裔子孙有以先祖封邑名称为姓氏者,称澄氏,是非常古早的姓氏之一。

注:

上古澄邑名称沿用至西周末期,非今福建之龙海,或今广东之澄海,这两处“澄邑”之称皆在先秦末期至汉朝初期始得邑名。

第二个渊源:源于鲜卑族,出自南北朝时期北齐神武帝高欢之子高澄,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高澄,字子惠,是北齐高祖神武皇帝高欢的长子,为白部鲜卑族人娄氏所生。

高澄自幼聪明过人,肤色“白晰如玉,风度翩翩,神情俊爽,便若成人”,深得高欢的喜爱。在北魏节闵帝元恭普泰元年(公元531年)高欢攻下邺城后,将高澄立为世子。北魏孝武帝元修永熙元年(公元532年),高澄被加街侍中,开府仪同三司。

高澄在十二岁娶东魏孝静帝元善见之妹冯翊公主为妻。东魏天平元年(公元534年),东魏政权迁都邺城后,十四岁的高澄成为尚书令、大行台、并州刺史。

东魏天平三年(公元536年),高澄要求到国都邺城辅助皇帝处理朝中事务。起初高欢没有答应,后来丞相主簿孙搴从中求情,高欢便同意了高澄的要求。高澄到邺城后,东魏孝静帝任命他为尚书令兼领军、京畿大都督。

高欢虽然实际上把持了东魏朝政,但朝内勋贵日益横行,欺男霸女,贪污受贿,高欢又善做白脸人,不好下狠手整治这些“老哥们”,便于东魏兴和二年(公元544年)任高澄做大将军,领中书监,摄吏部尚书一职。当时,高澄虽只有二十四岁,做起事来却是雷厉风行。

当时在邺城朝中的事务主要由孙腾、司马子如、高岳、高隆之等人管理,都城人称他们是“四贵”,这些人自恃功高,在邺城大都专横放肆,骄蛮贪婪,不可一世。高澄到邺城后,立即对“四贵”采取了压制的办法。

高澄到邺城后执法严厉,处事果断,人们为之震惊。高欢的老友孙腾见高澄时,不愿表现得恭敬,依势不理睬他的政令,高澄立即一沉脸,马上叱喝左右把这位孙大叔拉出门外,将其身边围上“刀环”,狠刹了孙腾的威风。司马子如广纳人贿,高澄命属下把这位司马大叔押入大牢,还来个假杀头,吓得这位司马子如一晚上头发都白了。对此,高欢也得便宜卖乖,对老战友们说:“儿子浸长,公宜避之”。意思是儿子大了,又是当朝大官,该给他面子一定要给面子,否则我这老脸也不管用。

东魏武定五年(公元547年)农历1月8日高欢逝世,高澄秘不发丧。东魏的大司徒侯景听闻高欢死讯后,乘机在河南造反,高澄当即命韩轨率众讨伐。高澄确实有真才实干,排兵布阵,打得侯景仓皇而逃。接着,他又亲自带兵,生擒西魏名将王思政。同时,高澄任贤择良,咸得其才,短时间内拢得江淮以北土地二十三州。安排妥当后,他才驰还晋阳,为父发丧。

东魏孝静帝武定七年(南梁武帝太清三年,公元549年)农历4月,东魏孝静帝封他一大堆官职:使持节、大丞相、都督中外诸军、寻尚书事、大行台、承袭其父渤海王位。农历5月又进封相国、齐王,“赞拜不名,入朝不趋,剑履上殿”,权势至高无上。

高欢生前对东魏孝静帝礼敬有加。然而,后来的高澄并不满足,他一直认为皇帝的宝座应该是他高家人、而不应该由元氏来坐,他的父亲只不过是为了顾大局,才让元善见坐上去的,因此根本不把东魏孝静帝这位皇帝大舅子放在眼里,他任亲信崔季舒为中书侍郎于朝中,实际上是作为他监视东魏孝静帝的耳目。为了控制东魏孝静帝,高澄专门安置了自己的亲信崔季舒做黄门侍郎,负责监视皇上的一举一动,随时向他报告。

东魏武定五年(公元547年)农历8月,高澄从晋阳写信问崔季舒:“皇帝近来表现如何?”崔季舒回报说:“皇上近来脾气挺大,经常发泄对你们兄弟的不满。”高澄一见信,马上赶到邺城,气冲冲地找到东魏孝静帝理论。

东魏孝静帝只好陪着高澄在邺东打猎,骑马跑快了些,监卫都督就从后面急呼:“天子您别跑太快,大将军会不高兴的!”东魏孝静帝后来设宴招待他,高澄乘着酒兴,端起满满一大杯酒,强迫东魏孝静帝喝下去。那样子好像他们是平起平坐,决不是高欢在世时侍宴的样子。

东魏孝静帝对此愤恨不已,推开酒杯,大声呵斥高澄说:“自古无不亡的国家,朕连饮酒都不能自主,还这样活下去干什么?”高澄见这位昔日温顺的皇帝竟然讥讽他,先楞了一下,立刻恼羞成怒,一脚把桌子踢翻,大骂:“什么朕!朕!狗脚朕!”言毕,站起身,令崔季舒“殴帝三拳”,然后站起来甩袖而去。崔季舒也跟着跑了出去,只剩下个满脸通红的东魏孝静帝在那里独自发呆。

臣下敢打皇帝,还不自己动手,让手下人“代劳”,此行此举,在中国历史上再也找不出第二桩来。

第二天,高澄怒气渐消,又让崔季舒跑到宫里慰问皇帝,北魏孝静帝只好对这种慰问表示感谢,还赏赐给高澄一百匹绢。

东魏武定七年(公元549年)农历8月,高澄再次来到邺城,邀请死党崔季舒、陈元康、杨等人在北城东柏堂住所,密谋篡夺皇位的勾当。因高澄*乐成性,不仅偷偷与他父亲的宠妃郑氏暗中往来,而且就连弟弟高洋之妃李氏也是百般调戏,人伦纲常全然不顾。再说东柏堂环境优雅、僻静,正好约会他新宠幸的琅琊公主。为了不受外人打搅,与琅琊公主往来无顾忌,高澄把自己的侍卫打发得远远的。

那天,高澄与心腹密议受禅之事,侍卫更是不能沾边。厨奴兰京抓住这个机会,伺机下手。

兰京,是南梁国大将军兰钦之子,双方在交战时被俘入东魏,之后贬斥到高澄府中作厨奴。兰钦曾多次派人携重金要赎回儿子,高澄皆“不许”。为此兰京怀恨在心,与六个同在厨房做劳役的厨师密谋,想伺机刺杀高澄。

事发当晚,兰京找个理由捧着食盘进来,高澄见是兰京,立刻吼道:“我没让你送吃食,怎么来胡闹?”

兰京也不搭话,上前呈上食盘,并乘机迅速抽出藏在盘底的尖刀,迎面向高澄刺去,厉声喝道:“我要杀你!”话还没说完,从门外跑来四、五个厨师,手提尖刀来助兰京。

高澄手无寸铁,慌乱间从坐床上掉下来,还把脚摔伤了,便趁机钻入床下。陈元康上前阻挡,立刻被兰京一刀捅个透心凉。崔季舒当时躲在厕所,逃过一命。那位杨愔跑得更快,也捡了一命。

几个厨师搬去床具,兰京当胸几刀,把这位“美姿容,善言笑”的高王爷捅死在当地,一伙人一拥而上,挥刀乱砍,顿时把高澄剁成了肉酱,时年二十九岁。

高澄逝世后,被后来的北齐政权追封为北齐文襄皇帝。

高澄的第三子高肃,因骁勇善战,屡建奇功,在北齐孝昭帝高演皇建元年(公元560年)被封为兰陵郡王。在兰陵郡王高肃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的名字为姓氏者,称澄氏,世代相传至今。

二历史名人:

澄 雪:(生卒年待考),俗名胡靖,字献卿,一名海靖云,自称澄雪道人;福建南平人。著名明朝僧人、书画家、诗人。

历代画史汇传大多将其误作“雪澄”,实为澄雪,是胡靖出家后的法名。

澄雪博学能诗,尤善书、画。尝泛海至琉球,揽岛屿风景,绘为图志,刻画精工。并能参悟妙理,赋诗见志。

澄 圆:(生卒年待考),号文谷。著名明朝僧人,书画家、诗人。

浙江绍兴天章寺僧,曾为懋方(章懋,明成化年间会试第一,官至南监祭酒)的高足。

澄圆善兰竹,工诗,为诗窟十家之一。著有《雪痕录》。

姓氏渊源:

中国人的姓,中国最古老的姓氏之一,在《百家姓》中排第127位在当今以人口多少排名的中国百家大姓中,董姓位居第29位。

--------------------------------------------------------------------------------

一、姓氏源流

有三大支:

一支出自已姓:据《元和姓纂》、《古今姓氏书辨证》等资料所载,相传颛顼(传说中古代部族首领)的己姓(颛顼之孙叫吴回,吴回之子陆终,陆终的大儿子名樊,赐己姓,封在昆吾国。)之后裔飂(音刘)有个儿子叫董父,相传对龙的习性很有研究,帝舜就任命董父为豢龙氏,让他专门养龙,在董父的精心驯养下,许多龙学会了表演各种舞蹈,帝舜很是喜欢,就封董父为鬷川(今山东定陶北县)侯,还赐他以董为姓氏,其后代亦以赐姓董为氏,董父也被尊称为董姓始祖。

一支出自姬姓,以官为氏。据《姓氏急就篇注》、西汉史游《急就篇》及宋人邓名世《古今姓氏书辩证》《所载,春秋时,周朝有大夫辛有,辛有有两个儿子在晋国任太史,即太史,董督(考察并收藏之意)晋国的典籍史册,其职责是“董督晋史”,他的子孙世袭晋国史官,以官为氏,称董氏,这一时期晋国的都城在绛(今山西翼城东南),故此支董氏出自今山西翼城。

一支出自少数民族及其他,匈奴及南蛮均有董姓。另外,据《董氏世谱》所载,帝颛顼的后代陆终有一子叫参胡,姓董,参胡的子孙便有以董为姓者。

--------------------------------------------------------------------------------

二、繁衍播迁

据史料所载董姓的发源地在山东定陶北部、山西西南部、山东平原县一带三个地方。

秦汉时,董姓在今山西、甘肃、河北、河南较为集中。

另外,陕西,山东定陶、高青,广东广州,四川资阳、德阳,浙江余姚、湖北襄阳、枝江,福建福州,河南禹州、伊川、南阳、开封、杞县、信阳、灵宝等地也散居有董姓族人。

后在不断的繁衍过程中,甘肃、山东两地董姓发展成当地望族。

这一时期,据史书所载的董姓族人繁衍迁徙情况有:出自晋国太史一支的辛有后裔董狐裔孙董翳被封为翟王,都高奴(今陕西延安市城东延河东岸),后其子孙又迁居陇西(今甘肃临洮);西汉董仲舒为广川(今河北枣强东)人,其曾孙由广川迁至陇西,后人又迁往河东(今山西夏县西北)。

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百姓四处流散,大举迁往南方,安徽、江西、江苏、湖北及长江中、下游地区均有董姓迁徙而来者。

隋唐时期,是董姓一大繁衍时期,唐代的《元和姓纂》记载董氏有四个郡望:即陇西、弘农(今河南灵宝)、河东、范阳(今河北涿州)。此外还有济阴(今山东曹县)。唐末,固始(今属河南)董氏又有随王潮、王审知入闽者。福建、广东又有董姓迁居者。

又唐代固始(今属河南)人陈元光父子开漳入闽及王潮、王审知入闽时都有董姓加入。宋元时期,金兵入主中原及蒙古军队的南下再度迫使董姓南迁,浙江余杭一带此时出现董姓族人。从清康熙年间开始,董氏有族人陆续移居台湾,此后,有的又徙居南洋群岛及欧美一些国家和地区,董姓这一时期可谓遍布海内外了。今日董姓以河北、山东、山西、云南、辽宁、浙江等省最为集中。

郡望堂号 董姓郡望主要有陇西郡、济阴郡等,其中以陇西郡最旺。

1、陇西郡,战国时治所在狄道(今甘肃临洮南),三国时治所在襄武(今甘肃陇西南);

2、济阴郡,治所在定陶(今山东定陶县西北)。

堂号有:“陇西”、“直笔”、“良史”、“豢龙”、“正谊”、“三策”等。�

宗族特征

1、纵观董姓名人,可以看出董姓是一个多武夫将帅和画家的姓氏,忠臣良将辈出,在历史舞台上争相竞妍,各展风姿。

2、董姓字行辈份层次分明,特征显著,如董贻玖所修《董氏族谱》中载有湖南一支字行为:“名初怡世业,继序振家声,祖泽由来远,诗书裕后昆。”又董德庵所修《董氏宗谱》中载有河北一支为:“维士生亨,初伯叔仲,汝文继夭,圣国祯祥。

--------------------------------------------------------------------------------

三、历史名人

董 狐:春秋时晋国史官,被当时的孔子誉为"良史"的史官,是最早出现于史籍的董姓名人。

董仲舒:广川(今河北枣强县东)人,西汉哲学家,今文经学大师。汉武帝举贤良文学之士,他对以"天人三策",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为汉武帝采纳,开此后两千余年封建社会以儒学为正统的先声,确立了儒家思想在中国历史上的统治地位。其学以儒家宗法思想为中心,杂以阴阳五行说,把神权、君权、父权、夫权贯串在一起,形成封建神学体系。提出"天人感应"说和"三纲五常"说。

董安国:西汉内史,曾著农书十八篇。董忠:阳翟(今河南禹州市)人,西汉时被封高昌侯。

董宣:圉县(今河南杞县南)人,东汉时以秉公执法,廉洁奉公著称于世,有“卧虎令”和“强项令”之称。

董 贤:云阳(今陕西淳化)人,西汉大司马。他22岁时就被哀帝宠幸,官至大司马,操纵朝政,其家族在当朝显赫一时。

董小宛:著名才女,为秦淮河"八大名妓"之一。容貌俏丽,善书画,通诗史,后来嫁给清代著名文学家冒襄为妾。

董邦达:著名画家,人称清代画中十哲之一。

董 源:五代南唐画家。用披麻皴法画山水,平淡天真,后又巨然承其风格,并称"董巨",为五代,北宋间南方山水画主要流派,对后世影响很大。

董解元:金朝时戏曲家。他根据唐人元稹的《莺莺传》创作了《西厢记诸宫调》,为后来元曲作家王实甫创作《西厢记》准备了条件。

董卓:东汉末陇西临洮(今甘肃氓县)人,字仲颖。189年率兵入洛阳,废少帝,立献帝,挟献帝西迁长安,自为太师,后为王允、吕布所杀。

董昭:定陶(今属山东)人,东汉时曹操谋士。

董王己:陈留(今河南开封县东南)人,东汉屯田都尉,著名女诗人蔡文姬之夫。

董正:东汉时番禺(广州)人,以雅性高洁,累辟不仕为世人敬仰。

董昌:东汉浙江余姚人,官至蜀郡太守。

董遇:弘农(今河南灵宝南)人,三国时任曹魏大司农。

董厥:义阳(今河南桐柏县东)人,蜀汉时任职尚书令,被称为“良士”。

董和:三国时南郡枝江(今属湖北枝江),蜀汉时与诸葛亮协力辅佐蜀后主,居官20余年,死时家无檐石之财;其子董允,蜀后主时任黄门侍郎,颇得诸葛亮信任,常谏诤后主过失

董奉:侯官(今福建福州市)人,三国时神医,为人治病不取钱,治愈者使裁杏树,数年达万株。后人用“杏林”颂赞医者,即出于此。

董景道:弘农(今河南灵宝南)人,西晋经学大师。

董征:南北朝时顿丘(今河南清丰南)人,曾官至平东将军。

董僧慧:姑熟(今安徽当涂)人,南朝萧齐之义士。

董展:隋代汝南人,长于作画,与展子虔齐名,又雅号:“智囊”。

董纯:隋代成纪(今甘肃秦安县北)人,以功进位上开府、拜柱国、爵郡公。董庭兰:陇西(今属甘肃)人,唐代宰相、琴家,以善弹《胡茄》而扬名。

董源:钟陵(今江西进贤西北)人,五代南唐画家,擅画秋风远景,作品有《夏景山口待渡》、《潇湘》、《夏山》、《溪岸》等。董枢:河北元氏(今河北石家庄附近)人,北宋任职西京留司御史台。

董槐:今安徽定远人,南宋时官至左丞相兼枢密使,被封许国公。

董俊:藁城(今属河北)人,元朝大将。

董其昌:松江华亭(今上海松江)人,明代书画家、书画理论家、鉴赏家,官至南京礼部尚书,传世作品有《烟江叠嶂图》、《潇湘白云图》、《夏木垂阴图》等,著有《画禅室随笔》、《画旨》、《画眼》等。

董邦达:浙江富阳人,清代著名画家,被誉为清代画中十哲之一。

董海川:河北省文安县人,生于清嘉庆十八年(公元1812年)逝于光绪九年(公元1882年),曾在清朝肃王府作拳师,传说其在江南游历时得到道家修炼的启示,创立了八卦掌。

董必武:黄安(湖北红安)人,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的创始人之一,党和国家卓越的***之一,历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代理主席,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等职。董振堂:河北新河人,宁都起义***之一,原在国民党任职,后起义投奔***,任中国工农红军第五军军长等职。

--------------------------------------------------------------------------------

四、董姓家谱

10290河北丰润董氏家谱二十四卷

(民国)董嘏忱 董庭敬等修

民国十五年(1926)天津华西书庄排印本

人民大学 南开大学

注:创修於清康熙五十二年,此为四修。

10291河北青龙董氏家谱四卷

(清)董塽纂

清道光十六年(1836)董镇钞本

河北青龙县官场乡文子村

10292江苏钢山董氏分谱二卷

(民国)董士恩纂修

民国十九年(1930)北平刻本 二册

北图

10293江苏赣榆董氏宗谱八卷

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木刻本

江苏赣榆县档

10294江苏赣榆董氏宗谱八卷

(清)董杏重修

民国十七年(1928)木刻本

江苏赣榆县档

10295江苏武进毗陵董氏家乘二卷

民国间钞本 二册

吉林大学

10296江苏无锡董氏家乘十卷

(清)董春亭 董元吉纂修

清同治九年(1870)苍梧草堂刻本 十四册

历史所

10297江苏无锡董氏家乘十卷

(清)董耀庭等修

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苍梧堂刻本 二十册

吉林大学

10298江苏无锡董氏家乘十二卷

(清)董庭序修

清光绪间苍梧草堂刻本 二十二册

中央民院

10299江苏宜兴胥井武进前街董氏合修家乘二十

卷首一卷末一卷

(民国)董秉清 董康等修

民国十六年(1927)木活字本 二十册

美国

10300浙江馀杭董氏家谱不分卷

清咸丰十一年(1861)写本 一册

美国

10301浙江馀杭尚义董氏家乘四卷

(民国)董凯等修

民国八年(1919)木活字本 四册

日本 美国

注:封面作《禹航尚义董氏宗谱》。

10302浙江馀杭董氏宗谱

民国木活字本 八册

杭州大学

10303浙江富阳富春董氏宗谱十五卷

民国二十五年(1936)木刻本

浙江富阳县春江乡友谊村

10304浙江馀姚云楼董氏宗谱五卷首一卷

(民国)董正锐等修

民国十七年(1928)正谊堂活字本 四册

北图

10305浙江鄞县四明儒林董氏宗谱二十卷末一卷

(清)董秉纯纂修

清钞本 七册

北图(存卷5-17、20、卷末,又一部存卷3、

8、10、12-17)

10306浙江鄞县鄞城儒林董氏元二房支谱□□卷

清崇本堂木活字本

天一阁(存卷11)

10307浙江鄞县四明儒林董氏宗谱二十卷首二卷

末二卷

(民国)柴永祺纂修

民国七年(1918)崇本堂木活字本 十册

天一阁

10308浙江鄞县董氏宗谱二卷

民国十一年(1922)木刻本

浙江鄞县古林乡文化站

10309浙江鄞县鄞西湖泊董氏宗谱八卷首一卷

(民国)董承脯 董敦修纂修

民国十五年(1926)木活字本

天一阔(存卷首、卷1、2、5-8)

10310浙江鄞县鄞高塘董氏家谱十四卷

(民国)张琴总纂

民国二十四年(1935)重德堂刊本 十二册

南开大学 浙江图 天一阁

注:谱始修於明天顺间,此为十修。

10311浙江鄞县四明五都董氏宗谱不分卷

(民国)董纯芳纂修

民国三十六年(1947)孝友堂钞本 二册

天一阁

10312浙江慈溪董氏宗谱三十四卷

(清)董懋文纂修

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木刻本 二十八册

河北大学

10313浙江慈溪董氏宗谱三十四卷首一卷

(民国)袁汉卿 董兰如等重修

民国十七年(1928)刊本

南开大学 天一阁(存三卷)

10314浙江奉化雪溪董氏宗谱十六卷

(清)舒帷修

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木活字本

浙江奉化县文管

10315浙江奉化董氏宗谱四卷

(民国)樊东华纂修

民国三十五年(1946)木活字本

浙江奉化县文管

注:徐伴始修於清乾隆三十五年。

10316浙江奉化中心奥董氏宗谱六卷首一卷末一卷

(民国)董乃武 董梦昌同修

民国三十七年(1948)木活字本

浙江奉化县文管(存卷首、卷1)

驾车路线:全程约4563公里

起点:大桥石化加油站(龙

1石家庄市内驾车方案

1) 从起点向正南方向出发,沿龙门大街行驶630米,左转进入槐泉东路

2) 沿槐泉东路行驶830米,左转进入东环路

3) 沿东环路行驶60米,右前方转弯进入S033

4) 沿S033行驶41公里,朝元氏/赵县方向,稍向右转进入元赞路

5) 沿元赞路行驶130米,直行进入S033

6) 沿S033行驶33公里,左前方转弯进入红旗南大街

7) 沿红旗南大街行驶83公里,直行进入红旗北大街

8) 沿红旗北大街行驶165公里,直行进入石邢公路

9) 沿石邢公路行驶65公里,左转进入西三环辅路

10) 沿西三环辅路行驶400米,直行进入西三环

11) 沿西三环行驶152公里,朝太原/西柏坡/北京/G5方向,稍向右转上匝道

12) 沿匝道行驶11公里,直行进入黄石高速

13) 沿黄石高速行驶250米,朝西柏坡/北京/G5方向,稍向右转上匝道

14) 沿匝道行驶970米,直行进入京昆高速

15) 沿京昆高速行驶30公里,朝石家庄服务区/京昆高速/保定/北京方向,稍向右转进入霍宅立交桥

16) 沿霍宅立交桥行驶19公里,直行进入西柏坡高速

2沿西柏坡高速行驶93公里,直行进入京昆高速

3沿京昆高速行驶1690公里,朝太原绕城东段/阳曲镇/大同/G108方向,稍向右转上匝道

4沿匝道行驶14公里,直行进入二广高速

5沿二广高速行驶1523公里,朝朔州市区/G1801/芦芽山景区/崇福寺方向,稍向右转上匝道

6沿匝道行驶15公里,直行进入朔州绕城高速

7沿朔州绕城高速行驶310公里,朝民福东街/朔州汽配城方向,稍向右转

8行驶150米,直行进入民福东街

9朔州市内驾车方案

1) 沿民福东街行驶22公里,稍向左转进入民福街

2) 沿民福街行驶12公里,直行进入民福西街

3) 沿民福西街行驶82公里,直行上匝道

4) 沿匝道行驶10公里,右前方转弯进入呼北高速

5) 沿呼北高速行驶78公里,稍向右转上匝道

6) 沿匝道行驶13公里,直行进入朔州绕城高速

7) 沿朔州绕城高速行驶64公里,到达终点

终点:朔州南出口(朔州绕

问题一:2015年9月3日山西阳朔铲车闹车撞人原因 因为铲车占用两条车道,有个司机下来找他评论,把他惹火了!直接用铲车拍他,所有问题都在这里开始,直到他被枪毙

问题二:山西铲车撞人原因为什么没有报道 我也可以 带你去 辣 耶

问题三:山西朔州装载机肇事原因 没那N简单 就能找到 聊得来的伴 尤其是在 看过了那N多的背叛 总是不安 只好强悍 谁谋杀了我的浪漫

官方说有精神病你信吗?想知道China-linzhou(V路途X)

问题四:山西朔州开铲车闯死人的司机肇事原因? 铲车司机和一辆银色小车有些刮擦,但由于存在死角,司机对此并不知情,而是安静地等红灯,这说明他遵守交规,并没有预谋作案。红灯时,银色小车驾乘人员下车找铲车司机理论或者讨赔偿,可能言辞过于激烈,结果铲车司机就小宇宙爆发了!

站着岗台的交警还没有弄清怎么回事,只看到银色小车驾乘人员向其求助。但铲车对交警貌似也没有威胁,而且一路都在避让行车。

中间有一骑电动车行人被碾压致死,成为前后 的转折点。铲车司机彻底失去了理智,才开始了疯狂地与执法车在闹市上演惊心动魄的“暴力街区”。 四溅,疯狂飙车,场面失去控制,彻底激化了矛盾,司机也许自知闯下大祸,所以矛头指向执法车,上演了那些疯狂场面。

问题五:装载机疯狂撞人的原因 小车司机装犊子,铲车司机开始没想那么干 只是想吓吓他 后来都是被逼的

问题六:朔州铲车撞人原因,那人是神经病吗 可能是 想不开 被人骂了 就想死得有点价值 开始了gta 之路

问题七:河北元氏铲车撞人事件的事件起因 2010年8月1日中午,煤场经理张某为李献良送行(李献良提出辞职,当日上午已结完工资)。席间,李献良喝了不少白酒。15时许,元氏县前仙村钱某来煤场拉煤,李献良负责装车。钱某指责李献良把煤矸石和煤面装进了车里,双方由此发生口角,继而推搡拉扯,后被煤场老板张某拉开。李献良恼羞成怒,驾驶铲车将煤场内的简易房屋推倒,致正在房内休息的山东客户丁某被砸身亡。之后,李献良驾驶铲车冲上井元路(井陉-元氏)南佐路段及南佐镇村内,先后撞毁数十辆各类机动车,撞坏简易房屋及门脸等十余间。案发当时有8名群众先后死亡,20余人受伤,截至发稿,又有3名群众因伤势严重不治身亡。

问题八:装载机疯狂碾压行人被击毙原因是什么 装载机马上到十字路口的时候剐蹭了一辆轿车,装载机停车后,轿车司机下来找装载机司机理论,估计是说话太难听了,激怒了装载机司机,由此一发不可收拾才发生了后面的事。

问题九:装载机为什么路上乱撞人,最后被击毙 这个事相关新闻太少了,我也在找事情原因,就因为一点交通小摩擦最后演变成多条人命事件,装载机司机到底为什么会发疯?而且他不是开始就想这样的,好像是随着小事逐步升级的。我去在找找答案。

问题十:铲车撞上人的直接原因和间接原因是什么 直接原因一般是比较肤浅的,一个事件或者一个人造成的。

根本原因是深层次的原因,就是把原因上升到理论高度。

主要原因是相对于次要原因的,一个事情的形成不会只有一个原因,是一系列原因导致的,其中最可能导致这个结果的就是主要原因。 答案补充 主要原因――在内

根本原因――在起因

直接原因――导火线

一、姓氏源流

赵(Zhào 赵)姓源出有四:

1、出自赢姓,始祖为造父。传说,造父在华山得八匹千里马,献给穆王。穆王乘着这八匹马拉的车子西巡狩猎,到了昆仑山上,西王母在瑶池设宴招待。这时东南边的徐偃王造反。造父驾车日行千里,及时赶回帝都,带兵打败了徐偃王。由于造父平叛有功,穆王赐他以赵城(今山西省洪洞县北)。从此,造父及其子孙便以封地为姓,成为赵姓。

2、以国为姓。造父的后代奄父,为周宣王御。奄父生叔带,因周幽王无道,离开周王室去晋国,为晋文侯御。这样,赵氏便进入晋国,后世事晋为大夫。周威烈王时,列为诸侯,开国君主赵烈侯,是晋大夫赵衰的后代,战国时为七雄之一。后被秦国所灭,赵国公族以原国名命姓,遂成赵姓。

3、为少数民族姓氏。历史上少数民族亦有赵姓,如汉代有赵安稽(匈奴人),唐代有赵曳夫(“南蛮”人),等等。他们的后代都沿袭姓赵。又,蒙古族要术甲氏改姓赵。

4、赵宋王朝赐姓。先后有李姓、穆姓、隆姓及宇文复姓的历史人物,赐姓赵氏。

得姓始祖:造父。少昊之裔,西周著名驭马能手。受幸于周穆王,传说他曾取良马八匹,献予王而御之,西行至昆仑,见西王母,乐而忘返。后闻徐州徐偃王反,遂亲御车驾,载着穆王日行千里,适时而返,得以平定乱事,因功被赐于赵城(今山西省洪洞县赵城镇)。下传至赵襄子时,与韩、魏三分晋地,建立赵国,公元前222年赵为秦所灭。其后子孙以国名为氏,称赵姓,并尊造父为其始祖。

二、迁徙分布

赵姓的发祥地在今山西省境。秦初,始皇派赵公辅任西戎地区的行政长官,居住在天水。其后代就定居在天水,随后很快就繁衍成当地一大望族。同时,赵王赵迁因流放到今湖北房县,子孙在今湖北繁衍;后赵佗建立南越国,又把赵姓推进到今广东、广西。赵氏南迁始于三国之时,由涿郡赵氏赵匡胤建立的北宋,使赵姓人口得到了空前的发展;由赵构建立的南宋,使得赵氏在江南地区得到了大举繁衍发展。同时,北方的赵姓也在东北三省得到了播迁。自宋代以后,赵姓遍布全国各地。

三、历史名人

赵 胜:战国时赵国贵族,又称平原君,战国四公子之一,以“食客数千人”而著称。

赵 奢:战国时赵国名将,善用兵,因功封马服君。

赵 云:三国时蜀汉名将,河北正定人,曾以数十骑拒曹操大军,被誉为“一身是 胆”。

赵 翼:明代史学家、文学家。长于史学,考据精赅,其诗与袁枚、蒋士铨齐名,并称“江右三大家”或“乾隆三大家”。

赵公明:相传秦时得道于终南山。人称之为“赵公元帅”,被奉为“财神”。

赵飞燕:汉成帝皇后,善长歌舞,由于体态轻盈,据说能“掌上舞”,故称“飞燕”。汉嘉鸿三年,成帝微服出巡,见歌女赵飞燕艳丽非常,便召她入宫,宠爱有加。不久成帝又召其妹赵合德入宫,封赵氏姊妹为婕妤,从此赵氏姊妹贵倾后宫。为进一步巩固地位,赵飞燕诬告许皇后,又指班婕妤有邪媚之道,由是成帝遂废许皇后,另立赵飞燕为后,封赵合德为昭仪,二人极得恩宠。至平帝即位后,赵飞燕被贬为庶人,自杀身亡。后人称“燕瘦环肥”的“燕”就是赵飞燕,比喻体态瘦削轻盈的美女。

赵匡胤:后周名将,“陈桥兵变”后,代周为帝,建立宋朝,立国320年之久,使赵姓的宗族声望达到了最为辉煌的时期。

赵文渊:北周著名书法家,擅长楷、隶书。当时碑文多出其手,又在西魏时奉命编定了一部六体书法字典。

赵孟頫:元代杰出书画家,浙江吴兴人。其人精于正、行书和小楷,其笔法圆转遒丽,人称“赵体”。

赵之堔:清代“西泠八家”之一。

赵之谦:清代杰出书画家、篆刻家,其书、画、篆刻对后世都有一定影响,与任伯年、吴昌硕并称为清末三大画家。

四、郡望堂号

1、郡望

天水郡:汉天水郡治平襄(今甘肃省通渭西北)。东汉一度改为汉阳郡,移治冀县(今甘谷东南)。魏恢复天水原名。西晋移治上邦(今天甘肃省水市)。此支赵氏,其开基始祖为赵襄王太子、代王赵嘉。

涿 郡:汉高帝时置郡。此支赵氏为颖川赵氏分支,其开基始祖为西汉颖川太守赵广汉之后裔。

南阳郡:①春秋战国称南阳的地区颇多。鲁南阳指泰山以南、汶水以北地。晋南阳指太行以南、黄河以北地,战国为魏南阳,一部分属韩(按公元前263年,秦白起攻韩取南阳,韩本部与上党郡被分隔)。伏牛山以南、汉水以北地亦称南阳,分属韩楚。②秦以宛为治所,置南阳郡。隋唐邓州南阳郡改良穰县(今河南省邓县)为治所。元明清南阳府治南阳,即汉宛县、今南阳市。此支赵氏为天水赵氏分支,其开基始祖为东汉太傅赵嘉。

下邳郡:①古县名。秦在今江苏睢宁西北。金移睢宁西北古邳镇。明废。②古郡名。东汉置国,南朝宋改郡,治下邳,辖苏、皖北部各一部分。

颖川郡:秦灭韩,以所得韩地置颍川郡,在今河南省中部,治阳翟(今河南省禹县)。东魏迁治颍阴(后为长社,即今许昌)。隋唐为许州颍川郡。此支赵氏,其开基始祖为赵王迁后裔西汉京兆君尹赵广汉。

平原郡:汉平原郡,治平原,在今山东省西北部平原县西南一带。隋唐曾以德州为平原郡,治安德,即今山东省陵县。汉唐平原郡辖区也不完全相同。

汉阳郡:①东汉永平十七年(74年)曾改天水郡为汉阳郡,魏恢复天水原名。北魏有两个天水郡,都在今甘肃省甘谷境内,北周废。隋又曾以成州为汉阳郡。②五代后周置汉阳军,即今武汉市汉阳。�

2、堂号

半部堂:五代后周时,赵普助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建立宋朝。宋太祖赵匡胤于是封赵普为宰相。他又提出了“杯酒释兵权”的方法削减了地方武装,巩固了中央集权,想方设法,把天下治理得很好。宋太祖就问:“爱卿!你怎样把国家治得这么好的?”赵普回答说:“我不过是靠了半部《论语》罢了!”赵普死后,家人整理他的书箱,果真什么宝贝也没有,只有他活着的时候常读的一部《论语》。

琴鹤堂:宋朝时殿中侍御史赵忭是个清廉爱民的好官,人称“铁面御史”。他当成都知府的时候,一清如水。他看到人民安居乐业,就高兴地弹琴取乐。他养了一只鹤,时常用鹤毛的洁白勉励自己不贪污;用鹤头上的红色勉励自己赤心为国。他穷得什么东西都没有,只有一琴一鹤。

此外,赵氏的主要堂号还有:“天水堂”、“孝思堂”、“谷治堂”、“萃涣堂”、“爱日堂”等。

五、宗族特征

1、赵姓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几百年。赵姓有君王、宰相 能臣、枭雄武将,均在各自领域广有建树。

2、家乘谱牒繁杂明了。

3、家规家训教诲后人。如楼张村赵姓有《家规纪略》,文载:“男自八岁入塾,以三十为率……农时散而归田,农隙即复入塾。越三十,已成名者或入庠或中式,各营相当之务;各就其才之所近使任一职,或领农工或治圃事,或料厨事或守客厅。暇时习书史、业歧黄,家长俱不之问,惟不得玩好无益事业……事无闲人,人无暇时。有不遵家规者,由家长召集族人共同斥责。若卑幼或有过失,则告于各主,令其约束。”

河北省 赵姓分布

涿郡赵氏。正定赵氏。蔚县赵氏。文安赵氏。威县赵氏。定县赵氏。井陉赵氏。晋县赵氏。蠡县赵氏。保定赵氏。磁县赵氏。元氏赵氏。黄骅赵氏。易县赵氏。饶阳赵氏。安国赵氏。昌黎赵氏。平山赵氏。阜平赵氏。深县赵氏。束鹿赵氏。宁晋赵氏。河间赵氏。赞皇赵氏。大名赵氏。青县赵氏。宛平赵氏。安次赵氏。雄县赵氏。卢龙赵氏。

可惜,没有灵寿县赵氏家谱。对不起啊。

赖氏立姓后世系线谱,是以朝代先后 注明年代起止。立姓后的前六十六世祖公按照1999年10月在普宁市召开的“全国赖氏族谱学术研讨会”会议纪要中规定的排列次序不变。

第三节 赖氏先祖系简注

太始祖 叔颖公 赖国君王,讳叔颖,系轩辕黄帝裔孙,周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本姓姬。公元前1044年,武王伐纣立周有天下,赐伐纣有功之弟为子爵,并封赖国,属颍川郡(今河南息县包信镇)。后之子孙以赖为姓,以颍川为堂号。

妣元氏,封为元妃娘娘,敕封孝德一品夫人。继妣子氏,亦封元妃。公妣合葬颍川东北处,“生虾戏水”形,生子:惠。

二 世 惠 公 位传子爵,仕周成王,加封颍川郡,妣刘氏,封淑德一品夫人,合葬河田口“乌鸦落洋”形。生子:宣。

三 世 宣 公 封为宣成侯,赠颍川郡。妣姜氏、陈氏,公合葬缠塘山“飞凤跳架”形。生子:厉。

四 世 厉 公 侯爵,妣伊氏,合葬芦田口“狮子滚口”形。生子:平。

五 世 平 公 时居颍川临颍(今河南许州临颍县),封为襄平侯,妣熊氏,合葬颍川西山潭,“金龙观爪”形。生子:桓。

六 世 桓 公 位传侯爵,妣商氏,合葬颍川临颍西墙下土段上“泥鳅启口”形。生子:敏。

七 世 敏 公 受封赖敏侯,妣钟氏、杨氏,合葬半邑东山“鹤”形。生子:襄。

八 世 襄 公 侯爵,妣金氏,合葬许州东门坝“蛇”形。生子:成。

九 世 成 公 受封赖成侯,妣杨氏,合葬洞阳山“凤”形。生子:冲。

十 世 冲 公 受封冲山侯,妣彭氏、李氏,合葬括洲丰宁水口。生子:章。

十一世 章 公 受封章田伯,加赠颍

澄姓 澄氏家谱 澄姓起源 澄姓名人 澄姓的来源 澄姓简介

澄[澄,读音作dèng(ㄉㄥˋ),不可读作chéng(ㄔㄥˊ)] 一姓氏渊源: 第一个渊源:源于姜姓,出自上古炎帝后裔澄的封地,属于以...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