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官的人很少吧 我说我姓官 为什么有好多人都不行信

栏目:资讯发布:2023-11-06浏览:4收藏

姓官的人很少吧 我说我姓官 为什么有好多人都不行信,第1张

官姓在全国分布较广,尤以山东、福建、江西、广东、湖南、四川等省为多。官姓人口列全国第二百七十四位。官姓之具体得姓地不详,但其得姓于北方应无疑问。这支得姓于北方的姓氏后世却昌盛于南方,由于官姓在产生以后一直表现的很沉寂,这种局面一直延续到宋元,故官姓早期之繁衍情况令人难知其详。

中文名

官姓

郡    望

东阳郡

堂    号

东阳堂

得姓始祖

唐叔虞

拼    音

Guān

目录

1 姓氏源流

▪ 源流一

▪ 源流二

▪ 源流三

▪ 源流四

▪ 源流五

▪ 源流六

2 迁徙分布

3 历史名人

▪ 官宁夫

▪ 其他名人

4 郡望堂号

▪ 郡望

▪ 堂号

5 字辈排行

6 单官氏辨证论

7 其他说法

姓氏源流

编辑

官(Guān)姓源出有:

源流一

我官氏系出东阳,东阳姬姓也!自周成王破玉分封,肇基於唐赐之以密须之鼓阙巩之甲唐叔虞子燮改号日晋。传至昭侯叔父成师於曲沃。武公灭翼以宝玉赂周西王(胡齐)遂有晋国周之宗盟载在史册。无如子孙蕃衍俞繁俞别,俞远俞忘。厥后赐姓受封。以官为氏夫。官氏乃唐叔之后则晋公只苗裔无疑矣

东阳官氏乃周武王少唐叔之后,唐叔封于晋。我官氏乃晋公之族;

出自出自周晋叔禹裔食采王官城,以官为姓。

源流二

出自关姓。据一九七六年台湾 台东所修《官氏族谱》所载,解良(今山西 运城)人关膺,于黄巢起义时避居福建宁化石壁,改姓官。元至元间,遭祸乱,其第四代孙四兄弟,官耀迁广东大埔,官擢迁福建诏安,官跃 迁广东 海丰县。

勘误在下

(此说法为个别族谱误载,据福建诏安《石壁东文官氏族谱》总图志载:东阳官氏乃周武王少唐叔之后,唐叔封于晋。我官氏乃晋公之族。凡官姓者,皆其派也。或云天水郡之派。天水者,覆姓也,乃周时名臣熊绎封于楚。战国楚怀王有子兰,封为上官邑大夫,故以上官为姓,上官属于天水。故云天水者皆覆姓也。

我始太祖 讳膺 世居东阳,因后唐懿宗年间,唐道渐衰,黄巢播乱。始祖母朱氏迁入福建汀州府宁化县石壁村居住,得免于祸,宁化族谱传载甚明。

有云我始祖膺乃蒲州解梁人,本姓关,乃大夏关龙逢之后,因迁福建避黄巢乱。故改易姓字,避难非迁罪,何改姓哉以此推似为谬语。故迁东阳为然。)则此一支出自晋公唐叔虞之后

源流三

据《姓苑》、《左传》所载,官有世功,邑亦如之。古人以官命族,故有官姓。据《姓苑》、《左传》 [1]  所载,周代对于有功于朝廷的官员,封邑长久保存,遂形成官姓。

源流四

出自外族。新疆锡伯族官加(关佳)氏汉姓为官;满族瓜尔佳氏在清朝有改为官氏 的,蒙古族奎木特氏 也有有改为官氏 的。今满、蒙古、锡伯族、藏、仫佬、彝等民族均有官姓。

源流五

出自周代,以官职名姓。据《姓源》所载,周大夫刘定公夏为官师(官吏之长),其后以官为氏。刘定公夏,周代人,周大夫刘康之子。刘康公为春秋时人,其事迹见于《左传》。刘定公夏可能夏为其名,其它不详,后世官姓有尊其为始祖的。

源流六

出自楚国庄王次子子兰公之后,。言天水者,复姓也,乃周时名臣熊绎封于楚。战国楚怀王有子兰,封为上官邑大夫,故以上官为姓,上官属于天水。故云天水者皆覆姓也,上官氏简化而成姓

迁徙分布

编辑

排行第二百七十四位的姓氏,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零二。另外,有资料讲“官熙,宋时平度州上蔡人,州巨族”,表明宋时在平度州上蔡(今山东平度)一带也聚集着官姓大族。宋元之际,在今河南、山西、山东、陕西等北方省份均有官姓人家,而在南方的四川、浙江、江苏、安徽、福建、湖北、湖南、广东等省份,官姓已经广布,且人口众多。唐末官膺 世居东阳,因后唐懿宗年间,唐道渐衰,黄巢播乱。始祖母朱氏迁入福建汀州府宁化县石壁村居住,得免于祸。明初,山西官姓作为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山东、河北、河南、陕西、北京等地。明中叶以后,山陕豫等地之官姓渐有西入甘肃、宁夏、内蒙古自治区者。而广东、四川、湖南等地之官姓渐有徙居广西、云南之地者。明末清初之湖广填四川,则有两湖之官姓入居今四川、重庆。清康乾年间以后,山东平度一带之官姓则有伴随闯关东之风潮入迁于东北三省者。历民国而今,官姓在全国散布之地愈广。如今,官姓在全国分布较广,尤以福建、广东、湖南、四川等省多此姓,上述四省之官姓约占全国汉族官姓人口的百分之六十四。

历史名人

编辑

官谦

福建长汀人,明代官吏。永乐中知汝州,招抚流民有方。秩满,吏民思慕不已。

官贤

山东平度人,明代官吏。曾任温州府推官。博学多才,喜吟咏,善画,工草书。

官一夔

山东平度人,明代官吏。正德五年举人,历官卫辉府同知,政尚宽惠。有《环山亭集》。

官荣

福建沙县人, 明代官吏。天顺八年进士,选兵科给事中,有直声。为册封琉球正使,还,进都给事中。

官廉

山东平度人,明代官吏。天顺六年山东乡试第一,八年举进士。历官户部郎中,内侍冒占景州等处民田数万顷,内侍以在皇帝面前为其美言为饵求廉,被其拒绝,尽夺内侍之田归于民。

官寅

福建顺昌人,明代学者。嘉靖间由贡生教授嘉兴,后学深受其益。代理平湖县事,清介不染。有《枝言缶声集》。

官应震

湖广黄冈(今属湖北)人,明代官吏。万历进士,历户科给事中,为楚党魁首,与齐、浙三党鼎峙,务以攻东林排异己为事,官终太常少卿。其次子抚极出身拔贡,任平越知府时因袭擒苗帅蓝二有功,而擢升太仆寺卿。

官希稷

福建光泽人,明代官吏。万历间以恩贡为嘉兴府通判,能为民兴利除害。岁饥,发粟赈民,全活甚众。

官秉忠

榆林卫(今属陕西)人,明代将领。万历中起世荫,历固原参将、甘肃副总兵、延绥总兵官,破套寇、援辽东,名噪一时。

官惟贤

明末将领。历守备、参将,崇祯元年升为山海北路副总兵,三年后与清军战,死于遵化。

官保

清满洲正黄旗人。乾隆间以副都统及工部侍郎,两赴西藏办事。官终理藩院、刑、礼、户、吏诸部尚书,协办大学士。

官献瑶

福建安溪人,清代学者。乾隆四年进士,历任三礼馆纂修、编修,广西、陕甘等地学政,司经局洗马等官。笃好经学,乃蔡世远、方苞之高足,著有《读易偶记》、《尚书偶记》、《春秋传习录》、《石溪文集》。

官崇

福建侯官(今福州)人,清代学者。乾隆四十四年举人,治古文,著有《志斋文钞》。

官文

清汉军正白旗人。咸丰间任湖广总督,做事无远见,却能放权于巡抚胡林翼以御太平军。后入满洲正白旗,封一等果威伯,以后又历任直隶总督、内大臣等职。

官宗礼

官宗礼(1911-1970),河南省新县人。1928年底参加农民自卫军。1929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0年加入中国***。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荣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二级国旗勋章、一级自由独立勋章。1970年9月21日因病逝世,终年59岁。

官俊亭

官俊亭(1917-2003),安徽省颍上县人。1931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3年转为中国***党员。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64年晋升为少将军衔。荣获三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2003年1月11日因病在南京逝世,享年86岁。

官宁夫

官宁夫先生(原名官岳纯)1922年6月出生。祖籍普宁梅塘镇田丰村。于1943年离乡南渡泰国谋生。抵泰后,辗转于呵叻府,在侨界热心人似的帮助下,官宁夫在一所华语学校谋得了教师职业,终于托足异国他乡。在暂时的安定中,他开始思考选择未来,思考如何奋斗以伺机报效家园。

在事业有所成的情况下,1978年4月,官宁夫建议在家乡成立“建校筹委会”,为促成建校提供了组织上的保证。“集腋成裘,建设乡校,共成善举”,是官宁夫的初衷。由此,他提出了“本人负责三成”,村政及其内外乡亲负责三成,政府帮助三成的筹集建校资金“三三制方案”。于是在1989年初春,在资金筹集不理想的情况下,官宁夫毅然挑起独资建校的重担,慷慨献巨资港币100万元,建设家乡学校。为使建校筹备工作和工程建设进展顺利,官宁夫偕夫人及大公子官奕民,分别于1988,1989年,1990年春天,不辞辛劳,带款回乡,并检查指导建设工程。此校于1990年春兴工的乡校于同年秋天竣工,1991年春交付使用。该校占地面积4329平方米,总建筑面积1730平方米。1993年,他捐资66万港元,兴建“梅塘中学教师办公大楼”一幢。1994年初,他捐资300万港元,兴建梅塘镇人民政府办公楼。官宁夫是梅塘镇自改革开放以来第一个独资建校的旅外华侨。其热爱祖国,关心桑梓,培育英才的赤忱,家乡人民将永远不忘。

其他名人

其他官姓名人有政治家官保加、官却、官健平,爱国民主人士官文森,国民党将领官其慎,农学家官春云,金属专家官达高,高分子专家官文超,化工专家官知义,医学家官大威、官宜彬、官超云、官胜利,经济学家官希浩、官清,哲学家官鸣,书法家官江明,画家官其格,**技术专家官质斌,影视演员官晶华、官恩娜,体育摄影记者官天一,摄影师官家良等。

郡望堂号

编辑

郡望

东阳堂:一说浙江东阳。官鉴公生于南宋高宗时,系浙江金华府东阳县人也。尊崇道学,建石鼓院有賫金币之捐。厥后七世祖忠书公寿满期颐,五世同堂,奉旨建坊。

一说 春秋时期,晋辖有东阳、南阳。《水经注·清水注》引马季长语:“晋地自朝歌(今淇县)以北至中山(今定州市)为东阳。朝歌以南至轵(今济源市轵城村)为南阳”。《读史方舆记要·卷十九·河南四》云:“彰德府(今安阳)春秋为晋东阳地,战国属魏之邺也,后属赵。”又说:“怀庆府(今沁阳市)……春秋时属晋,谓之南阳。晋人自山(太行山)以东谓之东阳,山以南谓之南阳。”《史记·正义》注云:“河内……古帝王之都,多在河东、河北、故称河北为河内,河南为河外。”现 在豫北地区即西汉河内郡,魏郡的邺与内黄、东郡的昌乐和濮阳所辖地区。这里“山川雄险,原隰平旷,据河北之襟喉,为天下之腰膂”。秦相国范睢谓秦王:“驰上党(今长治)以临东阳,则邯郸口中虱也。”故史有“卫弃之而弱,晋有之而霸”,“战国魏得其地雄伟于三晋”的记载。

堂号

官姓的主要堂号有:“东阳堂”,“中山堂”敦睦堂公兴堂崇道堂 藏宝堂等。

字辈排行

编辑

四川宜宾官氏字辈:永清德泽长 国正明兴顺

江西上饶:甫弼贤良,作日时常。

福建莆田官氏字辈:戴振家声侯于伯,泽祖仲夫子联孙。

四川阆中官氏字辈:门徳(继)学(宗)开,承先泽元,良正气昌。

四川川东官氏字辈:大运汝学文光,必朝世代忠良,永远维嗣吉昌。

广东普宁潮汕官氏字辈:万玉隆世士,昭允开长宗,贤哲(学)浩(能)著(绍)兰桂芳,畅垂枝叶声名大,振启诗书作藩翰。

广东丰顺、惠来、普宁客家官氏字辈:孟法观廷,连居天昌,国士崇之,必志其祥,德有大振,声名显扬,祚衍隆盛,瑞起英良,开绍济美,奕世传芳。

湖北赤壁(蒲圻)官氏字辈:名登仕籍,首重王章,修身济世,显忠遂良,传家厚庆,立朝有光,咸遵礼法,贻泽孔长,承先启后,孝友为尚,敦伦培本,代远繁昌。

湖北恩施咸丰官姓人大多是二十六世祖官崇(明朝怀远将军)之后,他的曾孙官高官星等申奏朝廷(大明朝)获准敕封字辈(24个):

朝廷正大 运际克昌文明绍启相尚远扬 世守家幚 永乐太平

广东省普宁市官氏字辈歌:

孟法观廷 连居天昌

国士崇之 必志其祥

德有大振 声名显扬

祚衍隆盛 瑞启英良

开绍济美 奕世传芳

续官氏字辈歌:

祖先簪缨在 后代泽沛丰

乾坤存正气 神州业兴隆

子肖孙贤达 百事能顺通

育强滋润足 文武建新功

龙凤兆吉庆 麟蛟喜相逢

云际伍彩集 民间万福同

(2006年10月4日,广东省普宁市第一届官氏宗亲会大会通过“续官氏字辈歌”。目 前,少数宗亲对普宁官氏字辈歌存在误解和误传现象,特将此原文发布,以正本清源。此文由广东省普宁氏宗亲会供稿)

单官氏辨证论

编辑

对于东阳堂官氏来源上官氏一说法我不赞同。因为不管是从部分上官氏的家谱中还是东阳堂官氏的家谱中都可以看出东阳堂官氏一直和天水官氏是有区别的。而且二姓的祖先都在家谱中明确告知自己的后人要区分开东阳官姓和天水官。因为两官不是出自同祖同宗。所以必须分开!而且家谱中还详细的讲述东阳堂为单官,天水堂为上官!

据乾隆五十八年(1793)谒阁部杨文敏公所考正(稽千家谱所载单官,属微音,乃中山郡,事林广记则称晋昌郡,瀚墨全书则称京兆郡,还有称东阳郡者,查复姓上官则著望天水,单官异姓不可混而混之,是叶其祖而祖人之祖矣)后来官献瑶所说的上官和官于同欧阳姓有姓欧有姓阳。说上官称单官大抵人情畏繁复而乐简便。这段文字也只是说部分上官姓氏中有姓官者原因。对于东阳堂官氏也是支字未提!从清流官坊上官家谱中记载的来源序上面也可以看出东阳官氏和天水上官不是同出一祖!(粤稽吾姓肇自皇帝,皇帝生昌意,昌意生高阳氏颛顼,颛顼生卷章,卷章生吴回,吴回生陆终。陆终第六子季连为鬻芈姓。季连生附叙,附叙虞舜封之於熊生穴熊。穴熊衍及鬻熊周文王时,鬻熊为文王师其曾孙。熊绎成王封之於楚,子孙仍以芈为姓至十世孙。熊通是为武王立都於郢十九年始如春秋是时周平王在位四十九年由武王十四世孙良夫是为宣王。宣王生商是为威王,威王生槐是为怀王。怀王之长子横少子子兰。横是为顷襄王,子兰为上官大夫,上官乃楚国之名邑也。天水子兰之所居也因以邑为氏以居为郡此则天水郡上官氏乃开源之始祖也岂东阳郡单官氏者之所能混乎。大清光绪十壹年岁次乙酉孟东月清流官坊廪膳生汝舟谨识)

从上资料可以看出东阳堂官氏并不是来源上官,要不历代的家谱资料也不会标示出二姓来源不同的例子!如果真为官秀岩老先生所说我们东阳官氏同于上官的话,那为什么上官家谱中却明确记载,东阳堂官氏为单官氏呢?而不是说东阳官氏和天水官氏是同出一祖呢?如果像他们有些人讲东阳官氏为上官东祖之后的话。那为什么确在历代的家谱资料上给否定呢?而且东阳官氏还以唐叔晋公为祖先呢!官秀岩老先生的所谓的东阳官氏来源上官氏一说。未必太过于个人想法罢了!

台湾,四川,湖北赤壁,洪湖,湖南岳阳临湘,宁化,山东平度,江西奉新王坪等一些地区的东阳堂官氏都称自己为唐叔晋公的后裔。而上官家族中却一字未提。如果像他们讲的东阳堂官氏来自上官的话。那这几个地方的家谱上何以为唐叔晋公为自己的祖先呢?而且唐叔和楚子兰是毫无牵连关系的。把一个不是祖先的人称祖先不是犯家族之大忌讳吗?!

我们可以看一下宁化祖谱上是怎么记载自己的来的(东阳官氏乃周武王少唐叔之后,唐叔封于晋我官氏乃晋公之族。凡官姓者皆其派也或云天水郡之派也,天水者复姓也乃周时名臣熊绎之后绎封于楚战国楚怀王有子兰封为上官邑大夫故以上官为姓上官属于天水故云天水是天水者皆复姓也。我始太祖世居东阳因后唐懿宗年间唐道渐衰黄巢播乱。始祖母朱氏迁入福建汀州府宁化县石壁村居住得免于祸,宁化族谱传载盛明。)

在看一下湖北赤壁和湖南岳阳地区的官氏来源(从来物本乎天,人本乎祖!本乎天者自生,生而不已。本乎祖者亦世,世而相承。维我官氏系出东阳,东阳姬姓也!自周成王破玉分封,肇基於唐赐之以密须之鼓阙巩之甲唐叔虞子燮改号日晋。传至昭侯叔父成师於曲沃。武公灭翼以宝玉赂周西王(胡齐)遂有晋国周之宗盟载在史册。无如子孙蕃衍俞繁俞别,俞远俞忘。厥后赐姓受封。以官为氏夫。官氏乃唐叔之后则晋公只苗裔无疑矣!幸而天未灭晋必将有后至宋明两朝有鉴(官鉴)廉(官廉)二公出焉。

书院佐役石鼓之芳声莸存景州勘田访民之德政尚在。此非徒为炳炳朗朗故意侈谈者抑史臣珥笔而书班班可考也於戏继往者已远,开来者未兴。此际之纂修实属创建。若我辈不为而矣后人为之。诚恐后人而复矣后人也不亦良可悲乎!)来源和上官对比完全是二者格格不入!官秀岩所谓的先天水后东阳之说。不知道何来的历史资料可以证明。

其实我们的祖先和上官家族的祖先在各自的家谱中都叮嘱过后人二姓不能混之。只是我们这些后人没有好好的考证自己的姓氏,好好的看明祖先留给我们文字资料。有很多家族是因为没有家谱或没有看到过家谱才对这二姓的来源很茫然。不知道此姓非比姓的历史来源!寻根逆祖毕竟是件好事。但是认错自己的祖先那是万万不能的。很多地区官姓后人因为各种原因所混。比如说战乱,朝代的搬迁,小群体和大家族合族等。我们不管是官还是上官同仁,知其真正的来历者还是互相导告一下免于血脉不清姓氏相混!是东阳堂官姓的子孙也应该多查阅资料。翻阅家中的家谱。请教资料比较全的官氏族人。丰富一下自己的家族历史知识。知道自己的姓氏来源!我们为什么和上官姓有区别。

如果有家谱资料的族人,希望你们不要有保守的态度和思想。千百年来支系分离,家谱焚毁!很多地方的官氏后人都没有家谱。他们想认祖归宗,却找不到来源。我们应该慷慨解囊的帮助他们。想想千百年前我们是一家人身体留着共同的血脉。难道我们没有责任去帮助他们吗?还有些地方宗亲在修家谱,修祠堂是好事。但是一些缺少考证的言语和历史信息最好不要写在家谱上,以免贻笑大方。也不要以错误的观点和信息来误导后人。

其他说法

编辑

上官氏。上官氏有简为官氏者天水堂上官氏。天水郡之官系是由上官姓人省略上字简化而来的官姓,其始祖与上官姓始祖相同,都尊战国时期楚国令尹上官子兰公为始祖。

北京天坛的特点:

1、天坛地处北京,在原北京外城的东南部。位于故宫正南偏东的城南,正阳门外东侧。始建于明朝 永乐十八年(1420年)。

2、中国古代明、清两朝历代皇帝祭天之地。总面积为273公顷。是明清两代帝王用以“祭天”“祈谷”的建筑。

3、天坛(Temple of Heaven)1961年,国务院公布天坛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8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认为“世界文化遗产”。

扩展资料:

据史料记载,有正式祭祀天地的活动,可追溯到公元前两千年,尚处于奴隶制社会的夏朝。中国古代帝王自称“天子”,他们对天地非常崇敬。天坛是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仿南京形制建天地坛,合祭皇天后土,当时是在大祀殿行祭典。

嘉靖九年(1530年)嘉靖皇帝听大臣言:“古者祀天于圜丘,祀地于方丘。圜丘者,南郊地上之丘,丘圜而高,以象天也。方丘者,北郊泽中之丘,丘方而下,以象地也。”于是决定天地分祭,在大祀殿南建圜丘祭天,在北城安定门外另建方泽坛祭地。

嘉靖十三年(1534年)圜丘改名天坛,方泽改名地坛。大祀殿废弃后,改为祈谷坛。嘉靖十七年(1538年)祈谷坛被废,于十九年在坛上另建大享殿,二十四年建成。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改名祈年殿。以后多次修缮、扩建。

-北京天坛

朱姓女孩健康平安的名字有哪些,可选用娴瑞、素芳、梦德、坤玲、淑潼等名字,具体名字解释如下。

亚雯 读:yà wén,五行:土 水,康熙字典笔画:8画 12画,寓意:名字亚雯意指心胸宽广、文采飞扬、抱负不凡等之义。

茜汐 读:qiàn xī,五行:木 水,康熙字典笔画:12画 7画,寓意:名字茜汐意指美若天仙、珠光宝气、明艳动人等之义。

静瑶 读:jìng yáo,五行:金 火,康熙字典笔画:16画 15画,寓意:名字静瑶意指如珠如宝、开朗阳光、温雅含蓄等之义。

坤玲 读:kūn líng,五行:土 火,康熙字典笔画:8画 10画,寓意:名字坤玲意指花容月貌、人中龙凤、丰功硕德等之义。

素芳 读:sù fāng,五行:金 木,康熙字典笔画:10画 10画,寓意:名字素芳意指赏心悦目、花容月貌、心醇气和等之义。

雪漫 读:xuě màn,五行:水 水,康熙字典笔画:11画 15画,寓意:名字雪漫意指心地善良、谦谦君子、柔情似水等之义。

雯悦 读:wén yuè,五行:水 金,康熙字典笔画:12画 11画,寓意:名字雯悦意指一帆风顺、花容月貌、文静内敛等之义。

淑潼 读:shū tóng,五行:水 水,康熙字典笔画:12画 16画,寓意:名字淑潼意指兰质蕙心、博学多才、心地善良等之义。

娴瑞 读:xián ruì,五行:土 金,康熙字典笔画:15画 14画,寓意:名字娴瑞意指吉祥如意、金玉满堂、温婉贤淑等之义。

梦德 读:mèng dé,五行:木 火,康熙字典笔画:14画 15画,寓意:名字梦德意指是非分明、鸿鹄之志、梦想成真等之义。

朱姓女孩健康平安的名字有哪些适合的字

读,属木,12画,姓名学寓意为清雅秀气,智勇双全,安富尊荣,出国之字。

读,属金,8画,姓名学寓意为多才巧智,清雅伶俐,秀气巧妙,中年成功隆昌,出国之字。

读,属土,15画,姓名学寓意为秀气温和,勤俭制家,中年吉祥,晚年隆昌,出国之字。

读,属土,22画,姓名学寓意为刑偶伤子,出外吉祥,中年多灾,忌车怕水。

读,属金,12画,姓名学寓意为性刚清雅,少年艰难,有爱情厄,中年劳,晚年吉昌。

更多朱姓女孩健康平安的名字有哪些好听的名字

[依缔] [璎俏] [珑绢] [茉幼]

[彩如] [璇纶] [谭晴] [怿霏]

[言妃] [黛婉] [豪霞] [立蕾]

[韬兮] [惟芳] [晨纾] [福莎]

[润旖] [韩玲] [志霏] [虹星]

[芳愉] [华芳] [道琴] [兰缘]

[闰萍] [治梅] [滟满] [懿翠]

[茉赞] [多樱] [俪钦] [茉量]

[娅语] [娅棂] [朱娥] [俏利]

[校菲] [翘潞] [芷柳] [霏汝]

起名是一个劳力劳神的事,专业人做专业事,如果您还是没挑到合适的名字,可以找林大师帮您定制起名,林子翔为中国十大姓名学大师之首,起名网创始人及首席起名专家顾问,20年以“只为一个好名字”专注深耕起名,以一次付款满意为止的服务理念,赢得百万家庭的一致选择和好评。

看了朱姓女孩健康平安的名字有哪些,还是不知道如何起名,可点击底部的官方服务进行在线起名、在线测名、联系林大师手工起名,赐子千金不如赐子好名,起名请认准起名网官网,20年只为一个好名字,数百万家长一致信赖的选择,让好名幸福一生!https://wwwyw11com/qm/

天坛位于北京城南端,是明清两代皇帝祭祀天地之神和祈祷五谷丰收的地方。它的严谨的建筑布局,奇特的建筑结构,瑰丽的建筑装饰,被认为是我国现存的一组最精致,最美丽的古建筑群,天坛不仅是中国古建筑中的明珠,也是世界建筑史上的瑰宝。

祈年殿是一座宏伟而又极具民族风格的独特建筑,鎏金宝顶三层出檐的圆形攒尖式屋顶,覆盖着象征“天”的蓝色琉璃瓦,层层向上收缩,檐下的木结构用和玺彩绘,坐落在汉白玉石基座上,远远望去,色彩对比强烈而和谐,上下形状统一而富于变化。

扩展资料:

祈年殿东边在内墙东门外,有72间走廊,是祈谷寺的附属建筑。为连檐通脊式的一面暖房,北面砌砖南面安设大窗门,俗名称为“七十二连房”。长廊中部偏北,有五间“神库”,是收藏祭祀用品的库房。“神库”西面是“神厨”,祭天时,在这里制作供馔和糕点。

祈谷坛的神厨、神库和宰牲亭与祈谷坛之间由长廊相连,长廊由东砖门至东北方的宰牲亭呈曲尺形,共72间,与祈年殿大小36根柱子相对应,象征七十二地煞。 

祈年殿西柏树林西侧,是北京城最大的一片丁香林,占地6300平方米,种有丁香240丛,树龄近50年,在北京城已十分少见。天坛菊花以品种多、养护水平高闻名遐迩,著名的有“瑞雪祈年”、“丹陛金狮”等。

重建的祈年殿是一座直径3272米的圆形建筑,鎏金宝顶蓝瓦三重檐攒尖顶,层层收进,总高38米。

祈年殿采用的是上殿下屋的构造形式。大殿建于高6米的白石雕栏环绕的三层汉白玉圆台上,即为祈谷坛,颇有拔地擎天之势,壮观恢弘。

祈年殿为砖木结构,三层重檐向上逐层收缩作伞状。建筑独特,无大梁长檩及铁钉,28根楠木巨柱环绕排列,支撑着殿顶的重量。

祈年殿是按照"敬天礼神"的思想设计的,殿为圆形,象征天圆;瓦为蓝色,象征蓝天。殿内柱子的数目,据说也是按照天象建立起来的。

宝顶下的雷公柱则象征皇帝的"一统天下"。祈年殿的藻井是由两层斗栱及一层天花组成,中间为金色龙凤浮雕,结构精巧,富丽华贵。

祈年殿的内部结构比较独特,不用大梁和长檩,仅用楠木柱和枋桷相互衔接支撑屋顶。殿内有楠木柱28根,数目排列切合天象:中央4根龙柱高192米、直径12米,象征四季,中圈12根金柱象征一年12个月,外层12根巨柱象征一天12个时辰,中层和外层相加象征二十四节气,三层柱总共28根象征二十八宿。

殿内地板的正中是一块圆形大理石,带有天然的龙凤花纹,与殿顶的蟠龙藻井和四周彩绘金描的龙凤和玺图案相互呼应,使整座殿堂显得十分富丽堂皇。

祈年殿这座大殿坐落在面积达5900多平方米的圆形汉白玉台基上,这就是祈谷坛。台基分三层,高6米,每层都有雕花的汉白玉栏杆,气势巍峨。这个台基与大殿是不可分的艺术整体。

从祈年殿的大门往南望去,只见那条笔直的甬道,往南伸去,一路上门廊重重,越远越小,极目无尽,有一种从天上下来的感觉。

祈年殿内,天花板处是精致的"九龙藻井",龙井柱则是描金彩绘。殿内中央有一块平面圆形大理石,石面上的花纹,是自然形成的龙凤花纹,一条行龙抱着一只凤凰,这便是"龙凤石",即"龙凤呈祥"。

相传,这块石头上原来只有凤纹,而殿顶藻井内只有雕龙,年长日久,龙、凤有了灵感,金龙常常飞下来找凤石上的凤凰寻欢。

不料有一天正遇见嘉靖皇帝来祭天,在石上跪拜行礼,金龙来不及飞回去,和石上的凤凰一起被嘉靖皇帝压进圆石里面,再也无法出来,从此才变成一深一浅的龙凤石。

祈年殿原来在1889年被焚烧时,这块龙凤石被烈火熏烧了一个昼夜,石块虽未被烧碎,但龙纹被烧成了浅黑色,凤纹被烧得模糊不清了。

祈年殿前有东、西配殿各9间,称东庑和西庑,是收藏配神牌位的库房。在原来明代祭天时,除祭祷皇天上帝外,还要配祭皇族朱氏祖先,以及日、月五星,东、西、南、北、中的五大岳,五小岳的五镇,四海四湖、风云雷雨、山川、太岁、道教等各神祗和历代帝王等。

祈谷坛东南角设燔柴炉、瘗坎、燎炉和具服台。坛北有皇干殿,面阔五间,原先放置祖先神牌,后来牌位移至太庙。

坛边还有祈年门、神库、神厨、宰牲亭、走牲路和长廊等附属建筑。长廊南面的广场上有七星石,是嘉靖年间放置的镇石。

尽管祈年殿已历经350年,但殿宇不斜,木架不朽,巍然屹立,真可谓中华民族的骄傲,世界建筑史上杰出的工程!

1、出自嬴姓,为颛顼帝高阳氏之后裔。尧时,皋陶曾担任大理(掌管刑狱的官)的职务,其子伯益被赐为嬴姓,后子孙历三代世袭大理的职务,其子孙按照当时的习惯,以官为氏,称理氏。理氏改为李氏的说法有两种。一种说法是:商纣时,皋陶后裔理徵,在朝为官,因直谏得罪了商纣王,而被处死,其妻契和氏带着儿子利贞逃难时,因食李子充饥,才得以活命,故不敢称理,便改姓李氏。另一种说法是:据《姓氏考略》记载,周之前未见有李氏,自从有老子姓李,名耳,为利贞的后裔,因祖上世代为理官,理、李两字古音相通,便也以李为氏。显然,李氏是始于李耳称姓的。

2、出自他族改姓。三国时,诸葛亮平哀牢夷后,赐当地少数民族赵、张、杨、李等姓。鲜卑氏有复姓叱李氏,汉化后,改为汉字单姓李氏。是为洛阳李氏。

3、出自他姓改李氏。据有关资料所载,唐开国元勋有诸将徐(徐氏、安氏、杜氏、郭氏、麻氏、鲜于氏等16氏,因立功从唐国姓,赐予李氏。

4、春秋时赵国将领武安君的的代有李左车,其后以李命姓。

5、为北魏代北复姓所改。北魏时有代北复姓叱李氏、高护氏,随孝文帝入中原后,改为单姓李氏。见《魏书官氏书》、《通志氏族略》。

6、少数民族中本有的姓氏。延边朝鲜族常见姓氏有李姓。

二、郡望堂号

1、堂号

"陇西堂",因为李氏望出陇西郡故名。

2、郡望

陇西郡:战国时置郡。此支李氏,其开基始祖为秦司徒李昙长子李崇。

赵 郡:汉时置郡。此支李氏,其开基始祖为秦太傅李玑次子李牧。

顿丘郡:西晋时置郡。此支李氏陇西李氏分支,其开基始祖为西汉名将李广1世孙李忠。

中山郡:汉高帝置郡。此支李氏为赵郡李氏分支,其开基始祖为李玑第三字李齐。

广汉郡:汉时置郡。此支李氏为陇西李氏之后,其开基始祖为李尚(李广之父)。

李白

(701-762) 唐陇西成纪人,其先人隋末流寓西域,故生于安西都护府所属碎叶城。后尝寓山东,故亦称山东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少有逸才,志气宏放,飘然有超世之心。十岁通诗书,被称为“天才英特”。喜纵横术,击剑任侠,轻财重施。玄宗天宝初,入长安,经贺知章、吴筠推荐,诏供奉翰林。不善政治,仅一年余即离开长安。天宝三载在洛阳结识杜甫。二人于诗坛齐名,并称“李杜”。安史之乱时,曾与永王一起平乱。后兵败,坐流夜郎,中途遇赦东还,依族人当涂令李阳冰。不久病卒。其诗风雄奇豪放、清新飘逸,代表作有《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等。有《李太白集》。

李升

五代时前蜀成都人,小字锦奴。长于写蜀中山水,细润中有气韵,极为米芾所推赏。画《高贤图》,苍茫类董源,而秀雅似王维。得李思训笔法,而清丽过之。亦称“小李将军”。尝于益州圣寿寺壁画《三峡图》、《雾中山图》各一堵。大圣慈寺画《汉州三学山图》、《彭州至德山图》、《二十四化山图》等传于世。

李昱

元明间浙江钱塘人,字宗表,号草阁。元末避居永康、东阳间,授徒为业。明洪武中官国子监助教。有《草阁集》。

李昪

(889-943) 五代时南唐创建者。徐州人,一说海州人,字正伦。仕吴,为镇海军节度使副使、行润州刺史、左仆射。天祚三年代吴称帝,建国号大齐,以金陵为西都、扬州为东都。自云唐玄宗十六子永王璘后裔,升元三年,复姓李,改名昪,改国号大唐,史称南唐。在位七年。卒谥烈祖。

李畋

宋成都华阳人,字渭父,一作渭卿,自号谷子。太宗淳化三年进士。以学行为乡里所称。甚得张咏器重。累官知荥州。神宗熙宁中致仕。卒年八十七,一作九十。有《孔子弟子传赞》、《道德经疏》、《张乖崖语录》、《谷子》及歌诗杂文。

李铉

北齐渤海南皮人,字宝鼎。家贫,春夏务农,秋冬入学。从师学《诗》、《书》、《三礼》及《左氏春秋》,又从大儒徐遵明受业五年,称高第。撰定《孝经》、《论语》、《毛诗》、《三礼》义疏及三传异同等合三十余卷。举秀才,除太学博士。后删正六艺经注中谬字,名曰《字辨》。齐文宣帝时,累迁至国子博士。

李文甫

(1892-1911) 清广东东莞人,字炽。光绪三十四年在香港与汪精卫、胡汉民共组同盟会南方支部。任《中国日报》经理,兼《时事画报》等政,宣传革命。宣统二年参加广州新军起义。次年参加广州起义,进攻督署,被捕牺牲,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

李文忠

(1339-1384) 明初凤阳府盱眙人,字思本,小字保儿。朱元璋姊子。十四岁至朱元璋军中,从姓朱。龙凤十二年,下杭州,加浙江行省平章事,复李姓。好学问,通晓经义,为诗歌雄骏可观,家居恂恂若儒者。尝劝帝少诛戮,勿近宦官,忤旨,屡被谴责,遂得疾病死。追封岐阳王,谥武靖。

李世民

唐朝皇帝。遍祖次子。隋末,劝父举兵反隋,征服四方,成统一之业。高祖武德元年,为尚书令,进封秦王。屡有功绩。九年,发动玄武门之变,杀兄李建成及弟李元吉,遂立为太子。旋受禅即帝位,尊父为太上皇。锐意图治,善于纳谏,去奢轻赋,宽刑整武,使海内外升平,威及域外,史称贞观之治。铁勒、回纥等族尊之为“天可汗”。在位二十三年,以服“长生药”中毒死,谥文皇帝。

李百川

(1721?-1771后) 清浙江人,一作山西人,据今人考证,可能为江南人。家境屡遭变故,生计困窘,曾为乡塾。性喜谈鬼,多读野史稗乘,乾隆十八年起作《绿野仙踪》,至二十七年成书。

李自成

(1606-1645) 明陕西米脂人,初名鸿基,小名黄来儿、枣儿。幼年贫苦。天启六年,为米脂县银川驿驿卒,崇祯三年被裁,遂聚众起事,投高迎祥。迎祥号闯王,被俘遇害,自成继其名号,后为孙传庭所败,首领多降,独自成隐匿于豫陕山中,坚持不稍屈。然复起复败。后入河南以“迎闯王,不纳粮”为号召,复聚众至百万,占襄阳,称新顺王。又占领西安,建国号大顺,年号永昌。崇祯十七年占领北京。旋为清兵及吴三桂军所败。四月二十九日,称帝于北京。次日,弃城西走。永昌二年,于湖北九宫山遇害。

李时珍

(1518-1593) 明湖广蕲州人,字东璧,号濒湖。世业医。官楚王府奉祠正。读书不治经生业,独好医学,穷搜博采,历时二十七年,阅书八百余种,并随时随地进行实地考察,著成《本草纲目》一书,收录诸家本草所载药物一千五百十八种,新增三百七十四种,附药方一万一千零九十六个,绘图一千一百六十幅。另有《奇经八脉考》、《濒湖脉学》等。

李秀成

(1823-1864) 清广西藤县人,原名以文。咸丰元年参加太平军。以骁勇善战,积功升地官正丞相、合天侯。石达开出走,擢为副掌率、合天交,与陈玉成共主军政。咸丰八年,三河之战大败清军。次年,封忠王。咸丰十年,用“围魏救赵”之计,解天京围,破清江南大营。经略苏、常,东攻上海,西援天京。同治三年,困守天京,城陷被俘。有自述数万言,旋被害。

李广田

(1906-1968) 山东邹平人。本姓王,因贫,过继李姓舅父,改姓李,号洗岑。著有《诗的艺术》、《创作论》、《文艺书简》、《春城集》、《画廊集》、《李广田散文选》等论著、诗及散文。

李四光

(1889-1971) 湖北黄冈人(祖父母蒙古族厍李氏,后为李姓,落籍湖北黄冈,母汉人)。原名仲揆,小字福生,改名四光。著名地质学家,地质力学创立人。曾留日,1910年回国,武昌起义,参加革命。1913年赴英留学,入伯明翰大学,专攻地质。1920年回国。新中国成立后,历任地质部部长,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席,全国政协二至四届副主席等职。1958年加入中国***,曾当选为中共九届中央委员。病逝于北京。生平一直从事古生物学、冰川学以及地质力学的研究,作出卓越的贡献。著有《地球表面形象变迁的主因》、《中国地质学》、《冰期之庐山》、《地质力学概论》、《地震地质》,以及文集《天文、地质、古生物》等。

李立三

(1899-1967) 湖南醴陵人。幼名凤生,学名隆郅等,号柏生等,后改名立三。1919年赴法勤工俭学。1921年与陈延年、周恩来等在巴黎组织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加入中国***。次年去安源从事工人运动,领导了安源路矿工人大罢工。之后,任中共武汉区委书记、上海区委职工委员会书记。1925年改任上海总工会委员长,参加领导“五卅”运动。后当选中华全总执委。1928年当选为中共政治局常委,兼任秘书长、宣传部长。1930年在任中央政治局委员期间,曾犯“左”倾冒险主义错误。后去莫斯科学习,参加赤色职工国际和外国文出版局工作,并主编《救国时报》。1946年回国后,先后任军调部东北三人小组成员、东北局委员、职工运动委员会书记,城工部部长,中共中央书记处第三办公室副主席,劳动部部长,华北局书记等职。为中共四至八届中央委员,五、立两届政治局委员,全国政协第三届常委。

李亚农

(1902,一作1906-1962) 四川江津人。又名旦丘。早年留学日本,毕业于京都帝国大学哲学科。1927后在加入中国***。1929年被捕。1932后出狱后,与党组织失去联系。1933回国。1942年重新加入中国***。历任新四军政治部敌工部副部长,华中建设大学校长兼党委书记,华东研究院院长。新中国成立后,任上海社科院历史研究所所长,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中国史学会上海分会主席。病逝。著有《中国的奴隶制与封建制》、《殷代社会生活》、《中国领主制和地主制》、《西周与东周》、《周族的氏族制与拓跋族的前封建制》及上例等。

李耳

春秋末期思想家、哲学家,道家的创始人。他认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提出"一阴一阳为之道"的辩证法和"天人合一"的系统论。

李冰

战国时期蜀太守,他依法治水,修建了驰名中外的水利工程都江堰,为国家农业生产、水利工程作出巨大贡献,被后世奉为川神。

李广

西汉时人,曾历仕文、景、武帝三朝。多次参加反击匈奴的战争,作战70余次,以勇敢善战著称。在任右北平太守时,匈奴数年不敢攻扰,称之为"飞将军"。

李皋陶

李崇鞠

李景湘

李观

始祖:李观,字远宝,行二世居陇西年二十四举进士,又举博学鸿词为太子校书,年二十九卒于京师,迁葬庆义乡地名嵩原配。方氏岁同夫处,子三:李贯、贲、贵。

李观

始祖:李观,字远宝,行二世居陇西年二十四举进士,又举博学鸿词为太子校书,年二十九卒于京师,迁葬庆义乡地名嵩原配。方氏岁同夫处,子三:李贯、贲、贵。

李胜

李胜,字行皆未详,由抚州临川之裔上徙居丰城正格乡新城里之湖茫前此盖以七八世皆不可考见至是而族始著。

李文魁

东支第一支世祖:李文魁,字廷臣,元配虞公之女,有子二:长:李泮,次:李淳

李谷

始祖:李谷,字惟珍,又字德师,号养,民年二十七岁举进士,官至集贤殿大学士,封赵国公,转岭南节度合,谥英烈王,生大唐昭宜天佑元年甲子八月初四日,殁周世宗显德四年丁巳,葬兴宁县地名沪溪青划旧洞宾卧地形称将军冢其行实详廿二史载谱首。元配桂氏夫人,殁葬洛阳,生二子:长吉;次珙。继配卢氏,诰封一品夫人,生天佑二年乙丑七月十五日,殁显德二年乙卯塟箭岗岭仙人斜坐形。生一子:琰。

李雄

始祖:李雄

李德护

李德护,一名德祜,字行之,号潜龙,元至正年生,明宣德年没,葬十六都 三甲荷叶塘左侧粟山蜈蚣形戌山辰向碑墓,乾隆庚子改建宗祠于墓左,嘉庆辛未迄甲戌次第重修,道光甲申复于祠前填补余地增设花墙并设石榴于墓前以冲之盖建祠籍以保墓而修墓益以培祠也。有图傅。谨按老谱载,祖于洪武甲子由茶陵州迁居湘潭一百三地地名白石即今之十六都三甲龙船港下白石头埠口也,其生年怀麓堂旧谱载至正甲申而无月日暾本堂宗谱至正甲申二月十一午时重修谱载至正乙已三月十一辰时今并刚其年月日时但书至正年号傅信不傅疑犹史之有阙文也。,重修谱载宣德年没,无干支月日敦本堂宗谱则载宣德二年六月十五寅时没,今依重修谱非敢擅删,亦云慎了至其世次自西平起则祖为二十二派自庆远祖迁茶陵州起则祖为七派然今之居湘潭者迈衍历蕃星罗暮布皆,祖之苗裔则固潭之初祖也,谱纪潭族必尊,祖为一派以别于前非畧先而详后也,亦犹苏明允纪近不纪远之意云尔。配段氏,茶夫州万富之女,明洪武年生,宣德年后葬十六都三甲青石保黄桑市大汤湖右岸鴌形乾山异向四子以斌祔左四媳黄氏祔右再左则七派孙乾晹祔之各堆平列,妣于洪武戊申六月十七未时生,宣德辛亥十月二十九卯时没,今尽则其年月日时但书洪武宣德年号非故也,子:以仁;以信;以文;以斌;以智

李太郞

李太郞,讳志扬,系江西吉安府庐陵县第三都大王庙炉头土地圳上李讳核公之子落籍湘乡旧三十一都今十九都地名纳滩,元至大三年庚戌八月十五日未时生,寿七十五,明洪武十八年乙丑四月初二日辰时故,葬纳滩道观山辛山乙向。配扈氏,元延佑元年甲寅二月十五日子时生,寿六十五,明洪武十一年戊午三月十一日申时故,葬十九都地名紫花塘屋后寅山申向。子一:华

李信

始祖01-006 李信,配靳氏,生子二:长南道,次从道。

李序典

河头初祖:李序典,生卒未详,子三,廷满、廷忠、廷俸。

李富二

迁居镇城始祖:李富二,谨案,公为,福十五公子始由开沙迁居邑中,福十五公以上详开沙族谱兹谨奉,公为一世祖,公字用汇生明嘉靖巳亥时卒,万厯丙申三月十五日申时,年五十有八,葬城北花山枝山向庚甲兼酉卯,配周氏,生明嘉靖辛丑十二月初五日卯时,卒万厯戊子六月二十七日酉时,年四十有八,合葬,子一:良才。

李发泰

始祖:李发泰,諡福叟公,元癸卯至正二十三年十月十二日午时生,寿六十四,明丙午宣德元年九月二十八日辰时终,葬宝些毛塘下,因风水不便,迁石羊山金铖形山丙。配李氏,一娘厂酉至正十七年八月初三日寅时生,年二十五辛酉洪武十四年七月二十四日巳时终,葬大蹶头界山下东向。马氏,二娘,即今罗尾马家塘镇乾女,乙巳至正二十五年六月初五日辰时生,年五十一乙末永乐十三年四月二十四日戌时终,葬毛塘下褒迁石羊山金铖形癸山丁,生子四,均福,均爱,均轩,均兴。 排行诗:

李火德

一派始祖:李火德,字处士,乐善累德济人,利物生宋太祖乾德四年丙寅十一月初八日子时籍福建汀州府宣化县石壁村李家坊,时宋鼎方新兵戈蔓野昆季避乱散处异乡,公从汀郡之上杭县胜运里丰朗岗家焉于宋仁宗嘉佑七年壬寅八月十五日吉时,寿九十七岁卒,葬福建汀州府梅花岭火浪里丙向,孟博两谱谓葬丰朗岗螃蠏游江形甲向系,九月丙午日寅时送到穴前,忽烈风猛雨,震电交作,送者逃避少焉雨霄,其填自成惟聚附因傅为天葬云,配伍氏,卒葬府城学衙内。孟傅两谱谓,葬伴公冢臂侧甲向,副室陈氏五十六岁兴伍继卒,葬同学衙内。孟傅谱谓,葬同夫山溪背田珑中木星火首飞鸡落洋形山子三,名:乾、坤、巽,生女二按孟傅两谱谓,长培乾次培云三培坤存孝旧谱,公年六十尚未有嗣,因取贷东郊经陈潜宅触犬吠人出觇退言曰:何人也。乃丰朗岗之无嗣翁也,公闻言悄然归以语伍氏慰曰。毋彼寿殆天假以启君裔也,当闻仁者必有后,请为纳侧室,遂邀媒礼聘卜筮偕止乃归公之陈氏处子年直九性贞淑嫔六年生三子二女,后与伍氏同郭天年,相继而终。

李观隆

始祖:李观隆,福二府召元季自乡塘乡三十都西康卜居手办乡十八都三桥之东。

李八

始祖:李八,义行载邑志配氏钞氏杨氏,钞生三子:思忠、将、宣。

李毓俊 李一慈

始世祖:李毓俊,福定漳州府海澄县一世祖:李一慈,字文爆,迁居鄞县家井巷。

李京

一世祖:李京,原名佯,字拍柔,一字昌大旧书太大公唐懿宗咸通二年辛巳生,原父昭王讳汭避黄巢乱南从居饮黄墩后梁县平三年已巳,因梁篡唐启卜得乾之二殳见龙在出之吉,遂于浮梁之界田后唐同光四年丙戌卒,以曾孙贵懋贵赠安南节度讨撀使银青光录大夫,检校国子祭酒兼殿中侍御史,葬界出佛王山风吹罗带形乙向娶刺史方肱公女,赠夫人侧室方氏,同赠夫人二妣同葬,界山大机岭金锡煑陶形一墓 向,一墓乙向生子三:仲皋、仲安、仲亨。京公为三田始证谱载公生年,处不同世远年,湮无可质宝唯老谱有南从事略一篇云是,京公自叙 昭王生于开成庚申崩于乾符丙申则京公生年当依界出谱生于唐通辛巳为是我岩田前谱历 公生于光启丙午是时,昭王崩已九年矣不能无疑兹改而复志之以俟异日参考。

李玘

始祖:李玘,字德温仃一配战氏生子三:岊、忌、平。

李性泉

一世主:李性泉,明乡饮大实名字,生卒俟考由常州府无锡县府塘桥,后居苏郡配陆氏,生卒俟考,合葬吴县二都五啚菜字井山,子沧州

李瑞珍

始迁姐:李瑞珍,字玉矶顺治十年癸巳二月二十四日未时生,康熙四十一年壬午十一月十五日未时卒,年五十岁配黄氏顺治十三年丙申八月二十六日亥时生,乾隆五年庚申十月初五日巳时卒,寿八十五岁,合葬西门外高家村西汤家坟斜对面主穴戌山辰向,子二:长云升次俊升,自金陵迁居常州西门西里桥为西里桥派始祖。

李十三

一世祖:李十三,始祖 自立字处已生于宋理示 年十二月二十六日,卒于无成宗 年十月七日,享年八十有馀,元配 氏继配有滨方氏皆无出 自厚公生一子,不 承祀抚颇桥沈氏子甥辈承系即安一公也。

李恪

一世组:李恪,母随阳帝女,公性英果太巍欲立为太子,长孙无忌阻之,于贞观二十一年分封吴王,从永徽元年追封为 林王,沛配夫人萧氏,生子四 、玮、琨、璄。钟历襄州刺史大将军,封成王另派琨、玮严太常正卿璄另派。

李贵三

迁桐始祖:一世祖:李贵三,原依太始祖居江右鄱阳逮元季皖桐龙 因复迁桐卜居龙河。生失考,配朱氏生失考,生子一:宗胜,公妣卒失考,合葬龙河保祖基旁枫树墩蜘蛛结纲形有碑。

  1—双溪口遗址[中村乡双溪口村北500米山坡上·新石器时代—春秋·第一批县文物保护单位]面积约1500平方米,文化层厚约06米。1978年5月发掘,出土夹砂红陶、夹砂灰陶、泥质灰陶、着黑陶、印纹硬陶等陶片。印纹陶纹饰有瓦纹、方格纹、曲折纹、席纹等。石器有单孔斧、三孔斧、锛、镞、网坠等。破坏严重。

  2—鲤鱼山遗址[池淮镇池淮畈村南200米·新石器时代——战国·第一批县文物保护单位]总面积约1800平方米,1984年8月发掘,出土泥质红(灰)陶、夹砂陶、印纹陶纹饰有编织纹、回纹、弦纹、曲折纹和米字纹。石器有:有段锛、刀、镞、网坠等,还有陶网坠。破坏严重。

  3—下界首瓷窑址[华埠镇下界首村东北300米·宋代·第一批县文物保护单位]面积约2100平方米,堆积厚度不等。1982年2月发掘,生产器物主要有韩瓶,胎色灰青,釉层薄,色青绿。其次是碗,胎色红褐。窑床已毁。窑具仅见束腰形圆柱垫具和垫饼。

  4—龙坦窑址[苏庄镇龙坦村东山坡上·元—清·第二批县文物保护单位]面积约7500平方米,堆积厚度1-2米不等。主要有碗、盘、炉、盏等。多数是青花,其次是白釉、影青、褐釉等。碗、盘底部多有涩圈。青花纹饰主要为花草和文字。尚存窑床遗迹。窑具有匣钵、垫饼。(见《考古》1995年第8期。)

  5—余公墓[黄谷乡阳光村内·明代·第二批县文物保护单位]占地21平方米,座南朝北,分拜坛和墓室两部分,都用青条石和石板砌成。拜坛半圆形,有墓碑1通,上刻“余公之墓”。墓室前筑四柱三间三楼石牌楼1座,上立牌匾有隆庆三年(1569)年号。保存良好。

  6—双溪桥[城关镇小桥头村内·明代·第一批县文物保护单位]因地处古溪和马金溪的交叉处,故名。始建于宋政和年间,明嘉靖间李候文重建。三孔石拱桥南北走向,跨古溪,长25米,宽45米,中孔拱跨115米,矢高6米,拱圈纵联砌置。桥墩迎水面做出分水见尖。桥面用石板铺砌。

  7—敦睦堂[村头镇小溪边村·明—民国·第四批县文物保护单位] 座北朝南,共有两进,中有天井,平面内呈凸字形,占地面积约204平方米。第一进大厅面阔三间,通面阔1050米,通进深109米。硬山顶,阴阳合瓦,前檐柱上有一组斗拱支托檐檩,明间两缝五架抬梁前廊后卷棚,八角形柱础,厅后隔板上方挂“孝友”匾一块,时“明万历丙午年”第二进民国时重建,面阔三间,通面阔91米,明间两缝五架抬梁有后廊。后金柱上有对联一幅“开国宗支繇夏禹,赐封衍派自康王”。

  8—致福堂[塘坞乡高朱村张家·明代·第四批县文物保护单位] 座东朝西,现存一进。前原有四柱五楼挑檐牌楼式门楼,中有天井。该堂面阔七间,通面阔1977米,通进深123米,总面积约243平方米。明间两缝五架抬梁前卷棚后双步,次、梢间皆五架穿斗式。硬山顶,阴阳合瓦,有屋面板。马头墙墙体用鹅卵石砌筑。平盘斗、雀替、牛腿及卷棚檩上雕刻精细,三架、五架梁及卷棚下曲梁两端皆用丁头拱承托。前檐金柱下为方形石柱础,四周雕刻神话传说故事,非常精美。明间檐下有“天宠嘉宾”匾,堂内悬挂有汪庆百书“致福堂”匾。三合土地面。

  汪庆百,字元履,号生洲,芹阳镇(今城关镇)人。明万历三十八年(1603)进士。初授行人,天启初就职礼部。崇祯三年主纂《开化县志》,次年补太常寺少卿。崇祯十二年为南京工部尚书。

  9—爱敬堂[霞山乡上田村内·明—清·第二批县文物保护单位]座东朝西,共三进,依次为戏台、大厅、后堂。面积约760平方米。正厅五间,通门阔178米,通进深83米,明、次间均为五架梁前卷棚后单步梁。月梁断面矩形略外弧,两端饰龙须纹线眉月状,并用丁头拱承托。柱础有八面形和鼓形两种,其下皆置覆盆。硬山顶并有封火墙。第三进民国建。“爱敬堂”匾额为明大学士商辂题。

  10—永锡堂[霞山乡上田村内·明—清·第四批县文物保护单位]平面呈凸字形,座东朝西,共三进,依次为戏台、大厅、后堂。面积约690平方米。第一进戏台悬山顶,正厅面阔五间,通面阔183米,通进深96米。明、次间均为五架梁前卷棚后单步梁。明间月梁上雕刻人物故事和凤穿牡丹;两端用雕刻山水风景的雀替承托。以鼓形柱础为主,下置覆盆。硬山顶,阴阳合瓦。

  11—大宗伯第[大溪边乡大溪边村·明—清·第三批县文物保护单位]中轴线上依次为戏台、正厅、楼房三进,占地1440平方米。正厅面阔九间,通面阔349米,通进深1125米。明、次、梢间均为五架梁前后步梁。柱头卷杀,雀替雕刻简单。鼓形或质形柱础。硬山顶。

  12—太和堂[黄谷乡方田村内·清代·第四批县文物保护单位]平面纵长方形,座西朝东,共三进,依次为戏台、大厅、后堂,均五间。通面阔163米。四柱三间五楼牌楼式大门。第一进戏台两边有厢房。第二进通进深86米,明、次间两缝均为五架前卷棚后单步梁。明间额枋上挂“太和堂”匾。瓜楞形柱础,下置覆盆。硬山顶。第三进有楼,地面高出二进031米,屋面与二进同。

  13—西来岩[城关镇玉屏公园内·清代·第一批县文物保护单位] 座西朝东,光绪《开化县志》载:西来岩,县西山。原名锡赉庵,邑候吉祥创建。始建于乾隆四年(1739),建筑面积126平方米,面阔和进深各三间,通面阔128米,通进深73米。明间两缝五架前卷棚后单步梁,牛腿、月梁、雀替雕刻人物故事。后檐墙嵌“灵岩”碑刻,上有“乾隆四年”年号。此为改名“西来岩”之由。

  14—詹氏坊[音坑乡杨家村口·清代·第二批县文物保护单位]建于乾隆四十五年(1780)。四柱三间冲天式石牌坊。通高65米,明间宽23米,次间11米。唯明间有楼,正面有“德照彤管”石匾,背面有“乾隆四十五年”记年。次间两柱冲天。《开化县志》有记。

  15—胡氏节孝坊[杨林镇川南村东200米·清代·第一批县文物保护单位]建于道光二十九年(1849)。四柱三间五楼砖石牌楼。高约71米,明间阔265米,次间12米。主体结构为青石、砖雕构件组成。主楼面用斗拱支托,明间额枋有云状雕刻。明间枋上镌有“旌表已故儒士李廷禹之妻胡氏节孝坊”横写2行16字,并有“道光二十九年”年号。《开化县志》有记。

  16—田畈钟楼[何田乡田畈村东南200米·清代·第三批县文物保护单位] 建于道光年间。座东朝西,平面近似正方形。面阔和进深各三间,通面阔66米,通进深675米。重檐攒尖顶,梁架不详,共有柱16根,鼓形柱础,下置方形石板。河卵石砌墙,东、西各有拱圈门。

  17—杨氏节孝坊[音坑乡汶川口村内·清代·第二批县文物保护单位] 建于道光乙巳年(1845)。四柱三间三楼石牌楼。高约7米,明间阔245米,次间119米。正楼牌匾刻“敕建叶学杰之妻杨氏节孝坊”,并有“道光乙巳年冬月”年号。正脊两端设鸱吻。

  18—敦伦堂[马金镇高韩村内·清代·第二批县文物保护单位]平面呈纵长方形,尚存两进。第一进有歇山顶戏台。第二进五间,通面阔184米,通进深905米。明、次间两缝五架前卷棚后单步梁,月梁两端用雀替承托。牛腿雕刻龙、狮。瓜楞形或鼓形柱础,下置覆盆。硬山顶。

  19—壕岭关[杨林镇壕岭村西1000米·清代·第二批县文物保护单位]东北、西南走向,用粗石条砌成。前门砌成券顶,上有“壕岭关”楷书阳文石匾,边款楷书咸丰七年建及监工姓名等。后门用条石搭成梁式。关的横断面呈梯形,高38米,厚48米,残阔64米。该关与江西德兴交界,当时为军事防御工事。

  20—银岭关[杨林镇下庄村西南15公里·清代·第四批县文物保护单位]据传建于清乾隆年间。关用粗石条错缝砌成。高36米,厚641米,残阔41米。券顶门宽182米。与江西德兴交界,当时为军事防御工事。

  21—思本堂[何田乡晴村·清咸丰八年(1858)·第四批县文物保护单位] 座北朝南,尚存两进,门楼1966年重修。第二进大厅,面阔三间,通面阔127米,通进深97米。明间两缝五架前双步后单步梁,前后平身科置斗拱两攒,承托挑檐,两边有丁头重拱。各进悬挂匾额一块。石柱础,下置覆盆。硬山顶。

  22—程氏节孝坊[张湾乡余田畈村内·清代·第四批县文物保护单位] 座北朝南,四柱三间五楼砖牌楼。明间阔42米,次间18米。用砖顺缝砌成,层层叠涩挑檐。楼面阴阳合瓦有瓦当。整座牌楼嵌满各种题材的砖雕,有人物、山水、鸟兽等。有“大清道光乙酉年”年款。

  23—凌云寺[苏庄镇余村古田山上·清代·第四批县文物保护单位] 座北朝南,共两进,中设天井。建筑面积128平方米。第二进堂面阔三间,通面阔92米,通进深575米。穿斗式与抬梁混合梁架结构,明间两缝为五架前双步后单步梁,牛腿刻花草,方形石柱础。硬山顶。左右山墙上分别嵌有明万历、乾隆、嘉庆时碑刻。大门门楣上有“凌云寺”石匾并有“同治九年庚子孟秋”年号。

  24—方永同公祠[苏庄镇唐头村内·清代·第二批县文物保护单位] 座西朝东,分戏台、厅、堂三进,总面积790平方米。戏台明间月梁上有斗拱两攒支托檐檩,牛腿刻人物故事。第二进面阔五间,通面阔169米,通进深1135米。明间两缝为五架前卷棚后单步梁,鼓形或方形木质柱础。彻上露明造,硬山顶。

  25—汪岭桥[中村乡茅岗村皇林·清代·第四批县文物保护单位]单孔石拱桥,南北走向,横跨皇林溪。全长27米,宽55米,矢高89米。桥面用大河卵石铺筑。拱圈纵联砌置,其顶端的一侧嵌有“汪岭桥”石匾。是开化县最大的单孔石拱桥。

  26—爱日堂[大溪边乡墩上、墩下村内·清代·第三批县文物保护单位] 座北朝南,依次为戏台、大厅、后堂三进。四柱三间五楼牌楼式大门,上有砖雕“宋名臣第”匾额,整个门楼嵌满各种题材砖雕。第一进戏台,天花上有彩画,檐柱牛腿均为人物故事。第二进面阔三间,通面阔131米,通进深1185米。明间两缝为五架前卷棚后单步梁,金柱用雕花八角形石柱础,下置覆盆。硬山顶。第三进楼1964年重建。

  27—余氏祠堂[苏庄镇余村内·清代·第三批县文物保护单位] 座西朝东,有戏台、厅、堂三进,中隔天井,天井两边为厢房。第二进面阔五间,通面阔1895米,通进深85米。明、次间两缝皆为五架前卷棚,三架和五架梁均用雕花平盘斗拱支托童柱,牛腿雕狮子戏球。硬山顶。

  28—永言堂[塘坞乡正大村内·清代·第三批县文物保护单位] 座南朝北,有戏台、大厅、后堂共三进。第一进戏台,罗锅式山墙,明、次间为五架抬梁式。第二进大厅五间,通面阔178米,通进深805米。明间两缝五架梁带前、后廊,三架梁两端饰云头。前檐柱牛腿上有装饰性斗拱。柱础有鼓形和方形两种。硬山顶有望板,彻上露明造。

  

姓官的人很少吧 我说我姓官 为什么有好多人都不行信

官姓在全国分布较广,尤以山东、福建、江西、广东、湖南、四川等省为多。官姓人口列全国第二百七十四位。官姓之具体得姓地不详,但其得姓于...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