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海东仓林氏辈分
宁海东仓林氏的辈分如下:
国、泰、民、安、花、好、月、圆、山、清、水、秀、锦、绣、万、里、盛、世、辉、煌、鹏、程、千、里、高、山、流、水。
以上信息仅供参考,辈分可能会因家族的不同而有所差异。如果您需要更详细或最新的辈分信息,建议您咨询当地的宗族长老或相关人员。
游姓的由来一、寻根溯祖出自姬姓,以祖上之字命姓。周历王姬胡的儿子姬友,被其兄周宣王姬静封于郑,建立郑国。春秋时期郑国国君郑穆公有个儿子叫偃,字子游,他的孙子游皈以祖父之字命姓,其后皆以"游"命姓,称游姓。游姓最早的先祖是黄帝。 黄 帝 陵 外景 黄 帝陵 2004年公祭黄帝陵典礼:煌煌祭祖典 拳拳赤子情周族的后稷(姬弃)也是游姓的先祖。周族是有着悠久历史的古老部落。周以经营农业而著称,其祖先弃,任尧的农官,因善种五谷号称后稷。后来弃与夏禹、商契一起成为舜的属官,并协助大禹治水。 后稷(姬弃) 周文王(姬昌)也是游姓的先祖。传说文王拘而演《周易》。 周文王(姬昌) 周武王(姬发)也是游姓的先祖。前1027年,武王伐纣,开创了数百年周朝的基业和历史。 周武王(姬发) 周成王(姬诵)也是游姓的先祖。西周初的成王、康王时期是周王朝的盛时期,史称“成康之治”。 周成王(姬诵) 周康王(姬钊)也是游姓的先祖。 周康王(姬钊) 二、郡望堂号 "美秀堂":春秋时,有游吉(游皈的二儿子)貌美才秀,举止文雅,熟于典故。他继名相子产之后任郑国宰相,为政宽和。 "仁和堂":北魏游明根任大鸿胪,处身仁和,接物礼让。故游氏又称"仁和堂"。 广平郡:汉景帝时置郡。相当于现在河北省南部永年县一带。冯翊郡:汉武帝时置左冯翊,为"三辅"之一,三国魏时改为冯翊郡。相当于现在陕西省大荔县一带。 三、历史名人 游酢:宋代学者。师从程姬,刻苦读书,学问渊博。元封年间中进士,再为太学博士。他与杨时初次拜见程姬姓时,程姬闭目而坐,二人站在门外而不离去。等发觉时,门外已雪深三尺。,此即"立雪程门"成语典故的由来。游寿:他愤恨清廷腐败,立志革命,素为孙中山所赏识。宣统三年(1911年4月27日)广州起义时,随黄兴攻两广督署牺牲,年仅17岁,葬于广州黄花岗,为72烈士之一。游日章:明代廉州知府。嘉靖进士,在临川任了五年知县,清正廉洁,爱民如子,后任廉州知府。著有《骈语雕龙》。 游芳:明代学者。通五经,精博物理,隐居授徒。著有《皇明正音》。东晋十六国时赵有车骑大将军游子远,北魏有雍州刺史游雅,隋代有治书侍御史游元,宋代有丞相游似,明代有按察佥事游明。 四:游姓族谱资料 11034清溪游氏宗谱二十八卷首一卷 (清)游永 游曾本重修 清乾隆三十二年(1768)叙伦堂木活字本 十二册 浙江图 11035游家族馋不分卷 (清)游连江编 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钞本 一册 台湾 11036游氏族谱不分卷清嘉庆十七年(1812)钞本 一册 台湾 11037游氏族谱一卷 (清)游万发纂修 清宣统钞本 一册 四川图 11038游氏族谱不分卷 (清)游卯生修 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钞本 台湾 11039诏安龙潭游氏族谱不分卷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钞本 一册 台湾 11040广平游氏族谱八卷 清宣统元年(1909)刊本 台湾 11041带湖游氏六修族谱十二卷 (清)游鲲运 游士棠等纂修 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活字本 十二册 四川重庆市图注:游敬庵初修於清康熙三十二年。 11042游氏续修族谱二十八卷首一卷 (清)游纯洁纂 清宣统元年(1909)活字本十五册 湖南图 11043游氏六修族谱前编三卷正编十七 卷外编不分卷 (民国)游裔蒸等修民国三十八年(1949)新化县南宗祠铅印本 北图(二部) 历史所 南开大学 河北 大学 福建师大 湖南图 11044简阳游氏谱十九卷首一卷末一卷 (民国)游文董总修 民国十三年(1924)活字本 四册 历史所 11045涪州游氏家谱八卷 (清)游子元修 清光绪十八年(1892)木刻本 四川长寿县双龙乡黄坡村钞本 四川长寿县湖渔场 11046游氏族谱十二卷 (民国)游槐庭 游边楷等纂 民国二十年(1931)石印本 四川重庆市图(存十一册)客家游氏源流 游氏本源出自姬姓。春秋时,郑国的郑穆公生13子,第八子偃,字子游,生于公元前632年,郑国宰相,其后子孙以祖父字“游”为氏,故在春秋时就开始有游氏。游氏春秋时期发祥地在原河南广平郡(今河北省鸡泽县东二十里)故堂号曰“广平堂”。古书《交际大全》载有广平郡望,其中有“声实俱茂(雅),秀美而文(吉),
林姓
一、姓氏源流
林姓源出有三:
1、出自「子」姓。殷商王朝的太师「比干」因谏商纣而死,其子坚逃于长林,周武王克商后,赐姓「林」,食采博陵,散居于周,鲁,齐,卫国等地。
2、据《通志.氏族略》所载 ; 林氏,姬姓,周平王庶子林开之后,因此以林为氏。
3、北魏时,鲜卑族中有丘林等姓,在孝文帝改姓运动中也改姓林,并注籍为河南洛阳人。
二、迁徙分布
林坚子孙在博陵一带发展繁衍。至林载时,子孙也在这一广大范围中生活,甚至迁徙、移居。西周末年,林苌、林材等人迁徙而来到东周国都。
秦汉时代,在鲁国林雍后人,迁到齐郡县居住,后因齐郡更名济南郡,故称为济南郡人或者称为"济南林"。
林懋任下邳郡太守,迁居下邳郡。任满后,便在郡中的梓桐乡定居下来。后来,这支从"济南林"分衍而出的林姓人便被称为"徐州林"或"下邳林",而林颖或林懋就是开基祖。
"晋安林"来源于"济南林",林禄是林姓入闽第一人。他的后代除留居于晋安外,又有人迁居候官、福唐、长乐、连江、温陵、南安、清溪、德化、惠安、龙溪、漳浦、莆田等地,分别在这些地方开基。另外,"下邳林"传到林国敏时,成为台州和温州等地林姓人的开基祖。
"晋安林"开创林姓在东南沿海一带发展的历史,由于历史发展中分支众多,特别是有些在后来还回迁于北方或台湾等海外各地,成为天下公认的林姓最大支派。
原生活在北方的林姓人又在唐朝末年随王审知南迁,定居地福建各地,以后发展成林姓较有影响的派系。成为"濂江"、"控鹤"、"陶江"、"福全后安"等支派的开基祖。
生活在海外的林姓人,从根源上说,有些是从福建、广东等地迁去的。有些则由这些地方迁到台湾,然后再由台湾迁到别的国家或地区。
三、历史名人
1.政治名人
比干:商纣王荒*无道,上朝强谏,舍生取义,慷慨就死。
林则徐:一生清正廉洁,忧国忧民,以禁断鸦的爱国之举而留名清史。
林森:1931-1943年12月年间担任民国国民政府主席。。
林伯渠:中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卓越***之一。
2.社会名人
林禄:把林姓从北方带到南方的第一人,也是在南方林姓中影响最大的"闽林"始祖。
林默娘: "天上圣母,人间妈祖",是在东南沿海及台湾等地流行的俗语,被人尊为圣母或妈祖,把她当作保护神。随着航海事业的发展和出海远行者越来越多,被更多的远航之人所尊奉。
3.海外名人
(1)林完,著名政治家,林姓在海外知名最早的人物之一。
(2)林道乾,泰国北大年地区的开拓者和***
(3)林凤,明朝时期沿海地区的著名人物。
(4)林太卿,日本一位热心公益活动的人。
(5)林相原,马来西亚巨巨富。
(6)林光合和林合父子:是菲律宾近代史上的知名人物。
(7)林迁,马来亚乌矿大王热心公益事业。
(8)林语堂,是一位享誉海内外的文化名人。
(9)林德甫,文莱富商。
(10)林梧桐,马来西亚赌业大王。
(11)林庆金,马来西亚巧克力大王。
(12)林思齐,加拿大著名学者、富商、社会活动家、慈善家。
(13)林同春,日本企业家、社会领袖。
(14)林训明,巴西黄豆大王。
(15)林良实,马华公会会长。
(16)林绍良,印度尼西亚商界大亨。
希望采纳
部分林氏通用联
林氏宗祠四言通用联 九龙衍派;双桂遗风。 上联典指林姓名人、林氏始祖林坚三十四代孙林皋事典。皋为比干子孙,战国时任赵国宰相,权倾一时,德高望重。他有子九人:林仁、林年、林升、林昶、林文、林曜、林岳、林佐、林卫,受家风影响,各有才能,德才兼备,被时人称为“九龙”,林皋则被称为“九龙之父”,他们家族也被称为“九龙门”。加上林皋,父子十人同以德才见称,他的家族也因此被称为“十德(以玉的十种特质,比喻君子的十种美德:仁、智、义、礼、乐、忠、信、天、地、德)之门”。为后来林氏堂号"九龙堂"和“十德堂”之始。下联典指唐代殿中侍御史林藻的事典。林藻,字纬乾,莆田人。少负奇志。与欧阳詹刻意文学,用宏词擢第,郡人举进士自藻始。 九龙世泽;十德家声。 ——佚名撰林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战国赵·林皋事典(见上第一联上联的联释)。 九龙衍派;双鹤入云。 ——佚名撰林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战国赵·林皋事典(见上第一联上联的联释)。下联典指北宋杭州钱塘人林大年,英宗时官侍御史。曾蓄养双鹤,放之可入云端,归来仍自回笼中。 梅鹤风标;露鸟孝瑞。 ——佚名撰林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北宋诗人林逋(967-1028),字君复,后人称为和靖先生。钱塘人。居西湖孤山,终身不仕,未娶妻子,与梅花、仙鹤作伴,称“梅妻鹤子”。有《林和靖诗集》。下联典指唐代进士、殿中侍御史林藻的事典。 露禽孝瑞;梅鹤高风。 ——佚名撰林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唐代莆田人林藻,字纬乾,少年时有大志,凭宏词中进士,贞元年间官至殿中侍御史。双亲死后,他在墓旁筑庐守孝,有仙鹤飞来,饮露而去,人们认为是他的孝感所致。下联典指北宋诗人林逋,字君复,钱塘人,隐居西湖孤山,赏梅养鹤,终身不做官,也不婚娶,人称“梅妻鹤子”,死后谥和靖先生。诗作风格谈远,内容大都反映他的隐逸生活和闲适心情,著有《林和靖诗集》。 西河世泽;务本家声。 ——佚名撰林姓宗祠通用联 西河为林氏总堂号,全联典指春秋·林放,孔子学生,尝问礼之本,孔子以时方遂末,而放独能有志于本,故以“大哉”称之。 御夷励志;助夫解围。 ——佚名撰林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清·林则徐禁烟卓有成效,因受诬革职,后谪戍伊犁。下联典指清·沈葆桢守广信,林则徐之女刺指血作书,乞援于玉山镇总兵饶廷选,助夫解围。 进士难进士不难,难是七科八进士;尚书贵尚书非贵,贵在三代五尚书。 ——佚名撰林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福建省福州市南台岛林浦村林氏宗祠“四知堂”联。林浦村家庙、宗祠众多,如“士大夫林公祠”、“济斋林公家庙”、“见泉林公家庙”等。其中最为壮观的是“世宫保尚书林公家庙”,是明正德年间林瀚为其祖所建。庙前有一池塘,人称“纱帽池”;门前一对青石雕石狮,威严雄壮,它是日本冲绳县那霸市琉球林喜公后裔1989年所赠。日本琉球有“林姓会”,其始祖林喜,原是林浦村人,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受明朝政府派遣,带领“闽人三十六姓”到原本属于中国琉球群岛开发,以后留居琉球群岛,至今600多年,繁衍20余世,他们多次回乡寻根祭祖。家庙门内有一副横匾,上书“榜眼”二字,是为林枝春高中进士第二名而立。屏风后面是一座大戏台。大厅悬挂进士匾、武解匾、文魁匾多达22面,还有各种楹联10余对,最著名的是这一副林氏宗祠对联,此联已被列入中华名联。家庙第二进有一厅堂叫“四知堂”,内悬林元美传神造像。据说“四知堂”是林元美早年致仕,自称“四知居士”而取名。林元美曾先后任知县、知府、知州,最后一“知”是其自为“知天命”而激流勇退之意。林浦诸多祠堂、家庙还有一个共同特点,即墙粉刷白灰,梁柱俱漆黑色,其寓意是林氏历代为官清明廉政,“一清二白”。 求通民情;愿闻已过。 ——清·林则徐撰林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清·林则徐撰自勉联。 若问梅消息;且待鹤归来。 ——佚名撰林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同为北宋·林和靖(林逋)祠联。祠在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孤山。全联典指林逋事典。 九牧家声远;十德世泽长。 ——佚名撰福建省福清市海口镇牛宅村林氏宗祠联 海口镇牛宅村的“林氏宗祠”,属于姓氏祠堂。该祠特别之处在于有两座,按座落地点分为东祠、西祠。东祠为兄,西祠(又叫霞田祠、石狮祠)为弟。东西两祠均建于明万历年间(约1573—1620年),历代均有修葺。1990年经侨居海外的本宗华侨捐资重建,面貌焕然一新。现在东祠长46米,宽19米,占地面积874平方米;西祠长59米,宽19米,占地面积1121平方米。两祠结构样式大体相同,均面宽五间,进深四间,硬山结构,琉璃瓦面,整个建筑物飞檐画栋精雕细琢、美仑美奂。祠内大柱悬有这副楹联,此联点出此宗属于“九牧林”,其堂号为“十德堂”。祠堂正中立有清内阁大学士董浩、户部尚书曹振镛、兵部右侍郎胡长龄、内阁大学士文宁为林则徐所立的“进士”横匾。民族英雄林则徐之五代孙、原中国驻联合国首席代表凌青(原名林墨卿)为宗祠落成题写“九牧之光”,使祠堂增色不少。牛宅林姓家族仁人志士络绎不绝,最有成就的当属本宗二十二代孙林绍良,他不仅是印尼首富,也是世界排名前列的大富豪。 西河世泽鼎盛;九牧流芳无疆。 ——佚名撰广东省南雄县梅岭山珠玑巷林氏宗祠联 南雄珠玑巷位于梅岭山下,是广东仅存的宋代古巷道,被称为“广东第一巷”珠玑巷的得名始于唐代张昌七世同居,朝廷知道后为表彰其孝义特赐珠玑绦环。自梅关开通以来,梅关驿道就成为中原和江南通往岭南的唯一一条大道,也是北上商贸交易和南迁移民的重要交通路线,珠玑巷便成了这条驿道上的一个重要墟镇。前人杨廷桂在《南还日记》中描写:“途中行旅如蚁,挤拥甚于观剧。大量来自中原各地移民及商人进入岭南珠玑巷,又经此转至珠江三角洲及广西以至海外谋生,其后裔遍布岭南、港、澳、台和海外各国。”看来珠玑巷是大部分珠三角居民的发祥地,海外华侨的祖居。据珠玑巷南迁后裔联谊会搜集的各地南迁后裔143姓族谱记栽,由珠玑巷播迁粤、港、澳、台及海内外的后裔数千万人,都承根认脉,均称珠玑巷为“七百年前的桑梓乡”。 十德堂中深树德;九龙门内再腾龙。 ——佚名撰林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林氏宗祠“十德堂”联。全联典指上联典指战国赵·林皋事典(见《林姓宗祠四言通用联·九龙衍派;双桂遗风》联上联的联释)。 草舍百篇集清气;虎门一炬振国威。 ——佚名撰林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明代贡生林时跃,字遐举,号荔堂,鄞人。授大理评事不就。晚与徐霜皋等共撰《正气集》。自著有《朋鹤草堂集》、《明史大事记》等书。下联典指清代大臣林则徐(1785-1850)的事典。林则徐,字元抚,又字少穆,晚号竢村老人。福建省侯官(今福州市)人。道光十七年(1837年)初,任湖广总督,严禁鸦片,卓有成效。次年上奏道光帝,力主禁烟,遂受命为钦差大臣,节制广东水师,赴粤查禁鸦片。十九年,与两广总督邓廷桢合力严缉走私烟贩,严处受贿官吏。迫令英、美烟贩交出鸦片237万八斤。从四月二十二日(6月3日)起,在虎门当众付之一炬,全部销毁。 梅妻鹤子和靖士;竹笔译文冷红尘。 ——佚名撰林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北宋诗人林逋事典。下联典指近代古文家、翻释家林纾(1852-1924)事典。林纾,字琴南,号畏庐,闽县人。光绪举人,曾任教于京都大学堂。翻释英美待国小说一百七十余种,影响颇大。 根盘江南莆田县;叶茂山东不夜城。 ——佚名撰林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山东省文登市林氏宗祠联。上联典出了本支林氏由福建省莆田县迁徙而来。下联“不夜城”,指文登,据《齐地纪》载:“古时候,有太阳夜里出现,在东莱可见到。所以莱子立此城,以‘不夜’为名。” 祖举添朝家声远;盛世文明光大贤。 ——佚名撰林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江西省东乡县林氏总祠联。 济美衣冠承恩宠;南郡吕格世泽长。——佚名撰林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林氏宗祠“济南堂”联。联以鹤顶格嵌“济南”堂名,全联典出秦昭王死后,依次由孝文王嬴柱、庄襄王嬴子楚和赢政继承王位。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正式完成中国的统一。赵国灭亡之后,原居于赵国九门的“九龙堂”林姓望族就迁徙到齐郡邹县(址在今山东省境内)。至西汉之初,分邹县之地置济南郡,故后来统称“济南林氏”,其居住中心在今山东省章丘市龙山镇古平陵城。因此,“济南”成为继“西河”之后林姓的第二个重要的发祥地。这一名门望族以“济南堂”为堂号,以“济美衣冠承恩宠,南郡吕格世泽长”为堂联。林坚的50世孙林尊,在汉宣帝时代官至太子太傅,成为“济南林姓望族”的开基始祖。后来衍分的支派,如广陵林姓、郯城林姓、平原林姓、下邳林姓、晋安林姓、寿州林姓、光州林姓、三原林姓和陇西林姓等都以林尊为先祖。 行事莫将天理错;立身当与古人争。 ——清·林则徐撰林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清·林则徐题赠联。 应视国事如家事;能尽人心即佛心。 ——清·林则徐撰林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清·林则徐撰自题联。 敦和气而聚国族;积阴德以福儿孙。 ——佚名撰林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福建省漳浦县浯江镇海云村林氏家庙联(1)。祠祀开基祖林安及列祖列宗(下同)。 忠孝有声天地老;古今无数子孙贤。 ——佚名撰林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林氏大宗祠“九龙堂”堂联。 大志禁烟,御夷留恨;血书求救,为夫解围。 ——佚名撰林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清末政治家林则徐,字元抚,一字少穆,福建侯官人。嘉庆年间进士,曾与龚自珍、魏源等人提倡经世之学。任东河河道总督时,尽心修治黄河;在江苏巡抚任上,又兴修浏河等水利。道光年间,先后任湖广总督、钦差大臣、两广总督,严厉禁烟,卓有成效,曾在虎门海滩销毁鸦片二百三十七万多斤;并积极筹备海防,屡次抗击英军挑衅。鸦片战争爆发后,严密设防,使英军在广东无法得逞。因受诬陷被革职,充军新疆,曾在那里兴办水利,开辟屯田;后历官陕西巡抚、云贵总督等。工诗、能文、擅对联,有《林则徐集》等。下联典指林则徐的女儿,嫁沈葆桢(字幼丹,侯官人,道光年间进士,历官九江知府、广信知府、江西巡抚、两江总督兼南洋通商大臣等)为妻。沈葆桢守广信府时,太平军攻城,林氏刺手指写血书,向玉山镇总兵饶廷选求援,经七战而胜,沈葆桢从此名闻天下。 西山瑞满,三仁著绩;河水祥垂,双桂流芳。 ——佚名撰林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林氏宗祠“西河堂”联。联以鹤顶格嵌入林氏“西河”郡望、堂号名。双桂指林禄之子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清·林则徐撰林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清·林则徐撰自勉联。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大勇若怯,大智若愚。 ——清·林则徐撰林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清·林则徐题赠联。 幼敏绝伦,京都景仰;才高压重,状元世家。 ——佚名撰林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明代进士林文秩,福州人。少颖不凡,拜监察御史,立朝有直声。下联典指明代林大钦、林宣德皆中状元。 唐宋元明,五百进士三顶甲;高曾祖考,十二宰相九封侯。 ——佚名撰林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江西省东乡县林氏总祠联。 捷报新传,百载冤仇今尽雪;将军虽去,千寻大树永凌云。 ——胡乔木撰福建省福清市海口镇岑兜村黄螺山林氏宗祠联 海口镇岑兜村黄螺山麓的“林氏宗祠”,严格意义上属于姓氏宗祠,但如今把它列为历史名人专祠也未尝不可——因为该祠已被辟为“林则徐纪念堂”,而林则徐为历史名人。“林氏宗祠”为六代祖林榕山和其子林存素建于明代,原为悬山顶土木混合结构,六扇前后院,两进。1998年重建后的宗祠比原祠略大,祠宽153米,深288米,面积830平方米。祠堂两进三厅,为混凝土半框架结构。前厅正上方挂有“民族英雄”巨匾和林则徐玄孙凌青书写的“林文忠公祠”横匾。另有胡乔木题写的这副对联,林则徐外玄孙、著名书法家沈觐寿书写的牌匾,以及大量反映林则徐生平业绩的挂图。该祠1993年被市政府定为福清市青少年德育教育基地。 敦谊明伦,即此是敬宗尊祖;本修德立,如斯乃孝子贤孙。 ——佚名撰林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台湾省南投县竹山镇林氏“敦本堂”联。联以鹤顶格嵌“敦本”堂名。 祠旁水仙王,北宋尚留高士塔;树成香雪海,西湖重见古时春。 ——佚名撰林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北宋·林和靖(林逋)祠联。祠在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孤山。 聚族衍象山,仁义礼智绵世泽;斯堂开麟野,士农工商振家声。 ——佚名撰林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福建省南靖县和溪林氏家庙“聚斯堂”联。堂祀开基祖林长清及派下列祖列宗。 松木公,椒木叔,木木成林皆公叔;崇山宗,岐山支,山山叠出亦宗支。 ——林召棠撰林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广东省中山市大涌镇安堂村林氏宗祠联。安堂村是个有630年历史的古老乡村。唐朝末期,其高祖林披公居福建莆田,有“九子十登科”的美誉,得朝庭追封他为睦州刺史,有子9个、女1个。子皆成为唐朝命官,官至刺史、府史不等。唯有其女婿三次赴考均落第。一日林太夫人把裙褂挂在门楣上,叫女婿经此门而入岳家。之后,女婿真的高中。这传说虽带有封建迷信色彩,但从中可见林家激励子弟参加科举的愿望是十分强烈的。安堂村林氏宗祠正堂挂的“十德图”,就是为纪念林披公九子一婿均科举高中拜官的盛事而绘制的。林披公第六子允文公为安堂村林姓始祖,官拜蕴州刺史,其从国家安定的愿望出发,曾劝喻当时在广州作乱反唐的刘×,被刘把他的头作磨刀用。此事,《成语考》、林氏族谱皆有记载。允文公子玄兴公来到安堂开枝散叶、后裔蕃昌。至今,仅在村里常住的林姓人口已超过5000人;玄兴公祖屋,据说是10多年前拆掉的。百多年前,安堂已是隆都地区的望族名乡。唐朝之后,受历代世人虔诚敬仰的妈祖(又被尊为“天后”),同为林披公后人,安堂林姓林姓后人,世代尊称妈祖为姑婆,并建有妈祖天后宫祀奉。 大丈夫不食唾余,时把海涛清肺腑;士君子岂依篱下,敢将台阁占山巅。 ——唐·林嵩撰林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唐代进士林嵩抒志联。 家之兴在礼义,朔望参谒者礼义之本;族之大在孝敬,春秋祭祀者孝敬之源。 ——佚名撰林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福建省漳浦县浯江镇海云村林氏家庙联(2)。 自长仄开基,积厚流光,克继九龙绵世泽;由万安卜宅,地灵人杰,足追双凤振家声。——佚名撰林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福建省南靖县梧宅镇林氏大宗祠联。祠祀开基祖林希逊及派下先祖。 崇以忠,崇以信,忠信承先,本本源源绵世泽;德言孝,德言慈,孝慈裕后,支支派派衍长林。 ——佚名撰林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福建省南靖县新村镇林氏祖庙“崇德堂”联。堂祀开基祖林广明及派下先祖。 振作那有时,少时、壮时、年老时,时时须努力; 成名非易事,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要关心。 ——佚名撰福建省永定县林氏宗祠振成楼堂联 永定林氏客家人因中原战乱被迫不断南迁,饱尝国破家亡、颠沛流离的痛苦,从中孕育出爱国爱家、顽强奋斗、寻求解放的革命精神。客家人在历史上英雄辈出,爱国爱家,报郊祖国。“一方水土育一方人”,在客家社会的土壤中孕育出一代代爱国英豪。客家宗祠祖屋中,爱国爱家内容的族训堂联比比皆是。
中文名:林大钦
别 名:字敬夫,号东莆
国 籍:中国
民 族:汉族
出生地:潮州府海阳县东莆都仙都村
主要成就:潮汕本土培养的唯一一位科举文状元
代表作品:《东莆先生文集》(《林大钦集》)
林大钦– 潮汕本土培养的唯一一位科举文状元林大钦,字敬夫,号东莆,1511年12月25日(明正德六年十二月初六日。折算据《辞海》附录中国历史纪年表)生,1545年9月17日(明嘉靖二十四年八月十二日)逝。享年34岁。1532年(明嘉靖十一年),林大钦高中嘉靖壬辰科状元,授翰林院修撰。林大钦以不足21周岁的年龄折桂,在中国历史上极其罕见,是封建时代潮汕本土培养出来的在唯一一位文状元。 林大钦与翁万达、陈北科并称潮汕三杰。
林大钦为明代潮州府海阳县东莆都仙都村(现广东省潮州市潮安区金石镇仙三村)人。据其同代人薛侃《林大钦传》的记载:他生于书香之家,自小嗜书,尤喜爱苏洵的《嘉祐集》,又得族伯万卷藏书“资以自广,寻浸博通子史百家言”。后遍读苏轼、苏辙文辞,由是操笔为文,其后人对其文章评价“奔腾磅礴,酷肖三苏风格”,应自少时习起。在参加乡试前,林大钦曾为谋生计,在塾馆任过教职。明代林熙春更说“甫十八而丧父,多方为附身之需”,当含抄书、教书等项。林大钦登第前即已娶了孙氏。仙都《林氏家谱》上就明载着林大钦妻妾三人,正为“敕封安人和婉孙氏”。林熙春则明确地说他在父死之后,“偕伉俪以事母,竭力备养志之奉,若忘其家之最贫”。
1531年(明嘉靖十年),林大钦参加潮州府乡试,一出手便崭露头角,他“就试有司,督学王公(按:广东提学副使王世芳)得其文,奇之,以荐于巡按御史(按:即吴麟),相与叹曰:是必大魁天下者。”同年,1531年(明嘉靖十年)秋,林大钦参加府试,提学使王世芳奇其文,推荐于巡按吴麟,乃更试以“李纲十事”,见其文“考据详核,词旨凛烈。”大为称赞,谓“是必大魁天下”。同年秋,林大钦抵省城参加乡试,获举人第六名。应试期间,林大钦大量的应试文章中,已显示出一定的忧国忧民政治情怀和不俗的水准。如《李纲十事》就很有“医国”的独到见解。他认为李纲“忠义勇略,允孚时望”,其“规划措置,真足以收拾夷虞”,其“十事之议,皆当时国事所特急”。李纲是两宋之交主战派名臣。高宗即位,李纲拜相,力图恢复,联合河东、河西各路义军抗金,并上疏议十事:国是、巡幸、赦令、僭逆、伪命、战、守、本政、责成、修德。林大钦认为,这十议都是救国抗金良策,直截了当地指出:“使此策能行于建炎之前,则固不至建炎之祸;使此策能行于建炎之后,则亦不至有南渡之耻。”为此,他确切地断定:“宋未尝无可为之势,亦未尝无可为之臣,第无能为之君!”这就是说医国需要有“豪杰”,更要有“明君”。其文一针见血,确如薛侃所说:“考据详核,词旨凛烈,读之觉奕奕有生气。”1532年(明嘉靖十一年),林大钦赴京会试,在礼部会试上获第12名贡士,取得殿试资格。再参加由明世宗亲自主持的殿试,1532年4月24日(明嘉靖十一年三月戊辰。折算据《辞海》附录中国历史纪年表),被明世宗钦点“御擢第一”,即状元。授翰林院修撰(从六品),参与编修《武案实录》。林大钦中举后赴京,顺利通过礼部会试取得廷试资格,殿试那天,“天子临轩赐对。一时待问之士,集于大廷者凡三百余人”。“先生年二十二对大廷,咄嗟数千言,风飙电烁,尽治安之猷,极文章之态”。终为嘉靖帝所器重,御擢第一。这里所说22,当为虚龄。以《林氏家谱》所载出生年月推算,实际上只有20周岁又3个月。以如此年轻的岁数夺取了三年一科的举世瞩目的状元桂冠,在中国科举历史上实属罕见。林大钦的人生亮点在壬辰科廷试中体现,当时所作的约5000言《廷试策》,是他最为著名的作品。该文持论剀切,论述明快而透辟;切中时弊,措施得力而实用;流畅奔放,文笔犀利而平实。历代论者均不约而同地以其比之贾谊、苏轼的策论,丁自申谓其“以合于苏长公制科之策,不辨其孰为长公者”。郭子直谓其“气鬯词雄,翩翩乎苏长公风骨”。曾迈称其“出入两汉,驰骤长苏”。洪梦栋则谓“排荡屈注,直与子瞻《万言书》争千秋之价”。陈衍虞说得更透,称赞林大钦“诸策已高距千仞峰头,令人攀跻俱绝,所谓屈注天潢,倒连沧海者,于寸玑尺幅见之。杂置苏集,谁判渑淄。”
1534年(明嘉靖十三年),林大钦因母亲不适应京城气候,又深感宦海叵测,且为内阁副辅严嵩等嫉忌排挤,遂告假奉母回乡侍养。回家乡潮州府后,朝廷虽然多次召唤,但林大钦皆“屡趣不起”,“屡促不就”。从史料看,林大钦事亲至孝,中状元前是如此,中状元后也复如此。他任职于翰林院,“不数月而潘舆迎养。”但林母抵京后,一病不起。第二年,翁万达出京任广西梧州知府,常与林大钦书札往还。林大钦曾在信中对翁万达的离京深表思念,说是“京居洒脱,更无烦虑,惟吾子去,时系人思”。同时,更对其母卧病表示忧虑:“老母卧病,侵寻已七八月,此情如何能言。今只待秋乞归山中,侍奉慈颜,以毕吾志尔。”在《与卢文溪编修》的信中也说:“老母病较弱,终岁药石,北地风高,不可复出矣,只得乞恩侍养。”林大钦“乞归”的直接原因就在于老母京居生病,他又孝心殊笃。此外,促使林大钦辞官归里的,还有其更为根本的原因。科举时代,考官就是得中举子的老师,称有司,也称座主。考生则是门生,入仕之后,一般都必唯座主之言是听。都御史汪铉阅处林大钦考卷,并同张孚敬荐之于嘉靖,理所当然地就成为林大钦的座主,对林大钦的仕途必将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而历史现象竟是那么错综复杂。偏偏发现千里马的伯乐,张、汪两人却都是群僚侧目的权奸。这对刚刚涉足宦海的林大钦,不能不说是个十分棘手的问题。林大钦自己在诗文中时有“朱门矜是非”,“世事乱如麻”,林大钦自己在诗文中时有“朱门矜是非”,“世事乱如麻”,“山高不可登,河深岂可厉”,“帝乡不可愿”,“荣名安所须”,“勋名何足营”“游子颇念吾乡,不为一官羁缚”,“人生不须做官,只能孝亲、弟长、亲贤、爱人”。而—朝获准回潮,就认为是“从兹脱樊笼,卒吾所好”。
卅四而逝1540年(明嘉靖十九年),林大钦母亲亡。林万念俱灰,在办理丧事过程中数度咯血。此后更无心世事,彻底归隐山林。1545年9月17日(明嘉靖二十四年八月十二日。折算据《辞海》附录中国历史纪年表),林大钦逝。
林氏多为做官不断迁移。林氏(开)始鲁(山东)地,汉(朝迁)入徐州,南渡茂公遂徙居福建莆田。于晋代南迁发展,移居江苏及福建的林姓支脉素以林礼祖孙最为彰显。林礼是林坚的80世孙,在晋怀帝永嘉元年(公元307年)任职中郎主簿,后升为太子太傅,由世居地博陵郡迁入徐州,遂成为徐州林姓望族之始祖。 林颖是林礼之子,在晋愍帝建兴三年(公元315年),由徐州别驾升任黄门侍郎,随司马睿渡江南,先寓居徐州,后定居下邳。 林颖的长子林懋是林坚的82世孙,在晋愍帝执政时期曾任通宜散骑常侍、殿中侍御史和侍卫将军等职,后出任下邳郡(故址在今江苏省睢宁县及邳州市)太守。林懋太守任满之后,鉴于时局动荡,便慎选下邳郡的梓桐乡定居下来。现今所见的林姓家谱,一般称林懋为“下邳林”的始祖。 林禄是林颖的次子,在西晋王朝中历任安东琅琊王府参军、给事中、黄门侍郎等职,曾随司马睿南渡。司马睿建立东晋王朝之后,他颇受晋元帝司马睿重用,历任招远将军、散骑常侍、合浦太守和晋安太守等职。林禄于东晋明帝太宁三年(公元325年)举家入闽,定居于晋安(郡治在今福建省福州市),成为“晋安林”的开基始祖。林禄的子孙除寓居晋安郡侯官县之外,后因人丁繁衍兴旺,广泛分布于闽省各地,据称闽林裔孙今已发展到一千万人以上。后来子孙兴旺,此地成为林姓聚居的新村落。林玉初到之时重操旧业,在黄海捕鱼,然后上岸贩卖鱼虾。大约70年后,林玉的后裔又迁入文登县东关开垦荒地,以务农维生。林玉子孙繁衍众多,分居于胶东半岛、辽东半岛及朝鲜半岛等地。 山东文登林氏尊林玉为一世祖,自十一世林淇后,昭穆辈份如下:植光培钟汝,懋辉基钧治。乐荣增鉴法,树炳坛锡济。桂煜垣铨浚,楷熴尧镜清。本熙堂锦泽,朴焕在铭淞。荣成、威海、烟台、乳山、栖霞、牟平、海阳、大连等地林玉后裔各分支亦使用。文登母猪河以东:硝疃、郭家店、宋村、集西、石羊、神格、北马、鹁鸽崖及以东大部分林姓村庄均为始祖林玉后裔,母猪河以西大部分林姓村庄均为林村林姓始祖林商后裔。
姓氏源流
林(Lín)姓源出有三:
1、出自子姓,为黄帝高辛之后商汤子姓后裔,其始祖为比干。据《晋安世谱校正序》、《元和姓纂》等有关资料所载,出自子姓,为黄帝高辛之后,商汤子姓后裔,以居地为氏。
2、出自姬姓,得姓始祖周平王有庶子开。据《通志·氏族略·以字为氏》所载,东周时,周平王的庶子名开,字林,其后子孙以祖父字为姓,称之为林姓。
3、出自少数民族改姓。据《魏书·官氏志》所载,北魏孝文帝在迁都之后,实行汉化,将本族原来复姓丘林姓的一部分改汉字单姓林氏,是为河南洛阳林姓。
得姓始祖
林坚。商朝末年,商纣王宠爱妲己,荒*无道,杀害忠良。比干做为纣王的叔叔,对纣王丧尽天良的行为一再劝阻,纣王从来不听并且怀疑比干是否忠心,于是惨无人道地剖开了比干的胸膛,挖出他的心。比干被害的消息传到家中,比干的夫人陈氏担心纣王再来加害,于是不顾怀孕在身,带着奴婢逃到朝歌(今河南省汲县)一带的长林山中避难,就在当地生下了一个儿子,因常喝泉水便起名字叫泉。周武王灭了商朝以后,他厚葬了比干,四处寻访比干后人的下落。陈氏于是带着儿子泉去见周武王,周武王有感于比干的儿子在山林中所生,其父坚贞不屈,便赐他姓林名坚。从此,以周武王赐名林坚为标志,林姓正式诞生。林坚从而就成了林姓的得姓始祖。
迁徙分布
林姓最初发祥于河南省境内。自周武王赐名林坚,林坚食邑博陵(今河北省安平)后,子孙世袭其爵。春秋时期,林姓由于官职调迁与避乱隐居,散居于周(今陕西、河南一带)、鲁、齐、卫等地。战国时期,赵宰相林皋,始居九门(今河北省藁城县西北),生有九子,分别为文、成、宣、化、德、修、明、勉、昭,父子均十分贤德,被称之为“九龙之父”,“十德之门”。后来因为赵王妒其才能欲加害,所以迫使林姓举家迁至西河(即榆林河,流经陕西榆林,注入永定河)避难。汉朝时,林姓子孙历任少府、太子太傅等官职,从而在济南地区使林姓成为名门望族。后由于再次遭受政治迫害,中原林姓在东汉末、三国时期大批南迁,迁入江浙一带。至西晋末年,中原林姓开始进入福建。林坚八十一代孙林颖之长子林懋曾任下邳太守,分出了下邳林姓;次子林禄曾任晋安(今属福建省)太守、晋安郡王,死后葬于惠安县涂岭九龙岗,成为海内林姓拜谒圣地,为林姓在福建开基始祖。其苗裔散居侯官、福唐、长乐、惠安、龙溪、漳浦等地,称“闽林晋安世系”,成为林姓最大、最著名一支。晋安林姓又派生许多支派,最盛的有两支:一为侯官世系(今福建省福州),民族英雄林则徐即属此支后裔;一为莆田世系,此支自林禄之孙林绥始,林绥的十三世孙林披生九子,俱官刺史,号“九牧林家”。晋安世系分支较著名的还有琼州世系与睢阳世系,分别在唐朝与南宋时迁入海南,并且部分由于战争在明朝时散居于河南、甘肃等地。林姓在唐朝时最早入台,在明清之际,闽粤沿海地区的林姓开始移居台湾,繁衍发展。林姓在福建、广东、台湾三省分布较多、约占全国林姓百分之六十,为我国典型的南方姓氏,如今已遍布全国各地,而且还远播到港澳与国外。林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十六位的大姓。人口众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一点一七。
本人姓林对林姓彼有研究,下面是林的出处:
林姓出自子姓,血缘始祖相传源自国神比干,“三代孤忠”的他以忠正敢言而闻名,后被暴君纣王挖心,他的夫人妫氏逃难到今天河南卫辉、淇县一带的长林,生下一个儿子。周武王姬发灭商后,赐他儿子林姓,并封在博陵(今河北安平县一带),此人就是林坚。林姓由他最早发源,后人尊他为受姓始祖。林坚的子孙后来形成了著名的西河郡、济南堂、下邳、晋安林氏、九牧林等郡望,还有问礼、九龙、忠孝等堂号,成为林姓最大派系。
林姓的起源出自姬姓 林姓的另一个起源出自姬姓,是东周周平王姬宜臼(公元前770~前720年)的小儿子姬开,他的子孙以他的字“林”为姓。因起源于今河南洛阳一带,林姓家谱中就称为河南林。
此外,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时,将鲜卑族等原先丘林姓氏的都改成林姓,并注籍为河南洛阳人。其他少数民族中有满族的林佳氏和布萨氏也都有改姓林。
《左传》中宗周有虢公林父,卫国有孙林父,晋国有荀林父。鲁国有季氏家臣林雍,林楚,林不狃。孔子有弟子林放。
总体上看,林姓的发源地还是今天的河南卫辉以北地区,那里的比干庙是众多林姓子孙前去祭祖的圣地。
史载:殷商太师比干被商王朝纣王所害,正夫人妫(陈)氏甫孕三月,逃出朝歌,于长林石室之中而生男,名泉,字长恩(林氏受姓始祖);周武王牧野大战败商军,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姬发灭商建周后,旌表比干忠烈,徵觅其后嗣,命闳夭给比干在朝歌南汲境内(今卫辉)封墓,夫人携泉归周。因泉生于长林石室,周武王封比干垄,垄为国神,赐姓林名坚。念林坚乃商汤之后先王之胄,且能远避纣乱而不绝其世,乃拜坚为大夫,食邑清河。后封博陵公,食采二千户,采邑博陵(今河北安平县),故林氏总堂号为西河堂。
林姓的发源地是今天的河南卫辉以北地区,那里的比干庙是众多林姓子孙前去祭祖的圣地。
宁海东仓林氏辈分
本文2023-11-06 09:25:00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4208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