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懿后裔今何在

栏目:资讯发布:2023-11-06浏览:2收藏

司马懿后裔今何在,第1张

司马氏为复姓中的大姓,分布较为广泛。分布在河南省的洛阳市、偃师市、温县,陕西省的韩城县,山西省的涑水县,安徽省的宿松县,湖南省的湘潭市、湘乡市、湘阴市,山东省的兰陵县,江苏省的金坛市指前镇。

另外,河北省,内蒙古自治区,香港特别行政区,台湾省等地,均有司马氏族人分布。

“司马”是古代官名,指调遣武装部队的武官,掌管天下军事,相传古帝少昊时期就设置有司马一职。司马氏就是担任过司马一职的人的后代。

先秦时期,司马氏族人已分布于郑(今河南新郑)、晋(今山西)、卫(今河南濮阳)、程(今陕西咸阳)等地。《姓氏考略》载,司氏最早繁衍发展中心是古代顿丘。就是现在河南清丰、浚县之间一带。

两汉时期,司马氏主要分布在今河南、陕西、四川等地,其中河内郡(今河南省西部、黄河以北地区武陟县西南一带)一直是司马氏的重要聚集地。

三国曹魏时期,河内温地(今河南温县)出了一位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司马懿,后其孙司马炎废魏建晋,都于洛阳。从此,河内郡成为司马氏家族最著名的郡望。

司马氏在中国历史上建立了西晋和东晋政权,共历十五帝,一百五十六年,进一步扩大了司马世家的影响。东晋王朝灭亡以后,司马氏步入平稳发展时期,司马氏有许多改为司氏、马氏、同氏、仝氏、冯氏等,亦有维持司马氏复姓者。

扩展资料

司马懿

司马懿,字仲达,河内郡温县孝敬里(今河南省焦作市温县)人。三国时期魏国政治家、军事谋略家,魏国权臣,西晋王朝的奠基人。

司马懿在世的时候,在魏国威望是相当之高的,即使毌丘俭、文钦在其死后讨伐司马师,檄文中依然对司马懿有“故相国懿,匡辅魏室,历事忠贞”等赞誉。史书上称其使“天下欣赖”“天下大悦” 。

到晋朝初年,司马炎在太康年间做到了“天下无穷人”的太康之治 ,至司马遹被传像司马懿,而能在当时“誉流于天下”。主要成就是抵抗诸葛亮北伐,屯田水利,平定辽东。

司马懿在魏明帝大修宫室之际他也加以劝谏,魏明帝驾崩后他奏请罢修宫室,雕玩物之人力,节用务农,使天下欣赖。识拔人才上,司马懿从寒门中提拔了邓艾、王基、州泰等人才,如虞预所说,经略之才可谓远矣。

在扳倒曹爽后,司马懿或以剿杀,或以监禁的方式削弱曹魏宗室力量,为日后其子孙篡魏开晋打下坚实基础。司马昭封晋王后,追封司马懿为宣王;咸熙二年(265年),司马昭之子晋武帝司马炎受魏禅,给司马懿上尊号为宣皇帝,称其陵墓为高原陵,庙号高祖。

司马氏渊源

第一个渊源:源于官职,出自西周掌管军事大权的大臣程伯休父,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上古时有人重黎,为司掌天地之官,唐尧曾抚育重黎之后。

周宣王时期,有重黎之后程伯休父,官至司马,执掌国家军队,佐政辅国,权势重大。后来程伯休父克平了许方,立下大功,周宣王允许他以官职为姓,其后遂成司马氏。

第二个渊源:源于生姓,出自晋朝晋元帝司马睿,属于因故改姓为氏,或以官职称谓改姓为氏。该支司马氏出自晋元帝司马睿,原本姓生,后因职而改姓司马,其后代亦成为司马氏,世代相传至今。

第三个渊源:源于改姓,出自姬姓许氏、郝氏改姓,属于因故改姓为氏。许穆之、郝惔之,他们的后代中有人因故改为司马氏。

参考资料:

-司马懿

-司马姓

显然,晋明帝对祖上的做法感到羞愧和不齿。那么司马懿们究竟做了哪些令后人蒙羞的事呢?

司马懿及其家族的发迹。

看《三国演义》有一种错觉,在曹操死后,曹魏集团突然出现了一位盖世英雄司马懿,如果没有他,曹魏就被诸葛亮带领的西蜀军团给灭了。

其实不然。司马懿的家族河内司马氏是地方豪族,司马懿本人因为“年少有才名”,很早就被曹操征召到自己麾下效力了。

因为司马懿有“鹰视狼顾”之相貌,曹操对他是即用且防,让他担任的都是丞相主薄啊、参谋啊这一类没有实权的文职。而司马懿也是乖巧得很,工作兢兢业业,处事小心谨慎,使曹操休不到把柄办他。

曹操死后,曹丕、曹叡两位领导都不长寿,但他们对司马懿的态度,都是即拉拢又防范的用国家有难(比如吴国、蜀国犯边之类),先派宗室和自己人(如曹真、张颌等)上去顶一波,奏效再派司马懿上。事情办完了再把司马懿一脚踢开。

然而,司马懿这斯极其能活,熬死许多能臣猛将。到后期曹魏集团除了司马懿,几乎一个能打的都没有了,曹魏皇帝想不用他都不行。于是司马懿所积累的军功越来越大,势力逐渐发展到可以和宗室抗衡的地步。

这次代表曹魏集团和司马懿扳手腕的,是大将军曹爽。曹爽仗着自己的宗室身份,又是先帝(曹叡)的托孤重臣,在朝廷内部大搞一言堂,打压非宗室的老臣(比如蒋济等人),搞得人心尽丧。

曹爽是个二世祖,但司马懿是个人精啊!他把自己打扮成了忠君爱国、无怨无悔、随时待命的大忠臣,得到了很多朝臣的赞许。同时又一位口齿不清、耳目失聪、行将就木的衰朽老人的形象,骗过了曹爽的“火力侦察”。等到时机成熟,司马懿从病榻上一跃而起,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发动政变(即著名的高平陵政变),将曹爽及其党羽一举拿下!

曹爽失败了!但他身份特殊,即是宗室又是顾命大臣,很多人(包括蒋济)都认为司马懿不过是给曹爽一个教训,不会把他怎么样。然而,当司马懿悍然对曹爽挥下屠刀的时候,他们才发现这是要独擅朝政,但为时已晚,曹魏的江山从此大权旁落。

司马氏阴狠的夺权路

上文我们说到了高平陵政变,那我们就从这场政变谈起,说一说司马氏的阴狠毒辣。

正始十年(公元249年),司马懿趁曹爽陪曹芳离洛阳至高平陵扫坟之际,假传太后懿旨派兵控制了京都,并且陈兵洛水,悍然发动了政变。

此时,曹爽集团还未完全落败。大司农恒范冒着生命危险从洛阳逃出投奔曹爽,为他献计:将军你和你的亲信以及皇帝陛下并不在司马懿的掌握之中。我们可以带着皇帝到许昌去,不过两三天就能到。许昌武器完全能够装备我们的军队,而且还可以以皇帝的名字征调四方部队勤王,完全有实力和司马懿抗衡。

姓氏渊源

第一个渊源:源于官职,出自西周掌管军事大权的大臣程伯休父,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上古时有人重黎,为司掌天地之官,唐尧曾抚育重黎之后。周宣王时期,有重黎之后程伯休父,官至司马,执掌国家军队,佐政辅国,权势重大。后来程伯休父克平了许方,立下大功,周宣王允许他以官职为姓,其后遂成司马氏。

第一个渊源:源于生姓,出自晋朝晋元帝司马睿,属于因故改姓为氏,或以官职称谓改姓为氏。

该支司马氏出自晋元帝司马睿,原本姓生,后因职而改姓司马,其后代亦成为司马氏,世代相传至今。

第三个渊源:源于改姓,出自姬姓许氏、郝氏改姓,属于因故改姓为氏。

许穆之、郝惔之,他们的后代中有人因故改为司马氏。

得姓始祖

程伯休父。

据史籍《通志·氏族略》上记载,追源溯流,司马氏的得姓始祖是周宣王执政时期官拜司马(管辖军政和征战的官职)的程伯休父,因他屡次征战有功,而被赐姓为司马,其后世子孙即“以官为氏”而姓了司马。程伯休父是殷、周朝时期一个诸侯,是上古颛顼帝之后祝融氏重黎的子孙所传。程伯休父的子孙,一部分“以官为氏”而姓了司马;一部分依照惯例“以国为氏”而姓了程。因此司马氏系出程氏,和程氏一族是一家人。司马氏的得姓,大约在两千七百余年前。司马氏后人奉程伯休父为司马氏的得姓始祖。

迁徙分布

司马氏人口总数在中国的大陆和台湾省都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不过,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序为第四百一十位。

“司马”是古代官名,指调遣武装部队的武官,掌管天下军事,相传古帝少昊时期就设置有司马一职。司马氏就是担任过司马一职的人的后代。

至周宣王执政时期,大臣程伯休父为司马,征战有功,攻克了分布于淮河中下游的徐戎族,周宣王便以官名赐姓予他,其族人得赐为“司马”氏。商朝、周朝均设有司马这一武官,后代也有沿用。但此后的一些司马却可以是文官。

顺求战国时期的宋国、齐国等国,亦有公族子弟以此官职命名的。

而司马做为姓氏,由于是御族而生的,因此发展得相当快,程伯休父的子孙中就有以司马为姓的。

另外,有写人是改姓为司马氏的,如晋元帝司马睿本姓生;许、郝二姓均有改姓司马的。

司马氏望族居河内郡(今河南省西部、黄河以北地区武陟县西南一带)。

郡望堂号

1郡望:

河内郡:古以黄河以北为河内,以南、以西为河外,这是晋国人的观点。春秋末期楚汉之际置河内郡,治所在怀县(今河南武陟),当时辖地在今河南省黄河以北、京汉铁路以西一带地区,包括汲县。西晋移治野王(今河南沁阳)。隋于野王为河内县。隋唐河内郡即怀州。元朝时期设为怀庆路。明、清两朝为怀庆府,河内县之名不变,常为治所。民国政府时期,改河内县为沁阳县。

2堂号:

河内堂:以望立堂。

太史堂:汉朝司马谈、司马迁父子都封太史公,司马迁继续其父司马谈写成《史记》。宋朝司马光著《资治通鉴》。

家乘谱牒

司马氏庆系谱六卷,(清)司马灏文重修,清朝年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

司马氏族谱十一卷,末一卷,著者待考,民国年间河内堂木刻活字印本十二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山西涑水司马氏源流集略八卷,著者待考,清嘉靖六年木刻活字印本四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字辈排行

山西涑水司马氏字辈:“过前惟微见之者明我知既效畴云弗矜□人为椎常心所荣我方柜避严敖乃行势盈□速罪连比朋先见之哲椎而不膺帝求诤臣诏来自京恳章以辞收命于成鸣人皆进我独退之众人多回我独直之直岂我名退惟我当谁其知之哲君惟皇道遐命局□矣其亡琢兹温楚水谙端良”。

历史名人

司马光(1019-1086),北宋时期著名政治家,史学家,散文家。北宋陕州夏县涑水乡(今山西运城安邑镇东北)人,出生于河南省光山县,字君实,号迂叟,世称涑水先生。司马光自幼嗜学,尤喜《春秋左氏传》。

司马炎(236年-290年),字安世。晋朝的开国君主,谥号武皇帝,庙号世祖。司马炎为司马昭长子,曾出任中抚军;但是司马昭却有意让幼子司马攸继承,但在重臣的反对之下,司马炎于265年5月被封为晋王太子。同年8月司马昭过世之后,司马炎继承晋王的爵位。次年1月,司马炎逼迫魏元帝曹奂禅让,即位为帝,国号晋。晋武帝大肆分封宗室为王并使其掌握兵权,以补曹魏由于过度压抑宗室,导致皇帝孤立最后被权臣所篡的前车之鉴;同时于268年颁布泰始律令,并于279年命贾充、杨济、杜预、王浚等伐吴,280年3月孙皓投降,孙吴灭亡,自从黄巾之乱以来的分裂局势暂时获得统一。

司马耕:(生卒年待考),字子牛,亦称司马牛。

春秋末期宋国人。唐开元封“向伯”,宋又封“楚丘侯”,后又改称“睢阳侯”。

司马谈:(生卒年待考),夏阳嵬东乡高门村人(今陕西韩城)。著名汉朝大臣、史学家、文学家。

其父司马喜为五大夫。谈自幼向方士学习天文地理,拜杨向为师学习周易,拜黄子为师学习道家学说。

汉建元至元丰年间(公元前140~前110年),被封为太史令,掌管天文地理,不治政事。

汉元丰元年(公元前110年),汉武帝首赴泰山举行封禅典礼,谈因病留守周南,未能与武帝同行,郁愤而亡。

临死前,其子司马迁刚好从巴蜀返回,两人见面于黄河与洛水之间。司马谈握住司马迁之手哭着说:“我们祖先大多为太史,自上世起曾显露功名。虞夏之时,即掌管天官之事。后世中断,难道到你为至吗你若再为太史,我们祖业便可接续下去。现在皇上承袭千年传统,赴泰山封禅,而我不能同去,这是天命。我死后,你必然为太史。做了太史,别忘了我终生欲立论著史的夙愿。并且你要于后世立身扬名,荣耀父母,这也是最大的尽孝之举。自孔子著《春秋》至今,四百余年间,诸侯互相兼并,记事著史之业,无人问津。今日汉朝兴旺,天下一统,既有明主贤君,又有忠臣义士。我为太史,而没有完成历史论著,使天下文字废弃,深感遗憾。这一点你能理解吗”

司马迁涕泪俱下,哭着答道:“孩儿虽然不太聪敏,一定要全部收集记述祖先积存的历史见闻,丝毫不敢有所缺失。”

听完儿子的话,司马谈便合上了双眼。

司马谈号为“太史公”,他恐怕学人对文化精神领会不准而产生迷惑,便对阴阳家、儒、墨、名、法、道德等六家的基本要旨予以论述。

司马谈逝世后,百姓崇祀其为乡贤。

司马迁:(公元前146~年待考),字子长,太史令司马谈之子;夏阳嵬东乡高门村人(今陕西韩城)。著名西汉史学家、文学家。

初任郎中,汉元封三年(公元108年)继父任太史令,尽阅史官所藏旧史。

遍游名都大邑,探访古迹,汉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开始编撰史书。

后因替李陵败降匈奴事辩解,触怒汉武帝而下狱,受宫刑。

出狱后,任中书令。仍发愤著书,历十二年,于汉征和二年(公元前91年),撰成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时称《太史公书》。三国后期开始通称为《史记》。

司马相如:(公元前179~前118年),字长卿;蜀郡成都人(今四川成都)。著名西汉辞赋家。

少好读书击剑,汉景帝时期,为武骑常侍。

汉景帝不好辞赋,他称病免官,来到梁国,与梁孝王的文学侍从邹阳、枚乘等同游,著《子虚赋》。

梁孝王死,相如归蜀,路过临邛,结识商人卓王孙寡女卓文君。

卓文君喜音乐,慕相如才,相如以琴心挑之,私奔相如,同归成都。家贫,后与文君返临邛,以卖酒为生。二人故事遂成佳话,为后世文学、艺术创作所取材。

司马相如文笔很好,写了《子虚赋》,后来汉武帝看到了,非常喜欢,他又给汉武帝写了《上林赋》,于是被升任中郎将。司马相如后来还出使过西南地区,对融洽中原和西南少数民族的关系做出过贡献。司马相如的文学成就在辞赋方面,他的作品很有文采,还富有音乐感,为汉朝的辞赋形式树立了典范。为此,他还写有《喻巴蜀檄》、《难蜀父老》等文。

后来司马相如被指控出使时受贿,被免官。过了一年,又召会为郎,转迁孝文园令,常称疾闲居。司马相如有消渴疾(糖尿病),后不治病逝。

司马相如的文学成就主要表现在辞赋上。《汉书·艺文志》著录“司马相如赋二十九篇”,现存《子虚赋》、《上林赋》、《大人赋》、《长门赋》、《美人赋》、《哀秦二世赋》六篇,另有《梨赋》、《鱼□赋》、《梓山赋》三篇,但仅存篇名。收入《文选》的《子虚赋》、《上林赋》是司马相如的代表作品。这两篇赋内容前后衔接,《史记》将它们视为一篇,称为《天子游猎赋》。

《子虚赋》假托楚国子虚先生,在齐国乌有先生面前夸说楚国云梦泽之大和楚王畋猎之盛,乌有先生则批评他“不称楚王之德厚,而盛推云梦以为高,奢言*乐而显侈靡”,但同时也把齐国的土地之广、物类之丰夸耀了一番。

《上林赋》写亡是公听了子虚和乌有谈话后,一方面批评他们“不务明君臣之义,正诸侯之礼,徒事争于游戏之乐,苑囿之大”,另一方面又在“君未睹夫巨丽”的名义下,把汉天子上林苑的富贵壮丽及天子射猎时的盛况大加铺陈夸说,以压倒齐楚,表明诸侯之事不足道。最后则以汉天子翻然悔悟,觉醒到“此大奢侈”,“乃解酒罢猎”作结。作品的主旨在于歌颂大一统王朝的声威和气魄,同时对统治者的过分奢侈也作了委婉劝戒。但因为作品的主要部分是夸张帝王的排场和享乐,末章的一点所谓讽谏之意,正如扬雄论赋所批评的那样,“靡丽之赋,劝百而讽一”而已。

在艺术表现方面,《子虚》、《上林》两赋结体宏大,描写场面雄伟壮观,富有气魄。但终以过分夸奇炫博,内容比较空洞;而且僻字连篇。《文心雕龙·练字篇》说:“故陈思称扬马之作,趣幽旨深,谈者非师传不能析其辞,非博学不能综其理,岂直才悬,抑亦字隐。”

他的《长门赋》、《美人赋》、《大人赋》、《哀秦二世赋》均为骚体作品。其中《长门赋》比较有名,据叙中说,是为武帝陈皇后失宠而作。赋中写失宠女子的心理,委婉曲折,悲□动人,是一篇别具风格的抒情小赋,对后代宫怨一类题材的诗歌有很大影响。但后世的研究者对作者和本事都提出过怀疑。

司马相如在作赋理论上,提出“合綦组以成文,列锦绣而为质”和“苞括宇宙,总览人物”的主张,说明他在作赋时比较重视资料的广博、辞采的富丽,相对忽略思想性。尽管如此,他在赋史上仍有重要地位。

他的《子虚》、《上林》,为汉代铺张扬厉的散体大赋确立了比较成熟的形式,后来的一些描写帝都、宫苑、田猎、巡游的大赋,无不受影响;而论规模、气魄,则难与相如之作齐肩。司马相如的文学创作活动,丰富了汉赋的题材和描写方法,使汉赋成为一代鸿文,所以扬雄说:“如孔氏之门用赋也,则贾谊升堂,相如入室矣。”

鲁迅也高度评价了司马相如对汉赋变体创新的贡献,说他“不师故辙,自摅妙才,广博闳丽,卓越汉代”。

司马相如的《喻巴蜀檄》是他出使西南时为安抚巴蜀百姓而作。《难蜀父老》是一篇辩难文字,假托蜀父老非难“通西南夷”,而引出作者的正面意见,阐明“通西南夷”的重大意义。文章议论风发,说理透彻,也有一定文采,刘勰称后者“文晓而喻博,有移檄之骨焉”。它们对后世政论和告谕文体,也有一定影响。另外还有散文《上书谏猎》和《封禅文》。诗歌则仅存《琴歌》和《郊祀诗》。

《隋书·经籍志》编有《司马相如集》一卷,已散佚。明人张溥辑有《司马文园集》,收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

司马懿无疑是晋朝的奠基人,如果不是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之变把曹爽除掉,那司马家也不会建立晋朝。不过司马懿除掉曹爽后,想要废掉曹芳自己称帝也是易如反掌,但是司马懿并没有这样做。不过司马懿的后代却成了中华的千古罪人,因为在晋朝发生了八王之乱和五胡乱发事件,把当时的中原变成了一片人间炼狱,到处都是战场和士兵们留下的残骸,这段历史也是中国史上最黑暗的一段时期。司马家族最后也是被灭亡,一起来看看这段历史到底是怎样的吧。

历史上的开国皇帝分两种,一种是像刘邦那样靠自己统一了全国最后称帝、还有一种是像司马炎那样靠自己的爷爷和父亲打下了江山,最后的成果由他来接盘。前者知道这一切都来之不易,所以会更加珍惜好好治理国家;后者就不知先人的努力付出,所以容易挥霍这看似非常轻松就得来的权利,所以在司马炎上位建立晋朝后逐渐丧失了绝对的权利,让中原陷入一片混乱。

这里还有一位非常关键的人物就是司马懿和柏夫人的儿子司马伦,司马伦就是八王之乱的参与者,也是造成这种局面非常关键的一号人物。可能司马懿自己也没想到,自己生的儿子一个比一个狠、一个比一个有野心。西晋的皇族内斗规模是史无前例的,几乎司马家族所有的王都想自己称帝,不愿屈居司马炎的继任者之下,虽然是叫八王之乱但实际上参与的人不止八个,但是这八位是最关键的人物。司马炎最大的失误就是算错了继任者,这也是爆发八王之乱的核心原因,司马炎虽然还具有政治才干但是他的儿子司马衷上位后就彻底乱套了。

中原一乱,对于北方的少数民族来说就是进攻中原的好机会,所以匈奴、鲜卑、羌族等外族一起进攻中原,使得原本就不太平的中原更是乱上加乱了,最后在西晋末期逐渐形成了十六国的局面,而当中汉族掌权的国家也仅仅只有五个。这时候司马家族掌权的东晋已经成了一个摆设,能顾好自己不被灭亡就已经非常不容易了。之后东晋多次北伐想要想要完成收复,但获得的成效都非常的小,直到383年晋军在淝水之战当中大获全胜才形成了南北分立之势,不过当时的晋王已经有点自身难保了。

东晋的最后一个皇帝是司马德宗,但是司马德宗掌权的时候也是内乱不断,而且司马德宗本身也非常的无能,后来被刘裕设计废掉刘随后自立为王。至此东晋也是彻底灭亡,司马家族延续了160多年的政权瞬间灰飞烟灭。只能说整个晋朝时期,司马家有能力的皇帝实在太少,所以根本没办法完成统一中原的任务。司马懿的后人估计也早就断代了,毕竟在那么混乱的时期,司马家又是众矢之的,想要活到最后基本上是不可能的事情。基本上司马家族的灭亡就是这样,大家应该也看明白了吧。

司马懿建立了晋朝。

咸熙二年(265年)司马炎袭父爵晋王,数月后逼迫魏元帝曹奂禅让给自己,国号晋,建都洛阳,改元泰始。嘉平三年(251年),司马懿病逝,享年七十三岁,辞郡公和殊礼,葬于首阳山,谥号宣文。其次子司马昭封晋王后,追谥司马懿为宣王;其孙司马炎称帝后,追尊司马懿为宣皇帝,庙号高祖。

司马懿自幼聪明多大略,博学洽闻,伏膺儒教。因汉室被曹氏所控制,司马懿一度拒绝曹操授予的官职,但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任丞相后,强行辟司马懿为文学掾。因司马懿曾支持曹操称帝,所以逐渐赢得了曹操的信任。曹操封魏王后,以司马懿为太子中庶子以佐助曹丕,帮助曹丕在储位之争中获得胜利。曹丕临终时,令司马懿与曹真等为辅政大臣,辅佐魏明帝曹叡。明帝时,司马懿屡迁抚军大将军、大将军、太尉等重职。明帝崩,托孤幼帝曹芳于司马懿和曹爽。曹芳继位后,司马懿遭到曹爽排挤,升官为无实权的太傅。正始十年(249年),司马懿趁曹爽陪曹芳离洛阳至高平陵祭陵,起兵政变并控制京都洛阳。自此,曹魏的军政权力落入司马氏手中,史称高平陵事变。司马懿善谋奇策,多次征伐有功,曾率军擒斩孟达,两次率大军成功抵御诸葛亮北伐,远征平定辽东。对屯田、水利等农耕经济发展有重要贡献。

   (179-251年),字仲达,汉族,河内郡温县孝敬里人。 时期魏国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 的奠基人。曾任职过曹魏的大都督,大将军,太尉,太傅。是辅佐了魏国三代的托孤辅政之重臣,后期成为掌控魏国朝政的权臣。善谋奇策,多次征伐有功,其中最显著的功绩是两次率大军成功对抗诸葛亮北伐和远征平定辽东。对屯田、修水利等经济有重要贡献。73岁去世,辞郡公和殊礼,葬于首阳山。谥号「宣文」;次子司马昭封晋王后,追封 为宣王;司马炎称帝后,追尊司马懿为宣皇帝。> 人物生平 >  司马懿,字仲达,河内温县(今河南温县西南)人,出身于东汉以来累世为二千石的豪强家庭,其父司马防官至京兆尹。司马懿早年为郡小吏,建安十三年受曹操三请,才出仕相助曹操,任丞相府文学掾,当时30岁。后任丞相府出簿。>  曹操平定汉中时曾向曹操献计攻打刚取下西川的刘备,但曹操没有采纳。后刘备势力已成时,曹操想起司马懿之言才追悔莫及。后刘备出任汉中王,曹操想起兵攻打,司马懿又献计,利用蜀吴之间的矛盾,结果使得关羽败走麦城。>  建安二十二年,曹丕立为太子,司马懿任太子中庶子,与陈群、吴质、朱铄同列为曹丕的「四友」,是曹丕智囊团的主要人物。>>>  220年(建安二十五年)曹丕代汉,司马懿任丞相府长史,又为督军御史中丞,但没有什么大用。226年(黄初七年)曹睿继位,司马懿以顾命大臣迁抚军大将军,统领禁军。又任骠骑大将军,都督荆豫二州军事,坐镇宛城,主持荆州对吴攻战。此时孟达想要造反,司马懿果断平定了孟达的叛乱。以后几年,诸葛亮连续北伐,司马懿数次击败诸葛亮。其间,司马懿顶替了曹真成为魏都督。234年,司马懿用疲军之术将诸葛亮拖死在了五丈原。>  景初三年(239年),魏明帝曹睿崩,太子齐王曹芳继位,司马懿、曹爽辅政。曹睿临死前向司马懿托孤,此后大将军曹爽下了司马懿的兵权。司马懿并不著急,而是用诈病之计使曹爽失去了警惕。249年(嘉平元年),曹爽陪曹芳出城祭祖时,司马懿在城中发动兵变,一举占领了洛阳。魏主曹芳只得依司马懿召曹爽回城,曹爽被司马懿诛灭了三族,魏国政权全归司马氏。>  公元251年(嘉平三年)八月,司马懿因病去世,享年七十三岁。其子司马师、司马昭辅政。公元265年,其孙司马炎以晋代魏,追尊司马懿为「宣帝」。>  个人年表>  建安十三年(208),曹操辟司马懿为文学掾。历任黄门侍郎、议郎、丞相东曹属、丞相主薄等职。>  建安二十年(215年),随曹操征讨张鲁。>  建安二十四年(219),曹操进封魏王后,司马懿为太子中庶子,佐助曹丕。不久,转为丞相军司马。>  延康元年(220年),曹操去世,司马懿管理丧葬诸事。同年,曹丕即魏王位,司马懿受封河津亭侯,转丞相长史。>  同年,曹丕登皇帝位,任命司马懿为尚书,不久转督军、御史中丞,封安国乡侯。>  黄初二年(221年),免去督军官职,升任侍中、尚书右仆射。>  黄初三年(222年),和黄初五年(224年),曹丕两次伐吴,都以司马懿镇守许昌,并改封司马懿为向乡侯。>  黄初六年(225年)春二月,转任抚军大将军、假节,领兵五千,加给事中、录尚书事。>  黄初七年(226年)五月,曹丕去世,令司马懿与曹真、陈群、曹休为辅政大臣。八月,孙权出兵攻魏。司马懿击败诸葛瑾,并斩杀吴将张霸,斩首千余级。十二月,升任骠骑将军。>  太和元年(227年)六月,明帝命司马懿驻扎宛城,加督荆、豫二州诸军事。>  太和二年(228年)正月,司马懿擒斩孟达,传首京师,俘获万余人。>>>  太和四年(230年),司马懿任大将军、加大都督、假黄钺,与大司马曹真一起伐蜀。>  八月,司马懿从西城沿沔水直达朐腮,克新丰县,驻军丹口,后遇雨班师。>  太和四年(230),上表倡议建立上邦军屯。>  太和五年,都督雍、凉二州诸军事,开始主持对蜀的战争。>  青龙二年(234年)二月,蜀丞相诸葛亮率军10万出斜谷攻魏,司马懿率军渡渭水,背水筑垒阻击。两军对峙。>  五月,吴军10万三路攻魏,以配合蜀军作战。魏明帝派秦郎率2万人援司马懿,自率主力反攻吴军。七月,吴军撤走。>  八月,司马懿与诸葛亮相持百余日。诸葛亮当月病故于五丈原军中,蜀军撤走。>  青龙三年(235年),司马懿升任太尉。>  景初二年(238年)正月,司马懿率牛金、胡遵等步骑四万征公孙渊,破襄平。屠戮七千多人筑京观。>  景初三年(239年)正月,司马懿与曹爽一起接受遗诏辅佐少主曹芳。司马懿任侍中、持节、都督中外诸军、录尚书事,和曹爽共执朝政。>  正始二年(241年)四月,孙权攻魏,六月,司马懿统军增援,吴军退。与邓艾筹划在淮南淮北创建军屯。>  七月,增司马懿食郾、临颖,前后共四县,食邑万户,子弟十一人皆为列侯。>  正始四年(243年)九月,司马懿在率军征吴。>  正始八年(247年),五月,司马懿伪装生病,不问政事。>  嘉平元年(249年)春正月,司马懿杀曹爽及其党羽何晏、丁谧、邓扬、毕轨、李胜、桓范等,并灭三族。>  嘉平三年(251年)四月率军讨伐王凌。>  嘉平三年(251年)八月,司马懿去世,享年七十三岁。>

司马懿,字仲达,汉族,河内郡温县孝敬里人。三国时期魏国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西晋王朝的奠基人。曾任职过曹魏的大都督,大将军,太尉,太傅。是辅佐了魏国三代的托孤辅政之重臣,后期成为掌控魏国朝政的权臣。善谋奇策,多次征伐有功,其中最显著的功绩是两次率大军成功对抗诸葛亮北伐和远征平定辽东。对屯田、修水利等经济有重要贡献。73岁去世,辞郡公和殊礼,葬于首阳山。谥号宣文;次子司马昭封晋王后,追封司马懿为宣王;司马炎称帝后,追尊司马懿为宣皇帝。

人物生平司马懿,字仲达,河内温县人,出身于东汉以来累世为二千石的豪强家庭,其父司马防官至京兆尹。司马懿早年为郡小吏,建安十三年受曹操三请,才出仕相助曹操,任丞相府文学掾,当时30岁。后任丞相府出簿。

曹操平定汉中时曾向曹操献计攻打刚取下西川的刘备,但曹操没有采纳。后刘备势力已成时,曹操想起司马懿之言才追悔莫及。后刘备出任汉中王,曹操想起兵攻打,司马懿又献计,利用蜀吴之间的矛盾,结果使得关羽败走麦城。

建安二十二年,曹丕立为太子,司马懿任太子中庶子,与陈群、吴质、朱铄同列为曹丕的四友,是曹丕智囊团的主要人物。

220年曹丕代汉,司马懿任丞相府长史,又为督军御史中丞,但没有什么大用。226年曹睿继位,司马懿以顾命大臣迁抚军大将军,统领禁军。又任骠骑大将军,都督荆豫二州军事,坐镇宛城,主持荆州对吴攻战。此时孟达想要造反,司马懿果断平定了孟达的叛乱。以后几年,诸葛亮连续北伐,司马懿数次击败诸葛亮。其间,司马懿顶替了曹真成为魏都督。234年,司马懿用疲军之术将诸葛亮拖死在了五丈原。

景初三年,魏明帝曹睿崩,太子齐王曹芳继位,司马懿、曹爽辅政。曹睿临死前向司马懿托孤,此后大将军曹爽下了司马懿的兵权。司马懿并不着急,而是用诈病之计使曹爽失去了警惕。249年,曹爽陪曹芳出城祭祖时,司马懿在城中发动兵变,一举占领了洛阳。魏主曹芳只得依司马懿召曹爽回城,曹爽被司马懿诛灭了三族,魏国政权全归司马氏。

公元251年八月,司马懿因病去世,享年七十三岁。其子司马师、司马昭辅政。公元265年,其孙司马炎以晋代魏,追尊司马懿为宣帝。

个人年表建安十三年,曹操辟司马懿为文学掾。历任黄门侍郎、议郎、丞相东曹属、丞相主薄等职。

建安二十年,随曹操征讨张鲁。

建安二十四年,曹操进封魏王后,司马懿为太子中庶子,佐助曹丕。不久,转为丞相军司马。

延康元年,曹操去世,司马懿管理丧葬诸事。同年,曹丕即魏王位,司马懿受封河津亭侯,转丞相长史。

同年,曹丕登皇帝位,任命司马懿为尚书,不久转督军、御史中丞,封安国乡侯。

黄初二年,免去督军官职,升任侍中、尚书右仆射。

黄初三年,和黄初五年,曹丕两次伐吴,都以司马懿镇守许昌,并改封司马懿为向乡侯。

黄初六年春二月,转任抚军大将军、假节,领兵五千,加给事中、录尚书事。

黄初七年五月,曹丕去世,令司马懿与曹真、陈群、曹休为辅政大臣。八月,孙权出兵攻魏。司马懿击败诸葛瑾,并斩杀吴将张霸,斩首千余级。十二月,升任骠骑将军。

太和元年六月,明帝命司马懿驻扎宛城,加督荆、豫二州诸军事。

太和二年正月,司马懿擒斩孟达,传首京师,俘获万余人。

太和四年,司马懿任大将军、加大都督、假黄钺,与大司马曹真一起伐蜀。

八月,司马懿从西城沿沔水直达朐腮,克新丰县,驻军丹口,后遇雨班师。

太和四年,上表倡议建立上邦军屯。

太和五年,都督雍、凉二州诸军事,开始主持对蜀的战争。

青龙二年二月,蜀丞相诸葛亮率军10万出斜谷攻魏,司马懿率军渡渭水,背水筑垒阻击。两军对峙。

五月,吴军10万三路攻魏,以配合蜀军作战。魏明帝派秦郎率2万人援司马懿,自率主力反攻吴军。七月,吴军撤走。

八月,司马懿与诸葛亮相持百余日。诸葛亮当月病故于五丈原军中,蜀军撤走。

青龙三年,司马懿升任太尉。

景初二年正月,司马懿率牛金、胡遵等步骑四万征公孙渊,破襄平。屠戮七千多人筑京观。

景初三年正月,司马懿与曹爽一起接受遗诏辅佐少主曹芳。司马懿任侍中、持节、都督中外诸军、录尚书事,和曹爽共执朝政。

正始二年四月,孙权攻魏,六月,司马懿统军增援,吴军退。与邓艾筹划在淮南淮北创建军屯。

七月,增司马懿食郾、临颍,前后共四县,食邑万户,子弟十一人皆为列侯。

正始四年九月,司马懿在率军征吴。

正始八年,法大mpa兼职教授何侨五月,司马懿伪装生病,不问政事。

嘉平元年春正月,司马懿杀曹爽及其党羽何晏、丁谧、邓扬、毕轨、李胜、桓范等,并灭三族。

嘉平三年四月率军讨伐王凌。

嘉平三年八月,司马懿去世,享年七十三岁。

司马懿家族建立的晋朝最终被刘裕灭亡。

公元420年刘裕废晋恭帝自立,建国号为宋,史称刘宋,是为宋武帝。

公元266年司马炎篡魏,建国号为晋,定都洛阳,史称西晋,公元280年灭吴,完成统一。后经历八王之乱和永嘉之祸,国势渐衰,316年西晋被北方蛮族灭亡,北方陷于混乱,史称五胡乱华。

317年,晋室南渡,司马睿在建邺建立东晋,东晋曾多次北伐。383年东晋与前秦淝水之战后得到暂时巩固。两晋时期五胡迁至中原,加强了民族融合,北人南迁,开发了江南地区。420年,刘裕建立刘宋,东晋灭亡。中国历史进入了南北朝时期,司马家族建立的晋朝最终被刘裕灭亡。

司马一族统一到灭亡

三国末期,司马懿与司马师、司马昭二子都是曹魏权臣。司马昭死后,其子司马炎于265年取代曹魏建立新政权,改国号为晋,定都洛阳。晋280年灭孙吴,结束了三国鼎立的分裂局面,重新统一中国。据现代学者推测,永康元年(公元300年)中国人口恢复至3500万人,形成“太康盛世”的局面。

之后八王之乱后西晋元气大伤,内迁的诸民族乘机举兵,造成五胡乱华的局面,大量百姓与世族开始南渡。313年晋愍帝迁都长安,316年长安失守,西晋灭亡。次年,皇族司马睿在建康称帝,史称东晋。

司马懿后裔今何在

司马氏为复姓中的大姓,分布较为广泛。分布在河南省的洛阳市、偃师市、温县,陕西省的韩城县,山西省的涑水县,安徽省的宿松县,湖南省的湘...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