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姓入闽的谬误

栏目:资讯发布:2023-11-06浏览:2收藏

八姓入闽的谬误,第1张

中国史籍资源浩如烟海,丰富而翔实,比对各方史书不难发现此说法的漏洞、疏忽之处。关于“八姓入闽”说的几点谬误如下: 林姓的另一个起源出自姬姓,是东周周平王姬宜臼(公元前770~前720年)的小儿子姬开,他的子孙以他的字“林”为姓。因起源于今河南洛阳一带,林姓家谱中就称为河南林。

此外,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时,将鲜卑族等原先丘林姓氏的都改成林姓,并注籍为河南洛阳人。其他少数民族中有满族的林佳氏和布萨氏也都有改姓林。

《左传》中宗周有虢公林父,卫国有孙林父,晋国有荀林父。鲁国有季氏家臣林雍,林楚,林不狃。孔子有弟子林放。

总体上看,林姓的发源地还是今天的河南卫辉以北地区,那里的比干庙是众多林姓子孙前去祭祖的圣地。

史载:殷商太师比干被商王朝纣王所害,正夫人妫(陈)氏甫孕三月,逃出朝歌,于长林石室之中而生男,名泉,字长恩(林氏受姓始祖);周武王牧野大战败商军,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姬发灭商建周后,旌表比干忠烈,徵觅其后嗣,命闳夭给比干在朝歌南汲境内(今卫辉)封墓,夫人携泉归周。因泉生于长林石室,周武王封比干垄,垄为国神,赐姓林名坚。念林坚乃商汤之后先王之胄,且能远避纣乱而不绝其世,乃拜坚为大夫,食邑清河。后封博陵公,食采二千户,采邑博陵(今河北安平县),故林氏总堂号为西河堂。 郑氏图腾

郑姓的历史已有三千多年。它的来源据《唐书·宰相世系表》记载:周宣王把他的弟弟友封于槿林(今陕西华县东),建郑国,友即郑桓公。周幽王时,桓公任司徒,见幽王无道,便向当时的智者太史伯询问自保之计。太史伯说,在洛水以东,黄河、济水以南的虢、郐两诸侯之间有一大片土地,交通便利,物产富饶,可以在那里安置家室和财产。桓公依计而行,可惜还没来得及安顿好,就在“犬戎之难“中被杀害了。此后,桓公的儿子郑武公帮助周平王巩固了东周,因功被赏了虢、郐之间的土地,在那里建立了新的郑国。由此,郑氏子孙便在这里发展繁衍起来,世袭郑公称号。公元前375年,郑被韩所灭。郑国遗族从此散居于京(今河南荥阳京襄城)、制(今荥阳西)、祭(今河南郑州东)和陈(今河南淮阳)、宋(今河南商丘)之间,为纪念故国,便纷纷改为郑姓。郑国的最后一位国王郑幽公生公子鲁,鲁7世孙郑当时在汉代任大司农。郑当时之5 世孙郑稚汉末自陈迁至河南开封,从此定居在那里。晋时置荥阳郡,逐成为荥阳开封人。 邱姓本为“ 丘”姓,邱姓源分别为出自姜姓、姒姓、妫姓、他族改姓。

1、出自姜姓,为姜太公的后裔。西周初年,太师吕尚(姜姓,吕氏,名望)因辅佐武王灭商有功,被封于齐,建齐国,都营丘(今山东淄博市东北旧临淄),号称齐太公,俗称姜太公。其子孙中后有以地为氏的,称为丘氏。东汉《风俗演义》载:“齐太公望封营丘,支孙以地为氏。”史称丘姓正宗。

2,出自姜姓,姜太公后裔,因辅佐有功,其中一子被赐丘姓。

3、出自他族改姓。。《后汉书·乌桓传》载乌桓有丘氏,如汉代少数民族乌桓族有丘氏。南北朝时,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魏书官氏志》载有鲜卑族复姓丘林氏、丘敦氏改为汉字单姓丘。

这几支以丘为姓的宗族,后来大多数都改了邱姓。满清入关以前,这个家族大多是以丘(古时的丘与邱通用)为姓的,一直到清雍正皇帝时,才由于避讳孔子的名号,而下令把丘一律改为邱姓,表示对至圣先师的崇高敬意。因此,丘、邱本同源。民国初,近代诗人邱逢甲倡议复丘姓本字,他首先将本人姓名写作丘逢甲,闽、粤邱姓族人也纷纷响应改邱为丘,但仍有不少邱姓人继续沿用邱字。结果当前的邱姓人士随处可见,而以丘为姓的人反而不多了。 1、林默(960年——987年),尊称“妈祖”(妈祖,是人们对海上女神的亲昵称呼。)据宋代的文献史料记载,她是莆田湄洲(即今福建省莆田市)一位姓林的女子。妈祖十六岁时,与群女闲游,照妆于井中。忽见神人捧铜符一双,拥井而上,后有仙班簇拥着,把铜符授给她,女伴们都骇得跑开,妈祖则受之不疑,不一会便灵通变化。此后,她虽身在室中,却能时常神游方外,谈吉凶祸福,无不奇中。能驾云飞渡大海,拯救海难,还经常为人治病消灾,远近的人都很感激她,并称她为“神姑”、“龙女”。

2、林则徐(1785年——1850年),福建省侯官县(今闽侯县)人,字元抚,又字少穆、石麟,晚号俟村老人、俟村退叟、七十二峰退叟、瓶泉居士、栎社散人等等[1]。是中国清朝后期政治家、思想家和诗人;官至一品,曾任湖广总督、陕甘总督和云贵总督,两次受命为钦差大臣;因其主张严禁鸦片、抵抗西方的侵略、坚持维护中国主权和民族利益深受全世界中国人的敬仰。

3、林觉民(1887-1911),汉族,福建闽侯人,字意洞,号抖飞,又号天外生。黄花碧血党人“三林”(即林文、林觉民、林尹民,他们同年生、同年为创建民国而捐躯,并称黄花岗“三林”英烈)之一。幼嗣可山先生,性聪慧,幼体弱善病,早丧母,未尝就外傅。14岁时,考入全闽大学堂,开始接受民主革命思想,推崇自由平等学说。性诙谐,涉口成趣,一座倾倒。1905年回乡与陈意映结婚。1906年自费去日本留学,专攻日语。翌年补为官费生,入庆应大学文科,攻读哲学,兼习英文、德文。此间积极从事革命活动,并加入同盟会。1911年春,得知黄兴、赵声等在香港建立统筹部,筹划广州起义,遂赴香港,后回福建召集革命志士。 1、黄峭(872-953),字峭山,又名岳,字仁静,号青岗,后裔尊称为峭公或峭山公,锡公的长子,远祖自河南光州固始入闽,为入闽始祖,生于唐懿宗咸通十三年(872)四月十五日戌时,卒于后周太祖广顺三年(953)癸丑十一月初十日巳时,享寿八十有二,卜葬鹳薮黄家林旧茔坐向。自幼沉宏,有智略,官至工部侍郎,娶上官氏、吴氏、郑氏三郡君,共生二十一子。黄峭之第十子黄化为闽粤客家始祖。

以第一世昌意(黄帝之子,有熊氏子派)计算,黄峭为第一百一十七世。

2、黄仁泽(890年——965年),福建省侯官县(今闽侯县)仓山下林(古称白林)人,唐乾宁乙卯科武状元,官节度巡官(系中华黄姓第一武状元),又名黄讽,字仁讽,号仓山生。据史记载:黄璞第五儿子,唐朝乾宁乙卯(895年)武状元,累官至伪闽谏议大夫、节度巡官,始迁侯官仓山下林(古称百林)事迹载福州志。葬上林。妣文氏子慕华居仓山,慕风徙翁潭前黄。王鸿鹏等主编《中国历代武状元》有载。

3、黄中庸(1030年——1110年),《红楼梦》四大家族中生活原型黄氏先祖,字长行,号军城居士,北宋文学家,政治家。祖籍福建省兴化军城西府西巷(今莆田市西雷山巷110号黄侍中第尚存),黄太常卿第。北宋景祐甲戌进士,从小受到其父宋进士宝文阁大理寺评事黄宠的熏陶,学习刻苦,勤奋上进,皇祐四年(1052年)中福建乡试解元,次年,赴京会试第一,经殿试中进士二甲第一名,即传胪。此后,司马光温国公荐其才任太常博士擢广西北海通判,旋任邵武知府,后入朝为中奉大夫、太常寺卿,入值总理太常院,主持修撰皇帝起居礼宾司庙会,起草礼仪诏诰。后擢侍中兼枢密院副使,与欧阳修、包拯、赵抃、刘敞、文彦博、富弼、王尧臣、韩琦等齐名,天性浑厚,为人仁惠。温国公司马迁荐其才,授浙江提刑。为官宽惠,能断奇狱,所活甚众,浙人德之。去日,士民乞留,以温公论荐累官至太常寺卿、侍中兼枢密副使。后蔡京恶之,贬为太常博士,辞之,名入元祐党禁而致仕焉。 陈嘉庚(1874年——1961年),又名甲庚,字科次,著名爱国华侨领袖。清同治十三年九月十二日(1874年10月21日)出生于其祖籍福建省同安县(今厦门市同安区)仁德里集美村。9岁人读南轩私塾,17岁赴新加坡协助其父经营米店。不久,其父破产,陈嘉庚独立经营后首先偿还父亲的全部债务,获得良好信誉。此后事业顺利。在新加坡,陈嘉庚最早引进橡胶并进行大面积种植,首先加工橡胶制品并投人大规模工业生产。同时兼营菠萝罐头厂。又把业务拓展到泰国、马来亚及厦门等地。鼎盛时期开办30多家工厂,100多间商店,垦植橡胶和菠萝园 15000多英亩,雇佣职工32000多人。民国 14年(1925年),他已成为东南亚的“橡胶大王”,著名的大企业家,百万富翁。一手创办了厦门大学、集美大学等学校。

陈景润(1933年5月22日——1996年3月19日),汉族,福建福州人。中国著名数学家,厦门大学数学系毕业。1966年发表《表达偶数为一个素数及一个不超过两个素数的乘积之和》(简称“1+2”),成为哥德巴赫猜想研究上的里程碑。而他所发表的成果也被称之为陈氏定理。这项工作还使他与王元、潘承洞在1978年共同获得中国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999年,中国发表纪念陈景润的邮票。紫金山天文台将一颗行星命名为“陈景润星”,以此纪念。另有相关影视作品以陈景润为名。 1、詹先野,建州崇安(今福建省武夷山市)人,北宋时名士。其博鉴经史百家。仁宗天圣四年领乡荐,继应贤良科。后隐居武夷,吟咏山水间,终日忘归,人谓其有仙风道骨。

2、詹体仁,建宁浦城(今福建省浦城县)人,宋代大臣、名士。少从朱熹学,后进士及第。初任太常少卿等职,后因参予策立宁宗,升太府卿,不久出知福州。后又改任静江知府,任内减免赋税,赈粮救灾。官终司农卿。其博极群书,疏荐为当世名士。有《詹元善先生遗集》。 胡安国,字康侯,建宁崇安(今福建省武夷山市)人,宋经学家。官至中书舍人兼侍讲。王安石废弃春秋,安国以为其乃先圣传心之要典,故仍潜心研究二十年。諡文定。著有春秋传、资治通监举要补遗等。

九十五个堂名

1、 天水堂(尹、秦姓等) 2、 彭城堂(钱、刘姓等)

3、 陇西堂(李、彭姓等) 4、 颍川堂(钟、陈、赖姓等)

5、 河南堂(方、邱姓等) 6、 河东堂(吕、聂、薛姓等)

7、 高阳堂(许姓等) 8、 鲁国堂(曾姓)

9、 谯国堂(戴姓等) 10、武陵堂(华、龙姓等)

11、东海堂(何、徐姓等) 12、范阳堂(卢、邹姓等)

13、江夏堂(黄、喻姓等) 14、荥阳堂(潘、郑姓等)

15、京兆堂(宋、舒、康姓等) 16、汝南堂(蓝、周姓等)

17、扶风堂(马、万姓等) 18、延陵堂(吴姓)

19、太原堂(王、霍姓等) 20、吴兴堂(沈、施姓等)

21、南阳堂(韩、邓姓等) 22、弘农堂(杨姓)

23、清河堂(张、傅姓等) 24、济阳堂(陶、蔡姓等)

25、河间堂(凌、章姓等) 26、高平堂(范姓)

27、豫章堂(罗、湛姓等) 28、安定堂(胡、梁、伍姓等)

29、下坯堂(余姓) 30、兰陵堂(萧姓)

31、博陵堂(邵、崔姓等) 32、西河堂(毛姓)

33、晋阳堂(唐姓) 34、冯翊堂(吉姓)

35、上谷堂(侯姓) 36、江陵堂(熊姓)

37、内黄堂(骆姓) 38、渤海堂(高姓等)

39、会稽堂(夏姓等) 40、紫荆堂(田姓)

41、上党堂(樊姓) 42、平阳堂(巫、饶姓等)

43、琅琊堂(申、诸姓等) 44、武威堂(廖姓等)

45、盐官堂(翁姓) 46、敦典堂(秦姓)

47、陈留堂(伊姓) 48、顿丘堂(葛、司姓等)

49、武城堂(曾、索姓等) 50、平卢堂(邰姓)

51、广平堂(游、贡姓等) 52、新蔡堂(郦姓)

53、梨阳堂(桑姓) 54、敦煌堂(幕姓)

55、东阳堂(习姓) 56、新安堂(古姓)

57、鲁国堂(曾、颜姓等) 58、三省堂(曾姓)

59、临海堂(戈姓) 60、梨阳堂(都姓)

61、丹阳堂(广姓) 62、巨鹿堂(魏姓等)

63、山阳堂(养姓) 64、祟贤堂(秦姓)

65、三槐堂(王姓) 66、圣裔堂(孔姓)

67、至德堂(吴姓) 68、汾阳堂(郭姓)

69、诗礼堂(孔姓) 70、淮阳堂(江、彭姓等)

71、沛国堂(朱姓) 72、河内堂(练姓)

73、庐江堂(何姓) 74、百忍堂(张姓)

75、金鉴堂(张姓) 76、中山堂(郎、刘姓等)

77、长沙堂(刘姓) 78、德星堂(陈姓)

79、四知堂(杨姓) 80、栖霞堂(杨姓)

81、让德堂(吴姓) 82、三高堂(何姓)

83、儒雅堂(何姓) 84、陈郡堂(谢姓)

85、会稽堂(夏、谢姓等) 86、东山堂(谢姓)

87、宝树堂(谢姓) 88、注礼堂(戴姓)

89、六桂堂(方姓等) 90、香山堂(白姓)

91、始平堂(冯姓) 92、乐安堂(蒋姓)

93、千乘堂(倪姓) 94、平原堂(常姓)

95、雁门堂(童、田姓)

注:1、绝大部分堂名是古代地名。

2、有几个姓同堂名的,也有一个姓几个堂名的。

八姓入闽的谬误

中国史籍资源浩如烟海,丰富而翔实,比对各方史书不难发现此说法的漏洞、疏忽之处。关于“八姓入闽”说的几点谬误如下: 林姓的另一个起...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