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有几位皇帝,赵普是那几朝皇帝的宰相。

栏目:资讯发布:2023-11-06浏览:2收藏

宋朝有几位皇帝,赵普是那几朝皇帝的宰相。,第1张

▲宋 北宋 · 宋太祖 赵匡胤 · 宋太宗 赵光义 · 宋真宗 赵恒 · 宋仁宗 赵祯 · 宋英宗 赵曙 · 宋神宗 赵顼 · 高太后 宣仁太后高氏(太后垂帘) · 宋哲宗 赵煦 · 宋徽宗 赵佶 · 宋钦宗 赵桓 南宋 · 宋高宗 赵构 · 宋孝宗 赵眘 · 宋光宗 赵淳 · 宋宁宗 赵扩 · 宋理宗 赵昀 · 宋度宗 赵禥 · 谢太后 谢道清(太后垂帘) · 宋恭帝 赵显 · 宋端宗 赵昰 · 赵昺 赵普一生先后三次做宰相,这在宋代并不多见。按理说,赵普身居宰相高位,又是颇受倚重的开国元勋,只须照章办事即可功德圆满、善始善终,可是,赵普的仕途却一波三折,并不顺利。概言之,赵普的后半生是:因专横跋扈而受制约、因贪图钱财而受猜忌、因不学无术而受轻蔑、因结党徇私而遭罢黜。就其秉性来说,来自大臣的不满,来自皇帝的约束、猜忌,甚至是罢黜,都不是不能忍受,使他最不能容忍的就是君臣上下对他的轻视。而“半部《论语》治天下”正是在他第二次为相时的一句牢骚不平之语。

北方末年,金兵南侵,在攻破都城开封后,宋朝皇室经历了一场极大的浩劫,金朝军队将太上皇宋徽宗,皇帝宋钦宗,以及皇亲国戚、后妃宫女全部掳掠而走。而此时的康王赵构由于不在都城,这才逃过了一劫,稍后由他建立了南宋,史称宋高宗。虽然宋高宗守住了宋朝的半壁江山,但是因其保守的政治军事主张,在本能恢复中原的情况下却选择放弃,因为长期为人们所诟病。那么宋高宗之后,南宋又迎来了哪些皇帝的统治呢?

1、宋孝宗。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宋高宗在南下逃难的过程了患上了生育疾病,此后再如子嗣降生,而他仅有的一个儿子,也早亡过世。因为宋高宗的祖上是宋朝第二任皇帝宋太宗,并且宋太宗的帝位得的有些不明不白,风言他是抢夺的其兄宋太祖的皇位。所以南宋建立后,一直都流传着各类要将皇位还回给宋太祖一脉的民间传说。最终宋高宗也相信了此说,选择了此时在民间的宋太祖七世孙赵昚做皇位继承人。

公元1162年,宋高宗以年老为名,将皇位让给了赵昚,自己做上了太上皇。赵昚也就成了南宋第二任皇帝宋孝宗。

孝宗即位后,有着恢复中原的志向,他先是为岳飞平反,恢复了他的名誉和官爵。并起大规模启用主战派,在隆兴元年(1163年),向金朝发起了隆兴北伐。可惜的是由于准备不足,将领间矛盾爆发以及各方面影响,隆兴北伐失败,此后孝宗的志向也逐渐消沉。1189年,将帝位让于其子即位,他也像高宗一样,做了太上皇。

2、宋光宗。宋光宗即位后就得了一种怪病,精神时而正常时而不正常,大权落到了李皇后手中。偏偏李皇后不但妒心大,权利欲也大,不但杀宋光宗喜爱的妃子宫女,还挑唆光宗与孝宗的父子感情,把权利全部抓在自己手里。最后连大臣都看不过去了,在赵汝愚、韩侂胄等人的推动下,他们改立光宗之子即位,强行把宋光宗推到了太上皇的位置。

3、宋宁宗。宋宁宗在位时,拥立他即位的赵汝愚、韩侂胄两位权臣之间发生了矛盾,最终韩侂胄战胜赵汝愚,贬黜出京,并且定当时的理学为伪学,诸如朱熹等一系列理学家都受到牵连,禁止他们为官。韩侂胄掌权后,再次发起了针对北方金朝的北伐,史称开禧北伐,可惜依然是失败告终,甚至中间发生了四川官员吴曦叛变的事件。而韩侂胄自己也因为擅权遭到许多人的不满,最终被史弥远杀死。

4、宋理宗。宋理宗是南宋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达四十年之久,他在位时先后经历了史弥远、贾似道两大权臣擅权的时期。这一期间,北方的金朝也逐渐衰落,更北方的蒙古开始兴起。在群臣的争议中,宋理宗最终选择联蒙抗金的政策,与蒙古军队一起灭掉了金朝,并且在端平元年重新收入了洛阳。可是宋朝君臣的高兴劲还没持续多久,蒙古军队就发动了针对南宋的战争,在洛阳大败宋军,拉开了宋蒙战争的序幕。

5、宋度宗。宋度宗即位时,蒙古军队已经与宋朝多年征战,宋朝的朝政却掌握在权臣贾似道手中。南宋政权摇摇欲坠。咸淳九年,南宋军事要塞襄樊被元军攻克,南宋灭亡的大门已经逐渐打开。

6、宋恭宗。宋恭宗即位时候还是个孩子,朝政依然由贾似道等大臣掌控。同时北方元军逐渐南侵,宋军节节败退。1276年元朝将领伯颜率军兵临南宋都城临安城下,南宋朝廷最后选择了向元朝投降,宋恭宗做了元朝的俘虏。

7、宋端宗。赵昰是宋恭帝的哥哥,但也是个孩子。临安攻破时,他在大臣护送下向南逃离。后在陆秀夫、张世杰的辅佐下在南方称帝。此时虽然临安被元军占领,但是南宋还拥有许多疆土与兵力,不过这个流亡政权由于一直处于元军的围追堵截之下,难于集中各方力量,反元武装也被逐个击破。小皇帝随着朝廷颠沛流离,最后在逃亡途中病死。

8、宋怀宗。赵昺,即位时仅仅六岁,一年之后宋元双方在崖山展开了一场决定宋朝命运的大海战,结果却是宋朝惨败,主力损失殆尽,元军乘势包围崖山,扬言活捉赵昺。丞相陆秀夫怀抱着年幼的宋怀宗决心一死已报宋朝的江山社稷,最终跳海自尽

九个,

  历史上的第一位太上皇是李渊。公元626年,李世民在玄武门事变中,把哥哥、太子李建成和弟弟李元吉一起杀掉。其时,唐高祖李渊正在皇宫的内湖上泛舟嬉戏,突然一群兵士拥至跟前,声称奉秦王之命为皇父护驾。李渊得知两子被杀,惊慌莫名。他深知朝廷局势已为次子李世民控制,迫不得已,这位坐了九年皇位的唐朝开国皇帝只好下诏退位,宣布由李世民承继大统。李世民既想做皇帝,又不愿背上逼宫篡位的千古恶名,于是他的谋士们给他出了个主意,让他尊奉皇父为“太上皇”,以保全皇父的体面。就这样,李渊做了10年太上皇,于公元635年抑郁而逝。

  第二位太上皇是李旦。公元710年,临淄王李隆基起兵杀掉毒死唐中宗李显的韦后,拥立父亲李旦即位,是为唐睿宗。睿宗知道皇位是儿子为自己争得的,三年后便知趣地传位于儿子李隆基,是为唐玄宗。李旦做了5年太上皇,在孤寂中死去。

  第三位太上皇是李隆基。李隆基让父亲做了太上皇,他儿子李亨如法炮制,也让他做了6年太上皇。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次年叛军逼近国都长安,已做了45年皇帝的71岁高龄的李隆基在仓皇之中西逃成都,但他仍舍不得放弃帝位。当时承担抗击叛军重任的太子李亨在距长安千里之外的肃州灵武宣布即位,同时根据祖宗先例,遥尊远在成都的李隆基为太上皇。安史之乱平定后,李隆基回到长安,不得不承认这个既成事实。

  第四位太上皇是赵佶。公元1125年,金兵借口宋朝君臣背盟毁约大举南下,对北宋都城汴京形成合围之势。兵临城下,朝内一些当权大臣以皇上不退休不足以平金人之怒为由,逼迫宋徽宗赵佶传位于太子赵桓,是为钦宗。赵佶则成了太上皇。但金朝并不因此罢兵,公元1127年,太上皇赵佶与钦宗赵桓双双被金兵俘虏,史称“靖康之耻”。父子二人先后客死他乡。

  第五位太上皇是赵构。南宋时期的宋高宗赵构没有亲生儿子,立赵匡胤的七世孙赵昚为太子。由于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将位传给弟弟赵光义,因此开国200余年他的嫡系子孙一直没有人做过皇帝,为此朝野中常常有各种议论。尤其是金兵压境、局势危急之时,满朝文武大臣越来越倾向于尽快让赵匡胤的后裔担负护国重任,坐了35年皇位的赵构在各方压力下不得已宣布禅位于太子赵昚,是为孝宗。

  第六位太上皇是赵昚。宋孝宗赵昚做了27年皇帝后,在内忧外患中将位传于赵惇(宋光宗),自己也做起了太上皇,成为宋朝历史上第三位太上皇。

  第七位太上皇是赵惇。宋光宗赵惇是宋朝所有皇帝中比较昏庸的一位。他受父宋孝宗禅位而登基做皇帝以后,已经43岁。宋光宗体弱多病,又没有安邦治国之才,而且光宗听取奸臣谗言,罢免辛弃疾等主战派大臣,又由当时著名的妒妇、心狠手辣的李皇后来执政,奸佞当道,朝政从宋孝宗时的清明转向腐败,宋光宗自己不思朝政,沉湎于酒色之中。据笔者考证,光宗历来就与孝宗不和,宋孝宗逊位后他长期不去探望。绍熙五年(1194年),宋孝宗得病,宋光宗既不请人看病又不去探望孝宗,乃至孝宗病逝他也不服丧。因此,大臣韩侂胄和赵汝愚经过太皇太后允许,逼迫光宗退位。光宗只好让位于太子赵扩(宋宁宗),自己闲居临安寿康宫,安享太上皇的日子。

    第八位太上皇是朱祁镇。公元1449年,蒙古族瓦剌部进犯明朝北部边疆,前锋很快逼近大同。在宦官王振的鼓动下,明英宗率50万大军亲征瓦剌。明军由于指挥不灵,行动迟缓,在土木堡(今河北省怀来县东南)被瓦剌军包围,明英宗被俘。留在都城的兵部尚书于谦等拥立朱祁钰为帝(明代宗),遥尊英宗为太上皇。明英宗朱祁镇也因之成为明朝历史上唯一的太上皇。一年后双方议和,明英宗被送还北京。明英宗做了7年太上皇后,于公元1457年乘代 宗病重在“夺门之变”中复辟,重登大位。

  第九位太上皇是弘历(即乾隆)。弘历25岁登基时,曾经烧香祷告上天,自己如果能做60年皇帝,就把皇位自动禅让给儿子。可能他没有想到自己会如此长寿。到1796年,乾隆已坐够了60年皇位,再不兑现诺言,实在无法向上天和臣民交代。于是他宣布禅位给太子(即嘉庆),但他同时又宣布自己身体康健、精力充沛,仍要过问军国大事,指导新皇施政。乾隆同时也是历史上最后一位太上皇。

  在这九位太上皇中,宋高宗赵构做了26年太上皇,是在此位上坐得最长的太上皇。 <收起

若论古代竞争最激烈的职业,那无疑是皇帝。这个职业的待遇很高,权力最大,而且任期终身。由此造成了竞争者很多,多到几乎包括了全天下所有的人。然而,皇帝这行唯一的缺点就是录取率低,低到了只有一个名额。这种极端失衡的供大于求局面,直接导致竞争异常残酷。古人们为了当皇帝,可谓用尽了各种招数,别说五花八门,就是十花十六门都绰绰有余。譬如本篇故事的主角——宋孝宗赵Y,他能成功登上皇位靠的就是十个美貌的处女。

赵Y是南宋王朝的第二任皇帝。他本来叫伯琮,不是前任宋高宗赵构的亲生儿子,而是属于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一系,是其次子赵德芳的六世孙。自北宋赵光义开始,宋朝的皇帝就没有一个出自于赵匡胤这一支。按说赵Y是没有机会成为皇帝的,除非赵光义一支断子绝孙。似乎是老天爷有意捉弄,赵光义和他的子孙们掌舵中原一百多年后,他们真的几乎断子绝孙了。

话说公元一一二七年,宋钦宗为了不让从前不喜欢自己的老爹宋徽宗在政治上有翻盘的机会,就强迫他和自己一起困守东京汴梁。就在这一年,刚刚灭掉辽国的金国出其不意,一举攻克汴梁,俘虏了两个皇帝不说,还抓走了宗室、大臣、后宫嫔妃共计三千多人,史称靖康之辱。这件大变故产生了许多严重的后果,其中一条就是赵光义一支几乎全军覆没,成了金人的俘虏。比较走运的是当时还是康王的宋高宗赵构,他侥幸逃过一劫,在河南商丘登基称帝,创立了南宋。原本他的皇帝是可以传给自己亲儿子的,可惜后来发生了苗刘之变,他唯一的亲子元懿太子因此丧命。建炎二年(公元一一二九年),金左副元帅宗维攻入宋高宗所在的扬州城。当时他正和一名美女温存,听到士兵报信受到了重度惊吓,就此失去了生育能力。宋高宗眼看香火不继,北方的金人又来捣乱,他们见武力打击很难奏效,就想出从俘虏找出一个傀儡,扶上帝位,希望以此分裂还很脆弱的南宋王朝。

在内外交困之下,宋高宗导演了一出好戏。《宋史》中的记载是这样的:元懿太子薨,高宗未有后,而昭慈圣献皇后亦自江西还行在,后尝感异梦,密为高宗言之,高宗大寤。会右仆射范宗尹亦造膝以请,高宗曰:‘太祖以神武定天下,子孙不得享之,遭时多艰,零落可悯。朕若不法仁宗,为天下计,何以慰在天之灵!’于是诏选太祖之后。宋高宗借着圣献皇后之口,谎称她经常做梦梦到宋太祖,然后自己就坡下驴,说太祖大公无私,明明自己有儿子却将皇位传给弟弟,他的后人生活过得很不理想,所以呢,他准备将皇位传给太祖的后人。从这件事情看出,宋高宗并非别人想象的那么差劲,他的政治智商还是可以打到一百八十分的。

相比赵光义一支的人丁凋敝,赵匡胤当时的后人竟有上千人之多。宋高宗在这么多人里面费尽心思挑来挑去,最后挑出两个小孩,准确地说是一个胖小孩,一个瘦小孩。其中那个瘦小孩就是赵Y。一般而言,小孩子胖乎乎的更可爱些,高宗刚开始的时候也是很喜欢那个偏胖的小子。按说赵Y的皇帝梦也就到此结束了,可这时偏偏突然来了一只猫。赵Y本着猫不犯我,我不犯猫的精神,原地一动没动,而胖小孩却粗鲁地伸脚去踢猫。这一脚在踢疼小猫的同时,也彻底踢翻了宋高宗对他的好感。于是他决定就把赵Y留下来,养大之后继承自己皇位。

宋孝宗赵昚当然有一个好名声,但说他是一个平庸之辈,可算是冤枉他了。从建炎南渡到崖山海战,南宋152年里的9位皇帝大多数都过着偏安一隅、苟且偷生的日子;但并非没有出现过极有作为的皇帝,他就是南宋第二位皇帝——宋孝宗赵昚。

赵昚还在做藩王时,岳飞就极力夸赞他:“社稷得人矣!”高宗禅位于他时,又满意地说:“吾付托得人!”他即位后,被盛誉为“英明之主” ,《宋史》更是赞扬他为:“卓然为南渡诸帝之称首。”

面对内忧外患,赵昚励精图治、补偏救弊,又勤政节俭。他在位期间,朝堂稳定、经济发达、文化繁荣,出现了“乾淳之治"。可以说,赵昚的好名声,正是靠其功绩获得的。我将从3个方面具体说说他在位期间的功绩。

01 宋孝宗对外积极备战,锐意雪耻

宋孝宗与宋高宗,虽是养父子关系,但情同骨肉。因而孝宗死后获得了一个孝字的美谥。尽管高宗孝宗父子关系融洽,可是他们对待金军南下的态度大不相同——高宗屈膝乞和,孝宗慷慨主战。

1161年秋天,金朝海陵王率军南下,两淮失守,形势危急,被立为皇子不久的赵昚不胜其愤,痛斥逃跑之议,请求率军先行。只因王府直讲史浩告诫:“太子不宜将兵!”赵昚才未带兵出征。但他仍跟随高宗前往建康,并“遍识诸将”。孝宗每次侍候高宗,必力陈恢复大计,然而高宗的回答是:“俟老者百岁后,尔却议之。赵昚口头上虽“自此不复敢言”,可内心里根本不服气。

赵昚在1162年6月即位后,便声称:

“家有不共戴天之仇,朕不及身图之,将谁任其责”

他急于报“靖康之仇”,立即昭雪冤死之将岳飞,召见主战之臣张浚。不少人对张浚有微辞,高宗也劝告他不要相信张浚的虚名,但孝宗非常坚定:

“脱倚魏公(即张浚)如长城,不容浮言动摇。”

他在1163年正月,任命张浚为枢密使兼都督江淮军马,负责主持北伐。这年四月,张浚坐镇远离战场数百里之外的扬州,6万宋军渡过淮河,很快攻克灵壁(今安徽东北部宿州境内)、虹县(即今安徽泗县)以及宿州州治符离(今安徽宿县)。捷报传来,孝宗兴奋地说:“十年来无此克捷。”

可是,十万金军在当年五月反攻符离,李显忠、邵宏渊两位主将不和,宋军全线败溃,士卒死伤甚众,资粮器械皆弃。符离惨败后,孝宗仍耻于言和,但又不得不和。宋金双方经过反复交涉,于1164年冬天达成停战协议,史称“隆兴和议”。这个和议与高宗时的“绍兴和议”相比,金朝与南宋在名分上由君臣之国改称叔侄之国,南宋向金朝提供的岁币由银、绢各25万两、匹,减少到银、绢各20万两、匹。

孝宗素来以对金言和为耻。他对隆兴和议当然不满,此后仍时刻不忘攻取中原,其主要表现有两点:一是依靠虞允文北伐;二是加紧训练军队。孝宗积极备战,始终试图北伐。他在乾道、淳熙年间,先后五次大规模检阅军队。每当大阅那天,孝宗“亲御甲胄,指授方略”;将士“戈甲耀日,旌旗蔽野,师众欢呼,坐作击刺,无不中节”。孝宗一再向大臣表示:“朕不忘恢复,欲混一四海。”

02 对内励精图治,爱才守法

宋孝宗励精图治,表现在各个方面。从政治上说,他刚即位便下诏广开言路,号召士庶陈述皇帝的过失、朝政的缺遗,要求官吏反映百姓的休戚、民间的利病,并宣布建议可行者有赏,意见不对者无罪。孝宗把每天亲自批阅奏章比喻为:

“朕胸中每日走天下一遍。”

当时,臣民直言极谏,孝宗开听怀纳,号称主圣臣直,朝政失误较少,更难能可贵的是他爱惜人才,提倡守法。

孝宗思贤若渴,于史有名。朱赢曾经说他是:“有志于天下,要用人”。而孝宗时人才已不及高宗时,难怪人们叹息:

“高宗之朝有恢复之臣。而无恢置之君;孝宗之朝有恢复之君,而无恢复之臣”。

孝宗有所作为的理想与人才不足的现实差距太大,他不禁感慨系之:“自家不如个孙仲谋,能得许多人。”更加深切地感到人才的重要。孝宗曾在书桌上写下一个极大的“将”字,渴望得到唐朝薛仁贵那样的良将。他甚至迷信十足地焚香向上苍祷告:“愿天生几个好人,来辅国家。”

孝宗认为:“平稳无才略之人不难得”,在他看来,真正的人才首先必须有道德,他强调朝廷不应当专门以才取人。他说:“才有君子之才,有小人之才。小人而有才,虎而翼者也” 。其次是应当务实,孝宗认为“为治在于任人,任人在于责实”。并指“最不可以言取人”。他曾多次斥责士大夫“平日读书不见于用”、“好高论而不务实”,主张推行总核名实之政。

再次是不刻不谬。孝宗认为:“有才者多失之刻,慈善者多失之谬”,应当“有才而不刻,慈善而不谬”,所谓“刻”,即是苛求于人,而谬则是差错百出。至于如何对待人才,孝宗不以小过责人,主张“用人不当求备,知礼者必不知刑,知乐者必不知刑”。

在人才的使用上,孝宗认为应当公平合理。他说:

“朝廷与人官爵,尽归至公,人谁敢怨。若徇私轻与,得者固喜,而怨者必至。惟至公可以无怨。”

鉴于当时重文臣,轻武将之弊,孝宗强调“治体不可有所偏”,“文武并用则为长久之术,不可专于一”。针对宋代士大夫结党营私的陋习,孝宗强调“用人不可分别党与”,他说:“朝廷所用,止论其人贤否如何”。为了扭转官员重内职轻外任的风气,孝宗采用“更出送入”,相互交换的办法,并作出“未历州县,不得居清要,未任监司,不得居郎曹”等一类规定。

要做到公平合理,关键在于用人不徇私,官职不轻授。孝宗一再强调只能为官择人,绝不为人择官。他采取措施,裁跌冗员。而且特别注重选用地方官。对于地方官,他不仅慎于选用,而且严于考核。他要求监司必须按期向朝廷报告州县长官的政绩并给予奖惩。

孝宗号称严于守法,务在必行。他要求大臣“当谨法令,无创例以害法”。鉴于当时官吏往往用例以废法,孝宗主张守法以废例。所谓“例”,是临时制定的条例,以补充法律的不足。宰执依法办事,孝宗予以赞赏。他处理朝政,遇到疑难,每每询问宰执:“于法如何”,如果回答是“在法不许”,他马上表示:“国有宪法,朕不敢废” 。

即使必须临时制定法令,也必须反复审核,要求大臣再三详加思虑。他还下令编纂并颁布了一部法律文书汇编——《淳熙条法事类》。在法律推行过程中,孝宗反复强调两点:一是出以公心。张默是孝宗生母的亲堂侄,要求破例晋升,遭到孝宗拒绝。张闻礼是太上皇后的侄女婿,请求破格提拔,孝宗照样不许。二是宽猛相济孝宗强调罚必当罪,但又认为宋朝执法失之于宽。他甚至批评祖宗家法:

“国朝以来,过于忠厚,宰相而误国者,大将而败军师者,皆未尝诛戮之。”

孝宗虽然认为不能矫枉过正,而应宽猛适中,可是又偏向于重赏重罚。贪官便是孝宗重罚的主要对象之一。他即位之初,就下诏要求地方官“毋滋讼狱,毋纵吏奸,毋夺民时,毋掊民财”,并且宣布“有一如此,必罚无赦。”

当时,不少官吏办理公务,“贿赂未至则行遣迂回,同难不已;所求如欲则虽不可行,亦必舞法,以遂其请。”针对此种积弊,孝宗下令鼓励人们予以检举。一经查实便“重置于法”。孝宗规定官吏贪污除籍没家财外,还要杖脊刺配。

孝宗在位期间,官场作风较好,在“馈赂公行,熏染成风”的南宋后期,人们对此自然不乏眷恋之情,据鸿儒真德秀在理宗朝时就回忆说:

“乾道、淳熙间,有位于朝者以馈及门为耻,受任于外者以包苴人都为羞。”

03 宋孝宗重视农业生产,带头厉行节俭

宋宗孝认为“理国之要,裕财为重”,他指斥责大臣讳言财务。为了纠正这一偏向,孝宗在1166年12月决定,宰相兼制国用使、参知政事同知国用事,切实负责理财。而他本人则每月批阅财赋册,亲自过问这方面的事务。孝宗自称:“以会子之故,几乎十年睡不着。”他惟恐纸币发行过多,引起物价猛涨,不许滥印纸币,以致当时纸币贵如黄金、重于现钱。他甚至打算停止印行纸币,这显然太偏颇,又走上了另外一个极端。

孝宗在经济方面的主要政绩在于重视农业生产,减轻农民负担,带头厉行节俭。他痛斥“近世士大夫多耻言农事”,强调“农事乃国之根本”。他每年“自中春农事兴,即忧水早,直到十月米谷上仓,然后放心”,一旦得知“今夏蚕麦甚熟,丝及米价极贱”,立即高兴地说:“此甚可喜!”他还种麦、养蚕于宫中。在孝宗的倡导下,士风为之一变。地方官无不留意民事,普通关心农业生产。

为了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孝宗多次下诏要求各地兴修水利。金华县丞江士龙采用农民出力、地主出粮的办法,动员民工两万七千多人,兴修水利837所,使两千多顷农田受益,受到孝宗嘉奖。而江东提举潘甸、淮东提举叶翥等官员则因修水利失职被降官。当时兴修的规模较大的水利工程有太湖堤、淮东捍海堤,高邮定应长堤、真州陈公塘等。浙西围湖造田成风,有碍水利,孝宗坚决予以制止。孝宗在位期间,由于“水利之兴,在在而有”,因此“年谷屡登,田野加辟”,史称“虽有水早,民无菜色”。

为了减轻农民负担,孝宗禁止非法聚敛,下令减免赋税。“羡余”便是当时盛行的一种非法聚敛,官员把额外盘剥得来的钱财献给朝廷,以便升官,孝宗说:“今之财赋岂得有余,今后若有献,朕当却之”,他拒绝了某些官员奉献的羡余,用来代民纳税,并下诏申严羡余之禁,违者从重惩处。

南宋在同金军作战期间,以筹措军饷为名,增加了不少苛捐杂税,如经总制钱等,停战以后理当废除。孝宗多次表示“税赋太重,朕欲除减,但有所未及,当次第为之”。他全面废除苛捐杂税的许诺虽然成为空头支票,但也确实减轻了农民的负担。如当时地方官向农民预借第二年的赋税,名曰借而终无还,孝宗便下令严禁这种预借。至于在局部地区,临时减免赋税的事利更多,如1176年免除四川关外五州和籴一年,第二年又免除整个四川地区和籴一年。

当时上行下效,民俗多尚奢侈,才遇丰年,则华饰门户,鲜衣丽服。孝宗对此颇为不满,下诏禁止奢侈,他发现“习为奢侈者,在民间绝少,多是戚里中官之家”,决定有官者如违犯禁令,从严惩处。他还发现“奢侈皆由贵近之家仿效官禁,以故流传民间”,又决定革除奢侈,从宫禁做起。

至于孝宗本人,号称“勤俭过于古帝王”,他即位前,对声色无动于衰;即位后,仍自奉较薄,平时常服浣濯之衣,不吃肉,即使宴请宰执大臣也不具珍馔,更不大兴土木。由于他“未尝一毫妄取,亦无一毫妄费”,又不轻易赏赐大臣,因而内外积钱甚富,金帛山积。到1183年8月,孝宗设立的封桩库积攒钱财多达三千万缗,由于年深,以致贯朽。

04 小结:壮志未酬的宋孝宗

总而言之,孝宗不仅锐意攻取中原,而且在历史上以爱才、务实、守法、重农、节俭而著称。他在位期问,政治相对清明,生产有所发展,财政比较充裕,军事实力增强,有“小元祐”之称,是南宋历史上的黄金时代。不过,南宋这时呈现出偏安的小康局面,问题仍然不少,特别是孝宗攻取中原的愿望始终未能实现。

宋孝宗壮志未酬,有客观原因,也有主观原因。他可谓生不逢时,他继承的是高宗遗留下来的烂摊子,不仅“财屈、兵弱未可展布”,而且谋臣猛将凋敝丧尽,问题成堆,很难理顺,他的对手又是有“小尧舜”之称的金世宗,宋金双方军事力量几乎势均力敌,谁也休想侥幸战胜谁,因而孝宗“用兵之意弗遂而终”。

宋朝有几位皇帝,赵普是那几朝皇帝的宰相。

▲宋 北宋 · 宋太祖 赵匡胤 · 宋太宗 赵光义 · 宋真宗 赵恒 · 宋仁宗 赵祯 · 宋英宗 赵曙 · 宋神宗 ...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