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常遇春_常遇春家谱介绍

栏目:资讯发布:2023-11-06浏览:1收藏

明朝常遇春_常遇春家谱介绍,第1张

  常遇春(1330年—1369年),字伯仁,号燕衡,南直隶凤阳府怀远县(今安徽省蚌埠市怀远县)人,元末红巾军杰出将领,明朝开国名将。下面是我为你搜集明朝常遇春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常遇春简介

 常遇春,字伯仁,号燕横,明朝开国名将,出生于1330年安徽。农民起义爆发后,曾投靠于刘聚,但刘聚是个强盗,并没有雄图大志,然后在1355年投身于朱元璋,从此追随朱元璋南征北伐十四年。常遇春世代务农,家庭条件不好,常遇春自小习武,望有朝一日能出人头地。

 常遇春在采石战役中初露锋芒,一战成名,深受朱元璋的器重。常遇春对朱元璋一直是忠心耿耿,为朱元璋出生入死在所不惜。因为早年投身于朱元璋时,自愿请战,并扬言能用十万军队征战 天下 ,所以军中也称他为“常十万”。朱元璋执政期间,常遇春官至中书平章军国重事。

 明史中对常遇春的评价是常遇春冲锋陷阵、所向披靡、战无不胜,他的智慧谋略不在徐达之下。在1366年,徐达和常遇春大破苏州后,再次因功受封,封为鄂国公。1367年,朱元璋继续任命徐达为大将军,常遇春为副将进行北伐,仅用3个月平定山东,1368年,在洛水于元军大战,获得大捷,史称塔儿湾大捷。常遇春继续乘胜追击,攻取了河南和潼关,为朱元璋进军大都创造了有利条件。

 1369年,常遇春又在上都取得胜利,凯旋而回归,当大军到达柳河川时,常遇春患病,于7月7日,病死军中,享年39,朱元璋追封常遇春为开平王。赐葬于钟山原。并在南京功臣庙中为常遇春塑像祭祀。

常遇春家谱介绍

 常遇春的妻子为蓝氏,和常遇春共育三子一女。常遇春的妻子名叫蓝彩云,弟弟是明朝开国将领蓝玉。和常遇春结婚后,蓝玉生下长子常茂、次子常升、三子常森,长女为常氏,被后人称为元妃。

 常遇春的妻子比常遇春小两岁,常遇春去世后,朱元璋追封为开平王,妻子蓝氏为开平王夫人。常遇春妻子去世后,朱元璋 命令 将蓝氏葬于龙山厂,后来改名为常府山。常遇春去世后,长子常茂继承了常遇春的爵位,跟随父亲常年作战的缘故,常茂也是一员猛将,在 军事 作战方面有很高的技巧和战略,屡战屡胜,当时被称为无敌大将,明朝政权建立后,朱元璋封他为孝义永安王。

 常升是常遇春的次子,也是明朝的开国元勋之一,官至太子少保。有史书记载,常升死于永乐初年。 历史 上,关于常升的记载少之又少,只能从零星的 句子 中推测出,常升早年间跟随父亲出战,因骁勇善战而颇具威名。

 常森是常遇春的第三个儿子,相关书籍没有对他的记载和介绍,至于他的生平历程,无法得知。常遇春去世后,很多地方为了纪念他生平功勋,修建了很多祠堂以此来彰显他显赫的功绩,常遇春后人们为了缅怀她,还修建了常遇春墓,此墓位于江苏省南京市白马村,现在已是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

宗谱者,所以志一族之世系,传之亿万世而不忘也。

余家宗谱,自余八世伯祖蟾魁始修之。

始祖由山西兔番初迁于五儿wa,复迁于郝家坪,后迁西常家新村。以上无可考,历年久远,加以兵燹,盖有无足怪者。及余之身,复八世矣。族中男丁百数有余而四方分住,不能聚族而居,且家贫多未读书,询及祖父之名,往往有茫然不知者,余甚忧之。于大清光绪十六年庚寅,延致族长详加考核,自余续之后,一目了然,诚快事也。犹愿自今以后十二年一补序,凡遇酉年为国家拔取人才之岁,是岁清明令节,合族人祭扫祖茔,可以齐集,当应长门执事人于分结祭奠之日,展开宗谱,细问族中子弟,但有娶妻成室及年二十岁以上者,即详序各门之后,其有幼小未及成室者,俟十二年补编。如此,世世勿替,庶我常氏家谱可垂之永久矣。即或有人乏嗣者,须本门承嗣,以明利害相趣,而且不乱其宗族矣。祖宗邱墓不载,则历久而不知;生前事迹不载,则阅世而亦湮。追远报本,睦亲敬长,舍斯,其宗曷由稽哉?

余见闻浅陋,又不能文,略叙斯言,是所望于后之有心者。

八世孙从伦谨志

大清光绪十六年庚寅正月初八日

甘肃临夏县土桥常氏家族新辈份用字告文

一、取字由来

我们土桥常家姓氏老庄取辈份字“延寿文忠太”、“自全承启志”以来,从“寿”字算起(加五父外一辈)到现在的“承”字辈,已历八代,辗转一百七十多年,经晚清、中华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三大不同时代,人间沧桑之巨变,时代发展之迅猛,跃然眼前。我家族从最初的三四户十多人已发展壮大到目前的二三十户,二百多人,可谓用“翻天覆地”来形容。当前,我族面临辈份字即将用尽的局面,而大常家老庄早已出现无字可用的状况。为了延续家族文明史,为后代负责,我们决定取本家族新辈份用字。这就是继“延寿文忠太”和“自全承启志”之后第十三到十七代共十代辈份字为“仁义聚功德”、“荣发万世开”。每五代完后有一个过渡代为五父外,一般取单字。

二、新字释意

一个好的名字可以使人吉利一生,如用八字配合起来取字,更是锦上添花。以上十辈新字都是用《人名五格取字法》选择出来的,每颗字既可独立成义,又可整体组合反映意涵,与前十辈字相互乎应。并且每颗字与常姓组合起来都为吉数数理,但与别姓相配不一定是吉数数理。“仁”4画吉数,意同 情、友爱、仁义也;“义”13画吉数,泛指合乎道德规范的行为举动,如义气、大义、义勇等。“聚”14画吉数,集合、聚集、积累的意思。“功”5画吉数,成功、功绩、功德的意思。“德”(惪)12画吉数,指道德、功德、名望的意思。“荣”10画吉数,指荣华、荣耀、富贵的意思。“发”12画吉数,发展、发达、发福的意思。“万”13画吉数,表示数字、很多、巨大的意思。如万年、万福、万难等。“世”5画吉数,意指时代,一生、社会世界等。“开”12画吉数,意如开始、开发、开创等。

三、“人名五格”的基础概念

人名五格即指天格、地格、人格、总格和外格。姓氏代表天格,是固定不变和不可改动的,是老祖宗给定的。名字分别代表地格和人格,是姓名“五格”中最重要的部分,其中天格在上,人格居中,地格在下,表示人在天地之间,其吉凶数理完全由人调整。天、地、人三格又称“三才”。总格是姓名全部笔画组成,其吉凶代表着一生的运程。外格是姓与名的最后一个字组成,其吉凶标志着人一生的外部环境。人的姓名数有规定的数理意涵,总数有1-81个,有吉有凶,吉中有一定的凶,凶中有一定的吉。

人的姓名从外表看是一个文字符号,但从内涵看,恰恰标志着人在社会当中的自然存在,是人的精神气质,思想理念的概括。从狭义看是人一生活动的交流名片,但从广义的能量看,是人的声誉名望、地位层次、人生价值及其无形资产的表现。一个人越出名,其名字的无形资产价值越高,其影响超过人本身,甚至经久不衰。所以,取一个人的名字要慎之又慎。

从我家族辈份字“延寿文忠太”五父看,“寿、文、太”三字为吉数数理,“延忠”二字为凶数数理。“自全承启志”五父中,“自全志”三字为半吉半凶,“承启”二字为凶数数理,加上“常”姓又为凶数数理,所以我们名字的三个字中仅有最后一个字可以选取吉数,如果选择不好变为凶数,三个字都为凶数数理,不吉利将伴我们一生。为了给后代取一个吉利名字打好基础,这次所取十代新辈份字,就是按《人名五格取字法》规则,都选取了吉数字,但愿后代欣欣向荣,名人辈出,是否成真,当以后来者验证。

现举一例:明朝大将军常遇春姓名五格。

天格12为凶,数理薄弱无力,外祥内苦,谋事难成;人格23为吉,数理,渐次进展,功名荣达,名显四方;地格为21吉,数理,先历困苦,后得幸福,官运享达;总格为32吉,数理,侥幸多成,贵人得助,财帛丰裕,繁荣至上;外格20凶,数理,智高志大,历尽艰辛,焦心忧荣,进退两难。天、人、地三才数分别为2乙木正印,3丙火自身,1甲木偏印。从五格数理看,基本符合常遇春一生迭宕人生。常遇春,今安徽蚌埠怀远人,汉族。青年时作码头工,生活贫困,力大无穷,饭量很大。后参加朱元璋农民起义军,豪洲一战成名,得到朱元璋赏识。身经百战,屡建战功,多为先锋,号称“常十万”,从先锋升任大将军直至大元帅、开平王。至于39岁英年早逝,皆因自身丙火得天格、地格甲乙二木印生太旺,过旺必有一折。病逝后追封爵位鄂国公。

常文作于2017年6月

云南省昭通市昭阳区常氏家族属于常应公的后代。根据查询相关公开信息显示,云南居住的常氏家族,历史久远。由先祖常应公(明朝操镇将军)传承,主要集中在镇雄县的各个乡镇(约有2万余族人)。常应公属常遇春公第十一世孙,从历代西南常氏家谱记载,常遇春公次子常升为明太祖朱元璋创下丰功伟绩,被朱元璋皇帝封为开国公,后因燕王朱棣篡位,发动靖难之役,常升公为了护卫建文皇帝朱允炆,战死金川门外,朱棣篡位得逞,忠武常氏家族遭难。

1、临淄常姓字辈:衍、绪兆、承、祖、方、训、书、传、家。 

2、枣庄常氏字辈:安、大、体、尚、正、福、星、照、天、宏、广、宗、克、开、有、起、居、首、先、登、明、茂、庆、德、贤、继、后、振、发、成。 

3、泰安常氏字辈:秀、乃、恒、西、佩、炳、玉、锡、泽、东、耀、增、锦。 

3、滨州常氏字辈:自、修、旺、海、常、仁、克、德、庆、恭、岭、守。 

4、苍山常氏字辈:文、友、良、敬、升、元、学、永、世、德、安、帮、忠、厚、传、家、胜、远、智、宝、全、金、建、国、荣、光、爱、山、富、茂、延、年。 

5、东营常氏字辈:思(来)、立、芳(叙)、曰、西、田。 

常氏起源:

常姓发源于今山东西部,最初,常姓是以此地为主要的繁衍中心的。山东、江苏为早期常姓发源地,此种发源格局,使得常姓很早就散居于大江南北。

据载战国时代,北方河南、河北南部地区以及南方吴、楚等国,均有常姓。战国末年,常姓主支便繁衍于今河南、河北南部等地,并已散居于大江南北。从历代繁衍迁徙情况看,常姓在北方的山西、山东、河南、陕西、河北、甘肃分布最广,江苏、四川、浙江,辽宁(大连)次之。

-常氏家族

“南常”的商号名称均带有“昌”字,号称“十大昌”。其商号遍布苏州、上海、汉口等地。

在常氏家谱的“寿序”、“墓表”、“墓志铭”中,多有常氏经商的记载。如常氏九世万达八十“寿序”中称:“翁为榆邑望族,自少英敏,具干济才,方弱冠,遂弃制举,业掭计,然术事无巨细,便能摒弃区划,悉合机宜,为老成辈所器重。中年懋迁有无阅历而话练益精,一切运筹帷幄,克壮其猷,家业日隆。”再如九世常万育八十“寿序”中也赞其经商才能说:“翁未弱冠,读书家塾,用力甚勤,人皆许其能。既乃失怙而家计甚切,母独命学陶朱术,翁因顺志北上,据先人遗资,经营二十载,家遂丰盈。”另如常万达之子、常氏十世常怀愉八十“寿序”中称“今初而课读,颖异非常,长而经商,辛苦备至。至于奇迹廛市,更有可法者,林风沐雨,以炼精神,握算持筹,以广智略。其深藏若虚也,有良贸风;其亿及屡中也,有端木风。持义如崇山,杖信如介石,虽古之陶朱不让焉。”又如常万达曾孙、常氏十二世常怿“墓志铭”中,也有“随父服贾张垣,凡筹划经营实左右之”。常氏十三世常维丰“墓志铭”也写道:“君性明敏,事宜张驰,一经裁决,立即决焉,每任一人,皆精明强干,以放生理日盛,富甲一乡。”

郭氏家谱,入 朝 国 成 延 ,唯 金 照 祖 德,红 玉 显 宗 荣,如 绍 传 世 吉,付 桂 振 佳 生。

郭姓的由来:

1、出自夏、商时代郭支z与郭崇的后代。据《姓氏考略》记载:"夏有郭支,见《抱朴子》。商有郭崇,见《三一经》,此郭氏之始。"看来,郭姓早在我国四千多年以前的夏朝就有了。

2、以居处为氏。拒《风俗通》上记载:"氏于居者,城、郭、园、池是也。"郭,字义为外城,即因住在城外,而以郭为氏。在我国大多数的姓氏起源中,这种现象是比较少的。

3、来自炎黄,出自姬姓,古代"郭"与"虢"两字相通,郭氏即为虢氏,为黄帝姬姓后裔。周武王时封文王弟虢叔(一说虢仲)于西虢,虢仲(一说虢叔)于东虢。周平王时,郑武公功灭郐和东虢,建立郑国,都今河南新郑,此时平王也不得不认可,并名正言顺地将虢叔之地分封给郑武公。周平王的作法引起了诸侯王的不满。

于是,位于南方的楚国,从楚庄王时起不断发动对周的战争,兼并了周围许多国家。被分封给郑国的虢叔之地就是其中之一。周平王不得不将东虢叔的裔孙序封于阳曲作为补救。由此,号曰"虢公"。因虢、郭音同,又称"郭公",其后代遂有郭氏。

西虢,亦称成虢,在西周灭亡之后,也向东迁移,建都上阳,史称南虢。后被晋国所灭。西虢东迁时,还有虢国支族留居原地,史称小虢。后被秦所灭。这些虢国的后代,均以郭为姓。

4、出自冒姓或改姓。如后梁有成纳,后冒姓郭氏;后晋有郭金海,本突厥人,改姓汉姓;后周太祖郭威,本常氏子,幼随母适郭氏,故改姓郭。

扩展资料:

郭氏族谱,汾阳王郭子仪的后裔,主要分支:

1、九子东大郭分:

定远西南九子东大郭,发脉于江西瓦西坝,约在明末清初,始祖郭道迁于现在东大郭居住地。至今约340年左右,人口在2000人以上。

始祖郭道,二世祖天光,三世郭涛,四世祖永贵,均葬在杨马村马家家西庄南500米处的小南山和庄北小山上。在清朝中期,本分支备份较乱,由秀才郭春棠为首立了二十八个字辈,使九子东大郭、永康北郭、吴圩西郭统一辈分。

早年本地连年灾荒,一部分人携带郭氏家谱前往舒城境内,落居某山洼,历城山洼郭(此族谱没记录)。

1962年冬,本氏祭祖上坟,当时根据各家所存牌位,重新修订,但已经不完全了,后在文革期间全部损失。居原地的叫东大郭;迁往吴圩西的叫南郭(现在叫吴圩西郭);迁往永康南的叫北郭。

2、九子西大郭分支:

九子西大郭,发脉于江西瓦西坝,约在明末清初,郭正乡公和妻侯氏迁居九子西大郭,该村500米处有祖墓,谱中列有十八房。

3、二龙郭分支:

二龙(郭李童)郭氏,发脉于江苏句容,后于清末从肥东向导乡小郭村迁到此,始迁者一人名讳无法追远,现其坟墓仍存于郭李童村民聚居处西南角,称“老祖坟”,二龙(徐湖)郭氏,亦发脉江苏句容于清末从肥东向导乡郭吴迁到此,始迁者名讳无法追远,现其坟墓仍存于郭吴村。

4、天河郭分支:

天河郭发脉于山西太原,约清朝中期郭氏兄弟数人迁居天河,定居在上、下郭。后因修水库,下郭搬迁分散居住。谱中列为上郭中份、上郭东份、上郭西份和下郭份。其中上郭中份子嗣尤众。始祖墓坐落于现上郭。

5、西卅店金山郭分支:

原籍山东新泰县(现在的泰安市)郭庄,于清末郭方清迁至定远西卅店金山郭。

6、严桥郭分支:

祖籍何地,无法追远。

7、张桥大路郭分支:

发脉江西瓦西坝。约在明末清初郭氏兄弟两人(名讳不详)和表弟迁居现在的大路郭,兄弟两人仅长兄生有五男,朱氏无后裔。现在大路郭有三座始祖墓,谱中列有六房。

明朝常遇春_常遇春家谱介绍

  常遇春(1330年—1369年),字伯仁,号燕衡,南直隶凤阳府怀远县(今安徽省蚌埠市怀远县)人,元末红巾军杰出将领,明朝开国名将。下面是我...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