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杀吕伯奢文言文

栏目:资讯发布:2023-11-06浏览:2收藏

曹操杀吕伯奢文言文,第1张

1 曹操误杀吕伯奢全文

且说曹操逃出城外,飞奔谯郡。路经中牟县,为守关军士所获,擒见县令。操言:“我

是客商,覆姓皇甫。”县令熟视曹操,沉吟半晌,乃曰:“吾前在洛阳求官时,曾认得汝是

曹操,如何隐讳!且把来监下,明日解去京师请赏。”把关军士赐以酒食而去。至夜分,县

令唤亲随人暗地取出曹操,直至后院中审究;问曰:“我闻丞相待汝不薄,何故自取其

祸?”操曰:“燕雀安知鸿鹄志哉!汝既拿住我,便当解去请赏。何必多问!”县令屏退左

右,谓操曰:“汝休小觑我。我非俗吏,奈未遇其主耳。”操曰:“吾祖宗世食汉禄,若不

思报国,与禽兽何异?吾屈身事卓者,欲乘间图之,为国除害耳。今事不成,乃天意也!”

县令曰:“孟德此行,将欲何往?”操曰:“吾将归乡里,发矫诏,召天下诸侯兴兵共诛董

卓:吾之愿也。”县令闻言,乃亲释其缚,扶之上坐,再拜曰:“公真天下忠义之士也!”

曹操亦拜,问县令姓名。县令曰:“吾姓陈,名宫,字公台。老母妻子,皆在东郡。今感公

忠义,愿弃一官,从公而逃。”操甚喜。是夜陈宫收拾盘费,与曹操更衣易服,各背剑一

口,乘马投故乡来。

行了三日,至成皋地方,天色向晚。操以鞭指林深处谓宫曰:“此间有一人姓吕,名伯

奢,是吾父结义弟兄;就往问家中消息,觅一宿,如何?”宫曰:“最好。”二人至庄前下

马,入见伯奢。奢曰:“我闻朝廷遍行文书,捉汝甚急,汝父已避陈留去了。汝如何得至

此?”操告以前事,曰:“若非陈县令,已粉骨碎身矣。”伯奢拜陈宫曰:“小侄若非使

君,曹氏灭门矣。使君宽怀安坐,今晚便可下榻草舍。”说罢,即起身入内。良久乃出,谓

陈宫曰:“老夫家无好酒,容往西村沽一樽来相待。”言讫,匆匆上驴而去。

操与宫坐久,忽闻庄后有磨刀之声。操曰:“吕伯奢非吾至亲,此去可疑,当窃听

之。”二人潜步入草堂后,但闻人语曰:“缚而杀之,何如?”操曰:“是矣!今若不先下

手,必遭擒获。”遂与宫拔剑直入,不问男女,皆杀之,一连杀死八口。搜至厨下,却见缚

一猪欲杀。宫曰:“孟德心多,误杀好人矣!”急出庄上马而行。行不到二里,只见伯奢驴

鞍前鞒悬酒二瓶,手携果菜而来,叫曰:“贤侄与使君何故便去?”操曰:“被罪之人,不

敢久住。”伯奢曰:“吾已分付家人宰一猪相款,贤侄、使君何憎一宿?速请转骑。”操不

顾,策马便行。行不数步,忽拔剑复回,叫伯奢曰:“此来者何人?”伯奢回头看时,操挥

剑砍伯奢于驴下。宫大惊曰:“适才误耳,今何为也?”操曰:“伯奢到家,见杀死多人,

安肯干休?若率众来追,必遭其祸矣。”宫曰:“知而故杀,大不义也!”操曰:“宁教我

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陈宫默然。

当夜,行数里,月明中敲开客店门投宿。喂饱了马,曹操先睡。陈宫寻思:“我将谓曹

操是好人,弃官跟他;原来是个狼心之徒!今日留之,必为后患。”便欲拔剑来杀曹操。正

是:设心狠毒非良士,操卓原来一路人。

2 曹操杀吕伯奢的经过

曹操刺杀董卓事败逃跑,途中经过他父亲的结义兄弟吕伯奢住处,吕伯奢留曹操住一晚,当夜,吕伯奢出去买酒,吩咐家人杀猪来款待曹操。

曹操半夜听到磨刀声,并听到吕家人说“先绑了再杀”。曹操生疑,以为吕伯奢要加害于他。

于是持刀冲出,将吕全家杀光!后看到厨房里绑着一头猪准备宰杀,才知道误杀好人。曹操离开吕家,途中碰见吕伯奢买酒回来,吕伯奢说已经吩咐家人杀猪设酒来款待曹操,为何这么快就要走了。

没想到曹操竟然举刀将吕伯奢杀掉。同行的陈宫怪他非常没有义气。

曹操说,宁可我辜负了天下的人,也不能让天下人辜负我。陈宫愕然。

于是 陈宫就去投靠了张绣。

3 曹操献刀或曹操错杀吕伯奢的概括或译文,都有更好急需人教版高中

一日,曹操从王司徒处借来宝刀一口,藏刀来到相府,走入小阁,见董卓坐在床上,义子吕布侍立于一侧董卓问“孟德今天为何来得这么晚?”曹操说:“我的马走不快,所以迟了”董卓听后,命吕布选一匹西凉好马送给曹操,吕布出去了曹操心想:“老贼该死”想刺他,又怕董卓力大,没敢妄动,只好站在一旁等待机会董卓身体肥胖,不能久坐,不一会,即侧身而卧曹操见他躺下,急抽刀欲刺,董卓从铜镜内看见曹操抽刀,转身急问:“孟德你要干什么?”这时吕布也牵马回来了,曹操急忙说:“我得了一口宝刀,想要献给相国”董卓接刀一看,长足盈尺,锋利无比,果然是一口宝刀董卓引曹操出阁看马,曹操谢道:“愿借马一试” 曹操牵着马出了相府,快马加鞭往东南疾去吕布对董卓说:“曹操好象有行刺之举”董卓有些醒悟,于是派人去追此时曹操已经飞马奔出东门,逃得无影无踪了。

4 曹操错杀吕伯奢

曹操逃至中牟被擒。

由于县令陈宫不满董卓行径,也是曹操好友,毅然离职与曹操共谋大业。这天,他们共同来到成臬,当地人民向来不服 号令,地主吕伯奢亦是曹操父亲的结拜兄弟。

吕伯奢见曹操来到,高兴得很,让曹操一行先住下,吩咐家人准备伙食。曹操躺在床上休息,忽然曹操听到外面传来磨刀的声音,怀疑吕伯奢想暗杀他,于是他拔刀出屋,见人就杀,吕伯奢也在慌乱中被杀。

杀完后,他们来到厨房,地上有一只绑得紧紧的猪,这才明白原来吕伯奢是要杀猪款待他们。事已至此,他们不得不离开成皋,另谋出路。

5 简述三国演义曹操杀吕伯奢经过

但是,根据史实记载,曹操杀吕伯奢其实并不存在。

一、《魏书》的记载: 太祖(曹操)以卓终必覆败,遂不就拜,逃归乡里。从数骑过故人成皋吕伯奢;伯奢不在,其子与宾客共劫太祖,取马及物,太祖手刃击杀数人。

意思是说,曹操为了躲避董卓的追杀,与随从路过吕伯奢家,吕伯奢不在家,他的儿子伙同宾客**曹操的马和物品,曹操才下手杀了人。二、《世语》的记载: 太祖过伯奢。

伯奢出行,五子皆在,备宾主礼。太祖自以背卓命,疑其图己,手剑夜杀八人而去。

三、孙盛《杂记》的记载: 太祖闻其食器声,以为图己,遂夜杀之。既而凄怆曰:“宁我负人,毋人负我!”遂行。

综合以上三种史书的记载可以概括为两种说法:一是曹操在吕家杀人是因为吕伯奢的儿子劫夺了他的马匹和财物,曹操正当防卫并无过错。但此说难以成立,因为,曹操路过吕伯奢家的时候,有很多随从,吕伯奢即使有五个儿子加上宾客,也不敢轻易对曹操一群人动手。

二是吕家对曹操待以上宾,好酒好菜相待,曹操却因疑心太重而杀人。此说也难以服众,曹操在亡命之中,吕伯奢又是他父亲的结义兄弟,曹操没有任何理由滥杀无辜。

如果是怕吕伯奢“报警”,就没有必要投宿吕家,再说,那个时候又没有“网上追逃”“AAAA级通缉令”,杀人不是更留下踪迹吗。所以,无论哪种说法正确,都绝没有杀吕伯奢一说,因为吕伯奢不在家。

《三国志》根本就没有相关记载,而且,曹操与陈宫投宿吕伯奢家纯粹是子虚乌有,是小说的虚构。(来源网络) 由此我们可以推断《三国演义》中曹操杀吕伯奢是采用《世语》和《杂记》的资料改编而成,再加上作者尊刘抑曹思想作祟,便导演了曹操残忍的杀害善良好客的吕伯奢及其一家八口的情节,从而塑造了曹操奸恶的形象。

一部《三国演义》使曹操蒙冤近2000年,曹操真的成了历史上最冤屈的人,他若在天有灵,不知作何感想。 不过曹操似乎早有预料,故作《短歌行》曰: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 ···· 《三国演义》写曹操刺杀董卓不成,单骑逃出洛阳,飞奔谯郡,路经中牟县时被擒,县令陈宫慕曹操忠义,乃弃官与之一起逃亡。

两人行至成皋,投曹父故人吕伯奢家中求宿,受到热情款待,吕伯奢并亲往西村沽酒,然曹操闻堂后有磨刀之声,疑其图己,遂与陈宫将吕家八人全部杀死,其实吕家磨刀只是为了杀猪款客。操与陈宫无法,只好逃走,途中与沽酒而归的吕伯奢相遇,曹操害怕暴露真相,干脆连吕伯奢也杀了。

陈宫惊问其故,操曰:"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罗贯中还赋诗两句诗作为对这件事的评语:"设心狠毒非良士,操卓原是一路人。"曹操作为极端利己主义者的形象由此形成。

其实,这件事的真实性是颇存疑问的,当然这并不是说此事出于罗贯中凭空编造,事实上,曹操杀吕伯奢一事在史书中还是有其雏形的。 《三国志·魏志·武帝纪》称"董卓表太祖为骁骑校尉,欲与计事。

太祖乃变易姓名,间行东归。"在这段话的下面,裴松之援引了三种材料,现开列如下: ①《魏书》云:"太祖以卓终必复败,遂不就拜,逃归乡里,从数骑过故人成皋吕伯奢,伯奢不在,其子与宾客共动太祖,取马及物,太祖手刃击杀数人。

" ②《世说新语》云:"太祖过伯奢,伯奢出行,五子皆在,备宾主礼,太祖自以背卓命,疑其图己,手剑夜杀八人而去。" ③孔盛《杂记》云:"太祖闻其食器声,以为图己,遂夜杀之,既而凄怆曰:宁我负人,无人负我,遂行"。

陈寿在《三国志》本文中未提及此事,显然是并不相信。至于曹操路经中牟县被擒事,虽有类似记载,但并未指明该县令便是陈宫,更没有写下县令与曹操一起逃亡的情节。

罗贯中所写的曹操杀吕伯奢一事,显而易见是从孙盛《杂记》中演化得来的。 其实,裴松之援引的三种资料,思想倾向并不一致。

其中《魏书》的记载对曹操最为有利,它所写"太祖手刃击杀数人"完全是正当防卫,无可指责;《世语》则把曹操"夜杀八人"的行为归结为误杀,实质上仍然是对曹操有利;相比之下,《杂记》中的描述对曹操来说是最不利的,孙盛为人"好奇情多,而不知言之伤理",他的著作很多地方并不能当信史来看待,但即使孙盛,也用了"凄怆"这个词,并且承认这只是误杀。另外,这三种资料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强调吕伯奢本人并没有被杀,而《演义》中情况正相反,罗贯中强调的恰恰是吕伯奢本人也被杀了。

从《三国演义》所写吕伯奢一事的内容来看,罗贯中肯定详细地研读过裴注引用的三种资料,并作过归纳。因为他写吕伯奢家的地点成皋显然是从《魏书》得来,曹操的杀人数目八人则是从《世语》得来,而曹操的两句话则是从《杂记》中演化得来。

但以上这三种资料均以误杀为前题,并未提及吕伯奢本人,罗贯中可能认为这样写还足以表现曹操的"邪恶",于是才把吕伯奢也列入被杀者的名单,做了第九位"冤鬼"。 仔细考察三书所述吕伯奢之事,发现都不太合乎情理。

《魏书》说:"伯奢不在,其子与宾客共劫太祖,取马及物"。这恐怕。

6 曹操杀吕伯奢一家的情节

1、疑点重重的吕伯奢之死

《三国演义》写曹操刺杀董卓不成,单骑逃出洛阳,飞奔谯郡,路经中牟县时被擒,县令陈宫慕曹操忠义,乃弃官与之一起逃亡。两人行至成皋,投曹父故人吕伯奢家中求宿,受到热情款待,吕伯奢并亲往西村沽酒,然曹操闻堂后有磨刀之声,疑其图己,遂与陈宫将吕家八人全部杀死,其实吕家磨刀只是为了杀猪款客。操与陈宫无法,只好逃走,途中与沽酒而归的吕伯奢相遇,曹操害怕暴露真相,干脆连吕伯奢也杀了。陈宫惊问其故,操曰:"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罗贯中还赋诗两句诗作为对这件事的评语:"设心狠毒非良士,操卓原是一路人。"曹操作为极端利己主义者的形象由此形成。

其实,这件事的真实性是颇存疑问的,当然这并不是说此事出于罗贯中凭空编造,事实上,曹操杀吕伯奢一事在史书中还是有其雏形的。

《三国志·魏志·武帝纪》称"董卓表太祖为骁骑校尉,欲与计事。太祖乃变易姓名,间行东归。"在这段话的下面,裴松之援引了三种材料,现开列如下:

①《魏书》云:"太祖以卓终必复败,遂不就拜,逃归乡里,从数骑过故人成皋吕伯奢,伯奢不在,其子与宾客共动太祖,取马及物,太祖手刃击杀数人。"

②《世说新语》云:"太祖过伯奢,伯奢出行,五子皆在,备宾主礼,太祖自以背卓命,疑其图己,手剑夜杀八人而去。"

③孔盛《杂记》云:"太祖闻其食器声,以为图己,遂夜杀之,既而凄怆曰:宁我负人,无人负我,遂行"。

陈寿在《三国志》本文中未提及此事,显然是并不相信。至于曹操路经中牟县被擒事,虽有类似记载,但并未指明该县令便是陈宫,更没有写下县令与曹操一起逃亡的情节。罗贯中所写的曹操杀吕伯奢一事,显而易见是从孙盛《杂记》中演化得来的。

其实,裴松之援引的三种资料,思想倾向并不一致。其中《魏书》的记载对曹操最为有利,它所写"太祖手刃击杀数人"完全是正当防卫,无可指责;《世语》则把曹操"夜杀八人"的行为归结为误杀,实质上仍然是对曹操有利;相比之下,《杂记》中的描述对曹操来说是最不利的,孙盛为人"好奇情多,而不知言之伤理",他的著作很多地方并不能当信史来看待,但即使孙盛,也用了"凄怆"这个词,并且承认这只是误杀。另外,这三种资料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强调吕伯奢本人并没有被杀,而《演义》中情况正相反,罗贯中强调的恰恰是吕伯奢本人也被杀了。

从《三国演义》所写吕伯奢一事的内容来看,罗贯中肯定详细地研读过裴注引用的三种资料,并作过归纳。因为他写吕伯奢家的地点成皋显然是从《魏书》得来,曹操的杀人数目八人则是从《世语》得来,而曹操的两句话则是从《杂记》中演化得来。但以上这三种资料均以误杀为前题,并未提及吕伯奢本人,罗贯中可能认为这样写还足以表现曹操的"邪恶",于是才把吕伯奢也列入被杀者的名单,做了第九位"冤鬼"。

仔细考察三书所述吕伯奢之事,发现都不太合乎情理。《魏书》说:"伯奢不在,其子与宾客共劫太祖,取马及物"。这恐怕不合情理,因曹操仓促逃出洛阳,随身不可能多带财物,即便他携有钱帛,但也有从骑数人相伴,冒然以力抢劫,不一定就能成功,何况吕伯奢乃曹父故人,其子与宾客共劫一事,在情理上也很难说得过去。《世语》中写曹操"自以背卓命,疑其图已,手剑夜杀八人而去"则未免过份简单,它把曹操写成一个疑神疑鬼,患得患失的无能之辈,也与其形象不相符。

至于孙盛《杂记》里的记载,漏洞就更多了。它写曹操以食器之声杀人,显得十分幼稚,而且即使曹操说过"宁我负人,无人负我"这样的话,也不可能让别人听见,那时可没人给曹操写起居注。因而"宁我负人,无人负我"应该是孙盛的话,而不是曹操的话。

7 曹操杀吕伯奢这段是正史吗

曹操在离开董卓返回乡里的途中经过吕伯奢家,因怀疑吕伯奢家人将要谋害自己而杀死吕伯奢的家人。明代罗贯中在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将这段历史进行了加工,也成为小说中曹操名言“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的出处。

《魏书》讲吕伯奢是曹操的老朋友,曹操从董卓逃亡时和几个人骑马去找吕伯奢,刚好吕伯奢不在,结果吕伯奢的儿子和宾客共谋抢劫曹操一行人,结果曹操反击杀了数人。这算正当防卫,没什么不仁可言。

扩展资料

曹操故人。曹操因刺杀 董卓不成而逃离洛阳,途中被 陈宫所救,共同来到吕伯奢家,吕伯奢吩咐家人杀猪款待二人,自己前往西村买酒;但曹操却误以为家人的磨刀声是要杀死自己,于是尽杀吕氏家人。

离开吕家后遇见买酒归来的吕伯奢,曹操因担心吕伯奢将告发自己,于是挥剑砍死吕伯奢;陈宫因此责备曹操大不义,曹操却回答“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陈宫因此认定曹操是不义之人,于是离他而去。

不是,三国志上没有记载。

《杂记》记载:太祖闻其食器声,以为图己,遂夜杀之。既而凄怆曰:“宁我负人,毋人负我!”

白话译文:曹操听到食器的声音,怀疑吕伯奢一家要害死自己,于是连夜杀人,最后发现时误杀,这样才非常凄怆地说“宁我负人,毋人负我”。三国演义就是从这儿得来的情节还原,但没有说杀过吕伯奢本人。吕伯奢此人三国志并无记载。

扩展资料

《三国志》里根本就没有出现过吕伯奢这个人物。

曹操是个才华盖世的奸雄,不管在军事上还是文学上他在三国时期都称得上是独一无二的,其全面性更是无人可比。在整个中国历史上与他才华成就并驾齐驱的人也很难找得到。

在罗贯中的《三国演义》中有关原文就是根据王沈著《魏书》、郭颁著《世说新语》和孙盛著的《异同杂说》所记的史实而写的,只是为了更好看,他加了一段曹操杀吕伯奢家人后在逃跑途中遇到吕伯奢打酒回来,把他也一起杀了。

于是曹操狰狞的面目被渲染得活龙活现,从此数百年间无法在世人心目中消除。

参考资料:

-吕伯奢

  1 徐州之战中的滥杀问题

  汉献帝初平四年(公元193年)冬,曹操为报父仇,发起徐州之役,这又引起了历史上争论不休的另一个问题,即曹操的滥杀问题。《三国演义》写曹操进攻徐州,大军所到之处,杀戮人民,发掘坟墓,干了很多坏事,并引有四句诗:曹操奸雄世所夸,曾将吕氏杀全家,如今阖户逢人杀,天理循环报不杀,似乎是说曹嵩一家被杀是应该的,可见衔恨之深。然而稽考史料,曹操的杀人问题并不象罗贯中描述的那样严重。

  曹操杀董贵纪一事

  2 杀董贵妃

  此事史书多不载,《资治通鉴》虽记此事,但语气不详,含义模糊。董贵妃其实不一定如《三国演义》所说是董承之妹。裴松之在《三国志·蜀志·先主传》注文中认为:“董承,汉灵帝母董太后之侄,于献帝为丈人,盖古无丈人之名,故谓之舅也。”这就是说,董承的“国舅”之名是因为他乃董太后之侄,而不一定是因为其妹为贵妃才得来的。由此,我怀疑,历史上或许根本没有董贵妃其人。

  3 杖杀伏皇后

  演义描述汉献帝让伏后写信给其父伏完,要他设法除掉曹操,但伏完直至建安十四年死去,并未受取任何行动。建安十九年(公元二一四年)此事暴露,曹操乃派人杀死伏后,其所生二子及兄弟、家族百余人亦同时遇害。在《三国演义》中这件事被大大地夸张了,历史上的伏完接到献帝的书信后并未采取行动,《演义》中却写伏完派穆顺与献帝联络,请求发密诏调吴蜀起兵,不幸被曹操从穆顺头发中搜出书信,伏完、穆顺遂惨遭杀害。

  4、曹操借刀杀祢衡

  此事详情见于《后汉书·文苑传下》。祢衡平原人也,少有才辨,“气尚刚傲,矫时慢物”,孔融荐之于曹操,他却对曹操破口大骂,曹操发怒,对孔融道:“祢衡竖子,孤杀之,犹雀鼠耳,顾此人素有虚名,远近将谓孤不能容之。”遂把祢衡送与刘表,刘表又把他转送给江夏太守黄祖,祖待之亦厚,祢衡却当众辱骂黄祖,祖乃杀之。综上所述,历史上的祢衡只是一个文化小丑,他仗着自己的虚名,随意侮辱别人,而肯定别人不敢动他一根毫毛。曹操看透了他的用意,才把他送给刘表,但刘表也珍惜名声,又把祢衡转送黄祖,祢衡以为黄祖也不敢动他,因而故态复萌,哪料黄祖不吃这一套,于是他的脑袋才搬了家。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祢衡之死,纯粹是他咎由自取,与曹操没有关系,何况曹操把祢衡送给刘表时,“犹以表为宽和爱士,观其能容与否也。”本质上并没有借刀杀人的意思。

  5、孔融之死

  让梨的孔融在中国历史上颇有名气。孔融,山东人,汉末任北海太守,后投靠曹操,建安十三年被杀。融幼年即有异才,及长“岁其高气,志在靖难,而才疏意广,高谈清教,盈溢官曹,辞气清雅,可玩可诵,论事考实,难要悉行。但能张桀网罗,而目理甚疏;造次能得人心,久久亦不愿附也。其所任用,好奇取异,多剽轻小才。”(引自《资治通鉴·汉纪·献帝建安元年》)这就是说孔融为人崇尚清谈,志大才疏,又所用非人,并不是真正的有识之士。鲁迅曾指出,孔融的性情和主张都是相当乘僻的,例如曹操禁酒,本是乱世中节约粮食的正确措施,他却讥笑曹操:“纣以色亡国,今令不禁婚姻。”可见,孔融和祢衡一样,其死都是咎由自取。而《三国演义》中却写孔融反对曹操进攻刘备,长叹曰:“以不仁征伐至仁,安有不败乎?”这话被人告发,才导致孔融遇害,按历史上孔融并未有此语。

曹操杀吕伯奢文言文

1 曹操误杀吕伯奢全文 且说曹操逃出城外,飞奔谯郡。路经中牟县,为守关军士所获,擒见县令。操言:“我 是客商,覆姓皇甫。”县...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