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皇帝排列顺序(加年号)?
秦 (秦代帝王无谥号,以世代作为帝号)
始皇帝 赢氏 讳政
二世皇帝 讳胡亥
汉
太祖高皇帝 刘氏 讳邦
孝惠皇帝 讳盈
太宗孝文皇帝 讳恒
孝景皇帝 讳启
世宗孝武皇帝 讳彻
孝昭皇帝 讳拂陵
中宗孝宣皇帝 讳询
高宗孝元皇帝 讳奭
孝成皇帝 讳骜
孝哀皇帝 讳欣
孝平皇帝 讳衡
世祖光武皇帝 讳秀
显宗孝明皇帝 讳庄
肃宗孝章皇帝 讳炟
孝和皇帝 讳肇
孝殇皇帝 讳隆
恭宗孝安皇帝 讳祜
孝顺皇帝 讳保
孝冲皇帝 讳炳
孝质皇帝 讳缵
孝桓皇帝 讳志
孝灵皇帝 讳宏
弘农王 讳辩
孝愍皇帝 讳协(又谥孝献皇帝)
三国
魏
太祖武皇帝 曹氏 讳操
世祖文皇帝 讳丕
烈祖明皇帝 讳睿
蜀
昭烈皇帝 刘氏 讳备
后主 讳禅(十六国时被汉王刘渊追谥为孝怀皇帝)
吴
武烈皇帝 孙氏 讳坚
大皇帝 讳权
晋
高祖宣皇帝 司马氏 讳懿
景皇帝 讳师
文皇帝 讳昭
武皇帝 讳炎
孝惠皇帝 讳衷
孝怀皇帝 讳炽
孝愍皇帝 讳邺
元皇帝 讳睿
明皇帝 讳绍
显宗成皇帝 讳衍
康皇帝 讳岳
孝宗穆皇帝 讳聃
哀皇帝 讳丕
废帝 讳奕 (无谥号)
太宗简文皇帝 讳昱
孝武皇帝 讳曜
安皇帝 讳德宗
恭皇帝 讳德文
南北朝
宋
高祖武皇帝 刘氏讳裕
少皇帝 讳义符
太祖文皇帝 讳义隆
世祖孝武皇帝 讳骏
前废帝 讳子业 (无谥号)
太宗明皇帝 讳彧
废帝 讳昱 (无谥号)
顺皇帝 讳准
齐
太祖高皇帝 萧氏 讳道成
世祖武皇帝 讳赜
郁林王 讳昭业
海陵恭王 讳昭文
高宗明皇帝 讳鸾
东昏侯 讳宝卷
和皇帝 讳宝融
梁
高祖武皇帝 萧氏 讳衍
太宗简文皇帝 讳纲
世祖孝元皇帝 讳绎
敬皇帝 讳方智
陈
高祖武皇帝 陈氏 讳霸先
世祖文皇帝 讳蒨
废帝 讳伯宗 (无谥号)
高宗孝宣皇帝 讳顼
后主 讳叔宝 (无谥号)
魏
太祖道武皇帝 拓跋氏 讳珪
太宗明元皇帝 讳嗣
世祖太武皇帝 讳焘
高宗文成皇帝 讳浚
显祖献文皇帝 讳弘
高祖孝文皇帝 讳宏
世宗宣武皇帝 讳恪
肃宗孝明皇帝 讳诩
孝庄皇帝 讳子攸
前废帝广陵王 讳恭 (无谥号)
孝静皇帝 讳善见
北齐
齐高祖神武皇帝 高氏 讳欢
世宗文襄皇帝 讳澄
作者: 21817239 2006-5-20 14:31 回复此发言
--------------------------------------------------------------------------------
5 转]中国历代帝王的庙号谥号和尊号
显祖文宣皇帝 讳洋
废帝 讳殷 (无谥号)
孝昭皇帝 讳演
世祖武成皇帝 讳湛
后主 讳纬 (无谥号)
幼主 讳恒 (无谥号)
周
太祖文皇帝 宇文氏 讳泰
孝闵皇帝 讳觉
世宗明皇帝 讳毓
高祖武皇帝 讳邕
宣皇帝 讳赟
静皇帝 讳衍
隋
高祖文皇帝 杨氏 讳坚
炀皇帝 讳广
恭皇帝 讳侑
唐
高祖神尧大圣大光孝皇帝 李氏 讳渊
太宗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 讳世民
文德顺圣皇后 长孙氏
高宗天皇大圣大弘孝皇帝 讳治
则天顺圣皇后 武氏 讳曌
中宗大和圣昭孝皇帝 讳显
睿宗玄真大圣大兴孝皇帝 讳旦
玄宗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 讳隆基
肃宗文明武德大圣大宣孝皇帝 讳亨
代宗睿文孝武皇帝 讳豫
德宗神武孝文皇帝 讳适
顺宗至德大圣大安孝皇帝 讳诵
宪宗圣神章武孝皇帝 讳纯
穆宗睿圣文惠孝皇帝 讳恒
敬宗睿武昭愍孝皇帝 讳湛
文宗元圣昭献孝皇帝 讳昂
武宗至道昭肃孝皇帝 讳炎
宣宗圣武献文孝皇帝 讳忱
懿宗昭圣恭惠孝皇帝 讳漼
僖宗惠圣恭定孝皇帝 讳儇
昭宗圣穆景文孝皇帝 讳晔
哀皇帝 讳柷
五代
梁
太祖神武元圣孝皇帝 朱氏 讳温
末帝 讳友贞 (无谥号)
唐
庄宗光圣神闵孝皇帝 李氏 讳存勖
明宗圣德和武钦孝皇帝 讳嗣源
愍皇帝 讳从厚
晋
高祖圣文章武明德孝皇帝 石氏 讳敬瑭
出皇帝 讳重贵
汉
高祖睿文圣武昭肃孝皇帝 刘氏 讳知远
隐皇帝 讳承佑
周
太祖圣神恭肃文武孝皇帝 郭氏 讳威
世宗睿武孝文皇帝 柴氏 讳荣
十国-南唐
烈祖光文肃武孝高皇帝 李氏 讳昪
元宗明道崇德文宣孝皇帝 讳景
后主 讳煜 (无谥号)
宋
太祖启运立极英武睿文神德圣功至明大孝皇帝 赵氏 讳匡胤
太宗神功圣德文武皇帝 讳炅,初名匡乂,改赐光义
真宗应符稽古神功让德文明武定章圣元孝皇帝 讳恒
仁宗体天法道极功全德神文圣武睿哲明孝皇帝 讳祯
英宗体乾应历隆功盛德宪文肃武睿圣宣孝皇帝 讳曙
神宗绍天法古运德建功英文烈武钦仁圣孝皇帝 讳顼
哲宗宪元继道显德定功钦文睿武齐圣昭孝皇帝 讳煦
徽宗体神合道骏烈逊功圣文仁德宪慈显孝皇帝 讳佶
钦宗恭文顺德仁孝皇帝 讳桓
高宗受命中兴全功至德圣神武文昭仁宪孝皇帝 讳构
孝宗绍统同道冠德昭功哲文神武明圣成孝皇帝 讳慎
光宗循道宪仁明功茂德温文顺武圣哲慈孝皇帝 讳敦
宁宗法天备道纯德茂功仁文哲武圣睿恭孝皇帝 讳扩
理宗建道备德大功复兴烈文仁武圣明安孝皇帝 讳昀
度宗端文明武景孝皇帝 讳祺
瀛国公 显 (无谥号)
建国公 是 (无谥号)
永国公 昺 (无谥号)
辽
太祖大圣大明神烈天皇帝 耶律氏 讳亿 字阿保机
太宗孝武惠文皇帝 讳德光
世宗孝和庄宪皇帝 讳阮
穆宗孝安敬正皇帝 讳璟
景宗孝成康靖皇帝 讳贤
圣宗文武大孝宣皇帝 讳隆绪
兴宗神圣孝章皇帝 讳宗真
道宗孝文皇帝 讳洪基
天祚皇帝 讳延禧
金
始祖懿宪景元皇帝 讳函普
德帝渊穆玄德皇帝 讳乌鲁
安帝和靖庆安皇帝 讳跋海
献祖纯烈定昭皇帝 讳绥可
景祖武惠成襄皇帝 讳乌古乃
世祖神武圣肃皇帝 讳劾里钵
肃宗明睿穆宪皇帝 讳颇剌淑
穆宗章顺孝平皇帝 讳盈歌
康宗献敏恭简皇帝 讳乌雅束
太祖应乾兴运昭德定功仁明庄孝大圣武元皇帝 完颜氏 讳旻,本讳阿骨打
太宗体元应运世德昭功哲惠仁圣文烈皇帝 讳晟
景宣帝 讳宗峻
睿宗立德显仁启圣广运文武简肃皇帝 讳宗尧
熙宗弘基缵武庄靖孝成皇帝 讳亶
废帝海陵庶人亮 字元功 本讳迪古乃
世宗光天兴运文德武功圣明仁孝皇帝 讳雍
作者: 21817239 2006-5-20 14:31 回复此发言
--------------------------------------------------------------------------------
6 转]中国历代帝王的庙号谥号和尊号
显宗体道弘仁英文睿德光孝皇帝 讳允恭
章宗宪天光运仁文义武神圣英孝皇帝 讳璟
宣宗继天兴统述道勤仁英武圣孝皇帝 讳珣
卫绍王 讳永济
哀宗 讳守绪
元
太祖法天启运圣武皇帝 讳铁木真
太宗英文皇帝 讳窝阔台
定宗简平皇帝 讳贵由
宪宗桓肃皇帝 讳蒙哥
世祖圣德神功文武皇帝 讳忽必烈
成宗钦明广孝皇帝 讳铁穆耳
武宗仁惠宣孝皇帝 讳海山
仁宗圣文钦孝皇帝 讳爱育黎拔力八达
英宗睿圣文孝皇帝 讳硕德八剌
泰定皇帝 讳也孙铁木儿
明宗翼献景孝皇帝 讳和世束
文宗圣明元孝皇帝 讳图帖睦尔
宁宗冲圣嗣孝皇帝 讳懿璘质班
顺皇帝 讳妥欢帖睦尔
明
太祖开天行道肇纪立极大圣至神仁文义武俊德成功高皇帝 朱氏 讳元璋
恭闵惠皇帝 讳允炆
成祖启天弘道高明肇运圣武神功纯仁至孝文皇帝 讳棣
仁宗敬天体道纯诚至德弘文钦武章圣达孝昭皇帝 讳高炽
宣宗宪天崇道英明神圣钦文昭武宽仁纯孝章皇帝 讳瞻基
英宗法天立道仁明诚敬昭文宪武至德广孝睿皇帝 讳祁镇
恭仁康定景皇帝 讳祁钰
宪宗继天凝道诚明仁敬崇文肃武宏德圣孝纯皇帝 讳见深
孝宗达天明道纯诚中正圣文神武至仁大德敬皇帝 讳佑堂
武宗承天达道英肃睿哲昭德显功弘文思孝毅皇帝 讳厚照
世宗钦天履道英毅神圣宣文广武洪仁大孝肃皇帝 讳厚熜
穆宗契天隆道渊懿宽仁显文光武纯德弘孝庄皇帝 讳载垕
神宗范天合道哲肃敦简光文章武安仁止孝显皇帝 讳翊钧
熹宗达天阐道敦孝笃友章文襄武靖穆庄勤悊皇帝 讳由校
庄烈愍皇帝 讳由检
清
太祖承天广运圣德神功肇纪立极仁孝睿武端毅钦安弘文定业高皇帝 爱新觉罗氏 讳努尔哈齐
太宗应天兴国弘德彰武宽温仁圣睿孝敬敏昭定隆道显功文皇帝 讳皇太极
世祖体天隆运定统建极英睿钦文显武大德弘功至仁纯孝章皇帝 讳福临
圣祖合天弘运文武睿哲恭俭宽裕孝敬诚信功德大成仁皇帝 讳玄烨
世宗敬天昌运建中表正文武英明宽仁信毅睿圣大孝至诚宪皇帝 讳胤禛
高宗法天隆运至诚先觉体元立极敷文奋武钦明孝慈神圣纯皇帝 讳弘历
仁宗受天兴运敷化绥猷崇文经武孝恭勤俭端敏英哲睿皇帝 讳颙琰
宣宗效天符运立中体正至文圣武智勇仁慈俭勤孝敏宽定成皇帝 讳旻宁
文宗协天翊运执中垂谟懋德振武圣孝渊恭端仁宽敏显皇帝 讳奕蟭
穆宗继天开运受中居正保大定功圣智诚孝信敏恭宽毅皇帝 讳载淳
德宗同天崇运大中至正经文纬武仁孝睿智端俭宽勤景皇帝 讳载湉
慈禧端佑康颐昭豫庄诚寿恭钦献崇熙皇太后 叶赫那拉氏
宣统皇帝 讳溥仪(末代皇帝无尊号谥号宣统为年号)
---完---
付:
附:谥号考
民无能名曰神
靖民则法曰皇 化合神者曰皇
德象天地曰帝 德合天者曰帝
仁义所往曰王
立志及觽曰公
执应八方曰侯
赏庆刑威曰君 从之成髃曰君
扬善赋简曰圣 敬宾厚礼曰圣
照临四方曰明 谮诉不行曰明 果虑果远曰明
经纬天地曰文 道德博闻曰文 学勤好问曰文 慈惠爱民曰文 愍民惠礼曰文 赐民爵位曰文
绥柔士民曰德 谏争不威曰德
刚强直理曰武 威强敌德曰武 克定祸乱曰武 刑民克服曰武 夸志多穷曰武
安民立政曰成
渊源流通曰康 温柔好乐曰康 安乐抚民曰康 合民安乐曰康
布德执义曰穆 中情见貌曰穆
容仪恭美曰昭 昭德有劳曰昭 圣闻周达曰昭
治而无眚曰平 执事有制曰平 布纲治纪曰平 克定祸乱曰平
由义而济曰景 耆意大虑曰景 布义行刚曰景
清白守节曰贞 大虑克就曰贞 不隐无屈曰贞
辟土服远曰桓 克敬动民曰桓 辟土兼国曰桓
能思辩觽曰元 行义说民曰元 始建国都曰元 主义行德曰元
日本世系简表
前660~前585,神武天皇
前585~前581,空位
前581~前549,绥靖天皇
前549~前511,安宁天皇
前510~前476,懿德天皇
前476~前475,空位
前475~前393,孝昭天皇
前392~前291,孝安天皇
前290~前215,孝灵天皇
前214~前158,孝元天皇
前158~前98, 开化天皇
前97~前30, 崇神天皇
前29~70, 垂仁天皇
71~130, 景行天皇
131~190,成务天皇
190~191,空位
192~200,仲哀天皇
201~249,神功皇后摄政(可能即卑弥呼女王)
249~270,一兴女天皇
270~310,庆神天皇
310~312,空位
313~399,仁德天皇赞
400~405,履中天皇,苏我、物部氏执政
406~411,反正天皇珍
412~453,允恭天皇济
453~456,安康天皇兴
456~479,雄略天皇武(一说死于489)
480~484,清宁天皇(一说即位于490)
484, 皇女饭清丰听政
485~487,显宗天皇(一说即位于497)
488~498,仁贤天皇(一说即位于505)
498~506,武烈天皇
507~531,继体天皇
531~535,安闲天皇
535~539,宣化天皇
540~571,钦明天皇
572~585,敏达天皇
585~587,用明天皇(587苏我氏灭物部氏,苏我氏独掌大权)
587~592,崇竣天皇
592~628,敏达天皇之后推古女天皇丰御饭炊屋姬尊
593~621,圣德太子摄政
628~641,舒明天皇
642~645,皇极女天皇
645~654,孝德天皇,苏我氏执政结束,建元大化,史称“大化革新”(大化645)
655~661,齐明女天皇(皇极女天皇复位改名)
661~671,天智天皇中大兄,661~668称监国
672, 子弘文天皇大友(白凤672)
673~686,天智天皇弟天武天皇大海人(朱乌686)
687~689,空位
690~697,持统女天皇
697~707,孙文武天皇(大宝701,庆云704)
707~715,元明女天皇(和铜708)710定都奈良,史称“奈良时期”(710~794)
715~724,元正女天皇(灵龟715)720开始使用“日本”国名
724~749,圣武天皇(神龟724、天平729、天平感应749)
749~758,孝谦女天皇(天平胜宝479、天平宝字757)
758~764,淳仁天皇,被废
764~770,称德女天皇(孝廉女上皇复位改名)(天平神护765,神护景云767)
770~781,光仁天皇(宝龟770,天应781)
781~806,恒武天皇(延历782)794迁都平安,史称“平安时期”(794—1191)
806~809,平城天皇(大同806)
809~823,嵯峨天皇
823~833,淳和天皇
833~850,仁明天皇(承和834、嘉祥848)
850~858,文德天皇(仁寿851、天安857)
858~876,清和天皇(贞观859)藤原氏掌权(858~1167)
876~884,阳成天皇(元庆877,仁和885)
884~887,光孝天皇
887~897,宇多天皇(宽平889)
897~930,醍醐天皇(昌泰898、延喜901,延长923)
930~946,朱雀天皇(承平931,天庆938)
946~967,村上天皇(天历947,应和961,康保964)
967~969,冷皇天皇(安和968)
969~984,圆融天皇(天禄970,天延973,贞元976,天元978,永观983)
984~986,花山天皇(宽和985)
986~1011, 一条天皇(永延987、永祚989、正历990、长德995、长保999、宽弘1004)
1011~1016,三条天皇(长和1012)
1016~1036,后一条天皇(宽仁1017、治安1021、万寿1024、长元1028)
1036~1045,后朱雀天皇(长历1037、长久1040、宽德1044)
1045~1068,后冷泉天皇(永承1046、天喜1053、康平1058、治历1065)
1068~1072,后三条天皇(延久1069)让位
1072~1086,白河天皇(成保1074、承历1077、永保1081、应德1084)
1086~1107,堀河天皇(宽治1087、嘉保1094、永长1096、承德1097、康和1099、嘉承1106)
1107~1123,鸟羽天皇(天仁1108、天永1110、永久1113、元永1118、保安1120)
1123~1141,子祟德天皇(天治1124、大治1126、天承1131、长承1132、保延1135、永治1141)
1141~1155,弟近卫天皇(康治1142、天养1144、久安1145、仁平1151、久寿1154)
1155~1158,弟后白河天皇(保元1156)
1158~1165,二条天皇(平治1159、永历1160、应保1161、长宽1163,永万1165)
1165~1168,六条天皇(仁安1166)1167,平氏掌权
1168~1180,高仓天皇(嘉应1169、承安1171、安元1175、治承1177)
1180~1183,子安德天皇(养和1181、寿永1182)
1183~1198,后鸟羽天皇(元历1184、文治1185、建久1190)1185平氏掌权结束,源赖朝掌权建镰仓幕府(1192~1333)
1198~1210,土御门天皇(正治1199、建仁1201、建永1206、承元1207)
1210~1221,顺德天皇(建历1211、建保1213、承久1219)1219镰仓幕府源氏亡,北条氏掌权(1219~1333)1221, 仲恭天皇
1221~1232,后堀河天皇(贞应1222、元仁1224、嘉禄1225、安贞1227、宽喜1229、贞永1232)
1232~1242,四条天皇(天福1233、嘉祯1235、历仁1238、延应1239、仁治1240)
1242~1246,后嵯峨天皇(宽元1243)
1246~1259,后深草天皇(宝治1247、建长1249、康元1256、正嘉1257、正元1259)
1259~1274,弟龟山天皇(文应1260、弘长1261、文永1264)
1274~1287,后宇多天皇(建治1275、弘安1278)
1288~1298,伏见天皇(正应1288、永仁1293)
1298~1301,后伏见天皇(正安1299)
1301~1308,后二条天皇(乾元1302、嘉元1303、德治1306)
1308~1318,花园天皇(延庆1308、正和1312、文保1317)
1318~1339,后醍醐天皇(元应1319、元享1321、正中1324、元德1329、元弘1331、正庆1332、建武1333、延元1336)1333灭北条氏,镰仓幕府终。1336足利尊氏反,另立天皇,遂分南北朝,后醍醐天皇为南朝(1336~1392)
1339~1368,后村上天皇,
1368~1383,长庆天皇(建德1370、文中1372、天授1375、弘和1381)
1383~1392,后龟山天皇(元中1384)退位,以传国神器授北朝,于是分裂57年之局,复归统一
北朝(1336~1392)
1336~1348,后醍醐天皇子光明天皇(建武1336、历应1338)足利尊氏造反所立分裂的天皇,足利尊氏设室町幕府(1338~1348)
1348~1352,崇光天皇(观应1350)
1352~1371,后光严天皇(文和1352、延文1356、康安1361、贞治1362、应安1368)
1371~1382,后圆融天皇(文中1372、永和1375、康历1379、永德1381)
1382~1412,后小松天皇(至德1384、嘉庆1387、康应1389、明德1390、应永1394)1392南朝结束,南北复归统一
1412~1428,称光天皇(正长1428)
1428~1464,后花园天皇(永享1429、嘉吉1441、文安1444、宝德1449、享德1452,康正1455、长禄1457、宽正1460)
1464~1500,后土御门天皇(文正1466、应仁1467、文明1469、长享1487、延德1489、明应1492)1467起史称“战国时期”(1467~1591)
1500~1526,后柏原天皇(文龟1501、永正1504、大永1521)
1526~1557,后奈良天皇(享禄1528、天文1532、弘治1555)
1557~1586,正亲町天皇(永禄1558、元龟1570、天正1573)1573足利氏亡,室町幕府终,织田信长掌权(1573~1582),丰臣(羽柴)秀吉掌权(1585~1598),结束混乱
1586~1611,后阳成天皇(文禄1592、庆长1596)1603德川家康掌权,建江户幕府(1603~1867)
1630~1643,明正女天皇
1643~1654,后光明天皇(正保1644、庆安1648、承应1652)
1654~1663,后西天皇(明历1655、万治1658、宽文1661)
1663~1687,灵元天皇(延宝1673、天和1681、贞亨1684)
1687~1709,东山天皇(元禄1688、宝永1704)
1709~1735,中御门天皇(正德1711、享保1716)
1735~1747,樱町天皇(文元1736、宽保1741、延享1744)
1747~1762,桃园天皇(享历1747、宽延1748、宝历1751)
1762~1770,后樱町女天皇智子(明和1764)
1770~1779,后桃园天皇(安永1772)
1779~1817,光格天皇(天明1781、宽政1789、享和1801、文化1804)
1817~1846,仁孝天皇(文政1818、天保1830、弘化1844)
1846~1867,孝明天皇(嘉永1848、安政1854、万延1860、文久1861、元治1864、庆应1865)
1867~1912,明治天皇睦仁(明治1868)1868征灭幕府,维新成功,天皇亲政,1868迁都江户改称东京,定国名为“大日本帝国”1910吞并朝鲜
1912~1926,大正天皇(大正1912)
1926~1988,昭和天皇裕仁(昭和1926)1945二战投降,改国名为“日本”,1947实行君主立宪制
1989~, 平成天皇明仁(平成1989)
天师世系 姓名 帝 号 赐封年代 封号与赠号 备注
第
1
代
天
师 张道陵 唐玄宗唐僖宗宋神宗宋徽宗宋理宗元成宗明思宗 天宝七年
中和四年
熙宁元年
大观二年
嘉熙三年
元贞元年
崇祯年间 封太师
封三天扶教大法师
加封三天扶教辅元大法师
封正一靖应真君
封三天扶教辅元大法师-靖应真君
加封正一冲元神化静应显佑真君
加赠六合无穷高明上帝 东汉光武帝建武十年生,明帝时中举,任四川江州令,和帝时来龙虎山炼丹,顺帝赴四川创建道教,桓帝时在青城山飞升,年123岁,道教称为祖天师。
2 张衡 元武宗 至大元年 赠正一嗣师太清演教妙道真君 陵长子,156年袭教在阳平山飞升,世称嗣天师
3 张鲁 汉献帝元武宗 建安廿年
至大元年 曹操拜鲁为镇南将军封阆中侯
赠正一系师太清昭化广德真君 衡长子,以政教合一,雄据巴蜀三十余年葬邺城,世称系师
4 张盛 汉献帝
元顺帝 建安廿年
至正十三年 曹操封奉车都尉散侍朗加都亭侯
赠清微显教弘德真君 鲁三子,汉末迁居龙虎山创龙虎正一道
5 张昭成 元顺帝 至正十三年 赠清微广教弘德真君 盛长子,居龙虎山,年119岁
6 张椒 元顺帝 至正十三年 赠清微广教弘德真君 昭长子,居龙虎山,年百余岁
7 张回 元顺帝 至正十三年 赠玉清辅教弘济真君 椒长子,居龙虎山,年百余岁
8 张迥 元顺帝 至正十三年 赠玉清应化冲静真君 回之子,居龙虎山,年90岁
9 张符 元顺帝 至正十三年 赠玉清赞化崇妙真君 迥之子,居龙虎山,年93岁
10 张子祥 元顺帝 至正十三年 赠上清玄妙大虚真君 符之子,居龙虎山,年120岁
11 张通玄 元顺帝 至正十三年 敕赠上清玄冲和真君 子实之子,居龙虎山,年97岁
12 张恒 元顺帝 至正十三年 敕赠上清玄德太和真君 通玄之子,居龙虎山,年98岁
13 张光 元顺帝 至正十三年 敕赠太玄至德广妙真君 恒之子,居龙虎山,年104岁
14 张慈正 元顺帝 至正十三年 敕赠太玄上德紫虚真君 光长子,修道于圣井山,年百余岁
15 张高 元顺帝 至正十三年 敕赠太玄崇德玄化真君 兹正长子,居龙虎山,年90岁
16 张应韶 元顺帝 至正十三年 敕赠洞虚演道冲素真君 高长子,居龙虎山,年99岁
17 张颐 元顺帝 至正十三年 敕赠洞虚阐教孚佑真君 应昭长子,居龙虎山,年87岁
18 张士元 元顺帝 至正十三年 敕赠洞虚明道赞运真君 颐之子,居龙虎山,年92岁
19 张修 元顺帝 至正十三年 敕赠冲玄翊化昭庆真君 士元长子,居龙虎山,年95岁
20 张谌 元顺帝 至正十三年 敕赠冲玄洞真孚德真君 修长子,居龙虎山,唐武宗赐建真仙观
21 张秉一 元顺帝 至正十三年 敕赠守玄紫极昭化真君 谌长子,居龙虎山,建天师庙,年92岁
22 张善 元顺帝 至正十三年 敕赠清虚崇应孚惠真君 秉一长子,居龙虎山,年87岁
23 张季文 元顺帝 至正十三年 敕赠清虚妙道辅国真君 善长子,居龙虎山,年87岁
24 张正随 宋真宗元顺帝 大中祥符五年
至正十三年 赐号真静先生
敕赠清虚文教妙济真君 季文之子,居龙虎山,宋真宗敕建上清观,年87岁
25 张干曜 宋仁宗元顺帝 天圣八年
至正十三年 赐号澄素先生
敕赠崇普济湛寂真君 正随长子,居龙虎山,年85岁,葬耳口乡曹家源
26 张嗣宗 宋仁宗
元顺帝 至和二年
至正十三年 赐号虚白先生
赠崇真普化妙司真君 干曜长子,续建上清观,善吐纳
27 张象中 元顺帝 至正十三年 敕赠崇真通惠紫玄真君 嗣宗长子,居圣井山,年81岁,其孙张宪为武状元
28 张敦复 宋神宗
元顺帝 熙宁元年
至正十三年 追封葆光先生
敕赠太极无为演道真君 象中长子,年53岁,无嗣,弟敦厚之子景端过继
29 张景瑞 宋徽宗
元顺帝 大观二年
至正十三年 追封葆真先生
敕赠太极清虚慈济真君 敦复侄子,年52岁,无嗣,叔敦信嫡张继先过继
30 张继先 宋徽宗
元武帝
元顺帝 崇宁四年
至大元年
至正十三年 赐号虚靖先生
敕封虚靖玄通弘悟真君
敕赠虚靖玄通弘悟真君 景端长侄,9岁嗣教,13岁应诏赴阙敕建上清正一宫、天师府、演法观,年36岁,葬安徽天庆观,终生不娶,无子,着《虚靖语录》七卷
31 张时修 元顺帝 至正十三年 敕赠正一弘化明悟真君 敦直长子,继先叔父
32 张守真 宋孝宗元顺帝 干道六年
至正十三年 赐号正应先生
敕赠崇虚光妙正应真君 时修长子
33 张景渊 元顺帝 至正十三年 敕赠崇真太道真君 守真长子,葬上清吕家源
34 张庆先 元顺帝 至正十三年 敕赠崇虚真妙光化真君 景渊长子,好酒,宴坐而化
35 张可大 宋理宗
元世祖 嘉熙三年
至元廿八年 赐号观妙先生,提举三山符篆
敕赠通玄应化观妙真君 守真次子,主领龙虎宫,葬瑞订观,丞相江万里撰碑文
36 张宗演 元世祖
元世祖
元成宗 至元十三年
至元十四年
元贞元年 赐封嗣汉天师
敕授冲和真人掌江南道教事
赠演道灵应冲和玄静真君 可大次子,官居二品,书颂而化
37 张与棣 元世祖 至元廿八年 授体玄弘道广教真人,领江南道教事 宗演长子
38 张与材 元成宗
元成宗
元武宗 元贞二年
大德八年
至大元年 授凝神广道真人,领江南道教事
加授正一教主,兼领三山符篆
授金紫光禄大夫留国公,赐金印、视一品 宗演次子,官居一品,善书画,遗颂而化,葬金溪鸣阳山
39 张嗣成 元仁宗泰定帝元顺帝
明太祖 延佑四年
泰定二年
至元三年
洪武三年 授太玄辅化应道大真人,主领三山符篆,掌管江南道教事
加授正一教主,知集贤院道教事
特制加封知集贤院事,追赠正一教主,崇道大真人 与材长子,化为舟中,工书画,尤善画龙,画作有《庐山图》传世
40 张嗣德 元顺帝 至正十三年 授太乙明教大真人,主领三山符篆,掌管三山道教事 与材次子,能书画,微疾而化,生前在杭州铸“上清宫铜钟”传世
41 张正言 元顺帝 至正十三年 授正一嗣教弘文广教大真人,主领三山符篆掌江南道教事 嗣德长子,微疾而化
42 张正常 明太祖
明太祖 洪武元年
洪武五年 授正一教主护国阐祖大真人,主领道教事给银印,视二品加赐永掌天下道教事 嗣成长子,敕建大真人府,撰《天师世家》一卷,微疾而化
43 张宇初 明太祖
明太祖 洪武十三年
永乐四年 授正一嗣教阐祖光范大真人,奉旨编修《道藏》 正常长子,人称列仙之儒,撰《龙虎山志》10卷,《岘泉集》12卷,历代天师的佼佼者
44 张宇清 明成祖明宣宗 永乐八年
宣德元年 授正一嗣教光祖演道大真人,主领道教事
加封正一嗣教静洞元大真人 正常次子,善书画,敕管武当山,中秋集欢,雷击而化,着有《西壁文集》
45 张懋丞 明宣宗
明英宗 宣德四年
正统六年 封正一嗣教演法大真人
加封正一嗣教弘化妙应大真人,主领道教事 正常三子,娶王侯刘基侄女为妻
46 张元吉 明英宗
明太宗明宪宗 正统十年
景泰六年
成化三年 授正一嗣教崇法真人,主领道教事
授正一嗣教洞译音大真人,赐尚方宝剑授正一嗣教妙应大真人,掌天下道教事 懋丞之孙,善画符,居一品,但品行不端,死后葬本里播基湾
47 张原庆 明宪宗 成化十三年 授正一嗣教保和守道大真人 元吉之子,娶国公朱仪之女为妻,葬金溪长生观
48 张彦頨 明孝宗明世宗 弘治十四年
嘉靖五年 授正一嗣教丞先弘道大零点人
授正一嗣教葆光大真人,掌天下道教事 原庆长子,娶王侯柳文之女为妻,建上清宫、真人府和正一观,善诗文,葬弋阳迭山书院
49 张永绪 明世宗
明世宗 嘉靖廿八年
嘉靖三十年 授正一嗣教崇道大真人
赐伯爵祭服 彦羽页长子,10岁袭教,善剑术
50 张国祥 明神宗明神宗 万历五年
万历三十五年 袭教赐玉印金冠带及“真人府”、“宗传”匾额
奉旨撰《续道藏》,授正一嗣教阐元大真人,掌天下道教事,加增太子少保 永绪堂侄,娶驸马谢公之女为妻,补写《天师世家》,辑《龙虎山志》三卷,编《续道藏》等书,葬金溪明阳桥
51 张显庸 明熹宗明思宗
清圣祖 天启六年
崇贞元年
康熙四十二年 封正一嗣教清素大真人掌天下道教事
加赠太子少保
追赠光禄大夫 国祥长子,着《三教同涂论》、《金丹辩惑论》、《浴梧诗集》等书
52 张应京 清世祖
清世祖
清圣祖 顺治六年
顺治八年
康熙四十二年 命袭职掌理道篆,给一品印
授正一嗣教大真人掌天下道教事
追赠光禄大夫 显庸长子,郡主朱氏封为一品夫人
53 张洪任 清圣祖 康熙四十二年 追赠光禄大夫,到颜氏封一品夫人 应京长子,葬金溪朱坊
54 张继宗 清圣祖
清圣祖
清圣祖 康熙二十年
康熙三十五年
康熙四十二年 授正一嗣教大真人,赐书上清宫匾
赐乾坤玉剑
授光禄大夫 葬洪任长子,筱岭背南山
55 张锡麟 清世宗清世宗 雍正元年
雍正五年 授光禄大夫,妻韩氏封为一品夫人,奉诏入觐,病故于杭州,娄近恒请旨由庆麟署理大真人事 继宗长子,年29岁
署理真人 张庆麟张昭麟 清世宗
清世宗 雍正九年
雍正十三年 命署理大真人,协修上清宫命署理大真人,授光禄大夫 锡麟二弟
锡麟三弟
56 张遇隆 清高宗清高宗
清高宗 乾隆七年
乾隆十七年
乾隆三十六年 奉旨随叔父昭麟入觐,袭爵赐书“演教宗传”牌匾
左都御史梅毂成劾降为五品
追通议大夫 锡麟之子,1740年,娄近恒撰《龙虎山志》16卷
57 张存义 清高宗 乾隆四十一年 袭爵由五品晋三品,赐老子绣像,授通议大夫 遇隆之子,年28岁,无嗣,以堂未能起隆袭教
58 张起隆 清高宗
清高宗
清高宗
清仁宗
清穆宗 乾隆三十九年
乾隆四十五年
乾隆五十年
嘉庆~同治 任河南开封布政使(县丞级)
奉旨袭教、授通议大夫
重修宗谱
赠通议大夫 锡麟继子,葬正一观
59 张钰 清仁宗
清德宗 嘉庆年间
光绪三十年 整修上清宫、天师府、正一观,追赠光禄大夫 起隆之子,葬南极观
60 张培源 清穆宗
清德宗 同治十一年
光绪三十年 钰长子,曾在乡里督办团练,葬于南极观
61 张仁政 清穆宗
清德宗
清德宗 同治元年
光绪十六年
光绪三十年 培源之子,光绪年间赴川省祖,葬于青城山
62 张元旭 清德宗 光绪三十年
民国三年
民国八年 仁政长子,中国民国道教总会发起人。于上海羽化,葬杨家山
63 张恩溥 民国十三年
民国三十七年 元旭长子,善画符,民国三十八年二月去台湾,民国五十八年十二月二十五日羽化于台北,因其子张允贤在民国四十三年逝世,由堂侄张源先承袭代理掌教。
64 张源先 恩溥堂侄 1971年起执掌天师教职。于2008年10月17日(农历九月十九日)在南投县草屯镇羽化,享年78岁。
孝懿皇后萧文寿,南朝宋武帝刘裕的继母,刘翘的第二任妻子。出身兰陵,父亲萧卓为洮阳令。她与刘翘生长沙景王刘道怜、临川烈武王刘道规。刘裕的母亲赵安宗产后即死,刘裕多年是由继母养育。义熙七年,拜萧氏为豫章公太夫人,后来刘裕为宋公、宋王时,萧氏又加称宋太妃、宋太后的称号。南朝宋初年,尊她为皇太后,住在宣训宫。刘裕为帝时年纪已老,依然每天朝见继母,从无虚漏。宋少帝即位,再加崇曰太皇太后,同年在显阳殿去世,谥号为孝懿皇后,虚岁八十一。因刘裕遗旨:“太后百岁后不须祔葬”,遂在兴宁陵别开一圹,礼仪一遵往式。
有谁知道苗氏家谱 我想知道我是什么辈分 10分 欲木之茂者,必先固其根本;欲家族之兴旺者,必续补其族谱我苗氏先祖苗公讳畅为我苗氏族人恭称为始世祖始世祖自大清康熙年间由苗庄寺迁徙至泌阳西北八里安居,建庄曰苗楼买鲁姓三个庄土地四十余顷,至第五世,分拆而居长门居苗楼、小苗庄,次门居居老苗庄等处,至仿相传十五世左右,三百二十余年,繁衍族人一千五百余口,二百余户。因年深日久,原宗谱字辈将尽,后人起名随无谱可依,更恐后世子孙,族大分离,各地而居,来往不便、宗牌混乱、老少颠称、不成体统。因经各村众族人协商公议重修家谱。我族十一世有一人,名苗中宪,字法章,年逾八旬,愿劳重修、增补其家谱,以为后世子孙永远字牌就纹,不乱顺序,今人记载,明证流芳。
前单传四世,自 金含天庆 四辈,后续 忠恕立基 典常致用 八辈,本次重修续增 瑞增露润 恭厚仁义 春广潮俊 经纬泉周 一十六辈。止在公元二零零四年三月。
公元二零零一年,农历己巳年三月十二日清明节,我苗氏公议通过:立碑唱戏、续家族谱书、增续字辈。执事人员名单如左(原文为竖排文字):
编辑:中宪 鉴证:中章 恕敏 管帐:中方 现金:新坡 出纳:立贵 经手:恕川 恕刚 恕珍 新禄 基明 远祖始于春畅时期。春秋时期,公元前五四七年,在若敖之乱中,楚国大夫伯芬因罪被杀,其子贲皇逃到晋国后,受到晋国的优待,受封于苗邑(今河南济源县西),
贲皇的子孙后代就以封地名为姓。苗姓是楚国王族的后代,因此,苗姓起源于楚国王族之姓。苗姓起源于芈姓。发展和演变:苗姓在浙江东阳郡发展成望族,世称东阳望。现今苗姓大都分布在河南山东两地优以河南省台前县候庙镇苗口村人气较旺!后人有1000余人
跪求 苗 姓家谱 苗姓――姓氏起源(聚集地、家谱、历史名人) 苗姓――姓氏起源(聚集地、家谱、历史名人) 姓氏起源 远祖始于春秋时期。春秋时期,公元前五四七年,在若敖之乱中,楚国大夫伯芬因罪被杀,其子贲皇逃到晋国后,受到晋国的优待,受封于苗邑(今河南济源县西),
贲皇的子孙后代就以封地名为姓。苗姓是楚国王族的后代,因此,苗姓起源于楚国王族之姓。苗姓起源于芈姓。发展和演变:苗姓在浙江东阳郡发展成望族,世称东阳望。现今苗姓大都分布在河南山东两地优以河南省台前县候庙镇苗口村人气较旺!后人有1000余人。 郡望:东阳 历史名人 苗晋卿,字元辅,潞州壶关人。擢进士第,累迁吏部郎中,知选事。久之,进侍郎。天宝二载,较书判,以御史中丞张倚之子为第一,议者不平。帝御花萼楼覆实,持纸终日,笔不下,人谓之曳白。坐贬安康太守,俄充河北采访使。肃宗召赴行在,拜左相。广德中,以太保致仕。永泰初卒,谥懿献。诗一首。
苗 发:唐代壶关人。擅长写诗,与卢纶,吉中孚,司空暑,钱起等九人齐名,合称大历十大才子。
苗姓家谱永字辈和顺字辈谁大 寻根溯源苗姓来源有三:1、出自芈姓。据《通志・氏族略》、《元和姓纂》及《风俗通》等所载,春秋时楚若敖之孙、楚大夫伯棼以罪诛,其子贲皇奔晋,食采于苗(故城在今河南济源西),其后以邑为氏。2、据《姓氏五书注》所载,相传上古有名医曰苗父,苗姓当始于此。3、出自他族或他族改姓而来。百济(朝鲜古国)大姓有苗姓;清满洲人姓,世居沈阳;拉祜族黑苦聪人阿沙普氏,汉姓为苗;今满、彝、畲、蒙古、 尔、东乡、回等民族均有此姓。
得姓始祖
苗贲皇。楚国公族,伯棼(又名斗越椒)之子。伯棼为楚国大夫,素怀不臣之心,后趁楚庄王问鼎中原之机,发动兵变,但不久即被诛杀。贲皇恐祸及己,遂亡命晋国。晋待他礼遇有加,并令其食采于苗地。后晋楚交恶,在鄢陵大战,时楚军势大,晋军将士均怀恐惧之心,贲皇使献计于晋君,告之楚之精兵俱在中军,可先击左右两军,然后乘胜合攻中军,定可一举击溃楚军。晋君纳之,大败楚军。是故史传楚材晋用之佳话。因贲皇食采于苗,后世子孙便以邑为氏,称苗姓,并尊贲皇为其得姓始祖。
传统家谱的编修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电子家谱,修谱方便、查询便捷、上谱及时、资料完整、修改自如、携带方便、流传久远。-百姓通谱
苗氏家谱 苗氏家谱集锦
济源市苗氏宗谱序
轩辕黄帝登天坛祭天战蚩尤《济源县志》开篇即是。赐子苗龙择太行径塞龙发脉中定居循祭盛传民间。“黄帝之子二十五人,得姓者十四人”龙在其数成为帝王人物的专用名称华夏民族的图腾。人为苗氏、土为苗地、庄为苗邑 、政为苗亭。自汉桑钦《水经》和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溴水出原山勋掌谷”见书后、苗地苗邑渐隐,一勋掌叫响怀府八县。 亲批资治通鉴,见169――陈纪三:起召阳协洽晋柔兆,阉茂凡四年,世祖问皇帝下,齐诏书空斛律光督步骑二万,筑勋掌城于轵关仍筑长城二百里,置十二戍。勋掌殷称国,周作邑,秦汉置亭,北齐筑城,唐宋元明清设镇,共和国建乡扎区,始终保持着一方小都邑的行政建制权利体系,是晋封贲皇食邑于苗以地为姓的所在地。其他书说与此不吻合的外错原因,是清修《济源县志卷二古迹九》勋掌城在县西北二十五里、一作勋掌、魏高欢筑以御西魏《济源县志卷未识余四》“武成帝河清二年四月,斛都率步骑二万筑勋掌城于轵关《今封门口》西”等失误所致,卷二方向对,人错。卷末方向错,人对。勋掌远在轵关东北四十里,别书对苗亭据志引用自然不准确。《通志氏族略》记苗出自芈姓。《姓氏五书注》载上古有名医曰苗父、苗姓当出于此。满洲百济国《古朝鲜》等少数民族译音姓苗炎黄昆季,人和根同。这就是“苗姓三源”。查《康熙字典》“苗古文宀目木 ,又姓《晋语》苗棼皇晋大夫”。汉许慎《说文解字》无古 字及其注。说明古 字系苗氏元祖初用字,远在汉前,秦统一文字后改用标准苗字使用至今。考贲皇生于春秋末,东周弱,五伯征的时代。系黄帝后、颛顼支,重黎脉,祝融族、陆终妻鬼方女所生六子,季连半姓,传至鬻熊,博学有道,周文王、武王俱师之遂以熊为氏。周封熊绎国楚子爵都丹阳。五传熊渠,僭周称王、又八传至熊仪。是为若敖开始姓斗,斗熊半昭、屈、景同为楚王室公族大姓。若敖娶陨子之女生斗伯比。比亦婚陨女生长子斗谷於菟,表字子文。三楚称子文为最大贤者。次子斗越椒,字伯棼,文子斗班,字子扬,父子、侄叔三代为令尹。班子克黄字子仪。椒子贲皇,因父蒸野漳,筮狙庄王中原问鼎南归,兵败竟陵清河桥被罪族,避祸奔晋。鄢陵等役,楚材晋用功著,晋封大夫,食于苗,更姓苗贲皇。贲皇逝后晋遭“六卿擅权”三家分晋而失国,贲皇官秩家牍随之失考。成为苗氏从战国到唐宋的空断代,形成了豫济勋掌老根苗,晋长治上党郡望苗。鲁定陶济阴郡望苗,越金华东阳郡望苗,四大支系和堂号。
在济源勋掌老根苗的世居地有中国苗姓最大的祠堂,坐落在勋掌城南大街中段,座南向北,东西长五十米,南北宽四十米,占地面积2000平方米。祠前照壁溴水,石狮进为上舞台下阙门,天井院池,甬道正祠配房,厢房等群房建筑。正祠内供中祖苗全的神位、巨匾、楹联、圆碑、方碣、石香炉等蕴藏着丰厚的民间氏族庙堂文化,用无声的文字图物叙说苗氏家历史。
老根苗重农耕,繁人口,八代不闻朝政,至元发奋仕途。苗全、苗立、苗畅一门三大夫。畅子世荣元大都(今北京)佐巡警院使。同治徽州路总管府事 骑尉。苗道一、元代济源名观龙翔宫道士。苗大本明代人,苗畅子、世荣弟,洪武四年探花勒兵部郎中。苗琚、世荣子、世袭骁骑尉。苗森、邑乡贤达,够买山场创修金炉顶庙宇、勋掌田守忠真人修炼登仙遂成。济源名胜至今。苗天印清代人,顺治时任彰德卫千总。苗尔嗣,清代北樊人,顺治丙戌科举人《怀庆府志》编校。苗永魁清代蓼坞人,太学生,例赠承德邦,祠堂立石志德。苗大文,字宏郁,清代蓼坞人,任清河北道清书明吏事授登仕郎。同治四年授承德郎。苗亮采,清代人,乾隆46年府学贡。苗同文,清代人,同>>
“苗”在中国姓氏排第几 排第48
赵 钱 孙 李 周 吴 郑 王 冯 陈 褚 卫 蒋 沈 韩 杨
朱鸡秦 尤 许 何 吕 施 张 孔 曹 严 华 金 魏 陶 姜
戚 谢 邹 喻 柏 水 窦 章 云 苏 潘 葛 奚 范 彭 郎
鲁 韦 昌 马 苗 凤 花 方 俞 任 袁 柳 酆 鲍 史 唐
费 廉 岑 薛 雷 贺 倪 汤 滕 殷 罗 毕 郝 邬 安 常
乐 于 时 傅 皮 卞 齐 康 伍 余 元 卜 顾 孟 平 黄
和 穆 萧 尹 姚 邵 湛 汪 祁 毛 禹 狄 米 贝 明 臧
计 伏 成 戴 谈 宋 茅 庞 熊 纪 舒 屈 项 祝 董 梁
杜 阮 蓝 闵 席 季 麻 强 贾 路 娄 危 江 童 颜 郭
苗姓含字辈起名 最好听的男孩名字及1000个好听的女孩的名字___(珍藏版)! 好听的男孩名字 致远 (出自诸葛亮的《诫子书》:“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俊驰(出自成语:俊才星驰) 雨泽 (恩惠像雨一样多) 烨磊 (光明磊落) 晟睿(“晟”是光明、兴盛的意思,读shèng;“睿”是智慧的意思) 天佑(生来就有上天庇佑的孩子) 文昊(昊的字意是:广大无边) 修洁(修:形容身材修长高大,洁:整洁) 黎昕 (黎:黎明 昕:明亮的样子 ) 远航(好男儿,就放他去远航吧) 旭尧 (旭:旭日 尧:上古时期的贤明君主,后泛指圣人 ) 鸿涛 (鸿:旺盛,兴盛 ) 伟祺 (伟:伟大 祺 :吉祥 ) 荣轩 (轩:气度不凡 ) 越泽 (泽:广博的水源) 浩宇 (胸怀犹如宇宙,浩瀚无穷) 瑾瑜 (出自成语握瑾怀瑜,比喻拥有美好的品德) 皓轩 (意为:光明磊落,气宇轩昂) 擎苍 (顶天立地,男儿本色)(出自宋代诗人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左牵黄,右擎苍…”) 擎宇(意思同上) 志泽 (泽:广域的水源 ) 子轩 (轩:气度不凡 ) 睿渊 (睿智;学识渊博) 弘文 (弘扬;文:文学家) 哲瀚 (拥有广大的学问) 雨泽 (恩惠) 楷瑞 (楷:楷模;瑞:吉祥) 建辉 (建造辉煌成就) 晋鹏( 晋:进也,本义,上进 鹏:比喻前程远大 ) 天磊 (磊:众石累积 ) 绍辉( 绍:继承 辉:光辉 ) 泽洋 (广阔的海洋 ) 鑫磊 (鑫:财富 ) 鹏煊 (煊:光明,读xuānn ) 昊强 (昊:苍天,苍穹 ) 伟宸 (宸:古代君王的代称 ) 博超 (博:博大 超:超越 ) 君浩 (君:君子 浩:浩大 ) 子骞 (骞:高举,飞起 ) 鹏涛 (鹏:比喻气势雄伟 ) 炎彬 (炎:燃烧 彬:形容文雅 ) 鹤轩 (鹤:闲云野鹤 轩:气度不凡 ) 越彬 (彬:形容文雅 ) 风华 (风华正茂 ) 靖琪 (靖:平安 琪:美玉 ) 明辉 (辉:光明 ) 伟诚 (伟:伟大 诚:诚实 ) 明轩 (轩:气度不凡 ) 健柏((柏:松柏,是长寿的象征。“健柏”就是健康长寿的意思) 修杰(修:形容身材修长高大) 志泽 (泽:广域的水源 ) 弘文 (弘扬,文:文学家) 峻熙 (峻:高大威猛;熙:前途一片光明) 嘉懿 (嘉:美好;懿:美好) 煜城 (照耀城市) 懿轩 (懿:美好;轩:气宇轩昂) 烨伟 (烨:光耀) 苑博 (博:博学) 伟泽 (伟:伟大 泽:广域的水源) 熠彤 (熠:光耀 彤:红色) 鸿煊 (鸿:大也 煊:光明) 博涛 (博:博学) 烨霖 (烨:光明) 烨华 (烨:光耀) 煜祺 (煜:照耀 祺:吉祥) 智宸 (智:智慧 宸:古代君王的代称) 正豪 (豪:豪气) 昊然 (昊:苍天,苍穹) 明杰 (明智,杰出) 立诚 (诚:诚实) 立轩 (轩:气度不凡) 立辉 (辉:辉煌) 峻熙 (峻:高大威猛;熙:前途一片光明) 弘文 (弘扬;文:文学家) 熠彤 熠:光耀 彤:红色 鸿煊 鸿:大也 煊:光明 烨霖 烨:光明 哲瀚 (拥有广大的学问) 鑫鹏 鑫:财富 鹏:比喻气势雄伟 昊天 思聪 展鹏 笑愚 志强 炫明 雪松 思源 智渊 思淼 晓啸 天宇 浩然 文轩 鹭洋 振家 乐驹 晓博 文博 昊焱 立果 金鑫 锦程 嘉熙 鹏飞 子默 思远 浩轩 语堂 聪健 好听的女孩的名字 梦琪、之桃、慕青、尔岚、初夏、沛菡、傲珊、曼文、乐菱、惜文、香寒、新柔、语蓉、海安、夜蓉、涵柏、水桃、醉蓝、语琴、从彤、傲晴、语兰、又菱、碧彤、元霜、怜梦、紫寒、妙彤、曼易、南莲、紫翠、雨寒、易烟、如萱、若南、寻真、晓亦、向珊、慕灵、以蕊、映易>>
苗字在百家姓中排第几 [2]百家姓 赵钱孙李 周吴郑王 冯陈褚卫 蒋沈韩杨 朱秦尤许 何吕施张 孔曹严华 金魏陶姜 戚谢邹喻 柏水窦章 云苏潘葛 奚范彭郎 鲁韦昌马 苗凤花方 俞任袁柳 酆鲍史唐 费廉岑薛 雷贺倪汤 滕殷罗毕 郝邬安常 乐于时傅 皮卞齐康 伍余元卜 顾孟平黄 和穆萧尹 姚邵湛汪 祁毛禹狄 米贝明臧 计伏成戴 谈宋茅庞 熊纪舒屈 项祝董梁 杜阮蓝闵 席季麻强 贾路娄危 江童颜郭 梅盛林刁 钟徐邱骆 高夏蔡田 樊胡凌霍 虞万支柯 昝管卢莫 经房裘缪 干解应宗 丁宣贲邓 郁单杭洪 包诸左石 崔吉钮龚 程嵇邢滑 裴陆荣翁 荀羊於惠 甄曲家封 芮羿储靳 汲邴糜松 井段富巫 乌焦巴弓 牧隗山谷 车侯宓蓬 全郗班仰 秋仲伊宫 宁仇栾暴 甘钭厉戎 祖武符刘 景詹束龙 叶幸司韶 郜黎蓟薄 印宿白怀 蒲台从鄂 索咸籍赖 卓蔺屠蒙 池乔阴郁 胥能苍双闻莘党翟 谭贡劳逄 姬申扶堵 冉宰郦雍 却璩桑桂 濮牛寿通 边扈燕冀 郏浦尚农 温别庄晏 柴瞿阎充 慕连茹习 宦艾鱼容 向古易慎 戈廖庚终 暨居衡步 都耿满弘 匡国文寇 广禄阙东 殴殳沃利 蔚越夔隆 师巩厍聂 晁勾敖融 冷訾辛阚 那简饶空 曾毋沙乜 养鞠须丰 巢关蒯相 查后荆红 游竺权逯 盖益桓公 万俟司马 上官欧阳 夏侯诸葛 闻人东方 赫连皇甫 尉迟公羊 澹台公冶 宗政濮阳 淳于单于 太叔申屠 公孙仲孙 轩辕令狐 钟离宇文 长孙慕容 鲜于闾丘 司徒司空 亓官司寇 仉督子车 颛孙端木 巫马公西 漆雕乐正 壤驷公良 拓拔夹谷 宰父谷粱 晋楚闫法 汝鄢涂钦 段干百里 东郭南门 呼延归海 羊舌微生 岳帅缑亢 况后有琴 梁丘左丘 东门西门 商牟佘佴 伯赏南宫 墨哈谯笪 年爱阳佟 卯
苗姓的其他信息 苗姓在宋版百家姓排行53,人口较少,但人才辈出。春秋时期楚国公族贲皇后裔,姓氏数千年传承一脉,流向清晰。天下苗氏皆出济源,渊源单一;七刘八张十二王,天下无二苗,血统纯净。全国均有分布,相对分布较多的省为河南、山东、山西、河北、浙江、安徽、江苏、四川、广西、湖南等,约占全国人口的007%,约有110万人。
“苗父”一说为衍生出来的衍文。去之。“按照《史记》里中庶子的说法,苗父是一个‘上古为医者’……”,查史记记载为“俞跗”,并非“苗父”;《韩诗外传》中庶子言有“弟父”和“逾跗”两个神医,无苗父;《淮南子》里有“扁鹊、俞附”,无苗父;《说苑》有“俞”,无苗父……。
查《史记》中庶子所言者为“俞跗”,并非“苗父”;《韩诗外传》中庶子所言有“弟父”和“逾跗”两个神医,无“苗父”;《淮南子》里有“扁鹊、俞附”,无“苗父”;《说苑》有“俞”,无苗父。所以苗父之说为个别用心险恶之人附会之谈。
所以汉族苗姓是唯一的只有一个祖先的纯净的姓!!!!!!!!!
首先那个上古时代根本不可能以第一个字苗作为姓,其次历史上根本没有这个人,再次也没听哪个汉族苗姓族人说祖先是苗父。。。。
只听说苗贲父,苗贲父就是苗贲皇!!!!
最重要的是提出苗姓祖先为苗父的那本所谓的《姓氏五书注》根本是本假书,以讹传讹,根本本就是胡编乱凑的。可笑的是还拿来当引经据典的!!
汉族苗姓只有一个祖先。那就是苗贲皇,DNA也能证明!!!!
所以大家以后见到汉族苗姓族人,都可以称兄道弟,都可以论资排辈,都是一个祖先!!!!
姓氏苗的由来 苗姓来源有三:1、出自芈姓。据《通志・氏族略》、《元和姓纂》及《风俗通》等所载,春秋时楚若敖之孙、楚大夫伯棼以罪诛,其子贲皇奔晋,食采于苗(故城在今河南济源西),其后以邑为氏。2、据《姓氏五书注》所载,相传上古有名医曰苗父,苗姓当始于此。3、出自他族或他族改姓而来。百济(朝鲜古国)大姓有苗姓;清满洲人姓,世居沈阳;拉祜族黑苦聪人阿沙普氏,汉姓为苗;今满、彝、畲、蒙古、 尔、东乡、回等民族均有此姓。
得姓始祖编辑本段苗贲皇。楚国公族,伯棼(又名斗越椒)之子。伯棼为楚国大夫,素怀不臣之心,后趁楚庄王问鼎中原之机,发动兵变,但不久即被诛杀。贲皇恐祸及己,遂亡命晋国。晋待他礼遇有加,并令其食采于苗地。后晋楚交恶,在鄢陵大战,时楚军势大,晋军将士均怀恐惧之心,贲皇使献计于晋君,告之楚之精兵俱在中军,可先击左右两军,然后乘胜合攻中军,定可一举击溃楚军。晋君纳之,大败楚军。是故史传楚材晋用之佳话。因贲皇食采于苗,后世子孙便以邑为氏,称苗姓,并尊贲皇为其得姓始祖。
苗姓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个古老姓氏。
公元前11世纪,西周建国后,封黄帝的后裔熊绎为楚王。传16世到庄王。楚庄王九年(前605年),任楚国令尹的若敖氏反叛,很快被楚王扑灭,若敖氏族子贲皇害怕被杀逃亡到了晋国。晋成公封贲皇为大夫,食苗邑。贲皇到苗邑后,很快把苗邑治理得井井有条,受到当地民众的爱戴。依照当时习俗,子孙以邑为氏,尊称贲皇为苗氏始祖。
苗邑在今河南济源市西部。太行山八陉之一的轵关陉,就在它的北边,相距只有几公里。据史料记载,苗邑在商代是一个小国。马世之《中原古国历史与文化》说:苗国于周初灭亡,成为周的苗邑。春秋时期,苗邑属晋,其后成为楚人贲皇的采邑,故而《路史・国名纪三》云,“苗,贲皇邑,河内轵县(今属济源)有苗亭”。《古今姓氏书辨证》说:“(楚若敖曾孙)越椒,字伯棼,以罪诛。其子贲皇奔晋,晋侯使食苗邑,为大夫,以苗为氏,其地河南轵县苗亭是也。”近几年,经济源市姓氏文化研究会初步考证,济源市封门口骸7公里的苗王寨(属大峪镇)一带,可能就是古苗邑遗址。
上述是苗姓的主要来源。除此以外,还有一些其他支派。如传说上古时候,有位神医叫苗父,人称“古医鼻祖”,其后代也姓苗,得姓时间要早于苗贲皇,但史无记载。我国少数民族如苗、回、满、蒙古、朝鲜、 尔等民族,也有苗姓。
二
苗姓产生后,经过长期的繁衍生息,其子孙先后北越王屋、太行等山,南渡黄河、长江等水,走向了祖国的四面八方。
周安王二十六年(前376年),晋国被魏、韩、赵三国瓜分。晋亡后,苗邑先属韩国,后“在周显王十年(前359年),魏与韩交换部分土地,取得轵道”(见《济源市志》),苗邑又属魏国。在这种形势下,苗邑人民为了生计,都纷纷出走,其中有一支向北过轵关,迁徙到了山西潞州(今长治市)。其中熊轼一支迁潞后,世代繁衍,人丁兴旺,分迁今长治、壶关、长子、平顺等地。据说壶关县北皇村,原名叫贲皇村,因为“贲”和“北”音较接近,后来就演化成北皇村了
苗姓的历史来历 苗
1、历史来源:远祖始苗智杰于春秋时期。春秋时期,公元前五四七年,在若敖之乱中,楚国大夫伯芬因罪被杀,其子贲皇逃到晋国后,受到晋国的优待,受封于苗邑(今河南济源县西),
贲皇的子孙后代就以封地名为姓。苗姓是楚国王族的后代,因此,苗姓起源于楚国王族之姓。苗姓起源于芈姓。发展和演变:苗姓在浙江东阳郡发展成望族,世称东阳望。现今苗姓大都分布在河南山东两地优以河南省台前县候庙镇苗口村人气较旺!后人有1000余人。
2、郡望:东阳
3、历史名人
苗晋卿,字元辅,潞州壶关人。擢进士第,累迁吏部郎中,知选事。久之,进侍郎。天宝二载,较书判,以御史中丞张倚之子为第一,议者不平。帝御花萼楼覆实,持纸终日,笔不下,人谓之曳白。坐贬安康太守,俄充河北采访使。肃宗召赴行在,拜左相。广德中,以太保致仕。永泰初卒,谥懿献。诗一首。
苗发:唐代壶关人。擅长写诗,与卢纶,吉中孚,司空暑,钱起等九人齐名,合称大历十大才子。
刘姓字辈排行:
仅以山东为例
山东曹县刘氏字辈:“祖世士慎作云丹明先宗克宫尚地方王永继存生学修超贵远德鸿通宝长建思怀忠敬化效维在祥”。
山东刘墉后裔字辈:“英九廷文国德世宗永长春瑞祥云照成志玉保恩”。
山东禹城伦镇齐与华店范庄刘氏字辈:“鸿吉泉守安祥培凯青龙门”。
山东清河刘氏字辈:“土火金水木克嘉承恩广”。
山东刘邦二哥刘仲后裔字辈:“世金体学广”。
山东密县刘家庄刘氏字辈:“同德文自尚孚庭世丙东益善丛仁政存中治国荣广有祥源照长功志庆成品方禄振胜义种福荫龙”。
山东日照东关刘氏字辈:“允世惟贤嘉祥兆应振志勋名龙廷吉庆”。
山东日照南湖花峡峪、涛酪刘家湾、秦楼刘东楼刘氏字辈:“云世为贤加祥兆”。
山东日照高兴镇刘家尧王刘氏字辈:“云世为贤加祥兆”。
山东长清小刘庄刘氏字辈:“安生书业广传家心田良润玉得乃达名远义路长”。
山东东阿刘氏字辈:“道昌恒光利吉业”。
山东东营垦利刘氏字辈:“文延永荣……”
山东乐陵中街道办事处五里岔村刘氏字辈:“裕登敦尚崇隆”。
山东滕州刘氏字辈:“茂朝开学新”。
山东巨野刘海村刘氏字辈:“思孔文世宗家元方朝德继子照宪祥庆繁毓美惠教学同衍善光明熙来瑞乃法传永昌景其登高贵”。
山东平阴刘氏字辈:“家声传纪广”。
山东平邑刘氏字辈:“世国民成士泽”。
山东平度张舍镇刘氏字辈:“兆文永甲辉鸿田景元多”。
山东牟平刘氏字辈:“清家继传德合教永远明一朝来复本”。
山东阳谷刘氏字辈:“世福金兆保守存”。
山东阳谷刘氏字辈:“景广金明玉晓东昭峻翔谱科咏洪治登高朝秋罡荣纪书盛礼魁阁居青长”。
山东阳谷刘华育村刘氏字辈:“玉明金广景文”。
山东即墨刘室刘氏字辈:“人思敦本一志同方”。
山东即墨店集刘家河北刘氏字辈:“文章可殿元德乃泽成宗”。
山东吴定府海丰杨家桥刘家庄刘氏字辈:“凤文显树玉”。
山东汶上刘氏字辈:“天则(子)万年青仁义礼智信君德宽永刚”。
山东沂水刘氏字辈:“德建方树基诚存斯延龄若克传宗志丕振乃家声”。
山东沂源刘氏字辈:“宗月厚乃长元本京(敬)慕九”。
山东苍山下村乡埠阳村刘氏字辈:“思宗厚(后)瑞贵永春”。
山东乳山下刘家村东门里刘氏字辈:“一文梁珍芝春同富贵昌”。
山东乳山下刘家村西门里刘氏字辈:“一文梁思庆庭新东方高卫宾”。
山东兖州刘氏字辈:“茂开庆……”
山东曹县刘寨刘氏字辈:“闻汉良彦静源兆本玉泥荣升俊道崇世传宪效锡建守克永志作君广宗起同贵相进敏培恭传俭义”。
山东招远大秦家镇黑顶于家村刘氏字辈:“范万训宗丰”。
山东昌乐红河镇黑峪子村刘氏字辈:“泮峰枚廷德春晓增光振”。
山东昌邑刘氏字辈:“起瑞大卓可升永先世德克”。
山东枣庄山亭区驳山头村刘氏字辈:“培振宜德兴忠厚传家远”。
山东枣庄峄城区底阁镇侯庄村刘氏字辈:“乐开邦世向冠成举名德”。
山东郓城刘氏字辈:“章学海(或清)兴丙性康崇仁师泰昌”。
山东青州谭坊镇刘君台村刘氏字辈:“来万成子玉(善)祥(广)永(守)君(洪)”。
山东青州刘家庄刘氏字辈:“古永宗□延兴天庆长存恩惠继世克昌文明维国德义春芳”。
山东青岛刘氏一支字辈:“金运永耀堂”。
山东青岛刘氏一支字辈:“基洪方尚在”。
山东青岛刘氏一支字辈:“清明世界德法尧舜”。
山东青岛崂山北宅凉泉村刘氏字辈:“中得承延。
山东青岛胶南王戈庄刘氏字辈:“锡洪桂春(焕)文”。
山东青岛胶南刘氏字辈:“绪玉瑞(德)金(墨)润荣”。
山东鱼台蒲鞭堂(蒲编堂)刘氏字辈:“士金体学广德茂照九荣庆范传先志瑞钰柯玲珑”。
山东临沂临沭白旄刘氏字辈:“遵汝家矩曰厚乃长敦本务实衍启聿望持全清伦德培允章立纲保乾万年恒昌”。
山东临沂刘氏一支字辈:“学士修得益”。
山东临沂刘氏一支字辈:“宝鼎先云同克瑞文振纪庆曜红松林政治家生永传经事业长”。
山东临沂郯城刘氏字辈:“开新超洪……”
山东临朐刘氏字辈:“邦春成连天忠孝世学先”。
山东威海崮山镇岭西村刘氏字辈:“秉守维忠孝仁贤善继先安居存俭让立业本恭谦育子勤为贵兴家德做田兆基培永远福寿克常连”。
山东威海刘氏一支字辈:“充德玉昌新增”。
山东威海刘氏一支字辈:“成孟其桂兰发胜”。
山东济宁刘氏一支字辈:“兆木洪德培玉传明”。
山东济宁刘氏一支字辈:“树文井现照玉传”。
山东济阳刘氏字辈:“殿化善锡佩承庆纪传兴”。
山东济阳曲堤刘氏字辈:“□□□九世□天惟秉智大□淑殿化善锡佩承庆纪传兴振献永法祥”。
山东济南济阳刘氏字辈
古代皇帝排列顺序(加年号)?
本文2023-11-06 05:47:45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4196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