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玄宗王兴开创了著名的新世纪作为后人应该如何评价?

栏目:资讯发布:2023-11-06浏览:1收藏

唐玄宗王兴开创了著名的新世纪作为后人应该如何评价?,第1张

唐玄宗执政初期,大力治理国家,社会经济不断发展,出现了封建社会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但是在繁荣的背后,深刻的社会和政治危机也在发展。土地兼并激烈,大量农民逃亡,均田制、官军制、租佃制都濒临崩溃。特别是加强了我们控制下的军事力量,放弃了内地的军备,导致内轻外重,成为安史之乱的深层原因。

杜甫亲身经历了开元的盛世,对当时的太平景象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回想当年开元的鼎盛时期,小城还有千家万户。大米肥白,公私仓廪充裕。九州路上没有豺狼,长途跋涉也不辛苦。陆弃的车换挡,男耕女桑互不相让。官贤玩云门,天下朋友皆粘。一百多年来,没有发生大灾难。孙叔叔李乐遵循了萧何的法律。

清朝历史学家赵翼在《唐女祸》年写道:“开元之治,足为家中人,而一个杨贵妃,足以击之。”

300年后,来自全国各地的60多位历史专家齐聚西安,分析盛世的原因,一致认为唐朝的改革开放是“开元盛世”最根本的原因。

首都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王永平说,如果说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最辉煌的乐章,那么“新世纪盛世”就是乐章中最强音。他认为“开元盛世”的成功在于改革,改革为“开元盛世”的形成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唐玄宗即位后,先后任用姚崇、宋景、张、张九龄、韩秀等人,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使唐朝走上了富强之路。

著名经济史学家、山东大学博士生导师刘玉凤说,“新世纪的繁荣”与唐玄宗的改革政策密不可分,如赋税的征收、土地的均分、公私从山川中获益、基本没有工商税收等。可以说,改革开花,加上宽广的开放胸怀,终于结出了繁荣的果实。

因为改革开放,唐朝对文化的高度重视和推崇,是造成盛世的另一个秘密武器。陕西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王双怀教授说,唐玄宗在位时,注释了儒家经典《孝经》部,佛教经典《金刚经》部,道教经典《道德经》部,并在世界各地颁布。为了让大众更好地学习和掌握“三经”,每天都有无数机会的唐玄宗也采取了灵活的方法,时而解经,注解奇闻,时而析经,阐述奇理,讲故事,表现出很高的文化修养。这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文化创举,对今天的中国梦也具有重要意义。

这是一篇 剧评

全文4139字,阅读需要6分钟

长安只留有用之人。

历时近两个月的《长安十二时辰》,以一己之力,创造了口碑神话,也教会了国产剧创作者们,怎样把24小时的故事拍出48集,却没有大量灌水的嫌疑。

紧凑,有文化,走心,有深度,有演技···

这些形容词用来形容《长安十二时辰》不为过,从低调上画,到口碑传播,再到话题深入,本剧无疑是成功的。

这是在国产(古装)剧一水的自然布光法,混搭置景法,穿越式台词道具法,主角必须光鲜配角可以散漫的风格等奇景之外,难得的作品。

最美的是服化道,是特效下的盛世长安,街巷有了质感,是融入布景的灯光与群演,是每一帧堪称摄影佳作的构图,还有不再动不动抱拳作揖,也不再是用了几千年的“奉天承运,皇帝诏曰”。

总之,《长安十二时辰》打了一大票国产剧的脸,拍不拍得出让人信服的作品,除了技术问题,也有态度问题。

当然,本文不是为了吹爆《长安十二时辰》,不然,也不会挑着已经结局的时间点来踩雷。说这部剧是国剧良心不错,但豆瓣上85分的评分,还是相对有点高。

而最大的扣分点,其实是剧情。

本剧最让我们燃爆的,是前三分之一,张小敬全长安查狼卫案。

这一阶段的人物性格是最稳定的,我们只需要跟随着紧张的节奏,揭秘的悬疑感,通过张小敬的视角去了解这个危机四伏的长安。

张小敬的原则是,作为守长安的兵,必须保护好长安,保护好这里的百姓。

李必的原则是,为太子安危,迅速查明真相。

然而,随着狼卫案的逐渐水落石出,龙波一行人开始浮出水面,引出伏火雷案,这一环节开始进行人物洗牌,同时造成了人物性格的转变。

包括崔器的几次阵营转变,姚汝能的多次临阵倒戈。

崔器是一个功能性人物,他的作用是用来体现长安的基层士兵的状态。与张小敬一样,也曾在陇右当过兵。

成为旅贲军最主要的还是因为他哥崔六郎想要崔器有个好的归宿,而从崔器来看,一方面是自身有缺陷,升迁困难,另一方面,他也想要进入更高的权力中心,实现自己守护长安黎民百姓的心愿。

天保三载上元灯节,大唐长安笼罩在一片繁华,万邦来朝的盛世之下,而其实内部满目疮痍,吏治混乱,人才无法出头。

所以,崔器这个人物,和程参一样,是来自底层想要脱离平凡阶层,为国效力建功立业的代表。

只是这样的人,后来安排了转投右骁卫,追杀张小敬,然后又返回靖安司,独自抵挡龙波暴徒的屠杀,最终英勇捐躯。

如果不是崔器战死,用死这样高贵的献祭仪式,完成角色的升华,其实他的内心世界很难撑起自己多次的性格转变。

他最有信服力和最具感染力的,是与哥哥崔六郎之间的兄弟情。但哥哥最大的愿望,是希望他有归宿,活得好。而他资质一般,其貌不扬,升迁无望。

而像姚汝能这样的角色,作为右相的暗桩,在前半段以“三女”的身份传递了多次准确情报,如果说这样的人,是一个死心塌地的右相追随者,有说服力。

但是,他的背景是前朝贤相姚崇后人,家道中落,后从小陪太子学习长大。结局的时候,同样是暗桩的庞灵道出他听命右相的初衷,原来是想借助林九郎恢复家族往昔之荣耀。哪怕这个人曾经亲自问斩了自己的父亲。

这里就很有矛盾,姚汝能所恢复的家族名声,是贤相姚崇积累的。这样的名声需要靠林九郎这样的奸臣来恢复,而且自己表达诚意的方式,就是在靖安司当暗桩,刺探李必与太子的情报。

以罪恶的手段,依靠邪恶的人,恢复家族往昔光荣的名声。 这样的设定,如果说他是傻,那可以理解。 但偏偏本片对姚汝能的塑造,是一个内心阳光向上的人。

虽然以三女的身份多次传递关键真实的情报,但是他却多次帮助靖安司等人逃离险境,比如助檀琪闯靖安司救张小敬,破坏望楼系统同时鼓励张小敬等人,救下檀琪险些丧命。

姚汝能是个矛盾体,但是如果他的矛盾体现在自己贪生怕死,却又心怀善良,那这个可以说得过去。 ( 参 考他闯入右骁卫官署救张小敬情节)

但他却很维护家族之前的荣耀,不允许别人说姚崇的坏话,最后城楼上徐斌念出姚崇当年的治国策略时,姚汝能怒而制止。

如果说,这十二个时辰所发生的事,让姚汝能一次又一次怀疑自己的选择,最终选择站出来坚守正义,是他的成长。那回首过去半年,姚汝能这个人物作为坚定的暗桩存在,就极为尴尬。

这是前三分之二剧情中,两个比较明显的角色。

而之所以说本剧烂尾,其实是在最后三分之一,从花萼相辉楼灯宴开始,圣人登场,到长安之祸,圣人流落街头,再到徐斌浮出水面,揭开幕后故事。

老实说,本剧的唐玄宗是一个败笔,人物塑造上像一个格格不入的装腔作势的人,剧情上像一个有趣的白痴。

这里一方面跟演员的演技有关,冯嘉怡憋着嗓子的台词风格,可以看出他是想表达帝皇之气,但是总是缺乏气势。

而流落街头的唐玄宗,因为与百姓的交锋,成了一个逗逼。这很大程度上是受剧情安排所累,包括偷猪梗,买官无赖暴击等。

唐玄宗的情节安排,从庙堂之上的政治交锋,到市井的热情冷暖,可以看出是主创想要揭开真正的长安,让唐玄宗看看此时繁华褪去之后,他治下的大唐。

但是,由于本剧基本都是历史原型,人物都是真实存在。 庙堂之上不可能因为太子和何监的怒怼,就动手杀人。 估计,真要是架空戏,这场景已经死了好些人。

更何况,本剧把唐玄宗设定为一个高级洗脑讲师,一番真情演讲,让愤怒的何监放下成见,相信一直以来针对太子,是为了孩子们好。同样是一番掏心掏肺,让我们误以为他一直都很关心边疆士兵,他也心痛啊。

而遭遇生死之后的唐玄宗,回到朝中,依然没有任何表示,八团的军旗被挂起来了,太子依然不受重视,右相不明不白,朝堂之上没有任何变化。

天保年间,大唐盛世,在外邦使臣的见证下,帝国天子遭劫难,最终无声平息。

这还不是最扯的,最扯的是徐斌的出现。

虽然在好几集之前就已经有苗头将最终boss转向了徐斌,但是,他最后的亮相,确实是无法自圆其说的无奈之举。

从半年前开始谋划,整合资源,布局设陷,最后将矛头直指皇帝,并成功将皇帝劫出来。

这等思维,在如今世界,少说也是一个顶尖世界五百强的头目。

然而,最后他的目标,竟然是为了让自己亲自迎接皇上,让皇上看到他的才华,为自己入主凤阁做准备。

这就好比,一个少年制造了一个国家的暴乱,最后就是为了让这个国家的负责人认可他做的炮仗。

如果真是如此,徐斌早已功成名就,而不至于稳坐八品户部主事多年。

何监说,徐斌写的诗文无任何亮点,都是一些牢骚。但他却又写出了让人惊艳的税法,为帝国造纸解决案牍困境。

这样的人物也是矛盾重重,他最终以boss身份出现,显得有点鸡肋。

一方面,他所谓的算到了很多东西,其实都是很有bug,就比如龙波本要炸死圣人,却变成了挟圣人出逃,这一段张小敬是最大的不稳定因素。

稍有不慎,圣人便归西。

更不用说最后在密道出口迎接圣人,前面有那么多不确定因素,能接到个全尸算是编剧保佑了。

除此之外,像安西金币的出现依然是个谜,背后真正的大boss还未浮现,当然,这些都可以不在这一阶段体现,无伤大雅。

总体来说,《长安十二时辰》亮点很明显,但是也因为剧情架构很宽,都浓缩在了十二个时辰,其实很多人物单独的线索和人物性格都没有一个合理的说服力,所以造成一些支线的薄弱。

包括张小敬的刻画,其实越到后面,越来越讨厌这个角色的人很多。

十年陇右兵,九年不良帅。烽燧堡战役的情节很丰富,但是导演只是用来刻画其他角色的内心变化,对张小敬来说,影响并不深。

张小敬对于八团的记忆,只是用来帮助自己入狱,通过为闻队报仇,为八团讨回公道,然后杀了主官。这一段,他在泄愤。

然后,十二时辰里,他始终保持着莫名其妙的冷静,一心为了长安百姓怼死自己的兄弟战友朋友以及陌生人。

这样看来,这个张小敬有点陌生,不像是八团出来的人,他所代表的价值观,似乎也有点那么不近人情。

其实,如果张小敬真的只是长安的一个不良帅,他犯过错,坐过牢,但他不是八团的兵,或许这样的矛盾冲突会更合理。

所以,本剧我个人给8分,扣掉的分是一些不合理的剧情和人设,还有那些烂尾和bug。

最后,我想盘点下本剧的演技排行榜。

深入人心类:

1、右相林九郎

是他,在一间桑拿房演了大半个剧集,足不出户,长安大小事了然于心。

是他,胸有成足,政治上专注打压敌人,毫无愧疚之意。

是他,畅想大唐政治未来,动情之处,双目有神。

是他,得知爱婿被抓,痛哭流涕,抓紧布局撇清关系。

2、萌萌哒赵参军

是他,口无遮拦,想什么说什么。

是他,心怀大爱,只要敢威胁他,就是他的大哥。

他热情好客,与熟人相会总是寒暄片刻。

他识大体,大难当头,总是用嘴炮消磨时间,减少双方压力。

他总是打瞌睡,但是一直坚守工作岗位,他是劳动代表,他是就业模范。

3、两面派元载

是他,是非面前一碗水端平,关门张贼,开门张公。

是他,志向远大,却又难掩人性弱点,贪生,是对爱的眷恋,怕死,是对才华难伸的遗憾。

他满腹经纶,诗书成杀人妙计,他妙语连珠,惹得众人侧目。

演技过火类:

1、浮夸风龙波

他嗓门大,有魄力,能扛大旗,能救美人。

他的肚腩装满岁月的风霜,他的鼻孔欲戳穿这大唐的虚假繁华。

他带领精兵悍将,以一己之力,最终英勇捐躯。

他喜欢搔首弄姿,正如喜欢怀里的薄荷叶子,刺激。

2、飘忽风何监

他的眼神有戏,他的眉宇间尽是大唐与圣人。

他的白须是岁月的痕迹,也是人性的遮掩。

他本可以凭实力当坏人,却要凭长相当好人。

他是诗人,也是辩论家。

他的诗被圣人续写,他的辩论被圣人看穿安抚。

有亮点类:

1、女儿奴曹破延

他爱天上的星星,他更爱女儿的呼唤。

他不苟言笑的脸,写满了胡须,也写满了归家的渴望。

他是善良的,也是衷心的。

他的死去,让全剧爱的力量,变得薄弱。

2、科学家与实践家徐斌

他是人才,也是鬼才,他做人偏爱八品小吏,做鬼渴望相位。

他单纯向上,不靠仕途,靠险途。

他有洞察力,有行动力,他总是先人一步,连死也要抢。

他执着于与人辩论,为的是求一个真理,别人道是太疯癫。

3、饿死鬼丁老三

他用恶狠狠的话语,说出最令人心疼的往事。

好啦,以上全当开玩笑!

还没看《长安十二时辰》的可以去看,国剧,就是在大家互相支持和鼓励之下,渐渐完善,我们总有一些作品带了好头,那就朝着这个方向走下去。

加油!

-END-

一部**,一个平行世界的故事

看完这部**,你有什么想说的?

有姚绶、姚范、姚平、姚察、姚思廉等。

1、姚绶

姚绶(1422—1495),字公绶,号谷庵、仙痴、云东逸史,人称丹丘先生,浙江嘉兴府嘉善县大云寺人。明代官员、书画家。 

少有才名,专攻古文辞,诗赋茂畅。明天顺年间进士,官监察御史,奉命巡盐两淮,铲除积弊。因得罪权贵,谪永宁知府。以母老辞归,居大云,筑室名丹丘。又作沧江虹月舟,泛游吴越间。

姚绶工行草书,初学宋克,后法魏晋,风格近张雨。擅画山水,宗吴镇,也取法赵孟頫、王蒙,好作沙坳水曲景色,墨色苍润;间写竹石,潇洒可爱,笔墨酷似吴镇。

传世名作有《秋江渔隐图》轴(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山水图》册页(上海博物馆藏)、《竹石图》轴(辽宁省博物馆藏)。著有《谷庵集》、《云东集》、《天人合旨》、《姚御史诗文》。

2、姚范

姚范(1702—1771),初名兴涑,字巳铜,后字南青,号姜坞,晚号几蓬老人。安徽桐城人。清代文学家。

姚范于乾隆年间科举进士及第,任编修。姚范人缘甚佳,平生与江若度、王洛、叶酉、方泽、刘大魁、齐召南、杭世骏、胡天游、邵齐焘、周振采等友好交往,尤其是与刘大魁交往密切,以文学思想讨论交流。

姚范承方苞的论文思想主张。持论对其侄儿姚鼐的思想影响较深。姚范著有《援鹑堂诗集》七卷,《援鹑堂文集》六卷,《援鹑堂笔记》五十卷,《曝书亭诗评点》及《望溪文集评点》等。

3、姚平

姚平,河东人,西汉著名学者、经学家,是中华始祖圣君天子舜帝第69世嫡长孙。官至冀州刺史、谏议上大夫。汉朝未年天子加封姚平之孙世受世袭罔替侯爵。

姚平曾向京房学习《易》,为郎博士,京氏《易》学由他发扬光大,受焦廷寿于京房,为郑国博士。由是易有京氏之学。

4、姚察

姚察(533—606),字伯审,吴兴武康(今浙江省湖州市德清县)人,南朝历史学家。

历经梁、陈、隋三朝,父姚僧垣精医术,为梁大医正。姚察6岁诵书万余言,12岁能文。侯景之乱时,随父归乡里。

年十三为萧纲所器重。萧纲登基,授南海王国左常侍,兼司文侍郎。入陈朝,为秘书监,领著作郎、吏部尚书等职。陈亡入隋,于隋朝授秘书丞、晋王侍读,袭封北绛郡公,授太子内舍人。

隋文帝开皇九年又奉诏撰《梁史》《陈史》,未竟而卒。临终时遗命,嘱其子姚思廉继续完成撰史工作。

5、姚思廉

姚思廉(557年—637年),字简之,一说名简,字思廉,吴兴(今浙江湖州)人。其父姚察于陈朝灭亡后到隋朝做官,迁至北方,故两《唐书》中《姚思廉传》称其为京兆万年(今陕西长安县)人。唐朝初期史学家。

其父姚察,在陈时任吏部尚书,著陈梁二史,未成。他自幼习史,后曾任隋朝代王杨侑侍读。唐李渊称帝后,为李世民秦王府文学馆学士。自玄武门之变,进任太子洗马。

贞观初年,又任著作郎,为唐初“十八学士”之一。官至散骑常侍,受命与魏征同修梁陈二史。

贞观十年(636年),成《梁书》(50卷)、《陈书》(30卷),为二十四史之一。又著有《文思博要》,已失传。贞观十一年(637年),卒。 

——姚平

——姚绶

——姚范

——姚察

——姚思廉

一)梁县候姚崇 姚崇,唐高宗永徽元年(650)出身于陕县一个武将之家。父亲姚懿在贞观年间做过州都督。姚崇二十岁时,父亲病故,随母亲迁回汝州梁县广成外婆家。

广成泽在汝州西六十里,是东都洛阳外围的一处名胜。东汉朝廷曾将这里辟为宫苑,供皇帝游猎娱乐。姚崇继承了父亲的尚武遗风,每日以习武为功课,经常同乡里少年一起到山野射猎比武。十数年坚持不懈的锻炼,炼就一身强健的体魄和勇猛无畏的精神,诸般兵器无所不通。后来饱学之士张憬藏游学路经广成,落脚姚崇家,见姚崇气宇轩昂,眼神里透出一股灵气,非一般山村野夫可比,但与之交谈起来却感到他知识贫乏,文理欠通,力劝姚崇好好读书,增长识见,并鼓励说:“广成是上古贤人广成子所居之地,黄帝曾问道于广成子。你将来当以文才显名,很可能作到宰相一级大官,不要自暴自弃,要好自为之!”从此,姚崇潜心修文,刻苦攻读,学业大进,参加科举,考中进士,步人政坛,先后做了三次宰相。

姚崇入朝做事,负责理案刑狱,正值武则天时严刑峻法横生,他执法公正,把许多人从冤狱中解放出来,引起朝野注目,官职连续晋升。公元698年,武则天破格提升他为尚书,兼相王李旦府长史。五年后,因对罪武则天内宠张易之、张邦昌兄弟,被借突厥犯境这之际调任安抚大使。临行推荐了张柬之任宰相。705年,武则天病重,姚崇从边关回京,同张柬之密谋杀死了张氏兄弟,逼武则天让位给太子显。李显复位,以姚、张为宰相,因姚有功,加封为梁县侯。中宗继位,武家势力十分强大,姚崇没有按受相位,以种种借口出任亳州刺史。之后出现了《大名宫词》中张柬之被杀、武三思和韦后掌权,太子杀死武三思,韦后和安乐公主毒死中宗掌握朝中大权,李隆基发动政变杀死韦后拥李旦继位的宫廷权力争斗。姚崇幸免于难。

李旦继位后,于公元710年,拜姚崇为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第二次当了宰相。因太平公主想走母亲的道路,掌握大权。姚崇向李旦建议将太平公主安置洛阳,诸王派往各州,确保东宫李隆基之位。昏庸的睿宗李旦如实转告太平公主,使事情败露。李隆基为争取主动,以姚调拨兄妹关系为由,贬姚崇为地方官。这任宰相在职还不到一年。

开元元年(公元713年),唐玄宗继位消灭了太平公主的党羽,巩固了地位,决定起用姚崇为相。十月,唐玄宗在骊山下举行盛大阅兵式,参加的有二十万军队,旗帜相连五十余里,但军容不整,秩序紊乱。看到这种情况,玄宗大怒,下令把阅兵式总指挥宰相兼兵部尚书郭元振罢官流放。召姚崇速赴骊山行营。姚崇赶到骊山时,玄宗正游猎于渭河之滨。玄宗问姚崇:“卿颇知猎否”姚崇回答:“臣少孤,年二十居广成泽,目不知书,唯以射猎为事。四十岁方遇张憬藏,谓臣当以文学备位宰相,无为自弃。尔来折节读书,今虽官位过忝,至于驰射,老而犹能。”于是指挥卒伍,呼鹰放犬,投枪射箭,进退有序。玄宗很称意,即拜姚崇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代替郭元振做宰相。

姚崇出任宰相后,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向唐玄宗建议改除武则天晚年以来十几年间混乱政治的积弊十种。主要是罢免冗官,行法自近,禁绝贿赂等。玄宗很爽快地全盘采纳,并全力支持姚崇逐条落实。姚崇任宰相三年,实行了选贤任能、奖励清廉、精简机构、裁减沉员、惩治贪官、爱护百姓的清明政治,为“开元盛世”奠定了的基础。姚崇被誉为“救时宰相”,与唐太宗时的魏征、房玄龄、杜如晦并称为贤相。

开元九年(公元721年)姚崇去世,亨年72岁。当时国家经济比较好,社会上特别是官吏中厚葬成风。姚崇对这一风气极为反感,去世前留下遗嘱:不准崇佛敬道,不准厚葬,只给他穿平常的衣服,不要抄经写像。并告诫子孙去世后也要照他的嘱咐去做,成为家法。姚崇节俭办后事的故事被后人传为佳话。

姚崇死后,葬汝州梁县。墓冢在今汝阳县境内。

(二)唐代水利专家孟简

孟简(-823)字几道,唐朝大臣,孟诜之孙,著名水利专家。祖籍汝州梁县,后寓居吴中,为吴中人所称美(李观《贻先辈孟简书》)。

孟简自幼聪明,贞元七年(791)前后,考中进士,再参加博学宏词科(此科唐玄宗首创,以博学宏词科为首要,登科者地位崇高)考试,榜上有名。九年,担任浙东观察使皇甫政的助手。十三年,随皇甫政入朝任职,累官至仓部员外郎(掌全国军储,出纳租税、禄粮、仓廪之事)。二十一年,转吏部员外郎(管考功考绩,主持考试)。元和二年(807)迁司封郎中(掌国之封爵,从五品)。四年,拜谏议大夫、知匦(朝廷接受臣民投书的匣子)事。因论事与皇上不合,下放到常州任刺史。

唐朝时期,长江自镇江以下江宽水深,风大浪高,粮航行承受极大风险,以致粮船大多由南运河至润洲(今镇江)过江至对岸六圩入北运河北上。但由于奔牛以上河段地势高昂,一遇枯水,航船堵塞,交通极为不便。

孟简到任后,了解到这一情况,作了实地考察,同时了解到由于武进西北无通江大河,加上地势高昂,灌溉困难,农业作物收获无保障,农民苦不堪言。元和八年(813年),孟简征集常州郡内及附近的民工15万人,对北自河庄(今孟河城)附近长江岸起,南至奔牛附近万缘桥京杭大运河岸一线中间的旧河道进行贯通拓浚。工程期间,孟简亲赴河岸监察。河成,长四十一里,滚滚江水从此直达南注,入大运河,河水灌溉了四千余顷土地,提高了作物产量,农民温饱有了保障。同时,漕粮船只亦可经由此入江,沿扬中大沙洲内侧夹江西航至润州附近过江入北运河,分流了漕运。后人为纪念孟简的功绩,因而把新开通的河道称为“孟河”,千百年来沿用至今。 孟简因治常有功,唐宪宗李纯赏赐金紫衣服以表彰他,调回中央任给事中(负责官员的监察,直接对皇帝负责)。九年九月,拜浙东观察使(军政首长)。十二年八月,调回中央任入户部侍郎。长庆元年(821)四月,量移睦州刺史。二年,复为常州刺史。旋入为太子宾客、分司东都。这年十二月因病去世。

孟简精于佛典。元和六年,曾受诏与刘伯刍、归登、萧俛同至醴泉寺翻译《太乘本生心地观经》。善长诗文,所作《咏欧阳行周事并序》,叙写欧阳詹与太原妓恋爱事迹,颇为动人。《全唐诗》卷473录其诗七首,《全唐文》卷616收其文三篇。生平事迹见《旧唐书》卷163,《新唐书》卷160本传,《旧唐书》卷15《宪宗纪》、卷16《穆宗纪》,《咸淳毗陵志》卷七,《嘉泰会稽志》卷二、《唐诗纪事》卷四一等。

(三)大唐名将王虔休

王虔休(737—799年),字君佐,唐代汝州梁县(今汝州)人。自幼勤奋好学,博览各种书籍,还喜欢音律,是个少年才子。他为人讲信义、重言诺,颇得乡邻赞誉。长大后,强健崇武,精通诸般兵器,扶弱济贫,远近闻名。

大历年间(766年—779),李深出任汝州剌史。李深是中唐正直的大臣,诗人,官至兵部侍郞。他到汝州任职后发现王虔休有胆有识,是不可多得的人才,便破格录用为部将。王虔休不辜负李深的期望,努力进取,很快成为各州属将中出类拔萃的佼佼者。李深的好友泽潞(西晋东南)节度使李抱真得知后,专程拜会李深,说服他忍痛割爱把王虔休让与己用。李抱真以优厚的待遇,任王虔休为泽潞兵马使押衙。

唐德宗即位,河北藩镇拥兵变乱,李抱真统率本部兵马与诸路将领征讨河北。在双岗、水寨营诸战役中,王虔休身先士卒,勇敢对敌,冲锋陷阵,战功卓著,为维护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稳定、人民的安居乐业做出了贡献。李抱真提升王虔休为步兵都虞侯,不久朝廷任命他为御史中丞,封同昌郡王,赐名虔休。

贞元十年(794年),李抱真病逝,副将元仲经阴谋立抱真子李缄,军中出现动荡迹象。王虔休召集全体将士义正辞严地说:“军州是国家的军州,将帅缺额,理应等待朝廷的任命,哪能自作主张,随意变乱法度闹独立!”将士们一致赞成王虔休的意见,惩治了元仲经,避免了一次内乱。唐德宗对王虔休以大局为重的举措非常赞赏,擢升其为潞州(今山西长治)左司马,掌留后。王虔休严明号令,勤勤恳恳地处理军政事务,俭省节用,减轻农民负担,鼓励发展社会生产。潞州连年丰收,民富军强。

贞元十二年(公元796年),唐德宗晋升王虔休为潞州长史、昭义军节度使、泽潞磁刑洛(今山西南部和河南北部)观察使,加检校工部尚书。王虔休成为勋冠一代的中唐名将。

虔休精通音律,带兵打仗时曾作曲填词,教士兵传唱,鼓舞士气和斗志,可能是最早的军歌。据明唐枢《国琛集》记,王虔休作有《蔡氏新书》能究其辞意,而加以四清声,音律尖高非昔比矣

在潞州任昭义军节度时,王虔休得知德宗诞辰未有大乐,就以宫为调,创作《继天诞圣乐》曲献于德宗,以庆贺德宗的诞辰。德宗听了这支曲子后非常高兴,命乐工加紧排练习,并命教坊依曲编舞,在二月一日“中和节”大宴群臣时演出,称为《中和乐舞》。

贞元十五年王虔休死于任上,终年63岁。德宗闻讯停朝一日,诏赠左仆射,谥曰敬。

(四)唐代名相柳浑

柳浑(714—789),字夷旷,一字惟深,本名载。唐代汝州梁县梁城乡思义里人,唐代著名宰相,《唐史》有传。

柳浑10多岁时,有个巫给他看相了面后说,“此儿相贱,且短命,若为僧、道,可缓死。高官厚禄的事与他根本无缘。”父亲非常信巫,又喜欢他这个儿子,就按巫师的要求,不让他读书学习。柳浑用经书的的道理反驳说:“夫性命之理,圣人所罕言,绅者所不道,巫何为而能尽之也?”,不读诗书,去当术士,不若速死。父亲听了他话认为很有道理,就同意了他的做法。于是学习更加用功了。柳浑在很小的时候就不信怪异荒诞之事,被后人所称道。

开元中,柳浑被汝州推举进京参加会试,在汝州参加的近百人举子中获得第一名的好成绩。礼部侍郎在考核中认为他与别人不一样,推举为优等。调宋州单父县任县尉(从七品),主管治安和军事。他在父县判案断狱,决事如神,大小案件都能按期办理,为政更是洁廉检守,严格按规距办事,经考核朝廷加封为云骑尉(正七品)。任期届满后,江南西道观察使闻其名,将他招到公府谈话说:江以信州(江西上饶)一带治安很乱,百姓常遇到凶害,让他暂到信州永丰县代理县令,维护一方安宁。柳浑上任后用重拳铲锄地方黑恶势力,出台政策关顾鳏寡老人,殴除物害,消去人隐,官吏没有弄权和违法之事,处理事情没有违犯法和侵害百姓的事情。辖区内听讼断狱,渐于讼息。百姓重新在田地耕作,商人可以正常地在集市上交易,百姓遵纪守法,公学私塾大兴,丰城出现政通人和的好局面。遂表为洪州丰城令,到职,如永丰之政,而仁厚加焉。授衢州司马,管理全州的治安和军事。之后辞官隐居武宁山。不久,召回朝廷,拜监察御史;柳浑生性放旷,不愿在朝廷做事,想求外职,“宰相惜其才,留为左补阙(有缺额即补)”。

大历初,魏少游镇江西,柳浑为判官。开元寺僧与酒徒夜饮,失火,却归罪于守门人。人均知此系一冤案,不敢言。惟柳浑与同事崔祐甫为守门人鸣冤。自此,以公正闻名当时。后为袁州(治所在今江西省宜春)刺史。崔祐甫辅佐朝政,荐柳浑为谏议大夫(从五品)。不久为尚书右丞。

公元783年, 唐德宗命泾原节度使姚令言带领泾原(治所在今甘肃泾川北)士兵五千人,去关东一带,跟那些反抗朝廷的节度使作战。士兵在路过长安时却因劳军问题发生叛乱,德宗只好逃出京城。在京大臣朱泚趁机与姚令言勾结,谋化称帝。朱泚作乱时,柳浑隐匿于终南山。朱泚以宰相官职相引诱,浑未就,并改名换姓避开公使。来使找不到柳浑,就把他的爱子捉拿严刑烤打,并砍去右腿,逼他就范。柳浑不为所动,即步入穷谷,披草径,逾秦岭,在褒骆一带找到了皇帝。德宗嘉其诚节,很快召见他,并与你讨论平乱之法。叛乱平息后,赐柳浑为轻车都尉,封宜城县开国伯,拜尚书兵部侍郎。初公名载,字元舆,至是奏请改命,以涤伪署之污。这一年,淮西节度使李希烈叛乱,占领许昌,朝廷商议讨戮大计,宰相卢杞推荐大理评事李元平任汝州知州,守护洛阳东南门户,朝堂上一片附和声。柳浑则认为李元平华而不实,不能担当此任。但德宗没有听他的建议,命李元平到汝州上任。李元平到汝州后即募工匠筑城,李希烈偷偷命士兵假扮应募的工匠,混进城里几百人,李元平竟一无所知。李希烈用数百骑兵突袭汝州,里面士兵里应外合,一举拿下汝州。士兵将活捉的李元平带去见李希烈,没想到这个“酱”才一见李希烈,便吓得屙了一裤裆。直气得李希烈大骂卢杞是个瞎眼子,派这么个人来给我作战,真是太小看我了。汝州失陷,朝廷大惊,这时才认为柳浑当时讲得是正确的。

贞元三年(公元787年),由兵部侍郎升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丞相)。有一次,德宗李适命玉工制作玉带,弄坏了一个扣版。玉工很害怕,就到市上买他玉补上。皇帝一看,不是同类,认为有欺君之罪,欲将玉工处死。柳浑说:“以法律,误伤乘舆器服,罪当杖。”由于柳浑执法公正,玉工杖打六十,得免一死。

韩滉自浙西入朝,皇帝委以重任。人虽有议论,均未直言。浑事无巨细,一概过问。有时竟超越自己职权以外。浑虽为滉所推荐,但也恶其专政,对滉说:“先相国因处事偏激,不一年而去任,今公奈何又蹈前非!”滉悔恨,其威稍减。

后来柳浑与吐蕃订盟约于平凉。有人认为,此约可保百年无事。而浑却跪谏说:“吐蕃人面兽心,不可信。”皇帝变色说“浑,儒生,不晓边境之事。”果不出浑所料,夜半,边关节度使飞奏朝廷,吐蕃反,“将校皆覆没”。次日,皇帝慰勉柳浑说:“你是一儒士,竟知万里以外的敌情,可嘉。”于是柳浑更受人敬重。

宰相张延尝骄矜专权,嫉浑刚正不阿,令其亲信对浑说:“应慎言于朝,则位可久。”浑说;“为我谢张相公,浑头可断,而舌不可禁。”结果,被张延尝所排挤,罢政事,改任右散骑常侍(为皇帝侍应杂事)。

柳浑与人交,以真诚相见。勤俭,不谋私利,不置产业。贞元五年,以疾告终,谥号贞。有文集十卷。

(五)西汉名相申屠嘉

申屠嘉(?-前155),西汉时汝州人。他以一个能拉强弓硬弩的武士的身份,跟随汉高帝攻打项羽,因军功升任一个叫做队率的小官。跟随高帝攻打黥布叛军时,升任都尉。在孝惠帝时,升任淮阳郡守。孝文帝元年(前179),选拔那些曾经跟随高帝南征北战,现年俸在二千石的官员,一律封为关内侯的爵位,得封此爵的共二十四人,而申屠嘉得到五百户的食邑。张苍任丞相之后,申屠嘉升任为御史大夫。张苍免去丞相之后,孝文皇帝就任命申屠嘉为丞相,就以原来的食邑封他为故安侯。

申屠嘉为人廉洁正直,在家里不接受私事拜访。当时太中大夫邓通特别受皇帝的宠爱,皇帝赏赐给他的钱财已达万万。汉文帝曾经到他家饮酒作乐,由此可见皇帝对他宠爱的程度。当时丞相申屠嘉入朝拜见皇帝,而邓通站在皇帝的身边,礼数上有些简慢。申屠嘉奏事完毕,接着说道:“皇上您喜爱您的宠臣,可以让他富贵,至于朝廷上的礼节,却是不能不严肃对待的。”皇帝说道:“请您不要再说了,我对邓通就是偏爱。”申屠嘉上朝回来坐在相府中,下了一道手令,让邓通到相府来,如果不来,就要把邓通斩首。邓通非常害怕,进宫告诉了文帝。文帝说:“你尽管前去无妨,我立刻就派人召你进宫。”邓通来到了丞相府,摘下帽子,脱下鞋子,给申屠嘉叩头请罪。申屠嘉很随便地坐在那里,故意不以礼节对待他,同时还斥责他说:“朝廷嘛,是高祖皇帝的朝廷。你邓通只不过是一个小臣,却胆敢在大殿之上随随便便,犯有大不敬之罪,应该杀头。来人哪,现在就执行,把他斩了!”邓通磕头,头上碰得鲜血直流,但申屠嘉仍然没有说饶了他。文帝估计丞相已经让邓通吃尽了苦头,就派使者拿着皇帝的节旄召邓通进宫,并且向丞相表示歉意说:“这是我亲狎的臣子,您就饶了他吧!”邓通回到宫中之后,哭着对文帝说:“丞相差点杀了我!”

申屠嘉担任丞相五年之后,孝文帝去世了,孝景帝即位。景帝二年(前155),晁错担任内史,因为受皇帝宠爱,地位很高,权力也很大,许多法令制度他都奏请皇帝变更。同时还讨论如何用贬谪处罚的方式来削弱诸侯的权力。而丞相申屠嘉也有感于自己所说的话不被采用,因此忌恨晁错。晁错担任内史,内史府的大门本来是由东边通出宫外的,使他进出有许多不便,这样,他就自作主张凿一道墙门向南通出。而向南出的门所凿开的墙,正是太上皇宗庙的外墙,申屠嘉听说之后,就想借晁错擅自凿开宗庙围墙为门这一理由,把他治罪法办,奏请皇上杀掉他。但是晁错门客当中有人把这件事告诉了他。晁错非常害怕,连夜跑到宫中,拜见皇上,向景帝自首,说明情况。到了第二天早朝的时候,丞相申屠嘉奏请诛杀内史晁错。景帝说道:“晁错所凿的墙并不是真正的宗庙墙,而是宗庙的外围短墙,所以才有其他官员住在里面,况且这又是我让他这样做的,晁错并没有什么罪过。”退朝之后,申屠嘉对长史说:“我非常后悔没有先杀了晁错,却先报告皇帝,结果反被晁错给欺骗了。”回到相府之后,因气愤吐血而死,谥号为节侯。

司马迁这样评价他:申屠嘉可以说是刚正坚毅、品德高尚的人,但是他却既不懂权术又没有学问,和萧何、曹参、陈平这些前辈丞相相比,恐怕就要逊色一些啦。

(六)军政全才韩安国

韩安国,西汉大臣,字长孺,成安(今小屯一带)人。曾在山东邹平县田生家里学习《韩子》及杂家学说,后来在梁国(国都在商丘)梁孝王朝内当中大夫。安国文精武备,能言善辩,七国之乱时,韩安国为将,击退吴兵于梁国东界,后又当使臣往长安以动人的言辞疏通了梁孝王刘武与汉景帝的关系。他也因此而扬名。

 

梁孝王是汉景帝的同母弟弟,窦太后很宠爱他,允许他有自己推举梁国国相和二千石级官员人选的权力。他进出、游戏的排场,比拟天子,超越了人臣的本分。景帝听说后,心中很不高兴。窦太后知道景帝不满,就迁怒于梁国派来的使者,拒绝接见他们,而向他们查问责备梁王的所作所为。当时韩安国是梁国的使者,便去进见大长公主,哭着说:“为什么太后对于梁王作为儿子的孝心、作为臣下的忠心,竟然不能明察呢?从前吴、楚、齐、赵等七国叛乱时,从函谷关以东的诸侯都联合起来向西进军,只有梁国与皇上关系最亲,是叛军进攻的阻难。梁王想到太后和皇上在关中,而诸侯作乱,一谈起这件事,眼泪纷纷下落,跪着送我等六人,领兵击退吴楚叛军,吴楚叛军也因为这个缘故不敢向西进军,因而最终灭亡,这都是梁王的力量啊。现在太后却为了一些苛细的礼节责怪抱怨梁王。梁王的父兄都是皇帝,所见到的都是大排场,因此出行开路清道,禁止人们通行,回宫强调戒备,梁王的车子、旗帜都是皇帝所赏赐的,他就是想用这些在边远的小县炫耀,在内地让车马来回奔驰,让天下的人都知道太后和皇帝喜爱他。现在梁使到来,就查问责备。梁王恐惧,日夜流泪思念,不知如何是好。为什么梁王作为儿子孝顺,作为臣下忠心,而太后竟不怜惜呢?”大长公主把这些话详细地告诉了窦太后,窦太后高兴地说:“我要替他把这些话告诉皇帝。”转告之后,景帝内心的疙瘩才解开,而且摘下帽子向太后认错说:“我们兄弟间不能互相劝教,竟给太后您增添了忧愁。”于是接见了梁王派来的所有使者,重重地赏赐了他们。从这以后梁王更加受宠爱了。窦太后、大长公主再赏赐韩安国价值约千余金的财物。他的名声因此显著,而且与朝廷建立了联系

韩安国曾因轻罪被囚于山东蒙城监狱,狱吏田甲虐待羞辱于他,他愤愤不平地说:“死灰难道不会再燃烧吗?”意思是我还会再复职的,你要对我客气点。谁知田甲毫不示弱,竟恶狠狠地说:“如果燃烧了我会用尿把他溺灭的。”不久,安国复官为内史,便将田甲叫到跟前说:“死灰复燃了,你怎么不溺灭呢?”田甲叩头求饶,安国不咎既往,一笑了之。

梁国内史空缺之际,梁孝王刚刚延揽来齐人公孙诡,很喜欢他,打算请求任命他为内史。窦太后听到了,于是就命令梁孝王任命韩安国做内史。

公孙诡、羊胜游说梁孝王,要求他向汉景帝请求做皇位继承人和增加封地的事,恐怕朝廷大臣不肯答应就暗地里派人行刺当权的谋臣,以至杀害了原吴国国相袁盎。汉景帝得是公孙诡、羊胜等人的谋划,便派使者捉拿到公孙诡、羊胜。汉派使者到梁国自国相以下大搜查一个多月也没有捉到凶手。韩安国听到公孙诡、羊胜隐藏在梁孝王宫中,就入宫进见梁孝王,哭着说:“主上受到耻辱臣下罪当该死。大王没有好的臣下所以事情才紊乱到这种地步。现在既然抓不到公孙诡、羊胜,请让我向您辞别,并赐我自杀。”梁孝王说:“你何必这样呢?”韩安国眼泪滚滚而下,说道:“大王自己忖度一下,您与皇上的关系比起太上皇(刘太公)与高皇帝以及皇上与临江王,哪个更亲密呢?”梁孝王说:“比不上他们亲密。”梁孝王说:“太上皇、临江王与高皇帝、皇上都是父子之间的关系,但是高皇帝说:‘拿着三尺宝剑夺取天下的人是我啊’,所以太上皇最终也不能过问政事,住在栎阳宫。临江王是嫡长太子,只因为他母亲一句话的过错就被废黜降为临江王;又因建宫室时侵占了祖庙墙内空地的事,终于自杀于中尉府中。为什么这样呢?因为治理天下终究不能因私情而损害公事。欲话说:‘即使是亲生父亲怎么知道他不会变成老虎?即使是亲兄弟怎么知道他不会变成恶狼?’现在大王您位列诸侯却听信一个邪恶臣子的虚妄言论,违反了皇上的禁令,阻挠了彰明法纪。皇上因为太后的缘故,不忍心用法令来对付您。太后日夜哭泣,希望大王能自己改过,可是大王最终也不能觉悟。假如太后突然逝世,大王您还能依靠谁呢?”话还没有说完,梁孝王痛哭流涕,感谢韩安国说:“我现在就交出公孙诡、羊胜。”公孙诡、羊胜两人自杀。汉朝廷的使者回去报告了情况,梁国的事情都得到了解决,这是韩安国的力量啊。于是汉景帝、窦太后更加看重韩安国。

建元(公元前140—前135年)初,太尉田蚡推荐韩安国于汉武帝,武帝叫他当北地都尉,后御史大夫(副丞相),参与国家大事的讨论与处理。

韩安国任御史大夫时,北方的匈奴派使者来请求和亲,武帝让群臣商议。大行(外事官员)王恢说:“汉与匈奴多次和亲,大都不过数年便违背盟约,不如兴兵讨伐。”安国说:“匈奴兵强马壮,行动象鸟飞一样方便,很难制服。得到他的土地,我们也不稀罕,战胜他们,也显不出我们多么强大。况且,跑到千里之外去作战,是十分不利的。比如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山东薄绸);冲风(暴风)之极(最后),力不能起鸿毛。不是它的力量不大,是到了最后力量用尽的缘故。打仗不如和亲。”安国生动的比喻和有理的讲解,博得群臣的赞同,最后汉武帝采纳了他的建议。安国当了4年多御史大夫,曾推荐名士壶遂、臧固、郅他等入朝作官,受到武帝的器重。一日安国和武帝一同外出,不慎从车上摔下来,严重伤足。当时武帝想用他为丞相,因他伤足无法工作,遂改任薛泽为相。安国伤愈后,被任命为中尉。

元光六年(公元前129年),匈奴大举入侵,被车骑将军卫青击出雁门(在山西山阳县南)。当时安国为材官将军,屯兵渔阳(北京密云县南),因兵败被匈奴虏走千余人及大量牲畜,武帝派使责备,并迁他到右北平。安国看到武帝对他疏远,且又兵败内疚,心中抑郁,不数月,吐血而亡。

  唐代是令人怀念的,犹如一个锦绣的梦,长生在国人无数次的怅惘中。

  今日,梦回唐朝,我们总会想及那个繁花似锦的开元盛世,因为,它是有唐一代中最为辉煌的一个时期,典藏着大唐最为华丽的身影。

  说起开元盛世,我们总会想起一些名字:李太白、杜子美、白乐天、杨贵妃,等等,在这个盛极一时的朝代,仔细思来,这些人又不过是一些附丽而已,而那些真正开创出这个时代的股肱之臣,今天,我们又能想起几个呢?

  姚崇、宋璟,就是被我们所遗忘的两位砥柱之臣,虽说功垂开元,但死后却默默于后世,没有几人知道,也许,只有在翻阅历史典籍之时,我们才会在有关他们的记载上注目一二,做一假想而已。

  姚崇,初名元崇,又名元之,陕州人。姚崇,则天朝以字行,时突厥叱利元崇发动叛乱,武则天不喜姚崇与叱利同名“元崇”,乃改名元之。玄宗朝为了避讳“开元”的“元”字,复改为单名姚崇。

  尽心国政,三朝为相。姚崇自幼便为人豪放、才干出众,一入仕更是青云直上,一路做到夏官(兵部)郎中。在姚崇做夏官郎中之时,正是朝廷对契丹用兵之际,姚崇于异常繁忙的军务中游刃有余,把各种事情处理得干净利落、井井有条。兵部是朝廷的核心机关,姚崇的才干因此而很快传到了武则天那里,武则天很是爱才,惊讶之后便大胆提拔姚崇做了兵部侍郎。做了兵部侍郎后,姚崇的才干愈发得以展现,圣历元年(公元698年)被擢升为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宰相之职)。则天之后,睿宗即位,姚崇再次被任命为宰相。睿宗时期,为防太平公主作乱,姚崇曾与宋璟联名上奏,建议将太平公主迁至洛阳居住。因睿宗昏聩,事情不仅没有得以实施,姚崇反而因此而被外放他乡。玄宗登上大宝后,姚崇向玄宗上了有关国家治理的“十事”,玄宗听后非常感动,第二天便任命姚崇为宰相。

  求真务实,政绩可观。唐朝中期佛教流滥,为彰显佛家地位,朝廷规定凡出家之人均可免除赋役。为逃避赋役,那些达官贵族便开始纷纷假出家,以此逃避赋税。姚崇看到这种情况后,很是痛心,便上书玄宗说:“一个人只要做到内心慈悲善良,使苍生百姓得到安乐,即是皈依佛法,用不着妄度奸人,破坏朝廷正法。”玄宗接受他的意见,令枉度的伪滥僧徒还俗者12000多人,不仅堵塞了国家赋税漏洞,而且增加了社会劳力,于国于民,都堪称益举。关于他务实求真的精神,还有一件事情值得一提。封建时代,科技不发达,在那个年代,灭蝗之事也并非易事。据记载,开元四年,在我国北方爆发了一场大蝗灾。为了消灭蝗灾,朝中出现了是否灭蝗的两派,一派主张灭蝗,一派却主张祈祷上苍。姚崇作为大唐重臣,他知道自己身负责任重大,为了灭蝗成功,他多次与主张祈求上苍的一派争论。由于唐朝盛行佛教,人民的迷信思想很严重,说服皇上和各位大臣很不容易,经过多次的交锋,姚崇的主张最后终于得到了玄宗的支持。姚崇得到玄宗的支持后,安排得当,很快就取得了灭蝗的成功。关于姚崇的求真务实,他做了还有很多,其中,很多都是围绕着他向玄宗提出的十事去践行的,经过他多年的苦心经营,开元盛世终于在他和众位股肱之臣的努力下已经初露峥嵘。

  处世圆滑,为人权谲。作为开创一个崭新时代的改革家,姚崇敢于面对现实,勇于冲破传统观念,坚忍不拔,政绩可观,这是很难得的,但在涉及他人品的方面,就不那么始终如一,所以史书批评他“权谲”,就是好弄权术,滑头,耍小动作的意思。相传,姚崇为相时,与张说不合,两人经常暗地角力。开元九年,姚崇临死之时,告诫他的儿子说:“张说与我嫌隙很深。我死之后,出于礼节,他必来吊丧,你们可将我平生所服用的珍宝器皿陈列出来,他最喜爱这类东西,如他看也不看,那你们就要作好准备,灭族之灾就将来临了;如他看这些东西,那就预示没事了,你们就将这些东西送给他,并请他为我撰写神道碑。得到他所撰碑文后,立即誊写,报呈皇上,并准备好石头,立即刊刻。他比我要迟钝,数日之后,定要反悔;他如派人来索取碑文,就说已报请皇上批准,并将刊刻好了的碑拿给他看。”姚崇死后,张说前往吊丧,见到所陈服玩,看了又看。姚崇诸子如姚崇所嘱办理,得到了他所撰写的碑文,并使他索回碑文的计谋落空。张说气愤至极,说:“死姚崇犹能算计生张说。”

  相比于姚崇,宋璟却是一个耿直之士。宋璟进士及第时,年仅十七岁,初入仕便露锋芒,睿宗称帝后,更是被封为宰相,后来遭贬。玄宗时,宋璟得到姚崇举荐,调京再度任相。当政期间,宋璟,耿直无畏,敢于犯颜直谏,姚崇则相对“圆滑”,处理事情上手段老到,两人虽然风格不一,但却均是一心为国,所以这一刚一柔,很是相得益彰,为开元盛世立下了汗马之功。

  姚崇,宋璟,两人在历史上,总是一起并提,并有“崇善应变以成务,璟善守文以持正”的赞词。因此,大唐三百年,素有“前称房、杜,后称姚、宋”之说。

  生为知己,死亦比邻。姚崇、宋璟死后,他们都被葬在了我们洛阳的万安山脚下,曾寂寞相对千余载。2005年,我曾来到此处,凭吊两位名相,当时,在曾经的墓地处我已看不到任何墓冢,寻寻觅觅后,我只能找到几通姚家后人新立的几通新碑,孤寂地伫立在空旷的原野上。

浙江东阳仙峰裘氏宗谱八卷,首修于宋嘉定六年(公元1213年),(民国)徐源亮续修,民国十六年(公元1927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浙江省东阳市虎鹿镇仙芝陵村。

浙江慈溪横山裘氏宗谱二十六卷,(民国)裘昌如、裘松堂纂修,民国三十八年(公元1949年)木刻活字印本。注:始迁祖为[宋]裘从仁。现被收藏在浙江省图书馆。

浙江会稽义门裘氏宗谱,著者待考,清朝年间木刻活字印本。注:始迁祖为[宋]裘志广,本支祖为[明]裘槐。现被收藏在浙江省图书馆。

浙江会稽义门裘氏宗谱,(清)裘洪茂等纂修,清嘉庆二十五年(公元1820年)木刻活字印本。注:始迁祖为[宋]裘志广,本支祖为[明]裘槐。现被收藏在浙江省图书馆。

浙江会稽义门裘氏宗谱三卷,(清)裘良能等纂修,清道光二十七年(公元1847年)木刻活字印本。注:始迁祖为[宋]裘志广,本支祖为[明]裘槐现被收藏在浙江省图书馆。

浙江富春环山裘氏宗谱,著者待考,清朝年间木刻活字印本。注:始迁祖为[宋]裘崇。现被收藏在浙江省图书馆。

浙江富春环山裘氏宗谱三卷,(清)裘元辅等纂修,清雍正九年(公元1731年)木刻活字印本。注:始迁祖为[宋]裘崇。现被收藏在浙江省图书馆。

浙江杭州武林裘氏家谱三卷,(清)裘陈佩纂修,清康熙四十四年(公元1705年)木刻活字印本。注:始迁祖:[宋]裘玉。现被收藏在浙江省图书馆。

浙江东阳西朱裘氏宗谱,著者待考,清咸丰九年(公元1859年)木刻活字印本。注:始祖为[宋]裘永昂,先祖为[宋]裘元。现收藏在浙江省图书馆。

浙江东阳西朱裘氏宗谱四卷,(清)裘德富等纂修,清道光九年(公元1829年)木刻活字印本。注:始祖为[宋]裘永昂,先祖为[宋]裘元。现被收藏在浙江图书馆。

浙江东阳西朱裘氏宗谱,(清)裘忠元等纂修,清乾隆二十四年(公元1759年)木刻活字印本。注:始祖为[宋]裘永昂,先祖为[宋]裘元。收藏在浙江省图书馆。

浙江东阳西朱裘氏宗谱,(清)裘忠孙等纂修,清康熙五十六年(公元1717年)木刻活字印本。注:始祖为[宋]裘永昂,先祖为[宋]裘元。在浙江省图书馆收藏。

浙江慈溪横山裘氏宗谱十三卷,首一卷,(清)裘姚崇等重修,清嘉庆二十五年(公元1820年)敦睦堂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浙江省余姚市梨洲文献管理所、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浙江慈溪横山裘氏宗谱二十六卷,(民国)裘忪堂等续修,民国三十八年(公元1949年)敦睦堂木刻活字印本二十六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河北大学图书馆。

浙江慈溪慈潜朴山裘氏家谱二十卷,(清)王永振纂,清宣统元年(公元1909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浙江省宁波市档案馆(缺两卷)。

浙江奉化聚峰裘氏支谱,(民国)裘然舞修,民国二十年(公元1931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浙江省奉化县文物管理局。

浙江绍兴越州裘氏本源考一卷,(清)裘象坤撰,清朝年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浙江省图书馆。

浙江绍兴山阴裘氏宗谱十四卷,(清)裘宗汉纂修,清宣统元年(公元1909年)思云堂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北京大学图书馆。

浙江绍兴裘氏四修宗谱四卷,本支信字派宗谱十四卷,(民国)汪谦等纂修,民国十七年(公元1928年)思云堂木刻活字印本五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南开大学图书馆、浙江省图书馆。注:清乾隆四十七年始修。

浙江嵊县义门崇仁义氏宗谱二十六卷,(清)裘大松等续修,清光绪八年(公元1882年)敦叙堂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浙江省嵊县图。

浙江嵊县义门裘氏宗谱,著者待考,民国年间敦叙堂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残存一册)。

浙江兰溪双湖裘氏宗谱十二卷,(清)天如重纂,清道光十一年(公元1831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浙江省兰溪县游埠乡。

江西南昌府新建县炉坑裘氏族谱,(清)裘增寿等重修,清嘉庆十七年(公元1821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北京大学图书馆、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江西新建裘氏宗谱,清道光年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吉林大学图书馆。

江苏无锡裘氏家谱一卷,(现代)裘廷睴纂修,1957年铅印本一册。注:始祖为[宋]裘玉,始迁祖为[清]裘肇元。现被收藏在浙江省图书馆。

山西山阴裘氏宗谱,著者待考,清朝年间木刻活字印本。注:始迁祖为[明]裘昭、裘明。现被收藏在浙江省图书馆。

裘氏家谱,著者待考,木刻活字印本两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注:第二册页末有狮庵修谱赠文,狮庵修谱后序均,署明万历已印。

唐玄宗王兴开创了著名的新世纪作为后人应该如何评价?

唐玄宗执政初期,大力治理国家,社会经济不断发展,出现了封建社会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但是在繁荣的背后,深刻的社会和政治危机也在发展。...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