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更·读谱】第025话

栏目:资讯发布:2023-11-06浏览:3收藏

【五更·读谱】第025话,第1张

平田黄氏六修族谱[残卷]

编修:黄魁轩, 黄戊生[等]纂修

江夏堂, 民国19[1930]六修 存 7 册:插图,世系表

始祖(1世): (元明之际) 黄崇诗,字雅章,号西园 原籍吴永新,任湖南宝庆太守,后居于衡山三十都平田

崇诗公下五子(2世): (元明之际) 黄佑益,字荣忠 ; 黄佑山,字华忠 ; 黄佑昌,字谦忠 ; 黄佑贞,字秉忠 ; 黄佑展,字萃忠

1-12世派行: 崇(诗)佑阁德以桂 伯玉金尚色泽

1930年增订派行: 允新远发祥 寿岳峙清湘 大守家声振 芝兰世代芳

注: 此谱总卷数不详, 仅存卷2, 3, 4, 5, 6, 9, 10

散居地: 湖南省衡山县等地

书名据书衣题, 及版心题编目

卷端题:平田黄世江夏堂六修族谱

敦本堂 存1册 : 世系图总图

注 : 本谱不全, 仅存卷首1世系总图

迁宿松始祖 : (元)徐汪靖七 名远岩字德敷隶江西 隐居饶阳因世乱渡江迁松居荷皮山赘祖妣汪氏

散居地 : 安徽省宿松县等地

书名据书衣题及版心题编目

天台蒋氏宗谱 [残卷]

清宣统3年[1911] 存1册 : 艺文寿序跋

注 : 总卷数不详, 仅存第22和24卷, 不包括世系内容

泉井始迁祖 : 蒋文壁

散居地 : 浙江省天台县等地

书名据版心题及书衣题编目

编修 : 周民堂 ,周培志

爱莲堂, 公元1990 21册:人像, 插图, 世系表

弋阳杉山祖: (唐宋之际) 周廷芝,讳器 迁居弋邑杉山

始祖(1世): (宋) 周尧宣,行派正,执点公长子 ; 周尧升,行正三 ; 周尧琪,行正四; 周尧嘉,行正八,名贞,号双鹤 ; 周尧诚,行正十一,讳朴,号双溪 ; 周尧畏,行正十五,讳肃,号安齐 皆为羔公之子

尧宣公派下支祖(5世): 周云英,宗派忆 后裔子孙居金锺山

尧升公派下支祖: 周廷朴,行量七,字有如,原名廷荣(9世,明朝,泉洋祖)

尧琪公派下支祖: 周孟安,行百十一(3世,明朝,由铅邑西邑山,徙上饶四十五都焦坞里皂江家坝)

尧嘉公派下支祖: 周觉超,行兆七(6世,元明之际,周山祖)

尧诚公派下支祖: 周克扬,行常二,字有洸(5世,溪口房) ; 周彬,行旭(7世,明朝,由荆山迁居南乡四十七都昆山) ; 周廷昂(11世,信州白塔巷祖) ; 周凤章(15世,源溪祖)

尧畏公派下支祖: 周荣,字家旺(19世,明朝,高州西源祖) ; 周富,行仍三,字君多(19世,明朝,金锺山祖) ; 周柔安,行百八十九,讳有(3世,宋朝,由弋阳杉山迁居上邑南乡皂头坂象山)

水门始祖: (宋) 周芷,千八公 父亲周金自双塘迁居郭中水门 为徐潭房远祖周匡派下14世孙

始祖(1世): (宋元之际) 周英一,宗派正 为芝公之孙

英一公派下房祖(4世): (元明之际) 周遵一(忠房祖) ; 周遵二(恕房祖) 宗派皆为万

宗派(自执羔公之子起): 正千百万亿 兆穰京量谔 旭元震仍蕃 衍宽裕温柔 发强刚毅斋 庄中正文理 密察齐圣广 渊明允笃诚 忠肃共懿宣 慈宽和

注: 此谱册数按周芝公下儿子顺序排列, 最后为周芷公派下世系

注: 此谱卷数杂异 尧宣: 册1(卷26,23) ; 尧升: 册2(卷3) ; 尧琪: 册3-5(卷8) ; 尧嘉: 册6(卷10) ; 尧诚: 册7-13(卷6,8,1,15,16,19) ; 尧畏: 册14-18(卷23-25) ; 芷公: 册19-21(卷21)

散居地: 江西省弋阳县, 信丰县, 及上饶县等地

书名据书衣题, 及版心题编目

1917年 存1册 : 世系表

注 : 总卷数不详, 仅存续集上(北刘家卷)

注 : 本册世系截至时间为1917年

北刘家始祖 : 刘思德, 字志昂, 三房源哲公系房次子 由大塘湾迁居北刘家

书名据书衣题及版心题编目

散居地 : 湖北省等地

敬享堂, 民国5[1916] 存1册:世系表

始祖(1世): 吕谟祖,字道清 由江右饶州迁楚之黄卜, 居南湖 生子三: 吕大经 ; 吕大本 ; 吕大用

大经公下九子(3世): 吕仕朝 ; 吕仕忠 ; 吕仕道 ; 吕仕爵 ; 吕仕文 ; 吕仕武 ; 吕仕明 ; 吕仕宪 ; 吕仕奇

仕朝公派下支祖(9世): (清) 吕凤诚 ; 吕凤梧 ; 吕凤辉,原名辉宗 ; 吕凤儒,原名儒宗 ; 吕凤异等

注: 本谱宗卷数不详, 仅存卷1, 为大经公长子仕朝公派下世系

书名据版心题编目

散居地: 湖北省黄冈县等地

编修:匡天赐总编 ; 匡万永[等]编辑 ; 匡万寿[等]协修 ; 匡卓平[等]增修

壁光堂藏, 1993年续修, 1994年增修 17册 : 插图, 世系表

注 : 此谱之原谱目录中仅列15卷 卷16为1994年增编之"马脊山"派谱

始祖 : (明) 匡仲实 由江右宦游至湖北罗田

仲实公下二子 : 匡福一(留居罗田) ; 匡福二(迁黄冈) 此谱为福二公下派祖

福二公下三子 : 匡文铭,行一(东分祖) ; 匡文铎,行二(西分祖,迁黄陂匡家嘴) ; 匡文镳(居黄陂马脊山)

东分原派 : 文运宏光 祖德流芳 子正师通 廷举必望 荣华万代 长发其祥 家兴永久 福寿安康

西分原派 : 天王朝士 建国志宏 永世胜祖 自成大业

马迹山原派 : 中山正有 永发其祥 天开日运 世必朝堂

合修新派 : 本立兴家法 宗传守善良 贤才同蔚起 厚泽典谟长 道誉恒丰捷 廉开庆吉祥 义清映峰辉 昌繁滙安康

散居地 : 湖北省黄冈县, 黄陂县等地

书名据书衣题, 及版心题编目

卷端题 : 匡氏续修宗谱

编修:禹玉笧,禹荣武,禹玉润,禹玉珍,禹金源

敦伦堂, 1995年 102册 : 插图, 世系表

源流 : 此姓出于春秋之鄅国 后去邑为禹

邵阳始迁祖 : (西晋) 禹太白 由江左徙楚

派祖(30世) : (宋) 禹锺振

锺振公下五子 : (宋) 禹仁向 ; 禹仁晏 ; 禹仁细 ; 禹仁浩 ; 禹仁庆

散居地 : 湖南省邵阳县等地

书名据书衣题, 及版心题编目

编修: 龎成功,龎荣安,龎德辅,龎立九,龎赤南,龎善补

高阳堂, 民国36[1947] 21册 : 插图, 世系表

注 : 此谱不全 缺卷17, 及卷21 且部分卷数破损难阅

远祖 : 降公

受姓祖 : (周) 毕公高 文王子,后分封于龎,因以为氏

始祖(一世) : (宋) 龎准,号烟波叟,一号巖石翁 出自始平

派祖(13世) : 龎栗,字心翼 迁荆州江陵庞家庄

栗公下二子 : (宋) 龎传约,字鲜矣 ; 龎传玖,字长流

传约公下入楚祖(18世) : 龎太一 ; 率子龎俊三 由江右避难迁楚黄,居麻城桂子岭

传约派下崇阳祖(21世) : (元明之际) 龎瑞孙,讳宁十三

瑞孙公下三房 : (元明之际) 龎原用,字永一 ; 龎原祥,字永金 ; 龎原宪,字永玉

传玖派下崇阳祖(16世) : 龎君政,字其祥

派行 : 泰交成盛世 熙起赞明良 勋华垂典则 皐契植伦常 修和义方溥 绥道仁化光 兴廉登上理 克让庆安康 英贤乘运达 俊彦应时昌 升平嘉会兆 锡祚复高阳

散居地 : 湖北省崇阳县等地

书名据书衣题, 卷端题, 及版心题编目

编修:曾毓轩主修 ; 曾时秋[等]编修 ; 曾佰纯[等]协修

守约堂, 1994年 存2册 : 插图, 世系表, 人像

注 : 此谱总卷数不详 存卷首, 及卷102

一世远祖 : 鄫巫 因国灭奔鲁,去邑为曾

始祖 : (周) 曾参,字子舆

南丰祖 : 曾洪立,字熙和,行二郎

始迁祖 : (元) 曾福仲,一名朝奉,行十一,号遁贞 由江西太和迁邵陵太平里

派祖(3世) : 曾友铭,字商盘 福仲公之孙 下有五子,分五房

房祖 : 曾志通 ; 曾志逊 ; 曾志暹 ; 曾志匆 ; 曾志道

志逊公下支祖(9世) : (明) 曾惟润 ; 曾惟澜 ; 曾惟涧 ; 曾惟潣,字少阳,号闲闲 ; 曾惟憪

编排 : 福财友志景兴大 永惟朝廷万载荣 世子开宗延夏统 贤侯绍武示周行 文章代焕贻风远 忠恕家传德教成 勉迪后嗣善继述 聿怀经义先扬名

散居地 : 湖南省邵阳县等地

书名据版心题编目

书签题 : 太平曾氏族谱

曾洪立的第二个儿子延构有后裔。

根据资料查询,洪立生三子是延福、延构、延铎,延构生二子是崇林、崇庆。

曾洪立字展成,唐江西南丰县令。

东源曾家村位于金溪县琉璃乡以北偏东5公里处,为琉璃乡与陈坊积乡交界处,距县城29公里,地理位置较优越,交通较为便利。

古村选址于丘岗地带,远村峻岭交错,村外田园平沃,村后竹林茂密,村东溪水潺潺,村北一河横穿,风景秀丽。现存各类明清传统建筑74栋,其聚落形态清晰完整,是一个明清建筑群保存完好的历史文化名村。2014年3月,住建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公布了第六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名单,东源曾家村榜上有名。

古村现有居住人口220户,1100人,绝大部分为曾姓,是曾巩堂兄弟洪立公后裔,也是人们尊为“宗圣”的曾子(曾参)的一支嫡传后裔。据《东源曾氏宗谱》记载,曾子的43世孙曾_由南丰迁中宋,46世孙元龙从中宋迁模桥,49世孙子宾从模桥迁东阳书院。为纪念南丰祖曾洪立葬于南丰东源,而改东阳为东源,距今有800多年的历史。自民国至今,该村人文气息浓厚,才俊辈出,共出现教授、博士、高级工程师、主任医师等高级知识分子20余人,其中2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故有“教授村”之称。

古村座北朝南,沿着巷道,依地势从高向低。南边一条小公路从东门仙师殿到村西新牌坊,长约500米,宽4米,与之相平衡的是村内南边主石街,为村内主要干线。街边有一排水溪沟,砌成一节节船形,一头大一头小,艘艘相接成蜿蜒之溪。村居纵深约200米,九条青石小巷从北门、西门放射状的直通南边主石街,使全村呈折扇状打开。

古村有着科学完善的村落系统。大部分屋顶是硬山式屋顶,高高的马头墙、不同形式的风火墙和村口水塘,都起到很好的消防作用,构成了完整的消防系统。每栋房子顺着巷道都有或明或暗的排水沟,水从排水沟流入水塘,再由水塘流向村外,形成了完整的排水和防潮系统。总门楼和围墙是第一道防御,水塘是第二道防御,排水沟是第三道防御,石质墙裙是第四道防御,构成了完整的防御系统。

古村建筑,主要由一条东源街,又称直街,向西北方向分支出六条90米以上的巷道,巷道均用青石板与卵石铺成,巷道之间又有小巷相互连通,蜿蜒向前。古村分布着九大古民居聚落群,每个聚落群屋屋相通,就算雨天往来其中也不会湿鞋。每条巷子和弄道都有或明或暗的排水沟,顺着巷道,依地势由高到低古建筑自北向南有序排列,即使倾盆大雨地面也不会积水,即使梅雨季节屋内也不会发霉。

村内现存明清古建筑74栋,其中明朝建筑5栋,古井4眼,古树10株,古桥1座,古石刻2块,旧石板共长2138米。“豢灵护应”古庙、“中议世第”官厅、“秀启南丰”宅第等三处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每栋古建外墙上的石质花窗,雕花纹饰图案都各不相同,尤其是屋内柱础,每栋各不相同,同一栋之间不同柱础的雕刻造型和图案又各有特色。大门上方的石雕和砖雕更是巧夺天工、美仑美奂,有的综合圆雕、镂雕、浮雕、透雕等各种雕刻艺术为一体,给人以鬼斧神工之感,屋内屏风、窗户、雀替、梁架上的木质雕刻也是各显神通,将“马上封(蜂)候(猴)、一路(鹭)青天、一瓶(品)富贵、一束清廉(莲)”表现得淋离尽致,做到了“凡有图必有意,有意必吉祥”。

村内明清建筑以二层式“官厅”建筑最为精致,四堂直进、九道天井。内有住房、接客厅、绣花楼、花园、鱼塘,门楣上分别用行、楷、隶、草书等4种字体镌刻的“大夫第”、“奉进世第”、“三省居”、“清蔼轩”等字样,具有较高的欣赏价值。目前该建筑内部已经倒塌,仅村外部门楣。村西曾氏大祠,为四堂直进建筑,面积达800平方米,第二堂中间两排8根木柱的围径达2米,其石磉围径则达3米、厚07米,每个重约四五百斤。下堂天井中两棵相向而生、300年树龄的桂花树枝繁叶茂,上端已合二为一。东源曾家村建筑类型多样,庙宇、桥梁、官厅、宗祠、宅第、门楼、民宅齐全,时间跨度大,数量多,保存完好,在江西地区少见,对研究古代建筑思想理念具有重要意义。

曾家古村建筑的空间组合手法、装饰艺术、砌体结构等方面的工艺质量整体较高,尤其是石作、砖作方面做工非常细致,其精湛的工艺水平在南方众多原生态村庄中也是较为罕见的。古村上下堂形式的民居建筑形态在赣中抚河流域较为常见,是本地区典型的民居类型,民居建筑中很多有古人题匾,书法多出自名家之手,书法精美,从文词到书体都显示了很高的文化品位,展现了东源深厚的文化底蕴。

琉璃乡:琉璃乡位于金溪县城西北面约30公里处,西与才子之乡临川接壤、北与东乡县毗邻,是金溪、临川、东乡三县交界之所,边贸繁荣活跃。全乡总面积96平方公里,下辖15个村委会,146个村小组,人口21万人,耕地面积26万亩,是金溪县最大的农业乡之一。琉璃乡距316国道仅10公里,离抚州市只30公里,已开通移动电话GSM基地,交通便利,通讯快捷。琉璃乡人多地广,有着丰

曾略一房下传第八世孙曾致尧(950-1007年),字正臣,南丰人,北宋散文家,太平兴国八年(983年)进士第,官至礼部郎中,后改任吏部郎中。曾致尧为官体察百姓疾苦,颇有政声,卒后赠谏议大夫、太子太师,封密国公。曾致尧一生著述甚多,著有《仙凫羽翼》30卷、《广中台纪》80卷、《清边前要》30卷、《西陲要纪》10卷、《直言集》10卷、《为臣要纪》3卷。曾致尧的裔孙曾巩、曾布都是杰出的人物。曾布为嘉祐进士,曾参与王安石变法,任三司使,在徽宗年间为相。曾巩也为嘉祐进士,世称南丰先生,官至中书舍人,北宋文学家,为“唐宋八大家”之一。曾致尧的后裔曾广渊、曾广新昆仲同迁粤东兴宁县,分居九龙岗、龙归洞。曾致尧的第五子曾易占的后裔由赣入闽,在宁化短暂居住后,又直下汀江中游,迁入闽西上杭县十二铺水南里。闽西上杭县十二铺水南里的曾氏后裔又有分迁粤东镇平及闽中福州府的。曾裕振自福建汀州府宁化县石壁村迁居广东潮州府程乡县徐溪乡。据香港新界《曾氏历代宗亲谱》说:“纡淳,官封鲁国公,宋政和壬辰年(1112年),徙福建宁化县石壁下居焉。生子仲辉,辉子桢孙、佑孙,因宋元兵扰,不能安居,由宁化徙广东长乐县家焉。”《江阴曾氏续修宗谱》载:“始迁祖孝宽,北宋宰相曾公亮子,自晋江迁江阴。”《海虞曾氏家谱》载:“始迁祖怀,世为晋江人,宋室南渡,自京城迁居常熟。后官至右丞相,赐第县治西衮绣坊。本族一世祖懈,明代自县城迁居东乡二十九都曾家湾”; 南宋嘉定十七年(1224年),曾有昌奉旨出仕琼州统帅,举家迁居于琼。曾有昌(1201-1294年),字仁伯,能文善武,具有儒将风度。他在琼举办学堂,抚庶安邦,政绩卓著。他的5个儿子都入仕为官。其长子曾元谨任督视江淮军马;次子曾元瑜任沿江招讨使;第三子曾元琮任徐闻县尹;第四子曾元琦任安抚使;第五子曾元珍授元帅府经历,元大德三年(1299年)海寇侵境时,仅只19岁的他仍率兵征战,殉职沙场。曾有昌一族在海南繁衍生息,其后裔遍布海南各地。因此,大都海南曾姓尊曾有昌为曾氏入琼始祖。北宋政和二年(1112年),曾立的第十五世孙曾纡惇由江西南丰迁居宁化石壁。曾纡惇为曾据后裔。(宁化蕉岭《曾氏族谱》)南宋庆元二年(1196年),原居将乐县盖阳大坪堡(明成化六年后属归化县,今为明溪县盖阳镇大坪村)的曾传华迁居将乐陇源村山坊自然村。将乐陇源村山坊自然村为曾氏单姓村。宋时,曾庆禄,字元朗,官至总戎指挥,携子曾五二自江西南丰迁居宁化会同里(今曹坊乡)马龙坪。曾庆禄为曾洪立的第九世孙、南城张家山曾氏始祖曾定的第五世孙。曾五二有9个儿子。元延祐三年(1316年),曾五二的长子曾智先徙居潭飞漈(南城堡)又曾洪立的第十六世孙曾曾孟元,授福建汀州府通判,致仕寄居清流县。(宁化方田(南城)、曹坊(曾家背)《曾氏族谱》)元末时,曾裕振(宁化中彦的第十六世孙)为奉政大夫,因避元末兵乱,由赣州迁居福建宁化。(嘉应州石坑、阜山《曾氏世系》)元末明初,曾巩后裔从江西省南丰徙迁至建宁县均口乡、里心下坊湾、曾家。明永乐九年(1411年),曾冕从江西石城徙居石家庄,明正统元年(1436年)迁徙宁化方园里(方田)。其后裔分衍江西的石城、宁都,福建的延平、松溪、寿宁、浦城、汀州、归化、嘉应州及四川省等地。(宁化方田《曾氏族谱》)明成化年间(1465-1487年),曾宗仁、曾宗理兄弟随舅舅廖高叔从江西南丰迁徙至明溪盖洋大陂。据明溪盖洋镇大坑《武城曾氏族谱》载,曾宗仁、曾宗理系曾珪第五子曾隐的后裔。曾宗仁的儿子曾仁智迁居新桥增坊(三元区岩前增坊)。其第四世孙曾元勤、曾元俭迁居宁化龙王潭;曾元忠迁居清流;曾元恕、曾元懋迁居明溪曾家埠。明溪曾氏后裔播迁至将乐山坊、福州等地。明弘治十八年(1505年),曾洪立第六十二世曾肇(讳开,号介)自清流徙居宁化大唐边,后衍龙上里、曾家背等地。(宁化方田(南城)、曹坊(曾家背)《曾氏族谱》)明代时,江西南丰县的曾姓族人迁居福建明溪县夏阳镇瓦溪村。这支曾氏先祖郡望山东武城,后迁徙湖南宁乡,又从宁乡迁居江西南丰。明末清初,武城曾参的六十三代裔孙曾荣参加抗清斗争,失利后隐居将乐县阳岸都大磜上村(今光明乡台上村大磜上自然村)。他成为这一支派将乐曾姓的开基祖。此后,曾荣的部分后裔相继迁居光明乡渠许村黄岚自然村、界源村沙溪自然村,万安镇万安、良坊、孙坊等村,安仁乡泽坊村五福墩(现该自然村已不存在)、新洋等自然村。清康熙年间(1662-1722年),福建明溪县夏阳镇瓦溪村曾氏开基祖曾闻光的第三世孙曾兴发迁居将乐县南胜都下坑村(小拔村辖属自然村),成为将乐这支曾姓的开基祖。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曾兴发的第三世孙曾广光和曾广儒分别从将乐小坑村迁居将乐县的水东村(小拔村辖属自然村)和大布村(今古镛镇山门村辖属自然村)。后来,留居在下坑村的曾氏也陆续移居小拔村水东、杨厝、下瑶等自然村。曾广儒的部分后裔相继移居将乐的曾厝、溪口村(古镛镇桃村辖属自然村)和乾滩村(水南镇辖属村)。现小拔村水东、杨厝、下瑶等3个自然村曾氏已续17代,有59户,近300人。清至民国时期,江西南城、南丰和福建长汀县等地曾姓族人陆续迁徙将乐的溪南、三班、水南、新兴等地。民国25年(1936年)在万里长征的湘江战役中,一些长汀籍的红军战士失散,其中曾繁珰、曾祥祯、曾祥棣三人由湘赣入闽,经顺昌县洋口镇流落将乐龙栖山等地谋生,并娶妻生子。新中国成立后,这三人的部分子孙已移居将乐县城百花等社区。抗战时期,福建沿海地区部分曾姓居民避难来到将乐县城和高唐等村居住。抗战胜利后,他们中的部分曾氏留居在此。20世纪50至60年代,福建惠安、莆田、仙游移民到将乐;福州等地知识青年到将乐插队后留居将乐。1958-1959年,闽清、长汀等地曾姓族人到将乐森工企业就业而定居于此。三.迁移南宋时期,由于避战乱,宁化部分曾氏族人迁徙广东长乐县,其后裔播迁至广东的兴宁、梅县、平远、镇平、五华、龙川、惠州、河源、和平、广州、新宁等地。(见宁化蕉岭《曾氏族谱》)南宋末至元初时,曾纡惇的裔孙曾桢孙迁居广东第乐,曾佑孙迁居广东兴宁。(广东《梅县志》)曾六十四郎从宁化石壁迁居福建上杭,后衍永定、石城,续衍台湾。(平和、台湾《曾氏族谱》)明初时,宁化曾裕振有两个儿子。长子曾天秩,号顺辰,元朝进士,官至大理寺。曾天秩去世后,其妻聂氏率丈夫的弟弟曾天祯及自己的4个儿子迁居广东梅州。曾天秩4个儿子的后裔散播广东归善、和平、蕉岭以及江西等地。(嘉应州石坑、阜山《曾氏世系》)明代始,建宁曾姓部分后裔迁陆续徙至江西省广昌、南丰等地。清顺治年间(1644-1661年),曾贤善(字宇文)从宁化招贤里迁居石城新田上。(《翠华曾氏重修族谱》)清代时,将乐曾荣的后裔迁居顺昌县大干乡甲地村、邵武市张厝乡。

一、东源村基本情况

东源村委会位于琉璃乡东北部,毗邻本乡东源村和陈坊积乡,全村共有村小组10个,1600人,其中党员40名,其中4名为女性,耕地面积2543亩,山地面积2918亩。绝大部分均为曾姓,是曾巩堂兄弟洪立公后裔,也是人们尊为“宗圣”的曾子(曾参)的一支嫡传后裔。古村选址于丘岗地带,远案峻岭交错,村外田园平沃,村后竹林茂密,村东溪水潺潺,村北一河横穿,风景秀丽。曾家古村现存各类明清传统建筑174栋,其聚落形态清晰完整,是一个明清建筑群保存完好的历史文化名村。明清古建筑有庙社、宗祠、书院、作坊、门楼、民宅、古井、古塘等建筑。保存有相对完整的其门楼、并且大多都有明确建造纪年。曾家古村建筑的空间组合手法、装饰艺术、砌体结构等方面的工艺质量整体较高,尤其是石作、砖作方面做工非常细致,其精湛的工艺水平在南方众多原生态村庄中也是较为罕见的。古村上下堂形式的民居建筑形态在赣中抚河流域较为常见,是本地区典型的民居类型,民居建筑中很多有古人题匾,书法多出于名家之手,书法精美,从文词到书体都显示了很高的文化品位,显示了东源深厚的文化底蕴。东源曾家古村历史悠久,环境优美,于2012年2月经江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我省第四批历史文化名村。

二、古村优势

一是村里形成具有浓厚的历史背景

根据《东源曾氏宗谱》记载,曾子的42世孙洪立公因任官迁至南丰,死后葬于南丰槐田之东源,洪立公的第13世孙曾子实从模桥村迁至东阳书院。为纪念南丰先祖曾洪立葬于南丰东源而改名为东源村。

二是村落发展独具人文特色

该村又被称为“教授村”,自民国至今,共出现了教授、博士、高级工程师、主任医师等高级知识分子20余人,其中2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三是村落规划布局独特:古村地位金溪县琉璃乡以北偏东5公里处,为琉璃为与陈坊积乡交界处,距县29公里。选址于丘岗地带,远案峻岭交错,村外田园平沃,村后竹林茂密,村东溪水潺潺,村北一河横穿,风景秀丽。古村坐北朝南,顺着巷道,依地势从高向低。南边一条小公路从东门仙师殿到村西新牌坊,长约500米,宽4米,与之相平衡是村内南边主石街,这是村内主要干线。街边有一排水溪沟,奇怪的是当时把这条溪沟砌成一节节的船形,一头大一头小,艘艘相接成蜿蜒之溪。其寓意至今未解。村居纵深约200米,九条青石小巷从北门、西门放射状的直通南边主石街,使全村呈折扇状打开。

四是落内部空间格局十分完整,村落系统完善、科学

古村建筑,主要由一条东源街,又称直街,向西北方向分支出六条90米以上的巷道,巷道之间又有小巷相互连通,弯弯曲曲,均用青石板与卵石铺成的巷道形成的九大古民居聚落群组成,每个聚落群屋屋相通,就是雨天往来也脚不湿鞋。每条巷子和弄道都有或明或暗的排水沟;顺着巷道,依地势从高向低古建筑自北向南有序排列,即使倾盆大雨地面也不积水;即使梅雨季节屋内也不发霉。村落系统科学、完善。大部分屋顶都是硬山顶,高高的马头墙、不同形式的风火墙和村口水塘,都起到很好的消防作用,形成了完整的消防系统;每栋房子顺着巷道都有深深或明或暗的排水沟,水从排水沟流入水塘,再由水塘流向村外,形成完整的排水和防潮系统;总门楼和围墙是第一道防御、水塘是第二道防御、排水沟是第三道防御、石质墙裙是第四道防御,山门等构成完整的防御系统。

五是村落古建筑数量众多,占地面积大且保存完整

村内现存明清建筑74栋,其中明朝建筑5栋,古井4眼,古树10株,古桥1座,古石刻2块,旧石板共长2138米。其中,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三处为:“豢灵护应”古庙、“中议世第”官厅、“秀启南丰”宅第。具有重要考古价值的建筑包括:龙光发祥门楼(清代)、阳德含晖门楼(清代)、旋星共极门楼(清代)、南丰世第门楼(清代)、隆平旧家门楼(清代)、古道(明代)等,村内明清建筑以二层式“官厅”建筑最为精致,四堂直进、九道天井。内有住房、接客厅、绣花楼、花园、鱼塘,门楣上分别用行、楷、隶、草书等4种字体镌刻的“大夫第”、“奉进世第”、“三省居”、“清霭轩”等字,具有较高的欣赏价值。目前该建筑内部已倒塌,仅存外部门楣。该屋的主人当年同时在南京也建造了一栋一模一样的建筑,如今保护完好,被列为江苏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村西曾氏大祠,为四堂直进建筑,面积达800平方米,第二堂中间两排8根木柱的围径达2米,其石磉围径则达3米、厚07米,每个重约四五百年。下堂天井中两棵相向而生、300年树龄的桂花树枝繁叶茂,上端已合而为一。

东源村附近有东源曾家村、金溪县象山公园、龚氏祠堂、金溪战役旧址、何源太山东峰峡谷等旅游景点,有金溪黄栀子、金溪蜜梨、金溪蜜桔、金溪葡萄、金溪浒湾油面等特产。

【五更·读谱】第025话

平田黄氏六修族谱[残卷] 编修:黄魁轩, 黄戊生[等]纂修 ...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