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王氏家谱

栏目:资讯发布:2023-11-06浏览:2收藏

湖北王氏家谱,第1张

湖北好像茅田王氏最有名,他们那一支族谱应该很全。

茅田王氏,发迹于轩辕,受姓于太原。在秦朝,名将王离公为秦大将军,封武城侯,生长子元公、次子威公。元公初为临淄令,后为避秦乱,迁琅琊,后徙临沂,为“琅琊王氏”始祖。威公后归太原广武,为“太原王氏”始祖。晋代王览护兄,争酖舍生,感母悔悟,九代公卿,名列“二十四悌”。唐朝,偞之公迁江西德安县之锹溪,其孙瓘文公为德安锹溪王氏之祖。北宋枢密副使、观文殿大学士、襄敏公王韶子纯公,献平戎之策,复河湟之地,功在国家,名传青史。韶公功在当代,泽被后世,第八子定公,于北宋绍圣年间知富川郡,始定居兴国军(今之阳新、通山、大冶);定公之孙、英甫公次子仁宏公卜居茅田,是为茅田王氏始迁祖。仁宏公筚路蓝缕,开基创业,迄今已有八百余年;生息繁衍,人口凡有数万之众。这就是一王六户之根源。八百多年来,仁宏公的子孙后代,弘扬祖宗之德,继承祖宗之业,文昌武炽,方兴未艾。

“一王六户”的故事好像听我爷爷讲过,我们家王氏这一支据说是由江西德安锹溪王氏迁湖北的,我家里就有族谱。呵呵,你提的问题可以更详细具体点儿吧,什么字辈的说几个撒。

洮砚简介洮砚简介洮砚简介洮砚简介名称的来历洮砚全称为洮河石砚。一是砚材产地位于东经10445′北纬3508′区域内,历史上属于洮州。二是频临黄河支流洮河,故称洮砚。现在包装此砚 洮砚简介洮砚简介洮砚简介洮砚简介名称的来历洮砚全称为洮河石砚。一是砚材产地位于东经10445′北纬3508′区域内,历史上属于洮州。二是频临黄河支流洮河,故称洮砚。现在包装此砚 名称的来历洮砚简介洮砚简介洮砚简介名称的来历洮砚全称为洮河石砚。一是砚材产地位于东经10445′北纬3508′区域内,历史上属于洮州。二是频临黄河支流洮河,故称洮砚。现在包装此砚 洮砚全称为洮河石砚。一是砚材产地位于东经10445′北纬3508′区域内,历史上属于洮州。二是频临黄河支流洮河,故称洮 砚。现在包装此砚 盒上“洮砚”二字,出自已故佛教协会会长赵朴 初先生手笔,成了通用的品牌字形。洮砚简介洮砚简介洮砚简介名称的来历 洮砚全称为洮河石砚。一是砚材产地位于东经10445′北纬3508′区域内,历史上属于洮州。二是频临黄河支流洮河,故称洮砚。现在包装此砚 质地有五大特征洮砚简介洮砚简介洮砚简介名称的来历洮砚全称为洮河石砚。一是砚材产地位于东经10445′北纬3508′区域内,历史上属于洮州。

二是频临黄河支流洮河,故称洮砚。现在包装此砚 洮砚脉矿在洮河东岸喇嘛崖、水泉湾起到卡布鹰子嘴。25公里 长,25 公里宽的崖、谷、壑、峰的脉矿深处,成型于4 亿年前。已 开采的喇嘛崖水泉湾等大多数矿脉三面环水,很多地方还处在原始森 林状态。区域内植被覆盖,小溪、小河、山泉到处都是。冬季封冻时 间长,脉矿经年被水浸泡,湿润之气滋养。因此,所产砚材具有五大 特征:祁殿卧先生归纳出四大特征,我加一特征,加以归纳,分述如 下:洮砚简介洮砚简介洮砚简介名称的来历 洮砚全称为洮河石砚。一是砚材产地位于东经10445′北纬3508′区域内,历史上属于洮州。二是频临黄河支流洮河,故称洮砚。现在包装此砚 其一,结构紧密洮砚简介洮砚简介洮砚简介名称的来历洮砚全称为洮河石砚。一是砚材产地位于东经10445′北纬3508′区域内,历史上属于洮州。二是频临黄河支流洮河,故称洮砚。现在包装此砚 洮砚砚材具有水成岩粘土板岩的基本结构,颗粒极细,粒径在001 毫米如下,颗粒与粉尘分界点为007 毫米,比一般粉尘还细小, 密度304 克/厘米3,石料中含有多种金属离子。所以,发墨快,而 且墨汁细有光泽。具有滑不拒墨,涩不滞笔的优点,正如苏东坡所言, 具有发墨利笔两大优点“唯洮河砚材也。

”洮砚简介洮砚简介洮砚简介名称的来历 洮砚全称为洮河石砚。一是砚材产地位于东经10445′北纬3508′区域内,历史上属于洮州。二是频临黄河支流洮河,故称洮砚。现在包装此砚 其二,莹润细腻洮砚简介洮砚简介洮砚简介名称的来历洮砚全称为洮河石砚。一是砚材产地位于东经10445′北纬3508′区域内,历史上属于洮州。二是频临黄河支流洮河,故称洮砚。现在包装此砚 洮河砚材频临洮水,脉矿在大小河流、小溪之下,常年受湿润之气滋养。石材水份充沛,石材经砂纸抛光后,手感滑腻,触之如 肌肤,孩儿面。呵气可出水珠。由于其结构紧密,水份不易散发。因 而构成它既不渗水,又贮墨久而不干涸的特性。故以虽经酷暑而墨不 干之盛誉称雄于砚材。作者曾用一方牡丹双砚盛水历三季280 多天, 而不干不腐可谓高雅。洮砚简介洮砚简介洮砚简介名称的来历 洮砚全称为洮河石砚。一是砚材产地位于东经10445′北纬3508′区域内,历史上属于洮州。二是频临黄河支流洮河,故称洮砚。现在包装此砚 其三,硬度适中洮砚简介洮砚简介洮砚简介名称的来历洮砚全称为洮河石砚。一是砚材产地位于东经10445′北纬3508′区域内,历史上属于洮州。二是频临黄河支流洮河,故称洮砚。

现在包装此砚 砚材硬度为摩氏35---4度。作为砚材恰到好处,一般墨 度2,既能下墨又能耐磨。且硬度适中,适合雕琢,加之板页岩结构劈理发育,石性温和硬而不脆,制砚尤为理想,故以优秀品质名列 诸砚前茅当之不愧。洮砚简介洮砚简介洮砚简介名称的来历 洮砚全称为洮河石砚。一是砚材产地位于东经10445′北纬3508′区域内,历史上属于洮州。二是频临黄河支流洮河,故称洮砚。现在包装此砚 其四,色泽雅丽洮砚简介洮砚简介洮砚简介名称的来历洮砚全称为洮河石砚。一是砚材产地位于东经10445′北纬3508′区域内,历史上属于洮州。二是频临黄河支流洮河,故称洮砚。现在包装此砚 洮砚基本色泽主要是绿和褐色。其颜色不论从色相、色度、纯度、色性那一方面来讲,都雄居诸砚之首。综观洮砚几大特点,可概括为: 肌理细润而坚密谓之“道德高尚”,发墨如神又养毫益笔谓之“才能 出众”;滋津养墨, 贮墨不涸不腐谓之“品格高雅”;绿质黄章, 红质白章,色泽雅丽谓之容貌灵秀。洮砚在砚材中可谓“德、才、品、 貌”四绝、无与伦比!加之洮砚第五大特征是轻微撞击能发出金属、 玉石之振颤之声,谓之磬。四绝中加声合为“德、才、品、貌、磬”。

洮砚简介洮砚简介洮砚简介名称的来历 洮砚全称为洮河石砚。一是砚材产地位于东经10445′北纬3508′区域内,历史上属于洮州。二是频临黄河支流洮河,故称洮砚。现在包装此砚 ---------------------洮砚简介洮砚简介洮砚简介名称的来历洮砚全称为洮河石砚。一是砚材产地位于东经10445′北纬3508′区域内,历史上属于洮州。二是频临黄河支流洮河,故称洮砚。现在包装此砚 石理、石肌、石纹洮砚简介洮砚简介洮砚简介名称的来历洮砚全称为洮河石砚。一是砚材产地位于东经10445′北纬3508′区域内,历史上属于洮州。二是频临黄河支流洮河,故称洮砚。现在包装此砚 (1)、说到质地,必然要讲到石理洮砚简介洮砚简介洮砚简介名称的来历洮砚全称为洮河石砚。一是砚材产地位于东经10445′北纬3508′区域内,历史上属于洮州。二是频临黄河支流洮河,故称洮砚。现在包装此砚 即石之肌理结构。犹如人体之肤、肌、筋骨。洮砚简介洮砚简介洮砚简介名称的来历 洮砚全称为洮河石砚。一是砚材产地位于东经10445′北纬3508′区域内,历史上属于洮州。二是频临黄河支流洮河,故称洮砚。现在包装此砚 由于洮河砚材矿体成型于四亿多年前的泥盆系,经过地壳变动断裂形成大小不一的块状,层状岩。

并渗入同时期的岩浆,形成各种薄 厚不同、颜色不同,软硬不同,走向不同的膘、纹、脉、点。整个脉 矿就是由这些不同块状,不同岩浆成份组成的。这些石理结构可以借 用人体“肤、肌、筋骨”来说明。洮砚简介洮砚简介洮砚简介名称的来历 洮砚全称为洮河石砚。一是砚材产地位于东经10445′北纬3508′区域内,历史上属于洮州。二是频临黄河支流洮河,故称洮砚。现在包装此砚 鱼卵、松皮、蜂蜡、油脂等细腻可爱即为石肤。洮砚简介洮砚简介洮砚简介名称的来历洮砚全称为洮河石砚。一是砚材产地位于东经10445′北纬3508′区域内,历史上属于洮州。二是频临黄河支流洮河,故称洮砚。现在包装此砚 肌:洮河砚材肌体细密丰满,色分绿、红即为石肌,通常我们说肌体发育是讲砚材肥厚等。洮砚简介洮砚简介洮砚简介名称的来历 洮砚全称为洮河石砚。一是砚材产地位于东经10445′北纬3508′区域内,历史上属于洮州。二是频临黄河支流洮河,故称洮砚。现在包装此砚 筋骨:洮河石材中脉络线条,铜钉,杂质,色分黄、白、红、黑,即为筋骨。洮砚简介洮砚简介洮砚简介名称的来历 洮砚全称为洮河石砚。一是砚材产地位于东经10445′北纬3508′区域内,历史上属于洮州。

二是频临黄河支流洮河,故称洮砚。现在包装此砚 骨为石之病,筋为瑕,骨为疵。除黑筋,断瑕对成品砚有害无益外,其它如铜钉、墨点、白筋如处理得当非但无害,且可起到装饰作用。 即使黑筋断瑕也可起到装点作用,尤其是在工艺技术不断进步的今 天,过去所不能处理的,今天却能办得到了。洮砚简介洮砚简介洮砚简介名称的来历 洮砚全称为洮河石砚。一是砚材产地位于东经10445′北纬3508′区域内,历史上属于洮州。二是频临黄河支流洮河,故称洮砚。现在包装此砚 (2)、石纹,即石之纹理洮砚简介洮砚简介洮砚简介名称的来历洮砚全称为洮河石砚。一是砚材产地位于东经10445′北纬3508′区域内,历史上属于洮州。二是频临黄河支流洮河,故称洮砚。现在包装此砚 指显现在石料肌体间各种天然纹路。洮砚之所以闻名遐迩,与它肌体间奇妙梦幻般的纹理有着隔不断的关系。洮砚简介洮砚简介洮砚简介名称的来历 洮砚全称为洮河石砚。一是砚材产地位于东经10445′北纬3508′区域内,历史上属于洮州。二是频临黄河支流洮河,故称洮砚。现在包装此砚 鹊桥纹型、无纹型以及云气、水气纹相间的纹型等。石纹不同于“筋骨”,石纹与石肌是浑然不可分的有机部分,它的形成 仅是各岩之间所含微量元素不均匀,色相有差别而己,即同一质地不 同含量。

而筋骨则是其他不同成份岩浆侵入肌理的后果。它与原肌理 有不同的化学成份。所以我们称之为疵瑕。石理的纹理、石体的肌肤 以及疵瑕生于不同的崖、洞,与石材的优、良、中等有着紧密联系。 然而,真正掌握这些知识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在学习研究洮砚 的过程中逐步加以认识并掌握。洮砚简介洮砚简介洮砚简介名称的来历 洮砚全称为洮河石砚。一是砚材产地位于东经10445′北纬3508′区域内,历史上属于洮州。二是频临黄河支流洮河,故称洮砚。现在包装此砚 ---------------------洮砚简介洮砚简介洮砚简介名称的来历洮砚全称为洮河石砚。一是砚材产地位于东经10445′北纬3508′区域内,历史上属于洮州。二是频临黄河支流洮河,故称洮砚。现在包装此砚 砚材使用源远流长洮砚简介洮砚简介洮砚简介名称的来历洮砚全称为洮河石砚。一是砚材产地位于东经10445′北纬3508′区域内,历史上属于洮州。二是频临黄河支流洮河,故称洮砚。现在包装此砚 洮砚历史源远流长,可以追朔到古老的汉代。初做磨刀石,后做砚材。据《山海经校注》西山经内载(注:《山经》成书不晚于战国, 记山5370 座):“鸟鼠同穴山之西北三百六十里,有崦嵫之山,其中 多砥砺”。

崦嵫之山既洮河砚材源地的西倾山,西倾山是昆仑山支脉。 郭璞注之:“砥砺,磨石也,细为砥,粗为砺”。用洮河砚材做磨刀 石,绝非随意到山边拣一块即可,那是要经过选择的。可以推定,西 倾山中的砚材,汉代起已被广泛使用。初为民用,后发展到军中,“随 军士兵佩之以利剑矛”。用洮河石做磨刀石,即使到了洮砚久负盛名 的宋代,仍广泛用之。宋人张文潜诗作为证:“洮河之石利剑矛,磨 刀日解十二牛。”洮河石做砚,始于何年何月,至今众说纷纭。其原 因之一是没有人发现宋代之前的洮河砚。直到2002 年12 月,私人收 藏唐代洮河箕斗砚现身沪上,才发出“洮砚历史有望改写”的呼声。 为此《甘肃日报》专题报道了这件重大发现。我个人认为,砚从砥砺 转化而来,确是徒手之劳,只不过是由地面提到桌面而己。有了箕斗 砚的发现,就可以肯定的说,洮砚的诞生一定在唐代之前。此外相比 端,歙(she)砚材,洮河砚材产地边远,文化落后,至今到达那里 都十分困难。当时若到朝廷,被宫廷士大夫认可,绝非短时间而言。 但仅发现洮河制砚在唐代这个不争的事实,至今也有1300 多年的历 史。洮砚简介洮砚简介洮砚简介名称的来历 洮砚全称为洮河石砚。

一是砚材产地位于东经10445′北纬3508′区域内,历史上属于洮州。二是频临黄河支流洮河,故称洮砚。现在包装此砚 ---------------------洮砚简介洮砚简介洮砚简介名称的来历洮砚全称为洮河石砚。一是砚材产地位于东经10445′北纬3508′区域内,历史上属于洮州。二是频临黄河支流洮河,故称洮砚。现在包装此砚 洮砚影响面窄小的原因分析洮砚简介洮砚简介洮砚简介名称的来历 洮砚全称为洮河石砚。一是砚材产地位于东经10445′北纬3508′区域内,历史上属于洮州。二是频临黄河支流洮河,故称洮砚。现在包装此砚 为什么洮河砚材发现早,使用早,而流通慢?中原一带的影响不够大呢?就手头资料而言,系统全面介绍端砚、歙砚的专著,不但较 多,而且多出自名家之手.如宋.米芾《砚史》及《东谷所见》,《文 房四谱》,《春风堂随笔》等.虽然书中谈到洮砚,主要谈的是端歙。 这并不是说,洮砚不重要,否则洮砚怎麽是中国三大传统石质名砚 呢?怎麽会自汉代伊始,历经唐、宋、元、明、清、民国、直到今天, 经久不衰呢?为什麽香港回归,甘肃省 送给特区 的洮砚在海 内外引起那麽大的轰动呢?为什麽解放以后洮砚受到社会各界,如启 功、赵朴初、顾金池、张学忠、卢克俭等人的喜爱并推广呢?为什麽 日本、东南亚及世界各国友人爱不释手,撰文写诗词唱诵呢?为什麽 五十年国庆成果展___甘肃省洮砚在北京展览受到党和国家领导 人胡 等同志的高度重视呢?为什麽《百龙塔砚》到达北京受到舆 论界和社会各界热烈欢迎,并经《北京晚报》、《北京日报》、《中国艺 术报》的专门和署名报道呢?我们同时看到,洮砚名声的确不够显赫, 正如兰州郭培元先生所论:"世人知洮砚之妙,定有胜端歙之处.自 宋以后名隐而不显者,因地处边陲得之不易,兼无专书著录之故,非 材不良也,诚为憾事。

"所以,我们稍加考察就可知晓,洮砚正如," 龙泉之剑长埋于丰城,卞和之璞久委于荆山"!具体分析原因如下: 洮砚简介洮砚简介洮砚简介名称的来历 洮砚全称为洮河石砚。一是砚材产地位于东经10445′北纬3508′区域内,历史上属于洮州。二是频临黄河支流洮河,故称洮砚。现在包装此砚 其一,当地民族文化事业落后,不可能产生给方物名产著文宣传的意识,也没有这个条件。自古以来,这里是跃马弯弓的战场,长期 为羌.戎.吐谷浑.吐蕃等古代少数民族聚居。民族崇尚宗教信仰, 谈不上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直到民国初期,这里尚无一所小学。民 间如此,官府呢?此地经年为兵家必争之地,即使暂被朝廷收复,也 是由战争的指挥官兼署民事,兼理军政。如唐代的李晟,哥舒翰;宋 代的王韶;明代的沐实、李文忠等,当时纵有李杜之材,恐怕也无这 种闲情逸致去考察民情,撰写方物。洮砚简介洮砚简介洮砚简介名称的来历 洮砚全称为洮河石砚。一是砚材产地位于东经10445′北纬3508′区域内,历史上属于洮州。二是频临黄河支流洮河,故称洮砚。现在包装此砚 其二,洮砚产地位于西北偏僻山区,山大沟深,交通极不便利.经济基本处于自给自足状态,少有贸易,至今那里仍是五天一"营" 即"集"(沿用战地的用法).交通闭塞,逢雨路断,到达那里十分 困难.正如丁旭载先生所说:"凡物产于舟车交经之区,则其名易彰, 而播易远;产于梯航难及之乡,其名不彰,而播不速".我们即为洮 砚的圭璋之质而自豪,也为处于偏僻之乡而感不幸!所以尽管有唐柳 公权重洮砚不亚于端歙;米芾得洮砚或抱眠,或耀书惟;苏东坡、张 文潜、黄山谷、陆游、元好问、李日华、沈青崖、乾隆等对洮砚讴歌 唱颂,但编辑成册、结文为章,系统介绍还属茫然。

洮砚简介洮砚简介洮砚简介名称的来历 洮砚全称为洮河石砚。一是砚材产地位于东经10445′北纬3508′区域内,历史上属于洮州。二是频临黄河支流洮河,故称洮砚。现在包装此砚 其三,洮砚开凿不易,取材甚难.凡脉矿数苗,不都是精品。所谓羊肝红、湔墨点、鹦鸽绿并不是唾手可得。而鸭头绿、绿如蓝、虎 皮黄及成材的玄璞、紫睛石更是难得一见。这里是崇山峻岭、悬崖大 壑、气候多变,尤其是入秋到来年春末之季,近半年的时间,山路被 雪掩封,路实在难行,更不必说采石了。到了解冻季节,洮水急流, 崖石三面环水,激浪拍击岸边,看了已望而生畏。加之当地宗教信仰, 过去,取石之前,杀羊祭奠、顶礼膜拜,有许多的束缚,取石确实不 容易。现在遗风尚在。再者,洮河砚材存量不大,连续开采2000 多年,再取奇石、精品实为难事。更难得形成规模推广。加之这两年 兴修水利,有可能淹没大部脉苗,到那时听洮砚容易,见洮砚就难了。 洮砚简介洮砚简介洮砚简介名称的来历 洮砚全称为洮河石砚。一是砚材产地位于东经10445′北纬3508′区域内,历史上属于洮州。二是频临黄河支流洮河,故称洮砚。现在包装此砚 其四,洮砚作为使用功能比不上软笔时代了,但作为藏品日益得到有识之士的重视.能有一方上乘洮砚实为幸事.因此,除对石质有 相当高的期望值外,还要求工艺水平高,构图精巧,易于保存,而洮 砚在这方面需要进一步提高。

如何在洮河砚材存量不大的情况下,节 约砚材 卞和简介 ,讲究雕工,寓之新意,是摆在洮河人面前极待解决的问题。 好在知名大师李茂棣、包述吉、张建材等先生健在,一批中青年雕刻 家已走向成熟,相信在工艺技法、构图创意上会有新的突破。洮砚简介洮砚简介洮砚简介名称的来历 洮砚全称为洮河石砚。一是砚材产地位于东经10445′北纬3508′区域内,历史上属于洮州。二是频临黄河支流洮河,故称洮砚。现 在包装此砚 ---------------------洮砚简介洮砚简介洮砚简介名称的来历洮砚全称为洮河石砚。一是砚材产地位于东经10445′北纬3508′区域内,历史上属于洮州。二是频临黄河支流洮河,故称洮砚。现在包装此砚 洮砚的工艺特点洮砚简介洮砚简介洮砚简介名称的来历洮砚全称为洮河石砚。一是砚材产地位于东经10445′北纬3508′区域内,历史上属于洮州。二是频临黄河支流洮河,故称洮砚。现在包装此砚 这个问题分两大块来说,其一是说洮砚的工艺构图,即包含设计思想在内的工艺构图。一块砚材可以设计成规矩砚或随形砚。可以设 计成单片砚或是双片砚。其二是说洮砚的制作工艺。制作工艺是说通 过什麽工艺手段,达到设计思想的完美构图。

洮砚的制作工艺主要有 两派。一派是传统的宫廷制法。一派是继承传统制作工艺创新出新的 构图。传统的宫廷砚主要是龙凤呈祥、花鸟鱼虫、人物等。一般是镂 空雕为主,高浮雕、浅浮雕、透雕、凹凸雕为辅。此种技法比较费工, 要求技法娴熟,雕刻时一丝不苟。稍不留意,龙须碰断,前功尽弃。 一些技术娴熟的老砚工,雕刻出的作品,大气构架、精密雕琢,无论 是造型、气势、工艺精密,给人以震撼力,令人爱不释手。在我们推 荐的精品砚中,大家可以看到《百龙塔砚》的工艺特征、整体架构及 造型气势。现代工艺是以浅浮雕为主的制砚工艺。此种雕法要求随形 就势,因材施工。洮砚十分讲究膘皮的利用。因为膘皮色彩丰富,硬 度适中。完好的膘皮雕琢,可以辅助主体图案,起到画龙点精的效果。 巧用膘皮从古至今成为洮砚工艺技法的重要特征。如何使用砚材,让 天然石形与后天人为雕琢天人合一,是衡量一位砚工技术水平高低的 一个重要标准。所以有了“七分构图,三分雕琢”的说法。 洮砚简介洮砚简介洮砚简介名称的来历 洮砚全称为洮河石砚。一是砚材产地位于东经10445′北纬3508′ 区域内,历史上属于洮州。二是频临黄河支流洮河,故称洮砚。现在包装此砚 盒上“洮砚”二字,出自已故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先生手笔,成了通用的品牌字形明碌垛 工艺手段。

洮砚雕刻至今仍然坚持手工雕刻。这里简单作一介绍:除了机械下料外,砚台的制作基本采用手工完成。借用的主要工具有 钻具、刀具、磨具、锯具等。凭借着这些简陋的工具去雕琢瑰宝级的 洮砚,令人不可思议。我就亲眼见到李茂棣、包述吉大师手工雕刻。 但是,只要你亲眼见到他们那双手,就会毫不犹豫的认定,洮砚是手 工雕出来的,而不是机械加工出来的。也许包括端、歙砚在内,大部 分砚的制作已经机械化、电气化了。从这个意义上讲,同任何一个地 方工艺一样,洮砚的制作工艺,也必须融合其他先进工艺和适合砚台 制作的其他技术。只有与时俱进,在发扬己长,借鉴、吸收他人的先 进技艺的过程中,洮砚才能日臻完美,不断进步!我们殷切希望同行、 中外朋友们共同致力于洮砚文化的繁荣、发展,丰富祖国灿烂的文化 宝库!洮砚简介洮砚简介洮砚简介名称的来历 洮砚全称为洮河石砚。一是砚材产地位于东经10445′北纬3508′区域内,历史上属于洮州。二是频临黄河支流洮河,故称洮砚。现在包装此砚 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仍然健在的有李茂棣、张建材、包述吉(包含文之子)等雕刻大师.而刘爱君、马胜平、张克俊、李文平、何华林、 从德、李相林、卢镇忠等一批中青年雕刻师已走上历史的舞台。

洮砚简介洮砚简介洮砚简介名称的来历洮砚全称为洮河石砚。一是砚材产地位于东经10445′北纬3508′ 区域内,历史上属于洮州。二是频临黄河支流洮河,故称洮砚。现在包装此砚 盒上“洮砚”二字,出自已故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先生手笔,成了通用的品牌字形明碌垛 ---------------------洮砚简介洮砚简介洮砚简介名称的来历洮砚全称为洮河石砚。一是砚材产地位于东经10445′北纬3508′区域内,历史上属于洮州。二是频临黄河支流洮河,故称洮砚。现在包装此砚 这里重点介绍两位:洮砚简介洮砚简介洮砚简介名称的来历洮砚全称为洮河石砚。一是砚材产地位于东经10445′北纬3508′区域内,历史上属于洮州。二是频临黄河支流洮河,故称洮砚。现在包装此砚 李茂棣洮砚简介洮砚简介洮砚简介名称的来历洮砚全称为洮河石砚。一是砚材产地位于东经10445′北纬3508′区域内,历史上属于洮州。二是频临黄河支流洮河,故称洮砚。现在包装此砚 又名金疙瘩,1942年出生于卓尼县洮砚乡。自幼师承父业,专 学刻砚,十几岁就能独立创作出相当考究的砚台,在当代民间砚工中 颇有名气。洮砚简介洮砚简介洮砚简介名称的来历 洮砚全称为洮河石砚。

一是砚材产地位于东经10445′北纬3508′区域内,历史上属于洮州。二是频临黄河支流洮河,故称洮砚。现在包装此砚 李茂棣的作品有相当高的艺术造诣。他的手法粗犷豪迈,在当代老砚工中有自己独特的刻砚风格,自成一家。笔者亲眼所见李大师两 方作品,一方《东方醒师》砚,一方《九龙壁》。后者在近两米多长, 80 多公分宽,50 余公分厚的洮石上雕刻九龙璧 卞和简介 ,真正是活灵活现, 看了以后给人以震撼。李大师富了不忘乡亲们.1984 年率先在卓尼 办起了第一个洮砚工艺厂,培养了二十多位徒弟,他培养徒弟不计成 本。对于家庭条件较差,居住较远,李大师把家腾出来,让徒弟们在 自家居住。鼓励他们学雕刻技术,学做人的道理。李大师不仅雕刻技 艺高超,还自己设计、创造,使他雕刻的砚更具文化韵味。虽然李大 师年世已高,但他“刀耕不断”,最近主动与《掬墨轩》合作,愿为 《掬墨轩》的发展尽心尽力。洮砚简介洮砚简介洮砚简介名称的来历 洮砚全称为洮河石砚。一是砚材产地位于东经10445′北纬3508′区域内,历史上属于洮州。二是频临黄河支流洮河,故称洮砚。现在包装此砚 李大师关心家乡的教育事业,把自家的瓦房让出来办小学校,受到当地人民的热烈欢迎,交口称赞。

他为了培养军地两用人才,竭诚 服务,受到军区表彰。洮砚简介洮砚简介洮砚简介名称的来历 洮砚全称为洮河石砚。一是砚材产地位于东经10445′北纬3508′区域内,历史上属于洮州。二是频临黄河支流洮河,故称洮砚。现在包装此砚 洮砚简介洮砚简介洮砚简介名称的来历洮砚全称为洮河石砚。一是砚材产地位于东经10445′北纬3508′区域内,历史上属于洮州。二是频临黄河支流洮河,故称洮砚。现在包装此砚 藏族,1950年出生于卓尼县洮砚乡,为洮砚雕刻世家.其祖父 包老先生在当地就是有名的洮砚大师.其父亲包含文不但是一代洮砚 雕刻名家,而且在总结洮砚技法方面造诣很深。他自幼从父亲学习刻 砚技艺,继承了其父的传统技法。后来又在省工艺美术厂学习深造。 他的作品纤巧细腻,构图有古风,是正宗流派的传统工艺,开创了一 代洮砚新风。他还应邀在甘肃省军区,军分区带徒授艺。其声望与日 剧增。他宝刀不老,广泛学习,确立了在现今洮砚雕刻艺术家中的地 位。受到人们普遍认可和尊重。经他培养的二、三十位徒弟中,有不 少在当地砚工中技艺超群,成了造福桑梓的能人。最近,他加盟《掬 墨轩》,献艺京城,为洮砚文化发展,做着积极的努力。

洮砚简介洮砚简介洮砚简介名称的来历 洮砚全称为洮河石砚。一是砚材产地位于东经10445′北纬3508′区域内,历史上属于洮州。二是频临黄河支流洮河,故称洮砚。现在包装此砚 盒上“洮砚”二字,出自已故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先生手笔,成了通用的品牌字形明碌垛巨鸦匈宴脏楔毖揖砂淖膘洋扔领判何轰牡播岳领楔翠幌桶患 古诗文献洮砚简介洮砚简介洮砚简介名称的来历洮砚全称为洮河石砚。一是砚材产地位于东经10445′北纬3508′区域内,历史上属于洮州。二是频临黄河支流洮河,故称洮砚。现在包装此砚 从唐代起,即有诗词格律唱颂洮砚,从中可以看出洮砚的品质、特征、色泽、特性、地位、收藏价值等。洮砚简介洮砚简介洮砚简介名称的来历 洮砚全称为洮河石砚。一是砚材产地位于东经10445′北纬3508′区域内,历史上属于洮州。二是频临黄河支流洮河,故称洮砚。现在包装此砚 唐代的辉煌受到国内各地的王者以顶礼膜拜,友邦的爱戴、尊重。洮砚简介洮砚简介洮砚简介名称的来历 洮砚全称为洮河石砚。一是砚材产地位于东经10445′北纬3508′区域内,历史上属于洮州。二是频临黄河支流洮河,故称洮砚。现在包装此砚

王韶墓、其父王世规墓、妻杨氏、刘氏墓、子王廓墓、王厚墓都位于德安望夫山(即敷阳山),有中国宋史研究会会长、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朱瑞熙博导和江西省文物局局长、白鹿洞书院院长孙家骅于1989年在《南方文物》第2期发表了北宋军事家王韶墓址考论文,另德安县志、王氏家谱、墓志可查。

西和县的历史文化

乞巧文化

乞巧,是一个流传甚广,历史悠久的古老民俗,它源于汉文化中织女、牵牛、河汉三种天象。最早见于东汉崔寔的《四民月令》。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中也有“汉彩女常以七月七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的记载,这是古文献中最早的关于乞巧的记载。“乞巧”是向神灵讨要智慧的意思,乞指乞讨,巧则指心灵手巧或有巧思妙想。

西和“乞巧节”又称“巧娘娘节”,是指农历六月三十至七月初七,独由女性欢度祈福的节日。西和县乞巧活动,源于牛郎织女的神话传说。乞巧中的“巧娘娘”是王母娘娘的第七个女儿,即七仙女。据考证《史记·秦本纪》:“帝颛顼之苗裔孙女修,女修织,玄鸟陨卵,女修吞之,生子大业”。大业为秦人之祖,传说中的秦人始祖女修,就是以织而闻名,传于后代。织女的传说同周人始祖中发明了牛耕的叔均传说结合在一起,形成中国古代农村社会男耕女织经济结构反映的牛郎织女的传说。随着西和礼县交界处的大堡子山秦文公墓的出土,说明秦人发祥于西、礼二县一带,因此“乞巧”风俗是秦人古老遗风。

西和乞巧节是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2014年西和乞巧节启动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期中国(陇南)乞巧女儿节与妇女发展国际论坛于2014年8月1日在北京举办。

其他文化:秦文化、始祖文化等。 中国甘肃网8月15日讯 据甘肃经济日报报道 日前,全国新一轮重点镇名单公布,西和县的汉源镇、长道镇、何坝镇三个镇被列为全国重点镇。据了解,入选全国重点镇的条件包括人口达到一定规模、区位优势明显、经济发展潜力大、服务功能较完善、规划管理水平较高、科技创新能力较强6项。入选的重点镇将在政策、土地及项目安排上获得扶持。同时,国家有关部委还将建立全国重点镇动态调整机制,指导和支持全国重点镇建设发展

西和县的历史文化

乞巧文化乞巧,是一个流传甚广,历史悠久的古老民俗,它源于汉文化中织女、牵牛、河汉三种天象。

最早见于东汉崔寔的《四民月令》。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中也有“汉彩女常以七月七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的记载,这是古文献中最早的关于乞巧的记载。

“乞巧”是向神灵讨要智慧的意思,乞指乞讨,巧则指心灵手巧或有巧思妙想。西和“乞巧节”又称“巧娘娘节”,是指农历六月三十至七月初七,独由女性欢度祈福的节日。

西和县乞巧活动,源于牛郎织女的神话传说。乞巧中的“巧娘娘”是王母娘娘的第七个女儿,即七仙女。

据考证《史记·秦本纪》:“帝颛顼之苗裔孙女修,女修织,玄鸟陨卵,女修吞之,生子大业”。大业为秦人之祖,传说中的秦人始祖女修,就是以织而闻名,传于后代。

织女的传说同周人始祖中发明了牛耕的叔均传说结合在一起,形成中国古代农村社会男耕女织经济结构反映的牛郎织女的传说。随着西和礼县交界处的大堡子山秦文公墓的出土,说明秦人发祥于西、礼二县一带,因此“乞巧”风俗是秦人古老遗风。

西和乞巧节是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2014年西和乞巧节启动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期中国(陇南)乞巧女儿节与妇女发展国际论坛于2014年8月1日在北京举办。 其他文化:秦文化、始祖文化等。

中国甘肃网8月15日讯 据甘肃经济日报报道 日前,全国新一轮重点镇名单公布,西和县的汉源镇、长道镇、何坝镇三个镇被列为全国重点镇。据了解,入选全国重点镇的条件包括人口达到一定规模、区位优势明显、经济发展潜力大、服务功能较完善、规划管理水平较高、科技创新能力较强6项。

入选的重点镇将在政策、土地及项目安排上获得扶持。同时,国家有关部委还将建立全国重点镇动态调整机制,指导和支持全国重点镇建设发展 。

西和县的历史沿革

先秦时期,县境北部是秦人的活动区域,先后为西丘、西垂、西县所辖,是秦人养马发迹之地;县境南部为氐羌所居。

秦汉时期,北部为西县所辖,南部为武都郡所辖。 魏晋南北朝时,以仇池山为中心建立地方割据政权“仇池国”,前后达358年。

隋唐时期,北部置长道县,属秦州,南部先后置上禄、汉禄县,属成州。 北宋,置长道县,并改为岷州所辖。

南宋,关陇一带为宋金鏖战的前沿。绍兴九年(公元1139年),南宋朝廷被迫移岷州治所于长道县白石镇(今县城北部)。

绍兴十二年(公元1142年),宋金议和,因岷州“岷”字犯金太祖完颜旻的名讳,遂将原和政郡(岷州)首字改为和州。后因淮西已有和州(今安徽省和县),将此“和州”前冠以西字,加以区别,故名西和州。

此后政局域界历经变迁,但西和之名仍沿用。 明,洪武十年(公元1377年),改州为县,移治于今城;崇祯九年(公元1636年),因战祸移治上城(西峪乡上坪村)。

清,康熙七年(公元1648年)直隶巩昌府, 康熙四十三年(公元1704年),扩建南城,又移治今城。中华民国,改巩昌阶道为陇南道,辖西和等县,旋改渭州道,治天水;民国十六年(1927年)废道制,西和属天水专区。

解放前,西和、礼县部分地区先后交错划治 。中华人民共和国,西和先属武都专区,1956年改属天水专区。

1958年9月,西和、礼县合并为西礼县。1961年恢复原西和建制。

1985年改属陇南地区,即今陇南市。 。

西和卢水历史

1 甘肃省陇南市西和县西峪乡卢水村

卢水村是西和县一个自然村,边上有小杜村,上坪村,民风淳朴,英才辈出,交通便利

村内企业:饲料加工厂,建筑材料厂,印刷厂

主要农产品:绿苹果,南美梨,梨子,哈密瓜,青椒

村内资源:铁钒土,钛铁矿,铜,辉铜矿,钛铁

村里单位:卢水村粮站,卢水村中学,卢水村广播站,卢水村信用社

卢水村距县城10多公里,全村315户1664人。近年来,该村依托地理优势,高度重视产业发展,突出科技对农业发展的支撑作用,着力培养和壮大特色产业。

几年来,卢水村洋芋、蔬菜、中药材等优势作物种植面积达到全村农作物种植面积的65%,农民人均从三大支柱产业中获得收入1551元,占人均纯收入的85%。同时,把实施“一池三改”生态家园建设作为突破口,高起点谋划,多举措实施。今年村上争取到农村能源沼气国债项目,建设“一池三改”模式310户,项目户一次性完成沼气池、改圈、改厕和改厨建设,不但彻底改变了以往“畜禽满村跑、污水遍地流、柴草乱堆放”的现象,而且还有效缓解了农村能源紧缺,保护了生态环境,增加了农民收入。在此基础上,县乡还积极扶持发展了集雨节灌水窖、日光节能温室和小果园、菜园建设。

卢水村是西和县远近闻名的洋芋精粉淀加工和粉条生产村。全村有84%的农户经营洋芋精淀粉加工和粉条生产业。全村年加工洋芋14500吨,产值800万元;销售精淀粉725吨,产值253万元;生产粉条1160吨,产值522万元。洋芋深加工已成为村上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

西和县的七夕故事乞巧的来历与各种民间故事

关于“七夕情人节的来历”: 七夕乞巧,这个节日起源于汉代,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有“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的记载,这便是我们于古代文献中所见到的最早的关于乞巧的记载。

后来的唐宋诗词中,妇女乞巧也被屡屡提及,唐朝王建有诗说“阑珊星斗缀珠光,七夕宫娥乞巧忙”。 据《开元天宝遗事》载:唐太宗与妃子每逢七夕在清宫夜宴,宫女们各自乞巧,这一习俗在民间也经久不衰,代代延续。

宋元之际,七夕乞巧相当隆重,京城中还设有专卖乞巧物品的市场,世人称为乞巧市。宋罗烨、金盈之辑《醉翁谈录》说:“七夕,潘楼前买卖乞巧物。

自七月一日,车马嗔咽,至七夕前三日,车马不通行,相次壅遏,不复得出,至夜方散。”在这里,从乞巧市购买乞巧物的盛况,就可以推知当时七夕乞巧节的热闹景象。

人们从七月初一就开始办置乞巧物品,乞巧市上车水马龙、人流如潮,到了临近七夕的时日、乞巧市上简直成了人的海洋,车马难行,观其风情,似乎不亚于最盛大的节日--春节,说明乞巧节是古人最为喜欢的节日之一。 每年农历的七月七日,即七夕,又称乞巧节,这个传说和牛郎,织女的神话传说有十分密切的关系。

七夕节始终和牛郎织女的传说相连,这是一个很美丽的,千古流传的爱情故事,成为我国四大民间爱情传说之一 。 相传在很早以前,南阳城西牛家庄里有个聪明忠厚的小伙子,父母早亡,只好跟着哥哥嫂子度日,嫂子马氏为人狠毒,经常虐待他,逼他干很多的活,一年秋天,嫂子逼他去放牛,给他九头牛,却让他等有了十头牛时才能回家,牛郎无奈只好赶着牛出了村。

牛郎独自一人赶着牛进了山,在草深林密的山上,他坐在树下伤心,不知道何时才能赶着十头牛回家,这时,有位须发皆白的老人出现在他的面前,问他为何伤心,当得知他的遭遇后,笑着对他说:“别难过,在伏牛山里有一头病倒的老牛,你去好好喂养它,等老牛病好以后,你就可以赶着它回家了。 牛郎翻山越岭,走了很远的路,终于找到了那头有病的老牛,他看到老牛病得厉害,就去给老牛打来一捆捆草,一连喂了三天,老牛吃饱了,才抬起头告诉他:自己本是天上的灰牛大仙,因触犯了天规被贬下天来,摔坏了腿,无法动弹。

自己的伤需要用百花的露水洗一个月才能好,牛郎不畏辛苦,细心地照料了老牛一个月,白天为老牛采花接露水治伤,晚上依偎在老年身边睡觉,到老牛病好后,牛郎高高兴兴赶着十头牛回了家。 回家后,嫂子对他仍旧不好,曾几次要加害他,都被老牛设法相救,嫂子最后恼羞成怒把牛郎赶出家门,牛郎只要了那头老牛相随。

一天,天上的织女和诸仙女一起下凡游戏,在河里洗澡,牛郎在老牛的帮助下认识了织女,二人互生情意,后来织女便偷偷下凡,来到人间,做了牛郎的妻子。 织女还把从天上带来的天蚕分给大家,并教大家养蚕,抽丝,织出又光又亮的绸缎。

牛郎和织女结婚后,男耕女织,情深意重,他们生了一男一女两个孩子,一家人生活得很幸福。但是好景不长,这事很快便让天帝知道,王母娘娘亲自下凡来,强行把织女带回天上,恩爱夫妻被拆散。

牛郎上天无路,还是老牛告诉牛郎,在它死后,可以用它的皮做成鞋,穿着就可以上天。牛郎按照老牛的话做了,穿上牛皮做的鞋,拉着自己的儿女,一起腾云驾雾上天去追织女,眼见就要追到了,岂知王母娘娘拔下头上的金簪一挥,一道波涛汹涌的天河就出现了,牛郎和织女被隔在两岸,只能相对哭泣流泪。

他们的忠贞爱情感动了喜鹊,千万只喜鹊飞来,搭成鹊桥,让牛郎织女走上鹊桥相会,王母娘娘对此也无奈,只好允许两人在每年七月七日于鹊桥相会。 后来,每到农历七月初七,相传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日子,姑娘们就会来到花前月下,抬头仰望星空,寻找银河两边的牛郎星和织女星,希望能看到他们一年一度的相会,乞求上天能让自己能象织女那样心灵手巧,祈祷自己能有如意称心的美满婚姻,由此形成了七夕节。

武都区的历史

武都作为地名,始于先秦。

《蜀王本纪》中有“武都人有善知,蜀王者将其妻女适蜀……武都丈夫化为女子,颜色美好,盖山之精也……蜀王发卒之武都担土,于成都郭中葬之。”的记载。

《华阳国志·卷三》中有“乃遣五丁之武都担土为妃作冢”的记载。武,“扬秦人威武拓疆”之意;都,“水之聚也”。

师古曰:“以有天池大泽,故谓之都。”(《汉书·地理志·武都》)。

秦用武力拓疆,破白马氐至天池大泽,故称武都。武都是秦人将其政治寓意、山川地貌与社会发展相结合而命名,是指人口稠密,政治、经济、文化集中之地。

远古时期 根据龙沟发现的“武都森林古猿(Dryopithecus wuduensis)”化石研究报告证明,早在1000万年前,武都白龙江和北峪河流域已是古猿生活的重要地区。而且这里河谷纵横,雨量充沛,森林繁茂,因而还生息繁衍着三趾马、褐牛、大唇犀、始祖鹿、剑齿象、剑齿虎等动物。

根据文物普查和考证发现,白龙江及支流北峪河、沟坝河、福津河沿岸的黄土坪上,埋藏着极为丰富的古文化遗迹和遗物。有距今7000年的仰韶文化、距今5000年的马家窑文化、距今4000多年的齐家文化及商周时代武都白马氐族的寺洼文化等。

武都最迟在新石器时期中晚期就有华夏民族的足迹,他们先在北峪河流域,再繁衍到白龙江及其支流沟坝河、福津河沿岸,从而开创了武都灿烂的古文化。 武都区部分文化遗址 遗址名称时间所属文化发现地址点大李坪遗址公元前5000年—前3000年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马街镇大李家村任家坪遗址及墓群北部公元前3900年前后仰韶文化、庙底沟文化柏林镇冯家崖西侧 任家坪遗址及墓群南部公元前1300年—前1000年仰韶文化、寺洼文化柏林镇冯家崖西侧安坪庙儿坪遗址下层公元前3900年前后仰韶文化、庙底沟文化马街镇大李家村南安坪庙儿坪遗址上层公元前3000年前后马家窑文化马街镇大李家村南东坪遗址公元前3000年—前1000年马家窑文化、寺洼文化两水镇后村东北先秦时期 夏、商时期,武都为《禹贡》雍州之地,属氐人居住地。

西周、春秋战国时,武都为梁州地,是羌、氐民族居住地。先秦,武都已有道(县)级建置。

秦汉时期 秦朝:武都属白马氐族人。秦始皇设武都道,隶属陇西郡。

西汉:汉武帝元鼎六年(前111年)汉灭南粤后,又发兵击西南夷。据《汉书·西南夷传》记载:“南粤破后,及汉诛且兰、邛君,并杀莋侯,冉駹皆震恐,请臣置吏,以邛都为粤巂郡,作都为沈黎郡,冉駹为文山郡,广汉西白马为武都郡。”

汉武帝年间初置郡时,武都郡下隶武都 (西和县洛峪)、上禒 (成县西部)、故道 (宝鸡南部)、河池 (徽县城西北)、平乐道 (康县平洛)、沮 (勉县西北)、嘉陵道 (略阳县北部)、循成道 (成县东南部)、下辨道 (成县城西北)等九县,51376万户,235560万人。今武都区大部属武都郡和平乐道所辖。

平帝元始二年(2年),全国又设十三刺史部,武都郡属益州刺史部。 新朝:王莽篡位后,新朝年间改武都郡为平乐郡(郡治移至今康县平洛,一说移河池),武都县改为循虏县(县治仍在今西和洛峪)。

东汉:光武帝建武元年(25年)复武都郡,郡治移下辨(今成县西部),下隶下辨、武都道、上稼,故道,河池、沮、羌道七县。建武七年(31年)武都郡治由下辨又移至嘉陵江支流青泥河谷地(今成县境内),今武都区境内大部属武都道和羌道。

东汉至三国,郡名未改,武都隶凉州刺史部武都郡辖。 三国时期 三国:武都为蜀魏割据区。

东汉献帝建安七年 (202年)武都郡归蜀汉,后又分武都、阴平二郡。魏文帝黄初元年 (220年)武都郡属秦州统之。

蜀汉建兴七年 (229年)诸葛亮派姜维、陈式取武都、阴平二郡,属蜀汉益州武都郡,下隶下辨、武都、故道、河池、沮、羌道六县,郡治复置下辨。263年10月,魏将邓艾率兵南下。

经武都,出阴平,用奇兵陷成都,导致了蜀汉政权的覆灭。 两晋时期 西晋:沿袭汉制,武都郡属秦州,下属下辨,河池、沮、武都、故道五县。

郡治下辨。 东晋:元帝建武元年 (317年),仇池氏族首领杨难敌称雄割据,自号左贤王。

玫族推为武都王,郡县俱废,称武都国。元帝永昌元年 (322年)打败杨氏,遂派益州刺史镇守。

明帝太宁三年 (325年)杨难敌还据。简文帝咸安元年 (371年),前秦苻坚攻克仇池国,为南秦州,置刺史,隶下辨、沮、武都、沮水四县。

孝武帝太元二年 (377年),杨难敌之五世孙仇池公杨定称据。安帝义熙四年 (408年),杨氏称藩,仍为南秦州武都郡,领县如故。

南北朝时期 北魏:魏太武帝太平真君四年(443年)杨文德在前仇池国镇东司马洪达、征西从事中郎任胜等拥立下,于葭芦(今武都外纳镇)建立武都国,至477年杨文度时为北魏所灭,传2代4主,历34年。 太武帝太平真君九年 (448年),武都郡始从下辨移至石门 (今石门乡境内)。

魏孝文帝太和二十一年 (487年),改武都郡为武都镇,镇所由石门东移仙陵山 (今旧城山),拜依山筑土城,由城南钟楼滩城门登上仙陵山筑七十二级台阶,初建武都城 (后阶州之名即由此而来)。镇下分设石门 (今石门境内)、白水 (今龙坝乡秦家河)、。

陇南的历史沿革

陇南距今7000多年前即有人类活动,陇南是秦人的发祥地,又是中国古代西部民族氐人和羌人活动的核心地区。

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陇南既是各种政治军事力量激烈争夺的战场,又是中原中央政权与西北少数民族接触交往的前哨阵地,攻伐消长与民族交往,构成陇南社会历史的重要内容。氐族、羌族、汉族及先后进入陇南的其他各民族,互相影响,互相融合,共同创造了陇南灿烂的古代文化。

秦代置武都道。汉武帝元鼎六年(前111年)置武都郡,属凉州刺史部。

汉末,曹操分司州、凉州置雍州,武都郡改属雍州。 三国时期,武都郡是魏、蜀两国的边界。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刘备攻取了曹操军的汉中郡,阻断了武都与雍州的联系,于是曹操弃武都郡,迁治至右扶风小槐里。此后,魏、蜀两国于武都展开多次大战,最著名的是蜀相诸葛亮“六出祁山”伐魏,并于229年攻取武都、阴平二郡,自此武都郡为蜀所据,直至蜀国被晋所灭。

东晋、南北朝时期,陇南境内先后建立仇池、宕昌、武都、武兴、阴平5个胡人政权,称为“陇南五国”。296年,氐族首领杨茂搜建立仇池国,至371年为前秦苻坚所灭。

族人杨定于历城再建仇池国,至442年被南朝刘宋所灭。424年,北魏拓跋焘封羌人梁弥忽为宕昌王,都城在今宕昌县城。

566年,宕昌国被北周所灭。443年,仇池国灭亡后,氐人杨文德建立武都国。

477年,武都国为北魏所灭。477年,武都王杨文度被北魏军所杀后,南朝刘宋政权封杨文弘为武都王,退守武兴(今陕西略阳),后改武都王为武兴王,建立武兴国。

552年,武兴国为西魏所灭。477年,北魏灭武都国时,杨文度之叔杨广香助魏军杀杨文度,受封为阴平公,后南齐承认杨广香为阴平国之主,都阴平(今文县)。

580年,阴平国为北周所灭。隋唐时期,陇南地区政治经济相对穏定,唐代于陇南置文、武、成、迭、宕、岷等州。

宝应元年(762年),吐蕃攻占陇南。咸通年间,唐收复武州,更名阶州,咸通七年(866年)收复成州。

北宋熙宁六年(1073年),大将王韶打败吐蕃,收复陇南,吐蕃据有陇南前后共311年。宋末陇南为宋、金两国边境,战争频繁。

南宋绍兴三十年(1160年),金大举攻宋,破凤州、大散关,朝廷命大将吴璘据守陇南。吴璘之子吴挺与西夏缔盟,共同攻金。

开禧二年(1206年),吴挺之子吴曦叛宋,以阶、成、文、西和4州建立受金朝支持的政权,后宋军将士杀吴曦,4州归宋。南宋端平三年(1236年)蒙古军占领陇南。

元代于礼县置礼店蒙古军元帅府,后更名为礼店文州番汉军民元帅府,在河州设吐蕃宣慰司。明清时期,陇南经历明末李自成起义、白莲教之乱、西北 起义、太平天国等事件。

1949年7月,成立武都分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驻武都县,属陕甘宁边区甘肃行政区。1950年5月,岷县划归武都专区。

1956年,礼县、西和县、成县划归天水专区。1958年4月,撤销武都专区,辖县划归天水专区。

1961年11月,恢复武都地区。1963年10月,撤销临洮专区,岷县划归武都专区。

1985年5月,武都地区更名为陇南地区,岷县划归定西地区。2004年1月,撤销陇南地区,设立地级陇南市,原武都县改为武都区。

甘肃省武都市历史

远古时期: 根据龙沟发现的“武都森林古猿(Dryopithecus wuduensis)”化石研究报告证明,早在1000万年前,武都白龙江和北峪河流域已是古猿生活的重要地区。

而且这里河谷纵横,雨量充沛,森林繁茂,因而还生息繁衍着三趾马、褐牛、大唇犀、始祖鹿、剑齿象、剑齿虎等动物。 根据文物普查和考证发现,白龙江及支流北峪河、沟坝河、福津河沿岸的黄土坪上,埋藏着极为丰富的古文化遗迹和遗物。

有距今7000年的仰韶文化、距今5000年的马家窑文化、距今4000多年的齐家文化及商周时代武都白马氐族的寺洼文化等。 武都最迟在新石器时期中晚期就有华夏民族的足迹,他们先在北峪河流域,再繁衍到白龙江及其支流沟坝河、福津河沿岸,从而开创了武都灿烂的古文化。

先秦时期: 夏、商时期,武都为《禹贡》雍州之地,属氐人居住地。 西周、春秋战国时,武都为梁州地,是羌、氐民族居住地。

先秦,武都已有道(县)级建置。 秦汉时期: 秦朝:武都属白马氐族人。

秦始皇设武都道,隶属陇西郡。 西汉:汉武帝元鼎六年(前111年)汉灭南粤后,又发兵击西南夷。

据《汉书·西南夷传》记载:“南粤破后,及汉诛且兰、邛君,并杀莋侯,冉駹皆震恐,请臣置吏,以邛都为粤巂郡,作都为沈黎郡,冉駹为文山郡,广汉西白马为武都郡。”汉武帝年间初置郡时,武都郡下隶武都 (西和县洛峪)、上禒 (成县西部)、故道 (宝鸡南部)、河池 (徽县城西北)、平乐道 (康县平洛)、沮 (勉县西北)、嘉陵道 (略阳县北部)、循成道 (成县东南部)、下辨道 (成县城西北)等九县,51376万户,235560万人。

今武都区大部属武都郡和平乐道所辖。平帝元始二年(2年),全国又设十三刺史部,武都郡属益州刺史部。

新朝:王莽篡位后,新朝年间改武都郡为平乐郡(郡治移至今康县平洛,一说移河池),武都县改为循虏县(县治仍在今西和洛峪)。 东汉:光武帝建武元年(25年)复武都郡,郡治移下辨(今成县西部),下隶下辨、武都道、上稼,故道,河池、沮、羌道七县。

建武七年(31年)武都郡治由下辨又移至嘉陵江支流青泥河谷地(今成县境内),今武都区境内大部属武都道和羌道。东汉至三国,郡名未改,武都隶凉州刺史部武都郡辖。

三国时期: 三国:武都为蜀魏割据区。东汉献帝建安七年(202年)武都郡归蜀汉,后又分武都、阴平二郡。

魏文帝黄初元年(220年)武都郡属秦州统之。蜀汉建兴七年(229年)诸葛亮派姜维、陈式取武都、阴平二郡,属蜀汉益州武都郡,下隶下辨、武都、故道、河池、沮、羌道六县,郡治复置下辨。

263年10月,魏将邓艾率兵南下。经武都,出阴平,用奇兵陷成都,导致了蜀汉政权的覆灭。

两晋时期: 西晋:沿袭汉制,武都郡属秦州,下属下辨,河池、沮、武都、故道五县。郡治下辨。

东晋:元帝建武元年 (317年),仇池氏族首领杨难敌称雄割据,自号左贤王。玫族推为武都王,郡县俱废,称武都国。

元帝永昌元年 (322年)打败杨氏,遂派益州刺史镇守。明帝太宁三年 (325年)杨难敌还据。

简文帝咸安元年 (371年),前秦苻坚攻克仇池国,为南秦州,置刺史,隶下辨、沮、武都、沮水四县。孝武帝太元二年 (377年),杨难敌之五世孙仇池公杨定称据。

安帝义熙四年 (408年),杨氏称藩,仍为南秦州武都郡,领县如故。 南北朝时期: 北魏:魏太武帝太平真君四年(443年)杨文德在前仇池国镇东司马洪达、征西从事中郎任胜等拥立下,于葭芦(今武都外纳镇)建立武都国,至477年杨文度时为北魏所灭,传2代4主,历34年。

太武帝太平真君九年(448年),武都郡始从下辨移至石门(今石门乡境内)。魏孝文帝太和二十一年 (487年),改武都郡为武都镇,镇所由石门东移仙陵山 (今旧城山),拜依山筑土城,由城南钟楼滩城门登上仙陵山筑七十二级台阶,初建武都城 (后阶州之名即由此而来)。

镇下分设石门 (今石门境内)、白水 (今龙坝乡秦家河)、东坪 (今角弓镇境内)、孔堤 (今鱼龙镇内)四县。同时下隶武阶郡 (今桔柑乡大岸庙)。

领北部 (今文县尖山附近)、南五部 (今四川姚渡镇和枫相乡张泉院之间)、赤万 (今黄坪乡草川)三县。 西魏:魏文帝大统元年 (535年),改武都镇为武州。

大统十二年 (546年),武州改属南秦州,领安育 (石门县改)、东坪二县。同时下设白水、孔堤、万郡三郡。

白水郡领洪化 (今安化镇曾家街)、绥化 (今龙坝秦家河)二县,孔堤郡领孔堤县,万郡领赤万、接难、五部三县。 北周:将白水、万郡、孔堤三郡拜入武州,下隶武都郡,绥化改建威,洪化、孔堤并建威,安育改将利,赤万并复津,北部、南五部拜盘堤。

隋唐五代时期: 隋朝:文帝开皇元年 (581年),废郡制。炀帝大业三年 (607年)复为武都郡,郡治将利 (今旧城山)。

领将利、建威 (今龙坝秦家河)、复津 (今桔柑大岸庙)、盘堤 (今外纳镇立亭村与文县临江乡之间)四县。 唐朝:高祖武德元年(618年),武都郡改为武州,治所将利 (今汉王镇附近),属陇右道,辖将利、建威、盘堤、复津四县。

唐太宗贞观元年(627年)建威并将利、武州下领。

湖北王氏家谱

湖北好像茅田王氏最有名,他们那一支族谱应该很全。茅田王氏,发迹于轩辕,受姓于太原。在秦朝,名将王离公为秦大将军,封武城侯,生长子元...
点击下载
上一篇:吴氏家谱下一篇:族谱的写法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