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霍邱赵姓起源
霍邱县西乡赵氏简介
赵姓,是中华民族历史最为悠久、地位最为显赫的姓氏之一。据2018年国务院人口普查办公室统计结果显示,中国人口最多的前十大姓,赵姓排为第7位,现总人口大约有2750万,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229%。
赵氏的发源地在山西省洪洞县。赵氏主要的一支出自赢姓,形成于西周。祖先伯益,始祖为造父。相传,造父在华山得八匹千里马,献给周穆王。穆王乘着这八匹马拉的车子西巡狩猎,到了昆仑山上,西王母在瑶池设宴招待。这时东南边的徐偃王造反。造父驾车日行千里,及时赶回帝都,带兵打败了徐偃王。由于造父平叛有功,穆王赐他以赵城(今山西省洪洞县北)。从此,造父及其子孙赵氏始祖--造父便以封地为姓,成为赵姓。
朱元璋称帝后,建立了大明朝,几十年的战乱结束,明朝就开始了治理国家,首先黄河决口十几年得到了治理,当时山西人口稠密,而山东,河南,河北三省人口不足300万。于是,朱元璋下决心迁民,先后从山西881个姓氏中迁出人口300多万,其中赵氏迁移109支,播向神州大地。
据史志记载,我赵氏一支始祖兄弟3人,于明洪武年间(1369年)自山西洪洞县大槐树迁居今山东省蒙阴县。不久,又迁至枣庄市滕州市(县)境内。霍邱县西乡赵氏(高塘、吴集、石店、马店、龙谭等乡镇。以下简称“西乡赵氏”),老祖宗系山东省枣庄地区滕县。因赵氏3兄弟家贫如洗,为了谋生,故3兄弟在居住地山东省枣庄砸锅三块,其三兄弟各拿一块作为行乞家当,以备后人相认。祖爷三人,老大留在山东,老二到河南,老三迁入安徽。从此兄弟三人各奔东西行乞谋生。我们这支赵氏系三赵家,始祖并随之迁移到霍邱县吴集境内居住。
西乡赵氏字辈:……(失考)宏;会、本、怀(天、守)、忠、孝;增、贤、世、泽、昌;新、民、开、道、乾;勤、鹤、纪、书、香(这21个字辈在使用过程中,有的可能音同字不同)。
目前,西乡赵氏家族人口达5000余人,其中高塘镇 人。真是人丁兴旺、人才济济,英才辈出,振族兴邦。如参加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越自卫反击战的人有之;国家公务员、学士、硕士、博士、研究生、教授、副教授、中高级职称、大、中、小学教师有之;在香港大学挂职任教的有之;工、农、商、学、兵、企多之;大、高、初、小学、幼儿园的在校学生多之,且举不胜举。真是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更比-代强。
赵氏家规与祖训
家 规
家风:遵纪守法正家风,“五讲四美”耀门庭;
公德:文明社会有公德,行为规范成方圆;
人格:人人需要人尊重,人人必先尊重人;
人品: 低调做人、高调做事;
良心:自我修养诚为本,心地善良方为人;
诺言和担当: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婆媳关系:媳敬公婆胜父母,婆待儿媳如亲生;
对待父母:生活起居细照料,情绪弱点多理解;
夫妻关系:夫妻信任多理解,相敬相爱情和皆;
对待子女:宽严适度作表率,讲求民主多商量;
对待孩子学习:有分寸要求适度,多关心劳逸结合;
对待教育:百年大计教为本,全面发展育新人;
对待学生:育人才言传身教,爱学生为人师表;
对待学习:学而不厌求甚解,锲而不舍持以恒;
对待老师:尊敬老师懂礼貌,勤学好问听教诲 ;
对待小孩纠纷:忌袒护息事宁人,严律己化解矛盾;
姑嫂妯娌关系:和睦相处万事兴,姑嫂妯娌一家亲;
对待继父继母:宜亲近不宜疏远,宜理解不宜戒备;
对待爱人的隐私:各人自有小天地,尊重隐私勿打探;
对待养子养女:以心换心不偏心,父爱母爱真挚爱;
对待『第三者』:路边花朵不应采,自尊自重又自爱;
对待子女婚姻:终身大事勿包办,婚姻自主当参谋;
对待持家:勤俭持家家业旺,量人为出自积余;
对待工作:爱岗位尽职尽责,钻业务精益求精;
对待生育:优生优育,利国利家造福子孙;
对待老幼:尊重老人多照顾,爱护少儿育新苗;
对待科学:勇于探索求真理,乐于攻坚兴中华;
对待妇女:平等互助多激励,尊重妇女休非礼;
诚实规范:诚实守信真君子,表里如一做良民;
医务工作者:讲人道救死扶伤,寄同情极端负责;
和睦规范:和睦相处为人善,严己宽人礼让先;
服务工作:用笑脸迎接“上帝”,作诚实取信黎民;
对待吸烟 :洁净空气须戒烟,警惕祸害尼古丁;
人际交往:言语礼貌行为正,仪容端庄风度翩;
戒赌博风:白手赢钱非礼义,赌博成风丧廉耻;
知错必改:知错改错不言错,知错不改错中针。
祖 训
一、敬祖宗。赵氏家族、吾身至亲,千支同体、万脉同根,始出一祖、睦亲修身。敬我祖先,远近不分,固本思源,一视同敬,按时祭扫,维茔复土,礼跪奔走。
二、孝父母。羊能跪乳,鸟能反哺,惟人最灵,谁无父母。孝父母天经地义,切不可失养失敬有违天伦。凡我族人务须做到:生必赡养,病必医治,死必安葬。奉行孝道,赡养尽孝,铭记于心。
三、友兄弟。兄弟姐妹,同气连枝,同室而长,如手如足之亲。勿以家产而同室操戈,勿以妇言而酿萧墙之祸,勿以小事而舌战不休。要弟恭兄友、互让互助,妹贤姐慧、患难相顾,同心同德,携手共进。
四、尊长辈。尊长爱幼是人类美德。对待长辈,要以礼相待,不要恃势而骄,逞强而傲,要谦虚谨慎,以小字辈看待自己。举止要文明,言语要有分寸,勿伤长者自尊心。凡我族人务必做到尊长敬贤 以示文明之族风。
五、睦宗族。宗族饱含同根共本的宗情族谊。凡是一个宗族的人,要团结友爱,和睦相处,亲如一家,切不可相残相欺,以伤元气。
六、慎交友。俗话说:“朋友不怕多,冤仇怕一个”。多一个朋友多一条路。而交友之道,贵在信任。要以诚相待,肝胆相照。遇事要支助朋友,取信于朋友。但在广交有的前提下,还要做到交友不可不慎。
七、和乡邻。古谚云:“住得邻居好,当得捡块宝。”又云:“远亲不如近邻。”对待乡邻,要以心换心,忠诚相见,和气相处。要济其困,怜其难,解其争。不恃强欺人,任意骂人,要化解异见,排除歧视,要患难相顾,疾病相扶,把乡邻看成亲人。
八、重婚姻。婚配为人之终身大事,关系到一个家庭的传宗接代和兴旺发达,要慎重配婚,究其清浊,审其人品。不能一一见倾心,草率从事,贸然结合。婚后要相助相爱,彼此谅解,要善于发现对方优点,宽宏大量,勿以小事见气,互不信任。
九、勤耕读。耕读为人立身之本。凡我族人务必重教为先,幼小抓起。教育子孙勤耕苦读,不勤耕不得食,不苦读不通文。因此,要把勤耕苦读视为兴家创业的传家宝。以耕为荣,以读为乐。耕读并举,实现梦想。
十、守法纪。凡我族人必须模范遵守国家法律法规,遵守乡规民约。在工作中应执法如山,守身如玉;在家族中做个好子弟,在社会上做个好公民;不做贼行盗,拦路劫抢;不抹牌赌博,吸毒酗酒;不游手好闲,到处流窜;不当娼卖*,寻花问柳;不肇端滋事,挑起斗殴;不闹房头宗族,恃强欺弱;不重男轻女,溺婴弃婴;不抗交税款,偷税漏税;要严禁服内通婚,无证结婚;要依法服兵役,履行公民义务;要廉洁自律,两袖清风,勤政为民。
山东
山东济南长清赵氏字辈:太振光忠方,成思延寿长。
山东省台儿庄区峄城区市中区赵氏:广德有长克作瑞, 奉先嗣孝永传芳, 尊宗敬兴天锡惠, 诗礼持家建荣光。
山东甘露赵氏字辈:孝弟忠信永,宽厚培德长,恩惠鸿锡庆,兴盛景振昌。
山东滕州赵氏字辈:瞻文景宪 崇序怀宗 承基凛式 锡厚秉公 传家庭训 修德克明 以延广庆 永继昌荣 晋祖 绍达 本立振兴
山东曹县赵氏字辈:朝月书德化 敬为恩存天
江苏
江苏赣榆赵氏字辈:振兴远续 士德克承
江苏宝应开发区赵氏始于明洪武年战争之后,因苏北一带战乱无人烟,皇帝下令组织一些人迁往苏北,始祖老弟兄三门由苏州阊门迁到宝应望直港,润名赵个墩,插草为标,垦荒种地,2000年,划归宝应开发区。原留家谱在1966年文化大革命“破四旧”运动中痛心被焚,现能知字辈:连永增怀,柏书文磊。2014年4月续家谱,加续二十字:民安国盛,有志竞成,才德昌裕,大业中兴,世继家风。本支赵姓堂号为“半部堂”。
江苏南京江浦县陡岗赵家桥赵氏:明善祥瑞。
河南
河南濮阳范县赵氏字辈,洪福圣贤,[1]
河南淮阳赵氏字辈:天遐量思,国可吉祥,梓玉永连,心慎清常,文成广业,书礼恒传,世运既泰,修德希贤。以上为老家普记载,最近一次续家谱,加续十六字:光宗耀祖 ,忠孝治家,惠泽超远,克从宪法。(先祖赵天福,大约明朝末年迁入淮阳,长门现居住淮阳县城南赵庄,二门迁居商丘睢县周堂镇苏营村,后又有一支从苏营村迁徙至安徽谯城区(或者周口鹿邑县)境内。
西平赵氏字辈:仲才恭凤之,天良景成增,殿启从名圣,尊严宜思齐,
赵氏家谱、支谱
高远庆咸若,熙甫昭封题,传世振兴荣,福善尽登昌,观君培惠儒,文理济函光,锦琳育升茂,桢廉贺卫襄,硕权宏志顺,英敏贵端刚。
河南泌阳西关赵氏字辈:维世永金,国广运清;文学传家宝,俊杰冠英豪。
河南安阳县赵氏字辈:大国炳怀金 青永作乾坤 忠森宏熙奎 华杰钰焕培。
河南开封赵庄赵氏字辈:开朝本世禹其明曰则新允超连云布共同治今生
河南社旗赵氏字辈:天进仲维明,儒思溥惠珍。以上出自老碑文记载;民国三十四年加续二十字:锦林泽荣增,福润庆熙昌,家声恩承广,谦益万古扬。(先祖赵田,赵学兄弟于大明洪武年间迁至南阳,现后人集中居于社旗县黄赵村,唐河县赵牌李村等)
河南淮阳县苏赵庄赵氏字辈:洪 大 启 俊 应 明 国 永 自 成 (再后来就没有排辈分)。
河南信阳市平桥区长台乡赵洼村,赵氏于300年前由湖北麻城迁移至此。字辈如下:章发宏圣君,诗书礼仪信,太平顺泽运,富贵臣远勋,光中耀祖辉,功道贤俊英,永谋领玉广,高尚贞忠良,刚强威武壮,博学振家帮。
安徽
安徽淮北市洪庄村:銮承宏永思,三朝凤继祥,瑞志光明大,万卷宝书藏。
安徽巢湖赵氏:少先启(齐)后(後),福(伏)禄(六)长久青
安徽寿县赵氏地方称[北赵] 家谱字辈:
濉溪古饶(火集子)赵姓祠堂
士守仁义泽 学业道德成 自家本勤俭 为国先修文
安徽宿州赵氏( 含安徽宿州灰古, 淮北闸河古饶集(火集子) ,河南永城买头集(现顺河乡),宿州符离镇打鼓山 ,淮北市濉溪县赵集子乡,宿州萧县赵庄,徐州铜山县汉王乡 ,南柳园等等很多),历史有记载字辈:总集福荫,蓓致嘉祥,居伯履歧,万世盛昌。宗廷绍宋,正志惟良,克承先德,永世宏昌。家传明训,统序端方,钟灵毓秀,长发其祥。(平晋东鲁,南徙相莽,盘衍淮浍 ,吉庆瀛光-----永城买头集后续)。下附淮北古饶赵姓祠堂照片[1]
安徽怀远县褚集乡洄中村:金、文、玉、连、丙、继(后续不知道)
安徽肥东赵氏字辈:世德承家绪,宏恩育俊生;盛朝崇贤士,兴国尚明经;礼义为根本,忠良裕后昆;秉公宜法守,高亮永长尊。
安徽怀远赵氏字辈:天大人心同,开东生瑞品。
其起源有三:
1、出自嬴姓,形成于西周,祖先是伯益,具体始祖是造父。伯益为颛顼帝裔孙,被舜赐姓嬴。造父为伯益的9世孙,是西周时著名的驾驭马车的能手,他在桃林一带得到8匹骏马,调训好后献给周穆王。周穆王配备了上好的马车,让造父为他驾驶,经常外出打猎、游玩,有一次西行至昆仑山,见到西王母,乐而忘归,而正在这时听到徐国徐偃王造反的消息,周穆王非常着急,在此关键时刻,造父驾车日驰千里,使周穆王迅速返回了镐京,及时发兵打败了徐偃王,平定了叛乱。由于造父立了大功,周穆王便把赵城赐给他,自此以后,造父族就称为赵氏注:与造父同宗的恶来革一脉子孙也随着这一嬴姓宗主造父封于赵城,姓赵氏,即秦国与赵国为同祖同宗,同姓同氏。周孝王时,封造父的侄孙子赵非子于秦邑,其后建立秦国。周孝王传至周幽王时,因幽王无道,造父的7世孙赵叔带离周仕晋,从此赵氏子孙世代为晋大夫。到战国初年,叔带的12世孙赵襄自联合魏氏、韩氏三家分晋,建立赵国。至他的孙子赵籍时,正式获得了周烈王的承认,与韩、魏两家并列为诸侯。公元前222年,赵国为秦国所灭,赵国王室纷纷散落民间!前207年,秦朝灭亡,秦国的诸赵子弟也随之降为平民。
2、为少数民族改赵姓而来。如汉代有赵安稽(匈奴人),赵曳夫(“南蛮”人),五代有赵国珍(牂牁酋长的后裔)。
3、赵宋王朝赐姓。先后有李姓、穆姓、隆姓、宇文姓的历史人物,被赐姓赵。 [编辑本段]得姓始祖 造父,少昊之裔,西周著名驭马能手。受幸于周穆王,传说他曾取良马八匹,献予王而御之,西行至昆仑,见西王母,乐而忘返。后闻徐州徐偃王反,遂亲御车驾,载着穆王日行千里,适时而返,得以平定乱事,因功被赐于赵城(今山西洪洞县赵城镇)。下传至赵襄子时,与韩、魏三分晋地,建立赵国,公元前222年赵为秦所灭。其后子孙以国名为氏,称赵姓,并尊造父为其始祖。 [编辑本段]各支始祖 赵令仲:谱称宋太祖子燕王德昭五世孙,南宋乾道二年迁上虞县孝义乡,逝世后葬于西华里,为上虞赵氏始祖。
赵不抑:谱称汉王元佐之后,建成炎中扈南迁,寓居上虞等慈寺,生有五子,幼子赵善信,居邑城南门杨巷桥墩,官历车略院事。为杨巷赵氏始祖。
赵景发:赵不抑九世孙,元朝年间自上虞翦阳赘迁邑之镇压龙桥。
赵元佑:宋太宗长子,建炎南渡,裔孙占籍上虞等慈寺。赵元佐二十世孙赵天福,后改名赵淮,明朝中叶因遭牛山这变迁甑山。为上虞赵氏始祖。
赵孟伊:又名孟潮,宋元之际自台州宁海迁山阴华舍,为绍兴赵氏始祖。
赵元份:宋太宗第四子。明洪武初自嵊县赘迁山阴迎恩厢,为嵊县赵氏始祖。
赵永思,明洪武初自嵊县赘迁山阴迎恩厢,为越州赵氏始祖。
赵应麟:始祖赵志四,清康熙间自溧水石场村迁润州,为润州赵氏始祖。
赵 子:宋建炎南渡,先居镇压江,继迁丹徒大港镇洪溪,为丹徒赵氏始祖。
赵元份:谱称碧溪赵氏系出宋太宗子商王元份,建炎南渡,元份七世孙扬自郑州迁于玉山,及孙蕃,再迁东里八都柳马屋后,为玉山赵氏始祖。
赵孟堙:元泰定二年自浙江迁常州武进县改成乡西盍村,为武进赵氏始祖。
赵天佑:明朝末年自武进殷村迁张桥郡城青山门。
赵成九:世居泰邑赵家坊,于明末清初始由赵家坊迁延令何家庄,为延令赵氏始祖。
赵万六:元季自诸暨银治迁桐庐肃绛孝泉,为桐庐赵氏始祖。
赵士伸:南宋建炎三年自中原南迁福州长府连江县东湖里,为连江赵氏始祖。
赵由镗:明季自临安入赘会稽廿汴都谢氏,为西谢赵氏始祖。
赵不玷:南宋时自睦州迁浦阳仁杏巷,为浦阳赵氏始祖。
赵类四:元末自益阳八都槎塘徙居邑之井头,为井头赵氏始祖。
赵子玉:元至正间自湖北松滋县仙楼乡迁益阳书堂古李塘,为益阳赵氏始祖。
赵崇赞:南宋自越州山阴迁旌德兴仁乡三溪,为旌德赵氏始祖。
赵 琳:明永乐间自山西洪洞县棋盘街迁齐河县桑园赵庄,为齐河赵氏始祖。
赵 圭:明洪武初自山阴迁兴化县城北郭,五传而开四房,为兴化赵氏始祖。
赵 普:族出北宋名相赵普后,普三世孙概自洛阳迁亳,为亳州始祖。五世孙赵期,建炎南渡,自亳居缙云之云塘,为云塘赵氏始祖。
赵九思:宋元之际人,世居台州黄岩,子浒始自黄岩县迁临海逆溪。为临海赵氏始祖。
赵同文:明季自丹徒大港迁润城白马坊渌水桥,为洪溪赵氏始祖。 [编辑本段]繁衍播迁 西周时,造父的侄孙非子封于犬丘,建立秦国。造父的第七代子孙叔带率部分宗族由周投晋,并且昌盛壮大,在三国分晋时建立赵国,史称“去周如晋,赵姓始昌”。到赵国灭亡时,赵姓已分布于山西、河北、河南、山东等地。秦始皇灭赵后,把代王嘉之后迁往甘肃天水,赵王迁被流放到今湖北房县。秦朝末年,秦国宗室真定(今河北正定)人赵佗建立南越国,又把赵姓活动范围推广至今两广和越南北部。西汉末年,赵飞燕姐妹被害,其族人被迫迁徙至辽西郡,也是赵姓人在东北活动的开始。东汉末年为避董卓之乱,洛阳人赵达避难迁居江东,真定人赵云赵子龙入蜀为将。北魏时,天水赵姓一支迁居洛阳,其后裔孙赵贵镇守并迁至武川(今内蒙古)。唐初,有赵姓将士在平“蛮獠啸乱”中开赴福建并定居。五代时,有赵姓随刘龚南汉政权在广州定居。据《宋史宗室世系表》载:宋朝宗室分为三个支派,即太祖(赵匡胤)支派、太宗(赵光义)支派、魏王(赵廷美)支派。太祖支派分为燕王(赵德昭)支派和秦王(赵德芳)支派,燕王支派在北宋末年因外放做官而迁居如下地区:安徽颍州、四川蜀州(今崇庆)、江苏泰州、镇江、福建福州、泉州、江西吉安、湖北江陵、广东南雄等地,秦王支派则迁居如下地 区:浙江绍兴、湖州、台州、明州、婺州,福建福州、泉州,江苏真州、太平州;而魏王则降调至房州(今湖北房县),其子孙为官而迁徙地区有河南开封、洛阳,山东沂州、济州,福建汀州,江苏昆山、溧城,浙江秀水等。靖康之耻之后,徽钦二宗被掳往五国城(今黑龙江松花江口),太宗支派因此而在东北广大地区播迁繁衍。南宋初,康王赵构南迁杭州定都 ,则有赵姓移居江南,有的移居江苏常熟、有的移居江西上饶,南宋被灭,南宋宗室散逃至澎湖、潮阳等地,后在闽粤一带繁衍。自宋代以后,赵姓遍布全国各地。值得指出的是海外赵姓的播迁。明末,有赵姓不惜冒险远渡重洋到海外,其民族构成多种多样,聚居地为东南亚和美国。如瑶族中的赵姓在缅甸、老挝、越南和美国、法国、加拿大等国都有分布;壮族中的赵姓散布于越南、老挝、泰国等地。
赵姓迁徙史
〖两汉以前〗
造父封于赵城而得赵姓,至叔带时,率领子孙迁往晋国,这样,在赵国灭亡时,赵姓已分布以下地区:赵城、耿、原、晋阳、代、邯郸、武城、真定,在今山西、河北、河南、山东等地都有赵姓。赵国的疆域包括今陕西一部分,赵武灵王时开疆拓土,疆域扩充至河套地区,赵亡前赵姓的活动范围还包括今陕西、内蒙古。秦始皇灭赵国后,把代王嘉派往西戎,赵姓随之迁往甘肃,赵嘉之子赵公辅裔孙世代居住在天水(今属甘肃),形成一个望族;赵王迁被秦始皇流放到今湖北房县,子孙在今湖北繁衍;秦始皇又迁徙六国贵族之后到关中。
〖汉至宋以前的迁徙〗
西汉赵王迁的后裔迁居涿郡蠡吾(今河北省博野县西南),此地原属河间,因此涿郡赵氏又称河间赵氏。南朝时,天水赵氏的一支迁居江南。
天水赵氏的一支在北魏时期迁居武川(内蒙古武川西)。南安人赵达任北魏库部尚书,封临晋子,举家离开南安迁居北魏都城洛阳。当时为了防止柔然(古代北方的二支少数民族)的袭扰,北魏在北部边境上设立了许多军镇,选择贵族、官宦子弟镇守。赵达之子赵仁因镇守武川镇,举家自洛阳迁至武川。赵仁的孙子赵贵成为武川军事集团的重要成员,跟随宇文泰进兵关陇,是西魏八柱国之一,为宇文氏占据关陇、建立北周屡立大功,被赐姓乙弗氏,封楚国公,曾任北周太傅、大冢宰,举家又自武川回迁洛阳。
天水南安赵氏还有一支在北魏时迁居。这支赵姓从代又迁居洛阳。
天水赵氏的一支在北魏时徙居南郑(今陕西省汉中),后又自南郑徙居洛阳。天水西赵氏的一支迁居洛阳。北魏时今甘肃赵氏的一支徙居洛阳。
〖两宋以来的迁徙〗
公元960年陈桥驿兵变赵匡胤建立宋朝,直至公元1127年北宋亡国,赵姓皇室一直大封宗室为郡国王公。所谓郡国,仅仅只是食其采邑,受封王公并不居住在郡国之地,而是集中居住在京师。直至“靖康之乱”,金兵攻人北宋京都汴京(今开封市),俘虏了赵姓宗室二千余人北上,将宋徽宗和宋钦宗及其宗室囚于五国城(今黑龙江省松花江下游)。赵姓宗室中未被金兵俘虏的也都于“靖康之乱”后,纷纷从汴京逃出,分布在全国各地,其中一支赴临安(今杭州)建立南宋,成为赵姓家族在中国江南地区繁衍的主要支脉之一。
■宋太祖赵匡胤一脉宗室
宋太祖赵匡胤有四子,德秀与德林无后,燕王赵德昭有五子,秦王赵德芳有三子。
燕王赵德昭一脉的迁徙:令字派迁居的地址主要有安徽颍州、四川蜀州、江苏泰州、福建福州、福建泉州、江西信州、浙江台州、浙江绍兴、河南洛阳、湖北荆南;子字派新迁的地址主要有江苏镇江、浙江衢县、广东南雄、河南汝州、河北燕山;自师字派以下新迁的地址主要有江西吉州、浙江临安、浙江云和、江苏太平州,等等。
秦王赵德芳一脉的迁徙的基本状况是:子字派迁居的新址主要有浙江嘉兴、江苏真州、福建福州和泉州;伯字派迁居的新址主要有浙江台州和明州;师字派迁居主要有江苏太平州、浙江婺州,等等。
■宋太宗赵匡义一脉宗室
靖康之耻后,北宋被金国灭亡,金兵把宋徽宗、宋钦宗及北宋的后妃、宗室,连同朝官三千多人,一起俘虏北去。宋徽宗死于五国城。金国统治者为了加强对中原的统治,又把宋钦宗迁居到了燕京(今北京)。
康王赵构南逃临安建立南宋,自号为宋高宗,其子早夭。宋高宗赵构以为北宋惨遭靖康之难和自己儿子的早夭。是因为其祖宋太宗赵匡义没有遵守“金匮之盟”而遭至的灾难,于是将南宋王朝的帝位传给了宋太祖赵匡胤一脉的后裔,宋太宗赵匡义一脉宗室南迁后裔,此后多由南宋京城临安迁出,散居于南方民间。
士字派迁居的新址主要有河北大名、江西赣州、福建建瓯、浙江绍兴。宋太宗赵匡义六世孙不字派迁居的新址主要有浙江临安、浙江金华、浙江浦江、浙江秀水、安徽宣城、湖北荆南、湖南郴州、湖南零陵、广西横县、四川成都、四川开县。宋太宗赵匡义七世孙善字派迁居的新址主要有浙江宁波、江苏常熟、湖北鄂州、湖南潭州、江西南昌、江西临川。宋太宗赵匡义八世孙汝字派迁居的新址主要有安徽阜阳、湖南平江、江西余干、江西袁州、福建福州,等等。
■魏王赵廷美一脉宗室
开宝九年(公元976年),宋太祖赵匡胤逝世。遵照皇太后杜氏的“金匮之盟”,赵匡胤临死之前,将皇位传给了弟弟赵匡义。按照“金匮之盟”的约定办事,宋太宗赵匡义应该将皇位传给其弟魏王赵廷美。赵匡义登基之后,隐匿“金匮之盟”的内容。魏王赵廷美一向专横骄恣,曾多次遭到其兄宋太宗赵匡义的斥责,此刻得知有“金匮之盟”一事,于是对赵匡义甚为不满,于是暗中谋划,阴谋早日篡夺皇位。
宋太宗太平兴国七年(公元982年),魏王赵廷美谋划篡夺皇位的阴谋泄露。宋太宗赵匡义遂罢免了他的开封府尹。赵匡义念其手足之情,并多次立有战功,于是仍令其为西京(今洛阳)留守。魏王赵廷美一脉宗室,由此暂时全部迁居到了西京。赵廷美被贬谪任西京留守后,暗中仍与兵部尚书卢多逊频繁勾结。二人勾结之事败露,魏王赵廷美罢去西京留守,削去一切官职,仅保留魏王空名,闲居在家;魏王赵廷美闲居在西京,后降魏王赵廷美为涪陵县公,迁往房州(今湖北省房县)。宋太宗雍熙元年(公元984年),魏王赵廷美举家迁至房州,赵廷美迁居房陵后不久,就忧愤成疾,吐血而终,年仅38岁。
自贬于房陵之后,其后代外放为官散居之地,主要有:河南开封、河南洛阳、福建汀州、山东沂州、山东济州、江苏昆山、浙江秀水、江苏溧城、江西波阳、湖南衡州、四川成都、四川青城等地。
■西平赵氏
北宋庆历年间,陕西赵懿甫官居汝南节度使,后家居汝南城东五里屯。传十世至希贤(号龙华)由汝南迁蔡州。元末至正年间,赵希贤之后赵伊官至盐运使司通判, 由上蔡县白圭庙东徐赵庄迁西平县专探乡赵老庄。赵伊之子赵仲来系明正德年间贡生,为西平赵氏之始祖。赵仲来生才广、才宇,才广生恭、肃、鉴、铎、镤,才宇生钦。自仲来至今已历二十四世,为西平名门望族,其后裔现分居于杨庄乡、专探乡、芦庙乡、师灵镇、谭店乡、宋集镇、出山镇、酒店乡等地。
从清康熙年间开始,闽粤等地的赵氏族人陆续迁到台湾、南洋,更有人漂洋过海,移居到欧美各国。 [编辑本段]赵氏家谱 第1世 造父
第2世 叔观(宜父)
第3世 赵璋(仲父)
第4世 赵登(季父)
第5世 尔成(公仲)
第6世 赵高
第7世 奄父
第8世 叔带
第9世 赵麟(守仁)
第10世 子丰(知义)
第11世 赵射(慧明)
第12世 赵壮(公明)
第13世 赵夙
第14世 赵衰(?—前622年,赵成子)
第15世 赵盾(赵宣子)
第16世 赵朔(?—前597年,赵庄子)
第17世 赵武(?—前541年,赵文子)
第18世 赵成(赵景叔、赵景子)
第19世 赵鞅(?—前458年,赵简子)
第20世 赵毋恤(?—前425年,赵襄子)
第21世 伯鲁
第22世 赵周(代成君)
第23世 赵浣(?—前409年,赵献子,赵献侯)
第24世 赵籍(?—前400年,赵烈侯,正式建赵国)
第25世 赵章(?—前375年,赵敬侯)
第26世 赵种(?—前350年,赵成侯)
第27世 赵语(?—前326年,赵肃侯)
第28世 赵雍(?—前295年,赵武灵王)
第29世 赵奢(赵武灵王第九子,马服君,马氏始祖)宗族特征 ■赵姓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几百年。赵姓有君王、宰相 能臣、枭雄武将,均在各自领域广有建树。
■家乘谱牒繁杂明了。
■家规家训教诲后人。如楼张村赵姓有《家规纪略》,文载:“男自八岁入塾,以三十为率,……农时散而归田,农隙即复入塾。越三十,已成名者或入庠或中式,各营相当之务;各就其才之所近使任一职,或领农工或治圃事,或料厨事或守客厅。暇时习书史、业歧黄,家长俱不之问,惟不得玩好无益事业。……事无闲人,人无暇时。有不遵家规者,由家长召集族人共同斥责。若卑幼或有过失,则告于各主,令其约束。” 提问人的追问 2009-12-26 03:36 哇,看来赵姓是已经散落民间,我想知道自己是哪个派系的也很困难了,有没有当代的赵氏家谱啊,而且不是还有个故事是《赵氏孤儿》吗?! 团队的补充 2009-12-26 03:42 现在家谱各支都不同 而且现在大部分都不是按家谱来取名了 所以家谱很难找 一个姓没有统一的家谱赵氏孤儿
故事来源:《史记》《左传》
时间:春秋时期
地点:河北省邢台县赵孤庄
你看过《赵氏孤儿》这出脍炙人口的好戏吗?邢台县会宁镇的赵孤庄,就同这个故事有密切关联。据《顺德府志》和《邢台县志》记裁:"赵孤庄在城西北二十五里,为程婴匿赵武处。"
春秋时代,晋国的大臣赵盾辅佐晋襄公,使国家越来越富强。襄公死后,其子晋灵公继位,荒*无道,残害臣民。赵盾多次劝谏,灵公不但不听,反而怀恨在心,赵盾不得已而出逃。后来他的兄弟赵穿发动政变,杀了灵公,拥立襄公的弟弟即位,为晋成公。这时赵盾又被请回来,主持朝政。他的儿子赵朔娶了成公的姐姐为夫人。成公死后,儿子景公继位。大夫屠岸贾原是晋灵公的庞臣,一贯助纣为虐,对赵氏早就恨之入骨。他对景公说:"灵公遇难,祸首是赵盾,以臣弑君,应当灭族。"这时赵盾已死,景公就把赵朔一族全部杀死。赵朔的妻子因系公主身份,幸免于死。她回到王宫,生下遗腹子。屠岸贾听说后,到宫中搜索,想斩草除根。公主把婴儿藏在裤子里,屠岸贾没有搜着。在这危难之时,赵氏的两个门客公孙杵臼和程婴决心把赵氏孤儿救出来。于是二人定计,买了别人一个婴儿,由公孙杵臼抱去藏起来,然后程婴去向屠岸贾"告密",说赵氏孤儿在公孙杵臼处。屠岸贾领兵抓到公孙杵臼和那个婴儿,当即处死。这时程婴却偷偷跑到王宫,抱出赵氏婴儿,逃到偏僻的山林里躲藏起来。孤儿长大,取名赵武,十五年后景公得了重病,让卜者占卜,卜者说生病的原因是错杀了功臣。大臣韩厥一向和赵氏关系亲密,此时便趁机向景公说:"赵氏世代有功,被错杀灭族,老百姓都为之不平,应当恢复名誉,给予重用。"于是景公听了韩厥的话,派人把赵武和程婴接进宫来,让赵武继承了赵氏原来的俸禄、封地。赵武又奉景公之命,杀死了屠岸贾。后来赵武的曾孙赵襄子和韩氏、魏氏三家分晋,建了赵国。
赵氏孤儿的故事,二千多年来在我国广为流传。元朝时被搬上了舞台,直到现在,京剧和其它地方剧种还在上演《赵氏孤儿》,经久不衰。
安徽霍邱赵姓起源
本文2023-11-06 04:25:27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4192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