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姓氏大全(中文版)
1佐藤
2铃木
3高桥
4田中
5渡边
6伊藤
7山本
8中村
9
小林
10
星野
11加藤
12
吉田
13
山田
14佐々木(佐佐木)
15山口
16松元(松本)
17井上
18木村
19
林
20
清水 21山崎
22
中岛
23泽田
24阿部
25
桥本
26
山下
27森
28石川
29前田
30小川
31藤田
32冈田
33后藤
34长谷川
35
石井
36村上
37近藤
38坂本
39远藤
40青木
41藤井
42西村
43
福田
44太田
45三浦
46藤原
47
冈本
48松田
49中川
50中野
51原田
52小野
53
田村
54
竹内
55
金子
56和田
57中山
58石田
59上田
60森田
61小岛
62柴田
63原64宫崎
65酒井
66
工藤
67横山
68宫本
69内田
70高木
71安藤
72岛田
73
谷口
74大野
75
高田
76丸山
77
今井
78河野
79藤本
80村田
81武田
82上野
83
杉山
84增田
85小山
86大冢
87平野
88菅原
89久保
90
松井
91千叶
92岩崎
93
樱井(桜井)
94木下
95野口
96松尾
97菊地
98野村
99新井
100渡部(日本天皇,皇太子,宫家(大正天皇前设立的有伏见宫、桂宫、有栖川宫、闲院宫、山阶宫、久迩宫、贺阳宫、朝香宫、东久迩宫、小松宫、北白川宫、竹田宫、华顶宫、东伏见宫、梨本宫,根据第二次世界大战後新的《皇室典范》,以上十五宫家均已废除,其成员降为平民,以宫名去掉「宫」字为姓。大正天皇及之後设立的宫家有秋篠宫。)
藤原氏、源氏、平氏、橘氏、中臣氏、物部氏、苏我氏、大江氏、菅原氏、清原氏、在原氏、日下部氏、惟宗氏、秦氏、安倍氏、阿部氏(阿部氏(德川谱代)
足利氏、伊达氏、福泽氏、华冈氏、北条氏、後北条氏、本多氏、板垣氏、木下氏(羽柴氏)、前田氏、松平氏、村井氏、永野氏、织田氏、大伴氏、真田氏、佐佐木氏、佐竹氏、岛津氏、盐月氏、苏我氏、立花氏、高冈氏、武田氏、尼子氏、朝仓氏、长宗我部氏、土师氏、池田氏、今川氏、忌部氏、毛利氏、
锅岛氏、新田氏、佐藤氏、高丘氏、田中氏、土岐氏、德川氏、上杉氏、山名氏、小早川氏、宇都宫氏
姓氏(日语称苗字或名字)
各个一次设定资料中重复的部分,在此单独列出。 中文名:物部布都
日文名:もののべ の ふと
英文名:Mononobe no Futo
种族:人类?(自称尸解仙的道士)
能力:操纵风水程度的能力
危险度:低
人类友好度:不明
主要活动场所:人类村落等
称号: 古代日本的尸解仙(古代日本の尸解仙 《东方神灵庙》《东方求闻口授》) 司掌龙脉的风水师(龙脉を司る风水师《东方心绮楼》) 番町!摔碟的尸解仙《东方深秘录》 主题曲: 大神神话传(大神神话伝《东方神灵庙》《东方心绮楼》) 登场作品: 《东方神灵庙》第5面BOSS 《东方心绮楼》可用角色 敌机 《弹幕天邪鬼》第九日BOSS 《东方深秘录》可用角色 敌机 东方求闻口授
通过长时间自己诅咒自己从而沉眠的古代人。以一旦死去就从轮回转生之轮脱离出来这种方法达成不老不死的仙人。但实际进行时却没这么顺利,结果还是要被死神看见并找上门来的样子。
比起用同样的手段在活到现在的丰聪耳神子,她似乎并不亲近接纳幻想乡,大概是适应能力低的缘故。这个能从过去的她当中窥看出一二。在生前(?)也没有接纳从大陆传来的佛教,反而信仰了与自古以来的神道教更接近的道教,于是理所当然的,使用的法术和模样也不彻底的拖着过去落伍那套的影子。不过,这倒不如说是她的作风好了。
虽然自己辩解说能力是跟风水有关的东西(×1 能力是自己申请的),不过对她来说这种自然信仰的意义跟神道的那方面根本没多大变化。在学习道教之前自己身上已经存在的东西,也继续成为了现在的能力而行使着。就因为这样,她身上的什么地方总是能和某种古老的传统感相重叠。
虽然性格温厚,但思考方式也跟古时一直亳无变化,与普通人完全脱节了,然而姑且不论这点的话,也可说是很有仙人那种风格。
现在有时候会和丰聪耳神子一同行动,有时候则自己一人在努力修行(×2 例如说,治好自己的时差问题)。
尸解仙
作为仙人的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跟寿命斗争吧。由此演变而成的跟死神战斗的形式也很多,但这并非什么容易的事。仙人可以说是,人类为了到达不死而一直不断努力的种族。
其中,尸解仙就是既能让已死的人的复活,又能逃过寿命限制的仙人。
成为尸解仙的方法有很多,她所用的方法似乎是「完全舍弃肉体,把灵魂寄宿到某个对象之上。到适当的时候,这对象就会变成自己的姿态,取而代之尸体就会变化为对象的姿态」。她所使用的对象看来是皿(×3 用同样的手段复活的丰聪耳神子,使用的是宝剑)。
虽说事实上复活的时候会舍弃自己的肉体,变化成什么姿态在某程度上是自由的,但多数尸解仙都会选择变回原来自己近似的姿态。这是因为对自己外表的某种程度的怀恋,以及想为了让他人能认知自己吧。因此她变成了这种感觉很古风的姿态,而神子则变成了这种比较跟现代合得来的姿态。
对应方法
本人仅仅是对修行以及不断增加自己力量这样的事相当享受而已。似乎对人类没有敌对心。应该是无须害怕她的。
但反过来却对妖怪抱有无缘由的敌意的样子。恐怕是过去还是人类时对妖怪存有恐惧的记忆在作怪吧。就因为这样,围绕在她身边的战斗也从没停息过。
虽然她也会从妖怪手上救出人类,但发生在她身边的本来没必要的战斗也多得很,不管哪个都令人烦恼。所以最好还是不要靠近她。
东方神灵庙
这是个很久以前的故事,距今大概已有一千几百年了。 故事发生在建立国家统治人民这种思想成为主流之前。人、物、技术、 宗教等等诸多事物从海的那一边舶来至此。 其中之一的佛教,将给这个国家的前进方向带来巨大的改变。 整个国家因为佛教划分成崇佛派和废佛派,两派的矛盾日益加深。其中,尊 崇神道神明宇摩志麻迟命为祖先的物部氏为废佛派,与拜人类为祖先的苏我 氏极端对立,两股势力之间进行的宗教战争并非像后世所说、仅仅是为了争 权夺利,也是赌上诸神系谱与人类尊严的一次虎斗龙争。 最后,这场围绕着佛教的宗教战争以悲剧的形式拉下了帷幕。 在这场争斗日趋白热化的时候,物部氏袭击、烧毁了寺庙并丢弃佛像来宣扬 废除佛教。可事不逢时,正好在那天以后开始流行瘟疫、天皇驾崩。 苏我氏趁机宣扬,这一切都是针对佛教的恶行带来的报应。由此,苏我氏获 得了更高的支持,并最终下达了讨伐物部氏的许可。 在这场争斗中物部氏灭亡了。而这个国家也以佛教为中心开始运转。 这就是表面上被人所熟知,物部、苏我之间的宗教战争。 然而,在这场争斗背后,有人暗中穿针引线。此人便是布都。 她虽姓物部,背地里却崇拜着某个宗教。这个宗教就是和佛教同时传至此地 的道教。 道教可以让自己获得超越常人的力量,并以不老不死为最终目标。对于当权 者来说是个相当具有吸引力的宗教。 然而,就是这个魅力十足的宗教也有它的缺点。那就是若举国上下皆修道教、 全民皆可成仙,何谈政治,国将不国。出于这个考虑,她将道教的事情深深 地隐藏了起来。 随后,同样崇拜道教的神子,向她提出了某个方案。这个方案是,在表面上, 需要崇拜佛教这个可以安民兴邦的宗教来治理国家。而在此之上,我们给自 己的死亡施下诅咒,成为尸解仙复活。 布都成为了苏我氏的盟友,进行着地下工作。由此苏我氏对佛教的信仰达到 了盲从的地步。当然,自称神之子孙的物部氏(布都除外)对此很是不满。 最终,爆发了围绕佛教的宗教战争。事实上,这场战争的双方是崇拜日本自 古的神祇的物部氏,和信仰道教新神的神子。佛教不过是个掩人耳目的闪光 弹。 然而,二人的复活好像花费了很长时间。 这是由于对神子的死有所疑虑的佛教徒们,在她们长眠之所的正上方,建起 了一座寺庙来阻止复活吧。 她们恐怕没有想到,本来出于政治目的利用起来的佛教,信仰力量之强超乎 想象,就连现代的日本,佛教仍有着广大的信徒。 东方心绮楼
怀着拯救暴躁的人们的决心,神子开始了行动。 收集四处分散的信仰心 劝诫他人改正那种只求刹那的生存方式。 为了这些,不与其他宗教家对抗不行。 布都的职责是支持这一切。 虽然那支持只是对败者的事后处理而已 东方深秘录
要争夺灵异珠,必须利用都市传说。与最近的世事脱节的她,发现完全吻合自己的都市传说,[皿屋敷阿菊]而欢天喜地。可是阿菊的诅咒出乎意料的强大。结果连她也开始寻找第十个盘子了。 开发者日记解说:
新角色公开第二弹,这次是物部布都。
特殊能力有一点复杂的地方。非常简单的来说就是: -打击和射击来设置盘子 -以必杀技击碎它们 -碎的越多性能越高 就是这样的成长循环。 当然四处逃窜设置盘子然后使用安全的必杀技击碎反复这样的手段也是存在吧 所以射击基本上是不命中不会进入设置状态这种 为了让这种战术不会简单的通用的设计。 因为多重设置成功的时候抑制力也随之增强的必杀技存在的缘故 所以是做什么都从设置开始的角色。 截图的必杀技是「抱水皿」 布都周围的盘子开始溢出水的攻击 在盘子不存在的状态下只是什么都不会发生只有硬直的行动。
说到武士阶级的发展开端,这边就必须得介绍一下所谓的「四大氏」。概括的解释一些重要的武家姓氏与家族的源流等问题以方便後续的阅读。日本古来能够拥有「姓氏」的人,只有传统地方上的豪族与朝廷中的贵族而已,除此之外,平民与其他更低下的阶级的人是全部无姓的。大和朝廷以前,由於无文字使用的记录,所以那些古代的豪族贵族的姓氏使用也浑沌不清。後来日本史上最早成书的史籍「古事记」中就记录了许多豪族的姓氏。可是那些姓氏也通常是用所谓的「准汉文」来表记其姓氏,因此常常会看到某人的姓氏再加上名字後就会乱七八糟的拖了长长一大串。到了大和朝廷时,已经进化成有依据其出身或其职位、所在封地、族名等用正式的汉文为姓氏的状况。而且还设立了依据其氏族相传职位之专有称号,如「君」、「臣」、「连」、「直」、「首」、「伴」、「造」等。譬如大和朝廷的大王家就称之为「大君」,大君主要是执掌祭祀与代表最高政权的地位,掌管行政的「大臣」是蘇我氏,掌管军事的「大连」则是物部氏等等。而地方上的豪族则有「国造」、「县主」之类的称号。之後日本的姓氏,就大多由这些早期有著特别称号的氏族豪族姓之姓氏慢慢演化出来。这边所要说的「四大氏」,指的是奈良时代至平安时代的四个主要的贵族姓氏。因为这四个姓氏的後人在未来将会因为子孙在各地发展出各种不同的姓氏流传至今,而且是绝大部分超过九成的武家家族的先祖氏族。除此之外,自奈良时代到江户时代的朝廷公卿之家门也多半出自这「四大氏」。而所谓的「四大氏」就是「源」、「平」、「藤原」、「橘」四个,合称「源平藤橘」。白色旗帜的源氏源氏,最早出自平安初期的嵯峨天皇。嵯峨天皇由於子嗣众多,当时嵯峨在位时那个快要破产的朝廷财力根本养不起他这票总数超过五十人以上的子女,於是将他其中三十二名由身分不高的女眷所生的儿子除出皇族改列入臣下。因为自古以来天皇家被称为最尊贵之天孙後裔(实际上是大和朝廷之政权里势力最大的大王家),後因此天皇一族的皇族便无姓以免亵渎神灵。但降入臣下後就不能没有个姓氏来让这些天皇子嗣加以区别,精通中国典籍的嵯峨天皇便由北魏拓拔氏更换汉族姓为「元」後所赐与同鲜卑族贵族「秃发破羌」的「源贺」里,取「源」为姓下赐这些被他给踢出皇族的儿子。之後的许多代天皇也由於子嗣众多,而财政收入都得仰赖武家所统治的幕府所供给;就是等同没钱只能吃闲饭的状态下,也都仿效这招将过多的子嗣以「源」为姓列入臣籍。不知道是缺乏创意还是方便好用的关系,被赐姓为源氏的天皇後裔极其众多,为方便区分起见就将这些天皇後代所转化的源氏於前冠上该代天皇的皇号以为区别。各系源氏总计有十五系,分别是嵯峨源氏、仁明源氏、文德源氏、清和源氏、阳成源氏、光孝源氏、宇多源氏、醍醐源氏、村上源氏、花山源氏、三条源氏、後三条源氏、顺德源氏、後嵯峨源氏、後深草源氏等。因此不是说只要是「源」氏那他所出自的谱系就是同一个,还得要详细的查看相关的谱系图才能确认。十五家源氏之中又以清和源氏分支最多而且後代的势力也最大。而清河源氏之中的嫡系───经基王源经基这一系在日後最为突出。源经基之後的第九代子孙就是打倒宿敌伊势平氏建立第一个武家政权鎌仓幕府的源赖朝。而日後建立第二个武家政权室町幕府的足利氏也出自这清和源氏之列,战国时期名震天下的甲斐之虎武田信玄的甲斐武田氏也同样出自此清和源氏。因此清和源氏与另一个军事贵族「桓武平氏」被合称为日本武家两大始祖名门。源氏也分武家源氏与公家源氏。公家源氏多出自村上源氏、宇多源氏两系。一族上下包括後来分支出去的改姓家系大多在朝中为堂上公卿,在平安时代与势力强大的藤原氏在朝中不断的斗争对抗。而武家源氏则以清和源氏为主,初期根据地因为在近畿地区的摄津、河内、大和等地,因此又分有摄津源氏、河内源氏、大和源氏等分别。後来河内源氏的势力移转至关东地区,在关东地区形成更加庞大的势力并且分支出许多日後的武家名门如武田、足利、新田、佐竹等新家门。武家源氏崇尚白色,因此以白色的旗帜作为源氏的军旗标志。以赤为尊的平氏平氏,最早出自於淳和天皇时代。淳和天皇时期把他老爹桓武天皇之子葛元亲王的长子高栋王与他兄弟高见王之子高望王都下降臣籍赐姓为平,是为平高栋与平高望。高栋王之後几乎都在朝中为公卿,而高望王则由他开始远迁至坂东(关东)地区成为当地的武家势力。平高望这支又称坂东平氏,之後又分出了一系迁往伊势国是为伊势平氏。伊势平氏趁著河内源氏将势力迁往关东後又衰退的机会而开始向平安朝廷中央接触廷里,之後利用各种机会来逐渐的壮大了起来。除桓武平氏以外,还有仁明平氏与文德平氏两支。不过这两支都位於朝中为公卿,後代也较不出名。所以任何日本史籍所称之「平氏」都是泛指「桓武平氏」而言。至於「平家」一词则是专指以伊势平氏出身的平清盛与他的亲属家族为主,也就是後来在坛之浦死个精光的平氏一门。这一点再使用上就必须区分清楚而不可混用了。高望王之後的坂东平氏後来出了一个日本史上第一个发动大规模叛乱而且自立为天皇的平将门,而伊势平氏则最後出现了取代独揽平安朝廷两百馀年政权的摄关家藤原氏的平清盛,建立了六波罗平氏政权。平将门战败身死後,其一族的势力几乎被铲除消灭殆尽,因此给原本以摄津河内为根据地的清和源氏制造了进入关东的大好良机。但是也是由於源氏离开近畿地区而给伊势平氏进入平安朝廷中央的好机会,在正盛、忠盛、清盛祖孙三代的努力之下终於取代了摄关家藤原氏而独揽朝政。平氏也是许多武家名门的始祖姓氏。以源赖朝之岳家身分辅佐其建立鎌仓幕府,後来又以幕府执权的地位控制幕府政权两百馀年的前北条氏(也称执权北条氏)就是在伊豆的坂东平氏支族。另一个辅佐源赖朝的相模国名族三浦氏也是坂东平氏的支流。战国时期被称为越後之龙的上杉谦信原姓长尾,长尾氏则是由关东迁往越後的坂东平氏分支。同样是战国时期称霸关东地区的後北条氏(又称小田原北条氏)原姓伊势,则是出自伊势平氏之後在备中国中部落地生根的备中伊势氏。所以平氏与源氏除了被认定是武家始祖的两大外,也因此甚至衍生出了「源平二氏轮掌天下」的说法。平氏的族色尚赤,因此以使用整面全红的军旗。平氏後代的分支家族也喜欢在出战时将自己的马印上悬挂赤旗或者赤色的羽毛鬃毛用以夸示他们是平氏的後裔。古典贵族风采的藤原氏藤原氏,最早出自中臣氏。中臣氏据说出自神武天皇东征到近畿时起兵帮助他的地方豪族。後来在大和朝廷末期分为一门、二门、三门、四门等四家。其中中臣一门家的中臣鎌足辅佐了中大兄皇子(後来的天智天皇),并且设计袭杀剿灭了当时执掌朝廷政权的大臣蘇我虾夷与入鹿两父子,故而以此大功被赐姓为藤原朝臣。鎌足之子藤原不比等生有四子,因此藤原氏一分为四,是为北家、南家、式家、京家等四门藤原。这四门藤原家历传数代之後虽然家运浮沉不定,但是总算在嵯峨天皇的时候,北家的藤原冬嗣扶助嵯峨顺利在「叶子之乱」时战胜其兄平城天皇。之後又经过其子良房、其孙基经努力的「斗垮政敌」与「皇室通婚」之下,不但独占了太政大臣这个最高人臣之位,更以创出「关白」一职以天皇外祖的身分进行代理摄政,开始了两百馀年的摄关政治。藤原氏与其他四大氏中的公家源氏与橘氏屡屡斗争,迫使公家源氏与橘氏没落,但是最後还是难以抵挡因「院政制度」的兴起与伊势平氏的平清盛及其父祖的崛起而终於丧失在平安朝廷内的实际统治权。一般所说的藤原氏,通常是出自北家谱系担任摄政关白的藤原氏一门。平安时期的摄政关白、太政大臣、左右大臣、内大臣等多是由此北家谱系的藤原氏一门执掌。也由於长期占据朝中要职之故,因此许多藤原氏的子孙便可以依赖朝中任职高官的长辈之庇护前往地方上立足营生。於是大批的藤原氏子弟就此分散在日本全国各地成为新兴的地方豪族势力,而且初期的源平两氏在地方上的势力还都得对这些藤原氏的子弟家族低头。庄园制度兴起後,藤原氏一族所控制的庄园可以说高达全日本所有寄进庄园的六成之多,是实际上全日本最大的地主。藤原北家独占了关白大位之後,後来还衍生出了所谓的「五摄家」。「五摄家」就是由藤原北家分出来具有资格担任关白一职的五个名门公卿家。这五摄家分别是「近卫」、「鹰司」、「九条」、「二条」、「一条」等五家。自平鎌仓幕府开始,历任的关白或摄政就几乎都由这五家轮流担任。当然期间也曾在战国後期时被那个出身农民的猴子脸丰臣秀吉给抢去过───这一直是当时许多公卿家暗地里引以为耻的一件事,当然也就是为何秀吉死後,朝中公卿势力马上倒过去德川方的原因。所以秀吉死後关白的大位就在德川家康的安排下归回五摄家掌握中。一直到江户幕府末期,关白的继承上仍旧是由五摄家之间交互轮流。前面所说由於藤原氏的子孙有许多人都由京都前往各地地方上担任地方官或者庄园之主,数代後改姓就成了当地的豪族势力。譬如说与平贞盛一同消灭平将门的藤原秀乡,其子孙就遍布整个关东与东北的奥羽地区,甚至也有因为後来的元寇入侵(即元朝两次远征日本)时因应鎌仓幕府的徵发令前往九州作战後留在当地的。譬如战国时期的立花、龙造寺、大友、锅岛等九州大名就是藤原秀乡的後裔。下野国的宇都宫、那须、佐野与室町幕府的关东管领上杉家则是由藤原北家的子孙所分之出来的武家。陆奥的战国名门伊达家也是藤原氏的後裔。藤原家的家纹以藤蔓纹、藤叶纹为主,也有桐花纹等圆形对称的植物型家纹。藤原氏分支於地方上成为武家的後裔则是以藤蔓纹、雀纹、藤叶变形纹或籐蔓复合纹等居多。大和名门之後的橘氏橘氏,是四大氏中较少後代转化为地方上武家势力的一个。橘氏原称县犬养宿祢,由此可知是大和朝廷时在地方上拥有县主称号的豪族。而犬养则是豪族依其职称为姓,应该是负责为大和朝廷王家饲养犬只的家族。县犬养宿祢家後来出了一女名为三千代,也就是敏达天皇的玄孙美努王之妻。其二子葛城王诸兄、佐为王佐为两兄弟在天武天皇时期由皇族下降臣籍赐姓为橘朝臣,同时也由八色姓第三等的宿弥升格为第二等的朝臣,於是就开始了橘氏一族长期在朝为堂上公卿的历史。橘家在奈良与平安两朝名人辈出,而且持续的与崛起後的藤原北家展开政争。不过运气可谓其差无比,总是屡屡败北吃闷亏,最後还搞到橘氏宗家衰败不振无法东山再起。橘氏名人多在和歌、汉学、书法、佛学上大多有所成就或是名闻当代,如与嵯峨天皇、空海并称「天下三笔」的橘逸势、因「阿衡之争」被菅原道贞所救但是仍然气爆脑血管而死的橘广相等等。当然也有像是跟随小野好古追讨藤原纯友的橘公赖与橘远保这样的武人。而鎌仓幕府末期河内国恶党出身,因为扶助後醍醐天皇倒幕与对抗一代枭雄足利尊氏而闻名的智将楠木正成也是橘氏的分支伊予橘氏的後代。橘氏的後系分支多为近畿、山阳、北四国、北九州西半等地方的小豪族势力。橘氏所衍生的後代分支家族之家纹多为水车、一字云水、橘纹等橘叶纹或云水纹。
日本姓氏大全(中文版)
本文2023-11-06 03:31:48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4189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