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追查一下李氏这一支的完整族谱 望有知者告知一下?

栏目:资讯发布:2023-11-06浏览:1收藏

想追查一下李氏这一支的完整族谱 望有知者告知一下?,第1张

===林州家谱目录===

林州西街李氏族谱

正题名林州西街李氏族谱

责任者李修德

撰修时间2010年

摘要始祖于明洪武六年(1373)由山西省平阳府洪洞县迁中州彰德府林县西诸翟镇(村)入户,立茔村东南半里许。本族始祖同林州市横水镇铁炉村李氏始祖李全为兄弟。族谱分八支,传24世。一支李自新后裔,二支东姚李家厂李首都后裔,三支后寨村李连财后裔,四支东头村李辅荣后裔,五支后寨村李福后裔,六支、七支、八支。

谱涉地河南省林州市

版本精装印本

数量1册

馆藏地河南省林州市

登记人李刚毅

先祖名人

六世李汉,山西绛县县丞(正八品)。

十世李璋,修职郎(正八品)

十五世李崇儒,浙江宣平、缙云知事。

十五世李崇修,九品职员。

统一续修李氏族谱序

国有史,地有志,族有谱。

“树高千丈,叶落归根。”追根溯源,认祖归宗,是人类的天性;也是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姓氏是标志家族系统,标志血缘关系的符号,也就是人的根。家族文化是中华文化之缩影,在这里可读到祖先所处历史变革中的生存状态,处事心境、人生观、价值观,可读到吾氏之悲欢离合,生灭盛衰……为尊卑分明、亲疏明析,增进凝聚力,为促进团结,发扬传统美德,以传亲亲之念,为促进社会和谐,科学文化和经济发展,奉献族人之力,而统续修族谱。

本族始祖和横水镇铁炉村始祖李全同根、同祖、同源是同胞兄弟,明洪武初年同地、同时、同路从山西平阳府洪洞县广济寺老槐树下迁原林县城东分居西诸翟、铁炉两村,至今已六百二十余年,繁衍二十多代,已族众丁繁,迁徙广布。

本族原有家谱被族人李雨因故焚毁,致使族系紊乱。直到清雍正年后,各支系才据先人历代传承及茔地碑碣考证,分别修谱。因时局变迁,多不完整。几经隔代、口碑流失资料难祥,续编已成难事,如再不统修续,为我李氏最大憾事,难慰祖先,愧对后人。吾虽才疏学浅,阅历不深,决尽所能。仗多数族人鼎力相助,奔各地搜集谱牒、手抄本、碑碣、分单、契约、长辈口传等,统续修族谱,编辑成书,印发各支。

族谱编撰之道时近则宜,时远则难。近者二、三十年,此时长者尚存,年少者得闻其祥,时远者皆亡,得其祥难也。切望后人及时续修,别步我艰苦难愿之思。

始祖十八世孙修德讳传文谨序

公元二〇一〇年菊月吉日

 1、出自嬴姓,为颛顼帝高阳氏之后裔。尧时,皋陶曾担任大理(掌管刑狱的官)的职务,其子伯益被赐为嬴姓,后子孙历三代世袭大理的职务,其子孙按照当时的习惯,以官为氏,称理氏。理氏改为李氏的说法有两种。一种说法是:商纣时,皋陶后裔理徵,在朝为官,因直谏得罪了商纣王,而被处死,其妻契和氏带着儿子利贞逃难时,因食李子充饥,才得以活命,故不敢称理,便改姓李氏。另一种说法是:据《姓氏考略》记载,周之前未见有李氏,自从有老子姓李,名耳,为利贞的后裔,因祖上世代为理官,理、李两字古音相通,便也以李为氏。显然,李氏是始于李耳称姓的。

  2、出自他族改姓。三国时,诸葛亮平哀牢夷后,赐当地少数民族赵、张、杨、李等姓。鲜卑氏有复姓叱李氏,汉化后,改为汉字单姓李氏。是为洛阳李氏。

  3、出自他姓改李氏。据有关资料所载,唐开国元勋有诸将徐(徐氏、安氏、杜氏、郭氏、麻氏、鲜于氏等16氏,因立功从唐国姓,赐予李氏。

  二、李姓迁徙分布:

  李氏自商末至东周的二百年间一直居住在豫东。

  西汉时,李氏有一支迁往今山东境。

  大约自东汉开始,有李氏族人陆续徙居西南,分布于川、滇一带,其中有的融入白、苗、壮、彝、满、回、土家、纳西等民族中。

  魏晋南北朝时,李氏已是全国的大姓,中原的崔、卢、李、郑并称四大名门望族,但在唐以前主要是在北方发展。

  唐朝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李氏作为国姓,最为显贵。唐代李氏南迁主要有三次:

  一次是在唐朝初期,李氏部分人南迁,其中河南的李氏有的于唐高宗时随陈政、陈元光父子入闽开辟漳州。

  第二次是"安史之乱"时,有不少李氏子孙迁往南方。

  第三次是五代时,因动乱,李氏有迁往福建、莆田、晋江等地定居的。

  从明末开始,闽、粤李氏陆续有人移居台湾。

  李氏迁徙至海外,始于明朝初年,去琉球国的都是福建人,琉球国派往明、清的通事有许多人姓李,皆系自福建移居琉球的华人。

  在中国历史上,李姓称帝称王者多达60余人,先后建立有大成、西凉、凉、吴、魏、唐、楚、后唐、南唐、大蜀、西夏和大顺等政权。

  三、李姓郡望堂号: 

   1、堂号

  "陇西堂",因为李氏望出陇西郡故名。

  2、郡望

  陇西郡:战国时置郡。此支李氏,其开基始祖为秦司徒李昙长子李崇。

  赵 郡:汉时置郡。此支李氏,其开基始祖为秦太傅李玑次子李牧。

  顿丘郡:西晋时置郡。此支李氏陇西李氏分支,其开基始祖为西汉名将李广,1世孙李忠。

  中山郡:汉高帝置郡。此支李氏为赵郡李氏分支,其开基始祖为李玑第三子李齐。

  广汉郡:汉时置郡。此支李氏为陇西李氏之后,其开基始祖为李尚(李广之父)。

  四、李姓家乘谱牒:

  全国:陇西郡李氏族谱总谱不分卷、李氏近房宗谱不分卷、李氏族谱。

  河北:泺县李氏族谱五卷、泺邑李氏族谱四卷、李氏族谱不分卷、李氏支谱不分卷、李氏家谱不分卷、李氏张恕堂本支谱十卷。

  上海:李氏家乘一册、陇西李氏宗谱不分卷、竹冈李氏族谱十卷首一卷。

  江苏:夫椒李氏家乘八卷、江宁李氏宗谱不分卷、李氏族谱二卷宗图一卷、李氏三房支谱四卷。

  浙江:西塘李氏支谱十二卷、嘉兴梅会李氏族谱二十二卷、梅会李氏族谱十二卷

父亲在世时提到: 大碶头老家的祠堂里有记载,我族来源于"陇西世家",看上面的李姓来源中确实写有:

李姓郡望堂号: 

   1、堂号

  "陇西堂",因为李氏望出陇西郡故名。

  2、郡望

  陇西郡:战国时置郡。此支李氏,其开基始祖为秦司徒李昙长子李崇。

  赵 郡:汉时置郡。此支李氏,其开基始祖为秦太傅李玑次子李牧。

  顿丘郡:西晋时置郡。此支李氏陇西李氏分支,其开基始祖为西汉名将李广,1世孙李忠。

  中山郡:汉高帝置郡。此支李氏为赵郡李氏分支,其开基始祖为李玑第三子李齐。

  广汉郡:汉时置郡。此支李氏为陇西李氏之后,其开基始祖为李尚(李广之父)。

不知这里的"郡望堂号"怎么解释

看来我们还真可能来自西北,据我的天水(古时即属陇西)同事讲,陇西李氏在当地为大家望族,飞将军李广是他们的骄傲当年我和瑶山在兰州参加工作,也算是回老家探亲了

至于我们为什么会来到东海边,是否和下面的说法有关:

唐代李氏南迁主要有三次:

  一次是在唐朝初期,李氏部分人南迁,其中河南的李氏有的于唐高宗时随陈政、陈元光父子入闽开辟漳州。

  第二次是"安史之乱"时,有不少李氏子孙迁往南方。

  第三次是五代时,因动乱,李氏有迁往福建、莆田、晋江等地定居的

1,石首华容“百官堂”五世祖李永思首撰族谱时编了二十派:金水木火土,谦良本性同,中和承祖德,豫顺必兴隆。在一九四八年,第八届续谱时又增编了二十派:有美循先绪,绍闻广太昌,贻谋裕久远,兰桂定腾芳。

2,湖北宜昌夷陵区李氏字辈:士大三单光,宗国传发祥,华堂开泰运,世代启远昌。

3,湖北利川团堡李氏派语:珍惜洪昌国,永远乾坤定。

4,湖北仙桃李氏派语:尧锡永楷烈再明。

5,湖北襄阳李氏:银显富贵洪万春,君向明亮德久承。

6,湖北房县李氏:秦世克国正诚修,齐至身兴定安静,大学治道载明春,本德余大有可进。

7,湖北孝感:方正端凝,启延宗庆;统承宏绪,基贤继盛;显扬先业,邦家之光;文章炳耀,永世其昌。

8,河南台前清水河李氏字辈:金保怀秀清,永春富常明。

9,河南省汝州市寄料镇李氏字辈:绍在永文继。三元金江长。

10,河南省汝阳县小店镇李家村陇西李姓:忠孝性生,灵明学成。

-李氏家谱

、 江苏李氏:安、永、怀、瑞、兴、启。

2、 四川川东:安、邦、定、乾、坤。

3、 湖北钟祥:安居乐业,玉合同情;炳忠执正,开国盛家;后世称明,得必有邻;龙光燕喜,康祥云集。

4、 内蒙赤峰:宝、玉、凤、振。

5、 :宝元世大,庭基效尤,宏毅四海,---方正。

6、 江苏李氏:邦、正、朝、兴、国。

7、 湖南浏阳:帮嘉延炳运,经业嗣培基。

8、 贵州李氏:邦、应、世、忠、天、美。

9、 湖南浏阳:帮、嘉、延、炳、运、经、业

并非李氏就是一家。。。辈份字派也各不相同。一般是五世字派或四世字派居多。。而且顺口,犹如五言一般!

李( lǐ )姓,源出有:

源流一

《中国姓氏大全》收,得姓来源:(1) 一说是,东夷族首领皋陶(一作咎繇,偃姓或赢姓)曾被任命为舜的大理(掌管刑法的官),遂以官命族为理氏(“理”“李”古字相通);(2)一说是,老子因祖辈为理官,遂以理(或李)为氏;(3) 一说是,皋陶后裔理征,在朝为官,因直谏得罪了商纣王,而被处死,其妻契和氏带着儿子利贞逃难时,因食李子充饥,才得以活命,故不敢称理,便改姓李氏;(4) 再一说是:据史籍记载,周朝以前未见有李氏,始自彭祖的后裔老子,老子姓李,名耳,理,李两字古音相通,便也以李为氏。[1]

源流二

李姓的起源和迁徙(钱文忠百家讲坛)

源于被迫改姓。汉朝的赢姓,金代的契丹人,元朝的女真人,明朝时期的蒙古人、满洲人、西北的土司和西南的土著,因政权更迭被迫纷纷改姓,尤以李姓为首选。清代统治阶级因实施“跑马圈地”等一系列高压政策,致使许多稀有姓氏不堪欺凌迫害纷纷依附大姓,且多改李姓,这是清代李姓人口迅速膨胀的重要原因。

源于封赏赐姓。蜀汉时期,诸葛亮平哀牢夷后,赐当地少数民族赵、张、杨、李等姓。汉晋时期,北方游牧的少数民族内附,部分匈奴人和鲜卑人随之被赐为刘、李等姓。北魏时期,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实行文化上全面汉化政策,鲜卑族有复姓叱李氏被封为李氏。唐朝时期,皇室赐予有功大臣武将为国姓,先是徐、邴、安、杜、胡、弘、郭、麻、鲜于、张、阿布、阿跌、舍利、朱邪、董、罗等氏,因建国有功从李唐皇族姓李,稍后大食国人李诃末将军、李彦升和波斯人李铉、李珣均被王侯赐姓,再后来沙陀、氐、回纥、契丹、高车、吐蕃以及犹太、安息、高句丽、党项等外来少数族裔因功或者内附,多被封赏为李姓。

源流三

古李字

出自姬姓。商朝时期,有周的同姓后裔,名巴人,居钟离山(今湖北长阳西北一带)。周武王灭商后,封巴人于巴(今重庆的巴南区)称巴子国。公元前316年,秦国灭巴国。一部分巴人留于渝境的成为板木盾蛮,而南移到湘西的巴人成为武陵蛮的一部分,迁移到鄂东的称江夏蛮和五水蛮。巴人以虎为图腾,巴语读虎为李,当虎图腾演化为姓时,巴人崇仰汉人之姓,遂依音用李姓。公元前303年,巴人李姓在四川建立大成国,史称成汉,这是李姓在中国所建的第一个王朝。

源流四

源于苗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李氏在黔西威宁地区的苗族中为大姓之一。本族姓氏为“孟恩路氏”,汉姓即为“李氏”,这是苗族实行“子父连名制”的一种特殊写法。苗族中的李氏,有些是民族融合的产物,有的已与李氏的原义无关。例如,清朝咸丰、同治年间由张秀眉领导的贵州苗民起义中有个起义军将领叫李洪基,但他并不姓李,“李”系他的苗语名字“拟”的讹写,而“拟”在苗语中意为水牯牛,“洪基”为“弯角”之意,故“李洪基”即“弯角水牯牛”。

据有关学者考证,清朝官府在登记户籍册时,用同音的汉姓代替男性户主的苗名,因而形成了苗族汉姓。苗族中的一些李氏,就是这样产生的。

源流五

源于壮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李氏在壮族中人数较多,曾出过一些有影响的人物,如太平天国著名将领李开芳、李锦贵、李文彩等,均为壮族李氏人。

源流六

源于瑶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李氏为瑶族主要姓氏之一,在瑶族原有十二姓中居于第五位。瑶族李氏根据血缘远近,分有若干“房”;各房都有称呼,辈分称谓有“本头”、“巴比”、“九古”等。

源流七

源于白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在历史上,白族李氏曾涌现出一些比较著名的人物,如宋朝大理国有大臣李紫琮,明朝有文学家、史学家李元阳,清朝有学者李倬云、李根云、李崇阶等。如今,李氏仍为白族四大姓之一。

源流八

源于其他少数民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今傣族、彝族、土家族、京族、藏族、鄂温克族、维吾尔族、鄂伦春族、土族、高山族、德昂族、侗族、黎族等少数民族中,均有李氏族人分布,其来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时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羁糜政策及改土归流运动中,流改为汉姓李氏,世代相传至今。[2]

源流九

源于畲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畲族通用汉语,主要从事农业,长期和汉族人民杂居,关系十分密切。福建霞浦县畲族族谱中记有“唐光启二年(公元886年),盘、蓝、雷、钟、李有三百六十余丁口,从闽王王审知为乡道官,由海来闽”,这说明唐朝末年福建有畲族李氏。元末有福建农民起义首领李志甫,据说就是畲族人。

字辈的推敲----欢迎大家一起来推敲

金家营谱书记载:

李氏老派

成家宗道德,世代永远兴。

重曾新派本支百世

成家辉宗祖,芳泽映时春;

文明开锦绣,世代永远兴。

丁寨李宗武(洊公支谱重修主编)后人谱书记载

成家辉宗祖,芳泽映时春;

文明开锦绣,世代永远兴。

尤家沟谱书记载

成家辉宗祖,芳泽映时新;

文明开胜秀,永远万代兴。

孙家坝谱书记载

成家辉宗祖,芳泽应时新;

文明开胜秀,世代永远兴。

大路坝碑文记载

成家辉宗祖,芳才运时新;

文明开顺秀,世代永远兴。

竹叶滩碑文记载

成家辉宗祖,芳泽应时新;

文明开绅秀,世代永远兴。

第一句“成家辉宗祖”没有争议。

意为成家立业辉宗耀祖。

第二句参考“芳泽”“映”照射,照耀,与第一句的“辉”形成“严对”

意为家族繁茂映托社会生机蓬勃

第三句参考“锦绣”古有司马光 《看花四绝句》之三:“谁道群花如锦绣,人将锦绣学群花。”《秦并六国平话》卷中:“威风十里长街静,锦绣旗开万姓观。此处与“开”字搭配。愚认为应该是“文明开锦绣”。

意为讲文明学礼貌建设锦绣家族

第四句按照大多数记载并参考老派是“世代永远兴”,可能尤家沟记录有误。

意为我李氏世代发达永远兴旺。

所以愚认为字辈应该是

成家辉宗祖,芳泽映时春。

文明开锦绣,世代永远兴。

通州树德堂李氏溯源

据《通州李氏宗谱》记载,通州 [树德堂] 李氏一世为守中,二世子美、子威,三世秉昭/省四、秉方(子美--秉昭/省四,子威—秉方),四世富四、富五、富七、富八(秉昭—富四/富七;秉方—富五/富八),五世康五,六世嵩寿,七世台斗,八世钧直,九世少溪,十世爱溪,十一世良,十二世文科(郁如)/文斗/文魁……吾家先世自颍州忠孝一门。。。代有英贤。。。史册流芳。

李氏世系肇自颖州,杳无家谱。自四世富五公颖州避乱,东迁崇川观音山北,子孙繁衍。清代康熙葵酉年十月(1693年11月),十二世孙李文科(郁如公)等首撰《通州李氏家谱》;清嘉庆甲子年间(1804年),十五世孙李智、十六世孙李仪、十七世孙李道鹏编纂;清光绪丁丑戊寅(1877-1879年),十九世孙李清敏续纂(据中华李氏网记载,编号为2106#《通州李氏宗谱》共十卷末一卷 由李文科首修于康熙三十一年,李道鹏、李冰鉴等续修,光绪三年木刻本收藏于南通市博物苑;观音山民间保存两本可供查阅),此后一百三十年没有续谱。

十四世始,观音山李氏辈分按照士、志、於、道、肇、敏、洪、公、继、序、思、昌、永、世、克、孝、锡、兹、嘉、福、德、音、孔、昭、长、发、其、祥排序。本人是李守中二十四世孙,现今名字排序为李公( )、李继( ),李序( ),李( )思等都是我们的宗亲。

观音山李氏堂号为树德堂;门联横批:李府大忠臣(竖联不详);祖坟:鹞鹰坟。经过我们大量走访发现,观音山李氏后裔广泛分布于南通市区/观音山/兴仁/先锋/正场/姜灶/白蒲/袁灶等地及海外。

据宗谱记载,我们李氏一世祖李守中官居元朝(泰定年间)工部尚书(《通州李氏宗谱》中有皇上任命的诏书)。据此本人研究了元代历史,对我李氏祖先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和了解。

元代工部尚书李守中祖籍安徽颖州(今天的安徽省利辛县汝集镇天官李村),李守中育有两子,长子李冕(子美),次子李黼(子威)。《元史》、《明史》等对李黼有专门的记载:

李黼,颖州(今安徽阜阳)人,字子威。生于元大德二年 (1298),卒于元至正十二年(1352)。元泰定四年(1327)左榜状 元。授翰林国史院修撰。泰定五年,代祠西岳。后改任河南 行省检校官。迁礼部主事,充监察御史。出任江西行省郎中。 充国子监丞,升宣文阁鉴书博士兼经筵官。李黼受命巡视河 渠,根据河底淤泥高出地面,提出按故迹修浚。后历任秘书太 监,礼部侍郎,外调授江州路总管。

至正十一年(1351),李黼总管九江。盗起,攻陷城多处, 造船企图南攻。李黼治城壕、修器械、募丁壮,分守要害。以 忠义激励士气。至正十二年,贼犯,诸守官逃。李黼身先士 卒,大呼陷阵。以长木、铁锥沿岸设置刺盗船不得动。遂授李 黼江西行省参政,行江州等路军民都总管。盗势盛,其余守臣 弃城而逃,唯李黼独守孤城,亦无援兵。临战之时,江州平章 政事也逃。黼登城布战,张弩射敌。盗绕其他城门而入。巷 战,李黼知力不敌,挥剑叱盗大呼:“杀我,毋杀百姓!”盗自背 后来,刺黼落马。李黼与从子俱骂贼而死。百姓闻之,哭声震 天。葬其于江州城东门外。追赠摅忠秉义效节功臣、资德大 夫、行中书省左丞、上护军。追封陇西郡公、谥忠文。立庙江 州,赐额“崇烈”。

李黼与李冕之子秉昭叔侄九江之战殉职,李冕在九江之战幸免,后其在颖州也为国捐躯,我李氏为忠烈之后。《通州李氏宗谱》记载,秉昭有两子--富四/富七;秉方有两子--富五/富八,富五有三子(康一/康四/康五),富五世系脉络清晰。在元末明初社会动乱时期,直系先祖迁居南方。

据了解,秉方公有二子,为寻源公和绍源公,于明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自阜阳(颍州)迁居巢湖(至今有已经十八代),见半汤古刹大力寺附近泉壑幽深,林木繁茂,水深汩汩,鸟鸣嘤嘤,诚佳境地,于是卜新居与其下,自此以后,族属渐繁,子孙昌炽,绵延于今屈指六百余载。半汤力寺李氏宗族而今人口四五千有奇,巢湖市北关门外堪称巨族。

安徽颍州城建有状元祠和状元巷,利辛县汝集镇天官李村有状元坟(李黼衣冠冢),九江也留有李黼当年的踪迹。关于李黼的事迹《永乐大典》/《续资治通鉴》/《四库全书》等均有记载。

最近,通州观音山李氏后人正在筹备续修观音山李氏家谱,为此我们也专门注册了[通州李氏网](域名wwwtzlswnet),该网站正在建设之中。此前,通州李氏后人李公涛/李继建/李继典/张克礼/李 欣等为家谱续修做了大量先期准备工作。

西平忠武王李晟后裔分布及部分家谱1、李晟(727-793),唐将领。字良器。洮州临谭(属甘肃)人。初在西北边镇任裨将,屡立战功,后调任右神策军都将。德宗时,率军讨伐藩镇田悦、朱滔、王武俊的叛乱,朱泚叛据长安,他回师收夏长安。任凤翔、陇右节度等使,兼四镇、北庭行营副元帅,封西平郡王。787年被解除兵权。在军四十余年,始终勇敢善战。2、浏阳坪上李氏:始祖西平郡王晟第十子、陇西郡公宪之五世孙焕公,官吏部员外郎,后唐同光2年(924)挈子望春迁浏北桎木市坪上。至清光绪33年(1907),已传35代。3、益阳西平李氏:始祖唐时西平王晟公,第十子宪公,字章武,为洪州刺史,迁江西观察、岭南节度使。传十一派至忠公,字贞护,号信卿,居江西庐陵县朋田,元大德中官颖州司理,至大初升益阳知州,解组后卜居益阳城东。其子福公于明洪武5年(1372)卜居长乐街,晚迁江南市。福公之子敏公生四子:元、贞、道、云,贞、道二公不详,元公下衍为恭、俭、川三房,云公下衍为智、信、文三房。族谱始修于清康熙20年(1681),乾隆9年(1744)续修,乾隆58年(1793)三修,道光8年(1828)四修,咸丰6年(1856)五修,光绪17年(1891)六修。乾隆23年(1758)建宗祠于石磨湾。派语:洪都绳其度(文章绳节度),楚国绍伊先,光辅家声大,奇勋世泽延,懋和昭典训,慈孝代宣传。4、沅江嫩草江李氏:始祖唐时西平王晟公之子宪。十三派至用期公为沅潭派祖,累世居吉水谷平,传至云可公率子孙于明洪武间迁居武昌,景泰间又迁居龙阳,传五世至汝德公生有五子,长子如璋成化间迁居益阳,后迁沅江嫩草江,衍为五房。清乾隆57年(1792)始修族谱,光绪6年(1880)、1913年、1948年续修。派语:宗本生成日,为之上可章,仪来徵吉瑞,庆衍发余祥,孝友家传久,才良世泽长,克遵先祖训,立志绍书香。5、安化十二都董木溪李氏:始祖晟公,字良器,唐时洮州临潭人。传二十八世至旭隆公,字仲颖,宋朝人。再传四世至"必"字派,衍为二十五房。必通公,字四逵,原籍江西吉安府吉水县泰和圳上,宦游至武陵,因元明兵乱隐于桃源谷罗村,再迁竿子坪、安化北门小石桥,终迁十二都董木溪金鸡坳。与必通公同来此处的有其堂弟必旺公,字四维。后裔有迁武陵官仓李家坪和云南越州卫者。老派:必可绍单仕志朝时德之其标以汝美利见大邦基发祥正。6、衡山县城南正街李氏:始祖晟公,唐封西平郡王,支祖宪公,唐封陇西郡公。迁衡始祖世华公,由江右迁湘。7、衡阳井田李氏:始迁祖正五公,乃唐西平王晟第十子宪公苗裔,明初时由江西吉水县迁居湖南衡阳县东井田,传三世至福高公生九子,惟原赞、原玑、原珏、原聪四房聚族于斯。族谱始修于清乾隆31年(1767),嘉庆25年(1820)、咸丰11年(1861)、光绪24年(1898)、1930年续修。派语:正景福原,志思大茂,恭宽信敏,惠承宗兆,文昌开泰,治道光明,孝弟力田,端重彝伦,本义昭仁,允存定则,振启家声,克修竣德。8、衡阳金溪、山霞李氏:晟公二十派孙自衡公官桂阳知军,落籍衡山岳后杉木桥,二十二派思幅公由杉木桥迁衡阳金溪庙,二十三派朝显公又迁回江西吉安府泰和县。二十四派大贤公字丞贰,以元进士为衡州同知,遂开基于衡阳县永福乡金溪庙。生子五,一返原籍;一早逝;留湘者三:添阼居金溪,添祥迁星沙,添瑞落籍山霞。明正统6年(1441)创修族谱,清乾隆59年(1794)二修,道光9年(1829)三修,光绪5年(1879)四修,宣统3年(1911)五修,1942年六修,2000年七修。嘉庆6年(1801)再建总祠于白果,祠联:聚族托名区,看涓水横前,衡岳对峙;登堂怀祖武,有长源勋业,太白诗文。堂号为"五知堂":谓知时、知难、知命、知退、知足。派次诗歌:大福源忠信,景玉成居良,映奇新康银,时建焕春光,孝顺绵基绪,诗书启俊英,学能敦古训,定可振家声,承先树伟业,裕后乘长风,旭辉照普天,华夏乐太平。9、新化高坪李氏:始祖璋、琪二公,为陇西郡唐西平王李晟之后,于唐末五季徙居江西吉安泰和。璋公派衍五房,琪公派衍六房,同于宋熙宁时相继南徙,始居安化丰乐乡,继迁新化高坪。族人分布于新化全县各地。至1948年,已传26代,共十余万人。总祠在西门戴家巷。10、湘乡遥湖李氏:始祖唐时良器公,讳晟,第十一子塑十九传至大忠公于宋理宗时累官湖南观察使,遂家长沙,生四子:长子济南公,讳启良,宋嘉熙举人,任河南延津县尹,元至元11年(1275)由长沙迁湘乡。又七传至缙、绅二公,缙公分居遥湖,派衍汛、洪、洗、法四支;绅公派衍涛、淇、湘三支。族谱自宋元迄明凡四修,清雍正5年(1727)、乾隆13年(1748)又二修,嘉应25年(1820)遥湖汛支续修。老班:原裕广崇兴,时青显达嶐,贤良昭祖训,俊秀绍先忠,交慎缔兰蕙,名思齐岳嵩,居常修品行,廷献见英雄。乾隆13年(1748)新班:循序新前代,敬宗允吉昌,孝廉光御殿,丛桂兆庭芳。11、湘潭龙船港李氏:始祖晟公。先世宋时自江西袁州迁居湖南茶陵,二十二派孙德护,字行之,元末时因避难由茶陵砻溪中洲迁湘潭龙船港白石头埠口。族人分布于龙船港、王十万、长沙口。清光绪25年(1899)六修,民国间七修族谱。至1949年,已传25代,共14300余人。宗祠在龙船港。12、湘潭高塘李氏:始迁祖祥公,源出唐西平王晟公第十子宪公,世居江西丰城县,明洪武初大乱甫夷,海内户口繁稀不一,天子诏移民,公乃奉户帖迁湘潭光泽乡高塘村,至五世衍为彦铭(居高塘)、彦聪(居张塘)、彦实(居浏田)三大支。彦铭房十世孙李腾芳,字子实,号湘洲,明万历进士,官至礼部尚书,赠太子太保,谥文庄。1929年九修家谱。九修时后续派名:邦家之光大宗维翰克广德心介尔景福皇恩多士文武是宪昭格列祖永钖祚胤。13、湘潭河头李氏:始祖宪公,唐西平忠武王第十子,为江西观察使,迁岭南节度使,遂家茶陵之中洲。一说宪公数传至庆远公"知茶陵,遂家焉",后又由茶陵迁至湘乡,再迁至湘潭,时约宋代。而1923年《中湘河头李氏族谱》李光裕序称,李氏系出唐西平王李晟,其后裔宪公定居茶陵,至十二世永量公于明正德元年(1506)迁徙湘乡,旋迁湘潭河头。14、攸县社魁李氏:始祖晟公,十五世孙庆远,宋时自江西宜春徙茶陵。二十世孙祁公,字一初,号希蘧,又号危行翁,籍茶陵砻下。次孙承松,字子温,元至正年间由茶陵徙居攸北今高枧三龙村。生子二,派衍两房。现多聚居在攸县社魁附近,也有散居醴陵、望城、广东等地。清康熙10年(1670)初修族谱,乾隆14年(1749)重修,光绪5年(1879)三修,1914年四修,1999年五修。行辈:士光万世,盛德传辉,永久发祥,昌泰显耀,鸿建文明,展运才华。15、醴陵枧头洲李氏:一代祖晟公,二十一代景初公,居萍乡长丰里,生六子,文贤徙醴陵富里,文汉、文秀、文从失考,文祥徙萍乡车田,文署于明洪武间徙居醴陵双江口,拓业大石塘,卒葬枧头洲。子四:楚诚居大石塘;楚训居杨林塘;楚谟居渌石塅;楚谥居坛头园。至1948年,已传24代,共4620人。宗祠在东乡枧头洲。清康熙3年(1664)始修族谱,乾隆49年(1784)、道光8年(1828)、同治2年(1863)、光绪28年(1902)、1939年、1991年续修。字派:(自八世始)学思士之日正遵朝廷人才华舒秀锦经纶应运昌忠武承先志恢宏载锡光。16、嘉禾李氏:远祖晟公第十子宪,为岭南节度使,宪生游,封宜春侯,遂家宜春。游子丕生遵,徙居吉水高村。遵子华生唐,后唐天成2年(927)徙居吉水谷村。唐子三:千护、千秋、千林。千护公任桂阳郡守,先居桂阳城南,后迁于富乐乡星溪大村(今属嘉禾),子孙散居湘南桂阳、宁远、嘉禾、新田、临武、蓝山、道县、郴州、宜章等县。1935年纂修通谱,主修人李抱冰,名韫珩,曾任湘军第九混成旅旅长,国民革命军十六军军长,2001年续修通谱。通谱派行:(以元公为一代,自三十一代起)造物资陶铸,民彝气至刚,经纶襄育煦,基序溯源长,高峻赓崧岳,睦雍颂棣棠,谋贻绵燕绪,宝鼎祝馨香。17、广东省韶关市仁化县丹霞镇夏富村子乙公后裔:夏富追远堂始祖子乙公;子乙公系广东仁化夏富追远堂李氏始祖,其祖先原于陇西(现甘肃省境),系唐西平忠武王晟公之后,沿湖北孝感府(境),后迁江西省吉安府吉水县樟树村。子乙公生于南宋嘉定八年,即乙亥(1215)年,因勤奋好学,聪慧过人,取得功名之后,游宦粤西苍梧(今广西省苍梧县),于南宋德佑初,即乙亥(1275)年,致归舟泊夏富。见其地被襟石,障面带大江,文星映左,武曲临右,山川形胜,极所罕见。子乙公饱读经诗,精通天文地理,认定夏富是风水宝地,在此定居必定人才辈出,兴旺发达,故毅然卜居夏富村,并制定训示子孙以耕读为本,纲常伦纪的发家宏略《家训》,世代相承。果然是贤人志士代不乏人。第四世始出护驾军士的善壁公,继善壁公之后又出拔贡任命馀姚知县的李清公。明、清、民国时期再出拔贡、恩贡、监元、邑痒、府痒生等功名志士等百余名,共和国时期才半世纪,为官科级以上有十多名,荣获硕士研究生,学士本科生,大专生及各类职称人员近百名。真乃洵山川之钟灵也。正是:世泽绵绵多先哲,瓜瓞芍芍有后贤。子乙公辟基夏富村至今已有七百三十多年历史,枝繁叶叶茂。蕃衍子孙至今已二十六世,基业磐固昌隆,世孙相守,人财兴旺,其后裔遍布仁化(县城、董塘、大桥、周田、小田、大岭、康溪)、曲江(马坝、乌石、黄金村)、韶关、佛冈、佛山、广州、湛江、湖南汝城、香港、台湾省等地。夏富有(世界最大规模的丹霞地貌、世界地质公园、中国红石公园的重要组成地段)的美称。闻名中外,正所谓:天地奇观一丹霞,人间仙境数夏富。子乙公后裔均能以诚信为本,读耕为业,工商俭施,荣宗耀祖。注:夏富村追远堂李氏始祖子乙公及石塘李氏始祖元善公先祖都是晟公(即西平忠武王),子乙公接晟公第几世尚需考证。18、萍乡三河衙前李氏谱:据谱记载,我族为萍乡三河车田衙前李氏,是为衍庆堂,乃唐西平忠武郡王晟公十子陇西郡公宪公幼子绳公之后,世系为:晟公-宪公-绳公-珏公-庆公-谏公-仪公-思禹公-乐善公-先春公-友仁公-自新公-德全公-志科公-孝谦公-绍贤公-世忠公,世忠公乃三河始祖。晟公-宪公-游公-服公-赓公-澡公-森公(字士森),森公乃庐陵朋田派始祖;晟公-宪公-游公-服公-殊公-浩公-昭戬公,昭戬公乃丰城湖茫派始祖;晟公-宪公-游公-服公-殊公-浚公,乃分宜白茫派始祖;晟公-宪公-游公-丕公-迈公-暹公-(氵自)公,乃安福派始祖;晟公-宪公-游公-丕公-迈公-暹公-许公,乃兴隆西湖派始祖;晟公-宪公-游公-丕公-迈公-暹公-宾公,乃湖塘游田派始祖;晟公-宪公-游公-丕公-遵公-华公-庚公;乃黄川槎滩鱼梁等派;晟公-宪公-焕公,乃瑞州上高派始祖。(作者:三河李)19、千护公李氏派下禾仓堡(今嘉禾)世系:陇西堂丹阳房-徙京兆李氏-西平李氏-豫章李氏-谷村李氏-千护公李氏派下禾仓堡(今嘉禾)世系:晟公--宪公--游公--丕公--遵公--华公--唐公(名世春)--千护(同胞兄弟千林、千秋、光璇、光灿、光澈)--孟荟--仁漕--廷温--延品--宣义--明遇--最珍--仲恂--思富--信韬--士收--兴庵--元珍--时光--家贤(字贤叔)--声端(字端甫)--礼庆(字庆叟)--乐恭(字恭伯)--先贵(字贵夫),自唐公始旧谱字辈如下:世光孟仁廷延宣(义)、明最仲思信士兴、元时家声礼乐先千护公通谱禾仓堡支系自元公(千护公)后唐天成二年(公元927年)始,迄今已历一千零八十年,最远已传至晟公第五十二代,历朝历代列祖列宗秉承六十年一大修,三十年一小修之祖训,忠实而朴实地记录了每一代生殁配葬衍,自唐公始所用的七字字辈一直到可以沿用到解放建国前后,最后一辈为"大"字辈,千护公后裔历来聚族而居,禾仓堡(今嘉禾县城)是明初由千护公后裔所建造的一座城池,城墙于解放后拆除,城内居住的是千护公同宗。一九三五年宗谱续修由李抱冰、李云杰主持,是次修谱起用新的字辈(共四十字)班行为五字班辈:"造物资陶铸、民彝气至刚、经纶襄育煦、基序溯源长",自元公(千护公)始第三十一世起使用"造"字辈,一九九三年续修又新增二十字:"望族繁兰桂,"族谱记载着历代祖先迁徙繁衍的艰辛历程,凝结着历代祖先呕心沥血的精神传承,也昭示着历代祖先对后世子孙的殷殷期盼!千护公后裔秉承了陇西堂西平李氏的精神精髓,并将此一代代传承下去,最后结语引用谷村忠肃公邦华谱序言与各位同宗共勉。谷村忠肃公邦华谱序曰:"籍令为子孙者不务力学修身,世其德义,入则*邪荡检,出则复饮贻讥,不将为家声之大玷乎,德色耘锄、相煎萁豆、伦常之薄,人道其熄矣,族亦有不亲其亲不长其长,伤考心而悖天显,以为名教之大谬者乎,八家同井犹曰出入相友守望相助,奈何一本之亲衅开羊羹,斗成蛮触至于雀角公庭,以贻乡曲之鄙庸乎,四业既废,游手无赖,作奸椎埋,插宪逋赋,使有司穷于呼牛而闾左苦若秋荼,此不亦圮族之忧乎,不耻、不仁、不畏、不义、履丝曳缟、酗酒渔色、自务豪雄、笑人守虏,此殆乡国之蠢,家门之孽,族毋有类是者乎,如其有之,即列名于谱,谱之灾也。反是,则忠孝节义不失祖宗之旧,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矣,族人勉之哉,今吾族人亦惟竞竟自持以礼义为之根,泽之以诗书,行之以智勇,世德作求,是则孝子贤孙当能保世滋大绵绵,延以继承于亿万代而炽昌其未艾欤。"20、李氏族谱:□□卷:序号:1226[湖南]李氏族谱:□□卷/李章凤主修,李章甡、李章曜编纂-1922年木活字本-8册-存卷一、二、四、五、七~十-8修本始祖:晟,字良器,唐代人。始迁祖:伯玉,字益纲,号如岳,南宋初自江西吉安县迁居湖南益阳县邑南里。本谱始修于元至大三年(1310)。世系修录至第三十五世,排行字为德。本支派排行字自二世起:本楚象廷邦鹏必叟中厥享利熙成得决师仕克庭春应永洪希正万元文章昭宇宙德。卷一:序跋、源流叙记、制、碑文、墓志铭、艺文、诗、戒酒文、寺观论、名贤、通族议约;卷二:目录、修谱执事、凡例、源流序;卷三:鱼塘山场祭田、学田记、祠序、祠园土并保甲田产;卷四:节孝传、寿序;卷五:遗产、祭田山岭、墓志、建筑学校;卷六~九:世录;卷十:世系图。珍贵史料:议约、祠园土并保甲田产。本谱为散居于湖南益阳县、衡阳县、永州县、郴州县、桂阳县等地李氏各支合修族谱。f其它:1922年木活字本21、浦阳莲塘李氏宗谱:七卷:序号:1123;[浦江]浦阳莲塘李氏宗谱:七卷/蒋志锦主修,徐心明等编纂-1938年木活字本-7册-22修本;始祖:晟,唐代人。始迁祖:天启,明洪武五年(1372)自东阳县迁居浦江县莲塘村(今属浦阳镇)。本谱始修于南宋隆兴二年(1164)。世系修录至第五十一世,排行字为齐。本支派排行字自二十三世起:宗福□文行演玉茂顺镕森荣坦镇深聪明睿智宽裕温柔发强刚毅齐壮中正文理密察。卷一:勅书附诗、像赞、凡例、家规、谱序、传赞、寿序、祠记、宗庙记、田产;卷二:排行字、系图;卷三~七:行传、谱跋。1938年木活字本23、常德李氏:始祖晟公,第十子宪公,江西观察使,长孙游公继为袁州刺史,遂家江西。子孙蔚起于吉安、吉水、分宜、泰和。二十九世显旦公,生乘、熏、重、秉。元明之际,干戈扰攘,四公后"必"字辈共二十五房先后迁居湖南常德、安化、汉寿、桃源、益阳等地。乘公生世芳、世立、世允。世芳八子:必达字凤翥,为常德六李湾始迁祖,必华字中华、必和字中和、必庸字中庸、必荣字中荣,同为东湖山始迁祖,必通为金鸡坳始迁祖,必道字凤鸣,为麻腊嘴始迁祖,必远为益阳马轮冲始迁祖。世立三子:必朝字朝凤,必阳字朝阳,为善卷村始迁祖,子孙分居斗姆湖、赤塘湖、黄市港等地,必龙字龙寿,为长堰冲始迁祖。世允生必旺,迁斋公嘴元普庵。熏公生世銮、世高、世和,世銮生必赏,其裔散居半月障、黄金庙、团山、王家港。世高生七子:必宝、必宥同迁桃源南竹山,必实、必宽同迁益阳修山,必赁、必贽其裔蕃衍石灰山、黄土店、龙船湾,必真迁四川。世和生必贤,其裔居李伍滩、鹿角坪、鸿鹤冲、太极障。重公生世良,世良二子:必贵迁黄壁坪,必贸迁花岩溪。秉公生世奇、世可,世奇子必赉,其裔居汉寿木山,世可生必贡,其裔居汉寿七星堆岗塘坪。1948年各支合修族谱,百字派语:能儒天特重,利建守邦基,发祥定有喜,慧聪范愈规,科甲同济向,锦乐昶瑞宜,诰典伟章贵,醇让福禄绵,腾辉崇上兆,丕业创砚田,仁秀蕴颖悟,琼瑶则爱亲,言信昭康运,宽裕耀唐庭,高超绳俊杰,丰足道恒盈,协华参修若,楷模庆善成。24、常德上大村李氏:始祖宪,唐西平郡王李晟第十子,官江西观察使,遂留居江西。二十一传至应高、应成兄弟于元末由江西吉水县谷村圳上迁湖南武陵县前河上大村。清光绪间三修族谱。常德、沅陵李氏25、资兴程乡李氏:谱称该族先世家居陕右陇西,次居洮州临潭,至晟公十子宪任江西观察使,长子游,殁于袁,因家袁州府分宜县白芒源,递传至维公,三子,皆居泰和县之三万石同陂。大一郎生子四:伯金、伯玉、伯元、伯亨,始迁于兴宁,今资兴。伯金居珧珠,伯玉居峡瑀,伯元居厚玉,伯亨居璜塘。伯玉公传十一世厥昌公开派程北上中田,再传六世道兴、道权诸兄弟,分布于程乡各庄。26、资兴凤凰窠李氏:祖晟公,三世游公居宜春,六世德澄公居泰和,十世侃行公居永新鹅峰山小水,十一世克岐公徙衡州右陂,宋初官郴阳万户元帅,落籍于郴阳南塔。十三世和甫公,讳景南,又迁兴宁学前凤凰窠。清康熙50年(1711)始修族谱,道光18年(1838)、1921年续修。至1948年,已传25代,共2450人,分布于城厢镇、昌平、保民各乡。宗祠在凤凰窠。派行:景仲朝必彰,子仕宦廷光,孙贤荣显贵,福禄远奇昌,世永英雄茂,才高道义良,德崇通达泰,学广姓名香。传家敦孝友,经国著平康,志继元科振,功垂善庆长。派衍廷南楚,支分自豫章,声称扬云梦,令誉播潇湘。27、[湖南]李氏族谱:□□卷/李章凤主修,李章甡、李章曜编纂-1922年木活字本-8册-存卷一、二、四、五、七~十-8修本。始祖:晟,字良器,唐代人。始迁祖:伯玉,字益纲,号如岳,南宋初自江西吉安县迁居湖南益阳县邑南里。本谱始修于元至大三年(1310)。世系修录至第三十五世,排行字为德。本支派排行字自二世起:本楚象廷邦鹏必叟中厥享利熙成得决师仕克庭春应永洪希正万元文章昭宇宙德。卷一:序跋、源流叙记、制、碑文、墓志铭、艺文、诗、戒酒文、寺观论、名贤、通族议约;卷二:目录、修谱执事、凡例、源流序;卷三:鱼塘山场祭田、学田记、祠序、祠园土并保甲田产;卷四:节孝传、寿序;卷五:遗产、祭田山岭、墓志、建筑学校;卷六~九:世录;卷十:世系图。珍贵史料:议约、祠园土并保甲田产。本谱为散居于湖南益阳县、衡阳县、永州县、郴州县、桂阳县等地李氏各支合修族谱。28、西平李氏家乘:七卷:[湖南安化]:一世祖晟,字良器,谥忠武,仕唐,封西平郡王。孙宪,字章武,行十,仕江西洪州,卒葬分宜。宪长子游,字观业,行一,唐时复迁宜春。其后裔孙散居江西德化、庐陵等地,元末明初,始迁安化。卷首(即卷一)序、家训、碑文、传、祠堂记等,余卷世系。清光绪28年(1902),木活字本;始祖:[唐]李晟;先祖:[唐]李宪;先祖:[唐]李游。29、萍东松友塘李氏支谱:[萍乡]:始迁祖悬明,清顺治间由安福章山迁萍东松友塘。卷首一序文、功碑等,卷首二晟公传,卷首三碑、传、坟图等,卷首四垂丝图、服制图等,卷二至五世系。谱载白居易奉敕赞、周必大跋及萍乡煤矿资料若干。民国28年(1939),木活字本;西平堂;始迁祖:[清]李悬明;先祖:李晟30、李氏三修族谱[武陵]:唐西平郡王李晟第十子宪,官江西观察使,遂留居江西。传至二十一世应高、应成兄弟,元末由江西吉水县谷村圳迁湖南武陵县家前河上大村。卷一原祖编次、诰敕、碑赞碑铭、宪祖与始祖世纪,卷七、十分支世纪。31、李氏五修族谱:二十卷,首三卷,末一卷,终一卷:[湖南浏阳]:西始祖晟,字良器,唐陇西人,徙京兆,封西平王,谥忠武。二十二世孙文绣,字质因,号太和,元季避陈友谅乱自江西萍乡徙居浏阳中洲,为中洲始迁祖。卷首序、凡例、家训、像赞、传、行述、墓志铭、祀产、合约、杂记32、湘阴荆塘李氏材房支谱:八卷:[湖南湘阴]:始祖晟,字良器,仕唐。二十世孙子才,行重九,元至正间自江西吉水迁居湘阴荆塘,为始迁祖。曾孙世材,字仲明,明初人,为本谱房祖。卷一序、凡例、家规、规约,卷二祠宇志、丧服志、祀典、公产,卷三至六世系,卷七传、寿序,卷八坟图。33、李氏四修支谱:十六卷,首一卷,末一卷:[湖南沅江]:一世祖晟,字良器,谥忠武,仕唐,封西平郡王。二十世孙云,字可云,元末明初迁湖北武昌,尊为南迁始祖。子文昭复迁汉阳小安村。文昭孙汝德又迁益阳油塘坪。始迁祖汝德长子如璋,业道教,法名普慧,徙居沅江嫩草江。卷首序、弁言,卷一家训、服制、派语、寿诗、传序、墓志铭、跋,卷二、三系图,卷四至十六系表,卷末契据、墓图。34、萍东松友塘李氏支谱[萍乡]:始迁祖悬明,清顺治间由安福章山迁萍东松友塘。卷首一序文、功碑等,卷首二晟公传,卷首三碑、传、坟图等,卷首四垂丝图、服制图等,卷二至五世系。谱载白居易奉敕赞、周必大跋及萍乡煤矿资料若干。35、莲塘李氏宗谱[浦江]:族为唐西平王李晟第四子洪州都督訹之裔。十三传至天启,明洪武五年自吴宁迁浦江县东十四都练聎莲塘,是为迁莲塘始祖。卷一序文、像赞、家规、传、赞等,馀卷载世系、行第。

想追查一下李氏这一支的完整族谱 望有知者告知一下?

===林州家谱目录===林州西街李氏族谱正题名林州西街李氏族谱责任者李修德撰修时间2010年摘要始祖于明洪武六年(1373)由山西省平阳府洪洞县...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