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秦始皇到宣统,中国一共有多少皇帝,分别是谁?

栏目:资讯发布:2023-11-06浏览:1收藏

从秦始皇到宣统,中国一共有多少皇帝,分别是谁?,第1张

  秦朝:秦始皇 秦二世 子婴

  汉朝: (西汉)1汉高祖 刘邦 2汉惠帝 刘盈 3汉文帝 刘恒 4汉景帝 刘启 5汉武帝 刘彻

  6汉昭帝 刘弗陵 7汉宣帝 刘询 8汉元帝 刘奭 9汉成帝 刘骜 10汉哀帝 刘欣

  11汉平帝 刘讳衎

  (东汉)1汉光武帝 刘秀 2汉明帝 刘庄 3汉章帝 刘炟 4汉殇帝 刘隆 5汉安帝 刘祜

  6前少帝 刘懿 7汉顺帝 刘保 8汉冲帝 刘炳 9汉质帝 刘缵 10汉桓帝 刘志 11汉灵帝 刘宏

  12后少帝 刘辩 13汉献帝 刘协

  两晋:东晋 晋元帝(司马睿) 晋明帝(司马绍) 晋成帝(司马衍) 晋康帝(司马岳) 晋穆帝(司马聃)晋哀帝(司马丕) 晋废帝(司马奕) 晋简文帝(司马昱) 晋孝武帝(司马曜) 晋安帝(司马德宗)

  西晋 晋惠帝(司马衷) 晋怀帝(司马炽) 晋愍帝(司马邺)

  隋朝 隋文帝杨坚 隋炀帝杨广 隋恭帝名杨侑

  唐朝 唐二十八帝顺序如下:

  1.高祖神尧大圣大光孝皇帝李渊,唐武德元年(高句丽婴阳王二十九年,隋天寿元年,隋皇泰元年,高昌义和五年,618年)至唐武德九年(高句丽荣留王九年,高昌延寿三年,626年)在位;

  2.太宗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李世民,高祖第二子,唐武德九年(高句丽荣留王九年,高昌延寿三年,626年)至唐贞观二十三年(高句丽宝藏王八年,蒙高祖元年,649年)在位;

  3.高宗天皇大圣大弘孝皇帝李治,太宗第九子,唐贞观二十三年(高句丽宝藏王八年,蒙高祖元年,649年)至唐弘道元年(蒙世宗十年,683年)在位;

  4.中宗大和圣昭孝皇帝李显,高宗第七子,唐弘道元年(蒙世宗十年,683年)至唐嗣圣元年(蒙世宗十一年,684年)在位;

  5.睿宗玄真大圣大兴孝皇帝李旦,高宗第八子,唐文明元年(蒙世宗十一年,684年)至唐载初元年(蒙世宗十七年,690年)在位;

  6.则天皇后武曌,周天授元年(蒙世宗十七年,690年)至周神龙元年(蒙世宗三十二年,渤海太祖八年,705年)在位;

  4.中宗大和圣昭孝皇帝李显复辟,唐神龙元年(蒙世宗三十二年,渤海太祖八年,705年)至唐景龙四年(蒙世宗三十七年,渤海太祖十三年,710年)在位;

  7.炀皇帝李重茂,中宗第四子,唐唐隆元年(蒙世宗三十七年,渤海太祖十三年,710年)在位;

  5.睿宗玄真大圣大兴孝皇帝李旦复辟,唐景云元年(蒙世宗三十七年,渤海太祖十三年,710年)至唐延和元年(蒙世宗三十九年,渤海太祖十五年,712年)在位;

  8.谯王李重福,中宗第二子,唐中元克复元年(唐景云元年,蒙世宗三十七年,渤海太祖十三年,710年)在位;

  9.玄宗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李隆基,睿宗第三子,唐先天元年(蒙世宗三十九年,渤海太祖十五年,712年)至唐天宝十五载(蒙赞普钟五年,渤海大兴二十年,燕圣武元年,756年)在位;

  10.肃宗文明武德大圣大宣孝皇帝李亨,玄宗第三子,唐至德元载(蒙赞普钟五年,渤海大兴二十年,燕圣武元年,756年)至唐宝应元年(蒙赞普钟十一年,渤海大兴二十六年,燕显圣二年,762年)在位;

  11.岐王李珍,睿宗孙,唐正德元年(唐上元二年,蒙赞普钟十年,渤海大兴二十五年,燕显圣元年,761年)在位;

  12.代宗睿文孝武皇帝李豫,肃宗长子,唐宝应元年(蒙赞普钟十一年,渤海大兴二十六年,燕显圣二年,762年)至唐大历十四年(蒙长寿十一年,渤海宝历六年,779年)在位;

  13.广武王李承宏,高宗曾孙,唐□□元年(唐宝应二年,蒙赞普钟十二年,渤海大兴二十七年,763年)在位。

  14.德宗神武孝文皇帝李适,代宗长子,唐大历十四年(蒙长寿十一年,渤海宝历六年,779年)至唐贞元二十一年(蒙□□×年,渤海正历十二年,805年)在位;

  15.顺宗至德大圣大安孝丘帝李诵,德宗长子,唐贞元二十一年(蒙□□×年,渤海正历十二年,805年)在位;

  16.宪宗圣神章武孝皇帝李纯,顺宗长子,唐永贞元年(蒙□□×年,渤海正历十二年,805年)至唐元和十五年(吐蕃彝泰五年,蒙全义五年,渤海建兴二年,820年)在位;

  17.穆宗睿圣文惠孝皇帝李恒,宪宗第三子,唐元和十五年(吐蕃彝泰五年,蒙全义五年,渤海建兴二年,820年)至唐长庆四年(吐蕃彝泰十年,蒙大丰元年,渤海建兴七年,824年)在位;

  18.敬宗睿武昭愍孝皇帝李湛,穆宗长子,唐长庆四年(吐蕃彝泰十年,蒙大丰元年,渤海建兴七年,824年)至唐宝历二年(吐蕃彝泰十二年,蒙保和三年,渤海建兴九年,826年)在位;

  19.绛王李悟,宪宗第六子,唐宝历二年(吐蕃彝泰十二年,蒙保和三年,渤海建兴九年,826年)在位;

  20.文宗元圣昭献孝皇帝李昂,穆宗第二子,唐宝历二年(吐蕃彝泰十二年,蒙保和三年,渤海建兴九年,826年)至唐开成五年(吐蕃彝泰二十六年,蒙天启元年,渤海咸和十一年,840年)在位;

  21.武宗至道昭肃孝皇帝李炎,穆宗第五子,唐开成五年(吐蕃彝泰二十六年,蒙天启元年,渤海咸和十一年,840年)至唐会昌六年(蒙天启七年,渤海咸和十七年,846年)在位;

  22.宣宗圣武献文孝皇帝李忱,宪宗第十三子,唐会昌六年(蒙天启七年,渤海咸和十七年,846年)至唐大中十三年(蒙天启二十年,渤海正永三年,859年)在位;

  23.懿宗昭圣恭惠孝皇帝李漼,宣宗长子,唐大中十三年(蒙天启二十年,渤海正永三年,859年)至唐咸通十四年(礼建极十五年,渤海宽明三年,873)在位;

  24.僖宗惠圣恭定孝皇帝李儇,懿宗第五子,唐咸通十四年(礼建极十五年,渤海宽明三年,873)至唐文德元年(封民大同×年,渤海宽明十八年,888年)在位;

  25.襄王李煴,肃宗五世孙,唐建贞元年(唐光启二年,封民承智×年,渤海宽明十六年,871年)在位;

  26.昭宗圣穆景文孝皇帝李晔,

  27.德王李裕,昭宗长子,唐光化三年(长和安国二年,渤海庆成八年,900年)在位;

  26.昭宗圣穆景文孝皇帝李晔

  28.哀皇帝李柷

  宋朝 1、太祖 赵匡胤: 建隆 960年-963年十一月; 乾德 963年十一月-968年十一月; 开宝 968年十一月-976年十二月。

  2、太宗 赵光义: 太平兴国 976年十二月-984年十一月 ; 雍熙 984年十一月-987年; 端拱 988年-989年; 淳化 990年-994年; 至道 995年-997年。

  3、真宗 赵恒: 咸平 998年--1033年; 景德 1004年-1007年; 大中祥符 1008年-1016年; 天禧 1017年-1021年; 乾兴 1022年。

  4、仁宗 赵祯: 天圣 1023年-1032年十一月; 明道 1032年十一月-1033年; 景佑 1034年-1038年十一月; 宝元 1038年十一月-1040年二月; 康定 1040年二月-1041年十一月; 庆历 1041年十一月-1048年; 皇佑 1049年-1054年三月; 至和 1054年三月-1056年九月; 嘉佑 1056年九月-1063年。

  5、英宗 赵曙: 治平 1064年-1067年。

  6、神宗 赵顼: 熙宁 1068年-1077年; 元丰 1078年-1085年。

  7、哲宗 赵煦: 元佑 1086年-1094年四月; 绍圣 1094年四月-1098年五月; 元符 1098年六月-1100年。

  8、徽宗 赵佶: 建中靖国 1101年;崇宁 1102年-1106年; 大观 1107年-1110年; 政和 1111年-1118年十月; 重和 1118年十一月-1119年二月; 宣和 1119年-1125年。

  9、钦宗 赵桓: 靖康 1126年-1127年。

  元朝 元朝皇帝谱

  太祖铁木真(1162-1227)1206年称汗,在位22年

  太宗窝阔台(1186-1241)1229年即位,在位13年

  宪宗蒙哥(1208-1259)1251年即位,在位9年

  宪宗,姓奇渥温,名蒙哥,成吉思汗的孙子,父拖雷。

  世祖忽必烈(1215-1294)1260年即位,在位35年

  世祖忽必烈,姓奇渥温,父拖雷,蒙哥的弟弟。

  成宗铁木耳(1265-1307)1294年即位,在位13年 成宗,忽必烈的孙子,皇太子真金的第三子

  武宗海山(1281-1311)1307年即位,在位4年

  武宗,名海山,元世祖太子真金的孙子,父答刺麻八拉。海

  仁宗(1285-1320) 1311年即位,在位10年

  仁宗,名爱育黎拔力八达。

  英宗(1303-1323)1320年即位,在位4年

  英宗,性奇渥温,名硕德八刺,仁宗嫡子。

  泰定帝(1276-1328)1323年即位,在位5年

  泰定帝,名也孙铁木儿,元世祖太子真金的嫡孙,父甘麻拉。1

  天顺帝(1320-1328)1328年9月即位,在位1个月

  天顺帝,名阿刺吉八,泰定帝的儿子。

  文宗(1304-1332)(13289-13291;13298-133211)在位,在位共5年

  文宗,名图帖木尔,武宗次子。

  明宗(1300-1329)(13291-13298)在位,在位8月

  明宗,名和世,元武宗长子。。

  宁宗(1326-1332)(133210-133211)在位,在位月余

  宁宗,名懿磷质班,元明宗次子。

  顺帝(1320-1370)(1333-1368)年在位,在位36年

  明朝 明朝皇帝共有16帝

  1太祖朱元璋(1328-1398)

  年号“洪武”1368年称帝,在位31年

  2惠帝朱允炆(1377-1402)

  年号“建文”1398年即位,在位5年

  3成祖朱棣(1360-1424)

  年号“永乐”1402年即位,在位23年 。

  4仁宗朱高炽(1378-1425)

  5宣宗朱瞻基(1398-1435)

  年号“宣德”1425年即位,在位11年

  6英宗朱祁镇(1427-1464)

  年号“正统”“天顺”(1435-1449;1457-1464)在位,在位23年

  7景帝朱祁钰(1428-1457)

  年号“景泰”1449年即位,在位9年

  8宪宗朱见深(1447-1487)

  年号“成化”1464年即位,在位24年

  9孝宗朱佑樘(1470-1505)

  年号“弘治”1487年即位,在位19年

  10武宗朱厚照(1491-1521)

  年号“正德”1505年即位,在位17年

  11世宗朱厚璁(1507-1566)

  12穆宗朱载垕(1537-1572)

  年号“隆庆”1566年即位,在位7年

  13神宗朱翊钧(1563-1620)

  年号“万历”1572年即位,在位48年

  14光宗朱常洛(1582-1620)

  年号“泰昌”1620年即位,在位1月

  15熹宗朱由校(1605-1627)

  年号“天启”1620年即位,在位8年 。

  16思宗朱由检(1610-1644)

  年号“崇祯”1627年即位,在位17年

  清朝:1、努尔哈赤

  天命汗爱新觉罗·努尔哈赤(1559—1626年),女真族,后金政权创立者。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正月,在赫图阿拉称“覆育列国英明汗”,年号天命。在位11年。努尔哈赤顺应历史发展趋势,完成了统一女真各部大业,对后来满族共同体的形成,对加强各民族间经济文化的交流,促进辽东经济的发展,起了积极作用。

  2、皇太极

  天聪汗爱新觉罗·皇太极(1592—1643年),努尔哈赤第八子,满族。天命十一年(1626年)九月,继后金汗位,以次年为天聪元年。天聪十年(1636年)四月,皇太极在沈阳称帝,建国号大清,改年号为崇德,并以是年为崇德元年。前后在位17年。在位期间,注意发展生产,增强兵力,不断对明作战,确定满族族名,建立清国,为清王朝的确立和后来统一中国打下了坚实基础。

  3、顺治皇帝

  清世祖顺治皇帝爱新觉罗·福临(1638年--1661年),皇太极第九子,清入关后第一位皇帝。6岁继帝位,由叔父睿亲王多尔衮摄政,14岁亲政。清初满汉民族矛盾与阶级矛盾极为激烈,而至顺治朝结束时,清廷击败了各种抗清势力,完成了全国的统一。

  4、康熙皇帝

  清圣祖康熙皇帝爱新觉罗·玄烨(1654--1722年),顺治皇帝第三子,清入关后第二位皇帝。他平定了三藩叛乱,收复了台湾,驱逐了沙俄势力,又平息蒙藏地区动乱,加强了多民族国家的稳定和统一。在经济和文化建设上,康熙也创下对后世产生积极影响的重大业绩,开创了中国封建社会最后一个盛世----康乾盛世。

  5、雍正皇帝

  清世宗雍正皇帝爱新觉罗·胤禛(1678—1735年),康熙皇帝第四子,清入关后的第三位皇帝。在位13年。他对有碍于皇权的反对势力大加挞伐,有效地改善了吏治,增加了国库收入,为乾隆朝社会的繁荣奠定了雄厚的基础。

  6、乾隆皇帝

  清高宗乾隆皇帝爱新觉罗·弘历(1711—1799年),雍正皇帝第四子,清朝入关后第四位皇帝。他在将清朝的康乾盛世推向顶峰的同时,也亲手将它带向低谷,他是影响中国18世纪以后历史进程的重要皇帝。

  7、嘉庆皇帝

  清仁宗嘉庆皇帝爱新觉罗·顒琰 (1760—1820年),清朝入关后第五位皇帝,乾隆皇帝第十五子。乾隆六十年(1795年)九月公开立为皇太子,次年元旦,受弘历内禅即位,以是年为嘉庆元年,时年27岁。嘉庆四年(1799年)正月,弘历死,始亲政。在位25年。顒琰亲政后,立即铲除贪赃枉法蠹国肥私的权臣和珅,使人心大快,复多方采取措施,力图保持康乾之盛世,但内忧外患重重,积重难返。由于腐败势力甚强,又缺乏新生机制,终难摆脱江河日下的命运。

  8、道光皇帝

  清宣宗道光皇帝爱新觉罗·旻宁(1782—1850年),清朝入关后第六位皇帝,嘉庆皇帝第二子。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七月即位,以次年为道光元年,时年29岁。在位30年。在位期间,由于国力开始衰落,故极力提倡节俭,改革盐政,部分弛禁开矿,并整顿吏治。但由于腐败成风,阻力过大,奏效甚微。对鸦片之害,他最初力主抵抗,但因他本人对时势无知,主要大臣懦弱无能,战略动摇无定,反而迫害禁烟主力,不能抵抗列强的侵略,酿成百年遗憾。

  9、咸丰皇帝

  清文宗咸丰皇帝爱新觉罗·奕詝(1831—1861年),清朝入关后第七位皇帝,道光皇帝第四子。道光三十年(1850年)正月即位,以次年为咸丰元年,时年20岁。在位11年。在位期间,正逢清朝乱世,国库空虚,危机四伏。即位不到一年,太平天国即在金田起义,且三年左右就危及北京,咸丰帝屡派兵将镇压太平天国及各地农民起义。战火未息,英法联合侵略军又迅速攻占天津、北京,奕詝从圆明园逃往避暑山庄。只命奕欣留北京与英法讲和。侵略军竟野蛮地焚掠了圆明等园。不得已奕詝与英法等国签订了数宗不平等条约。奕詝纵有重整江山之心,已无回天之力。

  10、同治皇帝

  清穆宗同治皇帝爱新觉罗·载淳(1856—1874年),清朝入关后第八位皇帝。5岁即帝位,终身成为其生母慈禧皇太后垂帘听政的傀儡。

  11、光绪皇帝

  清德宗光绪皇帝爱新觉罗·载湉(1871—1908年),清朝入关后第九位皇帝。醇亲王奕譞之子,因其冲龄践祚,导致慈禧太后第二次垂帘听政。在其亲政期间,甲午之战中他力主反击,大力支持维新变法,但因变法失败而遭幽禁,直至去世。

  12、宣统皇帝

  清宣统皇帝爱新觉罗·溥仪(1906—1967年),清朝末代皇帝。醇亲王载沣之子,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即皇帝位。1911年2月12日,在辛亥革命的浪潮中退位。此后,以逊帝身份居住在皇宫。1924年11月5日,被冯玉祥驱逐出宫。

  查了20多分钟 应该可以了把

迟姓的来源和历史是:

迟姓源于子姓,出自商朝贤人迟任的后代,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商汤王朝初期有个大贤人叫迟任。殷王盘庚为汤之九代孙,商朝第二十位国王,在位二十八年,曾从奄迁都于殷,当时遭到贵族的反对。

但是盘庚决意迁都,并作诰书晓喻举国王臣百姓,违者重惩,史称“盘庚迁殷”。盘庚在诰书中就曾引用迟任的格言:“人惟求旧;器非求旧,惟新!”盘庚于公元前十四世纪中叶迁都以后,执行比较开明的政策,人民安居乐业,文化发展,社会富足繁荣,商王期从此中兴。

故商又可称为殷或殷商。盘庚迁殷后,继续“行汤之政,然后百姓由宁,殷道复兴”,故而在他逝世后,“百姓思盘庚”,乃作盘庚三篇,即保存在今文《尚书》中的《盘庚》三篇。有此殊荣,迟任的后人遂以其先祖名字为姓氏,分别有迟氏、任氏,得姓至今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

迟姓的迁徙:

迟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群体,在当今中国大陆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二百三十八位,在台湾省则名列第二百六十二位,人口约四十万六千余,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0025%左右。迟姓在大陆和台湾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

迟姓无论是在古代还是现在都是一个小姓,后世繁衍分布于中国的南方福建、广东以及云南、江苏等地。望族居于太原郡,治所晋阳,在今山西省太原市西南。

先秦时期,起源于山东的迟姓,到明朝时仍以山东为主要聚集地。随后向北迁移,当时河北是重要的移民地。进入清朝,闯关东进入东北地区。

中国两千多年漫长的帝制社会里,皇帝是国家的最高统治者,是专制统治的象征与代表。据统计,自公元前221年秦王赵政称皇帝始,到1916年“洪宪皇帝”袁世凯不得不取消帝制止,在2137年中,中国共有皇帝495人(其中包括死后被追封为皇帝的73人)。

皇帝的姓氏

一 汉族姓氏

⒈赵氏:20个 

1秦朝(嬴姓赵氏):秦始皇 赵政(亦作“赵正”),秦二世 胡亥 

2宋朝:宋太祖 赵匡胤,宋太宗 赵炅,宋真宗 赵恒,宋仁宗 赵祯,宋英宗 赵曙,宋神宗 赵顼,宋哲宗 赵煦,宋徽宗 赵佶,宋钦宗 赵桓,宋高宗 赵构,宋孝宗 赵眘,宋光宗 赵惇,宋宁宗 赵扩,宋理宗 赵昀,宋度宗 赵禥,宋恭帝 赵显,宋端宗 赵昰,赵昺 

⒉李氏:31个 

1淮南:李宪 

2李坚国:李坚 

3唐朝:唐高祖 李渊,唐太宗 李世民,唐高宗 李治,唐中宗 李显,唐殇帝 李重茂,唐睿宗 李旦,唐玄宗 李隆基,唐肃宗 李亨,唐代宗 李豫,唐德宗 李适,唐顺宗 李诵,唐宪宗 李纯,唐穆宗 李恒,唐敬 宗 李湛,唐文宗 李昂,唐武宗 李炎,唐宣宗 李忱,唐懿宗 李漼,唐僖宗 李儇,唐昭宗 李晔,唐哀帝 李柷 

4李重福 

5南唐:烈祖 李升,元宗 李璟,后主 李煜。 

6凉:李轨 

7李伯国:太初帝 李伯 

8李弘芝国:李弘芝 

9吴:李子通 

⒊萧氏:20个 

1南齐:高帝 萧道成,武帝 萧赜,郁林王 萧昭业,海陵王 萧昭文,明帝 萧鸾,东昏侯 萧宝卷,和帝 萧宝融 

2南梁:武帝 萧衍,临贺王 萧正德,简文帝 萧纲,豫章王 萧栋,武陵王 萧纪,元帝 萧绎,闵帝 萧渊明,敬帝 萧方智 ,萧庄 

3西梁:宣帝 萧詧,明帝 萧岿,后主 萧琮 

4梁:萧铣 

⒋曹氏:5个 

曹魏:魏文帝 曹丕,魏明帝 曹叡,魏邵陵厉公 曹芳,高贵乡公 曹髦,魏元帝 曹奂。 

⒌张氏:7个 

1前凉:张祚 

2汉兴皇帝 张致 

3金山国 张承奉 

4--- 张举  

5大楚:张邦昌 

6飞龙:张琏 

7大西:张献忠 

⒍杨氏:7个 

1隋朝:隋文帝 杨坚,隋炀帝 杨广,隋恭帝 杨侑,隆帝 杨浩,皇泰帝 杨侗 

2南吴:睿帝 杨溥 

3大兴:杨振龙 

⒎孟氏:2个 

后蜀:高祖 孟知祥,后主 孟昶 

⒏郭氏:1个 

后周:郭威 

⒐武氏:1个 

武周:武曌 

⒑郑氏:3个 

大长和:郑买嗣,郑仁旻,郑仁旻 

⒒刘氏:56个 

1西汉:汉高帝刘邦,汉惠帝刘盈,汉前少帝刘恭,汉后少帝刘弘,汉文帝刘恒,汉景帝刘启,汉武帝 刘彻,汉昭帝刘弗陵,废帝 刘贺,汉宣帝刘询,汉元帝刘奭,汉成帝刘骜,汉哀帝刘欣,汉平帝刘衍,孺子刘婴。 

2玄汉:汉更始帝 刘玄。 

3赤眉汉:建世帝 刘盆子 

4汉:刘望 

5梁汉:刘永 

6汉:刘信 

7东汉:汉光武帝 刘秀,汉明帝 刘庄,汉章帝 刘炟,汉和帝 刘肇,汉殇帝 刘隆,汉安帝 刘祜,汉少帝 刘懿,汉顺帝 刘保,汉冲帝 刘炳,汉质帝 刘缵,汉桓帝 刘志,汉灵帝 刘宏,汉后少帝 刘辩,汉献帝 刘协。 

8蜀汉:汉昭烈帝 刘备,后主 刘禅。 

9汉:刘芒荡 

10---: 刘元进 

11刘黎国:刘黎 

12南朝(刘宋):宋武帝 刘裕,少帝 刘义符,宋文帝刘义隆,宋帝 刘劭,孝武帝 刘骏,前废帝 刘子业,明帝 刘彧,后废帝 刘昱,顺帝 刘凖。 

13建平: 建平帝 刘义宣 

14义嘉: 义嘉帝 刘子勋 

15永汉:刘敬躬  

16定杨国:定杨帝 刘武周 

17 桀燕:应天帝 刘守光 

18神凤:刘尼(原名丘沈) 

19汉:刘子舆(原名王郎) 

20汉:刘文伯(原名卢芳) 

⒓范氏:1个 

范贲国:范贲  

⒔陈氏:9个 

1南朝陈:陈高祖 陈霸先,世祖 陈蒨,废帝 陈伯宗,高宗 陈顼,季帝 陈叔宝 

2文佳皇帝 陈硕真 

3岭南天子陈行范 

4汉:陈友谅 陈理 

⒕孙氏:4个 孙吴:吴大帝 孙权,吴废帝 孙亮,吴景帝 孙休,吴末帝 孙晧 

⒖袁氏:2个 

1、仲家:袁术 

2、洪宪朝:袁世凯 

16田氏:1个 

汉明皇帝 田九成 

17柴氏:2个 

柴荣 柴宗训 

18王氏:10个: 

1太平帝 王始 

2前蜀:高祖 王建,后主 王衍 

3闽:惠宗 王延钧,康宗 王昶,景宗 王曦,殷帝 王延政 

4明法皇帝 王惠定 

5新:王莽 

19司马氏:15个 

晋朝:武帝 司马炎,惠帝 司马衷,怀帝 司马炽,愍帝 司马邺,元帝 司马睿,明帝 司马绍,成帝 司马衍,康帝 司马岳,穆帝 司马聃,哀帝 司马丕,海西公 司马奕,简文帝 司马昱,孝武帝 司马曜,安帝 司马德宗,恭帝 司马德文 

20冉氏:2个 

冉魏:平帝冉闵,惠帝冉智 

21冯氏:2个 

北燕:冯跋,冯弘 

22朱氏:21个 

1后梁:太祖 朱温,废帝 朱友珪,末帝 朱瑱 

2明朝:太祖 朱元璋,惠帝 朱允炆,成祖 朱棣,仁宗 朱高炽,宣宗 朱瞻基,英宗 朱祁镇,代宗 朱祁钰,宪宗 朱见深,孝宗 朱祐樘,武宗 朱厚燳,世宗 朱厚熜,穆宗 朱载垕,神宗 朱翊钧,光宗 朱常洛,熹宗 朱由校,思宗 朱由检 

3楚: 朱粲 

4大秦:朱泚 

23高氏:9个 

北齐:文宣帝高洋,废帝高殷,孝昭帝高演,武成帝高湛,后主高纬,幼主高恒,高延宗,高绍义 

大乘皇帝:高昙晟

二 少数族汉化姓氏

⒈慕容氏:16个 

1前燕:襄公 慕容廆,文明帝 慕容皝,景昭帝 慕容儁,幽帝 慕容暐 

2后燕:成武帝 慕容垂,惠愍帝 慕容宝,昭武帝 慕容盛,惠文帝 慕容熙 

3西燕:慕容泓,威帝 慕容冲,慕容觊,慕容望,慕容忠,慕容永 

4南燕:献武帝 慕容德,末主慕容超 

⒉吕氏:4个 

后凉:懿武帝 吕光,隐王吕绍,灵帝吕纂,建康公吕隆 

⒊苻氏:8个 

前秦:苻洪,苻健,苻生,苻坚,苻宏,苻丕,苻登,苻崇 

⒋姚氏:3个 

后秦:武昭帝 姚苌,文桓帝 姚兴,末主 姚泓 

⒌元氏(本为拓跋氏):11个 

1北魏:孝文帝 元宏,宣武帝 元恪,孝明帝 元诩,幼主 元钊,孝庄帝 元子攸,长广王 元晔,节闵帝 元恭,安定王 元朗,孝武帝 元修 

2东魏:孝静帝 元善见 

3西魏:文帝 元宝炬,废帝 元钦 

⒍宇文氏:7个 

1北周:文帝 宇文泰,孝闵帝 宇文觉,明帝 宇文毓,武帝 宇文邕,宣帝 宇文赟,静帝 宇文衍 

2许国:宇文化及 

⒎李氏:22个 

1后唐(本为朱邪氏):庄宗 李存勖,明宗 李亶,闵帝 李从厚,末帝 李从珂 

2西夏(党项羌)::景宗 李元昊,毅宗 李谅祚,惠宗 李秉常,崇宗 李乾顺,仁宗 李仁孝,桓宗 李纯佑,襄宗 李安全,神宗 李遵顼,献宗 李德旺,末帝 李睍 

3成汉(巴氐族):武帝 李雄,哀帝 李班,幽公 李期,昭文 李寿,末主 李势 

4大顺 (党项后裔):顺中帝 李自成 

5于阗:(塞种,尉迟氏):李圣天 李从德 

⒏石氏:10个 

1后赵:明帝 石勒,海阳王 石弘,武帝 石虎,义阳王 石世,新兴王 石遵,石鉴,石祗 

2后晋:高祖 石敬瑭,少帝 石重贵 

⒐刘氏:19个 

1汉-前赵(匈奴人):光文帝 刘渊,汉帝 刘和,昭武帝 刘聪,隐帝 刘粲,前赵帝 刘曜。2齐国(稽胡人): 神嘉帝 刘蠡升 

3稽胡国(稽胡人):圣武帝 刘没铎 

4稽胡:刘苗王 

5后汉(沙陀族):高祖 刘知远,隐皇帝 刘承祐 

6北汉(沙陀族):世祖 刘旻,睿宗 刘钧,少主 刘继恩(原姓薛),英武帝 刘继元(原姓何) 

7南汉(据说为大食后裔):高祖 刘岩,殇帝 刘玢,中宗 刘晟,后主 刘鋹 

8襄国(匈奴人):刘显 

⒑王氏:1个 

郑国(胡人后裔):王世充 

⒒高氏:2个 

1后燕(高句丽后裔):高云 

2大中(白族):高升泰 

⒓杨氏:3个 

1仇池( 氐人)杨绍先 

2大理国(白族):杨义贞 

3大义宁国:杨干贞 

⒔段氏 22个 

1赵国(鲜卑):段勤 

2大理国:文武帝 段思平,文经帝 段思英,文成帝 段思良,广兹帝 段思聪,应道帝 段素顺,昭明帝 段素英 ,宣肃帝 段素廉 ,秉义帝 段素隆,圣德帝 段素真,天明帝 段素兴,兴宗孝德帝 段思廉,上德帝 段廉义 ,上明帝 段寿辉 ,保定帝 段正明 ,中宗文安帝 段正淳 ,宣仁帝 段正严 ,正康帝 段正兴 ,功极帝 段智兴 ,亨天帝 段智廉 ,神宗 段智祥 ,孝义帝 段祥兴 ,天定贤王 段兴智 

⒕赵氏:1个 

兴源国 赵善政

三 未汉化的少数民族姓氏

⒈爱新觉罗:12个 

清朝:太祖 爱新觉罗努尔哈赤,太宗 爱新觉罗皇太极,世祖 爱新觉罗福临,圣祖 爱新觉罗玄烨,世宗 爱新觉罗胤禛,高宗 爱新觉罗弘历,仁宗 爱新觉罗颙琰,宣宗 爱新觉罗旻宁,文宗 爱新觉罗奕詝,穆宗 爱新觉罗载淳,德宗 爱新觉罗载湉,逊帝 爱新觉罗溥仪 

⒉孛儿只斤:15个 

元朝:太祖 铁木真,太宗 窝阔台,定宗 贵由,宪宗 蒙哥,世祖 忽必烈,成宗 铁穆耳,武宗 海山,仁宗 爱育黎拔力八达,英宗 硕德八剌,泰定帝 也孙铁木儿,天顺帝 阿速吉八,文宗 图帖睦尔,明宗 和世剌,宁宗 懿璘质班,顺帝 妥懽帖睦尔 

⒊乞伏:4个 

西秦:宣烈王 乞伏国仁,武元王 乞伏乾归,文昭王 乞伏炽盘,末主 乞伏慕末 

⒋秃发:3个 

南凉:武王 秃发乌孤,康王 秃发利鹿孤,景王 秃发傉檀 

⒌拓跋:15个 

代:拓跋猗卢,拓跋普根,拓跋始生,平文帝 拓跋郁律,惠帝 拓跋贺傉,炀帝 拓跋纥那,烈帝 拓跋翳槐,昭成帝 拓跋什翼犍 

北魏:道武帝 拓跋珪,明元帝 拓跋嗣,太武帝 拓跋焘,南安王 拓跋余,文成帝 拓跋濬,献文帝 拓跋弘 

西魏:恭帝 拓跋廓 

⒍完颜:10个 

金朝:太祖 完颜阿骨打,太宗 完颜晟,熙宗 完颜亶,海陵王 完颜亮 ,世宗 完颜雍,章宗 完颜璟,卫绍王 完颜永济,宣宗 完颜珣,哀宗 完颜守绪,末帝 完颜承麟 

⒎耶律:13个 

辽朝:太祖 耶律阿保机,辽东丹王 耶律倍,太宗 耶律德光,世宗 耶律阮,穆宗 耶律璟,景宗 耶律贤,圣宗 耶律隆绪,兴宗 耶律宗真,道宗 耶律洪基,天祚帝 耶律延禧 

西辽:耶律大石,耶律夷列,耶律直鲁古 

⒏赫连:3个 

夏:赫连勃勃(原名刘屈孑),赫连昌(原名刘昌),赫连定(原名刘定),

源于子姓,出自商朝贤人迟任的后代,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源于姬姓,出自春西周晚期鲁孝公之子公子展之后,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西周晚期,鲁国君主鲁孝公姬有个儿子叫公子展,亦称公子辗。在公子展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名字为姓氏者,称辗迟氏,后省文简改为单姓迟氏、展氏等。

1、源于子姓,出自商朝贤人迟任的后代,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2、源于姬姓,出自春西周晚期鲁孝公之子公子展之后,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西周晚期,鲁国君主鲁孝公姬称(公元前796~前769年在位)有个儿子叫公子展,亦称公子辗。在公子展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名字为姓氏者,称辗迟氏,后省文简改为单姓迟氏、展氏等。

3、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末期孔子弟子樊须,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据史籍《姓谱》记载,孔子弟子樊须,字子迟,世人亦称为“樊迟”。在樊须的后裔子孙重,有以先祖之字为姓氏者,称迟氏,世代相传至今。

4、源于鲜卑族,出自南北朝时期鲜卑安迟氏部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南北朝时期,鲜卑民族中有一安迟氏部族,属于代北鲜卑,即隶属于鲜卑拓跋部。在北魏孝文帝拓跋·宏(元宏)于太和十七~二十年(公元493~496年)迁都洛阳入主中原后,大力推行汉化改革措施,在其过程中,安迟氏被改为汉姓安氏。

5、源于满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皇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满族迟佳氏,亦称持佳氏、持嘉氏,源出唐朝末期女真“通用三十姓”之一的即赤盏氏,在金国时期称石盏氏,满语为C’ygiya Hala,世居哈达地区(今辽宁西丰小清河流域),是满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在蒙古族中亦有迟佳氏,原为金人入元籍形成,与满族迟佳氏同宗同源。

1、秦始皇(前259年—前210年),嬴姓,赵氏,名政,又名赵正(政)、秦政,或称祖龙,秦庄襄王之子。 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战略家、改革家,完成华夏大一统的铁腕政治人物,也是中国第一个称皇帝的君主。

秦始皇是出生于赵国都城邯郸(今邯郸),并在此度过了少年时期。前247年,13岁时即王位。 前238年,22岁时,在故都雍城举行了国君成人加冕仪式,开始“亲理朝政”,除掉吕不韦、嫪毐等人。

重用李斯、尉缭,自前230年至前221年,先后灭韩、赵、魏、楚、燕、齐六国,39岁时完成了统一中国大业,建立起一个以汉族为主体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强大国家——秦朝,并奠定中国本土的疆域。

2、胡亥(公元前230年-公元前207年),嬴姓,赵氏,名胡亥,秦始皇第十八子,公子扶苏之弟,秦朝第二位皇帝,即秦二世,亦称二世皇帝,公元前210年―公元前207年在位。

胡亥少从中车府令赵高学习狱法。秦始皇出游南方病死沙丘宫平台,秘不发丧,在赵高与李斯的帮助下,杀死兄弟姐妹二十余人,并逼死扶苏,而当上秦朝的二世皇帝。

秦二世即位后,赵高掌实权,实行残暴的统治,终于激起了陈胜、吴广起义,六国旧贵族复国运动。公元前207年,胡亥被赵高的心腹阎乐逼迫自杀于望夷宫,时年二十四岁。

3、刘邦(公元前256年12月28日—公元前195年6月1日),字季,沛郡丰邑中阳里(今江苏丰县中阳里街道)人。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战略家和军事指挥家,汉朝开国皇帝,汉民族和汉文化的伟大开拓者之一,对汉族的发展以及中国的统一有突出贡献。

出身农家,豁达大度,不事生产。初仕秦朝,授沛县泗水亭长,释放刑徒,亡匿于芒砀山中。陈胜起义之后,集合三千子弟响应,攻占沛县,自称沛公,投奔名将项梁,任砀郡长,受封为武安侯,统领砀郡兵马。率军进驻灞上,接受秦王子婴投降,灭亡秦朝。 

废除秦朝苛法,约法三章,收买人心。鸿门宴之后,受封为汉王,统治巴蜀及汉中一带。 楚汉战争前期,屡败屡战。能够知人善任,注意虚心纳谏,充分发挥部下的才能,积极整合反对项羽的力量,终于击杀西楚霸王项羽,赢得楚汉之争, 统一天下。

4、刘玄(?—25年10月),即更始帝,南郡蔡阳(今湖北枣阳西南)人,自称是西汉皇裔,汉景帝刘启之子长沙定王刘发之后,东汉光武帝刘秀的族兄 。

公元23年,刘玄被绿林军在淯水(今南郡荆州)之滨拥立为皇帝,年号更始,成为历史上著名的更始帝。同年新朝灭亡,刘玄入主长安,成为天下之主。

公元25年,更始政权在赤眉军和刘秀大军的两路夹击之下,土崩瓦解,刘玄向赤眉军出降,献出传国玉玺,更始政权灭亡。不久,刘玄被赤眉军所杀,后刘秀大将邓禹遵刘秀之意将刘玄安葬在长安附近的霸陵。

5、曹操(155年-220年3月15日 ),字孟德,一名吉利,小字阿瞒,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三国中曹魏政权的奠基人。

曹操曾担任东汉丞相,后加封魏王,奠定了曹魏立国的基础。去世后谥号为武王。其子曹丕称帝后,追尊为武皇帝,庙号太祖。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曹操以汉天子的名义征讨四方,对内消灭二袁、吕布、刘表、马超、韩遂等割据势力,对外降服南匈奴、乌桓、鲜卑等,统一了中国北方。

并实行一系列政策恢复经济生产和社会秩序,扩大屯田、兴修水利、奖励农桑、重视手工业、安置流亡人口、实行“租调制”,从而使中原社会渐趋稳定、经济出现转机。

黄河流域在曹操统治下,政治渐见清明,经济逐步恢复,阶级压迫稍有减轻,社会风气有所好转。曹操在汉朝的名义下所采取的一些措施具有积极作用。

-皇帝

迟(chi)

(1) 商代贤人迟任的后代,以迟为氏。

(2)南北朝时,北魏尉迟氏一部分改为迟氏。

郡望:

太原郡(治所在今山西太原市西南)。

格言:传求旧善政播维新 。上联说商代贤人迟任,盘庚迁都至亳时,作诰书晓喻百姓,曾引用迟任的格言:"人惟求旧(用人要找熟悉其性格、能力的老人);器非求旧,惟新(用器物则要找新的)。"下联说南朝时迟昭,官淮东太守,锐意维新,颇有善政。

《尚书》中记载,商代有个贤者叫迟任,这是迟姓的最早记录。东晋时有个太守也姓迟。以后史书于迟姓,尽于绝笔。

尚有迟歧祥,迟九锡但不知道其详细情况,迟浩田。

一、寻根溯祖

以部落名命姓。前秦时期苻坚攻灭鲜卑拓跋部族,建立代国。后来拓跋邽复国,改国号为魏,史称北魏。与此同时,鲜卑族中又崛起一支尉迟部落,号尉迟部,如同中华之诸侯国。后来尉迟部随孝文帝进入中原,被命以族名尉迟为姓,称尉迟氏。

二、郡望堂号

堂号

"镝余堂"、"忠武堂":唐朝时有鄂国公尉迟敬德,战功累累。有奸臣说他要造反,太宗问他,他回答说:"臣从陛下身经百战,今之存者,皆锋镝之余也。天下已定,乃更疑臣反乎?"(我随陛下身经百战,现在留下的,是枪刀弓箭里面捡回来的一条剩下的命。现在天下已定,你就疑惑我要造反吗?)说罢,就脱光衣服往地下一扔,要太宗数数他身上的伤疤,太宗留着泪抚摩着,安慰他。他卒后谥忠武。

郡望

尉迟复姓望族居太原。战国时秦国置郡。相当于现在山西省太原市。

三、历史名人

尉迟敬德:唐朝人。隋朝末年,从军高阳,以武勇著称。曾随刘武周起事,后降唐,从太宗击败王世充、窦建德、刘黑闼等,武德初秦王李世民引为右府参军,屡立大功,是李世民亲信之一。玄武门之变,助李世民夺取帝位。太宗欲妻以女,敬德说:"臣妻虽陋,相与共贫贱久矣。臣虽不学,闻古人富不易妻,此非臣所原也。"帝乃止,以功累封鄂国公。

尉迟胜:唐朝于阗王珪长子。少嗣位,天宝年间来朝,玄宗以宗室女妻之,授右威卫将军。与高仙芝击破萨马播仙,加银青光禄大夫。至德初命其弟曜领国事,自率五千兵赴安禄山之乱,萧宗待之甚厚。广德年间拜骠骑大将军、于阗王,令回国,尉迟胜固请留宿卫。加开府仪同三司,封武都王。 尉迟迥:北周蜀公。他素有大志,好施爱士,为时人所颂。

尉迟乙僧:唐代画家。与其父尉迟跋质那(画家)皆以善画闻名,有大小尉迟之称。

“尉迟一家”,尉迟氏一家遭难惟有二子逃出,为避开耳目,更为兄弟日后相见能够相认计,于是将姓氏拆分为二,老大乃改姓尉,老二乃改姓迟,兄弟相约以此为相认之证,然后各奔东西。

你好的!

历史

1

商代贤人迟任的后代,以迟为氏

2

南北朝时,北魏尉迟氏一部分改为迟氏

3

名人

1

迟昭平,迟大成

2

迟凤翔,迟云鹏

3

迟之金,迟维坤

4

迟逢元,迟重瑞

5

人数

1

不足2W!

望回复A采纳

从秦始皇到宣统,中国一共有多少皇帝,分别是谁?

  秦朝:秦始皇 秦二世 子婴  汉朝: (西汉)1汉高祖 刘邦 2汉惠帝 刘盈 3汉文帝 刘恒 4汉景帝 刘启 5汉武帝 刘彻...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