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族同胞们问个问题:新教,老教,有什么区别
回族是中国众多民族之一,和其他民族一样,回族同样有自己的文化、信仰和传统。在回族中,信仰伊斯兰教的人居多,因此,回族也被称为“回回”。在回族中,信仰伊斯兰教的人被称为“老教”,而信仰其他宗教的人则被称为“新教”。
老教是指信仰伊斯兰教的人,他们遵守伊斯兰教的教义和传统,注重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老教的主要信仰活动是礼拜、封斋、朝觐等,其中礼拜是老教最重要的宗教活动。老教还注重家庭教育、经堂教育等教育方式,培养了许多著名的学者和宗教领袖。
新教是指信仰伊斯兰教的人,他们信仰伊斯兰教的程度相对较浅,有些甚至不信仰伊斯兰教。新教的主要信仰活动是封斋、朝觐等,其中封斋是新教最重要的宗教活动。新教还注重家庭教育、经堂教育等教育方式,培养了许多著名的学者和宗教领袖。
需要注意的是,回族同胞们信仰伊斯兰教,这是他们的传统和文化,应该尊重和传承。无论信仰老教还是新教,都应该尊重彼此的信仰和文化,共同推动回族文化的发展和传承。
回族丧葬民俗的特点
回族的丧葬民俗,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是回民聚居区,还是回汉杂居区,总起来看,
一般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实行土葬,忌火葬。回民实行土葬,传说是根据伊斯兰教关于安拉造化人类始祖阿旦,
是由泥土造成,死后仍归于土中而来的,有“入土为安”之说。回民有句俗语说:“天下的土 土葬是少数民族和一部分汉族当中普遍实行的一种葬法,它的类型有好几种。回族的土葬法
跟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的土葬有着本质的区别(除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回族的土葬不用棺
椁,由来已久,且至今还保持着。清咸丰时回族宗教学者蓝熙所著《天方正学》说:“清真殡
葬,不需棺椁,以身归土,因其清净也。”《陈江雁沟里丁氏族谱感纪旧闻》记载,回民丧葬
是“殡不以木”。现在回族人亡后,仍不用棺椁,只是用木板或木匣等来安放尸体,葬后再拿
回木板或木匣。
回族忌火葬的习俗至今也未改变,包括一些有一定文化水准的人员在内,他们习惯土葬,忌
火葬。回族为什么忌火葬呢据了解,回族当中有这样的传说,说火刑是安拉使用的,只有安拉
掌握这个权力,一般人不能用。还说,火刑是罪人无常后所受之刑。另外还说,伊斯兰教处理
无常的人不用火刑。回族由于受伊斯兰教的影响,逐步形成了忌火葬的习俗。
第二,主张速葬。回族的丧葬根据伊斯兰教“三日必葬”的规定,一般是早上无常,下午
埋;晚上无常,次日早上埋,不能超过三天。也有个别特殊情况在第四天埋的。清代初回族
著名宗教学者刘智在《天方典礼择要解丧葬篇》说:“按圣教,翌日必葬。盖谓尸以入土
为安,不得久停”。泉州回族《丁氏族谱祖教说》在反映明朝嘉靖年间丁家丧葬习俗时说,
这里的回族习俗多年来一直是“葬不过三日”。后来由于受汉族文化的影响,有的“葬逾时
矣”。现在回族地区人亡后,仍在三天内归土安葬,即使是发生意外事故亡故的,查清原因
后,先埋人后等待处理。不停丧权厝,避免停尸过长、腐烂发臭等不卫生的做法。
第三,从俭节约。回族由于受伊斯兰教“葬必从俭”影响,在处理丧事上,主张薄葬,提
倡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回族当中有着一句俗语:“死后铺金盖银,不如生前厚养孝顺。
”讲究生前竭尽全力抚养行孝,反对死后大操大办。所以,现在回族人办丧事,一是不用棺,
只用三十六尺白布缠身。有的阿訇带头从俭办丧事。如甘肃省平凉县的马连云阿訇生前有遗
嘱,无常后不请客,不收钱,他的克番(尸衣)都是用平时戴过的戴斯塔(缠头布)缝制而成
的。回族这种从俭习俗,不仅现在这样,过去也是比较注意的。如泉州回民《丁氏家谱》说,
回族亡者“殓不重衣”,这就明确肯定了回民无常后不穿戴各种衣服等。二是不设灵位,
不搞繁文缛节,禁止送花圈幛联,待葬期间不宴请,出殡仪式简单、安静,一般不动用车辆,
不雇用吹鼓手吹吹打打,也不讲究任何排场。埋葬不用殉葬物,不搞什么纸车纸马、童男童
女等纸火。送葬中禁止摆设任何祭品,不举行任何祭奠。据《陈江雁沟里丁氏族谱感纪旧闻》
记载,回族葬俗“封若马鬣而浅裹以木棉,祀不设主,祭不列器”。由此可见,回族在处理
丧事中早就注意节俭了,这种风气是值得大力提倡的。
第四,一律平等。回族在处理丧事上,无论是地位较高的掌权者,有一定影响和威望的阿
訇学者,还是普普通通的一般教民、鳏寡孤独无人照料的人,不管是长寿的百岁老人,还是
十几岁的少儿,毫无贫富贵贱、大小之区分,一律平等。都是在阿訇的引导下,用水冲洗
后,白布缠身,举行殡礼,最后将尸体抬往公墓安葬。
第五,有自己的场地。回族不管是聚居区,还是与汉族杂居区,都有自己圈好的坟地。
决不允许非穆斯林埋葬,也不到汉族和其他民族的坟地去埋。在回族聚居区,有的为了就
近方便,还根据地域、家族等情况,分几个坟地。回族人不信风水,也不看风水,只要干
燥、平稳的地方就可作坟地。凡是回族人都可以埋在一起,各占一穴地,反对多占地盘。
第六,其他。回族丧葬中的有些仪式和活动,是回族对亡人表示怀念或纪念的一种形式,
并非伊斯兰教所规定,也不是必须遵守的圣行。如亡人入土前的焚香、传经、做都阿,念
七窍米、写护心都阿,七日、月头、百日、周年等宗教活动,虽然都举行宗教仪式,也都
有所托词,但主要表现了亡人
新疆昌吉本地寺大门对联,上联是“修身以礼明心以道达真乘”,下联是“物我尽忘真一归真归初境”。河北沧州清真大寺殿前柱联,上联是“赖真宰脱二虑窥妙本不出我胜”,下联是“超万缘归一体视太极若在我身”。西安化觉巷清真寺内匾“临下有赫”,河南襄城石羊街清真寺匾“无极之真”,河北保定清真寺寺匾“道合中庸”。上述匾联的内容充分反映了回族先民的汉文化底蕴。
历史上,回族同胞对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还有许多贡献。中国社会科学院李兴华研究员在《回族与中华文明》中指出:“假如没有回族及其先民引进那些天文、历算、工艺知识,没有他们在经商、贸易、航海、西部开发等领域的奉献,没有回族学者在逐渐沉寂的学术领域泛起的浪花,中华文明前进的步伐不知还会放慢多少。”这些话颇有道理
回族同胞们问个问题:新教,老教,有什么区别
本文2023-11-06 02:03:50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4184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