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最热闹的民俗——初一拜年

栏目:资讯发布:2023-11-06浏览:1收藏

过年最热闹的民俗——初一拜年,第1张

        拜年,作为春节辞旧迎新也作为尊孝长辈的一个礼仪,是中国民间早就有的过年习俗。在过去,拜年真磕头。

        要说拜年磕头这个动作很简单,一条腿先跪,另一条跟上,双手抚地,头微微一点,结束。可别看这么一个简单的动作,每个人的表现都不一样。有人拜年好看,年轻的媳妇拜年最好看,刚过门的新媳妇,身段又好,说出话来声音也好听:奶奶,孙媳妇给您拜年了!然后飘飘跪下,动作不缓不急,姿态优雅,头点处极具妩媚。叫谁说都好看!

        有人拜年就不好看,比如我(说别人不合适),本想一条腿先跪,心里一紧张,扑通,双膝盖同时着地,磕疼了还得忍着,想站起来重新再跪一次,自知这乐子更大,既跪之则磕之,不曾想用力过猛,前额磕了地。这动作足以让在场的人笑掉大牙。

        逗您一笑。

        其实,拜年还是挺有讲究的。在我们这里

磕头不能冲着人,一般情况下背对着或侧对着你要拜的人。如果拜的人多,拜一个,站起再拜,不能连拜。还有,应该从最长辈年龄最大的人拜起,通常顺序是这样的,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叔叔、婶婶,最后才是哥哥姐姐。到姥姥家拜年,也是从姥爷姥姥,舅舅舅妈这个顺序开始。

        在过去,拜年可是一项大事。有拜佛像的、有拜祖先牌位的、有拜家谱的,不过这些拜俗早就取缔了,保留下来的,就是亲属、邻里之间的拜年。小孩子一般到了六七岁大,大人家就让给孩子学着拜年。最初是由大人领着,再大一点就自己去了。

        拜年最热闹的时刻当属新年初一邻里之间的拜年。新年这天,人们都起得早,有的甚至除夕晚上熬一宿,只为初一去拜年,也为接待拜年的人。初一早上先拜家里,吃完饺子再到邻家拜。先从本姓家开始,然后再向外姓家扩展。

        那时候,凡是有老人的人家,正月初一上午最热闹,家里有老人,拜年的人自然要多。这家人早早地吃完了饺子,在桌上摆好葵花子,花生果,有时在瓜子上撒些糖果,给小孩子们吃。不多时,拜年的人陆陆续续的来了,有男也有女,有大人也有孩子,人们穿着新衣服,打扮的像赴宴一样,主人笑着往屋里让,沏茶倒水递瓜子。来拜年当然都是晚辈,大家往往先寒暄聊天,这个问你家几点吃的饺子?那个答我家天不亮就吃完了。别看这只是几句客套话,这在新年初一是邻里之间最亲近的话。大家聊兴正浓,又一拨拜年的赶到,先来的人赶忙告辞,告辞前拜年才开始。小孩子先开始拜,如果孩子有家长领着,孩子的妈妈会在旁边给支应着,给大爷拜年,给大奶拜年!被拜年的人也客气着:别拜了,等长大娶媳妇再拜吧!

        一般情况下,主人要起身离座做搀扶状,似阻拦之意。而过去也有不少拿的起放的下的老人不做阻拦。老奶奶,我给您拜个年。拜吧,你过年得个大胖小子,老奶奶也高兴。倘遇主人家年轻人在场,人家是一定要拦的,而且真心实意的拦,但是人多可就拦不住,拦住这边拦不住那边,刚把这个搀起来,哪边又跪下了。喊拜年的,磕头的,跪地声、笑声洋溢着过年的小屋,拜年的气氛在这时体现的淋漓精致。

        传统意义上的春节,从正月初一开始到十五才结束,拜年也一样。初一在村里拜,初二初三到姥姥家拜,之后便是走亲访友。小孩子们很是愿意走亲拜年,尤其是到姥姥家,还能得点压岁钱。而姥姥早就准备好了“压岁钱”,到时分给外男外女。

        拜年的习俗一直延续到至今,拜年并没有因为年味的变淡而消失。虽然现在人们已不在注重行磕头礼,但正月初一串门式的拜访有增无减。一年了,各忙各的事,左邻右舍的街坊,素日难得串回门,到了年禧,彼此到家里坐一坐,喝杯茶,嗑把瓜子,聊一聊彼此的收支,互道几句“恭喜发财”、“新年快乐”等吉祥的祝福语,不但体现了人情味,还能给新春增加喜庆的气氛。

        年,一年一年的重复着,拜年也虽着年的更替重复着。究其实,沿袭了千百年的古典式拜年,是很好的习俗。它表现形式虽简单,但简单里却别有一番热闹,而且这热闹里还透着纯朴与忠厚。即便是平时闹了不愉快,过年便是消除隔阂的机会。值春节佳期,两家互登门拜年,行问候之礼,两相融洽,些许的不愉快也就随着笑声而去了。因此,春节拜年不仅仅能增加年节的气氛,还是邻里和睦人情温馨的一种体现。

每逢过年过节或者重要的节日,比如说结婚,每个地方都会有祭拜神人的风俗,有的供天地,有的供家谱,有的供财神,有的供“天地君亲师”,但祖籍山东的东北农村人选择供祖宗。“不接不送初六撤供”就是其中一种,也就是供家谱,没有接神送神。

不接不送初六撤供

旧年的最后一天,祖籍山东的东北农村人会供上家谱烧香。直到初六晚上才会撤下家谱。撤供时只撤掉供碗把悬挂的家谱取下从下向上卷好放在供桌上原来的位置,两边的配屏不动香炉烛台保持原样,收起一切供器和家谱。这样规矩的人家都有接神送神的规矩。供家谱,是对祖先的一种纪念,同时也寄托了后辈对来年的幸福安康的希望。

供家谱的准备

供家谱一般都是在喜庆的节日,所以很讲究寓意,还有风水。方位最好是北面,家谱后边要贴上一个大福字一张挂钱,炒菜不能有盐,过年不吃素的人家要供煮熟的肥肉,粉条是供桌上必不可少的供品,鱼也是必不可少的,用鱼做供碗不加任何佐料素油煎炸熟了即可,要五碗供碗和两碗供饭,当然,接年饭是必不可少的,做接年饭时待米煮成八成熟时捞出两个上供用的小碗平碗扣在一起上面按上红枣,这样扣两碗摆在供碗两侧。供桌上还要摆放两摞馒头下边三个上边两个对底摞上共十个,分列两侧上边还要用红颜色点上红点第三种形式是旧历年最后一天上午供上家谱一直延续到正月十五或者十六撤供,馒头要蒸得大讲究刚出锅带汽摆在供桌上。同时不同人家也会有不同的较为特殊的供家谱方式,

其他供家谱的方式

祖籍山东的东北农村人供家谱的方式其实有三种。除了不接不送初六撤供,有的人家会选择在农历年最后一天上午供上家谱,初二或者初三太阳落以后撤供,正月十四上午悬挂家谱供上新的供碗十六晚上撤供,收起一切供器。还有一种是旧历年最后一天上午供上家谱一直延续到正月十五或者十六撤供,也是没有接神和送神环节。但无论是哪一种方式,供家谱,都统一有着很长的周期。

除夕祭祖是春节祭礼中非常重要的活动,从除夕下午开始,当家人打扫阁楼和堂屋卫生,整理牌位,设供桌或者香案,傍晚时分,男主人将堂屋的桌子上摆上三牲饭,五碗饭和五杯茶。插上三束香,点上两根红蜡烛。正屋中堂上方的香阁上面放着祖宗牌位,如果有家谱的话也放在此处。香阁是木制的,紧依正面墙,长齐两边扇壁,阁条两头嵌在扇壁中。阁宽一尺五寸,阁档上有木板。桐城人自古就尊师重祖,故各家都按长幼尊卑来决定牌位的摆放次序。长东幼西,长右幼左。

中间是天地牌位“天地君亲师”,东边写“东厨司命”,西边写“西室祖先”。天地牌位前摆香炉,两边放烛台。去世时大于六十的老人的牌位是红色的,去世时不到六十岁的人牌位是白色的。香阁下面摆一张长方形的供桌,每到过年,各户主率领全家人到堂屋祭神祀祖先,献经茶经酒,旧时俗称(指刚沏、斟未经人饮过的茶和酒)。摆三牲饭,再烧香,烧京表(俗称黄钱,

即色面染黄的一种薄表纸)、冥票。主祭人敲击供桌上的罄三下,随后下跪,双手合十向历代祖宗祷告。保佑其家明年人畜两旺四季平安。接着一家人按长幼次序先后跪地磕头作揖。祀后,从新年正月初一至元宵节,各家各户每天早晨还须用托盘托着三牲饭与经茶经酒到公堂屋上供桌,击罄三下喊祖宗吃饭。女主人也将手洗净,然后在堂屋里烧起纸钱,等纸钱快烧完时点燃一挂鞭炮,等炮竹炸尽,一家人对着中堂上悬挂的写着列代祖宗牌位的挂画磕头祭拜。这一系列仪式意为告诉祖宗,过年了,希望祖宗回家过年,通过这一孝顺的举动,希望祖宗在天之灵能保佑子孙平安幸福。等仪式完毕之后,将桌子上的贡品撤走,真正的年夜饭就开始了。

满族祭祖分大祭与小祭。小祭每年都可以举行,时间可选在中秋前后,或农历10月末,也可选在过年前后或正月15前后。祭祀比较简单一般只有上供,礼拜家谱上的祖先等。

大祭则比较复杂,通常为每12年一次,选在龙年或虎年(个别在鼠年)举行,具体时间各家不同,但大多选自在农历10月间,或农历正月间,也有的在早春2月上旬。举行大祭一般都持续3天,头一天准备,并迎接亲朋。次日早晨开始杀争猪领牲祭祖,要由家族萨满领神高唱神歌,同时由穆昆达主持纂修家谱。到了晚上还要由萨满执行背灯仪式。

满族民间祭祖又称“大祭”,一般要举行三至五天,首先要花两天时间准备祭品祭器。祭品中一类是面食,即饽饽。仔细挑选、去除不饱满籽粒后的黄米、黄豆,用水泡半天,再磨面蒸成饽饽备用。第二类是酒,在祭日前一两天用黄米或糯米制成,称“米儿酒”或“清酒”。祭品中最重要的是用于献牲的猪,因此过去民间又称大祭为“使唤猪”或“供太平猪”。所用猪要求甚严,非自家饲养、通体黑色无杂毛的公猪不行,祭祀所用猪的数量依家庭状况、祭祀项目不同而不同,一般两至四口。

祭器主要是供桌、大小盘碗、酒壶酒盅、筷子、刀和盛猪血、猪肉用的槽、盆及煮肉用的大锅等,事先要收拾干净。供具中较有特点的是“香碟子”,木制,长五六寸,宽厚各三四寸,顶面凿出半寸左右深的香槽,型如木碟。香碟所燃香俗称“达子香”,是用山上的达子花叶制成,每年七月七或九月九采摘,阴干,磨成面。用时,洒在香碟里,成

“一”型,点燃后味清香。正式的全套祭仪,在民间一般分三天进行,由家萨满主持。

第一天在室内,分朝祭和“背灯祭”两个步骤:

朝祭,在天亮之前即请下祖宗板、香碟,将蒸好的饽饽装盘,摆在神位前,点燃达子香,开始举行朝祭。查玛系上神裙、腰铃,手持单鼓,走着舞步,摆动腰铃,口唱满语祝辞,祭毕,众人叩头行礼,然后大家分吃饽饽,称为“饽饽祭”。随后是“使唤猪祭”,将所备黑色公猪绑好,不许绑嘴,不许抓耳朵,头西脚北放在屋地上,查玛跪在左边,将酒倒进猪耳内,猪耳一动,便是“领牲”,表示神或祖先已领受此猪,则众人欢喜,纷纷向祭者祝贺;否则众人叩头祈求神灵,默祝:淘米不洁净啦,斋戒不虔诚啦,猪毛不纯黑啦,直至“领牲”为止。随即杀猪取血,褪毛收拾洁净后,将猪按部位分解为八大块(称为大肉),入锅煮至大半熟捞出,按部位拼成整猪之形,猪嘴含左蹄,供在祖先前,俗称“摆件”。再从每部位各切一小块肉放在一个碗中,俗称“拿件”,代表全猪。之后,查玛分三次将拿件肉(又称小肉)和酒献于神位前,每次众人都要随之叩头行礼。礼毕,将肉复入锅煮熟,切成三四寸见方的肉块。众人坐炕上蘸盐水分食,谓之“吃福肉”。如有客人

来给主任叩喜,准许同吃。此肉不得带出祭所,且吃得越干净越吉利,如剩下,则连同猪毛、骨等由专人包好送到河中顺流冲走或掩埋在自家大门旁。

第二天是祭天,也称作“还愿”,主要仪式是在院内的“索罗杆”前进行,所以也叫祭索罗杆。索罗杆为木制,在每次祭天时,由主祭者亲自上山挑选砍伐树木,做成新杆备用

如果家里有家谱 拿出来 ,把父母的照片拿出来 摆上 ,或者只摆家谱不摆照片,在前面摆上水果等,从春节三十开始上香 ,每顿吃饭的时候 ,先将饺子 摆到祖先的面前 ,上完香以后大家才可以吃饭 。一直摆到初五送神 ,才可以将家谱收起来 。

过年最热闹的民俗——初一拜年

        拜年,作为春节辞旧迎新也作为尊孝长辈的一个礼仪,是中国民间早就有的过年习俗。在过去,拜年真磕头。        要...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