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明朝皇帝的族谱,关系?
第一代太祖朱元璋
第二代惠帝朱允炆,乃朱元璋长孙
第三代太宗(成祖)朱棣,乃朱元璋四子(庶出),朱允炆之叔
第四代仁宗朱高炽,乃朱棣长子
第五代宣宗朱瞻基,乃朱高炽长子
第六代英宗朱祁镇,乃朱瞻基长子
第七代代宗朱祁钰,乃朱瞻基次子(庶出),朱祁镇之弟(后英宗复位,代宗被废)
第八代宪宗朱见深,乃朱祁镇长子(庶出),朱祁钰从子
第九代孝宗朱祐樘,乃朱见深三子(庶出)
第十代武宗朱厚照,乃朱祐樘长子(武宗无嗣,乃由旁支皇室选择朱厚熜入继大统)
第十一代世宗朱厚熜,乃朱见深四子兴献王朱祐杬(庶出)之嫡长子,朱祐樘从子,朱厚照从弟
第十二代穆宗朱载垕,乃朱厚熜三子(庶出)
第十三代神宗朱翊钧,乃朱载垕三子(庶出)
第十四代光宗朱常洛,乃朱翊钧长子
第十五代熹宗朱由校,乃朱常洛长子(庶出)(熹宗死后无嗣,乃诏令五弟信王朱由检入继大统)
第十六代毅宗(思宗)朱由检,乃朱常洛五子(庶出)(毅宗死后,明朝覆灭,宗室乃于南方割据)
第十七代安宗(质宗)朱由崧,乃朱翊钧三子福恭王朱常洵(庶出)嫡子,朱由校从弟,朱由检从兄(安宗被清军所俘,群臣乃先后拥立鲁王朱以海,韩王朱本铉监国,郑芝龙在福建拥立唐王朱聿键)
第十八代绍宗朱聿键,乃朱元璋二十三子唐定王朱桱(庶出)八世孙,唐端王朱硕熿之长孙,朱由检族叔(绍宗死后,福建群臣拥立朱聿鐭,然而一月就被清军灭亡,乃拥立桂王朱由榔)
第十九代昭宗朱由榔,乃朱翊钧七子桂端王朱常瀛(庶出)四子(昭宗死后,明朝再无皇帝,1684年康熙攻占台湾后,最后一个监国投海自尽,明朝遂彻底灭亡)
“王”用作姓氏,有四大源头,即舜时的妫姓、商代的子姓、周代的姬姓和来自域外的虏姓。三槐王氏源于姬姓。周的始祖名后稷,姬姓。至东周灵王时,长子晋被立为太子,人称“太子晋”。晋因直言敢谏触怒了灵王,被废为庶人。晋体恤民情,深受百姓爱戴,虽然最终没能登上王位,百姓却仍以帝王视之,称其为“王子晋”,称其家族为“王家”。久而久之,晋的后人便以为姓。后世的太原王、琅琊王、三槐王皆指晋为始祖,来历即在于此。
秦末,姬姓王氏后人王元因避秦乱迁居琅琊皋虞城(今山东即墨),后再迁至临沂,成为琅琊王氏一世祖。西汉未,王元之弟王威迁居太原,成为太原王一世祖。
东汉未年,姬姓王氏裔中出了王祥、王览这对名噪一时的异母兄弟。王祥性至孝。母病思食鱼,隆冬无鱼可买,王祥乃脱衣卧冰,化冰求鱼,后被列入《二十四孝图》。王览性亦孝,且与异母兄王祥手足之情勘笃。母虐待王祥,王览每每舍命护之。西晋初,王祥官拜太保,进爵为公;王览官至光禄大夫、太傅,封即丘子。
东晋时,姬姓王氏后裔王导成为晋元帝司马睿的首辅。司马睿曾任琅琊王,与王导友善。司马睿称帝后,王导任宰相,王氏族中有多人身居要职,手握重兵,故当时有“王与马,共天下”之说。东晋的元、明、成帝在位期间,王导一直任宰相,是稳定东晋统治的重要人物,琅琊王也因而名声大噪。东晋的大书法家王羲之也是琅琊王氏后人,他善行、隶,笔势“飘若游云,矫若惊龙”,被后人誉为“书圣”。
南北朝时期,姬姓王氏后裔王俭娶南朝宋明帝之女阳羡公主为妻。其曾孙王褒始在南梁任职,后任北周光禄大夫、少司空,封石泉康侯。
唐代,姬姓王氏后裔王练出任莘县尉,携家迁居莘县(《初篆王氏家乘受姓源流序》:“方则,光禄卿,再传至练,为莘县尉,遂徒莘。历数传,至言公,令黎阳。”此事《新唐宰相世系表》亦有记载)。”
关于姬姓王氏移居莘县的时间,史有两说。范仲淹为三槐后代王质所撰的墓志铭中说“其先太原人”,至王言时才“占籍大名”。元代赵孟頫为王言撰写的简历《宋尚书兵部侍郎许国公赠太师尚书令王公纪略》中亦说自王言起定居大名莘县。这是“王言迁莘说”。欧阳修和宋祁主持纂修的《新唐书》和《三槐王氏家谱》则认定王练任莘县尉时携家居莘,这是“王练迁莘说”。王练和王言均为唐代人,王言是王练的六世孙。王练迁莘说见于正史,安徽滁州三槐王氏家谱中又有其先祖王练任莘县尉并携家居莘的明确记载,此说应十分可信。王练官职不大,其后代却不乏位高爵显之人。大官携家在外任职,其祖籍莘县并不为人知晓。至王言出任滑州(今河南滑县)、黎阳(今河南浚县)令时,距莘县不足三百里,老家莘县才渐为人知。至王旦成名时,人皆知其曾祖父王言是莘县人,曾任黎阳令,以上各代情况不详,更不知王练曾任莘县尉之事,故范仲淹给王旦的侄子王质写墓志铭时,敢于断言王家由王言那一辈“占籍大名”。至元代赵孟頫给王言撰写简历时,距王旦所处的时代已近三百年,并没有注意到《新唐书》中关于王练曾任莘县尉的记载(县尉这官实在是太小了),而是对范仲淹的结论深信不疑,这也是情理之中。如此一误再误,王氏迁莘的时间便由王练时期变成了王言时期,阴差阳错地被推后一百多年。”
山人名士祯,姓王氏,字子真,青州诸城人。始祖讳贵,济南新城著藉焉,称琅琊公。后避居新城之曹村,为某大姓佣作。一日大风晦暝,有一女子从空而堕,良久既霁,公于尘坌中得之。云即诸城县初氏女也。晨起取火,不觉至此。时公方鳏居,女子年十八九。主人以为天作之合,遂令谐伉俪焉。
二世祖讳伍,有善行,称善人公。琅琊公五子,善人最少,姓醇谨,事父母诸兄皆得其欢心,尤好施予,岁时勤力治家,人产计口给食,余悉以赈乡里贫乏者。门前植槐一株,枝叶枝疏,时作糜哺饿者于其下。诸饿者以次受糜,纺其笠于槐,累累如也。乡人呼之曰“王菩萨”,而称其家曰“大槐王氏善人”。
三世祖讳麟明,经官颍川王府教授,称颍川公。颍川为善人次子,生而警颖强记,于书无所不睹。十四补博士弟子员,每试辄冠其群。数困棘闱,随例应里选,官永平郡司训,劝学兴行,为多士式。最后迁教授颍川王府。既至,疾作,期年而卒。志传称公内廉行修。人伦醇备。事大父琅琅公至孝,遇诸兄弟门以内,蒸蒸如也。
高祖讳重光,字廷宣。颍川公卒,哀毁如礼,服阙除户部。当事以其能,晋秩佥事,守云中。强直奉法,军民赖之。寻晋参议,守上谷。条上谷机宜十二事,悉中窾要。以忤当事意,调贵阳。丁巳,肃皇新三殿,求大木,取办贵竹。公至,彝人争以所知异木走报公。公深入其阻。冲风瘴疠,勤事以死。事闻,特加恩恤,赐祭葬。壬戍秋,三殿告成,以公前绩诏赠太仆寺少卿。公性孝友,为颍川公次子,方龀而母沈安人亡。三事继母常、岳、卢,如所生。两弟早夭,抚其遗孤,不殊己子。居乡,恂恂退让,君子也。遇事慷慨,不避艰险。及卒,无一语及家事。世庙谕祭文,有“忠勤报国”之褒,故称忠勤公焉。
(选自《渔洋山人自撰年谱》) 忠勤祠又名王家祠堂,坐落在桓台县新城镇新立村冈二姓街北,为明代王重光而建。
该祠初建于1588年(明万历十六年)建成,当时规模宏大,但现存面积只有原来的三分之一。祠院南北长88米,东西宽43米,占地3784平方米。院内有正堂5楹,中间3间出厦。长22米,高14米,进深965米,全为砖木结构,瓴瓦蛇脊,木椽单檐。堂内有合抱圆木柱8根,顶部栋梁上饰有彩绘,内壁墙上镶嵌石碣85块,保存完好。碑文集历代书法名家锺繇、王羲之、王献之、欧阳询、柳公权、虞世南的字刻成,真、草、隶、篆诸体俱备。堂内还有王重光及其属下王、张二指挥的碑刻彩绘像。后堂3间,称为“司马祠”,原是明末兵部尚书王象乾的祠堂,现拓为王士祯纪念馆。
嘉靖丙辰《王氏会通世谱》序一
圣人制礼,莫重乎宗族;宗族之辨,莫详于谱书;谱书之传,莫大乎宗法。有百世不迁之宗,有五世则迁之宗,祖迁于上而宗易于下,祖宗之传序,人道之本也。古者系本支录小史之官,所以定世次之承、辨昭穆之例,俾后子孙知其宗族之所由来、支派之所由别,联疏以为亲,循本以追系,莫善于谱矣。后世谱牒不修而宗法不讲,数世之下遂相视如途人,其能厚宗族之礼而追崇其祖也哉?
王君松川有志前修,惧其族之日以涣,爰萃远近宗姓同所自出者,验其谱系,辑为统宗世纪。事竣,持币祈予言,以信诸后。予按王氏之先始于周灵王太子晋,十八世孙讳元公迁琅琊,弟威公九世孙霸迁太原郡,传至二十世尚书大献公徙祁门,后十六公文瑄复自祁迁吾婺,簪缨世胄,代不乏人,载在郡志,家乘足征也。王君欲统其宗而修为谱书,以收其族,甚盛心也。然予闻之谱牒之作,所以考古而征前,信今而后传也。非其裔而强援之,不智;得其宗而故弃之,不仁。今日之举,亦惟宗其宗而无冒他人之祖,祖其祖而无舍自出之祖,斯免不仁不智不讥矣,否则兹谱也安足为信书也哉?王君其以予言考之。
赐进士第 资政大夫 历两京四部尚书 奉敕参赞留都机务 前提督八闽学政 姻生 璞溪 潘潢 撰
嘉靖丙辰《王氏会通世谱》序二
孝道莫大于尊亲,尊亲莫大于敬祖。不知敬祖,不知身之所重者也,又何足与论孝道也哉?是以古人拳拳于祠宇之立、谱牒之修,上以昭先人德泽于不泯,下以衍子孙分派于无穷,亲者益亲,疏者益密,良以此也。
近世以来,人徒知为身谋,而不思绍述之计。祠宇不知立,而先人之神位无所依;谱牒不知修,而上祖源流失所自。久矣,天下无世家也。惟我王氏肇自有周,传世愈远,人文益著。历秦汉而晋而唐而宋,后先相望,策名青史,皆曰琅琊、太原、云川王氏为天下望族也,后世莫尚焉,一德之遗风,迨今犹耿耿也。叨承祖泽首魁,南畿欲为敬祖穆族之举,有志未逮。一日,适有婺宗松川、灵谷者以统谱来会。予嘉重之,欣然告曰:“大哉,吾宗之盛举也!”夫谱也者,普也,普布先人之遗泽者也。惟其不知所重或失,则亲或失,则疏名分;不知昭穆罔别,固有视至亲为途人者矣。溯观大献公之在唐,九子以承考,固一时之名宦,二十三孙以继世,又皆分迁之伟人,流传有自,支流详明。松川、灵谷会而通之,通而统之,万派一源之分,反本重始之义,昭昭如在此举,匪特有功于当时,实亦有光于万世也。
是为序。
乡进士 南畿解元 大献公二十一世孙 石龙 王讽 拜书
嘉靖丙辰《王氏统宗世谱》序
天下之治由于风俗之美,风俗之美由于家族之睦,家族之睦在于亲亲也、长长也、贤贤也,三者皆谱系之所纪,而宗法之寓也。盖人必有父也,必有祖也,必有高曾祖也,能孝以事吾之父,爱以事吾之祖以上,及于高曾祖,而与伯叔之父、伯叔之祖、伯叔之高曾祖为不侔,非所谓亲亲乎?盖人亦必有祖,而亦有同祖之兄也,又有同高曾祖之兄也,而又有吾之兄推以及于同祖、同高曾祖之兄,而与无服之族兄为不侔,非所谓长长乎?以至一族之人,必有藏修道德者,有奋身科名者。才猷卓荦者,能知所以法之则,有益于身心也,有裨于行艺也,非所谓贤贤乎?夫亲亲,仁也,长长,义也,贤贤,礼也,三者皆谱系之记载而联合乎族之人者也。是故,谱也者,世家旧族之所重,亦为治者之所先也。晋明帝明诏索天下故家大族之谱,付著作郎袁彦叔而品较之。唐开元颁敕望族,许故家旧族相为婚姻,而门第之卑者有禁,岂非所以重此乎?夫何世衰道降,民俗日偷,正伦有通谱之隙,崇韬有拜墓之诮,安望其有敬宗睦族之义耶?
历按王氏出新安尚书大献公之后,由歙北门而迁祁门,由祁门而散迁于婺源齐村、休宁五城涨山,又再迁于旌川、建德、宣州、宁国、泾县、绩溪、南陵、太平、苏、杭等处。黟之在城,虽支分派衍,实同源而异派也。由各派而上至大献公,由大献公而上至于乂、鏚公,同根共干,又万殊而一本者也。兹际有裔彦友泉、宾山,以其旧谱敦请姻兄洪觉山而重修之,征予为叙。予尝慨欧苏所明者仅得十世,是作之者无其人。叶石林谱谓:“有其人则兴,无其人则亡。”是述之者无其人。今王氏之谱相传四十余世,允谓遥匕之胄,而作之述之,为有人矣,又何待于繁辞覆说耶?
余不暇远引,惟举亲亲、长长、贤贤之道而叙之。
赐进士第 中宪大夫 敕湖广道恭政 让溪 游震得 撰
万历丙午《龙溪王氏宗谱》序
王姓肇于子乔,衍于太原,盛于五侯。莽自多其家,尝独为一谱,以别其族之所出,盖鸣盛也。隋大业中文中子献《太平策》不售,退居河汾授受。因有志敦风、睦族、反本、萃涣之道,故上溯子乔而下以及其身,其原世系也远,其别分派也详,其核迁徙也明,疏戚卑崇之等,出处隐见之异,人物才节之贤,文章著作之美,生娶丧葬之迹,罔不翕然具灿然著,故当时称家乘之华而核者归王氏谱哉。自隋以后,唐重国柱,宋崇义门,卿大夫以迄士庶之家更相阐修世谱,以章其根,标其阀阅,叙其簪组,与夫蕃庶雍穆之盛,以照耀后世,而谱之流传盛大者,匪独王氏家矣。夫何宋辙而南天屡煽祸,草壳一打而种类之真者,以非类紊,落花一观而木果之硕者,以群小食。甚有邑里仳离,莫保其家,道路朱殷,莫必其命,虽土著累世之民,欲重迁于鼎沸之日也不可得矣。
当是时,璧公九世孙曰宣五公,惫于兵乱而不得安厥故土,乃自祁门苦竹之查源迁居华阳龙溪,时固涣奔,其杌谓无,见于山谷之盘旋、川泽之潆洄、林越之欣荣而漫居此乎。传十余世,子姓骎骎日森,土宇改辟,户口称饶,人右诗书,家敦礼乐。至龙川公轫发黉宫,缙绅推誉,龙溪之族不龙门下矣。此虽璧公流泽之远,盖亦宣五公相土之功,而天欲兴王氏于一方也。
今王永漩、廷栋、廷宁、廷儒、廷臣、廷爵、廷郁、廷光、廷化等相与订族谱,以联一本。王生惇大来聘问臣,嘉义、嘉茂、嘉助、文达,予门人也,问叙于予,予不获已,故卒详其谱之颠末而为之叙,俾不失去文中子敦睦之意云。
旌邑居士 东明 汪洵 撰
万历丁未《王氏统宗谱》序一
予为博士弟子施绛帐于旌川,有王子讳廷访号明川者游予门,续予第进士历官潘臬叨转户部。王子底京师而询宗谱之说焉,予曰:“大小宗法肇于三代而秦坏之,世系年表立于隋唐而五代废之,宗谱图牒创于有宋而元坏之。”王子曰:“秦曷为坏之也?”曰:“秦法苛刻,家富子壮则出分,家贫子壮则出赘不再传,而从祖兄弟有不相识者,若卫均不识卫真为叔父、徐衍不识徐信为从祖是也。”王子曰:“五代曷为坏之也?”曰:“五代变乱靡常,彝伦攸斁,君不以本枝为念,臣不以冒祖为惭,若周太祖以柴荣为嗣,郭崇韬以子仪为祖是也。”王子曰:“元又悉为敝也?”曰:“元本夷俗,其慕中国文名者,则趋而附于华,吾华人之附势位者,则趋而附于夷。若元明善以文章嘘吸一世,而曾祖不可考,铁木真以雄武冠诸军,而生父不能识是也。明兴以来,贤儒辈出,名门著姓举尚彝礼,而宗谱复兴。然修谱之弊有四焉,诞者援引上古以为尊,若淳安汪氏以鲁侯为祖,若潘阳吴氏以季札为祖,不几于诬祖乎?微者依附贵显以为荣,若杜正伦家世寒微,而自托于城南诸杜,柳自荣出身幺麽,而自称淮阴诸柳,不几于謟合乎?且有厌其祖考之憸壬而臧厥名焉,如吴兴秦氏耻桧之奸而谓非其祖,浙水蔡氏羞京之佞而孙曰予非其裔,不几于黜祖乎?又有厌本宗之散逸,始而弃之终而附之,若晏御因其为仆从而轻之,既而因其贵显而附之,始因钟彦之窘而弃之,见其富盛而媚之,不几于炎凉乎?故修谱者,戒援引,即世系之迩必书;戒依附,即盛族何援;戒黜鄙,即憸壬必录;戒轻弃,即微贱必修。斯真赝不爽而为良谱矣!”
于是王子曰:“聆先生宗谱之说,其先得吾心之同。然乎予家夙有旧谱,肇基周灵王之庶子晋王子乔,数传至大节公,子姓蕃衍,播迁靡常。惟嗣公始,自祁门苦竹港迁居旌邑苦竹,支派分明,未蹈夙毙焉。第先正有云:三世不修谱,不知曾祖之所自出,而宗族之远迩莫辨。予家宗谱伯祖辟公始修之,复有叔祖竹泉公修之,甚多遗落,迄今世远时移,能保不散佚乎?惟是夙夜拳匕尽心集力以修之,其有崇本睦族之思者,听其来附,其弃祖自外者,亦何敢疆?兹谱已完,敢祈一言以叙之。”予闻之喟然曰:“能言其祖郯子,所以见称数叶,而忘其祖籍父,所以寡嗣君。今独修世谱,匪孝子慈孙用心畴能如是乎?”
敢僭为之序,以弁诸谱首。
赐进士第 广东任布政 北京户部尚书 侍经筵官 婺川 游应乾 撰
万历丁未《王氏统宗谱》序二
予世家燕台广平,细核先传世系,乃石城迁者。故予莅宦南北三晋江浙,即访王氏宗谱阅之,而尊祖敬宗、睦族萃涣,莫若晋阳穆公虬、汾水伯昭、新城文彦、合肥道立焉。夫穆公自江左迁于疏属之南、汾水之曲,惕然有感于中,其家庙座必东南向,曰:“未忘先子之国也。”汾水伯昭自北而南来,亦志穆公之志,其居址祖室亦东北向,曰:“不感忘所自也。”二公尊祖之心异地皆然。新城文彦不远千里访诸会稽,其族居缙绅者赠之诗云:“同源别派,人异世殊。慨然寤叹,念兹厥初。”合肥道立不远万里访诸云南临安,族人亦有诗云:“嗟予宗室,播迁靡常。派衍万里,源则同王。”二公睦族之志亘古罕见。此皆诸王牒谱记载详悉,予昔玩之,甚加称赏。苟有继其志者,则予王氏本支百祀不失而宗族之涣散靡不叙矣。予自办理京营戎政叨任司寇,思治天下之要,莫先于崇本睦族。人人思崇本睦族,则天下无不善之俗。乱贼不生,兵戈静息,偃武修文,天下无不治,司寇戎政又悉惧哉!
予宗有崇睦者,不问远近贵贱,悉加延揽奖予,以广王氏之传。有古宣旌川王子廷访暨辈,不远千里邸京师,持币帛造予而再拜曰:“王自周灵王太子晋得姓以来,历周汉唐宋元以逮于明,已数千年,传世数百,子姓播迁,星散两京诸省,无虑亿万,其间或秉钧衡、居台省、列庶位,亦有居田野、隐岩穴、为商贩、习百艺者,揆厥本原,莫非王子晋。秦元戎翦公裔孙元迁琅琊,厥弟威公迁太原,天下咸祖之。元公九世孙祥公、览公,子姓散处江南江北。逮宋有大献公、佑公,又有三槐、蓝田、苦竹,居地辽远,难于连合,今特核宣、歙、宁、泾、旌诸氏根原,镌为统宗谱牒,敢求一言以弁诸谱首。”予闻之喟然曰:“斯人之心,殆心穆公、伯昭之心,志文彦、道立之志者矣,实非君子之所深嘉而乐予者乎。虽然古之人不忘其先者,不齐其迹而追其微,使诸公能振先绪而弗使之坠,则虽居地不一而绪无不齐,苟合此而不图,则虽世处故墟悉啻久居遐荒而忘其祖也乎?予故书之,以为予宗人勖。
赐进士出身 前巡抚浙江 右副都御史 办理京营戎政 兵部尚书 直隶广平 怀棘 王世扬 撰
乾隆甲申《龙溪王氏统宗谱》序一
从来孝子仁人莫不以敦本睦族为念,诚以敦睦之道,古昔圣人所以修于身、行于家、教于国而成于天下者也。在书有曰以亲九族,在易有曰同人于宗,在诗有曰本支百世,在礼有曰睦姻任恤,皆所以笃宗族、以昭雍睦。然宗族之笃、雍睦之昭,非谱修不得则甚矣,修谱之举诚大矣,而倡修宗谱之不可无人矣。
余蒙圣恩屡承简拔,一日旋归,适徽郡太守何公广育人才,延余为紫阳书院师范以课士子。余见徽之山灵水秀,人文蔚起,叹赏不置焉。时有绩邑龙溪王子佐、选、辅、作宾等,亦受业门墙。阅其文艺,堪为华国,试其才猷,可为栋梁,麟匕炳匕,卓荦俊伟。因家乘续修,丐余为叙。余曰:“尔祖果何昉乎?”王子佐曰:“周自后稷以来世德作求,至灵王太子晋始得王家姓氏。自兹以后,代有名宦,谱牒所载,班班可考,余亦弗申赘。越至唐璧公,字大献,位冠群僚,职思节钺,拔擢兵部尚书,育九子二十三孙,代为贵胄,世称阀阅。吾祖宣五公,乃长子思聪公支也,于宋播越流离、披荆斩棘,由祁邑苦竹查源至华阳龙溪,相其阴阳,观其流泉,淑气钟英,风土淳厚,遂爰居爰处。吾族旧谱,自嘉靖丙辰有婺宗松川、灵谷者,吉水克献者为之统谱,至万历丁未又有旌川苦竹廷访者为之续修。自万历迄今,世远年湮,星罗棋置。有族叔蔚文惧将来昭睦失序,倡修是念,偕吾与弟选、辅,侄作宾等摭拾遗文,搜罗故典,参互考订,增修总括,夙夜倦倦,辛勤不息,集各处验其谱系,辑为统宗,兹因告竣,敢祈一言以序之。”余闻之喟然曰:“王子之纂修宗谱也,其功洵大矣。”
夫人一身上而祖祢始基,历年久远,世系迁移,非谱何以悉其详?下而子姓繁庶,千支万派,散处不一,非谱何以萃其涣?苟谱牒不修,则宗子之法废,世系不明,而昭穆之序淆,其流弊可胜言哉?今阅王氏续修统谱,溯源而探其本,循本而联其枝。失传者,理其绪而继之,遗名者,考其人而录之。萃群涣于一堂,合万派于一宗夫然,系脉焕然,昭穆秩然,非仁人孝子之用心,曷克臻此?余故嘉其矢志不凡,勤劳不倦,而叹徽之山灵水秀,其笃生斯人之光前裕后,有如此也夫!
赐进士出身 任山东道监察御史 钦点湖南丁卯科乡试正考官前江西道监察御史
钦点壬戌科会试监官辛酉科浙江乡试副考官恭遇 覃恩授翰林院编修充武英殿经史馆
钦定四书文局校对官 钦点浙江戊午科乡试副考官充内阁三礼馆纂修官记录六次 泾川 赵青藜 拜撰
乾隆甲申《龙溪王氏统宗谱》序二
王氏望族推琅琊、太原二郡。忆余在京邸时,偕王子讳正家字君实寓太史曹锡宝家,与范域士、吴世贤结为至交,其间聚处往来,促膝谈心,意气殊相得也。间询王子君实世系,君实曰:“自周灵王太子晋始为王家,子孙因得为姓,传十八世至元公同弟威公居琅琊,是为琅琊郡,其威公九世孙霸居太原,是为太原郡也。元公传至唐大献公,位尚书、金紫光禄大夫,生九子,长思聪,次思联,三思仲,四思茂,五思会,六思悰,七思经,八思谅,九思谦,思会无传,八子发派。大献公墓在吾徽祁邑湾坦,傍有书院,至今尚存。长子思聪公九世孙宣五公,宋末迁居绩邑龙溪,是为吾祖,即今下溪是也。”余时闻其颠末,而叹君实原匕本匕,支分派别,数典不忘焉。
岁癸未,余奉简命督学江南考试。新安多士,君实适亦在籍,携其宗谱问序于余曰:“吾家宗谱修自明季万历,经今百有余年矣。族姓日蕃,若不踵而修之,则先美弗彰,后嗣无稽。吾自京师归,偕吾叔佐聚族彦之尤,考历传之迹,与叔祖蔚文洎叔选、辅,弟作宾等,协力同心,将大献公八子所派散居旌邑、宁邑、宣邑、太邑、昌化等邑,共数十余处,合并而修之,幸为之叙。自宋唐以上,仍袭旧编,示有所本,不敢专也;自嘉靖以来,则详始末,明有所征,不敢略也。”余闻而韪之曰:“美哉,王君之族!为是举也,诚大矣。”
古者天子建德,因生赐姓胙之土,而命之氏。氏姓之牒掌于王官,以故明征而不紊。自封建法废而官无定土,井田制变而民无定业,加以兵燹之相仍,疆域之横裂,故家世族迁徙靡常,不可缕计,而冠履倒置、泾渭莫分。所恃以不坠者,赖有残编遗简以启乎后之人而得一贤子弟焉?裒集表章、释疑传信,不将有光先烈哉?夫以今视昔,数世以上皆不可见之人,而按牒仰止,宛然如在,则数世以下,有不可知之人,其视今日,宁不有同情耶夫?然尊尊之意笃而亲亲之义周,仁厚之俗成而雍睦之风著,其于治道将有补,岂但一家私史而已哉?君实倜傥权奇急先务若此,君实之叔弟等亦各聚精会神,朝夕勤劳而忘倦,真可谓善继善述者矣。余故观其谱成而叙诸篇首,并载曹、范诸君往来之谊,用纪遭逢之非偶云尔。
赐进士状元及第 诰授资政大夫 吏部左侍郎 钦命提督安徽等处学政 梁国治 撰
光绪庚子《龙溪王氏宗谱》序
宗谱之设,所以追远报本、敦本而睦族也。苟不明乎此,则人各有身而不知身从何来,可以为人乎?人各有亲而不知亲从何出,可以为子乎?故君子之报本也,由父而溯之祖,由祖而溯之曾祖、高祖,以及于最初之祖,远近之差也;君子之睦族也,由兄弟而从兄弟,而族兄弟,以至同姓兄弟,亲疏之杀也。
溯王氏得姓,始于晋字子乔者。传十八世,元公同弟威公居于琅琊,则为琅琊郡;其威公九世孙霸迁于太原则为太原郡。氏分两郡,史册昭然。越至二十世唐之尚书大献公璧,随宦居祁,八子发派,代为贵胄,世称阀阅。逮宋之宣五公,乃长子思聪公支也,由祁苦竹查源始迁于龙溪,数传而后,人文蔚起,代不乏人,当以龙溪为亢宗。故明嘉靖丙午辰及万历丁未为之统谱,国朝乾隆甲申又复统谱。
近而尚书公派合为统修,抑且上而太源派亦合为统修。阅个百有三十年,世远时移,桑田沧海,若不踵而修之,则先美弗彰,后嗣莫考,能保世系之无散佚乎?况咸同间,粤匪窜害,荼毒极深。他族或以殉难而零落者,亦或应有孑遗者,惟龙溪离遭兵难之惨,户减十之九,丁减三之二要,皆先灵所隐为呵护者矣。龙溪诸兄兢兢以是为急,约合统修。他族以无力辞个,龙溪因合之未果,即以宣五公派而自修。吾族曷亦于本族之祖若考,书其报本追远之忱乎?曷亦于本族之弟若兄,书其敦本睦族之谊乎?在礼有曰“别子为祖,继别为宗”之意矣。龙溪诸兄坚以自任,协力同心,勤劳不倦,始而董其事者有人,终而赞其成者有人。未及一载而华牒功成,足见圣天子孝慈雅化,有尊祖敬宗之意焉,有长幼尊卑之礼焉。非报本睦族之心,曷克臻此?
予故嘉其善继善述,敢僭为之序,以弁诸篇首。
皇清光绪二十年岁次庚子夏六月上瀚 戊子科举人 旌阳愚弟 朱柱清 顿首拜撰并书
求明朝皇帝的族谱,关系?
本文2023-11-06 01:41:19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4183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