豹姓 豹氏家谱 豹姓起源 豹姓名人 豹姓的来源 豹姓简介

栏目:资讯发布:2023-11-06浏览:2收藏

豹姓 豹氏家谱 豹姓起源 豹姓名人 豹姓的来源 豹姓简介,第1张

豹[豹,读音作bào(ㄅㄠˋ)]

一姓氏渊源:

第一个渊源:源于高辛氏,出自上古黄帝的第二世孙帝喾三子契之后裔,属于以氏族名称为氏。

据史籍《左传》记载:上古黄帝的第二世孙帝喾,号娇极子,名姬夋。帝喾生而祥灵,十五岁时佐颛顼帝受封于辛,一百三十岁时以水德代高阳氏为天子,以其肇于帝,故号高辛氏,领有高辛氏部落,建都于亳。

帝喾纳有四妃:元妃有邵氏女,名姜嫄,与帝礼祀上帝而生后稷;二妃为陈锋氏女,名庆都,有赤龙之祥,孕十四月而生尧于丹陵;三妃为有娥氏女,名简狄,祈于高襟,有飞燕之祥而生契;四妃为娥訾氏女,名常仪,生子挚。帝喾在位七十年逝世,终年一百零五岁,葬于顿丘。子挚嗣立。

高辛氏部落包含两个胞族,八个氏族。一个胞族集团是以后稷为主的嫡支群体,包括有伯奋氏、仲堪氏、叔献氏、季仲氏四个氏族群体,另一个胞族集团则为尧、契、挚的庶支群体,包括有伯虎氏、仲熊氏、叔豹氏、季狸氏四个氏族群体。实际上,这八个氏族的代表人物被史书称为才德八人,世称“八元”。

在舜帝时期,时为臣子的尧又推举了贤者八人,世称“八恺”。在史籍《左传·文公十八年》中记载:“舜臣尧,举八恺,使主后土,以揆百事,莫不时序,地平天成。”孔颖达疏:“恺,和也,言其和于物也”。在史籍《旧唐书·韦凑传》中记载:“八凯、五臣,舜之良佐也”。辅佐舜帝的八恺就是:苍舒、隤敳、梼戭、大临、尨降、庭坚、仲容、叔达。而五臣则指:尧、朱、罴、雒陶、瞽叟。

“八元”之中的叔豹,实际上也是高辛氏的子侄,有才德,为契一系,以花豹为图腾,其子孙以氏族名称为姓氏,称叔豹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豹氏。该支豹氏主要分布在古琼州地区即今海南省,成为黎族的先民,是非常古早的姓氏之一,世代相传至今。

第二个渊源:源于姜姓,出自远古时期蚩尤部落的三苗族,属于以部落名称为氏。

蚩尤,是苗族的一位大祖神,在苗族人民心目中有非常崇高的地位。至今在苗族的民俗中仍有许多崇拜蚩尤的重要活动。这是几千年的历史中顽强地保留下来的民族文化传统,是中国各民族特别是苗族历史发展的结果。

蚩尤为中国上古重要历史人物,是九黎部落联盟的重要首领,他所代表的九黎部落,早先活动在河北、河南、山东、山西等中原地区,他们首先发明和使用了金属工具与武器,有很高的文化,很强的军事力量,与轩辕氏部落联盟的黄帝势均力敌,并且有密切的联系。

蚩尤可能是炎帝的后代,而炎帝与黄帝乃是同胞兄弟。炎帝与蚩尤曾先后同黄帝大战于河北涿鹿阪泉一带,大战之后,蚩尤族一部向南方迁徙,而许多人则留在北方,逐渐与黄帝族融合为一,所以他们保持着对其英雄祖先蚩尤的无比崇拜。

如今苗族人民中保留有“枫木崇拜”的民俗,甚至以枫木为图腾。据史籍《山海经》记载:“有宋山者,有赤蛇,名曰育蛇。有木生山上,名曰枫木。枫木,蚩尤所弃其桎梏,是为枫木。”后来郭璞注释:“蚩尤为黄帝所得,械而杀之,已摘弃其械,化而为树也。”又说明枫树即今香树。

这个传说与蚩尤血传说相似,都是因为蚩尤族人对蚩尤被杀一事的怀念而产生的一种艺术想像。晚秋,枫树的叶片是红色的,正和蚩尤血相映照。此类记载颇多,如在史籍《轩辕本纪》中记载:“杀蚩尤于黎山之丘,掷械于大荒之中宋山之上,其械后华为枫木之林。”在史籍《述异记》中更记术了枫木成精变为人形的灵怪传说:“南中有枫子鬼,枫木之老者,为人形,亦呼为炎枫。”甚至在典籍《南方算术状》中也记述:“枫人,五岭之间多枫木,岁久则生瘿瘤,一夕遇暴骤雨,其树赘暗长三五尺,谓之枫人。越巫取之作术,有通神之验。”

由于枫木是一种灵木,因而苗族对枫木的崇拜古已有之,在苗族生活中,枫木的神化性更强。在著名的《苗族史诗》中,《枫木歌》是史诗的核心部分之一,把苗族的来源、人类始祖都说成是从枫木中产生的。主要情节为:远古枫树生出了原始女神榜妹留,妹榜留生下了十二个蛋,这十二个蛋中又生出了人类始祖姜央、龙、虎、豹、雷公等等。在《苗族史诗》中,既存在着对枫树的图腾崇拜观念,也存在着卵生神话的观念。而卵生神话观念又与鸟图腾的民俗文化有关,如殷商就是有玄鸟图腾崇拜的,其祖先是就神话传说中的契,即是其母简狄吞食玄鸟卵之后怀孕生出的。

炎帝姜姓和姜央同姓。蚩尤九黎部落亦曾居住在山东、河南、河北一带,他们有很多部落,也有许多图腾。“兄弟七十二人”或“八十一人”,正是说明其联盟中部落氏族之多。

在史籍《竹书纪年》中记载:“兄弟七十二人属于蚩尤各族,有熊氏、罴氏、虎氏、豹氏……诸氏。”在涿鹿大战失败以后,蚩尤为首的九黎部落曾受到黄帝联盟的多次征讨,因此不断迁徙,向西者后为犬戎、西羌,向南者后为三苗,他们的史迹是悠久而深刻的。

九黎部落向西的一支,据史籍《拾遗记》记载:“轩辕去蚩尤之凶,迁其民善者于邹屠之地,迁恶者于有北之乡。”在史籍《遁甲开山图》中已有“蚩尤者,炎帝之后,与少昊治西方之金”的记载。在史籍《尚书·尧典》中说舜“窜三苗于三危”。 在典籍《孟子·万章》中记载:“杀三苗于三危”。在史籍《地道记》中记载:“陇西郡首阳有三危,三苗所处……鸟鼠同穴西有三危山,三苗所处是也。”三危山,即今甘肃剩敦煌市东部的三危山,离千佛洞不远。

西羌、西戎,皆与苗族有关。犬戎是以犬为图腾的,苗族中亦有盘瓠犬为重要图腾者。在史籍《后汉书·西羌传》中记载:“西羌之本,出自三苗。”由考古发现中国最早的铜器是甘肃东乡县出土的。而古西域中亚一带早在五千年前已发现了铜器。这或许就苗族祖先有关。

另外,在史籍《山海经·大荒北经》中记载:“西北海外,黑水之北,有人有翼,名曰苗族。”而在史籍《神异经·西荒经》中也记载:“西北荒中有人,面目手足皆人形,而胳下有翼,不能飞,为人饕餮,*逸无理,名曰苗族。”这些记载虽然比较简短且荒诞,有明显的正统思想的偏见,而且并不精确也不全面,但却反映了九黎部落流向西北的历史事实,这是不可能凭空捏造的。

三苗的大部则迁往西南,期间经历了许多次的战斗与转移。在史籍《五帝本纪》中,汉朝学者郑玄注释:“有苗,九黎之后,颛顼代少昊诛九黎,分流其子孙为三苗国。高辛之衰又复九黎之德,尧兴又诛之,尧未在朝,舜臣又窜之。后禹嗣位,又在洞庭逆合,禹又诛之。”

经过颛顼、尧、舜、禹的连续多次征伐,逐步将三苗驱赶到西南蛮荒之地。其迁徙路线,据近年苗族学者唐春芳的研究,在其论文《试论苗族的原始居地》中,把苗族口碑、习俗资料与古文献对照研究,可以发现其相当吻合。

蚩尤作为苗族的“第一祖先”,始终受到各地苗族人民的崇敬与纪念,在苗族人民的生活、习俗及民间文艺中有许多表现。许多古史传说,尽管有神话思维的幻想成分。却往往与古代文献资料不谋而合,这充分说明民间习俗、民间文艺是具有较高历史价值的。它可以印证并补充书面文献,是更生动的历史资料,人们要善于应用它们。

苗族豹氏,就是源自蚩尤的九黎部落联盟中“兄弟七十二人”或“八十一人”之一,实际上就是其中以豹为图腾的部落,世代以豹为姓氏,称豹氏,是中华民族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

第三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西周初期王朝官位豹侯,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西周时期,周王朝设有四大侯爵,分别为射侯(程侯)、虎侯、熊侯、豹侯,是为西周分别统领四方军队的最高统帅,地位在卿大夫以下。其职分别掌管:射侯(程侯)负责东方,虎侯负责南方、熊侯负责西方、豹侯负责北方。这在典籍《周礼·天官·司裘》中记载有:“王大射,则共虎侯、熊侯、豹侯,设其鹄。注:豹侯,卿大夫以下所射。”

西周王朝,传承轩辕氏部落联盟的图腾标志,总体上是由西向东、向南发展,相对弱视北方,因此豹侯居末。

豹侯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豹氏,多为军健家族,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

第四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西周初期王朝官位豹尾,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豹尾,即东周时期军制,又称辇尾,出自周制豹尾车,即君王出行时的后卫车辆,职掌负责者称豹尾,后在各诸侯国中皆设有类似的建制,称“殿后令”,官秩一千石,是极其重要的军制官位,也就是俗称的后卫将军。

史籍《后汉书·古今注》中记载:“豹尾车,周制也。古军正建之,今唯乗舆建焉。”

到汉朝时期,帝王乘辇车队的末尾、军队战车和辎重车队的最后一辆车上,商家货运车队的最后一辆车上,则悬挂一条豹子的尾巴,以示最末,因此也称其为“豹尾”。“豹尾”通过后,宫门、城门、隘门、李门都要关闭大门,仅留人员通行的小门。

负责后卫的将领之后裔子孙,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豹氏,亦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

第五个渊源:源于傣族,出自西双版纳古老的克木族人群体,属于以图腾信仰为氏。

远古时期,原始人对许多自然因素或现象不理解,产生恐惧、敬畏,或由于某些突发事件而使他们认定与其有重要的关系,就可能成为该民族的图腾而加以崇拜。西双版纳的各民族都是生活在热带原始森林的民族,其图腾崇拜就多与热带雨林中的一些动植物有关。随着时代的推移,有些民族或部落曾有过的图腾崇拜逐渐淡化,而有些则一直保持至近代。

傣族是西双版纳的主体民族,他们并没有整个民族的图腾崇拜。在历史上曾认为龙为傣族的图腾,而据研究,历史上著名的“九隆神话”中的对龙图腾的崇拜者乃是哀牢夷。虽然在神话中也有傣族的首领,即带领他们迁徙到西双版纳的首领叭阿拉武,他的母亲就在跟他外祖母看守菜园时,一群野牛闯进园内,吃了很多瓜果,她拾吃了牛王吃剩下的椰子而生了他,他也认牛为父亲,但牛并没有成为傣族的图腾崇拜。对于白象,各勐均有一些神话,也有“白象神”,象可能曾是其图腾崇拜。但在勐腊、景洪的一些地方,历史上却有以白象祭勐神之规,岂不是对其祖先的不敬,令人费解,后来白象没有了,才“以(白)猪抵象”。

在热带雨林中,至近代还保持着动植物图腾崇拜的有克木人,这个民族约有四十万人,主要居住在越南、老挝和缅甸等国家,在西双版纳地区仅有两千余人,住在勐腊县南腊河两岸。在这个民族里,根据其不同的图腾崇拜,有“白头翁氏”、“水鸟氏”、“虎豹氏”、“小米雀”、“八哥氏”、“树蕨氏”、“野猫氏”、“秧鸡氏”、“犀鸟氏”、“松鼠氏”、“猴氏”等十八个以动植物为崇拜对象的氏族,就像内地杂姓的大村庄一样,十分奇特。

克木人同族内可通婚,而同氏族内不能通婚,且男随父姓、女随母姓。例如树蕨氏男性与水鸟氏女性结婚,他们生下的男孩为树蕨氏,生下的女儿为水鸟氏。“虎”、“豹”、“白头翁”、“树蕨”、“八哥”等一般为男性的姓氏,“水鸟”、“小米雀”、“秧鸡”、“松鼠”则为女性姓氏。由于图腾崇拜,克木人一律不捕杀、不砍伐象征自己氏族的动物、植物,如“虎氏族”决不捕杀老虎,“豹氏族”决不捕杀豹子,“树蕨族”不能砍伐树蕨。

传说,克木人各氏族的动植物图腾都和他们的祖先有直接联系,如“虎氏族”的由来是:从前有个人非常怕虎,甚至不敢下地干活,一天村民们打了一头老虎抬回村里,他在众人的鼓舞下,壮着胆子摸虎皮、虎牙,不料,手指被锋利的虎牙划破,不久就死去,从此,他的后代就姓虎。按照他们传统,认为打(采)或吃了该氏族的图腾,就等于吃了自己的祖先,将会遭受灾难。

克木人极端尊重代表自己姓氏的某种动植物,实际上表示对祖先的尊重。

汉、唐以来的许多古籍中,常有对包括西双版纳各民族在内的“百夷”的“文身”描述,历史非常久远。在西双版纳地区的各民族中,主要是傣族、布朗族的男子都有文身(纹身)的习俗。他们在腿、胸、背、臂等处,用针刺各种纹饰,涂以蓝靛色植物液体或动物胆汁等,成青色而终生不褪。据近代文献《车里》一书的记载,各个氏族文身的图案各不相同,大体可分为四类:一是动物类,有象、虎、豹、龙马、鹿、猴等;第二类的图案有云纹、方形、圆形、花卉等;三是文字类,有傣文佛咒和成句佛经;四是其他类,主要是几何图形。

对于为何文身,不仅近现代学者们看法不同,就是文身者也说法不一。其实各民族以文身作为一种习俗,有一个漫长的发展、演变的历史过程。在唐朝以前,汉文古籍就说越人“敬巫鬼”、“畏鬼神”。包括傣族在内的各族人的文身是源于古越人的“断发文身”,起因正如宋朝史籍《淮南子》一书中所记载的,“陆事寡而水事众,于是人们就被发文身,以象鳞虫”,即“为蛟龙之状,以入水,蛟龙不伤也”,是一种朴素的仿生现象,核心就是追求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原始心态。

在傣族古老的传说中,有一位男青年得到龙女的帮助,在身上刺了很多鱼鳞状的花纹,入水时,水向两边分开,水怪也不伤害。傣族中另有一个古老传说,一位青年男子因了有文身,反而吓坏了魔鬼,因此乘机杀死了恶魔。这就把文身作为一种避邪防害的巫术崇拜。

在唐、宋以后的一些古籍中,把文身的蛮夷分为“绣脚蛮”、“绣面蛮”和“雕题蛮”数种。明朝时期的《百夷传》中记载:“不黥足者,则众皆嗤之,曰妇人也,非百夷种类也”。说明其时已进入父系社会,文身既示男女之别,又别民族之异。在文身图案中的傣文、佛碣则是在佛教传入和有了文字以后的发展。傣族传说是佛祖为了使小和尚专心听经、以修正果而画上的花纹。这也许是为了展示男人在佛寺接受了教育,已由“生人”变成了有知识的“熟人”吧!

而许多青年文身者自说,文身是为了赢得异性的爱情,也十分地有道理。

作为一种文化现象的文身,追根溯源应是他们信鬼神的先民对某些活动如上山打猎、下河捕鱼,对有害动物或想象中的“怪物”的恐惧。后来,尚巫咒的先民认为龙虽恶、虎虽毒,豹虽凶,但它们也不会伤其幼儿,身上有了鱼鳞状和猛兽图案以及后来的佛碣,既可把自己当成“龙儿”、“虎子”、“豹崽”,又可以求得神、佛的庇佑。文身就是古代人们为适应特殊环境,以求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朴素心态和所采取的谋略。

傣族是一个普遍爱水的民族,民居村、寨一般都是傍水而建的。寨旁都建有水井,井水除供饮用、洗涤外,也供新年节泼水之用。井旁有宽敞的场地,水井位置多在村头、寨旁,与村寨保持一定距离,修有排水沟,保持井水的卫生。傣族对井台、井栏、井盖的设计、建筑装饰都十分讲究,形成了一种具有突出民族特色的井塔。井门旁或饰以泥塑巨龙,以示高贵;或饰以大象、孔雀雕塑,以示幸福和吉祥。傣家人认为圣洁的水是土地神楠妥纳妮赐给的,为了让生命之水永不枯竭,就按自己的宗教信仰修建了不同样式的井塔,以寄托美好的愿望。

傣族系克木人中的“豹氏族”,就以豹为自己的姓氏,称豹氏,主要分布于云南、广西、越南、缅甸、老挝、柬埔寨等地区和国家。

二郡望:

至来县:亦称昌化,即今海南省儋州市昌江黎族自治县,为汉武帝开拓之疆域。西汉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置至来县,属儋耳郡地,汉昭帝年间属珠崖郡地,东汉建武帝年间属崖州地。隋大业三年(公元607年)改为昌化县(将至来县拆义伦、昌化、吉安三县,昌化、吉安设在今昌江县境内)。唐贞观年间撤昌化,置吉安县,辖于岭南道,五代时期属儋州,归南汉。宋熙宁六年(公元1073年)改儋州为昌化军,废昌化并入藤桥镇,宋元丰年间复置昌化县。元、明、清因之。民国三年(公元1914年),昌化县易名为昌江县,隶属广东省管辖。1949年1月,昌江县与感恩县合并为昌感县。1958年12月,昌感、白沙、东方三县合并为东方县(时称东方大县)。1961年6月,三县分设,新置昌江县。1987年12月30日,改名为昌江黎族自治县,1988年4月海南建省后,直辖于海南省。昌江境内,世居着汉、黎、苗等民族。自古以来,昌江县城屡经变迁。西汉置至来县,县治设在今昌化镇旧县村,宋代昌化县移昌江二水州中(今东方市四更镇旦场村东侧),明正统八年(公元1443年)又迁千户所(即今新城村),清道光二十一年(公元1884年)又重迁回昌化城。1961年6月后,昌江县人民 一直设在石碌镇。石碌镇以石碌岭得名,1964年7月,广东省人民 批准为昌江县县城。石碌镇位于海南岛西部距海口市一百九十公里处,坐落在石碌河中游,原是黎族居住得山区,三百多年前因在此发现铜矿,民间开采,始有儋州人迁居,尔后迁居者众,设店营商,渐成集镇。新中国成立后,随着海南铁矿得恢复建设,集镇不断扩大,经济日趋繁荣,经过几十年得开发建设,石碌镇如今成为昌江经济、政治、文化和交通中心。从此,昌江成了海南西部对外经济交往的重要窗口,海南西部的开放地带逐步形成,依托资源优势,重点发展成海南全省的重工业区和热带高效农业基地,并为琼台经济合作开辟出一条新路。

三历史名人:

豹爱芳:(公元1969~今),黎族,女;海南昌江人。著名2002年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

海南省昌江县十月田镇敬老院管理员。 十六大代表,海南省第二、三届人大代表。

1987年,刚成立不久的昌江黎族自治县十月田镇敬老院陷入了困境:敬老院惟一的管理员调走,十一位孤寡老人无人照顾。由于镇里经济困难,付给管理员的工资每月仅八十元,工作脏、苦又是临时工,找了好几个人都不愿意干。镇领导抱着试试看的心理找到镇幼儿园老师豹爱芳征求意见,看到十多位孤寡老人无人照顾,豹爱芳放弃了自己轻松的工作,毅然接受了任务。

对一个姑娘来说,十六岁到三十一岁是最宝贵的青春年华。豹爱芳的十六年却是这样默默度过的:每天清晨起床,打扫庭院,给老人煮早餐,送早餐到各位老人碗中,洗刷衣服;然后到镇上买米、油、盐、菜,料理老人们一日三餐;晚上,为有病的老人煎药、服药,伺候老人入睡。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天天都是工作日。为了方便照顾老人,豹爱芳搬到敬老院与老人们同吃同住,同甘共苦。每年春节家家户户大团圆,按理豹爱芳也该回家与家人团聚,可是她想到这些老人们没儿没女,没人陪他们会感到孤独,于是,年年春节她都和老人们一起过,没有回家。老人的世界是寂寞的,需要生活上的细心照料,更需要心灵上的呵护和关爱。

敬老院的十一名老人中,有两人双目失明,两人脚瘫痪长年卧床不起。由于这些老人年老体弱,病痛缠身,难以自我料理,豹爱芳总是以亲生女儿之心悉心照顾这些病人,无论多苦多累她都毫无怨言。老人卢亚义由于病瘫,大小便失禁,裤子、席子和裤子常湿湿的,臭气熏天。豹爱芳一日数次,不厌其烦地为老人换洗衣裤,洗晒席子、被褥,让老人躺在干净舒适的床上。年届八十六岁的何亚壮老人身染沉疴,卧床不起,豹爱芳就经常为他擦洗身体,保持床位干燥清洁。平时,除了要照顾病人打针、吃药以外,豹爱芳还要为不能自理或病重的老人喂饭、煎药。

十月田镇是个少数民族贫困乡镇,镇 为敬老院提供的生活费每人每月只有三十元,老人们的生活经常捉襟见肘,有时遇上老人患病需送镇上医院,不得不从中垫付一些,老人们的生活就显得更紧张。每逢这种情况,豹爱芳总是不动声色地从自己微薄的工资里挤出二十~五十元,补贴给老人们应付日常开销。1996年9月,由于连日暴雨,造成粮油、蔬菜价格暴涨,老人们的生活费很快用完,豹爱芳贴补以后也身无分文,眼看要断炊,她实在没有办法只好硬着头皮回家跟母亲求援,心地善良的母亲从并不富裕的家庭里抠出一袋米捐给敬老院,才使老人们免受饥饿之苦。

从进入敬老院起,豹爱芳十六年如一日无微不至地照顾老人,把敬老院变成了“老人乐园”、“幸福院”。老人们在她的悉心照料下,幸福安祥地过着自己的晚年。而老人们唯一能报答的就是把她当作自己的亲生女儿。不是亲人,胜似亲人,豹爱芳如今已经如愿地为三位老人送了终、尽了孝。这三位临终前,最想看到的、最牵挂的人就是豹爱芳,拉着她的手,喊着她的名字,直到离开人世。

1996年,豹爱芳因劳累过度不幸患病,需到省城医院住院治疗,但因放心不下老人,她几次推迟了行程,导致病情加重,最后还是领导出面干涉,她才打电话把在外打工的妹妹叫回来顶替她,把院里的事情安排妥当后才放心地去治病,住院治疗期间,她时刻挂念着老人,三天两头打电话询问情况,住到第七天,还没等伤口完全愈合,就包着纱布,拖着虚弱的身体赶回了敬老院。

为了给老人创造一个安静、整洁、舒适的生活空间,十六年来,豹爱芳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在房前屋后种上花草,培植绿地,开垦荒地,种上蔬菜,既美化了敬老院的环境,又改善了老人们的生活。她把所有的心思都放在敬老院了。常常有人不解地问她:“敬老院又不是你的家,那些老人跟你非亲非故,工作能过得去就行了,何必那么拼命呢?”跟她很要好的几位姐妹也经常劝她:“你一年到头为敬老院忙,你图个啥,凭你这精神,跟我们一起去深圳、珠海打工,保你赚大钱。”面对这些“好意”和“开导”, 豹爱芳也曾犹豫过,但一想到无依无靠的老人们她就心软了,每当有人再“关心”她、“开导她”的时候,她都坚决地回答:“敬老院就是我的家,老人们就是我的家里人,我不照顾谁照顾。”

豹爱芳这位孤寡老人世界里的年轻人,由于无暇顾及其他,至今依然单身。2001年,她的事迹在中央电视台播出以后,求爱的信件雪片般从全国各地飞来,她还是那句老话:“要娶我,就搬到敬老院来住。”她把自己的花季年华献给平凡的敬老事业,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实现了青春的价值。

豹爱芳曾获全国民政系统先进工作者,海南省十大杰出青年、劳动模范。

注:

1996年的9、10月间,笔者亦曾赴海南省昌江黎族自治县公干,曾亲眼目睹以国庆之由,县、镇、乡领导们在“贫困的昌江县”海南铁矿迎宾馆餐厅里欢堂大宴,连吃带玩捎拿,一天的财政消耗达几达十八万元人民币之多!因此,像豹爱芳这样爱岗敬业的青年形象,其胸前那沉甸甸的五四奖章背后,不仅是她个人的善良、辛勤,好像还遮盖了某些什么。

姓氏源流莫(Mò)姓源出有八:

1、出自高阳氏,是颛顼之后。据《三郡记》和《姓氏考略》所载,上古帝颛顼造“[莫阝]阳城”,其支庶子孙有定居[莫阝]阳城者,后人去邑为莫,以地名为姓([莫阝]阳城故地在今河北省任丘县、平乡县,古钜鹿郡地)。

2、出自芈姓,以官名为姓。据《广韵》所载,春秋时,楚国有莫敖(官名)之职,其后世子孙以官职命氏,称莫姓。古诗人屈原的家族便世居此官职,故莫氏也有一部分是屈氏的分支改姓。而芈姓为祝融八姓之一,亦出自颛顼。

3、据《通志·氏族略》文,莫即幕省文,望出钜鹿、江陵,乃上古圣君虞舜之祖──幕的后代。也就是说,莫和幕同源,莫只是幕的省略书写文字。此说法可能是1和2说法的综合。

4、广西壮族的创世史诗《布洛陀》第十一章《分姓》记叙:远古之时,壮族人无名无姓,彼此相称十分不便。布洛陀请卜黄为众人分姓,卜黄为此而累病。部族里的人关心卜黄,纷纷送礼物给他,卜黄由此便生出安姓的办法来。凡送李子的,就安他姓李”;牵牛来探病的,就安他姓“莫”(壮语黄牛叫莫);送篮子的,就安他姓“蓝”……。从此,壮族人也就有“莫”等姓氏。广西忻城县有莫土司衙署,占地总面积38.9万平方米,其中建筑占地面积4万平方米,被誉为“壮乡故宫”。莫姓土司官职世袭,统治该地区近五百年,**《刘三姐》中的“莫老爷”就是这种世袭之土司。

5、唐五代后建立西夏王朝的党顼人,也有姓莫氏者。

6、北魏时蠕蠕族有莫姓。

7、西南少数民族布依族、侗族、瑶族也有以莫为姓者。如贵州独山人莫与俦、莫友芝、莫庭芝三父子,皆为布依族人,此莫氏建立的“影山文化学派”对西南地区影响深远(莫友芝一族之族源有争议,莫友芝等自称为江南 ,然现代专家考证,莫友芝居地为传统莫姓布依族的居地,莫可能为了参加科举考试才自称为 。本人较支持莫友芝为 ,因清代为少数民族政权,随汉姓并无多大优势,且西南少数民族不得参加科举只是清初雍正年间之事,而莫却是清末同治年间人,并无虚报必要。另,莫友芝为“西南巨儒”,精研经学,旁及金石文字书画,虚报有损其道德操守,今暂从专家之说)。专家认为西南少数民族是上古三苗族的后裔,也就是上古蚩尤部族的后裔,如此则西南少数民族原居中原,与中原各大姓氏实是同根。

8、出自他族改姓。据《魏书·官氏志》所载:

① 南北朝时期,北魏少数民族邢莫氏、莫那娄氏改姓莫。

② 北方满族人那莫氏,其汉姓也有改单姓莫为姓的。

得姓始祖:颛顼。昌意子,黄帝孙,炎黄联盟重要首领之一。号高阳氏,下分八个民族。活动据点在帝丘(今河南省濮阳西南),曾在夺权斗争中击败共工氏。他重视人事治理,努力发展农业,曾命南正重、火正黎“绝天地通”,实行人神分职,标志着原始宗教向神权的过渡。后世莫姓主源均出自颛顼,于是莫姓子孙便奉颛顼为莫姓的得姓始祖。

迁徙分布 莫姓主源两支,一支发源于今河北省任丘,一支发源于古时的楚国。两汉以前莫姓仅有两名入载史册,他们是春秋时的吴国人莫邪和汉代学者莫元珍。但多数莫姓在此际继续繁衍于其发祥地,并缓慢地向周边播迁。魏晋南北朝时,五胡乱华,几支来华定居的外族也改为莫姓,使北方莫姓家族日益庞大起来,原本在河间郡、巨鹿郡就已很是兴旺的莫姓家族得此新鲜血液的注入,自然兴盛为莫姓河间郡望、巨鹿郡望。另外,南方的江陵郡古为楚国腹地,一直以来为莫姓世居之地,在此际愈加昌盛。隋唐时期,莫姓分布之地渐广,有资料表明,在今河南、河北、山西、甘肃、山东、湖北、湖南、江苏、浙江等地均有莫姓人定居,并且已有莫姓徙居广东。黄巢起义后,有北方之莫姓避居四川。五代十国至两宋,莫姓在江南各地愈加壮大起来,而北方的莫姓却由于夷族的入侵而沉寂下去。此际始有莫姓入迁福建,而莫俦因罪被流放今广东潮州。宋末元初,蒙古铁骑南下,兴盛于今浙江、江苏等地的莫姓为避兵火,大批涌入今广东、广西。明初,山西莫姓作为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今河北、河南、湖北等地。明末张献忠屠川,造成川地人口锐减。清初,清 移两湖之百姓入川,史称湖广填四川,两湖之莫姓亦由此入居今四川、重庆。清中叶之后,沿海之莫姓有渡海赴台,扬帆南洋者。如今,莫姓在全国分布较广,尤以广西、四川、广东等省多此姓,上述三省莫姓约占全国汉族莫姓人口的百分之六十五。莫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97姓氏,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零九四。

历史名人 莫 邪:春秋时期吴国人。吴王命令干将铸剑,铁汁不下,于是妻子莫邪问:“铁汁不下,怎么办?”干将回答说:“ 古时候的铸剑大师欧冶铸剑,铁汁不下,于是让女人担任炉神,很快就成功了。”莫邪听到这,立即窜入火中,铁汁流出,于是铸成两把利剑。雄的叫干将,雌的叫莫邪。后人经常用干将、莫邪来比喻锋利精美的剑。

莫 含:东汉左将军,穆帝很赏识他的才能,经常让他参与讨论军事机密、国家大事。后来被封为关中侯。

莫 云:莫含孙,北魏大臣。兄莫云好学善射,道武帝时,赐爵关内侯。太武帝时以功进爵安定公,迁镇西大将军。

莫 题:莫含孙,莫云弟,道武帝时以功赐爵东宛侯。因侍宴不敬获罪,黜为济阳太守。后令其监造平城。因久而懈怠,赐死。

莫 琮:宋代的官吏,字叔方。仁和人。历经明、福两州官。他的品行相当高尚,并且教子有方。他有五个儿子元忠、若晦、似之、若拙、若冲俱登科。当时人们把他们比作是“燕山五宝”。

莫 蒙:湖州人,宋代官吏、学者。在太学读书时,以文鸣京师。就特科出仕,由县丞累官至通化军知府。工诗,词尤婉丽。有《卧驼集》。

莫 胜:松江府华亭(今属上海)人,明代书画家。曾任虎贲左卫经历。工书画,善绘鱼。

莫 藏:浙江海盐人,字用行,号素轩,明代学者、书画家。其博涉经史,能诗,工书画。有《素轩稿》、《五音字书辨讹》等。

莫 骏:广西省平乐人,明代官吏。举人出身,官至南京户部员外郎。做官二十余年,人称廉洁。

莫 矜:广西省融水永乐人。1938年加入中国 ,后来任 融县支部书记,融县特支副书记,抗日挺进队政治指导员, 桂黔边区工委书记,桂黔边区人民保卫团政委兼司令员,中国人民 柳北总队政委兼司令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历任柳州专署副专员、自治区统战部副部长、自治区冶金局副局长等职务。

莫修符:唐朝文人。光化二年任融州刺使。他所写的《桂林风土记》,很有文化价值,文才也很好。世传的佳作。

莫宣卿:字仲节,号片玉。广东省封开人。广东的第一个状元。幼年时他的生父病逝,遂与母亲随继父生活。由于继父的家境较富裕,他得以入学堂读书。相传莫七岁时已学会吟诗写对联,12岁时即参加科举考试并中秀才,被乡人称誉为“神童”。唐大中五年(851年),17岁的莫宣卿赴京城参加廷试获中制科状元,从而成为广东历史上科举考试的第一个状元,并是始隋唐以科举取士以来年龄最小的状元。莫宣卿考取状元后,被任为翰林书院修撰 。其后他还乡省亲,因母亲不愿随其北上定居,莫遂上书朝廷请求改委他在南方任职以奉养母亲。唐文宗允准,改委他浙江台州别驾(刺史的副职)。他即奉母携眷往台州上任,但未到台州却病逝于途中。莫宣卿的生平业迹不显,存世的诗作也仅三首半,但由于是广东历史上的第一个状元,他的传奇式事迹及影响仍在岭南文化史上占有不容忽略的地位,为后人所尊崇。

莫君陈:湖州归安(今浙江省湖州)人,北宋官吏。仁宗时进士。神宗熙宁年间新置科,中首选,为王安石所倚重。有《月河所闻集》。

莫伯镕:湖州归安(今浙江省湖州)人,少有超乎世俗之志,年五十即归休,请名师教诲其子。子三人皆登科,时号“三莫”。长子莫济后又中博学鸿词科,居官给事中时,因反对外戚张说被罢职,后仕至司农少卿。次子莫汲曾为国子监正,因得罪秦桧被贬化州知府。三子莫冲亦曾中博学鸿词科,官任明州长史,以循良称。

莫如忠:松江府华亭人,明代官吏、学者。嘉靖年间进士,累官浙江布政使。善草书、诗文有体要。有《崇兰馆集》。

莫如足:广州府新会人,明代大臣。嘉靖年间进士。由庶吉士擢御史,曾经弹劾仇鸾,有直声。官至大理左丞,数伸冤狱。

莫友之:清朝时期道光举人,独山人。少年时期就很喜欢读书精通苍雅故训六艺名物制度,旁及金石目录家言。工于诗,他的书法也很好,在当时与遵义的郑珍齐名,当时号称“郑莫”。著作有:《声韵考略》、《遵义府制》、《过庭碎》、《唐本说文木部芊异》。

莫是龙:明代画家,字云卿,华亭人。后来更字廷韩,号秋水,又号后明。十岁就能写诗作对。擅长于书画,著有《石秀斋集》、《画说》等。

莫我愚:湖南省善化(今长沙)人,清代书画家。工诗,不喜为时文。于真、行、草书、指头书、筋头书,皆不学而能。工法山水,尤善写照,所绘莫不神态毕肖。

莫与俦:贵州省独山人,清代官吏、学者。嘉庆四年进士,曾任盐源知县,后改遵义府学教授。有《贞定先生遗集》。

莫仕睽:清朝广西平南人。参加太平军,清咸丰六年为刑部尚书。咸丰十一年升迁为开朝王宗殿前忠诚伍天将,任藩镇统官。曾处理外交事务,后来封为补王。同治三年发觉李秀成的妻舅宋永祺在天京阴谋叛乱,与浙江的巡抚曾国荃暗中勾结,于是他当面指责李秀成,并带领军队将宋永祺从忠王府中抓获逮捕。天京陷落以后,他回家乡平南。逝世的时候有70岁。

莫荣新:字日初,广西省桂平人,莫宣卿之孙莫平米后裔,行伍出身。早年跟从陆荣廷坐镇梧州,担任广西第一师第二旅旅长。民国四年(1915年)担任桂平镇守使。民国五年参加护国战争,升为第三军军长。后来转任广东省广惠镇守使。民国六年任广东督军。后参加护法战争,曾经担任护法军 代理总裁兼陆军部长。民国九年被陈炯亮所逐,败回广西。

郡望堂号 1、郡望

钜鹿郡:秦始皇置郡于钜鹿。在今天的河北省平乡、任县以北至晋县一带的地区。

江陵郡:汉代的时候设置了县,南齐的时候改置了江陵郡。在今天的湖北省江陵县及川东一带。

河间郡:汉高帝的时候置郡,因为地处黄河与永定河之间而得名。相当于今天的河北省中部河间县一带。

2、堂号

钜鹿堂:最早的莫姓堂号。

敦本堂:钜鹿堂的分支。

德荫堂:敦本堂的分支。

威远堂:宋朝莫蒙,两次法科考试都是第一。

此外,莫姓的主要堂号还有:“思济堂”、“河间堂”、“安定堂”等。

===========================================================

莫姓宗祠通用对联

〖莫姓宗祠四言通用联〗

钩河适雒;

奉魁承杓。

——清·莫友之撰莫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清代书法家、道光举人莫友芝书题联。莫友芝,字子偲,贵州独山人。目录学家兼书法家。

瑞梅志异;

猛虎敛踪。

——佚名撰莫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北宋归安人莫伯虚,曾守温州,后知常州,有政声,曾见瑞梅甘露、秀麦嘉禾以示祥瑞。晚年退居学佛,隔绝世故,撰有《修行净土法门》、《华严经意》等。下联典指南宋仁和人莫若晦,字子明,曾守宜春,又到严州,所到之处,多有惠政。在严州时,有虎危害百姓,他向百姓示以恩德、信义,虎竟因此而远去。后官至湖广南庾提举。

庆衍金缕;

铸出炉神。

——佚名撰莫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唐·莫宣卿,大中间对策第一,授台州别驾,以母老乞归养,诏赐其乡名锦衣。家居金缕村,有莫状元读书室。下联典指春秋·莫邪干将铸剑事典。

荣分丹紫;

庆衍金缕。

——佚名撰莫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后魏·莫云,好学善射,道武时尝典选曹,迁执金吾,参军国谋议,累进爵安定公。下联典指唐·莫宣卿事典。

状元世泽;

剌史家声。

——佚名撰题广东省东莞市莫氏宗祠“德荫堂”祠门联(1)

全联典指唐·莫宣卿事典。

-----------------------------------------------------------------

〖莫姓宗祠五言通用联〗

登科称五宝;

对策第一名。

——佚名撰莫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宋代官吏莫琮,字叔方,仁和人。历明、福二州幕官,行已俱有可观。子五人:元忠、若晦、似之、若拙、若冲俱登科。时比“燕山五宝。”下联典指唐代台州别驾莫宣卿,字仲节,封川人。大中间对策第一,授台州别驾,以母老乞归养,诏赐其乡名锦衣。

三莫皆进士;

六艺俱行家。

——佚名撰莫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宋代名士莫伯容,字器之,有高志,三子济、汲、冲皆攉进士第。时号“三莫”。下联典指清道光举人莫友芝,字子偲,独山人。少喜聚忆,通苍雅故训六艺名物制度,旁及金石目录家言。治诗尤精,又工真、行、隶、篆书,与遵义郑珍齐名,时称“郑莫”。有《黔诗纪略》,《遵义府志》、《声韵考略》、《唐本说文木部笺异》、《过庭碎录》、《郘亭诗钞》竺。

雄雌墨阳剑;

衍源钜鹿堂。

——佚名撰莫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莫氏宗祠“钜鹿堂”联。

-----------------------------------------------------------------

〖莫姓宗祠七言通用联〗

笑把湖山当孤注;

饱餐风月不知愁。

——李淡若撰莫氏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节录李淡若题江苏省南京市莫愁湖胜棋楼联语。

若使琵琶能结果;

满城箫管尽开花。

——明·莫是龙撰莫氏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明代书画家莫是龙口占诗句联。莫是龙,字云卿,华亭人。后以字行,更字廷韩,号秋水,又号后明。十岁能文,善书画,有《石秀斋集》及《画说》。有一回,他到袁福征家,看桌上有张帖子,写着“琵琶四斤”四字,两人一起大笑起来。随即口占两句七言诗,诗曰:“若使琵琶能结果,满城箫管尽开花。”人们到处夸他有才华。

竹影松涛传道趣;

花香鸟语透神机。

——佚名题广东省东莞市莫氏宗祠“德荫堂”祠门联(2)

该祠先祖莫怀湖曾在明代为道教正一派掌教,因此族人笃信道学,连宗祠联也充满道家的风味。莫怀湖之后,该族二十七世祖莫金儒、二十八世祖莫振宗都担任道教的候选道纪司。道家五术中的星术,在明清时代的 机构设立司天监和阴阳学训术等职。阴阳学训术是县级署员,掌天文、历算、数学等事,需定期到司天监轮任供职,平时则在道教上清宫等地办公。本族自二十二世祖莫真一以下,共有6人担任阴阳学训术一职,可谓家学渊源。而道家五术中的医术,则有三十世祖鸾翲公、冠群公等继承。或许莫家在这一时期出现太多修真者的缘故,族人笃信道学,故人丁发展不大。在广东省封开县渔涝镇文德乡都尚村莫氏宗祠亦有此联(下同)。

-----------------------------------------------------------------

〖莫姓宗祠七言以上通用联〗

五伦之中自有乐趣;

六经以外别无文章

——佚名题浙江省平湖市当湖镇建国南路莫氏庄园“春晖堂”联(1)

名剑莫邪,威震天下;

爵侯关中,誉满神州。

——佚名题莫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春秋时造剑名人莫邪,相传为吴王阖庐时人,干将之妻。吴王使干将铸剑,铁汁久久不下,干将知欧冶子炼剑,曾遇民样困难。后以女人配炉神,炉乃出铁。她受干将示意,乃断发剪爪,投入炉中,果得雌雄二剑。一说莫邪即墨阳,越人,男性,仕吴为大夫,善造宝剑,与干将齐名。下联典指东汉左将军莫含,繁畴人。穆帝爱其才,甚为帝所重,常参军国大谋,卒于左将军。封关中侯。

衔其山川,拾其香草;

蒸以灵芝,润以醴泉。

——陆润庠题浙江省平湖市当湖镇建国南路莫氏庄园“春晖堂”联(2)

志行勤修,敬抑传为世德;

人伦瞻仰。勋爵命于王廷。

——佚名题浙江省平湖市当湖镇建国南路莫氏庄园“春晖堂”联(3)

下里锦衣,寿母邀荣阙下;

南山彩凤,神童发迹岭南。

——佚名题莫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唐代岭南状元莫宣卿的事典。莫宣卿,字仲节,封川(今属广东省)人。授台州别驾,以母乞归养。诏赐其乡名“锦衣”。

祖德仰当年,秀拔香绵延世泽;

神恩垂此日,灵钟道显荫家风。

——佚名题广东省东莞市莫氏宗祠“德荫堂”中堂联(3)

--------------------------------------------------------------------------------

中国人民 莫姓开国将军生平简介

莫文骅中将

莫文骅(1910-2000),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人。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9年参加百色起义。1930年转入中国 。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七军参谋,第十九师辎重队队长、连长、连政治委员,红七军直属政治处主任,上犹、崇义游击队指挥部临时总指挥,湘赣军区政治部宣传部部长,中央苏区军委会总司令部直属政治处主任,红5军团政治部宣传部部长,红13师政治部主任,红8军团宣传部部长,红军干部团政治处主任,红军大学上级干部队政治委员,红军大学政治部主任。参加了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政治部主任,八路军留守兵团政治部主任,南下支队副政治委员,沈阳警备司令部副政治委员,辽东军区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东北野战军第四纵队政治委员,第四野战军41军政治委员,第14、13兵团政治委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广西省军区副政治委员兼南宁市市长,东北军区政治部主任,中国人民 政治学院副院长、院长,福州军区副政治委员,中国人民 装甲兵政治委员。是第三、四、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中国 第七、八、十一、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

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荣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 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2000年5月31日因病在北京逝世,终年90岁。

莫春和少将

莫春和(1916-2002),四川省阆中县(今市)朱镇乡人。1933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4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6年转入中国 。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四方面军前敌指挥部战士、译电员等职,参加了二万五千里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军委机要科(处)和中央机要处译电员、组长、股长、科长, 中央机要处办公室副主任等职。

解放战争时期,任东北民主联军总部、东北局、东北野战军司令部机要处副处长、处长第四野战军司令部机要处处长等职。参加了辽沈、平津战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 中央中南局机要处处长兼中南军区机要处处长,中国人民 总参谋部机要局副局长、局长,贵州省军区副司令员等职。

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64年晋升为少将军衔。2002年6月29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6岁。

雒家村

雒家村位于王台镇驻地西1公里处,村域东西300米,南北400米,面积120000平方米,其中耕地409亩。雒家村地理位置优越,交通十分便利,北距同三高速公路出口仅1公里,西与同三高速公路500米,同三高速公路沿村南北穿过。

据传,明永乐二年(1404),雒氏先祖二人,代氏先祖三人由云南乘船迁至山东省藏马县(今胶南市)王台镇,择地而居,子孙繁衍而立雒家村,现雒家村有161户,人口516人,除雒姓居住外,尚有代姓、张姓、邹姓、马姓、刘姓、王姓、殷姓等少数居住。

雒家村历史上以农为主,解放后,该村农业生产、林果生产逐年发展,并相继兴办了工、副业,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各行各业突飞猛进,个体经济有了很大的提高,有40余户搞纺织机械加工,年产值5000万元,实现利税1000万元。2004年居民人均纯收入5687元。

随着经济的发展,村庄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也得到了全面发展,村民福利待遇不断增长,雒家村居民100%安装了自来水和有线电视。雒家村先后有30名学生考入大中专院校。该村全面推行了农村养老保险工作,对独生子女由集体统一交纳备用保险金,同时广泛开展了评选“五好家庭”、“十星级文明户”等活动,使村民素质不断提高,村风村貌焕然一新,该村先后多次被王台政府命名为先进党支部,被青岛市政府命名为文明村庄。

联系电话:86-0532-83131049

雒家村与王台中村、河西董村、王台前村、河西庄村、王台北村、前营村、王台西村、殷家洼子村、河南邢村、王台东村、河南薛村、郎中沟村、北柳圈村、西柳圈村相邻。

雒家村附近有青岛黄岛金沙滩、青岛西海岸生态观光园、青岛大珠山风景区、青岛琅琊台风景区、青岛森林野生动物世界等旅游景点,有灵山岛海参、泊里西施舌、琅琊玉筋鱼、胶南绿茶、大村香菇等特产。

九(玖)[玖,读音作jiǔ(ㄐㄧㄡˇ)]

来源

第一个渊源:源于风姓,出自远古帝王人皇氏,属于以先祖名号为氏。

传说,远古时代有盘古氏,开天辟地,生十七人,长子为赫天氏,即天皇氏。天皇氏,生十三人,长子为天灵氏,即地皇氏。地皇氏,生十一人,长子为地铿氏,即人皇氏。

人皇氏,名天英,其后传九人,即传说中的九皇氏治世,称九头纪。

九头纪始于人皇氏,人皇氏即姓九氏,自人皇氏至叙命纪,凡八十三君,历五龙纪、摄提纪、合雒纪、连通纪、叙命纪。自循蜚纪而后,二十二氏治世。之后又有因提纪十三氏,皆有世系可记。之后为禅通(祥)纪,该纪终于炎帝神农氏。再后由黄帝击败炎帝,以疏讫纪迄于姬周。

以上史传,没有确切的文字记载,是传说历史,有待进一步考证。

人皇氏姓九氏,其后裔以先祖名号为姓氏,称九氏,是非常古早的姓氏之一。

第二个渊源:源于赢姓,出自春秋时期秦国相马士九方皋,属于以先祖名号省文简化为氏。

春秋时期,良马是极其重要的工具。有一个著名的相马人士叫九方皋,与伯乐同名气,他善于相鉴千里马和良驹,受到秦国君主嬴任好和世人的尊重。

九方皋后代以先祖“九方”为姓氏,复姓九方氏。春秋战国时期“九”字有多种写法,而“玉”,在中国古代是尊贵的象征,“九”字因加“玉”字偏旁为“玖”,是为士者及以上卿大夫们所取之,以示尊贵。九方皋后裔中有省文简化称玖氏者,再后有简文为九氏者。

第三种渊源:商纣时以西伯侯、九侯、鄂侯为三公,九侯即鬼侯,为纣所杀,其后有九氏。河南洛阳西南有九侯城,亦名鬼侯城,即为商时九侯城。又,临水县(今河北磁县西北)有九侯城,子孙或以地为氏。

第四种渊源:金时女真人有九姓。

分布

今山西临汾、新疆塔城、云南泸水、安徽淮南等地有分布。

民族

汉族、僳僳族均有此姓。

人物

九希采:唐朝戎州太守。

九嘉:唐朝翰林应奉。

九真:宋代知庆元府。

九焯:明代德兴知县。

豹姓 豹氏家谱 豹姓起源 豹姓名人 豹姓的来源 豹姓简介

豹[豹,读音作bào(ㄅㄠˋ)] 一姓氏渊源: 第一个渊源:源于高辛氏,出自上古黄帝的第二世孙帝喾三子契之后裔,属于以氏族名称为...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