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林和靖先生诗集序》

栏目:资讯发布:2023-11-06浏览:1收藏

求《林和靖先生诗集序》,第1张

乙酉正月初四日孤山放鹤亭感怀并诸联

正月初三晚,杭州大雪。予想孤山寒梅当雪中静放矣,更想起林氏先贤逋公与启公在孤山北麓左亭右社的遗迹来(此地本为三林之属,另有林典史祠,已不存),故次日傍晚乃独自至孤山踏雪寻梅并萦於放鹤亭与林社……林社乃清杭州知府林启的祀祠,闽侯人启公杭州任上于教育、文化卓有功德(今浙江大学前身求是中西书院即由其创办),殁后杭人葬之孤山并建社以祀。放鹤亭则因纪念北宋文人林逋(諡和靖)筑庐、植梅、放鹤以隐居於此而建,代有废毁和再构,另有衣冠冢和鹤冢二。亭、社相邻,依山面湖,北向葛岭,各在三四株巨大古樟的掩隐下高低有次;黄昏细雨,残雪新梅,亭社静静,湖山蒙蒙,身为林氏后人,乃追思而怅然不已……

处士千年身羽去,

春梅秋鹤一亭空。

四时风月怜双冢,

雨露沾香花影中。

乘桴於海一身客,

雌雉山梁时几何?

素隐未然行怪异,

浮生夫子亦吟歌。

唐棣之花翩又返,

风乎雩舞咏南山。

求仁无怨何须隐,

沧浪濯缨清浊间。

仁山智水儒门月,

佛海禅心释路花,

万物群生皆乐育,

牟尼孔老共浮槎。

注一林逋(967-1028),字君复,钱塘人,一作奉化人(奉化《黄贤林氏家谱》)。少孤力学,恬淡好古,长期隐居于西湖孤山,不娶,无子,植梅畜鹤,工书善画,放情湖山与诗文,仙风道骨,时有文名,卒后宋仁宗赐谥“和靖先生”,有诗词和墨迹存于今世。

关于林逋,民国十三年版我《平远济南林氏族谱·九牧派纪略》记载他为循州林氏第四代(循州在今广东惠州/梅州境内)。《九牧派纪略》说:“逋公字君复,是公子,少孤,力学,恬淡好古,善作诗,多得奇句,不存稿。真宗时,隐于杭州西湖二十年,足迹未尝入城市,征辟不就,卒谥和靖。”林逋的生平事迹详见《宋史·隐逸列传》及梅尧臣《林和靖先生诗集序》。《九牧派纪略》另记载一则循州派林氏与宋代杭州有关的奇特史料,未知其它文献存及否,姑录之:“景熙公子德阳,元兵破宋都,西僧杨琏辈尽发宋诸陵,取其骨筑塔宋内旧址,其遗骨弃草莽,人莫敢收。公与唐珏诈为樵者,至陵上,以草囊拾而取之。又闻理宗头颅骨为花瓶投湖,因以钱购渔者,至幸一网而得。盛以二函藏于越山冬青树下。”

据《黄贤林氏家谱》的奉化地方文史资料:

林逋(967-1028),字君复,大里黄贤村(今属杨村乡)人。父早亡。刻苦好学,通晓经史百家。性孤高自好,喜恬淡,勿趋荣利,自谓:“然吾志之所适,非室家也,非功名富贵也,只觉青山绿水与我情相宜。”及长,漫游江淮间。后隐居杭州西湖,结庐孤山。常驾小舟遍游西湖诸寺庙,与高僧诗友相往还。每逢客至,应门童子便纵鹤放飞,逋见鹤必棹舟归来。以湖山为伴,20余年足不及城市。善绘画,工行草,书法瘦挺劲健。诗自写胸意,多奇句,风格澄澈淡远。《山园小梅》诗中“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两句,被誉为千古咏梅绝唱。作诗随就随弃,从不留存。有问:“何不录以示后世?”答曰:“我方晦迹林壑,且不欲以诗名一时,况后世乎?”有心人往往窃记之,得300余首传世。

郡守薛映敬其为人,又爱其诗,常至孤山与之唱和。1012年(大中祥符五年)宋真宗闻其名,赐与粟帛,诏告府县存恤之。逋虽感激,绝不以此骄人。人多劝其出仕,亦被婉言谢绝:“荣显,虚名也;供职,危事也;怎及两峰尊严而耸列,一湖澄碧而画中。”终生不仕,不娶,无子,惟喜植梅养鹤,人称“梅妻鹤子”。既老,自造墓于庐侧,作诗云:“湖上青山对结庐,坟前修竹亦萧疏。茂陵他日求遗稿,犹喜曾无封禅书。”其《将归四明夜话别任君》、《送丁秀才归四明》等诗抒发思念故乡之情。丞相王随亦与之赛诗,并出俸银为其重建新宅。

1028年(天圣六年)卒。其侄林彰(朝散大夫)、林彬(盈州令)同至杭州,治丧尽礼。宋仁宗赐谥“和靖先生”,米50石,帛50匹。

注二林启(1839-1900),字迪臣,福建侯官人。1876年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后为编修,放陕西学政。1889年为浙江道监察御史,1896年调任杭州知府,1897年至1900年兼任求是书院总办,并亲自负责国文教学。1897年农历正月创办求是中西书院,5月21日正式开学,为今浙江大学前身。同年办蚕学馆,为浙江丝绸工学院(今浙江理工大学)的前身。1899年办养正书塾,即今杭州高级中学前身。三校为浙江省开创省立大学、职业学校和普通中学之先河。在杭的最大政绩是兴办学校,提倡农桑,并开笃实的士风。

注三林典史,姓林名汝霖,字小岩,生卒年未详,福建侯官人,咸丰年间人仁和县典吏,为职位很低的官吏。太平军攻打杭城时,林及全家殉死(详细事节待查考),后清廷昭旨赐谥,并在孤山建祠祀之,诸如“烈士”云云。——“典史”,明清知县下掌管缉捕、监狱的属官,如无县丞、主簿,则典史兼领其职;“典吏”,则乃司道、府厅、州县所属吏员的通称,为清代之制。

注四乘桴于海一身客:“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欤]?子路闻之喜,子曰: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公冶长》)“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泰伯》)“子曰:贤者辟世,其次辟地,其次辟色,其次辟言。子曰:作者七人矣。”(《宪问》)“子路宿于石门,晨门曰:奚自?子路曰:自孔氏。曰: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欤]?”(《宪问》)“(孔子)使子路反[返]见之(隐者),至则行矣。子路曰: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君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微子》)“子畏于匡,曰: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子罕》)“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八佾》)“其自任以天下之重如此”(《孟子·万章上》),“其自任以天下之重也”(《孟子·万章下》)。——孔子亦有浓郁的隐逸情绪,只是他割舍和放弃不了救世情怀,故“知其不可而为之”,详待作《孔子的隐逸情绪与春秋思潮》,敝《孔子的好学精神》一文曰:

《论语》开篇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悦]乎……。”结篇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尧曰》)在指向世事人生的儒学中,基于“我”和本于“天下”的儒者,总是有一种难与调和的壮怀与悲凉:行之于世而不能,去之于世而不忍,现实之世事与仁义之我心,遂在“有道”与“无道”之间,演绎了二千五百年的孔门儒学。所谓“仁者安仁知[智]者利仁”(《里仁》)和“求仁而得仁又何怨”(《述而》),世道如斯,累累若犬尚能内省自讼、知命安仁者,其惟孔子也欤?子曰:“不怨天,不尤[怣]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宪问》)

注五雌雉山梁时几何:“色斯举矣,翔而后集。曰:山梁雌雉,时哉时哉。子路共[拱]之,三嗅而作。”(《乡党》)白居易《白氏长庆集》卷八有《山雉》一诗,为孔子当时内外情境的绝好注脚,诗曰:“五步一啄草,十步一饮水。适性遂其生,时哉山梁雉。梁上无罾缴,梁下无鹰鹯。雌雄与群雏,皆得终天年。嗟嗟笼下鸡,及彼池中雁。既有稻梁恩,必有牺牲患。”另其卷十《首夏》、卷六十六《春日闲居三首》等诗也及之,《春日闲居》其二说:“时我亦潇洒,适无累与病。鱼鸟人则殊,同归于遂性。缅思山梁雉,时哉感孔圣。圣人不得所,慨然叹时命。”可谓两千年来解《论语》此章最佳切者!朱熹和近人杨伯峻等不得其解而委之以“疑有脱漏”,殊非,唯钱穆《论语新解》甚切之。“(山雉)色斯举矣,翔而后集……共[拱]之,三嗅而作”——予少在乡村山丘上常得此情景,此章叙事乃极为平实。

注六素隐未然行怪异:“素隐行怪,后世有述焉,吾弗为之矣。”(《礼记·中庸》)“隐居以求其志,行义以达其道,吾闻其语矣,未见其人也”(《季氏》)“夫子忤然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微子》)“逸民:伯夷、叔齐、虞仲、夷逸、朱张、柳下惠、少连。子曰:不降其志,不辱其身,伯夷、叔齐与[欤]。谓:柳下惠、少连,降志辱身矣。言中伦,行中虑,其斯而已矣。谓:虞仲、夷逸,隐居放言,身中清,废中权。我则异于是,无可无不可。”(《微子》)“子曰:可与共学,未可与适道;可与适道,未可与立;可与立,未可与权。”(《子罕》)“子曰: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子路》)“可以速而速,可以久而久,可以处而处,可以仕而仕,孔子也。”(《孟子·万章下》)“孟子曰:伯夷,圣之清者也;伊尹,圣之任者也;柳下惠,圣之和者也。孔子,圣之时者也。”(《孟子·万章下》)“孟子曰:孔子(曰)不得中道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孔子岂不欲中道哉,不可必得,故思其次也。”(《孟子·尽心下》)

注七浮生夫子亦吟歌:“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雍也》)“子与人歌而善,必使反之,而后和之。”(《述而》)“子与人歌而善,必使反之,而后和之。”(《述而》)“孺悲欲见孔子,孔子辞以疾。将命者出户,取瑟而歌,使之闻之。”(《阳货》)“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述而》)“(陈蔡之间)不得行,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孔子讲诵弦歌不衰。”(《史记·孔子世家》)“孔子蚤作,负手曳杖,逍遥于门,歌曰:泰山其颓乎,梁木其坏乎,哲人其萎乎。既歌而入,当户而坐。子贡闻之,曰:泰山其颓,则吾将安仰?梁木其坏,则吾将安放?夫子殆将病也,遂趋而入。……盖寝疾七日而没。”(《礼记·檀弓上》)“明岁,子路死于卫。孔子病,子贡请见。孔子方负杖逍遥于门,曰:赐,汝来何其晚也?孔子因叹,歌曰:泰山坏乎,梁柱摧乎,哲人其萎乎。因以涕下。谓子贡曰:天下无道久矣,莫能宗予。夏人殡于东阶,周人殡于西阶,殷人两柱间。昨暮予梦坐奠两柱间,予殷人也。后七日,卒。”(《史记·孔子世家》)

注八唐棣之花翩又返:“唐棣之华,偏其反而。岂不尔思?室是远而。子曰:未之思也,夫何远之有?”(《子罕》)“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述而》)

注九风乎雩舞咏南山:“(曾皙曰)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先进》)“樊迟从游于舞雩之下,曰……子曰……。”(《颜渊》)“雩舞”,因诗律而“舞雩”之倒装,“舞雩”故址在今曲阜县南,临水高地有坛,俪道元《水经注》卷二十五曰:“沂水北对稷门,一名高门,一名雩门,南隔水有雩坛,坛高三丈,即曾皙所欲风处也。”东汉王充《论衡·明雩》对此颇有见解,曰:

“《春秋》,鲁大雩,旱求雨之祭也。旱久不雨,祷祭求福,若人之疾病,祭神解祸矣。……

何以言必当雩也?曰:《春秋》大雩,传家左丘明、公羊、谷梁无讥之文,当雩明矣。曾晰对孔子言其志曰: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孔子曰:吾与点也!鲁设雩祭于沂水之上。暮者,晚也,春谓四月也。春服既成,谓四月之服成也。冠者、童子,雩祭乐人也。浴乎沂,涉沂水也,象龙之从水中出也。风乎舞雩,风,歌也。咏而馈,咏歌馈祭也,歌咏而祭也。说论之家,以为浴者,浴沂水中也,风干身也。周之四月,正岁二月也,尚寒,安得浴而风干身?由此言之,涉水不浴,雩祭审矣。

《春秋左氏传》曰:启蛰而雩。又曰:龙见而雩。启蛰、龙见,皆二月也。春二月雩,秋八月亦雩。春祈谷雨,秋祈谷实。当今灵星,秋之雩也。春雩废,秋雩在。故灵星之祀,岁雩祭也。孔子曰吾与点也,善点之言,欲以雩祭调和阴阳,故与之也。使雩失正,点欲为之,孔子宜非,不当与也。樊迟从游,感雩而问,刺鲁不能崇德而徒雩也。

夫雩,古而有之。故《礼》曰:雩祭,祭水旱也。故有雩礼,故孔子不讥,而仲舒申之。夫如是,雩祭,祀礼也。……推《春秋》之义,求雩祭之说,实孔子之心,考仲舒之意,孔子既殁,仲舒已死,世之论者,孰当复问?唯若孔子之徒、仲舒之党,为能说之。”

笔者以为,曾皙“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反映的乃是古代的修禊之事,未必全是祭祀性质而无半点风雅之意,也未必全是游赏性质而无半点祭祀意味,只是由祭祀发展而来的古老民间风俗而已(巫觋之风的存遗)。《周礼·春官》曰:“司巫掌群巫之政令:若国大旱,则帅巫而舞雩;国有大灾,则帅巫而造巫恒;祭祀,则共匰主,及道布,及蒩馆。凡祭事,守瘗;凡丧事,掌巫降之礼。男巫掌望祀、望衍、授号,旁招以茅。冬堂赠,无方无算;春招弭,以除疾病。王吊,则与祝前。女巫掌岁时祓除、衅浴,旱暵,则舞雩。若王后吊,则与祝前。凡邦之大灾,歌哭而请。”

汉郑玄注“女巫掌岁时祓除衅浴”曰:“岁时祓除,如今三月上巳如水上之类。衅浴,谓以香熏草药沐浴也。”汉应劭《风俗通义》卷八则把修禊列为重要祀典,云:“《周礼》:“男巫掌望祀望衍,旁招以茅;女巫掌岁时,以祓除衅浴。”禊者,洁也。春者,蠢也,蠢蠢摇动也。《尚书》:“以殷仲春,厥民析。”言人解析也。疗生疾之时,故于水上衅洁之也。巳者,祉也,邪疾已去,祈介祉也。”《后汉书·礼仪志上》曰:“是月上巳,官民皆洁于东流水上,曰洗濯祓除,去宿垢为大洁。絜者,言阳气布畅,万物讫去,始絜之也。”刘昭注之曰:“韩诗曰:郑国之俗,三月上巳溱洧两水之上,招魂续魄,秉兰草祓除不祥。”又曰:“蔡邕曰:《论语》‘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自上及下,古有此礼。今三月上巳,祓禊于水滨,盖出于此。”——详参《后汉书·礼仪志上》、王利器《风俗通义校注》及赵洛《从修禊看王羲之的〈兰亭序〉》(《光明日报》2000/03/09)。

注十求仁无怨何须隐:“求仁而得仁,又何怨?”(《述而》)“仁者安仁,知者利仁。”(《里仁》)“子曰:不怨天,不尤[怣]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宪问》)“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述而》)“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孟子·腾文公下》)“穷不失义,达不离道……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孟子·尽心上》)

注十一沧浪濯缨清浊间:“如孺子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孔子曰:小子听之,清斯濯缨,浊斯濯足矣,自取之也。”(《孟子·离娄上》)白居易《白氏长庆集》诗吟沧浪自适者甚多,如卷五《答元八宗简同游曲江后明日见赠》曰“水禽翻白羽,风荷袅翠茎;何必沧浪去,即此可濯缨”;卷六《舟行·江舟路上作》曰“平生沧浪意,一旦来游此”;卷五十二《池上夜境》曰“但问尘埃能去否,濯缨何必向沧浪”;卷五十四《江上对酒二首》“久贮沧浪意,初辞桎梏身”;卷五十六《见殷尧藩侍御……因继和之》“境牵吟咏真诗国,兴入笙歌好醉乡;为念旧游终一去,扁舟直拟到沧浪”。

※※※ 西湖孤山“三林”诸联集录 ※※※

┉┉┉┉┉┉┉┉┉┉┉┉┉┉┉┉┉┉┉┉┉┉┉┉┉┉┉┉┉┉┉┉

以下放鹤亭联,吴棣华、范松上、林则徐撰或题:

华表千年,遗蜕可闻玄鹤语;

孤山一角,暗香先返玉梅魂。

梅花已老亭空鹤,处士长留山不孤。

世无遗草真能隐,山有名花转不孤。

┉┉┉┉┉┉┉┉┉┉┉┉┉┉┉┉┉┉┉┉┉┉┉┉┉┉┉┉┉┉┉┉

以下为放鹤亭旧联,王家冶、□□□、□□□、林则徐撰或题:

第三桥是苏学士堤,问夹浦垂杨,可似老梅冷淡?

不数武有岳鄂王墓,慨中原战马,何如野鹤逍遥。

风月无边,笑栗碌劳人,侣水上闲鸥不得;

湖山大好,问孤高处士,比吾家携鹤何如?

苍柳野亭开,居士身闲来放鹤;

湖山行处好,圣朝恩重莫骑驴。

我忆家风负梅鹤,

天教处士领湖山。

┉┉┉┉┉┉┉┉┉┉┉┉┉┉┉┉┉┉┉┉┉┉┉┉┉┉┉┉┉┉┉┉

以下为林和靖墓/祠联,张岱、李光泰、郭文垲、□□□、

虞文桂、□□□、吴芝瑛、陈若霖、□□□撰或题:

云出无心,谁放林间双鹤?

月明有意,即思冢上孤梅。

孤屿含光,千秋高隐;

巢居潜德,百代清游。

水清石出鱼可数,人去山空鹤不归。

我是香山旧居士,人称落地小神仙。

香掬冷泉,曲院孤山藏处士;

春逢巢鹤,平湖秋月照先生。

生前不系黄金带,死后空余白玉簪。

伊人亦云逝,寒华徒自荣。

祠傍水仙王,北宋尚留高士迹;

树成香雪海,西湖重见古时春。

大义秉纲常,千秋浩气昭云汉;

德星辉翰墨,万古文章灿牛斗。

┉┉┉┉┉┉┉┉┉┉┉┉┉┉┉┉┉┉┉┉┉┉┉┉┉┉┉┉┉┉┉┉

梅亭联,赵祖望、武曾保撰或题:

若问梅花消息,须待鹤归来。

梅横孤影自绝俗,山附高人亦可传。

┉┉┉┉┉┉┉┉┉┉┉┉┉┉┉┉┉┉┉┉┉┉┉┉┉┉┉┉┉┉┉┉

鹤冢联,秦锡田题:

终古吟魂恋,空山旧梦迷。

┉┉┉┉┉┉┉┉┉┉┉┉┉┉┉┉┉┉┉┉┉┉┉┉┉┉┉┉┉┉┉┉

以下为林社联,吴鸿宾、陆元鼎、杨临、

孝恂、□□□、邵章、郑孝胥撰或题:

为我湖山留一席,看人宦海度云帆。

教育及蚕桑,三载贤劳襄太守;

追随有梅鹤,一龛香火共孤山。

风流儒雅亦吾师,好作祠堂旁修竹;

神清骨冷无由俗,一生知己是梅花。

苍生不可赎,此老亦已葬,区区身后名,未足塞众望;

杭人悲太守,作社寄湖上,千秋姓林者,山水擅佳藏。

官余长物,冷树千株,胜地平分高士席;

眼底旧都,炊烟万户,苍生来往我公心。

平生不随波,吾气一何壮,于何见颜色,隔岸耸秋嶂;

文章易朽耳,在日即行状,为我问孤山,年来谁绝唱?

┉┉┉┉┉┉┉┉┉┉┉┉┉┉┉┉┉┉┉┉┉┉┉┉┉┉┉┉┉┉┉┉

以下林启墓联,□□□、周锡璠、□□□撰或题。其中第一联,

清李伯元在《南亭四话》卷五赞叹有加,上海书店影印本,1985/p307

树人百年,树木十年,树谷一年,两浙无两;

处士千古,少尉千古,太守千古,孤山不孤。

清福几身修,伴逋仙高隐、少尉孤忠,一岭梅花寻冷趣;

遗风三代上,继白傅呼宾、苏公判事,两堤杨柳系讴思。

债课蚕丝,担簦趋太守仁风,乐土更宏衣被利;

封崇马鬃,捋酒对西湖明月,梅花永荐墓门馨。

┉┉┉┉┉┉┉┉┉┉┉┉┉┉┉┉┉┉┉┉┉┉┉┉┉┉┉┉┉┉┉┉

以下现林社俗称林启纪念馆联,张学理撰:

两浙展宏图,桃李争妍怀太守;

孤山留片席,鹤梅对舞迓先生。

┉┉┉┉┉┉┉┉┉┉┉┉┉┉┉┉┉┉┉┉┉┉┉┉┉┉┉┉┉┉┉┉

林典史祠联,分别由朱砺金、董慎行、明德、吴廷康、戴槎、

沈景修、吴廷康、程钟瑞、薛时雨、蒯贺荪撰或题:

一命重朝官,劲草疾风终树节;

千秋依处士,寒梅孤鹤与招魂。

劲节抗冰霜,千树梅花皆玉照;

丛祠倚林麓,四山鹤唳即神弦。

上下五百年,处士忠臣各今古;

回环三十里,于祠鄂庙共湖山。

亘古气节,长在人间,两少保立地擎天,跻昔贤坐位可争,直教冷署留祠、明湖建庙;

旷览名山,幸埋忠骨,一家人捐躯报国,对圣主网常无忝,足壮清臣大义、处士先声。

梅鹤旧家风,抷土丛祠,香分一席;

湖山新祀典,忠魂毅魄,足并千秋。

泉冷古梅花,可与盟心惟白水;

亭空孤鹤影,居然埋骨共青山。

旧枝新干,晨夕写梅,欲从山外青山更长双峰撑劲节;

诗梦酒痕,苔茎结契,争羡阁边高阁永留半壁起层峦。

一片土本属通家,尚友古人继绝世,高踪曾为补梅写韵;

八百年预留此席,流水今日想入林,把臂应偕舞鹤同归。

大节媲阎公,取义成仁,国史于今尊县尉;

忠魂依处士,补梅招鹤,孤山终古属林家。

李氏家谱字派

1、陇西堂李氏一支五修族谱字派(部分)

……国、正、添、必、茂,高、腾、秀、起、彰,宗、荣、征、瑞、庆,祖、泽、远、光、昌,德、盛、繁、家、祉,修、悠、发、久、祥,于、时、增、振、耀,弈、稷、衍、其、行。……

2、东山一支李氏家谱字派(部分)

……世、开、国、运,文、士、宏、兴,正、心、诚、意,盛、德、日、新,英、才、应、遇,克、建、功、勋,荣、华、继、美,光、宗、显、亲。……

3、高桥一支李氏三修族谱字派(部分)

……世、德、相、承、远,扬、泽、锡、恒、光,文、明、是、明、昭、裕、启,家、声、庆、福、长。……

4、陇西堂李氏七修族谱字派(部分)

……山老派起语:派、纪、长、相、承,续、祖、义、秋、均。同汉庚午增派语:太、官、人、讳、义,司、千、两、派、承,更、增、君、应、万,秋、 、林、傅、均。黑山原派:卫、嗣、瑛、耀、玉,立、志、潮、添、荣,光、辉、廷、秀、美,隆、盛、遇、先、春。井山原派:文、景、荣、人、金,胜、绍、木、太、雍,学、高、邦、大、美,隆、盛、遇、先、春。续修改正派语:卓、武、宏、忠、俊,贤、良、佑、上、宾,善、能、崇、祖、绪,阅、代、益、昌、兴、恢、声、源、自、远,后、启、象、全、新, 蠨、范、开、元、运,咸、恒、垂、泽、清。续修新增派语:南、雅、其、祥、合,西、都、本、度、呈。和、敦、现、左、有,富、有、庆、安、平。……

5、善邑曲江李氏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本、曰、守、承、先、世、逢,绍、廷、政、学、安、邦、国,书、田、基、业、振、家、声,景、运、文、明、光、祖、泽。……

6、云湖李氏一支家族谱字派(部分)

……义、根、思、远,荣、秉、丹、良,应、开、永、世,枝、芳、助、茂。今定十六字:瑞、集、星、垣,祥、徵、齐、宇,德、绍、前、徽,光、昭、祖、绪。……

7、锦潇堂李氏一支五修族谱字派(部分)

……子、民、享、盛、世,国、祚、自、长、春,祖、德、周、贤、士,宗、功、汉、彦、臣,贻、谋、宏、远、大,文、允、启、开、新。

8、宁乡李氏一支五修族谱字派(部分)

……崇、志、奉、正、宗、祖、方、应、兆、龙、荣、华、发、达、茂、永、远、曜、先、公。一修原派:文、光、恢、世、绪、良、泽、启、廷、封、长、振、家、声、大、祯、祥、国、祚、雍。三修新派:忠、孝、功、名、显、诗、书、道、业、隆。派次:宏、开、景、象,家、世、克、昌,承、宜、祖、德,永、锡、贤、良。……

9、沅江李氏一支四续宗谱字派(部分)

……景、继、修、凤、玉、应,春、世、时、之、成,大、学、文、名、显,鸿、勋、泰、运、新,克、勤、功、益、懋,遵、道、治、常、隆,守、训、承、先、志,敦、行、尚、本、真,有、恒、斯、建、业,能、立、定、增、荣。……

10、叙乐堂李氏一支宗谱字派(部分)

……森、堂、惟、思、永,珠、仕、忠、正、春,良、善、惟、思、永,兴、隆、福、寿、昌。英霍六太三支合议新增派:孝、友、傅、家、学,诗、书、显、国、长。……

11、南郭李氏一支十一修宗谱字派(部分)

……居、均、元、景,丕、基、式、廓,文、献、日、存,英、明、代、作,规、启、来、哲,道、裕、先、觉,美、继、西、昆,盛、傅、东、洛,奕、叶、香、腾,新、枝、秀、擢,甘、雨、和、风,增、辉、花、萼。……

12、龙船港李氏一支五修族谱字派(部分)

……德、以、仕、大、万、李、春、胜,赐、隆、先、光、开、联、荣、荫,人、文、蔚、起、升、朝、辅、政,世、泽、孔、长、家、风、愈、盛。……

13、滕冲叠水河李氏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自、立、根、肇、守,诚、振、本、性、生,天、其、钟、有、庆,端、显、永、炳、文。

14、陇西李氏一支族续字派(部分)

……经、纶、道、节、展、奇、才,辅、佐、天、家、登、相、台,宪、章、祖、训、扬、先、泽,洪、起、心、傅、庆、方、来。重定:经、纶、承、祖、泽,光、裕、振、家、声,肇、建、洪、模、永,宗、支、裔、代、荣。通谱班次: 、叙、傅、谟、典,洪、基、肇、吉、安,泰、和、家、政、协,鼎、甲、焕、新、班。……

15、陇西李氏一支宗谱字派(部分)

……荣、祖、显、宗,大、德、永、福,左、昭、右、穆,至、道、崇、仁。……

16、中湘河头李氏一支四修族谱字派(部分)

……序、茂、廷、溪、峰,宇、文、元、大、邦,世、绍、光、宗、泽,家、声、裕、楚、湘,志、笃、贤、儒、道,心、怀、孔、孟、乡,俊、显、昭、潭、士,伦、常、正、益、昌。……

17、京江李氏一支族谱字派(部分)

……福、泽、由、天、定,心、田、在、而、耕。……

18、井岗李氏一支四修宗谱字派(部分)

……秀、公、九、族、亲,甲、第、冠、千、军,石、羊、发、基、址,均、志、李、连、陛,应、尚、仕、忠、臣,国、太、永、安、宁,荣、华、光、宗、祖,富、贵、远、傅、名,道、德、辉、先、泽,诗、书、裕、哲、昆,文、章、称、寿、世,学、业、建、经、纶。……

19、竹马馆东李氏一支宗谱字派(部分)

……成、震、泰、可、忠、茂、礼、志、倚、谟、葵、普、光、曾、愿、启、信、怡、云、建、慈、昂、济、得、信、端、恭、良、壬、拱、华、进、敬、尚、瑷、文、胜、长、魁、顺、记、馀、贵、厚、忠、共、盛、福、献、成、元、处、宗、秀、继、忠、皋、绪、绍、缵、维、纲、绮、纾、绸、致。……

20、衍庆堂李氏一支宗谱偶八股字派(部分)

……万、荣、道、兴、恺,明、常、崇、德、彰,春、应、贞、元、泰,雍、熙、乐、允、祥。贤公股前派:才、文、寿、炒、广,永、玉、万、森、崇,应、一、启、振、家,声、川、长、必、祥。偶贤两支合汀后派:忠、义、开、鸿、绪,龙、族、著、烈、光,经、纶、昭、实、学,廉、敬、历、官、方,根、本、培、深、厚,芝、兰、奕、世、香。……

21、三桥李氏一支宗谱字派(部分)

……远、世、思、明、德,昌、时、衍、令、谟,彦、奇、蕃、克、绍,昭、朗、盛、宏、敷。……

22、岩田李氏一支宗谱字派(部分)

……仁、信、兴、邦、本,忠、诚、忠、具、辉,高、实、从、正、发,滋、赞、美、明、颀,俊、秀、潜、龙、跃,簪、缨、起、飞,诗、书、光、德、业,文、采、焕、珠、玑。……

23、高密李家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元、宪、诒、敦、迪,嗣、符、亶、毓;衍、祚、最、隆、翼,永、传、赞、厚。……

24、丰鉴堂李氏一支宗谱字派(部分)

……皋陶、伯馨、思成、理徽、利贞、吕祖、彤德、酋孙、硕宗、乾耳、宗、同、兑、清、烙、洪、翼族、敢、禹、承、先、长宗、君况、本、次公、轨、隆、艾、雍、柔、弇、昶、暠、欢、重耳、熙、天锡、虎、昺、润、世民、恪。……

25、龙河李氏一支宗谱字派(部分)

……兴、元、铎、镜、钢、锦、铃、铖、文、东、秦、兰、芳、茂、馨、鸣、搤、劳、有、能、用、荣、受、志、忠、轰、秉、元、汝、御、衡、茂。……

26、钱山李氏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其一:富、贵、显、耀、升,荣、宗、时、顺、文,行、纯、震、礼、森,彬、智、莱、焕、圭(第二世李则开始启用)。其二:锦、洄、松、灿,永、联、伦、叙,昭、穆、繁、昌,长、发、其、祥。其三:绣、钱、鹏、程,德、堪、辅、世,人、文、继、起,共、庆、荣、华。(1996年重修谱后启用)。

27、枫林李氏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东、壁、图、书、府,西、园、翰、墨、林。诵、诗、闻、国、正,讲、易、见、天、心。……

28、洢溪李氏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一、春、辉、紫、杏,夏、映、红、莲。秋、催、桂、发,冬、送、梅、先。二、东、阶、叶、茂,南、圃、枝、荣。西、园、花、盛,北、苑、香、清。(民国元年增)……

29、天门市岳口镇李氏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国、正、天、兴、顺、官、清、民、自、安、妻、贤、夫、祸、少、子、效、父、心、宽。……

30、麻城孝感李氏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国、为、辉、宗、远、芳、泽、映、时、新。……

31、中江李氏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学、成、文、武、义、孝、顺、最、为、先、国、正、天、星、社、朝、王、永、远、风。……

32、淮安李氏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平、敬、增、前、信。……

33、黄县遇家村李氏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玉、龙、昌、秀)守、正、可(兰、宏、蓉)九、希、丕、恒、树、同、宗、本。……

34、如皋李氏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士、民、承、德。……

35、安康紫阳李氏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自、继、绍、家、增、福、文、章、启、运、长兴、传、承、道、学、万、世、永、隆、昌。……

36、河北高邑李氏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发、荣、从、晋、钟、秀、在、高、世、继、昌、盛、光、裕、永、昭。……

37、高密李氏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元、宪、诒、敦、迪、嗣、符、亶、毓、衍、祚、最、隆、翼、永、传、赞、厚。……

38、李金脉派一支宗谱字派(部分)

……荣、升、芳、建、定、万、代、承、宗、明、世、时、乾、坤、太、子、文、应、必、兴。……

39、陇西郡李观脉派一支族谱字派(部分)

……绍、祖、隆、先、泽、道、德、传、家、良、学、士、登、首、荣、华、万、载、香、光、宗、思、继、述、世、代、发、籍、长、久、远、绵、祖、德、永、赖、振、纲、常。……

40、三桥李氏一支族谱字派(部分)

……远、世、思、明、德、昌、时、衍、令、谟、彦、奇、蕃、克、绍、昭、朗、盛、宏、敷。……

41、慈溪李氏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季、安、仁、伟、信、义、俨、侦、佳、贵、显、承、思、宠、忠、良、远、益、昌、宏、能、思、继、绪、奕、裔、永、芬、芳、久、大、家、声、振、绵、延、祖、德、长、椒、聊、蕃、百、世、荣、富、集、千、祥。……

42、淄博博山李氏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王、昌、同、治、安、乐、恩、良。……

43、商丘李氏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敬、成、先、业、烙、守、书、香、秉、麟、卫、起、鄞、远、泽、长。……

44、桂林中庸李氏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必、晏、馀、定、全、登、宗、如、得(瑞、汉)相(万、栖)、呈绣(绣)高、颖、景、顺、继、文、明、远、功、崇、振、泽、长、学、科、联、兴、上、邦、国、永、增、光。……

45、重庆丰都李氏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惠、长、永、文、明、盛、世、德、安。……

46、宁化泉上李氏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天、福、德、赐、明、凤、厚、春、世、日、本、枝、长、懋、祥、人、传、咸、振、力、似、古、尚、忠、仁、万、平、承、祖、泽、和、顺、迪、吉、康、淳、良、由、可、则。……

47、泰安西南李上章李氏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荣,希、子、士、应、思、学、廷、秉、长、发、其、祥。积、德、存、仁、厚、光、盛、昌、世、家。……

48、泰安李氏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昌、秉、元、泰、清、林、灿、成、心、助、慈、建。……

49、荆州李氏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逢、水、仕、金、廷、阳、了、可、必、自、居、世、成、善、国、其、家、祥、光、美,……

50、四川李氏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文、章、开、太、运、少、弟、进、家、新。……

51、南昌李家巷李氏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伴、国、仕、光、春、湛、应、时、坤、尚、祖、德、恢、宏。……

52、池州李氏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一、元、开、抄、瑞、百、成、超、青、支、云、向、玉、方、维、桂、传、家、绍、有、文。……

53、孝感李氏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启、延、宗、庆、统、承、宏、系、基、贤、继、圣。……

54、福建李氏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继、传、忠、孝、绍、先、贤、振、作、家、邦、承、祖、德。……

55、通许大岗李李氏岗李氏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一、辅、廷、培、邦、生、应、怀、居、良、富、祥、呈、兆、瑞、吉、庆、现、荣、光、修、德、功、宜、力、行、仁、善、自、扬、孝、敬、本、天、性、忠、义、振、纲、常。……

56、夔州奉邑李氏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光、国、五、之、大、忠、孝、家、传、远、诗、书、启、相、贤、科、名、洪、世、绪、盛□谱、长、联。……

57、会东小水井李氏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莫、俊、贤、良、泰、荣、华、富、贵、昌、首、源、应、天、远、世、代、永、贞、祥,……

58、河北李氏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启、承、必、尚、志,继、发、永、存、之。……

59、三亚李氏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恭、恩、季、子、清、秀、德、春、开、瑞、锦、廷、宗。……

60、孝感李氏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华、源、文、师、宗、祖、仁、庭、永、达、逢、茂、先、安、帮、国、存、德、本、良、立、忠、尚、正、手、绍、道、学、世、延、浮、应。……

61、大名李氏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万、群、士、兆、绍、延、邦、国、永、振。……

62、泰和李氏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应、华、繁、苓、如、开、选。……

63、寿县柏杨湾李氏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普、世、万、成、茂、正、大、光、明、有、龙、先、富、贵、荣、华、安、邦、定、国、意、统、山、河、运、转、乾、坤。……

64、麻阳芷江李氏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时、思、本、宗、万、世、兴、隆、茂、昭、祖、德、永、代、荣、昌、家、传、逢、盛、运、士、克、树、今、光、汝、继、超、名、彦、中、元、耀、国、祥、恩、禄、常、群、瑞、贤、良、诗、书、香、耕、读、千、秋、业、联、登、显、威、扬。……

65、吉水谷村李氏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荣、绍、昭、士、汉,国、邦、朝、山、林、 。……

66、郯城小李庄李氏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寄、荣、洪、春、举、学、庆、花、枝。……

67、胶州北乡小高李氏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世、德、家、实、久、伦、常、瑞、咸、昌。……

68、胶州东乡圈子村李氏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瑞、永、金、士、春、效、建、旺、雨、任、德、泽、文、衍、茂、洪、振、克、成、森。……

69、高密李氏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元、宪、诒、敦、迪、嗣、府、亶、毓、储、衍、祚、最、隆、翼、永、传、缵、厚、图。……

70、广东汕头李氏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陇、西、开、统、者、冠、勉、盛、大、唐、将、相、功、勋、伟、经、书、道、德、祥、守、成、嗣、续、绩、创、业、祖、宗、光、诗、礼、家、声、显、仕、师、世、泽、长、学、文、兼、习、武、修、纪、并、立、纲、孝、友、充、庭、宇、臣、邻、重、赞、襄、平、居、讲、仁、让、报、国、效、忠、良、积、善、有、余、庆、承、先、自、永、昌、箕、裘、欢、克、绍、兰、桂、喜、腾、芳、燕、翼、贻、谋、远。……

方姓在当今中国姓氏中排名第六十二,在台湾排名第五十三位。方姓的起源有两种。一是炎帝的后代,炎帝的第九世孙方雷,因为帮助黄帝讨伐蛮尤有功,被封于方山,后代就以方为姓。方姓的另外一个起源是出自姬姓。周宣王时期,大臣方叔领兵平定南蛮,被封于方,因为方叔姓姬,名寰,字方叔,后代就以他的字作为姓氏,也姓方。 发展和演变:方姓还有其他一些来源。如,泉州人翁乾度有六个儿子,分别姓洪,江,翁,方,龚,汪,这就是『六桂堂』之由来。方姓人早期主要在发源地河南发展,后来逐渐向四周扩展。唐代,河南方姓开始有人进入福建,广东,并在清朝初期移居台湾。方姓的主要聚居地有:河南,泉州,固始,九江,莆田,漳州,青州,河东等。

方姓 源流编辑本段回目录

方(Fāng)姓源出有五:

1、出自姬姓,为黄帝神农氏裔孙雷之后,以封邑名为氏。据《风俗通义》及《世本》等所载,相传上古黄帝神农氏之裔孙雷,封于方山(今河南省中北部,西起洛阳龙门,东至密县东境,绵延于伊川、偃师、巩义、登封、荥阳、密县境内的嵩山),后人以封邑为姓,称为方氏。因方雷氏在上古黄帝时“以功封方山”,黄帝的基地主要在河南,所以,应该说方氏起源于河南嵩山一带。

2、出自姬姓,为西周后期周宣王时大夫姬方叔之后,以祖字为氏。据《元和姓纂》及《通志·氏族略》等所载,西周后期宣王时,有大夫姬方叔,在征伐淮夷、猃狁,特别是平息南方荆蛮的叛乱中居功至伟,周宣王封方叔于洛(今河南省洛阳市),其子孙以祖字为姓,称为方氏,史称方姓正宗。

3、出自方雷氏及方相氏,为神农氏第8代孙帝榆罔子雷之后,以地名为氏。传说神农有后裔开始得雷姓。传至8代孙帝榆罔之子雷,黄帝伐蚩尤时,因功被封于方山(大致为今河南省叶县南),其后子孙有以地名为氏姓方。又有方相氏,黄帝时嫫母之后。亦为河南省方氏(疑与上“1”款姓源相同)。

4、出自姬姓,为宋初福建省泉州人翁乾度之后所分。据《元和姓纂》所载,宋初有福建省泉州人翁乾度(姬姓后裔),生有六子,皆进士。分姓洪、江、翁、方、龚、汪六姓,其中第四子分姓方,其子孙也姓方。

5、出自其他小数民族有方姓。如现今的满、蒙、傣、回、土家、朝鲜、台湾土著、壮等民族均有此姓。得姓始祖:姬方雷。炎帝神农氏第九代孙。黄帝伐蚩尤时,双方激战于涿鹿,雷奋勇杀敌,将生死置之度外,佐黄帝剿除蚩尤立下大功。战争胜利后,黄帝论功行赏,雷被封于方山(今陕西省陇县)。夏代时,其部落迁至今河南叶县南、方城县东北一带,其后子孙有以封邑为氏者,称方姓,他们尊姬方雷为方姓的得姓始祖。

方姓 概述编辑本段回目录

方氏始祖—方雷方氏至今有近4700年的悠久历史。神农炎帝十一世孙即八代帝榆罔长子曰雷,黄帝伐蚩尤时,雷因功被封于方山(今为河南省禹州市),雷受封于方山后,称方雷氏,子孙以地为氏,分为雷姓和方姓,到了西周宣王时,方雷子孙中有一位叫方叔的将军,智勇过人。奉命南征,平定过荆蛮的叛乱,为周室的中兴立下了大功。因此,后世不少方姓宗谱采用了“周大夫方叔之后”之说。方氏在西晋太康五年(公元284)时就承诏定谱,《方氏血脉谱》早在东晋成帝咸康二年(公元336)就被御批为“名家盛典”,并敕谕方氏子孙,“世代藏传,永久勿失”。《歙淳方氏柳山真应庙会宗统谱》中记载:“歙之方,自河南之固始,无别出也。江南、闽广之方,俱自歙之东乡,无别出也。歙之东乡,则今淳安也。方之在徽歙者,皆出淳安,谱牒甚明。苐各派繁衍,昭穆难序耳,世祖黟侯之墓与庙在淳者,子孙世守之。在歙者,惟柳亭山一庙,郡志载焉”。宋代安徽宣城有一支方姓改成邝姓广东及海外许多地方都建有“雷方邝”溯源堂组织,方、雷、邝三姓“源同一脉,衍以三宗”。

方姓 迁徙编辑本段回目录

西汉末,丹阳县令方紘因王莽篡权,为避乱,从河南迁居安徽歙县东乡(今为浙江淳安),成为徽严二州,乃至所有的江南方氏之共祖。纮二传为储, 其后代繁衍于严、婺、越、九江、滁阳、莆田、徽、宣、池、秀、湖、常。储有三子,其长子仪之后,迁湖、常、鄞、滁、仁和、南海、莆田、兴化、九江,以莆田最盛。其次子觌、季子洪之后流布亦广。 汉唐间居住于歙东乡及浙江省交通便利处的方氏,主要是觌与洪的后代。方氏为名门望族,徽州八大姓之一, 方姓在歙县为第3大姓, 淳安为第1大姓汉唐间方氏封侯伯以上者有31人直至近代。

方姓

最早迁福建莆田的方姓为唐时方叔达官泉州,后居莆田方山,后裔称“方山方”。晚唐另一支迁莆方姓为古歙人方廷范官长乐,被封金紫光禄大夫生7子, 其中6子皆仕,时称“六桂联芳”,尊方廷范为“六桂之父”。后裔“金紫六桂方氏”。该支方氏的一些外迁支派以“六桂堂”为堂号。

宋明时期, 莆田方氏科举盛况空前,科甲人物竞达360(进士和举人)多人,两宋方氏有28对父子、26对兄弟中进士,进士多达132人居莆田诸姓之冠。

桐城(今为桐城和枞阳)方氏为第一大姓,主要有三大支, 曰“桂林方”,“鲁谷共方”即“猎户方” 和“会宫方”。桐城方家以古文名世,代有才人,文风衍长,几百年不衰,为我国明代中叶以来,学术文化与道德上,历史贡献最著之家族。桐城方氏把方氏诗礼文化传统发扬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为方氏扬名立世作出巨大的贡献, 直到当代。

1、人口数据

历史上,方姓以河南为发源地,以古徽洲为中心向四周扩展,是典型的南方大姓,人口重心在东南省份,其中安徽、 浙江、 江西、江苏、河南最多,次为福建、两湖、两广、云南、 四川、台湾、海南、上海、北京、天津、陕西、 东北、山东等等。人口最多的县市为广东惠来县,人口达17万多(17%),其它人口较多的聚居县市为福建云霄县,莆田县,浙江淳安县,桐庐县,安徽桐城市,枞阳县,歙县,湖南平江市,广东普宁市等等。

韩国温阳方氏为唐代从中原河南迁过去的,人口10多万,始迁租方智明代方孝孺拒绝为篡位的朱棣草拟即位诏书,被暴君诛杀10族,被害人数达八百多人。株连流放的族人也高达万人这是方氏历史上最大的灾难许多方姓人因而流落全国各地。也有不少逃离魔掌的族人改为他姓, 如六,何,才,张,施, 旋, 余,汪等等。方姓在宋代列为第35位大姓,人口约45万;占全国059。 元朝列为第28位大姓;明代为49位,人口约44万。占全国047。最新统计当代方姓人口排全国第63位。 占全国036。

2、名人数据

方姓历史上方姓名人精英辈出。宋状元文天祥序方氏族谱中赞曰:“方氏之显于周,汉以达我朝,声光显赫,流泽及后者,何其盛哉!” 到了明清二朝,以桐城方氏为代表的方氏诗礼世家更是使方氏的声誉达到了鼎盛。

《中国人名大辞典》收入了方姓历代名人242名,占名人总数的053,列第三十八位;著名文学家占中国历代文学家总数的08,排二十五位;著名医学家占066,排第三十一位。

按名人姓氏人口比例,方姓名人率居第11位,达14722(依次:钱顾陆崔汪沈史萧杜孔方孟郑范姚)。

方姓 郡望堂号编辑本段回目录

1、郡望

河南郡:汉高祖二年(公元前205年)改奉三川郡置郡,治所在雒阳(今河南洛阳市东北)。新安郡,治所在始新(今浙江淳安),后移治安徽歙县。

2、堂号

方姓堂号有:“河南堂”、“六桂堂”、“立本堂”、“伦叙堂”、“榴耕堂”、“聚乐堂”、“敦义堂”、“永思堂”、“大训堂”、“友庆堂” “永锡堂”、“白云堂”、“发祥堂”、“世恩堂”、“壮猷堂”、 “观礼堂”、“阳牧亭”、“光远堂”、“光启堂”、“正学堂”、“朔源堂”。

方姓 字辈编辑本段回目录

江苏溧阳潘氏字辈:忠武贲威,峻卿辅乾,程皓策楚。

浙江新昌潘氏字辈:炳其宣慈,承先继泽。

某支潘氏字辈:旧序:添万汝和鸾,循女志思心,廷仕金□承,之起永长大。派行:忠厚传家人,存心启裔昌,经营多秀实,绩治载元黄,博学诗书富,宗儒月桂香,乾坤敦孝蔚,仲伯笃恭芳,燕翼贻谋远,周基德泽良,季孙分衍派,世代与天长。

荥阳堂潘氏字辈:力昭诒训,芳远泽深,美彦振起,宣述儒林,际逢景连,为国家琛。

湖南宁乡潘氏字辈:德力昭先训,培植在心诚,美彦筩振起,宣述定儒林。

江西潘氏排辈:庭芳应朝向,仕国文启昌,仁明依勇绣,道德正荣光。

广西平南国安乡潘氏字辈:运善敬永诵,泽文润国红,维华田业永,兴发有余年,道真传万世,勤俭富千秋。

江西上饶清水乡常阜村潘氏排辈:时之大成,肇修人纪,德必希贤,行惟求是,自天笃生,思皇多士,卜世其昌,永昭国史。

四川绵阳盐亭海门村潘氏排辈:家朝万事兴,文章政国厅,宗之成永手,国泰祖先登。

赣鄂湘三省潘美潘骞公裔下子孙老谱联派诗:淳道崇元运,文明际世隆,熙朝恒清泰,善裔裕亨丰。雍正壬子年派系诗:盛德承先业,鸿犹启后雄,本支相继祖,福禄定攸同。

广东四会江谷潘氏字辈:玉宗文仕,维世廷宏。定成元绪,允启歧光。英才昌济,学智名馨。明德纯雅,宪锡勲华。

山东济南荥阳堂潘氏辈序:永文玉荣尚,传家齐道昌,善述能继志,以谋世运长。

方姓 武林流派编辑本段回目录

桐城派—方苞桐城派:创始祖师为古文大师方苞。桐城散文派雄霸清朝文坛两百多年。桐城派大家还有方东树,方宗诚,方孝岳等。

桐城方氏学派:创始人方学渐,集大成者方以智。方氏家族七代人的研究,形成博大精深的易学体系,是近代科学易的先声 。

洪门(又名洪帮) 创始人“洪门前五祖”(少林五祖):方大洪,“洪门中五祖”:方惠成。几百年影响的反清复明组织。

少林白鹤拳:创始祖师方七娘,为南少林五祖拳之一,也称永春拳,在闽粤海外影响巨大。

少林纵鹤拳:创始祖师方微石,一代武林宗师纵鹤拳为白鹤拳的支派,流行于闽台海外各地。

少林方门拳:创始祖师方顺懿, 根据少林刚拳和""肖门""的特点创造的。流行于成都市、重庆市、德阳市、乐山市等等

 十一月,太子少师郑朗卒,赠司空。银青光禄大夫、检校尚书左仆射、兼太子太保、充右羽林统军、御史大夫、上柱国、荥阳县开国男、食邑三百户郑光卒,辍朝三日,赠司徒,仍令百官奉慰。上之元舅也。宰相崔慎由为中书侍郎兼礼部尚书,尚书萧邺兼工部尚书,余并如故。十二月,以昭义军节度使、朝议大夫、检校工部尚书、上柱国、平阴县开国男、食邑三百户毕諴为太原尹、北都留守、河东节度使;朝议大夫、检校礼部尚书、兼太原尹、北都留守、上柱国、赐紫金鱼袋刘瑑为尚书户部侍郎、判度支。以翰林学士承旨、通议大夫、守尚书户部侍郎、知制诰、上护军、赐紫金鱼袋蒋伸为兵部侍郎,充职。以金紫光禄大夫、守太子少保分司东都、上柱国、河东县开国男、食邑五百户裴休检校户部尚书兼潞州大都督府长史、昭义军节度副大使、知节度事、潞磁邢洺观察等使。以正议大夫、行尚书兵部侍郎、上柱国、河东县开国男、食邑三百户、赐紫金鱼袋柳仲郢本官兼御史大夫,充诸道盐铁转运使。以正议大夫、检校户部尚书、兼太子宾客、上柱国、赐紫金鱼袋孔温业本官分司东都,以病请告故也。礼部郎中杨右温本官知制诰,充翰林学士。以幽州中军使、检校国子祭酒、幽府左司马、知府事、御史中丞张简真检校右散骑常侍,允伸之子也。以中散大夫、权知刑部尚书、上柱国、赐紫金鱼袋蒋系检校户部尚书、凤翔尹、御史大夫、凤翔陇右节度观察处置等使。是岁,舒州吴塘堰有众禽成巢,阔七尺,高七丈,而水禽、山鸟、鹰隼、燕雀之类,无不驯狎。又有鸟人面缘毛,爪喙皆绀色,其声曰"甘",人呼为"甘虫"。

 十二年春正月,以晋阳令郑液为通州刺史。罗浮山人轩辕集至京师,上召入禁中,谓曰:"先生遐寿而长生可致乎"曰:"彻声色,去滋味,哀乐如一,德施周给,自然与天地合德,日月齐明,何必别求长生也。"留之月余,坚求还山。以前乡贡进士于琮为秘书省校书郎,寻尚皇女广德公主,改银青光禄大夫、守右拾遗、驸马都尉。以安南本管经略招讨处置使、朝散大夫、检校左散骑常侍、安南都护、御史大夫、赐紫金鱼袋李弘甫为宗正卿。以中大夫、守京兆尹、上柱国、赐紫金鱼袋张毅夫为鄂州刺史、御史大夫、鄂岳蕲黄申等州都团练观察使。以太中大夫、福州刺史、御史中丞、上柱国、赐紫金鱼袋杨发检校右散骑常侍、广州刺史、御史大夫,充岭南东道节度观察处置等使。以朝散大夫、守康王傅分司东都、上柱国、袭魏郡开国公、食邑二千户、赐紫金鱼袋王式为安南都护、兼御史中丞,充安南本管经略招讨处置等使。以朝请大夫、前守太了宾客分司东都、上柱国、酂县开国男、食邑三百户、赐紫金鱼袋萧俶守太子少保分司。以朝请大夫、检校左散骑常侍、右金吾将军、充右街使、上柱国、袭太原郡开国公、食邑二千户、赐紫金鱼袋王镇为检校左散骑常侍、使持节都督福州诸军事,福州刺史、御史大夫,充福建等州都团练观察处置等使。以翰林学士、朝议郎、守尚书司勋郎中、知制诰、赐绯鱼袋孔温裕为中书舍人,充职。以右骁卫上将军李正源守大内皇城留守。以朝议大夫、守尚书户部侍郎、判度支、上柱国、赐紫金鱼袋刘瑑本官同平章事,依前判度支。以太中大夫、守中书侍郎、兼礼部尚书、同平章事、监修国史、上柱国、赐紫金鱼袋崔慎由检校礼部尚书、梓州刺史、御史大夫、剑南东川节度副大使、知节度事,代韦有翼;以有翼为吏部侍郎。

 二月,以前邕管经略招讨处置使、朝议郎、邕州刺史、御史中丞、赐紫金鱼袋段文楚为昭武校尉、右金吾卫将军;以朝议郎、守中书舍人、权知礼部贡举、上柱国、赐绯鱼袋李藩为尚书户部侍郎。以朝散大夫、守工部尚书、同平章事、充集贤殿大学士、上柱国、彭城县开国男、食邑三百户、赐紫金鱼袋萧邺为监修国史。以朝议大夫、守户部侍郎、同平章事、判度支、主柱国、赐紫金鱼袋刘瑑可充集贤院学士。以渤海国王弟权知国务大虔晃为银青光禄大夫、检校秘书监、忽汗州都督,册为渤海国王。以兵部侍郎柳仲郢为刑部尚书。以朝议大夫、守尚书户部侍郎、判户部事、上柱国、赐紫金鱼袋夏侯孜为兵部侍郎,充诸道盐铁转运使;以朝请大夫、权知刑部侍郎、赐紫金鱼袋杜胜为户部侍郎、判户部事。光禄大夫、守左领军卫大将军分司东都、上柱国、会稽县开国公、食邑一千五百户康季荣可检校尚书右仆射,兼右卫上将军分司。贬前利州刺史杜仓为贺州司户,蔡州刺史李丛邵州司马。以工部郎中、知制诰于德孙,库部郎中、知制诰苗恪,并可中书舍人,依前翰林学士。以前右金吾卫将军郑汉璋,前鸿胪少卿郑汉卿,并起复授本官,国舅光之子也。以银青光禄大夫、行给事中、驸马都尉卫洙为工部侍郎,前濮王傅分司皇甫权为康王傅分司。以库部员外郎、史馆修撰李涣为长安令。闰二月,以司农少卿卢籍为代州刺史,前江陵少尹杜恽为司农少卿。以河东马步都虞候段威为朔州刺史,充天宁军使,兼兴唐军沙陀三部落防遏都知兵马使。五月,以兵部侍郎、盐铁转运使夏侯孜本官同平章事。

 六月,南蛮攻安南府。

 八月,洪州贼毛合、宣州贼康全大攻掠郡县,诏两浙兵讨平之。十二月,太子少保魏掞卒,赠司徒。

 十三年春正月,以虢陕观察使杜审权为户部侍郎、判户部事。

 三月,宰相萧邺罢知政事,守吏部尚书。四月,以翰林学士承旨、兵部侍郎、知制诰蒋伸本官同平章事。

 五月,上不豫,月余不能视朝。

 八月七日,宣遗诏立郓王为皇太子,勾当军国事。是日,崩于大明宫,圣寿五十。诏门下侍郎、平章事令狐綯摄冢宰。群臣上谥曰圣武献文孝皇帝,庙号宣宗。十四年二月,葬于贞陵。

 史臣曰:臣尝闻黎老言大中故事,献文皇帝器识深远,久历艰难,备知人兼疾苦。自宝历巳来,中人擅权,事多假借,京师豪右,大扰穷民。洎大中临驭,一之日权豪敛迹,二之日奸臣畏法,三之日阍寺詟气。由是刑政不滥,贤能效用,百揆四岳,穆若清风,十余年间,颂声载路。上宫中衣浣濯之衣,常膳不过数器,非母后侑膳,辄不举乐,岁或小饥,忧形于色。虽左右近习,未尝见怠惰之容。与群臣言,俨然煦接,如待宾僚,或有所陈闻,虚襟听纳。旧时人主所行,黄门先以龙脑、郁金藉地,上悉命去之。宫人有疾,医视之,既瘳,即袖金赐之,诫曰:"勿令敕使知,谓予私于侍者。"其恭俭好善如此。季年风毒,召罗浮山人轩辕集,访以治国治身之要,其伎术诡异之道,未尝措言。集亦有道之士也。十三年春,坚求还山。上曰:"先生少留一年,候于罗浮山别创一道馆。"集无留意,上曰:"先生舍我亟去,国有灾乎朕有天下,竟得几年"集取笔写"四十"字,而十字挑上,乃十四年也。兴替有数,其若是乎!而帝道皇猷,始终无缺,虽汉文、景不足过也。惜乎简藉遗落,旧事十无三四,吮墨挥翰,有所慊然。

 赞曰:李之英主,实惟献文。粃粺尽去,淑慝斯分。河、陇归地,朔漠消氛。到今遗老,歌咏明君。

 拓展《旧唐书》简介

 唐朝历代都修有实录。自唐初以来便在实录基础上撰写国史,以吴兢、韦述所撰最为有名。吴兢撰成《唐书》六十五卷(一说九十八卷),韦述又补遗续缺,撰成国史一百一十二卷。此后,柳芳等人又有续作。但武宗实录不全,以后历朝实录没有修成,史事缺略。后梁、后唐两代都曾下令广泛征集唐史资料。

 后晋时,贾纬以所搜集的遗文和故旧传说等,编为《唐年补录》六十五卷。后晋高祖天福六年(公元941年),石敬瑭命修唐史,由当时的宰相赵莹负责监修。他挑选文士,拟订了完整而庞大的搜集资料和编写工作的计划,写作是在唐国史的基础上,利用当时所收集的晚唐史料加以缀补而成。赵莹即从两个方面着手组织编纂。

 其一、根据史馆所缺史料,奏请下诏购求唐武宗会昌元年至唐昭宗天祐元年“撰述得传记及中书银台事、史馆日历、制诏册书等,不限年月多少,并许诣阙进纳。如年月稍多,记录详备,请特行简拔,不限资序”。

 其二、与张昭远一道制定了完整的修史计划,并提出若干具体措施:司天台自唐高祖武德元年至昭宗天祐元年,“为转年长历一道,以凭编述诸帝本纪”;文武两班及藩侯郡牧,各叙累代官婚、名讳、行业、功勋状一本,如有家谱、家牒,亦仰送官,“以凭纂叙列传”;太常礼院、太常寺、大理寺、司天台、御史台、兵部职方、秘书省等部门“备录”、“条列”各相关材料,以凭撰述礼、乐、刑法、天文、律历、五行、职官、郡国、经籍等志。两年以后,赵莹出任晋昌军节度使,离史任,未竟其业。但是,编纂工作在张昭远的具体主持下,仍然依计划继续进行。因此,史称赵莹“监修国史日,以唐代故事残缺,署能者居职。纂补实录及修正史二百卷行于时,莹首有力焉”。到出帝开运二年(公元945年),全书修成,历时仅四年多。

 《旧唐书》从后晋天福五年(940年)始奉石敬瑭之命修撰,到后晋开运二年(945年)完成。因为书成时刘昫正在执政,按当时的规定,一般宰相都要作国家修史的主编(监修),因此刘昫就成了署名撰者。三任监修之外,参预纂修工作的,先后总计9人。他们是:张昭远、贾纬、赵熙、王伸、吕琦、尹拙、崔棁、郑受益、李为先(一作光)。其中,张昭远始终具体负责其事,用力最勤。贾纬受诏不久即去职守丧,书成前一年起复,主要贡献是其《唐年补遗录》65卷提供了唐武宗以后的许多难得史料。赵熙始终其事,“竟毕其功”。王伸于书成之日,身列“恩奖”名单。吕琦预修唐史,史称“有能名”。

 《旧唐书》修成后的第二年,即946年,北方契丹即对后晋大举进攻,造成了开封及河南州县数百里内杳无人烟的惨状,公私损失都很严重,史籍遭劫自也难免。因此修成的《旧唐书》,在保存史料方面,是有很大积极意义的。《旧唐书》的作者去唐不远,有条件接触到大量的唐代史料,所以能在短短的四年多时间里修成这样一部二百卷的大书。

 关于唐代前期的历史,吴兢、韦述、于休烈、令狐峘

求《林和靖先生诗集序》

乙酉正月初四日孤山放鹤亭感怀并诸联正月初三晚,杭州大雪。予想孤山寒梅当雪中静放矣,更想起林氏先贤逋公与启公在孤山北麓左亭右社的遗迹...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