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姓 寒氏家谱 寒姓起源 寒姓名人 寒姓的来源 寒姓简介

栏目:资讯发布:2023-11-06浏览:3收藏

寒姓 寒氏家谱 寒姓起源 寒姓名人 寒姓的来源 寒姓简介,第1张

寒[寒,读音作gàn(ㄍㄢˋ),亦可读作hán(ㄏㄢˊ)]

一姓氏渊源:

第一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黄帝之裔姙(任)姓伯明氏之子寒浞,属于以部落名称为氏。

据史籍《世本》记载,寒,系出黄帝部落联盟,出于任姓。而姙姓系黄帝之裔十二姓之一,与吕、泉、毕、祝、谢、章、薛、过、戈、终同姓。过、戈是寒氏部落的两个分支。寒氏部落的寒哀曾为黄帝驾御马车,当为寒氏族之始祖。

寒氏国所在之地为寒亭,即今山东省潍县县城,寒国是被夏禹所灭的。

夏禹在成为诸侯共主(天子)之后,先举皋陶,“且授政焉”,皋陶死后,又举益,“任之政”。大禹死后,“以天下授益”,称为后益。但大禹在位时,大力培植其子启的党羽,所以禹虽然在表面上遵循传统禅让制度于后益,实际上已造成了启杀后益取而代之并建立夏王朝的基础。

夏王朝建立以后,黄河流域东西两大系部落贵族的斗争仍没有结束。夏后启的晚年,沉湎于歌舞,其子太康继位后,更加无道,传至仲康失国。于是来自东夷有穷部落的首领羿“因夏民以代夏政”,称为后羿。然而后裔自己也恃其善射,“不修民事而*于原兽”,终于被自己的家臣、来自东夷寒部落的首领浞所杀。

夏启杀后益自立为后(王),传至太康,即发生了有穷氏后羿“代夏政”的大变革,接着寒浞取代了后羿自主夏政。如此经过四十年左右,才由仲康之孙少康,在有虞氏、有仍氏等部落的支持下,收复夏后旧时民众和联合各诸侯、部落首领攻杀寒浞,“复禹之绩”,恢复了夏的诸侯共主地位。这段历史称作“少康中兴”。

从后启与后益争夺共主地位的斗争以及从仲康失国到少康复国,中经后羿、寒浞“代夏政”,直到后杼灭有穷氏,是少昊集团中那些与黄炎集团结成部落联盟的各部落,在部落联盟向国家过渡过程中的斗争。这些部落已逐渐从东夷族中分化出来,加入了华夏行列,成为华夏起源时期东系的重要来源。他们分布在古河济之间,即今山东省北部与河南省、河北省接壤的地区。在夏代,还有一支从东夷中分化出来加入了华夏雏形形成行列的,就是商族。他们从燕山地区南下,兴起于河济之间,终于造成了代夏而建立中国第二个王朝的基础,在泰山与古济水流域,形成了以奄与薄姑为中心的各方国。

西周初的奄与薄姑,仍是东夷族中的大国,他们是东夷族中社会发展水平最接近夏、商的方国,而泰山以东至海,以南至淮的各部落与方国,即夏、商时期的九夷或夷方。西周初期,周武王灭了奄及薄姑,封鲁与齐于其故地,并以齐鲁为中心,今山东省境内到春秋时期,只有莱夷没有完全华化,因此其淮水地区的诸夷,是为西周东方的劲敌,是西周中、后叶东夷的主体。

后羿是一个著名的弓箭手,百发百中。后羿开始还只是做仲康的助手。到仲康一死,他干脆把仲康的儿子相撵走,夺了夏朝的王位。他仗着射箭的本领,也作威作福起来。他和太康一样,四出打猎,把国家政事交给他的亲信寒浞(亦有文献称为韩浞)。寒浞瞒着后羿,收买人心。有一次,后羿打猎回来,寒浞就派人把他杀了。

寒浞,是夏朝伯明氏之子,今山东潍坊人。寒浞在杀了后羿,夺了王位后,还霸占了后羿的妻妾,并生下两个儿子,一个叫浇,一个叫殪。

寒浞怕夏族再跟他争夺权势地位,决意要杀死被后羿撵走的相,便派儿子浇将相杀死。那时候,相的妻子后缗已怀孕在身,见相被杀,就从城墙一个洞中逃了出来。

后缗,是夏王朝诸侯有仍氏之女,所以逃出后就直奔有仍(今山东济宁)。后缗回到娘家不久便生了个儿子,这个相的遗腹子就是少康。有仍氏因少康是夏后氏之遗孤,对他特别爱护。少康长大后,有仍氏便命他作了牧正,也就是主管畜牧的官。少康长大以后,知道了自己的身世,对寒浞和浇满怀仇恨。

少康在有仍部落里作牧正的事,没过多久就被浇知道了。浇振了亲信椒前往有仍寻找少康。但椒还没到有仍,少康便得到了消息,就从有仍逃奔到有虞(今河南虞城)。有虞的诸侯叫虞思,是有虞氏之后,世代与夏后氏亲善,在得知少康是夏相之子后,就热情接纳,并命少康作了有虞国的庖正,也就是掌管膳食的官,而且还将两个女儿(二姚)嫁给他,又把纶(今河南虞城)这个地方分给他住。在纶地,少康有十里见方的土地(一城),有五百个人(一旅)供其使用。于是,少康便以纶为基础,积蓄力量,暗中收集夏王朝的人,准备复国又安抚在夏王朝中作过官的人。

就在少康准备恢复夏朝的同时,有个逃居在有鬲(今山东德州)叫伯靡的夏遗臣,也在积极地准备行动。少康与他联合进攻寒浞。少康派亲信女艾前去刺探浇的情报,同时派自己的儿子季杼去引诱殪。然后,少康亲自率军消灭了浇,季杼的军队灭了殪,伯靡也率领斟灌、斟寻之师讨伐寒浞,攻下了夏邑。

伯靡和夏后氏的贵族们拥立少康继位为夏王,又重新夺回政权,恢复夏后氏统治。史称“少康中兴”。各地的诸侯、方伯得知少康回到了夏邑,恢复了夏禹的业绩,奉祀夏的祖先和天帝,维护了夏朝原有的统治,又都纷纷带着贡物前来朝贺。

夏王少康从小就经历过一段时间的流离生活,因此,上任伊始,便恢复管理生产的稷官和管理水利工程的水正,并挑选得力的人选担任这些与百姓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官职。社会生产有了较快的发展,王朝的统治也得以巩固。

寒浞被灭之后,寒氏族人南迁徐州、临淮、江西余干,与越人融合为干越、干吴、扬越,后融入楚国,传衍有干氏、赣氏。春秋战国时期著名的铸剑技师干将即为干氏族人。寒氏、干氏同宗同源,读音皆为gàn(ㄍㄢˋ)。

第二个渊源:源于鲜卑族,出自汉、魏、晋时期西部鲜卑乞伏部首领傉大寒,属于以先祖名字汉化为氏。

西部鲜卑主要指河西鲜卑、陇西鲜卑,一说还包括源出于慕容鲜卑的吐谷浑。河西鲜卑是指魏晋南北朝时期活动于今甘肃省河西走廊(金城黄河之西),包括今青海省惶水流域的鲜卑诸部,其中秃发鲜卑最强大,其它可考的部落有乙弗鲜卑(亦称卑和虏)、契翰(契汗、唾契汗)、折掘、意云鲜卑、鲜卑思磐部、车盖鲜卑、麦田鲜卑、北山鲜卑等。陇西鲜卑专指活动于今甘肃省陇山、六盘山以西和黄河以东一带的鲜卑诸部,除以乞伏氏为首的部落联盟外,有史可稽的尚有鲜卑鹿结部、莫侯部、吐赖部、勃寒部、匹兰部、密贵部、裕苟部、提伦部、越质部、豆留輢部、叱豆浑部、叠掘部、悦大坚部、仆浑部及大兜国等。河西鲜卑和陇西鲜卑之名始见于西晋末十六国初,部众大都是曹魏时迁至雍、凉之间,散居于河西、陇右,南凉、西秦盛时统辖之,后归属于北魏。

乞伏鲜卑是原居于贝加尔湖一带的丁零(高车)南下与鲜卑融合而成,是陇西鲜卑中最重要而又强大的一支,包括乞伏、斯引、出连、叱卢等部。原居于漠北,东汉中后期南迁至大阴山(今内蒙古自治区阴山山脉)。乞伏(如弗)部原为鲜卑人,其余三部中的叱卢部,即高车十二姓中的吐卢氏。乞伏鲜卑是鲜卑与高车融合后的鲜卑部落。原居于今贝加尔湖一带的丁零(南北朝时称高车),南下与鲜卑融合而成。西秦上层多有屋引氏、翟氏、叱卢氏等高车人可证。

乞伏等四部,南出大阴山后,住牧于河套北。泰始初左右(公元265年),乞伏国仁五世祖祐邻(拓邻)时率五千户,又南迁至夏(或夏缘,今河套南),其后部众稍盛,约五万。由此向西迁至乞伏山,即今贺兰山东北抵黄河的银川一带。后祐邻又率部向南迁徙,与居于高平川(今宁夏清水河流域)的鲜卑鹿结部(有众七万余落)“迭相攻击”,结果鹿结败而南奔略阳(今甘肃秦安)。于是祐邻等居高平川,势力渐盛。

祐邻曾孙述延在位时,相当于十六国初前赵雄据中原、张轨初有河西之际,北方群雄割据,使乞伏氏为首的部落联盟得以进一步发展。述延讨拥有两万余落的鲜卑莫侯部于苑川(今甘肃兰州榆中),后迁于土地肥沃的苑川,为“龙马之沃土”。乞伏联盟增至十万余落,一落按五口计算,即有五十余万人。同时,由于内部游牧经济的发展和受到邻近封建国家的影响,逐渐向国家政权过渡,建立了简单的官制。如述延“以叔父柯埿为师傅(相当于丞相),委以国政,斯引乌埿为左辅将军,镇蔡园川,出连高胡为右辅将军,镇至便川,叱卢那胡为率义将军。镇牵屯山”。各部落首领分镇一方,而统主(联盟首领)则一直为乞伏氏世袭。

以乞伏氏为首的部落联盟迁至苑川后,势力增强,据有苑川、勇士川(苑川东,今甘肃榆中大营川)、牵屯山(今甘肃平凉)一带。东晋咸和年间(公元326~334年),述延死,祁埿之子傉大寒即位。当时后赵国的势力已伸入秦陇,使傉大寒惧而北迁于麦田无孤山(今甘肃靖远)。

后来傉大寒逝世,其嫡子司繁即位,归降于前秦国苻坚。后在前秦年间(公元351~355年)迁于度坚山(今甘肃靖远)。

公元383年,苻坚遣吕光征西域。公元385年,司繁之子国仁脱离前秦国的统治。公元388年,国仁逝世,其弟乾归继位,定都于今兰州市西北,建立了西秦国。

公元400年后,秦姚兴与姚硕德合伙灭了西秦国。公元409年,乾归自收族众三万余迁往甘肃靖远县,旋乘后秦衰弱之机,复国。公元412年,乾归及其子为国仁之子乞伏公府所杀。炽磐又击败公府,夺位,承父遗策,笼络陇右汉、羌等,重用汉族人士。

公元414年,炽磐出兵灭了南凉国,又逐北凉国沮渠氏势力出湟水流域,将西秦国的势力伸入今四川省西部羌族之地。公元428年,炽磐收拾,太子慕末即位。公元431年,胡夏君主赫连定杀乞伏慕末及其宗族五百余人,西秦国灭亡。乞伏鲜卑的轲弹、乞伏千年投归北凉国,跋跋、延祚投归胡夏国,而昙达则为羌人执送于胡夏。

后胡夏君主赫连定在渡黄河夺北凉国河西之地时,为吐谷浑慕璝所灭,所率乞伏鲜卑等原西秦国降户及赫连部人皆为吐谷浑虏去。因而,乞伏鲜卑有一部分与吐谷浑融合。

后北魏政权灭北凉沟,并逐吐谷浑出陇右,散处于河陇地区的乞伏鲜卑族人皆为北魏政权所统治。乞伏氏及出连氏、叱卢氏等,均成为北魏的“内入诸姓”和“四方诸姓”。不论是在北朝作官为吏的上层,还是一般乞伏鲜卑人,后来大多被同化于汉族。

据传说,乞伏氏首领傉大寒在执政期间虽然比较儒弱,惧他族而举族连连北迁,却是个“多产作家”,除了嫡子司繁以外,还有庶子近百。其子孙在归附北魏政权后,在汉化过程中有取先祖名字尾音谐音汉字“寒”为姓氏者,称寒氏,读音作hán(ㄏㄢˊ)。

第三个渊源:源于羌族,出自南北朝时期西羌族寒宕部,属于以部落名称汉化为氏。

据史籍《北史·邓至传》记载:在南北朝时期,一些羌人部落与北魏政权有密切联系,“又有东亭卫、大赤水、寒宕、石河、薄陵、下习山、仓骧、覃水等诸羌国,风俗粗犷,与邓至国不同焉。亦时遣贡使,朝廷纳之,皆假之以杂号将军、子男、渠帅之名。”在史籍《魏书·邓至传》中也提及:“邓至之西有赫羊等二十国,时遣使朝贡。”

寒宕部原居藏东昌都地区及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西部一带地区,后归附北魏政权后,举族迁入内地,原居地被东女国所占。

在大唐盛世,寒宕部族人归附唐王朝,取部族名称为汉姓寒氏。公元七世纪左右,为吐蕃族所征服。

二历史名人:

寒 塞:(公元1931~今),傣族;云南西双版纳人。著名元朝官吏。

元朝时期置车里军民总管府(今云南西双版纳)总管,寒塞出任总管,佩金虎符。

寒 九:(公元1931~今),北京人。著名舞台美术艺术家。

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现任内蒙古工艺美术专修学院副院长、教授,系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内蒙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舞台美术学会会员、内蒙古舞台美术学会会长。

1949年3月参加华北革大响应号召支边到内蒙,1953年考入中央戏剧学院,1958年毕业应聘再返内蒙工作,主要仍从事舞美创作。

1978年调内蒙古艺校任美术科科主任,1986年艺术学院成立,先任工艺美术系筹备组负责人,后任系党支部书记,同时兼绘画书法基础课教研室主任。

由于其长期从事舞台美术创作,自五十年代至九十年代,设计过歌剧话剧和京剧等不同题材、风格、不同剧种的大中型剧目五十余台,如话剧《保卫延安》、《草原赞歌》、《青年近卫军》、《邢燕子》、京剧《草原**妹》、《气壮山河》、《巴林怒火》等剧目。

1964年全国京剧现代戏会演,由其设计的《草原**妹》进京参加会演被评为优秀剧目,受到了周恩来总理等党和国家***的接见和鼓励。

其设计的京剧《气壮山河》参加华北区会演获得好评,此剧的舞美设计(选场)入选全国首届舞美展览。1984年由其设计的《北疆烈火》荣获自治区新创剧目舞美设计一等奖。1980年被评为内蒙古自治区文化系统先进工作者,受到表彰。1983年参加《亲家卖粮》电视剧拍摄,该剧荣获全国电视剧“飞天”奖三等奖。1984年创作油画“昭乌达风情”入选自治区现代艺术展览。1987年撰写学术论文《绘画艺术与舞台美术》刊载于艺术学院院报。1987年初评聘为国家二级舞美设计师,1989年改聘为副教授。

从1980年起主要从事艺术教育工作,有关影视设计活动和创作是利用假期完成的。1991年7月离休后,仍从事高考专业课考前补习班,共干了七个年头。1999年春又被内蒙工艺美术专修学院聘为副院长,继续做艺术教育工作。

传略入编《中华魂·中国百业领导英才大典》、《中国人才辞典》。

寒 村:(公元1947~今),河南偃师人。著名现代书画家、集邮家。

经济师,陕西第十棉纺织厂工会副主席。系陕西省书协会员、省纺织书画协会常务理事。

1976年11月开始收藏,主集古今名人字画。邮票、信封;兼集票证。有书法论文发表于《艺舟导报》、《武汉书法报》、《陕西工人报》等报刊。

书法作品先后数十次参赛获奖,并被陕西干陵博物馆、河南白马寺、曹州书画院、郑州博览中心、文化部、朱德故居等收藏,多件作品被英国、加拿大、新加坡等国家收藏家收藏,有书法作品入选《学书法》教材。其书法作品多次参加陕西省拍卖会,均获成功。

曾为《信息产业报》题写报头。《东方书画日报》、《中国书画报》等新闻媒体专题介绍过其事迹。

寒 冰:(公元1958~今),女;黑龙江省人。著名新闻工作者。

主任记者。中国地市报女记者协会副会长、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海南省有突出贡献优秀专家、海口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海南省十大杰出青年海口市女界十杰、海口市巾帼建功“女状元”,中国地市级女记者协会副会长、海口市妇女问题研究会副会长。海口市青联委员、海口市妇联会九届执委,第二届全国范长江新闻奖提名。荣誉获得者。

1990年来海南,现任海口晚报特刊部主任、编辑、主任记者。她当过八年中学语文教员,又有十五年记者生涯,已在《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国青年报》、中央电视台等新闻传媒发表新闻作品三百多万字(有三十余篇获国家级好新闻奖)、文学作品二百余万字。

代表著作有:长篇小说《女记者》、中篇小说《雨夜》、报告文学集《路在脚下》、《丈夫在天涯》、《良知热血催椽笔》、《“逼上梁山”的过海女人》与《寒冰新闻作品集》、《寒冰散文随笔集》等。《丈夫在天涯》被收入“20世纪华夏女性文学经典文库”《世纪绝唱》一书中。

《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妇女报》、《中国日报》、《中国文化报》、《中国新闻出版报》、《中华新闻信息报》与《中国记者》、《新闻战线》、《新闻传播》、《女友》、《妇女之友》、《女子文学》、香港《镜报》等五十余家报刊杂志,均先后编发了其业绩、专访与新闻照片。

其业绩已被收入《世界名人录》、《中外名人辞典》、《世界华人文学艺术家名人录》、《中国当代杰出青年》、《中国高级专业技术人才辞典》、《中国妇女儿童事业成就大典》、《中华当代巾帼风采》、《1995年中国新闻年鉴》与《中国报界著名编辑记者辞典》、《中国青少年年鉴》、《中国中青年新闻人物年鉴》等大型资料经典性工具书中。

可以。我打开了。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A

丁姓人家

卜氏家园

卜商联谊会

于姓的天空

王氏源谭

王氏家谱网

王氏-中华

王氏-河北

方氏谱牒

方氏网络

方氏-台湾

尹氏译站

牛氏家园

甘氏宗亲网

孔氏宗亲网

孔氏论坛

毛氏族谱x

丘氏-中华

白氏宗亲

田氏族谱

田氏宗亲网

左氏家园

冉氏宗谱

史氏宗谱

石氏寻根

五心联谊会

江氏宗谱

江-话江厝

池氏宗亲网

向氏家园

成氏网站

成氏宗亲会

伍氏家族

朱子网

朱氏家谱x

仲氏宗亲网

米姓源流x

伊达氏宗族

庄氏宗亲会

匡氏家族网

B

李姓家谱

李氏网

李氏-小港

李氏-东坑

李氏-镇海

李氏家谱

李氏族谱

李氏公会

吴氏-永定

吴氏-华夏

吴氏家族

吴氏在线

汪氏家族志

汪氏宗亲网

初氏族谱

余氏族谱

余氏宗亲会

余氏-中华

余氏宗亲网

宋氏名录

宋氏宗亲

何氏台中会

何氏-世界

巫氏网

巫氏平阳堂

吕氏联谊会

吕氏大族谱

岳氏家谱

岳飞网

岑氏族谱

狄氏宗亲网X

别姓网X

角谷氏家谱

昌氏网

周氏-中华

林家花园

林氏族谱

林姓大族谱

林氏大族谱

林姓宗亲会

林氏-苗栗

林家-屏东

林氏部落格

林姓-海陆

韦氏族谱

范氏-浙江

范氏家谱

范氏-中华

范氏宗谱

范氏部落

金氏寻根

金氏族谱

金氏联谊会

C

幸氏家族网

明氏家族网

尚氏宗族

易氏-天下

房氏介绍

房氏-中华

冼氏宗谱

孟氏宗亲网

施氏宗亲会

施氏网站

胡氏宗亲网

胡氏家谱

胡氏-汉川

段氏家谱

信氏宗亲

侯氏族谱

侯氏在线

修氏宗亲

修氏渊源

姚氏宗亲网

柳哲寻根室

纪氏宗祠

席氏宗亲网

夏氏家谱

夏氏家族

洪氏-南安

郝氏中华

柯蔡宗亲网x

柯氏公会

徐氏网页

徐姓联谊

徐氏-中华

涂氏-中华

涂涂氏家族

涂氏宗亲网

秦氏文化网

翁氏家园x

耿氏宗亲网

贡氏宗亲网

马氏家族

马氏-金紫

梁氏文化

梁氏家族网x

梁氏家谱网

D

袁氏家谱

袁氏研究

西袁氏

袁氏-中华

袁氏-湖北

韦氏宗亲网

孙子研究

孙氏纪念堂

曹姓查寻网

曹氏网

崔姓家园

崔氏宗亲网

崔氏-中华

莫氏庄园

高氏宗亲

高氏宗亲网

高氏家园

高氏家谱网

高氏族谱

高氏家谱

章氏宗亲

章氏宗亲网

章氏家族

毕氏家谱

辜氏族谱

辜氏家园1

辜氏家园2

粘氏宗亲

卿氏族谱

凌氏来源

凌氏宗亲网

戚氏族谱

戚氏家园

许氏-中国

许氏-中华

许氏文化

张姓家谱

张氏族谱

张氏家谱

张姓论坛

张氏一族

张姓-中华

张姓-安徽

张姓-湖南

张氏-挥公

黄氏台湾网

黄六成家谱

黄氏-广东

黄氏族谱

黄姓宗亲会

黄氏家谱

黄氏-其它

黄姓-潮人

黄氏全球网x

黄姓大家园

E

乔氏宗亲网

舒氏-中华

云氏宗亲网

费氏-中华

焦氏论坛

路氏族谱

董氏家族

森氏家族

冯氏族谱

揭氏家谱

靳氏家谱网

强氏族谱

唐氏宗亲网

唐杜氏家谱

曾子

曾氏族谱1

曾氏族谱2

曾氏家谱

曾氏宗亲网

曾氏-海南

曾氏-中华

傅氏源流

傅氏族谱

程氏家谱

程氏联谊会

程氏宗亲网x

彭家网路

彭氏族谱

彭氏宗亲会x

贺姓来源

费氏-中华

温氏宗亲会

万氏起源

蒲氏家谱

詹氏统谱

詹姓公谱

詹姓大宗族

詹姓一家亲

詹氏-中华

邱氏论坛1

邱氏论坛2

邵氏家园

郝氏-中华

邓氏-金陵

F

郭姓研究网

郭氏宗谱

郭氏之源

郭氏之家

郑氏网

郑氏古厝

郑氏家族

郑氏文化馆

邹氏宗亲网

邹氏-中华

邹氏-范阳

鄢氏家族

鄢氏考源

邝氏族谱

酆氏家谱

陈氏宗亲会

陈氏宗亲网1

陈氏宗亲网2

陈氏论坛

陈排湾宗亲

陈氏-溪湖

陈氏-下曾

陈氏-下坑

陈氏-竹角

陈氏-路口

陈氏-凌村

陈氏-广州

陈氏-永和

陈州-中华

陈氏-永春

陈氏-九房

陈氏-南海

陈氏-台山

陈四源公业

陈氏在线x

陈氏大宗祠

陆氏家园

陶氏家谱x

陶氏会馆

陶氏族谱

陶渊明故里

隋氏族谱网

汤家村

汤氏家园

杨氏-九龙

杨氏-九龙

杨氏宗谱

杨氏-湖南

杨姓一家人

杨氏宗亲网

杨氏在线

杨姓论坛

杨家将

杨氏-台湾x

齐藤氏族谱

甄氏宗亲网

翟氏族谱

经姓家园

G

葛氏宗亲网

宁氏全球网

熊氏家谱

裴氏宗亲网

廖氏增谱

蔡氏-济阳

蔡氏-建阳

蔡氏联谊会

蔡回忆录

赵氏网

赵氏家谱

赵氏族谱x

诸葛氏家谱

纵氏族谱

宾氏家族

欧阳网

欧阳氏族谱

蒋氏家谱

蒋家全传

蒋氏文化x

黎氏大家园1

黎氏大家园2

黎氏大家园3

黎氏-电白

黎氏数据库

黎氏联谊会

黎氏宗会

黎氏论坛

刘氏族谱

刘氏西港谱

刘家老伙房

刘氏家园

刘姓社区

刘氏-中华

刘氏-汉家

刘氏-兰苑

刘氏-成都

刘氏-墨庄

刘氏-泊庄

刘氏-丰县

刘氏-太邱

刘氏-湖南

刘姓宗谱网

刘氏宗亲网

刘姓宗祠

刘姓宗亲会

刘氏联谊

练氏家族网

谌族网

攀家人

薛氏家族

骆氏宗亲

H

钱氏联谊会

应氏家园

钟氏情缘

潘氏宗亲网

阎氏通谱

阎氏家谱

赖氏宗祠

赖姓宗亲会

谢氏世谱序

谢氏大族谱

鲜氏家谱

简明家谱x

简氏家谱

简姓宗亲会

简姓天下

阙氏宗亲会

聂氏家园

苏氏族谱

苏氏-眉山

罗氏家园

罗氏通谱网

罗家祠堂

萧氏书山谱

萧氏-兰

翟姓源出1 出自隗姓,以国名为氏。隗本来是周代中原北部地区的游牧民族赤狄人的姓。春秋时,赤狄人活动于晋、卫、齐、鲁、宋等国之间,称为翟姓。公元前六世纪末,晋国大举进攻赤狄,灭掉翟国,翟人大多沦为晋国臣民,逐渐融合于晋人。翟人的后代就以原国名为姓,称翟姓。据《国语注》所载,新安翟姓,春秋时赤翟(即赤狄)之后,以种名为狄姓,后改为翟(Dí 音狄)姓。 翟姓源出2 出自祁姓,是黄帝轩辕氏的后代,以国名为氏。据《元和姓纂》及《通志·氏族略》所载,上古时候,北方有翟族(后称翟国)。翟国是远古时黄帝的后裔建立的。传到古代春秋时,翟国灭于晋国,后来晋国又灭于韩、赵、魏三国,到战国时,这三国又先后灭于秦国。在这长期战乱中,翟国人都以原国名为姓,逃奔迁居各地。由于各地方言不同,翟姓形成了两种读音,居于北方者读(Dí 音狄),迁居南方者读(Zhái 音宅)。 翟姓源出3 出自姬姓,以国名为氏。周成王封次子于翟(故城在今河南省洛阳),其后以国为氏。 翟姓源出4 出自张姓改翟而来。据《知足集斋集》所载,安徽泾县之翟姓,原姓张。 翟姓源出5 出自他族改姓而来: ① 白族以海螺为图腾的氏族,有的记音为翟姓。 ② 今瑶、满、蒙古、回等民族均有此姓。 得姓始祖:轩辕。上古时期黄帝轩辕氏(一作有熊氏)部落首领,后为炎黄部落联盟的组织者。其部落原定居西北高原,与炎帝同出少典氏。后分路东进,在坂泉(今河北涿鹿东南)一战,打败炎帝,遂合并为一。后又擒杀蚩尤,被推为炎黄部落联盟首领。其时发明创造甚多(如棺椁、宫室、舟车、蚕丝、医药、文字、历法、算数、音律等),故后人称赞他“能成命百物”,赋予帝王形象。翟国在春秋时世居北地,后灭于晋。子孙遂以国为氏,称翟姓,他们尊其先祖轩辕为得姓始祖。 编辑本段翟姓始祖 据史料考证,翟姓得姓始祖是翟父鼎。 根据史籍《姓氏考略》的记载,商代遗留下来的青铜器中,有一件翟父鼎,见于《博古图》,翟父是翟氏的祖宗,翟氏都是以地名为姓氏的。另外,根据《通志翟氏族略》是的记载,翟氏是晋东海王越参军翟庄的后代,是博陵人。又有王僧儒谱说,河东的裴桃的儿子娶了苍梧翟宝的女儿。”还有,根据《风俗通》的记载,汉代有河南太守翟茂,梁有镇北将军翟延,而唐时有绛州刺史翟稹,望族均出自高平,松阳。平江府与温州平阳亦有翟氏。望族居松阳郡,即现在的浙江省松阳县西部。翟氏后人尊翟父鼎为翟氏的始祖。

1 世:黄帝 嫘祖氏      2 世:玄嚣

3 世:乔极          4 世:帝喾 庆都氏

5 世:唐尧 散宜氏      6 世:监明 凤巫氏

7 世:永河 密氏       8 世:济乐 姚氏

9 世:岁纪 陆、黎氏     10 世:正坤 鸠氏

11世:长历 熊、翟氏     12世:德尧 佶、薛氏

13世:仁宏 高阳氏      14世:廷光 姒、雍氏

15世:爵南 尚氏       16世:行矩 慕容氏

17世:复旺 蒙易氏      18世:茂清 史、丁氏

19世:孔阳 巢氏       20世:日永 梁氏

21世:德荣 逢氏       22世:聚议 姜、吉氏

①金紫光禄大夫、尚书户部侍郎、知青州军安抚使

23世:刘累 佶、姒氏     24世:昌益 张、黄氏

25世:信盛 徐、张氏     26世:咏八 高阳氏

27世:相承 秦、农氏      28世:全福 巢氏

29世:美勋 景、姬氏      30世:钊宁 如、苏氏

31世:炳宽 昌氏        32世:文盛 妫氏

33世:锦遥 席、米脂氏     34世:升吉 芋氏

35氏:瑞明 任氏        36世:先柱 吉氏

37世:源传 姒氏        38世:维琮 西果氏

39世:新兴 休屠氏       40世:建吕 妫氏

41世:宝招 吕氏        42世:晨禄 詹、张氏

43世:任玉 姒氏        44世:添桢 甘、魏氏

45世:树鸿 卞、任氏      46世:登贵 吕氏

47世:俊通 田、曹氏      48世:彦武 巢氏

49氏:标林 费氏        50世:德朋 任、曾氏

51世:朝良 张氏        52世:廷声 张、毛、董氏

53世:元振 古风氏       54世:胜海 陶氏

55氏:试集 姒、孙、姚氏    56世:长远 张氏

57世:华封 古氏        58世:禄源 公孙氏

59世:星亮 任氏        60世:拱炤 杨氏

61世:报联 吕氏        62世:杜伯

63世:隰叔 逢辛氏       64世:士云 孔、张氏

65世:仑模 由、邹氏      66世:士为

67世:士谷           68世:士会 (范武子) 先何氏

69世:士燮(范文子) 赵、柳氏    70世:士匄 (范宣子) 赵氏

71世:士鞅(范献子) 郑、蔡氏    72世:士射(范昭子) 赵、申氏

73世:范弥牟 钟氏      74世:范蠡 黄、官氏

75世:范灵澄 姜氏      76世:范维孔 吕氏

77世:范金龙 陈氏      78世:范依信 周氏

79世:范雎  欧阳氏     80世:范楷 高、蓝氏

81世:范灿 司、马氏     82世:范比 苏氏

83世:范正和 邓氏      84世:范增 马、葛氏

85世:范馥 程氏       86世:范政 李氏

87世:范光忠 吴氏      88世:范今兴 夏氏

89世:范鹗 李氏       90世:范礼 彭氏

91世:范旺 马氏       92世:范竞 李氏

93世:范逢海 黄氏      94世:范正 高氏

95世:范袭 林氏       96世:范达 古氏

97世:范衍 顾氏       98世:范巨卿 罗、钟氏

99世:范丹          100世:范显 马氏

101世:范滂 申、田氏    102世:范粲

103世:范乔         104世:范晷

105世:范广         106世:范汪 袁氏

107世:范宁 袁氏      108世:范弘之 孙氏

109世:范晔 周氏      110世:范暑 张氏

111世:范缜         112世:范胥

113世:范迪        114世:范伟勋 成氏

115世:范让 冯氏     116世:范衡  梁氏

117世:范焕 谢氏     118世:范懋勋 包氏

119世:范履冰 赵氏    120世:范冬倩 朱氏

121世:范昆光 朱氏    122世:范正始 陈氏

123世:范远 周氏     124世:范隋 俞、王氏

125世:范梦龄 陈氏    126世:范赞谟 陈氏

127世:范墉 陈、谢氏   128世:范仲淹 李、曹氏

  先说洛阳的历史大事件,下面说洛阳名人!夏太康迁都斟寻:夏朝前期,太康迁都斟寻其地在今洛阳市偃师境内伊、洛二水汇流处上游的二里头村一带。是为洛阳建城之始。�

  商汤定都西亳:公元前16世纪,商汤率诸侯讨伐荒*暴虐的夏代国王桀,桀败走,死于南巢。汤即天子位,定都西亳。西亳位于今洛阳市偃师城西洛河北岸的尸乡沟一带。商汤之后的外丙、仲壬、太甲、沃丁、太庚、小甲、雍己、太戊诸王均以此为都,前后200余年。

  伊尹放迎太甲:商朝第四代国王太甲继位之初,暴虐昏庸,辅国大臣伊尹把他放逐到桐宫。太甲在桐宫三年,悔过向善,伊尹才把他迎回都城西亳,重新主持国政。太甲修德,方国部落纷纷归服,天下安定。伊尹作《太甲训》三篇,褒扬太甲。�

  八百诸侯会孟津:公元前11世纪,商纣王昏庸无道,诸侯叛离而归顺西伯姬昌(周文王)。周文王卒,武王即位,太公望、周公旦等人辅佐。武王二年,姬发率兵东至孟津(今洛阳市孟津县东北,时为黄河重要渡口),八百诸侯来会,都说可以伐纣,武王则认为灭商时机还不成熟,于是退兵。�

  周公营建洛邑:周武王灭商后,迁九鼎于洛邑(洛阳)。成王即位,周公辅政,对洛邑进行了大规模营建,使之成为一座规模宏大的新的都城,称为“成周”或“新邑”。新都建成后,成王"迁宅于成周",洛邑成为全国的政治中心。�

  周公制礼作乐:周公营建洛邑后,依据周原有制度,参酌殷礼,建立各项典章制度,是为礼乐制度。其内容是五礼,即吉礼、凶礼、宾礼、军礼、嘉礼。行礼仪要用乐配,不同的礼仪演奏不同的乐章。礼用以辨异,分别贵贱;乐用以求同,缓和上下。�

  平王东迁:西周末年,周幽王无道,申侯联合犬戎攻破宗周镐京,杀幽王于骊山下。太子宜臼即位,是为平王。平王元年(前770),平王由郑武公、晋文侯、卫武公、秦襄公护拥,东徙洛邑。平王东迁,标志着东周的开始。�

  孔子入周问礼:周敬王时期,孔子得到鲁君的支持,与南宫敬叔来到周朝国都洛邑,问礼于老子,问乐于苌弘。孔子入周问礼后,学业大进,广招弟子,传播儒学。

  诸侯筑成周:周敬王十年(前510),成周毁于王子朝之乱,而王子朝之余党犹存,周请诸侯为周筑城。于是晋魏舒、韩不信、齐高张、宋仲几、鲁仲孙何忌、郑国参等大夫会于京师。晋士弥牟制定工程方案,令诸侯服役。次年夏,诸侯之大夫率其役徒筑成周城,三旬而成。�

  光武中兴:建武元年(25),光武帝刘秀削平各地割据势力,统一全国,重建汉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刘秀在位期间,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汉朝成中兴之势。

  东汉建太学:东汉光武帝建武五年(29),在洛阳城南开阳门外创建太学。汉顺帝时扩建。太学生人数最多时达到3万余人。�

  倭国来朝:东汉建武中元二年(57)正月,倭奴国(在今日本九州北部)派遣使节来洛阳朝贡,刘秀封其国王为汉倭奴国王,赐“汉委奴国王”金印一枚(原印1784年在日本福岗县出土,现藏于福岗市美术馆,印高2�2厘米,重108克)。

  永平求法:东汉明帝永平八年(65),遣郎中蔡、博士弟子秦景等18人出使西域,拜佛求法。蔡等到大月氏,邀请天竺国沙门摄摩腾、竺法兰,携带《贝叶经四十二章》及佛像,于永平十年(67)用白马驮回洛阳。次年,官府于洛阳城西二里御道北建白马寺,是为中国佛教祖庭。�

  班超出使西域:汉明帝永平十六年(73),班超出使西域,镇抚西域各国,西域与汉王朝断绝65年的关系至此恢复,连接东西方的“丝绸之路”重新开通。永元十四年(102),班超才返回洛阳。班超在西域30年,为巩固我国西部疆域,促进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促进中国和中西亚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白虎观会议:东汉时,由于“五经”有今文、古文之争,建初四年(79),章帝亲自在白虎观大会诸儒,审议"五经"异同,并命班固将讨论结果编成《白虎通议》一书,作为官方典籍公布。《白虎通议》为今文经学。由于朝廷支持,今文经学在东汉前期广泛流传,该书也成为官学的通用教材。�

  班固修《汉书》:东汉建初七年(82),兰台令史班固在洛阳著《汉书》,用20余年时间修成。《汉书》从秦末农民大起义写到王莽失败,计120卷,分十二纪、八表、十志、七十列传。班固死后,部分“表”、“志”由其妹班昭和马续续成。《汉书》是我国第一部体例完备、内容丰富的断代史。�

  许慎作《说文解字》:东汉时,许慎在洛阳写成《说文解字》一书,收小篆9353个,古文、籀文1163个为重文。每字标明字形,注出音读,推究字义。此为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字典。�

  蔡伦改进造纸术:东汉和帝元兴元年(105),宦官蔡伦改进了民间造纸方法,用树皮、麻头、敝布、鱼网作纸,人称“蔡侯纸”。造纸术的改进,对世界文化发展起了重大作用。�

  张衡发明地动仪:东汉顺帝阳嘉元年(132),太史令张衡在洛阳发明地动仪,并成功测知永和三年(138)陇西地震。这是世界上第一台地震仪,比欧洲早1700多年。张衡还发明浑天仪,并有天文学专著《灵宪》。�

  大秦遣使入洛:东汉桓帝延熹九年(166),大秦国王(古罗马帝国皇帝)安敦遣使来到洛阳。这是中国与欧洲国家直接往来的开始。�

  党锢之祸:东汉延熹九年(166)、建宁二年(169),宦官把持朝政,以"部党"罪名,两次在全国逮捕党人,史称党锢之祸。两次“党锢”,是官僚士大夫和太学生与宦官集团之间斗争的具体表现,反映出东汉后期的黑暗政治。�

  熹平石经:东汉灵帝熹平四年(175),为正定"六经"文字,经朝廷批准,蔡邕书《尚书》、《周易》、《礼记》、《论语》于石,使工镌刻成碑,互相参检,凡46碑(块),立于太学门外,史称熹平石经。�

  董卓之乱:东汉中平六年(189),董卓率兵进入洛阳,废少帝,立陈留王刘协为帝,自为相国,独揽朝政。次年,关东诸侯推袁绍为盟主,讨伐董卓。董卓失败后,挟献帝西走长安,并驱使洛阳数百万人随之西迁,沿途死亡无数。行前,董卓的士卒大肆烧掠,洛阳周围二百里内室屋荡尽,无复鸡犬。�

  曹魏建都洛阳:建安二十五年(220),曹丕废汉献帝,自立为皇帝,国号“魏”,建都洛阳。魏继承两汉制度,于洛阳设立太学,置五经博士;以“九品中正制”选拔官吏。兴修水利,使洛阳成为全国水利事业发达地区之一。�

  马钧制“龙骨水车”:曹魏嘉平六年(254),马钧在洛阳发明农业灌溉工具“龙骨水车”,结构新颖,简便,省力,效率高,对当时农业发展起了极大促进作用。此外,马钧还改进了织缕机,制成了指南车、转轮式发石车、水转百戏等,为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作出了巨大贡献。�

  西晋建都洛阳:晋武帝泰始元年(265),晋王司马炎废曹奂自立,国号晋,史称西晋,都洛阳。晋咸宁五年(279),晋灭吴,统一中国。�

  陈寿撰《三国志》:西晋时,史学家陈寿综合魏、蜀、吴三国史事,修成《三国志》。书中以魏为正统,对魏君称帝,蜀、吴之君称主。取材谨严,文笔简洁,记事真实,是继《史记》、《汉书》之后的又一部重要史学著作。明末罗贯中以此书为史实框架创作了小说《三国演义》。�

  左思作《三都赋》:西晋时,秘书郎左思广泛搜集历史资料,游历三国旧都,历经10个寒暑,在洛阳创作出雄浑精深的《三都赋》(《魏都赋》、《蜀都赋》、《吴都赋》),举国轰动,豪贵人家争相传抄,一时纸张供不应求,纸价为之飞涨,留下“洛阳纸贵”的千古佳话。�

  刘徽注《九章算术》西晋时,刘徽注《九章算术》,首创割圆求周的科学计算方法。《九章算术》约成书于东汉前期,是我国古代一部重要的算学著作。�

  裴秀创“制图六体”:西晋时,司空裴秀改进了东汉图经绘制方法,创分率、准望、道里、高下、方邪、迂直(即比例尺、方位、距离等)“制图六体”,在世界地图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八王之乱:晋惠帝元康元年(291),皇后贾南风为了专政,先后杀汝南王亮、楚王玮,夺得大权。此后赵王伦捕杀贾后,废惠帝而自立。齐王#在许昌,成都王颖在邺,河间王�在关中,相继起兵讨伐,战火从洛阳迅速燃遍大河南北和关中地区。战争中,赵王伦、齐王、长沙王、河间王�、成都王颖先后被杀。光熙元年(306),东海王越毒死惠帝,另立皇太弟炽为帝,是为怀帝。"八王之乱"历时16年而结束。这场战乱严重破坏了社会生产,也从根本上动摇了司马氏统治的基础。� 永嘉之乱:西晋永嘉五年(311),匈奴贵族汉主刘聪派刘曜等攻破洛阳,杀晋官民3万余人,掳晋怀帝,焚烧洛阳城,洛阳化为灰烬,西晋灭亡。�

  北魏孝文帝汉化改革:北魏太和十八年(494),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实行了一系列汉化措施。主要有:易鲜卑服装为汉服;规定在朝廷上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称汉语为"正音";迁洛阳的鲜卑人,均为洛阳籍人,死后不得归葬平城;改鲜卑贵族为汉姓,定门第等级;令鲜卑人与汉人通婚;改用汉制度量衡等。汉化改革使鲜卑族接受汉文化,推动了北方民族的大融合。�

  河阴之乱:北魏武泰元年(528),六州大都督尔朱荣武装叛乱,起兵太原,入洛阳杀胡太后和幼主钊,在河阴(今洛阳市孟津老城西)杀王公以下2000余人,史称"河阴之乱"。尔朱荣立庄帝,受封太原王,进位太师等,独揽北魏朝政。� 隋炀帝营建洛阳:隋炀帝继皇帝位后,决定迁都洛阳。大业元年(605),炀帝令宇文恺营建东京(洛阳),每月用工200万人。次年,东京修建完工。洛阳城南对伊阙,北倚邙山,东逾氵廛河,洛水横贯其间,分外郭城、宫城、皇城、东城、含嘉仓城、圆壁城和曜仪城,规模宏大,布局有序。�

  开凿大运河:大业元年(605),隋炀帝命皇甫仪征河南、淮北各州县男女百余万人开通济渠,引黄河水达于淮河;同年,又开通山阳渎(邗沟)。608年,开通永济渠,北到涿郡(今北京)。610年,开江南河,连通长江和钱塘江。至此,一条以洛阳为中心,南通余杭,北达涿郡,连接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的人工运河全部竣工。大运河全长2500多公里,是中国古代最浩大的水利工程,对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过巨大作用。�

  武周迁都洛阳:唐显庆五年(660),高宗病重,政权全归武则天。武则天以洛阳为神都。天寿元年(690),武则天废唐为周,立号为圣神皇帝。武周都洛期间,建造明堂,创立殿试,又建洛阳外城,铸天枢、九鼎,开凿龙门石窟。神龙元年(705),中宗复位,武则天去周帝号。�

  创立丽正书院:唐开元十二年(724),玄宗李隆基颁诏,于东都洛阳明福门外建立丽正书院。该院负责收集、整理全国各种图书典籍,撰写国史时政,奏献筹策建议,举荐治世良才,融藏书、研究、举贤为一体。�

  安史叛军据洛阳:唐天宝十四年(755)冬,安禄山、史思明在范阳起兵叛乱,攻陷东都洛阳,纵兵劫掠。次年,安禄山在洛阳僭称大燕皇帝。至德二年(757),安禄山之子安庆绪杀安禄山于洛阳宫内,继皇帝位。同年,郭子仪收复洛阳。乾元二年(759),史思明杀安庆绪,自称大燕皇帝,并于次年攻破洛阳。上元二年(761),唐王朝借回纥兵收复洛阳。洛阳隋唐城在战乱中焚毁殆尽。�

  后梁迁都洛阳:天四年(907),唐哀帝禅位于朱温,改元为开平。朱温以梁为国号,都开封,以洛阳为西都。开平三年(909)正月,朱温迁都洛阳,以开封为东都。

  后唐迁都洛阳:后梁龙德三年(923),后唐灭后梁,李存勖在魏州(今河北大名县东北)称帝。同年(即同光元年)十二月,迁都洛阳,以洛阳为洛京。李存勖以继唐而有天下,故国号唐,史称"后唐"。�

  后晋都洛:后唐末年,晋王石敬瑭起兵晋阳,天福元年(936)闰十一月攻入洛阳,灭后唐。辽太宗耶律德光册其为大晋皇帝,国号晋,建都洛阳。�

  司马光修《资治通鉴》:宋英宗治平二年(1065),司马光受命编撰历代群臣事迹。他与刘恕、范祖禹一起,居洛阳19年,于神宗元丰七年(1084)编成一部编年体通史巨著。神宗认为该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因此定书名为《资治通鉴》。该书上起战国(前403),下迄五代(959),记事凡1362年,为文共294卷。�

  翟氏抗金:南宋建炎元年(1127),金人分兵南下,攻破洛阳。翟兴、翟进兄弟召集族人、乡兵与金人抗战。历时数年,多次争战,翟氏兄弟及翟进之子翟亮战死。

  金中京保卫战:金哀宗天兴元年(1232),中京洛阳被蒙古军包围,中京留守强申率2500人坚守,蒙古军围攻3个月不能破城。�

  李自成克洛阳:明崇祯十四年(1641)正月,闯王李自成率兵攻破洛阳,杀福王朱常洵,发福王府金银及富室窖藏赈济贫民。

  汴洛、洛潼铁路修建:清光绪三十年(1904)九月,汴洛铁路勘测工程全面铺开,宣统元年(1909)十一月二十一日竣工通车,全长1838公里。宣统二年(1910)七月七日洛潼铁路破土动工,民国20年(1931)完工,全长2372公里。�

  吴佩孚驻兵洛阳:民国9年(1920)9月2日,吴佩孚战败皖系军阀段祺瑞,进驻洛阳,同时被任命为直鲁豫巡阅副使。10月10日,吴佩孚在西工兵营挂出"直鲁豫三省巡阅使公署"、"陆军第二师司令部"的牌子,扩建西工兵营。洛阳成为直系军阀的大本营。�

  国民政府迁都洛阳:民国21年(1932)上海一·二八事变后,国民政府迁都洛阳,定洛阳为行都。同年12月1日国民政府迁回南京。�

  洛阳红枪会活动:民国15年(1926)1月,河南民众为驱逐省长岳维峻,联合成立了民间组织"红枪会"。红枪会既抗拒军阀、土匪,也与军阀勾结杀害***人和普通百姓。洛阳红枪会西起新安,东到偃师,北起邙岭,南到龙门,几乎村村都有。冯玉祥占领洛阳后,严禁民间私藏武器,对红枪会进行收编、改编,红枪会逐渐被瓦解。�

  洛阳抗日保卫战:民国33年(1944)春,陷于困境的日本侵略军发动了以夺取洛阳为主要军事目标的河南战役。5月5日,日军攻占龙门,由洛阳地方民团组成的国军第15军和94师守卫的洛阳成为一座孤城。面对数倍的日军,洛阳民众和爱国官兵誓与洛阳共存亡。日军穷凶极恶,每日发射炮弹近万发,把洛阳炸成一片火海。洛阳民众、爱国官兵寸土必争,把每个街巷、民居、沟岔变成战场,人人当先,个个英勇,白刃格斗,血染古城。在坚守洛阳的21天中,中国军队自师参谋长到士兵,阵亡1�3万人,仅剩1000余人。日军虽被歼2万,但不断增援。而拥有重兵的刘峙、蒋鼎文违抗中国军事最高统帅部命令,坐视洛阳沦陷而不救。5月25日,洛阳沦陷,未退到城外的爱国官兵全部战死。洛阳抗日保卫战是中国广大爱国军民用血肉之躯谱写的一首民族正气之歌。�

  建立洛阳市人民政府:1948年3月3日,洛阳市人民民主政府成立,杨少桥任市长。次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攻占洛阳城,杨少桥入城,发布施政纲领。1949年12月28日,洛阳市人民民主政府改称洛阳市人民政府。�

  毛泽东致电洛阳前线指挥部:1948年4月5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再次攻克洛阳。毛泽东为中共中央起草并发出了《再克洛阳后给洛阳前线指挥部的电报》,就谨慎清理国民党统治机构、明确官僚资本界限、禁止农民团体进城捉拿和斗争地主、人民自己负责管理城市等作了9条指示。这个电报同时发给了其他前线和地区的军政领导,对当时的城市工作产生了重要影响。�

  中央确定洛阳为重点建设城市:1954年,中央人民政府确定在洛阳建立拖拉机厂、矿山机器厂、滚珠轴承厂、热电厂、铜加工厂等,共占地307�5万平方米,国家投资78657万元。同时确定洛阳市为重点工业建设城市。�

  黄河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截流:1997年10月28日,黄河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按计划顺利截流。黄河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是经国务院批准,集防洪、防凌、减淤、灌溉、供水和发电等综合效益的特大型控制性国家重点工程项目,总投资预计340亿元。1991年9月1日前期工程开工,1994年9月2日主体工程开工。计划2001年12月31日完工。全部工程竣工后,可使黄河中下游防洪能力从50年一遇提高到千年一遇。

  洛阳名人

  ● 玄 奘

  玄奘(602—644年),姓陈,法名玄奘。洛阳偃师人,通称三藏法师,俗称唐僧、唐三藏、唐高僧、佛教学者、翻译家、旅行家、与鸠摩罗仁真帝并称为中国佛教三大翻译家。他从小就出家于洛阳净土寺为和尚,后又在国内遍访名师,他感到所说纷歧,难得定率,便决心到天竺学习,在那烂陀寺从戎贤受学,后又游学天竺各地,并同一些学者展开辩论、名震天竺,经历了17年,贞观十九年回到了长安。译出经、论35部,凡1335卷,1300多万言。多用直译,笔法严谨。所译经籍,对丰富祖国文化有一定贡献,并为古印度佛教保存了珍贵的典籍,世称“新译”。曾编译《成唯识论》。撰有《大唐西域记》一书,为研究印度、尼泊尔、巴基斯坦、孟加拉国以及中亚等地古代历史地理和从事考古的重要资料。他到天竺取经的故事。在民间广为流传。 后人为纪念他,在其故乡村南建唐僧寺一座。寺内大殿为清代光绪三十年(1904年)重修,现在尚为完好。他的父亲陈惠在隋代曾任江陵县令,二哥陈素出家于洛阳净土寺,法名长捷。

  ● 元 稹

  元稹(779—831年),字微之,别字威明,河南洛阳人。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和小说家。其诗与白居易齐名,世称“元白”。 元稹出身寒门,又早年丧父,依靠亲戚度日。他自幼天资聪颖,刻苦学习,发奋为文,15 岁明经及第,21岁初仁河中府。25岁登书判拔萃科,授为秘书省校书郎。28岁登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对策第一,授左拾遗。青年时代,具有正义感,力主改革时弊,因遭忌,被贬为河南县尉。后又任监察御史,奉使东蜀,不畏权贵,惩处贪官污吏,名动三川。但因得罪了宦官,而被贬江陵府士曹参军。后又贬谪通州司马。转而依附宦官权势。穆宗继位,召升膳部员外郎,后又升任中书舍人、翰林学士、工部侍郎。穆宗长宗二年升任宰相数月,同年罢相,出任同州刺史、后改越州刺史、又转浙东观察使。在任职属地仍改革时弊,大和三年回长安任尚书左丞。次年任武昌军节度使至死。终年53岁。 他的诗作,以乐府诗为最有名。如《国家词》、《织妇词》、《采珠行》、《连昌宫词》。他的小诗《行宫》,写得含蓄有味。虽只有四句,而读者不觉其短。他写的《莺莺传》,为后来《西厢记》故事所取材。元稹,可称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优秀作家。

  ● 伊 尹

  伊尹名挚,夏末商初人。是古代著名的贤相。伊尹出生于伊洛流域的古代有莘国的空桑涧,即今日洛阳嵩县莘乐沟。他出身于奴隶家庭,其父为奴隶主的家用奴隶厨师,母为采桑养蚕

  的奴隶。

  伊尹自幼聪慧,勤学上进,耕于有莘国之野,但由于父传,他的烹调技术很高。他还努力钻研治国之道。所以,他既是奴隶,又是奴隶主子弟的“师仆”。商部族的首领汤求贤若渴,几次去求伊挚,他没有从。空桑涧西南平地上有个小山丘,相传就是商汤请伊挚的三聘台。之后,商汤娶有辛氏之女为妻,伊挚以陪嫁奴隶身份来到了商汤身边。并很快得到商 (未完待续)

  --作者:往事如风 (2005-07-18 20:59) 回复留言

  1 (续上) 汤的信任,为其灭夏建国立下了汗马功劳。商朝建立后,伊挚受封为尹,即宰相,助汤治理国家。商汤死后,伊尹曾辅佐外丙、仲壬、太甲等。伊尹在政治上主张“居上克明,为下克忠。 ”他强调“任官惟贤才,左右惟其人。”他常用夏王朝灭亡的原因是夏桀“弗克庸德”来教育国君。他指出:“明德则天下存,失德则天下亡。”他对商朝的创立及巩固起了重大作用。 伊尹活了100多岁,到沃丁执政时死去。死后葬于西亳,离汤冢有7里地。在今偃师县城西 10公里处。明代在嵩县城南沙沟龙头村重修的“元圣祠”是作为伊尹的出生地而建的。祠门的对联把伊尹与孔子并举,称伊尹为元圣,称孔子为至圣。后来人们称他为中国第一位贤相,尊他为元圣。

  ● 周公旦

  周公旦,姬姓、名旦,周文王之了,武王之弟。周公为周朝的建立与巩固,立下了卓绝的功勋。他协助武王姬发完成兴周灭商的大业,建立了周朝。武王卒后,成王姬育继位。而当时成王还是年幼,根本不懂治国之事。在周朝草创、百废待兴之时,周公旦代成王执政,处理国家大事。周公摄政不久,却引起了周统汉集团的猜忌,以分封商地管叔和蔡叔尤甚,到处造谣,说周公欺成王年幼,企图篡夺王位,被封为商地的纣王儿子武庚认为有机可乘,便与管督、蔡叔等人互相勾结,扯旗反叛。在这紧急关头,周公决定亲自率军东征,经过三年战斗,平定了叛乱,武庚、管叔被诛杀,蔡叔被流放到边远地区。 周公东征之后,开始实行大分封,同时觉得镐京偏西,不利于统治全国,有必要在东方伊洛一带建个新都,于是就在成王五年,开始大规模地营建新都洛阳,仅用了一年时间,在洛阳创建两座城:西为王城,东为成周城。总称洛邑。洛邑建成后,西周有两个都城。从此,中国历史上出现了两京制、周公居洛期间,制礼作乐,确立了周朝的统治体制,这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重大的影响。成王成人后,周公将政权归还给成王。《尚书·无逸》篇,就是周公归政时,对成王的一番谆谆告诫,为成王执政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 周公营建洛邑并长久居洛,与洛邑有着密切的关系。几千年来,洛阳的人们都尊敬周公,把周公作为幸吉祥、胜利的象征。

  ● 尹 洙

  尹洙(1001—1047年),字师鲁,河南洛阳人,北宋著名的文学家,新古文运动的先驱者。

  尹洙自幼聪敏好学,早就与兄源知名于时。宋仁宗天圣二年(1024年)进士及第,调绎州正平县主簿,历任河南府曹参军,安国军节度判官、知光泽县。又举书判拔萃,为山南东道节度掌书记,知伊阳县。后召试殿中,任馆阁校勘,迁太子中允。不久被贬郢州酒税,徙唐州。后复任太子中允,知河南县。又任经略判官,继迁集贤校理、通判州事、加直集贤院、太常丞、知泾州。又徙知庆州、晋州,迁起居舍人,直龙图阁、知路州等。庆历七年91047年) 四月十日病卒,终年47岁。 尹洙一生的主要成就在文学,他与欧阳修、梅尧臣等高举韩柳复古文的 (未完待续)

  2 (续上) 大旗,一改宋初文坛的浮靡之气,开一代文学新风。其作品有《尹洙集》28卷。今传本《河南先生文集》27卷,附一卷。此外,他还著有《五代春秋》。

  ● 朱敦儒

  朱敦儒(1086—1175年),字希真,河南洛阳人。她出生在一个小官僚家庭,具有超然不群、不受凤凰管、不归麒麟辖的性格,他常以梅花自喻,不与群芳争艳。早年隐居不仕。两次举荐为官而不出。绍兴二年(1132年),宣谕伎明又向朝廷推荐朱敦儒,言敦儒深达治体,有经世才,很多翰廷在臣也称颂他的学问与人品,所以高宗皇帝下诏命他为右迪功郎,并命肇庆府督促他赴临安任职,敦儒仍不肯受诏,在众朋的劝勉下,他方应诏到了临安。赐进士出身,授以秘书正字,尔后兼兵部郎官,迁两浙东路典狱。后来因主张抗战,发表主战言论,并于主战派李光等人交通,受到右谏议大夫汪勃的弹劾,于1149年被罢官。 朱敦儒是宋代一位著名的词人。其负早期秀婉工丽,注意词的格律和四声,多写隐居生活。南渡后,家国之难,流离之苦,尤其是壮志难酬的无限悲慨使他的词风大有改变,使他唱出了具有这个时代特征的愤激慷慨的主旋律。后来秦桧当政,选用一些文人来装点门面。加之秦桧之子秦(火+喜)喜欢工词与乐府,朱敦儒再次出仕,被任命为鸿胪少卿,秦桧死,郭儒又被罢官。他的后来出仕,众说不一。宋高宗说:“此人朕且囊荐以隐逸命官,置之馆阁,岂用始怡退而晚奔竟耶。”看来,他后来出仕是有难言苦衷的。

  朱敦儒有《樵歌》,也称《太平樵歌》,有人把他的词风分为三段:即早年词风浓艳、丽巧;中年词风激越慷慨;闲居后词风婉明清畅。这三段又唱出了不同时代、不同格调的三部曲。

  伊尹 :生卒年待考。商初名臣。名挚,洛阳伊川人(亦说栾川人或嵩县人)。因官封为尹,故称伊尹,又称阿衡或保衡。原为有莘氏女陪嫁于汤的媵臣,因精通治国之道,汤授以国政,在助汤灭夏中所建功勋卓著。汤死后,辅佐外丙、仲壬。仲壬死后,立太甲。太甲无道,伊尹将其放逐桐宫(今虞城南)。3年后,太甲悔过,复得其位。享年百岁,卒后商王沃丁葬以天子之礼,与汤并祀。传有《伊训》、《咸有一德》等,已佚。

  白圭:生卒年待考。战国著名商业活动家,魏惠王时大臣。洛阳人。主张用"人弃我取,人取我与"的办法贸易致富。遇到丰年,收买谷物,卖出丝漆;遇到荒年,卖出粮食,购进帛絮。被历代商贾尊为鼻祖。�

  苏秦:东周洛阳人,战国时期倡导合纵说的重要活动家。字季子。洛阳人。传有头悬梁锥刺股发愤读书之故事。致力于纵横之术,先后游说六国,劝其合力抗秦,形成合纵之势。苏秦为纵约长,佩六国相印。归赵封为安君。后奉燕昭王命入齐,从事民间活动,被齐人车裂而死。

  贾谊(公元前200~前168),西汉政治家、文学家。洛阳(今属河南省)人。18岁时,就以博学能文而闻名于郡中,得到郡守吴公的赏识,收为弟子。文帝即位后,因吴公的推荐,任为博士,掌文献典籍。其时,贾谊不过20多岁,在博士中最为年轻,但以见识和议论,赢得博士中年长者的尊敬,受到文帝的重视,不到一年,被擢升为太中大夫。朝廷上许多法令、规章的制定,都由他主持进行。贾谊的才华和文帝对他的信任,引起了一部分朝臣的不满。他们以“洛阳之人,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史记·屈原贾生列传》)的流言,动摇了文帝对贾谊的信任,结果文帝让贾谊离开长安,去做长沙王的太傅。

  贺若弼(544~607)隋大将。

整个碑文的意思是说:墓里埋的是两位清国人,其中男性墓主人姓“王”自“愚庵”,曾被清朝政府追封为“荣禄大夫”(从一品的文职官衔),女性墓主人“翟氏”,曾被清朝政府追封为“一品夫人”(正一品荣衔)。

“皇清”是墓碑上常见的写法,意味着死者(或立碑者)是清国的臣子。

“暨”是连词,有“和”,“及”的意思,用来连接两个平等身份的事物。也就是说,两位墓主人的关系可能是夫妇。

按照清朝的礼法,够级别的官员死后朝廷都要追授个封号,逝世前拥有的最高官

寒姓 寒氏家谱 寒姓起源 寒姓名人 寒姓的来源 寒姓简介

寒[寒,读音作gàn(ㄍㄢˋ),亦可读作hán(ㄏㄢˊ)] 一姓氏渊源: 第一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黄帝之裔姙(任)姓伯明氏之子寒浞,...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