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治是谁的儿子?有人说他是多尔衮的儿子有人说他是洪承畴儿子?为什么呢?
清崇德三年(1638年),皇太极的第九子爱新觉罗·福临出生,而他也在崇德八年(1643年)的时候登上了皇位,成为了历史上的清世祖顺治皇帝。
由于其出生在由皇太极非常宠爱的关雎宫宸妃海兰珠所生的皇子去世后的第三天,并且相传其是伴随着代表祥瑞之兆的红光出生,因而皇太极为其取名为福临,意为“福兆降临”。
然而,不少民间野史盛传,清朝初年的权臣睿亲王多尔衮自幼便与顺治皇帝的生母孝庄太后是青梅竹马、两小无猜,因此便有人断定顺治的生父应该是多尔衮,而非皇太极。而除此之外,还有人称,顺治皇帝是孝庄与在明清“松锦大战”后被俘获的原明朝蓟辽督师洪承畴所生,原因就是当初皇太极是用“美人计”,让孝庄“色诱”洪承畴才使得其最终投降的。
只不过,这样的两种说法都是无稽之谈,从客观的历史条件来看,也更加是无法成立的。
顺治出生前,孝庄都没有见过洪承畴。
其实,不仅仅是孝庄,就连皇太极与洪承畴进行正面对抗,也已经是非常的晚的时候了,因为在此之前,洪承畴一直在陕西、山西、河南等地,与高迎祥、李自成、张献忠等人的农民军部队在进行征战。
清崇德三年(1638年),也就是顺治皇帝出生的这一年,清军第四次破关南下,对明朝京畿以及北方地区进行劫掠。而也就是在这个时候,洪承畴被紧急征调回京,负责拱卫京师,就此开始同清军进行对抗。但这次南下入侵,皇太极并没有御驾亲征,而是安排多尔衮统兵征战,所以他也没有在这个时候与洪承畴打上照面。
崇德四年(1639年),洪承畴正式被崇祯皇帝任命为蓟辽督师,成为明军在东北战场的最高指挥官,紧跟着就爆发了决定明清生死存亡的“松锦大战”,结果是明军损兵折将,倾尽国力打造的九边精锐损失殆尽,洪承畴也被生擒。
而当洪承畴被押赴到盛京的时候,这才是他第一次踏足当时的清朝国都,也是他第一次与皇太极进行会面。
所以由此可见,说顺治与洪承畴所谓的父子关系,从时间和洪承畴本人的履历来看,纯属是子虚乌有的说法,完全不可能实现。
那么,既然洪承畴和顺治没有关系,那他的投降是不是真的像某些影视作品中所演绎的那样,是因为中了皇太极与孝庄的“美人计”才决定投降清朝的呢?答案也自然是否定的。
一方面,从皇太极一贯的刚毅性格与他过往的处事风格来看,这种时候他绝对不会让一个女人,特别是自己的后妃,来为他“冲锋陷阵”,进而换取洪承畴的投降,他时绝对做不出来。
而另一方面,孝庄出面劝降洪承畴,也是绝无可能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语言不通。历史上的孝庄精通满语、蒙语,但是对汉语和汉族文化还是非常的排斥,这一点从其为康熙抚养的五阿哥胤祺那非常拙劣的汉语水平就能看出。
因此,洪承畴绝不会是因为孝庄的原因才选择投降的,他甚至根本没有见过孝庄本人。
而他之所以会“背明降清”,除了是对明朝的彻底失望和绝望,以及对于皇太极礼贤下士的感动外,更多的还是在于正值盛年的他不希望自己的一生就此了结,他也希望有个“平台”能让自己建功立业,故而选择了投降。
只不过,洪承畴在皇太极时期并没有得到重用,这其中一个重要原因还是在于皇太极对他的防备,而等到之后清军入关、一统天下的时候,洪承畴才得以真正展现了自己的“价值”。
顺治十年五月,洪承畴受命经略湖广、广东、广西、云南、贵州等处,总督军务监理粮饷。历史上对于洪承畴的评价是褒贬不一的,因为他是一位明末降清大臣。
贰臣洪承畴
贰,意为变节、背叛,两属也。贰臣就是指在前一个朝代做官,投降后一个朝代又做官的人,后来乾隆在上谕中 以忠君为标准,把降清的明朝官员均称之为贰臣。洪承畴就是一位被记录在册的贰臣。洪承畴生于明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九月二十二日,是泉州府南安县二十七都英山霞美乡(今英都镇良山村霞美)人,字彦演,号亨九。虽然出身名门,世代书香门第,但是在他曾祖父那辈就已经家道中落了,故而他自小就发奋图强,立志要实现治国平天下的愿望。明万历四十三年赴省参加乡试,过五关斩六将,高中后得赐进士出身,后深受明朝皇帝恩宠,自此官运亨通,崇祯七年官拜至兵部尚书、蓟辽总督。但是后来在与清朝的松锦之战中战败,成为了清朝俘虏。之后清太宗皇太极,看中洪承畴的雄才伟略,用计谋让其投降并收为己用。
清朝开国重臣
洪承畴虽然是明朝叛臣,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他对于清朝的统一、社会安定、经济发展、民族和睦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其采取"以抚为主,以剿为辅"的进军策略,尽力避免生灵涂炭,以较少代价平定了江南。同时,洪承畴建议满人学习汉语,汉人礼俗,倡导儒家学,在洪承畴的推动下,清朝完成平稳的朝代更迭,传统文化的延续性得以保障,各民族逐渐和睦相处。可以说是清朝的大功臣了。康熙四年,洪承畴逝世,康熙帝特颁布御诏,赐少师,谥文襄,赐葬京师车道沟,其受重视程度可见一斑。
承畴纪念园
孙中山先生也曾以一首《赞洪文襄》表达对洪承畴的敬意:"五族争大节,华夏生光辉。生灵不涂炭,功高谁不知。满回中原日,汉戚存多时。文襄韬略策,安裔换清衣。"为了纪念洪承畴,在福建南安市英都镇洪承畴已倒塌100多年的故居基础上,历经一年复建了承畴纪念园,以更全面地展示洪承畴的史迹及家世,作为成为研究和宣传洪承畴的一个重要窗口。
松锦大战中,洪承畴为什会输的一败涂地?
明朝二百多年的历史中曾出现过不少优秀军事指挥官,其中洪承畴要算是里面的佼佼者。
洪承畴家境贫寒,早年曾帮母亲卖豆干为生。后来在亲友的资助下,才正式开始了求学之路。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23岁的洪承畴在殿试(科举考试最后一关)上发挥出色,取得了二甲第十四名的成绩,赐进士出身。此后,洪承畴历任刑部江西清吏司主事、员外郎、郎中等职务。当时谁也不会想到,这个文弱的书生将来会成为一个指挥千军万马的将帅。
崇祯二年(1629年),陕北地区爆发大规模农民起义。这一年七月,起义军进攻韩城,时任陕西督粮参政的洪承畴主动请缨带兵出战。陕西总督杨鹤手中无将,只好同意让自告奋勇的洪承畴去试一试。结果没想到洪承畴第一次带兵出战就以少胜多,击溃了农民起义军,解了韩城之围,顿时名声大振。从此,洪承畴就开始了半生的戎马生涯。
从崇祯三年(1630年)至崇祯十二年(1639年),洪承畴率部转战于陕西、甘肃、宁夏、河南等地镇压农民起义军,并取得了辉煌战绩。洪承畴本人也官至陕西三边总督,加太子太保、兵部尚书衔,成为明末最负盛名的封疆大吏。在洪承畴及其同僚的围剿下,明末农民起义陷入低潮。其中后来推翻明朝的“闯王”李自成在此时被打的只剩下18骑逃入陕南商洛山中。
崇祯十二年(1639年)初,关中形势略为好转,明朝和北边满清的战争形势却日趋严重。当时满清兵强马壮,多次突破明朝边境进入内地烧杀掳掠。在满清强大的军事压力下,崇祯皇帝只好把洪承畴调往北方,防卫清军。
崇祯十三年(1640年),一场决定大明王朝和洪承畴命运的决战开始了。清军出动主力包围了锦州城,锦州守将祖大寿向朝廷求援。朝廷下令由洪承畴担任主帅,率领八位总兵,合计十三万兵马,向锦州进军,“松锦大战”由此爆发。
不过,这一次洪承畴没能延续他的辉煌。在经过长达两年的对峙,决战,困守之后。松锦大战以明军惨败告终,明朝倾尽国力打造的九边精锐损失殆尽。洪承畴一生经历过大小战事无数,绝大多数情况下都能完胜对手,为何这次的松锦大战会一败涂地呢
首先是他所面临的对手不同。以往洪承畴交手的对象都是农民起义军,这些起义军部队虽然人多,但是无组织无纪律,首领的个人能力也很普通,所以洪承畴在和他们交战时自然游刃有余。而清军的战斗力却比明军要强很多,清军将领个个久经沙场,骁勇善战。在兵力相近的情况下,明军想要在双方对攻中打赢清军,那就只能期待出现奇迹了。
其次是决战时机不对,在战事进行初期,明军、清军各有死伤,由于清军野战能力远胜于明军,所以洪承畴不敢冒进,而是下令让大军驻扎宁远,择机出战。不过,当时明朝所面临的环境已非常恶劣,国库中空空如也,十三万大军每天都要消耗大量粮饷,对朝廷来说这几乎成了一件不堪承受之重。
因此,崇祯皇帝和兵部尚书陈新甲不断催促洪承畴早日出击,速战速决。在朝廷的压力下,洪承畴只好被动选择率明军主力与清军进行决战。清军利用机动力强的优势,包抄后路,截断明军粮道,结果使得明军军心大乱。
最后,明军指挥混乱则是导致松锦大战一败涂地的关键原因。原本洪承畴作为蓟辽总督和明军主帅,应有节制全部兵马的大权。可是辽东监军张若麒却以监军身份不断干预指挥,直接导致明军在阵前出现重大失误。
在粮道被断之后,明军士气正旺,洪承畴主张决一死战,而各部总兵官主张南撤,这里又出现了意见分歧。最后大家商定好时间决定分批撤回宁远,大同总兵王朴却因贪生怕死,率部先行出逃。结果使得原本精神就高度紧张的明军将士一溃千里“各帅争驰,马步自相蹂践”。
因此,在上述原因的影响下,松锦大战彻底失败就成了定局。战后,洪承畴被满清俘虏,并在不久投降。后来在清军南下的过程中,洪承畴指挥清军连战连捷,被世人称为清朝入主中原的“指路明灯”。
清朝如此刻薄的对待洪承畴,但他后人却以此为荣,
因为提起汉奸大家都不陌生,每一个时期都有这样的人物,虽然两个人干的是同样的事,洪承畴投降了皇太极帮助清朝灭掉了明朝,而施琅投降的康熙帮助清朝灭了台湾的政治集团,但是官方把洪承畴当做了汉奸,把施琅当作的英雄,因为从民族的角度来说,只要出卖汉族的**为异族服务的都是汉奸,洪承畴就是这样一个人,而施琅是为了促进国家的统一。洪承畴是在松锦之战中战败,被清军所俘虏,然后屈膝变节,投降了清朝。
洪承畴在当时在投降满清之后,力主非灭南明不可,在当时他干的事情,连他的母亲和弟弟也不愿意和他同流合污。还在当时看他就是遗臭万年的铁杆汉奸。虽然他是一个有才能的人,但是说到他的德行就需要严肃检讨了,而且在中国的正统思想中,对人的评价都是德高于才的,无论他在官场上做得如何做无法洗脱他道德上的污点。而因为现在国家已经不在刻意指责洪承畴了,而且现在他的家乡还给洪承畴,修缮了祠堂,把他奉为“清朝开国第一功臣”,这大概和当下民族融合的统一民族政策有关。这可能就是他的后人把他以此为荣的原因吧。历史如同硬币,本来就有正反面。
清朝是距今最近的年代了,关于清朝的历史也被很多影视作品改编成电视剧播出,其中最有名的影视作品也就是《孝庄秘史》了,作为清朝历史上最有名的皇太后之一,孝庄文皇后更是被后人列为典范,是历史上有名的贤后。孝庄历经四代皇帝,辅佐过顺治、康熙两位帝王,是杰出的清初女政治家。
然而即使是贤德如此的孝庄也少不了花边新闻,这两件花边新闻更是被作为电视剧中的重点情节演绎。
一是清朝四大疑案之一的太后下嫁,这第二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庄妃劝降了。
关于这两个事件在正史上是无处可寻,但却在民间广为流传,其中第一个绯闻想必是杜撰出来的,毕竟在当时清朝入关后许多百姓还是很抵触清朝的统治。太后下嫁一说多是因许多文献档案中摄政王纸上冠以“皇叔父”或“皇父”字样而来,多半是以讹传讹。
另一件孝庄美人计劝降洪承畴更是错漏百出,多是无聊之人信手拈来而已。为什么这么说呢?咱们仔细分析一下:松锦之战后,祖大寿投降,洪承畴被俘,已经作为俘虏了为什么还要让洪承畴投降呢?因为当时洪承畴任蓟辽总督,兵部尚书职衔,是当时明朝与清军作战的最高将领。况洪承畴素以忠义之士著称,如果他能投降,对于明朝的反抗来说无疑是个巨大的打击。可是洪承畴却在狱中绝食多日这让皇太极十分苦恼,这时野史记载庄妃自作主张潜入大牢用美人计说服洪承畴投降,更离谱的说法还有庄妃劝降洪承畴之后还和其共度春宵,真是荒唐!
首先一个男人,还是身为皇帝坐拥江山金银财宝的男人,想要劝降一个俘虏,加爵进封、高官厚禄、锦衣玉食、封赏无数还不能打动一个阶下囚吗,即使洪承畴为美色所好,那美女不是更好寻,为什么要把自己的女人送出去呢?就算是女真部族风气开放,也不止如此吧,完全不科学。
那么说是庄妃偷偷溜出去瞒着皇太极的行为呢?这也是经不起推敲的,庄妃当时也是备受宠爱,何苦为了这种事欺瞒丈夫,这么做能讨得什么好处?即使她敢那么大牢没有人看守吗,皇宫没有人巡守吗?当时清朝已经定都盛京,后宫制度也已形成,怎么可能越过重重防卫去大牢劝降一个俘虏。更何况庄妃是蒙古人,自小生长于科尔沁草原,从小应用的语言只能是蒙语,即使嫁给皇太极后,在当时清朝还未入关的情况下学习的也只能是满语,进入大牢怎么跟洪承畴这个汉人交谈呢?
庄妃劝降的说法不成立那么洪承畴到底是怎么投降的呢?其实正史中记载劝降洪承畴的是范文程和皇太极两个人,洪承畴绝食之时皇太极派范文程前去劝说,范文程费了九牛二虎之力也没能起到什么作用,然而聪敏的范文程发现了洪承畴虽为俘虏衣服却一尘不染,这样爱惜衣服的人怎么会随意践踏自己的生命,于是把自己的发现告诉皇太极,随后皇太极采用关怀策略把自己的貂裘给衣着单薄的洪承畴穿,才慢慢感化了他。
因为这个洪承畴本来是明朝的一位高官,拿的是明朝的俸禄,并且深受明朝廷的信赖,不过在明朝被清军攻破之后,却转而为清政府效力。所以清人才说洪承畴厚脸皮,他本身也背负了背叛的骂名。说起来他也是个人物,不仅亲眼见证了明朝的倾覆,甚至还参与到了清朝政权的崛起。
所有明朝遗留下来的老人,对于洪承畴可谓是充满仇恨,对于他的背叛行径更是深恶痛绝。不过在清朝人眼里,却极大的夸大了洪承畴的英雄形象,觉得洪承畴识时务,而且非常有才华。其实他在最终投降清朝的时候之前也被抓住过几次,但这几次他都是表面假投降,回到明朝的阵地之后,又率兵去攻打清军。
这样说来,其实他本性还是忠诚的,起码在明朝还未完全破败之前,他仍然拼死为明朝效力。而他最终看到了清朝的成功是必然的,知道自己无力回天,所以才会选择投靠清朝。他早年得志,无论是在明朝还是清朝都身处高位,从侧面来看他也是很有本事的。
无论对于他本人有何争议,但他自己还是有不可否认的能力的。在被清军俘虏之后开始他也是坚持着读书人的气节,心中念着忠君为国,并没有投降清军。只不过到了后来这些清军软磨硬泡,甚至还出动了美人计,这才使得洪承畴败下阵来。不得不说,从这也可以看出英雄难过美人关,他的性格本质上还是个好色之徒。
明朝末年,明军将领投降满清都值得同情和原谅;明朝文官投降满清都让人唾骂,遗臭万年。
明朝灭亡的根源不在于军事,而是朝中文官集团腐败,党争剧烈,所谓的清流横行,崇祯皇帝死前说的文官皆可杀,他真正的看出了帝国覆灭的实质。
明朝的武将绝对比中国历史上任何一个朝代的武将都要忠于国家,对朝廷的忠诚度非常的高,在大明一朝,没有一个武将正儿八经的造反过,没有任何一个武将主动投降过敌国。
明末时期的洪承畴、祖大寿等将领降清,不但值得同情,甚至觉得应该如此。这都是被朝廷逼出来的。
先说洪承畴,他是大明王朝最后的柱石将领了,率领明朝最后的精锐在松山与清军对峙,按照洪承畴的策略,凭借大明雄厚的国力(相对后金来说要强大得多),步步为营,边战边守,与明君其他几路大军逐步围合锦州,迫使皇太极后退辽东北部。
但是朝廷那帮书呆子为了快速解决辽东问题,抽兵回中原剿灭农民起义军,不停的下旨催促洪承畴出兵与皇太极决战,洪承畴拖延了半年之久后,无奈全线出击,最后在松山一役兵败被俘。
洪承畴被俘后,也是坚决不降的,皇太极非常的看重他,不停的找人劝说,最后投降了皇太极。为满清入关后,剿灭农民起义军起了很大的作用。
祖大寿的经历更传奇,他涮了皇太极几次,他假投降满清两次,两次的诈降都让皇太极把他放回来,他依然义无反顾的领兵抗清,直到松锦大战,救援他的洪承畴在松山被俘,他已经孤军无援,才彻底的投降了皇太极,就这样几次投降满清的祖大寿,依然得到了满清的重用。
明朝末年这些重要将领的投降对王朝来说打击是巨大的,毕竟帝国已经处于崩溃边缘,内忧外患,此时需要的是军事的强硬,而不是要那些鼓噪文人。
这些将领的无奈降清,明清双方实力是此消彼长,加上农民起义军已经成了燎原之势,明朝的大势已去,民心渐失,无兵无将可以扶大厦将倾,只剩下那群党争文官最后争先恐后的投降满清。悲哉。
顺治是谁的儿子?有人说他是多尔衮的儿子有人说他是洪承畴儿子?为什么呢?
本文2023-11-06 00:23:33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4179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