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有几个孩子?

栏目:资讯发布:2023-11-05浏览:3收藏

诸葛亮有几个孩子?,第1张

诸葛亮家谱:

祖上:诸葛丰(汉朝司隶校尉)

  父亲:诸葛珪(东汉末年泰山郡丞)

  母亲:章氏

  叔父:诸葛玄

  配偶:黄月英

  兄弟:诸葛瑾(兄)

诸葛均(弟)

  子女:诸葛瞻(亲子)

诸葛乔(养子,实乃长兄诸葛瑾之子)

  孙子;诸葛尚(瞻长子)

诸葛京(瞻次子)

诸葛攀(乔子,后因诸葛恪获罪,满门抄斩,故重归诸葛瑾门下)

  重孙:诸葛显(攀子)

提问者使出了卧龙岗的绝招“偷梁换柱”加“乾坤大挪移”!即把东汉指南阳郡的“南阳”移植到后世的“南阳县”“南阳府”和“南阳市”身上,甚至直接等同于“卧龙岗”!这种不敢面对史实的行为表现出的是没有底气的心虚!

回到这个问题,实际上山东诸葛家谱无一字提及“卧龙岗”,反而都证明,诸葛亮《出师表》中“躬耕于南阳”是指南阳郡,而不是后世改名为南阳县的宛城。

如《诸葛武侯集》注引《诸葛氏谱》称:“亮为弟均,取南阳林氏女为妇,期年,生子名望。”

这里的“南阳林氏”是“郡望”,即指南阳郡的望族林氏。古代表示哪里人,都是“郡+人名”或“郡+县+人名”,从来没有“县+人名”的。卧龙岗在这里把“南阳郡”林氏偷换成“南阳县”林氏,真是无知者无畏!

又如:山东临沂访坞村的《诸葛氏祖碑文》》载:“我葛氏家琅琊,迁于南阳,食禄为诸,以官为姓。”《琅琊郡全裔堂诸葛氏宗谱》称:“亮生于琅琊,迁居南阳,官于西蜀。”该宗谱还:“诸葛亮次孙诸葛京次子(诸葛)冲携眷复归故里,又还琅琊。

这里南阳还是指南阳郡。为什么?因为“琅琊”是郡啊!这是简单的排比句式。“生于琅琊”是指东汉南阳郡,“官于西蜀”是指蜀郡,前后都是指郡一级地名,怎么到了“迁居南阳”就变成了南阳县了?可见这里的南阳和琅琊、西蜀一样都是指“郡”,即“南阳郡”。从而可证明诸葛亮“躬耕于南阳”是指“南阳郡”无疑!

以上山东诸葛亮家谱的“南阳”和诸葛亮《出师表》“躬耕于南阳”一样都是指东汉“南阳郡”,都没有提及具体的地点,更没有提及卧龙岗,根本不能成为南阳市卧龙岗的证据!

卧龙岗把所有的与躬耕有关的“南阳”都毫无根据的偷换成南阳县,这种伎俩证明了其来路不正,没有堂堂正正的史料依据!更何况没有任何诸葛亮家谱提到卧龙岗!反倒是南阳邓县隆中即今襄阳隆中却被诸葛亮后裔认可!

浙江省金华市兰溪市有个著名的“诸葛八卦村”,是诸葛亮后裔中的一支在宋代迁徙定居于此。该村原名“高隆村”,取“高卧隆中”之意。在该村“大公堂丞相祠” 上方悬挂一匾额上书“隆中云礽”四字,意即:隆中诸葛亮的子孙。

表明浙江兰溪的诸葛亮后裔认同诸葛亮躬耕于隆中,而不是什么卧龙岗。这与正史裴注《三国志》的记载完全一致。

2018年9月8日,浙江兰溪、广西阳朔以及江苏、江西等省市的二十多名诸葛亮后裔代表相约来到襄阳古隆中祭祀诸葛亮。此次祭祀诸葛亮大典的主祭是来自广西阳朔诸葛亮文化研究会会长、诸葛亮第48代孙诸葛保满。

全国诸葛亮后裔来隆中祭祀诸葛亮证明隆中为诸葛亮故居、为诸葛亮躬耕地的事实得到了诸葛亮后裔的普遍认同。

不仅诸葛亮后世子认可隆中,诸葛亮故乡山东的地方志也都认可隆中!

明嘉靖陆釴编撰的《山东通志》说“诸葛亮字孔明,琅邪阳都人。汉末随从父玄往依刘表,避居襄阳隆中,自比管乐。昭烈屯新野,徐庶器而荐之。先王凡三往顾亮乃见。”清雍正岳浚编撰的《山东通志》也说“诸葛亮字孔明,琅邪阳都人。汉末随从父玄往依刘表,隐居襄阳隆中,自比管乐……”清嘉庆许绍锦编撰的《莒州志》说“诸葛亮字孔明,琅邪阳都人……亮早孤随从父玄往依刘表,居襄阳隆中,自比于管乐……”而莒州在东汉就属琅琊郡管辖且就与诸葛亮故乡琅琊阳都县接壤。

民国王元一编撰的《桓台县志》记载“诸葛陂:在城东北二十五里诸葛庄北。桓台胜览载:诸葛孔明未隐隆中时尝游齐作梁父吟……”

可见诸葛亮故乡山东各地的地方志也都认可诸葛亮家在隆中,躬耕在隆中。

综上可知,诸葛亮家谱中都没有提及卧龙岗,所谓的“南阳”都是指南阳郡。卧龙岗将指南阳郡的“南阳”挪移到后世的南阳市、南阳县身上是典型的篡改史料。而诸葛亮后裔都认可隆中是诸葛亮隐居躬耕之地,诸葛亮故乡山东地方志也都明确记载诸葛亮隐居躬耕于隆中。可见诸葛亮家谱中所谓的“南阳”的具体地点其实就是“南阳郡邓县隆中”,后世划给襄阳,就成为了今天的襄阳隆中。这才是1700年来各种史料公认的史实!

诸葛亮别称:卧龙、诸葛武侯、诸葛孔明。字号:孔明。所处时代:魏晋。民族族群:汉族。出生地:琅琊阳都(今山东沂南)。出生时间:181年。去世时间:234年10月8日。主要作品:《前出师表》《后出师表》《出师表/前出师表》。主要成就:隆中决策;协助刘备夺取荆益和建立蜀国;安定南中,五次北伐。

关于诸葛亮的详细内容,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为您进行介绍:

一、诸葛亮的诗词

《前出师表》、《后出师表》、《出师表/前出师表》。

二、艺术造诣

书法篇诸葛亮所处的时代,正是中国书法艺术趋向成熟的时代。诸葛亮喜爱书法,在青少年时代就进行过刻苦的训练,能写多种字体,篆书、八分、草书都写得很出色。南朝梁陶弘景是一位大书法家,他所著《刀剑录》记载:“蜀章武元年辛丑(公元221年),采金牛山铁,铸八铁剑,各长三尺六寸,并是孔明书作风角处所。”。虞荔《古鼎录》记载:“诸葛亮杀王双,还定军山,铸一鼎,埋于汉川,其文曰:定军鼎。又作八阵鼎,沉永安水中,皆大篆书。”“先主章武二年(公元222年),于汉川铸一鼎,名克汉鼎,置丙穴中,八分书又铸一鼎于成都武担山,名受禅鼎;又铸一鼎于剑山口,名剑山鼎。并小篆书,皆武侯迹。”“章武三年(公元223年)义作二鼎,一与鲁王,文曰:‘富贵昌,宜侯王。’;一与梁王,文曰:‘大吉祥,宜公王。’并古隶书,高三尺,皆武侯迹。”北宋时周越所著《古今法书苑》也记载:“蜀先主尝作三鼎,皆武侯篆隶八分,极其工妙。”。南朝陶弘景,距诸葛亮仅二百余年时间,他的见闻和记述应是有事实依据的。宋徽宗宣和内府的《宣和书谱》卷13记载:诸葛亮“善画,亦喜作草字,虽不以书称,世得其遗迹,必珍玩之”。又说:“今御府所藏草书一:《远涉帖》。”这说明到北宋末期(公元1119—1125年)在皇宫内府还珍藏有诸葛亮的书法作品。南宋陈思《书小史》记载:诸葛亮“善其篆隶八分,今法帖中有‘玄漠太极,混合阴阳’等字,殊工”。诸葛亮在繁忙的政务和军事活动中,始终不忘书法。《常德府志》记载:“卧龙墨池在沅江县西三十里卧龙寺内。俗传汉诸葛武侯涤墨于此寺,因名。”诸葛亮在常德一带活动的时间,是在赤壁大战之后,战事十分紧张频繁,可是他仍然不忘临池挥毫。

绘画篇唐朝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写道:“诸葛武侯父子皆长于画。”张彦远还在其《论画》一书中,记载了当时绘画收藏与销售的情况。他说:“今分为三古以定贵贱,以汉、魏三国为上古,则赵岐、刘亵、蔡邕、张衡、曹髦、杨修、桓范、徐邈、曹不兴、诸葛亮之流是也。”张彦远记述当时一些近代画家如阎立本、吴道子等人绘画作品的售价:“屏风一片值金二万,坎者售一万五千,”“一扇值金一万。”并说汉魏三国(即上古)画家的作品,在唐代已是“有国有家之重宝”,“为希代之珍”。张彦远他的记述中,可以大致看到诸葛亮在中国美术史上的历史地位和艺术成就。东晋史学家常璩的《华阳国志》记载:“南中,其俗征巫鬼,好诅盟,投石结草,官常以诅盟要之。诸葛亮乃为夷作图谱,先画天地日月君长城府,次画神龙,龙生夷及牛马驼羊。后画部主吏,乘马幡盖,巡行安恤。又画夷牵牛负酒赍金宝诣之之象,以赐夷,夷甚重之。”从以上记载可以看出,诸葛亮的确具有非凡的绘画才能。他的画作既取材于现实生活(如南中少数民族的生活)又有神奇而丰富的想象(如神龙等),而且构图宏伟,场面博大。

音乐篇诸葛亮精通音律,喜欢操琴吟唱,有很高的音乐修养。这方面在古籍中多有记述。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记载:“玄卒,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习凿齿《襄阳耆旧记》:“襄阳有孔明故宅宅西面山临水,孔明常登之,鼓瑟为《梁父吟》,因名此山为乐山。”当然还有卧龙吟,真是千古绝唱,《中兴书目》记载:“《琴经》一卷,诸葛亮撰述制琴之始及七弦之音,十三徽取象之意。”谢希夷《琴论》也记有:“诸葛亮作《梁父吟》。”《舆地志》记载:“定军山武侯庙内有石琴一,拂之,声甚清越,相传武侯所遗。”从以上记载就足以看出:诸葛亮在音乐方面有着很全面的修养和很高的艺术成就。他既长于声乐——会吟唱;又长于器乐——善操琴;同时他还进行乐曲和歌词的创作,而且还会制作乐器——制七弦琴和石琴。不仅如此,他还写有一部音乐理论专著——《琴经》。

三、治国成就

《三国志》:诸葛亮之为相国也,抚百姓,示仪轨,约官职,从权制,开诚心,布公道;尽忠益时者虽雠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服罪输情者虽重必释,游辞巧饰者虽轻必戮;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庶事精练,物理其本,循名责实,虚伪不齿;终于邦域之内,咸畏而爱之,刑政虽峻而无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劝戒明也。可谓识治之良才,管、萧之亚匹矣。

《三国志》:及备殂没,嗣子幼弱,事无巨细,亮皆专之。于是外连东吴,内平南越,立法施度,整理戎旅,工械技巧,物究其极,科教严明,赏罚必信,无恶不惩,无善不显,至于吏不容奸,人怀自厉,道不拾遗,强不侵弱,风化肃然也。

《三国志》:黎庶追思,以为口实。至今梁、益之民,咨述亮者,言犹在耳,虽甘棠之咏召公,郑人之歌子产,无以远譬也。孟轲有云:“以逸道使民,虽劳不怨;以生道杀人,虽死不忿。”信矣!论者或怪亮文彩不艳,而过于丁宁周至。臣愚以为咎繇大贤也,周公圣人也,考之尚书,咎繇之谟略而雅,周公之诰烦而悉。何则?咎繇与舜、禹共谈,周公与群下矢誓故也。亮所与言,尽众人凡士,故其文指不得及远也。然其声教遗言,皆经事综物,公诚之心,形于文墨,足以知其人之意理,而有补于当世。

诸葛亮在汉中休士劝农期间,充分利用了汉中优厚的经济条件,因地制宜地采取了一系列发展生产的得力措施,使北伐军资基本上就地得到了解决,诸葛亮死后,蜀军撤退,魏军还在蜀营中“获其图书、粮谷甚众”。这正说明了诸葛亮休士劝农,实行军屯耕战的效果是显著的。当地人民生活好了,就可以招来更多的人口,使地广人稀的汉中重新得到发展,逐步到达人多、粮多的良性循环,使百姓“安其居,乐其业”。只有富国强兵,才能维护统治阶级的长治久安。

经诸葛亮“踵迹增筑”的“山河堰”等水利工程至今还是汉中地区灌溉面积最大的水利工程。据李仪祉先生考察而知,“山河堰尚灌褒城田八千余亩,灌南郑县田三万零六百余亩,灌酒县七千余亩,共四万六千余亩。”汉中市的六大名池,至今仍被利用。据考古调查统计,全区至今尚保留有汉以来的古堰七十多处,一些堰渠经历代使用维修,一直延用至今。同时各地在继承和学习古代开发利用水利资源经验的基础上,又不断增修了大批塘、库、陂池等水利设施。仅勉县就增修了能蓄十万立方水的水库三十七个;塘与陂池达三百多个;冬水田至今仍有五万多亩。

上述实事说明,汉中盆地古代农田水利设施至今所产生的实际效用和不断改进利用,与诸葛亮当年在汉中休上劝农时,开拓农田、兴修水利、发展生产的丰功伟绩是分不开的。

四、后代子嗣

诸葛亮46岁的时候,他的亲生儿子诸葛瞻出生,史书记载,诸葛亮去世的时候,诸葛瞻才八岁。但他从小就聪慧可爱,擅长书画,记忆力很强。长大后从低级军官做起,一直升到他父亲曾担任过的军师将军。

后来,诸葛瞻官至卫将军,一度执掌蜀国朝政。魏国大将邓艾讨伐蜀国时,诸葛瞻率领军队前去抵抗,拒绝魏军诱降,战死在绵竹。当时他的儿子诸葛尚年仅十七岁,同样战死沙场;诸葛瞻殉国之时,他的次子诸葛京还很小,不到参军打仗的年龄,所以幸存了下来。

晋朝统一三国之后,诸葛京被新的朝廷迁居到中原一带,征召为官吏。诸葛京出任过关中地区眉县令,并治理得很好。想当年,他的祖父诸葛亮多次想攻打眉县,都未能如愿。没想到历史与他开了个小小的玩笑,让他从未谋面的孙子成为这里的县令。

诸葛亮的大哥诸葛瑾早年投效东吴,深得孙权的器重。后来官至大将军等最高军职。他的长子诸葛恪更是青出于蓝,在吴国权倾朝野,后来死于一场政变,东吴的诸葛家族被满门抄斩。

诸葛亮的堂弟诸葛诞很早就追随曹操,在魏国担任一流高官。后遭司马家族的打击,其家族也被全部杀光。如此一来,诸葛家族除了在老家山东琅琊一带的族人之外,史书上有记载的幸存者就只剩下诸葛亮的孙子诸葛京和诸葛诞之子诸葛靓,诸葛京在担任眉县县令之后,继续升迁,最后官至江州刺史从此,史书上就不再有诸葛京后人的记载。

当前,在山东临沂和浙江兰溪各有一批姓诸葛的人士,他们都有各自的家谱记载着与诸葛亮的渊源关系。在浙江,诸葛后人几乎遍布全省各地。但据说,他们都发源于浙江兰溪市的诸葛村。

从明代起,兰溪一带的诸葛族人主要以经营中医药业为主。据说这是秉承了“不为良相、便为良医”这一祖训。后来,他们在此行业中逐渐发展壮大。清代中后期,诸葛族人把他们的中医药店开到了浙江各地,乃至于全国各大城市,形成“兰溪药帮”这一商业帮派,盛极一时。同时也造就了诸葛村今天众多华丽精巧的民居建筑。

诸葛瞻(2277—26311),字思远,琅邪阳都(今山东沂南县南)人;三国时期蜀汉大臣,蜀汉丞相诸葛亮之子;邓艾伐蜀时,他与长子诸葛尚及蜀将张遵、李球、黄崇等人死守绵竹,后在与邓艾军交战时阵亡,绵竹也因此失守。

官职:行都护、卫将军、平尚书事、武乡侯(世袭) 父亲:诸葛亮 母亲:黄氏(黄月英) 兄弟姐妹:诸葛乔(其亲生父亲为诸葛亮之兄诸葛瑾,过继与诸葛亮为子改名诸葛攀)、诸葛怀、诸葛果 子:诸葛尚、诸葛京、诸葛颢(诸葛攀之子) 曾效力过的势力:蜀汉 仇人:邓艾

诸葛瞻(227—263),诸葛亮之子,三国蜀汉大臣,工书画;诸葛瞻从小聪明颖慧,是一个早熟的人才。建兴十二年(234年),诸葛亮在军旅中写信给他的哥哥诸葛瑾说:“瞻今已8岁,聪慧可爱,嫌其早成,恐不为重器耳。”(《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下引同)表现出对其子成长的期望和担心。他17岁时便娶了蜀国的公主为妻。为此,蜀国授给他以骑都尉的官职。这是一种比将军略低的武官。第二年,他又被升为羽林中郎将,负责护卫皇宫。以后,他又升迁为射声校尉、侍中、尚书仆射加军师将军等职。当时,由于蜀国人不忘旧德,十分怀念诸葛亮,便也爱惜诸葛瞻的品德情操以及才华,凡是有了成绩,都归功于他,说是他建议倡导的——实际上,他是借了父亲诸葛亮的余荫,只不过是一种美名虚誉而已。 蜀后主景耀四年(261年),诸葛瞻为行都护、卫将军,统帅诸将,与辅国大将军南乡侯董厥并平尚书事。 景耀六年(263年)冬,魏将邓艾自阴平由景谷道(今甘肃文县南)小路入川,诸葛瞻率领诸路军马至涪(今四川绵阳东)停驻,其先头部队被魏军打败,他只好退军驻守绵竹。此时,邓艾又遣使送信给他,劝降说:“若降者必表为琅邪王。”诸葛瞻看了信件以后大怒,斩了邓艾派去的使者,接着,率兵迎战魏军,战败,死于沙场,终年37岁。 诸葛瞻作为诸葛亮之子,自幼受到家教的陶冶,使他品学兼优。他死得十分壮烈,实践了儒家“文死谏,武死战”的格言,成就为一个忠烈人物。 诸葛亮对他的早年教育,如《诫子书》,对他的思想和品德的形成,起到了特别重要的作用。而诸葛亮治国督军的才能,自然也影响到他,特别是诸葛亮被政治天才和军事天才所掩盖了的书法艺术和绘画艺术,对他也颇有影响。 诸葛瞻在书法艺术和绘画艺术上均有一定造诣,是三国时代屈指可数的人才。 诸葛瞻的长子诸葛尚,与诸葛瞻一起战死于沙场;次子诸葛京,于264年迁居河东(今山西夏县西北),后任郿县令、江州刺史等职,在书法艺术和绘画艺术方面,也有一定成就。

诸葛亮之子,自幼聪敏,诸葛亮死后不久,诸葛瞻之母黄氏也去世,遗教诸葛瞻以“忠孝”二字。 诸葛瞻袭其父诸葛亮武乡侯之爵。景耀四年迁行军护卫将军。当时黄皓用事,故诸葛瞻托病不出,后邓艾奇袭阴平,刘禅采纳郤正建议,连发三诏征诸葛瞻领兵,以诸葛瞻之子诸葛尚为先锋,对抗邓艾。初战胜利,邓艾修书诱降,诸葛瞻怒斩其使。后与邓艾交战失利。遂修书请东吴发兵 救援。然救兵不至,诸葛瞻只好再度出战,被重兵包围,中箭落马,最后自刎殉国。 诸葛瞻之子诸葛尚也战死沙场,邓艾怜其忠,将诸葛瞻父子合葬。

字思远,琅琊阳都(今山东沂南县)人。生于太和元年(公元227年),卒于炎兴元年(公元263年)。是蜀国丞相诸葛亮之子。 诸葛亮评价诸葛瞻成熟太早,难成大器。延熙六年,诸葛瞻拜骑都尉,翌年出任羽林中郎将,后来又升迁为射声校尉、侍中、尚书仆射,并兼任军师将军。诸葛瞻擅长书法绘画,记忆力强。蜀国人因思念诸葛亮,也偏爱诸葛瞻的才思敏捷。每当朝廷有好的政策和措施公布,即使不是诸葛瞻建议和倡导的,百姓也会相互流传:“是诸葛瞻做的。”所以诸葛瞻的名声流传的很广,但是却名不副实。景耀四年(公元261年)出任行都护卫将军,和辅国大将军南乡侯董厥一起总领尚书事。景耀六年冬天(公元263年)诸葛瞻与魏将邓艾交战于绵竹,与长子诸葛尚一起阵亡,时年37岁。 诸葛瞻是蜀汉名相诸葛亮之子,少时聪惠可爱,但诸葛亮认为他难成大器。十七岁时娶公主为妻,以后不断升迁,诸葛瞻精通书画,记忆力强,加上蜀汉人士怀念诸葛亮,于是偏爱诸葛瞻,使他的名声有些名过其实,后来诸葛瞻统领朝政,因黄皓专弄大权而无法纠正刘禅失误。邓艾奇袭阴平,诸葛瞻没有及时据守险要,致使邓艾进入平原,后来诸葛瞻拒绝邓艾的招降,在锦竹与邓艾展开激战,兵败战死。但其临难死义的行为,连敌人也表示敬佩。 后来史官常璩向原居蜀汉的长老考证,听说陈寿曾经在诸葛瞻手下任职时受辱,所以诬陷诸葛瞻,把不能阻止黄皓的过失归咎于诸葛瞻身上。

(蜀汉建兴十二年)公元234年 诸葛亮出兵武功,其间写信给诸葛谨,称“诸葛瞻如今已经八岁,十分聪明可爱,只是怕他过早成熟,将来成不了大器”。诸葛亮病死,诸葛瞻袭爵。 (蜀汉延熙六年)公元243年 诸葛瞻十七岁,娶公主为妻,被授为骑都尉。 (蜀汉延熙七年)公元244年 诸葛瞻仰担任羽林中郎将,先后担任射声校尉、侍中。因为蜀汉人士都怀念诸葛亮,加上诸葛瞻精通书法绘画,记忆力强,所以大家都很喜欢诸葛瞻才思敏捷。每当朝廷颁布一项好的政令,尽管不是诸葛瞻建议倡导。百姓们都会互相转告说:“这是诸葛武乡侯所提倡的”。因而诸葛瞻的美名受到过分渲染,有些名过其实。 (蜀汉延熙十六年、吴建兴二年、魏嘉平五年)公元253年 吴国太傅诸葛恪因为在上一年(吴建兴五年,公元252年)打败魏国军队,于是打算大举用兵,当时诸葛瞻官至侍中。张嶷写信给诸葛瞻,提醒诸葛恪大肆用兵,可能招致恶果。果然,诸葛恪在同年大败而回,被孙峻杀害。 (蜀汉延熙七年—景耀三年)公元244—260年 诸葛瞻累迁至尚书仆射,加官军师将军。 (蜀汉景耀四年)公元261年 诸葛瞻担任代理都护并任卫将军,与辅国大将军董厥共同执掌尚书台政务,统领国事。但当时黄皓弄权,朝中大臣都迁就庇护他,没有人出来纠正这一弊端。 廖化约宗预一起拜见诸葛瞻,宗预说:“我们已经年过七十,所得的已经够多,现在是差一死,有什么要相求年轻后辈而是自己劳累呢?”最后宗预没有前往拜见。 (蜀汉景耀五年)公元262年 姜维北伐败回,诸葛瞻与董厥等人认为姜维好战无功,致使国内疲弊,于是上表给刘禅,要求让姜维担任益州刺史,并削夺他的兵权,这份表据说为蜀汉长老所保存。 (蜀汉景耀六年/炎兴元年)公元263年 冬天,魏国征西将军邓艾奇袭阴平,自景谷道攻入,诸葛瞻带领尚书张遵(张飞之孙)、尚书郎黄崇(黄权之子)、羽林右部督李球(李恢之子)督率军队前往抵抗,到达 涪县后盘桓不前;尚书郎黄崇多次劝他迅速抢占险要地势,不让敌人进入平原,诸葛瞻犹豫不决,没有采纳他的意见,黄崇因为诸葛瞻的失策而痛哭。邓艾长驱直入,蜀军前锋被打败,诸葛瞻退守锦竹,邓艾遣使送信诱降诸葛瞻:“你如果愿意投降,我一定上表封你为琅邪王。”诸葛瞻大怒,斩杀邓艾使者,率军出战。 战前,诸葛瞻悲痛说道:“我于内不能除去黄皓,于外不能制衡姜维,进军又不能守护国土,我有三罪,还有什么面目回去呢?!”于是坚守阵地准备决战。 这时,黄崇也激励将士决一死战,李球临阵授命,于是魏蜀最后一战——锦竹之战爆发!诸葛瞻在锦竹摆好阵势等待邓艾,邓艾派遣其子邓忠从右包抄,又派遣司马师纂从左包抄,结果两人都被诸葛瞻打败退回,报告说:“敌人难以击破!”邓艾大怒说:“生死存亡,在此一举,有什么不可以的!”要将两人斩首,于是两人再次出战,击败蜀军,诸葛瞻、张遵等人战死。诸葛瞻之子诸葛尚听说军败后,叹息说:“我们父子受了国家那么多的恩惠,而没有提早斩除黄皓,以致惨败,还有什么面目活下去呢?!”于是冲入敌阵战死。 (东晋永和三年)公元347年 原西蜀史官常璩(《华阳国志》的作者)向西蜀长老考证,听说陈寿曾经在诸葛瞻手下任职时受辱,所以诬陷诸葛瞻,把不能阻止黄皓的过失归咎于诸葛瞻身上。

编辑本段诸葛瞻传(《三国志》)

瞻字思远。建兴十二年,亮出武功,与兄瑾书曰:“瞻今已八岁,聪慧可爱,嫌其 诸葛瞻像

[1]早成,恐不为重器耳。”年十七,尚公主,拜骑都尉。其明年为羽林中郎将,屡迁射声校尉、侍中、尚书仆射,加军师将军。 瞻工书画,强识念,蜀人追思亮,咸爱其才敏。每朝廷有一善政佳事,虽非瞻所建倡,百姓皆传相告曰:“葛侯之所为也。”是以美声溢誉,有过其实。景耀四年,为行都护卫将军,与辅国大将军南乡侯董厥并平尚书事。六年冬,魏征西将军邓艾伐蜀,自阴平由景谷道旁入。瞻督诸军至涪停住,前锋破,退还,住绵竹。艾遣书诱瞻曰:“若降者必表为琅邪王。”瞻怒,斩艾使。遂战,大败,临陈死,时年三十七。众皆离散,艾长驱至成都。瞻长子尚,与瞻俱没。 (干宝曰:瞻虽智不足以扶危,勇不足以拒敌,而能外不负国,内不改父之志,忠孝存焉。《华阳国志》曰:尚叹曰:“父子荷国重恩,不早斩黄皓,以致倾败,用生何为!”乃驰赴魏军而死。) 次子(诸葛)京及(诸葛)攀子(诸葛)颢等,咸熙元年内移河东。

编辑本段人物评价

诸葛亮:瞻今已八岁,聪慧可爱,嫌其早成,恐不为重器耳。 (诸葛亮《与诸葛瑾书》) 钟会:巴蜀贤智文武之士多矣。至於足下、诸葛思远,譬诸草木,吾气类也。(陈寿《三国志—蒋斌传》) 干宝:瞻虽智不足以扶危,勇不足以拒敌,而能外不负国,内不改父之志,忠孝存焉。(干宝《晋纪》) 司马炎:诸葛亮在蜀,尽其心力,其子瞻临难而死义,天下之善一也!(《晋泰始起居注载诏》) 山涛:郿令诸葛京,祖父亮,遇汉乱分隔,父子在蜀,虽不达天命,要为尽心所事(山涛《启事》)

编辑本段诸葛瞻父子墓祠

双忠祠

绵竹诸葛瞻父子墓祠(又名诸葛双忠祠),是四川省重要的蜀汉遗迹之一。它与成都武侯祠遥遥相对,都是为了纪念诸葛一门“三世忠贞”而建的。在成都武侯祠大殿内供奉有诸葛亮祖孙三代于一堂的塑像,而绵竹双忠祠原有的塑像也有祖孙三代,前殿祀诸葛瞻父子,启圣殿祀诸葛亮。成都、绵竹两处祠堂展示了诸葛亮祖孙三代忠贞无二,“鞠躬尽瘁,死而后己”的高风亮节。 在成都武侯祠大殿内供奉有诸葛亮祖孙三代于一堂的塑像,而绵竹双忠祠原有的塑像也是祖孙三代,前殿祀诸葛瞻父子,启圣殿祀诸葛亮。成都、绵竹两处祠堂展示了诸葛亮祖孙三代忠贞无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高风亮节。后人景仰,多有题咏。在成都武侯祠殿壁嵌有清代安岳令洪成鼎题《乾隆壬辰秋月过绵竹吊诸葛都尉父子双忠祠》诗碑:“国破难将一战收,致使疆场壮千秋,相门父子全忠孝,不愧先贤忠武侯。”绵竹双忠祠的前人题咏诗碑也很多,这此题咏,都将诸葛子孙联系在一起,歌颂他们的“三世忠贞”。 绵竹是诸葛瞻父子斩使拒降,为国捐躯的地方,故绵竹享有“忠臣孝子纲常地”的美称。现存的诸葛双忠祠古建筑尚有启对殿和拜殿,启圣殿建于清朝乾隆三年,拜殿建于道光七年。清代自乾隆以后几乎每隔20多年就要维修、扩建一次,到清末时,双忠祠祠已是殿宇崔伟,题刻琳琅,规模可观了。1985年以来,当地政府对双忠祠进行一次大的修缮,修复了忠孝门,维修了拜殿,整修了墓茔,新建了文物陈列室。并在拜殿内制作了大型彩塑《魂壮绵竹关》。这组雕塑再现了当年诸葛瞻父子死守绵竹关,寸土不让,以死报国的悲壮情景。雕塑用写实的手法,造型生动,神态逼真,观赏这组彩塑仿佛亲临当年的古战场。拜殿前的匾额是张爱萍将军书题的“汉室忠烈”四个大字。塑像上方的横匾则是我国著名戏剧作家曹禺先生亲笔所题“魂壮绵竹关”五个大字。 拜殿后面的诸葛瞻父子墓巍然耸峙,绿树掩映,芳草萋萋,巨型石碑立于墓前,上书:“后汉行都护卫将军平尚书事诸葛瞻子尚之墓”,墓旁两侧各有一株已愈百年的铁甲古松,鳞甲斑驳,夭矫如龙,叶片似剑,宛如两个披甲执剑的武士护卫着忠魂,游人驻足墓前,无不肃然起敬。

编辑本段史海钩沉:诸葛亮的后代

在今天全国各地的武侯祠中,除了诸葛亮端坐大殿正中以外,在他的两侧,一般都会供奉有他的儿子诸葛瞻和孙子诸葛尚的塑像。 诸葛亮在隆中时与黄氏结婚,婚后近三十年没有自己的孩子。在此期间,诸葛亮曾经将大哥诸葛瑾的第二个儿子诸葛乔过继为子。诸葛乔在25岁时去世。他的儿子诸葛攀在蜀国担任过翊武将军。后来诸葛亮的大哥诸葛瑾一家在东吴遭到满门抄斩,诸葛攀又重新成为诸葛瑾的后人,为之传递香火。大约在诸葛亮46岁的时候,他的亲生儿子诸葛瞻出生。 史书记载,诸葛亮去世的时候,诸葛瞻才八岁。但他从小就聪慧可爱, 绵竹诸葛瞻父子墓祠

擅长书画,记忆力很强。长大后从低级军官做起, 一直升到他父亲曾担任过的军师将军。据说蜀国朝廷里面只要有任何顺应民意的事情,虽然它并不是诸葛瞻所为,但民间都奔走相告,说这是诸葛亮的儿子做的。 后来,诸葛瞻官至卫将军,一度执掌蜀国朝政。魏国大将邓艾讨伐蜀国时,诸葛瞻率领军队前去抵抗,战死在绵竹。当时他的儿子诸葛尚年仅十七岁,同样战死沙场;诸葛瞻殉国之时,他的次子诸葛京还很小,不到参军打仗的年龄,所以幸存了下来。 晋朝统一三国之后,诸葛京被新的朝廷迁居到中原一带,征召为官吏。诸葛京出任过关中地区眉县的县令,并把这里治理得很好。想当年,他的祖父诸葛亮多次想攻打眉县,都未能如愿。没想到历史与他开了个小小的玩笑,让他从未谋面的孙子成为这里的县令。 诸葛亮的大哥诸葛瑾早年投效东吴,深得孙权的器重。后来官至大将军等最高军职。他的长子诸葛恪更是青出于蓝,在吴国权倾朝野,后来死于一场政变,东吴的诸葛家族被满门抄斩。 诸葛亮的堂弟诸葛诞很早就追随曹操,在魏国担任一流高官。后遭司马家族的打击,其家族也被全部杀光。 如此一来,诸葛家族除了在老家山东琅琊一带的族人之外,史书上有记载的幸存者就只剩下诸葛亮的孙子诸葛京了,诸葛京在担任眉县县令之后,继续升迁,最后官至江州刺史……从此,史书上就不再有诸葛京后人的记载。 那么,诸葛亮是否有直系后代传承至今呢?目前,在山东临沂和浙江兰溪各有一批姓诸葛的人士,他们都有各自的家谱记载着与诸葛亮的渊源关系。在浙江,诸葛后人几乎遍布全省各地。但据说,他们都发源于浙江兰溪市的诸葛村。 从明代起,兰溪一带的诸葛族人主要以经营中医药业为主。据说这是秉承了“不为良相、便为良医”这一祖训。后来,他们在此行业中逐渐发展壮大。清代中后期,诸葛族人把他们的中医药店开到了浙江各地,乃至于全国各大城市,形成“兰溪药帮”这一商业帮派,盛极一时。同时也造就了诸葛村今天众多华丽精巧的民居建筑。民国以后,兰溪的中医药业逐渐衰退。目前,诸葛村基本上以旅游业为主。

诸葛氏源于嬴姓。

诸葛氏出自黄帝后裔葛伯的封国,属于以封邑名为氏。据史籍《通志·氏族略》的记载,夏王朝时期,黄帝之支庶伯益的后代飞廉被封在葛地,建葛国,称为葛伯。按史书记载,约在公元前一千七百多年以前,曾有一个独霸一方的“葛国”,即葛伯国。自伯益的大儿子飞廉为第一任葛伯开始,封爵四十位,共立国一千八百年左右。

葛国灭亡后,葛伯的后世子孙以故国名称为姓氏,称葛氏。周武王灭殷商后,在西周初期,又寻回葛伯后裔,封赐有葛国,为子爵。周桓王姬林二年,葛国被郑庄公姬寤生所吞灭,其后在其故国之地还爆发“长葛之战”;十年后的周桓王十三年,郑国为了争霸中原,又在其地爆发了针对周王朝的著名“繻葛之战”;葛国故地成了诸侯们争霸春秋的的古战场。

葛国灭亡后,其王族子孙和国民中有以国名为姓氏者,称葛氏,世代相传,是为河南葛氏的一支。原居于琅琊郡诸县之葛氏有一支迁徙至阳都,因阳都已有葛氏,遂称后迁来的葛氏为诸葛氏,后有省文再称葛氏者,皆世代相传。

诸葛氏的迁徙分布

诸葛氏在中国的大陆和台湾省都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三百位,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序为第四百十四位门阀,在复姓中排序为第六位。早在商朝,相传伯益的后裔葛伯,被封为诸侯,灭亡后,后世有一支迁居诸城(今山东省诸城),后迁至阳都(今山东省沂南县),当地已有葛姓,故后来的葛姓取“诸葛”二字为他们的姓氏,意思是来自诸城的葛氏,后来因一代名相“智圣”诸葛亮而出名。

据临沂本地的诸葛家谱说,当年诸葛亮的后人诸葛京从江州刺史的任上退休之后回到了山东老家,山东临沂姓诸葛的人士,基本上是他们的后裔。有些学者对此进行了考证,认为它所引述的史料与史书记载的出入较大,对以往历次修遍家谱的记载过于简单。也就是说,不能就此断定他们就是诸葛亮的直系后裔。

但可以肯定,他们至少是当年留在琅琊郡的其他诸葛族人的后裔;聚居村落从白沙埠诸葛城外迁,莒南板泉,河东相公镇,汤河镇坊坞(含其外迁村:郑旺镇杨家湾村)四个村,兰山区葛家王平庄,后十,罗庄区,黄山,储墩附近,苍山县,费县等地皆有分布。

以上内容参考-诸葛姓

远祖 第一代 第二代 第三代 第四代 第五代 诸葛丰

(汉司隶校尉) 诸葛圭 诸葛瑾

(圭长子) 诸葛恪

(瑾长子) 诸葛绰

(恪长子)        诸葛竦

(恪次子)        诸葛建

(恪幼子)      诸葛融

(恪弟)      诸葛亮

(圭次子) 诸葛乔 诸葛攀 诸葛显    诸葛瞻 诸葛尚

(瞻长子)        诸葛京

(瞻次子)    诸葛均

(圭三子)      诸葛玄

(圭弟)          诸葛诞

(亮族弟) 诸葛靓

(诞小子) 诸葛恢注:诸葛乔,字伯松,本字仲慎,诸葛瑾第二子,过续给诸葛亮。

诸葛亮,字孔明,号卧龙(也作伏龙),汉族,徐州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散文家、书法家、发明家。在世时被封为武乡侯,死后追谥忠武侯,东晋政权因其军事才能特追封他为武兴王。

诸葛亮一生兢兢业业,在年轻时一直是没孩子的。为了给他延续香火,他的大哥、东吴名臣诸葛瑾把自己的儿子过继给他,这就是诸葛乔。

诸葛乔比较衰,年仅25岁就死掉了,比诸葛亮死得还早。他虽然有一个儿子诸葛攀,但是后来诸葛瑾唯一的儿子诸葛恪(也比较尴尬,算上诸葛乔就不是唯一,不算诸葛乔就是唯一)被灭族后,诸葛攀被送回吴国作为诸葛瑾的后人为吴国效力。

总之,这一支就不算是诸葛亮的后人了。

还好,诸葛乔被过继到家里后,诸葛亮也有了自己的亲生儿子,这就是大家都熟知的诸葛瞻。

诸葛瞻

诸葛瞻有两个儿子,长子诸葛尚,很多人比较熟悉,和诸葛瞻一起在抵抗邓艾时殉国。诸葛尚当时年仅19岁,是否有后人,于史无载。

诸葛瞻的二儿子叫做诸葛京,极有可能就是当时诸葛亮唯一的直系后人了。他并没有参加抵抗魏国的战争,蜀汉灭亡后也并没有殉国,而是在西晋做了官,也算是保住了诸葛亮的血脉。

清代史学家张澍《诸葛忠武侯文集·故事》中还记载了诸葛亮第三子诸葛怀、诸葛瞻第三子诸葛质及诸葛亮之女诸葛果,但史学研究者张崇琛认为这些人物均是虚构出来的,所以我们姑且认为他们并不存在。

那么,诸葛京的后人,后来又怎样流传了呢?这一点在历史上并没有记载。

诸葛大狮

不过,现在,在中华大地上,其实还有一些姓诸葛的人,大部分居住在山东或者浙江一带。甚至在浙江兰溪,有一个村子,名叫诸葛村,据说是诸葛亮27世孙诸葛大狮建立的,现在也居住着3000多诸葛姓的人。

兰溪诸葛八卦村

这个村子,又叫诸葛八卦村,这是因为整个村子的构造都是按照九宫八卦图来设计的。整体布局以村中钟池为中心,全村房屋呈 放射性排列,向外延伸八条弄堂,将全村分为八块。村内弄堂似通非通, 似连非连,曲折玄妙。甚至有野史说当初日本人侵华来到诸葛村,也走得迷了路,最后不得不撤退。

据说诸葛家族留有祖训:“不为良相、便为良医”,因此这个家族一般都是以经营中药为业。

诸葛亮有几个孩子?

诸葛亮家谱:祖上:诸葛丰(汉朝司隶校尉)  父亲:诸葛珪(东汉末年泰山郡丞)  母亲:章氏  叔父:诸葛玄  配偶:黄月英  兄弟...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