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氏的由来,谁知道?
一出自姜姓,炎帝后裔,得姓始祖为高一。
高姓是齐太公姜子牙的后裔,姜氏原是炎帝的后裔,那么高姓则是炎帝的后裔,高姓的血缘初祖是炎帝。
《古今姓氏书辩证》、《通志·氏族略》都讲到:“高氏出自姜姓”。炎帝是上古时期姜姓的部落首领,所以炎帝神农氏是高姓的血缘初祖。
前面已提到,相传炎帝和黄帝为同胞兄弟。因炎帝生长于姜水(渭水支流,今陕西岐山东)流域,故以姜为姓。后来,炎帝和黄帝又有了利害冲突,前后经过3次激烈的大战,炎帝又为黄帝所败。此后,炎帝部落进一步与黄帝部落合并在一起,并与部分九黎族结合成一体,在黄河流域长期生活下来,构成了以后华夏族的主干。
传说炎帝是古代最早发明农业的人,因而被称为神农氏。相传当时人口多而禽兽少,衣食不足,炎帝就用木料砍削、揉制成耜、耒等工具,教人们开垦土地,播种五谷。他的儿子拄,还教人们种植蔬菜。传说他正在思索如何教人们播种五谷时,天空中纷纷下落许多谷种。他把这些谷种收集起来,播种在开垦过的土地上,以后就有了供人们食用的五谷。还有更神奇美丽的传说,说那时有一只遍身通红的丹雀,嘴里衔了一株九穗的禾苗飞过天空,穗上的谷粒掉在地上,炎帝便把它们拾起来种在田间,以后就长成了又高又大的嘉谷。这种嘉谷,人吃了不但可以充饥,而且还可以长生不死。
除此之外,炎帝还和人类的疾病作斗争。传说他曾经用一种叫作“赭鞭”的神鞭,来鞭打各种各样的药草。这些药草经赭鞭一打,它们有毒无毒、或寒或热,其性质就会自然显露出来,炎帝就根据这些药草的不同禀性,给人们治病。还传说,炎帝为了进一步验证药性,还亲自遍尝百草,曾在一天之内中毒70次,由此鉴别出不少有毒的药草。最后尝到一种有剧毒的断肠草,终因肠子断烂,为人民牺牲了生命。到现在,人们一见那攀缘在墙垣或篱笆边上开小黄花的藤状植物,都有了警戒,知道它的毒性猛烈,因为它曾害死过炎帝神农。据说在山西太原神釜冈,还保存着神农尝药的鼎。又说在成阳山里,还可以找到神农鞭药的场所,那山又叫神农原,或叫药草山。
炎帝看见人民衣食虽然丰足了,生活上却还有些不方便,于是又叫人民成立市场,把彼此需要的东西在市场上互相交换。那时没有钟表,也没有别的记录时间的方法,凭什么来定交换的时间呢人们不能丢弃了工作整天在市场上老等呀!于是炎帝又教他们以太阳升起的高度为标准,太阳当顶时就进行交易,过了这段时间就散市,大家使用起来感觉着又准确、又方便,人人都很喜欢。
传至西周时,姜子牙因辅佐周武王灭商有功,被封于齐,时人称齐太公。
齐太公是炎帝的后裔,所以称炎帝为高姓的血缘初祖。齐太公,本为姜姓,字子牙,俗称姜子牙。他的祖先因协助大禹治理水土有功,在虞舜和夏禹时,被封在吕(今河南南阳西),其后人即以吕为姓。齐太公,名尚,后人又称为吕尚。据史书记载:齐太公的家族到夏商时已开始衰落,他就生活在贫困之中。他虽然极有才学,时常想把他的本领施展出来,可是他的大半生几乎都是在默默无闻,贫困而颠沛中度过了。他曾在朝歌(今河南淇县)屠过牛,又在孟津(今河南孟津东北)开过饭铺。当他的精力已经明显衰退的时候,他才不得不到渭水来,在水边盖上一间茅屋,以钓鱼为生,糊口度日。可在他的内心深处还有这么一个隐隐的希望:有一天会遇见明君,使他满腹的经纶抱负,能够最后得到施展。可是一年一年过去了,他的须发终于由斑白而全白,石头上他投竿抛饵、两膝跪踞的地方已经有了深深的凹下去的两道印痕,而希望之中的明君脚音还是渺茫。最后他连这一点仅存的希望也打算抛去,准备做一个他并不甘心做的(氵因)波钓徒,隐遁终身。却不料就在这心如死灰的当儿,他看见一个黑而长的王者打扮的人向他身边走来,一幕戏剧性的会见开始了。求贤若渴的周文王,以他政治家的慧眼卓识,很快就认识到此人就是他要寻访的那位大贤。周文王说:“我的先祖曾说‘将来有圣人来周,周就会兴旺起来。’你就是我太公所说的圣人吧!”从此,人们即称吕尚为“太公望。”周文王西伯请齐太公上车,一同回国都,并任命他为太师(掌管军队的武官)。
此后,齐太公辅佐西伯收揽人才,整顿内政,扩充军备,南征北讨,为奠定伐商的基础作出了很大的贡献。周文王西伯自从得到齐太公姜子牙后,把附近的几个小国都吞灭了,都城从岐下(今陕西省岐山县以北)迁到丰(今陕西省户县以东),一步一步逼向商朝的都城朝歌。西伯死后,他又协助武王灭商,冲锋陷阵,建立了赫赫的功勋。所以武王大封诸侯时,封他于齐,都营丘(后称临淄,今山东淄博市东北),齐太公就成了周朝时诸侯国——齐国的开国君主。
姜太公对周武王开国有功,在周武王大分封时被封于齐地,建都营丘(今山东临淄北),在泰山和渤海之间的薄姑氏故地建立齐国。辖境在今山东省东部和北部地区,包括泰山以北黄河流域及胶东半岛地区。从姜太公的8世孙(亻奚)(即高(亻奚))受姓高开始,高姓在齐国中就有了重要的政治地位,高氏和国氏、弦氏、晏氏4家是齐国中最大的奴隶主贵族。所以,古代时高姓在今山东临淄一带拥有相当大的势力。
太公望到齐后,修明政治,尊重当地百姓的风俗习惯,精简繁琐的礼节,并利用处于海滨占有捕鱼和制盐的优势,发展商业和手工业,使国家迅速繁荣富强起来,附近的居民纷纷迁来定居。后来,他还获得了征伐天下诸侯的权力,凡违抗周王室、不尽忠职守、或有过失者,他可以出兵代表周天子予以惩处,他因此灭掉了东方小国,使齐国成为辅佐周王室控制渤海沿岸和莱夷地区的主要力量。
传至六世孙文公吕赤,有子授封于高邑(今河南禹县),称公子高。周代齐国地位最为崇高的上卿便是国、高二公,他们的任命由周天子直接授予,公子高的孙子(亻奚)在齐国为上卿时,同齐襄公的弟弟公子小白是好朋友。后齐襄公被公孙无知所杀,(亻奚)联合管仲等大臣一起平定内乱,洙杀公孙无知,立公子小白为君,就是齐桓公。齐桓公因(亻奚)的功劳,便赐他以王父字为氏,称高(亻奚),其后遂以高为氏,是为山东高氏。
高(亻奚)字敬仲,他是齐国的正卿,在齐国有很高的地位。当时他和齐襄公之子公子小白的关系很好,在齐襄公被杀后,高(亻奚)氏密诏在莒(今山东莒县)的小白回国即位,立其为君,即齐桓公。此后他与管仲等一起治理国政,辅佐齐桓公建立霸业。他因对国家有功,齐桓公封他世代为上卿。从高始,高姓在齐国中拥有较重要的地位达200多年。
高侯生一子名庄子虎,庄子虎生顷子,顷子生宣,宣生一子名固。高固(前582年)时高氏在齐国的政治地位又显赫起来。高固在齐惠公、齐顷公时为齐国的上卿。他曾在齐国与晋国的战争中为齐国立过功。史载顷公十年(前589年)鞍之战前,他只身进入敌营,向晋军扔石头,并抓住一个晋兵,然后坐上敌人的战车,把桑树根子系在敌人的车上,以示与其它敌车不同。回到齐营后,巡行演说:“要勇气的人可以来买我剩下的勇气。”大大鼓舞了齐军斗志。
高固生一子,名厚。高厚为齐景公时大臣。他曾担任过太子光(齐庄公)的老师。在齐灵公改立牙为太子后,高厚又受灵公之托,辅佐太子牙。但此时高厚已身不由己地卷入了齐国上层集团的斗争。在他任太子傅之职时,曾和国氏一道将崔杼驱逐到卫国,不
久,崔杼趁灵公病危时,迎立太子光即位,为报私人恩怨,崔杼派人杀了高厚。
高厚之子高丽,在齐国没什么政绩。高丽生一子高止。高止,字子容,为春秋时齐国大夫。曾与各国大夫一同为杞文公营建新都。但因他喜欢生事,又居功自傲,独断专权,齐景公四年(前544年)被宗室大臣公孙虿、公孙灶放逐到北燕。高止之子高竖,占据他的封地卢(今山东长清西南)发生兵变,后在齐军围攻下被迫将封地卢交还公室,逃亡晋国。至此,高固这一支系在齐国失去了政治优势。
在高固的后代失宠的同时,高(亻奚)的另一支系则接着又在齐国兴旺发达起来。在高止被放逐到燕国,高竖又据卢邑反叛之时,齐人以高偃的先祖贤良,立高偃为高氏继承人,此后,高偃的后代在齐国拥有上卿的地位。高偃之子高张(即高昭子)是齐景公时的大臣。他多次奉命出使他国,曾与各国诸侯共修成周王城。后与国夏一起率师伐鲁。齐景公病重时,命他和国惠子立荼为太子。景公死后,他们立荼为齐国国君,即晏孺子(前490——前489年在位)。第二年,田乞与诸大夫起兵攻人王宫,高昭子为了救护国君,而被田乞杀害。高昭成为“姜齐”国一名忠臣。
高昭之子高无邳(一作高无丕),亦为齐国大夫,他于齐荀公元年(前485年)与国书一共讨伐鲁国。当鲁国会同吴国一同进攻齐国时,高无邳率领军队与吴国军队在艾陵(今莱芜东)展开大战,结果,齐军被打败。前472年又率师抵御晋军的入侵。在齐国末年,他为保卫姜齐政权,立下了汗马功劳。高无邳在高氏于齐国失宠之后,就逃奔到北燕(在今河北省大兴县东南)。
当时齐国新旧贵族的斗争很激烈,主要是在田氏、栾氏、高氏、鲍氏、崔氏、庆氏等十几个大宗族中展开的。原来,齐国的政局为旧贵族栾氏(即逃难到齐国的晋国栾氏的后裔)、高氏霸占。春秋中期,田氏势力逐渐强大,他们采取在向贫苦民众发贷时,用大斗借出、小斗收入的办法,很得民众拥护。田桓子就利用栾氏、高氏的弱点,联合鲍氏,于公元前 532年打败他们,从此这两个宗族就一蹶不振了。40年后,田桓子之子田乞,于公元前490年,又联合一些小的贵族再次进攻高氏,把公室和高氏、国氏的联军打败,杀了大批贵族,国夏逃亡到莒,高张、弦施、晏圉逃亡到鲁。高氏势力再次遭到沉重打击。到公元前386年,田和正式立为齐侯,并改元,自此,由姜姓所建立的齐国为田氏取而代之,故称为“田齐”。“田齐”建立后,高氏在齐国的政治地位已基本丧失。
高(亻奚)的后裔有一部分走出齐地,迁居到了其它地方。高无邳迁居到北燕国(在今河北省大兴县东南);高(亻奚)十世孙高量,为宋国的司城(六卿之一,执国政,掌治城廓)后来就徙居到楚国(今湖北江陵县西北);高量的十世孙高洪,东汉时,为渤海太守,于是就定居在渤海蓓县(今河北景县)。高洪的家族为当时的望族,子孙传衍甚多。于是高氏便以渤海为郡望。
齐国高氏的先祖高克、高渠弥在高(亻奚)受姓高之前,已在郑国当官,所以《古今姓氏辩证书》卷11上说:“齐之高氏其先已仕郑。”
高克是郑国大夫,但他不太受郑人欢迎。史书记载,闵公二年,郑人让高克率军屯兵于河上,过了很久一段时间还不下诏让他撤回,最后高克师溃而归。高克气愤之下投奔了陈国。
与高克相比,高渠弥则在郑国受到郑庄公的爱戴,他还积极参与了郑国皇室内部的斗争。高渠弥当时是郑国执掌军政大权的大臣,曾为郑庄公立下了汗马功劳。公元前707年(郑庄公三十七年),周桓王以郑庄公不去朝见周王为由,亲自率领周王室军队及蔡、卫、陈虢四国的军队攻伐郑国,高渠弥率领中路军迎战于(纟需)葛(今河南长葛东北)大败周王军队。
后来当郑庄公的太子忽继位为郑昭公后,形势已对高渠弥不利了。因为在忽当太子时,其父郑庄公想立高渠弥为卿,可是忽厌恶高渠弥,劝庄公不要任用高渠弥。庄公不听,最后还是用高为卿。所以郑昭公忽继位后,高渠弥一直战战兢兢,担心昭公杀掉自己,这种担心一直持续了一年多。最后,高渠弥决定先发制人,公元前695年,高渠弥便趁与昭公一起出外打猎的机会,在野外将昭公射杀。
高渠弥射杀昭公后,将郑昭公的第三子子璺立为郑国国君,高渠弥仍为朝中重臣。他陪同子璺去参加齐襄公主持举行的首止(卫地,今河南睢县东)诸侯会盟,在盟会上子璺为不拜谢齐襄公,齐襄公大怒,在盟会时暗中布置下伏兵,将子璺杀死。高渠弥从首止逃回郑国,与大夫祭足相谋,把当时正在陈国的子婴迎回,继立为郑国国君。子婴在位期间,高渠弥仍掌握朝中大权。在子婴被杀,郑文公继位之后,高渠弥在郑国的政治生涯结束。
高克、高渠弥的后裔情况,文献没有记载。
二以王父字为氏。
据《通志·氏族略》所载,齐惠公的儿子叫公子祁,字子高,其后裔也为高氏,也为山东高氏。齐惠公元是齐桓公小白与姬妾少卫姬所生的儿子,当了10年齐国国君。齐惠公的儿子叫公子祁,字子高,其后代也以高为姓。
三、以邑为氏
周初的分封建国,是与“宗法制”紧密相联的,宗法制度则是由以血缘为基础的氏族组织演变而来,它对于我国古代姓氏的形成,产生了很大的作用。
宗族关系分为“大宗”与“小宗”,周天子自称是上帝在人间的代表,为天下之大宗,相对而言,各诸侯国皆为小宗;诸侯对于天子是小宗而在其国内又成为大宗,把采邑分封给同姓的卿大夫。采邑也叫做采地、食邑,是把包括依附于土地上的劳动者在内的田邑,供给卿大夫世袭食禄。所以许多采邑的地名,往往带有“邑” 旁。如:
随着一层一层分封,各阶层(王、公、伯、侯、卿大夫)子孙代代相继承,同姓所出的支系也就越来越多,越来越细,于是“胙土命氏”逐渐遍及天下。不仅许多大大小小的诸侯国的国名成了国君后裔的“氏”,而且崔、曲、丙(邴)、邵、后、高(高阝)、莫、(莫阝)……的邑名也成了这些邑主后裔的“氏”。据《通志·氏族略》所载,“以邑为氏”者共161个。
四、出自他族或他姓改姓赐姓。
少数民族姓氏改人高姓。南北朝时期,北魏孝文帝实行改革,推行汉化政策。其中一项措施就是改北方胡人复姓为汉族单姓。这一时期,鲜卑族的是娄(楼)氏改姓高氏。据《魏书》所载,鲜卑族中有楼氏改高氏者,另有十六国时,后燕皇帝慕容云自称为高阳氏(传说中的五帝之一)后裔,遂改姓高,称高云,其后裔有改复姓为单姓,称高氏,是为河北高氏。清朝光绪年间到民国初年,满族姓氏出现了大量改用汉姓的变化,有的以满姓字头音译为汉姓,高佳氏就改为高氏。
北齐重臣高隆之,本姓徐氏,他的父亲被姑婿高氏收养,因从其姓,叫高干,是北魏时的白水郡守。高隆之也从跟随其父姓改姓高。他在北齐时为朝中重要大臣。在他因故被杀死后,北齐皇帝高殷下令由他的兄子高子远承袭了阳夏王的爵位,高子远的后代就在今河南杞县一带发展起来,成为当地的望族。另外,唐朝宦官高力士,是冯盎的曾孙,本姓冯,后被高延福收养,所以改高氏。
当高氏建立北齐政权后,高姓就贵为北齐的国姓,于是北齐皇帝便赐他姓为高姓以示恩宠之举。元景安因在邙山之役中力战有功,被高欢赐爵西华县都乡男,高洋建立北齐政权后,550年(天保元年)赐他姓高。此外,元文遥在北齐时也先后得到高洋、高演皇帝的重用,因迎立高湛皇帝即位有功,566年(天统二年),后主高纬下诏特赐他姓高。他们的后代就以高为姓。
据《通志·氏族略》所载,朝鲜半岛封建国家高丽有羽真氏后改高氏的,高句丽原为中国东北浑江流域的一个古老部族,汉朝时属玄菟郡管辖。公元前37年,其部落首领高朱蒙在纥升骨城 (今辽宁桓仁)定都称王,建立高句丽国。高氏在高句丽国的统治维持了600多年的时间。公元3年高句丽迁都国内城(今吉林集安),427年又从国内城迁到平壤。由于高句丽的国王为高氏,所以在古代高句丽国的存在期间,高氏有着较高的政治地位。其中有一部分高氏迁到了中国内地。如高云,其祖父高和是高句丽之支庶,自云高阳氏之苗裔,所以以高为氏。北周时期,曾被封王为巨野县侯的大将军高琳,其祖先就是高句丽人,五世祖高宗归附北魏,被拜为第一领民酋长。高琳因战功显赫,他的一个儿子被别封为许昌县公。高琳的后代就在山东巨野和河南许昌一带发展起来。唐朝大将高仙芝也是高句丽人,在他父亲舍鸡时在唐朝任军职,他也随父亲到安西,后成为唐朝的著名军事将领。其后代也就定居于北京市密云县一带。
五、有以“高”字开头的复姓,改单姓为高的。
如高东氏、高堂氏、高阳氏、高陵氏等。
我也是姓高的哦,从高氏家谱查的。
高元是历史上最早的一位高姓人。
《吕氏春秋·勿躬》篇说:“高元作室。”高元是远古时期人,是现在所知的历史上第一个以“高”为氏的人。
“高元作室”用现在的话说,就是高元发明屋子。高元第一个让人类走出穴居时代进入文明社会,他的贡献已不仅仅是“发明家”一词所能涵括了。
高元以后,西周时有高奔戎,春秋初年有高渠弥。他们都是最早的一批姓“高”的人。
高奔戎是周穆王的卫士。穆王去郑圃打猎,沼泽芦苇中有虎。高奔戎自告奋勇把老虎擒了回来。穆王大喜,命人打造一个牢笼囚虎,放在东虢地方饲养,於是“东虢”就有了“虎牢”名称。虎牢后来改称成皋,战国时属韩国。公元前249年秦伐韩,韩献成皋给秦。秦在此设关,名“虎牢关”。关在大山上,北临黄河,悬崖绝壁,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楚汉战争时,刘邦、项羽在此鏖战两年半。这个地方现属河南省荥阳汜水镇。
高渠弥是春秋初郑庄公大臣。庄公想任他为卿,但主管国事的首席大臣,太子反对。庄公力排众议,任高渠弥为卿。庄公逝世,太子继位,就是郑昭公。高渠弥担心昭公加害自己,就在陪昭公出猎时杀了昭公,另立国君。第二年,高渠弥陪新国君到卫国去见齐侯。齐侯和新国君有旧仇,就借机杀了他,高渠弥也一同殒命。
高奔戎、高渠弥得“高”为氏的缘由,与高元一样,都已无可稽考。但可以推断的是,他们的子孙有很多就包括在今日人口众多的高姓族群之中。
起源庞杂的高氏主源高后裔,是后世多源合流而成的庞大高姓群体的主源。这支高氏,源出於姜姓,是炎帝的子孙。 据《通志·氏族略》记载,春秋时,齐国公子高的孙子,开始以“高”为氏,称高。公子高是姜姓后代,所以《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说“高氏出自姜姓”。
姜姓始祖是炎帝。炎帝出生在姜水流域(今天陕西省扶风县一带),所以取“姜”字为姓。炎帝有个后裔叫伯夷,因帮助大禹治水有功,受封而建立吕国,子孙就以吕为氏。吕氏有个后裔叫吕尚,就是小说《封神演义》中姜子牙的原型。他出生在商朝末年,足智多谋,但机遇不佳,到70岁时,还只能天天在渭河边钓鱼为生。有一天周文王来渭河边打猎。出猎前,周文王曾卜一卦。卦辞说:“今天出猎有大收获。不是龙,不是螭(古代传说中无角龙),不是虎,不是罴(一种野兽,现代称为棕熊,也叫马熊或人熊),而是要遇到能帮你成就霸业的辅佐奇才。”周文王在渭河边碰到了吕尚,交谈之后,文王大喜,对吕尚说:“我祖父太公早有预言,将有圣人来帮我们周族振兴,今天果然遇到了您。您现在是我们太公盼望的圣人。”於是命众人尊称吕尚为“太公望”,把他接回去以师礼奉之。在吕尚的帮助下,文王疆域逐步扩大,文王死后,吕尚又帮文王之子周武王推翻商朝,建立周朝。周武王把吕尚封在营丘(今山东省临淄北),建立齐国。吕尚被后人尊称为齐太公。齐太公第六代孙子是齐文公。齐文公有个儿子叫公子高。公子高有个孙子叫。按当时的宗法制度,诸侯家族只包括近亲三代,即诸侯、公子(诸侯之子)、公孙(诸侯之孙)。公孙之子就不再算是公室,而须另外立氏。当时的制度,公孙之子立氏可采多种办法,其中一种是用祖公之名为氏。 是公子高之孙,於是以公子高之名为氏,称“高 ”。后世庞大高姓的主源宣告诞生。
《史记》五帝本纪:轩辕黄帝之孙,高阳氏、高辛氏十六支宗族,世世代代都能增益他们的美德,从未毁损过他们先人的声誉。他们管理农业生产,总揽各项事务,都处理的非常及时,井然有序,到四方传布“五教”。于是:“父亲威严,母亲慈爱,哥哥友善,弟弟恭敬,儿子孝顺,国内太平,世代楷模,域外向往”。另:“泰安郡东奉高作明堂。明堂始建于黄帝,五帝于明堂上座。”简呼:高堂。春秋时代齐卿高傒之裔孙汉礼经博士高伯,食采高堂,传呼高堂生。唐贞观二十一年,从祀孔庙,宋大中祥符二年,封莱芜伯,明嘉靖。九年改称“先儒”以先儒配享孔庙东庑。至今,山东省新泰市(古东平阳)龙廷镇玉皇山下“独公墓封树虽微,人人至今犹能指述”。附近村民在每年古历二月十五日高堂生诞辰之日通过各种方式纪念这位两千年前的先贤。
在以玉皇山为中心东西向大北岭至两县,南北向北崮山张家洼至老虎岭,纵横各60华里。龙廷镇村民80岁老人赵克俭介绍说:“在我为镇建筑队技术员拆迁大墓以盖**院礼堂时,墓前共有碑五座,其中四至碑所记详址为“高家陵”。在高堂生墓正南方,圣水河畔,有一“宝坛”,是夏朝古人祭祀用地,“夏宝坛”。现今土台高约五米,面积约600余平方米。今人口误:“夏宝蛋”。蛋丸之地,历经五千年风雨剥蚀,山洪冲刷,依然顺天承运,和谐自在。在古东平阳这块神奇的土地上,轩辕黄帝之孙:高阳氏、高辛氏的后人们,世代耕作,生生不息,立根于泰山之东平阳。为社稷、为羽化民众,沿海滩成南北向,沿黄河西向陕西、山西部分高姓氏族去四方传布五教”。
春秋时期的伟大诗人屈原,更是高姓祖人,万古流芳。我今悼念祖人赋诗一首:
屈子不平投江去,魂兮归来隐平阳;
求平索衡万世的,礼之天籁贯阴阳。
但愿先祖在天之灵,洞开天目,明察阴阳。
自春秋战国,秦皇称霸。坑灰未冷,天下又乱。我高氏一族,自河北蓟县一万八千余口人,扶老携幼,长途跋涉,沿途井然有序,回迁到古东平阳故乡。受到了古东平阳高氏族人的欢迎和周到按排。
至明初,山西洪洞县高氏一族不断回迁至故乡新泰,同时从安丘回迁的有今高佐一族人。
高林一家,始自我祖高柴(高傒之裔孙)与林放的志同道合,深情厚谊。今山东省新泰市(古东平阳)城南放城即林放故里。与之东西楼德柴城即高柴故里。两处先贤故里遗迹尚存,民间有口皆碑。汉代所作描绘孔子及孔门先贤的巨型画作《礼殿图》,特为高柴林放绘制了肖像,唐玄宗李隆基追赠林放为清河伯,高柴林放从祀孔子庙廷。
於今云、贵、川柴姓(实为高柴后裔),网上发布 信息,要求回新泰寻根,欲将柴姓复归高姓,期待新泰高氏族人回应。
清人张澍《姓氏寻源》承袭《古今姓氏书辩证》的说法,认为早在黄帝时已有高姓。理由是:“考之《春秋传》,高傒乃天子命卿,其得氏在桓公前,非以合诸侯之功而后得氏;傒之前已有高渠弥,高克(更有高阳、高辛氏)为郑大夫,则齐为高氏,其先已仕郑,亦非待侯而赐也”。又按《世本》云:“黄帝臣高元作宫室,《穆天子传》有车石高奔戎。则高非自侯赐氏明矣!张澍所引之《世本》,是中国最早系统记载姓氏来源的典籍”。
我祖高傒昭示后人:乃瞻高氏,祖居平阳,齐称世裔,德戴吾乡。河分支派,源远流长,木有连理,兰征异香,福兆人瑞,庆发吉祥,孝子之间,日月并光,积德悠久,变乎沧桑。
我祖高柴为后人亲选二十字为世字行辈:尚自阳希(傒)继,隆兴兆林祥,化玉成学仁,荣庆德永昌。
从远古黄帝之孙高阳氏、高辛氏八元、八恺到四方传布“五教”。“五教”实则是华夏礼仪之始端。华夏精神文化传统的星光大道之萌芽。依至高傒裔孙高柴,高堂生为中华传统文化之流布、传承,高氏一族默默无闻的奉献,视功名利禄身外物,唯求人类和谐自然美的崇高内心精神世界,为今天我们后人树立了楷模。今代伟人周恩来生前曾说:“我少年时代得山东高亦吾老师的栽培,可以说没有高亦吾老师,就没有我的今天。”在周恩来弥留之际,河北高氏后人高振普卫士陪护身边,默默目送了一代伟人的仙逝。是巧合、仰或是天意……?!!落叶归根,归来吧!归来吧!为传布“五教”客死他乡的游魂,归来吧!归来吧!山东省新泰市龙廷镇以玉皇山为中心纵横(3600)三千六百平方华里的“高家陵”,有您们的安息之地!让故乡的高氏后人为您们的归兮,培一抔土,举一柱香,愿您们在天之灵,护佑这一方沃土,护佑您们的子子孙孙,和谐自然幸福安康。
归来吧!归来吧!今代高氏一族四处漂泊的游子、壮士,让我们聚首古平阳——高氏发祥故地——山东省新泰市,互相倾诉衷肠,以谢千百年来的思乡之情。玉皇山下几千年前的祖坟等待您们培一抔土,添上一柱香。归来吧,归来吧,这是远古祖先对后人招唤,更是了却千百年来高氏族人寻根的心愿。玉皇山下,我祖高堂生墓前的圣水河、清清地,静静地流淌着,等待您们的归来,洗一洗身上的万里征尘,喝一口故乡的水。构建和谐的天籁之音,一定会带着高氏族人宽阔的胸怀,依如二千年前迎接回迁的两万族人的古道热肠,迎接四方高氏族人常回家看看。
纵观远古至今,我高氏一门,犹如路旁之小草,山膀之竹花,在自然和谐中生长,并同时也点缀着自然的美丽。
劲草无须疾风扰,沃土根健火欲燎。
来年和风润窗花,江山依然着绿袍。
第一部高姓全史(代序)\1
初版前言\4
增补版前言\7
修订版前言\9
第一章高姓先祖\
一远古高族\
高姓第一人——黄帝臣高元\
位列五帝的高阳氏和高辛氏\
东夷之高——高夷\
高句丽国——第一个高姓王朝\
二先世溯源\
姜姓始祖炎帝的故乡与东进\
农业、草药、集市、制陶的发明者——神农氏\
炎帝族遗迹——半坡类型文化\
中原姜姓诸国\
四岳——吕氏始祖\
齐国始祖——姜太公\
第二章高姓群体主支的形成(春秋战国)\
一高姓主源——齐国高氏\
齐国高氏的来源\
齐国高氏的支裔\
二齐国高氏事迹\
齐高始祖——上卿高傒\
齐高早期诸贤\
惠公后高氏的崛起与外迁\
文公后高氏的衰落\
齐国高氏的后裔\
三先秦诸国高氏事迹\
郑国二高先登史册\
忠义二高为人称道\
战国二高圣门传人\
百越先贤拜相荆楚\
幽燕烈士传颂千秋\
第三章高姓群体的壮大(汉至晋)\
一西汉高姓的蛰伏\
东高西高涿郡豪强\
一武一文遥相辉映\
二东汉高姓名儒辈出\
精通鲁诗品格高尚\
通晓天文独具个性\
东观画像儒士楷模\
注疏大家成果斐然\
笃学忘麦隐居终身\
勤于治学忠于职守\
位历三公的陈留高柔家族\
三高姓主流——渤海高氏的发端\
四两晋高姓南北并进\
渤海高的南方分支——晋陵高氏的兴起\
渤海高的北方分支——渔阳高氏的形成\
渤海高的东北分支——辽东高氏的来源\
东晋十六国——高姓尚武之风的起点\
北燕——又一个高姓王朝\
第四章高姓群体的鼎盛(南北朝)\
一燕魏高姓的崛起\
北齐皇族所自出的高湖家族\
一代名相高允及其家族\
推动改革的高祐及其家族\
猛将高昂及其家族\
自高句丽回归的国舅高肇家族\
源于渤海的北海高氏\
辽东高道悦家族\
和高允并称“二高”的渔阳高闾\
河南高氏——一个独特支系\
二第三个高姓王朝——北齐的渊源\
雄才大略的北齐王朝奠基人——高欢\
治国神童——高欢的继承人高澄\
三北齐诸帝\
“快刀斩乱麻”——智能超群的开国皇帝\
儒雅柔弱——北齐皇族的特例\
尊师孝母的第三帝\
28岁的太上皇\
俊秀而庸碌的后主\
北齐皇室的覆亡\
四北齐灭亡前后皇室诸王的抗争\
北投突厥坚持抗敌\
硕果仅存气节感人\
坚守到底哭辞太庙\
精于艺术痛伤亡国\
勇将赴难妇孺紧随\
兰陵王入阵佳话永流传\
北齐皇室的后嗣\
五北齐宗室诸将吏\
掘井惠民的“良牧”\
军功卓著位列“四贵”\
官历三朝破除旧俗\
吃力不讨好出谋反遭怨\
晚节不忠的领军大将军\
建国谋臣因谏致祸\
位居宰辅廉政爱民\
六南北朝诸高氏\
北齐灾星——善无阿那肱\
坚持到最后的北齐远支\
北周“韩白”勇冠三军\
南朝二高一武一文\
第五章高姓群体的转折(隋唐)\
一隋代高姓\
文韬武略兼备统一南北建功\
富机智幽默有“知人之鉴”\
二唐代高姓\
开国元勋一代宰辅\
两朝为相清明如镜\
京兆高氏渤海支裔\
晋陵智周贵而知义\
系出冯氏权倾朝野\
率众护城出谋反武\
坚持民族气节博通历代掌故\
陷污不染全节尽忠\
兄弟加父子两代五进士\
力士府总管安史军谋臣\
唐初群雄最后一人\
威震西垂统军平叛\
军旅诗人大器晚成\
七世同堂位兼将相\
五代同居骁勇郡王\
官居节度众望所归\
虎将遗裔平叛建功\
火攻水战立功建节\
一箭双雕平南征东\
第六章高姓群体的南渡(五代至元)\
一五代十国高姓\
荆南——第四个高姓王朝\
勇而知义累世元戎\
高怀德家世探源\
河西将门子两王四节度\
齐州一高两朝为将\
吴王谋臣安民兴邦\
位兼将相筑城防患\
词坛翘楚画界奇才\
蜀中俊彦艺传三代\
守土报国后蜀栋梁\
马楚谋主治国功臣\
吴越元勋湖州良牧\
后汉枢密含冤而逝\
二两宋高姓\
高琼先世\
澶渊建功五世封王\
高琼后裔\
西蜀称“神将”抗辽常胜军\
益州妙计擒贼祭天化冰破夏\
舌战西夏施恩羌戎\
龙图阁学士高氏大管家\
女中尧舜辅政三朝\
深明大义贤国舅火印改良显智巧\
参议帅府建节温州\
平叛尽忠筑堤利民\
绥州“老高”忠勇传家\
寿阳高氏官历四朝\
宋廷名臣光耀史册\
鲁晋二高征西殉国\
当朝宰辅杏林宗师\
宋初高姓四进士\
僧道匠三贤\
公正、垦荒、直奏——高姓三良吏\
上疏请斩奸相不愧武穆亲家\
擅长书法蹴鞠富贵不忘故人\
东南二贤一隐一儒\
明州高氏叔侄儒官\
一人舍生乡邻获免\
同胞三守叔侄二相\
东南二进士国破见丹心\
白发侍郎风雅驸马\
三辽金元高姓\
辽国秦王文武双全\
统和二高殿试夺魁\
金代二臣造福中原\
辽东二高忠臣隐士\
文封尚书武拜节度\
金代高姓其他人物\
西夏高姓人物一览\
河西高氏三代仕元\
辽阳高氏四世元臣\
幽燕二高尚书元帅\
良吏孝子一北一南\
硕学名流南戏之祖\
第七章高姓群体的分迁(明清)\
身居相位知礼清廉\
推动改革不恋权位\
一代名相政绩辉煌\
吴中才子诗风雄健\
明初廉吏名列善榜\
明初二忠崇尚节义\
御史尽职盐贩遁迹\
抗疏尽忠遭谤被贬\
明察善断诗风婉约\
针灸妙手兼通文武\
两部尚书廉政爱民\
东林首座领袖群儒\
巡抚湘鄂乱世独撑\
末代按察坚守孤城\
南明宰辅屡斗群奸\
闯王旧部转而抗清\
大敌压境主仆尽节\
国破城亡群忠赴难\
南明幕落慷慨殉国\
静海望族首登相位\
镶黄汉军名满天下\
叔侄相继终身治水\
江南名士精于鉴赏\
土司传人学比顾黄\
抗击耿逆尽忱义烈\
封疆大吏遍历南国\
三部侍郎与人为善\
官居都统才兼文武\
康熙进士为民请命\
上疏犯颜充军获释\
准部骁将征西殉国\
文才超卓酷爱红楼\
东南群儒上承宋明\
抵御外侮视死如归\
湘北二吏忠义可嘉\
浙江名医仁心仁术\
清初高氏画家辈出\
候补知府古琴名师\
第八章汉族高姓分布的定型(明清至现代)\
一北方高姓的分布\
山东高姓\
河北高姓\
河南高姓\
山西高姓\
陕西高姓\
甘肃高姓\
青海高姓\
宁夏高姓\
内蒙古高姓\
辽宁高姓\
吉林高姓\
黑龙江高姓\
二南方高姓的分布\
浙江高姓\
江苏高姓\
福建高姓\
广东高姓\
台湾高姓\
安徽高姓\
江西高姓\
湖南高姓\
湖北高姓\
四川高姓\
贵州高姓\
云南高姓\
广西高姓\
海南高姓\
香港高姓\
澳门高姓\
第九章丰富多彩的高姓群体\
一齐国高氏的支裔\
二高字头各复姓\
三他姓改高姓\
四高姓改他姓\
五少数民族高姓\
越国高姓\
高句丽高姓\
渤海国高姓\
女真高姓\
西夏高姓\
犹太高姓\
大理国高姓——第五个高姓王朝的主人\
白族高姓\
回族高姓\
满族高姓\
朝鲜族高姓\
锡伯族高姓\
彝族高姓\
壮族高姓\
蒙古族高姓\
裕固族高姓\
哈尼族高姓\
黎族高姓\
京族高姓\
高山族高姓\
其他民族高姓\
六海外高姓\
韩国高姓\
日本高姓\
越南高姓\
新加坡高姓\
菲律宾高姓\
马来西亚高姓\
印度尼西亚高姓\
泰国高姓\
缅甸高姓\
美国高姓\
英国高姓\
加拿大高姓\
阿根廷高姓\
第十章高姓群体的文化传统\
一恪守孝道\
二雅好儒学\
三将门兴盛\
四擅长丹青\
五高姓谱牒概说\
六高氏族谱资料选\
《族谱原引》\
《渤海高氏族谱序》(唐虞世南)\
《高氏族谱序》(唐韩愈)\
《高氏谱序》(宋苏询)\
《渤海高氏世宝引》(宋司马光)\
《诏续高氏世宝谱志序》(宋司马光)\
《高氏原叙》(宋文天祥)\
《高氏重修宗谱序》(明高铨)\
《高氏家谱序》(明高拱)\
《高崇文平西蜀记》(唐柳宗元)\
《赠高琼致仕诗》(宋仁宗)\
浙江越州《萧山高氏家谱·凡例》\
《渤海高氏宗支图序》(宋高琼)\
《匾对》\
《自叙迁闽事始》(宋高惠连)\
《高惠连墓志铭》(宋王安石)\
《高氏宗谱序》(宋朱熹)\
《建立高东溪先生祠记》(宋朱熹)\
《高子遗书·家训》(明高攀龙)\
江苏《高氏大统宗谱·祖训》\
河南淮阳项城《高氏族谱·祖训》\
泰国高氏宗亲总会高氏宗祠落成十周年《纪念特刊·祖训》\
安徽芜湖《政和高氏宗谱》之清康熙《圣谕》\
安徽芜湖《政和高氏宗谱》之清康熙《上谕十六条》\
江苏扬州《维扬裕民洲高氏重修族谱·家训》\
江苏靖江《高氏宗谱·传家十二则》\
江苏宜兴《高氏宗谱·族规》\
江苏常州《毗陵高氏宗谱·家规》\
江苏常州《普敦高氏宗谱·家规》\
安徽合肥《高氏宗谱·家规》\
湖南汉寿《高氏八修族谱·家规》\
广东揭西张何孔高氏族谱《家规》\
各地高氏宗祠堂号\
各地高氏祠联\
高姓宗祠通用对联\
附录\
湖南澧州高氏宗族文化\
甘肃城高氏祠堂\
台湾高氏宗祠\
当代高姓的分布频率\
历代高姓帝王宰相皇亲状元一览\
近现代党政军高姓人物一览\
历代高姓名人生卒年录\
高路加姓氏研究论著目录\
高姓之歌\
高姓总世系表\
高姓总世系表简介\
一、齐国姜姓世系\369
二、高氏世系\371
三、正史其他高姓人物\411
四、各地高氏族谱世系选刊\429
五、各民族高氏世系\506
高氏世系简表\522
渤海高氏世系表
第一部高姓全史(代序)\1
初版前言\4
增补版前言\7
修订版前言\9
第一章高姓先祖\
一远古高族\
高姓第一人——黄帝臣高元\
位列五帝的高阳氏和高辛氏\
东夷之高——高夷\
高句丽国——第一个高姓王朝\
二先世溯源\
姜姓始祖炎帝的故乡与东进\
农业、草药、集市、制陶的发明者——神农氏\
炎帝族遗迹——半坡类型文化\
中原姜姓诸国\
四岳——吕氏始祖\
齐国始祖——姜太公\
第二章高姓群体主支的形成(春秋战国)\
一高姓主源——齐国高氏\
齐国高氏的来源\
齐国高氏的支裔\
二齐国高氏事迹\
齐高始祖——上卿高傒\
齐高早期诸贤\
惠公后高氏的崛起与外迁\
文公后高氏的衰落\
齐国高氏的后裔\
三先秦诸国高氏事迹\
郑国二高先登史册\
忠义二高为人称道\
战国二高圣门传人\
百越先贤拜相荆楚\
幽燕烈士传颂千秋\
第三章高姓群体的壮大(汉至晋)\
一西汉高姓的蛰伏\
东高西高涿郡豪强\
一武一文遥相辉映\
二东汉高姓名儒辈出\
精通鲁诗品格高尚\
通晓天文独具个性\
东观画像儒士楷模\
注疏大家成果斐然\
笃学忘麦隐居终身\
勤于治学忠于职守\
位历三公的陈留高柔家族\
三高姓主流——渤海高氏的发端\
四两晋高姓南北并进\
渤海高的南方分支——晋陵高氏的兴起\
渤海高的北方分支——渔阳高氏的形成\
渤海高的东北分支——辽东高氏的来源\
东晋十六国——高姓尚武之风的起点\
北燕——又一个高姓王朝\
第四章高姓群体的鼎盛(南北朝)\
一燕魏高姓的崛起\
北齐皇族所自出的高湖家族\
一代名相高允及其家族\
推动改革的高祐及其家族\
猛将高昂及其家族\
自高句丽回归的国舅高肇家族\
源于渤海的北海高氏\
辽东高道悦家族\
和高允并称“二高”的渔阳高闾\
河南高氏——一个独特支系\
二第三个高姓王朝——北齐的渊源\
雄才大略的北齐王朝奠基人——高欢\
治国神童——高欢的继承人高澄\
三北齐诸帝\
“快刀斩乱麻”——智能超群的开国皇帝\
儒雅柔弱——北齐皇族的特例\
尊师孝母的第三帝\
28岁的太上皇\
俊秀而庸碌的后主\
北齐皇室的覆亡\
四北齐灭亡前后皇室诸王的抗争\
北投突厥坚持抗敌\
硕果仅存气节感人\
坚守到底哭辞太庙\
精于艺术痛伤亡国\
勇将赴难妇孺紧随\
兰陵王入阵佳话永流传\
北齐皇室的后嗣\
五北齐宗室诸将吏\
掘井惠民的“良牧”\
军功卓著位列“四贵”\
官历三朝破除旧俗\
吃力不讨好出谋反遭怨\
晚节不忠的领军大将军\
建国谋臣因谏致祸\
位居宰辅廉政爱民\
六南北朝诸高氏\
北齐灾星——善无阿那肱\
坚持到最后的北齐远支\
北周“韩白”勇冠三军\
南朝二高一武一文\
第五章高姓群体的转折(隋唐)\
一隋代高姓\
文韬武略兼备统一南北建功\
富机智幽默有“知人之鉴”\
二唐代高姓\
开国元勋一代宰辅\
两朝为相清明如镜\
京兆高氏渤海支裔\
晋陵智周贵而知义\
系出冯氏权倾朝野\
率众护城出谋反武\
坚持民族气节博通历代掌故\
陷污不染全节尽忠\
兄弟加父子两代五进士\
力士府总管安史军谋臣\
唐初群雄最后一人\
威震西垂统军平叛\
军旅诗人大器晚成\
七世同堂位兼将相\
五代同居骁勇郡王\
官居节度众望所归\
虎将遗裔平叛建功\
火攻水战立功建节\
一箭双雕平南征东\
第六章高姓群体的南渡(五代至元)\
一五代十国高姓\
荆南——第四个高姓王朝\
勇而知义累世元戎\
高怀德家世探源\
河西将门子两王四节度\
齐州一高两朝为将\
吴王谋臣安民兴邦\
位兼将相筑城防患\
词坛翘楚画界奇才\
蜀中俊彦艺传三代\
守土报国后蜀栋梁\
马楚谋主治国功臣\
吴越元勋湖州良牧\
后汉枢密含冤而逝\
二两宋高姓\
高琼先世\
澶渊建功五世封王\
高琼后裔\
西蜀称“神将”抗辽常胜军\
益州妙计擒贼祭天化冰破夏\
舌战西夏施恩羌戎\
龙图阁学士高氏大管家\
女中尧舜辅政三朝\
深明大义贤国舅火印改良显智巧\
参议帅府建节温州\
平叛尽忠筑堤利民\
绥州“老高”忠勇传家\
寿阳高氏官历四朝\
宋廷名臣光耀史册\
鲁晋二高征西殉国\
当朝宰辅杏林宗师\
宋初高姓四进士\
僧道匠三贤\
公正、垦荒、直奏——高姓三良吏\
上疏请斩奸相不愧武穆亲家\
擅长书法蹴鞠富贵不忘故人\
东南二贤一隐一儒\
明州高氏叔侄儒官\
一人舍生乡邻获免\
同胞三守叔侄二相\
东南二进士国破见丹心\
白发侍郎风雅驸马\
三辽金元高姓\
辽国秦王文武双全\
统和二高殿试夺魁\
金代二臣造福中原\
辽东二高忠臣隐士\
文封尚书武拜节度\
金代高姓其他人物\
西夏高姓人物一览\
河西高氏三代仕元\
辽阳高氏四世元臣\
幽燕二高尚书元帅\
良吏孝子一北一南\
硕学名流南戏之祖\
第七章高姓群体的分迁(明清)\
身居相位知礼清廉\
推动改革不恋权位\
一代名相政绩辉煌\
吴中才子诗风雄健\
明初廉吏名列善榜\
明初二忠崇尚节义\
御史尽职盐贩遁迹\
抗疏尽忠遭谤被贬\
明察善断诗风婉约\
针灸妙手兼通文武\
两部尚书廉政爱民\
东林首座领袖群儒\
巡抚湘鄂乱世独撑\
末代按察坚守孤城\
南明宰辅屡斗群奸\
闯王旧部转而抗清\
大敌压境主仆尽节\
国破城亡群忠赴难\
南明幕落慷慨殉国\
静海望族首登相位\
镶黄汉军名满天下\
叔侄相继终身治水\
江南名士精于鉴赏\
土司传人学比顾黄\
抗击耿逆尽忱义烈\
封疆大吏遍历南国\
三部侍郎与人为善\
官居都统才兼文武\
康熙进士为民请命\
上疏犯颜充军获释\
准部骁将征西殉国\
文才超卓酷爱红楼\
东南群儒上承宋明\
抵御外侮视死如归\
湘北二吏忠义可嘉\
浙江名医仁心仁术\
清初高氏画家辈出\
候补知府古琴名师\
第八章汉族高姓分布的定型(明清至现代)\
一北方高姓的分布\
山东高姓\
河北高姓\
河南高姓\
山西高姓\
陕西高姓\
甘肃高姓\
青海高姓\
宁夏高姓\
内蒙古高姓\
辽宁高姓\
吉林高姓\
黑龙江高姓\
二南方高姓的分布\
浙江高姓\
江苏高姓\
福建高姓\
广东高姓\
台湾高姓\
安徽高姓\
江西高姓\
湖南高姓\
湖北高姓\
四川高姓\
贵州高姓\
云南高姓\
广西高姓\
海南高姓\
香港高姓\
澳门高姓\
第九章丰富多彩的高姓群体\
一齐国高氏的支裔\
二高字头各复姓\
三他姓改高姓\
四高姓改他姓\
五少数民族高姓\
越国高姓\
高句丽高姓\
渤海国高姓\
女真高姓\
西夏高姓\
犹太高姓\
大理国高姓——第五个高姓王朝的主人\
白族高姓\
回族高姓\
满族高姓\
朝鲜族高姓\
锡伯族高姓\
彝族高姓\
壮族高姓\
蒙古族高姓\
裕固族高姓\
哈尼族高姓\
黎族高姓\
京族高姓\
高山族高姓\
其他民族高姓\
六海外高姓\
韩国高姓\
日本高姓\
越南高姓\
新加坡高姓\
菲律宾高姓\
马来西亚高姓\
印度尼西亚高姓\
泰国高姓\
缅甸高姓\
美国高姓\
英国高姓\
加拿大高姓\
阿根廷高姓\
第十章高姓群体的文化传统\
一恪守孝道\
二雅好儒学\
三将门兴盛\
四擅长丹青\
五高姓谱牒概说\
六高氏族谱资料选\
《族谱原引》\
《渤海高氏族谱序》(唐虞世南)\
《高氏族谱序》(唐韩愈)\
《高氏谱序》(宋苏询)\
《渤海高氏世宝引》(宋司马光)\
《诏续高氏世宝谱志序》(宋司马光)\
《高氏原叙》(宋文天祥)\
《高氏重修宗谱序》(明高铨)\
《高氏家谱序》(明高拱)\
《高崇文平西蜀记》(唐柳宗元)\
《赠高琼致仕诗》(宋仁宗)\
浙江越州《萧山高氏家谱·凡例》\
《渤海高氏宗支图序》(宋高琼)\
《匾对》\
《自叙迁闽事始》(宋高惠连)\
《高惠连墓志铭》(宋王安石)\
《高氏宗谱序》(宋朱熹)\
《建立高东溪先生祠记》(宋朱熹)\
《高子遗书·家训》(明高攀龙)\
江苏《高氏大统宗谱·祖训》\
河南淮阳项城《高氏族谱·祖训》\
泰国高氏宗亲总会高氏宗祠落成十周年《纪念特刊·祖训》\
安徽芜湖《政和高氏宗谱》之清康熙《圣谕》\
安徽芜湖《政和高氏宗谱》之清康熙《上谕十六条》\
江苏扬州《维扬裕民洲高氏重修族谱·家训》\
江苏靖江《高氏宗谱·传家十二则》\
江苏宜兴《高氏宗谱·族规》\
江苏常州《毗陵高氏宗谱·家规》\
江苏常州《普敦高氏宗谱·家规》\
安徽合肥《高氏宗谱·家规》\
湖南汉寿《高氏八修族谱·家规》\
广东揭西张何孔高氏族谱《家规》\
各地高氏宗祠堂号\
各地高氏祠联\
高姓宗祠通用对联\
附录\
湖南澧州高氏宗族文化\
甘肃城高氏祠堂\
台湾高氏宗祠\
当代高姓的分布频率\
历代高姓帝王宰相皇亲状元一览\
近现代党政军高姓人物一览\
历代高姓名人生卒年录\
高路加姓氏研究论著目录\
高姓之歌\
高姓总世系表\
高姓总世系表简介\
一、齐国姜姓世系\369
二、高氏世系\371
三、正史其他高姓人物\411
四、各地高氏族谱世系选刊\429
五、各民族高氏世系\506
高氏世系简表\522
渤海高氏世系表
LZ问的也太细了,这你得去查当地的史料和县志了。
看下高姓的起源吧
起源
1、出自姜姓。相传炎帝神农氏生于姜水,以姜为姓。炎帝17世孙伯夷辅佐大禹治水有功,受封吕侯,子孙因此亦以吕为氏。吕侯伯夷第37代孙姜尚,即姜太公,又名吕尚、吕望,辅佐周文王、武王灭商立周,受封于齐国。齐国传至太公8世孙文公姜赤,文公次子受封于高邑,称公子高。依照周朝贵族礼仪,其孙傒取祖名为氏,为高傒。高傒在齐国为上卿时,迎立公子小白为君,就是齐桓公。高傒成为著名的渤海高氏的始祖。高傒7世孙高止在齐国遭到公孙灶、公孙趸排挤,出齐奔燕。高止9世孙高量为宋国司徒,高量10世孙高洪为东汉渤海郡守。渤海高氏由此发轫,繁衍不息,成为当今高姓族群中最庞大的一支。高洪的一支后裔高隐、高瞻叔侄创立了渔阳高氏、辽东高氏, 另一支后裔高悝创立了广陵高氏。渤海高氏的后人高伯祥又创立了京兆高氏。高氏五大望族有四支出自渤海高氏。因此,当今高氏子孙多数为渤海高氏后裔。
2、另一支姜姓高氏。齐惠公姜元的有一子叫公子祁,字子高,其孙强取祖字为氏,名高强,其后亦为高氏。齐惠公为齐桓公之子,齐太公十三世孙。
3、出自他族或他姓改姓。如魏时,鲜卑族有楼氏,后改高氏。十六国时,后燕皇帝慕容云自称为高阳氏后裔,遂改姓高,称高云,其后裔有改复姓为单姓,称高氏。高丽羽真氏,后有改高氏的。南北朝时,先后有元氏和徐氏改姓为高氏。北齐文宣帝姓高名祥,当时有元景安、元文遥本鲜卑族,随汉姓元,因有功于北齐,高洋赐他们"高"姓;又北齐时重臣,高隆之,本姓徐,因其父与高欢交厚,遂改为高氏。
4、以“高”字开头的两个字的复姓,后有改单姓“高”为氏。譬如:高车氏、高堂氏、高阳氏、高陵氏等。
迁徙
高氏的发源地虽说在今河南省境内,但自春秋以后的高姓却大都出自齐鲁之地。战国或秦时,高氏已自山东迁入今河北、辽宁省境。东汉时,有渤海王太守高洪定居渤海蓨(今河北省景县)。
南北朝时,有渤海郡人高欢,曾在北魏执魏政达16年之久,死后,其儿子高洋便代东魏称帝,为北齐。京兆高氏又有与北齐同祖,初居文安(今属河北),后迁徙到京兆。吴丹阳太守高瑞,初居广陵,其后迁至秣陵(今属江苏)。高氏大批南迁始于西晋末年“永嘉之乱”时。唐初,有高氏随陈政、陈元光父子入闽开辟漳州。唐僖宗时,有高钢(河南高氏)因避“黄巢之乱”南迁入闽,为高姓入闽后的始祖。
在汉末时,又有一支高氏由陇西(今属甘肃)南迁至滇中(今属云南),后成为白蛮大姓。宋绍圣元年间,高升太夺取大理段氏政权,自立为王,称大中国。传子高太明,于圣绍三年,又将王位还给段氏,仍封为中国公,世为大理宰相,控制大理国政权,被称为高国主。其后裔历经元、明、清数代均为云南土司。中国历史上,高姓称帝王者14人,曾建立北齐、燕、荆南等政权。
姓氏源流
高(Gāo)姓源出有四:
1、出自姜姓。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元和姓纂》、《广韵》等资料所载,姜太公八世孙奚因拥立齐桓公有功,被赐予祖父公子高的名为姓。相传炎帝神农氏因居住在姜水,所以以姜为姓。炎帝16世孙姜伯夷辅佐大禹治水有功,受封吕侯,子孙因此亦以吕为氏。姜伯夷第37代孙姜尚,即姜太公,又称吕尚、吕望,辅佐周文王、武王灭商立周,受封于齐国。齐国传至太公7世孙文公吕赤,赤有爱子受封于高邑,称公子高。依照周朝贵族礼仪,其孙傒取祖名为氏,为高傒。高傒在齐国为上卿时,迎立公子小白为君,就是齐桓公。高傒成为著名的渤海高氏的始祖。高傒六世孙高止在齐国遭到公孙灶、公孙蛋排挤,出齐奔燕。高止十世子孙高洪为东汉渤海郡守。渤海高氏由此发轫,繁衍不息,成为当今高姓族群中最庞大的一支。
2、出自以王父字为氏。据《通志·氏族略》所载,春秋时齐惠公之子叫公子祁,字子高,其后裔取其字为姓氏。为山东高氏。齐惠公为齐桓公之子。
3、由“高”字开头复姓简化而来。如高车氏、高堂氏、高阳氏、高陵氏等简化而为“高”姓。
4、出自他姓。据《北齐书》所载,十六国时,后燕皇帝慕容云自称为高阳氏后裔,遂改姓高,称高云,其后裔有改复姓为单姓,称高氏;北齐文宣帝高洋赐鲜卑族元景安、元文遥本鲜卑族,随汉姓元,因有功于北齐,高洋赐他们“高”姓;鲜卑慕容氏、高丽羽真氏,后改高氏;魏时,鲜卑族有楼氏,后改高氏;女真族石烈氏、纳羊氏,满族高佳氏、佟佳氏和北宋时入居开封的犹太人等改姓高姓;又北齐时重臣,高隆之,本姓徐,因其父与高欢交厚,遂改为高氏。
得姓始祖
高奚。春秋时期,姜太公六世孙文公吕赤的儿子受封于高邑(今河南省禹州市西南),称为公子高。公子高之孙奚和齐襄公的弟弟公子小白是好朋友。当时,公孙无知发动内乱,杀了齐襄公。奚联合诸大臣一齐平定内乱,诛杀了公孙无知,迎立公子小白为君,就是后来的齐桓公。奚因为平乱迎君有功,被封为上卿,并赐他以祖父公子高的名为姓,称为高氏。高姓就这样诞生了。高奚作为高姓的始祖,受到世代子孙的尊敬和爱戴。
迁徙分布
高姓虽然发源于今河南省境内,但春秋以后却以齐鲁之地高氏居多。据史料所载,战国到秦汉时期,高姓已可能迁入河北、辽宁境内。秦汉三国时期,随着政局的几度分合,人口迁徙频繁,高姓人氏渐活动于海河流域,黄河上、下游,淮河流域,长江上、下游地区。两晋南北朝时,战乱频繁,高姓人氏大举南迁,“广陵”郡望便是在这一时期所形成的。隋唐时,有书记载,河南有陈氏父子率军开辟漳郡,其中有高氏参加,另河南高姓族人高钢入迁闽地(今福建省)。此时,德州蓨(今河北省景县)仍是继东汉以来高姓主要的聚居地。五代时期,有陕州硖石(今河南省三门峡市)人在江陵府(今湖北省荆州市)建南平国。有太原(今山西省太原)人高彦俦到四川后蜀政权为官。在此期间,江南江北都有高姓人活动。两宋时期,高姓人为避战乱由中原向江南迁徙。如开封高琼后裔定居于海宁、临安、温州、山阴,合肥人高彻定居于晋陵。元明清时期,高姓人多集聚于东南地区,尤以江苏、浙江地区最为集中。今日高姓主要分布在江苏、福建、广东、江西、云南等地。中国历史上,高姓称帝王者14人,曾建立北齐、燕、荆南等政权。高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十五位的大姓,人口众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一点二一。
历史名人
高 柴:今山东省人,春秋时齐国人。孔子品学兼优的七十二弟子之一。
高 洋:今河北景县人,执掌东魏政权多年的高欢之子,代东魏建北齐。北齐共历六帝,执政二十八年。
高 适:唐朝诗人,与岑参齐名,并称为“高岑”。其“边塞诗”以描写边塞风光、士兵生活、人民疾苦为内容。代表作有《燕歌行》。
高 琼:宋代亳州蒙城人,通晓军政,勇猛仗义,其后人许多成为军事将领,高琼一族被一度赞为“高家将”。
高 兴:元蔡州(今河南省汝南)人。出身农家,元武宗时官至河南行省左丞相。
高 启:元末明初长洲(今江苏苏州)人。学识渊博,擅长诗赋,与杨基、张羽、徐贲并称“吴中四士”,其著作被后人汇编为《高太史全集》。
高 武:明嘉靖年间人,所传针炙之术在我国医学上占重要地位。
高 翔:今江苏扬州人,清代“扬州八怪”之一。擅长山水,画梅风格疏秀,亦能画像。
高 鹗:清代文学家,汉军镶黄旗人,《红楼梦》后四十回的续写者。
高渐离:战国末年时燕人,擅长击筑,燕太子丹派荆轲谋刺秦王政(即秦始皇),到易水送行,他击筑,荆轲和歌。后因在筑内暗藏铅块扑击秦始皇,不中被杀。
高仙芝:唐代高丽族人,精于骑射,官至鸿胪卿、假御史中丞、右御林大将军等职。
高怀德:今河北正定西南人,宋初将领。以忠厚倜傥、威武勇敢著称。
高皇后:今安徽蒙城人,宋英宗之皇后。哲宗时她起用司马光,废止王安石变法措施,共执政九年。
高汝砺:金右丞相,封寿国公。现山西省应县人。曾对纸钞的推行和发展起到一定作用。对金国的政治和经济的发展也起到一定的作用。为人正直。
高克恭:元代画家,字彦敬,号房山,其先回鹘(维吾尔族),籍贯大同(今属山西省),居于燕京(今北京市),晚年寓钱塘(今浙江省杭州)。官至刑部尚书。 善书画,《云横秀岭》、《墨竹石坡》为其代表作。与赵孟頫齐名,时人有“南有赵魏北有高”之称。
高则诚:今浙江省永嘉人。元代著名戏曲家,所著南戏剧本《琵琶记》流传甚广。
高文秀:今山东省人,元代戏曲作家。有“小汉卿”的美称。
高攀龙:江苏省无锡人,明代东林党首领之一。当朝大儒,曾与顾宪成在东林书院讲学,时称“高顾”。
高一功:明末米脂(今属陕西)人,农民军将领,随李自成起兵反明。
高斗魁:清代鄞县(今浙江宁波)人,以医术精湛名噪一时,著有《医学心法》、《四明医案》、《吹毛篇》等医学著作。
高凤翰:清代胶州(今属山东)人,著名书画家。著有《湖海集》、《南阜集》、《归云集》等作品。
高剑父:广东省番禺人,岭南画派的创立者,早年间加入同盟会,参加过黄花岗起义。
高士其:福建省福州人,现代科学文艺作家。曾任中央文化部科学普及顾问、中国科普创作协会名誉会长等职。
郡望堂号
1、郡望
渤海郡:西汉时置郡,治所在浮阳(今河北省沧州)。此支高氏,其开基始祖为东汉太守渤海太守高洪。
渔阳郡:战国燕将秦开击退东胡后置郡,治所在今北京市密云县西南。以渔水之阳得名。
广陵国:汉时置,治所在今江苏省扬州市。此支高氏,为吴丹阳太守高瑞之后。
河南郡:汉时改秦三川郡置郡,治所在雒阳(今河南洛阳市东北)。此支高氏,为鲜卑族高氏之后开基。
辽东郡:战国燕将秦开击退东胡所建郡,治所在襄平(今辽宁省辽阳市)。
2、堂号
厚余堂:孔子弟子高柴,做费城宰(今之县长)。孔子评他:“柴也愚”。朱熹注“愚是知不足而后知有余”。《词海》:愚,纯朴也。由是,高姓后代以“厚余”作为高姓的堂号。
渤海堂:唐朝时高固、高崇文都被封为渤海郡王;北齐高欢被封为渤海王。
此外,高姓的主要堂号还有:“渔阳堂”、“辽东堂”、“广陵堂”、“河南堂”、“有继堂”、“供侯堂”、“双玉堂”、“后余堂”、“报本堂”、“守愚堂”等。
高姓宗祠通用对联
〖高姓宗祠四言通用联〗
三年泣血;
八战铭功。
——佚名撰高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春秋时卫国人高柴,字子羔,孔子的弟子,性情仁爱,对父母孝敬,为双亲执丧礼,泣血(哀痛至极,哭泣无声,如血出)三年。下联说唐代幽州人高崇文,字崇文,贞元年间随韩全义镇守长武城,治军有名。吐蕃兵侵犯宁州,他率军前去,大获全胜,封渤海郡王。剑南西川节度使刘阀反乱,
高氏的由来,谁知道?
本文2023-11-05 22:48:12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4174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