枣强白姓家族有哪些
枣强县是中国河北省衡水市下辖的一个县,其白姓家族是该县的一大姓氏,具有悠久的历史。以下是这个家族的一些详细信息:1 始祖:据传此家族的始祖是唐代五代十国时期的白承嗣,他是河南杞县人,曾任官军中使臣、河阴(今陕西宝鸡市凤县)太守等职务。2 发展历程:自唐代至今,白氏家族一直在枣强县繁衍生息,并逐渐形成了庞大的社会力量。明清时期,白氏家族曾经享有很高的社会地位,有许多成员在政治、文化、商业等领域有卓越的成就,如白梦吉、白瑞庭等人。3 文化传承:白氏家族一直非常注重家族文化的传承和发扬。他们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家训、家谱等文化传统,弘扬着“重教敬祖、和衷共济、守信尚义、弘扬文化”的家族精神。4 社会贡献:白氏家族的成员在枣强县的发展和建设中做出了很大贡献。他们积极投身于教育、慈善、公益等事业,开办学校、兴办义堂、支援灾区等活动。总之,白氏家族是枣强县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底蕴深厚、文化传承强大的大家族。
白逸宇肇安后,繁衍生息,子孙主要聚居于安溪6个乡镇,以龙门镇最多。
1 榜头村白氏
据安溪榜头《白氏族谱》载:开安始祖白逸宇,卒于明宣德三年(1428年)。二世祖温泉“幸生五子,分派五宗”,不愿远离桑梓以弃父母坟墓,留守故居。不久因福海后林僻居,挈眷移居榜头华汤。后因人丁兴旺,耕地、宅基地有限,后裔除聚居该村坂头、福海、崎头、宫兜(约1200人)等角落外,大批宗亲陆续向近乡邻村和邻县外省徙居蕃衍。
2 寮山村白氏
四世白蕃(坪山)、白丙(梧山),徙居山坪,兴建三厅祖祠。五世白居帑(字迪用,号行斋),移居赤岭山;白居生(字迪荣,号顺坪),移居寮头。八世白阳春(字学丰,号安亨)、白芳春(学郁),移居尾头桥。十世白贺(中乐)、白任(桥道),移居寮头。现聚居该村12个角落,有白姓2434人。
3 榜寨村白氏
六世白祖崇(国圣)、白祖瑗(爱田),分别移居后窟和下寨;八世白玉珵(建盈)、白宠(标选)和武魁白士鳌、太学生白龙登,分别移居前墘、牛角湾、石墩等地。现聚居该村9个角落。有白姓2605人。
4 美卿村白氏
六世白显祖(字国俊,号依峰),移居坑内;七世白琛(字文琅,号肖峰),移居坑头;七世白高(字汉明,号学照)、白忖(予心),分别移居后窟和大湾;八世白朝圭(字耀职,号述所),移居顶崎;九世白士然(光甫),移居湖仔;九世白居瑗、白居汴(标祉),移居坑头;十世白竹(华隐)、白周(盛节),分别移居大份和后垅仔。现聚居该村26个角落,有白姓2195人。
5 龙门村白氏
六世白显基(字国成,号玉波),移居下埔;七世白希瑜(文琼)、白于哀(字文恒,号立峰)、白于复(字文金,号次峰),分别移居溪尾和松柏林;八世白复翱(字学腾,号随台)、白复业(学广)、白复道(学忠),分别移居溪东、溪尾和田中央。现聚居该村8个角落,有白姓1582人。
6 和平村白氏
五世白润(字庆明,号纳斋),移居龟山;六世白球(松崖),移居石峰口;九世白衷赤(字汉及,号丹石),移居田当。现聚居该村12个角落,有白姓2050人。
7 白芸村白氏
六世白恋(露中)、七世白于志(字文尹,号振峰)、九世白酉(标实)、白启所、白启助和十世白嗣嶷(庄甫),移居坑墘;十世白文,移居白芸。现聚居该村10个角落,有白姓1107人。
8 金狮村白氏
十世白光,移居上汤。现聚居该村5个角落,有白姓1102人。
9 湖山村白氏
五世白惠生(裕斋),移居芼岭脚。现聚居该村4个角落,有白姓64人。
10 观山村白氏
五世白玄生(敦斋),移居观兰山;十一世白遹(成轩)、白迦(遵轩),移居福地厝。现聚居该村6个角落,有白姓995人。
11 大生村白氏
聚居该村寨顶、维新后、大坋、厝烧仔、顶坑、福海坂等10个角落,有白姓659人。
12 其他
龙门镇光孝村山脚、山头村垟当、翠坑村翠坑,官桥镇莲兜美村、上苑村、官桥居,城厢镇南英村,虎邱镇双都村,西坪镇西坪村,凤城镇凤山、南街、北石、朝阳、东岳、凤明、上西7个居委会等地,亦聚居着白姓人。
安溪榜头白氏族大丁众,根据榜头《白氏族谱》等记载,自明朝起不少宗亲迁徙外地开拓。
应该是“龙亭后有个里城大院” 也就是过去老开封市城墙的内城。 清朝各省首府都有八旗驻军,按清朝的规定,八旗家眷都住在府城的内城,也就是‘里城’。
驻豫八旗的开封里城,曾经是中原地区比较集中的满族聚居区,后来很多人都搬走了,所以今天里城的满族老户很少了。
开封的满族 白姓、翟姓、马姓、孙姓 是四个最大的家族,翟姓是(侧尔佳氏),马姓是(费莫氏),孙姓可能是(乌苏里氏)可惟独这个白姓 我一直没搞清楚。
我个人猜测(巴雅拉氏)的可能性比较大,但究竟是(白山巴雅拉),还是(巴尔虎巴雅拉),或是(叶赫巴雅拉)?我也没有确凿的依据。
建议你去河南省历史档案馆去查阅一下清代开封城的八旗编审档案,或是到河南省图书馆(开封老图书馆)去查阅一下晚清到民国初的《河南省志》或《开封府志》以及周边几县,尤其是鹤壁与安阳的地方志。也许能找到相关线索。
历史上白姓的迁徙与分布
先秦时期,白姓主要活动在陕西、湖北、河南地区。两汉至唐朝,由于由西域和西北民族的白姓加入,在甘肃、青海东部的黄河以西活动的白姓,随后进入了陕甘宁和川西北,很快东迁南下进入中原,东部的山东、南部的广西已经有了白姓的分布。到宋元明时,白姓基本上已分布于长江南北各地,其主体仍在四川和西北地区。明末白姓进入了台湾。
宋朝时期,白姓大约9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11%,排在一百二十位以后。陕西为白姓的第一大省,约占全国白姓总人口的32%。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陕西、四川,这二省占白姓总人口的62%,其次分布于山东、山西、河南、安徽等省。白姓的分布重心在西部,形成西部秦川晋、东部鲁豫皖两大块白姓聚集区域,白姓的主体在西北。
明朝时期,白姓大约19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2%,排在第九十二位。山西为白姓第一大省,约占白姓总人口的244%。白姓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山西、江苏、河北、陕西,这四省大约占白姓总人口的59%。其次分布于福建、山东、江西、河南等省。宋元明600余年,白姓人口主要向东、东南、南部地区迁移,全国形成了北部秦晋冀、东部江苏两大块白姓的聚集地。
当代白姓分布与图谱
当代白姓的人口已达280万,为全国第七十九位姓氏,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22%。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河南、河北、陕西、山西四省,大约占白姓总人口的50%,其次分布于四川、黑龙江、甘肃、青海、内蒙古、云南,这六省区又集中了26%的白姓人口。河南居住了白姓总人口的16%,为白姓第一大省。全国形成了豫冀、秦晋两大块白姓的聚集区。白姓在人群中分布频率示意图表明:在陕甘宁大部、河南东西部(如睢县)、河北大部、京津、内蒙古中部、黑吉蒙交界地段、湖北西北、四川北段、云南南部,白姓一般占当地人口的比例在06%以上,中心地区可达到16%以上,上述地区覆盖面积约占了全国总面积的白204%,居住了大约43%的白姓人群。在四川部、河南东部、安徽西北、山东西部、河北东北、西北,白姓一般占当地人口的比例在04%-06%之间。上述地区覆盖面积占了全国总面积的162%,居住了大约25%的白姓人群。
白氏分布
宜阳、巩义、郑州、新郑、沁阳等地。此外,白氏在秦汉时期有迁至今山东者,如西汉白光为东海兰陵人;隋唐时期有迁至今宁夏、甘肃、广西者,如唐代白孝德微安西人,白耸为马平人;宋、明时期还分布于今浙江、安徽、江西、江苏、广东、福建、河北以及东北、西北的一些地方。自清初开始,闽、粤白氏陆续有人迁至台湾,后又有移居新加坡等国者。
白氏早期主要分布于秦、楚、魏等地。战国时,秦国有名将白起,郿(今陕西眉县)人,屡战获胜,公元前278年攻克楚都郢,因功封武安君,后被逼自杀。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因思其功,封其子白仲于太原,子孙世为太原人。
《新唐书》说白起是白乙丙的裔孙,而《太原白氏家状二道》则说白起是白公胜的裔孙。白仲23世孙白邕,任北魏太原太守,邕五世孙白建,北齐五兵尚书,因功赐田韩城。白建曾孙白温,任唐朝检校都官郎中,迁华州下邽(今陕西渭南东北),第六子白锽,任巩县令,居郑州,生五子,各以其官散居四方。白锽长子白季庚,任襄州别驾,生四子,次子就是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白居易晚年居洛阳香山,成为白氏迁洛始祖,其后代分衍今河南偃师、伊川、宜阳、巩义、郑州、新郑、沁阳等地,枝繁叶茂。此外,白氏在秦汉时期有迁至今山东者,如西汉白光为东海兰陵(今山东苍山县西南)人;隋唐时期有迁至今宁夏、甘肃、广西者,如唐代白孝德为安西(府治今甘肃临潭县东)人,白耸为马平(今广西柳州)人,这时还有一些其他姓氏的人改姓白。
白氏在文化方面取得最突出成就的人物是白居易。他是唐代中期诗人,官至刑部尚书,在文学上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被称为“诗史 ”。此外,战国时有两个白圭,一为贸易理论家,一为水利专家。隋代有灵武(今属宁夏)人白瑜举,于大业九年(613年)起义,起义军曾发展至数万人。唐代还有文学家白行简(白居易之弟),唐宣宗时宰相白敏中。五代后周有中书令白文珂。元曲四大家之一白朴,代表作品《墙头马上》,元末有红巾军将领白不信。明代有水利专家白英。清代有书法家白云上、名臣白准泰。近现代有豫西农民武装起义领袖白朗,地理学家白毓昆,国民党桂系首脑白崇禧等。
如今,白姓在中国姓氏中居于第73位,不仅是汉族大姓,而且在回、蒙古等民族中也有较多人口。(中华文化信息网)
据诗人白居易的自序家状,他是周代时楚国太子建之子白公胜的后裔。《姓纂》一书上也有一段记载说:“黄帝之后,秦大夫白乙丙,楚有白公胜,楚平王太子建之子也”。把这两个说法相互印证,则可知白氏家族是源自两三千年以前的楚国公族,推溯起来是上古颛顼帝后裔。
白氏的得姓始祖白公胜,因乱国被诛之后,楚国白氏家族的子孙,为了避乱而纷纷出奔他地,到了战国时期,白姓古人便遍布于山西和陕西等地。
这个成名了两三千年的家族,依照白居易的自序家状和《姓纂》的考证,是源自楚国的公族已如上述。然而,也有一些学者认为他们的历史还要更早些,像《姓氏考略》及《姓氏寻源》等古籍就指出:“元命苞,炎帝臣有白阜,怪义之子,为神农通水脉,当为白姓之始。”白姓是早在炎帝神农氏的时期就已经有了的,他们的姓氏的历史,远远超过了五千年。不论这种说法的可靠性如何,而后来白氏家族发展确是相当复杂的。除了源自楚国公族的一支之外,另外在唐朝以及五代时期,还有许多突厥人和胡人也都以白为姓,甚至,更有人“以地为氏”而姓了白。
关于白氏家族,有以下的文献可资参考——《姓氏考略》:“又或以地为氏,唐置白州,即逸周书所云白氏之国”;《万姓统谱》:“五代,吐谷浑酋长白承福,庄宗赐姓李。陈永贵,胡人,本姓白,为行军总管。李可久为吐谷浑宁朔两府留后,本姓白氏,赐姓李,望出南阳”;《北县氏族略》:“唐白元光本突厥人,封南阳郡王,其后为白氏。”
今之白州,或有以地为氏者”。
温州白姓,
始自福建安溪之榜头,故自称榜头白氏。初,榜头始祖兴公(谥苗庵。南京国子助教)之三子逸宇公于明永乐廿二年(公元1424年)携二子、孙及祖妣一家十口入清溪,卜居于斯。披荆棘,辟草莱,生聚藩衍。于明崇祯二年(1629),自福建安溪县迁居浙江平阳县四十二都湖窦村(今属腾蛟镇)。如今尚有记载的、在温州有后人者,先后来温者有58个派系。见所附之徙温世系图(总世系图蔽除了海外与海内他处),笔者属于56“汉择公派下”。但,虽有最初的记载,由于战乱、天灾等诸多原因,我白氏在温州之后人多已失却繁衍关联,更毋云联系。兼之平阳白氏宗谱由于编辑不工,致使错误颇多。笔者查阅案头之最后版本“公元一九九零庚午重修本”,发现整页错误者连续12页,局部错误多处。是故,望我温州白氏族人共起关心,对照自家宗谱,注意溯源承接,以期重修时更正增补。
南阳唐河县白氏
唐河县白氏其中以江河坟台村为主体,坟台村白氏于明万历年间(公元1598年),始祖白珪公携六子、孙及家眷从北白大堰村搬迁过来,斩荆棘,筑土石,建村居住,香火传递,历经十六世,以《白氏族谱》《白氏宗志》记载几百年来事迹,后历经天灾战乱,成为残本,残页中记载白氏乾隆年间续族谱为“天子道明,万家锡荣”,清光绪年间,五门之后又有两支搬迁山西曲恒县,四门之后有两支搬往信阳府。上世纪八十年代白氏长者又新续“克镇清政,佩德付恒”八代,百年来白氏以耕读为家训,先后出秀才、举人多名,近代出过多名贤者俊杰。人丁兴旺。
枣强白姓家族有哪些
本文2023-11-05 22:19:16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4172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