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那里有《周氏族谱》电子版的,求分享。

栏目:资讯发布:2023-11-05浏览:4收藏

谁那里有《周氏族谱》电子版的,求分享。,第1张

恋上武冈Crush on wugang

休闲·品味·分享诗歌· 散文· 随笔 · 杂谈

邵阳第一进士周仪籍考

——兼论桂庄书院(紫阳书院)始末

阿旧 原创

按:周仪作为邵州历史有载的第一个进士,官至谏议大夫,因其早年苦读于扶夷江畔一石洞,生世颇有几分传奇色彩。周仪当年苦读之石室,一般认为在今邵阳县塘渡口书堂山,在清朝时当属武冈州塘田团内,故很多人以为周仪即今邵阳县塘田市镇人,实误。本文将从民间传说、周氏族谱、历史记载和遗迹、人物关系等多个角度,证明邵阳第一进士周仪其籍在今新宁县马头桥镇石洞村。

横空出世的进士周仪和宋三周及其后人周昉

肇庆七星岩石刻

周湛子周钦,(宋徽宗)宣和六年(1124)进士,性刚毅,勇于为义,宣和初,因平武冈峒獠叛,以功擢武功大夫,德州刺史,后死于靖康之难。 紫阳周氏,由周仪起,三代三进士,时称“宋三周”。对于“宋三周”,《同治武冈州志·名臣传》甚至将之与唐之张九龄兄弟和宋之“三苏”相提并论:“殆与张曲江苏眉山颉颃矣。” 后又有周昉,族谱载为周仪第六代孙、周钦之曾孙,字晦叔(又字景玄、仲朗),生卒年不详。道光《宝庆府志·选举表》载其为“上舍第释褐”。宋太学“三舍法”把太学分为外舍、内舍、上舍三等,外舍2000人,内舍300人,上舍100人。“上舍第释褐”,即上舍第出身直接授予官职。上舍第也等同于进士出身。周昉是证明其祖先周仪籍在今新宁县马头桥镇石洞村的关键人物。周仪籍武冈紫阳乡对于周仪确切籍贯,光绪《湖南通志》云其为邵阳人,“周仪,邵阳人,读书于武冈紫阳石室,后徙武冈,以原籍田庐分赡宗族——姓谱”。《宝庆府志》说周仪为“武冈人”,又对旧志说周仪为邵阳人做了解释,“仪以雍熙登第,(武冈)其时尚属邵州,故旧志皆作邵阳,政可两存也”。同治《武冈州志》之《名臣传》只说其“所居有紫阳山,山有石室”,紫阳山在紫阳乡,那么周仪应该就是武冈紫阳乡人。南宋《舆地纪胜》之《荆湖南路·武冈军·人物》有载:“周仪,紫阳人,登雍熙甲科。”《舆地纪胜》成书于南宋中期,和周仪时代较近,可信度高。紫阳,即紫阳乡,周仪为当时的武冈紫阳乡人,应当无误。 宋初武冈县属邵州,崇宁年间升武冈县,置武冈军,和邵州互不隶属。宋初武冈县直辖唯两乡,其西为儒林乡;其东即为紫阳乡,合龙管、龙江、永丰、长溪直至白仓而下,至塘渡口、白羊铺,北至今隆回三阁寺乡,绵延两百多里。今之隆回县三阁司乡,邵阳县之塘渡口、白仓镇、黄亭市镇、蔡桥乡、塘田市镇、金称市镇与新宁县之丰田乡、马头桥镇当时都属于紫阳乡。马头桥镇其时当属紫阳乡长溪里

有关周仪的本地民间流传

新宁县马头桥镇一带至今仍流传着有关周仪的传说。说周仪的先祖在武冈县紫阳乡长溪里三星团(实为山心团)一个叫三峒陇的山村(即今新宁县马头桥镇石洞村)居住,世代耕读为乐,幼时在家勤学苦读,日夜不倦,后又到离祖宅不远的扶夷江畔悬崖旁的一个石洞里潜心苦读,并在洞里遇仙翁点化,由此学业大进,后在宋太宗雍熙二年(公元985年)考中进士,官至谏议大夫。周仪做官昌言无忌,刚正不阿,生活清廉,又好施舍,退休后在其宅下叠修山心、石洞、马头三座石桥,今马头桥即以其所修之桥命名。

周氏族房谱

周氏族谱诚公坟山

周氏族谱紫阳书院图

据《周氏总族》,隆回县高平周氏始祖为周朝,字祥光,所谓“尚书公”,原住武冈紫阳乡石洞桥。 又查《湖南周氏源流》:“邵阳周氏, 始迁祖诚公,原籍江西泰和圳河江,其子玉喜于唐末卜居武冈紫阳乡州尾头,孙仪公。” 武冈《周氏合修族谱》又云,仪少有异禀,博学力行,自入石孔即“翠岩”,读书其中,与一老翁讲古道今,自后文思大进,登宋梁灏进士。后致仕,回家建石室书院讲学,门徒数百,湖南名士多受其学。周仪生活清廉,又好施舍,并在其宅下叠修山心、石洞、马头三座石桥,今马头桥即以其所修之一桥命名。关于周仪致仕归乡后在其宅下叠修山心、石洞、马头三座石桥的说法亦见于周仪后裔应森公支系房谱。

翠岩

因靖康之乱,陈与义“遂避乱襄汉,转湖湘,逾岭峤”,来到武冈紫阳山,有《书堂山石室铭并序》,序文里说到的周公谏议,“嘉祐名臣”当为周湛,因周仪为雍熙二年(985年)乙酉梁灏榜进士,而嘉祐元年为公元1056年,时间相差七十余年,设若周仪30岁中进士,而到嘉祐元年则已过百岁矣,又怎么可能为“嘉祐名臣”?周公谏议,周湛曾官迁“右谏议大夫”,可见在紫阳山石室读书的应是周湛。而周湛在紫阳山石室正是效仿其父周仪在马头桥坪山之翠岩石洞苦读的做法。

周敦颐与马头桥

周氏族谱载周仪致仕归乡后在其宅下叠修山心、石洞、马头三座石桥,这三座桥经过多次整修至今仍在。马头桥在三桥的最下游,族谱说,桥上书有“周氏垂建马头桥”字样,桥头有濂溪先生周敦颐撰写的马头桥记事碑。有人误以为这桥是周敦颐所修建,实误。查同治《武冈州志·艺文志》记载:“马头桥记碑:周濂溪撰在州溪南里,字漫漶莫能辨。”说明周敦颐只是为桥撰记事碑罢了。“溪南里”,下辖“架冲团”、“城头团”、“三心团”(三心团实应为山心团,因境内有山心寺得名,盖同音误传,“三”、“山”本地同音)和“油头团”。而其实,马头桥就在“三心团”内,当然州志说在溪南里也对。“周氏垂建马头桥”里的周氏当指周仪及其宗族后代。

山心、石洞、马头三座石桥

马头桥周氏宗祠大门

马头桥周氏宗祠对联一

马头桥周氏宗祠对联二

周仪致仕后在家乡建立石室书院,即紫阳书院的前身,后被其后周昉改为桂庄书院,桂庄书院遗址在今坪山小学内。

周敦颐一生致力于文教,每为官一地,首推兴教办学。度正《濂溪先生周元公年表》:“邵之学在牙城之中,左狱右庾,卑陋弗称。先生始至,伏谒先圣祠下,起而怵然,乃度高明之地,迁于城之东南,逾月而成。”建成后,周敦颐又自撰《邵州新迁学释菜祝文》和《告颜子文》,以昭告先圣先师,“又属荆湖北路转运使孔延之作《邵州迁学记》”。周敦颐在邵州(今邵阳)兴教办学,将州学迁址重修,此亦即朱熹所说的周敦颐“迁尚书虞部员外郎通判永州,权发遣邵州事,新学校以教其人”。“新学校以教其人”,这是周敦颐在邵州的主要功绩。 周仪为雍熙二年(985年)乙酉梁灏榜进士,周敦颐生于1017年,两人年龄差距较大。笔者以为,两人在现实中有过交往的可能性不大。治平四年,即公元1067年,周敦颐来马头桥时,周仪应当已经过世了,不过石室书院还在。周仪和周敦颐同为周姓,又都是湖南人,周敦颐在知永州前的嘉祐六年通判虔州,而周仪子周湛亦曾知虔州,时间当在周敦颐任前,周仪作为前辈乡贤,周敦颐在未到邵州前即当有所耳闻。当周敦颐见到石室书院,见到周仪捐建的马头桥之桥头马头栩栩如生,心中之感慨和对前贤周仪的景仰之情是可以想见的,然后应周仪后人之请为马头桥记碑,也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又马头桥镇南50里的新宁县城犁头湾石崖有周敦颐书“万古堤防”四字,有莲潭菴,为纪念周敦颐泛莲于此。清代周诰编有《濂溪志》,中有《周子遗事》,记载:“周子尝过新宁邑,至莲潭,见水深千尺,因镌‘万古堤防’四字于石崖。”又道光《宝庆府志》之“艺文略·金石”:“宋莲潭石刻,今存。在新宁治北夫夷江岸,石壁斗立,相传周子权邵州军时书‘万古堤防’四字镌于上。字画遒劲,水涸时可见。旧志云:末有‘古舂陵周某某题并书’九字,今不能识矣。……其曰莲潭者,亦以周子得名也。”那么,周敦颐到马头桥和到新宁城北犁头湾,当在同一段时间行程前后。周昉与桂庄及桂庄书院同治《武冈州志·文苑》载:“周昉,字晦叔,仪之后也。嘉定间登上舍第,官内史,尝于紫阳先世所居之地为桂庄书院,自称桂庄主人。”这一段记载非常明确,嘉定年间,周昉回祖籍隐居,可知他的先祖周仪就是宋紫阳乡三峒陇人(即今新宁县马头桥镇石洞村)。 《周氏合修族谱》有《昉公传》:“周昉字晦叔,望公之孙,道公之子。公天资不俗,禀性非凡。少时喜读书,好结友。慕朱熹之理学,绍仪公之高风。尝于紫阳先世所居之地,辟室为桂庄书院,自称为桂庄主人。” 同治《武冈州志·疆域志》之“三心团”有:“有白石水,有山心寺社仓,有宋周昉故里,有故桂庄书院,有周昉墓:在燕山菴左,有群玉林、清风峡:上有张声远、史弥宁、张同器、郑域磨崖题刻,俱见金石卷……”

山心寺社仓,在山心寺旁边。社仓,即义仓,清刘大櫆:“建社仓以备荒年,创书院以兴文教。”社仓是民办粮仓的一种,为南宋朱熹首创。 查州志金石卷,有:“桂庄大字(今存)。在州溪南里石洞村山心寺。嘉定七年周昉刻石‘桂庄’二字,行书,大径一尺强,后书‘新除湖南提刑张声远书’、‘嘉定甲戌中秋桂庄主人刻于崖次’二十六字,楷书,凡一行。”

有“史弥宁桂庄石刻”:“史弥宁桂庄石刻(今存)。史弥宁撰,嘉定八年刻石,前书诗二绝,右题‘周晦叔桂庄嘉定乙亥中和节友林居士四明史弥宁清叔父’二十六字,俱行书,凡十四行,字数不齐。” 有“盱江张同器寄题晦叔上舍桂庄石刻,今存。” 有“武冈军判官郑域题桂庄诗刻(今存)。” 有“群玉林”、“清风峡”:“今存。二刻均在山心团。” 湖南提刑张声远除题行书“桂庄”二字外,还留题八景,分别是:诗壑、翼然、清风峡、小蓬莱、群玉林、隐真岩、葛梅洞,“为历来金石家所遗表”。

武冈州志艺文志金石

紫阳书院八景之二

史弥宁题赋桂庄二首为:“结屋山垣得许奇,岩犀环拥读书帷。阿姮定与君家厚,留下西风几万枝。”和“家有留馥紫阳乡,洗石疏泉著桂庄。看到花时秋更好,放开冷袖贮天香。”

史弥宁又有七绝,题为《周晦叔所宅之左,一坡隐然而高,有竹万箇,架小轩于翠雾苍雪间,日弹琴读书其下,轩外鸣泉清驶,若与弦诵之声相答,爱其境胜,为赋一绝》:“竹根碧涧落寒声,竹外双溪抵镜明。满袖天风吟不彻,坡头直有放多清。” 张国器题桂庄诗:“蟾窟移根不记年,英材杰出以储贤,树因地胜常常茂,花到秋来得得传。已把诗书供灌溉,定寻泉石伴丝弦,曾看攀折从君始,尚愿云仍与接联。” 从以上诗歌和题刻可知桂庄秀美奇崛之山水和清幽风景,而桂庄之建制规模,亦可模拟得之。 张声远时为湖南提刑,史弥宁为武冈知军,郑域为武冈军通判,这些人和周昉交游,张声远更是远道而来,题刻吟诗于桂庄,可见周昉身份非同一般。《武冈州志》载周昉“官内史”,宋并无“内史”官职,隋朝确立三省六部制,三省为最高行政部门,指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其中中书省的长官叫内史令,唐以后改称中书令,相当于宰相。《周氏合修族谱》撰写有《昉公传》,说其曾“官兵部侍郎”。 桂庄书院在桂庄内,因依周仪读书之“翠岩”石洞,故原来又称石洞书院、石室书院(据族谱,周敦颐过马头桥,曾在石洞书院讲学,笔者以为,当时的石洞书院应该规模不大,可能称之为书舍或书堂更贴切些),周昉改为桂庄书院。周氏族谱云,周昉曾“讲学于斯”。族谱又云,“宝庆丙戌,史弥宁来知武冈,重建军学,补修紫阳书院,与昉公来往甚密,为倡研理学,常啸傲于庄,以养性灵,以娱天年。” 族谱载周昉倾心理学,仰慕朱熹,而在史籍中,也有迹可寻。周昉除了和朱熹,还与陈文蔚、魏了翁等大文人也有过来往。陈文蔚生于绍兴二十三年(1153年),卒年不详,进士出身,是朱熹的学生,理学家,终身未出仕,一直从事教育。他有题赠周昉诗《寄题玉山周晦叔家似贤斋》: “人心殊嗜好,黑白互相形。农臭不自悟,荧荧飞青蝇。一日对此君,炯然又眼明。子猷虽借宅,绿阴仍满庭。雅净两龚洁,高寒伯夷清。可近不可狎,劲挺干青冥。世人景先哲,绘画劳丹青。想像不觌面,孔孟何由倾。安知君子交,日日与相迎。手种万苍玉,君家有典刑。清风流至今,修好无渝盟。”表达淡泊名利,鄙薄恶俗,固守高节的情操,与周昉共勉。其时,周昉应在江西玉山一带为官。当时有一个上饶-玉山诗人群体,大多数过着隐居的生活,甘于贫困,又固守高节。周昉在此间自然会受影响,而他本人醉心理学,生性淡泊,族谱传里说他“素性好义”,因而也容易理解他为什么致仕还乡,回“紫阳先世所居之地”,醉心于教育,醉心于山水之间了。 魏了翁,为南宋著名理学家,大学问家,宝庆元年(1225)被贬谪湖南靖州达七年之久,其间有《渠阳集》,中有答周昉的书信《答周晦叔应辰》,应辰应该是周昉按周氏辈分所取的名字。族谱载周昉为周仪孙周钦的曾孙,查周氏应森公世系和辈分“祥、梦、应、康、世”,周昉正是“应”字辈。魏了翁在信里和周昉讨论理学经典:“……《乾》是四德,诸卦大亨而利于正,此非伊川臆说也,《彖辞》固已如此。《左传》以《随》为四德者,盖占筮者释辞类如此,《彖》固云大亨贞云云。先天之卦,《系辞》固有之,《参同》亦有此象。自希夷、康节始尽发其秘,必潜心玩索之久,乃可得之,非信笔脱口数可言也。伊川与濂溪指意元不同,濂溪盖通字对文耳。” 据武冈周氏族谱记载,朱熹曾讲学于桂庄书院,即紫阳书院。朱熹又自称紫阳朱熹,是因为其父朱松祖籍安徽婺源,曾在徽州府紫阳山老子祠读书(徽州也有一座紫阳山),有刻章“紫阳书堂”,朱熹为怀念父亲,亦表思乡之情,故自称为紫阳朱熹。因而,有人又尊称朱熹为紫阳夫子。 后来书院兴起,各地为尊朱熹,取名为紫阳书院的很多。而武冈之紫阳书院,应非纪念朱熹曾到此讲学,而因本乡地名即为“紫阳”,而且武冈紫阳书院之名早在朱熹之前就已经存在了。在《文脉:千年湖湘书院图记》一书中,记载武冈紫阳书院是在淳熙到绍熙年间创立的。

紫阳书院原为私立,在南宋中期被改为军学,宋转运判官盱江邓均有《重修武冈军学记》:“……又增修武冈邑庠暨紫阳书院,于是士之瞻也,游也,息焉,莫不啧啧曰:‘懿乎此举也,’。” 后史弥宁知武冈军,又重修武冈军学,王之制有《武冈军修学记》,周氏族谱说法与此记文是一致的。 据族谱,桂庄后被周昉改为山心法华寺,简称山心寺,现马头桥镇清时名为“山心团”,即得名于此寺。明成化十九年留有会稽童煊碑记,上载:“……昉公素性好义,将宅院田土山地,一慨施舍,易此庄为山心法华寺,简称山心寺,延僧供佛,与乐予之,桂庄即成古建筑佛地……”山心寺现为坪山小学,其景物大部分已废,石刻尚有“松坡”、“云梯”、“翠石”( 翠岩之误),尚存大水缸一只(原一双),刻有“南宋宝佑戊午年正月廿八日山心寺百兆永远为记”字样。

宋文物紫阳书院水缸

较之祖辈“宋三周”,周昉名气似乎小得多,但他其实应该是紫阳周氏家族里官职最高,对朝廷政局影响也最大的一个人,但也可能是该家族在宋朝最后一位获取朝廷功名的人。据周氏家谱记载,“端平年间(1234年),忽坐诬削籍,累及宗族”,宋邵州最为辉煌兴盛的紫阳周氏一门就此没落,让人嘘唏不已。

从与周昉交往这些人的年龄结构,和其曾祖周钦(宋徽宗)宣和六年(1124)进士,以及他回家乡马头桥三峒陇石洞桥后朋友作诗赋题碑刻显示的年份来看,笔者认为周昉的生卒年可能在公元1170年-1270年之间。

而桂庄书院也因周昉的过世而慢慢没落,不过,到明代时仍有紫阳书院在,但应该是迁移到别处去了。所幸书院去而文气留,马头桥人,紫阳人,武冈人,邵阳人,由此民智初开,民风始变。武冈,原为“黔巫东鄙,蛮獠杂扰”之地。紫阳乡,浙江诸暨有宋《武冈县令杨公墓志》,其中有云,“紫阳乡婆婆鬼啸聚滋炽,既不可以文谕,又不可以武胁”,可见当时紫阳乡民众之愚昧落后。而到南宋末,武冈的风气才开始改变,文天祥说:“虽洞窟林麓,人去其陋,遣子就学。”而石洞书院桂庄书院,可谓居功至伟。之后,马头桥一带尚学之风日盛,无论条件多么艰难,即便举全家甚至全族之力,都要遣子就学,而这也是马头桥一带至今仍人才辈出的最大原因吧。

桂庄书院已杳然远去,“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古武冈紫阳周氏一门,即“宋三周”及其后人周昉等,其影响力之深远,几乎贯穿整个宋朝。其才华和智慧,光耀紫阳,亦光耀武冈,光耀邵州。乡人后世,以其为荣耀,也以其为榜样。昔有匡衡,凿壁偷光,又有车胤、孙康之囊萤映雪,而至北宋,则有邵州紫阳之周仪周湛父子之石洞苦读。期待新宁桂庄书院的文化遗产,及“宋三周”求学苦读的精神,激励后人,也期待新宁力兴文教,振兴书院学校,如张拭所言,以“成就人才,以传道济斯民”。

来源:武冈人网 阿旧

版权原创作者所有 侵权必

分类:  闲话

合姓家谱与合姓由来浅论(一)

合姓,不同于复姓。所谓合姓,即由二个或二个以上姓氏合并而成一个姓氏,其中以二个姓氏的合姓多见。由合姓现象所产生的家谱,姑且称之为“合姓家谱”!1999年版《辞海》把“家谱”解释为“旧时记载一姓世系和重要人物事迹的谱籍”,但从合姓家谱来分析,所谓“记载一姓”的说法,不是十分严谨。

合姓的产生,跟姓氏起源一样,形式很多,大抵为外姓继承养父,女婿继嗣岳父等,而又不忍使自己的本宗“断了香火”,于是将数姓合并为一。如“陆费”,本姓“陆”,因“陆”姓之子养育于外家,继承其业,遂合外家“费”姓为“陆费”,清代有《四库全书》馆总校官陆费墀等。但大部分合姓家族的家谱尽管是二姓或数姓并存,但在日常使用中仍只保留其中一个姓氏,如晚清名臣赵启霖,家谱名为“伍赵氏”,但并没有称之为伍赵启霖。还有因避讳改姓再入赘而导致祧三姓的家族1,则比较少见。也有一些家族,为了增强族群力量,而寻求与其它姓结缘缔盟,以待有事之时,能够团结在一起对抗外来的欺侮或挑衅,也因此陆续产生了“烈山五姓”、“昭伦四姓”、“妫汭五姓”、“六桂联芳”、“张廖简”、“赖罗傅”、“何蓝韩”等诸多异姓联宗现象2,但真正能结盟合作到联修家谱地步的并不多。不过在《贾氏三修族谱》3序言中记载了一桩五姓合修家谱的事例:“宋末伯康公避金乱僻居陈留,及明初洪武戊午年商珍公乃由陈留迁于沅江,落业骑峡洲。此时(贾)杜、雷、李、黄五姓同止沅邑,因以故乡人迁同时居同地,而又念所自来,合姓巅末综而订之,曰《同乡谱》,各有以传于后,俾毋忘焉”。但此《同乡谱》现在未见传本。

山东省即墨县博物馆藏有一部由四姓合修的清宣统二年木刻活字印本4《山东即墨白梅安梁四氏合谱》六卷,由白光剑、梅泽汉、安保元、梁义礼纂修,可说极为罕见。除此之外,我亦藏四姓合修及三姓合修的家谱各一部,在下面要举例说到。

数姓合并而修谱的毕竟极少,合姓家谱主要还是以二姓家谱为主。

合姓家谱存世并不是很多,从一些已出版的家谱书目就可以了解大概。而且较之单一姓氏,内涵更有可究性。但就是这样一个稀有的品种,学界、藏界似乎并没有给予足够的关注,在收藏品市场上也往往能以平值买到。我至今已藏合姓家谱数十部,虽然说不上蔚为大观,也能算得初具规模。下面就跟据我本人所藏的合姓家谱来谈一谈合姓的种种来历,并祈请方家指正。

◆入赘承姓:入赘,男子就婚于女家并成为女方家庭成员的婚姻形式,俗称招婿。入赘得以延续的原因,或是女方需要劳动力,需要养老接代;或是男子家贫而无力娶妻,只能以身为质到女家完婚。秦汉时,入赘形式具有“赘婿服役”的性质。宋代以后,入赘变为“赘婿补代”、“赘婿养老”性质,女家没有男性子嗣,招婿上门接续宗祧,补充劳力,并赡养女家老人。赘婚有改为妻姓与不改姓两种形式。“入赘承姓”与下面要提到的“继子承姓”最为常见,合姓家谱存世也较多。

安徽桐城《陆叶氏宗谱》二十六卷首一卷末三卷,同治五年(1866)崇本堂木活字本,叶国文、叶秀实主修,三十册。

始祖正一,姓陆,祖居江西鄱阳湖瓦屑坝,元末迁南直凤阳府定远县西宝门。四世恩三,迁桐城日新乡汪仕岭,入赘叶文宗女。后因文宗公无嗣,遂承叶籍,爰为陆叶氏之始祖。

查《中国家谱综合目录》,美国亦藏相同版本一部。

湖北黄冈《韩傅宗谱》二十六卷首五卷末一卷,民国三十五年(1946)三公堂木活字本,傅士垣、傅其舜纂修,三十二册。

谱载,始祖受三,原系韩宗,旧传为宋宰相维公后裔。自明洪武初由江右徙居黄州之黄冈,不知何代承继外家,更为傅姓。故子孙立韩傅双姓宗祠。因明季之乱,旧谱无存,无从稽考,公之生卒失传。

安徽宿松《马朱氏宗谱》三卷首一卷,嘉庆九年(1804)敦本堂木活字本,三册。

始祖马宗尉,名文,江西星子籍。元末红巾作乱,大毒松滋。洪武己酉诏,徙鄱阳诸属郡民以实松土。公闻诏渡江,迁宿松之西陈汉庄马家坂而居。

至六世季昌,字兴发,生必龙、必华、必仁三公。必华公迁并浴,求其后不可得。惟必龙、必仁二公传。今马家坂所居集者,必龙公之遗留;其居朱家湾牸牛冲污池者,必仁公之后裔也。必仁,谱名垂裕,赘朱国孔之女,朱氏乏嗣,公丁其户、袭其业,遂为朱氏。此谱为必龙、必仁二支所修,必龙为马氏、必仁为朱氏,故合称为马朱氏。

湖南衡山、湘潭《丰张氏五修支谱》九卷,民国二十九年(1940)谷颂堂木活字本,丰光涤总修,九册。

始祖丰青铭,由浙江绍兴府山阴县迁金华府汤溪县六都黄塘,递衍一十八房,全德祖其一也。全德子三,长子仁悦于明嘉靖间迁楚之衡山,地名石湾,因家焉,为衡山丰氏始迁祖。孙四:礼试、礼记、礼训、礼认。礼试之后失考,礼记之后居衡山,礼训之后分居衡湘,礼认之后居湘潭,此即为记、训、认三房合修。唯礼训赘于张,遂蒙张姓,“故有丰张复姓之称,是丰姓之本末,而及于张姓者也,盖丰而缀以张,不背义也,张而冠以丰,不忘本也”。

这个合姓的来历,以上面所叙的《马朱氏》相同,是姓丰姓张的合修而来。

递修的光绪二十九年谷颂堂木活字本另藏一部,八卷八册。

湖南衡山《黄周氏八修族谱》十二卷首二卷末一卷,民国十二年(1923)和义堂木活字本,周伯棠等督修、周敏汇编,十八册。

始祖黄惟瑖,元时人,孙四,析为四房。第四房时广公为长碧冲周氏东床,遂以周为姓。此只及时广的第四房。

◆母姓为氏:相同于甥继舅嗣,这与入赘承姓有所区别,但所承之姓还是为外家。

湖北麻城《陆程宗谱》八卷首二卷,民国三十一年(1942)敦本堂木活字本,程运亨督修,程运镇协修,十册。

始祖陆春二,原籍江右赣州,万户总管陆隆兴次子,父见其智略过人,欲荫其职,公弃不受,游侠楚地亭州。程九万公之三世孙善之,以女赘。其子伯颜,遵父志不乐仕进,依母之姓,择居豹脑,于是家焉。故首陆以明所本,次程以示所宗。

安徽宿松《吴贺宗谱》五十二卷首一卷,民国三十五年(1946)木活字本,佚名修,五十二册。

谱以贺知章为始祖,首序云:“我族本儒宗,世第因年湮系缺,示敢饰疑,谱乃讬始于唐,以知章公为鼻祖,仍旧系,据实也。由是历传二十九世,而传(普)兴、(普)隆二公,遵之为一世者,因祖籍西江,迁松自二公始也。二公本贺氏,外祖氏吴。兴公,兄也,元末由进士出宰临淄,志载贺普兴,仍本姓也;隆公,弟也,明初出徵辟旬宣福建,志载吴普隆,丁外氏也。此吴贺复姓之自始”。

◆继子承姓:在古代,没有亲生男儿(或虽有女儿而没作招婿者),就会断了“香丁”,造成这一支系的绝代。所以,没有男儿的家庭,大多要收养他人男孩作儿子,称为养子。养子的权利与义务和亲生儿子一样,在宗族族谱中可以同样列入为第几世子孙(但必须注明,以保证家族的血统纯正)。有的人在世没有亲生儿子,也没收有养子,死后没人继嗣,其兄弟、堂兄弟有多子者,要拨出一人过继,使这一支系不至绝代。

继嗣一般采用以下四种方式:第一种是上面提到的招女婿,即入赘。第二种是拜干儿,但这种方式并不能彻底解决,一来不从其姓,也就谈不上续其宗,二来在经济上也只是偶然接济一下,不可能直接承担赡养责任。第三种是过继,一般选择同宗兄弟的儿子,通过族人认可,举行过继仪式,多要立字据,同中人一起画押。第四种是过继他姓的男子,这种继嗣的过程比之同姓的要麻烦得多,有些家族为了保证家族的纯正血统,也有立下族规不允许这样做。但有时候同宗中又挑选项不出合适的人选,只好从外姓过继。这里所说的,就是第四种。

湖南邵阳《邵陵苏张氏续修族谱》三卷首一卷末一卷,光绪三十一年(1905)敦伦堂木活字本,张开逮、张开运等纂修,四册。

始祖苏希辅,于明洪武末年由江右九江徙居邵阳西坪塘溪,生子与华、与相。因同时徙居邵东木林冲的姊丈张善礼无嗣,苏希辅以次子与相过户给张善礼为子,遂立户苏张,此为邵阳苏张氏之始。本谱仅为与相支下,长房苏与华支并没有合修。

湖南湘潭《伍赵氏五修族谱》六十一卷,民国十三年(1924)福田祠木活字,赵启霖、赵声煦纂修,六十册。

始祖伍醇,行七,官至福州长史,由福建汀州宁化县麻仓乡徙居江西吉安府安福县菏溪。始迁祖伍文英,由江西吉安徙湘潭,承祀赵氏,因复姓伍赵,其时为明初。

另又有递修的光绪二十一年四修本,六十一卷,六十册。

湖南邵阳《刘唐氏五修族谱》十卷首二卷,民国二十二年(1933)敬睦堂木活字本,刘唐景楫等纂修,十二册。

十九世孙紫峰在四修序中说:“吾族原姓刘,中更复姓刘唐,其原委削而不书……吾族中更复姓,其入继何人,复姓何时,先辈俱未细考……今春续修族谱……未几得老祠蚀碑读之,碑载四世智公入继唐……”。

湖北黄冈《库李宗谱》二十五卷首五卷,民国二十五年(1936)敦本堂木活字本,库仁黉编修,三十册。

始祖库义通,字道源,岁进士,公原籍江西饶州府乐平县泥儿塆瓦屑坝,于明洪武初奉父仲祥公、叔太叔祖万彝公、弟义益迁湖广黄州府。万彝公居广济县;公居黄冈县长乐村张店;义益公复迁麻城杨柳河;仲祥公复归江西。此为义通支下所修,谱以义通为一世祖。

义通生子以文,字鸿儒,享年二十八岁失传。立舅兄李茂容公三子为嗣,名以明,传库氏万万代宗支。

湖南湘乡《永丰朱刘氏族谱》二卷首二卷末一卷,民国二十年(1931)翼圣堂木活字本,朱庆翥主修,五册。

迁湘始祖朱士晟,字仁宇,号同峰,行元一,原籍山西平阳府襄陵县赵曲市草巷口,崇祯十年丁丑携家丁行盐于楚南上湘,清康熙五年始侨居于永丰市,乏嗣,抚长吉第五子光宗为嗣。长吉,姓刘氏,字祉开,号虹皋,生子六,五子光宗,嗣士晟为子,改名宗仲,字明台,号双源,清康熙九年生,为永丰朱刘氏一世祖。

湖南湘乡《上湘何周氏族谱》三卷首一卷上一卷,光绪二十六年(1900)敦本堂写本,周维曙等纂修,二册。

始祖正朝,原派名宗朝,字荣生,行一,湘西二都何公仲玉之子,康熙六年生,出抚湘乡城北周慧之(字象智)为子,故冒姓为周。

湖北黄冈《曹梁宗谱》十卷首一卷末一卷,民国六年(1917)刻本,曹昌典总裁,三册。

谱序云:沙河曹氏其本姓梁,宋末有讳思智者由江西临川随乱兵至湖北黄冈,逃入曹氏村,为文广公嗣子,至今子孙蕃衍,遂成巨族,当其后于曹也,中外翕服,不以冒宗为嫌,相承且六百余年,莫不笃一本之爱。

湖北黄冈《吕杨陈氏宗谱》十卷,光绪二十年(1894)务本堂木活字本,杨德邻、陈德润等编辑校对,十册。

始祖陈文泗于洪武初年由江右瓦屑坝迁居湖北黄冈上伍乡,当时一同迁涉的还有杨望与吕杜田。文泗公妣吕氏,即为吕杜田之妹,生三子,长玉珍,承本姓;次子一德,吕杜田因无嗣而抚之,甥为舅嗣,因姓吕;三子继宗,杨望抚之,盖杨望之妻为陈文泗祖母的侄孙妇,因亦无子息,是为杨氏。

而令人诧异的是,在这三姓之外,族中竟然还蕴涵第四个姓氏,在十七世孙陈德清所撰《来历引》中说到:“吕杨陈三姓何为而合族也?吾考实以应之曰,吕者,陈之外祖母家也;杨者,陈之戚属也。吕杨无嗣,均立陈之后,今之各姓其姓者,不没本也;而合族者,不忘宗也。虽为吕、杨、陈三姓,而咸归陈氏之后矣。或曰吕、杨、陈既知其义,敢问陈之阴姓黄者何?吾曰,我始祖文泗公原籍江西饶州府鄱阳县瓦屑坝,自元政不纲,义师四起,徐寿辉屯驻蕲、罗、黄、汉,千里蹂躏成墟,及明祖定鼎后我文泗公迁黄冈上伍乡青丘村,初居寨上,地主姓黄,我始祖殁后,因之殆,欲其安逸之意云,尔而后世尚依焉。

可知吕、杨、陈之外尚有一个“阴姓”黄姓。

安徽太湖《刘罗氏宗谱》七卷首一卷,民国二十六年(1937)天禄堂木活字本,刘罗族清、刘罗茂寿纂修,八册。

谱光绪三十年“合族裔孙敬撰”的“重修宗谱叙”中说:“我祖向居江右鄱阳之瓦屑坝刘罗庙,因以刘罗为氏”。但在同治八年“合族裔孙敬序”的“重修宗谱总序”中却是如此记载的:“至于刘罗双姓,盖先世以甥继舅,理 有固然”,则说明还是以承嗣而成为合姓的。

分享:

起源主要有四:①颛顼后裔。《广韵》载,颛顼后代吴回帝尧时任火神祝融,子名终,夏时住在大陆泽(今河南获嘉一带),后迁山西平陆,有一支在山东陵县陆乡建陆国,西周初年为鲁国所灭,其后世子孙就以陆为姓,是为山东陆氏。②出自妫姓。《唐书·宰相世系表》载,战国时田完裔孙齐宣王有孙子叫通,受封于平原陆乡(今山东平原一带),即陆终的故地,遂以陆为氏。史称陆氏正宗。③出自陆浑国。《陈留风俗传》、《风俗通义》等载,春秋时有陆浑国,公元前525年被晋国所灭,陆浑国遗民依照汉人习惯,以国为氏,以陆为姓。④出自他族。《魏书·官氏志》载,北魏孝文帝实行汉化政策,改鲜卑步陆孤氏为陆姓,为北人八族之一,是为河南陆姓;传成吉思汗之孙阿里不哥行六,为避祸隐姓埋名,以排行为姓,姓陆;彝、台湾土著、京、土家、满、蒙等民族均有陆姓。

  始祖:陆通。 迁徙: 陆姓最早发源于山东,并以此为中心向四周传播,很早便迁居南方。史载西汉陆通后裔陆烈任吴县(今属江苏)令,迁豫章(今江西南昌)都尉。其子孙留居吴县,发展为当地大族,并尊陆烈为开基始祖。后吴郡陆姓又分衍出颖川支、荆州支、丹徒支、乐安支、鱼圻支、太尉支等,遍布河南、湖南、江苏、山东等地,其中颖川支发展为当地望族,尊陆闳(陆烈第十二世孙,东汉初年任颖川太守)为开基始祖。魏晋南北朝时,中原陆姓有鲜卑步陆孤氏加入,以河南洛阳为郡望,成为陆姓又一大繁衍主流。南方孙吴政权有大都督陆逊一族,南北方各地陆姓阵容都得到大规模发展,荣载史册的陆姓名人盛出空前。陆逊之子陆抗为孙吴镇军大将军,孙辈陆机、陆云皆西晋著名文学家,江南陆姓昌盛可见一斑。盛唐时陆姓势力呈巩固发展之态。据福建《云霄县志》所载,有陆姓将佐随陈元光父子开漳入闽,落籍于此。宋元至明清时,陆姓已广布神州,进而延伸至台湾、新加坡等地。其分布经数千年辗转迁徙,无数次避祸南移,已变为典型南方姓氏。今日陆姓以江苏、广西、广东、浙江、上海等省为多。目前陆姓人口列全国第七十位。 郡望: 吴 郡 三国吴置,治今江苏苏州。此支陆氏为陆通直系后裔,开山始祖为陆烈。

  河南郡 汉高帝二年改秦三川郡置郡,治今河南洛阳东北。

  颍川郡 秦置,治今河南禹州。此支陆氏为吴郡陆氏分支,开山始祖为东汉陆闳。

  平原郡 西汉置郡,治所在平原(今山东平原南)。

  河内郡 楚汉之际置郡,治所在怀县(今河南武陟西南)。 堂号: 忠烈堂 南宋左丞相陆秀夫誓死不降元,立益王于福州。元兵杀来的时候,陆秀夫从容拔剑将妻子、儿子驱逐下海而死,然后自己也投河自尽。

  黜霸堂 汉朝时陆贾跟随刘邦灭秦建汉。他的口才相当好,两次出使南越。还曾写了一本《新语》送给高祖,大意是崇王黜霸。

  其它堂号:①郡望堂号:河南、平原、河内、吴郡、颖川。②自立堂号:怀忠、三德、源本、绳武、咸秩、天随、世德、仰贤、崇本、羲经、永言、继述、善庆、嘉荫、仁本、思过、中正、永福、继志、行素、双璧、崇本、怀橘、尊性等。 字辈: 某支陆氏字辈:应士正万家,发兴守中启,国益维永成,远开光明大,显祖广有德,学秀克必立。

  江苏吴江陆氏字辈:传家惟孝友,华国本诗书。续辈:鼎亨延世祚,恒业守丕基。

  浙江江山陆氏字辈:文韬武爵,学富才高,凤凰来朝,德盛隆古,聪哲睿良,仁敬慈惠。恭友睦姻垂竹帛,智廉勇艺励雍和,芳声照曜盈宵汉,秀裔积庆绵泽长,光前裕后书可久,泰集勋名士为祥。

  江苏滨海陆氏字辈:广求学古通今士,文有安邦治国臣。

  贵州罗甸陆氏字辈:锦毕庆龙光,增强德永昌,朝廷金道义,荣跃秀林章。另一支字辈:明锦应忠培,朝廷登国智,有银开金凤,民华极意堆。

  山东某支陆氏字辈:忠厚传家远,诗书继世长,仰圣昭春光。

  安徽肥西陆氏字辈:传家经伦,立建才德。

  湖北大冶陆氏字辈:永正秦元,安定登保,垂隆红才。 名人: 陆贾,汉初政论家、辞赋家。楚人,为刘邦客,有辩才。汉高帝十一年奉命使南越,说服南越王赵佗附汉称臣,归拜太中大夫。惠帝时高后用事,病免家居。高后时,右丞相陈平用陆贾之策,深结太尉周勃,以挫吕安刘。汉文帝元年,再次以太中大夫职使南越,令赵佗谢称帝犯汉之罪,长奉贡职。有《楚汉春秋》、《新语》等。

  陆逊(183-245),三国吴将领。字伯言,吴郡吴县(今江苏苏州)人。世江东大族,少孤。建安九年(204)孙权召为掾属,出为海昌县屯田都尉,代理县令。因功授定威校尉。建安二十四年(219)吕蒙荐为荆州督,夺荆州,升右护军、镇西将军,封娄侯。221年刘备发动夷陵之战,拜为大都督,率兵西击刘备。次年六月,用火攻获胜。加拜为辅国将军,领荆州牧,改封为江陵侯。黄龙元年(229),任上大将军、大都护,镇守武昌(今湖北鄂城)。赤乌七年(244),代顾雍为丞相,次年二月病逝。

  陆绩(187-219),三国吴臣。吴郡吴(今江苏苏州)人,字公纪。六岁时见袁术于九江,怀橘遗母,时称其孝。后仕吴,官至郁林太守。博学多识。通天文、历算,著有《浑天图》,并为《周易》及扬雄《太玄经》作注。陆续东汉会稽吴(治今浙江绍兴)人,字智初。仕郡户曹吏,后为郡门下掾。坐楚王刘英谋反事系洛阳狱,后获赦。

  陆抗(226-274),三国吴将领。字幼节,吴县人。陆逊次子。逊死,率父旧部,任建成校尉,后历任中郎将、柴桑督、北将军、镇东将军。孙皓即位后,加镇东大将军、领益州牧。西陵督步阐叛降西晋,陆抗率兵平叛,斩步阐。升为大司马,领荆州牧。

  陆机(261-303),西晋文学家、书法家。字士衡。吴郡吴(今江苏苏州)人。陆抗子。曾官平原内史,世称陆平原。文学上其弟陆云合称二陆。太康末与陆云入洛阳拜谒太常张华,华大为爱重。太安二年(303)成都王司马颖举兵伐长沙王司马乂,陆机为前锋都督,兵败遭谗被杀,夷三族。陆机是西晋著名文学家,工诗擅赋,所作《文赋》为我国最早以赋体写成的文学理论专著。擅草书。有《陆平原集》。

  陆云(262-303),西晋文学家。字士龙。吴郡(今江苏苏州)人。文学上与兄陆机并称二陆。西晋末年官清河内史,世称陆清河。后与陆机同时遇害。陆云今存有《与兄平原书》三十五篇,内有许多关于文学创作的有益见解。另存赋八篇,诗歌若干,代表作《为顾彦先赠妇》、《答张士然》等。原有集,已佚。明人张溥辑有《陆清河集》。

  陆修静(406-477),南朝宋道士。字元德,一字见寂。东迁(今浙江吴兴东)人。道人。元嘉末在建康(今江苏南京)一带卖药,宋文帝请入皇宫讲道,坚辞而去。曾在庐山修道。宋泰始三年(467)奉命再至建康,在崇虚馆广为收集道家之书,并加以整理鉴别,奠定道藏基础。撰《三洞经书目录》,为最早的道藏书目。精象讳之学,曾与陶渊明、僧慧远结社。著《斋戒仪范》,道教仪式因而完备。卒谥简寂先生。

  陆探微(-约485),南朝宋画家。吴(今江苏苏州)人。宋明帝(465-472)时常在侍从。擅人物肖像、飞禽走兽、佛教图像,多为宫廷贵族描绘肖像。画学顾恺之,后形成笔迹周密、线条劲利风格。又受书法家张芝一笔书影响与启发,创一笔画。所画人物造型清秀,神态和蔼,自然洒脱,被称为“秀骨清像”,富有创造性和时代特征。

  陆德明(约550-630),唐经学家、训诂学家。名元朗,字德明,苏州吴(今江苏吴县)人。陈后主时任左常侍,隋炀帝时为国子助教,贞观初年任国子博士,封吴县男。先秦经典文献的文字和意义,几经演变,后人理解发生困难,汉魏以来很多学者除了为古书作注以外还作音义。陆德明采集二百三十多家说法,考辨异同,写出《经典释文》,既是阅读古书的工具书,又为研究音韵训诂提供了大量宝贵材料。

  陆法言(562-),隋音韵学家。临漳(今河北省临漳县)人。名词,以字行。其先为鲜卑族步陆孤氏。官承奉郎,因父故罢官。隋文帝开皇初年(581)与刘臻、萧该、严之推商订体例,参酌群书,于仁寿元年(601)写成《切韵》五卷,以平、上、去、入分韵收字,是唐宋韵书的始祖。全书现已不传。

  陆羽(733-约804),唐学者。名疾,字鸿渐、季疵,号桑宁翁、竟陵子。唐代复州竟陵(今湖北天门)人。幼年托身佛寺,自幼好学用功,学识渊博,为人清高,淡泊功名。一度招拜为太子太学、太常寺太祝而不就。避“安史之乱”,隐居浙江苕溪(今湖州)。其间亲自调查和实践,认真总结、悉心研究了前人和当时茶叶的生产经验,完成了创始之作——世界首部茶叶专著《茶经》。因此被尊为茶神和茶仙。

  陆龟蒙(-约881),唐文学家。字鲁望。苏州(今属江苏)人。举进士不中,居松江甫里经营茶园,常泛舟太湖,自称江湖散人。后以高士召,不赴。与皮日休为友,世称皮陆。他的诗作讽刺封建官员残酷剥削人民,揭露将军以人民生命求高功;也有一些即景抒怀的近体,情趣清高,神韵颇佳。小品文成就尤胜于其诗。

  陆贽(754-805),唐臣、文学家。字敬舆。嘉兴(今属浙江)人。大历进士,中博学鸿词科。授郑县尉。罢归。复以书判拔萃补渭南县主簿,迁监察御史。德宗召为翰林学士。建中四年(783)朱泚兵变,随德宗出奔奉天(今陕西乾县)。贞元八年(792)拜中书侍郎同平章事。十一年,为裴延龄所构陷,贬忠州别驾。在郡十年,闭门避谤,考校药方,撰《集验方》五十卷。谥号宣。擅骈文,尤长于奏疏。有《翰苑集》等。

  陆淳(-806),唐经学家。吴郡(今江苏苏州)人。字伯冲,后改名质。官左拾遗,转太常博士,累迁左司郎中,后改国子监博士。历信(今江西上饶)、台(今浙江临海)二州刺使。师事啖助、赵匡,传其《春秋》学,综合二人之说,撰《春秋集传纂例》、《春秋微旨》、《春秋集传辨疑》等,开宋儒怀疑经传之风。

  陆游(1125-1210),南宋诗人。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绍兴中,应礼部试,名列第一,被秦桧所黜。孝宗时,赐进士出身。历夔州通判、宝章阁侍制等。工诗、词、散文。与尤(袤)、杨(万里)、范(成大)并称南宋诗坛四大家。其诗表达恢复中原、统一国家的强烈愿望,并抒发自己立志报国但壮志难酬的悲愤。描写农村生活的作品,对农民的痛苦寄予深切的同情,且常与爱国精神相连系。其词风格多样并有自己特色。其文章多贯穿爱国感情,记铭序跋类,为其散文之精华。部分作品亦有消极感伤成分。著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老学庵笔记》等。

  陆九韶,南宋学者。抚州金溪(今属江西)人。字子美。隐居不仕,讲学梭山,号梭山居士。与弟九龄、九渊并称“三陆”,主张为学应“切于日用”(主要指封建伦理实践),和朱熹进行辩论,反对在宇宙本原“太极”上还有更高本原的“无极”之说。认定《太极图说》非周敦颐作。著有《梭山日记》、《梭山文集》等。

  陆九龄(1132-1180),南宋学者。字子寿,学者称复斋先生,抚州金溪(今属江西)人。与陆九韶、陆九渊并称“三陆”。乾道进士,初授桂阳军学教授。后历任兴国军教授、全州教授,自少以圣贤为师,稍长补入郡学,独尊程颢、程颐之说。博阅百家之书,通阴阳、星历、五行、卜筮之说。终生以讲学著述为业。著有《复斋集》。

  陆九渊(1139-1193),南宋哲学家、教育家。字子静,号存斋。抚州金溪(今属江西)人。学者称象山先生。曾任靖安、崇安县主簿,官至奉议郎知荆门军。治学途径与兄九韶、九龄有共同倾向,人称三陆,以九渊影响最大。他的心学在宋明理学中一直与以朱熹为代表的理学相抗衡。以心即理为其思想核心,把自然的普遍规律与封建纲常伦理合而为一,认为是人所固有的先验意识。其心学唯心主义,到了明代又由王守仁进一步阐释,发展成为陆王学派。他的论学书札、讲学语录和诗文,在他死后由其子陆持之编为《象山先生全集》。

  陆秀夫(1236-1279),南宋臣。字君实。宋楚州盐城(今属江苏)人。宋理宗宝祐四年(1256)与文天祥同科中进士。李庭芝镇扬州,邀陆秀夫为幕僚。宋恭帝德祐元年(1275),元兵沿江东下,扬州形势紧张,僚属大多逃散,陆秀夫等数人坚守本职。李庭芝把他推荐给朝廷,乃调往临安。太皇太后率宋恭帝�投降后,他和将领苏刘义等退至温州。不久,与陈宜中、张世杰等在福州立益王赵昰为帝,重建宋廷。元兵入福建,宋君臣乘海船南走广东。次年,广州降元,宋廷迁至井澳(今广东大横琴岛下),陈宜中逃往占城(今越南中南部)。景炎三年(1278)初,赵昰死,陆秀夫勉励群臣,再立八岁的卫王赵昰为帝,改元祥兴,迁居崖山(今广东新会南海中)。陆秀夫任左丞相,与张世杰同执朝政。祥兴二年(1279年,元至元十六年),元张弘范攻崖山,宋军大败,陆秀夫负帝跳海。有《陆忠烈集》传世。

  陆广,元画家。字季弘,号天游生,吴(今江苏苏州)人。擅山水,取法黄公望、王蒙,风格轻淡苍润,萧散有致,后人评其格调在曹知白、徐贲之间。能诗,工小楷。

  陆友,元文学家。字友仁,一字宅之,号研北生。平江(今江苏苏州)人。父以贩布为业,友苦于学,博览诸书。工书法,真、草、篆、隶皆通。精鉴赏,能辨三代汉魏以来钟鼎铭刻,于晋唐法书、名画,皆有精识。虞集、柯九思识其才,荐于朝中,未及用而南归。曾作《题宋江三十六人画赞》七言古诗,可作研究《水浒》故事演变资料。藏书丰富,所藏自经史传记、权谋数术、汜胜虞初及百家众技之书,皆鳞次栉比。又编次藏书,条分类别,撰为《陆氏藏书目录》。著有《研史》、《墨史》、《印史》、《杞菊轩稿》、《研北杂志》等。

  陆治(1496-1576),明画家。字叔平,号包山。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工诗文,书法长于行、楷,绘画擅花鸟、山水。其花鸟长于工笔,兼作工写结合。工笔花鸟,描绘精细,设色清丽,兼得徐熙、黄筌遗意。其山水继承吴门派传统,间师宋代院体和青绿山水,所画景致奇险,用笔或劲峭,或细秀,或爽利,富有变化,意境清朗。

  陆采(1497-1537),明戏曲作家。长洲(今江苏苏州)人,原名灼,字子玄,号天池、清痴叟。少为校官子弟,不屑守章句之学。年十九作《王仙客无双传奇》(一名《明珠记》),名重一时。另有传奇《南西厢》、《怀香记》。又著《冶城客论》等。

  陆炳(1510-1560),明臣。平湖(今属浙江)人。嘉靖八年(1529)举武会试,授锦衣副千户。袭父职指挥佥事,以救驾功得宠,累官至左都督。掌锦衣卫事。势倾一时。与严嵩勾结,告发仇鸾阴私,鸾忧惧死,以至戮尸。帝数兴大狱,炳多保护善类。礼待士大夫,未曾构陷一人,朝士多称其贤。卒官。赠忠诚伯,谥武惠。

  陆子刚,明玉器工匠。江苏太仓人。擅玉器雕刻,长于立雕、镂雕、阴刻、剔地阳纹、镶嵌宝石及磨琢铭文印款等技艺。所雕玉器大都为日用器皿,如壶、杯、水注、笔洗、香炉之类,能在所雕器物上雕琢出人物、花卉、鸟兽及几何图案、诗词、铭文等。

  陆世仪(1611-1672),明清之际学者。太仓(今属江苏)人。字道威,号刚斋、桴亭。为明末清初学者。曾从刘宗周问学,后改宗程、朱理学。明亡后,隐居讲学,历主东林、毗陵、太仓诸书院。与陆陇其并称“二陆”。有《思辩录》、《复社记略》等。

  陆陇其91630-1692),清初学者。字稼书,浙江平湖人。康熙进士。历官嘉定、灵寿知县,惠政不可胜纪。行取御史,再疏痛斥藉捐纳以济国用,因是外调,遂乞假归。卒,谥清献。陇其学崇程朱,得其正宗。著述丰富,有《三鱼堂文集》等。

  陆次云,清文学家。字云士,号北墅,浙江钱塘(今杭州)人。官江苏江阴知县,有善政。次云高才绩学,著述甚富。能诗文,时有新意。选清初诗,名曰《诗平》。官江阴时,与汤右曾过从甚密,时相唱和。江阴或称澄江,因以名集。有《澄江集》等。

  陆建瀛(1792-1853),清臣。字立夫,湖北沔阳人。道光进士。初授编修,以“才敏任事”,“又善事要津”(《清史稿》)。由道员、布政使,巡抚迁至两江总督,有政绩。咸丰三年(1853)太平军克武昌,授为钦差大臣,赴九江阻击太平军东下,溃败,被革职,南京城破,被太平军杀死。

  陆懋修(1818-1886),清医学家。字九芝。江苏元和(今苏州)人。世代通医。弃科举,以医学著名。咸丰中,行医于上海。医学宗旨恪守张仲景。认为温病即包括在伤寒中,治温病法不出《伤寒论》之外;又区别温病与瘟疫之不同,纠正医者误混。著有《内经运气病释》、《阳明病释》。光绪中卒。

  陆心源(1834-1894),清末藏书家。字刚父、刚甫,号存斋,晚称潜园老人。家居归安(今浙江吴兴)。生平好聚书,共建藏书室三所,藏书逾万卷且多珍本,为当时四大藏书家之一。勤于著述,其合编著作有《潜园总集》。并撰有《皕宋楼藏书志》、《皕宋楼藏书续志》、《义顾堂题跋》、《义顾堂续跋》等目录学方面著作。

  陆润庠(1841-1915),清末大臣。字云洒,号凤石,元和(今苏州)人。同治十三年(1874)状元,授编撰。历任山东学政、国子监祭酒、内阁学士、工部侍郎。1886年曾受命在苏州创办苏纶纱厂,又开设苏经丝厂。1900年后授礼部侍郎,充经筵讲官,擢左都御史。1906年署工部尚书,次年任吏部尚书,参预政务大臣。宣统二年(1910)任东阁大学士。辛亥革命后,留毓庆宫,为溥仪师傅,授太保。

  陆镜若91885-1915),中国早期话剧(新剧)活动家、剧作家、演员。江苏武进人,原名辅,号扶轩。曾先后参加春柳社、文艺新剧场、新剧同志会、春柳剧场等戏剧团体。著有剧本《家庭恩怨记》等。

  其他陆姓名人有三国吴晋间散文家陆喜;南北朝北魏将领陆突、大臣陆凯,陈文人陆瑜,齐梁间文人陆煦;唐书法家陆柬之;明大臣陆树声,学者陆楫等。近当代陆姓名人有革命家陆定一,民主革命者陆浩东,北洋政府官员陆宗舆、陆徵祥,桂系军阀陆荣廷,物理学家陆学善,自动控制和航天工程专家陆元九,医学家陆渊雷,心理学家陆志韦,古典文学研究家陆侃如,语言学家陆宗达,出版家陆费逵,作家陆天明、陆星儿,书画家陆俨少,作曲家陆华柏,笛子演奏家陆春龄,演员陆毅,体操运动员陆莉等。

第一代-- 第二代 张三禄-- 朱绍文、阿彦涛、沈春和 第二代-- 第三代 朱绍文-- 春长隆、冯昆治、范长利、桂祯、徐长福、沈竹善阿彦涛-- 恩绪、高闻奎 沈春和-- 魏昆治、王有道、高闻元、裕二福 第三代-- 第四代 恩绪-- 李德钖、李德祥、张德泉、华子元、来德如、王葆山、广阔泉、高玉峰、谢芮 芝、骆采舞、戴致斋 桂祯-- 裕德隆、玉来子 徐长福-- 焦德海、徐茂昌、刘德智 冯昆治-- 高德明、吉坪三、高德光、高德亮、常葆臣、郭伯山 春长隆-- 马德禄 高闻元-- 唐玉福、李万兴、张杰尧、韩子康、刘月樵 范长利-- 周德山、郭瑞林、李瑞丰、张德俊、杜茂林、徐瑞海、朱凤山、马良臣 魏昆治-- 张伯俊、丁伯品、阎伯山 爱猫扑爱生活-- 恒瑞丰 沈竹善-- 冯振声、孙伯珍、卢德俊、张星武、范瑞亭 第四代--第五代 裕德隆-- 王兆麟、陶湘如、李少卿、张云武、张绍堂、吴景春 李德钖-- 马桂元、玉小亭、焦葆奎、郑仲衡 焦德海-- 张寿臣、李寿增、富寿严、李寿清、叶寿亭、于俊波、常连安、朱阔泉、汤金澄、于堃江、尹凤岐、彦授辰、路彩祥、白葆亭 卢德俊-- 赵霭如、陈雨亭、赵寿舫、何寿亭、崇寿峰、冯乐福、金钰堂、何玉清、庞子泉、李得子 周德山-- 马三立、刘桂田、李桐文、连秀全、宝寿华、魏常玉 马德禄-- 高寿亭、高桂清、杨闻华、尹寿山、郭荣起 范瑞亭-- 焦寿海、陈桂林、陈桂鑫、聂闻治、冯子玉 郭瑞林-- 侯一尘、谭伯如、陶湘九、李寿芳、马四立、胡兰亭 李瑞丰-- 寇寿亭、董湘臣、陈紫荃 李德祥-- 马寿岩 吉坪三-- 秦醒民、熙醒生 刘德智-- 郭启儒、张春奎 冯振声-- 常福荃、杨海荃、韩小痴、叶太珍、祝景荃、张闻斌 张杰尧-- 单松亭、关松明、袁松麒、班松麟、田松山、刘松江、辛松斌、郑松涛、陈松波、杨松临、王松声、王松葵 马良臣-- 李永春 高德明-- 于佑福、冯大荃、张松青 朱凤山-- 阚天忠、谢天荣、赵天寿、李天林、杨天茂 高德亮-- 高凤山、赵玉贵 第五代-- 第六代 张寿臣-- 赵立梧、常宝堃、刘宝瑞、刘化民、康立本、叶立中、冯立樟、朱相臣、冯立全、袁佩楼、沈君、张少清、穆祥林、于世德、胡振江、戴少甫、侯少尘、邢炳涛、田立禾、佟大方、张嘉利 焦寿海-- 赵佩茹、刘奎珍、李洁尘、耿宝林、张宝珍、刘广义、孙宝琦、杨绍奎、佟浩如、张宝玙、李存民、张福祥、张玉堂、李润杰、张明新、崔怀禄、赵稳增、张立林、张宝珠 李寿增-- 孙少林、赵兰亭、欧宝灿、王树田、张振圻、汤一民、张佩如、曹宝春、夏万福、马金良、来少如、焦立海、丁守义、刘玉凤 马三立-- 阎笑儒、张笑勤、张笑非、金笑天、班德贵、连笑昆、常宝华、高笑临、谌笑宇、王笑予、方笑文、任笑海、尹笑声、于宝林、常宝丰 常连安-- 高元钧 马桂元-- 冯宝华、赵宝贵、骆宝珊 朱阔泉-- 王凤山、李宝麒、侯宝林、王宝童、马志明 侯一尘-- 连春仲、常宝霖、关春山、赵春田、马敬伯、于春藻、张世芳 赵霭如-- 王长友、孙宝才、罗荣寿、黄鹤来、李桂山、王闻禄、李延年、张喜林、何善平、张善曾 于俊波-- 曲福恩、白全福、郭全宝、孙玉奎、白家林 吴景春-- 吴苹 富寿严-- 靳宝琏 高桂清-- 冯立铎、史文翰、关立铨、张立森 汤金澄-- 王俊 郭启儒-- 全常保、于连仲、邵其炳、齐信英 尹寿山-- 边振新 聂闻治-- 郑祥泰 李少卿-- 李宝璋、武奎海、刘聘臣、张闻得、刘宝森 赵寿舫-- 张永熙、陈宝泰 陈雨亭-- 王世臣 郭荣起-- 常宝霆、郭宝明、杜三宝、杨少华、谢天顺、张宝如 崇寿峰-- 李宝山、关宝奇、付海峰 何寿亭-- 王福田、张庆森、于春明、顾海泉 谭伯如-- 陈涌泉、赵世忠、王春和、张春旺、王嘉琪、寇连荣 陶湘九-- 郭宝珊、马宝璐、杨宝璋、王宝珍、田宝珩、张兴华、王宝珏、秦宝琦、徐宝瑜、郭宝瑛、关立铭 李寿芳-- 刘伯奎 高寿亭-- 刘立升、孙少臣 连秀全-- 王本林、刘志远 熙醒生-- 师世元 马寿岩-- 龚玉章、田宝鑫、张春生、回婉华、王枢祥 杨海荃-- 赵幼樵、富兰英、马子恒、王海江、杨金声、周印金、汤艳杰、金炳昶、王志涛、杨振华、冯景顺、张乃勤 常福荃-- 刘来子、董小柱、魏幼臣、刘幼山 叶太珍-- 蔡玉衡 祝景荃-- 金幼实、陈幼新、高幼峰、李幼刚、冯幼封 彦授辰-- 张鸿滨、高凤起、胡仲仁、李宝森、孙宝钧、戴宝康、孙桐增、绪得贵 杨松临-- 高飞、祁喜生、陈尚忠、李祝英、林茂、陈冠义 冯大荃-- 邓世杰 张松青-- 陈世魁、麻世豪 高凤山-- 毕学祥、李学宏、陈学富、石富宽、李学贵、崔琦、来宝刚 李得子-- 朱永福 李永春-- 崔亚轩 第六代-- 第七代 赵佩茹-- 李伯祥、张伯华、马伯林、崔伯光、杨伯英、高英培、常贵田、刘英华、杨英彩、李世增、李英杰、王祥林、马志存、徐德奎、张继英、任鸣起、刘英奇、张奎清、张义勤、李浩然、郭士中、侯耀文、许秀林、刘国器 吴苹-- 藤田香 崔亚轩-- 刘沛起 庞子泉-- 夏福义 康立本-- 李文锦、董铁良 赵兰亭-- 张文甫、孙士达、刘黎 关宝奇-- 祁存才 龚玉章-- 王鸣山 常宝堃-- 李伯仁、苏文茂 李洁尘-- 赵心敏、王伯荣、秦玉华、马文忠、姜宝林 王长友-- 赵振铎、郭文岐、丁玉鹏、叶少臣、茹少亭、韩秀英、寇庚杰、范传辅、康松广、臧洪、赵亮 刘宝瑞-- 周文游、寇庚儒、邢文召、霍文龙、殷文硕、王文林、高洪顺、唐杰忠、张庭萱、曹中民、刘兵、皮树德 侯宝林-- 贾振良、黄铁良、杨紫阳、马季、李文山、胡必达、殷培田、贾冀光、丁广泉、康达夫、李如刚、吴兆南、于世猷、郝爱民、师胜杰 杨绍奎-- 丁文元、刘文亨、任文立、刘文贞、张文学、张文习、王文进、李文芳、刘文步、赵文岚、张文辉、姜伯华、潘庆武、孙福海、彭凤林 孙宝才-- 孙星海、赵连升、王长林、马文光、丁文盛、刘孝先、福保仁、王学义、陈进山、王世勇 常宝霖-- 王庆新、张洪刚、姬晓廷 罗荣寿-- 杨文义、兰文甫、丁金声、刘树江、李树仁、张树茂、王庆东、凌少明、李国英、李国盛、杨瑞库、王得昌、马维福、郭祥林、马俊生、张盘、张鲁、丁广和 杨宝璋-- 金文和、范文欣、余文光、李文枫、黄文斌 王宝童-- 殷振江、林文春、贾世泉、郭仁金 陈涌泉-- 刘辰、王辅廷、陈庆升 关春山-- 刘文亮、韩文光、田文明、辛文涛 耿宝林-- 方伯华、王伯林、张伯涛、左春来、王占友、吕维国、朱贞富、王文喜 王世臣-- 李鸣歧、赵得亮、马大龙、付振江、孟祥光、刘洪沂 张玉堂-- 李文成、包文年、李文娱、许文跃 王本林-- 郑小山、王小生、连小林 张佩如-- 王文凯、张保明、孙保光、张兴海 张振圻-- 王洪文、王文玉、佟守本 于宝林-- 王鸣楼、吴文龙、陈鸣志、邓继增、李勇、陈文彦、辛克正、李崇武、佟有为、马树春、赵恒、宫兰欣 武魁海-- 陈文光、席香远、苗文浩、车文通、魏文华、魏文亮、张文霞、刘曼影、李世续 常宝霆-- 王英俊、王英杰、黄英玉、郝英辰、曲乃新、王佩元 张庆森-- 杜国芝、郑福山、李金宽 朱相臣-- 韩刚甲、蔡培生 连笑昆-- 王雅福、王雅青、王雅育、张雅璐、杨雅松、刘雅奎、张雅升、张雅成 白全福-- 杨志刚、房国群、缴月舒、杨志光、阿双全、王吉祥、张志宽、李国权、崔长武、吴云林、周桂林、阎金城、张文琪、张伯勋、宋勇、白龙岩、金兆庆、刘学仁 刘化民-- 朱君贵、张建忠 阎笑儒-- 宋文俊、杨世章、陈永清、陈永忠、陈永海、佟文阔、潘海波、侯长喜 田立禾-- 耿伯扬、赵广山 马敬伯-- 王文奇、陈秉文、徐景信、孙得一、刘威 班德贵-- 范振钰、夏志恒、耿文卿 刘聘臣-- 杨稚敏、靳金来、刘颖 全常保-- 郑文喜、郭文寿 李桂山-- 叶文杰 王闻禄-- 魏美玉、郭淑华、刘万山 于春明-- 高秀琴、马凌云、金涛、董启威、王志民、庄佩臣、戴福月、果树青、戚松、刘加柯、王成启、张千、王之甫、李凤鸣 郭全宝-- 王文砚、汪宝琦 陈宝泰-- 马文瑞 佟大方-- 姚玉明、张文顺 尹笑声-- 王文厚、杨威 常宝丰-- 马洪信 靳宝琏-- 孔文敬、刘文德、夏文化 欧宝璨-- 董长禄、刘长声、杨长鸣、隋长欣 关立铨-- 马文强 王嘉琪-- 王鸣义、康桂生 王树田-- 史文惠、郭文超、肖声虎、王信、杨世龙 徐宝瑜-- 黄文祥、滕文超、万文英 常宝华-- 牛群、赵福玉、包长春、冯翊纲、宋少卿 袁佩楼-- 孟文辉、张存珠、赵辈亭、李富荣、朱庆山 王凤山-- 唐文光、郑文昆、周志光、方志清、李连伟、马六甲、张金玉 张永熙-- 吕少明、梁尚义、李国先、孙庆淮、曹庆波、吴庆涌、言庆洋、孙庆池、郎庆浪、吴庆鸿、张庆济 马志明-- 黄族民、潘贵才、王金东、卢福来、于克志 赵春田-- 张学彦、徐保库、冯永志、刘流、刘杰、张继贤、梁洪才、侯孝才 李润杰-- 王印权 夏万福-- 潘龙浩 高笑临-- 吴伟申、朱文先、杨文峰、王文博、吴新安、吴棣 孙

谁那里有《周氏族谱》电子版的,求分享。

恋上武冈Crush on wugang休闲·品味·分享诗歌· 散文· 随笔 · 杂谈邵阳第一进士周仪籍考——兼论桂庄书院(紫阳书院)始末阿旧 ...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