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史・韩琦传阅读答案附翻译,宋史・韩琦传阅读答案附翻译

栏目:资讯发布:2023-11-05浏览:2收藏

宋史・韩琦传阅读答案附翻译,宋史・韩琦传阅读答案附翻译,第1张

 宋史·韩琦传

 韩琦,字稚圭,相州安阳人。琦风骨秀异,弱冠举进士,名在第二。授将作监丞、通判淄州,入直集贤院、监左藏库。时方贵高科,多径去为显职,琦独滞箢库,众以为非宜,琦处之自若。

 历开封府推官、三司度支判官,拜右司谏。时宰相王随、陈尧佐,参知政事韩亿、石中立,在中书罕所建明,琦连疏其过,四人同日罢。又请停内降,抑侥幸。凡事有不便,未尝不言,每以明得失、正纪纲、亲忠直、远邪佞为急,前后七十余疏。王曾为相,谓之日:“今言者不激,则多畏顾,何补上德如君言,可谓切而不迂矣。”曾闻望方崇,罕所奖与,琦闻其语,益自信。

 益、利岁饥,为体量安抚使。异时郡县督赋调繁急,市上供绮绣诸物不予直,琦为缓调蠲给之,逐贪残不职吏,汰冗役数百,活饥民百九十万。

 赵元昊反,琦适自蜀归,论西师形势甚悉,即命为陕西安抚使。元昊介契丹为援,强邀索无厌,宰相晏殊等厌兵,将一切从之。琦陈其不便,条所宜先行者七事,继又陈救弊八事。谓:“数者之举,谤必随之,愿委计辅臣,听其注措。”帝悉嘉纳。时二府合班奏事,琦必尽言,虽事属中书,亦指陈其实,、同列或不悦,帝独识之,曰:“韩琦性直。”

 琦蚤有盛名,识量英伟,临事喜愠不见于色。论者以重厚比周勃,政事比姚崇。其为学士临边,年甫三十,天下已称为韩公。嘉祜、治平间,再决大策,以安社稷。当是时,朝廷多故,琦处危疑之际,知无不为或谏日:“公所为诚善,万一蹉跌,岂惟身不自保,恐家无处所。”琦叹曰:“是何言也人臣尽力事君死生以之至于成败天也岂可豫忧其不济遂辍不为哉。”闻者愧服。

 (《宋史》卷三百一十二·列传第七十一,有删改)

 7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是何言也/人臣尽力事君/死生以之/至于成败/天也/岂可豫忧其不济/遂辍不为哉

 B是何言也/人臣尽力/事君死生以之/至于成败天也/岂可豫忧/其不济/遂辍不为哉

 C是何言也/人臣尽力事君死生/以之至于成败/天也/岂可豫忧/其不济/遂辍不为哉

 D是何言也/人臣尽力事君/死生以之至于成败/天也/岂可豫忧/其不济遂/辍不为哉

 8下列对文中加点同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古人幼时命名,成年取字,字和名有意义上的联系,对人称字是出于礼貌和尊敬。

 B古人二十岁时行冠礼,戴上成人的帽子,但体犹未壮,故男女此年岁称为“弱冠”之年。

 C司谏,是对君主、官吏的过失直言规劝并使其改正的官吏,分左、右司谏,右司谏为大。

 D疏,又称奏议,是封建社会历代臣僚向帝王进言使用文书的统称,上奏文书又称为奏疏。

 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韩琦风骨秀异,弱冠之年考取进士第二名,可是只任了个管理库藏的小官,很多人都认为很不合适,但他却并不在意。

 B任职谏官,韩琦敢于直谏,诤言谠议,为了罢免无所作为的宰相王随等,接连上疏七十余次,终于王随等四人同日被免。

 C无论是多故之时,还是危疑之际,韩琦为官始终替朝廷着想,尽力事君,将个人生死置之度外。

 D赵元昊反,强索无厌,宰相晏殊等一切从之,韩琦上七事奏坚决反对,接着又陈述救弊八事仁宗极为赞赏悉数采纳。

 10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曾闻望方崇,罕所奖与,琦闻其语,益自信。(5分)

 (2)琦蚤有盛名,识量英伟,临事喜愠不见于色。(4分)

 

韩琦是北宋著名政治家,他一生为相十载,辅佐三朝帝王,在军事、民生等方面都有着突出贡献。后人对于韩琦有着很高的评价,称其忠于职守,勤政爱民,可谓社稷之臣。韩琦最后是在相州溘然长逝,享年68岁,韩琦的离世震惊朝野,就连宋神宗也为他恸哭举哀。《孤城闭》这部剧中,韩琦将是一位非常重要的角色,这次就来简单介绍下韩琦的一生,想了解的朋友欢迎前来观看。

韩琦这一辈子始终是在为宋王朝着想,苏轼一生之所以仕途特别坎坷,除了因为他的性格和政见树敌过多外,诚如韩琦所言,苏轼才能太大,皇帝和太后们又太爱其才所以别人就很嫉妒他就开始陷害他。韩琦两次以不同身份出任相州知州,他在安阳建立一个后花园营建一个堂,用来读书。宽恕待人,即是一种高尚的修养,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没有完全尽如人意的,一定要用平和的心态去对待。

要对韩琦这个人进行全面的评价,难度是很大的。

主要原因是:

1、他一生中经历过多次政治波折,早年是庆历变法,晚年是熙丰变法。而他在这两次变法中的态度立场,是非常值得玩味的。

2、他早年曾在西北地区主持工作,后来在中央和地方几进几出,履历上涉及军事和内政两个领域,需要有很全面的了解才行。

这两个方面,咱家都不准备涉及,可能以后有机会再来仔细谈。

咱家这次谈的是另外一个方面。

对宋代历史比较熟悉的同志们都知道,宋仁宗本人子嗣比较少。他曾有过几个儿子,但由于各种原因,都先后死去。对于继承人的问题,宋仁宗本人也比较担心,加上自己身体不是很好,因此影响更大。

当时司马光等人反复提示,甚至带有警告意味的要求,希望宋仁宗能确定继承人的问题。

但宋仁宗可能是对自己还有期望,因此一直拖着也没有一个明确的说法。结果这一拖就拖了好几年。

韩琦觉得事情拖下去不好办,于是去给宋仁宗做思想工作,希望他能正面自己没有儿子的现实,早点确立继承人。

宋仁宗还没有彻底死心,给他透露了一个秘密。皇帝对韩琦同志说,后宫有人马上就要生育了,这事等等再看。结果生出来是个女儿,宋仁宗就彻底绝了望了。

韩琦在这个时候,加紧了给宋仁宗做思想工作,用宋太祖传弟的故事启(忽)发(悠)他。他怕力度不够,还拉起欧阳修、司马光、曾公亮等一干重臣在一旁劝(忽)解(悠)。宋仁宗也是没有办法,最后只能立了赵曙为继承人。

次年,宋仁宗去世,赵曙即位,就是后来的宋英宗。

宋英宗即位之后身体不好,无法处理国务。因此在一段时间里是曹太后垂帘听政的。公平的讲,曹太后处理事务还是比较公平的。但因为有些人总喜欢连边传话,结果搞得母子之间矛盾越来越大。

例如,宋英宗因为生病,脾气不好,经常责骂侍奉他的下人。下人终于受不了了,于是去告诉给其他的宦官,就有人跑到曹太后那边告状。说英宗是指桑骂槐,其实对曹太后不满。

皇帝和太后矛盾很大,最终还是韩琦来想办法调解。怎么调解?其实就和普通家庭调解矛盾一样。在皇帝面前说太后的好话,在太后面前说皇帝的好话。同志们,不要以为这事情很简单,做夹生人很难受的。尤其是要把调解工作做好,让矛盾的双方重归于好,你还不能背后互相说坏话,还要取信双方,这不是容易的事。

尤其要注意一点,咱家在这类事情上有一个血的教训。

记住,调解两个有很大矛盾的人的关系,或者同时这两个人来往,都是可以的。但一定要记住的是,你对双方说的话,必须是一样的,一个口径的。能对一个人说的,也能对另外一个人说。否则他们两个人关系改善了,是一定要一起议论你的。这是居中往来之人的最重要的一条原则。你有这个原则,他们都会尊敬你。你如果没有这个原则,那么他们和好以后,第一个埋怨的就是你了。

韩琦在做思想工作上,水平比较高,也花费了比较多心力,所以最终处理得都比较圆满。

宋英宗身体一直不是很好,韩琦觉得这位皇帝估计很悬,于是又开始想办法给英宗物色继承人。他找到的人就是后来的宋神宗。

宋神宗即位之后,有人上奏,说韩琦专权跋扈,要求进行处理。宋神宗并不愚蠢,他处理了上奏的人,并没有责怪韩琦。

韩琦前后辅佐了三任君主(还要包括垂帘的曹太后),调解了政权内部的矛盾,两次确定了继承人,保持了政治稳定,最终自己还能得以善终。

前面有同志说军中有一韩是吹嘘,且不说这话是不是吹嘘,就韩琦这份工作能力和智商情商,人家有吹嘘的资本的。这话是不合适的。

当然了,他在处理与辽的领土争端和整顿河北军务方面的工作,也很重要。但主要就是这三件事。

作者:经略幽燕我童贯

1027年,集英殿正在举人考试,宋仁宗此时也是正襟危坐。就在本科殿试即将结束的时候,突然间意外的一幕发生了。只见到以年轻的举子不小心打翻了砚台,将刚刚写好的卷子全部被墨汁染的是一塌糊涂。此时人人都心惊胆战,心想这伙计真倒霉。面对这突如其来的变故,此举人也是非常懊恼,不过犹豫了一会儿,再看看时间便对考官说到:麻烦大人再给一张卷子我,我要重新作答。

考官看了看龙椅上的仁宗皇帝,皇帝点了点头。于是考官对这位举子说:现在时间不多了,你确定要重新作答吗?时间可不太够了。

因为他们都清楚,举子的这篇文章可是经过长时间的酝酿才写出来的,即使是自己写的,可是现在要想一模一样的再写出来可没那么容易,何况此时时间紧迫,还来得及吗?

只见这位举子从容地说:无妨,我有把握。

于是考官重新拿了一份空白试卷交给了这个举子,只见这小伙子拿过试卷,铺在几案上,拿起毛笔,沾满了墨汁,略一思索,就刷刷的写了起来,再也没有一丝的犹豫。

众人都是一脸惊讶,对小伙子刮目相看。这么看来,这篇文章已经深深印在他的脑海里了,就像平时背诵的千百篇文章一样,真是成竹在胸啊。终于,在临场结束之前,一篇洋洋洒洒的文章就写好了,时间刚刚好。见此情景,众人不禁发出了一阵阵的惊叹。

但是,这还没完,笔试结束,在礼官唱名的时候,更加令人惊讶的一幕出现了。刚刚唱到一甲第二名。一个司天监官员忽然急急忙忙地跑进大殿,跪倒在皇帝面前,惊喜地说:启奏陛下,太阳下面出现五色祥云,此乃吉兆,预示将有贤臣护佑大宋。

众人的目光唰的全部集中在这个第二名身上,他就是韩琦。他的出场就是这么神奇,这么不同寻常,这一年,他刚刚十九岁。

1、神奇的出身

关于韩琦的出身,开始就带有一点神秘的色彩,在北宋人马永卿所著的《懒真子》和张端义所著的《贵耳集》两本书中,都记载了这样一件与韩琦有关的奇事。说韩琦的外祖父会相面,在韩琦的母亲还没嫁人的时候,就算出来自己的这个女儿会生一个宰相。于是还特意跑到京师去招女婿,找啊,找啊,就找到了当时的韩国华,非要把女儿嫁给他。于是,这一对命中注定会生出宰相的夫妻就结合了。其实这只是野史传说而已,真相其实并没有这么复杂和传奇。

大中祥符元年七月初二(1008年8月5日),韩琦出生在相州安阳县,也就是现在的河南安阳。当时他的父亲韩国华任泉州刺史,母亲是一个婢女胡氏。就是当时的只是在四岁的时候,父亲就死了。所以韩琦是由几位兄长抚养成人的。

史书上说韩琦很早就可以自立,而且志向远大,学问特别好。人家说三岁看到老,真的是一点都不错,还真是别说,王侯将相,真的是有种的。这不,才十九岁就以全国第二名的成绩考上了进士,前途一片光明。

这里还有一件奇事,在《宋史》中有记载,说在礼官唱名的时候,刚念到韩琦的名字的时候,天上出现异象,即太阳被五色云彩托举。这被看做是吉兆,预示天下有贤臣出仕,试问这样的臣子哪个皇帝会不喜欢呢?

于是,韩琦的宦海风云开始上演了。先是被授予将作监丞、通判淄州。后来母亲胡氏去世,丁忧期满后,重新被朝廷启用,历任太子中丞、太常丞、直集贤院。明道二年(1033年)六月,监左藏库。景祐元年(1034年)九月,韩琦被调为开封府推官,授太常博士。

2、片纸落去四宰执

景祐三年(1036年)八月,韩琦拜右司谏,在做谏官期间,他做了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当时,大宋的宰相是王随和陈尧佐,参知政事韩亿、石中立,我们来看看这四个宰执大臣。是年,王随61岁、陈尧佐73岁、韩亿64岁、石中立64岁,看看这岁数,典型的老年俱乐部,这四位老人家昏庸年迈,任人唯亲。

王随不仅提拔了自己的子孙,还给自己的亲戚都安排了肥缺,对自己人那照顾的是无微不至啊。除此之外,王随老先生还是一个佛学爱好者,不仅是佛学,什么通天教主观音菩萨太上老君之类的都是他的崇拜对象,各路神仙全部请到家里来接受香火,谁知道死了会用上哪一个呢?至于别人的议论,管它呢,就让它随风而逝吧。

陈尧佐也是如此体恤家人,自己的儿子担任左藏库史,还没任满呢,就被他火线提拔了,安排了一份随时可以公款旅游的工作。

韩亿更有意思,这一天他对皇上说,你看我现在都是参知政事了,这眼看也要退休了,皇上你看看能不能可怜下老臣,给我小儿子韩综安排一个好工作啊?皇上一看,也觉得说得有道理,于是就答应了。可是诏书下来之后,韩亿又屁颠颠地跑来找皇上了。他说,上次我说那事咱们先放一下,能不能把这个差事也安排给我的大儿子韩纲?把仁宗皇帝弄得这个无语就别提了。

石中立嘛,就不细表了,微头条专门写过这位宋代的大笑星,他闹出的笑话更是一箩筐。

到了1037年这届科考,更是有意思,当年的解元是陈尧佐的儿子。韩亿的四个子孙也是全部命中,无一落榜,全国上下真的是一片哗然,骂声连天。

可以说,这四位宰执大臣,这四个老人家已经激起了民愤了。特别是1038年的时候,天下灾祸连连,涝的涝旱的旱,出现了大批的流民,吃不饱饭就四处闹事呗。可是面对这种形势,四个老人家不管不顾,只顾着给自己捞好处。

面对此情此景,韩琦生气了。他连番上书,痛斥四个老人家尸位素餐,不干人事,以致天下糜烂。要求皇帝把四个老人家赶回家,不然大宋八十多年的基业就毁在他们手里。

仁宗皇帝一看有道理,就在同一日打发四个老人家回家养老去了。这件事情出来后,韩琦的大名就闻名京师了。

3、体恤民情

韩琦是个爱民如子的好官,这一点特别受百姓欢迎。1039年,四川大旱,灾民流离失所。他到四川后,首先就是减免赋税,把官府常平仓内的粮食全部发放给当地的百姓。并且在各地施粥,解决群众的吃饭问题,史书记载说这一举措,救活了190万人,可谓是功德无量。

四川产蜀锦,但是当地的很多官员层层盘剥,从中取利,老百姓苦不堪言。韩琦到任后,着手清除了大批不合格的官吏,前后达到760多人,官场风气为之一清。

从1038年起,李元昊称帝直接和朝廷对抗,使得陕西的形势非常危急,首当其冲的就是当地的老百姓生活日益困难。1039年,朝廷任命韩琦为陕西安抚使,他到任后,首先免除的就是当地老百姓的苛捐杂税,解决老百姓生活中遇到的实际困难。

俗话说,为官一任,造福一方。这一点,韩琦做得无疑是非常出色的,他到任何一个地方,首先关注的就是当地老百姓的生活,这也是我们现在的一些官员应该学习的。

4、兵败好水川

1041年春天,韩琦率领残兵回撤,行至途中,忽然有数千百姓拦住马头。他们拿着旧衣服、纸钱为他们死去的亲人招魂。他们痛哭道:韩公啊,韩公,我们的亲人都跟随你出征,现在你回来了,他们却都死了,现在他们的魂魄都回不来了啊。哭声震天,韩琦也不禁泪如雨下,掩面哭泣,无法前行,这件事情的起因就是好水川之败。

李元昊攻宋之后,在1040年的五月,朝廷任命韩琦和范仲淹为陕西经略安抚、招讨副使,协助夏竦对西夏用兵。当时韩琦的策略非常强硬,力主以攻势为主。而范仲淹则比较持重,认为应该采取守势。当时的安抚使夏竦一时难以决断,于是派韩琦、尹洙入朝,把攻守策略面陈仁宗,由皇帝自己决断。

在朝堂之上,韩琦遭到了巨大的挑战,因为很多大臣并不同意韩琦的攻策。这里面有个五万头驴的事情,当时有大臣问,说我们如果进攻,就要走远路啊,可是党项人的营帐随时可以迁移,这要是旷日持久的对峙,要是缺粮了我们怎么应付呢?韩琦说,我都计算好了,开封府、河东西路这些地方的五万头驴都聚集起来运粮,到时候,即便没东西吃了,也可以杀驴吃肉,不至于饿死。由此可见,韩琦已经决心要与西夏硬磕到底了。所以,他毫不让步,据理力争。同时面对西夏的威胁,仁宗也想一劳永逸地解决掉,于是采取的韩琦的主动进攻的策略。只不过,原来预想的无路出击,到了最后,就剩韩琦一路了。皇帝的意思很明显,你自己干吧,我看好你。

可是韩琦就郁闷了,原来说好的五路大军,你现在就让我一路出击,你这不是玩我吗?可是军令如山,没办法,韩琦还是毅然决定出兵,他要痛击李元昊。

其实,对侵略者给予重击是没错的,只是韩琦还是低估了李元昊这头野狼。他错误地估计西夏的兵力不过四五万,这为他的失败埋下了阴影。

1041年,二月,李元昊率十万大军进攻渭州。韩琦命大将任福率军应敌。在队伍出发前,韩琦亲笔书写了作战方案。他命令任福一路前行,要时刻隐蔽行踪,绕至敌军后方,截断敌人后路,能打就打,不能打就占据有利地形进行阻击。并且一再告诫任福,你如果违背命令,即使胜利了,也以失败论处。

其实韩琦的策略不可谓不好,只是没有实施,就不知道后果到底如何。试想,如果任福按照韩琦的策略,一路绕行,迂回到敌军后侧等待战机。这时候的李元昊肯定会围攻渭州,十有八九是拿不下渭州的,因为对西夏人来说,攻城是他们的短板。大家都清楚,西夏以骑兵为主,那是强盗来的,就是趁你不备,抢了就跑。对于攻城,他们是向来没有信心的。关于这一点,从李元昊假意投降的举动就看出来了。在出征前,李元昊曾经派使者去见韩琦,说要求和,被韩琦识破了,他把李元昊痛骂了一顿,又命令严防死守,不可懈怠。李元昊见诡计不成,这才不得不强攻。

这么说吧,李元昊久攻不下,肯定就会撤退啊。这时候,在归途中,他就会遇到以逸待劳的任福,李元昊能得到好处吗?到时候再来个前后夹击,即使李元昊不被团灭,也会吃一个大亏吧。其实这就是韩琦的算计,只是任福领会错了,或者感觉将在外君令有所不受,所以他提前暴露了。

2月11日,任福到达了怀远寨,这时候,他得知了一个消息,离此不远的张家堡正在发生激战。任福一听,热血上涌,立即就把韩琦的命令忘到了脑后,想都没想,率军就赢了上去。就是这么一场普通的小战役,改变了韩琦的整个部署。没说的,任福这支队伍是主力啊,很轻松地就打赢了,杀了几百个西夏人,把其它的都打跑了。但是,也彻底暴露了。

任福一看人跑了,就下令追赶,结果这一追就是三天,连口粮都吃完了。我们不得不说任福是个战将,面对落水狗,他要赶尽杀绝。但是,你把韩琦的军令忘了吗?要你隐蔽前进啊。其实任福或许想过,但是后来他惊讶地发现,敌人逃跑的路线,和自己将要前进的路线是一致的,都是朝着杨木龙方向,那么自己边赶路边追敌,一举两得啊。而且,一路上,敌人丢下了无数的刀枪物资,任福就更高兴了。就这样,一直追到了好水川。这个地方,离着韩琦指定的位置杨木龙城只有几十里。

其实,大家也都想到了,这是西夏人的诱敌深入之计啊。在2月14日,任福的军队进入好水川,这时候,前面的士兵惊讶地发现路边有几个大木箱子,里面还传来了奇怪的声音,于是赶紧禀报任福。任福策马向前,命令士兵开箱。结果一开箱,就发现在里面飞出了几百只鸽子,鸣着鸽哨直入天际啊。

这正是西夏人的合击信号啊,一向喜欢玩谋略的宋人这下被骗惨了。士兵们正在惊讶的时候,忽然发现,四周出现了无数的西夏士兵,他们被包围了。

这是惨烈的一天啊,两万多的宋兵,被十几万的西夏兵包围了,任福啊任福,这就是你盲目追敌的结果,激战随即展开。宋军这时候经过了三天的急行军,人困马乏,面对着潮水般涌上来的敌人,就像大海中的一叶孤舟,很快就被淹没了。任福虽然带领士兵进行了激烈的抵抗,可是战争毫无悬念。

面对劣势,任福毫不畏惧,他看到不远处有个山包,就命令自己的儿子和桑怿率领一部分士兵占据此地,力求自保。但是,当桑怿他们刚冲上去,就看到大批的西夏士兵出现在了山头上,原来,西夏人早就埋伏好了,任福只能眼睁睁的看着自己的儿子和桑怿战死。

这时候,有自己的亲兵说:将军你还是自己逃走吧,我们全力阻击敌人,为你争取时间。任福惨然一笑说道:掩护我逃走?大丈夫战死疆场,死则死耳。说罢,就带头冲入敌阵。在战斗中,任福深中数箭,最后一枪,从他的左颊刺入,咽喉刺出。此战,包括任福在内的六千多人阵亡。

在这里,还要提一下王珪,本来,他是不用战死的,因为他是附近杨木龙城的守将。但是他听到好水川发生激战之后,就不由分说带领四千多人前来支援。可是面对西夏的十万之众,又能奈何呢?他数次想冲入敌阵去救回任福,可是冲不进去啊。此时,手下的士兵有些已经开始怯战了。毕竟是人啊,面对铺天盖地的西夏人,他们确实是放弃了。可是王珪决不放弃,他大喊道:大丈夫此刻报国,正当其时。随即就冲入敌阵中,连自己的铁鞭都打弯了,杀敌数百,最终也是深重数箭而死。

以前只听说宋人软弱,他们不是被辽国欺负,就是被西夏欺负,一味地懦弱求和。可是,在这一战中,如此多的大宋好男人,他们死战不退,杀身成仁,你还说宋人软弱吗?自古以来,一个国家软弱与否,其实和统治者有很大的关系,看看当时的宋仁宗,其实就是一个典型的软骨头,摇摆不定。一方面想一劳永逸地彻底解决西夏问题;可是另一方面又幻想着不战屈人之兵,这是什么逻辑呢?好水川之败,大宋是败了,可是,这只是韩琦的部队败给了整个西夏的倾国之兵。

而即使大宋败了,也败的值得,因为虽然惨败,但是也给了李元昊以沉重的打击。此战过后,李元昊二话不说,收拾残兵,头也不回的就跑回西夏了,他也打怕了啊。

韩琦闻听战报,急令退军,在路途中,就遇到了那些死难士兵的家属,于是就出现了前面悲戚的那一幕。战后,韩琦把败军之责,全部承担了下来。后来夏竦命人打扫战场,在任福的怀里找到了韩琦亲笔写的将令,证明了韩琦的清白,这全是因为任福不遵号令的原因。但是无论怎么说,这一战是你韩琦亲自指挥的,你用人不当,也是责任啊。诸葛亮挥泪斩马谡,那就全是马谡的责任吗?也是你诸葛亮不会用人的责任。

但是对韩琦来说,屈辱还没完,战后,山西落第举子汉奸张元作诗一首投掷宋境,诗中讽刺道:夏竦何曾耸?韩琦未足奇。满川龙虎辈,犹自说兵机。落款是大夏国尚书兼尚书令中书令张元。此战正是李元昊根据张元的计策实施的,这个汉奸此刻露出了得意的嘴脸。其实对这个东西,我是无话可说的,因为我怕脏了我的嘴。

5、庆历新政

庆历三年(1043年)四月,韩琦与范仲淹一同奉调回京,同任枢密副使。当时宋夏正在议和,但是西夏人态度非常蛮横,提出了很多不合理的要求。当时朝中大臣大多厌战,所以有些屈辱性的条件他们都想一切从之。对此,韩琦给予了强烈的反对,他提出的《论备御七事奏》,和后面《陈述救弊八事》着力改变羸弱的国势,整顿吏治,选拔人才。和范仲淹提出的《答手诏条陈十事》提出的改革措施,基本一致。也是,一场有范仲淹主持,韩琦、富弼积极参与的改革轰轰烈烈的展开了,这就是著名的庆历新政。

那么改革的内容到底是什么呢?我们来简单地介绍一下,这十条就是明黜陟、抑侥幸、精贡举、择长官、均公田、厚农桑、修武备、减徭役、推恩信、重命令。这次改革就是针对官场的弊端提出的,前面的几条其实就是一个意思,就是怎么选拔官吏,任免官吏。规定官员必须要进行考核,靠政绩选官。但是,毫不意外的,受到了保守派的攻击,他们指斥新政官员结党营私,结果就是,1045年,支持新政的官员全部被逐出朝廷,短命的新政就此失败。在此过程中,韩琦被罢去枢密副使之职,以资政殿学士出知扬州。

6、经略北疆

庆历七年(1047年)十二月,韩琦知真定府(今河北正定),第二年又知定州(今河北定州),并兼安抚使,正式经略北疆。自从好水川之战后,韩琦的对敌策略也发生了一些改变,特别对于范仲淹的以守待攻的策略深以为然。

对于治军,韩琦有自己的一套独特方法,那就是恩威并施,有功的,给予奖励,有过的,严厉惩罚,使得军纪肃然。同时,他还仿照唐朝李靖的兵法,创造了一种方圆锐三阵法,命令将士日月操练,结果定州军精劲冠河朔。

皇祐五年(1053年)正月,韩琦以武康军节度使徙知并州(今山西太原)。当时有个宦官廖浩然,非常贪婪,大肆敛财,而且仗着势力藐视王法,谁都不服。韩琦到任后,立即给朝廷上书,要求朝廷把他召回去。仁宗看到之后,立即就同意了,马上就下令把宦官召回去了,并且施以鞭刑。可见皇帝对韩琦是非常认同的,印象也非常好。还有一件事情,就是当年欧阳修在河北的时候,就曾经上书朝廷,要求解除边界一些地方的禁耕令,这样一来就可以增加粮食产量,也可以供应边防军需,但是没有成功。后来韩琦再次向朝廷提出建议,皇帝才批准了,开垦了良田九千六百顷。

韩琦非常在意百姓的利益,所以很受百姓爱戴。在离开定州去并州的时候,定州的老百姓都不舍得他走,把路都堵上了。韩琦没办法,只能绕路离开,可见他的受欢迎程度。

7、相三朝,立二帝

韩琦一生历三朝,一直是朝中的肱骨大臣。从1027年的那场殿试开始,就走上了自己辉煌的人生。嘉祐三年(1058年)六月,韩琦做到了宰相的位置上。首先面对的一个棘手问题,就是仁宗的立嗣问题。仁宗皇帝一生有过三个儿子,不过很不幸,都在很早就死掉了。那么,如果仁宗一旦撒手,如果没有确定继承人,那么大宋可能就会陷入混乱。

当时的仁宗皇帝也是左右摇摆,拿不定主意,他其实一直没有放弃对自己亲生儿子的渴求,可能是身体的隐疾,始终无法如愿。这时候的宋仁宗都四十多岁了,其实大家都很清楚,他不会有儿子了。于是,韩琦之前有很多大臣包括包拯、司马光等都上奏要求仁宗立嗣,但是都被拒绝了。韩琦上任后,这个人物就落在他身上了。

他对仁宗说:汉成帝即位二十五年无嗣,立弟之子定陶王为太子。成帝,中才之主,犹能之,以陛下之圣,何难哉!太祖为太子。太祖为天下虑、福流至今。这里有两个例子,一个是汉成帝刘骜,他是立的自己弟弟的儿子为太子;而宋太祖赵匡胤也是把帝位传给了自己的弟弟。就是这两个例子,打动了宋仁宗,促使他下定决心,立了自己的堂兄、濮王赵允让之子赵宗实为皇太子,赐名曙。不久,宋仁宗去世之后,韩琦就辅佐赵曙继位了,这就是宋英宗。

1066年,同样的一幕又上演了,这个赵曙也是个短命的,才做了三年皇帝就要归西了。但是,如同贪恋皇权的仁宗一样,他不舍得撒手啊。于是,韩琦再次出马,苦劝宋英宗。最终,宋英宗同意了,立颖王赵顼为皇太子。第二年(1067年)五月,宋英宗病逝,赵顼继位,就是宋神宗。

8、病逝相州

自熙宁七年(1074年)秋起,韩琦就屡次上表请求致仕,但是没有被获准。熙宁八年(1075年)五月,他再度被授为永兴军节度使,但是这时候的韩琦已经病情严重,没办法去就职了 。六月二十四日(8月8日),一代明相韩琦在相州溘然长逝,享年六十八岁。

宋神宗非常悲痛,他不仅在禁苑为他恸哭举哀,更是因此辍朝三日。并赏赐其家白银三千两、绢三千匹。

为了表彰其特殊的贡献,神宗下诏允许韩琦配享英宗庙庭,这可是非同一般的殊荣了。并特赠尚书令,赐谥号忠献;随后更是派兵为其筑墓,亲撰墓碑:两朝顾命定策元勋。

韩琦一生历经北宋仁宗、英宗和神宗三朝,亲身经历了抵御西夏、宋辽议和、庆历新政等重要的历史事件。在朝中,他运筹帷幄,提携后辈,使朝迁清明,天下乐业;在地方,忠于职守,勤政爱民。

但是在迈入老年之后,韩琦的思想略显保守,神宗时期的王安石变法就遭到了韩琦的激烈反对,他认为所谓的青苗法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兼并问题。他从庆历年间一个倡言新政的激进改革者变成了因循守旧的保守派代表,这是十分可悲的,也是令人十分不解的。所以,改革是需要年轻人来参与的,不然,任何改革都是无法维系的。

  宋氏家族“根”在海南省文昌县昌洒区古路园村,宋氏家族崛起于清末民国,其祖上姓韩,韩氏改为宋姓,始于宋氏三姐妹的父亲宋嘉树。

  宋嘉树(1864—1918),字耀如,教名查理·琼斯,汉族,海南文昌人,生于海南岛文昌县韩姓人家,原名韩教准,宋嘉树父亲韩宏义,韩教准(宋嘉澍)是其次子,韩宏义之夫人为王氏。由于家境贫寒,韩教准12岁时就飘洋过海,到美国找堂舅父谋生,韩教准舅父姓宋,是旅居美国马萨诸塞州波士顿经营丝茶生意的侨商,他没有儿子。12岁的韩教准就被舅父收为养子,从此改姓宋,名嘉澍,别名教准。宋嘉树在美国加入基督教,取英文名字查理·琼斯·宋(CHARLES JONES SONG)。韩改宋后,才逐渐发迹成为影响海内外的“宋氏家族”。。宋嘉树有六个子女,其分别是宋霭龄、宋庆龄、宋子文、宋美龄、宋子良、宋子安。宋把大部分资金用来支持孙文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成为孙文争取国民革命成功的重要财力支柱。1918年5月3日,宋嘉树因患肾病不治,在上海逝世,年仅54岁。

  宋氏家族族谱考证

  宋耀如(即韩教准)的父亲韩鸿翼是客家人,远祖则是中原汉人,北宋时住在河南相州之安阳。在南宋(公元1126——1279年)时期,由于受蒙古侵入,为避战乱而南迁。族人有一位叫韩显卿,到浙江会稽(今绍兴)县任县尉,后又迁粤(广东)任廉州太守。公元1197年,韩显卿的后人渡海来琼(海南岛),定居于锦山,与其他南迁中原汉人一道形成汉族客家民系。

  宋氏家族原籍安阳

  关于宋庆龄的家世,人们只知道她原籍海南省文昌县,对其先世祖籍安阳,其远祖即是北宋名相、安阳籍韩琦,知道者甚少。 现根据专家的考证,宋庆龄的远祖就是北宋时期的三朝贤相韩琦。韩琦(公元1008年1075年)字稚圭,相州安阳人。

  韩琦有子六人:忠彦、端彦、良彦、纯彦、粹彦、嘉彦。

  韩嘉彦,字师茂,生于治平四年(1067年),娶齐国公主(神宗第三女)为妻,拜驸马都尉,终赢海军承宣使。宋高宗建炎三年(1129年)卒,谥端节。有子六子:韩恕、韩诏、韩诫、韩谘、韩瑛、韩燮。

  韩诫,字文仲,生于绍圣元年(1094年),历任团练使、防御使、承宣使。孝宗隆兴二年卒。有子三人:侃胄、仿胄、佗胄。

  韩仿胄,字秉实,生于徽宗政和三年(公元1113年),曾任韶州通判。隆兴二年卒。

  韩缙选,字时举,生于绍兴六年(公元1136年)为韩仿胄独子。家居雷州海康县,曾任湖州知州,宁宗庆元三年(公元1197年)卒。有子二人,长子韩世卿,次子韩显卿。

  韩显卿,字灼道,生于绍兴二十五年(公元1155年),曾任廉州知州。他于南宋宁宗庆元三年(1197年)抱宗谱渡过琼州海峡,定居在当时尚属蛮荒之地的海南岛文昌县的古路园村。成为海南韩氏一世始祖,为安阳韩琦第六世孙。

  宋嘉树(1864—1918),字耀如,教名查理·琼斯,汉族,海南文昌人,生于海南岛文昌县韩姓人家,原名韩教准。宋嘉树有六个子女,其分别是宋霭龄、宋庆龄、宋子文、宋美龄、宋子良、宋子安。宋把大部分资金用来支持孙文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成为孙文争取国民革命成功的重要财力支柱。1918年5月3日,宋嘉树因患肾病不治,在上海逝世,年仅54岁。

  宋耀如共有三子三女。

  大姐宋霭龄,1889年7月15日生于上海;1914年在日本与孔祥熙结为夫妇;1973年10月19日在美国纽约逝世。

  二姐宋庆龄,1893年1月27日生于上海;1915年和孙中山结婚;1981年5月15日加入中国***;1981年5月29日在北京逝世。

  大哥宋子文,1894年12月4日生于上海;民国时期的政治家、金融家、外交家;1971年4月26日在旧金山逝世。

  三妹宋美龄, 1897年3月5日生于上海;1927年与蒋介石结婚;2003年10月24日在美国纽约去世。

  二哥宋子良,1899年生于上海;曾任上海会文局局长、外交部总务司司长、中国建设银行公司总经理、广东省政府委员兼广东财政厅厅长等职务;1983年在纽约逝世。

  三弟宋子安,1906年生于上海;曾任中国国货公司董事、广州银行董事会主席、西南运输公司总经理等职;1969年在香港逝世。

韩琦于弱冠之年凭“学问过人”高中进士第二名,从此步入仕途,先后辗转各州出任父母官。每到一地,他总能发挥理民得法、治军有方特长,因地制宜制定法规和教令,修葺国库与粮仓、整治掌管兵器的官署、“劝农兴学”,深受当地官民赞誉。

蜀地赈灾,是韩琦地方官生涯的首秀。面对遍野饥民和混乱的地方管理制度,他先雷厉风行开仓放赈,“活饥民百九十万。”再采取减免赋税、开除不称职官吏、裁减冗官杂役等利民措施,首秀赢得碰头彩。

在定州(今河北定州),他充分表现出卓越的军事才能,果断采取“威恩并行”策略应对定州兵闹事。为激励士气,他宣布战死沙场者重赏其家人,官府负责抚养战死者的寡妻幼子。他潜心研究仿制古阵法,令将士反复演练,最终把定州兵打造成一支精锐劲旅。

不久,因朝廷派到地方协助防守的京师精锐部队龙猛卒扰民惹事,韩琦毫不客气把将他们全部赶走。韩琦的责任担当得到宋仁宗的诏书褒奖,也由此成为地方官员的标准和楷模。他转任并州(今山西太原)时,定州百姓“争欲遮留公,使不得出。”

韩琦到并州后,得知宦官廖浩然倚权仗势无法无天,毅然奏请朝廷将其召回。廖浩然回京后,被宋仁宗处以鞭刑。并州百姓闻知,无不欢欣鼓舞。

因几块原属宋朝的土地被辽国觊觎冒占,韩琦召来辽国贵族,出示相关文字依据,有理有据收回国土,并令立石为界。他又奏请朝廷,在并州“垦田(开荒耕地)至九千六百顷。”

他镇守大名府时,勤政爱民,百姓“为立生祠。”担任故乡相州知州期间,“相人爱之如父母”。相州百姓出现争斗诉讼时,都会告诫对方:“我们之间的矛盾,千万不能惊扰到敬爱的韩先生!”

丰富的地方行政工作经验,为韩琦日后步入庙堂大放异彩打下坚实基础。

西平王李元昊称帝自立建西夏后,韩琦被朝廷任命为陕西安抚使,全力应对西夏威胁。此时的韩琦,“年甫三十,天下已称为韩公。”

韩琦先上疏为战败被俘的边将辩明冤屈,又力荐启用被贬外地的范仲淹,与自己联手辅助主官夏竦、共同抗击西夏。

韩琦在战略上藐视敌人,认为西夏兵马“众不过四五万人”,力主采取“先发以制贼”战术。范仲淹则建议尽量稳妥,展开防御持久战与敌周旋。夏竦将皮球踢给宋仁宗,宋仁宗倾向一劳永逸,诏令韩琦与范仲淹共同出征。

遗憾的是,韩琦的大将任福完美复制了马谡失街亭的悲剧:任福置韩琦“诱敌深入、一举全歼”的手令,贪功轻进,吞下西夏诱敌深入的诱饵,使宋军在好水川(今宁夏隆德西)折损将士近七千人。

夏竦在任福遗体上翻出韩琦的手令,极力为他开托:“言罪不在琦。”韩琦却寝食难安,上表弹劾自己用人不当,情愿承担战败责罚。朝廷予以降职一级处分,依然重用他抗击西夏。

韩琦知耻后勇,多次取得胜利,使“西贼闻之心骨寒”。他与范仲淹联手抗击西夏,“名重一时,人心归之,朝廷倚以为重,故天下称为‘韩范’。”西夏与宋朝签订“庆历议和”协议后,韩琦与范仲淹双双奉调回京。

和平阳光乍现,李元昊却出尔反尔,狮子大开口向宋朝提出十一条不合理诉求。宰相晏殊与朝臣们人心厌战,准备全盘接受。韩琦上《论备御七事奏》,旗帜鲜明表示反对。他条分缕析归纳出朝廷急需处理的七条要务、拯救时弊的八条具体措施,被宋仁宗全部采纳。

韩琦(1007~1075),字稚圭,相州南阳(今属河南)人。天圣年间进士。仁宗时,任枢密副使、按抚使、枢密使等职,封仪国公。英宗即位后,封魏国公。神宗时,又官拜司空兼侍中。韩琦执政三世,两朝顾命,在立英宗、神宗两代皇帝的问题上起了重要的作用。韩琦以学士身份亲临边疆处理事务,年纪刚刚三十,天下之人都尊称他为“韩公”。他曾经与范仲淹共事,商讨防御西夏入侵的计策,时称“韩范”。在仁宗朝,为朝廷做了许多事,因而“名重一时”。

韩琦在任右司谏期间,敢于说话,前后上疏七十多次,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当时的宰相王曾说韩琦的谏言“切而不迂”,是说韩琦的话恳切而不迂腐。韩琦听到王曾的话后,更加自信。当时益、利两地闹饥荒,韩琦以体量安抚使的身份前去慰问,驱除贪官污吏,淘汰多余官员几百人,使一百九十万的饥民存活下来。

此后不久,韩琦升任枢密直学士,夏竦为副手。元吴谋反,占领了镇戍。韩琦在自己比较了解西北边境情况的基础上制定了攻守两个方案,并上奏朝廷。仁宗看过之后准备启用进攻策略,而许多大臣都不赞同。这时韩琦说:“元昊即使倾尽西夏一国之力,也只不过四五万人。如果我们让宋军分路进攻,说不定会碰上强敌,到时会因兵力不支而败。倘若所有的军队一起行进,趁着敌人攻城胜利之后存在的骄傲轻敌的心理,一鼓作气,一定能够大败西夏军。”于是朝廷就下诏令驻扎在鄜延、泾原的宋军一同出征。过了不久,元昊请求和解。细心的韩琦说:“没有盟约就来求和,这其中一定有诈。”就下令所有将士戒严,不可掉以轻心,西夏军果然在山外进犯。韩琦将军队交给大将任福,并命令他从怀远城出发到德胜寨,从敌军后方攻击敌人。如果不能战胜,就占据险要的地理位置,埋伏下来,切断敌军退路。任福临出发时,韩琦告诫再三,后来又传送檄文重申约定,说如有违背,即使打了胜仗,也要杀头。但是在两兵交战的过程中,任福还是被西夏军引诱,宋军在好水川(今宁夏隆德东)全军覆没。虽然这次战争宋军失败,但责任不在韩琦,相反,韩琦在这次战役中表现了出色的军事指挥才能,只是由于用人不当才造成失败。

韩琦与范仲淹呆在兵营,时间长了,声名大振,人心归顺。二人合力夺取横山,谋取河南。这时元昊向大宋称臣,韩琦也被召为枢密副使。后来元昊又凭借着契丹的支援,强行向宋朝索要钱财物品,贪得无厌。宰相晏殊怕战事再起,处处迁就元昊。韩琦认为宋朝廷不应该这么做,还罗列了朝廷中应该先采取的七项措施,如实行清政、招揽人才、收拢民心等,仁宗对此全部采纳。后来韩琦又扫平群盗,淘汰军营之中年老体弱者,讨回敌方所侵占的土地。接着又提出了对付西北边防的四项政策,主张“以和好为权宜,战守为实务”。韩琦的这些策略对于西北防御事务起了指导作用。

欧阳修曾称赞韩琦说:“临大事,决大议,不动声色,措天下于泰山之安,可谓社稷之臣”。韩琦去世时六十八岁,谥号“忠献”,赠尚书令之职。

宋史・韩琦传阅读答案附翻译,宋史・韩琦传阅读答案附翻译

 宋史·韩琦传  韩琦,字稚圭,相州安阳人。琦风骨秀异,弱冠举进士,名在第二。授将作监丞、通判淄州,入直集贤院、监左藏库。时方贵高...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