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姓家谱的介绍
周朝时,吕姓就有谱牒存在并流传后世。西汉历史学家司马迁曾利用这些资料,在著《齐太公世家》时将齐国自始祖太公吕尚到康公吕贷的世系一一列明。源于姜姓,出自帝舜晚年赐伯夷吕氏,属于以帝王赐氏、部族名、国名、居邑名为氏。炎帝的后裔共工氏从堂孙伯夷,是颛顼帝之师,尧帝时期的辅政,负责掌管礼仪。舜帝时正式任命他为秩宗。大禹代行天子之政时,伯夷尽心辅弼,成为大禹的心腹之臣。为了嘉奖伯夷,舜帝在晚年赐伯夷姓姜,赐氏为吕,并封他为吕侯,此后形成了吕氏部族。伯夷的后代早年活动于甘青山岳地区,由于崇拜山岳之神,形成了四岳部落。在尧、舜、禹时代,四岳成为部落联盟的山岳祭司。
《史记》、《汉书》书写中有一系列的谜题,很多人只见其名,却不见他们的事迹、经历,比如韩信的早年经历,比如陈豨的功劳,乃至于在“咸阳宫”、“鸿门宴”等重要篇幅的故事记载中,理应至关重要的人物,吕后的两个兄长——吕泽、吕释之全面缺席。
这些谜题让后人有了无尽的猜测,有说是“抹杀”的,有说是“抹黑”的,还有说司马迁有倾向性的,其实,答案在《史记》里都有……
见《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周吕令武侯吕泽”和“建成康侯吕释之”条:
以吕后兄初起,以客从,入汉为侯。还定三秦,将兵先入砀。汉王之解彭城,往从之,复发兵佐高祖定天下,功侯。
以吕后兄初起,以客从,击三秦。汉王入汉,而释之还丰沛,奉卫吕宣王、太上皇。天下已平,封释之为建成侯。
注意,吕后的这两个哥哥起家的用字完全一样,真正的变化,在于“入汉为侯”和“击三秦”,这中间的时间跨度不小,恰恰包含了两个人在战争中的不同角色,吕释之这个“客”,参加了“击三秦”,但并没有“至霸上”,吕泽则可能根本就没有在“攻关中”的战争中参战,所以也没有“至霸上”,而是另外一支部队,但是,他随从“入汉”,也参与了“还定三秦”。
另见表中有明确记载曾归属吕泽指挥的有:
阿陵顷侯郭亭(《汉书》作:河陵顷侯郭亭)
曲城圉侯蛊逢(《汉书》作:曲成圉侯虫达)
阳都敬侯丁复
东武贞侯郭蒙
博成敬侯冯无择
另外还有两位籍贯“单父”和经历上与吕氏相关的列侯:
菌庄侯张平(《汉书》作:卤严侯张平)
成陶夷侯周信(《汉书》作:成阴夷侯周信)
周信以“卒”从起“单父”,之后担任“吕氏舍人”(《汉书》作:吕后),以“度吕氏(《汉书》作:吕后)淮之功”,也就是“吕氏”或“吕后”的家吏,《汉书》应有误,审食其即高祖“舍人”,吕后又没有单独分家,不应该独有“舍人”,所以,这个“吕氏”应该是指吕公家族,并无从军的经历。
而其他列侯,“属周吕侯”或“属悼武王”的时间根本不一样,并不能说自始至终都在吕泽部下:
(郭亭)以连敖前元年从起单父,以塞疏入汉。(《汉书》作:以连敖前元年从起单父,以塞路入汉,还定三秦,属周吕侯,以都尉击项籍,功侯)
(蛊逢,《汉书》作:虫达)以曲城(曲城应为衍字)户将卒三十七人初从起砀,至霸上,为执珪(《汉书》作:为执金吾,五年),为二队将,属悼武王,入汉,定三秦,以都尉破项羽军陈下,功侯,四千户。为将军,击燕、代,拔之。
(郭蒙)以户卫起薛,属悼武王,破秦军槓里,杨熊军曲遇,入汉,为越将军,定三秦,以都尉坚守敖仓,为将军,破籍军,功侯,二千户。
以时间排列,归属吕泽部下的先后顺序看似是:
郭蒙:应为秦二世二年四月项梁益兵五千时从,归属吕泽在此时;
蛊逢(虫达):应为秦二世二年二月,收砀兵六千时从,归属吕泽在入汉中时;
郭亭:应为秦二世元年九月,刘邦沛县起兵时从,在回攻三秦时,归属吕泽指挥;
丁复:时间未知,在俘虏翟王后,归属吕泽指挥,其为“越将”、“楼烦将”出身,就是骑兵将领。
有趣的是,最先和最后归属吕泽所部的郭蒙、郭亭,都只有“入汉”、“定三秦”,无“至霸上”记录,而入汉时和攻三秦后才归属吕泽统领的蛊逢(虫达)、丁复则有“至霸上”、“入汉”、“定三秦”字样。
看似殊不可解,其实郭亭的“前元年”从起已经说明了问题,另见:
(张平)以中涓前元年从起单父,不入关,以击籍、布、燕王绾,得南阳,侯,二千七百户。
张平和郭亭起兵之初的经历极其相似,都是前元年从起“单父”,最大的选择区别就是,郭亭“塞路入汉”,张平“不入关”,也就是说,两人在刘邦主力进关中的过程中,很可能是在一起的,甚至就是“单父”籍人的领袖吕泽所部的,这里又涉及到了一个重要信息——“得南阳,侯”。
而我们知道,南阳宛城是刘邦入关前攻克的最后一个郡治巨城,之后就挥师入武关,直驱关中,而郦商所部也是在南阳分道,别入汉中、巴蜀,也就是说,南阳郡是刘邦集团的后路基地,谁在镇守?
应该是吕泽。
旁证就是高后元年所封的博成敬侯冯无择:
以悼武王郎中,兵初起,从高祖起丰,攻雍丘,击项籍,力战,奉卫悼武王出荥阳,功侯。
冯无择的起家就是“悼武王”,也就是吕泽的“郎中”近卫,在丰邑参加刘邦军队,随从攻打雍丘,也没有“至霸上”、“入汉”、“定三秦”的记载,而之后就到了打项羽的时代,尤其是保护吕泽逃出荥阳,这个时间点,已经是吕泽在彭城之战后“复发兵佐高祖定天下”的过程中。
也就意味着,刘邦先入关中,吕泽部居后,待到项羽令诸侯各就国时,丰邑出身的冯无择随吕释之回乡奉卫吕公、吕太公或直接留在南阳郡,随从同为丰邑同乡的王陵镇守,直到彭城战败后,先入砀的吕泽再次发砀郡、丰、沛兵时,才再次参战。
这才是上述谜题的最终解。
很多人臆测,由于“诛除诸吕”,使得《史记》中没有“吕氏兄弟”的事迹,他们被大规模“抹除”了,这个说法不能说完全没有道理,从细节来看,“吕氏兄弟”的故事几乎没有,但是,吕氏家族却拥有一篇《吕太后本纪》,如果说“抹除”,这一篇恐怕比吕氏兄弟的战绩更应该“抹除”。
现实是,《史记》和《汉书》的“功臣列侯表”中的记载,并未完全避讳“吕氏兄弟”,也说明在司马迁和班固修撰史书的时代,相关的“档案记录”并没有被人为消灭。
那么,之所以他们“被隐身”,最大的可能就是他们的经历与“修史”的“主讲述视角”有偏离,而这个“主讲述视角”毋庸置疑地,应该是汉高祖刘邦本人的英明神武、深谋远虑,那么,并不在身边的,甚至有嫌隙的角色,自然就会在“原始档案”中被略写,而非太史公的本意。
比如,安国武侯王陵和汁方肃侯雍齿(《汉书》作:汁防肃侯壅齿),前者位尊首相,后者连刘邦都说“功多”,却只有一点点信息,这两个人总没有参与政变,直到《汉书·张陈王周传》为王陵补上了本传,信息也并没有什么增加。
前言
吕后掌权15年,在她快要去世的时候,她知道吕氏家族一定会受到刘氏以及拥簇刘氏朝臣的反对,所以她派大将吕禄和吕产分别驻守京城的北面和南面,由此,京城就会一直在吕氏的手中,那么刘氏一帮人将一时很难铲除吕氏一族。从吕后的逝前交代中可以看出,吕后的政治远光非常敏锐,她看到了刘氏一族想要复仇的心思,虽然吕氏一族在吕后掌权期间已经非常强大了,但是吕后仍然担心刘氏一族的复仇。
吕禄被吕后派往京城北部担任驻守北部的将领,按道理说,他应该明白自己职责的重要性才对,但是他对自己的定位不准确,以及对刘氏一族的认知错误,导致刘氏一族不费一兵一卒就占领了京城北部。由此可见,是吕禄的无知导致他拱手让兵权,那么作为吕氏一族的守护者,吕禄为何要这样做呢?他难道不知道就算和平交出兵权,也难以摆脱吕家不被灭族的后果吗?
吕产是驻守京城南部的将领,自从吕禄和平交出兵权之后,吕氏一族能够保护全族的就只剩下吕产了,但是吕产高看了吕禄轻视了敌人,作为一众族人的守护者,吕产跟吕禄不同,吕产想要分离抗敌,但是无奈的是上了当,很快被除掉了。当吕禄和吕产都被刘氏一族除掉之后,这不仅代表着吕氏一族的灭亡,也代表着刘氏一族复仇成功。
一、皇族派和功臣派合作
吕禄被吕后封为北部守将之后,其实一直守在北部,跟他的兄弟吕产分别在一北一南,按道理说两人的配合加上京城是战略要地,所以吕氏一族手中还是有王牌跟刘氏一族进行较量的,不过吕禄虽然作为实行操控者,但是当他面对陈平等人的好处利诱时,却将吕氏一族的利益置于绝地,最终选择了将兵权交出。这说明吕禄不是一个将才,在政治敏锐上,他远远不如吕后。那么吕禄被智取的经过是什么呢?吕禄交出兵权后的结果又是怎样的呢?
吕禄不可能白白交出兵权,即使他再愚蠢,但是如果守不好北部,那么就会落入刘氏之手,所以要想研究吕禄为何能够看中刘氏一族给的好处而交出兵权,就必须要了解吕禄当时面临的内外部环境。先来说一下外部环境,在吕后去世之后,仅仅时隔一个月,齐国的刘襄就举兵攻吕。
刘襄为何会做第一个攻吕的诸侯王呢?其实这里面大有原因,至少有三条,一是刘襄是刘肥的儿子,刘肥虽然是齐国的一把手,但是却是受到吕后欺负最惨的一个,短短的时间里,吕后就从刘肥手中拿走了多个郡,并且将这些郡全部分给吕氏一族的人,刘肥是一个懦弱的人,所以只能忍受吕后的欺负的,刘襄虽然是刘肥的儿子,却很是勇敢,对吕后以及吕氏一族怀恨在心;二是刘襄代表刘氏一族,吕氏分封吕家的行为已经违背了刘邦的白马之约;三是刘襄有自己的兄弟在朝廷作内应。
就这样,刘襄举齐国之兵攻打吕氏一族。在刘襄起兵的消息传出之后,天下很快进行了响应,于是不仅是刘襄的部队起兵,还包括其他诸侯王的势力。所以吕禄等人面对的外部势力是非常强大的。
内部的原因是吕禄等人的不善察人和眼光不高。当吕禄等人听到了刘襄等各地诸侯王起兵的时候,想要出兵攻打,但是他们不能离开京城,所以就需要在朝臣中间选择一人出兵做主将,最终选了灌婴。吕禄等人的选人标准有两个,一是必须有带兵打仗的才能,灌婴从15岁就跟随着刘邦,经过数十场大小的战役,非常能打;二是灌婴在吕禄看来是一个值得信赖的人,原因是灌婴在吕后执政期间一直非常安稳,并没有表现出一丝一毫的抗吕行为。但是等到出兵到了荥阳时,灌婴却立即倒戈攻吕。
《史记》记载灌婴倒戈原因:诸吕权兵关中,欲危刘氏而自立,今我破齐还报,此益吕氏之资也。
灌婴的倒戈说明了两点,一是吕禄等人不善察人,二是灌婴倒戈实际上是和刘襄合作,两者的合作实际上也代表着功臣派和皇族派的合作。
二、智取吕禄、诛杀吕产
陈平和周勃同时也在商量如何拿下吕禄,之所以先拿吕禄,原因有二,一是吕禄跟吕产相比,更加糊涂一些,更容易受骗,二是吕禄是实力最大的一个,假设先骗一个不好哄的吕产而美哟成功,那么一定会招致两吕合作。陈平等人借助吕禄的好友俪寄口,向吕产说明了交出兵权的好处,一是能够让刘氏放心,自此不会找吕家的茬了,二是刘襄等人已经逼近京城,如果刘吕两家兵戎相见,那么吕家一定会被灭亡的。
在听了这一番建议之后,吕禄就交出了大将军的印信,也就相当于交出了兵权。这里面还有一个小插曲,即周勃等人为了防止吕禄不听从建议,特意拿到了印有皇帝玉玺的印信,凭借此印信到达北部军中,然后夺走了将领用的一切控兵的符号,之后召集士兵开会议,重现调整了北部军队。周勃此举相当于真正掌控了北部军队。
吕产跟吕禄不同,吕禄是一个政治糊涂人,但是吕产却相对精明,他在一直等不到吕禄的消息后,就想到了一个办法,决定挟持皇帝,由此可见,吕产比吕禄聪明很多。但是吕产有一个弱势,就是他在进攻挟持皇帝的时候,并不知道吕禄已经交出兵权、北部军队已经被陈平等人掌握的消息,所以在吕产进入皇宫的时候,其实他还以为吕禄依然在坚守北部,也正是因为他坚信京城依然在吕家手中,所以他才仅仅带领小部分人到达皇宫。不过此时的皇宫已经被周勃等人控制住了,所以等到吕产进入宫中之后,刘章就带领一千士兵除掉了吕产。
总结
吕后任命吕产和吕禄担任北南将军,这就充分说明了吕后高明的为政策略,不过吕后也是用人不善,吕禄的无能愚昧使得京城北部很快被陈平等人掌握,正是由于吕禄的糟糕决定,才使得吕产被杀、吕氏一族被很快灭族。但即使如此,我们也不能就由此认为吕后毫无政绩,在位的十五年期间,吕后一边在对刘氏进行赶尽杀绝的同时,一边也为政有攻,例如在面对匈奴问题上,就忍住了愤怒而使得两国疆界和平。
在吕后去世不到两个月的时间里,吕家就被灭族,从中可以看出,刘氏一族以及支持刘氏一族的人对吕氏是多么的愤恨和不满,并且这股不满势力还非常的大,否则不可能在两个月之内就除掉了吕氏一族。这恐怕也是吕后所没有料想到的,毕竟在她经营的十五年里,还没有人如此大规模的反抗。
吕产和吕禄是守护吕家最后一道防线,但即使如此,吕氏仍将被灭掉,原因有三,一是皇族派和功臣派的合作,是一股非常强大的势力;二是吕氏一族曾经为掌权,对刘氏一族已经支持刘氏一族的朝臣进行大批的诛杀,所以仇恨吕氏一族的人非常多,因此在吕后去世之后,很多人都起来反对吕氏;三是尽管吕后掌权十五年,但是在天下当中得人心的依然是刘氏,从民心所向上看,刘氏必然消灭吕氏。
吕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群体,在当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四十位,在台湾省排名第二十五位,皆属于大姓系列,人口约七百零一万五千余,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44%左右。
吕氏最早的发源地在今河南南阳西一带,西周、春秋、战国时期,吕氏繁衍在今陕西西安、河南南阳及山东东平、寿张,安徽寿县、凤台县等地。吕氏播迁频繁,分布比较广泛:
秦时向北及西再度播迁,其中以山西西南部的繁衍最为旺盛,后成为当地一大望族。至汉朝吕氏已主要分布于今河南、山西、山东等地,并散居于中国长江中下游部分地区。其中,繁衍于山东东平及安徽淮南一带的吕氏,到了魏晋南北朝时,也成为当地的一大望族。吕氏南迁始于汉朝,或迁浙江,或迁江苏,还有迁湖北、云南、四川一带的。吕氏大举南迁始于魏晋南北朝之时,其后在中国南方形成了两大望族,一是金华吕氏,奉吕谦为始祖;另一是晋江吕氏。
西汉末年,吕尚的后裔中有一支居住中琅琊郡海曲县(今山东日照)。东汉后期,政治黑暗,宦官专权,为政酷烈,民不聊生。东汉时,吕氏有一支已迁居五原郡九原县(今内蒙古包头)。东汉末年,五原吕氏以吕布为代表。
两宋时期是吕氏发展的鼎盛时期,在此期间,涌现出许多的吕氏政治家思想家,从而大大提高了吕氏的影响力。也确立了其在全国的大姓地位。宋初,钱塘的一位老儒编著的《百家姓》中,吕氏名列第二十二位。
吕氏在台湾及海外的情况:台湾吕氏芝从大陆迁居而来,始于清康熙二十三年(公元1684年),有福建泉州人吕阿四和吕阿南珂兄弟最初开垦于台北县莺歌镇。现在莺歇镇的阿四坑和阿南坑,就是他们当时定苦之地。这支吕氏据称是南宋大学者吕相兼后裔。吕祖谦之后,由浙江金华移居贵州,再由贵州迁居福建漳州,后又从漳州分汀至泉州,并有一部分移居广东。自吕阿兄弟入台之后,从福建和广东迁台开垦的吕无源源不断,以台北县为最多,其次为嘉义县。
公元1895年日寇占据台湾时,曾强迫吕氏旨民改姓宫本等日本姓,直到1945年台湾光复后,台湾吕氏才恢复祖姓,1949年,国民党政权退守台湾时,部分吕氏人士随之从大陆移居至此,扩大了吕氏人数。
从明末起,东南沿海地区民众为生计所迫,冒险闯“南洋”,这中间就有吕氏,公元十九世纪末期,贫苦百姓前往、加拿大者甚多,吕氏随之到了美洲。二十世纪是开放的世纪,吕氏人士到海外寻求发展者更多。海外吕氏以东南亚最为集中。
随着历史的发展,本是汉姓的吕氏,在蒙古、朝鲜、瑶、土家、黎、仫佬、纳西等少数民族中也有分布。其在国内分布以安徽、河南、山西、山东、浙江、福建为最,其中河南、山东两省吕氏人口占汉族吕氏人口的3l%,其次为河北、陕西、甘肃、广西、江西、台湾等省。
北军和南军,是西汉政府用来保卫都城长安的军事主力,南军驻扎在未央和长乐两宫之内的城垣下﹐负责守卫两宫。北军驻扎在长安城的宫城外面,负责稳定京城秩序。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南北军就是大汉帝国的御林军。
最初,南北军均由功臣集团所掌控,但惠帝死后,惠帝年幼的儿子当了皇帝。因为这个小皇帝完全缺乏行为能力,所以吕后就开始执政,并大力扩张吕氏家族的权势,在这种背景下,吕禄掌握了北军,吕产掌握了南军。与此同时,吕台被封为吕王,吕产被封为梁王,吕禄被封为赵王。
表面上看,吕氏家族的势力似乎是扩大了很多,但问题是,西汉初年的权力格局,是外戚、功臣集团和刘氏诸候三足鼎立,吕后从功臣集团手中抢走了南北军的控制权,又从刘氏诸侯中抢走了诸多封地,相当于把自己同时置于功臣集团和刘氏诸侯的对立面。
吕后活着的时候,外戚集团就等于举着两个随时可能爆炸的火药桶在执政。因为,刘氏皇族、功臣集团对自己权力的损伤,都充满了愤愤不平之意。只是因为他们知道,如果火并起来,有可能是两败俱伤,所以就暂时接受这种事实。
在吕后死后,功臣集团自然想借机把军政大权夺回来。因为,周勃是太尉,理应由他掌握帝国的最高军事权力,陈平是臣相,应该让他主持帝国的政府工作。
与此同时,刘氏诸侯的代表人物刘章,则希望让自己哥哥刘襄当皇帝。因为,现在的小皇帝只是吕后扶立起来的一个傀儡,而且他也缺乏行为能力。
于是,功臣集团和刘氏诸侯都开始蠢蠢欲动。 在这种背景下,功臣集团就通过郦寄(郦商的儿子,和吕禄是好朋友)来劝说吕禄,总而言之,你们吕氏家族,一方面在地方裂土封王,一方面又在中央政府主持工作,还同时掌握护卫帝国都城的南北军,这种权力让大家都睡不着觉。
所以,如果你们吕氏能认清形势,赶紧把军权和相权交出来。至于你们在地方的权力,当初分封吕氏为王时,大家既然都已同意,现在自然也不会反对,你们大可以到封地当国王。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周勃、陈平最初让郦寄劝说吕禄,也未必是出于欺骗。因为,如果吕氏家族还继续存在的话,外戚就可以和皇族互相牵制,功臣集团在中央控制弱势的皇帝,自然可以追求到最大的利益。
但是,功臣集团的这套方案,显然不能让吕氏家族满意。因为,让一个人把到手的权力交出来,那是强人所难的事;更重要的是,如果吕氏交出中央政府的权力,他们的政治对手,会不会趁机斩尽杀绝呢?这是谁也不敢打保票的事。
如果吕氏家族内部能够保持团结和一致的话,他们或许有可能躲过被灭族的命运。换句话说,如果吕氏家族所有人都选择交出权力,虽然未必能全身而退,但至少不会被满门屠杀。又或者,如果吕氏家族的所有人都选择对抗到底,虽然未必一定能够赢,但至少可以搏一把。
然而,当时的吕氏家族,有人认为应该交出权力,有人又认为应该对抗到底,在这种背景下,吕氏家族自己内部先产生分裂,不仅大大削弱了自己的实力,也让他们的行动远远落后于对方。
看着吕氏集团不肯主动交出军政大权,功臣集团与刘氏皇族只好先下手为强。因为,吕氏掌控着南军和北军,就好比手里拿着随时可能让大家死于非命的利器,大家哪里有安全感呢?
于是,齐王刘襄先率先动手,他先把齐相召平摆平,再把琅琊王刘泽摆平,又发兵济南郡。短短几天的时间,齐国把失去的地盘,全部夺了回来。接下来,齐国打着清理吕氏的旗号,大举向帝国都城进军。
吕氏一看齐国发动军事叛乱,马上派灌婴率军平叛。灌婴率军走到荥阳,马上就不再前进。因为,灌婴作为功臣集团的代表人物,也让吕氏压制的够久,现在他怎么可能替吕氏卖命呢?
于是,灌婴很快就与齐军达成协议,共同对付吕氏。在这种背景下,周勃闯入北军,一声高呼:拥护吕氏的袒露右臂,拥护刘氏的袒露左臂!整个北军齐刷刷的都袒露出左臂。
因为,傻子也知道,在此时此刻还敢站吕氏一边,肯定是死路一条。接着,刘章走进南军,整个南军根本就没有人敢反抗,于是吕产只能四外躲藏,最终让人从厕所里抓里出杀掉。
吕姓家谱的介绍
本文2023-11-05 20:43:45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4168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