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姓发源那里

栏目:资讯发布:2023-11-05浏览:2收藏

初姓发源那里,第1张

姓氏渊源

第一个渊源

源于子姓,出自于商王朝开国君主成汤的之支裔,属于避难改姓为氏。据明朝时期学者王圻所著《续文献通考·氏族源流》中的记载:“汤之支裔有初氏。”商王朝时期,开国君主成汤王的支庶后代中即有初氏。而商汤是黄帝的第十八代子孙,因此又有学者认为该支初氏应当列入姬姓系列。

该支初氏渊源若实,当为初氏的姓氏之始,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但目前还未见到有关该支初氏后人的文献资料,有待进一步考证。

第二个渊源

源于芈姓,出自于楚国国君熊氏世家贵族熊叔堪,属于避难改姓为氏。楚国国君为芈姓,以熊为氏。据史籍《世本八种》记载,“熊乃初氏”。南北朝时期何承天的《姓苑》记载:初氏,望出南郡。初氏早已有之,初氏碑文也提到“上先荆出楚”。司马迁在《史记·楚世家第十》中记载:“楚之先祖出自帝颛顼高阳。高阳者,黄帝之孙,昌意之子也。高阳生称,称生卷章,卷章生重黎。重黎为帝喾高辛居火正,甚有功,能光融天下,帝喾命曰祝融。共工氏作乱,帝喾使重黎诛之而不尽。帝乃以庚寅日诛重黎,而以其弟吴回为重黎后,复居火正,为祝融。吴回生陆终。陆终生子六人,坼剖而产焉。其长一曰昆吾;二曰参胡;三曰彭祖;四曰会人;五曰曹姓;六曰季连,芈姓,楚其后也。季连生附沮,附沮生穴熊。其后中微,或在中国,或在蛮夷,弗能纪其世。周文王之时,季连之苗裔曰鬻熊。鬻熊子事文王,蚤卒。其子曰熊丽。熊丽生熊狂,熊狂生熊绎。熊绎当周成王之时,举文、武勤劳之后嗣,而封熊绎於楚蛮,封以子男之田,姓芈氏,居丹阳。”

据初慧安于五代后唐同光二年(公元924年)立茔于烟台芝罘《西陀碑文》,和战国时期的史籍《史记》、先秦时期赵国史籍《世本》等文献的考证,其碑文中提到的“老祖初公”即是楚国第七代国君熊严的儿子“熊叔堪”。在山东烟台芝罘区的西陀矶岛上,《西陀碑文》中记载有“羽音世考·初氏传宗·上先荆楚·袭受国封·四至八世·老祖初公·清净为质·富贵若空·奇获保寿·安隐南衡·由周时楚武王之位始·历秦汉代三十之系承”的记录。据史籍《史记·楚世家第十》中记载,周宣王六年(公元前822年),第八代楚国国君熊霜卒,弟熊仲雪、熊叔堪、熊季徇争立;熊仲雪死,熊叔堪奔濮百蛮,熊季徇立,是为熊徇。这与碑文中“八代隐居南衡”的记载一致。在后唐初慧安立碑时,不能直接写“老祖争君位而逃亡”,只能隐讳写“清净为质,富贵若空,奇获保寿,安隐南衡”,因此,初慧安一脉的初氏始祖是熊叔堪,也是初氏人口最多、分布最广的一支。初氏与荆氏、楚氏、熊氏、芈氏、庄氏、屈氏、项氏等姓氏同宗同源。

初氏族人大多尊奉熊叔堪为得姓始祖。

第三个渊源

源于鲜卑族,出自出鲜卑族薛干部,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魏书》、《二十五史·北史》等记载,初古拔,被北魏太武帝世祖赐名薛洪祚,以军功赐为永康侯,赐田在陕西韩城。叱干·初古拔,公元426~484年,一名叱干·车辂拔,是叱干·谨之长子,汉名薛洪祚;河东汾阴人(今山西万荣)。著名北魏大臣。叱干·初古拔的性格沉毅有器识。年始弱冠时,司徒崔浩见而奇之。

北魏太平真君中期(公元446年),盖吴扰动关右,薛永宗屯据河侧,北魏世祖皇帝拓跋·焘亲子发兵讨伐,乃诏令叱干·初古拔纠合宗乡,壁于河际,断盖吴、薛永宗二寇往来之路。事平,除中散,赐爵永康侯。拓跋·焘开始举行南征时,以叱干·初古拔为都将,从驾临江而还。后与陆真一起镇压了氐族仇辱檀、强免生等人的起义。北魏皇兴三年(公元469年),叱干·初古拔除散骑常侍,尚西河长公主,拜附马都尉。其年,叱干·初古拔族叔刘彧徐州刺史安都据城归顺,敕拔诣彭城劳迎。除冠军将军、南豫州刺史。

北魏延兴二年(公元472年),叱干·初古拔除镇西大将军、开府,进爵平阳公。北魏延兴三年(公元473年),叱干·初古拔与南衮州刺史游明根、南阳平太守许含等以治民著称,徵诣京师。北魏显祖亲自劳勉,复令还州。北魏太和六年(公元482年),叱干·初古拔改爵为河东公。北魏太和八年(公元484年)农历3月,诏叱干·初古拔入朝,因暴病逝世,终年五十八岁,赠左光禄大夫,赐谥号为“康”。

在叱干·初古拔的后裔子孙中,有取祖先原鲜卑族名“初古拔”的首音之谐音汉字为姓氏者,称初氏,以永怀先辈,世代相传至今。

第四个渊源

源于祁姓,出自北宋时期度支员外郎祁暐,属于帝王赐改姓为氏。北宋真宗赵恒大中祥符三年(公元1010年)左右,宋真宗有事要传唤专职负责管理钱粮的度支员外郎祁暐,一时辩字不清口误,将“祁”字视为“初”字,将“祁卿家”错叫为“初卿家”。皇帝金口,当时绝无任何人敢指出宋真宗有口误,作为大臣的祁暐只能以误为荣,改为宋真宗金口所“赐”的初氏,祁暐改称初暐,子孙因之,世代相传至今。

本书按:

此说,有待进一步考证,因为在初暐的嫡系后裔在民国年间以及2002年续修的《山东烟台福山区永福园初氏谱书》、《湖北潜江初氏族谱》中,皆无此记载。

第五个渊源

源于满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清朝通典·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

⑴满族绰克秦氏,亦称察克钦氏,满语为Cokcin Hala,汉义“壤”,为量词,指地块垄沟的多少,属于以地为氏,世居白尔昆(今内蒙古阿鲁科尔沁旗)、绰克秦(今内蒙古阿鲁科尔沁旗额伯尔昆都伦河流域),是满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后有蒙古族引为姓氏者。清朝中叶以后,满族、蒙古族绰克秦氏多有冠汉姓为初氏者,世代相传至今。

⑵满族图克坦氏,源出唐朝末期女真“通用三十姓”之一的徒单氏(秃丹氏),以及金国时期女真的徒单氏部落,以部为氏,满语为Tuktan Hala,汉义“初始”,世居乌喇(今吉林永吉乌拉街至辉发河口、拉发河流域、双阳县境)、苏完(今吉林双阳河流域)等地,是满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后多冠汉姓为初氏、都氏、图氏、杜氏、单氏等。

第六个渊源

源于回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回族初氏,出自伊斯兰教中的“尕阿訇”,即在清真寺里担任初级经文教学的阿訇(相当于助教),在宋朝时期后即有以其称谓的汉义为汉化姓氏者,称初氏,亦有冠以汉姓为尕氏者,世代相传至今。

得姓始祖

熊叔堪、叱干·初古拔、初暐(祁暐)。

迁徙分布

初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但在中国大陆的姓氏排行榜上明列五百位以后,在台湾省却名列第二百八十六位,以南郡、西郸郡为郡望。初氏一族在胶东半岛的聚居地较多,如莱阳团旺、蓬莱初旺、费东等地。

今山东省的聊城高唐县,文登、滨州市博兴县、烟台市福山区、莱山区、莱阳市、蓬莱市、潍坊市高密市、东阿县、海阳县、栖霞市、青岛市平度市,辽宁省的盖州市、丹东市、北票市、建平县、喀左县、双塔县、铁岭市、大连市、凤城市、庄河市、普兰店,天津市,宁夏回族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吉林省的公主岭市怀德县,河北省的沧州南皮县,黑龙江省的通河市、黑河市,湖北省的潜江市,北京市,台湾省、云南、四川德阳等地,均有初氏族人分布。

王姓家谱 王姓家谱介绍 修谱 南北朝时就兴起了谱牒之学,但大量的古代姓氏族谱已经亡佚。今天藏于全国各地图书馆以及个人手中的王姓家谱族谱,绝大部分为近代以后重修和续修的,因此,这些家谱族谱应归于近现代文献中。 家谱的内容 现存的王姓家谱、族谱中,基本上都是一宗一族、一房一支所修的,属于私修谱牒。私修谱牒盛行于宋代。至清代以后的家谱族谱中,基本都是私家修撰的天下。 王姓家谱文献目录 《东沙王氏支谱·家规》 《三槐堂王氏族谱》 《绮山东沙王氏支谱》 《义乌南陵王氏宗谱》 《润州王氏族谱》 《凤林王氏宗谱》 《赣榆王氏家谱》 江苏赣榆县金山乡保存 《王氏族谱》 四川珙县下罗乡五星村保存 清王廷麟等主修 光绪四年刊印 《王氏家谱》 河北青县陈嘴乡吴辛庄保存 写本。 《王谢世家》 明天启二年刊刻的30卷现 美国 《王氏通谱》 清光绪二十年槐政堂 活字本 日本 ------------------------------------------------------- 王姓字辈 《义乌南陵王氏宗谱》规定的字辈: 十六世到三十五世:宣振常充,仁义礼让,文行忠信,善积庆远,学勤业隆。 三十六世到七十六世:晋萃理贯通,乾坤道圆净。爱竹风节高,植槐枝秀挺。芝兰生庭阶,裘图争辉映。地久并天长,似续斯与并。 《润州王氏族谱》中议定的族人必须遵守的排行字为: 洪勋振立,世德克昌,绍承先志,永锡嘉祥。 《凤林王氏宗谱》咸丰年间定的排行字是: 创业凤林,勋绩立敬,存诚著贤声。 同治年间修的宗谱排行字为: 文章华国妥先灵,忠孝世家启后人。 光绪年间修的宗谱排行为: 乌邑发祥绵世泽,凤林创业振家声。

乔磊:我们阜南县的乔姓人口很多,有好多乡镇都有乔姓居住,且是群居在一起,我们县的乔家之间不准通婚也不允许和其他地方的乔家通婚大概在几十年前,我们临近的几个县的乔姓在修家谱我家就保留了一份 我是安徽阜南县的,我们县和河南省的临近县也有好多乔姓,我们临近几个县的乔姓的辈分都能联系上我们这边的辈分有25个我只记得几个:大庆传(之)如(文)印(保\宝),恩龙记世昌乔德良:自四川省资中乔家庄,我辈为有光宗跃德,意,闻,我是德字辈的 , 我是一名乔姓人,我很自豪,真的,我想我们乔家,一定会啸傲在中华的大地上,再创辉煌,我将为它自豪~!乔计林:我的家在安徽宿州我们在这个村的人也不是很多我听我爷爷讲我们家是在陕西,那时逃荒来到这的那时他们送老家出来的时候去往不同的地方。现在的徐州有个乔庄他们那的人经常到我们这来商量续家谱。那里还葬这当时逃荒出来的人,可以说是我们的老祖宗了。他叫乔开僵我们这的辈分是振,兆,计,德。还有那不过我忘了。 乔坤:自山东枣庄《滕阳乔氏》乔庙村班辈为锡(十世)永,慎,秀(13)广 乔加地:我是安徽固镇人,我们那里的性乔的人很少,我的辈分是:建,现,加,荣,贵乔志芳:我是安徽怀远人,我们乔姓也很多。我的辈份是:得、玉、正、建、献、家、荣、贵、…… 乔治聪:我是四川广元的乔姓,据说是明末“湖广填四川”来到四川,后又是怎么到了广元不得而知,现寻找乔姓本家,据说四川江油乔姓是我们一家,还有就是成都乔姓。来祖乔尔奎—乔连—乔世??—乔兴??(乔?林)乔??—乔天??—乔?川—现在的辈分是万、光(金)、兴、治、德、永、远、齐、登、国 乔满华:我是湖南省茶陵县桃坑乡的,我的辈份是“开”字辈,上面辈份是“文”“礼”“运”,下面辈份是“日”“生”“平”。 乔庆东:我是辽宁省盘锦市盘山县东郭苇场的人,我们村有1000多人姓乔,名字中间的字都是始祖排好的:景,永,殿,庆,凤,玉不知其它地方有没有这么排列的?。具说始姐名字叫乔云。 乔新:祖籍河南南阳一带,后到山西中阳县城关镇郝家岭,家谱从太爷爷的排序往后是:衍/大/沛/洲/亮 乔德勇:久居山东济南,原郡在历城县,希望同姓宗亲能加强联系,互通音信.(本家辈分排序:连,景,长,德,永,泰....)。 乔言耐:祖先乔迁安徽已有一百多年了我们祖先的辈份是:天、福、文、字辈。从天字辈到我已有六辈,文字辈下面不详已另编辈份。听前辈讲我们的祖籍在山西(陕西)有个地名叫喜鹊窝的地方。 乔运峰:我祖籍是山东省日照市(县)乔家村的.我爷爷在20年代移居大连.我父辈是"世"字辈的,我这代是"运"字辈的. 乔良昌:祖籍是山东省高密注沟人,你是在二十一世"彦"字辈,往下是:"善,良,守,先往上是十九世是:"昌",十八世是:"光,仁" 乔国华:我是山东济南历城人,据族谱记载,同族有迁至泰安坟滩庄的,有迁至莱芜的,有迁至肥城的。我们的辈分有书、城、林、毓、修、同、继、广等。我是修字辈,没按辈份起名。 乔静文:本家谱“广、林、秉(丙)、文、国,鸿、延、旭、兴、德,佰、颜、威、明、少,廷、宪、银、登、科”共20字 从“广”开始3字名的中间一字,然后“林”为末尾字,隔辈交替,本人“乔静文”为“文”字辈。 乔世鹏:本家族现在大连,据说是从山东迁来,山东又是从四川或重庆一带迁来的,具体山东何地?四川或重庆何地?辈分已知的有:有/汝/德/传/世/元/彦/培,我现在已经知道八辈了,现寻找同一家族! 乔义树:我是江苏南京的,具体从哪里迁来,尚不清楚辈份排行:我爷爷辈:在我父辈:仁本人:义 乔良:我是北京市 顺义区东马个庄村的!我们村很多人姓乔,来自山西红桐县 大柳树。(明初时迁入),好像辈份有:永,占 ,维 等等 后来就不清楚了,失传了。 乔文数:我是山东荣成的,有乔氏家谱记载,辈分如下:廷聚文 学昌,辉茂克行邦,山海通吉祥,万年兆序礼。 乔建友:我是山东省日照市岚山区碑廓镇东辛兴村的!我们的辈份是瑞(16)、相(17)、征(18)、世(19)、云(20)、 乔元宁:建允修尚志元(我的)立友 ji 长是(这个字刚才打错了) 景显 yi wei 令国 运承续昌 乔一戈:从我太爷起,依次是:健\云\修\尚\志(我的辈)\元\立\友\记\昌 乔学威:我们辈分的 记真如学先得 乔阳:我是南京的,我爷爷是从安徽和县迁来的,辈分是文,德,忠,心,正!我是正字辈的! 乔庆高:山西孝义---我们的字有龙,步,兆,宝,庆,繁 乔海义:本人来自河南南阳。父“礼”辈,我是“义”辈,下为“继”辈。 乔静宇:天津塘沽, 我爷爷是天津沦陷时举家迁网北京的!后以为八国联军进北京而又迁往河南!爷爷乔占理,父亲乔文平,我叫乔静宇 。 乔刚:我叫乔刚,是四川新都人.据说自己的辈分是"先"字辈{有点难听哈}?父亲是"述"字辈 爷爷是"泽"字辈 自己未来的儿子或者女儿应该是"生"字辈!

俚岛镇政府驻大庄许家社区,辖60个村民委员会,12个居民委员会。

俚岛明嘉靖年间建村,因村处内外遮岛之里,故名里岛。后演变为俚岛。186户。

大于家庵清乾隆年间,于姓建村,名于家庵。后村东又建一村,此村遂更名大于家庵。20户。

小于家庵清光绪年间,于姓建村。因该村位于于家庵村东,故名小于家庵。20户。

北花园明万历年间建村,因村处群山之中,野花丛生,故名花园。后村南又建一村,两村以方位称北花园。80户。

南花园清雍正年间,村处群山之中,野花丛生。因该村位于花园之南,故名南花园。65户。

草岛寨元至元年间建村,因村临古兵寨,且村东有草岛,故名草岛寨。290户。

颜家屯清道光年间,颜姓建村,故名。30户。

大疃林家元至正年间,林姓兄弟二人徙此分建两村,以兄称大疃林家。157户。

小疃林家元至正年间,林姓兄弟二人徙此分建两村,以弟称小疃林家。220户。

颜家明崇祯年间,颜姓建村,故名。270户。

瓦房庄清乾隆年间建村,因祖居颜家村时为瓦房支系,后迁出建村,故名瓦房庄。属颜家村委会辖。

杨家山清道光年间,杨姓徙至隔道山前建村,故名杨家山。74户。

后疃明万历年间建村,因村处俚岛村之北,故名后俚岛。后杨姓迁此居住,以村处峨石山后,更名后疃。320户。

刘家圈清乾隆年间建村,因村四周群山环抱,故名小圈。1981年更名刘家圈。64户。

梁家庵清嘉庆年间,梁姓建村,因村西有一形似石墙的峭壁,故名石墙。1940年更名梁家庵。40户。

大疃李家元末,李姓建村,名李家。后李姓于村北又建一村,此村遂更名大疃李家。110户。

小疃李家明崇祯年间,李姓建村。因该村位于李家村北,故名小疃李家。70户。

凉水泉清顺治年间建村,因村西南古官道旁有一凉水泉,故名。83户。

宫家山明崇祯年间,宫姓建村,地处山区,故名宫家山。82户。

东庄明洪武年间建村,因村处西福顶山东麓,故名东庄。150户。

小盐滩清雍正年间建村,因村临盐滩,故以滩为村。1981年更名小盐滩。75户。

峨石一村明末建村,因村处峨石山前,故名峨石山。1948年划分为四个村,该村按序号称峨石一村。155户。

峨石二村明末建村,因村处峨石山前,名峨石山。1948年划分为四个村,该村按序号称峨石二村。134户。

峨石三村明末建村,因村处峨石山前,名峨石山。1948年划分为四个村,该村按序号称峨石三村。120户。

峨石四村明末建村,因村处峨石山前,名峨石山。1948年划分为四个村,该村按序号称峨石四村。220户。

关沈屯明洪武年间,关姓徙此建村,名关家屯。明永乐年间、清顺治年间,沈、刘两姓相继徙此分建沈家屯、刘家屯。后三村并为一村,改称关沈屯。280户。

东烟墩明万历年间建村,因村临瑟琶寨,故以寨为名。后又以村处烟墩山东麓,更名东烟墩。200户。

大横山后明万历年间建村,因村处横山岭后,故名横山后。后村东又建一村,该村遂更名大横山后。47户。

小横山后清康熙年间建村,村处横山岭后。因该村位于横山后村东,故名小横山后。14户。

八里庵清乾隆年间,王姓建庵定居,因村距峨石山八华里,故名八里庵。15户。

高家庵清嘉庆年间,高姓建庵定居,村临桃林,故名桃花地。后以姓氏更名高家庵。21户。

大苏家明嘉靖年间,苏姓兄弟二人徙此分建两村,以兄称大苏家。70户。

小苏家明嘉靖年间,苏姓兄弟二人徙此分建两村,以弟称小苏家。13户。

柯家口明崇祯年间,柯姓建村,村临山口,故名。50户。

沟陈家明成化年间,陈姓建村,村处山沟,故名。66户。

小河崖清顺治年间建村,因村处桥子沟村北河畔,故名北庄。后改称河崖。1981年更名小河崖。27户。

桥子沟明崇祯年间建村,因村南沟上有一独木桥,故名桥子沟。80户。

山后王家清乾隆年间,王姓建村,村处卧虎山之后,故名。90户。

初家泊明万历年间,初姓建村,村处泊地,故名。88户。

大庄许家明崇祯年间,许姓建村,始祖排行老大,故名大庄。1981年更名大庄许家。207户。

大明嘉靖年间,李姓兄于大顶山东麓南建村,称大。40户。

小明隆庆年间,李姓弟于大顶山东麓北建村,称小。201户。

大顶山清顺治年间建村,因村处大顶山之阳,故名大顶山前。后简化为大顶山。85户。

卧龙王家明嘉靖年间,王姓建村,村西山岭形似卧龙,故名卧龙王家。34户。

南郑家明万历年间,郑姓建村,名郑家。1981年更名南郑家。86户。

泊西崖明万历年间建村,因村处泊地之西崖,故名。185户。

英西庄明嘉靖年间,于姓建村,名于家庄。1981年以村处英子山之西,更名英西庄。92户。

南我岛明隆庆年间建村,因村处倭岛角上,故以方位称南倭岛。1981年改称南我岛。310户。

北我岛清康熙年间建村,因村处倭岛角上,故以方位称北倭岛。1981年改称北我岛。65户。

中我岛明万历年间建村,因村处倭岛角上,称倭岛王家。后改称中倭岛。1981年改称中我岛。90户。

史家庄清康熙年间,史姓建村,故名。属中我岛村委会辖。

项家寨明宣德年间,项姓建村,村临古兵寨,故名项家寨。110户。

小寨清道光年间建村,因村处项家寨之西,故命名小寨。属项家寨村委会辖。

金角港明天启年间,金姓于滨海港处建村,名金家港。后演变为金角港。130户。

东高家明崇祯年间,高姓建村,名白峰头高家,后简化为高家。1981年更名东高家。370户。

陈冯庄清乾隆年间,陈、冯两姓分建两村,名陈家庄、冯家庄。1944年两村并为一村,命名陈冯庄。192户。

瓦屋石明嘉靖年间,郭姓建村,名郭家庄。后以村南海边有一奇石,形似瓦屋门楼,更名瓦屋石。231户。

庄上宋家明嘉靖年间,宋姓建村,村临松林,名松庄。后以姓氏更名庄上宋家。160户。

关家明万历年间,关姓建村,故名。75户。

逍遥山明嘉靖年间建村,因村处逍遥山西北麓,故以山为名。30户。

张家屯明崇祯年间,张姓由本县北港西迁此建村,以姓氏为名。60户。

曹县王氏家谱 民国三十一年修,由十九世孙三维屏作谱序,家谱记载始祖王良,自洪武二十五年,由山西洪洞县迁居曹县,带来随手兵器一杆,庄名“一枪王”。左山东右直隶,乃两省之边界。前雍水后沙山,为一方之胜地。建阳宅于河北,卜阳宅于河南,兄东弟西,六门同居,长幼之序,迁南徙北,四乡散处,如商与参。是以筮仕阙里者有人,入府者有人,芸其窗课读习学者,为县令则宰治一邑,入军队则统帅一旅。祖德宗功数百年簪缨不替,子孙凡二十世,衣冠争荣,宗族甚多,实有千家王之号。门户虽别,乃是一家之人,后人多共称为“一千王”。田产盛而人才昭,有以传也。自维屏及三门一十九世,前因兵燹之乱,三门自二世至六世已失五世(后查三门八世范支谱已经补足),后世子孙虽有本追源之思,不能补益会可如何。迄今已五百余年二十余世矣 曹县大马王王氏合谱 修谱时间撰人不详,合谱记载:“始祖原系山西平阳府洪洞县老鹳窝之民,居洪洞东二十里王家滩,门前置槐三株。由大明永乐二年兄弟二人东迁,兄(子贤)居直隶大名府东明县汉军营,将村改名大马王。弟(彩元)住河南考城县东四十五里杨桥集,路途距此三十余里。”

初姓发源那里

姓氏渊源第一个渊源源于子姓,出自于商王朝开国君主成汤的之支裔,属于避难改姓为氏。据明朝时期学者王圻所著《续文献通考·氏族源流》中的...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