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福禄的人物生平

栏目:资讯发布:2023-11-05浏览:2收藏

马福禄的人物生平,第1张

少时受伊斯兰教传统教育,并习兵练武,光绪二年(1876年)中武举人,光绪六年(1880年)赴京会试中武进士,留京侍卫,后以双亲无人赡养乞请归家,务农习武。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冬,河州(今临夏)、循化一带回族、撒拉族举事反清,河州镇总兵汤彦和兵败于双城,清政府令固原提督雷正绾率兵往剿,同时,马福禄奉命募兵成立“安宁营”任管带,随兰州道尹黄云等从北路进兵,河湟地区反清斗争遂被镇压。又受提督董福祥之命,处理河湟善后,血洗米拉沟,升为记名总兵。“安宁军”编入“简练军”,后随董福祥调往京城入卫京师,率部驻防正定(今河北定县)。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清廷调马福禄驻防山海关。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八国联军侵犯,马福禄随董福祥参与抗击八国联军。是年6月10日,英国海军中将西摩尔率侵略军2000余人从天津进犯北京,遂率部急行军,午时赶至廊坊设伏。交战后骑兵正面冲击,步兵两翼包抄,挥军闯入敌阵,喋血相搏,激战两小时,敌军死伤惨重,仓惶乘火车逃跑,铁轨内外,伤亡无数。西摩尔逃到天津后仍惊魂未定,心有余悸地哀叹说:“中国军民所用设为西式枪炮,则所率联军必全军覆灭。”这场战斗史称“庚子之役第一恶战”。8月初帝国主义列强又集结2万重兵,向北京进攻。奉命守正阳门,向其四弟马福祥和官兵们慷慨表示:“事既决裂,挽回无术,我辈唯有恪遵朝命, 以身保国。”侵略军集中炮火,向城楼猛轰,东便门、东直门、朝阳门等先后失陷,但仍坚守死战不退。敌军集中炮火向城楼轰击,四层的箭楼削为两层,人员大部伤亡。所部多河湟子弟,此役殉国的还有从弟福恒、福宣、福贵,侄子跃图、兆图及从军亲戚等100余人。据《甘肃人物志》载:“福禄武人也,殉国不敢爱其死,岂非吾陇民族之光乎。”

1900年8月12日正阳门失守,抱着与阵地共存亡的决心,召集余部,要夺回城楼。当时侵略军从城周围到城上设了十道栅卡阻止清军反攻。13日夜大雨,率精兵乘雨夜黑,大呼跃栅,而忽飞弹入口,殁于阵上,时年47岁。敌军退后葬于北京阜城门外三里河清真寺内,清廷追封他为振威将军,谥忠烈。

豢龙之后,儒家大者-----------董

董姓

董姓是一个古老的姓,董姓的由来,有两种说法:其中一支持起源很早,相传黄帝的已姓子孙中有个叫叔安的,被封于飂(又作蓼,在今河南唐河县),称为飂叔安。飂叔安的儿子董父,为帝舜驯养龙,被舜赐姓为董,任为豢龙氏,封之于鬷川(今山东定陶县),他的后代便以董为姓。

董姓的另一支是在周朝时出现的,据西汉史游《急就篇》及宋人邓名世《古今姓氏书辩证》记载,春秋时,周大夫辛有的两个儿子到晋国,与籍氏一起主管晋之典籍,因其职责是“董督晋史”,所以也称为董氏。这一时期晋国的都城在绛(今山西翼城东南),故此支董氏出自今山西翼城。

辛有的后裔,世袭晋国太史之职,至春秋时,有史官董狐,他不畏权贵,秉笔直书,被誉为“良史”。董狐的裔孙董翳,秦末被项羽封为翟王,都高奴(在今陕西延安延河东岸),子孙遂居陇西(郡治在今甘肃临洮)。西汉时的董仲舒为广川(今河北枣强东)人,其曾孙自广川徙陇西,裔孙徙河东(郡治在今山西夏县西北)。此外,董姓在汉代还分布于今山东定陶、高青,广东广州,四川资阳、德阳,贵州黄平,浙江余姚,湖北襄阳、枝江,福建福州,河南禹州、伊川、南阳、开封、福县、信阳、灵宝等地。至隋唐时期,除上述地区外,今安徽、湖南、江苏、江西等省的一些地方,也都有董姓的居住地。

唐代的《元和姓纂》记载董氏有四个郡望:即陇西、弘农(今河南灵宝)、河东、范阳(今河北涿州)。此外还有济阴(今山东曹县)。唐末,固始(今属河南)的董氏有随王潮、王审知入闽者。明代以前,董氏已遍布江南各省。从清康熙年间开始,董氏有族人陆续移居台湾,此后有的又徙居南洋群岛及欧美一些国家和地区。

历史上出自董姓的名人很多,西汉有哲学家、经学大师董仲舒,广川人,武帝采纳他的建议,开此后两千余年封建社会以儒学为正统的先声;还有云阳(今陕西淳化)人董贤,因貌美,为哀帝宠幸,22岁官至大司马,操纵朝政,其父、弟、岳父等均官至公卿,拥有家产万贯,贵倾朝廷。东汉初有陈留圉(今河南杞县圉镇)人董宣,因拒不向邪恶低头,被光武帝呼为“强项令”;东汉末陇西临洮(今甘肃氓县)人董卓,189年率兵入洛阳,废少帝,立献帝,挟献帝西迁长安,自为太师,后为王允、吕布所杀。三国时南郡枝江(今属湖北)人董和,与诸葛亮协力辅佐蜀后主,居官20余年,死时家无檐石之财;其子董允,蜀后主时任黄门侍郎,颇得诸葛亮信任,常谏诤后主过失;还有侯官(今福建福州市)人董奉,善医道,为人治病不取钱,治愈者使裁杏树,数年达万株。后人用“杏林”颂赞医者,即出于此。北魏时有出使西域的外交家董琬。唐代有德宗时的宰相董晋,还有琴家董庭兰。五代南唐有著名画家董源。辽代有农民qiyi首领董庞儿。金代有戏曲作家董解元。明代有抗倭名将董邦政,著名书画家董其昌,秦淮名妓董小宛。清代有文学家董说,画家董邦达,晚清将领董福祥。近现代有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的创始人之一董必武,宁都qiyi***之一董振堂,解放战争中的战斗英雄董存瑞。董姓可谓名人辈出。

在当今以人口多少排名的中国百家大姓中,董姓位居第29位。

一、姓氏源流

董(Dǒng)姓源出有三:

1、出自己姓。据《元和姓纂》、《古今姓氏书辨证》等资料所载,颛顼后裔董父精于饲龙,很得帝舜的赏识,故赐董父以董为姓,其后代亦以赐姓董为氏。

2、出自官名。据《姓氏急就篇注》所载,周朝有大夫辛有,其二子在晋国任职太史,董督晋国典籍史册,子孙世袭官职,并以官为姓氏,称为董氏。

3、其他源流。据《董氏世谱》所载,帝颛顼的后代陆终有一子叫参胡,姓董,参胡的子孙便有以董为姓者。另外,朝鲜族等也有董姓。

得姓始祖:董父。颛顼帝的己姓之后,廖叔安有一子叫董父,他对龙的习性很有研究。于是帝舜就任命董父为豢龙氏,专门养龙。在董父的精心驯养下,许多龙学会了表演舞蹈。帝舜非常高兴,就封董父为鬷川(今山东省定陶北)侯,还赐他以董为姓,其后代就以董姓自居,董父也被尊称为董姓始祖。

二、迁徙分布

董姓出于同一宗源,均为高阳氏颛顼帝之后裔。据史料所载董姓的发源地在山东定陶北部、山西西南部、山东平原县一带三个地方。秦汉时,董姓在今山西、甘肃、河北、河南较为集中。另外,陕西,山东定陶、高青,广东广州,四川资阳、德阳,浙江余姚、湖北襄阳、枝江,福建福州,河南禹州、伊川、南阳、开封、杞县、信阳、灵宝等地也散居有董姓族人。后在不断的繁衍过程中,甘肃、山东两地董姓发展成当地望族。这一时期,据史书所载的董姓族人繁衍迁徙情况有:出自晋国太史一支的辛有后裔董狐裔孙董翳被封为翟王,都高奴(今陕西延安市城东延河东岸),后其子孙又迁居陇西(今甘肃临洮);西汉董仲舒为广川(今河北枣强东)人,其曾孙由广川迁至陇西,后人又迁往河东(今山西夏县西北)。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百姓四处流散,大举迁往南方,安徽、江西、江苏、湖北及长江中、下游地区均有董姓迁徙而来者。隋唐时期,是董姓一大繁衍时期,福建、广东又有董姓迁居者。又唐代固始(今属河南)人陈yuanguang父子开漳入闽及王潮、王审知入闽时都有董姓加入。宋元时期,金兵入主中原及蒙古军队的南下再度迫使董姓南迁,浙江余杭一带此时出现董姓族人。明清之际,台湾、南洋群岛及欧美一些国家和地区均分布有董姓居住者,董姓这一时期可谓遍布海内外了。今日董姓以河北、山东、山西、云南、辽宁、浙江等省最为集中。冀、豫、晋三省,占董姓总人口的百分之三十一,滇、鲁、辽、浙、川、鄂、六省又占百分之三十八,而冀居住了董姓总人口的百分之十一,为董姓第一大省。董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二十九位的大姓,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六一。

三、历史名人

董 狐:被当时的孔子誉为"良史"的史官,是最早出现于史籍的董姓名人。

董 宣:字少平,陈留圉人(今河南杞县),董仲舒五代孙,东汉著名良吏,光武帝时为洛阳令,敢于搏击豪犟,为民作主,京师震栗,光武称其为‘强项令’,豪犟贵戚莫不畏惧,号其为“卧虎”,民间歌之曰:“枹鼓不鸣董少平”。七十四岁死于任上,只一床旧被覆盖遗体,家中尚存大麦数斛,破车一辆。光武闻知十分伤感,说“董宣廉洁,死乃知之”,下诏以大夫之礼葬之。

董 贤:字圣卿,云阳(今陕西淳化)人,西汉大司马。他22岁时就被哀帝宠幸,官至大司马,操纵朝政,其家族在当朝显赫一时。

董 和:(?-220)字幼宰、枝江董市人蜀汉掌军中郎将;与诸葛亮共事多年,许多建议被诸葛亮采纳,为官二十余年,外牧殊域,内干机衡,清正廉明,深受人民信任和爱戴,与少数民族交往,‘务推诚心,南土爱而信之’。死之日家无儋石之财,诸葛亮对董和的高风亮节称赞不移:“幼宰之殷勤,有忠于国,则亮可少过矣”。

董 允:(?—246)字休昭,董和之子。秉承了董和的高风亮节,是时人所称的蜀中四英之一(诸葛亮、董允、蒋琬、费祎)。对董允的忠诚与才干,诸葛亮在《出师表》中给予了肯定,并力推董允主持“宫中之事”,董允受命,忠勤不懈,对后主言行,极尽诤湅之责。董允官至侍中、辅国将军、尚书令、大将军附贰等,文官武职集于一身,地位显赫,但他一身正气,正直不阿,治理蜀国业绩显著,深得民心。

董 奉:董允之孙,建康董氏之祖,游闽中,后居庐山,为一代名医,治病不取利,使之种杏,久成杏林。为今医界称为杏林由耒。

董 诰:(1740—1818)董邦达之子,乾隆二十八年中探花乾隆帝将其改为二甲弟一作金殿传胪,形降实升。累官至军机大臣、东阁大学士,擢文华殿大学士(宰相)。他通晓军事,台湾、廓尔喀平定也列名功臣。在和珅当权时代,他与王杰独不与其苟合。嘉庆帝铲除和珅时他也发挥了较重要作用。他与其父一样都是当时有名画家精书法、善绘画。他五次归还故里,生活简扑,平易近人从不倨傲,深为邻里称道。终年七十九岁。嘉庆二十三年致仕归家,十月去世。父子历事三朝,虽身居显要,但两袖清风。嘉庆帝哀诗中云:只有文章传子侄,绝无货币置田庄。

董 源:(?—962)一作董元,字叔达,钟陵人(今江西进贤),一说江南人。五代南唐画家,南唐中宗时曾任北苑副使,世称董北苑。。工山水,尤擅溪桥、渔浦、洲渚交相掩映的江南景色。用披麻皴法画山水,平淡天真,后又巨然承其风格,并称"董巨",为五代、北宋间南方山水画主要流派,对后世影响很大。亦善画牛、虎、人物,传冯延巳曾将其所作古代美人画屏误为挡道宫娥而不敢入谒中主。

董 槐:(?—1262)宋濠州定远(今安徽定远)人,字庭植,嘉定十六年进士。嘉熙间历提点湖北刑狱、知江州、潭州,平息常德兵变,救济南来江北流民,甚著政绩,整肃军纪,加强训练。六年(1246)任权广西转运判官兼提点刑狱,协和西南少数民族,与交趾建立友好贸易关系。宝佑三年(1255)任右丞相兼枢密使,以整顿纲记为急务,为改革旧制,报效国家,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从而得罪了许多大臣,因此嫉之者甚众。次年罢相,为佞臣丁大全派兵廹逐,避居湖州南浔。旋以观文殿大学士提举临安洞霄宫,隐居富阳北郊阳波湖董家弄。其子董丽,为宋驸马,在元乱中尽节。今其后裔大多定居浙江富阳北部山区。部分定居江苏丹阳。

董仲舒:西汉哲学家,今文经学大师。汉武帝举贤良文学之士,他对以"天人三策",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为汉武帝采纳,开此后两千余年封建社会以儒学为正统的先声。其学以儒家宗法思想为中心,杂以阴阳五行说,把神权、君权、父权、夫权贯串在一起,形成封建神学体系。提出"天人感应"说和"三纲五常"说。

董小婉:著名才女,为秦淮河"八大名妓"之一。容貌俏丽,善书画,通诗史,后来嫁给清代著名文学家冒襄为妾。

董邦达:(1696—1769)浙江富阳人,因政绩卓著,累官至工部尚书、礼部尚书。又是著名画家,以善画山水而著称,画凤苍逸古厚,其绘画艺术誉满京华,乾隆帝特命他主持皇家画院,人称清代画中十哲之一。是继五代董源、明代董其昌之后又一董氏大画家,合称为三董 。与曹雪芹有深交,并为他的《南鹞北鸢考工志》写过序言。终年七十四岁。

董遵诲:(926—981)涿洲范阳人(今河北涿县)。武艺绝人,能挽强命中。后汉时随父宗本从契丹南奔投刘知远。后周时从世宗攻北汉、后蜀、南唐,以功至骁武指挥使。宋初太祖重用,从慕容延钊平李筠,乾德六年(968)授通远军使,太宗时兼领灵州巡捡,在环州(斤即通远军,治今甘肃环县)十四年,团结各族酋长,使各守封疆,无所攻扰。

董其昌:字思白、号玄宰,松江华亭人(今上海松江)。明万历十七年中进士,为官不辟权贵,不徇私情,从庶吉士、翰林编修官至礼部尚书,以太子太傅致仕,终年83岁。他是明代著名画家,以他为代表的“华亭派”在山水画方面影响尤大。他是书画的创作、收藏、鉴赏方面的大家。有关书画理论著作也很多。他的画法自成风格:柔中有骨力,转折灵变,层次分明,蕴蓄丰厚,拙中带秀,清隽雅逸,以平淡天真取胜。他在篆刻、书法 上也称为一绝。

董解元:金朝时戏曲家。他根据唐人元稹的《莺莺传》创作了《西厢记诸宫调》,为后来元曲作家王实甫创作《西厢记》准备了条件。

董振堂:(1895-1937)河北新河县人,中国工农红军杰出将领之一、宁都qiyi***之一。1923年毕业于保定军官学校,曾任国民党军第二十六路军七十三旅旅长。1931年12月与赵搏生率部发动宁都qiyi,加入中国工农红军,任红一方面军第五军团副总指挥兼红十三军军长,后任红五军团长等职,1932年加入中国***,1934年参加了二万五千里长征。1937年1月20日在甘肃高台与国民党军作战中牺牲。

董存瑞:(1929-1948)河北怀来人。中国人民解放军战斗英雄。1945年参加八路军,曾多次立功受奖,1946年加入中国***。1948年5月26日在解放热河隆化战斗中舍身炸碉堡壮烈牺牲。朱德为他题词:“舍身为国,永垂不朽”。

四、郡望堂号

1、郡望

陇西郡:战国秦昭襄王二十八年(公元前279年)置郡,治所在狄道(今甘肃省临洮南)。西汉时相当今甘肃东乡以东的洮河中游、武山以西的渭河上游、礼县以北的西汉水上游及天山市的东部地区。三国时魏移治襄武(今甘肃省陇西南)。北魏时相当今陇西县附近地。

济阴郡:汉景帝中元六年(公元前144年)分梁国置国,后改为郡,治所在定陶(今山东省定陶县西北)。相当今山东省菏泽附近,南至定陶、北至濮城地区。

2、堂号

直笔堂、良史堂:春秋时候,董狐是晋国的史官,他写史求实存真,不怕权势。晋灵公被弑,董狐在史书上写道:“赵盾弑其君。”孔子夸奖他是“良史”。

此外,董氏的主要堂号还有“豢龙堂”、“陇西堂”、“正谊堂”、“三策堂”等。

1900年,八国联军攻陷北京,而参加防守京师的清军总兵力达10万人以上,是八国联军兵力的8倍。10万之众,从官到兵,竟然没有一人能说得出具体的防御部署,没有指挥机构,没有战斗动员、作战方针、作战原则,也没有协同作战的实施计划和保障支援方案,更没有战役和战术预备队。

   1900年11月28日,在清王朝首都北京的紫禁城,八国联军庆祝胜利。

  面对联军的进攻,慈禧集团颟顸愚鲁,既没有认真的防御部署,也没有积极应对之策。慈禧指挥无方,对抵抗充满幻想又摇摆不定,战争必败无疑。在抗击外敌的过程中,有一支来自大西北的、主要由回族子弟组成的甘军,在其首领董福祥、马福禄率领下,表现英勇,在整个战争屡屡败北的灰暗色调中透出一点点亮色。

  1900年是庚子年,在清朝的历史上,是一个屈辱的年份。这一年,义和团运动方兴未艾;朝廷对义和团的态度由“剿”改“抚”,想和列强赌一把。到了6月,八国联军向中国开战,开始大举进攻北京。

  面对八国联军的进攻,慈禧集团颟顸愚鲁,既没有认真的防御部署,也没有积极应对之策。慈禧指挥无方,对抵抗充满幻想又摇摆不定,战争必败无疑。

  八国联军兵临京城,清廷没有防御部署

  1900年7月15日,天津陷落的消息传到京城的皇宫里,慈禧害怕了。她宣布停止进攻使馆,还正式任命李鸿章为北洋大臣和直隶总督,准备议和。

  但李秉衡的出现,使心慌意乱的慈禧如同黑夜里突然看到了一丝曙光,欣喜异常。李秉衡时任“长江巡阅水师大臣”,是坚定的抵抗派。慈禧召见他时,询问他对时局的看法,他毫不犹豫地表示:既已开战,不能言和。慈禧很久没有感到如此振奋了。她立即下旨,命李秉衡为“办武卫军事务”,所有来到北京“勤王”的部队都归李秉衡指挥。

  8月4日,联军约2万人向北京进发,总司令为德国元帅瓦德西。具体的行军序列是:先头部队分三路前进,日军为左翼,英军为右翼,美军为中路,别的国家随后。日、美、英三国军队组成的先头部队的兵力为:14050人,49门火炮。俄、法、意、奥军队的兵力为5650人,34门火炮。

  天津至北京,陆路137公里。八国联军沿途遇到小小的抵抗,但进攻速度并未因此迟滞,5日攻占北仓,6日攻占杨村,9日攻占河西务,12日攻占通州,一路长驱直入。

 

  在通州被攻占前,清军总指挥李秉衡自杀了。原因是部队没有后勤供应,官兵们断了粮食,北京也无法供应所需弹药。联军的炮声一响,李秉衡身边的部队突然跑得没了踪影,除了他自己带领的部队,别的部队根本不听调遣。李秉衡临死前留有遗书云:“军队数万充塞道涂,就数日目见,实未一战”,这根本就不是一支能打仗的军队。

  通州是北京的门户,当日军把通州的城门炸开时,联军居然没有遇到任何抵抗。联军在通州召开了进攻北京城的军事会议,将各国军队的攻击目标作了分配:俄军攻击东直门,日军攻击朝阳门,美军攻击东便门,英军从南面攻击宣武门。

  就在联军开会部署作战计划的时候,皇宫里的慈禧太后还依旧沉浸在从通州传来的“李秉衡大胜”的捷报的喜悦中。京城距离通州仅20公里,快马送战报,顶多需要几个小时。但是,在李秉衡自杀24小时之后,战报才送到,而且还是个“捷报”。12日下午,真正的战报送达了:通州不但已经陷落,而且联军已经开始了攻击京城的军事行动。

  慈禧立刻慌张了起来,这是她预料之中但又不愿面对的状况。她想到了守城,命令宋庆(武卫军统领之一)即刻进京,“商办城守事宜”。之后,慈禧向南方各省急电,要求各地“勤王之师”火速北上。

  京城大规模调集军队的行动仓促开始。慈禧命令荣禄和载漪等军机大臣们共同商定防御作战计划,但是,朝廷高层的军事会议始终没有能够正式召开。即便几个重要人物坐在了一起,也是各怀心思,说话支吾,态度躲闪,什么也没有讨论,当然就没有什么抵抗部署。

  慈禧指挥无方,董福祥拼死力敌

  由于慈禧毫无军事经验,她的军事调动十分混乱。最倒霉的就是董福祥的部队了。

  董福祥,汉族,甘肃固原(今属宁夏)人。同治年间陕甘回民起义时,率众抗清,活动于陇东、陕北,声势颇大,后降清。1895年,董福祥率部至甘肃镇压回民起义,后升任甘肃提督。1897年,他奉调防卫京师,所部编为荣禄所辖武卫后军。

  董福祥初到北京,一句“臣无它能,惟能杀洋人耳”曾让慈禧欣喜和感动。但带了近万官兵,打了近一月,也没能攻占只有400名洋人据守的使馆,他意识到:洋人不是那么好打的。

  就在联军兵临城下时,董福祥的武卫后军25个营防守外城的广渠门、朝阳门和东直门。

  8月13日下午,慈禧命令他们“立即出城迎敌”,于是上万官兵烽烟滚滚出了城。但到了城外,包括董福祥在内,谁都不知道敌人在哪和仗该怎样打,背着洋枪拖着洋炮的部队在烈日下沿着京城的东南城墙毫无目的地转圈子。天黑时,慈禧命令又到了,内容是“无论行抵何处”,立即返城,“保卫城池”。结果在漫天暑气中转了一天的疲惫不堪的官兵,匆忙进城了。

  与此同时,慈禧开始频繁地召见大臣,整个下午到晚上,召见荣禄8次,召见载漪5次,全体军机大臣被“叫起”也达5次之多,几乎没了吃饭的时间。但是,群臣跪在慈禧面前,“皆默然不发一言”。

  这时,参加防守京师的清军总兵力已达10万人以上,是八国联军兵力的8倍。10万之众,从官到兵,竟然没有一人能说得出具体的防御部署,没有指挥机构,没有战斗动员、作战方针、作战原则,也没有协同作战的实施计划和保障支援方案,更没有战役和战术预备队。所有该有的都没有。

  13日夜晚,按计划,联军向集结地点运动。

  俄国人决定提前行动。那天晚上,突然天降暴雨,雨停之后,俄军参谋长华西列夫斯基下达攻击命令。俄军用大炮轰击东直门,数十炮之后,城门被轰开一个洞。14日凌晨,俄军冲进了东直门。就在俄军对攻击城门而无守军抵抗感到纳闷时,激烈的战斗在东直城门内打响。

  董福祥的军队在城墙上向冲入城门内的俄军猛烈射击,同时有一些官兵冲了下来,和俄军展开肉搏战,俄军被赶出了城门。华西列夫斯基命令骑兵连参加冲击,这些哥萨克人挥舞着他们善于使用的马刀蜂拥砍杀,东直门又被俄军占领。

  天亮时分,俄军开始向内城进攻。董军的决死表现令人惊讶,他们从城墙上的每一个垛口后连续不断地射击,大炮从城墙上直接瞄准,冲击中的俄军顿时乱成了一团。拉炮的十几匹马瞬间都被打死,冲在前面的炮手全部负伤。俄军仓皇后退,撤退到城墙东南角落的数间民房里。天大亮之后,董军乘胜追击,向俄军藏身的民房呐喊着冲击过来。在丢弃武器、伤员和尸体之后,俄军被赶出了外城。整整一夜的攻击后,俄军又退回到了原地。

  就在此时,俄军主力到达,得到兵力补充的俄军立即重新开始冲锋。

  早晨6时,俄军第10团团长安丘科夫率领部队发起第一轮冲锋,他骑在马上高举马刀,身先士卒。董福祥此时也出现在甘军阵地上,他毫不隐蔽地站在高处,挥舞着一把中国战刀,大喊:“退者立斩!”

  在甘军的阻击下,俄军很快就退了下去,留下一片尸体,其中包括安丘科夫团长。华西列夫斯基刚想站起来喊什么,立即被密集的子弹击中,话音未落栽倒在地。到14日中午,俄军仅攻占外城一角。

  日军开始攻击的时间是14日早上,目标朝阳门。在朝阳门城墙上防守的还是甘军。日军刚开始攻击,董福祥就到了现场。他在东直门和俄军打了一夜,一脸的硝烟和疲惫,但那柄锋利的中国战刀依旧在他手上。他站在朝阳门的城墙上,说的还是那句话:“退者立斩!”

  朝阳门的炮战,是清朝历史上少见的激烈炮战。甘军调集了可能调集的所有大炮,向日军的炮兵阵地以及冲击的步兵进行了密集的炮击。接近中午时,日军得到了跟上来的俄军预备队炮兵的支援。立时,联军的大炮达到50多门,联军炮群统一指挥,集中火力轰击朝阳门城楼。甘军没有预备队,在日、俄炮群的连续轰击下,城墙上出现了大量的伤亡,战斗力逐渐低了下来。但甘军士气并不低落,与日军僵持着,一直到天黑。傍晚时分,日军组织了敢死队,抬着巨大的炸药桶,一波接着一波前赴后继地向城墙接近。甘军拼死阻击,但是,枪声逐渐稀落—城墙上甘军官兵的尸体已堆积很高了。

  突然一声巨响,日军敢死队把朝阳门城门炸开,日军步兵蜂拥而入。

  在进攻北京的各国军队中,最为幸运的当属英军。由于英军司令盖里斯手里有一“绝密武器”,这是联军占领天津时,一个从北京使馆里冒死突围出的中国教民送给盖里斯的小纸条,上面画着北京内城使馆区旁边护城河水面下一个秘密水门的位置。水门直接与英国使馆相连。盖里斯藏起了这个秘密。

  美军攻占广渠门则表现了美国人的精明。他们刚到广渠门,受到甘军的射击,美国兵立即藏了起来。他们看热闹似的看着俄军和甘军的激烈战斗。逐渐地,美军司令官沙飞看出了门道:有一段城墙上好像无人防守。于是,他派出一个小组,徒手往城墙上爬。北京城的城墙由于修建年代久远,墙体上砖缝很深,攀爬起来并不困难。美军很容易爬上去了,这段城墙上居然无兵守卫,这似乎有些不可思议。美军利用临时制作的软梯,未发一枪一弹登上了城墙。占领广渠门这一段城墙的美军立即向两边冲击,甘军受到侧翼进攻,猝不及防,纷纷撤退。

  8月14日上午,英军向广渠门攻击时,由于美军先期一步占领了该门,英军很顺利地通过此处。并且立即占领天坛,然后按照小纸条上的标识找到水门。盖里斯带领官兵下水,砸开护城河下的铁栅栏,顺利到达使馆,进入了内城。

  马福禄喋血正阳门

  8月14日,联军的进攻转移至对内城的争夺。

  北京的盛夏炎热异常,1900年的夏天恰逢多雨。在联军炮火的猛烈攻击下,外城失守,参加抵抗的清军顿作鸟兽散,京城内外的神机营、虎神营和各地勤王之师“约六、七万人,皆已散灭无踪”,只剩下董福祥的甘军还守在自己的战斗位置上。

  美军占领广渠门后,迅速移动至正阳门。由于美军进攻广渠门没有遇到太大的阻击,所以对正阳门的占领也没有太放在心上。但美军没有想到在正阳门碰到了劲敌。守卫正阳门的清军军官马福禄,是甘军董福祥手下一名悍将。马福禄,回族,清末武进士,甘肃省临夏县韩集镇阳洼山人,时为甘军营官,手下有400余名官兵。

  面对进攻正阳门的美军,马福禄令士兵拼死抵抗。美军司令沙飞命令美军加大攻击力度,但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沙飞意识到遇到劲敌了,再次下令加强炮火攻击。在炮火猛烈的打击下,马福禄的部下死伤逐渐增加,一些士兵表现出了慌乱神情。他手下的军官,包括其弟马福祥,向马福禄提出撤退的建议。他对弟弟马福祥说:“我国跟列强已经决裂,事情已无可挽回,我们只有以身报国,为民族争光,决不能贪生怕死,只顾自己的身家性命。何况董大帅已经下了死命令:‘退者立斩!"他断然命令:“不论官兵,言退者斩!”美军集中炮火轰击正阳门城楼,把原有的四层箭楼削掉了两层。马福禄眼看身边的士兵死伤不断增多,美军步兵又不断的蜂拥冲向城楼。他意识到死守将会全军覆没,只有暂时撤出,再图反击。于是,马福禄下达了撤出令,美军终于攻陷了正阳门。

  美军攻占正阳门后,在城楼上设置了10道栅栏,试图阻挡清军反攻。暑天的北京,炎热异常,8月的天气阴晴不定。眼看着天渐渐地黑了下来,马福禄认为反击的时机到了。他挥舞着战刀一马当先,带领士兵发起反攻。全营官兵血水和着汗水,冒着枪林弹雨勇猛攻击。马福禄第一个登上城楼,冲破了敌军的第一道栅栏;马福祥紧随其后,也突破了第二道栅栏。他们连续毁掉了7道栅栏,交战双方伤亡很大,尸体横陈,鲜血染红了城墙。

  只剩下最后一道栅栏了,马福禄仿佛看到了收复阵地的曙光。这时,夜幕笼罩下的天空忽然下起了大雨,很快,豪雨如注。马福禄认为是老天在帮忙,他向士兵高喊:“尕娃子,真主在保佑咱们,冲啊!”他身先士卒,冲在最前面。突然,一颗子弹击中了他的左臂,他扯破衣服,胡乱裹扎了一下,又大声呼喊着冲向最后一道栅栏。不幸的是,又一颗子弹直接射进了他的嘴里,他顿时仰面倒下,血流如注,很快停止了呼吸。马福祥为了保存仅剩的部队,下达了撤退令。和马福禄同时牺牲的,还有其堂弟马福贵、马福全,侄子马耀图、马兆图以及家乡的回族、东乡族子弟兵百余人。

  马福禄以身殉国时年仅48岁。后来他被清廷封为“振威将军”,谥号忠烈。战事平息后,他的遗体由马福祥安葬在北京阜成门外的三里河清真寺内。马福禄的儿子就是民国时期的“西北五马”之“宁马”马鸿宾,他与其堂弟马鸿逵经营宁夏近二十年,直到全国解放,马鸿宾率部起义。

  联军进抵午门,慈禧仓皇西逃

  8月15日晨,美军占领正阳门。

  从高大的正阳门进去,美军看见了一道红墙横在面前,这就是皇城。他们没有受到清军的阻击,但皇城城墙的高度似乎没有攀爬的可能。攻击进入皇城的第一道大门“大清门”时,美军把希望寄托在炮兵身上,在美军炮兵连连长瑞利的指挥下,上尉苏莫莱像在靶场训练新兵一样,在大清门的门闩位置划出了一个白色圆圈,命令炮兵朝圆圈开炮。两次齐射,大清门门闩被炸烂,美军蜂拥而入。

  接下来是天安门,这是第二道大门。在此,美军遭到了清军抵抗,天安门城楼上的密集的射击,使数名美军官兵倒地,包括冲在最前面的瑞利上尉。清军的抵抗持续了半个小时,在美军向天安门门闩和城楼上密集炮轰时,没有一个清军放弃阵地。

  直到前来增援的英军从云梯爬到天安门城墙上面,他们发现守卫天安门城楼的清军官兵已经全部阵亡。美军步兵从炸开的天安门城门中间冲了进去。

  皇城仅剩下最后一道门:午门。美军架好炮准备轰击,俄国人、英国人和日本人都很着急,不想让美国人抢先进入。各国司令官召开了紧急会议,决定:为了防止一国独占或先占皇宫,暂停对皇宫的军事行动。联军对北京的进攻最终停止在午门前。

  就在守卫天安门的清军与美军激战时,慈安、慈禧两宫皇太后带着光绪皇帝、皇后和一批王公大臣仓皇从西华门逃至德胜门,转经西直门逃出北京城。

  1900年8月15日,八国联军攻陷北京。

  北京陷落后,董福祥率军护卫两宫皇太后和光绪帝西逃至西安。董福祥的部下马福祥由于沿途精心护驾,得到慈禧器重。在西安行宫的一年中,马福祥带领的军队担任宫禁警卫及北辕周围防务。辛丑年清廷与列强议和,两宫及光绪返京时,马福祥还率军护送至正定。在议和过程中,西方列强要求处死董福祥,董此时已逃回甘肃老家。他扬言,若要惩办他,他就举兵造反。清廷知道他的军事实力,没有答应联军,仅将其解职,禁锢家中。1908年,董福祥病死于甘肃金积堡,一代悍将遗恨终身。

http://tiebabaiducom/fkz=205637962

有董姓的联系~~~

http://wwwxiyuecomcn/a8/106128_1html

看看相关的

董姓

董姓是一个古老的姓,董姓的由来,有两种说法:其中一支持起源很早,相传黄帝的已姓子孙中有个叫叔安的,被封于飂(又作蓼,在今河南唐河县),称为飂叔安。飂叔安的儿子董父,为帝舜驯养龙,被舜赐姓为董,任为豢龙氏,封之于鬷川(今山东定陶县),他的后代便以董为姓。

董姓的另一支是在周朝时出现的,据西汉史游《急就篇》及宋人邓名世《古今姓氏书辩证》记载,春秋时,周大夫辛有的两个儿子到晋国,与籍氏一起主管晋之典籍,因其职责是“董督晋史”,所以也称为董氏。这一时期晋国的都城在绛(今山西翼城东南),故此支董氏出自今山西翼城。

辛有的后裔,世袭晋国太史之职,至春秋时,有史官董狐,他不畏权贵,秉笔直书,被誉为“良史”。董狐的裔孙董翳,秦末被项羽封为翟王,都高奴(在今陕西延安延河东岸),子孙遂居陇西(郡治在今甘肃临洮)。西汉时的董仲舒为广川(今河北枣强东)人,其曾孙自广川徙陇西,裔孙徙河东(郡治在今山西夏县西北)。此外,董姓在汉代还分布于今山东定陶、高青,广东广州,四川资阳、德阳,贵州黄平,浙江余姚,湖北襄阳、枝江,福建福州,河南禹州、伊川、南阳、开封、福县、信阳、灵宝等地。至隋唐时期,除上述地区外,今安徽、湖南、江苏、江西等省的一些地方,也都有董姓的居住地。

唐代的《元和姓纂》记载董氏有四个郡望:即陇西、弘农(今河南灵宝)、河东、范阳(今河北涿州)。此外还有济阴(今山东曹县)。唐末,固始(今属河南)的董氏有随王潮、王审知入闽者。明代以前,董氏已遍布江南各省。从清康熙年间开始,董氏有族人陆续移居台湾,此后有的又徙居南洋群岛及欧美一些国家和地区。

历史上出自董姓的名人很多,西汉有哲学家、经学大师董仲舒,广川人,武帝采纳他的建议,开此后两千余年封建社会以儒学为正统的先声;还有云阳(今陕西淳化)人董贤,因貌美,为哀帝宠幸,22岁官至大司马,操纵朝政,其父、弟、岳父等均官至公卿,拥有家产万贯,贵倾朝廷。东汉初有陈留圉(今河南杞县圉镇)人董宣,因拒不向邪恶低头,被光武帝呼为“强项令”;东汉末陇西临洮(今甘肃氓县)人董卓,189年率兵入洛阳,废少帝,立献帝,挟献帝西迁长安,自为太师,后为王允、吕布所杀。三国时南郡枝江(今属湖北)人董和,与诸葛亮协力辅佐蜀后主,居官20余年,死时家无檐石之财;其子董允,蜀后主时任黄门侍郎,颇得诸葛亮信任,常谏诤后主过失;还有侯官(今福建福州市)人董奉,善医道,为人治病不取钱,治愈者使裁杏树,数年达万株。后人用“杏林”颂赞医者,即出于此。北魏时有出使西域的外交家董琬。唐代有德宗时的宰相董晋,还有琴家董庭兰。五代南唐有著名画家董源。辽代有农民起义首领董庞儿。金代有戏曲作家董解元。明代有抗倭名将董邦政,著名书画家董其昌,秦淮名妓董小宛。清代有文学家董说,画家董邦达,晚清将领董福祥。近现代有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的创始人之一董必武,宁都起义***之一董振堂,解放战争中的战斗英雄董存瑞。董姓可谓名人辈出。

在当今以人口多少排名的中国百家大姓中,董姓位居第29位。

甘肃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伏羲、女娲和黄帝相传诞生在甘肃,西王母降凡于泾川县回中山。周人崛起于庆阳,秦人肇基于天水、陇南。天下李氏的根在陇西。古语云:关东出相,关西出将。中国 历史 上甘肃名人以将居多,主要集中在两汉和三国。

1、李广

李广(?-前119年),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秦安)人,西汉时期名将。汉文帝十四年,从军击匈奴因功为中郎。汉景帝时,先后任北部边域七郡太守。汉武帝即位,召为未央宫卫尉。元光六年,任骁骑将军,领万余骑出雁门击匈奴,因众寡悬殊负伤被俘。匈奴兵将其置卧于两马间,李广佯死,于途中趁隙跃起,奔马返回。元狩四年,漠北之战中,李广任前将军,因迷失道路,未能参战,愤愧自杀。位列武成王庙六十四将之一,和宋武庙七十二将之一。

2、姜维

姜维(202年-264年),字伯约,天水冀县(今甘肃甘谷东南)人。三国时蜀汉名将,官至大将军。早先为曹魏官员,因为父亲姜冏战死,姜维被郡里任命为中郎。诸葛亮北伐时,姜维被怀疑有异心,不得已投降蜀汉,被诸葛亮重用。诸葛亮去世后姜维在蜀汉开始崭露头角,费祎死后姜维开始独掌军权,率领军队北伐曹魏,与曹魏名将邓艾、陈泰、郭淮等多次交手。后因蜀中大臣也多反对姜维北伐,而宦官黄皓弄权,姜维杀之不成,只得在沓中屯田避祸。司马昭派兵伐蜀,姜维据守剑阁,阻挡住钟会大军,却被邓艾从阴平偷袭成都,刘禅投降。后来姜维假意投降魏将钟会,打算利用钟会反叛曹魏以实现恢复汉室的愿望,但最终钟会反叛失败,姜维与钟会一同被魏军所杀。

3、苻坚

苻坚(338年-385年10月16日),字永固,氐族,略阳临渭(今甘肃秦安)人,十六国时期前秦的君主,公元357-385年在位。苻坚在位前期励精图治,重用汉人王猛,推行一系列政策与民休息,加强生产,终令国家强盛,接着以军事力量消灭北方多个独立政权,成功统一北方,并攻占了东晋领有的蜀地,与东晋南北对峙。苻坚于383年发兵南下意图消灭东晋,史称淝水之战。但最终前秦大败给东晋谢安、谢玄领导的北府兵,国家亦陷入混乱,各民族纷纷叛变独立,苻坚最终亦遭羌人姚苌杀害,谥号宣昭帝,庙号世祖。

4、李暠

李暠(351年—417年),字玄盛,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人,自称西汉将领李广十六世孙,十六国时期西凉政权建立者。隆安元年,段业自称凉州牧,以李暠为效谷县令,后升为敦煌太守。隆安四年,李暠建立西凉政权,以敦煌为都城,疆域广及西域。义熙元年,改元建初,遣使奉表东晋,并迁都酒泉,与北凉长期争战。义熙十三年,李暠去世,谥号武昭王,庙号太祖。唐朝李氏亦称李暠为其先祖。唐玄宗追尊为兴圣皇帝。

5、吕光

吕光(337年―399年),字世明,氐族,略阳(今甘肃天水)人,前秦太尉吕婆楼之子,十六国时期后凉建立者,386年-399年在位。原为前秦将领,战功赫赫。淝水之战前夕,受命征讨西域,降焉耆、破龟兹,威震西域,诸国尽皆归附。384年,东归占据凉州,收到苻坚死讯后,驻兵割据。389年,称三河王,改年号麟嘉。396年,复改称天王,国号大凉,改年号龙飞。399年,吕光病死,庙号太祖,谥号懿武皇帝。太祖吕光创立了后凉,是中国史上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太上皇”。

6、贾诩

贾诩(147年-223年8月11日),字文和,凉州姑臧(今甘肃武威市凉州)人。东汉末年至三国初年著名谋士、军事战略家,曹魏开国功臣。原为董卓部将,董卓死后,献计李傕、郭汜反攻长安。李傕等人失败后,辗转成为张绣的谋士。张绣曾用他的计策两次打败曹操,官渡之战前他劝张绣归降曹操。官渡之战时,贾诩力主与袁绍决战。赤壁之战前,认为应安抚百姓而不应劳师动众讨江东,曹操不听,结果受到严重的挫败。曹操与关中联军相持渭南时,贾诩献离间计瓦解马超、韩遂,使得曹操一举平定关中。在曹操继承人的确定上,贾诩以袁绍、刘表为例,暗示曹操不可废长立幼,从而暗助了曹丕成为世子。黄初元年,曹丕称帝,拜其为太尉,封魏寿乡侯。曹丕曾问贾诩应先灭蜀还是吴,贾诩建议应先治理好国家再动武,曹丕不听,果然征吴无功而返。黄初四年,贾诩去世,谥曰肃侯。《唐会要》尊其为魏晋八君子之首。

7、姚兴

姚兴(366—416),字子略,羌族,赤亭(今甘肃陇西西)人,后秦武昭帝姚苌长子。394—416 年在位。姚兴在前秦时任太子舍人。后秦建国后立为皇太子。393年姚苌死时正值苻登攻打后秦,姚兴密不发丧,待至次年击败苻登后才即帝位,改元皇初。399年夏天,国内天灾频频,姚兴自降帝号,是十六国帝王中少有的仁德之君。姚兴在位22年,勤于政事,治国安民。重视发展经济,兴修水利,关心农事。他先后消灭了前秦、西秦、后凉的势力,使西方安宁;同时东与北魏、东晋抗衡。弘始元年,率兵攻打东晋,一举攻陷洛阳,迫使晋军南撤,晋之淮、汉以北纷纷降秦,使统治疆域迅速扩大,西至河西走廊,东至徐、几乎控制了整个黄河、淮河、汉水流域。

8、赵充国

赵充国(前137年—前52年),字翁孙,原为陇西上邽(今甘肃天水)人,后移居湟中(今青海西宁地区),西汉著名将领。为人有勇略,熟悉匈奴和氐羌的习性,汉武帝时,跟随李广利出击匈奴,率七百壮士突出重围,被武帝拜为中郎,官居车骑将军长史。汉昭帝时,率军击败武都郡氐族的叛乱,并出击匈奴,俘虏西祁王。昭帝死后,与霍光等尊立汉宣帝,封营平侯。后任蒲类将军、后将军、少府。神爵元年,宣帝采用赵充国的计策,平定羌人叛乱,并进行屯田。次年,诸羌投降,赵充国病逝后,谥号壮。为“麒麟阁十一功臣”之一。

9、韩遂

韩遂(?-215年),字文约,凉州金城郡(今甘肃永靖西北)人。东汉末年军阀、汉末群雄之一。最初闻名于西州,被羌胡叛军劫持并推举为首领,以诛宦官为名举兵造反,聚众十万,先后败皇甫嵩、张温、董卓、孙坚等名将,后受朝廷招安,拥兵割据一方长达三十余年。他曾与马腾结为异姓兄弟,后二人关系破裂。袁绍、曹操相争之际,马腾、韩遂被钟繇说服,依附于曹操。马腾入京后,留其子马超统领部队。马超推举韩遂为都督起兵反叛曹操,为曹操所败,韩遂逃奔凉州,后又为夏侯渊所败,病死(一说被杀)。

10、甘延寿

甘延寿(生卒年不详),字君况,北地郡郁郅县(今甘肃省庆城县)人,西汉时期将领。出身名门,少年时就善骑射,被选拔到御林军中,后被提升为郎官。西汉皇帝看重他的武艺和气力,不久便调升为辽东太守,曾因事被免官。车骑将军许嘉推荐他担任了郎中和谏议大夫,随后朝廷派他出使西域,就任都护骑都尉,与副校尉陈汤共同诛灭了匈奴的郅支单于,被封为义成侯。

朱发忠,甘肃靖远人,解放军中将。1948年5月生,1971年4月入党,1969年2月参加工作,北京大学数学系计算数学代培班毕业,大学学历。曾任中国人民解放军试验训练基地司令员、解放军总装备部副部长。2003年7月晋升为中将军衔。 是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全国人大财政经济委员会委员

陈秀,甘肃庆阳人,解放军中将。1940年7月出生。历任兰州军区后勤部副部长、兰州军区副司令员。1998年晋升为中将。

周永顺,甘肃省兰州市榆中县来紫堡乡园子村人。1942年7月出生,1961年7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64年3月x党。历任陆军第47集团军政治部主任、第47集团军政治委员、新疆军区副政治委员丶兰州军区副政治委员兼新疆军区政治委员、沈阳军区副政治委员。1997年7月晋升为中将军衔。

王建民,甘肃庆阳人,中将军衔。1951年11月2日生,历任南疆军区政治部主任、新疆军区政治部主任、新疆军区副政委、兰州军区政治部副主任、新疆军区政委、兰州军区副政委。2011年晋升中将军衔。是第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全国人大华侨委员会委员。

一、 李广 ,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秦安)人,西汉名将。有“飞将军”美称。箭术高超,有百步穿杨之功,抵御匈奴入侵,英勇善战,杀敌无数,屡立战功。

二、赵充国, 陇西上邽(今甘肃天水)人,西汉著名将领。他曾数次与匈奴战斗,有勇有谋,每次都凯凯而归。多次被任命为大将军。并平定了氐族叛乱。

三、姜维, 天水冀县(今甘肃甘谷)人,三国时蜀汉名将。诸葛亮北伐时,姜维被怀疑有异心,姜维不得已投降蜀汉,被诸葛亮所器重并获重用。诸葛亮去世后姜维开始掌握军权,官授大将军,并率军北伐曹魏。但天意难违,终负所愿。姜维希望凭自己的力量复兴蜀汉,假意投降魏将钟会,打算利用钟会反叛曹魏以实现恢复汉室的愿望,但最终钟会反叛失败,姜维与钟会一同被魏军所杀。

四、符坚, 略阳临渭(今甘肃秦安)人,十六国时期前秦的君主。由于前秦元气大伤,先前被统一的鲜卑、羌等部族酋豪趁此纷纷举兵反叛,建立了割据政权。在后赵石虎进攻关中时,苻坚率族归服,并迁徙到现今的河北临漳一带。不久投靠东晋,被任为征北大将军,在淝水之战中,苻坚一举灭了东晋,不久自称秦王。

五、董卓, 陇西临洮(今甘肃省岷县)人,东汉末权臣。董卓精通武艺,但是他的性格很野蛮,当地的百姓都害怕他。就连羌人都敬畏三分。董卓也是有深谋心机的人,在朝廷实力薄弱的时候趁虚而入,占据了京城。而后,东汉的政权也就有名无实了。

六、张奂, 敦煌郡渊泉县人,在今甘肃安西县东,东汉时期的名将,东汉时为凉州三明之一,他在东汉的对外战争中功勋卓著,多次以恩信安抚、招降外族,使得北方宁静一时。

七、李暠, 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人,李广十六世孙。李暠精通兵法,善于用人,并建立了西凉政权。北凉君主沮渠侵犯西凉,李暠大怒,亲自率兵追击,在安弥追上并大败沮渠,把被掳掠的人家全部收回。后来沮渠每年来犯,李暠只跟他讲和订立盟约,不与他交战。后来沮渠背弃盟约前来侵犯,李暠派太子李歆截击打败北凉军,擒获北凉将领沮渠。

八、吴玠, 德顺军陇干县(今甘肃省静宁)人,南宋名将,通晓兵法且善于骑射。吴玠与敌对垒近十年,尽其毕生精力,率领秦陇、泾原、阶、成诸州和家乡德顺军子弟兵,长期扼守秦凤要塞,牵制金人对东南的压力,使金人始终不敢进犯蜀地。

九、李孝恭, 陇西成纪人,在今甘肃省秦安县,唐朝时期的名将,李孝恭成功招抚岭南诸州,镇压辅公祏叛乱,平定江南地区,拜扬州都督、宗正卿、凉州都督、晋州刺史。贞观初年,任礼部尚书、河间郡王。

十、王进宝, 甘肃靖远人,清朝名将。西北发生骚乱时,正进军云南的王进宝得朝廷令及时地镇压了当地的叛乱,使西北不安的局势得以稳定。后云南吴三桂起兵抗清,一时间西北局势又陷入动荡。王进宝再次被朝廷急召入京,并奉命收复兰州,王进宝派人连夜进击,占领了兰州以南的临洮,接着又出奇制胜,接连收复了兰州以东的定西,从而对兰州形成了包围之势,以截断叛军的退路,在王进宝的指挥下,清军成功收复了兰州。

关东出相,关西出将,出自《晋书·姚兴载记》。意思是函谷关以东的地区,民风好文,多出宰相;函谷关以西的地区,民风好武,多出将帅。关西地区自古尚武勇敢,民风剽悍,精骑横行天下,名将辈出,秦国的白起、王翦、李信,汉朝的李广家族,汉末的董卓集团、西凉马超,十六国时期更是有着前秦、后秦、西秦、前凉、后凉、北凉等政权,唐朝的关陇集团

甘肃名将

李广 ,陇西成纪(甘肃秦安县)人,西汉名将,一生多次抗击匈奴,威震匈奴,被称为“飞将军”。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李广家族还是名将世家,李广有三子,“曰当户、椒、敢,皆为郎”,不过李广家族命运都不好。

李敢 ,李广的儿子,多次出击匈奴,跟随霍去病讨伐匈奴时,勇夺左贤王鼓旗,斩首颇多,被封关内侯。李广难封,李敢却得以封侯,李广跟随卫青讨伐匈奴却迷路最终自尽身亡,李敢迁怒大将军卫青,打伤卫青,被霍去病射杀。

李陵 ,李广长孙,擅长骑射,曾深入匈奴二千余里。在贰师将军李广利出征匈奴时,李陵率五千步兵孤军深入要直捣单于王庭,在浚稽山遇到匈奴主力血战又没有后援被俘虏。一年后,汉武帝醒悟李陵的苦,派公孙敖带兵深入匈奴境内接李陵。公孙敖没有救回李陵,还带回李陵在帮单于练兵的消息,致使汉武帝灭了李陵的家族。其实,当时练兵的并不是李陵,而是李绪,但这下彻底绝了李陵的后路,霍光辅政时曾派人劝他归汉,他终究没有同意,最终病死匈奴。

赵充国 ,陇西上邽(甘肃天水)人,西汉名将,“麒麟阁十一功臣”之一,计定羌人叛乱,开展屯田。

甘延寿 ,北地郡郁郅县(甘肃庆城县)人,西汉名将,与陈汤共同诛灭郅支单于,终结百年汉匈大战。

张奂 ,凉州敦煌郡渊泉县(甘肃安西县)人,东汉名将,平屠各、乌桓之乱,屡破东羌、先零羌,招抚外族,促进了边境和平,功勋卓著。

段颎 ,武威姑臧(甘肃武威市)人,东汉名将,戍边征战十余年,平定西羌、击灭东羌。

董卓 ,陇西临洮(甘肃岷县)人。董卓也是个猛将,力大无双,擅长佩戴两副箭囊,骑马飞驰时左右射击。董卓少年时就结交羌族,屡建战功,一步步拜将封侯,挟天子以令天下。董卓虽然残暴,但是能拉拢一大批人为他效力,自身还是有本事的。

郭汜 ,凉州张掖(甘肃张掖)人,董卓集团的将领,汉末群雄之一。董卓死后,郭汜采用谋臣贾诩的计策,和李傕联兵攻破长安,击败温侯吕布,杀死司徒王允,占领长安,挟持汉献帝,把持朝政。

樊稠 ,凉州金城(甘肃永靖西北)人,董卓集团的将领,东汉末年军阀。董卓死后,联合李傕、郭汜、张济等人合众十余万反扑长安,随后又大败马腾、韩遂。

张济 ,武威郡祖厉县(甘肃省靖远县)人,董卓集团的将领,东汉末年割据军阀,也是张绣的叔叔。董卓被杀后,联合李傕等人攻破长安。

张绣 ,张济的侄子,汉末群雄之一,张济死后张绣接管了他的部队,割据宛城。曹操南征时张绣率众投降了曹操,因为曹操接纳了张济的遗孀邹夫人,张绣反叛突袭杀死曹操的长子曹昂、侄子曹安民、猛将典韦。随后,在贾诩的建议,张绣再次向曹操投降,曹操也没有记仇,反而结为亲家,张绣在官渡之战、南皮击破袁谭都立下战功。

姜维 ,天水郡冀县(甘肃甘谷县)人,三国时期蜀汉名将。姜维本来是曹魏天水郡参军,诸葛亮北伐时,受到猜疑不得已投降了蜀汉,深受诸葛亮重用。诸葛亮去世后,姜维被拜为大将军,继续北伐,姜维还在剑阁抵抗钟会,邓艾却偷渡阴平,刘禅开城投降,敕令姜维投降。姜维不得已投降钟会,却挑拨钟会谋反,事情败露后,姜维、钟会被杀,邓艾也被部将斩杀。

庞德 ,南安郡狟道县(甘肃武山县)人,庞德曾先后跟随马腾、马超,最后追随了曹操。襄樊之战时,庞德率军支援樊城的曹仁,力战关羽,一箭射中关羽前额,最后被俘后誓死不降。

韩遂 ,汉末群雄之一,拥兵割据一方长达三十余年,曾联合马超等抵抗曹操,一度对曹操造成了极大的威胁。

阎行 ,金城人(甘肃兰州市附近),最初跟随韩遂,以骁勇刚毅、武艺超强而闻名。别看阎行名声不显,却是少有的高手,韩遂与马腾发生冲突时,阎行用矛刺马超,矛折断后又用断矛击打马超脖子,几乎杀死西凉第一猛将马超。曹操消灭韩遂平定凉州中阎行也起了重大作用,被拜为列侯。

苻健 ,略阳临渭(甘肃秦安)人,前秦开国皇帝。后赵时期,苻健就深受石虎父子的亲近,加号镇军将军,后来统军扫平关中群雄,建立前秦,

苻坚 ,略阳临渭(甘肃秦安县)人,前秦第三位皇帝,十六国最有作为的名君,一统北方。

苻生 ,前秦第二位皇帝,能力举千钧,徒手与猛兽格斗,跑得比马还快,击刺、骑射冠绝一时,曾单骑冲入东晋桓温阵中,前后斩将夺旗十余次。

吕光 ,略阳郡临渭(甘肃秦安县)人,前秦名将,后凉开国君主,阵前将万人敌张蚝刺下战马。

邓羌 ,安定郡临泾县(甘肃泾川县)人,前秦名将,号称“万人敌”,一生戎马,战无不胜,未有败绩,堪称“前秦第一名将”。

苻菁 ,前秦宗室名将,在前秦开国战役中立下汗马功劳。

苻雅 ,前秦宗室名将,灭亡前仇池国,威慑吐谷浑向前秦称臣。

苻黄眉 ,前秦宗室名将,联合苻坚、邓羌,斩杀羌族首领姚襄。

杨安 ,略阳清水(甘肃清水县)人,前秦名将,平定曹毂之乱、五公之乱,攻灭前燕。

苟苌 ,武都郡(甘肃武都市)人,前秦名将,率军攻灭前凉。

梁成 ,略阳郡(甘肃天水)人,前秦名将,攻灭前燕、击溃前燕慕容臧。

李雄 ,略阳(甘肃天水市)人,成汉开国皇帝。

姚苌 ,南安郡赤亭县(甘肃陇西县)人,前秦大将,后秦开国皇帝。

李暠 ,陇西成纪人,西凉开国国君,唐朝皇室认定的先祖。

乞伏国仁 ,陇西郡襄武县(甘肃陇西县)人,西秦开国君主。乞伏国仁家族世代都是鲜卑族乞伏部首领,被苻坚击败后投降了前秦。淝水之战时,命乞伏国仁被任命为前将军、先锋骑,因为他的叔叔叛乱回师讨伐。淝水之战后,乞伏国仁背叛前秦,建立西秦。

张轨 ,安定郡乌氏县(甘肃平凉市)人,前凉开国君主。八王之乱时,张轨割据凉州,拥戴晋愍帝司马邺,抵抗汉赵军队,受到朝廷的信任,被封为凉州牧。

沮渠蒙逊 ,张掖临松(甘肃张掖市)人,十六国时期北凉国君。

刘雄 ,南北朝时期西魏、北周名将,追随齐王宇文宪东灭北齐,北讨稽胡,跟随太子宇文赟西征吐谷浑,屡立战功。

李虎 ,陇西郡成纪(甘肃秦安县)人,北魏、西魏名将,八柱国之一,李渊祖父。

李世民 ,唐朝的第二位皇帝,领兵攻破长安,平定薛仁杲、刘武周、窦建德、王世充、刘黑闼等割据势力,为唐朝的建立与统一立下赫赫战功。

李孝恭 ,唐朝宗室名将,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灭萧梁,破辅公祐,平定江南,屡立战功。

李道宗 ,唐朝初年宗室名将,李道宗被演义黑的一塌糊涂,但是李世民曾评价他是与李勣、薛万彻二人齐名的名将。

李神通 ,李渊的堂弟,唐朝宗室名将。

李祎 ,吴王李恪的孙子,唐朝宗室名将,神武军的创建者。

李晟, 洮州临潭(今甘肃临潭)人,唐朝中期名将,号称“万人敌”,屡破吐蕃,讨伐河朔,平定朱泚叛乱克复京师,被封为西平郡王。

李愬 ,李晟的儿子,唐朝中期名将,雪夜下蔡州,生擒吴元济,平定淮西叛乱。

吴玠 ,德顺军陇干县(今甘肃省静宁县)人,南宋名将。吴玠和弟弟吴璘领兵抗金,在和尚原、饶凤关、仙人关等地屡此挫败金军,为保全川蜀之地作出杰出的贡献。南宋初期的七位抗金将领为被追封为七王(蕲王韩世忠、鄜王刘光世、循王张俊、鄂王岳飞、和王杨沂中、涪王吴玠、信王吴璘),吴玠就是其中之一。

吴璘 ,吴玠的弟弟,和哥哥一起领军抗金,屡立战功,被追封为信王。

刘锜 ,德顺军(今甘肃省静宁县)人,南宋初年名将。早年多次战胜西夏,名震西夏,后又在顺昌之战中大破金将完颜宗弼军,是南宋“中兴十三处战功”之一,之后又在柘皋之战再破金军,这一战也是“中兴十三处战功”之一。

王进宝 ,甘肃靖远人,清朝名将,河西四汉将之一,在平定三藩之乱中有功。

董福祥 ,甘肃环县(当时属宁夏固原)人,清末著名将领。在收复新疆之役中,董福祥先后参与收复达坂城、托克逊城、喀喇沙尔、哈密等地,威震新疆。庚子之变中董福祥率军抵抗八国联军,击毙沙俄军团长安宁科夫,击伤俄军将军,后来议和期间,董福祥被指控为“首凶”,要求清政府将其处死,慈禧因为他护驾有功,最终将他革职,终老田园,死后迫于列强的压力也没有赐予谥号。

西北四马, 马步青、马步芳、马鸿宾、马鸿逵,统治西北地区数十年的马姓军阀。孙殿英率大军进攻宁夏,意欲吞并西北时,四马联合拒孙,经过4个月激战,以孙殿英惨遭毁灭性打击而告终。

开国少将

张明远, 甘肃岷县人,1955年被授予少将。

侯世奎 ,甘肃皋兰人,1955年被授予少将。

黄德魁, 甘肃临夏人,1955年被授予少将。

康健民, 甘肃定西人,1955年被授予少将。

李化民, 甘肃临洮人,1955年被授予少将。

刘懋功 ,甘肃庆阳人,1955年被授予少将。

鲁瑞林 ,甘肃临夏人,1955年被授予少将。

徐国珍 ,甘肃天水人,1955年被授予少将。

靳虎 ,甘肃榆中人,1961年晋升海军少将。

从地理角度看,甘肃从西北沿东南走向,一千多公里,面积十分广范。气候南北相差甚大,但又四季分明,宋朝以前,森林覆盖面积大,气候适宜,富甲天下。水草丰美,非常适合农耕放牧,又有丝绸之路从中穿过,经济繁荣。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在今临洮修筑长城,那时,中原彊界,不过临洮一固原一与赵长城相连,北方匈奴屡屡相犯,直至汉武帝派卫青,霍去病反击匈奴,收复河西三地,此后两千多年的时间中,战争连绵不断,中原与外族的战争大多在西北甘肃境内。因此上,甘肃境内,在保家卫

马福禄的人物生平

少时受伊斯兰教传统教育,并习兵练武,光绪二年(1876年)中武举人,光绪六年(1880年)赴京会试中武进士,留京侍卫,后以双亲无人赡养乞请...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