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不韦是秦朝的功臣,他和秦始皇是什么关系?
吕不韦与秦始皇到底是什么关系?其实关于这个问题,在李开元先生著的《秦谜》一书中有十分详尽的考据讲解,先来说说造成这个谜团的起因,这还是要从《史记》说起,在《史记•秦始皇本纪》这段记载秦始皇是庄襄王和赵姬的儿子,并没有对嬴政的身世做出任何质疑,但在另一篇《史记•吕不韦列传》中却详细地讲述了子楚如何索姬,吕不韦如何赠有孕之女,说明嬴政应当是吕不韦的儿子。
在吕不韦看来,子楚的价值,在于他的王室血脉。秦王室血统的纯正问题,吕不韦要确保子楚身为奇货价值的真实可靠,他不应该在王室血统上做手脚。
从华阳夫人的角度来看,她收养子楚的基础,也在子楚的王室血统。子楚血统的纯正问题,同样也是关系到华阳夫人和芈氏家族政治前途的死活问题。所以在子楚血统的任何问题上,必将严格地监督甄别,不能留下任何可能被质疑的地方。吕不韦在这个问题上一定会小心谨慎,不敢有稍许的疏忽。并且以当时的技术来言,即使赵姬怀孕,也无法知道是男是女,吕不韦真的没有必要在这个问题上冒这么大的风险。
秦国的继承制度是非常严谨的,一般必须由嫡子继承,而嫡子的认定,必须是父亲和正室所生的。秦国有如此严格的制度,吕不韦如此精明,并且他很早就有了这个计划,就一定会去熟悉秦国的法律和制度,不可能不精通秦国的继承法。秦国是一个法治至高无上的国家,在涉及国本的根本问题上,吕不韦这样的人,绝不敢以身试法,这样对他的危险性太高。
在来看《史记.吕不韦列传》中秦始皇的出生时间,在赵姬与子楚同居以后,“至大期时,生子政。子楚遂立姬为夫人”。“大期”,就是妇女足月分娩的日期。虽然这个“大期”具体是多久,还有一定的争议,但一般来说怀孕十个月生产,就是妇人的大期。按这样计算,赵姬与子楚同居十个月以后,生下了嬴政,是毫无问题的,所以子楚认可了自己的长子,册立赵姬为自己的夫人。
如果赵姬在出嫁之前已经怀孕。在没有科学检测手段的古代,吕不韦确实知道赵姬已经怀孕,怕要在两个月以后。那就是说赵姬怀孕两个月以后才被献给子楚,嬴政就不会在“大期”的十个月后出产,而是应当在赵姬与子楚同居八个月后早产。早产几天也许正常,但早产两个月,子楚怎么会不有所怀疑呢?
还有就是吕不韦这个故事和李园与春申君的故事简直如出一辙。在《史记春申君列传》中记载了楚国的考烈王没有儿子,赵国人李园听说了这个消息,他先把自己的妹妹献给了春申君,怀孕后李园又劝说春申君将妹妹献给了考烈王。后来李园妹妹被立为后,儿子也成了楚幽王。
所以综合以上内容,吕不韦应该算是秦始皇一家的贵人,是秦始皇的仲父,但不是他的真正父亲。
秦朝是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建立的,前秦,后秦,西秦都建立于16国时期。前秦和后秦建立于勤的发源地,所以选择以秦为国号,西芹是前秦的附属势力。只有秦朝是秦始皇建立的,其余的跟秦始皇都没有关系。
秦朝与商朝的关系是很密切的。
秦朝的君主属于嬴姓赵氏家族。而嬴姓赵氏家族的起源在中国的东部,它的前身嬴姓部族与商朝的统治家族子姓部族都是上古东夷集团的组成部分,属于同一地区关系很紧密的两个部落族群,他们均以玄鸟为图腾,可能是在很久以前是有血缘关系的。
在商朝,统治阶层是以东夷集团为主体的。子姓家族成为国君,而嬴姓家族则在商汤时参与攻打夏桀,是商王的政治联盟。至商王大戊时,嬴姓孟戏和仲衍则被任命商王亲御(国君的御手是亲随贵族),并与商王族联姻加强同盟。到商朝末期,纣王最信赖的三个大臣,就是嬴姓的蜚廉、恶来父子和嬴姓费氏的费仲。
周武王伐商后,嬴姓家族与子姓家族做为政治联盟都同时遭到重大打击。嬴族正是由于此次改朝换代的变故,才从祖居的东部地区被迫西迁。自孟增起,嬴姓家族成为新兴周王朝倚重的政治势力,并因此发展出后来的赵国和秦国。
李唐皇室起源不详,有可能是汉化的南下胡人,也有可能是胡化的北方汉人。
他们自己认为,是汉武帝时期,名将李陵的后裔,而李陵家族,可以追溯到秦国名将李信。
这种事情,随便听听即可,不必太当真。
《史记·夏本纪》记述了夏朝禹至桀14世17帝。这就是中国最早的“家谱”。产生于夏,盛于魏晋南北朝,普及完善于宋。
欧阳修、苏洵所修族谱体例较完备,私修族谱普遍以其为典范,并进一步予以发展,形成了一套包括谱序、谱例、谱表、谱系、家训、家诫、家规、祠堂、坟地、义庄、仕谱、人物传记和艺文等内容的较完善的私修族谱的体例。
夏朝(约公元前21世纪~前16世纪),中国原始社会逐步解体,进入了奴隶社会,确立了王位世袭制。随之产生了记述夏朝世系的家谱。至周朝(约公元前11世纪~前221年),家谱只是记述士大夫身份的一种特殊标志。秦朝(公元前221年~前206年),氏族宗法组织瓦解,抛弃了公侯子孙的贵族世统本系。至汉朝(公元前206年~公元220年),族谱已发展成为一种社会普遍崇尚的宗教文化。以后,随着封建门第制度法制化,官修世族大地主的合谱盛于魏晋南北朝(公元265年~589年)。隋唐两朝(公元581年~907元),推行科举制度,士族势力日渐衰弱。至唐朝中期,族谱由以前的官修合谱逐步转向私家修谱而兴盛起来。宋朝(960年~1279年)受“三纲五常”的宗法伦理思想支配,私修族谱逐步普及和完善。明、清至民国,宗族活动盛行,私修族谱有增无减。
中国族谱随奴隶社会王位世袭制的确立,产生于夏朝
中国在漫长的原始社会中,人们以血缘亲属关系结合在一起,居住在一地,出现了许许多多的家族、氏族村落,形成氏族公社。每个氏族都有自己的名称和徽号,以维持氏族成员的共同世系和区别于其他氏族。氏族内的重要事情,都按照一定的习惯和世系安排。
夏朝,中国原始社会瓦解,进入了奴隶社会,并确立了王位世袭制。为了明晰王族世系,子孙继位,产生了记述王族世系的“家谱”。《史记·夏本纪》记述了夏朝禹至桀14世17帝。这就是中国最早的“家谱”。
周朝,以氏族组织演变而来的以血缘为基础的宗法制度,即嫡长子继承制的建立,使嫡长子成为土地和权位的法定继承人。与之相应形成了“尊祖敬宗”的祖先崇拜,从而巩固了奴隶制的统治秩序。在这种特定的条件下,家谱迅速发展。周朝家谱有自己的特点。
一是贵族出于尊祖敬宗和炫耀祖先,在鼎彝礼器上铭刻自己的家系。这些鼎彝铭文,先叙述祖先名字及其美德、功勋庆尝,最后为铸器人的名字。这类铭文鼎彝按辈份作为祭器陈列于宗庙,这就是周代的私修“家谱”。
二是周王朝和各诸侯国设立史官,记录、整理、保管各贵族的家谱。周王朝中央设有小史掌管王族家谱,负责定位王族世系,区分王族成员的辈份和血缘关系,遇有祭祀,则告诉君王其先祖的死日、名字等。周王朝中央还设有太史、内史,记录、整理、掌管诸侯卿大夫的谱系资料。各诸侯国也设工、史之类的官,记录、管理谱系资料。http://wwwdoc88com/p-1146349882708html
三是出现了一批谱学著作。这些著作中要数《世本》的成就最大。《世本》记录了自三皇五帝一直到春秋战国时历代帝王诸侯卿大夫的姓氏起源、世系流源、迁居本末、生前创制、死后名号以及其事迹,集各代、各家分散和世系于一书,使之流传后世。
中国族谱随封建门第制度法律化,世族大地主修谱盛于魏晋南北朝
秦统一中国后,建立中央集权统治,实施官僚制度。氏族宗法组织随之瓦解,但血缘宗法思想并没有削弱。特别是汉武帝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君臣等级和血缘尊亲观念进一步得到增强。
东汉以来,地方豪族及地主势力发展,他们往往几代宗族不分居,结成强大的社会力量。他们还与大官僚、大商人纠合,结成集团,在政治上垄断政权,把持仕途,占据中央和地方要职,形成门阀。东汉后期,三公九卿太守州牧,多数由这些高门弟子担任,门第制度已成为世家大族垄断统治政权的基础;阶级矛盾激化,世族大家以保卫乡土、宗族为名,笼络人心,组织宗族武装,维护自己的势力;世族大地主占有大量土地,他们利用宗族关系控制大量劳动力,为其奴役。曹魏时期,推行九品中正制度,使门第制度法律化。当时中正品第人以家世、才干、品德三项标准并列。到西晋,世族地主专政,把家世提升为主要的甚至惟一的标准。上品高官全为世家大族垄断,寒门、中小地主被排斥在政权之外。家谱自然成为九品中正选择官吏的主要依据。世族大地主利用宗族血缘关系和宗族思想,笼络族众,组织宗族武装遍布全国。族谱也自然成为其有力的工具。当时赋役苛重,大批族人农民只好投奔同宗大地主,转为“私属”,供其奴役剥削。族谱自然成为维护这种局面的工具。为了适应这种需要,魏晋南北朝官府设立“谱局”,诏令专职修家谱。家谱也作为重要文献,保存在各级官府中,出现世族地主家谱的鼎盛。当时修谱以贾弼最有名,他广搜世族大地主的百家谱记,在东晋政府的支持下,撰定《百家谱》,共100帙,712卷。包括18州,116郡大族。
中国族谱随科举制度的推行,私修族谱盛于唐
隋唐两代,废除九品中正制度,推行科举制度,选拔人才不再以族谱为依据。族谱的作用下降,但氏族门阀观念仍然很盛。唐太宗命修《氏族志》,收集全国的氏族家谱,考证其世系,定为9等。并提出“不须论数世之前,止取今日官爵高下作等级”,把皇族列为第一等武则天时,又将《氏族志》改编为《姓氏录》,将后族武姓列为第一等,其余均以官职高下为标准。凡五品官以上者,皆升为士族。唐代中央政权编修的谱牒,反映了封建统治阶级内部关系的变化。
由于唐皇朝的倡导,并编修大量官谱,社会上私修族谱之风甚盛。不仅旧族“纪其先烈,贻厥后来”,就是那些百代无闻之族,一朝暴贵,也无不追求本系,妄承先哲。唐代中期以后,随着士族势力的衰退,逐步改变了过去绝大多数是官修百家姓氏渊源的合谱状况,私修家谱逐渐兴盛起来。可惜唐末乱世,世家大族家谱大都散失无存。
随“三纲五常”宗族伦理思想的奉行,“家自为说”私修族谱普及完善于宋
宋代以後,中国社会奉行“三纲五常”的宗法伦理思想为核心的程朱理学,宗法家长制的统治思想深入到封建社会的机体。以族谱选官和婚配的作用逐步消失,修谱的目的主要是敬宗收族。朝廷不再设“图谱局”,官府再不修谱牒。世族之家的修谱逐步减少,并转向一般官僚地主之家以至普及到百姓之家。私家修谱一般是本族人自己修,而且是挑选受过一定教育在本族有一定威望的人撰修。宋初,文学家欧阳修、苏洵主持修本族族谱,开创了宋代族谱的先河。其後,许多士大夫纷纷为自己的家族修谱。从此,族谱从过去的“奉敕修定”,转向“家自为说”私修,形成了私修族谱的盛行。欧阳修、苏洵所修族谱体例较完备,私修族谱普遍以其为典范,并进一步予以发展,形成了一套包括谱序、谱例、谱表、谱系、家训、家诫、家规、祠堂、坟地、义庄、仕谱、人物传记和艺文等内容的较完善的私修族谱的体例。
中国族谱随宗族活动的盛行,明清修谱卷帙浩繁
明代,朝廷置宗人府,编修皇族谱牒,称玉牒。清代自顺治始,开设玉牒馆,由大学士、内阁学士、礼部尚书等主持修牒。时,玉牒为皇族成员发放俸禄、赐官封爵、指婚定名的基本依据。
明清两代,私修族谱更是卷帙浩繁。家谱、宗谱、族谱、支谱、世谱等名目繁多,并产生专记人物生平事绩的“年谱”。值得一提的是《孔子世家谱》,改变了唐及以前只收录直系长子长孙的做法。北宋至明清民国,合族修谱,支庶兼收,续修不断。明中期,规定每60年一大修,30年一小修。谱例规定严明,内容丰富。且随宗族活动的变化,修谱南方盛于北方,南方宗族聚居之风盛于北方,特别在经济较发达的地区,很多商人借助宗族活动开展商业活动。海外华侨成立宗亲会,集合同姓人士,不论亲疏,不分派别,建立宗祠,共祀其受姓的始祖,以此联络感情,弘扬祖德,团结互助,发扬民族精神。这些宗亲活动直至民国时期仍有增无减。
吕不韦是秦朝的功臣,他和秦始皇是什么关系?
本文2023-11-05 16:38:59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4156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