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门豪杰的杨家将,其后人是怎样生活并发展的?
杨家将,是宋朝抗击辽国与西夏的英雄,一门三代忠烈,沙场喋血,让人唏嘘不已。作为中国著名的英雄世家,杨家将后代去哪了呢?鲜为人知的是,其中一支竟然割据地方600年,沦为地方军阀,并且还历经宋元明三朝,明朝晚期因为叛乱而才被消灭。
与《杨家府演义》、《杨家将传》等演义小说不同的是,正史上的杨家将主要是祖孙三人:杨继业、杨延昭、杨文广。
五代之时,沙陀族建立的北汉朝廷,有一个叫杨继业的节度使,宋朝灭掉北汉之后,杨继业归顺宋朝,因为作战勇猛,曾在雁门关之战中大破辽军,威震契丹,人称“杨无敌”。
杨继业娶德州折氏为妻,一共生七子,为杨延昭、杨延浦、杨延顺、杨延玉、杨延环、杨延贵、杨延彬。其中,杨继业与第四子杨延玉一同战死疆场之后,长子杨延昭成为杨家将第二代掌门人。杨延昭作战非常勇猛,辽兵惧其勇猛,称之为“南斗六星杨延朗”,久而久之,在民间演化为“杨六郎”。
杨延昭一共有三子,即杨传永、杨德政、杨文广。西元1014年,杨延昭去世之后,第三子杨文广成为杨家将第三代掌门人。《杨家府演义》中杨文广为杨宗保之子,在评书中南征北战,军纪严明,但在正史上其实是杨延昭之子。不过,与祖、父相比,杨文广没什么亮眼的战绩,一生戎马中只是抗击西夏入侵与献攻取幽燕的阵图。
三代之后,杨家将就再无扛鼎之人,开始逐渐没落。《宋史》中只记载了杨延昭三子姓名,杨家将后裔一概未提,因此杨家将后裔去向成谜。但数百年之后的明朝初年,大学士宋濂考证发现一支杨家将血脉,原来杨家将后人已经割据一方,做了300余年的“土皇帝”!
宋濂编修的《杨氏家传》中记载:“先祖杨信,曾祖杨业(杨继业),祖父杨延昭,父亲杨充广。杨充广南征与播州杨昭通谱,因杨昭无子,遂将子贵迁过继于杨昭,由此,守播境者皆杨业之后裔。”根据《杨氏家传》,杨充广是杨延昭长子,但《宋史》里提到的长子是杨传永,因此如果两者是一个人的话,应该后来改过名字。
西元1035年,杨充广奉诏持节出使贵州,后与播州主人(如今遵义一区)杨昭叙谱,发现是同一老祖,同为“越公房杨氏”始祖杨钧之后。恰因杨昭无子,杨充广便将其长子杨贵迁过继给杨昭为子,于是宋濂称“自是,守播者皆业(杨继业)之子孙也”。
所谓播州杨氏,在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起源于唐末杨端,没落于明朝杨应龙,一直是播州主人。
西元859年,南诏国派兵侵占了播州,随即大唐安南都护收复播州。但十二年之后,南诏国又一次侵占了播州,此时唐朝日暮西山,安南都护府形同虚设,于是唐朝在山西募兵,山西太原人杨端应募,与其舅谢氏率江西向氏、令狐氏、成氏、赵氏、犹氏、娄氏、梁氏、韦氏、谢氏等九姓子弟收复播州,杨端自立为主,成为一个世袭刺史的家族政权。西元915年杨端逝世之后,其孙杨牧南即位,此后杨氏就一直统治播州,史称“播州杨氏”。
宋朝建立之后,杨实献地归附宋朝,宋朝在其地分别置播州和遵义军,但仍以杨氏为其首领。南宋末年,播州军为抗元力量之一。
元朝攻陷贵州之后,播州杨氏降元,元朝建立播州安抚司,以播州杨氏家主为安抚使。西元1291年,元朝升之为播州宣抚司,统辖十九个长官司和诸苗族峒寨,范围遍及今贵州东北部和重庆綦江。
明朝建立之后,播州杨氏降明,此后被视为苗疆土司。西元1600年,万历年间,杨应龙起兵作乱反叛朝廷,不久之后在播州之役中败亡,播州杨氏烟消云散。
总之,播州杨氏占据播州前后历经二十九代,历时七百余年。之所以能成为“土皇帝”,与山高皇帝远有关,播州离中原太远,民族关系又很复杂,朝廷鞭长莫及,于是只能由地方自治,这就是历史上对边疆的“羁縻制度”或“土司制度”。
值得一提的是,如果要评选出中国历史上最长寿的五大世家,杨家必能榜上有名!
无论是播州杨氏,还是杨家将,都源于西汉初年的一个小军官杨喜。楚汉争霸中,刘邦手下五位小将之一的杨喜,因为围杀项羽有功,被封为赤泉侯,成为“弘农杨氏”之祖。经过数代经营,杨家越来越强,成为左右中国历史的一股强大力量,这个家族涌现出来的名人如西汉丞相杨敞、三国杨修、隋朝杨坚、唐朝杨国忠与杨玉环,还有本文谈到的杨家将与播州杨氏。
从汉初到明末,不起眼的小军官杨喜开创的家族,竟然人才辈出的传承了2000余年,而在汉初功臣之中,唯一比杨喜强的是张良之后,建立了“天师世家”,至今犹存!
门关下滹沱河畔的代州地区,由于历史上危岩险峻的独特地理条件,历来是中原中华民族先祖与北方游牧民族交汇之地,成为历朝历代兵家必争之地,也正因为如此,成就了一代又一代的英雄豪杰,而威震华夏、名扬中外的北宋名将杨延德(杨五郎)随父杨业在此金戈铁马,浴血沙场,留下了千古传颂的美名。
(杨五郎)杨延浦(后更名杨延德),雍熙三年,(公元983年)随父杨业出征雁门关,由于,宋军战事不利,随父退守代州。杨业潘美王冼等议事后,杨业在帐中闷闷不乐只是叹息,于是招杨延玉杨延昭杨延浦等杨家弟 子到帐中议事。杨业曰:“我等本是北汉降将,应谢我主不杀之恩,潘主帅不依我计行事,看来明日必有一场恶战,儿等当全力杀敌。一谢皇恩。”于是他发布军令;延昭延训为左路,延玉延浦为右路,杨业与七郎攻中路。于次日出代州抗击契丹军。
杨家子弟率军出代州在城外与辽军相遇,杨家将分左中右三路杀进,奋力抗敌。从已时战到巳时,突然辽军剧增,将杨家将三路人马分而围之,使其左右前后不得相顾,这时杨业发现敌情有变,于是发令左右两路向外突围,同时派七郎冲出重围,前去陈家谷找主帅潘美,搬救兵求援。杨业且战且退,战至午时,当退至陈家谷时,余部只剩下百十人,仍不见援兵,于是,杨业一死相抗最终全军复没,杨业被虏绝食三日而亡。
延昭延训从左路杀出重围,所剩无几。延玉延浦突右路杀出重围,见父帅未突出重围,于是,复又杀入敌阵,到陈家谷口,延玉不幸中箭身亡,四郎被绊马索绊倒被俘,五郎延浦身受重伤逃至树林侥幸逃脱。辽兵退去后五郎与延昭延训相见,弟兄三人痛哭一场,遂将延玉的遗体掩埋。回营途 中他们看到杨七郎被绑在花椒树下乱箭穿心而死。五郎延浦心灰意冷仰天长叹:我杨家将虽是北汉“降将”也不该遇此不公。说罢策马而走,直奔五台山而去。
延昭回到天波俯,在家中“诈死”假设灵堂,自己住在幕中由家人每天送饭,后被天官寇准发现请回家中。后人为杨家鸣不平,就将这一故事编成寇准背靴的戏剧在民间广为流传至今。
杨五郎并非到五台山真的当和尚,而是在五台山养好伤后就回家,与畲太君商议,将杨家后代全部带上五台山以辟奸臣的残害,当时上山的有
十六位之多。因六郎在家中“诈死”,文广等六郎之后要“守灵”不得走。被
寇准发现后也不能走。这也就是山西代县杨家家谱中只有杨六郎(杨延昭)有后代的原因。其实这个家谱不是真实的家谱,是经过修改过的家谱流传至今。因为,朝中的奸臣在不断的加害杨家人,尤其是杨业一死余太君害怕那些奸臣会变本加利的惨害杨家后代。所以,畲太君决定修改家谱,让五郎将杨家第子带上五台山。
杨五郎带领杨家子第上五台山后,将自己的名字改为杨延德。然后,将杨家棍杨家刀杨家三十六路梨花枪(畲家)等杨家传统武术传于杨家子弟。在此基础上杨五郎还发展了其他的僧人也加入,也为五台山培养了一批护院武僧。虽然史书对杨五郎的事迹介绍很少,但是,杨五郎对杨家的贡献是最大的。杨五郎是一位最神秘的人物,也是最具有争义的人物,有人说:他怕死当和尚。这是没有根据的,在幽州为救宋太宗他冒着了军雨点般的疾箭,拼死把宋太宗救了出来,并一气背了二十里。他难到说怕死吗?宋真宗生性爱游玩打猎,到雁门关外打猎时被萧太后包围,差点掉性命,是杨五郎带几百僧兵拼死相救,才得以保住性命返回汴梁。宋真宗为此感激不尽,几次犒赏都被五郎以出家人的身份回绝,宋真宗为答谢救命之恩颇费了一番心事。无奈,在杨五郎归天后,朔了一尊镏金铜像以
正是因为杨五郎在史书的记载很少,才使的五郎的传说越传越神,家谱里也说五郎“削发为僧成仙”。杨五郎的确在出家后很少活动,因为,他肩负着保护杨家后代的重任。在山东的云梯关守将杨茂就是杨五郎的后代。当地的地方志就有记载。
历史上真实的杨家将只有三代,他们就是:杨业(杨继业)、杨延昭和杨文广。除此之外,你知道的杨家将像杨宗保,七郎八虎、穆桂英、佘老太君之类的人物,全部都是戏剧家,小说家杜撰的,是不可信的。
若是我这样说,有人就会质疑我,你是怎么知道的?
大家都知道,我们了解历史,都是通过史书知道的。
当然了想要了解杨家将,就要读可靠性比较高的,权威性比较大的《宋史》和《续资治通鉴长编》了。关于杨将军的故事里,这两本书里都有提及。
为了便于大家了解历史上,真实杨家将的故事,我大致说一下关于这杨家将的三代人。
杨家将是如何演变而来的?
大家都知道的是,杨家将是大宋的一支军队,他们的对手是契丹。但是,早年的杨家将,并不是大宋的军队,而是大宋的敌人。
那时候赵匡胤建立宋朝之后,在北方有两个强大的敌人,这两个敌人,一个就是北汉,另一个就是强大的契丹。
为了共同抵御北宋,北汉就和契丹就联合起来了,他们一致对付宋朝的进军。杨家将的创世人,杨业此刻正是效力于北汉。
所以说一开始杨家将是北宋的敌人。
赵匡胤生前有两次攻打北汉的经历,但是,两次都失败了。失败的原因,就是北汉的城池比较坚固以及杨家将的骁勇善战,当然了还有契丹的救援。
不过,到了赵匡胤去世,宋太宗赵光义登基之后,他又打了一次北汉,这一次北汉抵不过大宋的军队,北汉的国主就投降了大宋。
杨业带领的杨家将,就成了北宋的军队。杨家将就是这样,从北汉演变成北宋的军队的。
杨家将的创世人杨业的命运如何?
杨业投降宋太宗之后,宋太宗赵光义就重用了他。杨业的的大名,他是早就听说了的,所以,赵光义就让杨业为自己抵御北方强大的契丹,守护北面的疆土了。
杨家将的赫赫声名,就是在这个时候,建立起来的。在这期间杨业带领的杨家将,还是和契丹打了不少仗的。
其中最为著名的一个就是雁门关大捷了。雁门关大捷杨业带领的八千杨家将,打败了契丹十万大军。
契丹领教了杨家将的厉害,自此之后,再也不敢侵犯杨业管理的地盘了。
尽管杨业管理的地盘,和契丹没有了战争。但是,宋和契丹之间的战争还存在。
到了宋太宗要主动进攻契丹的时候,杨业带领的杨家将,就被编入到了西路军,有主将潘美带领。
不得不说,杨业就是被潘美给害死的。
本来杨业和潘美两个人商议好,在陈家谷这个地方,伏击契丹士兵的。杨业带领的杨家将负责把契丹的士兵,引诱到陈家谷,潘美负责埋伏重兵。等到契丹人进入到伏击圈,然后将他们一举歼灭。
可是,到了杨业带领的杨家将,把契丹的大军引诱到陈家谷的时候,潘美带领的宋军早就逃之夭夭了。
因此,杨业带领的杨家将,只好和契丹大军决一死战了,最终,杨业战死在了沙场上了。
杨家将的第二代***杨延昭
杨延昭是杨业的儿子,老爹杨业战死沙场之后,杨延昭就接替了老爹的职务,开始为大宋守护边疆,抵抗北方强大的契丹了。
这一时期杨延昭也是打了很多胜仗的。
但是,到了宋真宗时期,契丹和宋的关系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尤其是两国签订了《澶渊之盟》后,契丹和宋之间,就没有发生过了战争。这段时间长达一百多年,直到北宋灭亡为止。
因此,杨延昭时期的杨家将在历史功绩上,也终究没有超过杨业时期。
杨家将的第三代***杨文广
杨文广是杨家将的最后一代,他在统领杨家将的时候,主要是对抗西夏。那时候的杨文广跟随名将狄青,南征北战为大宋立下了赫赫战功。
但是,杨文广之后,杨家将就没有了踪迹,也就是说这时候关于杨家将的记录就没有了。
所以,到了北宋灭亡之际,也就没有杨家将来救国的事迹了。
因为北宋的灭亡,杨家将后人生活的地方,也成为了沦陷区,所以,为了不至于落到女真人的手里。杨家将的后人,开始迁徙向南方,可以说如今遍布全国各地应该都有杨家将的后人吧。
但是,历史上的杨家将也仅仅只有这三代人而已。
杨家将有后代,后代遍布五湖四海。
据我所知,山西代县马峪河附近有一个名叫鹿蹄涧的山村,村里有一千多村民自称为杨家将后代。忻州市代县在北宋为代州,是杨令公戌边的地方,即杨家将后代在代县,有点靠谱。而鹿蹄涧村民自称有传家宝,可证明是杨家将传人。他们说,杨令公在陈家谷被俘就义后,他的子孙在代州成家立业,生活了下来。
在元朝时期,杨继业的十四世孙杨友外出狩猎,射中了一头梅花鹿。梅花鹿虽中箭,却突然消失。杨友只在梅花鹿消失的地挖掘出了一块印有梅花鹿印记的怪石头。杨友把石头带回家,当成传家宝代代往下传。故事很精彩,怪石头也的确传承了下来。但用这块怪石头来证明杨家将后人的身份,似乎有些牵强。
鹿蹄涧村民不服,说鹿蹄涧的村名也是由“鹿蹄箭”讹传而来的但还是看不出杨友射鹿和杨家将有什么直接关系。
不过,吉林省吉林市有一个名叫杨永玖的人,他家有《杨氏谱书》,曾得吉林市文物管理部门的确认。
杨永玖家的《杨氏谱书》编写于“康德元年岁次甲戌夏四月”,上面附有杨家建功立业的英雄,称其祖籍为山西代县鹿蹄涧村,后迁贵州,再迁吉林。
以杨永玖家的《杨氏谱书》作为旁证,似乎可以断定鹿蹄涧村民为北宋爱国名将杨业之后。另外,南京高淳淳溪镇有两个比邻而居的村子,分别叫杨家村和新杨村。两个村里的大部分人姓杨,并且都自称是杨家将后人。
杨家村老人杨学松说,村里人人会讲杨家将的故事,但从来不听不唱《金沙滩》、《双龙会》,没办法,后人不想听先人惨死的故事。这两出戏,如果是附近有村子上演,杨家人也必会出面干涉,绝不会让他们上演。
杨学松家还保存有《芦溪杨氏宗谱》,查该宗谱可知,当地的杨姓始祖杨时荣,属杨家第78世传人,是宋靖康年间迁居溧阳崇教乡(今高淳长芦杨家村)的,但没有任何关杨家将的记载。
杨学松很坦然地解释说,主要是元清两代的统治者为少数民族,杨家将抵御外族入侵的事迹属于敏感话题,祖上为了保护杨氏家族不得不在宗谱里把这一段家族史隐去。好吧,高淳杨村应该也是杨家将后代。
湖南凤凰县阿拉营镇的古老土家村寨书家堂也有杨家将后人。这个村寨有二百多户人姓杨,其中的杨秀河家里珍藏有一本扫描版的《杨氏族谱》,上面记载:北宋皇佑四年,南方苗民龙志高谋反,杨六郎第三子杨再思奉命平南,后来在此地屯兵繁衍。
对于书家堂杨姓是否真为杨家将后裔,专家尚不敢轻下结论,但一致认书家堂古城保留着浓厚民俗文化气息的明代雕花门窗和木质建筑,向上申报,国务院后将之定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不管如何,代县鹿蹄涧村、高淳杨家村和新杨村、凤凰县书家堂都有自己的一套《杨氏族谱》,虽然这些族谱互相间几乎没有什么交集,但都脉络分明,多少有些说服力。
家住四川省梓潼杨开华老人家没有《杨氏族谱》,但他家代代相传有一套枪法,自称是杨令公首创的杨家枪,有这套枪法,足以证明自己就是货真价实的杨家将后人。
虽然《杨家将演义》里的杨令公是使刀不使枪,但没人能证明历史上的杨令公没有开创过杨家枪法,而杨大爷耍弄的“杨家三十六路枪法”又有模有样,那么,他可能也真的是杨令公后人了。
实际上,杨家将后人是有很多的。
2012后8年14 日,《中华杨氏通谱》(当代卷)在重庆举行首发式,该书共编入国内27个省市中有代表性的房族545支,其中就有杨家将后人的分布统计。
该书主编杨青和副主编杨光建称,经过上千年繁衍,单单生活在重庆的天波府杨家将后人已超过了7万人,主要分布在大足、璧山、永川、万州以及开县等地。
据《射雕英雄传》记载,杨铁心的曾祖是抗金名将杨再兴。下面是我找到的杨再兴的两个资料:
一、杨再兴,南宋抗金名将。
南宋武冈军(治所在今新宁县盆溪)瑶族人。高宗绍兴元年(1131),曹成拥众志成10馀万,占道州、贺州,再兴为曹成部将。
绍兴二年,岳飞权知潭州兼权荆湖南中安抚使,进讨曹成。曹成令再兴集三万之众以相拒,再兴阵斩岳飞将部韩顺夫及飞弟翻。后兵败,再兴匹马跃入深涧,陷于绝境。追兵张弩欲发,再兴急呼:“愿执我见岳飞!”乃出山涧,由张宪领见飞。飞以抗金为重,将材难得,不计个人恩怨,慨然为之松绑,劝其“以忠义报国 ”。再兴大为感动,从此追随岳飞南征北战,遂成抗金名将。
绍兴六年(1136),岳飞屯军襄阳,再兴师动众奉命进攻伪齐孙都统军于长水县(故城在今河南洛宁)。八月十三日,所部与伪齐孙都统、后军统制满在及士卒百馀人,伪齐军瓦解,再兴乘胜收复长水县,以功由第四副将武经郎升中军统制。
绍兴十年七月上旬,金兀术率龙虎大王等15万骑直袭郾城。双方激战数十次,金兵不退,再兴单骑冲入敌阵,欲生擒金兀术,却被金军围住。再经血战,杀金军数百人,再兴亦受伤数十处,血透战袍。终获全胜。史称“郾城大捷”。
七月中旬,金兀术又率兵12万进逼临颖,岳飞督军迎战。再兴率轻骑300以为前哨,至小商桥,突遇金军大队,再兴陷入重围。即充先冲入敌阵,经浴血奋战,斩乱2000馀人,其中有万户撒八孛堇及千户百人。终因寡众悬殊,再兴及其所部300人并皆战死。及获再兴师动众尸体,检其全身所中箭孵,竟有2升之多。
二、历史上的两个杨再兴?
杨再兴是大家都熟悉的抗金名将,岳飞的部下
绍兴元年,绿林曹成自北方入湘,杨被掳入曹,曹见其身躯奇伟,武艺超人,即委为头领,把守莫邪关。次年,荆湖路安抚都总管岳飞剿抚曹成,再兴在迎战中坠涧被擒,后追随岳飞。
金军大举南侵,岳飞驻军襄阳,誓复中原,杨受命为前锋,开赴长水县,在业阳一带与金兵交战。初战即斩孙都统及统制蒲在,杀金兵300余。次日会战孙洪涧,破敌2000名,得粮2万担、军械马匹无数,乘胜收复西京一应险要,直下蔡州,积功封御前统制。
绍兴十年,金兀术起兵12万,骤攻临颖,杨再兴率部一马当先,杀敌2000余,又领轻骑300进击,至小商河,雪掩河道,马陷住河中,金兵乘机万箭齐发,杨再兴英勇战死。时年36岁。杨再兴遗骨、遗甲及军中指挥所用两面铜锣均运回故里,葬于大绢峒,并建专祠祭祀
但是杨再兴的记载却有让人费解的地方 杨再兴是杨家将的后代, 也有人说他是瑶人 这是怎么回事呢 两个人是不是一个人
第一个杨再兴是杨再思的后代
杨再兴,崀山镇人,瑶族。宋崇宁三年(1104年)生于城步,年幼丧父,随母李氏来新宁崀山盆溪外婆家居住。自幼习武,弓法神奇。1140年, 杨再兴战死在小商河,在今天的河南临颖
第二个杨再兴杨再兴是杨家将的第九代 他的父亲是杨畋, 祖父是杨广荣,曾祖父是杨邦玉,杨邦玉的父亲是杨文广 他的兄弟有杨再光,杨再取,杨再礼 杨再兴有三个儿子,正拱,正修,和正心 正拱,正修都无子, 正心在父亲战死后, 改名为义, 隐居起来
正拱, 正修是如何死的呢 家谱上并没有记载续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三十记载: 绍兴二十四年 (1154年) 三月, 武冈军猺人杨再兴已就擒 同时被擒的有他的两个儿子正拱和正修被送往京城 七月被施已极刑
看来这个杨再兴并不是那个在河南战死的杨再兴
看了这两个资料,我倾向于杨再兴是瑶族人,并非杨家将后人。因为中国人好认个有名气的祖宗,朱元璋不是想认朱熹当祖宗的么?那个瑶族的说法应该不是无中生有的。那如此说来杨家一门都不是汉人,都是瑶族人
杨家将的故事是从杨业开始的。宋史记载为“杨业,并州太原人。父信,为汉麟州刺史”。他有七个儿子,分别是杨延朗,杨延浦,杨延训,杨延环,杨延贵,杨延彬,杨延玉。我们常见的杨家将演义中最为著名的杨六郎延昭,并不杨业的第六子,而是长子杨延朗,后改名为杨延昭。杨文广确有其人,是杨业的孙子,杨延昭的儿子。其后,正史已无杨业后嗣的记载。杨业的妻子并非演义中的佘氏,正史记载为折氏。
总的来说就是:杨业确为宋代名将,但我们耳熟能详的杨家将故事,是民间传奇演义而成的。后世诸多自称的杨氏后人,恐怕大多是穿凿附会,恐非历史真相——当然,常理来讲,杨业是有后人的,但已经默默无名,无其祖先的赫赫功绩了。
杨姓源自姬姓,为西周皇室后裔。出自弘农华阴,以封地为姓。所以杨姓都自称为弘农杨氏。汉人是一个祖先崇拜的民族,又重视历史传统,几乎每个姓氏都有族谱,而这些族谱上,都会上溯历史源流,基本上都会写到其姓氏是怎样得来的。这为姓氏研究留下了可信的资料,但其中有些并无足够的历史资料支撑,恐不可全信。我们现在见到的杨氏族谱中的一些关于自称是杨家将后人的记载,亦属此类。
作为杨姓后裔,我们族谱中对家族迁徙史是这样记载的:弘农杨氏,祖居陇右(今甘肃省),后移江西吉安泰和县清湖村,再迁四川。在族谱中,家族的名人中就有杨业,尊为先祖。但这不足以为信,我仔细看了全文,其中并无清晰的脉络,从杨业记起,其后的子、孙、重孙、曾孙……,直至能查到的近代祖先。
国人素有攀附之风,历史上的名人,只要同姓,都会认为是自己同宗,以光耀门楣。这在各姓氏族谱中并不少见。演义怎么讲都可以,毕竟是艺术创作;但如果作为真实的历史,恐怕还得有可以考证的真实材料支撑,才足以可信。
因此,杨家将的后代在哪里,现在怎么样,恐怕已无可考了。
如果说按真实的历史来说的话,并没有记载他是否有后代,但是我认为杨五郎是有后代的,因为古代的时候崇尚百善孝为先无后为大,没有后代就是不孝的,大家都不会愿意做不孝子孙,所以说杨五郎肯定是有后代的。而且在各种影视剧当中,有的也描述到杨五郎也是有后代的,名叫杨宗槐,是杨五郎的唯一一个儿子。
杨家将在战场上英勇无畏,战功累累,但是在一次和辽军对战时,杨五郎他爹生的7个儿子除了杨五郎之外都战死沙场了。当时杨家将与辽军对战,辽军人数压制,杨家将伤亡惨重,幸好杨五郎死里逃生,不然杨家将的几位将军就都死了。不过也有记载杨五郎最后去当了和尚,是因为为了保命才这样的,而且还教会了很多习武的僧人杨家功夫,也能防止杨家功夫失传。
这杨宗槐就成为了能够为杨五郎传宗接代的唯一一人。不过杨五郎的孩子杨宗槐后来在什么地方生活,又生了几个孩子就无从得知了。所以说我们也不能明确的说出杨五郎的后代在哪里。不过根据新闻报道,有个吉林的市民在家中找到了一本杨氏的家谱,里面记载了杨家将的后人是怎么迁移的,何时去到了何地。而且值得令人高兴的是,经过吉林的文物管理局的鉴定,证明了这本家谱是真的杨家将的家谱。那里面的内容也就可信了。
里面记载到现在的杨五郎的后代分布到了很多地方。其中雁门关小山村鹿蹄涧这个地方生活着500多名杨家后人,很可能就有杨五郎的后代。他们那里有一个修建了千年的忠武祠堂,目的就是纪念自己的祖先。除此以外,还有的分布在山西忻州,山东云梯关等地。
满门豪杰的杨家将,其后人是怎样生活并发展的?
本文2023-11-05 16:34:09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4155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