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刻家谱一隅·乾隆:玉田刘氏宗谱

栏目:资讯发布:2023-11-05浏览:1收藏

清刻家谱一隅·乾隆:玉田刘氏宗谱,第1张

分类:  清刻家谱一隅

清刻家谱一隅·乾隆: ◎浙江开化、遂安《玉田刘氏宗谱》

励双杰

乾隆二十八年刻本,刘大景、刘增禄等纂修,四卷,四册。

刘氏家谱,我经手的家谱中,数量最多,现仍有百余部入藏。此《玉田刘氏宗谱》在2004年12月19日与《新安孙氏统宗源流族谱》一同购得。当时送谱来的黄山潘先生,已在2008年上半年因病仙逝,年未及甲子。潘先生与余先生友善,合伙贩书,我与他们相识于1999年初的姚北古玩城,相交甚融,后在他们处得家谱、古籍不少,价平直而质较高。今翻此谱,犹思潘先生昔日英容笑貌,心仍戚戚不已。

谱以端一为迁浙始祖。端一,讳缙,字伯良,号师古,唐末宋初人,世系说他“因世多故,不乐仕进,爰由歙州篁墩而隐于常之邑西青草树居焉。后累辟不起,博校诸书,士乐从之。又号古叟,是吾开阳玉田始祖。”

十二世昌公,行迁二,字用祥,于宋宝佑间自玉田卜筑十三都洽坑而居。

端一公五世孙毅,随父迁遂安。二十世应奇,字文田,万历十年以遂安黎墅田屋之便,遂家。

此即洽坑与黎墅两支合修,家谱每册之首,均钤有“洽坑黎墅两局同修”一印。当时共印二十三部,我这一部,是“往”字号,原由“黎墅派居程家坞国泰公支下众收。”

如果从始迁祖端一再往上推,这个家族绝对不得了。卷二之首,有《刘氏上古纪原图引》,一世夏公,谥定公,周安王时官为大夫;八世刘邦,字季高,祖皇帝,在位十二年;十六世刘秀,光武皇帝,在位三十三年,二十七世刘备,字玄德,昭烈皇帝,在位三年,生一子禅,即阿斗,后帝,在位四十年,晋封为安乐公;五十世就是端一公。自上至下,白纸黑字,家谱载得一清二楚。此若被CCTV们和某些专家们发现,也许又将是另一番光景。孔夫子旧书网“书店联盟”上一个叫“ 藏一藏网站 ”的书店,有一部民国年间所修的江西信丰《信邑刘氏笃伦堂六修族谱》,因为里面也有刘邦、刘备的世系,八册家谱,开了3000000元的价,好家伙,3后面是六个0,很是厉害。可问题是,在其它的刘姓家谱中,找出刘邦、刘备的世系,也并不难。

开化、遂安两地,与徽州相邻,其地所修家谱,承袭徽州家谱风格,用纸用墨,最有讲究,况且开化又是出开化纸的风水宝。谱之最末有“排行”一节,云:“谱牒之修,刊刻成书,匪直为观美也,盖将传及后世,披阅之下,一则见开创之艰难,而不敢陨越以贻羞;一则知祖宗之字号,而不敢命名以犯讳。”虽言明“匪直为观美”,但仍是一丝不苟,颇见功力。

家谱之体现,能合书、图、史、表、志为一体者,它的利用价值就显得大些。家谱主要以文字内容为主,资料为副,但一张好的、照片仍是能将时代的精神面貌和特质传达出来。

将、照片纳入家谱的意义在于,为家族传承提高了一个最直接的环境背景,使家谱不在局限在文字文字记录、整体概念也变得鲜明而生动起来。

只要是能让人对家谱有更进一步认识的古地图或老照片,均应该被收入家谱里,包括:

1.老照片:家中存有的古老黑白照片、一家人的合照等,都有其历史价值,也是见证家谱的最原始材料。

2.祖先(遗像、人物画、肖像画):中国历代以来多有大量之人物画及肖像画,其中有大部分是为了纪念先人,或表达对圣贤亲人的追慕。也有些家谱将家族先人中显达之人,画出其仪容,置于卷首,以求达到光大族望,启迪后人的目的,有些也刊载一些先人手泽遗墨。

3.风水图(祠堂图、墓图):祠堂是供奉先人的地方,在古代更是家族聚会之所,所以一般的家谱均有记载和刊载建物版图、描绘实状,有些更是附刊墓图,有些甚至详记地理方位。人们相信一个家族的兴衰和祖辈所居住、埋葬的地点有很深的关系,这些都蕴涵着丰富的“风水”内容,所以也被称为“风水图”。

4.故居/村庄图:明清族谱中不但记述居址迁徙,很多富家所修的谱书中,还以精美的版图,印制出他们家族的庭院、楼阁、书斋、房舍等。 明清以来,祠堂成了宗族祭祀先祖、议决大事的重要场所。每个祠堂大凡都有自己的堂号,从某种意义上讲堂号是宗族的标志。堂号可分为两大类:一类为具有姓氏特徵的堂号,如王氏“三槐堂”、赵氏“半部堂”等;另一类是没有姓氏特徵的堂号,如“世德堂”、“崇本堂”等。具有姓氏特徵的堂号,其来源大都伴有寓于某些含义的典故,它重复出现于该姓氏的不同支族。没有姓氏特徵的堂号,大部分分别为某一支族特有或与其他宗族的堂号甚少重复,其馀少量的堂号则在同姓和异姓宗族中间着较高的重复出现率。而其他的堂号辅以姓氏、地域的限制,也能在判断宗族方面起一定的作用。如“世德堂”,杨、丁、王、李、吴、何、沈、邵、周、胡、秦、徐、陆、陈、孙、黄、曹、许、张等数十个姓氏都有此堂号,而且同姓中的不同支派也有,出现的重复率极高,但加以姓氏、籍等条件限制,就可缩小范围。

堂号名称一般取自于郡号名或为纪念家族史祖或名人而自创。

一般来说,堂号多取自于郡号名,郡是秦、汉时期对行政区域的建置,郡号名又取自于郡名,或诸侯国名,地方府、州、县名。随着姓氏家族的发展壮大,就出现了以各姓氏名门望族发祥地的郡名作为郡号的由来。

大家族日久人众,或是遇至天灾连年之时,族人就会因迁徙流离,而散布各地。于是就有了在“总堂号”之下,再加入“分堂号”名称的方法。“总堂号”代表家族(姓氏)的发祥地,寓后人以不忘本源,“分堂号”则是族人迁徙至新地,成为当地有名望家族后,以该地的郡号作为堂号,“总堂号”和“分堂号”统称为“郡望”。

因为各族姓基本上都是以郡名作为自己家族的郡号,所以就有了若干姓氏同为一个堂号的现象。例如:王,胡这两个姓的郡望都是“清河堂”。

堂号名称的另一出处:自创堂号,乃家族中人自立的堂号,该堂号名称一为有别于各姓氏的分支别派,二为铭记祖先或名人的公德事迹或教诲。例如:杨氏的“四知堂”寓意“天知、地知、我知、子知”的为人风范。 明代中后期是中国家谱体例演变与内容更新的一个重要分水岭。体例的变化与内容丰富是此前谱牒所少有的。正德元年所纂《余氏会通谱》内容包括新旧序、跋、辨、图、外传、外纪图、世系图、茔域图、卷末跋、后序。《休宁文昌金氏世谱》内容已较全面,包括序、凡例、列士、金氏该国、世系、事略、行实、行状、墓志铭、杂著、记、诗、赞、规约。嘉靖十八年许璞、许汉纂《许氏统宗世谱》内容涉及序、名人传记、行状、墓志、世系。嘉靖三十四年朱世恩纂《朱氏统宗世谱》内容涵括历代谱序、敕命、凡例、像赞、祠屋图、墓图、传、世系图。嘉靖三十七年黄侍、黄仁德纂《左田黄氏孟宗谱》内容包括序、图、地理志、姓氏源流、世系、文翰。隆庆六年许可复、许凤翔纂《新安歙北许氏东支世谱》吸收并总结了嘉靖以前家谱的有关内容,且有所扩展。该谱涉及历代谱序、目录、世系图、考、先世文翰、序、说、传、记、寿叙、赋、诗、歌、词、挽诗、行状、赞、祭文、谱说、后骗子、领谱字号等诸项内容。万历以后,字谱内容较前更为丰富。隆庆、万历年间歙县殷氏宗族“始为谱,其大凡有姓氏、本原、世系三考”,其后内容又扩充了“世德、规范、训典、文献、宅第、丘墓、遗文、遗迹、里社九考。”万历五年吕仕道纂《吕氏续修宗谱》涉及目录、书法、凡例,历代谱序、像赞、迁源源流、祠墓寺图表、里居图、姓氏来源、世系、世德、规范、训典、文献、遗事、丘墓、祭田、家规、修谱衔名、修谱总论、后序、跋等内容,该谱的列诸项涵盖了后世家谱所具备的基本内容。万历十八年程弘宾纂《歙西严镇百忍程氏本宗信谱》分谱序、谱例、纪源、传疑、传信、世系、世传、内传、保莹、遗翰、族约、续后十二篇。万历末年修成的休宁《曹氏统宗世谱》涉及序列、题辞、谱引、谱歌、谱诗、恩荣录、曹氏先达、迁徙源流、坟墓、后序、跋、谱约、支谱图、统宗谱系小叙、系图、事略、重修族谱叙略、家乘序、诗集序、遗嘱、跋等内容,名目纷繁,同万历以前所修宗谱相比,内容得到大规模扩展,几乎囊括了与宗族相关的所有事项。通过对上述明代宗谱的分析,我们不难发现,与宋元谱相比较,明谱新增加的内容主要体现为家规家训、祠产族产等宗族制度的相关方面,这也正是明代宗族制度较前有所发展的一个反映。

关于体例方面,明谱在因袭欧苏谱例的同时,增加了“志”“图”“考”“录”等项新内容,这是明修宗谱进一步吸收正史和地方志编纂学上成果的重要体现。据翟屯建先生研究,明代宗谱体例主要有三种形式:一是纲目体,以纲统目;二是条目体,一事一目,互助统辖;三是纲目与条目的混合体。且愈往后,这种混合体的方法在宗谱编纂中愈益得到广泛的运用。与明代以后所修宗谱相比较,有明一代所修宗谱的体例已比较完备,且大体上已定型,此后清、民国年间所纂宗谱在体例上基本承袭明谱,变更甚微。

2016年3月媒体报道:仙桃市张沟镇新西村81岁陈江培老人保存的《义门陈氏江州老谱》。扉页楷书“义门陈氏江州老谱”字体古朴苍劲,纪年“明弘治十四年”(公元1501年)清晰可见。族谱为黄绫质地,手工抄写。族谱记载了义门陈氏牛公庄的3位先人,于明洪武二年(1369年)由江西吉水迁至湖北沔阳越舟湖,世袭至明弘治十四年(1501年)的家族历史。现在这一支系已发展到近2万人,分布于仙桃各地。全国“非遗”评审专家、江西师大历史系教授梁洪生认为这部《义门陈氏江州老谱》是迄今发现的成书最早、保存最好的谱牒,极具史料价值,够得上“国家级历史文物”。

安徽怀宁陈氏家谱字辈:根深枝自茂,本立福攸绵,廉孝辉先烈,诗书启后贤,雅儒崇善庆,俊秀守纯全,盛业传家裕,隆思待诏宣。

安徽合肥陈姓陈氏家谱字辈:义信复象假类,传宗惟孝友,华国在文章。

安徽霍邱临淮陈氏家谱字辈:仁义道德华,忠孝传家帮。

湖南湘潭陈氏家谱字辈:树本在德,作士维良,福应天锡,忠孝传芳,家声大掁,世代有光,先基克绍,长衍其祥。

湖南沅江陈氏家谱字辈:参赞国有人,朝正玉生春,绍述鸿先业,贤良耀楚珍。续修派语:守善家声古,贻谋祖泽长,功修惟孝友,显达本文章。

湖南益阳义门陈氏家谱字辈:大启公应洪,文明献高宗,辉煌光世泽,安定乐时雍。新派语:德义基原厚,贤能代永昌,传家敦孝友,相国作忠良。

湖南浏阳陈氏家谱字辈:千万仲富贵,朝汉友再成,国兴生应旺,永远乐清平。新派:国泰民安世,宗风惠泽长,光辉瞻耀远,道济庆明良,理学开名士,诗书振家纲,心传经训显,启裕代隆昌。

浙江衢州义门陈氏家谱字辈:原仲立世茂人天,继令履顺余泽先,云腾锦日如定保,凤舞龙飞祝万年。

扩展资料:

陈姓族谱,也就是陈姓大家族里的子孙人等的资料汇总,也是陈姓大家族著名人士的仕履生涯的简括提要,同时也是陈姓大家族著名人生的翔实可靠而又丰富多彩的第一手史料。如同国人各大家族一样,陈姓大家族固然也是讲求等级观念的。

,所以,家谱中往往会对对于那些曾任高官显宦、封妻荫子、荣宗耀祖者,往往会浓墨重彩。以往,陈姓视耕读为正业,对其他职业采取鄙视态度,如对经商者,即使拥资巨万者,族谱上也只录其姓名而已。

陈(Chén)姓出自舜帝后裔陈胡公,《通志·氏族略》:"舜有二姓,曰姚曰妫。因姚墟之生而姓姚,因妫水之居而姓妫。”

后来舜帝部分子孙继承妫姓,为虞舜之后裔。周武王灭商朝纣王以后,建立周朝,找到舜的三十三世后人妫满,并封妫满为诸侯,还把大女儿大姬嫁给他,封国于陈(今河南省淮阳县境内),谥号为胡公,又称胡公满。舜帝的后裔胡公满的子孙有以国为姓的,即成为陈姓的由来。

史称姚、虞、陈、胡、田为"妫汭五姓"。"妫汭",古水名,又作"沩汭"。陈姓在当今中国姓氏排行上第五位,在中国南方是第一大姓,中国人口超过7000多万 ,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51%。全世界人口总规模超过9000万。

-陈氏族谱

3530全国新安汪氏重修八公谱五卷

(明)汪尚琳编

明嘉靖十四年(1535)刊本 六册

美国

注:该族散居江苏、浙江、安徽等地。

3531全国汪氏世纪四卷

(明)汪镂纂修

明嘉靖二十九年(1850)家刻本 一册

北图 美国

注:该族散居江苏、浙江、安徽等地。

3532全国汪氏续修统宗谱不分卷

(明)汪子仁纂修

明嘉靖四十年(1561)家刻本

北图

注:仅存宗谱部分,文翰缺。

3533全国新安汪氏宗谱不分卷

(明)汪镂纂修

明嘉靖刻本 一册

北图

3534全国汪氏统宗谱□□卷

明刻本

安徽博(存卷86-89,91-94、98、100、

102、I03、105、l06、116-120、138-144、

163-170)

注:其中记事至隆庆间。

3535全国汪氏统宗谱五卷

(明)汪湘纂修

明隆庆三年(1569)木刻本 一册

北京师大 河北大学

3536全国汪氏统宗正胍一卷

(明)汪鸿懦等纂修

明隆庆四年(1570)刻本

安徽图

清乾隆二十年(1755)钞本

安徽图

注:该族散居安徽徽州、江西婺源等地。

3537全国汪氏统宗正胍二十八卷首一卷

(明)汪云程修

明隆庆四年(1570)木刻本 十册

河北大学

3538全国新安汪氏迁派宝录提纲七卷

(明)汪国言纂

明万历元年(1573)婺源刻本 二册

安徽图

3539全国汪氏统宗谱一百七十二卷 、

(明)汪湘纂

明万历三年(1575)家刻本

北图(存150卷) 北京师大 吉林大学

3540全国汪氏十六族近属家谱十卷

(明)汪道昆纂修

明万历二十年(1592)刻 万历四十年(1612)

汪存重修本 二册

北图

3541全国汪氏重修统宗谱一百五十卷

(明)汪士芳纂修

明崇桢八年(1635)刻本

北图(存七十五卷) 北京大学 四川重庆

市图(存卷115-125、128-130、134-149)

3542全国汪氏统宗正胍□□卷

明刻本

安徽徽州地区博(存五卷)

3S43全国汪氏统宗谱□□卷

明刻本配手钞本

安徽徽州地区博(存一百一十七卷)

3544全国汪氏统宗谱不分卷

明刻本 三册

浙江图

3545全国汪氏总谱渊源世系七卷谱说一卷

(明)汪志英 汪志萋等纂修

明刻本 四册

北图(存卷1一6)

3546全国汪氏统宗谱十卷首一卷

(清)汪元秋等纂修

清康熙二十八年(1869)刻本

北图(存一册) 北京师大(存卷首、卷1-4)

3547全国汪氏统宗谱□□卷

清乾隆九年(1744)刻本

安徽徽州地区博(存卷1)

3548全国汪氏统宗正胍□□卷

(清)汪廷桢纂

清乾隆十年(1745)木刻本

安徽续溪县文(存卷首、卷1、2、8、9)

3549全国汪氏统宗谱八卷

(清)汪礼纂

清乾隆十五年(1750)刻本

浙江图(存一册)

3550全国汪氏统宗正胍不分卷

(清)汪凯南续修

清乾隆十六年(1751)刻本 二册

吉林大学

3751全国汪氏统宗正胍□□卷

清乾隆二十年(1755)刻本

安徽博(存七册)

注:版心作《汪氏重修统宗谱》。

3552全国汪氏统宗谱十一卷首一卷末一卷

(清)汪德祖 汪肇基纂修

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刻本 十二册

安徽博

3553全国汪氏统宗谱一卷

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汪道圻钞本

北京大学

3554全国汪氏世守谱十卷

(清)汪廷洽重修

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木活字本

浙江衢州市文管(缺卷6、7)

3555全国汪氏通宗世谱二卷

(清)汪世衙纂修

清乾隆四十年(1775)刻本

北京大学

3556全国汪氏通宗世谱一百四十卷首二卷

(清)汪玑 汪嘉祺等编

清乾隆五十九年(1794)木刻本

北图(又一部存一百三十二卷) 历史所

河北大学 安徽图 安徽博(存卷46-48、

121-124) 安徽徽州地区博(存九十

四卷)

3557全国汪氏统宗谱□□卷

清乾隆间刻本

安徽徽州地区博(存三卷)

3558全国颖川越荫堂汪氏家谱六卷

(清)汪承诜等修

清道光九年(1829)刊本 四册

美国

注:该族散居浙江建德、安徽歙县等地。

3559全国汪氏支谱一卷

(清)汪秋潭等修

清同治六年(1867)木活字本 二册

日本 美国

注:该族散居安徽、浙江、江苏等地。

3560全国汪氏统宗谱八卷首一卷

(清)胡建昌重修

清同治九年(1870)木刻本

浙江常山县大桥头乡濛淤邨

3561全国汪氏统宗谱十六卷

(清)汪庾等修

清光绪五年(1879)岐山一本堂活字本 二十册

北图 安徽徽州地区博

注:一名《汪氏得罗公正胍统宗谱》。

3562全国汪氏统宗谱十二卷末一卷

(清)汪杏荣重修

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木刻本

浙江常山县大桥头榔濛淤郁

3563全国云岫柏峰汪氏宗谱六卷

(清)汪自恒等修

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积庆堂活字本 六册

美国

注:该族散居浙江建德、桐庐,安徽等地。

3564全国汪氏统宗正胍一卷

清钞本

北京大学

3565全国颖川汪氏宗谱不分卷

(民国)汪应蛟序

民国三年(1914)钞本 四册

美国

注:该族散居安徽、江苏、浙江等地。

3566全国汪氏世守谱十卷首一卷

(民国)汪守勤 汪世棠等修

民国四年(1915)木活字本

浙江衢州市文管(存卷首、卷1-5、7、8)

3567全国汪氏统宗谱十六卷首一卷末一卷

(民国)汪葆春重修

民国十五年(1926)木刻本

浙江常山县大桥头乡濛淤邨

3568全国重修汪氏统谱纂要四卷

刻本 一册

北图

3569江苏汪氏家乘三十二卷首一卷

(清)汪寿康 汪瑞益主修

清同治十三年(1874)余庆堂活字本 十二册

历史所

注:该族散居武进、江阴等地。

3570江苏江南汪氏合谱二十六卷首一卷

(民国)汪新甲等修

民国七年(19l8)六州堂活字本 二十册

美国

注:该族散居江阴、无锡、武进、常熟等地。

3571江苏汪氏宗谱二十卷

(民国)汪嘉纯主修 汪鸿润编辑

民国十五年(1926)中华书局铜活字本

江苏淮安县图(缺卷4、11、15、18-20)

注:该族散居淮安、宝应、丹徒等地。

3572江苏六合汪氏家谱十卷

(民国)汪升远重修

民国十三年(1924)石印本 十册

河北大学

3573江苏赣榆汪氏家谱

江苏赣榆县夹山乡汪于郁

3574江苏扬州汪氏家乘

(民国)汪时鸿编

民国十六年(1927)汪氏铅印本 二册

中央民院

注:初修于清康熙间,此为三修。

3575江苏丹阳珥陵汪氏宗谱十卷

(民国)汪元麟纂修

民国十年(1921)培元堂活字本 八册

历史所

3576江苏常州毘陵教场巷汪氏支馋六卷

(民国)汪廉之辑稿

民国二年(1913)毘陵汪氏教忠堂木活字本

江苏常州市图

3577江苏武进汪氏合谱八卷

(民国)汪永清纂修

民仞三十二年(1943)武进汪氏六州堂活字本

江苏常州市图(缺卷1)

3578江苏无锡汪氏维新公迁锡家谱不分卷

(清)汪琳辑

钞本 一册

安徽徽州地区博

3579江苏宣兴汪氏续修宗谱八卷首一卷

(清)江熙修

清道光二十年(1840)义和堂刊本 十六册

美国

注:一名《汪氏家乘》。

3580江苏宜兴汪氏宗谱十二卷首一卷

(清)汪以增 汪宗藻纂修

清光绪十五年(1889)敦睦堂活字本 八册

北图

3581江苏苏州汪氏族谱一卷

(清)汪琬撰

清康熙间刻《钝翁全集》本

江苏苏州市图 四川重庆市图

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刻《钝翁全集》本

辽宁大连市图

清宣统二年(1910)石印《钝翁全集》本

河南大学

3582江苏苏州汪氏族谱不分卷

(清)汪振千等修 汪敬原增录

清乾隆四十二年(1777)刻 民国四年(1915)增

钞本 一册

吉林大学

3583江苏苏州汪氏谱略不分卷

(民国)汪原渠辑

民国二十年(1931)铅印本 一册

上海图 江苏泰州市图 江苏苏州市图

浙江嘉兴市图 浙江临海县博 福建图

中山大学 云南图

3584江苏苏州平阳汪氏支谱五卷

清光绪间钞本 三册

江苏苏州市图

3585江苏苏州吴趋汪氏支谱十集二十卷首一卷

(清)汪体椿等纂修

清光绪二十二年(1897)耕荫庄木活宇本

北图 辽宁大连市图 吉林大学 上海图

江苏苏州市图 浙江图 日本 美国

3586江苏苏州吴趋汪氏支谱十集二十卷首一卷

附耕荫义庄祖墓图一卷

(清)汪彤宣续修

清宣统二年(1910)耕荫庄活字本

北图(二部) 科图(二部) 历史所

历博 人民大学 吉林大学(二部)

上海图 南京大学 江苏苏州市博 日本

美国

3587江苏宜兴阳羡汪氏统宗谱三卷首三卷

(民国)卢保文编辑

民国六年(1917)润辉堂活字本 五册

北图

3588浙江汪氏世谱十二卷

(清)汪注纂修

清嘉庆间刻本

北图

3589浙江汪氏重修迁杭支代表二卷祠墓考绩一卷

(清)汪松等纂修

清道光间刻本

北图

注:附《汪氏世谱》后。

3590浙江杭州平阳汪氏迁杭支谱五卷

(清)汪琯纂

清道光九年(1829)刻本

北图(配钞本) 杭州大学

3591浙江杭州平阳汪氏迁杭支谱六卷首一卷

(民国)汪伯吾修 江诒年 汪怡纂

民国二十一年(1932)铅印本

北图 科图 南开大学 浙江图 日本

美国

3592浙江杭州平阳汪氏九十一世支谱二卷

(清)汪曾立续修

清同治六年(1867)刻本

吉林大学 上海图 浙江图(三部)

日本 美国

3593浙江杭州平阳汪氏九十二世小宗谱六卷

(清)汪曾立修

清光绪六年(1880)刊本

上海图 浙江图 美国

3594浙江杭州州汪氏小宗谱六卷

(清)汪曾立修

清光绪十六年(1890)木刻本

中央民院 河北大学 浙江图

3595浙江杭州汪氏家谱不分卷

清同治十二年(1874)写本 一册

日本 美国

3S96浙江杭州汪氏振绮堂小宗谱七卷

(民国)汪玉年修

民国十四年(1925)刊本

浙江图(存卷1-3) 日本 美国

3597浙江杭州汪氏振绮堂宗谱四卷

(民国)汪大燮编

民国十九年(1930)铅印本

北图 南开大学 上海图 日本 美国

3598浙江萧山汪氏宗谱十二卷

(清)汪保全纂

清光绪间刻本 十四册

上海图

3599浙江萧山汪氏宗谱十二卷

(民国)汪汝荣督修 汪震等纂修

民国二十三年(1934)集庆堂木活字本

浙江图杭州大学

3600浙江宁波镇邑清水浦汪氏宗谱四卷首一卷

(民国)汪炳生等修

民国四年(1915)聚德堂木活字本

日本 美国

3601浙江鄞县鄞邑雷汪氏宗谱□□卷

(民国)汪崇干纂修

民国二十六年(1937)木活字本

天一阁(存卷首、卷1、5、15)

3602浙江慈溪慈南汪氏宗谱四卷首一卷

(清)汪源顺修 徐晖纂

清光绪七年(1881)醇德堂活字本 四册

吉林大学

3603浙江慈溪慈南汪氏宗谱四卷首一卷

(民国)汪清燮纂

民国十年(1921)木活字本 四册

天一阁

3604浙江奉化泉溪汪氏宗谱七卷

(清)周步修

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木活字本

浙江奉化县文管

注:江朝宗始修于清乾隆四十一年。

3605浙江奉化汪氏宗谱七卷首一卷

(民国)方汝舟重修

民国三十六年(1947)木活字本

浙江奉化县文管

注:汪纶创修于明成化间。

3606浙江绍兴山阴汪氏谱不分卷

(民国)汪兆镛撰

民国三十六年(1947)汪敬德堂石印本

北京师大 日本 美国

钞本 一册

南京大学

3607浙江金华汪店汪氏宗谱四卷

(民国)汪汉杰等纂

民国十三年(1924)木刻本

浙江金华市文管(一部缺卷2、4,一部缺卷

1、2,一部缺卷2)

3608浙江兰溪沙溪汪氏宗谱

民国九年(1920)木刻本

浙江兰溪县白沙乡汪邨(四部)

3609浙江兰溪上柴华汪民宗谱九卷

民国十三年(1924)木刻本

浙江兰溪县 乡大洋畈上紫华

3610浙江兰溪汪氏统宗谱六卷

民国二十二年(1933)木刻本

浙江兰溪县甘溪乡

一、谱名

谱名中最重要的是谱籍和姓氏,即是什么地方、什么家族的家谱,为什么这样要这样写?更准确的反映家谱作为“史书”来反映信息,不然,编修的人当时明白,经年累月之后,转之何人何地?便无从查考,给后人寻根带来巨大困难。

二、像赞

人物像赞有各种表达,或始祖,如三皇五帝,也可以是近祖,或者迁祖,还可以是自古到今的家族内非凡的人物,特别杰出的人才。以昭示后人发奋图强。

三、谱序

稍具规模的家谱,卷首一定会有一篇至几十篇不等的序文,它是每部家谱不可缺少的内容之一。谱序包括新序、旧序、族外人的客序、跋语、目录和刻印人名以及其它关于本族的记述。

四、目录

全部家谱内容提要,以便检索。

五、谱论

谱论,即谱学理论,从司马迁开始历代都有名家,如欧阳修,苏轼,王安石,朱熹,王阳明,比如章学诚的《文史通义》曰:“有谱、州有志、国有史,其义一也。”,“且有天下之史,有一国之史有一家之史,有一人之史。传状志述,一人之史也;家乘谱牒,一家之史也;郡府县志,一国之史;综纪一朝,天下之史也。

六、凡例

凡例,即修谱的原则,规定,比如哪些人可以入谱,哪些人不能入谱,对人的次序的排定,哪些内容怎么去写等等,就是规定家谱里面都有什么,这个显示出编修之人的主观态度,如明朝家谱对女性入家谱,就很明确的规定:丈夫之后跟原配,接着依次是:继配,侧室,妾,纳,除原配外,这些二三四五老婆不可以有名字,原籍,生卒,等,这个男尊女卑的“名分”观念,尤 是对女性的一种变态的歧视。

七、家训

不要误解,《家训》不是家谱内容,这里为了突出家训的内容做个配图,中国是家天下的社会结构,名门望族是一大特色,家训家风起了很重要的教育作用。

八、世系

世系是家谱内容的核心部分,从家族第一世开始,记载其生卒,婚配,事略,墓葬,其人如何?一目了然。

九、传记

传记,不是每个人都有,是对家族内的杰出人物,立功立德之人的具体描写,反应出这些人物的杰出品质, 垂范后辈,是榜样力量。可分内传。外传,内传是五服之内,外传是五服之外,还有列传,分门别类,比如家佣,二三四老婆中的贞烈之妇,可做列传,这已经不适合今天。

十、谱跋

上图是梅曾亮的家谱跋语,他自夸了一下,“知岩”以乡兵保障宣州,然后对家族的分派流迁做了陈说,所以跋语就是做谱之后的感想,经验,过程等含有者的寄托之语。

十一、领谱字号

家族支派繁多广布,必须有字号,作为验证, 跟对号入座一样。家谱一般就包括上述内容,除此之外比较重要的包括,祠堂,敕封,艺文,契约等还有一些图表,制作时可根据原谱内容确定。没有原谱,就必须另起创谱,不使历史中断,再根据个人情况确定内容。

遍建祠堂——徽州宗族宗法的物化表征

徽州由于高台域垒式、丛山环峙的特殊地理自然环境,历史上由北方和各地陆续徒入的众多氏族在“程朱阙里”之地受到朱子理学的充分浸润和熏陶,对封建宗法的重视和强化都不遗余力。自从明代嘉靖十五年夏言奏请乞诏天下臣民可立祠祭祖之后,徽州各宗族即兴起了大建祠堂的祭祖之风。弘治《徽州府志》载当时徽州建有祠堂15座,到嘉靖《徽州府志》卷二一《宫室》中即扩充到有祠堂213座。在明弘治间尚无祠堂记载的徽州祁门县,嘉靖间已载有祠堂31座,到明万历间,祁门的祠堂已是“堂室家有之,不可胜载”了。仅县志就登录了祠堂56座。在徽州被称为“天下汪”的汪姓宗族和程姓宗族,历史上所建的祠堂就有数千座之多。(5)黟县千年古村古筑,孙氏宗族就建有“尚古堂”等30多座祠堂,村中程氏、毕氏、何氏还各建有一座祠堂。(6)

徽州各宗族遍建祠堂,无一不是宗法理念的物化,都是要“著敦本明伦之义,彰敬宗收族之仁”。徽州各宗族都有共识:“治人必先于重祭,亲唯一本,而祭必有祠。”“敦孝必始于推恩,如万物向荣于春,即根生而枝播等百川朝宗于海复汇流而导源。”因此,他们都把“祖庙,祀产,宗谱”视为宗族“敦睦”之要。“宗谱全则敦睦有其据,祖庙整则敦睦有其地,祀产备则敦睦有其资,三者相须不可缺一。”(7)

徽州方氏宗族是汉代由中原徙歙县东乡的古老氏族,方氏宗族为祭其迁徽始祖方储修建真应庙的历史,是徽州宗族兴衰的一个缩影。

东汉永元年间(89—104),因为“歙南柳亭山为黟侯(方储)潜修地,并立庙于柳亭西小山上祀之,历晋、宋、齐、陈、隋、唐五季,”可见徽州方氏祭始祖的祠堂早在一千八百多年前就有了,所以人称真应庙可能是徽州最早的“祠堂”。据《歙淳方氏会宗统谱·真应庙》记载:该祠庙北宋端拱元年(988),由其族裔方忠正移建到柳亭山麓,并开始置祀田,招僧人守视,宗政和三年(1114)朝廷特赐庙额“真应”;元代初年族裔方兴重新修整,清复祀产;明代洪武四年(1372),李善长复查天下姓氏,方氏列居首姓,徽州方氏宗族在真应庙祖祠立宗支板图悬挂;明永乐间(1403—1424),族众增置真应庙祀产、庙基地、祀田,还铸庙钟以载;明万历间(1573-1620)真应庙已有祀田80多亩;明弘治十五年(1503),守祠的僧人福清易庙为寺,霸吞祀产,方氏族裔方德师告到府衙,终由知府何歆判归;至弘治十八年(1506),福清又典卖真应庙祀产,方德师复控于县衙,反被系禁,久羁囹圄,官司一直打到京城,“赴阙呈奏”,结果方师德胜诉,断田归庙,福清等坐罪驱逐,这次官司历时两年,化费千余缗;明万历十三年(1586),守祠庙僧真珙和地方恶棍潘礼等又籍故侵吞庙产,方氏族裔方孟林等再上书官方,追回庙产;万历二十四年(1597)又追回强吞祀谷;万历二十六年(1599),又有人和寺僧勾结谋吞真应庙,占造屋产,经族裔方鳌等控告,追回田产。

为了保住方氏宗族祖祠,明万历间徽州方氏宗族改变了招僧守祠的方式,万历三十六年(1606)复庙业,宗内各支派合同轮司祭事,三十七年(1607)方弘静等将徽州方氏十派会同议合同并呈县衙钤印,以保祖永祀。此后,真应庙方氏祖祠经明末、清代漫长岁月的历史风霜,或兴或残。时有复兴、重修、扩充,到上个世纪五十年代,遭拆毁、清基,成为历史。

真应庙徽州方氏祖祠修建的兴废历史,只是徽州各宗族兴建众多祠堂的一个典例。正是在这些宗族家庙、统宗祠、宗祠、支祠、家祠的大量兴建中,徽州宗族的祭祀先祖有了一个个实在的空间,其宗法制度有了一个个实施的实体,在徽州宗族各类祠堂中,都无一例外地在寝殿中供奉着按朱熹《家礼》中所规定的先祖的神位,许多祠堂高悬着宗族祠规、族训的粉牌,在各种节日,在这些祠堂中都进行着庄严隆重肃穆的祭祖大典。祠堂,成了徽州宗族祭祀、议事、励学、警诫、执法的重要场所。徽州祠堂大多有祀田、祠产,方氏真应庙就是有丰隆的祀产才得以维持十几个世纪长盛不衰的。徽州宗族为了自身的繁盛发展,将封建宗法在徽州地域社会作了淋漓尽致的发挥,还创造性地建起了各类专门祠堂,象歙县棠樾鲍氏宗族专祀孝子的“世孝祠”,专为祀女姓先祖而建的“清懿堂”女祠、黟县西递的“七哲祠”、祁门沥口“贞一堂”边的“庶母祠”。呈坎村中的“ 则内祠”、“一善堂”,绩溪龙川胡氏宗祠边的“特祭祠”。这些特色祠堂的修建,使得徽州宗族文化生态更为丰富多彩。千奇百怪的各类“专祠”的构筑,从建造规模、装饰基调到供奉对象,都进一步生动地诠释着徽州宗族文化生态的丰厚蕴涵。至今仍保存在徽州城乡的大量徽州宗祠,透过其五凤门楼高耸、马头墙矗矗的风姿,人们仍可以感受到历史上徽州宗族社会的强烈宗法信息。

广修族谱——徽州宗族宗法的血脉延续

如果说遍建祠堂,组构了徽州宗族文化生态的平面空间,那么,广修族谱,则是从历史记忆的角度,纵向构筑了徽州宗族文化生态的立体空间。

中国封建宗法重“敬宗睦族”,而敬宗睦族,除建祠堂祭祖外,最重要的就是修族谱。人们把修族谱提到了“一家之有谱,如国之有史”的高度。祖籍徽州的程颐就认为:“管摄天下人心,收宗族厚风俗使人不忘本,须是明谱系,立宗法也”,“宗子法废,后世谱牒尚有遗风;谱牒废,人家不知来处,世无百代之家,骨肉无统,虽至亲恩亦薄也。”苏洵有言:纂修谱牒是立德、立功、立言“之一端”,“三世不修谱则同小人矣”。朱熹也提出:“谱系者,所以承天而委其命也。” 徽州宗族,不少是中原世家大族,有的甚至是皇室贵胄,阀阅之家,为了延续这种高贵血统,使后人知其根本,维系宗法一脉,徽州各宗族都特别重视宗谱、族谱、家谱的纂修,他们认为:“宗谱者,所以济宗法之穷也”。(8)“从来木有本,水有源,人有祀,其始则一,其继渐蕃,迨至支分派别,势若涣矣,而溯所自始,源源本本,孰非同祖子孙,故惟敬宗者乃能睦族。”(9)要睦族,须敬宗,敬宗就得修纂族谱、宗谱以明所自来。纂修宗谱,不仅是要“同源分流,知终究始,”明白宗族血脉延续,“源清而流自不紊”,而且关系宗法伦理礼义教化。“古人之以礼乐教天下,必自宗法始,夫宗法既明,则伦理以笃,疏戚以辨,上知所本而下知所亲,是故教行而天下多善俗矣。”(10)纂修宗谱作为强化宗法伦理的重要举措,“是道行于家则家齐,行于国则国治,将见礼乐同俗远近成风而古先圣王之道欲复不难矣。”(11)族谱之纂修,“古人笃宗睦族之道不外是矣”、“谱牒既具,族义既坚”,“岁时伏腊必相集,忧喜庆吊必相关,富贵者不以加于人,贫贱者必以相赒恤。”(12)通过族谱的纂修,使宗族族众得到伦理教化,知礼明义,“事亲以孝,事上以敬,固以孝敬修于身”,“他日上天官有一命之寄,又以孝敬事于国,教于民,将见国人皆孝敬而尧舜之道复见于今世矣。”(13)纂修族谱竟也关系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因此,徽州宗族都认为:“斯谱之作岂为虚器?”意义大着哩。“宜明谱系以收宗族之众,然后伦理定,纲常正,不致视如歧路而一本万殊之义具矣。”(14) “国必有史,家可无谱乎?史载一国之事而上下攸分,谱具一家之事而昭穆以别,则史与谱分虽殊而理则一也。”(15)纂修宗族谱牒,记叙宗族祖上的功德和杰出人物,还可以更好地激励族众光大宗族的好传统,促进宗族的兴旺发达。族谱中列入杰出人物“非特昭宗祖既往之成勋,抑亦俾后人兴起感慕而思奋也。”(16)“方氏之先多闻人,其子孙当益进于学,求所以立身修德以光大其门闾,使家声复振,斯谱之传不坠,此则谱外意也。”(17)宗族纂修谱牒,也是当时现实的需要。“修谱法凡有六:一曰老老;二曰贵贵;二曰贤贤;四曰崇节;五曰达才;六曰幼幼。皆本《大易》辨物之旨,推而出之者也。老老则人知孝,贵贵则人知敬,贤贤则人尚德,宗节则人重义,达才则人尽能,幼幼则人恤下。六者备,类族彬彬矣。彼逐末忘本、趋利悖义者,即内而一家且秦越,手足何有于闾里?吾见此乘车彼戴笠,兄长觌而交臂失之者,比比而是。”(18)“世道日汩,风俗曰偷,兄弟有角弓之鸣,父子有反戈之惨,视同堂为秦越,嫉本宗为寇仇,麦饭不陈尊爼,何望伐封赫墓,为世所悲,是故修谱系立祠堂,虽曰敬宗爱亲,亦维风砥流之微意也。”(19)徽州宗族基于对纂修谱牒的这些深刻认识,都不惜工本资财,广修宗谱、家乘,在徽州几乎没有不修谱的宗族,成为徽州地域社会的一大特色。许多大族旺姓,不仅有家谱、族支谱、宗谱,还有统宗谱。有的仅一个宗族的谱牒种类和修纂次数就都十分惊人。象徽州汪氏宗族,支分派别,遍于中国和海外,人称 “天下汪”,其《汪氏统宗谱》和汪氏各种宗谱、支谱、家谱,遍见于一些大图书馆、博物馆和徽州学研究机构。徽州宗族谱牒,由于“歙以山谷为州也,其险阻四塞几类蜀之剑阁矣,而僻在一隅,用武者莫之顾,中世以来兵燹鲜经焉,以致故家旧牒多有存焉。”(20)目前上海图书馆收藏中国家谱族谱1200多种,其中徽州宗谱就有约1/3。黄山学院徽州文化研究资料中心,就收藏有徽州各类宗谱三百多种。这些徽州宗谱,有的简明概括,有的林林总总、宏篇巨制,一部就有四、五十卷,是徽州宗族社会最为详尽的历史记忆,是徽州宗族血脉的强力延续,它在时代深处的强力膊动,借徽州祠堂这一重要舞台,展开了徽州宗族社会的生动画面。

徽州方氏入徙徽州较早,和其它宗族一样,纂修宗族谱牒的历史漫长持久,很有代表性。

据《歙淳方氏会宗统谱》记载,早在一千七百多年前,西晋太康五年(285)正月,新安太守方藏就曾撰成《方氏家谱》;唐贞观六年(633)五月,任司徒的方氏族人方泽投也撰成了方氏族志;宋嘉佑八年(1063)方蒙作方氏《白云源谱》,建炎四年(1130)方愚作方氏《拓源谱》;明洪武间(1308-1398)方宁作方氏《马源罗田谱》;天顺八年(1464)方尚明作方氏续谱;成化四年(1469)方振洵等为方氏宗谱分派订讹,并呈官府准印;此后明至清康熙朝,徽州方氏各支派《敦睦祠谱》、《成性祠谱》、《桂林支派谱》等等不断纂修、增订、续修,其由歙县柳亭山真应庙统率下的方氏十二支派,经不断的族谱纂修、增辑,世系丝联绳贯,各有所据。构成了徽州“四角方”庞大而严密的宗族文字体系。

至此,清乾隆十八年(1754)二月,方氏族裔方善祖等“复集诸宗重加修纂,成乾隆徽州《歙淳方氏会宗统谱》。”这部徽州方氏会宗统谱,“惟以勅建柳亭山真应庙自宋以来每岁分祫之十二派汇而图之,其十二派分迁及向曾入庙会祭者,考其源流,悉合支派足徵分别附录,无徵者不载”。因为一是号称“四角方”的徽州方氏宗族“储公苗裔匪第蔓延于歙淳间者不可指数”、“如莆田、九江、鄞、滁、南湾、严、衢、婺、越、湖、常、池、宣城、皖江,派衍甚多”,遍布海内各地、无法一一会宗;二是由于自宋以来,徽州方氏宗族十二支派“派别支分,各自为谱,统宗会元之法不举,故自储公以下未尝统辑成编。”所以就有了方善祖等发起的《歙淳方氏会宗统谱》之修纂。

这部《歙淳方氏会宗统谱》,从徽州方氏的姓源考、郡望、族属、迁徙情况到宗谱纂修历史、统宗世系,真应庙统率下的方氏十二支派世系,以及方氏宗族的文武科第、功臣、名士、墓志、世家、家传、节孝志等等,用了20卷的篇幅作了全方位的记叙,统谱还对历来各种方氏宗谱纂修作了正误和考证,提出了存疑之点。“斯谱参前代各家旧牒,搜考不厌周详,昔遁曩讹悉以厘定,按时考事,事之差一字之误必稽于国史郡县志诸书及互参诸派族谱以订其是,”很认真地将徽州方氏各支派“统而会之,宁详毋略,宁备毋阙。”(21)该统谱,以方善祖为首的参修者有各派人等63人,分任总修、协修和专门校核者,考证用的历史文献,有《国语》、《史记》、《汉书》等权威典籍44种。《歙淳方氏会宗统谱》共772页,修纂成书之后,不仅郑重地“报徽州府衙,由徽州府衙恩准给印牒刊于谱首,每谱一部赏准印钤印”一颗,而且在成书之日,会同方氏宗族各支派在真应祖庙祭告之后,发散给十二派及各支子姓收掌,并当众即毁其书版,以杜假冒。发放的每一部统谱还逐一编上字号,注明付某派某支收掌名,且上呈县衙钤印,仍合各派领谱诸名挨次总编字号于卷末,规定日后如有印信模糊、号内无名或虽有名而非的支收执者,就可判定“非系假伪即系私鬻”,防伪措施可谓严格,都是为了维护宗族宗法的血脉纯正。为了使族众对族谱有高度的重视,方氏真应庙宗族特别规定:“虑有不肖子孙或奉守不慎而失之,或贪牟货利而鬻之,如此者,众申其罪,追出原谱,仍逐出祠。”(22)

为了维持宗族的血统纯正和宗法的威严,《歙淳方氏会宗统谱》在纂修时制定了严格的原则,那就是“防冒滥”,“非我族类,概摈弗录”。除不能证明是真应祖庙支派的概不收录之外,还规定“异姓承祧,无裨宗祊,徒紊宗脉者已削不录,盖我祖不歆非类,律例亦严”。“乱宗以后更有犯者,其支并削,”即紊乱宗支的连这一支派也一并取消入统谱资格。

和徽州其它宗族纂修族谱时一样,《歙淳方氏会宗统谱》也比较注意一个“实”字,要求尽量实事求是,也就是徽州大学者戴震关于修宗谱应反对“蒙冒滥承”的思想。方氏修谱者认为:“谱牒之盛,自魏晋始,时台省以门阀官人,故氏族最重,不独家自为谱,虽太史之掌亦有之。而品其郡望为先后,士大夫耻于族单,每攀援傅会,动相倚重,溯其先世盖自王侯贤圣也。夫自有天地以来生人众矣,岂独王侯圣贤之子弥布天下哉!物趋于所好,亦其势也。谱牒之作毋为其名,为其实而已,尊祖敬宗所以联其族,文武忠孝所以世其家,此其以实胜者也。”(23)《歙淳方氏会宗统谱》既不主张无根据地向“王侯贤圣”攀援傅会,蒙冒倚重,又十分谨慎地记叙了方氏宗族的姓源和远祖的由来,认为“家谱之作,所以谱一族系一姓也,始受氏,详迁徙,俾后世知所由来。若先帝世系已属杳渺,议者谓可不必赘记;第前人既已悉载、传承永久,而开天辟地原有首先始生之一人,生生弗替以传于今,恐略而删之是昧其源而失其本矣,溯本穷源似不可忽,故仍其旧而特列弁诸首,”(24)把方氏得姓的始祖炎帝之孙榆罔之子方雷的“先帝世家” 坚持列入统谱,并依史载,收入了方氏徽州始迁祖方储“方仙翁”的事略。虽然方氏族裔也有人对此“有疑”:“五纪世远而独详其系属、列仙事诞而每载其始终,”对于方雷的“先帝世家”和将方储描述成知过去未来、乘鹤出行的“仙人”有些疑惑,但该谱仍认为自方储以下,徽州方氏宗族的支脉衍繁线索,基本上是明晰可信的。徽州大学者胡适最反对修纂族谱时,大家都尽量往王室帝胄身上靠,都有高贵出身,以为这是一种需要摈弃的“源远流长的迷信”。这种观点,如果从反对无据攀援、蒙冒滥承的角度来说,有其一定的正确性。然而正如赵华富在一篇驳正文章中所说,纂修谱牒,追本溯源,中华民族俱系炎黄子孙,“而开天辟地原有首先始生之一人”,寻所自来,似无可厚非。“谱系者人身之根本也,根本不明则颠倒无据。”(25)关键在于要尊重历史,言之有据,实事求是,不能胡乱攀援。《歙淳方氏会宗统谱》明确主张不随“物趋所好”的时俗,强调修谱“以实胜”,在统会各支派世系时,“风流直溯乎千年,考核必严于一字”,“信必有徵,疑必无质”,逐一列出了本宗各支派修谱时采用史实的存疑之点,坚持“慎故精,精故详,详故实,实故可久,使家有乘而皆慎斯术也。”(26)因此,时人对“方氏家乘”评价“无冒认妄祖之诬,无牵合附会之失,宛然大家之矩度,”觉得这样的纂修规矩是值得肯定的。

徽州宗族纂修宗族谱牒,虽也确有个别“冒认妄祖”“牵合附会” 蒙冒攀援的情况在,但大多都以修国史的慎重态度来修族谱,因此许多徽州宗谱族谱作为该氏族的较为丰实和可靠的历史记忆,为我们留下了许多在正史、在府县志中不易找到的宝贵文献,让我们对这个宗族的历史发展有了一个真切的了解,这是一种徽州宗族文化生态的深层揭示。《歙淳方氏会宗统谱》,不仅比较准确地统会了徽州真应庙方储以下十二支派的繁衍发展、迁徙、活动情况,还对徽州方氏宗族对国家对徽州地域社会的贡献作了详尽的历史记录。是一部涉及徽州方氏宗族社会方方面面的详实历史地图。统谱中涉及的程元风、郑玉、方弘静、吴苑等历史人物,都是目前徽州学研究中被关注的重要人物。而统谱中关于隋末在汪华之后,方亮起兵据有睦州,保境安民,归顺唐朝后,李渊诏其持节歙、睦二州诸军事,“保据邑土、识达事机、蚤归朝化”的史实,就是徽州文化中的一段重要历史资料。统谱中关于佘坡支派方有常家族与方腊起兵经过的详实描述,使人们对历史上方腊起义的情况有了一个更真切的了解。统谱中关于“方氏七贤”的记载让人了解了歙南“七贤里方村”的由来。

由遍建祠堂和广修族谱为主要特色的徽州宗族文化生态,随着社会变革的风云变幻,在历史风雨的冲刷中,变化很大。徽州祠堂现存虽还有一定数量,但作为徽州宗族宗法伦理的物化表征,却早已物是人非。徽州祠堂有的已成为学校校址,有的成为生产队屋、粮站或仓库,有的则霉朽塌倒,风雨飘摇,有的则已成为特色旅游的景点。如果说这些徽州祠堂现存,还可以其徽派建筑的艺术价值、徽州宗族社会的认知意义,成为徽州文化生态保护的一个重要内容的话,那么,目前留存于世的大量徽州宗谱族谱,作为徽州宗族社会的珍贵历史记忆,尤其应列入徽州文化生态之“非遗”保护项目。现在不少地方新一轮建祠堂、修族谱的热潮正在兴起,海内外华人寻根问祖的潮流也强劲涌动。从开展文化旅游角度,从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角度,从发动民间力量共建和谐社会角度,可能我们对建祠堂、修族谱这类民间活动,似不可以“落后的宗族迷信活动”一以概之,似须有新的思维,给予更多的宽容性理解。

STJP000076 绍兴下方桥陈氏宗谱076 山阴

STJP000077  山阴下方桥陈氏宗谱077  山阴

STJP000101  重修乍浦东陈氏族谱101  平湖

STJP000102  重修乍浦陈氏族谱102  平湖

STJP000103  乍浦东陈宗支记略103  平湖

STJP000107  永康陈氏总祠主谱107  永康

STJP000120  陈氏宗谱120  休宁等

STJP000131  江阴大桥陈氏宗谱131  江苏 江阴

STJP000136  文堂陈氏宗谱136  祁门

STJP000164  松山陈氏宗谱164  浙江 东阳

STJP000849 黄氏续修大成宗谱849 大冶

STJP000850  黄氏雪谷公支谱850  上海

STJP000851  重辑黄氏雪谷公支谱851  上海

STJP000852  上虞西门黄氏新修宗谱852  上虞

STJP000854  陡亹黄氏宗谱854  山阴

STJP000855  石城北关黄氏十修族谱855  石城

STJP000856  石城北关黄氏十一修族谱856  石城

STJP000857  平江黄氏大同世谱857  平江

STJP000858  永安黄氏族谱858  福建 永安

STJP000859  永安黄氏族谱859  福建永安

STJP000860  黄氏宗谱860  永康

STJP000862  东阳黄氏宗谱862  永康

STJP000863  陬山黄东衢公家谱863  永康

STJP000864  陬山黄东衢公家谱864  永康

STJP000865  麟峰黄氏家谱865  永福

STJP000866  黄氏宗谱866  永兴

STJP000867  龙山黄氏宗谱867  江西永丰

STJP000870  居安黄氏族谱870  休宁

STJP000871  居仁黄氏家谱871  休宁

STJP000875  秀峰黄氏统宗世谱875  江山

STJP000877  省会黄祠主谱877  江西

STJP000878  省会黄祠四修主谱878  江西

STJP000879  江西黄氏宗祠五修主谱879  江西

STJP000881  茂墅黄氏大统宗谱881  江阴

STJP000885  黄氏续修支谱885  [出版地不详]

STJP000887  楚邵墨溪黄氏族谱887  邵阳

STJP000888  楚邵墨溪黄氏族谱888  邵阳

STJP000893  新安左田黄氏正宗谱893  祁门

STJP000896  吴宁东溪黄氏宗谱896  吴宁

STJP000899  仁厚里黄氏宗谱899  武进

STJP000900  兰陵仁厚里黄氏宗谱900  武进

STJP000901  粤西武缘起凤黄氏家乘901  武缘

STJP000902  青狮桥黄氏五修族谱902  [出版地不详]

STJP000903  青峰黄氏四修族谱903  [出版地不详]

STJP000904  东岑黄氏家谱904  东阳

STJP000905  东岑黄氏家谱905  东阳

STJP000910  东溪大宗祠祭文910  [出版地不详]

STJP000911  汀龙黄氏四修族谱911  长沙

STJP000913  汀龙黄氏族谱913  长沙

STJP000914  黄氏族谱914  长沙

STJP000915  金山黄氏族谱915  金山

STJP000916  金华东池黄氏宗谱916  金华

STJP000917  金华东池黄氏家谱917  金华

STJP000922  翁州紫薇庄墩头黄氏宗谱922  定海

STJP000923  蓝溪黄氏续修房谱923  宜黄

STJP000927  南海学正黄氏家谱节本927  南海

STJP000942  剡西杜墓黄氏宗谱942  剡县

STJP000943  桃溪黄氏宗谱943  浙江 浦江

STJP000944  桃溪黄氏宗谱944  浦江

STJP000956  浦阳黄氏宗谱956  浦阳

STJP000968  海陵黄氏纂修统宗世谱八卷(江蘇省泰州市)968  海陵

STJP000969  黄氏续修家谱969  益阳

STJP000972  黄氏宗谱972  萍乡

STJP000978  黄氏创修族谱978  湖南常德

STJP000990  戴村石山黄氏族谱990  旌德

STJP000992  黄氏世谱992  江西樟树

STJP000994  枫林黄氏家乘994  贵阳

STJP000995  黄氏族谱995  顺德

STJP001003  善邑榨冲黄氏支谱003  善化

STJP001014  湖南黄氏世谱014  湖南

STJP001015  湖南黄氏祠馆纪略015  湖南

STJP001017  湖塘黄氏续修宗谱017  [出版地不详]

STJP001021  乌塘黄氏族谱021  湘阴

STJP001022  湘阴罗江黄氏谱022  湘阴

STJP001034  湘潭锦鼇峰黄氏四修族谱034  湘潭

STJP001036  中湘乐郊黄氏四修族谱036  湘潭

STJP001038  中湘黄氏八修族谱038  湘潭

STJP001043  遂阳广川黄氏宗谱043  遂安

STJP001048  瑞金水西黄氏初修族谱048  瑞金

STJP001049  瑞金水西黄氏重修族谱049  瑞金

STJP001054  黄氏宗谱054  嵊县

STJP001055  汤浦岭下黄氏宗谱055  会稽

STJP001057  会稽官扬江夏黄氏分谱057  会稽

STJP001063  梅渚黄氏宗谱063  新昌

STJP001064  梅渚黄氏宗谱064  新昌

STJP001072  练西黄氏宗谱072  嘉定

STJP001078  宁乡黄氏七修族谱078  宁乡

STJP001079  经铿黄氏支谱079  宁乡

STJP001080  箭楼黄氏族谱080  宁乡

STJP001085  宁乡田心黄氏四修支谱085  宁乡

STJP001086  宁乡竹园黄氏四修支谱086  宁乡

STJP001088  沩宁黄氏续修支谱088  宁乡

STJP001089  暨阳石亭黄氏宗谱089  暨阳

STJP001090  暨阳石亭黄氏宗谱090  暨阳

STJP001098  黄氏家录098  馀姚

STJP001107  黄氏世德传赞107  馀姚

STJP001109  黄氏庆系册109  馀姚

STJP001110  姚江黄氏宗谱110  馀姚

STJP001112  姚江孝义西黄氏宗谱112  馀姚

STJP001119  黄氏宗谱119  诸暨

STJP001122  黄氏家谱122  诸暨

STJP001123  黄氏家谱123  诸暨

STJP001125  黄氏家谱125  诸暨

STJP001127  潭渡孝里黄氏族谱127  歙县

STJP001130  黄氏宗谱130  临湘

STJP001132  黄氏族谱132  临湘

STJP001133  黄氏世谱133  临湘

STJP001134  黄氏世谱134  临湘

STJP001136  蛟川黄氏本派草谱136  镇海

STJP001137  黄氏族谱137  浏阳

STJP000199  桑源陈氏宗谱199  东阳

STJP000200  桑源陈氏宗谱200  东阳

STJP000201  桑源陈氏宗谱201  东阳

STJP000202  东阳黄沙陈氏宗谱202  东阳

STJP000204  东阳黄沙陈氏宗谱204  东阳

STJP000222  安文陈氏宗谱222  浙江 东阳

STJP000223  安文陈氏宗谱223  东阳

STJP000224  安文陈氏宗谱224  东阳

STJP000226  安文陈氏宗谱226  东阳

STJP000231  三排陈氏族谱231  岳阳

STJP000232  义门陈氏族谱232  岳阳

STJP000233  陈氏族谱233  岳阳

STJP000237  陈氏族谱237  岳阳

STJP000243  陈氏宗谱243  宜兴

STJP000244  陈氏宗谱244  宜兴

STJP000245  叶塘陈氏宗谱245  宜兴

STJP000246  荆溪叶塘陈氏月溪分谱246  宜兴

STJP000257  毗陵陈氏续修宗谱257  常州

STJP000270  义门陈氏宗谱270  桐城

STJP000271  陈氏宗谱271  桐城

STJP000272  陈氏宗谱272  桐城

STJP000275  剡北德政乡陈氏家谱275  浙江 嵊县 剡县

STJP000288  沙城陈氏宗谱288  浦江

STJP000289  沙城陈氏宗谱289  浦江

STJP000317  浦阳龙山陈氏宗谱317  浙江 浦江 浦阳

STJP000349  陈氏重修族谱349  常山

STJP000361  陈氏宗谱361  崇明

STJP000362  颍川西洲陈氏重修宗谱362  崇明

STJP000363  陈氏宗谱363  崇明

STJP000364  陈氏宗谱364  崇明

STJP000371  陈氏宗谱371  江苏 无锡

STJP000417  中湘白盄陈氏七修族谱417  湘潭

STJP000421  中湘陈氏四修族谱421  湘潭

STJP000422  中湘栗塘陈氏七修族谱422  湘潭

STJP000426  中湘东雾山陈氏支谱426  湘潭

STJP000448  严陵陈氏宗谱:[浙江淳安]448  遂安

STJP000457  白溪陈氏重修族谱457  瑞金

STJP000458  白溪陈氏八修族谱458  瑞金

STJP000459  白溪陈氏九修族谱459  瑞金

STJP000460  白溪陈氏十修族谱460  瑞金

STJP000461  白溪陈氏十一修族谱461  瑞金

STJP000463  四明仓基陈氏家谱463  鄞县

STJP000465  武陵桥陈氏宗谱465  鄞县

STJP000480  义乌石门陈氏宗谱480  浙江 义乌

STJP000493  义乌倍磊陈氏宗谱493  义乌

STJP000494  义乌倍磊陈氏宗谱494  义乌

STJP000495  义乌倍磊陈氏宗谱495  义乌

STJP000496  义乌倍磊陈氏宗谱496  义乌

STJP000497  义乌倍磊陈氏宗谱497  义乌

STJP000498  义乌倍磊陈氏宗谱498  义乌

STJP000499  义乌倍磊陈氏宗谱前集499  义乌

STJP000500  义乌倍磊陈氏宗谱前集500  义乌

STJP000501  义乌倍磊陈氏宗谱後集501  义乌

STJP000502  义乌倍磊陈氏宗谱後集502  义乌

STJP000504  义乌倍磊陈氏宗谱後集504  义乌

STJP000505  义乌倍磊陈氏宗谱505  义乌

STJP000506  义乌倍磊陈氏宗谱506  义乌

STJP000532  南翔陈氏宗谱532  嘉定

STJP000566  暨阳陈氏宗谱566  暨阳

STJP000567  勾亭陈氏宗谱567  既阳

STJP000570  暨阳孝义陈氏宗谱570  暨阳

STJP000571  暨阳孝义陈氏宗谱571  暨阳

STJP000572  暨阳同山陈氏宗谱572  暨阳

STJP000574  暨阳同山陈氏宗谱574  暨阳

STJP000576  暨阳四井陈氏宗谱576  暨阳

STJP000577  暨阳四井陈氏宗谱577  暨阳

STJP000578  暨阳陈氏宗谱578  暨阳

STJP001140 黄氏族谱140 浏阳

STJP001144  黄氏三修族谱144  醴陵

STJP001145  醴陵丁家坊黄氏三修族谱145  醴陵

STJP001146  黄氏谱146  [出版地不详]

STJP001147  黄氏族谱147  [出版地不详]

STJP001151  梅氏宗谱151  江苏 江阴

STJP001153  毗陵横山梅氏宗谱153  常州

STJP001154  宛陵宦林梅氏宗谱154  安徽宣州

STJP001156  云阳姜堰梅氏重修宗谱156  云阳

STJP001157  梅氏族谱157  临湘

STJP001158  梅氏族谱158  临湘

STJP001159  梅氏宗谱159  丽水

STJP001161  曹氏族谱161  上海

STJP001162  上海曹氏族谱162  上海

STJP001163  上海曹氏族谱163  上海

STJP001166  曹氏宗谱166  上海

STJP001167  虞西板桥曹氏大全宗谱167  上虞

STJP001168  曹氏宗谱168  上虞

STJP001173  吴宁校墙曹氏宗谱173  吴宁

STJP001174  吴宁校墙曹氏宗谱174  吴宁

STJP001176  校墙曹氏宗谱176  吴宁

STJP001178  校墙曹氏宗谱178  吴宁

STJP001182  湖南三峰曹氏通谱182  长沙

STJP001183  曹氏族谱183  长沙

STJP001188  金华协和曹氏宗谱188  金华

STJP001189  曹氏宗谱189  宜兴

STJP001197  曹氏六修宗谱197  湖南常德

STJP001201  无锡盛巷曹氏家谱201  无锡

STJP001203  曹氏续修支谱203  湖南

STJP001216  暨阳长浦曹氏宗谱216  暨阳

STJP001217  暨阳长浦曹氏宗谱217  暨阳

STJP001218  暨阳长浦曹氏宗谱218  暨阳

STJP001219  馀姚道塘曹氏宗谱219  馀姚

STJP001225  曹氏统宗世谱225  徽州

STJP001227  曹氏族谱227  徽州

STJP001229  京口城南曹氏宗谱229  镇江

STJP001234  虞东戚氏宗谱234  上虞

STJP001235  包山戚氏宗谱235  吴县

STJP001236  东海戚氏宗谱236  婺州

STJP001238  鄞东梅江戚氏宗谱238  鄞县

STJP001239  鄞东梅江戚氏宗谱239  鄞县

STJP001246  馀姚戚氏宗谱246  馀姚

STJP001250  平江盛氏家乘初稿250  吴江

STJP001251  龙溪盛氏宗谱251  武进

STJP001252  龙溪盛氏宗谱252  江苏 武进

STJP001253  碑塘盛氏宗谱253  金华

STJP001256  南汇县一团盛氏支谱256  南汇

STJP001257  毗陵盛氏族谱257  常州

STJP001267  勾吴盛氏宗谱267  无锡

STJP001268  汤溪青盛氏宗谱268  汤溪

STJP001270  华溪中心盛氏续修宗谱270  义乌

STJP001276 

清刻家谱一隅·乾隆:玉田刘氏宗谱

分类:  清刻家谱一隅 清刻家谱一隅·乾隆: ◎浙江开化、遂安《玉田刘氏宗谱》 励双杰 乾隆二十八年刻本,刘大景、刘增禄...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