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氏家谱字辈查询
朱姓来源
1、朱姓始成於西周,是古帝颛顼高阳氏之后。古帝颛顼的玄孙陆终有6个儿子,第五子名安,大禹赐曹姓。周武王灭商建立周朝后,封安的后裔曹挟在邾(今天山东省邹县一带),建立邾国,附庸於鲁国。邾国又作邹国,亦称邾娄,有今山东费、邹、滕、济宁金乡等县地,建都於邾(今山东曲阜东南南陬村),公元前614年邾文公迁都於绎(今山东邹县东南纪王城)。到了战国中叶为楚所灭,邾国贵族以国为氏,就是邾氏,后邾国君主支庶子孙又去邑为朱姓。
2、另据<<魏书·官氏志>>记载,鲜卑族竭烛浑氏 朱可浑氏,在孝文帝时住在洛阳,他们一起改为朱姓。
3、《元和姓纂》记录说舜时有一个大臣名叫朱彪(一作朱虎),他的后人以朱为姓。由此看来,帝舜时代就已经有了朱姓。居住在闽、粤等沿海地区的朱氏,从明代开始陆续有人移居台湾,进而又有人远徙东南亚及欧美一些国家和地区。
4、出自曹姓,是颛顼帝的后裔。相传颛顼帝有个孙子叫陆终,生有6个儿子。其中,第5个儿子叫安,姓曹,封在曹(今山西东定陶县西南)。周武王灭商后封弟弟振铎在曹国,称为曹叔振铎;改封曹安的苗裔曹挟在邾国,称邾子挟,附庸于鲁国邹县。春秋时,传至仪父,见齐桓公称霸诸侯,便附从于齐,进为子爵之国,亦称邾娄。战国时,邾国被楚国所灭,其公族子孙遂以国名邾为氏,后又有人去邑以朱为氏,称朱氏。
5、宋国的开国君主宋微子启(商纣王的庶兄)有裔孙朱晖,原以国名为氏,称宋氏。春秋时,诸侯灭宋,其后裔逃至砀(今江苏砀山县),改宋氏为朱氏。
6、北朝时,北魏孝文帝南迁洛阳后,有鲜卑族复姓浊浑氏、朱可浑氏改为汉字单姓朱氏。
电子家谱近期很流行,修缮的话可以看看百姓通谱网的同心圆家谱哦,好用。
安徽杨氏族谱
源自姬姓:出自黄帝之后西周王族,有三种说法,其源均为周朝王室。
1、源于周武王孙,叔虞次子,晋侯燮父之弟。晋武公(叔虞十一世孙)时,封次子于杨,称杨侯,是为杨姓人的受姓始祖。
2、源于周宣王子长父。宣王时期,周宣王姬静将子长父封到杨国(今山西省洪洞县),为杨侯,春秋时杨为晋所灭,其后裔以杨为姓。
3、源于晋武公子伯侨。晋灭杨后,封杨地为大夫羊舌肸(字叔向)的食邑。羊舌氏出于姬姓,因晋武公次子伯侨之孙突当时食邑于羊舌,故以羊舌为姓。至晋顷公十二年(前514年),晋灭羊舌氏,食我的儿子杨道逃到华山。
居住在弘农华阴,以祖宗封地杨为姓,其后代开基各地,成为杨氏繁衍发展的主流,史称杨氏正宗。源自扬姓:古时杨扬不分,以邑为氏。
杨氏家谱内容
谱序主要记述族姓的来源,先世德行、宗族的迁徙和本家谱的编修、续修情况。谱序一般由本族名人或请当时的社会名人执笔,详细叙述族姓的起源、发展和迁徙的全过程。以使后代子孙知道祖先源流和他们辗转迁徙的艰辛。
谱例也称凡例,说明家谱编修的基本原则,家谱的作用和编修家谱的必要睦。世家记述本族的名人事迹。诰敕记录当朝政府对本族人的旌奖文书。像赞收集本族先祖、名人的画像,在其后写上赞语,歌颂其功德。世系,这是家谱中最重要的一部分。
自本家族的一世祖以下,每代每人的女名都按辈分写清楚,一看便知自己的继承关系。传志记述先祖名人仕宦的传记,以教育后代子孙。家训对子孙的教育准则。祠规记述本族祭祀的规矩。祠堂记载坟墓、义庄等财产情况。
扩展资料:
海外马来西亚杨姓
这是杨姓人士足迹踏遍东南亚的第一步。据史料记载,明永乐年间(1403—1424年)的浙江绍兴人杨云川,曾随军渡海去北婆罗洲,即今马来西亚沙巴州。云川在此长期羁留,而与当地鲁顺族酋长女儿相爱而结婚。公主后因云川遇难而为夫跳海殉节,留下了“寡妇山”这一游览胜地。
而后有原籍福建漳州长泰人杨原抄(1858—1925年),于1877年只身南渡,抵达新加坡,寄宿同乡宗亲会馆中,后又移居今马来西亚的沙捞越州,经过艰苦努力,创建立古晋市,成为当地著名的实业家和华侨领袖。这里已建立了沙捞越古晋董杨宗亲会。
如今马来西亚杨氏最活跃的要数沙捞越第三、六、七省的董杨宗亲会,他们的总顾问是拿督阿玛杨国斯。这个宗亲会成立于1971年,包括沙捞越的民丹莪、泗里街、加帛、加拿逸和诗巫等5个地区的杨姓,其次还有美里杨氏公会和雪龙杨氏公会。
-杨氏家谱
-杨姓家谱
曲氏家谱字辈排行汇编
山东荣成曲氏字辈:“福作文明显荣光衍世昌家庭盛武业国恩庆寿长”。
山东文登曲氏字辈:“申永长志成兆锡洪植炳尧博厚高明悠久仁德正万世昌荣发”。
山东淄博曲氏字辈:“永延福庆克继经文学志建修怀殿恒兴”。
山东博兴曲氏字辈:“有文大得正从鸣国克元景尚帮宝毓宗锡兆维培勇庆之宪春承骏士懋华秉元师贤秀伯嘉树晓宏耀光金绍志锋焕瑞清蔚振泽荫”。
山东济南曲氏字辈:“吉业传家茂诗书延作长敬明致道立广远庆云”。
山东宁海曲氏字辈:“成德永绍宗长昭圣学宫”。
山东北王绪曲氏字辈:
大一甲长支派:“学天良口祖云中(宗)先龄田(中、功、义、田)归以绍家传恒延汝业广绪乃贤典璋焕举福运增全其志裕笃必锡康年”;
大一甲二支派:“学天良口祖成登大振田(明、先、振、田)归以绍家传恒延汝业广绪乃贤典璋焕举福运增全其志裕笃必锡康年”;
大一甲三支派:“学天良口祖成中然兆田(可、然、兆、田)归以绍家传恒延汝业广绪乃贤典璋焕举福运增全其志裕笃必锡康年”;
大一甲四支派:“学天良口祖成中九德田(国、开、存、田)归以绍家传恒延汝业广绪乃贤典璋焕举福运增全其志裕笃必锡康年”;
大一甲六支派:“学天良口祖成元道修田归以绍家传恒延汝业广绪乃贤典璋焕举福运增全其志裕笃必锡康年
六甲长支派:“学天良口祖成志林仁广清明乐宪章”;
六甲二支派:“学天良口祖成继祥(尚)仁恒(义)荣(正)明乐宪章”;
六甲三支派:“学天良口祖成志林汝广清明乐宪章”。
三甲支派:“学天良口祖成春瑞克守炳(顺)厚(和)大有天开文润富贵永久”;
五甲支派:“学天良口祖成生玺作庆益洪建俊”;
又一甲支派:“学天良口祖成(守)登(开)志田寿禄永全”。
山东蓬莱曲氏字辈:“延文仁可天思培厚福远日衍祖志昌”。
山东牟平曲氏字辈:“汶蒡士柾廷文訒显龄大作传家远诗书继世长”。
山东烟台曲氏字辈:
一派:“仲景坚整进惠镗钻晋养大山月复敦世兆志廷学广卫仕永绍祖业常隆勤守家教居心行善三十奉韶”;
二派:“仲景坚整进惠镗钻津养大山月复敦式兆志廷学广卫仕永绍人多昌盛谨遵家教居心行善定锡福曜”。
山东武城曲氏字辈:
潮水集支派:“田祖口文龄登肇广道之宗维斯民宪运家志聿修明延嗣昭荣显前基克丕承”;
曲家庄支派:“华永国元获世福受道之宗维斯民宪运家志聿修明延嗣昭荣显前基克丕承”;
观里村支派:“田祖新允树伊辰文鸣龄光云登作声继际道之宗维斯民宪运家志聿修明延嗣昭荣显前基克丕承”。
泊子支派:“昌辰口文禹登良声鸿守道之宗维斯民宪运家志聿修明延嗣昭荣显前基克丕承”;
复县支派:“天复曰恒绎六行道之宗维斯民宪运家志聿修明延嗣昭荣显前基克丕承”。
山东登州曲氏字辈:“家生永振世得容昌”。
山东龙口曲氏字辈:“延文仁可天思培厚福远日衍祖志昌”。
山东武城曲氏字辈:“整赞凤子营千青禧育恂和茂继登尚守希延凡明”。
河南唐河曲氏字辈:“德新令范良箴永延宗绪”。
河南偃师曲氏字辈:“允字派芳始入有清共贺平康仕则尊礼农也重粮工先利器商贵宝藏安居乐业咸获吉祥澡身浴德莫敢或忘力图富贵志切类扬子孙万意永嗣承当”。
河南唐河曲氏字辈:“尚人元希伯玉广德新令范良箴永延宗绪祥发福临骏基鸿名玉振金声忠孝久远百世光荣”。
辽宁大石桥曲氏字辈:“浮文成连科明远显”。
辽宁新宾曲氏字辈:“家声永振世德荣昌”。
吉林德惠曲氏字辈:“成永林祥兆文清奉继昌”。
吉林九台曲氏字辈:“连国奎文忠广明万永君静海继长生洪光照庆东”。
黑龙江宾县曲氏字辈:“承德勇少忠长兆胜学功传将从立本万事国安宏”。
曲氏一支字辈:“水和节奏雅兆耒全德培”。
扬州的风俗有丧俗、暖房酒、爬门头、清明节、要糖等风俗。
1、丧俗
病者将咽气,儿子依次跪倒磕头送终,同时点亮头灯和脚灯,煮一小碗半生不熟的米饭供于脚边(称为”倒头碗”),然后买布破孝,死者晚辈一律戴孝。
2、暖房酒
在结婚正日的前一天晚上是要办暖房酒,请上关系很近的亲戚如兄弟姐妹和前后左右的好庄邻,在家里摆上几桌,先热闹起来。
3、要糖
大年初一早上,扬州民间有大人小孩出门到周围邻居家里给长辈拜年的风俗,这时候 最忙的是小孩,他们成群结队挨家挨户去要糖,也就是挨家挨户去给长辈拜年。
他们捧出事先准备好的果盒给前来拜年的小孩散发各色糖果、云片糕、橘子、苹果等,也顺 祝孩子们“上大学”“发财兴旺”“早点娶马马”等。要糖这一风俗传承的是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优良传统。
4、爬门头
大年三十晚上,吃过晚饭后,老扬州要点上香炉蜡烛守岁,大人小孩穿上新衣服,长辈们开始给晚辈发压岁钱。这时候大人会关上大门,让家中个子小的孩子抓着门后的门闩往上爬,因为老式的大门是木制的,门后面从上到下有几根横木,中间还有门闩开关,这一风俗就是爬门头。
5、清明节
清明,老扬州有个习俗—一天不洗晒,然而一些讲究的人家,在清明前一天就不洗晒了,清明的前一天叫做清萌,基本上就不洗晒了。清明这一天是要专门留给亡人的魂魄晒衣服的,活人不要和他们抢太阳。
牛弘后裔河南济源市西许村“牛氏家谱”:
青芝龙源,林萃田丰
正恒怀宗,慧泽栋英
四川省营山县清源乡梨子村,牛氏家谱:
元启俸芝兴,世文大天明。
人能红道远(有德洪先绪),安邦定乾坤。
扩展资料:
家谱溯源:牛氏家谱宗祠
追溯牛姓起源,是西周宋微子后裔的一支。
微子本名启,因做王子时,封在微(今山东聊城一带,一说在山东微山一带),爵位属子,所以称微子。微子与暴虐无道的纣王,本是亲兄弟,微子为兄,纣王为弟。
纣王从小就能说会道,才思敏捷,长大后体格健壮,力大无比,深得其父喜爱。待立太子时,其父和太史等便借口“立嫡以贵不以长”,把纣立为太子。
纣继承王位后,启便做了他的卿士。纣王残暴奢侈,荒*无道,微子多次规劝,他都充耳不闻。眼见国家行将灭亡,微子十分痛苦,他“欲死之,及去未能自决”,于是求教朝中三公之一的父师(箕子)。
父师说:“今诚得治国,国治身死不恨。为死,终不得治,不如去。”微子听了父师的劝告,为保存宗嗣,便毅然离开王宫。传说微子离宫出走时,在正午时分,便将“午”字出头为“牛”字作为姓氏。
如河南省济源市南官庄清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牛氏家谱·族谱旧序》载:“殷商无道,狎侮无常,毒痛四海。其庶兄微子隐而去之,以存宗嗣。去之时,举目过午,以午字出头,因以为姓。此牛姓之所由来也。”
此外,清道光元年(1821年)河南鄢陵牛集《牛氏谱序》、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河南偃师杨村《牛氏家谱·序言》等众多的《牛氏家谱》中,都有类似上述的记载。虽然这种说法目前还查不到原始史料,但牛姓是微子之后,应是毋庸置疑,而春秋时宋国的司寇牛父则是牛姓的得姓始祖。
如《唐书·世系表》载:“周武王讨商纣,立其子武庚,更封微子为宋公,以奉汤祀。其裔宋司寇牛父之后,以王父字为氏。”“王父”就是祖父。
-牛氏家谱
姜
5648河北青县南左所姜氏家谱上下卷
(清)姜克昌续修
清咸丰四年(1854)续修钞本 二册
河北大学
5649天津姜氏家谱六卷
(民国)姜宝堃重修
民国二年(1913)天津姜氏石印本 六册
美国
5650江苏泰州维阳泰州姜氏重修族谱四卷
(清)徐锡思纂修 姜时财主修
清光绪十九年(1893)活字本 四册
历史所
5651江苏扬中姜氏挂谱
白布一幅
江苏扬中县
5652浙江馀姚姜氏世谱六卷
(清)姜之珑编
清乾隆十一年(1746)刻本 六册
浙江图
注:姜氏世谱始修於宋乾道五年。
5653浙江馀姚姜氏世谱十集
(清)姜联福增修
清咸丰四年(1854)馀姚敬胜堂木刻本
浙江奉化县文管 美国
注:谱始修於宋乾道五年。
5654浙江馀姚姜氏世谱不分卷
(民国)姜锡桓纂修
民国六年(1917)敬胜堂活字本 十二册
北图 历史所 南开大学 河北大学
浙江图 浙江馀姚梨州文献馆
5655 浙江鄞县姚江姜氏追远世谱八卷首一卷
鄞东梅墟姜氏宗谱六卷首一卷末一卷
(民国)陈运鹏 何锡冕等纂修
民国十八年(1929)崇本堂木活字本 十二册
天一阁
5656浙江慈溪慈东青林姜氏宗谱七卷首一卷
(民国)姜惠富等修
民国二十年(1931)崇本堂木活字本 六册
美国
5657浙江奉化姜氏宗谱六卷
(民国)周孝咸重修
民国十八年(1929)木刻本
浙江象山县文管
5658浙江象山姜氏宗谱八卷首一卷末一卷
(清)姜炳璋 姜森重修
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敬德堂稿本 一册
浙江图
5659浙江嵊县姜氏世谱十二卷
姜松年等续修
民国六年(1917)活字本 十二册
吉林大学
5660浙江兰溪横塘妻氏宗谱□□卷
(民国)丁淼源重纂
民国十八年(1929)木刻本 三册
浙江兰溪县圣山乡
注:初纂於明嘉靖三十七年。
5661浙江兰溪东溪姜氏宗谱四卷
(民国)姜焕文重纂
民国二十四年(1935)木刻本
浙江兰溪县水亭乡姜坡
5662浙江兰溪姜氏宗谱十三卷
(民国)水链重纂
民国三十年(1941)木刻本
浙江兰溪县水亭乡西姜
5663浙江兰溪风林姜氏家谱二十卷
民国三十七年(1948)木刻本
浙江兰溪县高潮乡皂洞口
5664浙江常山姜氏宗谱不分卷
(清)钱登云六修
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木刻本
浙江常山县青石乡桥亭村扁柏树底
5665浙江常山定阳姜氏宗谱二卷
(民国)姜学翁 姜连鸿重修
民国二十八年(1939)木刻本
浙江常山县青石乡桥亭村扁柏树底
5666浙江常山姜氏宗谱十八卷首一卷
民国三十一年(1942)木刻本
浙江常山县辉埠镇大埂村
注:首修於明百历四十一年。
5667浙江常山南洲姜氏宗谱□□卷
浙江常山县新昌乡彤坑村(存首二卷)
5668浙江黄岩黄城姜氏家谱六卷
(清)姜丹书纂 姜景华续增
清光绪十五年(1889)东禅来经草堂木刻本
浙江临海县博
5669安徽桐槭姜氏支谱六卷
(清)姜万林 姜怀珍等撰
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松柏堂木活字本 六册
日本 美国
5670安徽桐城皖桐姜氏宗谱十卷
(清)姜显名等重修
清光绪十九年(1893)馀庆堂活字本 十册
北图
5671福建漳州姜林连支同谱序
(清)姜世俊序
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钞本 一册
台湾
5672江西南昌城塘姜氏七修族谱四十四卷首二卷
(民国)姜璜主修 姜国栋编辑
民国十六年(1927)敦本堂活字本
江西档(存首一卷)
注:书口题《姜氏德立合谱》。
5673山东昌邑姜氏族谱八卷
(清)姜舜龄撰
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木刻本
黑龙江绥化市档
5674山东昌邑姜氏族谱五卷
(清)姜以锋重订六刻
清光绪三十二年(1907)木刻本
山东昌邑县东家乡前张戈庄村
5675山东牟平姜氏系谱三十卷
(民国)姜瑞珍重修
民国二十五年(1936)铅印本
山东烟台市图
5676山东莱阳姜氏族谱十一卷
(清)姜柱等增修
清光绪十三年(1887)敦睦堂刊本 四册
日本 美国
5677山东莱阳南古城姜氏家乘□□卷
清光绪十三年(1887)刻本
北图
5678山东金乡姜氏家乘二卷
(明)李建中纂
清康熙五十六年(1717)钞本
山东金乡县卜集乡大姜村
5679山东烟台通伸村姜氏族谱不分卷
(民国)姜世棻编次
民国十四年(1925)石印本
山东烟台市图
5680湖北汉阳姜氏宗谱□□卷
(民国)姜德 袁汉丞等纂
民国三十二年(1944)姜氏宝璜堂木活字本
武汉图(存卷首)
5681湖北新洲姜氏宗谱七卷首四卷
(民国)姜绍熊 姜传绪四修
民国三十四年(1945)铜字本
湖北新洲县和平乡朱杨材
注:清乾隆六十年创修。
5682湖北新洲姜氏宗谱四卷
(民国)嘘云三修
民国三十五年(1946)木刻本
湖北新洲县硕岗乡
5683湖北竹溪姜氏宗谱十八卷
(民国)占章杏重修
民国三十五年(1946)木刻本
浙江常山县毛良坞乡姜家村
5684湖南长沙萋姓十修族谱三十四卷
(清)姜淇珊 姜苟香等纂修
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云磬堂活字本
历史所 河北大学
注:明嘉靖三十年崖山公始修。
5685湖南宁乡宁邑姜姓续修支谱□□卷
清乾隆五十九年(1796)刻本
湖南图(存卷2)
5686湖南宁乡姜氏重修族谱二十二卷首一卷
(清)姜光汉修 姜呜冈 姜汤他纂
清道光十四年(1834)孰乐堂活字本
湖南图(存卷首、1)
5687湖南宁乡姜氏重修族谱二十七卷
(清)姜良治纂
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孰乐堂活字本
湖南图(存卷1、26)
5688湖南宁乡姜姓族谱□□卷
清道光十七年(1837)活字本
湖南图(存卷末)
5689湖南邵回姜氏四修族谱□□卷首一卷末一卷
(清)姜春城纂修
清咸丰七年(1857)敦伦堂刻本
湖南图(存卷1、首、末)
5690 姜氏宗谱十五卷首一卷
(清)姜世名编辑
清康熙三十三年(1694)活字本 四册
北图
5691 姜姓九修族谱四十二卷首一卷尾二卷
(清)姜氏合族公撰
清同治六年(1867)云磬堂活字本 三十三册
北图
5692 姜氏家谱不分卷
(清)姜国璜纂修
清钞本
北图
5693 龙砂姜氏宗谱八卷首一卷末一卷
(民国)姜继宗纂修
民国十七年(1928)怀此山房活字本 六册
北图
5694 天水郡姜氏宗谱十五卷首二卷
(民国)姜佑驽等续修
民国二十五年(1946)活字本 十七册
北图
家乘谱牒:
河北青县·南左所姜氏家谱上下卷
天津·姜氏家谱六卷
江苏泰州·维阳泰州姜氏重修族谱四卷
江苏扬中·姜氏挂谱
浙江余媱·姜氏世谱十集
浙江·奉化姜氏宗谱六卷
浙江象山·姜氏宗谱八卷一卷末一卷
浙江兰溪·东溪姜氏宗谱六卷
浙江兰溪·姜氏宗谱十三卷
浙江兰溪·姜氏宗谱不分卷
浙江兰溪·横潭姜氏家谱卷
浙江常山·定阳姜氏宗谱二卷
安徽桐城·宛桐姜氏宗谱六卷
安徽桐城·姜氏宗谱六卷
福建漳州·姜林连支同谱序
江西南昌·城塘姜氏七修族谱四十四卷首二卷
山东·昌邑姜氏族谱八卷
山东金乡·姜氏家乘二卷
山东烟台·通伸村姜氏族谱不分卷
湖南宁乡·姜氏重修族谱二十七卷
湖南长沙·姜姓十修族谱三十二卷
姜氏族谱十五卷首一卷
起源主要有五:①出自姬姓。据《元和姓纂》及《唐书·宰相世系表》等资料所载,春秋时晋国国君哀侯和湣侯的子孙以先人受封爵位“侯”为氏。另,春秋时郑国共叔段之子共仲被庄公赐姓侯。②出自黄帝时史官仓颉。传说仓颉为汉字的发明者,称史皇氏,但他最初称侯冈氏,他的后裔由陕西迁河南时,有以侯为氏者。③出自姒姓。据《姓氏考略》及《姓氏急就篇》等资料所载,禹(夏后氏部落首领,姓姒)的后裔被封于侯(故城在今陕西泾阳境),子孙有以邑为氏者。④出自芈姓。楚公族中有侯氏。⑤出自他族。据《魏书·官氏志》、《路史》等资料所载,鲜卑族古口引氏、渴侯氏、古引氏、侯奴氏、俟伏侯氏汉化改姓侯;据《通志·氏族略》所载,世居库斛真水部落的侯莫陈氏随魏文帝迁洛后,后裔有简化为单字侯姓者;傈僳族以猴为原始图腾姓氏,汉姓为侯;瑶、彝、苗等族有侯姓者。 始祖:晋湣侯。 迁徙: 侯姓最早发源于山西境内,早期活动地点主要在今河南、山东境内。秦、汉之际以河北中部、西部一带繁衍最盛,主要分布于今山西、河北、河南、山东、宁夏等北方省份。汉末,有北地(今宁夏吴忠西南)太守侯恕举家迁于北地三水(今陕西旬邑),并发展为当地望族。魏晋南北朝时期,侯姓北迁内蒙、辽宁等省,南迁贵州、四川、广东等省。由北魏鲜卑族侯奴氏、古口引氏等改姓后裔在河南发展成为一大望族,治郡为河南郡。河南密县人侯霸后裔于南朝陈时徙丹徒(今属江苏),后成为当地一大望族,治郡为丹徒郡。唐朝时,侯姓始入福建。据载,唐太和年间有闽县(今属福建)人侯固,以进士登第,官任鄜城、灵武节度使同平章事。宋明时期,侯姓又播迁至湖北、湖南、江苏、江西、上海、广西、浙江、北京等地,可以说是遍布全国了。清代有福建、广东一带侯姓入居台湾,进而徙居海外者。今日侯姓五湖四海皆有其足迹,尤以湖南、安徽、河北、辽宁等省为多。目前侯姓人口列全国第82位。 郡望: 上谷郡 战国燕时置郡,治沮阳(今河北怀来东南),相当于今河北保定、易州、宣化一带。
丹徒县 秦置,既今江苏丹徒。此支为上谷郡分支,开山始祖为东汉大司徒侯霸的后代。
河南郡 汉高帝二年改秦三川郡置,治所在洛阳。此支侯氏为北魏时鲜卑族侯奴氏、古口引氏等后裔形成。 堂号: 却币堂、救赵堂 这两个堂号有共同的来源:战国的时候,秦国要攻打赵国,赵国于是向信陵君求救。信陵君没有兵符,不能指挥军队,于是拿着金币就找到侯赢,侯赢是一位71岁的隐士,职位是魏国大梁看门人,家里很穷却坚决不要信陵君的金币,他给信陵君出了一计,让如姬偷来了兵符。侯赢又介绍了自己的朋友屠夫朱亥参与用兵,信陵君得到了晋国的兵马,打败了秦国,救了赵国。
其它堂号:①郡望堂号:上谷、丹徒、河南。②自立堂号:勤慎等。 字辈: 安徽某支侯氏字辈:承训继先泽,齐家宜正伦。
湖南湘潭侯氏原字辈:衡州太守裔,建业盛冈林,文武多俊杰,历朝列缙绅,忠恕泽洪广,贻廉德懋光,英华辉上国,贤达显荣昌,肇唐勋烈继,绍宋典型彰,培植钟名士,修齐兆福祥。新字辈:秉成新正为,光华万世传,德洪宽惠泽,芳名显宗先,永昌缙绅远,天元儒籍安,朝廷登文裕,邦国定锡贤。
江苏徐州侯氏字辈:军震友全成,敬修宽广志。
山西太谷侯氏字辈:尔思安毓传,汝树炳增锡。
山东泰安侯氏字辈:文兆安希培,方存彦传明。
山东滕州侯氏字辈:克士广允作,勤慎以致贺,钦成绍宗训,昭式永明清。
辽宁法库侯氏字辈:庭维国怀永,广德振积连。
湖南湘西侯氏字辈:国正天心顺,忠良万代昌,文武登金榜,永远坐朝安。
湖南常德侯氏字辈:邹严令德宏,绍成光显耀。
河南宜阳侯氏字辈:振天德昌文,士建都鸿瑞,贤昭庆祺耀,荣雷宸丰宇。
重庆涪陵侯氏字辈:德胜家贞正,思守万年春。 名人: 侯嬴(-前257),战国魏隐士。一称侯生。家贫,年七十为大梁夷门监者。信陵君遗以厚币,不受。信陵君置酒大会宾客,亲乘车从骑往迎赢,引之上座。秦围赵,赵求于魏王及信陵君。魏王使晋鄙将兵救赵,既而畏秦强,使人止之,留军观望。嬴为信陵君划策,使如姬窃兵符于魏王卧内,又举屠者朱亥从入魏军,击杀魏将晋鄙,信陵君因得夺晋鄙军以却秦救赵。初侯嬴谓信陵君曰:“臣宜从,老不能,请数公子行日至晋鄙军之日北乡自刭,以送公子。”至期,果自刭死。
侯霸(-37),东汉臣。河南密县(今属河南)人,字君房。曾师事九江太守房凤,治《谷梁春秋》。新莽时,任淮平(临淮)大尹(太守)。东汉初,为尚书令。他熟知日制,收录遗文,条奏前代法令制度,多被采行。后为大司徒,封关内侯。
侯览(-),东汉宦官。山阳防东(今山东单县东北)人。桓帝初,为中常侍,后封高乡侯。受贿以巨,前后夺人田地一百十八顷、房屋三百八十一所;自建住宅十六区,皆有高楼池苑,模仿皇宫制度;并放纵仆从、宾客侵凌人民。后被劾,自杀。
侯景(-552),北朝梁叛乱者。字万景,怀朔镇(今内蒙古固阳西南)人,羯族。先属北魏尔朱荣,后归高欢,官至司徒、河南道大行台,将兵十万,专制河南达十四年之久。西魏大统十三年(547)高欢死,侯景因与高欢子澄有隙,恐被害,先以河南叛降西魏,旋又降梁,受封为河南王,都督河南南北诸军事。次年,与梁宗室萧正德(萧衍侄)勾结,举兵反叛,攻破建康(今江苏南京)。太清三年(549)攻破台城(宫城,中央台省与宫殿所在地),梁武帝愤恨而死。景立太子萧纲为帝(简文帝),自居相国、宇宙大将军、都督六合诸军事,派兵攻占三吴等地。所到之处,专以焚掠为事,都城建康几成废墟,长江下游地区受到极大破坏。大宝二年(551),景废简文帝,立萧栋为梁帝,旋废梁帝自立,国号汉,建元太始。次年,建康被梁将王僧辩与陈霸先所破,景东逃时为部下杀死。
侯安都(520-563),南朝陈臣。字成师,始兴曲江(今广东韶关)人。家世为乡里豪族,初辟郡主簿。侯景之乱,聚兵三千人,随陈霸先入援建康,梁元帝授通直散骑常侍。敬帝时迁至南徐州刺史。陈武帝卒,定议立文帝,进爵清远郡公,迁司空。自以功安社稷,骄纵不法,多聚文武之士,为文帝所忌,被杀。
侯君集(-643),唐初将领。豳州三水(今陕西旬邑北)人。君集少年时以武勇称。隋末战乱中,跟随秦王李世民东征西战,功勋卓著,在拥立李世民称帝时起了重要作用。贞观四年(630),任兵部尚书,检校吏部尚书,参议朝政。君集出自行伍,素无学术,及被任用,方始读书。他出为将领,入参朝政,获得当时称誉。贞观十二年至十四年,侯君集负责对吐蕃、高昌的征伐,取得平定高昌的大捷。但他入高昌时,私取宝物;将士也竞相盗窃,君集自身不正,不敢禁制。还朝后,被人揭发,下狱,虽得免罪,却没有奖赏,他心怀不满。十七年,有人告发太子承乾策划政变,结果承乾被废黜,党附于承乾的君集也被杀。
侯希逸(720-781),唐将领。营州(治辽宁朝阳)人。《新唐书》称其“丰下锐上”,“治军务农有状”。天宝末,为州裨将,守保定城。拒绝参加安史叛乱。宝应元年(762),为平卢淄青节度使。后入朝为检校尚书右仆射,知省事。大历末,封淮阳郡王。迁司空,未及拜,卒。
侯叔献(1023-1076),北宋水利家。字景仁。抚州宜黄(属江西)人。庆历进士。累官两浙常平使。长于治水。公元1070年权都水监丞,征发民工,在伏秋大汛期间,引用流入汴水的黄河矾山水淤溉田地。经营数年,淤溉田40万顷。汴水曾暴涨,睢阳河堤危急,乃引水入上游数十里的古城中,临时滞洪,使下游水量减少,以抢修堤防。此后,还主持引汴入蔡工程,改善南北水运。
侯蒙,北宋臣。字元功,密州高密(今属山东)人。进士及第,调宝鸡尉,知柏乡县,徙襄邑。擢监察御史,进殿中侍御史。崇宁间上疏论十事,迁侍御史,改户部尚书。大观四年,除同知枢密院事,进尚书左丞。政和六年,为中书侍郎。次年十月,罢知毫州,徙知东平府,未赴而卒,年六十八,谥文穆。侯蒙年过三十始登第,有轻薄子画其形于纸鸢以戏之,蒙赋《临江仙》词以答。
侯显,明宦官、航海家。为司礼少监。永乐元年(1403)被派往乌思藏(今西藏)延聘僧人,四年冬回南京。继又参加郑和的第二和第三次航行。十一年出使八剌(今尼泊尔)、地涌塔两国。十三年和十八年单独出使,到榜葛刺(今孟加拉国和印度西孟加拉邦一带),受到当地人民热情接待。宣德二年(1427)入藏访问。当时名望仅次于郑和。
侯大苟(-1465),明农民起义首领。广西浔州(今桂平)人。瑶族。正统七年(1442)与蓝受贰领导大藤峡瑶、壮各族人民起义。不久,受贰遇害,他继续坚持斗争。曾进攻桂平附近州县,发展至万余人。景泰中,一度攻入高(今广东茂名)、廉(今广西合浦)、雷(今广东海康)等州境内。成化元年(1465),被佥都御史韩雍击败,兵败被执杀。
侯恂,明臣。河南商丘人,字若谷,号六真。万历进士。曾任御史,官至户部尚书。为温体仁所排斥,下狱论死。李自成围攻开封,明政府因他对大将左良玉有恩,从狱中起为督师。不久朝议中变,,又下狱。李自成入北京,对三品以上明官,仅用他一人,授工政府(一说兵政府)尚书衔。后逃回家乡,十余年而死。
侯峒曾(1591-1645),明末抗清义军领袖。字豫瞻。苏州嘉定(属上海市)人。天启进士。曾任浙江参政。1645年,清军南下,派张维熙为知县,遭到嘉定人民反抗。他与黄淳耀被推为领袖,高悬“嘉定恢剿义师”旗帜,坚守城垣十余天,终因寡不敌众,为清军所败。城破后,与二子投水未死,被杀。
侯方域(1618-1654),明末清初文学家。字朝宗。商丘(今属河南)人。明末诸生。祖父及父辈都是东林党人。侯方域少年时即有才名,参加复社,与东南名士交游,时人以他和方以智、冒襄、陈贞慧为四公子。曾为史可法幕府于扬州。入清后,于顺治八年(1651)应河南乡试,为副贡生。侯方域擅长散文,以写作古文雄视当世。他早期所作文章较浅薄,功力不深;后期日趋成熟。时人以侯方域、魏禧、汪琬为国初三大家。他的作品有人物传记,形象生动,情节曲折,均有唐代传奇笔法,具有短篇小说特点。其论文书信,或痛斥权贵,或直抒怀抱,都能显示出他的散文具有流畅恣肆的特色。也能诗。著作有《壮晦堂文集》十卷,《四忆堂诗集》六卷。
侯芝(约1768-1830),清女文学家。上元(今江苏南京)人,字香叶,号香叶阁主人、修月阁主人。梅曾亮之母晚年专改弹词。经其改编加序刻印的有《再生缘》(系改陈端生原作)、《玉钏缘》、《再造天》(《再生缘》续集)和《锦上花》(系合并《锦笺缘》、《金冠记》而成)。又编写《再生缘》的洁本,题名《金闺杰》。
其他侯姓名人有秦方士侯公;东汉文人侯讽,学者侯瑾;北朝陈大臣侯瑱,北周将领侯植;隋滑稽艺术家侯白;唐大臣侯固,诗人侯喜;五代时将领侯益;明大臣侯钺、侯琎;清学者侯康、侯度等。近当代侯姓名人有爱国民主人士侯镜如,国民党官员侯畅,数学家侯自,化工专家侯德榜,化学工程学家侯祥麟,光学家侯洵,地质学家侯德封,土壤学家侯光炯,生态学家侯学煜,病理学家侯宝璋,历史地理学家侯仁之,历史学家侯外庐,相声演员侯宝林、侯耀文、侯耀华,**导演侯曜、侯孝贤,剧作家侯枫,京剧演员侯喜瑞,北昆演员侯玉山,河北梆子演员侯俊山等。
朱氏家谱字辈查询
本文2023-11-05 15:29:36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415279.html